空间和时间的旅行(教师中心稿)

2024-08-09

空间和时间的旅行(教师中心稿)(3篇)

1.空间和时间的旅行(教师中心稿) 篇一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一、理解文章基本内容,了解有关空间和时间旅行的知识;

二、把握空间旅行、时间旅行、时间膨胀等概念,快速、准确地筛选相关信息;

三、引发学生想象与联想,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兴趣与热情;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基本内容,了解有关空间和时间旅行的知识;

教学难点 : 把握空间旅行、时间旅行、时间膨胀等概念,快速、准确地筛选相关信息;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板书设计 :       空间和时间旅行

①什么是空间旅行?

②要进行空间旅行,为什么速度问题成为主要障碍?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        课堂导入  ―― 宇宙对于人类来说,充满了神秘色彩与超乎寻常的吸引力,尽管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在探索宇宙奥秘的问题上进行着不懈的努力,但至今我们仍对宇宙知之甚少。于是科幻作家们凭借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构建出了一个个新颖离奇的虚幻世界,对宇宙奥秘作出了别出心裁、绚烂多姿的推断和设想。如大家熟知的《星球大战》、《侏罗纪公园》、《失落的世界》等等。那么人类是否真的能在不久的将来移居其它星球?是否真的能让时光倒流,重返白垩纪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今天我们就和英国科普作家齐然尔曼先生一起探讨关于空间和时间旅行的问题。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要求学生读一遍课文,迅速筛选出文章的中心话题,依据各部分小标题理清文章的总体思路。

2、学生讨论、竞答。

明确:全文围绕首句“让我们在地球通向宇宙中的任何行星、恒星和星系的宇宙高速公路上开始我们的旅行”展开话题。

全文共四个部分,每部分的小标题可作为理清思路的切入点。进行空间旅行无论是到其他行星旅行,还是到其他恒星旅行,最大的障碍是速度问题,于是引出第三部分的如何提高速度的话题,但即使是以最快的光速旅行,也不能使个体的人在有生之年达到宇宙中任意远的星体,由此又引出第四部分“时间旅行”的话题。可启发学生画出简洁的思路图。

三、在把握全文思路的基础上分部分阅读课文,筛选主要信息及相关表层信息。

1、讨论并竞答下列问题:

①什么是空间旅行?

明确:本文指星际和星系之间的旅行。

②要进行空间旅行,为什么速度问题成为主要障碍?

明确:利用目前人类所创造的速度最快的太阳神探测器,能在较短时间内进行星际旅行,但这只是想象和推断,因为“其实我们无法登上这个无人驾驶的飞行器”。即使假设太阳神探测器能载人,也无法在人的有生之年到达距离无限遥远的其它恒星和星系。因此,提高速度是关键问题。

2、阅读“加快速度”部分,在文中筛选出下列信息:

①理论上怎样将速度提高到光速?

明确:在连续时间段要能够(为飞船)提高足够的推力。

②作者设想了哪些为飞船提供足够推力的方法?

明确:使用燃料的方式包括:使用核推进系统(包括核裂变反应及更为先进的核聚变反应)、运用物质――反物质发动机;不使用燃料的方式:利用太阳风的.能量作为 推力。

3、阅读最后一部分“时间旅行”。讨论并竞答下列问题:

①什么是时间旅行?

明确:指人离开现在而置身于未来或过去。

②什么是时间膨胀?时间膨胀现象发生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明确:运动物体接近光速时,对随光一起旅行的任何物体和人员来说,时间慢了下来,化学反应和生物过程也减慢了,这种现象叫时间膨胀。时间膨胀现象发生的主要条件是运动物体的速度接近光速。

③时间膨胀对于空间旅行的意义是什么?

明确:为探索人类能力所不能及的宇宙提供了方法,即使星系间旅行成为可能。

④为什么说时间膨胀为探索人类 能力所不能及的宇宙提供了方法?

明确:人类在时间膨胀中生活,生命好像暂时停止了,实际上能够到遥远的恒星和其他星系中旅行,即时间膨胀极大地延长了人的生命,因此使到遥远恒星和其他星系旅行成为可能。

四、重点阅读“时间旅行”部分,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语句,筛选隐含信息。教师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作适当点拨。

1、第四部分第三段写到时间膨胀“是一种时间旅行”,而第四段又假定“时间膨胀的现象不是时间旅行”,二种判断是否矛盾,为什么?

明确:不矛盾,两个判断都成立,因为判断角度不同。“时间膨胀是一种时间旅行”是从科学幻想的角度进行的判断,因为此时空间旅行者相对自身来讲是在未来旅行,在体验自然条件下自身所不能达到的未来。“时间膨胀的现象不是时间旅行”是从科学角度进行的判断,因为此时的时间就宇宙时间来讲既不是过去的时间,更不是未来的时间,因为即使用光速旅行也需要时间,旅行做不到即刻到达,这决定了人类不能到达未来的宇宙时间。

2、能“看到过去事物”这一推断依据是什么?能看到地球的过去的原理是什么?

