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三诗歌表达鉴赏

2024-08-05

读诗三诗歌表达鉴赏(共7篇)

1.读诗三诗歌表达鉴赏 篇一

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描写)

学习目标:

1、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时能从描写表达方式的角度思考 2、通过诵读,抓关键词句,准确判断诗歌的描写手法

3、通过练习,能规范表述描写手法及具体分析其表达效果 学习重点:通过诵读,抓关键词句,准确判断诗歌的描写手法

学习难点:通过诵读,抓关键词句,准确判断诗歌的描写手法并结合诗句简析及表达效果

一、真题再现

1、(06年)鹧鸪天·室人降日 以此奉寄(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何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注:①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1)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2)“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3)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诗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第(1)题:除“又”字外,还应注意“却”“相望”“天涯”等。第(2)题:教材中采用类似写法的诗文不在少数,比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等。

答案(1)通过今昔对比,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2)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3)前一句实写,后一句以虚为主,两句虚中有实。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在这明白如话的笔墨中,洋溢着家的温暖,爱的馨逸。语言朴素平实,情真意切,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

2、(10年)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2)

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答: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3)

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答: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二、知识积累

熟悉古诗中常见的描写手法

1、正侧面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如“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杨柳的娇美形态。又如“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写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显出来。

2、白描。白描就是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不事雕饰,不加烘托,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与景物的情态画面。

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词全用白描,不加任何渲染烘托,通过纯客观的景物 组成有主观色彩的意境。

3、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多着重刻画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等细节,从而使人物形象丰满、鲜明、生动。如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最后一句就是典型的细节描写。诗人等着朋友如约前来,左等右等,朋友还不来,已经过了夜半了。百无聊赖之际,便自娱自乐,一个人摆棋谱玩。一个“敲”,一个“落”,传神地刻画出诗人看似悠闲,实则因久等不至而产生的焦虑心理。

4、点面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柳宗元在《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再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5、远近、高低、俯仰的变化: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如:《沁园春•长沙》中,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是“橘子洲头”,描写景物的角度是多样的,“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远景;“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是近景;“鹰击长空”是仰视;“鱼翔浅底”是俯视。

6、通过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多角度描摹。(绘形、绘声、绘色)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描写赤壁壮丽景色的句子“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就从视觉、听觉角度来绘形、绘声、绘色。

7、渲染。渲染就是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一诗:“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这里的“微雨”“暮钟”“漠漠”“冥冥”“浦树含滋”等都是在渲染一种迷蒙暗淡的景色,以表达离别时伤感的气氛。

8、烘托。烘托就是“烘云托月”,借描绘别的事物以突出主要对象。烘托又叫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正衬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用千古风流人物来衬托周瑜,突出了周瑜在自己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反衬如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昔日游上苑时的热闹与美好正反衬了今日处境的凄凉。

9、动静结合。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有动态的描写,也有静态的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作者以丹青妙笔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动人的画面:皎洁的月光静静地洒在苍青的松树上,落下斑驳的月影,清澈的泉水在青白的石头上潺潺流过,发出悦耳的响声。这两句诗写景状物由高到低,动静结合,诗句所描写的景致很好地体现了作者对山中景物流连忘返的心情。

10、虚实结合

实写,是写眼前的实景,写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虚写,是写想象中的景象。如: 早梅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万木冻欲折”就是虚写,是想象中的景象。“万木冻欲折”与“孤根暖独回”恰好构成对比,反衬梅花“孤根独暖”的性格。

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4)从对方的角度写为虚。这种写法与前一种似同实异。相同之处在于都是对对方进行设想,不同之处在于后一种设想是从对方的角度出发的。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从对方着笔的表达技巧,也叫曲笔,即诗人不直抒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是从对方着笔,展开想象,是推进一层的写法,这样更加显得情深意厚,并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遐想。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前两句,诗人极力渲染了一种孤独寂寞的氛围,为下文正面描写“思家”,作了情感上的铺垫,更令读者去体会“家”的亲切、温暖。

三、四两句写想家,其异于常人之处在于:不是直接写自己如何想念家人,而是换一种角度,把自己的思念转化成对方的思念,极写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使思念之情加倍托出。)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

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

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虚写。通过 “行人”设想他的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情形,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三、方法点拨

1、区别几组概念: “对比”和“衬托”的区别在于:“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烘托”与“衬托”的区别在于:“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

