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文教学审美教育(共12篇)(共12篇)
1.浅析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篇一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中的审美特征浅析
作者/ 窦榆俊
审美活动造就诗意的人生:席勒曾将美育视为精神解放或人格完美的途径,并力求使一切事物服从于美的法则。蔡元培认为,美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朱光潜也说:“美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小说教学中的美育是指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小说中美的因素的感受力、鉴赏力,进而“培养自由全面发展的人,具备敏锐的审美能力、良好的审美趣味、健康的人生态度、完善的心理结构、丰富的个性魅力的人。”(朱志荣:《中国审美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1页)小说中鲜明的人物形象、铺陈敷衍的情节、描绘渲染的环境无一不是作家对生活审美的结晶,蕴含着丰富而崇高的美的因素。因此,在小说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挥洒自如的表现形式和深入精炼的内容分析,引导学生去感知人生、净化灵魂,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一、感受人物的形象美
小说是“人的艺术”,塑造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是小说的核心所在。他们可以是某一真实人物的原型,也可以综合众多的人物,如鲁迅小说的人物,“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朱晓进、唐纪如:《鲁迅概论》,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72页)这些人物形象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展现的往往是一个时代的主题,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因此,阅读小说要善于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品味和探究中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从而感受人物的审美特点。这些经久不衰的典型人物,往往成为某一性格类型的代名词。多愁善感才学超众者如林黛玉、尖酸刻薄可怜可叹者如杨二嫂,都以鲜明的个性、社会性,引起读者的心灵震撼,爱憎情感,得到审美愉悦。
需要注意的是,正面人物形象可以让我们获得审美的愉悦,反面人物形象或中间人物形象一样可以给人美感。朱光潜认为:“丑与美不但可以互转,而且可以由反衬而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朱光潜:《谈美书简》,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78页)小说中对丑恶人物的塑造,实际是从反面对美进行了推崇与赞赏,从这一角度说,这些人物形象同样具有审美价值。在两相映衬中,是非曲直、善恶正邪不辩自明。
二、体会情节的构思美
优秀的小说总是能以跌宕起伏、峰回路转的故事情节取胜,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精彩的故事情节往往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有时,作家会打破传统的情节写法,使情节的发展更加波澜起伏、扣人心弦。情节本身构思之美更会使人物形象的多姿多彩得以充分而具体地展现,使我们更能领略人物喜怒哀乐的情感经历,带来精神上的美感享受。
《我的叔叔于勒》在情节设置上极具特色。它由一系列的“转变”构成,这些“转变”构成一个非常完整的统一体,于是,我们可以把教学内容定位在“情节的逆转”上。于勒的无用与“我”们家对他的厌恶;于勒的一封信和“我”们家对他态度的“转变”;于勒的穷困潦倒与“我”们家对他的态度的再一次“转变”。在教学过程中,如能恰当引导学生在情节的峰谷中游动,就更能使学生体会到小说的情节之美,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
同时,小说的情节还具有象征美。《红楼梦》中贾家的盛衰史,反映了整个封建王朝的兴亡更迭的历程。分析小说情节的象征美,可以从中了解、认识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深刻理解作家对于社会的认识。
三、品味环境的韵昧美
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它是作者运用多种因素创造出来的一种情境。小说作品中的环境是构建作品意境的最重要的因素。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活动,事件也总是在一定的环境里发生、发展,所以小说通过对典型环境的具体描写达到渲染气氛、刻画人物心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和揭示主题的目的。《最后一课》里,对习字课堂环境的描绘,创造了这样的意境:“个个都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论文范文)进而有力地烘托了人物的爱国主义情感。
优美的文学作品总能使人感到人物与环境的水乳交融,显示出和谐之美。鲁迅的《社戏》,叙述了作者童年时与伙伴在乡村看戏的经历,同时,作者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江南乡村的的风俗画卷:平桥村的河流、白蓬的航船、两岸的豆麦田地,河底的水草、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朦胧的月色与水气、依稀的村庄、点点的渔火,生动、有力地渲染了天真烂漫、自由欢快的童年生活,从而突出了作者对童年纯真美好生活的怀念这一思想。孙梨的《芦花荡》一文,对环境的描写雅致隽永,充满着泥土气息。环境描写已经不仅仅只是人物事件的背景,已经提升为文章的一种格调,使文章充满着浓郁的诗的气息。它淡化了战争时期的腥风血雨,着力烘托了冀中平原人们顽强的生命力。
小说中的环境之美,明晰且直观,自然而动人,稍加点染,便能表现出一派诗情画意。学生在通过想象对画面进行重现的时候,已经陶醉于小说的意境之美中。
四、领悟小说的主题美
为了避免对文章的切割,感知小说的主题是基于人物、环境、情节三者之上的整体性审美需要。小说所写可能是小题材,撷取的也只是生活中的一个小片断,但都是生活内容的高度浓缩。它集中反映生活的矛盾和冲突,这是作家在触及到生活的本质后进发出的绚丽的思想火花。它通过以小见大的手法来反映整个社会的主题。在引导学生感悟小说主题之美时,应当结合主人公的性格分析,分析作品中主人公与其他人物的关系,并且一定要结合创作时代背景与作者创作时的思想倾向,全面而深刻地感受主题之美。
小说家都德以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惨败,被迫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作为历史背景,通过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感受,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等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丧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透过韩麦尔先生这一典型形象去认知、感受更多具有这种伟大情感的普通人的崇高的魅力美,引导学生去热爱身边的人、热爱我们的民族。教师应鼓励学生,联系自身的阅读体验,对主题进行多层次的解读。
2.浅析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篇二
一、通过有感情朗读体会语言美
在教学活动中利用语文教育中的听、读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 以语言文字为媒介来感受课文的形象, 接受课文的美的熏陶。老师富有魅力的范读, 学生自己有感情的朗读, 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优美的诗歌、散文, 动人的小说、戏剧都适合朗读。通过声情并茂的反复朗读, 作品和谐婉转的韵律传达给学生, 作品的意境美和形式美得到再现。借助课文的语言文字描述, 通过学生再造想象的活动, 在头脑中再现课文的情境, 从而进入作品中的意境, 引起他们心理上的快感和审美联想, 并在反复朗读中引起学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 教师舒缓、柔和、欣喜的语调与语气, 能使学生从春草、春风、春雨和春花这些鲜明生动的形象中感受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叶圣陶先生说过:“所谓美读, 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 不但了解说些什么, 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 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所以朗读是教学活动中感知美、获得美感的主要途径之一, 可以陶冶美好情操, 培养高尚品德, 使学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
二、在分析中体验艺术美
作品中的反映, 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读着充满艺术美的作品, 人们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 进而与作者产生共鸣, 甚至产生新的创造。如《荷花淀》一文, 四个女人商议要看丈夫, 有一段精彩的语言描写:“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 可是忘记了一件衣裳。”“我有句要紧的话, 得和他说说。”“听他说, 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哪里就碰得那么巧, 我们快去快回来。”“我本来不想去, 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 有什么看头啊!”尽管文中没有一笔一画的外貌描写, 但人物形象真情毕现, 呼之欲出。听其言观其人, 可以感觉到四个女人分别是聪明秀气、直率坦诚、谨慎稳重、内心羞涩的女性形象, 她们关心丈夫, 热爱生活, 为了抗击日寇, 为国家舍小家, 深明大义, 具有形象生动美、材料鲜明美、人物心灵美。
三、通过欣赏使学生感悟美
美应该是形象的,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特别是一些有代表性的典型形象。这些典型的艺术形象能够“润物细无声”, 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并塑造学生的心灵。魏巍的《我的老师》中的蔡芸芝老师, 温柔美丽, 心地善良, 关心孩子的甘苦, 能为孩子排除痛苦悲伤, 是一位老师的美好形象, 使人受到美的感召而净化心灵;《散步》中天真无邪、机灵可爱的儿子;《背影》中的舐犊情深的父亲;《风雨中的万寿菊》中的小乞丐;《七根火柴》中的用生命保护火柴的无名战士;《藤野先生》中的没有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等, 这些都是课文分析欣赏的关键。形象美, 这里主要指文章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境界。抓住人物形象, 并深刻体会, 细心揣摩, 反复品味, 使学生学会评价美、欣赏美、感悟美。
