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文化作文

2024-12-14

生活与文化作文(共9篇)

1.生活与文化作文 篇一

语文生活化与生活语文化

新课标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及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因此,我认为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突破“应试语文”的束缚而成为“生活语文”势在必行。

一、语文教学“生活化”

所谓“语文教学‘生活化’”,强调的是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的活水”(于漪语),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

1、语文讲读“生活化”

我们主张语文讲读“生活化”,是指课堂语文讲读要面对中学生生活实际,寻找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课文走进学生的生活,同时又让学生进入作者的心灵。

例如我校的一位老师在上完《山中避雨》之后,总觉得学生对“乐以教和”体会不够,苦于一时想不出合适的方法补救。有一晚,正上晚自习,全班学生正认认真真地看书,突然停电了,教室里一片牢骚声:又停电了!这时那位老师示意学生安静,并说:“现在没发电,我教大家唱一首歌好不好?”同学们都大声叫好,于是老师就教唱了那首最近改编的歌曲: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南马镇中,兄弟姐妹一千多,景色也不错„„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兴致勃勃地大唱起来。师生唱得兴致正高,电灯又亮了,这时老师说:“晚自修需要安静,就唱到这儿。”这时学生是满脸不快,怨声载道:唉!干嘛这么快就有电了嘛!这时候老师灵机一动,忙问学生:刚才你们蛮讨厌停电,现在为何又怨有电了?学生说,因为这歌实在太好听了!唱歌太有意思了!老师忙接着引导:“刚才我们这情景与我们所学的哪篇课文的情景很像呢?„„你们讨厌停电到怨有电,是因为什么?这说明什么?”这时得出“乐以教和”是那么自然,那么顺理成章。我认为这案例妙就妙在那位教师抓住了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从而震撼了他们的心灵。

2、语文作业“生活化”

“生活即教育”,语文从根本上说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作为课堂教学的外延,也应该是生活的外延。把语文作业紧紧封闭在课本内,一切为了语文课本服务,切断学生与社会、与家庭的联系是不可取的。因此,布置作业(特别是作文)应该把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作业成为联结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纽带,让作业生活化、社会化。

我充分利用农村这个丰富多彩的大课堂,布置学生观察动植物的生长变化、家乡的环境情况、天气变化等,再写观察日记;让学生记录自己的心路历程:如刚入中学时的新奇、想家,一段时间后的学习紧张体验,运动会的赛前、赛后,考后的高兴或失落„„还有节日来临时鼓励学生自己制作贺卡送亲人、朋友,并记下这事;也让他们写写亲人、家庭,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则让他设计一下服装广告;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就让他写写介绍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当然还要记下生活中的“大”事,如这学期我班来过一位实习老师,我适时布置写《我班来了新老师》、《忆新老师》,还鼓励给新老师写留言、写信、打电话等,学生是那么乐意,但这哪一样不是在学语文呢?

3、语文教育“生活化”

思想性是语言学科的性质之一,所以语文教学中的教育功能是理所当然的。但这种教育应紧扣课文本身的教育因素,又须符合学生的思想实际,还要注意这种教育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有一次,我班一位女生的20元钱不翼而飞了,当时我真想对全班来个大清查。但最终没有这样做,而是在冷静思考后把求援之手伸向了安徒生(当时我正上童话单元)。我问学生:《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你们一定读过吧?能说说小男孩的形象吗?“小男孩”最可贵之处在哪儿?在让他们明白小男孩贵在有一颗纯真的童心后,并围绕“童心”二字展开讨论,最后我总结道:“可贵的童心是容易失落的。抄作业,嘲笑别人做好事,考试时偷偷地翻书„„童心正是在这些小事中不知不觉失落的!”这时我提到了丢钱的事:“我无法查出是谁偷偷拿了这20块钱,但我可以断定这位同学已经不幸地失去了童心!我感到痛心,并且多么希望他能把自己的童心找回啊!”第二天那钱竟又“飞”到主人抽屉了!这次讲《皇帝的新装》收获不少——对那位女生来说,安徒生帮她找回了钱;对那位犯了错误的学生来说,安徒生帮他找回了一度失落的童心;对全班同学来说,安徒生使他们的灵魂受到一次洗礼;而对我来说,安徒生“配合”我将语文教育融入学生生活并进入他们的心灵。

二、学生生活“语文化”

所谓“学生生活‘语文化’”,强调的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语文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须臾离不开语文”的观念,并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与运用语文知识,在社会生活中培养语文能力的好习惯。

1.日常生活“语文化”

这实际上就是让学生逐步具备一种在日常生活中情不自禁学习或运用语文的“本能”。要让学生不但认真阅读课文,而且更应习惯于课外博览,并把这种“阅读”化为人生的一部分;要让学生不但认真地写好每一篇作文,而且更应习惯于写信、写日记、写随笔,不是为了应付教师检查打分,而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心声。另外,从打电话到会客人,从听广播到看电视,从写留言条到申请书,从同学争辩到家庭讨论,从糖酒广告到家用电器说明书„„无一不是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运用。目前学生所面临的语言文字环境可以说是“无错不成书”、“无错不成报”、“无错不成招牌”、“无错不成广告”,连电台电视台里的不少主持人也常常读错字!但这恰好为训练学生辨字正音的明目聪耳提供了生活化、社会化的“语文试题”。如果引导得法,学生也就把语文学习自然而然地由课堂扩展到了生活天地。

2.班级生活“语文化”

我是语文老师兼班主任的,因此班委选举,我让学生先写自荐书或上台讲演;每堂课我安排一位学生进行“一分钟讲演”,评论班级生活;班干部在黑板上写个通知,让全班同学看看有无错字、病句;要开运动会了,入场式中的班级介绍语我向全班征集„„”班级生活‘语文化’”可谓一箭双雕:学生既是在语文实践,又是在班级建设;教师既是在语文训练,又是在班级教育——而这一切又是结合得如此巧妙而不露痕迹。这学期,我校的一班主任在班内记“班级日记”,它不是记下谁违纪、犯错,而是把它作为沟通生与生、师与生之间心灵的桥梁,那里有的是鼓励、劝慰、建议,而没有直露的批评、惩罚。每天学生可随时写、任意写,他们写出那充满人情味、委婉耐听的肺腑之言,难道不是语文实践?

3.社会生活“语文化”

培养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的主人,是当代中国每一位教育者义不容辞的使命,而作为语文教师,理所当然应结合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能力。“社会生活‘语文化’”就是要求学生在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中,自觉运用语文这个生活的工具、人生的武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为改造社会尽一份公民的责任。学生每天回家的路上所见所闻所感的街头交通、农贸市场、村镇环保、治安状况、新建大厦甚至个体摊点„„都可以成为他们关心、思考、评论的对象。“社会生活‘语文化’”并不只是指学生的街头活动,也包括学生虽然身处校园却始终保持着热爱生活、关心改革、思考社会的好习惯。我很注重引导学生“身居斗室、胸怀天下”。非典肆虐,小汤山医院的医护人员奋不顾身、彻夜奋战,李淑萍写下《白衣天使,我向你们致敬》;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成功发射,金笑笑写下《杨利伟,你真棒》,吕梦蕾写下《祖国,我为你欢呼》„„虽然文章幼稚,但其主人翁精神、公民意识已充分体现。

当然,“语文教学‘生活化’”也好,“学生生活‘语文化’”也好,都未必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命题。笔者这么表述,不过是想揭示并强调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的必然联系罢了。这么说的真正目的当然是:使学生既能在近期从容不迫地面对各种考试而取得理想的语文成绩,更能着眼于未来具备得心应手的语文能力。

2.生活与文化作文 篇二

1. (2012·广东文综卷·30) 雷锋精神激励了几代中国人, 并传播到世界多个国家, 被称赞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这体现了文化

(1) 既是民族的, 也是世界的 (2) 源于实践, 引导实践的发展 (3) 能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4) 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文化环境

解析:本题为组合式选择题, 解答此类试题可以采用直选法和排除法。

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运用教材理论知识对材料进行针对性分析是“直选法”的核心。本题材料中“雷锋精神激励了几代中国人”, 体现了文化对社会的反作用, 故 (3) 入选;雷锋精神被称赞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说明雷锋精神得到了外国民众的认同, 显示了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 故 (1) 入选。答案为B。

排除法一般有排谬 (错误选项) 、排异 (与材料无关的选项) 、排倒 (因果颠倒的选项) 、排重 (与材料简单重复的选项) 等。本题材料并未体现雷锋精神 (文化) 是如何产生的, 故 (2) 与材料无关;材料也未体现出人们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接受雷锋精神熏陶的, 故 (4) 与材料无关。

2. (2011·天津文综卷·4) 台湾果农为提高水果附加值, 把冰激凌灌入柿饼中, 使之具有双重口味, 并别出心裁地将其取名为“你柿我的冰激凌”。由于加入了文化元素, 该商品推向市场后受到消费者热捧。这体现了

A.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B.文化创新决定社会实践的发展

C.文化总能推动经济的发展

D.文化发展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包括两方面: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 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反作用”即影响, 而非决定, 从性质上看, 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可以分为优秀文化的促进作用和落后文化的阻碍作用。材料中“由于加入了文化元素, 该商品推向市场后受到消费者热捧”, 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A符合题意;B说法错误, 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但不能决定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有先进和落后之分, 先进的文化推动经济的发展, C中“总能”说法过于绝对;材料并未强调经济对文化的决定作用, 故D与题意不符。

3. (2010·福建文综卷·25) 中国茶和茶文化历史悠久, 享誉全球。“一个地球, 一个联合国, 一杯中国茶”成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彰显中国茶文化魅力的流行语。上海世博会福建馆茶文化的展示让许多游客叹为观止。一位美籍华人欣赏了茶艺表演后, 感叹道:“太精彩了!这一表演让我们享受到了美, 也让我们感受到祖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这反映

