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认识乘法教案(精选6篇)
1.苏教版认识乘法教案 篇一
8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76~77页。【教学目标】
1、借助已有知识和经验编制8的乘法口诀,初步记住8的乘法口诀,能运用8的乘法口诀进行有关表内乘法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经历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3.通过例题教学,在实际的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掌握8的乘法口诀.难点:在应用口诀的过程中熟记8的乘法口诀。教学准备:课件、卡片。【过程预设】
一、激活经验、引入新课
引导:小朋友还记得7 的乘法口诀有几句吗?哪7句?一起说一说。那你还能说说7的乘法口诀是怎样得到的吗?
根据1个7是多少,2个7是多少„„这样想,可以得出7的所有乘法口诀。那继续学习乘法口诀,你觉得应该学习几的乘法口诀了?你觉得怎样可以编8的乘法口诀呢?
说明:所以,要编8的乘法口诀,首先得明白1个8是多少、2个8是多少、3个8„„是多少。那今天这节课,就按这样的办法先找几个8是多少,再编8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今天呢,要比一比谁最认真,最努力,学得好学得快。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实践操作
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搭积木吗?下面我们就来搭一个这样的正方体(课件出示由8个小正方体搭成一个大正方体的过程)。
提问:仔细观察一下,这个大正方体是由几个相同的小正方体搭成的?那如果搭这样的2个正方体要用几个小正方体?你是怎么知道的?也就是几个8相加?
提问:搭这样的3、4个、5个„„8个大正方体各用了几个小正方体呢?请同学们算一算把它填在课本上的表格里。
核对交流:摆3个大正方形需要几个8?3个8相加是几?摆4个是几个8?4个8是几?摆5个呢? „„8个呢? [ 设计意图: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突出数学信息,让学生很明确几个8是几,帮助学生建立对8的乘法口诀的初步体验,增强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世界。]
2、计算填表 引导:
学生齐说。摆1个大正方体用了8个小正方体,摆2个这样的大正方体要用多少个小正方体?摆3个、4个„„8个?
你能用每次加8的方法算一算,填在表格里吗?(出示表格)让学生独立填写课本上的表格。学生交流数据,教师板书填写表格。
提问:你能看着表格说说1个8是多少。2个8是多少„„8个8是多少吗?(独立说、指名说、齐说)
3、编口诀
谈话:过去我们已经编过1~7的乘法口诀了,今天你有没有信心能自己编出8的乘法口诀吗?根据1个8是8,你能编出哪句乘法口诀?教师相机板书:一八得八。其他口诀怎么编,请你看着表格编一编,把它填在课本上,如果有问题可以先写出乘法算式,再来编口诀。
学生独自编口诀,教师巡视指导。
谁来读读你自己编的口诀,其他同学听听你和他的一样不一样。教师相机在黑板
上出示8的所有乘法口诀。
8的乘法口诀一共有几句?现在我们一起读一遍,并在读时观察一下,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大声齐读一遍。
5、发现规律。
引导:编口诀时,每句8的乘法口诀里的得数是怎样算出来的?
提问:你发现这些乘法口诀有什么规律吗?
根据学生回答得出:
从上往下看每句口决的第一个字依次增大一,第二个字都是八。
口决的得数从上往下看依次增加八,从下往上看依次减少八。
6、记忆口诀。
(1)学生自读、自背。
(2)齐背一遍后提问:你觉得哪几句口诀好记? 哪几句难记,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提问:如果忘掉了四八三十二,那怎么想四八多少呢?
根据学生回答得出可以根据前一句口诀加八往后推,也可以根据后一句口诀减八往前推。(比较难记的一般是:三八二十四、四八三十二、六八四十八、七八五十六)
还可以在容易记忆的口诀基础上推导,如“五八四十”容易记忆,在想“四八”“六八”“七八”就比较容易。
在此过程中适时点出古时女子年龄年方二八的说法,帮助学生记忆口诀并拓展知识面。
(3)对口令。
师生互对:师说前半句,生后半句;师说后半句,生前半句。照样子同桌互对。
7、送卡片回家。
提问:刚才我们一直在记8的乘法口诀,学了口诀就要会用口诀。根据“一八得
八”这句口诀能解决哪几道乘法算式?根据学生回答师在黑板上贴出算式卡片1×8和8×1。
谈话:其他几句口诀又能解决哪些乘法算式呢?有一些小卡片就在你的桌子里,你能送它们回家吗?有卡片的学生送卡片回家,其余学生看看他们有没送错。
学生送完卡片提问:“八八六十四”这句口诀能算几道乘法算式?其余口诀呢? 算8×4,想哪句口诀? 6×8呢?