3.浅析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三
语文是美育因素较多的一门学科,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审美内容。语文课本所选的课文大都是古今中外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优秀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不仅表现了美,讴歌了美,而且自身也是美的结晶,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语文教学进行审美教育,是解决语文教学“学生负担过重,效率太低,学得太苦、太累”这个“少、慢、差、费”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实施审美教育呢?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指导诵读,感受艺术美
文章是语言的书面化,正确的诵读则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诵读必先注于目,出于口,再入于耳,然后了然于心,从心理过程看,由目→脑→口→耳→脑,这样多种感官协同工作,有利于学生感知语言的优美、和谐,揣摩、体味作品的艺术境界。诵读得愈好,就愈能感受作品的艺术美。
教师范读,应“情动于中,而声发于外”,充分运用语音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把声调的美、韵律的美、情感的美等美育因素表现出来,使学生入情入境。指导学生诵读,要教给学生诵读的技巧,调动多种感官的活动,使学生在口读、眼看、耳听中,玩味其意,审视其美,感受和认识美的语言。使优美的课文变为学生优美的语言素质。诵读时要注意词、句的形象性,特别要抓住语段中动词、形容词,比喻、拟人等修辞,把它读“活”,使之形象化。要随着文章感情的起伏,运用高和低、轻和重、快和慢、停顿和转折的语音、语调变化,读出文章的基调与情感韵味的美。如“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子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安塞腰鼓》)这段文字形象地描绘了舞蹈的场面美,气势昂扬,铺排出一系列异彩纷呈的画面,要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读出气势。
二、品味语言,体会文字美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抓住语言文字的品析、鉴赏,让学生体味文章中熔铸的美的形象和美的情感,训练对语言文字的灵敏的感觉。品味语言,教师要从语言美的准确性、鲜明性和生动性等几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对文章精粹优美的词句认真琢磨,反复推敲,仔细玩味,在推敲、品味中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生动的语言能够形象地描述客观事物,给人以深刻的感受,具有形象性。品味语言的生动性,在助于感知形象美。如济南的山美水也美。那水“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含着点热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这简直是冬天里的春天!“河水是这样澄清”,“空中、半空中、天上”“又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抬起头来“慢慢往上看”,“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好一个水晶的世界!这水晶的世界,正是美的结晶!(《济南的冬天》)琅琊山的四季美景更有如画屏:“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出者……”(《醉翁亭记》)还有那“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天门山,是多么壮阔;那“满眼都是红叶”的香山,又是何等醉人!这些浓墨重彩的生动描绘,再现了祖国大好山河如诗如画的季节美、雄壮美、色彩美的形象和深远、明丽、朦胧的意境,明快、愉悦的情感拨动着读者心灵的琴弦。
三、想象联想,领悟意境美
好的文学作品都有“言有尽而意不尽,意有尽而情不尽”意境。如何把学生领进作品的意境中进而探索其深意呢?靠想象、联想。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联想的翅膀,飞越文字的直接意境,理解那蕴藏在辞句深层中的“言外之意”的间接意境。如《沁园春·雪》中“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三句是写想象中的“晴日”风光,等到天晴,迎来一轮红日,便为这雪境增添了异彩:“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表现了作者对雪后放晴的绚丽景象的向往之情(这是言内);又表达了作者热切盼望革命成功的思想感情(这是言外)。又如《荷塘月色》是篇诗意盎然、构思精巧、立意高远的散文。学习此文要根据作者描述的荷叶、荷花、荷香等展开联想。比如,欣赏“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舞女的裙”这个比喻句,可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爱莲说》中的文句,自身去体验、去想象,用语言描述“出污泥而不染”,宽大、微曲的荷叶的轮廓。再联想舞蹈演员身着芭蕾舞短裙亭亭玉立的倩影、翩翩起舞的视觉形象。从中体味出水轻盈舒展、挺拔秀丽的姿态。“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月色是如此的柔和、宁静,“如流水一般”,倾“泻”在荷塘;叶子和花被月色笼罩着,像浮上一层乳白色的光辉,使本来就是白色的荷花,显得更白,“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叶和花都一起进入梦中……运用想象品味艺术境界,感受景语的情语,使学生得到美的陶冶,使人更加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四、引领升华,创造精神美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是语文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审美内容,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熏陶感染,达到“融美于心灵”的目的。教材中江河湖海、日月星辰和春夏秋冬的美及色彩的美、园林的美、建筑的美、服饰的美、情操的美、情感的美、形象的美、行为的美等美育内容,在教学时要自然而然地“移”到学生心坎上,让他们逐渐受到感动,得到感化,达到净化。如《海滨仲夏夜》第一部分,教师范读(或录音朗读)、学生朗读后,让学生理解文中按时间顺序描绘的三幅图景:夕阳落山,红霞染海浪;夕阳西沉,启明星高挂;夜色加浓,灯光与星光交相辉映。然后把学生带进画中,开掘美点,仔细领略其“独特的美”:宁静美、和谐美、动态美、色彩美。这样,教师指点学生在读中体会,在讲中想象,把文章表现的美渐次“移”到学生心中,就可以自然而然地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教学中,教师讲授一篇篇课文,实际上是在指导学生进行“审美的锻炼”,引领和促进学生的精神发育,唤醒学生人性中最宝贵的东西:善良、真诚、美好、民族的魂灵,以及人类的爱等等,以启发他们发现生活中的自然美、社会美、形象美、情感美、哲理美、思辨美、艺术美。通过他们的眼睛,从现象看本质,激发他们对真、善、美的爱,对假、恶、丑的恨。让他们的笔端涌出创造美的源泉,歌颂美好的自然风光,歌颂美好的社会生活,抒发美好的情感;同时也用笔鞭挞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丑恶现象。将美育融于语文教学中,可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培养、造就具有追求美、鉴赏美、创造美的一代新人;教文育人,让学生学会“读书做人”。这正是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4.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四
语文是一门最具有人文特性的学科,它是一种文质兼美的文字集合体,承载着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等广阔的美的领域。语文审美教育,也就是依托语文教材和其它课程资源,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等教学过程,教育学生感知、理解、鉴赏、评价美,进行美的创造,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崇高的审美理想。我国历史上著名文学理论家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程度的情感体验,才能准确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才能充分地流露出自己的思想感情,才能写出情文并茂的文章来。
一、美育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提到语文教学,人们都会觉得语文谁都能教,但像听、说、读、写这几个环节要教好却很难,这让教师们感到语文教学费力不讨好。在课堂上,老师带学生分析主题、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往往是讲的口干舌噪,但结果还是学生该读的读不来,该背的背不出,该写的写不出,效果微乎其微。归其原因是除了学生本身语文基础差、语文理解能力差外,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语文教学方式和水平没有提升到一定程度。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先生在《是“育人”,非“制器”》的学术报告中指出:“我们的教育如果失去了人,忘记了人有思想、有情感、有个性、有精神世界,就失去了一切。”语文审美教育在培养学生树立高尚道德情操、健全人格、坚强意志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果把语文教学和审美教育两者结合起来,那教学水平就大不一样了。
学生在语文课堂中,通过阅读将课文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把课
文的思想转变为自己的思想,这也是语文在学科教学中所起到的人文教育作用。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过程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过程。课文是情感表达的文字载体,学生通过阅读经历美、理智、道德等情感的体验和熏陶。阅读文学作品要通过感性地理解文字提升对情感的想象;阅读议论文要通过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方式理性地获得情感。因此,语文阅读过程实际上就是读者与作者通过语言文字载体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