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B.优秀文化在交流与借鉴中创新

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D.优秀文化能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解析:本题结合时政热点世博会考查了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要求考生根据材料信息, 调动与运用知识辨析文化对人的影响的两个特点。美籍华人欣赏了茶艺表演后, 深受感染, 由衷发出感叹, 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故选A而不选C;材料并未涉及文化之间的交流, 故B不选;材料也未体现出人们在文化的感染下, 精神力量在增强, 故D与题意无关。

4. (2010·天津文综卷·8) 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有句名言:“人是环境的产物。”某论坛上, 主讲人让听众写下与自己关系最密切的6个朋友, 并指出他们月收入的平均数大致就是你的月收入。测试结果的准确程度让所有听众惊讶不已。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每个人的朋友圈子都是一个特定的文化环境, 它彰显着你的现在, 也预示着你的未来。这种现象说明

A.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B.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

C.文化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 丰富精神世界

D.文化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 塑造完美人格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 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准确区分文化对人的影响的各种表现。材料中文化环境“彰显着你的现在, 也预示着你的未来”, 说明文化影响人们认识事物、进行实践的方式和思维方式, 故选B;A表述错误, 文化只能影响而不能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并且材料并未体现出这一点;C、D表述错误, 因为文化有优秀与落后之分, 只有优秀文化才能丰富精神世界, 提高道德修养。

【考情分析】

本专题知识在高考中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且侧重对重点知识的考查, 如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 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表现, 优秀文化塑造人生等。主观题通常考查文化的作用。涉及文化活动时, 我们可以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知识进行解答;涉及文化与经济时, 我们可以运用文化与经济的关系知识进行解答。

【考点精讲】

1.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关系

(1)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一方面,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另一方面, 文化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对经济和政治具有反作用。把握三者的关系要注意: (1) 经济不但是文化的基础, 也是政治的基础;经济决定政治, 经济与政治又决定文化。但文化的发展并不是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 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 (2) 文化又反作用于政治、经济, 给政治、经济以重大的影响。文化有先进、健康与落后、腐朽之分。不同的文化, 对政治、经济的影响不同, 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先进、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3) 经济的“决定作用”与文化的“反作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作用, 不能混淆。

(2)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1)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 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 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产业迅速崛起, 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2) 文化与政治的相互交融, 一是从国内来说,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需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二是从国际来说, 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是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3) 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2.文化对人的影响

(1) 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

文化对人的影响, 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 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 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

(1)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 以及不同阶级、阶层的人们, 进行社会交往的方式, 都带有各自的文化印记。交往方式中的文化影响, 有的取决于价值观念, 也有的源于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

(2) 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素养、不同的价值观念, 都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 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体现各种文化影响的思维方式, 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反过来又影响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

(3) 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1) 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所谓潜移默化, 指人的思想或性格受其他方面的感染而不知不觉地起了变化。这是从文化对人影响的过程来看的, 强调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无形性和非强制性。能够体现“潜移默化”的词语或句子:无形中, 熏陶, 耳濡目染, 润物细无声,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等。

文化对人的影响, 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一般不是有形的, 强制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 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但是人们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文化的影响。人们具有主观能动性, 往往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喜好作出选择。我们应该自觉地接受科学的、健康的文化的影响, 抵制落后的、腐朽的文化的影响。

(2) 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文化对人的影响, 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 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上, 都是深远而持久的。所谓“深”, 主要是就文化对人的影响程度而言的;所谓“远”, 主要是就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时间而言的;所谓“持久”, 主要是指文化对人的影响在时间上具有延续性的特点。能够体现“深远持久”的词语或句子:难以改变, 保持, “乡音无改鬓毛衰”等。

文化之所以会对人们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主要在于文化从根本上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 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经形成, 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 会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4) (优秀) 文化塑造人生。

(1) 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 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 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2) 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 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 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 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

(3) 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 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注意: (1) 只有优秀文化才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选择题时要注意题肢中的用词是“文化”还是“优秀文化”。

(2) 区分“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与“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前者只是停留在主观领域;而后者往往强调优秀文化能够通过实践转化为人们行动的动力。

【新题速递】

1.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 中央财政已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编制预算, 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安排, 确保实现这一目标。教育发展需要财政支持说明

A.经济发展了, 文化才能发展

B.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C.文化实质上是一种精神力量

D.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

2.《2012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指出, 近几年, 随着文化消费的不断升级和产业的一系列积极变化, 我国文化传媒产业取得了显著进展。2010年, 我国文化传媒行业总产值达到5620亿元, 同比增长14.5%;2011年中国传媒产业的总产值为6379亿元, 比2010年增长15.2%。由此可见

A.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B.文化与经济同步发展

C.文化是经济繁荣的基础

D.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3.根据统计, 2012年我国百户家庭汽车拥有量达到20辆, 我国进入汽车社会行列。“行人第一, 脚踏车第二, 汽车最后”这一发达国家普遍遵循的道路原则, 值得我们借鉴。汽车社会需要健康的汽车文化, 这是因为

(1) 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 (2)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3) 健康的文化能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养 (4) 健康的文化是个人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4.长期以来, 某校坚持开展“弘扬雷锋精神, 做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的主题教育活动。实践证明, 这一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使之成为传统美德的传承者, 社会公德的实践者。这说明文化

(1) 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活动 (2) 具有相对独立性 (3) 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4) 作为一种精神力量, 对个人、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5.2012年6月8日至7月1日, 欧洲足球锦标赛在乌克兰和波兰举行。足球迷们都清楚, 各国的球队都有自己特有的风格, 而这些风格与其民族的文化是紧密相连的。比如西班牙队有着斗牛士般的狂放, 英格兰队有着绅士般的风度, 德国队有着钢铁般的意志。这说明文化

A.对人们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

B.是一成不变的

C.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D.对人们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6.城市精神, 是一座城市在长期发展变迁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精神品格, 是城市的灵魂和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 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提炼符合时代要求的城市精神, 大力宣传和弘扬这种精神,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大力宣传和弘扬城市精神的意义和作用表现在

(1) 精神力量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能转化为物质力量 (2) 精神力量可以为城市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3) 精神力量可以增强城市的竞争力 (4) 城市精神体现了当地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7.读书能使人更好地认识自己。当内心浮躁时, 拿出一本冰心的散文集, 你会发现原来自己可以如此平静;当内心彷徨时, 拿出一本鲁迅的杂文选, 你会觉得, 内心充满正义感。这表明

A.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B.优秀文化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C.优秀文化可以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D.文化对人的影响是积极的、有形的

8.2012年6月11日下午, 由中央电视台和光明日报社共同主办的“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大型公益活动在北京正式启动。开展这项活动, 就是要充分展现乡村教师淡泊名利、执着坚守、甘于奉献的精神品格和高尚情操, 积极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之所以要大力宣传和弘扬乡村教师的先进事迹和崇高品德, 是因为优秀文化能

(1) 成为引领文化前进的旗帜 (2) 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 为社会进步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4) 为全体公民所接受, 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作用

9.横店集团以影视文化旅游为切入点发展文化产业, 将整个城市建成一个庞大而完备的影视产业配套和后勤服务基地。影视产业给横店带来了巨大的广告效应, 不仅带动了与文化产业直接相关的产业, 也带动了包括教育、体育等在内的大文化产业, 同时也带动了信息、金融、商贸、物流、服务等第三产业,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促进了社会和谐、文明、健康发展。今天的横店是一个第二产业强大、第三产业发达, 影视明星和追梦者随处可见, 有“中国磁都”、“中国好莱坞”之称的时尚城镇。

结合材料, 运用文化与经济的关系知识, 分析横店是如何发展成为影视文化“时尚城镇”的。

10.2012年5月30日, “2012年高雅艺术进校园”之中央芭蕾舞团“走进芭蕾”演出在南京邮电大学大学生活动中心青春剧场精彩上演。“高雅艺术进校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它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走进高雅艺术, 使学生欣赏高雅艺术的积极性大为提高, 校园文化氛围得到改善, 对提高大学生审美情趣、陶冶艺术情操、传承先进文化, 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 说明举办“高雅艺术进校园”系列活动的道理。

参考答案:

1.B教育是文化的一种形式, 其发展需要财政即经济的支持, 说明经济决定文化, 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故B正确;材料并未强调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 故C、D不选;A表述错误, 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2.D材料反映的是我国文化传媒行业的产值在逐年增加, 直接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 这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故选D;从性质上看, 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可以分为优秀文化的促进作用和落后文化的阻碍作用, 故A说法不科学;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故排除B;经济是文化的基础, 排除C。

3.A汽车社会需要健康的汽车文化, 是因为汽车文化作为优秀文化, 对个人产生影响, 故 (1) (3) 正确; (2) 表述正确, 但与题干不能构成因果联系; (4) 表述错误,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个人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4.C某校开展“弘扬雷锋精神, 做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的主题教育活动, 为人们接受雷锋精神的熏陶创造了条件, 故 (1) 正确;这一主题教育活动对学生的影响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故 (3) 正确;材料体现了优秀文化能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 故 (4) 正确; (2) 不符合题意。

5.A材料中“各国的球队都有自己特有的风格, 而这些风格与其民族的文化是紧密相连的”, 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故选A;B表述错误;C、D与材料无关。

6.A解答本题时, 要注意审题“大力宣传和弘扬城市精神的意义和作用”, 要求考生从文化的作用角度进行思考, (1) (2) (3) 表述正确且符合题意; (4) 表述正确, 但与题干要求不相符。

7.B冰心的散文集可以让人平静, 鲁迅的杂文选可以让人内心充满正义感, 体现了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故选B, 不选C;材料并未反映出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故A与材料无关;D表述错误。