明确:这一推断的依据是,光速也需要时间,我们看到的一切都是过去的。看到地球过去的原理:根据镜子反射原理,设想有一颗距地球无限遥远的星体,其表面特别光滑,反射能力极强,天文学家可利用功能极强的光学望远镜收集该星体反射的光,看到地球过去的情况。

3、为什么看到过去事物这种现象不是时间旅行?

明确:看到过去并不是离开现在回到过去,所以不是时间旅行。

五、小结全文。

请学生总结从本文获得的主要信息有哪些,次要信息及相关信息有哪些,并谈谈在筛选信息时所运用的主要方法。

提示:主要信息包括空间旅行和时间旅行的概念,以及时间膨胀概念等。次要信息及相关信息进行空间旅行的方式、方法,对于提高速度的多种设想,时间膨胀的意义,看到过去事物的设想等。运用的方法包括:抓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捕捉主要信息和相关信息,透过表层信息挖掘隐含信息等。

六、作业 :

课后练习一、练习二

2.诗和两个故事(教师中心稿) 篇二

吕驾宇

一首小诗令我刻骨铭心。这首诗叫《一碗油盐饭》:

前天

我放学回家

锅里有一碗油盐饭

昨天

我放学回家

锅里没有一碗油盐饭

今天

我放学回家

炒了一碗油盐饭

放在妈妈坟前

当我在写作课上读这首小诗时,学生们先是嬉笑,尔后却个个都凝住了笑容。这很令我欣慰,毕竟人世间有些情感还是共同的,比如说母爱。母亲是平凡的,她一生的使命就是这样默默地为你炒上一碗油盐饭。母亲走了,油盐饭没了,于是你终于懂得,当你不曾意识到自己拥有的时候,正是最为丰富而博大的拥有,于是你终于有了无尽的思念。

当我们无法确定伟大的激情与肉麻的温情的分界线究竟在哪里时,我回想起了农夫的妻子弗朗西斯卡亚和远游客金凯的故事。那天早晨,弗朗西斯卡亚在给自己的两个孩子做完早餐,目送着他们出发后,她的`视线终于迎来了从卡车里走出的金凯。弗朗西斯卡亚疯狂而炽烈地迷恋上了金凯。在短短的四天的时间中,她走完了自己一生中最令人迷醉和欢欣的心理历程。四天之后,是一次令人心悸的分别:金凯关上车门,开动引擎,在他向左转上大路回头看时,望见了弗朗西斯卡亚交叉着双腿坐在小巷口的尘土里,头埋在双手中。

这是一个关于“爱与责任”的故事。弗朗西斯卡亚永远没有忘记自己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仅仅是为了孩子,她也就清楚了自己应该做出的选择。而做出这样的选择的代价是她付出了自己终生的渴盼和令人断肠的思念。

这个故事就叫《廊桥遗梦》。

接下去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那是一个晚上,那个曾经与他一起走过四年的女孩终于离他而去了。他有点心碎,他打了一个电话回家,是他母亲接的电话。母亲是一个讷于言辞的人,想法很多,感触很多,关爱也很多,却都是深埋在心底。她只是淡淡地问了他一句“你没事吧!”他说“没事”就挂了电话。他怕母亲听出他哽咽的声音。

3.空间和时间的旅行(教师中心稿) 篇三

高考作文题揭秘后,看到湖北卷的“由‘三’联想一个成语,俗语或词语,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的题,便想起了我命的“人生之‘三说’”的模拟题;看到安徽卷和全国卷Ⅱ的“读” 和“读书”的题,便想起了我命的 “名著啊名著”的模拟题--窃以为,我的这两道题,与高考题撞上了。

9月,河南大学《中学语文园地》杂志的责任编辑李华珍老师向我约关于“高考作文模拟训练及提示”的稿件,我应约创作了一组稿件传去。几个月后,这组稿件发表在第一期和第二期合刊的《中学语文园地》的高考专号上,“人生之‘三说’”和“名著啊名著”的模拟题及训练提示均在这组稿件之中。发表后,这组稿件被多家网站(遗憾的是,不少网站都没有署作者名,甚至还有个别的署了他人之名)。

我没有先见之明,与高考题相撞,纯属巧合--自作多情在所难免。不过,我也感悟到,高考之前,根据考纲和历年的试题及考生实际情况,作一番预测,还是有必要的--这将增强复习训练的针对性。不必过分期望奇迹的出现;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这才是制胜的根本。

下面,将相关的高考题和我的题一并录于后,请众网友批评。

一、与2006高考湖北卷的题相似

湖北的“由‘三’联想一个成语,俗语或词语,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在汉语中“三”是个有意味的数词,构成了很多词语,比如:“三思而后行”,“三省吾身”,“举一反三”,“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等。这些词语既是社会生产现象或人生经验的概括,又隐含着一定的文化意蕴和人生哲理。

