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学习国学:读什么怎么读

2024-09-15

儿童学习国学:读什么怎么读(共12篇)

1.儿童学习国学:读什么怎么读 篇一

@是什么意思、@符号怎么读,@符号是什么意思; @是什么意思:@与英文at读音一致,中文读作:艾特;是容量和容积的标识符号,同时也是一种典型的计算机工程符号,在计算机工程用语中表示间隔符;

@符号的来历:一开@被计算机程序开发人员用作标记某两段语句或命令中的间隔符号,与英文单词at用法一致,一九七一年由美国的电脑程序员雷・汤姆林森宣布第一封电子邮件诞生,之后他试图寻找一种新的电子邮件地址格式,用于区分电子信箱的所有人和电子邮箱服务器地址,最终将@符号用于电子邮件地址的分隔符,意思与英文单词at一致,这种@分隔符一直延续至今,

@是什么意思 @符号怎么读

@符号怎么读:读作at,中文读作“艾特”,在中国人们将它非常形象的读作“圈A”,但在稍显正规的场合通常都会读作“艾特”,各国因为语言背景的不同,@的读法也不同,但其意思都一致,即为at的替代符号,标识为电子邮件地址的分隔符,区分@之前的用户名,以及@之后的电子邮箱服务器地址;

总结:@是什么意思:@就是at的意思,是一种典型的分隔符好,是一种计算机工程符号。

2.儿童学习国学:读什么怎么读 篇二

诚然, 图书浩如烟海, 每一本都精读不可能, 也没必要。但如我们看到的这样, 每一本都只是浏览也肯定不行。于是, 这学期, 我以阅读课为平台, 进一步引导学生如何读自己喜欢的儿童文学书。

找寻故事中自己的影子

有些故事的原型就是五六年级年龄段的孩子, 那些特殊的人物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 而孩子们在阅读的同时也在找寻自己的影子。

拿着《草房子》, 便不由自主地又翻到第一章, 因为陆鹤同学深深地牵动着我的心。陆鹤因为自己秃顶而狂躁、气愤, 他用姜汁涂在脑门上, 希望长出头发来, 可没有用。于是, 高傲地不愿让别人碰他, 哪怕只是指甲盖大小的地方。就在这些表现中, 陆鹤失去了自我。其实, 大家都只看到了他的表面。陆鹤确实有缺陷, 但他和我们一样, 有一颗希望得到别人认可的心。还好, 在后来的表演中, 陆鹤终于变成了一只真正的鹤。其实, 我和陆鹤一样, 调皮捣蛋, 整天被批评, 我也要像陆鹤一样, 悄悄地努力, 得到大家的认可。 (选自学生读书感悟)

一个不被重视的孩子, 一个对生活产生自卑的孩子, 通过阅读《草房子》, 通过与陆鹤的对话, 终于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这就是优秀儿童文学的魅力。

向往故事中惬意的生活

孩子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要乖, 要听话, 要认真学习, 否则长大没有出息。他们哪里敢想象还有这么一个小林校长, 与平时所看到的校长截然不同, 还有这样一个学校, 可以这般的快乐。于是他们被《窗边的小豆豆》吸引了:

若小豆豆不是那个笨笨的、傻傻的小女孩, 倘若她不曾被学校开除, 没有来到新学校, 没有认识小林校长, 没有遇到那群好伙伴……那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跟我们一样, 每天正常上课, 正常休息;很勤奋, 不玩耍, 没有小伙伴, 整天对着那堆书本写写写;成绩非常好, 从不要妈妈操心……可是, 这样的日子多枯燥。若遇不到小林校长, 就没有“山的味道, 海的味道”, 没有“运动会”, 没有了那次真心的谈话, 没有了那份天真无邪, 同时也没有了阳光和快乐。若真这样, 生活多无趣!若是我也能生活在这样的学校中那该多好啊! (选自学生读书感悟)

故事的内容吸引了孩子, 但仅仅去读故事显然不够。那么, 孩子究竟还能从中读出什么呢?徐薇老师的一堂《雅俗共赏话金庸》阅读指导课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金庸小说爱看的人不少, 但看热闹的居多, 有收获的又能有几个?细细听完徐老师的课, 原来书中的目录、人名、杂学、描写……都有看头, 只要我们细细品味, 都会有收获。看来, 一本优秀的小说, 只要你能静下心来, 细嚼慢咽, 处处都是学问。于是, 我们也像徐老师那样, 问一问自己:这本书吸引我的还有什么?

