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2024-10-18

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11篇)

1.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一

思茅市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2005年10月9日)

为充分发挥思茅旅游资源优势,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把旅游产业培植成新兴支柱产业的战略目标。2005年7月22日至29日,市政协副主席王其明率市政协办公室、经济和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教科文卫体委员会、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文史委员会、市外事办、工商联、旅游局、市人民银行等部门的政协委员和有关领导参加的调研组,就全市旅游产业进行了调研。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调研组分别到翠云、西盟、孟连三县(区)进行了实地调研,听取了三县(区)政府的介绍和市旅游局的专题汇报。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对加快旅游产业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提高 各级党委政府从充分发挥思茅资源优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出发,认识到发展旅游业对拉动经济、刺激消费、扩大需求、增加就业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而十分重视旅游产业的发展。一是建立健全了市县(区)两级旅游管理服务机构,根据思茅实际实施了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使旅游业的发展步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期,全市上下形成了加快培育旅游支柱产业的良好氛围;二是组织省内专家学者科学编写了《思茅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提出了“旅游文化名市”战略,确立了“一品牌联动两产业”的文化旅游发展思路;三是召开了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推进会,进一步统一了全市上下对加快旅游产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了紧迫感。

(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旅游服务功能不断增强 随着近年来思茅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旅游产业发展所必须的基础条件有了一定改善,具备了接待游客的一些基本条件。一是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昆曼国际大通道的修建,县际公路路面等级的提高,交通条件得到改善,连接市内主要景区景点的公路网已基本贯通。二是各县(区)城市建设迈上了新的台阶,市政建设以各具特色的文化资源为背景,不断完善和加强城市绿化、亮化、路网、广场、公园的塑造工作,城市旅游功能不断增强。三是旅游接待能力得到提高。全市现有旅游景区(点)30余处,其中A级景区(点)4处,旅游星级饭店32家,旅行社9家。

(三)实施科学规划见实效

围绕“绿色氧吧,风情茶乡,自驾车生态游乐天堂”旅游品牌的打造,全市根据旅游资源的分布情况和当前所具备的开发条件,遵循先试点,后推进,突出重点,面上铺开的指导思想,整合资金和其它要素,优先启动实施了西线“澜沧、西盟、孟连边三县跨国民族风情旅游区”项目一期开发,打造了翠云—澜沧—西盟—孟连沿线的10个景区景点和观景台,启动了北线“墨江北回归线标志园”二期建设和碧溪古驿站恢复重建等项目。初步建成了第一条符合国际化惯例的自驾车生态旅游线路,即四县一区的跨国民族风情旅游线路。同时部署安排了第二条旅游线路普洱—镇沅—景东—景谷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并对如何更好地挖掘和启动江城县文化旅游项目进行了谋划。以“绿色氧吧,风情茶乡,自驾车生态旅游天堂”为主题的特色旅游健康快速发展。

(四)挖掘、整理、弘扬了一批旅游文化资源

对民族文化和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弘扬已成为提升和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市县(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这方面的工作。一是进一步充实和丰富了中国茶城的文化内涵,全面启动实施了中国茶城大品牌战略。思茅城区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和整个市政建设不断加快,城市路网和城区框架不断扩大,城市绿化、净化、亮化和美化工程全面实施并初具规模;马帮小憩等5个雕塑群,一个大型浮雕和2个茶文化名人园,城郊连片现代茶园观光线路及观景台,城区21块宣传和推介中国茶城形象巨幅公益广告牌的建成和展示,不断增多的茶楼、茶庄、茶店以及城郊农家乐的兴起等,均使思茅更加具有茶城的文化旅游内涵和独特的城市品位。各县也在以中国茶城大品牌为背景,通过创建文明县城,不断推陈出新,有力地促进和改善了县城的面貌,提升了各自的城市品位。二是“中国普洱茶叶节”、“哈尼回归太阳节”、“没有水花的泼水节”、“中国佤族木鼓节”、“娜允神鱼旅游节”、“拉祜族葫芦节”等节庆活动为充分展示民族文化资源搭建了舞台,推出了一批以民族风俗、民族歌舞、地方文化特色的表演节目。三是一些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古迹得到了进一步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如:景谷“塔包树,树包塔”、孟连宣抚司署、景东文庙、娜允古镇和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等历史文化古迹均得到开发和保护。

(五)旅游产业有了实质性推进

经过多年努力,特别是近两年的开发建设,思茅旅游业有了实质性的推进,初步形成了包括宾馆、饭店、旅行社、交通、旅游商品、旅游餐饮、娱乐等内容的综合性产业。2004年全市接待游客16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9亿元,占全市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7%,分别比上年增长4.4%和 83.9%,与“九五”期末的2000年相比,年均增长16.3%和45.4%。全市旅游企业发展到50多家,直接从业人员2万余人,占全市在职职工人数的17%。旅游业发展对拉动经济增长、刺激消费、扩大需求、增加就业、提高人的素质和转变人的观念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二、存在的问题 思茅市旅游产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有了一定的规模,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与全省和周边旅游发达州市相比,与我们享有的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相比差距还很大,主要反映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对加快旅游产业发展认识有待提高

从总体上看,近几年旅游产业发展取得了实质性的推进,广大干部群众对发展旅游产业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离形势发展的需要仍然有较大差距。总认为思茅没有发展旅游业的条件,时机不成熟,等待观望思想严重。对思茅旅游产业的目标定位认识不统一,旅游开发观念落后,如何选准突破口,找准重点加快发展的办法措施不多。

(二)市场知名度不高

旅游资源开发不足,拳头景区景点以及引人瞩目的旅游品牌和旅游市场尚未形成,无论是整个区域,还是单个景区景点,其知名度和旅游吸引力都比较低。

(三)人才匮乏

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旅游管理的专业人才。现有的旅游管理人员中绝大多数人员不具备旅游管理专业知识,也很少受过专门的培训;二是导游人才不足,素质不高。一方面是对导游人才的培养重视不够。另一方面是培养出来的人才由于旅游产业的不发展,经济效益差,导致人才流失严重,为游客作景区景点介绍的导游人才短缺,导游水平低、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四)融资渠道单一,开发层次低

旅游业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从基础设施建设到景区景点的开发以及宣传促销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自2003年开始市政府每年设立300万元的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拉动了社会5000多万元的资金参与旅游产业开发,但总体上仍显不足,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一是财力有限,没有足够的财政资金用于旅游产业发展,导致了旅游产业开发层次低下,精品景区景点和旅游线路相对较少。二是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努力获得国家各种专项资金扶持的工作力度不够。三是引导民间资金参与建设开发的力度有待增强。

(五)对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和普洱茶文化的推广普及相对滞后

文化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灵魂。思茅有十四个世居民族,各民族在这片热土上创造了绚丽多彩、极富特色的民族文化,许多神话传说,民族歌舞都具有较高的文学和艺术品位。在弘扬民族文化过程中,却缺乏集中展示各民族文化的平台。普洱茶文化是独具区域特色的文化现象,在提升和创新普洱茶文化过程中,同样缺乏一个集中展示普洱茶文化渊源、生产、加工、鉴茶、购茶和茶艺表演的场馆。

三、思茅极具发展旅游产业的空间和潜力

我市旅游资源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境内森林茂密,山奇水秀,风光秀美,气候宜人。是名扬海内外的“普洱茶”的原产地和集散地,是“茶马古道”的源头,是中国茶城,普洱茶的故乡。全市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多达704处,人文古迹52处,少数民族节日32个。优美的自然和森林生态风光、浓郁多彩的民族风情、悠久的茶文化、神密的边境旅游资源同国际上旅游业兴起、云南省打造旅游强省的大环境结合在一起,思茅的旅游业极具发展的空间和潜力。我市加快旅游的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期。

一是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市委市政府也提出了与全省一道同步迈入小康社会的目标,这标志着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将步入一个快速的发展期。旅游是经济发展的产物,随着经济的增长,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满足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日趋强烈,旅游业的发展将满足人们的这一需要。

二是旅游市场需求在发生变化。一方面是人们对旅游目的地的追求从向往繁华喧闹的大城市,转向原生态的、古朴的民族文化、秀美的自然风光,这正是我们拥有的优势。另一方面是省内市场的求变,我省的德宏、版纳、大理、丽江等重点旅游区已持续热销多年,游客在寻求新的旅游亮点和目的地,呼唤新兴的旅游热点出现。省政府和有关部门也在调整战略,开发新的旅游线路。思茅若能抓住目前旅游市场的需求变化和产业布局调整的大好时机,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尽快形成具有独特吸引力的拳头产品,定能使思茅成为云南省的新兴旅游目的地。

三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交通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为加快旅游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林产业、矿产业、水电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将为旅游产业发展拓展空间。

四是通过近几年旅游业的快速打造,发展已有了一定的基础,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干部群众也看到旅游产业的希望所在,对发展旅游产业的积极性在不断高涨。

在旅游资源的知名度上,我市没有西双版纳婀娜多姿的傣家风情,没有丽江独具匠心的悠悠古城,没有迪庆世外桃园的香格里拉,没有石林、九乡的天之造化,但思茅有独特的原生态资源、茶文化资源、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这是发展旅游产业的潜力所在。曾有外地学者著书惊乎:在驰名中外的西双版纳与丽江之间,竟然有这样一个保存完好的“世外桃园”!说这是一颗被遗忘的天然明珠。思茅发展旅游业独具特色。一是区位优势。思茅一市连三国,一江通五邻,边境口岸是我们的一大优势。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启动,思茅将成为通往东南亚国家的前沿城市,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无限商机。

二是自然生态优势。思茅4.5万平方公里土地面积,地域辽阔,林幽、山雄、水秀,境内自然和森林生态风光独特,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是云南“植物王国”的缩影,森林覆盖率达62.9 %,被称为祖国西南边陲的一颗“绿海明珠”,是一个神奇的“天然大氧吧”;同时,国家大型水电项目—澜沧江糯扎渡巨型电站,思茅重点引资项目—李仙江梯级电站等重点工程建成后,将呈现出“高峡出平湖”的人造景观,这些优美的生态环境和壮丽的人造景观将成为旅游、休闲、康体、度假的胜地。

三是源远流长的普洱茶文化优势。思茅是世界茶树起源的中心地带,是驰名中外的普洱茶原产地。目前已发现40多处20万亩野生古茶树群落,2700多年树龄的野生型古茶树,被称为世界野生茶树王。从千年的过渡型古茶树,千年栽培型万亩古茶园,到现代的科学种植茶园,是对普洱茶进行寻根问祖、科研科考、品茶、购茶的好去处。

四是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思茅一区九县中,有九个县是少数民族自治县,全市有14种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0%。澜沧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墨江是全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西盟是全国两个佤族自治县之一。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各民族在各自生活区域内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同旅游产业结合,将极大地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

五是气候优势。思茅是一个以南亚热带湿润气候为主,并有北热带、中亚热带、南温带等气候类型的特殊气候带。最冷月平均气温11.4℃,最热月平均气温21.7℃,年平均气温17.7℃,常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如春,是最适宜人居住度假的好地方。