8.C我们之所以要大力宣传和弘扬乡村教师的先进事迹和崇高品德, 是因为优秀文化能够塑造人生, 能够促进社会进步, 故 (2) (3) 正确; (1) 表述错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我们党引领文化前进的旗帜; (4) 表述绝对化, 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 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因此优秀文化并不一定能为全体公民所接受。

9. (1) 经济是基础, 文化的发展是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的。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横店集团强大的经济实力为横店建成文化影视城奠定了基础。 (2) 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横店影视文化的发展, 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 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3)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横店影视文化的发展, 不仅促进了大文化产业的发展, 也促进了社会和谐、文明、健康发展。 (4) 正是这种文化和经济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使横店发展成为时尚城镇。

10. (1) 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 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的进步。“‘高雅艺术进校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体现了这一道理。 (2)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对于国家来讲, 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举办“高雅艺术进校园”系列活动就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有益尝试和探索。 (3) 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雅艺术进校园”“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走近高雅艺术”“提高大学生审美情趣、陶冶艺术情操、传承先进文化”体现了这一点。 (4) 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大学生应充分利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 自觉接受先进健康文化的熏陶, 以促进个人的健康发展。

3.本土文化资源与《文化生活》教学 篇三

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与恰当导入新课是分不开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实践证明,成功的课堂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求欲望,使其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并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师生双边活动以及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从而使教学事半功倍。本土文化资源作为特色资源,能够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学生亲切和熟悉的本土文化资源来导入新课,可以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从而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在教学“传统文化的继承”时,笔者是这样导入的。首先问:“被誉为石头的史书是指什么?”学生有些迷惘。笔者进一步启发:“那被誉为‘凝固的艺术或‘凝固的音乐是指什么?”这样,学生马上猜出了是建筑。再进一步追问:“那被称为‘木头的史书是指什么呢?”学生很快就回答是“中国的古建筑”。中国的古建筑与其他国家的建筑不同,主要以木结构为主。中国的古建筑以其独特的结构体系、优美的艺术造型、丰富多彩的艺术装饰在世界建筑中独树一帜,成为世界三大古建筑体系之一。北京作为历史名城遗留着大量的古代建筑。北京的古建筑用生动具体的形象书写着这个城市的历史。学生们身处北京就应该了解北京,今天我们就说一说北京的古建。请同学看视频“感受文化——我们在路上”。这段3分钟的视频资料是学生提供的,是他们在参观古建筑时自己拍摄的作品。当大家在优美动听的音乐背景下看到自己拍的作品和自己的身影时很激动,目光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在这种条件下再提问:“在同学们看的古建筑中,有一组建筑群被誉为‘中国古建筑中的明珠,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它是指什么?”学生很快就回答出“天坛”。如此,笔者就很顺利地进入教学的第一环节:体味魅力,感受传统文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和兴趣是人类行为的两大内在动力。学习过程的主体是学生。学习的好坏,首先取决于这一主体是否有学习的兴趣,是否有发自内心地对学习的渴望和追求。通过利用学生拍摄的视频资料为切入点,激发了学生探究古建筑的欲望,调动了他们参与教学的兴趣。可以说,本土文化资源的引入,能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对于所学知识有一种亲切感,自然而然地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例证,帮助理解教材

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应当看到,教材只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而不是唯一资源。所以,在教学中以本土文化资源为例证,不但可以丰富课程资源,而且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教材在讲“传统文化的继承”时明确指出:“中国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那么,传统建筑蕴含着哪些传统文化呢?于是,笔者让学生去地坛参观,让他们去查找有关地坛蕴含着哪些传统文化的资料,然后让他们讲解地坛建筑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地坛无论是宏观的布局还是各个微观的设计,都把人的思想感情融入在建筑物中,强调了人与自然的统一,建筑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教材在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原因”时,指出包容性是重要原因之一。在教学这一点时,笔者让学生结合他们去参观的北京牛街清真寺来讲说。学生通过参观和查找资料,把既熟悉、又陌生的北京牛街清真寺的建筑特点讲得非常清楚。北京牛街清真寺是中国传统建筑形式和阿拉伯建筑风格相结合的典范,它见证了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是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很好体现。

由于教学中举例的建筑都是学生身边可见到的,他们很乐意把自己所看到的和查找的资料在课堂上与大家一起分享。这样做,既加深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又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在平时的课堂中,运用一些新近发生的、通俗易懂的本土文化资源,将书本知识生活化,有利于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从而实现知识目标。

在调查中提升情感

陶行知先生很早就提出了“在做中学”的教育思想。事实证明,一个人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情感的陶冶、意志的磨练,都来自于实践。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向真实的生活场景,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在《文化生活》教学中,笔者围绕本土文化资源让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拓展到学生熟悉的、有意义的生活素材中,从而使新课程的实施真正面向学生生活世界,全面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

在讲到“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时,笔者让学生走进前门大栅栏,引导学生重点关注大栅栏中老字号的介绍。前门大栅栏中的老字号商铺都有其奋斗的历史,每个商铺的历史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很好体现。学生通过亲自感受,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洗礼。这比单纯讲课本内容更加具体生动,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说:“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学生通过实践,更多地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结合起来以形成正确的态度和情感。学生通过亲自参观,一方面提高了参与教学的热情,加深了对北京文化的了解;另一方面提升了热爱北京、热爱祖国的情感。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合作探究,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巧设作业,巩固知识

《辞海》把“作业”解释为:“为完成生产、学习等方面的既定任务而进行的活动。”而《教育大辞典》,则把完成学习任务的作业分为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两大类:课堂作业是教师在上课时布置学生当堂进行操练的各种练习,课外作业是学生在课外时间独立进行的学习活动。可以说,作业是拓展、巩固课堂教学知识目标的有效途径。课外作业的内容,有的可以是为讲授新课内容铺垫的而设计的,有的也可以是为进一步巩固课堂知识而布置的。巧用本土资源给学生留适量的课外作业,有助于提高《文化生活》教学的实效性。

利用本土文化资源,设计各种形式的作业,并采取适当的方法加以落实。学生在完成这些看似课外作业的同时,还加深了对北京的了解,并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真正理解教材的内容,拓展、巩固了教学的知识目标。

结束语

本土文化资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宝库之一,犹如一汪清泉不断滋润着《文化生活》的课堂,为教学注入勃勃生机和活力。因此,作为政治课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利用丰富的本土文化资源,结合实际教学情况,进行恰当、合理地使用,从而有效地提高《文化生活》教学的实效性。

4.散文与刊物的文化与生活 篇四

[摘要]受商品经济意识和飞速发展的现代传媒的影响,纸质文学刊物的生存境况日益窘迫。1985年底创刊于湖南益阳的纯文学刊物《散文诗》创造出出刊180期发行80万册的骄人成绩。《散文诗》在异乎寻常的发展历程中,始终体现出湖湘文化“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经世致用”的实践精神,而坚韧不拔的探索与“蛮”劲更使得《散文诗》拥有了别具一格的品质。

[关键词]《散文诗》;湖湘文化精神;纯文学

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陆的经济体制改革走向纵深,金钱意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向社会全方位渗透;互联网的诞生,使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变得越来越容易。这两个因素的叠加,让一向养尊处优的纯文学刊物的.创办和发行每况愈下,《诗刊》、《星星》、《诗歌报》等日渐“瘦身”,《读者》几年之间更是由巨无霸而变成“侏儒”。

5.生活与文化作文 篇五

第一单元

文化与社会

高一文化生活教学案

第一单元

文化与社会

B.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C.文化是第一生产力,要大力发展一切文化产业 D.文化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

8.2012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中,考虑到文化因素对竞选获胜具有重要意义,两党都围绕着文化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宣传,以期抢占文化的“桥头堡”。这体现了

A.文化是政治的基础 B.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C.文化是一种现实的物质力量 D.文化教育对政治起促进作用

9.2011年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这一部署

①有利于提升我国的文化竞争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②能够使我国的文化力成为综合国力的基础 ③有利于激发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④能够为经济建设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20

班级:_________学号: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No.01

——从社会的发展看文化

编写:赵长荣

审核:郑来福

时间:2013.5.23 使用时间:_________

【预习案】

【学习目标】

结合实际生活,了解文化现象的普遍性,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理解文化的内涵和特征,理解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了解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特点,感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突出的地位和作用。能够了解当地文化产业和文化消费的状况。

【知识自主探究】

一.体味文化【预习提示:阅读课本4-7页,完成以下填空或问题,并把问题在课本上标明】 1.简要谈谈你对文化现象的普遍性的理解。

2.简要说明你对文化现象的多样性的理解。

3.文化的内涵:(在课本上找出并背过,默写在下面。)

4.文化的特点:

(1)文化是______________特有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产物。(人是文化的创造者)(2)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别是通过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逐步培养出来的。(人是文化的创造物)

(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_________________,精神产品离不开_______________。

【预习提示:阅读课本7-9页,完成以下填空或问题,并把问题在课本上标明】 5.文化的形式(1)从动态看:

(2)从静态看:

6.文化的社会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中转化为_____

217

高一文化生活教学案

第一单元

文化与社会

高一文化生活教学案

第一单元

文化与社会

______。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且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习提示:阅读课本9-11页,完成以下填空或问题,并把问题在课本上标明】 二.文化与经济政治 1.相互影响

(1)经济、政治、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其中,________是基础,______是经济的集中表现,_______是经济、政治的反映。

(2)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__________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3)阅读课本第10页,理解文化对政治、经济影响的多样性。

2.相互交融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表现有哪些?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的表现是什么?

3.文化与综合国力

(1)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2)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我国该如何应对?