学会选材, 体现儿童特有的童真童趣

李琳老师曾说:优秀的儿童文学都将深情的目光投向普通孩子的平常生活, 用幽默风趣、诙谐轻快的语言来抒发当今孩子最真实的想法和声音, 表达快乐, 也表达烦恼;表达得意, 也表达失落……没有做作, 没有矫情, 没有虚伪。

有一次, 桑桑见别人用渔网捕鱼, 每一网都能打出好多的鱼, 他非常羡慕, 决定自己也要去捕鱼。可桑桑家没有渔网, 于是他灵机一动, 想出一个好法子———把妈妈的蚊帐摘下来当网用。晚上妈妈问:桑桑, 你用什么打的鱼虾?桑桑回答:就这么打的呗。妈妈又追问:到底用什么打的?桑桑只好一五一十地交代了。妈妈听说桑桑把蚊帐剪了, 气得不行, 决定给桑桑一个惩罚。妈妈把他的蚊帐摘走了, 结果睡觉的时候桑桑让蚊子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草房子》

童年发生的事情太多了, 哪个孩子没有因为自己的奇思妙想而犯过错误, 闹过笑话?这才是孩子的生活。这样的故事才能引起孩子们的共鸣。那考试得100、扶姥姥过马路、拾到钱交警察的故事谁还愿意读?

学习儿童文学的巧妙构思, 谋篇布局

受语文课本和习作例文的影响, 孩子们的作文开头、结尾都形成了固定格式。但许多儿童文学经典作品跳出条条框框, 看似更为随意却又容易让人接受。例如, 捷克作家彼齐什卡的《六个娃娃七个坑》, 完全没有了我们平时作文的格局, 用七个孩子落入河中却只救了六人而坐坑点数的故事, 以叙事的形式将孩子们刚学数数时总忘了自己的现象表现出来。这种“骑驴找驴”的故事虽短小, 却妙趣横生。另外, 现在的孩子习作时大多以顺叙的方式进行, 而那些优秀的文学作品, 顺序、倒序、插叙运用更为自然。

积累语言, 提高遣词造句能力

儿童文学作家们特别擅长描写, 无论他们写多么遥远的事情, 我们读了都能身临其境, 无论写的是谁, 读后都能找到身边的例子。

电车里面, 射进来的阳光暖融融的, 甚至使人觉得有点发热。不知是谁把窗户打开了, 清新的春风从电车里吹过, 把孩子们的头发吹得随风摆动, 仿佛在唱歌似的。

———《窗边的小豆豆》

这样的清风, 分明吹到了孩子们的心中。沐浴在这样的文字中, 连心也不由得温柔起来, 怎能不激起孩子们继续阅读的兴趣?

他让柳柳坐在了台阶上, 然后脱掉了柳柳脚上的鞋。他看到柳柳的脚板底打了两个豆粒大的血泡。他轻轻地揉了揉她的脚, 给她穿上鞋, 蹲下来, 对她说:“哥哥背你上去。”

———《草房子》

这样的语言朴实无华, 却时时牵动着孩子们的心, 这一细节描写刻画了一个多么细心、体贴的哥哥呀!于是, 孩子们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哥哥。

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当然, 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丰富的想象力。儿童文学作家刘厚明说:观察力和想象力是人的智慧的两翼。正是那无边而又不脱离现实的想象力让学生进入书的故事中, 与书中主人公同喜共悲, 一起玩乐。