四、对策建议

市委市政府已明确提出依托特色和优势旅游资源,按照构建“特色思茅、生态思茅、文化思茅”的要求,以浓郁民族风情、普洱茶文化、森林生态和跨国旅游开发为重点,坚持市场导向,塑造鲜明品牌,张扬特色,突出个性,高起点、高品位、高水平开发一批独具参与性,娱乐性的精品项目和路线,树立鲜明的旅游形象,实现旅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到“十一五”末期,实现接待游客人数达7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2亿元,旅游收入占全市生产总值8%以上,把旅游业培植成新的支柱产业。围绕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坚定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随着循环经济时代的到来,旅游业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最具生机和活力的新兴产业,正处于规模不断扩大,速度不断加快的发展趋势之中。我国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云南省早已把旅游业列为支柱产业,提出旅游经济总收入保持年均两位数增长,到2010年旅游业总收入达到620亿元,比2003年翻一番。到2020年,旅游业总收入达到1500亿元,在2010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的目标。就思茅目前所处的区位条件、拥有的资源特点、所面临的发展机遇等综合考虑,把旅游业作为我市“十一五”期间重点培育成收入超过20亿元的新兴支柱产业的定位是适宜的,即使实现了这一目标,我市旅游业总收入占全省旅游业总收入的比重也只是在3%左右,在16州市中的排位仍然是靠后的。目前,全市旅游产业正面临着大发展、快发展的良好机遇,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是抓住机遇,尽快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重要决策,是推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要充分认识发展旅游产业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坚定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二)加大主题宣传力度,塑造鲜明旅游形象

围绕实施“中国茶城”大品牌战略目标和建设“特色思茅、生态思茅、文化思茅”目标,加大旅游文化主体形象宣传力度,着力打造“世界茶源、中国茶城、普洱茶都”这一主体形象,并赋予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其真正、全面、准确反映思茅的特色和优势,体现旅游发展的核心。

(三)突出一个中心,抓好三个重点

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必须“突出一个中心,抓好三个重点”。一个中心就是市府所在地翠云区,要把这个中心建设好,使之成为名符其实的全市旅游的中心集散地,带动和辐射各县旅游业的发展。一是要搞好城市建设,增强城市旅游功能,打造成为昆曼国际大通道上一个聚茶文化、多姿多彩的民俗民风和生态优美的旅游综合城市,增强对外吸引力。二是要精心打造旅游精品名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今明两年要突出建设好菜阳河国家级森林公园、营盘山万亩生态茶园观光园和普洱茶博物馆。三是要重点打造好以翠云区为中心的北部、东部、西部、中部旅游线路。

三个重点是:普洱茶文化旅游、民族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要通过对底蕴丰厚的普洱茶文化的宣传弘扬,独特而丰富的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依托优美的生态环境优势资源打造好景区景点和旅游线路开发与建设,使这三个旅游产业发展重点凸显出来,形成特色旅游优势,加快全市旅游产业的发展。

(四)多渠道筹集资金,切实增加旅游产业投入 一是改进和完善财政投入机制,加大政府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全力改善交通基础,使游客顺利舒适地进得来、出得去、走得好。应把环思茅城区旅游观光大道建设纳入“十一五”规划实施。二是扩大招商引资力度,实现旅游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按照市场规律,鼓励和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参与旅游资源开发和景区景点建设及经营。三是依法建立和完善旅游业融资担保体系,为旅游企业贷款提供担保,金融部门应积极支持重点旅游项目开发建设。

(五)做大做强做精一批旅游企业

按照产业发展要求,加大对现有旅游企业进行改造和整合的力度,推进优势旅游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等多种形式的联合重组,促进企业规模化、集团化。在“十一五”期间培育和发展1—2个年收入超过亿元的综合性旅游集团,5个左右年收入超过千万元的专业性旅游集团。同时,要促进中小旅游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做精一批中小企业,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要进一步落实国家和省市有关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和措施,大力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旅游领域,不断提高旅游产业中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

(六)加大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结合力度,充分利用文化资源优势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游客的需求已从注重对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的观赏逐步转化为注重对旅游目的地文化、民族风情的体验,这一趋势对旅游业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思茅又是集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族风情、普洱茶文化为一体的地区,正好满足了广大旅游者的要求,只要我们把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形成独特的优势。要利用旅游产业链长的特点,加大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不断丰富文化产品的形式和内容,强劲拉动旅游业上台阶,做到两加强,两提升,提质增效,相得益彰。形成资源共享、市场共享、互为支撑、互为促进、共同发展的双赢格局。

(七)加大旅游人才的培养力度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要加快思茅市旅游产业的发展,就必须拥有一批多层次的旅游专门人才,满足旅游业发展对各种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

(八)扩大开放,加快旅游产业的对内对外合作

大力推进与省内主要旅游城市、国内主要旅游城市、周边国家的区域旅游合作,扩大与省内外、东盟国家重点客源市场的合作,着力解决好边境出境旅游存在的问题,不断扩大思茅旅游的客源市场。

(九)做好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工作 思茅有悠久的历史,民族文化多姿多彩,普洱茶文化底蕴深厚。据文物普查统计,全市共有各种文物500多项,其中地面不可移动有230多项,可移动290项,有省级重点文物72项,县级重点保护文物单位49项。这些文物形态各异,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若不重视保护,一但遭到破坏就无法挽回,必须加以保护。要根据旅游市场需求和经济社会环境的承载力,调控旅游资源开发的进度,确保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一时难以开发的景区景点应加以保护,防止因低水平开发带来的负面影响及对旅游资源的浪费。

2.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二

目前旅游行业中具备的特点是:高收入、纯绿色、增加值高,故此世界各地都把旅游行业当成经济产业的主要构成部分。尤其是发达国家针对于旅游行业纷纷出台有力的政策进行促进发展,在这样的大潮流下旅游行业相关人才越发显得关键,因此对其培养更成为重中之重。

目前我国内,旅游行业也在GDP增长中扮演重要角色。它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旅游管理方面的人才却仍处于比较稀少的境地。国内很多高校现在也意识到这个问题,旅游管理方面的专业也在陆续筹备。国家的经济在不断的发展,国人对生活水平,生存质量的追求也越来越高。众所周知,我国有着丰富的旅游文化和名胜古迹。所以我们现在深入学习、研究国内的旅游资源,总结目前旅游业存在的问题以及有可能出现的状况,未雨绸缪,做出及时的应对,就显得格外的重要。

二、旅游专业教育的发展状况

旅游管理专业虽然在我国各大高校还不太成熟,但国外各大高校对这项专业却已经有了相对比较成熟的研究和设立。因为旅游业在国外发展的势头良好,所以这又回头刺激了人们对这一专业的研究以及人才的培养,因此旅游管理专业从来都没有衰落过,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当然,有了这些关注和投入,相应的回报也自然没有让人失望。事实上,旅游业的关键是好的人才而不是资本,在其发展演变中可以得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有可能就会出一个不错的项目,一个区域就有可能出现一片繁花似锦的旅游新形态!

(一) 旅游专业管理人才

虽然人员的学历提高了,但中高级的管理人才并不容易招聘到。因为中高级的管理人员,例如计调人员,起码需要3年以上的导游经验,才能了解旅游业的实际情况,组织出来的产品才有说服力。缺少实际操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必须经过历练,才能胜任类似的工作。但基层工作人员的流动性很大,能坚持下来并工作出色的人不多,造成中高级人才的缺失。另外,蔡梓雄也提到,现在的旅游专业学生缺少必要的旅游基本知识,甚至连什么季节最适合到九寨沟旅游都不知道。他们在学校里学到的,多为理论性的东西,实际性的知识不多,因此他们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际操作才能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面对中高级人才紧缺的问题,中山国旅主要还是从公司内部寻找和培训合适人选,升迁出色的员工,也以此作为一个上升的空间,激励基层员工。而且内部员工在公司工作多年,熟悉公司的操作,了解公司的企业文化,能够立刻上岗操作。为了招纳、培养优秀新人,中山青旅专门设立人才培养基金,对优秀人才进行多方面的特殊补贴、奖励等。

(二) 加强实践教育

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被安排到各级酒店实习,实际操作所学到的知识。为了更具实际操作性和针对性,旅游教育将更加细化,而非像现在那样泛泛而谈。据龙良富所知,现时部分院校的旅游专业已开设温泉、高尔夫等学科,以培养更多优秀的对口人才。政府应创造旅游大环境龙良富提到,中山的旅游业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吸引点不够,缺少精品景点精品路线。政府应加大力度发展旅游业,开拓更多的吸引点,同时引导学校与旅游企业的沟通合作,创造旅游同行之间的联动,一同促进中山旅游业发展的平台,为中山旅游创造一个好的大环境。有了好的大环境和平台,旅游业才能蓬勃发展,从业人员也才有更好的发展空间。企业改变用人机制提高待遇,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这是必须的。另外也需加强系统培训,为自己储备中高级人才。龙良富赞成企业和学校合作,一方面能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另一方面学校也为企业培养输送对口的专业人才。员工端正心态规划职业前途现时许多毕业生都比较浮躁,许多人都把导游工作看作是一个短暂的跳板,希望工作不久后就能从事计调、销售等工作。可旅游业是个讲究经验积累的行业,没有经验,难以胜任较高级别的工作。积累过程肯定很辛苦,龙良富认为,学生应该在过程中加强锻炼,培养自己对行业的兴趣,同时也应自我分析,为自己找到未来发展的方向,规划自己的职业前途。

(三)学校教育

从数字上可以了解到,近一段时期以来,国家的许多院校所设立的旅游专业已经有了不错的发展势头。根据调查,截止到2003年底,国内开设的中、高级旅游专业院校1027所,其中中等院校717所,高等院校526所。同期比较,虽然旅游院校总体数量降低了2.8%,但高等旅游院校的增长却有一个显著的提升,高达33%。而中等职业学校由于国家教育体制的不断调整及全国各地相关院校不断地整合兼并,数量持续降低比上一年度同期减少123所,降幅达至18.9%。2003年年全国相关专业学生总数为417058人,其中中等院校259623人,高等院校157409人。同期相较,旅游专业在校学生总体数量增加了22.6%,但增长的重点部分还是高等院校,升幅达56%,相较来说,中等职业院校只增长了8.1%。2003年,旅游院校平均学生数量为377人,同期增长了26.7%,这充分显示出独立成熟的旅游院校在不断的壮大,整体实力上升明显。

3.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三

长三角城市以中国东部地区发达的经济环境为背景,以独具江南特色、兼具现代都市风貌和历史文化底蕴的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依托,以良好的旅游服务和方便的旅游交通为基础成为中国最具吸引力、发展潜力最大的旅游经济圈。长三角城市旅游业建设和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1.1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品质高

长三角城市有着丰厚的人文、历史资源积淀,又有秀丽的自然风光,为江南锦绣之地。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以湖光水色、城市风光、古典园林、吴越文化遗迹为特色;旅游资源同时也得天独厚,上海的大都市旅游令人神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闻名中外。1998年国家旅游局完成“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综合性评估,该评估是着眼于旅游地的旅游资源的整体价值评估或旅游地开发价值评估,全国共有54个城市入选第一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长三角城市中有9个(上海、杭州、南京、宁波、无锡、扬州、苏州、绍兴、镇江)入围,评估总分数大于7000分。有五个城市(南京、苏州、扬州、杭州、绍兴)1982年进入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三个城市(上海、镇江、宁波)1986年入围国家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区域内现已有国家AAAA级旅游区(点)32个,占全国AAAA级旅游区(点)的14%。