语文课本中收集了古今中外的名章名篇,集自然美、生活美与情感美于一身。这远远超越了学生直接体验生活的范围,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学生可以从中鸟瞰古往今来人类社会生活的各种人文景观,也能远眺人类未来尽可能发生的人物事物。语文教育通过文字的表达在思想情感上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典范,课文中体现出来的“情”字凝聚着作者高尚的审美情操和美好理想,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要用巧妙的手段把这些“情”转化为学生内在的情感,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蕴涵丰富情感的文章和文学作品,感受作者寄予的美好情感,激发学生对审美对象的爱与憎、或哀与乐,然后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情感,最后经过沉淀形成高尚、丰富的情趣和完美的人格。另外,课文中还有一部分现实主义作品比较冷峻地再现社会生活状态,使学生真正的感受他们所曾经历过的或未曾经历过的,从而认识社会的另一面。如果教师注意语文教学中审美情感的培养,那么学生就会通过感受文章的具体形象中养成正确良好的审美情操。这与抽象枯燥的内容灌输比起来要使学生掌握的更加扎实,对他们以后的成长也会更加有利。
二、语文审美教育关系到德、智、体的发展
黑格尔说:“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满的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 所以,智、德、体、美在现实教育中是一体的,但这四者却又相对独立,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渗透,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全面发展。审美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的审美情操,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还能促进德、智、体的各方面发展。
语文审美教育以具体形象的文字内容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虽说系统理论地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养成教育是必需的,但是根据青少年的心理和思维特点,通过美育的方式引导学生接受道德教育,这要比抽象的说教更加贴切、有力。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趣味、愉悦,理性地阅读文章内容,感性地体会文章的内在美,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养成良好的道德情趣。
语文审美教育在提升语文智育方面也有很大作用。语文基础知识内容枯燥,需要机械记忆,这样就造成了僵硬死板的教学模式,使语文教学失去了文学美的神韵,泯灭了语文鲜活的生命力。在语文课堂中如果运用审美的角度进行教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富有情感的审美媒介打开学生的心智,使学生的心灵感应得以共鸣,这样的教学才能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容易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语文的教学活动可以灵活、善变,内容更加新颖,学生的积极性不断被激发,理解力、记忆力、感知力都会处于最佳状态,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体现审美教育的优越性。
语文的审美教育还可以促进学生塑造良好的精神状态,如积极向上的情感和顽强拼搏的意志等。
以美育德,以美启智,以美促体,使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达到真善
美的内在统一的要求,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
在听、说、读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感受,即美感,它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所产生的一种具体的情感体验与反应,或是审美主体感受到审美客体后所形成的一种愉悦的精神状态。语文教学内容是一个多结构、多层次、多要素的美学系统,它汇集了古今中外名篇佳作,从不同层面、不同视角反映不同年代和不同社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念,内涵丰富,给人的美感深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充分地去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尤其在听、说、读这几个环节中。让学生集中精力听课文录音,从声音的语调感受文章的美;让学生通过阅读文章,认真分析文章的内容,感受作者的创作意境,体会文中流露的感情,这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有一定的帮助。
在写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联想能力。写作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掌握,它不仅要求学生有写的具体内容,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和审美联想能力。在语文教学中不要让学生感到写作是一种负担,而是要让他们觉得写作是一种美的享受。首先,让学生通过对生活的仔细观察,把真实的现象准确地写出来,把心中的情感优美地表达出来。有的学生写作文的时候容易脱离生活实际,生编硬套,为了凑够字数想出一句写一句,没有丰富的内容,更是没有感情,使得文章就象一段简陋的文字排序,没有一点儿美感。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中的美。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善于挖掘日常生活细微的能力,写真人真事,表达真情实感,这样才能打动读者的心灵,与人产生共鸣。其次,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学会灵活运用。没有一定的素材,任由学生有多少丰富的词语也写不出一篇精美的文章。古人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积累素材不只要靠观察平日生活中的细节,还要多读好文章,为己所用,才能具备最基础的写作能力。
现在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大都是精选出来的,它们不仅是学生要阅读鉴赏的文章,还是学生学习写作、丰富词汇的好典范。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模仿读本的形式未必不可,学会运用文中的词汇也未必不可行,只要能够灵活的运用,而不是抄袭便可,这样还可以培养出学生良好的写作文风。最后,让学生在分析课文时养成良好的审美鉴赏能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引领学生挖掘和分析文章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意境美,这样能调动学生的情绪和想象能力,让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得到提高。
5.审美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 篇五
摘 要:语文作为小学教学的一门基础性学科,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文字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小学生基本的文学素养和鉴赏能力。同时,语文又是一门语言类学科,是小学生获得审美欣赏能力、审美感知能力以及审美理解能力的重要工具和主要载体,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重点地开展审美教育,可使小学生树立起基本的审美意识,为个人的成长发展和情感丰富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审美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审美意识
一、审美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关系
1.小学语文教学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工具
通过小学语文教学,能够帮助小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类知识,从而能够以此为基础,阅读、理解和学习其他学科的内容,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审美提供必要的条件。小学生尚处于身心发育的初级阶段,对于审美教育和其他外界事物的感知都停留在认知层面上,教师如果不以语文教学为载体,盲目地引进审美教学,往往会使得小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加上小学生自制力差,注意力不集中,导致审美教育难以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加强小学语文教学,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生动有趣的审美教育,是实现两者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根本途径。
2.审美教育提高了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是对于感兴趣的内容有较强的学习积极性,对于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则表现平淡,甚至出现注意力分散、“开小差”等现象。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整体上具有较强的生动性和直观性,但是语文教材中不乏一些科普性和说理性较强的文章,在学习这类课文时,学生的课堂表现往往不佳。因此,教师可以在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时,进行适当的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小学生在强烈的探索和求知欲望下主动地进行知识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
从现阶段的小学教育状况看,多数教师没有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对“如何在小学语文中融入审美教育”这一问题,不能给规范标准的答案和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下面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1.充分发掘教材中的美
新课标改革后,小学语文的内容安排、章节设置更加趋于合理化和科学化,对传统教材中晦涩难懂的文章进行了删除和简化,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时代教育性强、审美元素丰富的优秀文章。其中不乏一些国内外的著名作品,尤其是经过优化挑选的古诗词,既能符合小学生的语文理解水平,诗词内容也包含非常优美的意境。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可以充分发挥这一特点,对小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如,在学习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时,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形象,将诗中的景象描绘出来,然后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应的课件图片,以直观的方式给学生展现优美的图片,从而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思想。