渲染和烘托 的区别:很多时候渲染烘托合说,并不意味着两者可以等同,而只是说明这两种表现手法往往紧密结合在一起使用。尤其是在借景抒情的诗歌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情感。一般我们说,渲染气氛,烘托情感。

2、解题提醒

(1)艺术手法的使用往往是综合性的,但要分清主次。有时候,阅读诗歌时,不确定是哪一种手法时,要从题干和诗句中找答题方向,若锁定为描写手法时,则再进一步去比较后选择。

(2)结合诗句分析要具体,不能脱离诗句本身架空分析。(3)总结概括要力求准确,反复筛选用词。

四、当堂演练

1、判断下列诗句运用的表现手法(1)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白描)

(2)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动静结合)(3)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虚实结合)(4)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反衬)(5)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烘托)

2、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解题思路:先分析细节的具体内容,再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会有这个细节,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答案示例: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3.(新课标全国卷Ⅱ)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朱 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

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

4、(天津卷)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 [宋]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ƒ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白苎: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ƒ 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例:“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时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

五、本节课有何收获?

六、课后作业

1.(重庆卷)鹧鸪天 酬孝峙① [清] 钱继章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闲倚杖,戏临罾②。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③未解池亭署,捧出新词字字冰。

[作者简介]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人清不仕,撰有《菊农词》。

[注]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②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③熏风:东南风。

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

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韧不拔。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

2、(辽宁卷)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工,狭径初成竹旋栽。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注]烟来。暑天倦卧星穿透,冬昼閒吟雪压摧。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注]篆:盘香。因盘香曲绕如篆文,故称。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

(1)全联视听结合,生动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

3、一轮资料: P118 T1、3、6、7

2.读诗三诗歌表达鉴赏 篇二

一、梳理知识, 加强积累

为了给学生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表达技巧知识系统, 累计鉴赏术语, 让学生学有所知, 我们必须对表达技巧的知识进行梳理归纳, 了解表达技巧的有关常识。表达技巧可分为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三类。表达方式包括抒情、描写、记 述、议论, 说明不常用。其中诗歌是情感的艺术, 抒情方式多种多样, 由此派生的表达技巧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叙事抒情。描写手法有渲染、烘托、衬托、白描、动和静、虚和实、欲扬先抑等。

二、讨论辨析, 明确概念

如:辨析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表达方式中的三种抒情方式。首先通过指出下列诗句的抒情方式进行讨论辨析: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接着师生归纳三种抒情方式的异同之处: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都是间接的抒情方式, 借景抒情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于景物之中, 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借景抒情的景指自然风景 (非物品) , “情”分别指喜怒哀乐的情绪和热爱、赞美等感情 (非思想) 。托物言志指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 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 使诗中的物带有人格化的色彩。托物言志的“物”指景物、物品等事物, “志”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能给人带来视听感官的愉悦, 托物言志却能让人精神境界得以提升。

借景抒情的“景”为纯粹的自然景物或约定俗成的抒情对象, 而融情于景的“景”却具有浓郁的主观情感色彩。

再如辨析对比、衬托、烘托三种表达技巧, 为了充分独立地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 培养思辨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辨析三者的不同之处:

1.指出诗句的表达技巧

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杜甫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王维

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

2.讨论探究

3.点拨归纳

对比和衬托的区别在于: 对比是相反或相对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 对比双方不分主次, 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和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明显。 衬托以次要事物为陪衬, 突出一个主要事物, 一方是工具, 一方是目的, 两者主次分明, 用近似条件衬托主体事物是正衬, 用事物的对应条件衬托主体事物是反衬, 衬托双方有主次之分。 (两显)

三、例题解析, 授人以渔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受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 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让学生通过例题解析, 掌握高考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方法。

1.出示例题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 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 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端居:闲居。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题:这首诗三四两局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分析。

2.分析作答

第一步:找景物 (青苔红树雨月) ;找关键词:“愁”“远书”“归梦”;提示愁的内容是思念故乡和亲人。

第二步:分析景物特点 (“青苔”和“红树”在雨中寥落, 在月中含愁, 凄清冷寂) 。

第三步:分析情感 (情感特点:孤独冷清。情感内容:思念家乡和亲人) 。

答案: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最大的特点是融情于景。 (步骤一:点明手法) 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及“雨景”、“月色”的描写, 赋予了客观景物浓厚的主观色彩, 营造了冷寂、凄清的氛围。 (步骤二:具体指出景物特点) 表达了悲哀、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步骤三:具体指出抒发的情感) 。

