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小班数学操作常规(精选6篇)
1.怎样培养小班数学操作常规 篇一
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能让幼儿正确、有序、科学、合理地进行一日生活活动,形成良好的情感和个性心理品质;良好常规的形成,有利于减轻老师的工作负担,尤其是小班孩子,形成良好的常规对于升入中大班学习生活奠定好的基础。但是小班幼儿年龄小,自控能力差,在进行常规训练时难度较大。因此在进行常规训练时要讲究方法和技巧。
培养良好的班级常规,首先要制定明确的班级常规训练目标。在进行常规训练应对本班的孩子进行了全面的了解,根据本班孩子的情况,制定本班的常规训练目标。目标可分类,活动组织常规:听铃声回教室、上课不到处乱跑、坐姿端正、离开坐位后把凳子放在桌子下面、排队进出教室、听信号迅速站早操队。生活卫生常规:进餐后学擦桌子、擦嘴、排队用自己的杯子喝水、大小便入厕、果皮、纸屑丢在拉圾箱内、排队洗手、洗脸、不用蜡笔乱涂墙壁。礼貌类常规:来园时主动与老师问好、问早,离园时说“再见”、不在教室内大声喧哗、正确使用礼貌用语等等。
目标制定了,在实施中一要与配班教师密切配合,同步前进。良好班规的形成,与本班两位教师的配合有很大关系,两位教师的要求一定要一致,切不可一人一个样,让孩子们不知遵照谁的要求。因此两位老师要共同参与拟定目标,商讨教育方法及工作思路,尽量使方法保持一致,形成合力对孩子进行教育。二要全面计划,点滴前进。在进行常规训练时,不可一下子给孩子提过多的要求,一是孩子无法一下子接受,另一方面老师也没有精力来观察和监督孩子的情况,因此,在训练的进度上,一周最好重点抓一个常规内容。三是要利用多种方法。小班幼儿年龄小,自控能力差,因此在进行常规训练时难度较大,如果采用成天跟在孩子旁边喋喋不休:“洗手要排队”,“吃饭不要讲话” 的方法……这种方法会出现老师嗓子讲破了,孩子却会充耳不闻,依旧违规,于是老师又会责备“你真不懂规矩”……甚至于要挟“你再不听话,老师就不喜欢你了”……这样老师和幼儿之间的情感被破坏了,良好的气氛没有了,恰恰没有好的效果。因此在训练时一定要讲究技巧。
1、线的提示。
对小班的孩子进行排队训练是一个难题,如果叫他们排队出教室,可能会一出教室就跑散了,叫了这个,那个又乱跑了。这时可以在进出教室的地方用粉笔画一条线,告诉幼儿:这是小桥,我们走桥上。这样孩子们就会自然有序的进出教室了。还有,幼儿喝水时常产生一些不必要的纠纷。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在距离饮水机一米的地面画上醒目的“一米线”标志。一米线上有两个可爱的小脚印,小脚印中间画了一条带箭头的垂直线。在这形象的标志中,幼儿非常自然地接受了规则暗示,通过自我约束,在等待喝水的过程中建立了良好的秩序感。
2、内化孩子的自我约束行为,充分发挥孩子间相互监督的效力。在每一桌设立一个小组长,把监督小朋友执行常规的权力下放给他,如:有人离开座位后没有放小凳子,小组长可以把他的凳子收放在老师旁边等等。同样每一个幼儿都有监督别人的权力。内化孩子的自我约束行为。约束孩子的艺术在于设法把成人的要求内化为孩子内在的需要,这种民主的约定方式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4、巧用标记对孩子进行管理。小班孩子不认识自己的名字,可以为他们设置学号,孩子的每一样东西都是这个标记,便于认识。比如说我们班吴秋阳小朋友的标记是小青蛙,那么,她的杯子、毛巾、晨检卡的袋子都是小青蛙。通过一两周训练,新入园的孩子都可以很快的找到自己的东西。
5、持之以恒必有效。面对这么小的孩子进行系统的常规训练只靠一天一日是不行的,必须长期坚持。
作为一名幼儿园的教师,工作负担是很重的。因此在工作中,要善于开动脑筋,努力探索工作的方法,巧妙工作,切实减轻自己的工作负担。
2.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生活常规 篇二
常规就是幼儿必须遵守的日常生活规则。它是幼儿园为了使幼儿的生活内容丰富而有规律,调动幼儿在一日生活活动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自主性和独立性而采取的措施。它把一日生活活动中对幼儿的基本要求规范化、固定化、制度化,让幼儿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做、什么时候不可以做、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借以形成幼儿一系列神经联系,提高动作的自动化程度,减轻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不必要的紧张。
特别是对于小班幼儿,规范的生活常规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他们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基础和前提。同时,幼儿期也是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因此幼儿园必须重视幼儿常规的培养,特别是从小抓起,从幼儿的生活常规抓起。那么?我们该怎样去培养小班幼儿的生活常规呢?