2.丰富教学手段
由于科技的发展,教学工具也逐渐在现代化,多媒体等多种教学工具进入课堂。语文是门需要细细体会的学科,教师在进行知识讲解和文章解析欣赏时,光靠黑板和粉笔无法将文章中所表现的意境完全表达出来,利用多媒体设备,将文章的语言以画面的形式更加生动地展现,让学生不仅在文字中体会文章的美感,更会加深学生对文章意境的感受。
3.设计教学场景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应该是学生审美对象及美感的引导者。教师需要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内容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并且具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促使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体验,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所以,在每一堂课开始的时候,教师都应该对设计上课的场景,让学生可以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学习状态。
4.提高学生欣赏美的能力
(1)通过展现风景名胜,引导学生通过视觉来欣赏美
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作品是对景物进行描写并寄予情感的。教师可以利用图片或是多媒体展示自然景观的美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在这样的欣赏中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2)通过音乐引导学生对于美的欣赏
巧妙结合音乐,也是提升语文课堂审美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说,声音能够给他们更加直观的感受。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之前,利用多媒体或录音设备,播放提前录制好的课文朗读材料,让学生聆听富有感情色彩的课堂朗读,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内容的联想,引起情感共鸣。
总之,审美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是息息相关的,两者的共同存在有着相互促进的作用。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手段在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传授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审美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6.高校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研究 篇六
【摘要】自综合素质教育改革全面推行以来,语文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语文既是一门工具性学科,也同时兼有人文化特征。因此,加强语文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学生们的专业知识水平,还能显著提升他们的审美素养和文化品位。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高校语文学科审美教育的现状,指出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在高校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审美教育的具体对策,以期能够有效提高我国高校的语文教学水平,促进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等院校;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综合素质;教学策略
审美教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艺术、文学等意识形态来对学生进行美育,使学生成为既拥有丰富的学识内涵,又兼具一定审美能力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高校语文教学凭借其独有的情感性、体验性、形象性等特点成为高校开展审美教育最主要的途径之一。尤其是在当前全面实施综合素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更加有必要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们的审美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构建更为完善的知识体系,还能有效净化学生们的心灵,帮助他们更好地塑造个人形象,培养当代大学生对美的洞察力、鉴赏力以及创造力,使其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在高校语文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促进素质教育改革的实施,也是为了令传统的语文教学更加具有开放性、接受性和成效性。因此,在高校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高校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现状
(一)语文教材重政治轻人文
受我国固有国情和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目前高校语文教学大多侧重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上的教学,主要体现为高校在选择语文教材时往往偏向于选择那些与基础知识或职业考试相关的类型,很少考虑以提升学生个人修养和审美情趣为主要目的的课本。总的来说,我国高校在选择语文教材时习惯于以思想教育为权衡点,希望能够通过语文教学来提高学生们的思想政治觉悟水平,同时还会渗透一些主流的政治思想。这种做法过于夸大了语文教学的政治功能,掩盖了其人文性和文化性的本质特征,使语文教育无法真正发挥出应有的深层次价值。
(二)教学内容重知识轻审美
知识传授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目的,从本质上来看,语文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在作品中所蕴含的个人情感、经历认知以及生活感悟的一种过程,因此,高校语文教师必须紧扣教学大纲要求和作品内涵来制定教学方案,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审美感受。然而就现阶段的语文教学来看,教师大多将教学重点放在对课本内容的讲解、记忆和反复练习上,学生无法真正理解作品的实际内涵,语文教学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教育价值。高校语文教师这种忽视审美教育,片面追求知识传授的错位现象不仅不利于语文综合水平的提高,还很容易导致学生形成错误的学习观念与为人处世态度。
(三)教学手段情感特征不明显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下,教学手段过于机械化,情感特征不明显,不仅禁锢了学生们的思维模式,还使学生对非功利性知识的关注程度下降,使其从一个原本拥有真情实感的人逐渐变成只会学习和考试的“机器”。语文学习不仅仅是对汉字和语言的学习,还应包括对人类文明进化史中诸多文化现象的认知,仅依靠当前这种照本宣科传授知识技巧的教学手段显然是难以从灵魂深处来改善当代大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困乏状态。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只是一昧地追求考试分数,却忽视了作品中的真情实感,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作者文学创作价值的流失,是对知识资源的一种浪费。
二、加强高校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具体策略
(一)引导学生感受课内外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之美
在高校语文教材中不乏大量的古典诗词、散文、诗歌以及现代主义文学祖品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来引导学生发现并主动关注课本内容中的文学之美,深入了解作者的人格魅力,在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以及对生活的感悟等等。例如,古诗词中有许多关于爱情的作品,如柳永的《凤栖梧》、李商隐的《夜雨寄北》、龚自珍的《己亥杂诗》等等,高校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当地向学生们介绍这些诗歌的创作背景,使其深刻地体会到作者通过文字所寄予的深厚情感以及古典诗词中的语言之美,同时还能感受到古代诗词歌赋中所蕴含的韵律之美。无论是现代主义作品,还是古典文学作品,都有其独特的审美教育价值,高校语文教师要善于从课内外教材中挖掘有价值的内容来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例如在沈从文先生的作品中就经常可以看到对地方美好人情的描写,很容易从情感桑引起学生们的共鸣,使其产生强烈的审美情感。而在《聊斋志异》、《周亚夫传》、《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这类古典文学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古人弃恶扬善、崇尚亲情、友情、爱情,追求真、善、美的人格之美。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形态正受到来自多元文化的冲击,高校更应重视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和审美情趣。
(二)指导学生赏析作品之美
在引导学生朗读文学作品,初步感受作品文学之美的基础上,高校语文教师可进一步指导学生加强对相关作品内容的解读与分析,结合自身实际,深入把握并学习作者写作时对语言文字的驾驭技巧、情感处理方式以及天然去雕饰的创作笔法。高校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都是经过专家组精心挑选和反复研究、编排最终确定的,所以这些作品必然具有独特的过人之处和教学价值,不仅是学生,教师也同样需要对教材中的作品内容进行仔细研读,在理解透彻作品内涵的基础上方可开展教学活动。高校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这些作品中所包含的语言之美、思想内涵之美、结构之美以及韵律之美等等。例如在《春》这篇作品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语言文字来描述春天的美景,教师在讲解课文内容时,可先让学生分别感受各个场景之美,指导他们讲文中人物所体现出来的生命之美育自然之美相结合,运用对比统一的思想来赏析这篇文章,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生命的神奇与美丽,在今后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努力做到发光、发热,为祖国发展作为贡献。