[ 设计意图:在教学时,充分利用活动情境,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学习口诀的经验,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编出乘法口诀,紧接着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找规律、对口令和送卡片回家等一系列活动,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经历学习的过程,愉快地、自主地学习,从而深刻理解和掌握8的乘法口诀,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索学习能力,又发展了思维。]
三、巩固应用,拓展应用
谈话:看来同学们已经会用口诀了,下面这些题你会算了吗?赶快算一算。
1、想想做做第1题(课件出示算式)
独立完成后校对。
提问:通过刚才的计算,你有什么发现?
在学生说出每组三道题的得数相同后指着最后一组追问:就比如这一组,为什么它们的得数会一样呢?也就是说7个8比6个8少几?比8个8呢?
2、想想做做第4题
看来同学们学得真不错了,下面有这么多的口算题,你有信心全做对吗?赶快做一下,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指名校对后核对正确人数并订正。
3、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和第6题。
谈话:仔细观察,看看图中告诉了我们那些数学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你会解决吗?独立做一做。
指名校对并提问:你为什么这样计算?
4、座位问题。
谈话:不仅数学书上有很多关于8的问题,其实我们的座位中也藏着很多8,比如1横排坐几个小朋友? 提问:1横排坐8个小朋友,那2排呢?3排、5排呢?
如果老师要请你算一算我们班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你会列算式吗? 学生在自备本上独立完成,师巡视指导。集体交流核对。
[ 设计意图:练习是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重要方法,在这节课中我设计的练习,各有侧重。首先在初步记住口诀的基础上,通过对3组乘法算式的计算,熟练运用口诀,同时在探索发现算式之间的联系中进一步深化理解口诀的意义。紧接着两题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新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清晰的认识到学习数学的作用。最后创设了一个座位问题的情境,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同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学有余力的他们能得到更大的提高。]
5、螃蟹问题。
谈话:同学们见过螃蟹吗?(课件出示螃蟹图片)一只螃蟹除了两个大钳子外有几条腿?5只螃蟹呢?
谈话:学了数学知识后不仅可以用来解决问题,还可以来做游戏呢?不信?老师我就用它们编了首儿歌,想不想看看啊? 出示儿歌:一只螃蟹一张嘴!2只眼睛8条腿 两只螃蟹两张嘴!4只眼睛16条腿 三只螃蟹三张嘴!6只眼睛24条腿 „„
谈话:我们先一起来念一遍。
学生齐读一遍后提问:儿歌的后面有个什么符号啊?它表示什么意思呢?你能把儿歌续编下去吗?谁先来试一试。
[游戏设计意图:这个游戏采用一种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来呈现,具有一定的
挑战性与开放度,在学生续编儿歌的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了独立思考、相互交流的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感到了数学的实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 设计意图:在亲历一系列活动后,引导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和疑问,既能让学生学会对学习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有助于学生整体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使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苏教版认识乘法教案 篇二
教材首先从“解决实际问题”情境图引入, 出示三种商品分别是短袖每件32元、裤子每条45元、夹克衫每件65元, 然后陈述如下条件“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解决一个问题:“一共要付多少钱?”学生根据文本呈现的素材, 会出现不同的解答方法:方法一, 先算买夹克衫和买裤子各用多少钱, 列式:65×5+45×5;方法二, 先算买一套衣服用多少钱, 列式: (65+45) ×5。通过计算, 学生发现两种方法结果相等, 所以两个算式可以用“=”连接, 再让学生观察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联系。接着教材要求学生再写出几组这样的算式, 比较这些等式是否有相同的特点, 从“个别”事例推理出一般规律, 启发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规律, 再用字母抽象、归纳出乘法分配律: (a+b) ×c=a×c+b×c。