【探究案】

1.文化不是一种物质力量,但是文化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2.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对社会发展起积极地促进作用。

3.经济是文化的基础,因此,文化和经济的发展是同步的。

218

【拓展案】

1.随着经济发展,人们日常生活消费中的文化味越来越浓,如吃饭讲求饮食文化,穿衣讲求服饰文化,住房讲求建筑文化,出行讲求旅游文化。这说明

①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文化 ②文化现象丰富多彩 ③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④没有文化人们无法生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下列属于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的是

①2011年深圳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吉祥物“UU” ②某中学校园文化艺术节

③2011年11月3日中国“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对接 ④粤西第一高峰大田顶的自然风光 ⑤我国的外汇储备增多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①③④ 3.2013年春晚背景设计很“亲民”,不奢华、不豪华,张扬了一种民族艺术氛围、中国特色风格、时代精神风貌、公民理想情感。看节目、读背景,如在享受一道时代文化盛宴。对于“文化”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文化就是文学艺术,是小品、相声、音乐、舞蹈等各种艺术的总称 ②文化离不开人们的实践活动,是人们实践活动的产物 ③文化来源于文艺工作者的创作

④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并不仅限于文学艺术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4.“官二代”李某在河北大学内撞两女生一死一伤,叫嚣“我爸是李刚”。这一经典语言,丰富了网络语言,也再次重现了几千年的衙内之风。这表明

①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是天生的 ③通过人的活动可以透视人们的文化素养 ④有文化知识才会有崇高的道德境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电视连续剧《钢铁年代》以工业建设史为大背景,通过鞍钢工厂甚至幸福大院这个小窗口,透过主人公的命运和人生,让观众得以一窥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鼓舞着有梦想的人们坚持不懈,勇敢前进。这表明

A.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 B.文化推动社会发展 C.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D.文化是一种物质力量

6.中国邮政曾经发行了《海峡两岸建设》特种邮票,该邮票形象地展示了海峡两岸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由此可见

A.文化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 B.文化能够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C.邮票成为展示文化软实力的载体 D.发行邮票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7.作为新兴朝阳产业,我国网络游戏产业销售额猛增,并以1:10的规模拉动相关产业发展。这表明

A.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6.家乡文化生活作文 篇六

春节,众所周知是一个举家团聚的日子。但是各地又有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盐城这里的风俗是别有一番风味的。

在年前,大家是要祭拜祖先的,我们通常称它为“送压岁钱”,其实呢,就是烧纸。大人们总会在送压岁钱的时候对着祖先的墓碑多多念叨几句,希望他们泉下有知,保佑自己及家人们身体健康。对了,从外公口中,我还听说到,外公的爷爷曾经也是考过状元的人,朝廷已将官服派发,而他却因为身体虚弱去世了,真是天妒英才啊。

大年三十那天,我们动身回老家。那天下午,我们在老家贴春联,有种东西叫浆糊。我觉得这玩意儿很神奇,用它糊在对联背面,春联就可以被牢牢黏在门上,整整一年都不会松动。贴完春联,爷爷奶奶就开始搓汤圆啦,我们这里的习俗是大年初一吃汤圆。别看爷爷奶奶年纪大了,但是他们的手可灵活着呢。只见他们取一小块面团,搓圆,压成饼状,向中间添馅,再将四周的汤圆皮捏起来,再搓成球状,一个带馅的汤圆就完成了。接着再重复上述步骤,于是一个又一个的小白胖子就接连出世了。

除夕夜过得很充实,却又少了一番乐趣,少了烟花爆竹!少了那一份久违的天真与童趣。忆往昔,过年图的就是燃放些许“花里胡哨”的小爆竹。各色的烟花映衬着孩子们天真烂漫的脸庞,而今年没有烟花,没有爆竹,但是这小小的愉快影响不了孩子们跃动的心,一起看春晚吧!一起守岁!只是可惜,我这脑袋瓜子不太争气,早早地就被周公吸引过去下棋了。

“姐姐。”“嘘,别说话,先吃点东西,吃完再说。”大年初一的早上说话前是要吃大糕的,吃完就可以开口讲话了。“快穿新衣服咯!”小小的人喊出了大大的声音。洗漱过后,有几位小朋友过来拜年,家里的长辈们笑意盈盈地抓了一把又一把糖给他们。“我也想去拜年”,妹妹怯生生地告诉爸爸她的小想法,那些小朋友听了忙停下来等她一起,还将自己的成果分享给她。妹妹说他们还约定好明年还要一起拜年呢。也许,这就是小孩子们的快乐吧。

7.生活与文化作文 篇七

一、大众文化的崛起与日常生活审美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就是将审美直接引入到现实生活当中, 打破审美活动与日常生活的界限, 使审美充斥于整个日常生活当中。马来西亚最大的购物中心———时代广场, 每个月都会在顶层举办一次画展, 让人们在购物的同时, 也能够享受到艺术的魅力, 让逛街也成为一种艺术。“日常生活审美化”正是消费主义时代到来的一个必然现象。原来那些只有在博物院或者美术馆里才能欣赏到的高雅艺术,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达和复制时代的到来, 在大众之间也广泛传播开来, 使审美无处不在。

英国社会学家迈克.费瑟斯通首次明确提出“日常生活审美化”一词, 并对此作出了专门的界定。费瑟斯通认为, “日常生活审美化”包含三种含义。第一, “它指那些消解艺术与日常生活间界限的艺术亚文化”。第二, 它“指将生活转化为艺术作品的谋划”。第三, 它“指充斥于当代社会日常生活之经纬的符号与影像之流”。 (2)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提出消解了康德的传统美学观念, “美是不带任何利害的愉悦”“美是没有目的的合目的性” (3) 传统的艺术观念在面对当代美学时呈现出“失语”的状态。20世纪初, 一件被命名为《泉》的作品在艺术界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这是当代艺术家杜尚利用购置的男性小便池加以签名, 送往展览馆参展的, 并且这件作品被评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品。这件作品的出现, 使得艺术作品与现成品之间的界限消失了。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本雅明在对当代艺术现象进行重新思考之后, 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他指出机械复制的时代来临了波普艺术就是机械复制时代的产物, 现代都市中的城市广告、媒体杂志等等造就了波普艺术的问世。美国的波普艺术家强调, 日常可视物体作为一种更能让人理解的语言形式, 是表现抽象精神的可靠手段。20世纪60年代, 波普艺术以其通俗的、短暂的、可消费的、便宜的和大批生产的品质, 成为了大众文化的“同谋”。日常生活的任意题材都可以进入艺术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安迪.沃霍尔的《玛丽莲.梦露》。他把各种俗艳的颜色用在黑白基调的照片上, 使图像成为了抽象的象征符号。这并不单单是广告或海报, 而是成为了一件艺术品。

大众文化的兴起是日常生活审美化所带来的结果。大众文化是现代社会的文化现象, 是整个人类社会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产物。它是与市民文化相关联的一种都市文化。都市城市的兴起产生了这种以消费为主的大众文化。大众文化也是一种技术文化, 与现代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连。它有赖于机械复制和高度发达的媒介, 包括电台、电视、互联网等等。大众文化也是一种流行的、时尚的文化。现如今, 大众文化已经站在了当今文化接收的位置上, 成为文化社会的主流。

二、精英文化的衰退与审美日常生活化

所谓精英文化是知识分子及其精英们创造及传播的文化, 他们所关注的是纯文学、纯音乐、纯艺术, 而不是粗俗文学, 流行音乐或非艺术。精英文化承担更多的是社会教化和价值导向的功能。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面对大众文化如洪水般的冲击, 精英文化开始走向衰落。一种流行的大众文化迅速占领社会文化的中心, 而原来居于社会文化中心位置的精英文学则走向边缘。

中国学者提出了“审美日常生活化”的命题。力图消抹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 强调审美不止关注艺术, 也关注人的生活。对日常生活进行审美观照和审美体验。似乎与“日常生活审美化”属于同一层面的问题, 都是为了呼应艺术与生活界限日益模糊的现状, 实则不然。

首先, 来源方面的不同。“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在西方进入资本主义工业社会时代时所提出来的。在西方现代的美学史上, 艺术与生活的对立达到了顶峰, 随着消费社会的来临, 在渴望艺术与生活融合的情况下, 西方学者提出了“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个命题。而“审美日常生活化”是在中国并没有完全进入消费时代的情况下提出来的。一个很明显的事实是, 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生活出现了多元化与分层化的局面, 以新的媒界、商界精英为代表、以都市中产阶层为主导的消费文化日趋发达, 城市低收入阶层与最广大的农民阶层等弱势群体的文化处于落后阶段。文化与生活的二元对立也没有达到极端, 艺术也没有从生活中真正独立出来。

其次, 运动轨迹的不同。正如鲁教授所说的, 一种是物质生活向精神生活的升华;一种是精神生活对物质生活的依附。“日常生活审美化”是经由大众传媒使大众文化自下而上的发展运动, 由于物质生活得到满足, 大众的需求从浅层上升到高一层次的精神需求上。而“审美日常生活化”是在精英文化衰落时, 产生的自上而下的流程。很多知识分子为了迎合大众消费心理, 通过媒介传播等方式使审美大众化, 深入到大众的生活当中。

最后, 产生结果的不同。“日常生活审美化”所产生的结果是打破了审美活动与日常生活的界限, 使得审美活动与审美因素大举进入日常生活空间, 到处都是街心花园、购物中心。各种经典的复制品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而“审美日常生活化”则以一种“反美学”的姿态, 走向观念艺术、行为艺术、装置艺术、环境艺术等等, 然后回归到日常生活当中。