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 孩子们还有了自己的想法。

孩子们的心特别善良, 他们喜欢一切事情都有一个美好的结局。《窗边的小豆豆》中小豆豆的生活是那么的快乐, 小林校长是那么的平易近人。大家不希望那样好的学校在硝烟中消失, 不希望那些纯真的孩子在战火中受到伤害。于是, 学生的阅读笔记上有了这样的一个结尾:

战争虽然爆发了, 但是当地的人们是那么地信赖小林校长, 孩子们是那么地喜欢小林校长, 于是大家想方设法让电车开到更安全的地方。在那里, 大家远离硝烟, 远离战争, 仍然过着快乐的童年。 (选自学生读书感悟)

3.读什么,怎么读? 篇三

重视小学数学课堂阅读,我认为应处理好两点:一是读什么;二是怎么读。这两点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1.读情境题。

数学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都是以“情境题”的方式出现,它取之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立体、多面的特点,且信息内容特别丰富,需要学生对立体的生活世界进行数学语言的浅加工,理清条件与问题的联系。但是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再加上善于表现自我,往往读一遍以后就匆忙举手。这样,学生既不能读懂,又没有读透,更不能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读此类题时应分三步读。

(1)粗读,感知情境表象。

学生的第一遍读就是粗读,没有经过思维的加工,只是按照观察到的顺序或生活情节,将情境图中的信息一字不漏地读。

(2)细读,将生活内容“数学化”。

这时就要提醒学生再读,去感知与问题相关的信息有哪些,可以筛掉哪些不必要的信息,最终怎么读比较合乎数学的逻辑。学生调整读题的顺序或筛选信息的过程,实际就是经过思维的加工,将生活内容提炼成数学语言的过程。通过细读,学生很快理清了信息、数据之间的关系,调整了读题的顺序。同时,教师要告诉学生:“要想进一步理清条件、问题间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的深读。”

(3)研读,完善认知结构。

研读是在对情境题的信息、数据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借助教师或同伴的提示,用研究的方法去分析和处理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找出隐藏的数量关系,完善原有的认知结构,为解题作准备。

2.读图。

图是小学数学书上最常见的数学符号,这些符号往往内涵丰富,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跟自然语言差别很大。小学数学课堂常常要求灵活转化阅读内容,需要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述”。

(1)添加修饰语。

如上图,线段图具有简洁、扼要、浓缩的特点,这就给数学阅读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学生要想准确地表达出此图的本意,就必须添加足够的修饰语,才能读出两条线段图的关系,以及“}”所表示的涵义。但每个人的生活感知不同,所用的修饰语是不一样的。如“}”,有的学生会用“一共”表示,有的则用“和”表示。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极大地丰富了此图的数学语言,加深了相互之间的生活情感交流。

(2)筛选读法。

如上述集合图,如果单纯地看图,有两种读法:一是把12个○平均分成3份,表示其中的1份;二是把12个○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个。很多学生在做这种类型的题目时容易出错,不知道该采用哪一种读法,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根据题目的要求进行筛选,选取相应的读法。

3.读图文,开放式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也有一些是以图文方式呈现的,这类题是以数学的抽象性与语言的形象性相结合。因此,读题时,需要学生将这两种语意相统一。由于学生的观察角度、思维方法不同,导致读法、解法不同,而这又正是图文题的精华,所以这类题宜用开放式阅读。

如上图,教师就不宜直接让学生根据图意解题,而应该让学生自由去读,充分发挥各人的想像,读出各自的特色。有的学生会这样读:“每层有20箱苹果,共有3层,一共有多少箱苹果?”也有的学生这样读:“一排苹果有15箱,共有4排,一共有多少箱?”还有的学生这样读:“一列苹果有12箱,共有5列,一共有多少箱?”当学生读题后,教师应让学生说出观察的方法,强化“读”的数学效果。

4.读“你知道吗”,散读。

“你知道吗”栏目主要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源于人类生活的需要,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中的作用,感受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部分内容可以采用散读的方式。一是当学习比较疲劳时,安排学生翻读,调节自己的心绪;二是利用分散的时间读,经过思考和整理,逐渐把各知识连贯起来而构建成知识系统。