1.2旅游人次多,经济效果显著

长三角城市依托较丰富的旅游资源、良好的市场环境及特殊的人缘、地缘优势,迅速发展了旅游业。2002年长三角城市接待旅游总人次24970.97万人,占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次的28.44%。其中共接待国际旅游者6574847人次,占全国的48.92%;共接待国内旅游者24585.58万人次,占全国的28%。旅游总收入2634.42亿元,占全国的47.29%,旅游创汇401267.5万美元,占全国的19.68%。2002年长三角城市旅游总收入占GDP的平均比例为11.04%,除南通市外,其它各市的比例均高于全国的比例(全国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例为5.44%)。

1.3旅游基础设施完善,接待能力较高

长三角城市中旅行社、星级宾馆数量多、规模大(见旅行社、星级宾馆情况一览表)。目前15个城市中共有百余所旅游院校,其中高等院校几十所,并拥有英、日、法、德、西班牙等十几个语种和粤、闽方言的翻译导游队伍;接待国际、国内游客的旅游客运、出租汽车近100000辆、游船5000余艘。有国家级、省级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近300余家。其中上海、南京、杭州、苏州、宁波建有旅游集散中心。“九五”以来,各市旅游交通能力逐步增强,目前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近4000多公里。最近各城市均在围绕打造长三角“三小时都市圈”的目标,进行公路网一体化的规划,铁路的复线改造、火车提速、旅游专列的开行、航运的内河改造、港口建设、船舶更新等都大大改善了游客的旅行环境。15个城市中有9个城市拥有机场,其中上海、杭州各有两个机场,为国际旅游线路的开发和国内旅游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4旅游合作已取得成效,区域一体化特征越来越明显

我国旅游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从初创时期互为独立的市场开发和以满足简单的观光需求为目的的初级阶段,逐步进入到以区域资源整合、联合开发市场、品牌运作和以满足观光与休闲需求为特征的高级阶段发展。长三角城市旅游资源丰富,服务设施完善,交通方便快捷,旅游业发展水平在中国处于领先水平,是我国旅游业最先从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转型的区域之一,也是最有条件率先实现转型的区域之一。

2003年2月,江浙沪两省一市在南京联合举办了隆重的“江浙沪旅游年”活动开幕式,联手推出了几个大型旅游节庆活动。这一活动的成功举办,标志着包括长三角城市的旅游营销思路已从过去“画地为牢”转向加快构建旅游联合营销机制转变。

目前,上海、杭州、苏州三地旅游集散中心在网络共用、客源互送上正在紧锣密鼓地协商之中。2003年5月1日起,上海、杭州两地的公共交通“一卡通”工程正式启动,并于年内将延伸至温州、嘉兴、绍兴等地。杭金衢、金丽温、乍嘉苏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杭州湾跨海大桥等区际重大基础设施的动工兴建,使原处“长三角”边湾转角地区一些城市的区位条件大大改善,旅游业的发展潜能空前释放。

2003年7月杭州携手“长三角”其他14个旅游城市及黄山市,在杭州首次举办了“长三角旅游城市15+1高峰论坛”,16个城市的旅游部门负责人围绕“长三角”旅游经济圈的构建、合作等专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并共同发表了《长江三角洲旅游城市合作宣言》。《宣言》创造性地提出,各城市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以互补、互动、互利、互赢为原则,共同打造“中国首个跨省市无障碍旅游区”。具体措施为:逐步取消区域内国内旅游地限制;取消外地旅游车入城、入景区等限制;同时允许其他城市的旅行社按有关法规在当地开办分支机构,逐步取消旅游壁垒和进入障碍,从而真正实现市场共享。

2.长三角城市旅游业建设与发展的比较

2.1从发展规模上看

2.1.1长三角城市发展规模三个层次明显,其中上海市旅游业建设和发展的龙头地位突出。

从旅游总收入规模上看,上海是旅游总收入超一千亿城市,南京、无锡、苏州、杭州、宁波旅游总收入超过一百亿,扬州、常州、镇江、泰州、南通、嘉兴、湖州、绍兴、舟山的旅游总收入在二十至一百亿之间。从接待旅游总人数规模上看,上海接待旅游总人数超九千万人,南京、无锡、苏州、杭州、宁波、绍兴接待旅游总人数在一千万至三千万之间,其它城市接待旅游总人数在三百至九百万之间。

2002年上海市旅游总收入达到1180.35亿元,超过长三角其它14个城市旅游总收入的总和。接待旅游总人次9033.43万人,占全国旅游接待总数的9.26%,占长三角15个城市旅游总人数的比例超过三分之一,相当于其它14个城市旅游总人数的57%,这充分说明上海市的旅游业在十五个城市中规模庞大。

2.1.2 各城市的旅游结构不同,国际、国内旅游发育程度各异,旅游创汇能力存在明显差异。

十五个城市的国际/国内旅游人次比的平均比例为0.203∶1(全国的比例为0.11∶1),上海、南京、无锡、苏州、镇江、杭州、嘉兴七个城市的比例远远超过平均比例,其中杭州位居第一名,比例高达0.40∶1,这些城市的游客构成中国际游客所占比例相对其它长三角城市大,国际旅游市场发育好。扬州、南通两个城市的比例与平均比例相近。常州、泰州、宁波、湖州、绍兴、舟山六个城市的比例远远低于平均比例,其中湖州最低,比例只有0.02∶1,这些城市的游客构成中国内游客所占比例相对其它长三角城市大,国内旅游市场发育好。

十五个城市的旅游外汇/国内旅游收入比的平均比例为0.108∶1(全国的比例为0.436∶1),上海、南京、苏州、南通、杭州、舟山六个城市的比例远远超过平均比例,其中南通居第一名,比例高达0.194∶1,说明这些城市旅游外汇收益较好,同等条件下入境游客优先选择这些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无锡、扬州、常州、镇江、嘉兴五个城市的比例与平均比例相近。泰州、宁波、湖州、绍兴四个城市的比例远远低于平均比例,其中湖州最低,比例为0.03∶1,说明这些城市相对其它长三角城市旅游外汇收益差,应提高入境旅游的吸引力,在旅游商品和游客停留时间上下功夫。

2.1.3 各城市旅游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各异,对第三产业的增加值的拉动不等。

十五个城市中,旅游总收入与GDP的平均比例为0.11∶1(全国的比例为0.054∶1),其中上海、南京、杭州、舟山的比例远远超过平均比例,上海居第一位,比例接近平均比例将近两倍;无锡、苏州、扬州、镇江、宁波、湖州的比例与平均比例接近;常州、泰州、南通、嘉兴、绍兴的比例低于平均比例,其中南通最低,仅为0.0395∶1。

十五个城市中,旅游总收入与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平均比例为0.275∶1(全国的比例为0.16∶1),其中上海、南京、杭州、湖州、舟山的比例超过平均比例,上海居第一位,达到0.428∶1;苏州、扬州、镇江、宁波、嘉兴、绍兴的比例接近平均比例;无锡、常州、泰州、南通的比例远远低于平均比例,其中南通最低,只有0.11∶1。

2.2长三角城市旅游发展速度的比较

2.2.1 接待旅游人数增长率与旅游收入增长率的变化

数据显示,湖州、嘉兴、南京三个城市00-02年接待旅游总人数年平均增长率位居三甲,其中湖州的高达45.74%,相当于十五个城市平均增长率的2.5倍;而上海、杭州、无锡三个传统旅游城市00-02年旅游总人数年平均增长率处于后三名,其中上海最低,平均增长率仅有5.64%,比十五个城市平均增长率的三分之一还要少,还不到第一名湖州的八分之一。

数据还显示,湖州、嘉兴、南京三个城市00-02年旅游总收入年平均增长率排在居冠、亚、季三位,其中湖州的高达51.01%,相当于十五个城市平均增长率的2.5倍;而镇江、上海、宁波三个城市00-02年旅游总收入年平均增长率排在后三名,其中镇江最小,增长率相当于第一名湖州的约五分之一。

同时可以看出,长三角城市中大部分城市00-02年接待国际旅游人数平均增长率远远高于接待国内旅游人数平均增长率,大部分城市00-02年国际旅游收入平均增长率远远高于国内旅游收入平均增长率;少数城市00-02年接待国际旅游人数平均增长率和接待国内旅游人数平均增长率相近,少数城市00-02年国际旅游收入平均增长率和国内旅游收入增长率相近;而南京是个特例,00-02年国际旅游收入平均增长率、接待国际旅游人数平均增长率分别低于00-02年国内旅游收入平均增长率、接待国内旅游人数平均增长率。

2.2.2 接待旅游总人数、旅游总收入、接待国际旅游人数、旅游外汇收入、接待国内旅游人数、国内旅游收入各自占十五个城市市场份额比较

上海由于其它城市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其接待旅游总人数、旅游总收入在十五个城市中的市场份额1999年到2002年逐年下降。泰州2000年到2002年接待旅游总人数、旅游总收入均逐年下降。杭州虽然接待旅游总人数的市场份额在逐年下降,但旅游总收入的市场份额却在逐年上升,充分说明杭州旅游业的经济效益逐年在上升。而南通2000年到2002年虽然接待旅游总人数的市场份额在逐年上升,但旅游总收入的市场份额却在逐年下降,充分说明南通旅游业的经济效益逐年下降。接待旅游总人数的市场份额、旅游总收入的市场份额、基本上均逐年上升的城市有南京、苏州、常州、嘉兴、湖州、绍兴、舟山。接待旅游总人数的市场份额、旅游总收入的市场份额变化不大或增减不大的城市有无锡、扬州、镇江、宁波。

3.长三角城市旅游业建设与发展的思考

3.1 上海、杭州、宁波三市旅游资源丰富,近三年接待旅游人数、旅游总收入增长率变慢,接待旅游总人数、旅游总收入在十五个城市中的市场份额下降。应注意维持稳定的发展,努力提高游客重游率。

3.2 南京、舟山两市旅游资源基础好,旅游经济效益好,发展速度快,且增长势头强,接待旅游总人数、旅游总收入在十五个城市中的市场份额处上升趋势,但舟山市需注意效益问题。

3.3 无锡、苏州两市旅游资源丰富、品质高,但两市旅游收入对GDP的贡献在十五个城市中处于中等水平,说明其发展空间还很大。

3.4 扬州、镇江、南通三市旅游资源基础好,其中扬州、镇江均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南通的区位条件极佳。但三市的旅游业发展现状、近三年接待旅游人数、旅游总收入增长率相对较差,接待旅游总人数、旅游总收入在十五个城市中的市场份额波动下降,说明旅游业发展未得到充分重视,发展空间大,应注意开发。

3.5 泰州市旅游资源基础相对差,近三年接待旅游人数、旅游总收入增长率也较慢,如果对旅游业的关注程度不够,市场份额会持续下降。

3.6 绍兴市占有浙江六市中六个4A级景区景点中的1个,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极好,但从现状上看,发展不够充分,所以发展空间很大,近几年旅游业增长势头很强,应注意保持。