三、精英文化如何在大众文化崛起的时代下生存

20世纪80年代, 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全国, 随即, 大众文化也迅速的流行起来。大众文化的迅速流行、崛起, 以压倒性的优势迎合了人们的感官享乐, 将由精英文化几千年来构筑的审美价值体系冲击的支离破碎。精英文化的衰退不是一朝一夕的, 是有一定的历史及现实原因的。面对改革开放的到来, 一些知识分子摇摆不定, 抗拒不了金钱的诱惑, 放弃对精英文化的追求, 使精英文化的中心地位逐渐丧失。此外, 几十年的思想禁锢, 使得中国人民的文化生活里只有的几出样板戏, 几首革命歌曲, 和全国上下一片黑白灰的统一装束。面对改革开放的到来, 大众文化像洪水一样奔腾而下, 使得精英文化毫无招架之势。到了90年代, 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精英文化就更加沉默了。面对此种局面, 精英文化有责任承担起自我拯救, 同时也拯救大众文化的责任。

首先精英文化要避免在大众化过程中的低俗化传媒的发展, 网络的出现, 使得一些商业化的、迎合大众口味的作品层出不穷。戏说、整蛊经典文本的作品频频出现在大众的眼前。比如《孙悟空是个好员工》、《林黛玉被甩的N个理由》、《刘备日记》等等, 都使得精英文化走向低俗, 失去深厚的文化底蕴。

其次, 知识分子在建设和发扬精英文化的道路上起领航作用。知识分子是精英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他们对于能否抵住商业的诱惑, 认清自己的使命, 站在精英立场增强批判意识, 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文化的问题也是人的问题, 所以知识分子也要有独特的思想主张, 积极引导和帮助接受者。

最后, 精英文化有着根深蒂固的文化精髓, 可以对程式化、“媚俗”语境下的大众文化进行思想支持和学术指导。同时, 精英文化也要借鉴大众文化中的通俗性、娱乐性来改变自己严肃、刻板的风格, 借助大众传媒来宣传自己, 使之大众化。中央电视台制作的《百家讲坛》栏目就是一个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相融合的很好的例子。

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实际上并不是不可调和的两种矛盾冲突。在未来的社会, 两者之间应该由一个互相渗透, 共同整合, 相互提高的过程而不是一个谁取代谁谁独立发展的时代。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 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边界在不断融合。一场新的美学原则的探讨也在激烈展开。这场美学争论包含着两个命题, 一个是“日常生活审美化”, 另一个是“审美日常生活化”。大众文化是“日常生活审美化”所带来的结果;而精英文化的衰退带来了“审美的日常生活化”。大众文化迅速成长为现今社会的主流文化, 面对日益崛起的大众文化精英文化应如何选择其生存策略。

关键词:日常生活审美化,审美日常生活化,大众文化,精英文化

注释

1 鲁枢元:《评所谓“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审美日常生活化”的价值取向析疑》, 《文艺争鸣》2004年第3期。

2 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 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刘精明译, 第95-97页。

8.农村公共文化生活的变迁与重建 篇八

关键词:农村公共文化;变迁;重建

中图分类号:D6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14—0016—03

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在精神领域的反映,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民族的魂,它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乡村文化是在乡村特定场域内,受一定的自然环境、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人们的认知方式、价值观、风俗习惯以及宗教信仰等因素影响并经长期积累传承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总和。在乡村社会生活中,乡村文化起到了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农村生活元素。

一、乡村公共文化生活的历史变迁

在我国传统社会的广大乡村,以地缘、血缘为纽带,以家族(宗族)为中心聚族而居形成的大大小小的自然村落——村庄是传统中国农民认同和行动的一个基本单位,每个家族(宗族)和村落是一个天然的“自治体”,它通过儒家伦理、族规家规、乡规民约以及村庄舆论等维系村庄秩序。在这种传统的儒家伦理文化情境中,乡土社会衍生传承了大多具有各自乡土特色的民俗文化生活形态,如地方戏曲、民间说唱、腰鼓秧歌、北方的二人转、南方的社戏等。村庄举行典型的宗族祭 、祈雨、庙会也好,寻常人家举办婚丧嫁娶活动也罢,大多要举行仪式,再请上戏班子或说唱艺人热闹一番。一些经典评书和脍炙人口的民间戏曲的内容题材有的是弘扬忠孝节义、除暴安良,有的干脆是取材自本乡本土的真人真事改编而来,形式多样、诙谐风趣,曲目丰富、生活气息浓郁,鲁迅先生在《社戏》中也对民间这一风俗传统做了惟妙惟肖的描述。乡村公共文化生活,不仅对乡村社会的个体意识、群体意识和整个乡土社会起着“塑造人格、实现社会化”、“规范和行为整合”以及“社会整合和社会导向”作用[1]。而且农民“通过传统的经典曲目来表达自己的一种文化诉求、伦理要求及对政治和意识形态的看法”,以“大众狂欢的仪式,并通过一定的民俗形式来表达自己一种最朴素的信念和追求。” [2]由于农民家庭当时没有什么私性文化活动,乡村公共文化活动几乎成为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主要途径。

建国之初,国家对整个社会进行了严格控制与高度的整合,形成了“全能型体制”。在诸多整合手段中,一个重要的手段是进行文化以及价值观念的整合,通过改造人们的思想观念,使新的价值观念得到广泛的传播,通过教育、文化宣传等活动把主流意识形态灌输到乡村社会,使政权获得人们的认同而具有合法性。乡村文化部门成为从事政治宣传和意识形态教化的一个重要组织工具。到了人民公社时期,国家用公共生活和集体生产方式取代了农民的传统生活方式,彻底改变了农村社会和农民的生存方式,使乡村的社会生活军事化、经济生活行政化、精神生活一统化。人民公社的公共文化活动具有浓重的政治色彩,完全忽视农民的多元、多层次的文化需要。

改革开放以后,电视机、影碟机、卫星电视接受设备(包括有线电视)甚至电脑等现代文化信息产品逐步进入了大多数普通农民家庭,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和上网等文化娱乐活动的确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农民个体式的日常文化生活。值得注意的是,在农民个体的私性文化活动较为丰富的同时, 农村的公共文化却严重式微, 特别是一些健康、文明的公共文化形式更是走向衰微。其主要表现:一是政府供给的农村公共文化资源严重匮乏。部分村庄的公共文化阵地被寺庙、教堂所占领; 二是政府组织的公共文化活动不但数量少, 而且极少针对农民的文化需求开展农村文化活动;即使举办了一定的文化活动, 也主要限于节庆等特定场合, 或者是为了满足政府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如招商引资)方面的需要, 而不是为了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社会传统的民间文化形式( 如修家谱、祭祖等) 日渐“ 复兴”, 乃至封建落后的“ 请神拜鬼”等迷信活动有所抬头,宗教活动在农村社会开始蔓延。

二、新时期农村公共文化生活面临的困境

在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浪潮冲击下的社会背景下,现代化浪潮使得农村的经济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村庄逐渐走出血缘的联结纽带,大幅度迈向原子化,使得原有的几千年农业文化的血缘日渐断裂;传统的风俗和价值观由于物质和精神的背离而正在遭到质疑;这些都使得当下乡村社会的公共文化生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困境之一:社会结构裂变带来农民对乡村文化生活认同感的丧失。自改革开放以来,乡村社会结构逐渐产生越来越深刻的变迁,由于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和市场经济向农村日益渗透,农民收入和就业出现了多元化,导致了农村社会的陌生化和疏离化,依托于熟人社会的乡土逻辑解体,市场伦理和市场逻辑正在替代传统的乡土伦理和乡土逻辑。现代社会正在改变农村的社会结构的同时,也重塑着农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乡村社会的结构之变使得传统社会的联结方式不断瓦解,以个人权利为基础的社会联结方式日趋嵌入农民的生活之中,农民生活的价值变化使得农民从传统的生活方式中逐渐脱离出来。维系村民关系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认同的村庄共同体意识悄然消解,人情淡了,人心散了。一些传统美德,如邻里之间互帮互助、群体观念、大局意识等优秀文化以及乡村淳朴民风都受到严重破坏,自私自利、金钱至上、损人利己、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和落后的思想观念有了市场。

困境之二: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割裂导致对乡村文化的忽略和无视。长期以来,人们把农村视同于落后、愚昧的代名词,乡村文化也因此被看着是低俗、无知的糟粕。强势的城市文化俯视农村文化为“古代文化”和“草根文化”,认为保护农村传统优秀文化是“保护后进文化和迷信”,是“时代的倒退”。近年来,都市消费文化、物质文化宣泄的感官刺激、情感放纵、消费时尚对农民工及其子女的侵蚀殖民尤甚,造成了现代农村年轻一代对农村社会和乡土理念的误读,他们因而也就不自觉地把农村当成文化的沙漠,忽略了乡村文化的多样性和乡村文化的活力和张力,误以为现代的东西就先进优越,传统的必然落后卑微。这种观念对新农村文化建设是非常有害的。其危害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割裂了农村文化和城市文化、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连接纽带严重影响了乡村文化价值观的构建和乡村文化生态的和谐。二是形成了认为农村文化建设就是用城市文化和现代文化取代农村文化和传统文化的错误观念,从而把在农村“种”文化片面地理解为“送文化”。长期以来, 政府大多注重“送文化下乡”,却很少注重挖掘、开发和保护优秀的农村民间文化, 更不注重先进文化与优秀民间文化的对接、融合, 从而培育出具有深厚土壤、根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形式。而 “送文化下乡”隐含着的逻辑就是认定农村文化贫困、文化落后, 需要从外“ 输入”先进的文化对它进行文化“ 改造”。而其实际效果却是当下农村公共文化生活的式微。这种 “ 只‘ 送’不‘ 种’”的农村文化工作思路应该引起我们很好反思。