(三)鼓励学生发挥自身想象力主动创造美
从本质上来看,文学作品是对生活的反映,但从内涵上来看,文学作品艺术要高于生活。这主要是因为,作者在创作文学作品时会通过比喻、拟人、联想等技巧来对现实生活中的事情或现象进行艺术化的加工处理。文学作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并不能代表生活的全部。因此,高校语文教师在进行审美教育时应让学生充分了解生活与文学作品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树立语文学习的正确思想观念,鼓励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拓宽课本作品中的内涵,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重新组合、编排作品中所显露出来的表象和知觉,赋予整个作品以全新的意义和形式。通常情况下,课本中很多文学作品都会留有一定的空白供读者自行想象和填补,教师可让学生根据上下文情感,结合自己的理解自行创作,将作者想要表述的内容和情感补充完整,呈现出一种创造美。由于不同学生对作品内涵的理解不同,所以填补出来的内容也不尽相同,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切不可用标准答案的框架来约束学生们个性化的思维能力。通过这种教学手段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对空白情节的处理技巧,还能充分调动他们对语文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训练他们对语境的感悟能力以及良好的语言表述能力等等。
(四)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技术
7.浅析幼儿舞蹈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七
一、幼儿舞蹈审美教育中的不足
审美教育不同于学科教育, 不能够以益智为出发点去开展, 不然则容易忽略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 忽略了对幼儿想象力、直觉等的培养, 而不注重幼儿的审美感受, 这是一些幼儿舞蹈教育中的错误倾向。只注重作品自身的涵义的传授与挖掘, 不注重作品的审美价值;只注重知识的逻辑关系, 不注重幼儿的接受能力;只注重传授知识, 不注重引起幼儿的兴趣, 这些都让幼儿舞蹈教育成为轻视过程, 看重结果的教育, 违背了幼儿舞蹈教育的初衷。
二、幼儿舞蹈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策略
1、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促使幼儿主动学习的动力。为此, 幼儿舞蹈教学的第一要义就是要激发幼儿对舞蹈学习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要懂得教育的规律, 懂得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 在幼儿初次接触到舞蹈时, 不能以对于他们来说较难的舞蹈为例, 而是应当尽量以浅显易懂、有趣的例子来加深幼儿对舞蹈的印象, 激发其对舞蹈的喜爱之情。如教师可以通过对比教育, 让幼儿自觉向美看齐。只示范一些美好的形体, 只会引起幼儿对美的向往, 但是如果同时以一些不雅观、不文明的动作作为对比, 同时正确的引导他们, 帮幼儿分析不美的原因, 同时自觉学习美好的言行, 不仅让幼儿印象深刻, 还激发了其探索的兴趣, 为幼儿的审美教育奠定了基础。再如, 幼儿对音乐有一种天生的热爱之情, 在轻快、活泼的音乐中, 他们都会情不自禁的随之手舞足蹈;在恬静、舒缓的音乐中, 他们也会徐徐进入梦乡;在悠扬的音乐中, 他们的思维也会天马行空般的自由。为此, 教师应当用好音乐这一辅助工具, 选择适合幼儿的音乐, 既能激发他们的兴趣, 让幼儿感受艺术美的气息, 还能够让幼儿的天真灿烂、纯洁无暇的童真充分的展露出来。
2、注重审美教育过程, 关注幼儿的心灵
幼儿舞蹈教育中的审美教育重在情感的交流与熏陶。为此, 教师应当为幼儿营造舒适、轻松的环境, 让幼儿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在一些游戏、交流、表演的活动过程中, 不知不觉的受到美的熏陶。若不注重过程, 而只注重结果, 过多的去强调技能的训练, 则可能会让幼儿感到索然无味。
幼儿表现欲很强, 对音乐和节奏有着与生俱来的的感受, 幼儿随着音乐自由舞动时, 也能够促进其对音乐的感受。在幼儿的舞蹈动作之中, 传达着他们对舞蹈美的感悟。如, 在排练《孔雀飞飞》这只民族特色鲜明的舞蹈时, 既有现代重金属音乐的节奏之美, 还有傣族舞蹈的柔美相伴, 让幼儿想象着, 自己是活泼漂亮的小孔雀, 身材挺拔、舞姿优美, 体会他们齐心协力, 共建美好家园的幸福, 让幼儿感受其中的文化, 体验民族舞蹈之美。每次排练结束, 都要及时肯定幼儿的精彩表现, 鼓励幼儿大胆的展现自我, 帮助幼儿舒缓紧张情绪, 获得信心。
3、在舞蹈中渗透童真和童趣
幼儿舞蹈不在于传授过多的技能, 而在于让幼儿喜欢上舞蹈, 喜欢上艺术, 提高他们动作的协调性, 激发他们的兴趣, 培养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让幼儿敢于在观众面前以舞蹈的方式展现自己内心的情感。教师也可以创设一些生动活泼的情境, 让幼儿能够体验其中的真情实感, 然后以舞蹈的方式传达出这种情感。如, 《小卓玛》的舞蹈教学中, 教师根据情境设计出沉醉、被好朋友唤醒、一起玩耍、端茶招待好友、送别朋友的一系列情节, 既让幼儿易于理解, 还能够帮助他们梳理整套动作中的顺序, 明白自己在舞蹈中的角色, 在领会情感的同时, 也让幼儿明白了艺术源于生活的道理。在幼儿舞蹈中渗透童真和童趣, 让舞蹈符合幼儿的年龄与心理特点, 才能够促使他们感受舞蹈之美, 在身临其境般的情境中舞出情感, 体验至真、至善、至美。
4、帮助幼儿在活动中丰富审美情趣
在一定的角度看来, 舞蹈教学可以说是幼儿身心愉悦、情感交融的活动。一是欣赏优秀的舞蹈作品, 提升幼儿的审美情趣。如以多媒体放映舞蹈视频, 配上欢快的音乐, 色彩鲜艳的画面, 优美的动作, 都能够让幼儿得到美的熏陶。二是组织幼儿现场观赏少儿舞蹈演出。现场的灯光、服装、舞姿等都给了幼儿心灵的震撼, 很好的调动了他们的审美体验。三是在游戏中获得舞蹈技能。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舞蹈动作, 让幼儿在游戏般的情境下学习, 效果会更好。如交替步训练时, 以“我们都是好朋友, 你走我也走”来比喻两只脚, 练习基本动作时, 以“春天来了, 小青蛙出来活动筋骨”来形象比喻。
三、小结
舞蹈是一门美的艺术, 幼儿舞蹈教学中如何培养幼儿的审美意识, 如何让幼儿学会感受美, 是广大教师都在积极研究的问题。笔者认为, 感受美、体验美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 激发兴趣是基础, 注重教育过程是根本, 童真童趣是前提, 丰富审美情趣是保证。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幼儿舞蹈审美教育中的不足, 从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注重审美教育过程, 关注幼儿心灵成长、在舞蹈中渗透童真和童趣、在活动中丰富幼儿的审美情趣等方面探讨了幼儿舞蹈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幼儿舞蹈,教学,审美教育
参考文献
[1]李欢:《幼儿舞蹈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8, (16) 。
[2]虞德华:《改革舞蹈教学, 提高学生审美素质》, 《辽宁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6) ,
8.浅析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篇八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语文;实施;审美教育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是新课改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语文素养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中“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是语文素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语文教育工作成为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平台。因此,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语文教学实施审美教育,引导学生感受、欣赏、判断美,从而陶冶情操,净化灵魂,获得无穷的美感享受,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帮助学生获得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一、挖掘教材资源,有效落实审美教育
在人教版新语文课本中,有抒写人生感悟,揭示人生真谛与意义,表现人生价值之美;有描写自然世界的壮丽和神秘,反映祖国大自然之美;有刻画人物形象,体现社会生活和人间真情之美;有反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使生态均衡发展所表现的珍视生命、关爱自然的情感之美等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包含着浓厚的审美因素。因此,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审美内容,有效渗透审美教育。
1.分析课文中自然景物的描绘,感受大自然之美
如朱自清先生的《春》,这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作者抓住春的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花木争荣的景象,为我们展示了一幅色彩斑斓的春景图。这幅巨大的春景图又由“春草图”、“春花图”等五图构成,它们具有相对独立的特写镜头,但又结构严谨,交相辉映,形成完美的整体,所绘之景充满着生命活力,赋予人们美的享受。写春草,描写它“偷偷地從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初春绿草如茵的草的物点。花儿是美的,春天的花儿更美。在这幅春景图中,“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写出了百花争春的热烈情景。“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突出了花争相斗妍,描绘了春天百花盛开,春意盎然的繁荣景象等,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文景物描写的分析,让学生能感受到春天的意境与神韵,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美、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分析课文中刻画的人物形象,让学生感受人物的心灵美和社会之美