3.总结方法

①题目类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 (艺术手法、手法) ?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②答题要领:

第一步:要区分鉴赏要求, 即试卷结构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 还是表达方式、章法结构角度, 还是兼而有之进行鉴赏, 必须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是什么)

第二步: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鉴赏。结合相关诗句, 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 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怎么样)

第三步:解释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传达怎样的兴趣, 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为什么)

③解题格式:

手法+表达作用 (句意+文意+主旨情趣)

四、习题训练, 拓展延伸

针对高考古代诗歌表达技巧鉴赏的重点和难点设立两道习题, 这样可以及时巩固、反馈, 查缺补漏, 掌握运用答题技巧, 让学生学有所获。

第一题:分析以下两首诗的表达技巧。

(1)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 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静拳, 船尾跳鱼拨剌鸣。

(2)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天姥连天向天横, 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 对此欲倒东南倾。

第二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然后回答问题: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①晓寒轻, 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 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①驼褐:一种用兽毛制成的上衣。

(1) 诗人在第一句诗中是怎样表现“早行”的? 请举例作简要分析。

(2) 此诗三、四句主要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 有何效果?

3.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篇三

1、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寓理于事、联想、想象、渲染、对比、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借古讽今、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

2、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象征、对比、衬托、双关、设问、反问、反语、通感、互文、用典、化用、叠词等;

3、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寓理于事:

诗歌分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种,其中还有一种说理诗,虽数量不多,但影响颇大。这些诗都是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几大诗人如杜甫、陆游、苏轼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深含理趣的句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苏轼)——说明陷在里面不能跳出来,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

朱熹《观书有感》里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修辞:

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其作用大体和其它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要发现修辞,直接说明作用。

比喻——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拟人——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问——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夸张——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对偶——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巧用典故,化用前人诗句——精炼含蓄;扩展内容;富有文采。

(这方面对课外阅读量和历史知识要求较高,但有时十分明显。)

例如:姜夔《扬州慢》中杜牧的诗句;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拓跋焘的`故事;

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明显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修辞中有一点尤其要引起注意,即反衬。专用术语“以静衬动”,“以响衬静”。

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正衬(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以美衬美。)

对比(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与最后一句)

4.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篇四

1.提问方式:最生动传神的字是什么?给出一字,是否同意。

2.答题步骤:

①解释此字在句中的含义。

②翻译此句(忠于原文,语言优美)。

③回答表现诗人什么感情(先答原因,后答感情)。

3.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问: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

①同意。“看”在诗中是指回望。

②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然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

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二、诗眼型:

1.提问方式:关键;不能删掉的词。

2.答题步骤:

①解释词义。

②点名中心。

③是全诗的关键。(位于第一段或者第二段)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不在第一段或者第二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3.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问:“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一“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

①“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

5.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方法与表达方式 篇五

主要有:叙述、议论、说明、描写、抒情。

表现手法是指把形象思维的成果用一定的手段表现出来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又称艺术手法。表达方式:如文学创作中各种叙述、描写以及讽刺、夸张、象征、比喻、对比、借代、拟人、排比、对偶、层递等方式。应该说表现方法有时包括了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是根据表达需要,运用有效的语言手段来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使语言表达具有准确性、鲜明性和生动性的语言运用方式。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除此之外,课文里还涉及到的有对比、借代、引用、双关、反语、顶针和呼告等。学习修辞,不要死抠名词术语,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体会修辞的表达效果,并能学会运用修辞手法造句。

写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常见的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前后照应、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等。

表现手法与表达方式的区别

关于表达方式:

①表达方式分为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的分类解释;

②一篇文章可以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兼用其它表达方式;

③现在流行的话题作文的要求里也有相关表述——可任选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并综合运用其它各种表达方式。

综合起来,“表达方式”应当为在用语言、艺术、音乐、行动把思想感情表示出来时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

关于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 写景抒情 叙事抒情 直抒胸臆 顺叙 倒叙 插叙 对比 衬托 卒章显志 象征 衬托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 托物言志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美景衬哀情 渲染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等,数量不限