困境之三: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导致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严重匮乏。在多年来的乡镇机构运行体制中,乡镇文化站也主要围绕乡镇政府所谓的“ 中心”工作( 如收费征税、计划生育、招商引资等) 而运转, 几乎没有精力放在农村文化服务上,以至文化建设在农村基层政府的工作中处于边缘化状态。再加之在近年来的乡镇机构改革中,一些有利可图的事业站所纷纷上收垂直管理,而有责无利的文化、农技、卫生防疫等与农民利益密切相关的事业站所却面临着推向市场,彻底与财政脱钩,人员分流的窘境。在这样的背景下,乡村文化人才纷纷流失,服务力量日渐薄弱、服务体系出现“断层”。经过这些年的市场“配置”和行政“调节”,致使现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文化建设的各种组织资源和人才资源流失殆尽,文化事业站所为农民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作用难以发挥。总之,农村文化工作的“ 边缘化”, 以及一些地方乡镇机构改革中乡镇文化站的“ 虚设化”, 导致了在广大农村出现经济发展了,农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农村文化机构面临着经费短缺、人才流失、场地被挪用,社会主流文化、公益性文化传播不畅、主导作用边缘化。与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相比,农村的公共文化设施却日益衰败,特别是一些健康、文明的公共文化形式更是走向式微。[3]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严重匮乏, 难以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三、 新农村公共文化生活的重建

1.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农村文化建设投资力度,夯实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各级政府必须充分认识到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过程,清醒认识到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一项伴随着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始终的硬任务和具有战略意义的长期工作。从现阶段来讲,巩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一是首先要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它不仅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基础,也是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的农村公共文化综合服务平台和服务网络,建设有效的主流文化接收平台。二是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对此,2010年中央1号(下转158页)(上接17页)文件明确提出要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和综合利用,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农民健身活动。逐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网络健全、服务优质、覆盖农村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设施体系。

2.要加强农村文化制度建设。建立农村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机制是建设新农村文化的长效机制。当前,加强农村文化制度建设的着重点应是:第一,要制定科学的乡村文化建设规划。研究出一个适合本地实际需要的、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相结合的文化发展的总体规划。第二,进行制度体制创新。由于农村文化建设是由多部门参与的,因此要建立多部门协商平台和协商机制,确保所有部门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位置,从制度上保证各个部门共建共享农村文化。

建立和完善评价考核监督机制。要把文化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关键问题是必须要有监督措施才能有效完成。第一是完善评价机制,在文化建设问题上,必须建立一整套系统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制度。有了评价标准,行动就有了方向,工作就有了目标。第二,完善农村文化建设领导的考核和监督制度。针对我国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建立农村文化建设领导责任制,同时实行科学的政绩考核制度,在考核中不仅要看任职地经济的发展,而且还要看任职地社会的进步程度,要看干部在任期内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的完成情况。考核要力避形式主义,考核依据和标准要明确,考核内容要具体、细化;坚持平时检查和年终检查相结合的原则,考核的结果要与奖惩挂钩,确保干部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3.要正确把握农村文化中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我们要转变对农村传统文化的看法,不要认为传统和现代只是对立的关系,而要看到传统还是现代化生长的起点。转型期中国农村社会在现代化过程中,依然受到在较长的历史时期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制度和文化所支配,尽管在习惯、信仰、制度和物质生产方式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但是,事实表明,他们是可以共存的,并且现代文化必然是建立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的,决不存在完全抛弃传统文化而发展。传统农村文化不是消极的被替代的过程,传统文化在功能上会对现代化的要求做出调整,以适应现代化的要求而嬗变。对于建设农村文化,必须从农民群体自身的生活环境出发,考虑到他们多方面的文化需求,抛弃对农村文化的偏见才是实事求是的做法。传统文化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根基传统文化产生于本土,富于活力和渗透力,它们反映反映了当地群众的审美情趣。农村文化产业底蕴深厚、丰富多彩,极具挖掘潜力和市场空间。农村文化产业带动起来的文化旅游、文化服务、民间工艺加工、民俗风情展演等,已成为农村的新兴产业。保护与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已成新农村建设中的重点,要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更要让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在新农村建设中成为撬动农村全面、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杠杆。

参考文献:

[1]陆相欣.农村社会学[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300.

[2]牛秋实.王先民.20世纪前期乡村权力的博弈与权威的重建[J].天津大学学报,2006,(3).

[3]吴理财.农村公共文化日渐式微[J].人民论坛,2006,(14).

9.文化与生活主观题答题解题思路 篇九

② 文化的特点(4点)③ 文化的形式

④ 文化的社会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有深刻的影响。⑤ 文化与政治经济 ⑥ 文化与综合国力 ⑦ 文化与人

例题

1、[2014·浙江卷] 中华美食文化博大精深。西藏林芝的酥油蜂蜜、四川成都的麻婆豆腐、浙江杭州的笋干老鸭煲、贵州雷山的糯米稻花鱼„„,风味美食数不胜数。各地美食多就地取材,应时而作,搭配姜、葱、蒜、椒等多种辅材佐料,或煎、或炸、或煮、或蒸、或腌、或酿,精制而成。一道道美食让人垂涎欲滴。无论是独自品尝,还是与家人邻里、远客近友共享,都会让人感受到一方水土的恩遇滋养,叹服一方人的智慧辛劳,感慨一蔬一饭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苦辣甜酸。近期,一部介绍中华各地美食的纪录片在央视播出,无数食客闻风而动,众多游子平添乡愁。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生活的有关知识阐述中华美食文化的积极意义。

① [答案]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有深刻的影响。中华传统美食承载着亲情乡情友情,能够维系社会生活,促进社会和谐,增强民族认同和凝聚力。

② 中华美食文化能够促进经济发展。介绍中华各地美食的纪录片在央视播出后,无数食客闻风而动,有利于带动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③ 中华美食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全面发展。品尝各具特色的家乡美食,引发了对家乡、民族、国家的热爱,愉悦心情,陶冶情操,激发精神力量。

例题2.2012年9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兰州新区,这也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后,国家批复的第五个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所在地甘肃省,在西北地区区位优势明显,不但拥有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且拥有独特的文化资源。针对这种优势,甘肃省省委、省政府提出创建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示范区,围绕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建设以伏羲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文化历史区、以敦煌文化为核心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和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区的三区。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甘肃省委、省政府应如何打造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示范区?。(12分)

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打造华夏文明传承和创新发展示范区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把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紧密结合;(4分)

②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打造华夏文明传承和创新发展示范区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使文化产业成为华夏文明传承和创新发展示范区的重要支柱产业。(4分)

③提升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在于高素质的人才。打造华夏文明传承和创新发展示范区必须积极培养、引进一大批文化创新人才,为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提供人才保障。(4分)

2.校园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学生,我们必须以积极的姿态和极大的热情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去。请从“文化与生活”角度,谈谈我们中学生为什么要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去?(12分)

答.①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加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中学生积极参加校园文化建设利于更好地培养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4分)②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是一个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才能自觉学习、主动接受先进文化熏陶,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4分)③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中学生积极参加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有利于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塑造自身的健全人格。(4分)一般答题模式:文化现象+内涵+特点+形式活动+社会作用 ① 文化的含义

② 文化的特点(4点)③ 文化的形式

④ 文化的社会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有深刻的影响。⑤ 文化与政治经济 ⑥ 文化与综合国力

材料略。运用文化与社会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一谈谈为什么我市各区县要出新招、出妙招来发展文化产业?并提出你自己的建议。(14分)

32、原因: 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②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一定经济,给予经济以重大影响。我市各区县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南阳经济发展。

③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为了南阳文化产业的迅速崛起,各区县必须重视文化的发展。

④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我市各区县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提高南阳综合实力和城市竞争力。我市文化产业差距明显,发展空间和潜力也很大。

建议:①把文化建设作为我市社会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②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的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③大力发展科技,提高我市的科技水平。

一般答题模式: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析--(3)文化影响人的特点: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析--

2、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是源头,发展是动力),继承和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析--

八、微观考察为什么要文化创新 一般答题模式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析--

3、[重要性]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析--

九、微观考查文化创新的途径

(2010年高考•广东卷3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扫墓、踏青、折柳、洙浴、吟咪等,体现了清明节缅怀、感恩和亲近自然的文化传统。近年来,网上祭奠、家庭追思、献花遥祭等,为清明祭扫添增了新的表现形式;人文纪念、公祭先烈、文化展览等,为清明文化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文化创新的途径。(10分)①立足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明清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发扬传统清明文化中健康有益的内容,去除封建落后的成分;采用节约环保的绿色过节方式,注入体现时代要求的新内容。

③博采众长,以我为主。既吸取外来有益文化,又保持我国清明文化的民族特色。④坚持正确方向。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10分)一般答题模式: ①立足社会实践。析---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③博采众长,以我为主。既吸取外来有益文化,又保持的民族特色。④坚持正确方向。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

⑤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新的主体。要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

⑥在内容和形式,体制和机制,传播手段上都创新。

2、(2013安徽)28分)三年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完成了“三年见成效”的主要目标任务,成为推动安徽崛起的重要增长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展示创新风采

转移不是简单的复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依靠创新驱动。示范区某企业技术研发团队瞄准市场需求,刻苦钻研新技术,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效益。⑶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该研发团队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12分)答案:

立足于社会实践。适应市场需求,在创新的实践中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科学文化修养。通过刻苦钻研新技术为技术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善于借鉴成功经验。博采众长,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实现技术突破。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创新的思维和实践推动时代的发展。

16.[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的钱学森认为,他的人生受益于中学教育。他常常深情地回忆自己的中学生活:

化学教师特别重视化学实验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化学实验室随时开放,学生进出自由,我那时做了许多实验。生物教师常带领学生去野外采集标本,教学生解剖蜻蜓、蚯蚓和青蛙,我用在野外抓到的蛇制作了标本。学校组织各种课外小组,开设无机化学、诗词、音乐、伦理学等选修课。师生常常一起讨论数学、物理、化学等问题,大家都畅所欲言、无拘无束。大家都不怕考试,没有人为考试而开夜车,更没有人死背书。有一位数学教师在给学生的测验评分时独出心裁,出5道题,学生都答对了,但解法平淡,只给80分;如果答对4道,但解法富有新意,就给100分,还另加奖励。民主、开拓、创新的学校文化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学生。