一、帮助幼儿了解“良好生活习惯”的概念
要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首先得让幼儿形成正确的概念,了解什么是良好的生活习惯。小班幼儿年龄小,在家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会有家长包办或代办,根本不需要幼儿自己动手,因此他们不了解哪些是需要养成的生活习惯,哪些是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许多生活习惯的正确与否就更加没有准确的概念。
因此,我们教师就得先把有关生活常规的概念传授于幼儿,如吃饭前要洗手、睡觉时要把鞋子放整齐、小椅子要轻拿轻放、玩具玩好要放回原处等等。幼儿只有在明白了这些概念以后,他们才能学着遵守生活常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当然,在帮助幼儿了解这些概念时,我们教师也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如:故事讲述法、观察录象法、成人示范法、游戏活动法,让幼儿在有趣的活动中认识正确的生活习惯。
幼儿都具有爱 模仿的天性,在平时的生活中不管是电视里的还是现实中的,不管是人类还是小动物,他们有时候都会刻意的去模仿。在幼儿园里,老师在幼儿心目中的地位很高,因此幼儿是最爱模仿老师的,老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很容易被他们模仿。
小班幼儿的年龄小,对事物的好坏分辨能力较差,所以老师的一些不良习惯与话语都会给他们的常规培养带来不良的影响。因此,老师平时的一些好的、坏的生活学习习惯以及平时所讲的话,和一些口头禅都在无形中被幼儿模仿并学会,由此可看出老师的榜样非常重要。(举例:教师的语言或行为“困死”/“累死”)所以,我们教师在面对孩子时,应该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应该做到这一点,为幼儿树立良好的形象和榜样。只有这样,孩子的常规培养才会更加的严谨有序。
三、建立合理常规从幼儿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 教师在组织领导幼儿日常生活活动时,一定要从幼儿实际水平出发,循序渐进地实施《纲要》的有关要求,不能操之过急。在具体要求和指导方法上,也要从幼儿年龄特点出发。
在制订常规时,一要考虑幼儿生理和心理的合理负担;二要考虑幼儿体、智、德、美的全面发展;三要考虑应有利于幼儿自主性和独立性的培养,为幼儿充分的、自由的活动创设条件;四要考虑幼儿的个别差异,从实际出发,针对小、中、大三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因地因时制宜。切忌规定过细、限制过多、管得过死、操之过急和一刀切的偏向。如对小班幼儿培养生活卫生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时,要着眼于“教”。教师要以极大耐心,不厌其烦地采取多种形式,示范并结合具体讲解指导,通过游戏进行练习,重点放在幼儿学会技能上。而中班,则在小班基础上,着眼于“形成行为习惯”,可较多利用语言进行督促、检查、表扬和批评。对大班,则要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要求其“自觉”。
四、随机教育,潜移默化
在组织领导幼儿日常生活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最容易观察到幼儿对周围事物、对同伴和对待劳动的态度,从而能有针对性地进行随机教育。例如组织幼儿进餐,使他们在整洁、安静、愉快的环境中吃饱、吃好,同时注意培养幼儿细嚼慢咽、不挑食不偏食等良好进餐习惯和独立进餐能力,以利于幼儿健康地生长发育,这些是最起码的、必须做到的要求。
然而,教师的工作不应当仅仅做到这一步,还应充分利用进餐机会,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例如结合具体事物,教幼儿认识餐具、食品丰富等相应的词汇,“今天炊事员阿姨给我们做的菜多香啊!多美啊!绿色的菠菜,红色的胡萝卜,黑色的木耳,还有圆圆的小丸子呐!”还可以结合幼儿行为表现,进行品德教育。例如当一个幼儿不小心把肉丸子掉在地上,为了怕老师批评,轻轻地踢到别的小朋友脚旁时。教师最容易洞察幼儿的内心活动,也最容易联系实际,富有说服力地进行教育。同样,在盥洗,入厕,饮水乃至自由活动的前前后后,幼儿之间是否友爱是否讲礼貌,对公物是否爱护,对成人劳动是否尊重等,教师都可以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保持一致性和一贯性