4.乡村旅游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四

一、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1.接待能力明显提升

据不完全统计,我县各乡镇共有住宿餐饮点96个,农牧家乐29个,旅游从业人员1488。各乡镇围绕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接待能力效果明显。夏特乡以夏特古道驿站旅游发展公司为平台,整合管理全乡所有农牧家乐,改变原有陈旧的接待方式,逐步实行规范化经营,规划建设旅游风情别墅区、民俗旅游商业餐饮步行街、民俗旅游文化广场;萨尔阔布乡尝试在苏乎托海片区打造集哈萨克传统餐饮,传统文化,特色娱乐等为一体的民俗体验风情园;喀夏加尔镇欲打造哈萨克民俗文化馆、森木塔斯路旅游风情一条街、克乌克加尔村村史馆等景点;昭苏镇欲打造以灯塔知青馆为核心集周边采摘园、科技示范园、知青广场、草原风情牧家乐农家乐、湿地公园等集旅游、观光、体验、教育、餐饮为一体的多功能红色旅游示范基地。

2.乡村旅游项目渐具规模

通过政府引导,全民参与,我县打造了一批特色乡村旅游产品。胡松图哈尔逊乡欲打造绿湖徒步游、国防边境游、千年桦树摄影游三条旅游线路;乌尊布拉克乡结合冰雪资源开发马拉爬犁、滑雪、雪上叼羊等旅游项目;洪纳海乡打造哈迪克马车观光、骑马观花海、体验民俗婚礼、观赏民俗歌舞表演等体验性娱乐活动;阿克达拉乡大面积集中种植油菜、油葵、甜菜等经济作物以吸引广大观光、摄影、绘画爱好者前来旅游、采风。

3.乡村旅游商品开发已露端倪

胡松图哈尔逊乡把特色奶制品、土特产推向市场,通过优化招商环境,多渠道引进公司企业共同开发,借力开发具有地缘优势的旅游资源,弥补乡财力难以承担的开发资金短缺问题;洪纳海乡开发特色奶制品,灌装马奶、骆驼奶、小包装蜂蜜;夏特乡加大夏特四宝尤其是优质牦牛肉、牦牛肉干的加工与包装,使夏特特产规范的走向市场。

二、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乡村旅游发展思路不开阔,内容单调,品位较低

我县乡村旅游主要以农牧家乐为主,但农牧和乐并不突出,有的乡镇乡村旅游虽然形成一定基础,但是起点不高,进步不明显,经营模式略为单一,以提供餐饮住宿为主要收入来源,除文艺表演外,参与性、体验性活动开展的少之又少。此外,我县各乡镇乡村旅游尚未通过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的融合发展来延长乡村旅游产业链。

2.乡村旅游经营、开发和管理比较混乱

我县乡村产品核心竞争力不强,同质化的乡村旅游产品多,民俗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离品牌化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我县乡村旅游项目清一色是农家乐项目,且以家庭为单位,缺乏统一管理、规划、营销,没有走上品牌经营的良性发展道路。

3.乡村旅游的开发普遍缺乏规划

目前,我县各乡镇乡村旅游均没有旅游规划做指导,没有提炼民族文化,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价值,很容易被模仿和复制。

4.乡村旅游人才匮乏,难以走上品牌化的良性发展道路

我县乡村旅游的发展与低素质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的矛盾逐渐凸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乡村旅游处于粗放经营,不知道如何延伸产业链、如何延长游客在乡村的停留时间来增加收入;二是由于经营和管理者本身的素质和生活习惯,清洁和环保意识不强,不仅农牧民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5.乡村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滞后

从此次调研情况来看,乡村旅游的道路建设、环境卫生、规范的旅游引导标识系统等基础配套服务设施建设还很不完善。道路建设方面:有一部分乡村旅游区(点)的可进入性不强;旅游环境方面:脏、乱、差现象随处可见,虽然乡村旅游区(点)和农家乐经营业主已经注意周边环境卫生的改善,但一些没有从事乡村旅游的农户仍然维持原有的生活陋习,一时难以改变,环境保护的问题日益突出;旅游标识系统方面:由于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各乡村旅游区(点)和农家乐普遍缺乏规范的引导标示和指示牌。

三、对策

1.示范带动,积极推进

各乡镇应突出民族特色,确定几个农牧家乐或家访点示范点,抓好乡村旅游示范点的建设,以点带面发展乡村旅游。充分调动各乡镇农牧民群众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统筹兼顾,规划引领

为了促进我县乡村旅游的快速、健康发展,克服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低水平、同质化等问题,应按照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生态旅游与文化旅游三结合的原则,加强规划,科学发展,实现乡村旅游发展的最佳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各乡镇在开发设计旅游产品时应避免同质化竞争现象,尽量做到每户农牧家乐及民俗家访点开发不同特色的旅游产品及体验性活动项目,以充分延长游客的滞留时间,把游客的消费从餐桌引向体验性活动中来,增加乡村旅游的收益。

3.加强乡村旅游点环境的净化、美化工程

做好绿化美化环境工作,重点治理乱堆柴草、乱倒垃圾、乱搭棚舍等现象,切实使乡村旅游景区沿线服务设施规范达标,为游客提供高效优质文明服务。

4.加强培训,提高乡村从业人员素质

一是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通过举办培训班等方式,提高乡村旅游从业者在经营服务、食品卫生、旅游文化、旅游安全、接待礼仪、餐饮和客房服务等方面的素质和服务技能,造就一批守法纪、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诚信的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才。 二是加强乡镇旅游干部培训,提其发展乡村旅游的能力。三是聘请自治区或泰州知名旅游专家为乡村旅游从业者进行授课,提高乡村旅游技术和智力支撑。

5.大力开发旅游商品

扩大少数民族特色饮食文化规模,积极引导农牧家乐,挖掘哈萨克、维吾尔、柯尔克孜等民族饮食文化,加大旅游产品开发力度,如牦牛肉、牦牛肉干的加工与包装、刺绣、各类果酱、冷水鱼、蜂蜜、蜂胶、花粉、特色糕点、面点、手工艺品、民族服饰等。

6.丰富旅游活动项目

5.旅游产业工作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 篇五

按照市住建局《年共同目标、单项工作目标任务分解》的工作要求,年,我处以完善公园基础配套设施为切入点,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现报告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了推进旅游标准化工作,我处成立了由支部书记、处长任组长,分管副处长任副组长,各职能科室及公园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小组,统一协调公园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立项、方案设计、审批、施工组织、验收、资料搜集整理等工作。建立健全了《建设管理制度》、《公园零星维护维修工程实施程序》等规章制度,每一项工程确定专人负责,制定了工程进度工期表,严格督查,为工程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完善基础设施

我们已组织完成了石刻游乐设施改造工程、修建石刻公园排涝管沟800m,翻新石刻木雕门窗800㎡、石刻艺术墙防风化处理7000㎡,安装石刻、公园标志标牌98个、座椅120把,完成了两大公园的`广播系统、电子显示屏安装工程。石刻公园水泥路铺装及石刻、公园的公厕标准化建设正在实施过程中,公园景区游览标准化系统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三、搞好主题活动

一是春节期间在石刻、公园举办游园及戏剧表演活动;

二是协助市书画院、书法家协会、市收藏家协会在公园在石刻公园举办各类诗书画展、藏品展12次,进一步丰富了市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四、做好信息搜集上报

为了做好信息收集上报工作,我处加强大假期间入园游客监控力度,按照市住建局、旅游局的要求及时上报旅游信息,坚持有事报事,无事报平安,全年共报送信息65次(条)。

综上所述,年我处在市住建局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旅游产业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良好,同时,我处也被市委创先办确立为创先争优基层示范单位。今后,我处将继续加强管理、增添措施、提升效能,确保年各项工作目标顺利完成。

★ 本周工作安排

★ 本周实习报告

★ 工作完成情况怎么写

★ 工作完成情况总结

★ 工作小结范文模板大全

★ 工作小结

★ 工作小结范文

★ 幼儿园大班本周工作心得

★ 工作完成情况自我评价

6.旅游业发展情况考察报告 篇六

一、××市发展旅游业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市地处××省东北部,面积2.28万平方公里,有660多万人口,是闽浙赣皖四省结合部。境内有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十余处。近年来,××市在旅游景区开发建设,旅游业发展上思路明确、措施得力,发展效果非常明显。2004年××市接待国内旅游者450万人次,增幅达38.9%;国内旅游收入23.6亿元人民币,增幅达24.9%;接待入境游客1.2万人次,增长35.5%;旅游外汇收入452万美元,增长15.9%,旅游业发展的总量与增幅均大大超过我市。三清山去年仅门票收入就突破了3000万元,综合收入达到近2亿元。

在学习考察过程中,该市发展旅游业和旅游景区开发建设与经营管理的工作与成效,给考察组的同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许多做法和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启迪了思路。

1、政府主导力度大。××市把旅游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全力抓;在旅游资源整合方面真抓实干,如成立××集中营景区管委会,理顺了信州区、××县和市直有关部门对××集中营的管理体制;整合弋阳、横峰两县红色旅游资源及其他相关资源,组成方志敏纪念馆和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旧址管委会,由市人民政府直管。同时,在宣传促销上舍得加大投入,注重宣传推介。

2、规划策划起点高。该市请中国社会科学院郭来喜教授领衔编制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请上海同济大学编制三清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如今,他们又把规划修编和策划的眼光转向浙江,舍得花重金请高手来帮助策划旅游项目。

3、品牌打造功夫深。××市已经拥有三清山、龟峰两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且都是4a景区;婺源县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区和3a景区;投资1600万元建设的××集中营纪念馆,历史资料与声光电现代手段相结合,在红色旅游景区品牌打造方面也获得成功。

4、融资建设路子宽。弋阳县龟峰景区在体制转换过程中,及早动手,以门票资源作质押向银行贷款3000万元,较好地解决了景区建设启动资金问题。为更好地筹融资加快景区开发建设,龟峰、三清山景区都设立了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有了市场化运作的主体雏形。我们学习考察期间,××市正在举办外商招商洽谈活动,有50多位海外客商到××考察。

5、宣传推介思路活。××市加入了长三角旅游区和泛珠三角旅游区组织,积极组织参加其他全国性旅游推介活动,如成功加入以杭州为代表的旅游发达城市的“15+1”(即杭州、苏州等15个旅游发达城市+××)的旅游经济合作组织,以“15+1”为平台,建立起了稳定的客源市场,真正做到了资源共享,实现了与旅游发达地区的成功对接。在拓展市场方面,他们采用政府搭台(由政府牵线搭桥,组织安排,召开推介会),行业唱戏(由旅游部门具体操作,组织景区和旅行社参与);领导带队(对重要市场加大力度,领导亲自带队),兵团作战(旅游局、景区、旅行社、宾招服务单位对应联系跟进,立体作战);步步为营(对客源市场循序渐进,一块一块逐步攻占推进),机动灵活(认真分析自身实力和市场实情,该进则进,该缓则缓,进退自如)的办法,大力加强对客源市场的外联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三清山风景名胜区今年花150万元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请您欣赏”播出广告宣传3个月。

二、××市发展旅游业的经验给我们的几点启示

××市旅游业近年快速发展,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培育旅游产业、加速旅游发展,需要有新理念、新的思路。最主要的有如下几点:

1、要用强有力的政府主导抓旅游发展。旅游业的发展仅靠几个部门和景区的努力是不够的,需要政府主导,部门配合,业内共为。明确发展目标,确定发展方向,形成发展合力,取得发展实效。

2、要用浓厚的市场意识开拓客源市场。发展旅游业必须强化市场意识。××市注重旅游客源市场培养,从周边城市做起,提出并实现了与杭州等发达城市进行市场对接,在国内市场还处于拓展时期,便积极进军新加坡等境外市场的超前作为。我们要尽快找准××旅游宣传的切入点,强化推介,通过一系列的“外宣”、“外联”,开拓较为稳固的客源市场。

3、要用创新的运作机制谋求更快发展。创新管理体制与运作机制是景区加快开发建设的不竭动力。他们在景区开发建设、经营管理事业蒸蒸日上之时,已经着手组建有限责任公司进行市场化运作和规范化管理。我们在理顺旅游景区管理体制的前提下,也要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规范化管理”的要求,建

立起旅游景区负责的市场运作机制。

4、要用更高的品牌目标培育产业链条。品牌建设是旅游特色的标志。三清山面对同行业群雄并起的局面,提出了打造“国内一流,世界著名”的目标,精心开展世界自然遗产申报工作,不断提高景区品位的精品意识。我们应在中心城区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除参与武功山申报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同时,争创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其他旅游景区也要做好创建旅游品牌的工作,着力培育旅游产业链条。

三、加快××旅游发展的几点思考

通过学习考察,结合我市旅游业发展滞后的客观现实,认真分析目前落后的原因,并就全市特别是中心城区旅游业加速发展进行了思考,××旅游业发展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加快全市旅游业发展的举措

1、重点抓好旅游发展规划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先行。旅游资源较为集中的县市区在年内完成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编制。然后依据《旅游业发展规划》策划项目,筹集资金,加快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和旅游产业的培育。市政府将出台《关于促进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大对全市旅游业发展进行宏观指导。

2、进一步加大政府主导力度。切实解决有人办事和有钱办事的问题。着力做好精品线路的编制和客源市场的开拓工作。充分调动各县市区发展旅游产业的积极性;鼓励旅游从业单位积极推介××,突破地界,整合资源,做旺全市旅游人气。

3、加强旅游行业管理工作。要切实加强旅游从业队伍建设,逐步实现规范管理。认真研究《旅行社管理条例》和《导游员管理条例》,密切与相关部门合作,整顿和管理旅游市场秩序,切实保护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的合法权益。

(二)加快中心城区旅游发展的举措

1、明确旅游发展目标。中心城区旅游以市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为龙头,以市区为游客聚集地(为游客中转进出服务,还应在食宿接待、旅游购物、娱乐观光等方面提供配套服务,城区也应该有游览项目),以万载县为延伸地(竹山洞、湘鄂赣革命纪念馆),构成山、泉、城、洞、文旅游资源综合利用的旅游地。

2、把中心城区旅游作为一个大项目来做。抽调人员组成专门队伍,重点做好旅游产业培育工作,主要是策划总体形象进行宣传推介;策划项目向上争资、对外引资和市内筹资。

(三)加快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旅游发展的举措

1、修编规划,统筹发展。以省里组织武功山申报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为契机,修编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重点整合明月山自然风光、温汤温泉和仰山禅宗文化,打造整体品牌,加快景区发展。

2、采用市场化运作,加大融资引资的力度。学习龟峰通过成立公司(管委会和公司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以景区资源和门票质押的方式,一次就向银行贷款2100万元的做法。尽快研究成立“明月山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争取用门票质押的方式,向银行贷款;精心策划项目,制定科学的利益分配政策,激活市外、省外甚至海外资本和民间资本投入我市的景点开发,做大做强景区,形成品牌效应。

3、打造品牌,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加大景区设施建设,重点建好游客服务中心,不断提高景区品位管理水平;聘请有资质的单位开展iso9001景区质量认证和iso14000环境质量认证工作。用高标准规范景区的建设和管理,力避走弯路,实现建一处成一处美一处,迅速走上健康、快速发展轨道。

4、加大联谊互动拓展市场的力度。以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和提升旅游社管理水平作为基础性工作,开展旅游宣传推介,开拓境内外市场。明月山拟于今年7-9月向南昌、长沙、武汉、杭州、上海等城市,一个一个地召开旅游推介会,加大对客源市场旅行社联谊和对市场拓展的力度。

7.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七

1 瑞昌市茶叶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瑞昌市山地资源丰富、气候好、环境优, 青山、九源、花园、南阳等山区, 土壤与植被状况好, 昼夜温差大, 是种茶传统地区, 一直以来都是优质庐山云雾茶加工原料的主产地。

1.1 发展种植情况

近年来, 瑞昌市茶产业快速发展, 主要走高山云雾绿茶和白茶并进之路, 高山云雾绿茶和“安吉白茶”都是立地条件很好的生态有机茶。目前, 全市已有茶园面积20hm2, 在建茶园146.67hm2, 投产茶园面积66.67hm2。茶叶主要分布乡镇:范镇、青山、花园、武蛟、肇陈、南阳等地, 其中:范镇113.33hm2、青山80hm2、花园133.33hm2。建园主体基本以种植大户为主, 目前全市6.67hm2以上种植大户8户。新建茶园都是6.67hm2以上成片开发, 有3个正在建设的新茶叶基地面积都在66.67hm2以上。

1.2 生产加工情况

瑞昌市目前引进了浙江安吉县仙子茶场、金彪茶场和长兴县泗安绿鑫苗木场等在瑞昌市投资建设新茶园。九源仙子茶场66.67hm2, 总投资700万元, 预计2014年春投产, 产品为“九源仙子”白茶, 投产后盛产期茶叶年产量1.5万kg, 产品主要销往浙江安吉和满足九江市场;金彪茶场46.67hm2, 总投资500万元, 预计2014年春完成建设任务, 产品主要是白茶;长兴泗安绿鑫苗木场在花园建茶叶基地133.33hm2, 总投资1400万元, 预计2014年春建成, 产品主要是白茶。

1.3 品牌建设情况

重点建设青山茶业有限公司、九源仙子茶场等中型茶叶加工企业, 注册了“雾春”、“九源仙子”等茶叶商标。“雾春”茶在2012江西“浮瑶仙芝”杯名优茶评比活动中获得金奖。2013年9月生产问世的第一杯红茶“瑞红1号”由青山茶业有限公司生产, 其香气为浓厚的甜香型, 且锐高而持久, 汤色清澈明亮, 堪称茶中的“茅台”。

2 瑞昌市茶叶产业发展的优势潜力

瑞昌市茶叶生产规模不大, 影响力也比较小, 但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已将茶叶产业作为重点产业进行扶持发展, 在组织领导、资金政策、技术推广等方面进行了安排和部署, 茶产业发展很快, 茶产业正呈现后来居上的发展态势。

2.1 独特的资源优势

瑞昌地处中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区, 气候条件十分优越, 年平均气温17.3℃, 地面温度19.2℃, 降水量1583.9mm。全市适宜种茶山地面积6667hm2, 青山省级森林公园、范镇、花园、南阳等山区具有发展茶叶生产非常优良的山地土壤、环境与气候条件, 且劳动力资源配置方便, 交通区位优势明显。特别是青山林场为庐山姊妹山, 最高海拔921.3m, 平均海拔540m, 适宜种植茶叶面积达666.67hm2, 一直以来都是优质庐山云雾茶主产地。

2.2 良好的发展基础

一是群众愿意种。盛产期茶园667m2产值一般可达1.5~2万元, 纯收入一般为1~1.5万元, 667m2劳动用工支出2000元以上。发展666.67hm2优质茶园产值可达1.5~2亿元, 纯收入可达1~1.5亿元, 农民用工35~40万个, 农民工收入2000万元以上, 种植茶叶利润大, 致富快、群众积极性高。二是上级扶持种。2012年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茶产业发展的意见》, 要求通过几年努力力争使江西省绿茶面积达到13.33万hm2。九江市政府启动了大九江茶品牌整合工作, 并拿出茶叶专项资金300万元扶持茶产业发展。三是地方鼓励种。2010年以来, 瑞昌市制定了茶叶产业发展规划, 并对新建规模化标准化茶园667m2补贴1000元的扶持政策。3年多来对新发展的茶园安排了330万元专项茶叶经费, 扶持建成了青山、武蛟、范镇、肇陈、南阳5个茶叶生产示范基地。

2.3 广阔的市场前景

茶是最佳天然保健饮料, 被称为“21世纪饮料之王”。随着人们对茶饮品认知认同程度的不断提高, 茶产品市场需求稳定增长。从发展趋势看, 货真价实的名优茶将长期供不应求, 但随着消费群体保健意识的增强和消费观念的变化, 会相继产生和呈现有机茶热、保健茶热、地方名优茶热的发展趋势。茶叶生产走产业化之路, 形成社会化、规模化的高效益产业市场空间巨大。多年来, 瑞昌市茶叶产业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发展茶产业, 培育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总体思路, 发展规模、品质提升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以原生态, 无农药残留、品质优良享誉市场, 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 发展市场前景广阔。

3 瑞昌市茶叶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瑞昌茶叶产业经过多年来的努力, 得以长足发展,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但因起步较晚, 在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上, 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了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3.1 品牌效应较低

瑞昌市茶叶规模小, 实力弱, 质量意识和名牌意识低。茶叶目前产量低、档次低、市场占有率低。虽然近2年来瑞昌市青山茶业公司和九源仙子茶场先后注册了“雾春”和“九源仙子”茶叶品牌, 并作了宣传, 但品牌效应较低。

3.2 科技水平较低

一是产品单一。主要是多年种植且已退化的群体种。二是机械化程度低。机制茶少、机械化采摘应用率低, 造成劳动力用量大, 生产季节劳动力不足, 生产成本偏高, 生产效益低。三是包装水平低。一方面, 部分企业没包装, 套用“庐山云雾茶”包装, 这些包装不仅不符合茶叶包装所需要的密闭、阻光、防潮等基本要求, 而且违法。另一方面, 部分企业虽有自己的包装, 但设计特色不鲜明、文化品味及档次不高。四是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部分种植大户缺乏长远战略目标与科学管理机制。

3.3 服务体系不健全

瑞昌市还需加快速度培育能引导和带动企业、茶农的社会化服务组织, 如茶叶协会、茶叶专业合作社等。茶叶产业协会2013年7月份成立, 但许多东西还有待规范和完善, 茶叶专业合作组织尚未成立。

4 瑞昌市茶叶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虽然茶叶的国内外市场潜力巨大, 但要做大茶产业也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 特别是近年来茶叶行业对茶叶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行业间的竞争十分激烈。因此, 发展瑞昌茶叶产业, 必须按照产业化的要求, 做好品牌和市场文章, 进一步整合利用各种资源, 发展壮大龙头企业, 提高瑞昌茶叶的知名度, 走“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的路子, 才能做活瑞昌市茶产业, 实现全市茶叶产业的发展壮大。