下面是结合本人在解读教材与学生现有知识现状时所作的一些思考。
一、培养学生的“数感”, 从简单的口算题引入
新课改走过了10年风雨历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提出了10个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数感”是对于数 (或数量) 的一种直觉, 是基于对数 (或数量) 的一种主动积极的感悟与理解, 而运算律作为一种抽象的概括, 前提是对“数”的运算的感悟, 引入时可以出示如下一组简单的口算题: (1) (4+6) ×3 4×3+6×3 (2) (12+18) ×5 12×5+18×5 (3) 7× (8+2) 7×8+7×2 (4) 20× (5+3) 20×5+20×3 (5) (40+4) ×5
最后一组的后一题让学生猜一猜, 可能会是一道什么题呢?通过前面几组算式, 相信会有很多学生猜出, 并让猜出的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把想法告诉大家, 这种想法其实就是学生体验到的“数感”。
单凭“数感”不能进行数学的抽象概括, 接着请学生再列举几组这样的算式, 结合算式说一说意义, 看看是否还具有相同的特点, 让学生充分感知“数”的运算特点, 为后面的抽象、概括作前期准备。
二、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 简洁抽象出乘法分配律的“原型”
符号对于数学来说是特有的, 它可以说是最简洁的“数学语言”, 有时候“意会”比“言传”更通俗易懂。运算律是数学抽象的结果, 用符号来表示, 不仅是表达上的需要, 更可以揭示规律的“核心内容”, 使数学简约而易懂。因此, 学生在经历了上述探究的过程后, 知道这种类型的算式是写不完的, 可以用怎样的一个算式来表示呢?因为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过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字母表达式, 所以很容易想到用符号或字母来表示。接着归纳小结:乘法分配律一般用小写英文字母来表示: (a+b) ×c=a×c+b×c。
三、把握算式意义, 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乘法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的字母表达式单从外表层面上来理解是不够的, 学生只是一种感觉与模仿, 必须将其内在的算式意义揭示出来。将乘法分配律的“逆向”运算稍作提示:如果已知20×5+20×3, 可以写成怎样的形式并把想法说出来, 如果用字母来表示, a×c+b×c, 可以写成怎样的形式呢?能根据式子的意义来说一说吗?a×c+b×c表示的意义:a个c的和与b个c的和, 一共是 (a+b) 个c的和, 可以用算式 (a+b) ×c来表示, 学生不仅从“外形”上感悟, 而且从算式意义上理解, 牢牢把握“算理”这一核心, 为学生的学习增添后劲, 也为以后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打下扎实的基础。
四、分层练习, 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适时有效的练习可以加深对抽象的“数”的理解, 在新授环节之后出示书上第55页的“想想做做”第1和2题, 作为第一层次的巩固练习, 学生应该很容易完成, 一带而过, 针对个别题目“外形”上稍显不同的:如74× (20+1) 与74×20+74, 请学生简单作说明, 问学生是怎么想的, 抓住难点加以表述, 让学生从算式意义上进一步加深理解。
五、读通教材, 沟通知识之间的纵向联系
读懂教材是基于对本课教学内容的把握, 读通教材则是对于前后知识纵向的掌控, 把“散落”的共性知识串联起来, 体现了知识的连贯性。
出示书上第55页的第3题, 关于长方形周长的计算, 作为巩固练习的第二个层次, 定能轻松完成, 因为这个知识学生早已掌握, 只是要求学生说一说两种方法的“不同之处”, 其次与乘法分配律的意义结合起来理解, 并比较哪种计算更为简便, 培养学生的应用与优化意识。再者, 把教材一开始呈现的“情境图”可以作为巩固练习的第三个层次, 在问题后面加个备注:用两种方法解答, 能用刚刚学过的知识来解释一下吗?学生不仅用“以前”的方法来列式解答, 也会用“今天”的知识来解释算式, 贯通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六、活用教材, 扩充乘法分配律的外延
回到教材情境图, 问学生:还能提出其他混合计算的问题吗?5件夹克衫比5条裤子多花多少钱?让学生尝试列式并计算, 并比较两种方法: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又有什么新发现?把乘法分配律进行扩充, 说说算式的意义, 并用字母表示。学生试着写一写: (ab) ×c=a×c-b×c, 最后请学生归纳小结乘法分配律。
至此, 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这一教学内容从刚开始对数的运算的感悟, 到运算律的理解与掌握可谓水到渠成, 前后知识融会贯通, 教学环节简约而不简单。
摘要:对苏教版小学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材内容进行再思考。让学生对这内容从感悟到理解与掌握, 达到前后知识的融会贯通。
3.苏教版认识乘法教案 篇三
对于如此的编排及教学,是不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了?到底如何认识分数?分数的意义何在?现行苏教版教材(下面简称教材)中关于分数知识的编排是否需要进行彻底的变革呢?