由于幼儿独立生活能力较差,为保证幼儿的健康,安全和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对幼儿生活予以悉心照料是完全必要的。但是,悉心照料不等于包办代替。过分“保护”,会影响幼儿自理、自立能力的形成,因此凡是幼儿自己能做的事情,教师不要代做。
当发现幼儿有困难时,应耐心地结合示范、讲解,运用鼓励、表扬,想方设法让幼儿学会,而不能由教师为他们一擦一洗了事。否则,会养成他们的依赖性。对幼儿的行为规范要常抓不懈,当幼儿出现违反规范要求的行为时,教师要及时提醒纠正。
六、家园配合,共同培养孩子遵守
生活常规的习惯 利用班级博客和家长园地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幼儿园活动的常规细则、幼儿遵守活动常规的重要性,并与家长联系,让他们在家也给孩子定一个在家常规,并督促执行。让家长也加入到培养良好的常规习惯的队伍中来,真正做到家园同步。
七、注重幼儿生活常规的培养方法
小班幼儿年龄小,自控能力差,他们不能像中大班的幼儿一样提醒自己遵守各项生活常规,因此根据小班幼儿的发展特点,可把幼儿分成三个阶段——小班I期、小班Ⅱ期和小班Ⅲ期。
在小班Ⅰ期(刚入园1—2个月)我们老师就要充当起“提醒者的”角色,采用“提醒法”,比如:每次吃饭前,我们就要告诉幼儿饭前要洗手,洗手时衣服的袖口要挽起,不能弄湿;吃饭时要注意保持“四净”(碗面干净、桌面干净、地面干净和衣服干净)。饭菜要吃完,不能倒掉等等,在吃饭时,还要多提醒幼儿该怎么做,同时教师还要加以示范指导。
到了小班Ⅱ期(入园3个月左右),幼儿基本已经适应了集体生活,对在园一日活动中各项生活活动的要求也有了一些了解,但他们却不清楚老师为什么要他们遵守这些生活常规,这时老师可通过一些“故事引导法”帮助幼儿了解遵守生活常规的重要性,如:教师可向幼儿讲述《漏嘴巴的大公鸡》的故事,再组织幼儿讨论故事中的不同角色,启发幼儿爱惜粮食。
在通过故事教育之后的进餐中,幼儿随便倒剩菜剩饭、乱扔饭菜的行为就会明显减少。为了强化教育效果,教师还可以组织幼儿模仿故事中的不同角色进行表演,使幼儿在游戏的模仿实践中学习和养成良好的社会性行为品质,促使他们自愿地去遵守活动常规,当然在这一期间,我们老师仍然需要提醒幼儿,只是次数应该减少。
到了小班Ⅲ期(入园4—5个月),这一时期幼儿已经通过幼儿园老师的教育,对一些规章制度有所了解,另外他们对荣誉也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所以我们还可以通过“比赛激励法”来让他们遵守游戏规则,我们老师在组织幼儿睡觉时,可以让幼儿比赛谁的鞋子放得更整齐、谁能最先睡着;在玩积木等玩具时,比一比谁的座位下面没有掉落的玩具、谁会送玩具宝宝回家等,再给表现好的幼儿给予表扬,使他们更积极更遵守各项生活常规。
另外,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控能力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因此,这时我们教师也可以让幼儿自己说简单规章制度,如:让幼儿自己说说我们应该怎么洗手,大家再根据自己说的要求一起执行,老师帮助提醒等方法,让幼儿更进一步地自觉遵守生活常规。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班是幼儿跨入集体生活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进行常规教育的关键期。幼儿刚刚进入一个新的生活环境,在新环境中对小班幼儿进行良好的生活常规的培养是极为重要的,也是小班的核心课程之一,所以我们必须认真培养小班幼儿的生活常规
小班幼儿常规培养心得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良好的生活学习常规对孩子的一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又重点指出:“幼儿园教育必须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主动地发展。”
回想我们班在开展生活常规培养的过程中,也是在不断地领会《纲要》中的指导思想,实践《纲要》中的一些好的教育方法。通过不断地尝试,反思及行为上的调整,我们班的常规培养更加成熟,孩子们就自身的能力发展也有所提高。下面,我就从观念到行为上是如何转变的来介绍一下我们班常规工作的开展情况。
转变一:由看到幼儿现有的问题急于指导见到成效,转变为,发现幼儿现有的自身优点,帮助其建立自信,鼓励幼儿主动地获得发展。