4.1 服务是前提, 首先要做活茶产业“看”的文章

让瑞昌的茶叶有“看头”, 就是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 要上下形成抓茶叶产业的共识。一是进一步深化认识。瑞昌市茶产业发展进入规模扩张快车道的关键时期。茶叶产业收益是稳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保障来源。同时, 发展茶叶生产对改善山区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要进一步深化提高各级干部群众对发展茶叶产业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 切实按照“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个规划、一个政策、一套实施办法”的工作要求, 不断推进茶叶产业的优化发展。二是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要成立以市领导挂帅, 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茶叶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 为推进茶产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只有加强茶叶工作的领导, 保持资金扶持政策的连续性, 才能抢抓机遇促进茶产业做大做强。三是要进一步强化落实服务。明确并严格落实乡 (镇) 、村各级各部门服务茶叶产业发展的工作责任, 完善建立层级联动的产业发展服务体系, 帮助解决茶叶生产企业融资难等问题, 营造更加利于茶叶产业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氛围。

4.2 企业是主体, 根本要做活茶产业“喝”的文章

让瑞昌茶叶有“喝头”, 就是要抓企业产品质量, 关键要抓龙头企业产品质量。一是建立重点龙头企业扶持机制。每年确立1~2家重点龙头企业, 整合项目对重点龙头企业予以扶持, 确保每家龙头企业项目扶持资金不少于50万元, 带动企业投入不少于200万元。二是要严格生产管理。强化落实茶叶专业技术队伍服务茶叶种植、修剪、管抚、病虫害防治、采摘、加工营销等工作职责, 引导、鼓励、扶持种茶农户实行机械化生产, 提高茶叶生产效益;设立茶叶技术推广财政专户基金, 专项用于茶叶新品种引进推广、标准化生产示范、生产新工艺研究开发等, 确保茶叶生产科技推广的顺利实施;加强制茶行业滥用农药、化肥, 无证照经营, 卫生不达标以及制假贩假、以次充好等重大问题监管;实行茶叶收购户工商、质监、卫生等部门申报注册登记制度, 取缔无证收购, 规范茶叶市场交易, 确保茶叶市场有序经营。三是推进科技创新。要制定人才培养战略, 按每3.33~6.67hm2一个技术人才的要求, 制定千名技术人才培训计划;每年推广一批适用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模式, 使茶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4.3 品牌是关键, 重点要做活茶产业“说”的文章

让瑞昌茶叶有“说头”, 重点是要加大瑞昌茶叶的宣传度, 而品牌最有说服力, 唯有打造统一品牌, 才有实力做响做强。一是准确市场定位。根据全省茶叶市场的基本情况以及市场需求, 确立以名优茶、礼品茶为主导方向的市场定位方向。二是确定运营思路。即统一品牌, 统一标准, 统一包装、统一宣传, 统一质量监控。三是打造品牌。现在, 全国的各种推介会、展销会很多, 我们也要加强这方面的宣传力度, 快速提升品牌的影响力和实力。安吉县从2001年起, 连续举办“中国安吉白茶节”, 举办地从安吉到上海、北京, 影响力也从周边几县市到全省、全国, 产生的效益越来越显著;同时他们还在其他的途径上加大宣传推广, 如在设立外销窗口的城市做小规模的公关活动, 在媒体上加强认知感的宣传, 与业已成名的名茶合作, 采取“引进来, 走出去”等措施。这些措施, 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我们要利用各种宣传推介机会, 利用各种媒体, 广泛宣传瑞昌品牌茶叶, 提高瑞昌品牌茶叶的知名度。四是拓宽营销渠道。加快茶叶一条街建设, 使之成为瑞昌茶叶走向市场的主渠道;建立茶叶销售网站, 实行网上宣传与网上营销;建立销售窗口与销售专柜, 展示瑞昌茶叶形象;借助旅游景点平台, 让游客亲手摘茶制茶, 丰富旅游内涵, 延伸产业链, 同时推介地方特产。

4.4 文化是保障, 核心要做活茶产业“玩”的文章

8.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八

一、内蒙古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进入新世纪以来,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为促进农牧民增收,推动农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农畜产品加工业得到快速发展。2003年末,全区年销售额百万元以上的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达917户,实现工业总产值346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15户,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40户,有5户达10亿元以上。有12户企业进入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行列,46户成为自治区级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全区农畜产品加工量已占到原料生产总量的42%,农畜产品加工产值和原料产值比由2001年的049∶1提高到06∶1。全区农牧民人均收入的三成来自于向加工企业出售农畜产品。在乳业加工、肉牛肉羊育肥加工、羊绒加工、马铃薯加工、粮油加工、草业加工和特色野生资源加工等方面,初步形成了具有比较优势和区域特色的产业化经营体系,一批以加工企业为龙头的跨区域、有特色、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程度较高的农牧业产业化集群正在迅速崛起,培育出一批具有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力的绿色名优产品,伊利、蒙牛、鄂尔多斯、鹿王、草原兴发、河套恒丰等9个品牌成为全国驰名商标。

总体看,农畜产品加工业正成长为各地重要支柱产业,涉及的加工领域不断扩大,加工深度不断提高,除了粮油畜禽等传统大陆产品的加工规模和加工深度继续在扩展,特色农产品、中药材、瓜果、蔬菜及沙区、林区、山区的许多具有食用和药用价值的野生的人工培植的特色动植物资源加工也正在蓬勃兴起,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亮点。如阿拉善盟的苁蓉、盐藻、卤虫、沙葱、沙盖加工业、乌海市的蔬菜、葡萄加工业、巴盟的粮油加工业、鄂尔多斯市的羊绒、沙柳、沙棘加工业、包头市的甜菜、油料加工业、呼和浩特市的牛奶加工业、乌盟的马铃薯加工业,锡盟的羊肉加工业、赤峰市、通辽市的鸡、鸭、肉牛肉羊加工业、兴安盟呼伦贝尔市的中草药、黑木耳、梅花鹿、野生果酒果汁加工等天然绿色野生资源加工业等,均初步形成特色区域优势。产品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在加工企业的有力带动下,原料生产基地建设迅速发展,基地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程度不断提高,初步形成了有比较优势和区域特色的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区域。

二、我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龙头企业数量少,总体发展水平低,市场竞争力弱。现全区农畜产品加工企业总体上看,除少数几个大型龙头企业成长为大型现代企业集团,形成了较为规范的产业化经营体系,与农牧民的利益联系较为紧密,产业化经营水平较高,对农牧业和相关产业的辐射拉动力较强,并形成跨区域经营竞争优势。绝大多数企业受资金、人才短缺制约,发展缓慢,规模较小、与农牧户没有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基本上以单纯的买卖关系为主,生产原料依靠多头采购,来源和质量都不稳定,生产技术落后,产业链条短,加工层次浅,基本处于初、粗加工水平,产品市场竟争力弱。另外,布局分散、重复建设现象突出。从原料采购到产品销售无序竞争现象严重。龙头企业群体小,产业集中度低,严重影响区域农牧业优势主导产业和优势品牌产品培育。

2原料基地建设滞后,不适应加工业发展需求。目前,各地农牧业生产与龙头企业规模化、集约化、均衡化生产对原料专业化、标准化和安全性的需要不相适应的问题较为突出,主要原因,一是农牧户分散经营,专业化生产较难统一。二是农村牧区现从事农牧业生产的多为文化素质较低的老、弱、妇、幼,吸收运用新科技的能力差,使得基地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建设和专业户、专业村、专业乡发展缓慢。三是许多地方的种养业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的发展联系不紧密,利益机制不健全,造成企业原料供给和质量保证率不稳定。

3行业标准体系和产品安全及市场监管体系不健全,影响农畜产品加工业的健康发展和国内外市场开拓。现我区农畜产品加工业中,仅乳业、食用油、饲料等部分产品领域有国家或行业标准。现有行业标准中,也普遍存在着标准陈旧,指标不足等问题,远远不适应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农畜产品营养、安全、卫生的要求,与国际接轨的要求差距更大。另外,在产品检测体系、检测标准、市场监管体系及相应的法规制度等方面,均存在着不完善问题。特别是产品安全检测机构数量少,设施装备简陋不足,工作条件差,经费和技术人员缺乏。面对农畜产品加工企业点多面广和市场全面放开的状况,难以有效的承担起对生产和产品的全程项目检测以及对质量纠纷的界定和日常监督的抽检与市场流通产品的检查等任务,使得市场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止。在一定程度影响农畜产品加工业的健康发展。

三、促进我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1制定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总体规划和相关政策法规。我区是一个农牧业大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在县域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加快,农畜产品加工业必然将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新的投资热点。因此,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对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宏观指导,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真正把具有优势的农畜产品加工业做大做强,对提高我区农畜产品市场竟争力,实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至关重要。为此,自治区政府应尽快组织有关部门根据国家《关于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意见》、《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和《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全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协调各盟市旗县在总规划的指导下,制定地方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要加快制定促进农畜产品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改变农畜产品生产与加工和流通的分割局面,以培育区域经济优势和竞争力为目标,建立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体系,为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2重点扶持和加快培育一批带动力强和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优势为依托,与优势农牧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和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相结合,按照扶优、扶强、汰劣和资源、资产、资金相对集中的原则,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和隶属关系,通过优惠政策吸引、优化投资环境、加强招商引资、扩大对外合作和积极引进国内外大企业集团及对本地企业扶优扶强等措施,加快培育一批对农牧业生产影响大、与农牧民增收关联度高、外贸出口拉动力强的、具有市场开拓力和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在财政投入、信贷、融资、税收、科技和用地等方面制定优惠扶持政策,促进重点农畜产品加工企业上规模、上水平;支持和鼓励龙头企业牵头建立原料生产基地;积极为区内企业进入国家农业部扶持的重点农产品加工企业行列创造条件。

3加快建立和完善我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及农牧业信息化体系建设。根据我国加入WTO后的新形势,自治区政府要尽快组织有关部门加强对国际农牧业标准动向的研究,参照国际标准和国家农业部制定的《农产品加工业标准(修)订指南》,抓紧制定和完善我区农牧业生产标准体系和农畜产品加工制品的质量安全标准和技术规范,完善质量安全的监督、检测、检查体系和相关规程制度,完善有关管理法规和管理机制,积极引导农牧民和企业实行标准化生产,加强农畜产品生产无规定疫病区的建设和申报及包括农畜产品加工制品的质量认证工作,提高我区农畜产品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同时大力加强农牧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立和完善覆盖面宽、时效性强的农牧业信息网络体系,并尽快实现与国内外的全面联网,加强信息资源的分析和处理工作,特别要建立对农畜产品加工品的国际标准、尤其是主要贸易国加工品标准的动态跟踪制度,为农牧民和农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

4进一步完善农牧业产业化的运行机制。要按照主体独立、自愿合作、利益联动、风险共担的原则,加快建立农牧民与农畜产品加工企业之间产销联结机制、行为约束机制和利益调节机制,要通过完备的合同契约,确立企业与基地、农牧户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各方的责权利关系,把农牧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有机衔接起来,特别要着重加强产业化的法规制度建设,制定具有法律效应的产品交、收制度、价格保护制度、货款结算制度、违约惩罚制度等,以健全的机制,确保合同(协议)的信誉兑现,保证市场交易的规范运行。鼓励和支持农牧民利用土地使用权、资金、产品、技术等要素,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等多种形式与加工企业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积极扶持农牧民组建合作社、专业协会、经纪人协会等产业化组织,通过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同时积极鼓励引导企业、农牧民合作组织建立专业协会,在政府、企业、农牧民、市场之间以及生产、贸易、加工之间充当沟通、协调的桥梁和纽带,引导协会根据农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的总体要求,组织开展技术推广、培训、管理、信息等各方面的服务,切实维护各方的权力与利益,从而使农牧民和农畜产品加工企业真正实现互利互惠,共同发展。