关于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

表述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手段,是表达方式。它是文章构成的一种形式要素。表达方式随语言表达的产生发展而逐步形成。现代写作学研究提出“表达方式”这一概念,延用至今.一、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4、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5、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6、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二、诗歌鉴赏表达程式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三、重点概念阐释

1、烘托

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的美貌。也可以是烘托物,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以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鲜明地烘托了汪伦对诗人的浓厚感情。

2、用典

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这些典故都是京口这个地方的历史掌故,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另外,化用前人的诗文歌赋,也是用典的一种。如王勃在《藤王阁序》中几乎句句用典,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姜夔在《扬州慢》中或明用,或暗用,或化用杜牧的诗,形成了虚实对比,表达了物是人非、今非昔比的凄凉。

3、虚实

这是古人论述文章时常用的概念,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眼前为实,想象为虚……诗歌常用这一手法,拓展诗歌的意境。如柳永的《雨霖铃》,眼前作别为实,别后想象为虚,虚实相生,产生无穷的余味。又如李煜的《虞美人》,前六句一实一虚,即“春花秋月何时了(实),往事知多少(虚)。小楼昨夜又东风(实),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虚)。雕栏玉砌应犹在(实),只是朱颜改(虚)”,虚实相济,寄托了自己故国的哀思。再如姜夔的《扬州慢》,眼前衰败不堪的景为实,假设的想象为虚。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使作品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大大增加作品的容量。

4、语言特色

①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比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再如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和《清贫乐•村居》,使用的语言就属于清新明丽。

②平淡。或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但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朴归真,体现了作家的真功夫。如陶渊明的组诗《归园田居》,用平淡的语言,如话家常,写的都是家事,不事雕琢。李煜后期的词《虞美人》,用语平淡,但感人至深。③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诗歌《无题》,李贺的诗《李凭箜篌引》,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音乐一段等。

④明快。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如李清照早期的词《点降唇•蹴罢秋千》,白居易的诗《草》等。

⑤含蓄。有时也称蕴藉,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咏史诗,李清照后期的词等。

⑥简洁。其特点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如贾岛的诗,苏轼的词等。

这首诗选取了……的景物,描绘了……的意境,营造了……的氛围,运用了……的修辞(或手法),表达了……的情感。诗歌赏析文章一般有两种写法:

⑴综合分析法——通过对全诗的整体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这种体式下,较完整的写法是:

A.作者简介。

B.作品写作背景简介。

C.作品意象分析(诗句的解释或翻译,诗句所表达的情感、思想,诗句表达的意境)。

D.作品艺术手法分析(通常结合在作品意象分析之中)。

E.作品艺术特点的综合评价(往往带有总结的意味)。

如果不要求很完整,则可不写作者简介、写作背景两部分。

⑵主题分析法—就诗歌最突出的方面进行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

采用这种写法时,往往只抓住一个方面,如意境、语言表现力、某一手法的表达思想情感的妙处等等。对于其他方面,则不论及,因而它的篇幅一般较短小。

必须指出的是,无论采用那一种写法,都应该有欣赏者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力戒人云亦云、甚或抄袭。

如何赏析古代诗歌作品

赏析古代的诗歌作品,是我们古代文学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我们进一步进行研究的一个基础,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古典诗歌进行分析呢?

首先要读懂诗歌作品,这要求我们对一首诗的每一字、每一句都要有正确的理解。如果连诗的本意都没有弄懂,那么我们又如何去对一首诗进行分析和鉴赏呢?吴小如先生在讲到诗歌的鉴赏时,曾经提出“通训诂”、“明典故”,这是读懂一首诗的基础。对于我们来说,古典诗歌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语言障碍,对有些诗歌,我们必须依靠前人的注释才能够读懂。而且古典诗歌中经常会运用典故,正确地理解典故的含义,对于读懂诗歌也是非常重要的。古人云“诗无达诂”,对一首诗的理解自然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毕竟还是有一个相对客观的标准的,那就是要合乎情理,至少自己感觉这样理解是合乎情理的,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才可能有说服力。

6.读诗三诗歌表达鉴赏 篇六

一、学习目标

1、能指出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2、能分析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3、能根据题目要求,用通顺的语言,规范答题。