形象是指课文中人物外在美与内心美的统一与和谐体现。人物形象的感染是无穷的,学生通过美好形象的感染,便能激活其对人物的爱与恨、美与丑的判断潜力,并诱发他们爱美情感的产生。如在《芦花荡》的教学中,通过老头子人格魅力的剖析,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被他像这“芦花荡一样美的博大的”心灵所感染。又如童话《丑小鸭》,作品通过“丑小鸭”这一形象的刻画和它坎坷经历的叙写,突出了“丑小鸭”对美的向往和不懈地追求,引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启迪他们对完美人格的自我向往。再如教学《老王》、《信客》,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人物平等互爱,善良厚道的品格,以及诚信无私而赢得社会尊重与爱戴的完美形象,从而体验到人间的爱与善良的社会之美。
二、创设教学情景,有效落实审美教育
语文审美教育与情景和心境有关,因此,创设一定的审美情景,有助于审美化教学的进行。课堂上,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也是审美活动的主导者。我们努力运用生动、亲切、自然、得体的语言,或妙趣横生的旁征博引、或形象逼真的演示,来创造一种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如临其境的审美氛围,这种氛围,可以使学生的情绪受到强烈的感染,在审美愉悦中得到陶冶,产生强烈的精神享受,从而积极地参与到审美活动与语文学习中。审美教育不同于科学知识教育及道德伦理教育,它具有形象性、情感性、自由性、深远性的特点,语文教材本身就是文质兼美的美育读本,但是如果课文中的人、事、物,不能在学生脑中“活”起来,那就谈不上审美教育了,所以,我们还精心选择好阅读教学的切入点,使学生能更好的“入境”,达到语文学习审美化的目的。如教学《紫藤萝瀑布》一课,我们就采取了课前参观的方式,为学生学习课文营造“入境”的审美氛围。课前先让学生去公园观察紫藤萝花开放的情形。上课时,教师让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紫藤萝花开情形,学生很兴奋,平时他们对这些司空见惯的花草,并未注意认真观察过。他们分别从远、中、近距离的角度绘声绘色地描述紫藤萝花盛开的情形,这样入境入情的引入对课文的学习,更好地进入课文描绘的情境,学生对生命的顽强与美好就有了更强烈的认识与领悟。
三、拓展教学意境,有效落实审美教育
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驰骋想象的风帆,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产生与作者的境界相似的感受,引起心灵的共鸣,从而获得畅神悦志的审美快感。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一篇著名的散曲作品,诗人以精妙的构思和极其凝练的语言勾画出多幅优美的、韵味深远的画面,抒发了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教学时,在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对曲中藤、树、鸦、桥、水、人家、道、风、马、夕阳等具体的、有形可感的事物展开联想和想象,诗中描绘的“枯藤”、“老树”、“小桥”、“流水”、“人家”和“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等几幅美丽图画自然地在脑海中展现出来,形成立体的画面。这样,通过想象和联想,拓宽了思维的空间,学生体验到了文本意境之美,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诗意就如画卷般深深印入学生的脑海,渗透学生的心灵。
四、借助多媒体手段,有效落实审美教育
阅读教学中选择适当的文章,有效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在感受意境形象美的同时,心灵受到震撼,形成共鸣。研究表明,视觉是人感知美的最大途径,美感强烈的图片直接刺激人的眼睛,把美的信号传入大脑,从而达到审美愉悦。如《斑羚飞渡》一课,通过动画效果的精心制作,把雨后彩虹的绚丽多彩、令人陶醉的美景与斑羚飞渡悬崖,用生命组成的彩虹的辉煌悲壮交相辉映,直接给学生以视觉的强烈冲击,以达到精神上的震撼和深刻的反思。同样《桥之美》类说明文和《三峡》类诗词课件,采用这种方法均可取得良好效果。《三峡》一文浓墨重彩地描绘了江水四季的变化以及与之相伴的万千气象。在教授此课前,我先将三峡风光片根据课文内容剪辑下来,制成了课件,加上配音与配乐。上课时我先将此视频放给学生。三峡优美的风光,很快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最后,当学生一起对着画面齐背课文时,他们已完全沉浸在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中了。三峡夏季的水流湍急、春冬的清荣峻茂、秋季的空灵肃杀,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他们更体会到文章遣词精当、隽永优美的特点。学生的身心受到了美的熏陶,激发了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情感。老师也深受感染,与学生一起吟诵起来。
总之,新课改下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的审美因素,把枯燥的知识传授与动情的美感体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领会作品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人物美,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俊红.初探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J]现代阅读.2012年20期
[2]王小珍.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新作文.2011年08期
9.小学体育教学审美教育初探 篇九
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和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和任务是培养小学学生具有健康的审美欢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具有正确的审美观。作为培养小学的教师工作者将担负培养教育下一代的神圣使命。因此,小学学校的学生必须具备有正确的审美观,才能具有健全的、优良的人格品质,成为新世纪的合格人才。小学学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其必须加强学生的审美教育。作为小学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刻地认识到美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与作用,了解与掌握一些基本的美学知识与原理并能在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善于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的审美能力,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2.体育与美育的关系。
体育与美育的关系,简言之,就是健与美的结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动作的协调,优美和富有节奏感,以及在体育活动中形成起来的生动活泼,积极乐观的性格等都是美的具体体现。富有游戏性和舞蹈性的.体育活动,可以说是健与美有机结合的“艺术创作”,更加具有美育的特点。
,我在教学中利用有关美育对男女同学用测验的形式进行了体育教学中有关美育的专题调查。测验结果见A B C:
A.测验题目:上体育课时,当你看到老师优美的示范动作时,有何感想?
参测人数及测验结果:80人。看了很舒服,心情愉快,很想马上学会,77人,占96%,没有什么感觉,3人,占4%。
B.测验题目:上体育课时,当你看到体育场器材的布置杂乱无章,不整齐,有何想法?
参测人数及测验结果:80人,看了不舒服,别扭,影响我们的练习的兴趣,帮助老师重新布置,70人,占88%,没有想法,10人,占12%。
C.测验题目:上体育课时,如果标志线与标志物不鲜明注目,标志线不规则,该直不直,该圆不圆,你有兴趣吗?
参测人数测验结果:80人,影响我们练习的情绪,我会偷懒,说老师工作不认真,马虎,76人,占95%,没感觉3人,占 4 %。
经过三年的教学表明,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素材是非常丰富的,如运用得当,可以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3.审美教育的途径。
3.1 场地与器材的布置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合理地场地器材布置,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意志、信心和运动成绩;从美学角度来说,整齐,有条理的场地器材布置,会使学生产生美的情感,看起来美,如进行技巧练习时,垫子摆放得整齐、合理与干净,可唤起学生美的情感,还会大大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人们喜欢整齐,是千百万年的系统发育中形成的,就一个正常的人来说,两手两臂,两足两腿等的大小、形状是齐一的,则人的呼吸、心跳,行走时的步履就整齐、有节奏。人在形体结构、生理器节律和生存活动中的整齐,对于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因此,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利益,通过反馈调节作用,决定了人类喜爱变成牢固的心理倾向。整齐之所以美,是因为它是人的有益于自身所属的系统的生存与发展的本质力量的形象显现。因此,场地器材的布置应做到整齐、安全、干净、朴实,便于队伍调动。
3.2 标志线与标志物
鲜明、醒目和规则的标志线与标志物,能引起学生注意力的集中,通过视觉产生较强的刺激,传送到大脑皮层,唤起学生良好的、愉悦的情绪。因为美的事物与作用于人们的审美感官(眼、耳)所产生的感性直觉,是可以伴生审美愉快的,人们总是不暇思索看见鲜艳的颜色,规则的形体,听到和谐的声音,匀齐的节奏,立即便生美感。如进行100米跑的教学时,当学生看到笔直、规则的醒目的跑道分道线,进行游戏,看到标志物是鲜红的小旗时,精神会为之振奋,激发练习的兴趣,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愉悦的情绪和审美情感。从学生的答题中可以看出,标志线与标志物的处理是否恰当,能激发学生不同的心理情绪,会使学生产生美与不美的感觉,更使学生联想到教师工作的态度(便深一层的美感)等。所以,标志线与标志物的处理应力求规则,鲜明和醒目。
3.3 着装、仪表和语言
由于专业的需要和经过长期系统的运动训练,一般来说,体育教师身材魁梧、匀称和丰满,这从形体上给学生以健美的感觉。教师穿上一套式样新颖,颜色协调,线条明快,合体的运动服,仪表端庄、教态自然大方,均能使学生产生愉快、轻松、和谐的感觉。体育教学中,教师的精神面貌很重要教师一到上课地点,应以饱满的精神,愉快的情绪去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调节自身的情绪,产生轻松愉快的感觉。教学中要讲究语言美和语言的艺术性,忌言行粗俗,讲解要形象生动、富有启发性,唤起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幢憬。
3.4动作示范
教师优美、规范的示范动作,不反能使学生了解所学动作正确完整的概念,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进行练习的愿望与兴趣,同时使学生产生愉悦的感觉,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动作示范是体育教学中最生动的直观方式。生动之所以美,是因为我们人类本身是有生命的生存物,外界自然一切生动之物,都因其与人的活泼的生命有着类似之处而为人类所欣赏。小学学生具有活泼好动、喜欢生动形象的事物、模仿能力强等特点。因此,体育老师示范动作的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动作技术、技能的掌握和对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体育教师应加强自身体能和基本的技术的锻炼,不断提高示范动作的能力,这是体育教学工作的本身要求,也是体育教师工作的立足点。