进入新世纪,素质教育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围绕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各地进行了新的探索:课程超市、创意集市、探究性学习、名家讲坛、才艺拓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在中学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钱学森的中学学习经历可以为我们提供启迪。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作用的知识,说明教育创新对培养人才的意义。

[答案] 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推动实践发展、文化繁荣和创新人才培养。教育创新促进了民主、开拓、创新的学校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民主意识、创新精神,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7.[2014·江苏卷] 在外出旅游时,我们既会看到文人墨客的题字、题诗,也会看到游人“到此一游”式的涂鸦。

有人认为“到此一游”式的涂鸦只是个人行为,微不足道。然而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一个公民的个人行为往往会被快速传播,无限放大,从而影响世人对国家形象的直观印象。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比较图(a)和图(b),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文人墨客的题字、题诗与游人“到此一游”式涂鸦的区别。

[答案] ①前者是一种文化创作,具有文化内涵,能保存和传播书法、诗词等中华传统文化。前者与景观融为一体,能给人以美感,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也能带来一定经济价值。②后者破坏了人文景观或自然景观,违反社会公德,不利于健康文明风尚的形成。

18.[2014·北京卷] 地铁作为流动的博物馆,被称为城市“最有价值的隐藏”。材料 北京地铁宛若一条条彩带串连起北京不同区域的“文化珍珠”:颐和园、天坛、鸟巢、什刹海、南锣鼓巷、王府井、中关村科技园,等等。一座座地铁站造型别致,站内设计装饰与地面文化景观交相辉映、浑然一体,仿佛在讲述着北京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北京地铁还举办了“祖国你好”大型公益广告活动、“民俗风、中国年”迎新 春活动、儿童文学专列、诗歌坊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结合材料,说明地铁在推动北京文化创新过程中是怎样发挥作用的。

[答案] 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北京地铁挖掘和展示了北京丰富多彩的文化。北京地铁成为继承和传播北京文化的载体。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北京地铁开展多种文化活动,有利于推动北京文化发展。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知识。地铁串联“文化珍珠”,体现了地铁对文化交流的作用;地铁讲述着昨天、今天和明天,体现了地铁在文化继承和发展中的作用;北京地铁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丰富了文化创新的实践基础。19.[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冯洪钱是一名基层兽医工作者。1959年,当地民间老兽医用一味草药治好了20多头病猪,这使年轻的冯洪钱深受震撼。他立志传承发展传统兽医药事业,编纂《民间兽医本草》,满足社会的需要。他访问过数百个兽医站,拜访了成百上千位老兽医、老药农,广泛收集民间处方,查阅古医书、古农书、地方志,追踪国外最新科技成果,创办中草药百草园、中草药制药厂,与同事一起先后研制成功精宝素等10多种中草药制剂,治愈了数以万计疫病牲畜。经过千辛万苦,历时半个世纪,冯洪钱终于在2008年完成了系列著作《民间兽医本草》,共计638万字,插图2353幅。书中收录了3505种中草药,附方40 000多则。《民间兽医本草》“汇古今兽医本草之大成,集民间兽医经验之精华”,冯洪钱被誉为“当代的李时珍”,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冯洪钱是如何在兽医中草药领域取得重大创新成果的。

[答案] 深入兽医药研制和畜病治疗第一线,在实践基础上进行创新。广泛收集整理我国传统兽医中草药及药方,在继承传统中实现创新。收集国外最新科技成果,在借鉴、吸收国外优秀文化成果中推进创新。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途径。回答本题,首先分析材料中冯洪钱采取的措施,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满足社会的需要”“拜访了成百上千位老兽医、老药农”“追踪国外最新科技成果”等,从立足实践、继承传统、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等角度分析。

20.[2014·重庆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近年来,中俄文化交流日益活跃。两国多次成功互办文化节、语言年、旅游年等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展示了各自的艺术、语言、服装和风俗;两国的教育、科学、音乐、舞蹈、美术相互交融,为我国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结合材料,谈谈中俄文化交流对发展我国文化的重要意义。

[答案] ①有助于保持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②有助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传播、交流、借鉴、融合,实现文化创新。③有助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传播。解答此题要明确设问依据:中俄文化交流。明确设问指向:分析对发展我国文化的意义。所以此题应立足文化交流,分析文化发展。立足文化交流角度,可以从尊重文化多样性,繁荣本民族文化角度来分析。立足文化发展可以从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促进文化创新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文化强国战略来分析。

21.[2014·广东卷]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三 粤港澳地相近、人相亲、语相通,共同秉承中华文化。但是,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三地文化也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当前,三地交往更加深入密切,加强文化合作意义重大。

结合材料三,运用文化生活中文化交流和中华文化的相关知识,谈谈在文化合作上应该持有的合理态度。

[答案] ①坚持文化平等原则,相互尊重和包容文化上的差异和个性;②积极开辟文化交流的途径,促进文化的相互借鉴、创新和融合;③继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共同弘扬中华文化;④树立文化自信,对自身文化生命力有坚定的信念。

[解析] 本题考查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要求、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文化自信等知识。本题设问指向明确,根据材料主要从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原则及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等几个方面回答,注意理论与材料的结合。

(12广东卷)3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二:当前。我国文化“走出去”的行动不断加强,但还存在较多问题。如某些国产电影因缺乏想象力、制作工艺粗糙、营销手段落后等,在国际电影界备受冷落。但文化“走出去”也不乏成功的例子,如中国交响乐团在 德国演奏了改编制作的交响京剧《贵妃醉酒》,以德国人喜爱的形式充分展现了中国京剧的魅力。因此,文化要“走出去”,更应“走进去”。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交流与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谈谈对中国文化要“走出去”、更应“走

进去”的认识。(11分)

答案

(2)①文化“走出去”能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高文化软实力,提高综合国力;(3分)②文化“走进去”是文化“走出去”的深化,只有被其它文化了解和接受,才能真正实现文化“走出去”;(2分)

③要推动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增强文化创新意识,提高创作能力,把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提升文化产品的思想性、艺术性;(3分)

④通过不同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创造出能为其它文化接纳、欣赏的文化产品。(3 文化生活主观题答题模式解析

(三)十、宏观考查《文化生活》一二单元知识

(2013北京)材料略。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材料中“勤俭节约的时代内涵”的合理性。(9分)

答: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勤俭节约内涵与时俱进,反映了时代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要求。②文化发展要取其精华、推陈出新,“勤俭节约的时代内涵”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③“勤俭节约的时代内涵”符合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

三、【重要观点】

1、文化具有继承性。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具有时代精神。

3、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4、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只有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才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5、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6、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7、要批判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做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8、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

四、【感悟高考】

1、(2011浙江试题)动漫大片《田螺遗梦》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作品取材于中国民间传说,剔除了其中带有迷信、颓废、庸俗色彩的内容,突出了中国文化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作品制作运用了目前国际最高水准的动画电影技术,注入了国际动漫作品所特有的神幻色彩,从而使作品更具国际口味。作品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动漫节和电影节,摘取了多个奖项,赢得了国内外的好评。结合材料,说明动漫大片《田螺遗梦》的成功体现了“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哪些道理。(10分)

(1)文化在继承中发展。该作品取材于中国民间传说,突出了中国文化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体现了继承对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2)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该作品之所以能够成功,在于对民间传说的改编、采用国际最高水准的动画技术、注入国际动漫作品所特有的神幻色彩等方面的创新。

(3)文化在交流中传播。通过国内、国际两个平台,作品在交流中得到了传播。

2、(2011广东模拟)西关是老广州的缩影,西关骑楼建筑在广州的漫长发展历程中也领略融会了广州传统文化“经世致用”的基本精神和以“利”为重的市井文化特征。骑楼建筑广泛的社会适应性和人文适应性奠定了其深厚的文化根基,其中突出的是“商”和“住”。西关的骑楼建筑与西关的商贸、饮食、人居相互影响,相互融合,骑楼文化具有浓墨重彩的商贸文化个性,与西关饮食文化相得益彰,演绎着别具风情的人居文化。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12分)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骑楼文化作为传统文化,它的保护和发展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6分)

②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骑楼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6分)

(评分说明:学生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者可酌情给分,本小题总分不超过12分。)

3、(11北京二模,38)文化是改善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民生是文化发展的根本目标所在。在文化建设中,如何处理好传统与时代的关系,政协委员们展开了讨论。

甲委员说:“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文化身份,也是我们文化认同的纽带。推动文化发展,需要我们有文化的认同感。”

乙委员说:“文化是时代的产物,真正好的文艺作品,需要有时代特征。”(3)运用《文化生活》中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对这一问题的看法。(8分)(1)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2分)推动文化发展,要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坚持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2分)

(2)既要继承传统,又要推陈出新。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推动文化发展。(2分)

(3)既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又要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2分)(如果评析甲或乙委员的观点,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4、(12江西模拟)材料二:山东省教育厅下发的《关于规范中小学传统文化课程实施和专题教育活动内容的通知》提到,一些中小学开展中小学生经典诵读活动时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对诵读活动的内容研究不深,分析不透,甄别不够,致使一些带有糟粕性的内容流入学校,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念,腐蚀了中小学生的心灵,造成了很坏的负面影响,引起社会和家长的强烈关注。为此,要求中小学要认真甄别和筛选优秀传统文化,原则上应以地方课程《传统文化》规定的学习篇章作为诵读的主要内容,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内容。

(2)结合材料二,从文化传承与创新角度,说明山东省教育厅这一举措的合理性。(12分)①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措施的要求,就是要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去除其糟粕,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有利于继承优秀传统文化。(4分)

②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山东省教育厅出台的措施,是对传统文化批判性的继承,有利于促进传统文化与时代内容的结合,实现传统文化推陈出新,革故鼎新。(4分)