一、分数与“1”的关系
认识分数是数的认识的一次扩展,对于分数的认识要从自然数的认识中“生长”出来,而不是另起炉灶。
学生第一次认识分数,教材是这样设计的(见下图):此设计正如三年级上册教材第104页《你知道吗》栏目所述:“在古代,人们在分东西(果实、猎物等)时经常出现结果不是整数的情况。于是,渐渐产生了分数。”
“1/2”是一个最直观的分数,学生有“一半”的生活经验,“1/2”也是一个最经典、最简洁的分数,它是“1”的一半,是学生认识自然数后的一次“生长”,教材此时应比较“1/2”与“1”的大小,接着比较“1/3”、“3/2”、“1/4”、“4/5”等与“1”的大小,并引出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或此时借助数轴认识分数也是很好的编排设计。但教材接下来没有比较分数与自然数“1”的关系,而转向比较“1/3”与“2/3”的大小了,还有比较“3/5”与“2/5”的大小等等。教材中分数之间的大小比较固然需要,但更重要的是分数与已学自然数之间大小关系的比较,要让学生在比较中扩展数的认识。
等到学生第二次接触分数的三年级下册,教材却是这样编排的(见下图):
把一盘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很显然,此时的“1/4”已不是“人们在分东西(果实、猎物等)时经常出现结果不是整数的情况”。学生很疑惑:明明是1个桃,却要用1/4来表示,是不是简单问题复杂化了呢?当然,教材的意图是扩展分数的意义,此时的1/4不是把1个桃平均分成4份中的1份,而是1个桃是4个桃的几分之几。三年级的小学生时隔半年再来接受这样的“分数意义”是否恰当?
学生第三次接触“认识分数”是五年级下册,此时教材已总结出单位“1”的概念和分数的定义(见下图)。
教材通过所谓单位“1”的扩展,把分数的“量”与“率”混杂在一起。我们知道自然数“2”的意义和“2倍”的意义不是一回事,“2”是独体,是抽象出来的,“2”就是“2”,而“2倍”是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面对分数的意义,我们思考:要不要建立单位“1”的概念?分数的认识是不是先从“量”的角度开始?分数的大小始终和“1”等自然数在一起比较,是不是更明晰,更利于小学生接受?是不是在教材编排时先解决好分数的由来,分数的读写,分数的分类,分数与自然数的大小关系会更好?
二、分数的“量”与“率”
分数的意义,即分数“量”的意义和“率”的意义。当学生建立了分数“量”的意义后,教材编排可借助自然数“倍”的意义引申扩展出分数的意义。譬如:
这样编排学生对分数意义的认识有一种自然迁移的便捷,又是在一个更大的整体中建构分数的意义,并且和将来学习百分数的意义统一起来。而教材中分数的“量”和“率”混杂一处,以至于五年级下册教材出现了这样的习题:
说出每个分数表示的意义。
(3)一节课的时间是2/3小时。
请问:“一节课的时间是2/3小时”中的“2/3”的意义怎么说呢?是认识“量”还是“率”?