3.5在动作练习中感受美
几乎任何一项体育运动,不仅表现着人的力量、健康、灵巧和青春活力,而且也包含着许多形式美的要素,(整齐、节奏、均衡、生动和完整等),如长跑项目中的节奏和动态平衡,呼吸(心肺功能)和肢体运动的节奏是保持耐力的重要环节,而肢的起落,小伐的幅度和频率以及身体的姿态则是取得动态平衡的关键。人体的正确姿势,是人体美的基础在体育教学中,学生通过自身的练习,经过反馈调节作用,使自己感受至自身动作与姿态的优美,帮助学生形成运用这些符合规律的美感,而且可大提高锻炼效果与动作质量。
4.结论
10.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十
就语文教学而言,由于语文课中蕴涵有丰富的自然之美、社会生活之美、艺术之美和科学之美,所以使语文教学在审美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呢?我们可以以小学语文课文为依托,挖掘美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和鉴赏力。审美教育的主要特点是形象性、情感性和愉悦性。也就是说审美教育必须有生动具体的形象,从丰富多彩的、可感的、鲜明的形象入手,使人在感情上感到自由、舒畅和快乐,寓教育与美的享受之中。语文教学就是以形象和情感见长,它是一种始终不脱离形象和感情的扣人心弦的教育,它以其独具的艺术魅力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从而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和审美鉴赏力。根据这些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我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一、抓住文学形象,引导学生感受形象所展示的自然美和精神美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由于美总是通过具体形象体现出来,所以语文教学中教师就要紧扣教材中生动可感的形象来进行审美教育。对于那些描摹自然景观的文章,我们就要在教学中挖掘美的因素,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感悟这些自然形态美,从而让学生获得最大的审美愉悦。比如学习《桂林山水》这篇文章,我注重指导学生体会桂林漓江之水的“静”“清”“绿”和山的“奇”“秀”“险”等景物的风貌特征。文中“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的描写,让人身临其境;“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更是活生生展现在你面前。桂林山水的秀美和奇美,正如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涤荡着学生心灵,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对于那些刻画艺术形象的文章,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指导学生对这些人物形象进行客观的分析。这些形象或伟大、或平凡,或正面、或反面,通过对形象的客观分析,指导学生辨别美丑、善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精神美。恰当得体的审美教育就仿佛带学生进入了一个神奇的人物画廊,这其中有机智勇敢、见多识广的少年闰土,神机妙算、有胆有识的诸葛亮,机智勇敢、无所畏惧、顾全大局的蔺相如,热爱自然、勇于探索的法布尔„„形象不同,各尽其妙,无不给学生带来丰富的情感体验。这样的审美体验,对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塑造美好的心灵则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分析文章意境,引导学生感受美
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意境也是产生审美体验的重要方式。王国维说过:“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文中作者所描绘的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无不深深打上作者情感的烙印,它是作者审美情感的体现。因此在分析作品时,通过加强对意境的分析,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情感的交流,从而引起他们心灵上的共鸣。例如人教版五年级选编了老舍先生的《草原》,这是一篇访问记。文章记叙了作者到内蒙古访问时所看到的优美景色和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远道而来的汉族同胞的动人情景,反映蒙汉两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情厚谊。课文是按照作者进入草原以后的经历的顺序来叙述的。?n文用优美、清新的语言将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尽致。教师在指导学生欣赏文章时,既要注意诗情画意的景色,也要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作者是缘情写景,以景衬情,不仅使作品具有图画美,而且富有人情美。
三、通过对美的语言学习,指导学生鉴赏美
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沿彼讨源,虽幽必显。”语文的形式美表现在语言上,它包括有声语言音韵美、文字的形体美和内容美。因此教师在讲析作品时,就要通过语言分析,把作者描写的“真景物”、“真感情”揭示出来,用深刻的思想、高尚的情怀、生动的画面感染学生,唤起他们丰富的联想,使之动心动情,接受作者借作品体现的审美情怀,逐渐形成自己有血有肉的美丑、正邪、是非观念。
11.浅析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十一
关键词:体育教学;审美教育;历史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4)08-0045-02
一、我国体育教学的审美教育现状
纵观中国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对学生的审美教育的关注度是很低的。而西方国家,对体育审美教育的重视度很高。直到近些年,全球化的浪潮使中国扩大面对世界的窗口,在走向世界的同时,还要面对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众多方面的影响。因此,中国的审美教育开始有了开创性的改变。如体育教学中的体育舞蹈课程,则充分体现了我国体育教学对审美教育的重视。体育舞蹈课程带给学生直观的艺术形象,在或者舒缓、或者欢快的舞曲带领下,将节奏、均衡、韵律、对美的追求引入素来以力度、速度、强度为明显标志的体育运动。将体育的刚性和舞蹈的柔性巧妙地相结合,并在此过程中向学生传达了美这一概念。然而,虽然这是中国在体育教学中添加审美教育因素所做的卓有成效的努力,但是,加强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仍然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根据自身多年的体育教学经验和与学生们的交流,笔者发现大多数学生更多的时候关注的是课程本身、知识本身,而非课程或者知识带给人的精神感受,包括美的感受。这一点在体育课程上尤为明显。对于体育课程,更多的思考是如何把动作做得标准、如何跑得更快、如何进球更多,追求的是更高、更快、更强,很少关注这其中美的精神,很少将之与美进行联系,很少把它当作一种美的追求。学生们更多的时候只是按照规定完成动作,其间少有情感、少有向往。但是如果把美注入体育教学之中,例如体育舞蹈课程追求的是动作的延展美、柔美;跑步追求的是快如疾风之美;跳远追求的是一跃而起的矫健之美。倘若把美注入体育教学、把追求美融入学习过程中,才是教育的真正意义。
二、我国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缺失的原因
1.教育目标
审美教育几乎从来不在教育目标、教育过程中占有一席之地。老师、学生、家长等社会各方主体都不曾将之纳入教育的目的之内。在整体较为急躁的社会氛围之内,学生们被要求着高分、高学历、高工资,却对美只字未提,或者所言甚少。因为,在人们的观念里,美是外在的东西。将注意力过多地放在其中,是“不务正业”的表现,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举动。于是,美就这样被忽视了。
2.衡量标准
既然可以把成绩、学历、工资作为要求人进步的标准,为什么不可以把美同样作为一种标准呢?答案并不难,因为成绩、学历、工资是客观的,很难因人的主观感受而发生标准的失真。在这三个衡量尺度之下,人们被区分出等级。而美,很多时候太容易受人主观感受的影响,A认为美的事物或者表现,在B眼里可以是丑的。美,很难量化。于是人们放弃了美这一要求、这一标准。
3.历史文化因素
这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一点。我们可以看到西方文化是具有扩张性的,在发展和与世界各国的交流过程中,体现一种向外诉求的特征,以早期的地理大发现为起点,西方的扩张性文化愈加凸显。而中国文化在总体上展现东方独有的含蓄、内敛的文化特征,在以和平发展为主题的世界大环境下,更是赋予了中国文化含蓄内敛性质的生长土壤。在众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不仅是体育教学中缺乏审美教育,在各个学科中皆缺乏审美教育的身影。在这复杂的原因背后,我们看到,一个国家的发展历史,深刻地影响了其文化走向,而一个国家的基本文化氛围,则对整个国民的素质、特性有着重要影响。这是制度、政策背后更为本质的原因。当今,有我国的教育体制遭受着各方的批判,然而由一国历史文化导致的教育问题不是单单改革教育体制就可以解决的,我们要深入到问题的背后。
三、如何促进体育教学与审美教育有效结合
1. 体育课程设置
将体育、舞蹈、瑜伽等艺术类课程引入体育教学是我国有效加强体育教学和审美教育的重要努力。我们在坚持这一进步的同时,要扩大这一类课程的规模。众所周知,在我国高等院校都存在“好课少”“选课难”等问题,例如在北京某一著名大学,一个学期能够选上体育舞蹈课程的学生仅为20余人,能够选上此类课程的学生可谓幸运中的幸运。各大学校应该在每个课程保证高质量的同时,增开此类课程,扩大学生接触此类课程的渠道,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有美学因素的体育课程。
在原有的传统体育课程中,学校应该注入美学因素。例如,足球、篮球、排球等课程,在学生身体得到充分锻炼、体会体育运动力度的同时,要使学生感受体育中的美学。
2.政策支持
政府应该提高对体育教学与审美教育的关注度,对其给予高度的重视。加大对教育、体育教学和审美教育结合的支持和鼓励。在财政政策上,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在量的改变的同时,更要注重的是加强质的改变。政府和学校都应该注重如何将国家对教育的财政投入有效利用,减少浪费和不合理建设。
3.观念的改变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审美教育,不仅仅目标单一地传授学生知识,而应该向学生传授一种精神、一种思想,由“育脑”向“育心”转化,培养学生对美的敏感度,提高其审美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提高对美的关注度的同时,也要留意学习、工作、生活中的点滴,留心观察生活,敏锐捕捉生活中的小变化、美丽之处。并且,在充实自己头脑的过程中,适当关注自己的外型。真正的美是由内而外的散发,但是内外两方不可有偏颇。外在,是一种形式,却是提升内在美、整体美的重要方式。