5大力加强原料生产基地建设。要把基地建设与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根据企业发展对原料提出的规模和质量需求,按照市场化、区域化、规模化、集约化、均衡化、标准化的要求,运用经济和市场手段,推动农牧业结构调整,扩大优势农畜产品种养规模,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带、产业区。在充分尊重农牧民意愿的基础上,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牧户,生产、加工和销售一体化的经营方式,推进基地生产向区域化、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引导扶持培育发展种养专业大户、专业小区,大力发展无公害农畜产品生产,从源头保证加工产品安全,为企业建立稳定的原料基地。

9.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九

根据人行XX支行的通知要求,按照武银[2012]72号转发《关于金融支持旅游业加快发展的意见》文件精神,XX迅速安排,及时部署辖内XX对近年来支持旅游业发展情况进行认真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情况。

发展旅游业是满足广大人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基础。加强和改进对旅游业的金融服务,支持和促进旅游业加快发展,既是金融部门落实服务业大发展战略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重要举措,也是金融服务投向实体经济的重要体现。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全市目前只有XX对旅游业给予了信贷支持,截止2012年9月底,已发放旅游业贷款500万元,主要用于开发白兆山银杏谷等旅游景点,目前这些景点已经开放使用,起到了较好的社会效应。

二、支持旅游业发展的做法及成效。

唐代大诗人李白,“酒隐安陆,蹉跎十年”,在安陆白兆山生活的10多年里,留下了一百多篇佳作及众多传说,成为安陆市极具特色、国内外游客向往神游的旅游胜地。随着景区知名度不断提升,游客越来越多,景区基础设施不足、车辆交通不畅、停车难、游客游览景点上山难、购物难、如厕不便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基础设施与景点不配套,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景区发展。为了搞好白兆山李白文化旅游区建设,安陆市采取政府主导、企业运营的方式,充分利用白兆山旅游资源,着力开发景区旅游景点,通过发展旅游产业来推进 1

安陆经济的发展。

2006年5月15日,安陆市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在安陆市白兆山林场成立了安陆市立强旅游风景开发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元,主要经营旅游开发、园林绿化、工艺品(不含金、银首饰)。为加快白兆山李白文化旅游区开发,该公司拟投资1.2亿元开发旅游景点,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拟建上山步游道7条,共8.4公里,其中:李白纪念馆至白云泉步游道2公里,白云泉至娘娘庙步游道2.4公里,白云泉至李白石像步游道0.5公里,李白石像至钟古楼步游道0.3公里,李白石像至鼓楼步游道0.2公里,李白石像至祖师殿步游道0.1公里,师祖殿至李白纪念馆步游道2.9公里。设计步游道路面宽1.2-3.0米,路基为20厘米厚混泥土,面层铺硬质杂木。硬质杂木厚3厘米,宽4厘米,长与步游道宽度相同为1.2-3.0米,上山步游道踏步规格为高10厘米、宽40厘米,硬质木板采用龙骨固定在水泥混泥土上。该项目于2011年10月通过武汉理工大设计研究院可行性研究,是安陆市白兆山李白文化旅游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保证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该公司XX申请项目贷款500万元,在经过调查及风险评估后,同意用该公司景区收费权作质押发放了此项目贷款500万元。白兆山旅游区通过改造,景区面貌焕然一新,目前白兆山、银杏谷风景区游人络绎不绝,已成为人们寻觅李白仙踪,游览李白故里,弘扬李白文化最理想的地方。

三、延伸服务手段支持旅游业发展。

根据目前调查的情况来看,全市对支持旅游业这块市

场可说是一片空白,支持旅游业面临机遇,也有挑战,有待挖掘、掌控这片领域是银行业信贷拓展的又一渠道,必须有针对性的对这一市场进行细分,创新出适应其发展需要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

(一)改进融资模式,加强对旅游业的信贷支持。根据旅游业的经营特性,制定符合旅游业的授信标准;针对旅游业的财务特点,积极为旅游企业提供固定资产贷款、项目融资贷款、流动资金贷款、融资租赁、票据贴现、资金结算、现金管理等综合金融服务,完善对旅游业的金融服务,为旅游公司的深度开发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在担保方式上以旅游景区经营权质押、门票收入权质押、林权质押,或以旅游业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等开展抵质押贷款业务,解决旅游业融资难的问题。

(二)拓宽融资领域,延伸对旅游业的支持。各级政府部门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旅游业,人行、银监部门要为发展旅游业营造宽松的金融服务环境,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旅游业的信贷支持,打破行业框框和地区壁垒,适当简化审批手续,把金融服务向旅游业延伸。

四、支持旅游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政府对旅游业调控力度不足。旅游业在2009 年已经被国家确定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不仅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缩小城镇的贫富差距,还能带动城乡人员的就业,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但由于技术条件落后,当地的旅游业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以致信贷资金的进入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二)旅游业准入条件不足。旅游业大多产业链长,许多环节都是由个体工商户承包经营和管理,而这些个体户多数有资金需求,但往往由于担保条件不足等问题,无法满足金融机构的准入条件。

(三)缺乏旅游资源整合平台,难以提供强力金融支持。从XX对旅游业的支持情况来看,目前,当地旅游行业的开发和运作还处于初级阶段,旅游资源分散,缺乏有效整合,暂难以形成有效的融资平台和资本运作平台。

(四)融资方式单一。就调查的情况来看,本地的旅游业因规模和盈利能力不够,目前没有一家上市后备企业,难以通过股票和证券市场融资,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无法介入旅游业,当前主要依靠银行贷款,但期限短、成本高,制约了旅游企业发展。

五、支持旅游业发展的建议。

(一)打造旅游品牌公司。加强部门协作,加快旅游资源整合,优化资源,做大做强旅游市场经营主体。

(二)成立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地方政府、财政等部门要将旅游业列为重点支持行业,成立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构建专项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搞好资源补贴、利息补贴,积极推动旅游业发展。

(三)拓宽融资渠道。探索更多适合旅游行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及时满足旅游业的资金需要,更好的支持旅游经济的发展。

六、支持旅游业发展的工作计划。

(一)积极协助政府加强对旅游业的调控。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大对旅游行业的调控,确保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各单位要减少第二产业的贷款占比,积极同当地政府沟通,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确保旅游业贷款的投放。

(二)积极创新担保方式服务旅游业。各单位要积极同担保公司、保险公司展开合作,提高他们为旅游业提供担保的积极性。积极开展以旅游景区经营权、林权和收费权作质押、以旅游企业建设用地使用权作抵押等方式,解决旅游业融资难的问题。

10.全国发展红色旅游情况调查报告 篇十

近期,我们对各地发展红色旅游情况进行调研,总体感到,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在地方党委、政府和中央各相关部门密切协作下,红色旅游保持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促进了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开展。

一、红色旅游成效显着

1、红色旅游保持快速发展势头。红色旅游开展4年多来,始终保持蓬勃发展势头。即便在XX年先后经受了年初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汶川特大地震和全球金融危机等重大事件的影响下,在我国入境旅游下降和国内旅游增长速度减缓的情况下,红色旅游继续快速发展:全年接待人数达272亿人次,同比增长1826%;其中,境外游客增幅较大,同比增长超过30%;综合收入达123935亿元,同比增长3515%。红色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达437万,同比增长1759%;间接就业人数达207万,同比增长40%。天津、辽宁、广东、云南、宁夏等省份接待人数增长超过50%;韶山、长沙、井冈山、瑞金、遵义、延安、广安和临沂等8个红色旅游重点城市,仍然保持20%左右的增长。

2、红色旅游发展质量有了较大提升。一是红色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国家安排专项经费536亿元,维护修缮了一大批红色遗存,保护了一大批红色文物;国家和地方还筹资近68亿元,建设红色旅游重点区域3300多公里公路,新建、改扩建边远地区21个支线机场,现在延安、井冈山、百色等12个机场已建成通航,123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中有106个设立了铁路停靠站,使红色旅游景区可进入性得到大大提高。二是红色旅游精品体系建设逐步形成。XX年以来,国家为加快建设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100多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安排专项资金20多亿元,新建和改造了200多个红色旅游项目,提高了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景区(点)的质量。此外,上海、重庆、长沙、南昌、遵义、延安等红色旅游资源较为集中的中心城市党委、政府,将发展红色旅游摆上重要位置,不断加强对红色旅游景区(点)建设的投入,提高了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景区(点)的质量,增强了红色旅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三是红色旅游区域合作得到进一步加强。通过实施行政区划内或跨区域的联合协作,实现“资源互享、优势互补、游客互送”,增强了红色旅游宣传促销力度和产品的影响力。鄂豫皖“三省六市36县”、川黔渝“三省四市”和湖南伟人故里“红三角”等红色旅游区域合作品牌更加成熟;晋冀豫“太行抗日烽火”,赣南、闽西“红色根据地”,中山、湘潭、广安三市“二十世纪三大伟人故里红色旅游联盟”,闽赣粤“三省八市”等十几个红色旅游区域联合体蓬勃兴起,对促进红色旅游健康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3、红色旅游推动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4年多来,全国红色旅游共接待观众672亿人次,综合收入2740亿元。红色旅游不仅带动了革命老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村产业结构,增加了富余劳动力的就业,成为老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途径,更主要的是推动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围绕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和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等主题纪念活动,各地和有关部门结合红色旅游广泛开展革命传统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据调查,绝大多数旅游者参观后说“深受教育”,“增强了对党的感情和对先烈的崇敬”。在上海一大会址,一位干部在留言簿上深有感触地写道,“参观一大会址后,我有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爆发出非常旺盛的激情”。不少地方反映,很多人入党、入团申请书是在参观红色旅游景区后递交的。各地中小学校将红色旅游景点作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育基地。不少学生参观红色景区景点后写下“瞻仰一次圣地,净化一次灵魂”、“心灵受到了震撼”、“更加坚定了理想信念”、“更加热爱伟大祖国”等感人肺腑的留言。

当然,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各地红色旅游发展水平不尽一致,在软、硬件方面都还存在有待进一步提高的空间:一是不少地方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和管理水平需要改进。一些景区景点在陈展设计上,形式单一,缺乏差异性,吸引力和感染力不强;在教育方式上,供游客看的多、灌输的多、生硬介绍的多,游客直接参与的少,只见其物,不见思想和精神。有些红色旅游资源的管理沿袭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模式,发展活力不强,后劲不足。特别是部门垄断红色旅游资源,使旅游理念很难融入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之中,造成红色旅游资源与旅游市场相隔离,难以发挥对群众的教育功能。二是很多地方经费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较差。由于大部分红色旅游资源地处偏远的山区、林区、农村,这些地区基本上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财政紧张,难以投入更多资金进行红色旅游开发建设。受到资金制约,不少红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旅游交通不畅,进出景区景点很不方便。