本来“1”就是“1”,哪来的单位“1”,教材不必生造出单位“1”的概念来。综上思考,分数的认识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认识分数如同认识自然数一样,可在数轴上呈现。第二阶段,认识分数借助“倍”的意义,认识到分数可表示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分之几。这样编排,一是便于小学生逐步建立分数的概念,二是体现数学的系统性、和谐性,三是减少分数教学课时量,以便于用于其他内容的教学。
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分数就是因“除”而“生”的,教材在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时完全可以呈现下面的算式:
4÷2=22÷2=11÷2=1/2
一开始认识分数就很自然地让学生明白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而不是费尽周折直至五年级下册教材还这样编排(见下图):
如此安排,耗时费力。此外《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内容编排也是舍近求远,完全可以从商不变的规律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中自然导出,再组织学生进行折纸、涂画,进行操作“验证”即可。
综上,分数首先是一个量,其次还是两个数之间的比(分率),分数的意义在于自然数的扩展,还在于量与量之间关系的呈现。如此,才可谓认识了分数,明确了分数的意义。
4.苏教版认识乘法教案 篇四
教材简析:
《7的乘法口诀》是在2-6乘法口诀学习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充分利用学习2-6乘法口诀的思考方法和学习经验来学习7的乘法口诀。教材以七巧板拼图通过操作填表呈现用7连加的结果,使学生建立“1个7,2个7,3个7,……,7个7”与“7、14、21……49”之间的对应关系,为进一步编出7的乘法口诀做好准备。学生根据已有的乘法口诀的学习经验,独立编制7的乘法口诀。随后的“想一想”让学生应用编出的口诀进行计算。教材在安排上述内容时,注意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学习的空间,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索。
教学目标:
1、借助已有知识和经验编制7的乘法口诀,初步记住7的乘法口诀。
2、能运用7的乘法口诀进行有关表内乘法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经历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体验7的乘法口诀来源,理解每一句口诀的意义。
教学难点:熟记口诀,利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理念:
本节课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完成新的学习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简单推理以及发现规律的能力。通过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多是经过简单化或数学化了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在进行7的乘法口诀的练习时,我找到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现象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学生倍感亲切。这些练习都紧扣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让数学课更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通过这些练习,学生的思维已经摆脱了7的乘法口诀的局限性,达到了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多维目标的整合与统一。
设计思路:
一、从学生感兴趣的喜羊羊入手,设计了一个完整的参观羊村的环节。通过挑战喜羊羊的习题入手,复习了1-6的乘法口诀。在进入羊村后,由美羊羊的作品“小船”作为例题,紧接着,根据图形和表格,半扶半放地编出“一七得七”“二七十四”这两句口诀。在此基础上,进入第二环节。
二、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放手让学生独立编口诀。同时让学生读、背自己编出来的口诀,师通过提问“哪几句口诀不好背?谁能有好方法能记住这句口诀?”进一步教给学生记忆口诀的方法。最后通过师生对口令、集体背口诀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记忆口诀。
三、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让学生体会到口诀的实际应用价值。此环节以计算为主,又不失趣味性。以救懒羊羊为线,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创设情境。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喜羊羊与灰太狼吗?想去羊村瞧一瞧吗?喜羊羊说:“同学们,你们只有把这些题做对了,才可以来参观我们羊村哦!”
课件呈现:4×5= 6×3= 4×3= 2×6=
5×1= 3×3= 2×5= 6×6=
学生开小火车完成。师:你们真棒!喜羊羊说“欢迎你们”
【设计意图】复习1-6的乘法计算,有效的帮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乘法口诀,唤起学生的旧知。
2、师:你们看谁来了,(美羊羊)。为了欢迎大家,她给我们带来一个她自己做的手工作品,什么呀?(帆船)它用什么拼成的,(三角形)。这样一只船用几个三角形拼成的,学生数。(7个)
两只船呢?用了几个三角形?(14)
三只船呢?四只呢?......(其实就是每只船的基础上加几个?)7个
3、完成作业纸上的表格。交流。
4、了解几个7是多少
师:7是怎么得来的?(1个7)表示1个7的乘法算式怎么列?
14怎么得来的?几个7相加?表示2个7的乘法算式怎么列?
21怎么得来的?几个7相加?表示3个7的乘法算式怎么列?
28怎么得来的?几个7相加?表示4个7的乘法算式怎么列?