数学课上需要教师合理安排阅读的时间,采用提问、练习的方式来检查阅读效果,并指导学生联系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思想方法,边读边思考,这样才能真正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4.晨字怎么读和什么意思 篇四

部首: 日

部外笔画: 7

总笔画: 11

五笔86: jdfe

五笔98: jdfe

仓颉: ammv

笔顺编号: 25111311534

四角号码: 60232

郑码: kgh

Unicode: CJK 统一汉字 U+6668

字形结构:

汉字首尾分解: 日辰

汉字部件分解: 日辰

笔顺编号: 25111311534

笔顺读写: 竖折横横横撇横横折撇捺

晨字的基本解释:

清早,太阳出来的时候:早~。凌~。~光。~曦(晨光)。~风。~雾。~炊。

〈名〉

(会意。从臼,从辰,辰时也。辰亦声。本义:星名。即房星) 清晨 [morning]

晨,早昧爽也。——《说文》

晨,早也。——《尔雅》

夜乡晨。——《诗·小雅·庭燎》

昏定而晨省。——《礼记·曲礼》

丙之晨。——《国语·晋语》。注:“早朝也。”

而以昏晨犯山川。——《韩非子·解老》

晨起不辨衣履。——清· 周容《芋老人传》

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明· 刘基《苦斋记》

5.编字怎么读和什么意思 篇五

部首: 纟

部外笔画: 9

总笔画: 12

五笔86: xyna

五笔98: xyna

仓颉: vmisb

笔顺编号: 551451325122

四角号码: 23127

郑码: zwld

Unicode: CJK 统一汉字 U+7F16

基本解释

用细条或带形的东西交叉组织起来:~结。~织。~扎。

按一定的原则、规则或次序来组织或排列:~排。~目(编制目录或指已编成的目录)。~次。~年。~订。~配。~码。

把材料加以适当的组织排列而成为书籍、报刊、广播电视节目等:~写。~译。~审。~修。~纂。~印。

创作:~剧。~导。

捏造:~瞎话。

成本的书按内容划分的部分:正~。续~。简~。

详细解释:

〈动〉

(形声。从糸( mì),扁声。本义:顺次排列,编结在一起)

同本义 [put in order]

编,次简也。——《说文》

以绳次物曰编。——《声类》

春秋编年,四时具而后为年。——《谷梁传·桓公元年》

且请编之于令,永为国典。——柳宗元《驳复仇议》

又如:编号;编组;编队;编户(编入户籍的普通人家);编民(编入户籍的平民);编人(户籍编制之内的贫民。也称编民);编次(按顺序编排);编蒲(编订蒲叶使成册,以为书写之用)

交织,编结 [weave;plait]

编结沮。——《四子讲德论》。颜注:“犹编发也。”

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红楼梦》

编辑;创作 [compile;write]

编书其罪。——《汉书·诸葛丰传》

春秋编年。——《谷梁传·桓公元年》

又如:编杂志;编述(著述;编辑);编订(编纂修订)

连接 [connect]

编町成篁。——张衡《西京赋》。注:“连也。”

又如:编町(连绵于畎亩之中)

虚构,捏造 [make up]。如:瞎编;胡编;编派(编造故事,借机讥诮别人)

〈名〉

用来穿联竹简的绳子 [cord]

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史记·孔子世家》

读之韦编三绝。——《汉书·儒林传》

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韩愈《进学解》

又如:编韦(编联竹简的皮条或绳子)

书籍 [book]

并以为国人读兹编者勖。——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又如:编简(书籍;史册);编珠(类书名。其书集故事成语为对偶)

一部著作的一部分 [part of a book;book;volume]。如:缩编;上编;一本分为四编的小说;内编;外编;第一编;第二编

6.并字怎么读和什么意思 篇六

部首: 干

部外笔画: 3

总笔画: 6

五笔86: uaj

五笔98: uaj

仓颉: tt

笔顺编号: 431132

四角号码: 80441

郑码: uae

Unicode: CJK 统一汉字 U+5E76

基本解释

并 [bìng]