二、考点解析

诗歌的表达技巧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从高考命题情况看,一切用以提高诗歌表达效果的方法都在考查之列。“表达技巧”是诗人塑造形象、创设意境、表达情感、阐述观点所采用的各种手法。“表达技巧”是广义综合概念,它有时与“艺术特色”“表达特色”“艺术技巧(手法)”等概念是同义词。一般来说“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分别是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特点(艺术构思)。

三、自主学习

1、表达技巧分类:

2、常见修辞格表达效果

比喻、比拟:描绘事物生动、形象、鲜明。增强了感染力。比喻用在议论中使深奥道理浅显化,易于理解接受。

借代:以小见大,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如:烽火连三月的“烽火”代指战争,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帆”代船。

夸张:引起丰富的联想,突出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对偶:音节整齐匀称,节奏鲜明,有结构美和音乐美。

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如: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木兰辞》;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长恨歌》

用典: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表达委婉含蓄,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互文:诗句精炼,意蕴仍在。如:烟笼寒水月笼沙。《泊秦淮》;主人下马客在船。《琵琶行》

3、提醒:

在古诗鉴赏中,命题者往往将“表达技巧、写作特色、写作技法、艺术特色、表现手法、手法”等几种称谓综合使用,实则大同小异。答题要看清楚,不要被迷惑。

四、提问方式

1、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2、对某个诗句的表达技巧,略加分析。

3、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4、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5、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6、这首诗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7、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8、比较两首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9、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请简析。

五、课堂示例

1、宿甘露僧舍(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问:这首诗在表达技巧上很有特色,请你就感受最深的一点做出评价。

答:诗歌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前两句的千峰、万壑,极言山峰、沟壑之多;后两句诗人为了欣赏汹涌的波涛,领略“拍天”而来的江河气势,索性打开窗子“放长江入室”,诗人豪迈之情溢于言表。

2、雨后池上(刘敏)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槛。

东风忽起垂柳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问: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答:这首诗用了用了比喻手法;把水面比作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槛柱,生动形象地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3、谢亭送别(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问: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答: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力反衬,这是典型的“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景色越优美,越显出离别之愁苦。

六、答题步骤

1、明确说出诗中运用的表达技巧(点技巧)。

2、结合诗中的关键词句进行分析该种手法的具体体现(析诗句)。

3、分析该种手法所达到的效果(明情感)。

七、温馨提示

1、表现手法的使用往往是综合性的,但要分清主次。

2、结合诗句分析要具体,不能脱离诗句本身架空分析。

3、总结概括要力求准确,反复筛选用词。

八、实战训练

(2010·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争:怎。

问: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手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

九、课外练习

1、(08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问: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2、(2009·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问: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3、【2011·江西卷】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清 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绵山被烧死。

问:这首诗首联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4分)

实战训练:

①通过“群仙相妒”(具体表现为“月姊满眉颦”和“风姨吹雨”)反衬“双星良夜”的美好。

②通过“旧愁多”与“新欢少”(“相逢草草”)的对比来表达“双星良夜”相逢的短暂。

③通过“重搅别离心绪”或“相逢草草”的“新欢”来反衬“归去”时所增添的“新愁”,以凸显两人感情的真挚和深沉。

课外练习:

答: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了第一联的“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的第一联的“静”字。

7.读诗三诗歌表达鉴赏 篇七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课堂反思

本节课重点是带领学生对涉及这一考点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以期学生在诗歌表达技巧这一重要考点上有一个相对系统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解题过程中暴露的问题进行点评与点拨,达到对这一类题型的规范解答目的`。由于前面梳理归纳相关知识点较多,占用时间也较长,后面的学生练习时间不够,还需利用辅课时间做强化练习。同时,学生答题规范意识还不够。还需进一步强化。部分学生对诗词内容理解不到位,影响对问题的解答。所以在后面复习过程中还要补充读懂诗词的相关知识,另外下阶段复习诗歌的思想内容时也会对学生读懂诗歌有所帮助。而判定诗歌的表达技巧对现阶段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困难的。前提是能读懂诗歌,关于这一点解决办法上面已提及;其次是读懂题目问的方向,不同的提问有不同的答案点,学生辨析问题的能力应通过更多题例演练来解决,并要求对典型例题作及时反思总结;再次训练学生从整体到局部的思维意识,而不是只看到一点不及其余。

上一篇:叙述春节的家乡作文下一篇:安全七字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