35怎么得来的?几个7相加?表示5个7的乘法算式怎么列?
42怎么得来的?几个7相加?表示6个7的乘法算式怎么列?
49怎么得来的?几个7相加?表示7个7的乘法算式怎么列?
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板书。
师:我们一起看表格里的数说1个7是7、2个7是14、3个7是21、4个7是28……
师:这些数字都与哪个数字有关啊?(指着表格右边的数字问)
(生:和7有关)
师:我们今天继续学习乘法口诀那就是-----(学生回答)7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小船需要多少个 的问题,组织学生计算几个7相加是多少,一方面引导学生初步记忆“几个7”相加的结果,另一方面启发学生具体感知得到的这些和之间的联系,从而为学生编制和记忆口诀作准备。
二、创编口诀
1、师: 1×7=7我们可以编出那句口诀?(一七得七)
2×7呢?我们还可以根据求3个7是多少的乘法算式编出口诀,4个7,5个7等等,请小朋友打开书70页自己试着编完以下的口诀。(教师巡回指导)
指名汇报,教师板书。
学生齐读一遍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已有编制2-6乘法口诀的经验和几个7相加是多少的知识准备,在学习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编制口诀,交流口诀的排列规律,探讨记忆口诀的方法。通过提供足够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充分的数学交流机会,使学生在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2 、学生独立记口诀。
师:这里一共有几句口诀?(7句)
师:7的乘法口诀有什么规律?(学生观察、回答)
师:为什么7的乘法口诀每相邻两句的积都相差7呢?
练习:3个7比2个7多,比4个7少()
【设计意图】学生发现7的乘法口诀规律,可以为下面的背口诀部分打下基础
3、师:这些口诀你觉得哪些容易记,哪些难记?(学生说)
有什么办法可以记住难的,听听孙悟空怎么说的:孙悟空在炼丹炉中七七四十九天,炼成火眼金睛;取经路上遇到妖怪不管三七二十一,举起金箍棒就打。
师:这两句话中有哪些口诀?(学生说)
我们先记住三七二十一,加上七就记住了四七二十八,再加上七就记住了五七三十五,再加上七就记住了六七四十二,最后再加上七就记住了七七四十九。
师:还有其他办法吗?
也可以先记住七七四十九,减去一个七就记住了六七四十二,再减去一个七就记住了五七三十五,再减去一个七就记住了四七二十八。
师:用这种方法记是不是简单多了呢。现在请大家用这种方法把口诀记到脑子里。
学生背口诀。
齐背。
【设计意图】通过《西游记》片段中的两句话,找到7的乘法口诀中重要的两句,通过层层剖析,帮助学生找到便于记忆的方法.
4、师:下面美羊羊想和全班小朋友做个游戏--对口令。美羊羊说前半句,请你先思考,等她说“开始”,你们才能说后半句。听清楚了吗?我们来试一试。
一七( ) 开始-- 二七( )开始-- 四七( )开始--
三七( )开始--你们怎么记的?不管三七二十一。五七( )开始--
七七( )开始--孙悟空炼了七七四十九天。六七( )
美羊羊说:你们真棒!
5、学了乘法口诀,我们可以用它来进行计算。根据“一七得七”这句口诀,我们可以算哪两道乘法算式呢?那根据其他几句口诀,又能算出哪些乘法算式的积呢?
为什么七七四十九只有一道算式呢?
三、应用口诀,巩固练习。(10分钟)
1、口算。
师:小朋友们真厉害,我们记住了这些口诀,你们能利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吗?
7×2= 7×1= 7×3=
师:你想的是哪句口诀?
2、3×7+7= 4×7+7= 5×7+7=
4×7= 5×7= 6×7=
7×4= 7×5= 7×6=
生计算,师:填写然后比较每组上下三题,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每组题的计算结果相同?左右观察对比你又发现了什么?
3、师:听,谁在喊救命啊?(懒羊羊)
灰太狼抓走了它,它说只有算出了以下这些题,才可以救出懒羊羊。你们有信心救出懒羊羊吗?