合在一起:~拢。合~。兼~。

一齐,平排着:~驾齐驱。~重(zhòng )。~行(xíng )。

连词,表平列或进一层:~且。

用在否定词前,加强否定的语气,表不像预料的那样:~不容易。

并 [bīng]

中国山西省太原市的别称。

详细解释:

并 [bìng]

〈副〉

全,全都 [completely;entirely]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

二人并有愧色。——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荣贼并非推心待慰帅者。——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又如:并然(完全);据我了解,事情并不是这样

一起;一齐;同时 [at the same time;altogether]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史记·陈涉世家》

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资治通鉴》

又如:并举;并日而食(两天只吃一天的饭);并存不悖(同时存在而不冲突)

并且,连 [further more;besides]

杖至百,两股间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聊斋志异·促织》

又如:我们完全同意并拥护这个报告

和,以及 [and]

另见 bīng

并 [bīng]

〈名〉

古地名。并州 [Bing prefecture]

相传禹治洪水,分天下为九州。并州为九州之一,其地在今河北保定、正定和山西大同、太原一带。沿用为太原的别称

汉置并州,其地在今内蒙古、山西(大部)、河北(一部)。东汉时并入冀州。三国魏复置。其地在今山西汾水中游

并、汾乔木,望秋先陨。—— 宋· 沈括《梦溪笔谈》

另见 bìng

並、併、竝 bìng

〈动〉

(会意。《说文》:“从二立。”金文字形,为二人并立之形。本义:并行,并列)

同本义 [side by side]

並,併也。从二立,会意。今隶作並。——《说文》

並行。——《仪礼·乡射礼》

並立则乐。——《礼记·儒行》

俄而並乎尧舜。——《荀子·儒效》

並纽约用组。——《礼记·玉藻》

並驱从两肩兮,揖我谓我儇兮。——《诗·齐风·还》

並驾齐驱,而一毂统辐。——《文心雕龙·附会》

且夫尧、舜、桀、纣千世而一出,是比肩并踵而生也。——《韩非子·难势》

又如:并列;并肩作战;并介(不论穷富,都能耿介于守。兼利天下叫并,孤介自守叫介);并夹(古代习射时从箭靶上拔取箭头的工具);并封(古代传说中的双头兽);并心(同心)

合并(由一部分与另一部分结合一起) [amalgamate;combine]

并力西向。——苏洵《六国论》

遂以周瑜, 程普为左右督,将兵与 备并力逆 操。——《资治通鉴》

并一而不二。——《荀子·儒效》

凡五十五章并为苍颉篇。——《汉书·艺文志》

今野兽并角。——《汉书·终军传》

又如:兼并(容纳合并);并叠(收拢;拼凑);并坐(谓因牵连而一并治罪);并兼(合并;并吞)

兼并;并吞 [annex]

秦初并天下。——《史记·秦始皇本纪》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资治通鉴》

魏并 中山。——《战国策·中山策》

又如:并火(即“拼伙”。同伙拼杀);并卷(兼并席卷)

具备 [have]

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

通“屏”,“摒”。排除 [get rid of]

至贵,爵国并焉。——《庄子·天运》

相同 [be identical;same]

7.辞字怎么读和什么意思 篇七

部首: 辛

部外笔画: 6

总笔画: 13

五笔86: tduh

五笔98: tduh

仓颉: hrytj

笔顺编号: 3122514143112

四角号码: 20641

郑码: mise

Unicode: CJK 统一汉字 U+8F9E

字形结构:

汉字首尾分解: 舌辛

汉字部件分解: 千口立十

笔顺编号: 3122514143112

笔顺读写: 撇横竖竖折横捺横捺撇横横竖

辞字的基本解释:

告别:告~。~诀。~行。~世。~别。

不接受,请求离去:~职。~呈。

躲避,推托:不~辛苦。~让。~谢。推~。

解雇:~退。

同“词”。

优美的语言:~藻。修~。

讲话;告诉:“请~于军”。

文体的一种:~赋。陶渊明《归去来兮~》。

详细解释:

〈动〉

说讲 [speak;talk]

使人辞于狐突。——《礼记·檀弓》。注:“告也。”

无辞不相接也。——《礼记·表记》。注:“辞所以通情也。”

无伤也,请辞于军。——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辞别;告别 [bid farewell;say good-bye to]

朝辞白帝彩云间。—— 李白《早发白帝城》

过北郭骚之门而辞。——《吕氏春秋·士节》。注:“辞者别也。”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北朝乐府《木兰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又如:不辞而别;辞朝(进朝辞谢皇帝);辞世颂(遗书);辞年(辞岁。除夕之夜)

推却不受 [discline]

以王父命辞父命。——《公羊传·哀公三年》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吕)蒙辞以军中多务。——《资治通鉴》

又如:辞让(推让);辞不获命(辞谢推让而未获允许)

审讯 [try]

单于使 卫律召 武受辞。—— 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

遣去 [dispatch;expel]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左传》

辞八人者,而后王安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8.创字怎么读和什么意思 篇八

部首: 刂

部外笔画: 4

总笔画: 6

五笔86: wbjh

五笔98: wbjh

仓颉: ouln

笔顺编号: 345522

四角号码: 82700

郑码: odyk

Unicode: CJK 统一汉字 U+521B

字形结构:

汉字首尾分解: 仓刂

汉字部件分解: 人?刂

笔顺编号: 345522

笔顺读写: 撇捺折折竖竖

创字的基本解释:

创 [chuàng]

开始,开始做:~造。~制。首~。开~。~立。~演。~议。

创 [chuāng]

伤:~伤。~口。~巨痛深(喻遭受重大的损失)。

详细解释:

创 [chuàng]

〈动〉

始造 [start (doing sth.);do (sth.for the first time)]

创,始也。——《广雅》

以创制天下。——《国语·周语》。注:“造也。”

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孟子》

华下之人或助之材,以创是庵而居之。——顾炎武《复庵记》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诸葛亮《出师表》

又如:首创;草创;创行(首创并施行);创垂(开创业绩);创基(创立基业);暂创一室;创造(建造;修造);创建

惩治 [punish]

矛创若时。——《书·益稷》。传:“惩也。”

羌虏破散创艾。——《汉书·冯奉世传》。注:“谓惩惧也。”

又如:创惩(惩戒)

超出;扩大 [expand]。如:创大(扩大);创开(开扩);创辟(开扩)

撰写 [write]

裨谌草创之。——《论语》

又如:创述(创造;著述);创纂(编造);创撰(杜撰)

另见 chuāng

创 [chuāng]

〈名〉

(指事。从刀,仓声。金文,象一个躺着的人,手上脚上都有小竖,表示受了创伤,是个指事字。本义:创伤,伤口)

同本义 [damage;wound]

刅,伤也。——《说文》

创钜者其日久。——《礼记·三年问》

项王身亦被十八余创。——《史记·项羽本纪》

秦王复击 轲,被八创。——《战国策·燕策》

不呼则杖其背,尽创。——高启《书博鸡者事》

又如:身受重创;创痕(伤痕);创病(伤病);创残(伤残);创瘢(伤疤)

疮疖。皮肤或粘膜上的溃烂处。通“疮” [scar]。如:创疤(伤疤);创痏(疮伤;受伤)

〈动〉

损伤;伤害 [injure]

欲令创咸面目。——《汉书·薛宣传》

雄骏不创寿于旗幢。——《韩非子·大体》

又如:创刃(为刀剑之类所伤);创毒(伤害);创残(伤残)

斩;劈 [cut]。如:创戮(杀戮);创寿(丧生)

9.禀字怎么读和它的意思是什么 篇九

部首: 示

部外笔画: 8

总笔画: 13

五笔86: ylki

五笔98: ylki

仓颉: ywrf

笔顺编号: 4125251111234

四角号码: 00901

郑码: sjjb

Unicode: CJK 统一汉字 U+7980

基本解释

承受,生成的:~性。~赋。

指下对上报告:~报。~复。回~。

〈动〉

(会意。禀为稟的俗字。本义:给予谷物)