③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山东省教育厅出台的措施,有利于通过教育,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华文化的长远发展。(4分)

三、【重要观点归类】 关于教育(1)教育属于文化。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和人生产生深刻的影响。——教育作为文化的作用

(2)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3)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 性、性、全局性的作用。——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四、【常见主观题探究】

题型一:微观考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例题:(13广州模拟)材料一:广东省全面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把2012年作为券层文化设施建设的“攻坚”,拨款新建美术馆等三馆,供免费使用;作为群众性文化活动的“丰收年”,举办“开心广场、百牲舞台”等群众性文化活动;作为文艺创作生产的“提升年”,发挥其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作用,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同时,还围绕“广东精神”,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的专项治理。

(1)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一中文化强省建设做法的依据。(12分)① 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拨款建三馆供免费使用。(3分)

② 大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大众文化,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3分)

③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3分)④抓住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开展道德领域的专项治理。(3分)题型二:微观考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例题:(13安徽模拟)话题四:大力推进文化建设】近年来,安徽扎实推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瓴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4)请你为我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几点建议。(6分)

建议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样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建议二: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样就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建议三: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这样就把握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建议四: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样就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6分)题型三:微观考查“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例题:(13广州模拟)材料三:广东某沿海城市为增强文化软实力,加大财政对图书馆、电影院、社区健身活动等设施建设的投入,利用沿海传统文化积极开发具有城市特色的公益性休闲娱乐产业和系列文化产品,开展送戏下乡等丰富多彩文化活动,组织“美丽家乡”志愿者文明劝导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3)结合材料三,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分析该市是怎样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12分)①文化活动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该市加大财政对图书馆等设施建设的投入,为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提供物质保障。(3分)

②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创新,该市利用沿海传统文化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3分)

③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该市大力发展公益性休闲娱乐产业和系列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3分)

④ 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等,建设和谐文化保障群众的文化权益。(3分)

【常见答题角度】

(1)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2)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提供多种类型,多种风格的文化产品。(3)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新风。(4)文化活动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政府要加强文化设施建设。

(5)发展大力发展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大众文化,满足人们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6)积极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三、主观题解读

(本课内容微观考查可能性不大,更多情况是与其他课内容结合考查)例题1: 2008年7月20日,温家宝总理在广东考察与企业家座谈时说:“企业家不仅要懂经营、会管理,企业家的身上还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一句“道德的血液”,不仅是政府要求企业家对社会承担责任,更是对全体公民的殷殷期许。

请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国家如何才能使全体公民都能流淌“道德的血液”?(1)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

(2)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必须建设和谐文化,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

(3)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4)必须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为社会成员提供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例题2:(09浙江卷41)材料二: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7.8万名“村官”,小杨就是其中的一位。大学一毕业,小样打破传统观念,只身来到千里之外的一个乡村任村委会主任助理。任职期间,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领导下,她走访农户,宣传党和政府的有关方针和政策,传授农业科技知识,协助主任处理一系列村务。她刻苦学习雕刻知识,与该村艺人共同努力,使该村濒临失传的木雕工艺重放异彩,并将原先小打小闹的木雕品发展为人人喜爱的旅游纪念品。短短两年,该村的社会风气明显好转,村民的钱包鼓了起来。因此,“村官”小杨得到了领导和村民的一致好评。小杨自己也认为当“村官”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村官”小杨给乡村带来的变化是如何体现《文化生活》道理的? 【答案】(1)“村官”小杨向村民传授农业科技知识,推动该村传统木雕工艺品转化为旅游纪念品,使村民的钱包鼓了起来,表明文化能反作用于经济。

(2)“村官”小杨和艺人共同努力,使原先小打小闹的传统木雕工艺实现新的发展,表明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继承与创新。

(3)该村社会风气明显好转,表明优秀文化可以促进人和社会的发展。

(4)小杨给该村带来的变化与她自身良好的素质密不可分,表明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知识文化修养的重要性。例题3:(13石家庄模拟)当前,我们的社会正处在剧烈变革时期,在日趋多样多元的社会背景下,中央电视台创办了《感动中国》这一人物类年终盘点节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二 节目创办以来的l l年间,100多位被评选出的“感动”人物和群体,无数次让我们泪眼婆婆,怦然心动。他们执著闪亮的人性光芒,如细雨涤尘,净化心灵;他们催人泪下的感动力量,如春雷惊空,振奋精神;他们传递的社会“正能量",已经催生了更多共识,凝聚了更多正气,引发了人性光辉的相互温暖与内心情感的共鸣共振。

(2)结合材料二,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感动中国》节目产生的社会影响。(12分)(1)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节目传递的社会“正能量”,可以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物质力量;(2)文化影响人。《感动中国》节目以独特的形式传播健康向上的优秀文化,有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节目对全社会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有助于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水平,培育文明风尚,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节目弘扬了中华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每点3分,共12分)例题4:(13浙江40.)近年来,W村在村民收入不断提高的同时,开展了群众性的“一碑两谱五星”乡村文化创建活动。所谓“一碑”,即树立一座精神丰碑,主要收集本村先辈在革命战争时期的英雄事迹;“两谱”,即撰写时代风范谱、尊老爱幼谱,主要收录在乡村发展、家庭邻里关系中的先进典型;“五星”,即创评“读书、创业、诚信、法纪、勤俭”等五项星级文明户。村民们以极大热情参与了这一活动,讲身边事、树身边人、自评自荐、互评互荐,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的有关知识,说明该村开展“一碑两谱五星”活动取得成功的道理。(10分)

①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体现着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是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W村开展“一碑两谱五星”活动,紧紧抓住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这一中心环节,保证了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②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础。“一碑两谱五星”活动的内容体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为村民们提供了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③“一碑两谱五星”活动具有群众性的自我教育特点,自荐自评、互荐互评方式促进了村民自省自律,提高了村民的思想道德修养。

10(2011高考广东卷3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年来,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出现了“名人故里”之争,甚至有炒作负面历史人物、制造假文物等现象。针对这些假文化之名,争经济利益之实的行为,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发文叫停。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行政主管部门发文“叫停”的原因。(9分)

(1)不恰当的开发、利用会损害传统文化内在的功能和价值;有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正确态度,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发展;扭曲传统文化的内涵,不利于文化创新;不利于传统文化内蕴的中华文化精神和感召力的发杨;有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利于发展先进文化。

11(2011高考江苏卷35)2011年博鳌会亚洲论坛年会的主题是“包容性发展:共同议程与全新挑战。”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开幕式上发表了题为《推动共同发展,共建和谐亚洲》的演出。他指出,亚洲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经济结构性矛盾、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还存在,如何处理好发展问题依然摆在亚洲人民面前。

会议还探讨了“包容性发展”的内涵和具体策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呼吁亚太地区的国家要加入到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巴西总统罗塞芙主张各国应创造条件实现经济增长和包容性发展,南非总统祖马提出发展中国家应加强合作、共赢机遇和挑战等。

(1)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的视角阐释“包容性发展”的内涵。(6分)答案:(1)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包容文化发展的差异性;既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又要博采众长、交融发展。12(2011高考天津卷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根据表3左列信息,将下列需要填写的内容,依次写在答题卡上。

表3 我国促进文化发展的政策

体现的文化生活知识(各写一点即可)

①增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公共博物馆、图书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社会开放。①

②加强对国家重大文化遗产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②

③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③

【答案】①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③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有利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解析】本题是文化生活的表格题,根据材料分析,体现的文化生活知识。①主要是文化对人的作用;②很明显是文化遗产的作用;③文化对国家的重要作用。

13(2011高考新课标全国卷3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妈祖被誉为“海上女神”,传说妈祖姓林名默,宋代时出生在湄洲湾畔(今福建省莆田市境内)。她一生救急扶危,行善济世。妈祖去世后,人们在湄洲岛建庙祭祀。宋元以后,随着闽南海上贸易和渔牧事业的发展,船工渔夫越来越多。妈祖信仰越传越广。妈祖从湄洲逐渐走向世界,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有妈祖庙5000多座(其中中国台湾800多座、港澳地区50多座),遍布20多个国家和地区,信奉者2亿多人。每逢妈祖出生和升天纪念日,福建、台湾、香港、澳门等地都隆重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弘扬妈祖信俗蕴涵的传统美德,促进文化交流。近年来,到湄洲来祭祀妈祖的台湾同胞、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和海外华裔、华侨越来越多,妈祖文化日益成为凝聚华人、华侨的重要精神纽带。2009年,妈祖信俗被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1)结合材料和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妈祖文化具有凝聚华人、华侨的作用。(10分)【答案】(1)妈祖文化影响广大华人、华侨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丰富其精神生活,满足精神需要,促进了文化交流,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解析】本题是综合考察《文化生活》的主观题。与去年相比,今年的试卷没有了文化生活的选择题,取而代之的是文化生活材料题。这也吻合文化生活的学科性质。第一问,让我们分析妈祖文化的作用,其实就是文化的作用,我们要结合材料;

14(2011高考浙江卷40)动漫大片《田螺遗梦》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作品取材于中国民间传说,剔除了其中带有迷信、颓废、庸俗色彩的内容,突出了中国文化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作品制作运用了面前国际最高水准的动画电影技术,注入了国际动漫作品所特有的神幻色彩,从而使作品更具有国际口味。作品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动漫节和电影节,摘取了多个奖项,赢得了国内外的好评。

(1)结合材料,说明动漫大片《田螺遗梦》的成功体现了“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哪些道理。(10分)

15(2011高考上海文综政治卷39)材料一:海南省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截止目前,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1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25个项目,省政府公布的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80个项目。

全国政协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专题凋研考察团团长孙家正指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海南一定要对自己独特的文化有深刻的认识。”

上一篇:七年级寒假作业本下一篇:2023年春第二周国旗下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