二、几点建议

针对发展红色旅游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需要,建议有关方面做好以下工作:

1、提高思想认识,进一步明确红色旅游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红色旅游作为一项政治、经济、文化工程,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弘扬先进文化,促进旅游经济发展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针对当前有的地方对发展红色旅游重视不够的情况,迫切需要进一步提高发展红色旅游的认识,把红色旅游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2、加强宏观指导与协调,整合各部门和各方面的资源。红色旅游景区景点分布全国各地,归属及体制各异,目前缺乏有效的`统一管理及调度,亟须进行协调与整合,形成有序发展的大格局。如很多红色景区景点在内容上有相近之处,如果每个地方都搞小而全,不仅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而且将影响红色旅游的整体形象。有关方面应从宏观上对全国红色旅游景区景点加以规划管理,明确每一景区景点的特色、工作重点和发展方向,以避免各景区景点盲目发展带来的资源浪费,努力形成全国红色景区景点一盘棋的有序发展格局。要大力促进景区景点间的交流。目前虽然部分景区景点间也有交流活动,但缺乏组织性,交流成果没有公开化、理论化、系统化,很少能找到指导红色景区景点发展的理论文章。有关部门可以组织不同主题的研讨和交流活动,汇集成果,用以指导景区景点的实际工作。此外,要采取有效措施优化文物资源的配置。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后,文物资料的交流非常困难,建议有关方面统一调度,合理配置文物资源,最大限度发挥文物作用,避免文物的闲置和浪费。

3、加大扶持力度,加强对红色旅游基础建设的投入。发展红色旅游不仅是文化工程、经济工程,也是政治工程,必须依靠政策扶持。从中央到地方都要加强对红色旅游基础建设的投入。有关方面应制订积极的财政政策,建立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对免费开放场馆进行经济补偿机制,重点加强旅游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研究制订鼓励红色旅游开发政策,在税收、用地等方面给予投资者优惠。研究制订奖励政策,对开发红色旅游的企业、旅行社等给予奖励。把红色旅游宣传作为公益宣传,加大宣传力度,推动形成全社会关心红色旅游发展的浓厚氛围。

4、提高景区景点的陈展水平和讲解员素质,更好适应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需要。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已对一大批景区景点改陈布展进行了资助,使这些景区景点改陈布展的状况发生显着变化,但是目前仍有不少景区景点展示内容单调、展示手段落后,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要适应社会文化生活的新特点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加大资助力度和工作力度,不断探索、改进陈列展览方式,通过实物、照片、图表、模型、绘画、雕塑、景观等多种形式以及声、光、电等科技手段,努力提高景区景点基本陈列水平,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吸引更多的人参与红色旅游,更好地发挥其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要加强对管理人员尤其是讲解员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工作水平,使他们不仅成为历史知识的讲解员,还要成为爱国主义精神的宣传员、思想道德教育的辅导员,更好地适应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需要。

5、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人参与红色旅游。近年来的实践说明,随着红色旅游的发展,不仅大量党政干部、大学生和未成年人去红色旅游景区(点)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大批国内外游客也对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史充满好奇心,这一潜在的大市场有待我们去进一步挖掘、开发。为此,要进一步加大对红色旅游的宣传,使更多国内外游客参与红色旅游。

★ 红色旅游心得体会

★ 新疆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工作简报

★ 黑龙江红色旅游导游词

★ 初到兵团散文

★ 小虾兵团作文

★ 建设和发展学生班集体

★ 新疆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现状探析

★ 红色旅游个人心得体会700字

★ 某市开发区建设和发展基本情况

11.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十一

1 畜牧产业发展情况

1.1 基本情况

近年来, 全县畜牧业以实施黄蓝国家战略为契机, 抢抓机遇, 融合发展, 在实施国家战略中建功勋、做贡献, 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 全县畜牧业发展呈现出总量稳步扩大、质量快速提升的良好态势。一是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截止2011年底, 全县猪、牛、羊、禽存栏分别达到13.98万头、4.64万头 (其中奶牛1.3万) 、15.02万只和295.55万只, 出栏分别达到27.27万头、3.85万头、17.96万只和557.75万只。全县肉蛋奶总产量达到10.3万吨。畜牧业总产值8.97亿元, 占农业总产值的28.7%。二是标准化养殖场区建设成效显著。截至2011年底, 全县已建成各类标准化畜牧养殖场区322个, 已建成标准化畜牧养殖场区322个, 其中, 生猪养殖小区97个、肉牛规模养殖小区14个、奶牛规模养殖场区25个、肉羊养殖小区29个、禽类规模养殖场小区150个、特种 (经济) 动物规模养殖场区6个。三是品牌畜牧业建设深入推进。大力开展畜牧业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创建工作。全县已获得畜产品无公害认证14个, 畜产品有机认证3个, 成功注册“三合情”“万得信”“伟浩”等畜产品商标3个;市级龙头企业达到7家, 市级养殖示范场达到59个。四是休闲畜牧业异军突起。随着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建设的不断深入, 积极引导部分养殖企业突破传统畜牧业的发展限制, 新上一批休闲养殖项目, 实现了与全县旅游业发展的融合。如伟浩养殖有限公司和陶园生态养殖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生态观光示范园。

1.2 做法及成效

(1) 大力推行畜禽标准化生产。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和监管常态化要求, 选用高产优质畜禽良种, 实现畜禽良种化。畜禽圈舍、饲养与环境控制设备等生产设施设备满足标准化生产的需要, 实现养殖设施化。制定设施科学规范的畜禽饲养管理规程, 实现生产规范化。健全防疫制度化, 有效处理畜禽粪污, 做到达到排放, 实现粪污无害化。依法对饲料、饲料添加剂和兽药等投入品使用实施有效监管, 实现监管常态化。 (2) 积极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打造畜牧品牌。通过典型引路, 把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创建推向深入。畜牧业在促进猪鸡等产业提升档次的基础上, 大力发展奶牛、肉牛、肉羊等食草型、节粮型畜牧业, 推行草畜配套, 搞好草资源的开发利用, 不断优化畜牧业内部结构, 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 (3) 转变生产方式, 创新工作机制。按照黄蓝经济区建设要求, 突出生态高效主题, 坚持用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畜牧业发展, 按照畜牧业, 充分发挥我县自然资源良好、文化独特、特色畜牧业发达等优势, 以丰富的畜牧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资源为依托, 因地制宜的开展各具特色的景观观光旅游, 积极展示优质畜禽品种和现代畜牧业科技。 (4) 着力加快产业化进程。积极培植壮大万得信等畜牧龙头企业, 切实为他们提供支持和服务, 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引导和组织企业千方百计增加投入, 实现增加数量、提高质量、扩大规模。目前, 全县已有各类畜牧专业合作组织40家, 形成了多主体参与、多类型组建、多模式发展的格局。各类畜牧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规模和组织优势, 成为串联小农户和大市场的桥梁, “龙头+合作经济组织+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行机制得以建立和完善。 (5) 积极开展畜牧科技推广。积极开展“科技入户”活动。编印畜牧科技宣传册, 发放到有关畜产品加工企业和规模饲养场户。同时通过举办培训班、发放明白纸、在局网站设立宣传专栏、送技术下乡等形式推广普及畜牧科技知识, 大力推广生态养猪、种草养畜、林下养鸡、网上养鸡等畜牧科技实用技术, 有效促进养殖方式规模化, 畜禽品种良种化, 疫病控制程序化。目前全县畜牧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达到50%以上, 科技贡献率达35%以上。 (6) 全面落实奖励扶持政策。“十一五”期间, 从中央到地方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畜牧生产的政策措施, 包括能繁母猪补贴和保险、良种繁育补贴、规模场区建设补贴等, 对于推动现代畜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据统计, “十一五”期间, 累计为群众兑现县级以上扶持奖励资金1706.39万元, 并从用地、用水、用电等方面优化政策环境, 有力推动了畜牧业快速发展。

1.3 产业资金投入情况

2006~2010年, 从中央到地方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畜牧生产的政策措施, 对稳定畜牧养殖基础, 提升畜牧业综合竞争力, 促进畜牧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据统计, 2006~2010年畜牧产业县级以上资金投入650.77万元;2011年, 畜牧产业县级以上资金投入656.67万元.

2 今后工作思路

2.1 发展思路

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为契机, 以黄河口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建设为战略突破口展, 以提升畜牧业综合发实力为核心, 以养殖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 以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为手段, 以布局调整、结构优化、产品质量控制、生产方式转变为重点, 按照抓规模拓增量、抓加工增效益、抓特色创品牌、抓防控促发展、抓监管保安全的工作思路, 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 全面提升综合生产能力和畜产品供给能力, 促进畜牧业与种植业、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着力构建农牧结合、资源循环、安全优质、集约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生态畜牧业产业体系, 进一步巩固其在农业农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 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健康发展。

2.2 工作目标及重点建设内容

(1) 工作目标: (1) 优化产业结构。立足于全县草场面积大, 饲草资源丰富的优势, 在促进猪鸡等产业提升档次的基础上, 大力发展奶牛、肉牛、肉羊等食草型、节粮型畜牧业, 推行草畜配套, 搞好草资源的开发利用, 不断优化畜牧业内部结构, 到2015年, 食草畜比重占到50%。 (2) 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借助现代畜牧业示范园建设, 因地制宜的确立畜牧优势主导产业, 规划改良天然草场和饲草饲料种植区, 配套建设畜禽产品加工企业, 构架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一条龙的循环产业体系。 (3) 提高科技含量。加大先进技术的筛选引进、消化吸收、改造提高、总结推广力度, 依靠科技进步加快畜牧业提质增效。到2015年, 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 (4) 抓好品牌建设。继续抓好标准化生产和规范化饲养管理规程的推广实施, 建立健全监管全程化的质量可追溯体系, 以此为基础, 大力实施品牌建设战略, 积极支持养殖企业和大型养殖场开展“三品”认证, 到2015年, “三品”认证率达到30%以上, 打造一批黄河三角洲优质特色畜禽产品品牌。 (5) 提升疫病防控水平。进一步完善和巩固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成果, 健全疫病监测预警体系, 提高诊疗能力, 做到疫病可防可控。到2015年, 牛、羊、猪、禽的死亡率控制在5%、7%、8%和10%以下。 (6) 增强质量控制能力。实行畜牧生产、加工、消费全过程跟踪监测。全面控制违禁兽药及添加剂, 逐步建立起良种、饲料、饲养、加工全程监管体系, 为生产安全优质畜禽产品提供保障。 (2) 重点建设内容: (1) 建设“四大”基地。一是优势畜产品生产基地;二是良种肉牛繁育推广基地;三是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四是草畜一体化示范基地。 (2) 实施“五大”工程。一是龙头企业建设工程;二是畜牧循环生态工程;三是畜牧生产安全工程;四是畜牧科技入户工程。县里成立畜牧兽医专家宣讲团, 开通畜牧110服务热线。应用数字技术, 建立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数字化监控和可追溯体系, 实现畜禽产品质量全程监管。五是建立畜牧生产预测预警系统, 提供畜牧资源、生产情况、畜产品价格、市场需求、分析预测等信息, 实现对畜牧生产的科学引导。

3 具体措施

上一篇:大脑的秘密现代文阅读答案下一篇:四年级作文过年趣事多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