同本义 [grant grain]

禀,赐谷也。——《说文》

既禀称事。——《礼记·中庸》。注:“稍食也。”

食闻吏禀当受粥者,或以陈粟。——《汉书·文帝纪》

葬阵亡者,禀其家五岁。——《新唐书·宪宗纪》

又如:禀赡(指以公粮赈济百姓);禀谷(官府给予粮食);禀粮(供给粮食);禀食(公家配给粮食)

赋予;给与 [bestow on;give]

禀,予也。——《广雅》

天禀其性。——《汉书·礼乐志》

又如:禀质(天资);禀才(天赋的才华);禀分(天赋的资质);禀形(天赋的形貌);禀体(天赋的体质)

承受 [bear]

臣下罔收禀命。——《书·说命》

又如:禀令(承受命令);禀化(承受天地自然的化育);禀灵(秉受灵秀之气)

报告 [report]

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口号。——《三国演义》

10.差字怎么读和它的意思是什么 篇十

部首: 工

部外笔画: 6

总笔画: 9

五笔86: udaf

五笔98: uaf

仓颉: tqm

笔顺编号: 431113121

四角号码: 80102

郑码: ucbi

Unicode: CJK 统一汉字 U+5DEE

差字的基本解释:

差 [chà]

错误:话说~了。

不相当,不相合:~不多。

缺欠:还~十元钱。

不好,不够标准:~等。成绩~。

差 [chā]

不同,不同之点:~别。~距。~额。~价。

大致还可以:~可。

错误:~错。偏~。~池。

数学上指减法运算中的得数:~数。四减二的~是二。

差 [chāi]

派遣去做事:~遣。

旧时称被派遣的人:~人。解~。

被派遣去做的事:~事。公~。出~。

差 [cī]

〔参(cān)~〕见“参3”。

详细解释:

差 [chà]

〈动〉

短缺,不足以达到标准 [fall short of]。如:我们离父母的希望还差很远

欠 [owe]。如:我还差你五元钱

〈形〉

异;奇异 [strange]。如:差人(奇异的人)

低;次;不好 [poor;bad]。如:差池(差劲,不行)

另见 chā;chāi;chài;cī

差 [chài]

〈动〉

病愈。后作“瘥” [be recovered]

后虽小差,犹尚殗殜,无所遣娱。——清· 袁枚《祭妹文》

又如:大病差后

另见 chā;chà;chāi;cī

差 [chā]

(会意。小篆,从左(手)。本义:失当;错;相差) 同本义 [mistake]

差,贰也,差不相值也。——《说文》

乱生其差。——《荀子·天论》。注:“谬也。”

称轻重而不差。——《楚辞·严忌哀时命》

毋有差贷。——《礼记·月令仲冬》

差若毫厘,谬以千里,其此之谓乎?——《魏书·张普惠传》

又如:说差啦;认差了

〈名〉

区别 [difference]

何必更以多寡为差。——清· 方苞《狱中杂记》

又如:差别(区别,分别);差异(不同)

两数相减的结果 [difference]。如:时差;岁差;剪刀差;顺差,逆差

〈副〉

略微,比较 [rather]。如:差可(略可,尚可);差违(略违,稍违)

另见 chà;chāi;chài;cī

差 [chāi]

〈动〉

指派;派遣 [assign;dispatch;send on an errand]

一面差人到吴侯处报捷。——《三国演义》

又如:差人(派遣仆隶);差委(委派;派遣)

选择 [select]

差时择日。——宋玉《高唐赋》

又如:差择(选择);差选(挑选,选择)

〈名〉

旧时指临时性的官职 [billet;official position]。如:差官(朝廷临时派遣的官员;听候高官差遣的小官吏);差尉(太平天国低级军官)

徭役 [corvee]。如:差徭(公务劳役);差役(徭役)