请根据你对以上词语或你所熟悉的其它带“三”词语(注意“三”在词语中的.含义)的联想与感悟,写一篇文章。可以就某一个词语联想思考,也可以把几个词语联想起来思考。

要求: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

我的“人生之‘三说’”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①人生“三戒之”:孔子提出,人生,“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②人生“三要素”:著名女作家冰心说,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不论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不可缺一。

③人生“三味药”:胡适先生曾对毕业生赠言,谈到人生需要“三味药”:“问题丹”、“兴趣散”、“信心汤”。

④人生“三暗礁”: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告诫青年人说:“自满、自高自大和轻信,这是人生的三大暗礁。”

⑤人生“三信仰”:诗人徐志摩以“爱”、“自由”、“美”为人生必不可少的信仰。

⑥人生“三鼎足”:作家丰子恺打过一个精妙的比喻:圆满人格像一个鼎,真、善、美好比鼎的三个足。缺了一足,鼎就必然立不成。对一个人而言,美是皮肉,善是经脉,真是骨骼,这三者支撑起一个:“大写的人”。

请以“人生之‘三说’”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

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本模拟题引用的材料,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

立意自定。

② 文体自选。

③题目自拟。

④不少于800字。

⑤不得抄袭。

提示:

本题所提供的材料,皆是中外名人对人生之深刻感悟,六位名人所言,内容不同,角度各异,充分展示了各位名人的鲜明个性,却又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的指导意义。可以说,每一则,都是一碗“心灵鸡汤”。以“人生之‘三说’”为话题作文,以下意见可以参考:其一,可褒,可贬。其二,可针对自己,可针对他人。其三,“三说”的三个方面是三个并列的概念,而又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三说”须共同“诠释”人生的某一个侧面。其四,无论用不用题目提供的材料,都能写出好文章;不用这些材料,你可以引用其他的名人或“凡人”的“三说”,生发开来写,更希望创造出全新的“三说”。其五,无论怎样写,都应该带上鲜明的个性特点。

(发表于河南大学《中学语文园地》20第1-2期高考专号)

(多家网站转载)

二、与2006高考全国卷Ⅱ和安徽卷的题相类

全国卷Ⅱ的“读书”和安徽卷的“读”

全国卷Ⅱ

目前中国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为60%,只有52%。

造成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现在的人为什么不读书?中年人说没时间,青年人说不习惯,还有的人说买不起书。相反网上阅读的人越来越多。19是3.7%,20已经有18.3%。

全面了解材料原则一个侧面和一个角度,自己确定题目和问题,字数800字。

安徽卷

自然是一本书,社会是一本书,父母是一本书,老师是一本书,同学是一本书,自己是一本书……

人生经历中,各种接触、交流的过程都是读的过程。读是面对,读是探索,读是了解,读是感悟,读是品味,读是沟通,读是超越……

请以《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我的“名著啊名著”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年8月7日的《成都晚报》刊发了题为《不读〈红楼梦〉不配当空姐》的一则报道,报道说,泰国国际航空大众有限公司在华招空姐,面试时,就考了有关《红楼梦》的问题。记者问:“为什么要提这样的问题?”泰航一高层人士回答了记者的提问:“我们这次就是想招具有中国特色的空姐,如果连中国四大名著都没读过,怎么能称得上有中国特色?所以,不知道《红楼梦》,没读过《水浒传》的,我们坚决不要。”

请以“名著啊名著”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

国家教育部3月颁布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第一次明确规定中学生“课外自读文学名著”,并列出“课外阅读推荐书目”。2003年5月又颁发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新课标”体现了语文教改精神,进一步对中学生阅读与鉴赏明确提出了独立性、整体性与个性化的要求。不管各地贯彻实施的情况如何,年毕业的高中生在与名著“接触”的问题上,应该有更多的体念,以“名著啊名著”为话题作文,是有话可说的。你可以就题目提供的材料发表评论,也可以就一部名著,几部名著发表评论,或者对中学生读名著这个问题发表见解,你也可以写你与名著之间的故事。也许,在读名著问题上,你有难言的苦衷,那就不妨把苦水倒出来,“倒”得真切,就是佳作。但请注意,“名著啊名著”的话题本身就对文章的情感因素提出了暗示,所以,不管写何种文体,你的文章须带上浓重的感情色彩。

上海高考的作文题是《我看课外阅读》;以“名著啊名著”为话题作文,对写作的内容作了限制,且增加了“情感”的成分,不是上海高考作文题的简单翻版。诚然,全国高考考读名著之类的题可能性不大,但高三的学生对读名著的问题作一番梳理,作一番审视,还是很有必要的;以之入文,说不定收获还不小。

(发表于河南大学《中学语文园地》2004年第1-2期高考专号)

(多家网站转载)

[附]童华池联系方式

电    话 : 028-85090823  028-84934551  13668215372

上一篇:父母写给初中毕业孩子的赠言下一篇:加强党建工作,构建诚信和谐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