四、结论与建议
塑造学生的人格美,应从德、智、体、艺术、劳动等方面综合进行,但我们想指出的是,把体育与美育结合在一起,既不是纯生物意义上的体育,也不是纯粹的美育,而是在体育中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体育领域内的审美对象,不能为其他审美对象所取代,因此决定了可以通过体育领域里的审美活动来实施美育的独特性质。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即美育与体育融合及交叉重叠的关系,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美学教育,从身体美的诸多因素出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美的引导和塑造,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和鉴赏力,体现体育美的人文精神,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不仅掌握必备的知识和能力,而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健康人格,成为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惠玲.审美教育[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
12.浅析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 篇十二
关键词:艺术教育,审美教育,美德,文化
1 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概述
艺术教育是要提高人们对美的感受和理解, 培养对艺术的表现力和创造力。艺术教育必须进行必要的技术训练, 不能停留在单纯的知识传播、感受音乐、鉴赏音乐, 而是必须掌握一定的技能。艺术教育对于提高个人对艺术的判定与标准还存在一定的区别, 所以阐述具体艺术教育发挥的作用需要认真分析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对人所产生的影响, 在文中作者主要分析艺术教育的不断完善对审美教育是具有推动作用的。可以帮助审美教育得到发展, 审美教育对于现代化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当代社会影响力十分巨大。
审美教育的概念指的是学生在学习和理解事务与个体时, 可以保持自身的一种美学价值观念和美学教育程度去理解该事务或个体的艺术价值。
审美教育及素质教育中要求的美育, 又被称作美感教育, 具体指通过一定的途径或办法,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以及学生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 提高学生感知美、鉴赏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的一种教育。
审美教学能力的培养不只是局限在单一教学环境中, 尤其是在高校青年群体较多的地方, 审美能力的标准判定与塑造完全是通过多个教学方面和环节构成的, 比如在体育教学、美术教学、音乐教学、计算机教学、形象设计教学、服装设计教学、美体教学、播音教学等过程中都可以体现和贯穿进入很多审美教学观点。艺术教育要加大对审美教育的影响力, 就必须在多方面入手, 开展较为合适的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对学生审美价值观的培养不能是单方面的, 要从多个方面入手考虑问题, 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 了解审美教育与青年学生的契合点。
艺术教育引导审美教育是在当前环境中的最佳途径, 学校是培养学生审美价值观的最佳阵地, 要互相比较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之间的利弊, 有目的地对学生展开教育活动, 引导学生实践, 对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2 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发展的意义
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发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青少年个人内心对美学的一个真实定义, 从内心深处理解和记忆美德、美学。在中国传统文化千年传承的美德之中, 已经没有多少能够真实和完整的被保留下来, 对国人是一种损失。
笔者研究改方向的主要目的在于加强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的关系, 透彻分析中国青年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中国的传统文化向来以平淡, 朴素为主, 清新自然唯美是中国的审美教学标准。在新中国建国初期, 曾经的动荡对审美教学带来的巨大的冲击, 文革时期, 大众文化娱乐节目变得单调枯燥, 带有深深的政治烙印。
八个样板戏等成了主要的文艺节目, 青年的文化艺术品位仅停留在政治立场上。改革开放后, 随着思想解放的深入, 青年的文化娱乐形式逐渐增多, 其文化艺术品位也有了很大的改变, 不再看重政治因素。青年中被视为“时尚先锋”的大学生的审美观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也悄然变化。不仅在“文革”中遭到破坏的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中重新得到了认识, 国外的文化艺术也在国门大开之际涌入。年轻的大学生精力充沛、思维活跃, 喜欢多姿多彩的生活, 审美情趣也变得更加多样化、个性化。较之于其他社会群体, 大学生对新鲜事物更加感兴趣。在改革的浪潮中迅速发展的流行文化就受到不少大学生的喜欢。流行文化是多元的、新颖的, 但是流行文化很多时候依赖于市场化的操作, 使得其中带有很多娱乐化、功利化的东西。比如, 许多青年爱看的香港演员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各电视台推出的娱乐秀节目、调侃式的漫谈专栏、快餐式的爱情小说等等。正是这种感性的方式, 即时取悦了对象, 从而引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
在今天, 流行的时尚因素太多, 年轻人喜欢时尚新潮的东西, 喜爱在文化艺术上有所自我的观点与看法, 在现代化艺术上的审美倾向偏重于世俗化, 利益化。古典艺术派系的艺术观点认为青年学生要了解更多的通俗艺术知识, 青年的审美情趣要保持一个标准, 对学习流行文化和盛行的价值取向要保持一种公正的态度, 要让现代的美学信息与端正的美学态度进行融合, 大学生审美教育要注重从艺术教育路线着手, 不能让大学生在青年时代就保持着一种庸俗的审美教育标准, 当前环境下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审美教育标准和大学生审美判定都各持己见, 难以形成统一见解, 而且加上审美教学环境较差, 方式较陈旧, 对大学生的帮助不是很大。现代化审美教育和艺术教育紧密结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审美教育的一些条件和基本要素, 改善学生自身的不足与缺点, 下面作者针对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做出一些教育观点的陈述和分析。
3 通过艺术教育加强审美教育
3.1 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 其实质
是以审美为基础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对审美的追求变得更加广泛, 艺术教育成为增加审美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 成为当今大学教育中的一门必修课程, 其内容一般是实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理论知识的学习是促进人们形成良好审美标准的基础, 但只有理论知识而不能应用于实践的话, 审美知识的学习就变得没有意义。所以, 加强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 也要通过各种实践活动, 在实际生活中培养审美意识, 形成良好的审美眼光, 从而达到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 增加文化修养的目的。当今, 大学生整处于自身文化底蕴积累的阶段, 更加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与文化修养, 追求外在美的同时也应加强内在美, 这样才能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2 创新艺术教育方式, 提升审美教育标准
在开展艺术教育活动时, 可以首先在感情上打动人。人们在欣赏优秀艺术作品时, 往往会随着人物的表现和情节的发展而喜怒哀乐。比如, 在教学中可以尝试在学生中举办一场古典音乐会, 音乐的空灵之美往往使人的灵魂得到平静, 重新审视美的意义;一场含义深刻的美术作品展也能激发学生对美的无限遐想;诗歌名篇朗诵会可以使学生体会诗人的易于动情, 忧愤深广, 以及慷慨高歌, 化情为诗创造的最高的语言艺术。诸如此类的高雅艺术欣赏活动能提升大学生的审美品位, 达到增强大学生文化艺术修养的目的。
3.3 符合实际情况适度发展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按照大学生生理与心理内在发展规律, 通过学生平时的校园生活, 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情趣, 让他们的精神美、行为美展现出来, 发展和谐的内在美, 把自己塑造得更健康。艺术教育对大学生自我心理调节和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可以通过艺术教育活动使学生保持一种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心理学家认为“艺术是心灵的体操”, 许多不健康的心理可以在艺术的感染、熏陶下得到矫正。高校艺术教育能够引导大学生培养高雅的文化艺术情趣, 并通过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审美品位。
参考文献
[1]陈鑫.浅析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赤峰学院学报 (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年2月, 13~15
[2]罗祖文.试论生态审美教育对现代审美教育的超越.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2年1月, 12~14
【浅析语文教学审美教育】推荐阅读:
浅析高中音乐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及内涵07-22
浅析低年级语文教学方法教育学论文07-08
浅析感恩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01-09
浅析小学语文备课11-21
中学语文诗歌教学浅析09-09
浅析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学12-06
浅析如何上好中职语文课12-15
浅析中职语文雷雨课程教学设计论文07-04
浅析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的科学性07-30
浅析小故事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