旧时官府中供差遣的人 [messenger]。如:当差(做小官或当仆人);差门(听候差遗的门子)

被派遣去做的事 [errand]。如:兼差

另见 chā;chà;cī;chài

差 [cī]

〈名〉

次第;等级 [grade;rank]。如:差序(等级);差等(等级;区别)

限度;界限 [limit]

轻用人力,缮修宫宇,出入无节,喜怒过差。——《后汉书》

〈动〉

分别等级;依次排列 [grade]。如:差次(分别等级次序);差降(按等第递降)

〈形〉

参差不齐 [uneven]。如:差池(犹参差。不齐貌);差差(犹参差。不齐貌)

11.曾字怎么读和它的意思是什么 篇十一

部首: 曰

部外笔画: 8

总笔画: 12

五笔86: uljf

五笔98: uljf

仓颉: cwa

笔顺编号: 432524312511

四角号码: 80606

郑码: udlk

Unicode: CJK 统一汉字 U+66FE

基本解释:

曾 [zēng]

指与自己中间隔两代的亲属:~祖父。~孙。

古同“增”,增加。

竟,简直,还(hái ):“以君之力~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山、王屋何?”

姓。

曾 [céng]

尝,表示从前经历过:~经。未~。何~。~几何时。

古同“层”,重(chǒng )。

详细解释:

曾 [céng]

〈副〉

(形声。从八,从曰。本义未明。副词。用来加强语气)

过去发生过——表示有过某些行为或情况 [once]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唐· 白居易《忆江南》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又如:曾不(不曾);几年前我曾见过他一面;我曾去过杜坪乡

已经 [already]——表示动作行为已经进行。如:似曾相识

〈形〉

通“层”。重叠 [overlapped]

有虞之王,烧曾薮,斩群害,以为民利。——《管子·轻重戊》

大厦曾架,拟于昆仑。——《淮南子·本经》

荡胸生曾云。——杜甫《望岳》

另见 zēng

曾 [zēng]

〈形〉

重。指中间隔两代的亲属关系 [relationship between great-grandchildren and great-grandparents]

自此而曾焉。——清· 洪亮吉《治平篇》

曾元时不分。

计高曾之时。

视高曾之时。

高曾时为一户者。

又如:曾翁(称他人的曾祖父);曾玄(曾孙和玄孙)

谦词。犹“末” [I]

曾臣彪将率诸侯以讨焉。——《左传》

又如:曾臣(末臣)

高举的样子 [high]

[凤皇]曾逝万仞之上。——刘安《淮南子·览冥》

〈动〉

“增”的本字。增加 [increase]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下子》

曾欷歔余郁邑兮。——《楚辞·离骚》

又如:曾思(反复思考);曾折(曾挠。屈曲貌);曾益(增加,增强);曾巢(在高物上架巢);曾逝(高飞远去)

〈副〉

乃,竟 [actually]

曾不若孀妻弱子。——《列子·汤问》

曾不能疾走。——《战国策·赵策》

曾不惨然。——清· 黄宗羲《原君》

长曾不盈寸。——明· 魏学《核舟记》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列子·汤问》

表示相承,相当于“则”、“是”、“就” [then]

我曾无闾里之闻,穷巷之知者何?——《淮南子》

表示疑问,相当于“何”、“怎” [what]。如:曾奈(怎奈)

〈名〉

12.菠字怎么读和什么意思 篇十二

部首: 艹

部外笔画: 8

总笔画: 11

五笔86: aihc

五笔98: aibu

仓颉: tede

笔顺编号: 12244153254

四角号码: 44147

郑码: evxi

Unicode: CJK 统一汉字 U+83E0

基本解释

〔~菜〕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略呈三角形,根红色,含甜味,根和茎、叶均可食。

〔~萝〕a.多年生草本植物。果实密集在一起,外部呈麟片状,果肉甜酸,产于热带;b.这种植物的果实,亦称“凤梨”。

上一篇:高二语文上学期教学进度表下一篇:中年员工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