3×7= 7×7= 6×7= 1×7=
7×5= 2×7= 5×7= 7×4=
“谢谢聪明的小朋友们”(课件呈现)
4、这是什么?(七星瓢虫),它的身上有几个点?(7个)
那4只七星瓢虫身上有几个点呢?
学生计算,交流。
5、一幢楼房有7层,每层住6户,一共住多少户?
学生计算,交流。
四、巩固总结,大胆延伸
1、“7”,是个奇特的数。我国古代与7结下难解之缘。
屏幕出示唐诗《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大家看到的这是唐代张继写的一首诗,我们三年级即将学习。你能用哪一句口诀算出这首诗共多少字?
师小结:每句七个字,这样的诗,又称七言诗。
2、医生提示:人每天要喝6杯水,一个星期要喝几杯水?
学生列式计算。
【设计意图】熟记口诀并能正确地进行相关的计算是本课的重点。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新知,促进记忆。
五、总结
5.苏教版认识乘法教案 篇五
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第16页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结合具体情境和问题,经历由加法算式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
2、了解乘法的意义,认识“×”,会读、写乘法算式,会把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3、通过生动有趣的情境图,激发学生学习乘法的兴趣。过程和方法:通过前面学过的连加知识学习新知识,并通过练习会把加法算式改为乘法算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和探究的兴趣。教学重点:
了解乘法的意义。会把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教学难点:
理解乘法的意义,由加法算式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和减法,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算法,就是乘法,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认识乘法)
二、新授
1、教学例1。出示例1图。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游乐场吗? 生:去过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幅游乐场的画,同学们观察一下,他们在玩什么呢?
生:玩坐小火车、跳绳和碰碰车。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情境图,你能从图中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生:有6个人在跳绳,有8个人在玩碰碰车,有20个人在坐小火车。
师:你们观察的真细心,你能根据上面的信息提出一些用加法能解决的数学问题,并列式解答吗?
小组内讨论并汇报:
(1)一共有多少人跳绳?3+3=6(人)
(2)一共有多少人玩碰碰车?2+2+2+2=8(人)(3)一共有多少人坐小火车?4+4+4+4+4=20(人)(老师随机板书算式)
2、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发现数的特点
师:现在我们看一看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点?把自己的发现说给大家听,好吗?
生:每个算式的加数都是相同的。
师生共同总结:每个算式中所有的加数都是相同的。像这样的加法算式,我们叫它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师:你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吗? 生:5+5+5=15 6+6+6+6=24 ……
师:像这样加数相同的连加算式还可以写出很多很多,有的加数的个数实在太多,比如15个4,写起来,计算起来都很麻烦,所以我们今天就来学一种简便的方法——乘法。
3、引导学生认识乘法算式
(1)如:一共有多少人坐小火车?4+4+4+4+4=20 表示几个几相加,得几?
(2)老师说明:5个4相加得20,还可以用乘法计算,写成5×4=20,像这样的算式,是乘法算式,这个符号(“指×”)叫乘号(板书:乘号),可以这样写(示范写“×”)。5和4都叫做乘数,20叫做积。(板书)
(3)5个4相加得20,不仅可以写成5×4=20,还可以写成4×5=20。
(4)5×4=20读作:5乘4等于20,4×5=20读作:4乘5等于20。(板书)
(5)师:你们能试着把其他两个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吗? 学生互相讨论并汇报。师:写一个连加算式,并改写成乘法算式。
4、引导比较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哪种方法简便呢?
师总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加法计算,也可以用乘法计算,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三、简单应用
1、我会读
4×5 6×3 5×2 2×4
2、我会改
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9+9 7+7+7+7+7
3、看图列式 课件出示练习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五、板书设计
认识乘法
1、一共有多少人跳绳?
3+3=6 3×2=6或2×3=6
2、一共有多少人玩碰碰车? +2+2+2=8 4×2=8或2×4=8
3、一共有多少人坐小火车? 4+4+4+4+4=20 5×4=20 读作:5乘4等于20 或
6.苏教版五年级认识分数教案 篇六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36页内容。
教材简析:《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已对分数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的重点是理解分数的意义,学习的难点是理解“把几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来平均分”。分数的意义是进一步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运算等的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的学习中,已借助操作、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会加减简单的同分母分数。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将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 义,让学生经历整个概念的 形成过程,帮助他们从中获得感悟,促使其主动参与建构。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经历分数意义的概括过程,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使学生在说明所表示的意义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认识分数单位。教学难点:理解、抽象出单位“1”。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请学生估计课间休息时间操场上的人数,用整数表示出来。
2.请学生把自己的身高用小数表示出来。3.回忆三年级时所学的分数知识,并完成下题。
用分数表示下图中的阴影部分。(师在黑板上画1/2和3/4的图)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1)出示例1及图
请大家用分数表示每个图中的涂色部分。
写出分数后,再想一想每一个分数各表示什么?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汇报交流结果。
提问:你认为这些图中分别是把什么平均分的?分成了几份?用分数表示的是其中的几份?
师指出:一个饼可以称为1个物体;一个长方形是一个图形;“1米”是一个计量单位。一个物体、一个长方形、一个计量单位都可以用自然数1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作单位“1”。
引导比较:第四个图形与第三个图形有什么不同? 生答:第四个图形是由6个圆组成的。
指出:由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也可以用自然数1表示,也可以看作单位“1”。提问:你能说一说,生活中还可以把哪些物体看作“1”? 也可以把哪些物体组成的整体看作“1”呢?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评。
(让生看“练一练”第1题)追问:
(1)在这几个图形中,分别把什么看作“1”的?
(2)分别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用分数表示这样的几份?
2.指导学生经历概括分数的意义。
板书: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叫作分数。提问: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个词比较重要?为什么?(平均分,必须把“1”平均分成若干份)
(3)结合例1图,分别说说每个分数表示的意义。
先让学生在小组中说说,再指名回答。指出:这里的“1”不是自然数1,因此要加双引号。
(4)理解分数的意义(出示课件)
板书: 3 →要表示的份数
———— →把单位“1”平均分成的份数
谈话:整数、小数都有计数单位,例如:整数9的计数单位是1,9里面有9个1,0.9的计数单位是0.1,0.9里面有9个0.1。分数也有分数单位。提问:你能说说什么是分数单位吗?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揭示。
板书:把单位“1 ”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2.试一试。
在小组中说一说例1中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以及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指名汇报。
追问: 的分数单位是什么?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题中的表示几个3526圆形?
3.完成“练一练”。
(1)第1题。
各图中的涂色部分是怎样用分数表示的?
学生在书上完成填空。汇报交流,指名说说是怎样想的。追问:分别是把什么看作单位“1”呢?把“1”平均分成几份? 涂色部分怎样表示?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多少?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第2题。
分数也可以用直线上的点来表示,你能在括号里填上分数吗? 图:
提问:在数轴上,1被平均分成了几份?(6份)每份表示的是多少个(1/6)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说1被平均分成了3份(每两小格是一份),每份表示1/3。
括号里分别填1/6 2/3 5/6。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八第1题。
(1)理解题意,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涂色。(2)指名汇报,教师指导。提问:你是怎样想的?
同样是2/3,为什么涂色的桃的个数不一样多?(单位“1”不同)分别把什么看作单位“1”的? 2.完成“练习八”第2题。
(1)学生在小组内读一读,再说说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2)提问:17/20有几个分数单位? 3.完成“练习八”第3题。(1)学生独立填一填。(2)提问:你是怎样想的? 4.完成“练习八”第4题。(1)学生在小组中相互说。(2)指名汇报。
指导:把什么看作单位“1”的,把它平均分成了几份?2/3表示其中的几份?
教师要重视困难学生的表述。5.完成“练习八”第5题。
独立找出每个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指名汇报。
四、课堂总结
今天学了哪些内容?你有哪些收获?你能说说自己的学习表现吗?
五、板书设计
板书: 3 →要表示的份数
———— →把单位“1”平均分成的份数
【苏教版认识乘法教案】推荐阅读: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认识比教案12-07
苏教版千以内数的认识教案07-05
【化学】1.3.1《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教案(苏教版必修1)11-25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线段》教学设计09-26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认识角微型课稿06-18
苏教版组合图形教案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