孩子们从家庭进入幼儿园,在生活自理能力上就要求来说,提高了一大块儿。所以,他们要掌握的新技能增加了许多。按以往我们的教育方法就是通过口头上的“你能行”,“你会做好”及一些游戏上的反复练习来进行指导,我们的教育目的还是急于看到孩子的进步。对于能力强的孩子来说,这种方法可能会很好,他们接受的快,掌握的快,能马上看到成效。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性格多虑,内向的孩子对于新技能的尝试有抵触情绪,不愿意去做,对自己没有信心。如果老师过多的关注,反而会造成他们的压力,使他们产生不爱来幼儿园的情绪,使我们的教育方法也无用武之地。现在,我们的教育方法是暂时忽视孩子们现存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帮助幼儿找到自己的优势,建立起对自己的信心。对一个幼儿来说,他们对自己还未形成清晰的自我概念,往往要通过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己,特别是当他们面对新的环境,新的问题的时候,他们更会对自己没有信心,有害怕,抵触的情绪。那么,老师可以说是幼儿心目中最富有权威的人了。这时老师对孩子正确的评价及肯定、支持的态度对于孩子的发展来说是最为重要的,这样也才能帮助孩子敢于去面对困难的挑战。比如说我们班王婷小朋友,在开学初的一段时间,她早晨来园总有哭闹现象,但一天下来情绪都较稳定。在和家长的沟通中,我们了解到,她要老师拉着她的手一起进教室,总觉得老师不拉着她的手陪她一起坐在位置上就是不爱她们。在平日的幼儿园生活中,我们观察到,同样是新的技能,陈菲菲、黄译仪等几个日托班的幼儿园对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却相当感兴趣。如:擦桌子,摆碗勺,收碗这些活动。根据孩子表现出的这个特点,我们就特意让幼儿分组观察并学习她们的这一良好表现,并将她的优点进行稍夸张地宣传,既讲给小朋友们听,更重要的是讲给她听,用老师肯定的表扬,榜样的形象使她对于自己能够面对新技能不害怕,并能很好地完成任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促进每个幼儿相互学习,养成爱劳动讲卫生的好习惯。
转变二:由提醒、监督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转变为,为幼儿提供可操作,感知的材料,促进幼儿自觉行为习惯的养成。
主动饮水这一问题,一直是班级常规工作中老生常谈的话题。我们在以往的教育方法上也是通过正面的教育让孩子们感受到水与我们的密切关系。孩子们对于这些认知也掌握的很清楚,在平时,我们的鼓励、提醒、监督也都用上了,但主动饮水的问题还是没有根本解决。现在,我们的教育方法是,在正面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可操作,感知的材料激发幼儿要饮水的兴趣。于是,我们运用控制线,让幼儿根据控制线的进饮水区接水,然后按控制线出来排着队喝完,比比看谁喝得多,而且没有搞湿地面,就可以奖励一个小贴贴。且每天都按饮水量够的幼儿给予不同形式的奖励,带奖励的形式一下子抓住了孩子们的兴趣,他们变得爱饮水了。
一、注重营造接纳、理解、支持的精神氛围,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形成初步的自主意识。
在开学初,我们在班级环境上创设了主题氛围,通过我喜欢”“美丽的春天”“动物王国防大学”等活动,帮助幼儿进一步认识幼儿园的生活,找到幼儿园生活中的快乐,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们看到自己的优点,大家在相互学习他人的优点,使孩子们在这种尊重、平等、理解的环境里,找回自己的自信,从而增强幼儿的勇气。
二、注重教师指导语的正确运用,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行为习惯意识。
教师的言行,是幼儿学习的典范。但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往往会不经意的违背“幼儿教育要以正面为主”这一原则,习惯性的说一些幼儿听不懂的“反语”。给幼儿的正确行为指导造成一个错误的影响。比如说,在洗手这一环节上,孩子们有时会在盥洗室边洗手边说话。我们就会习惯性地说:“说吧!说完了再出来。”这时,当老师再离开的时候,那些说话的孩子真的就又说了起来,这就是老师“反语”带来的负面效果,没有解决掉想要解决的问题。如果我们换一种指导语:“老师听到哗啦啦用水洗手的声音了,小朋友都能安静洗手对吗?”,这样的语言给孩子们一个提示,一个指导,孩子们能马上意识到自己行为上的错误,会按老师的暗示去完成自己该完成的事情。
三、注重调整家园沟通的方法,达成育儿的一致性。
生活常规的培养,除了需要我们老师的指导外,家长的配合也是十分重要的。现在每个家庭都是一个孩子,家长们都是希望能够看到孩子更多的优点,往往容易忽视孩子的不足,这时,我们老师就要给家长一个正确的指导,和家长过多地说出问题,不如将问题呈现出来,更容易让家长一目了然,容易理解。比如说:我们将孩子们班级穿脱衣服比赛的过程及进餐的过程在晨间接待及放学时间向家长介绍正确进餐、穿脱衣服的重要性及方法,使家长了解我们的活动及教育意图,家长再配合做起工作就较为主动了。又如:我们班小朋友,在各方面能力都较其他孩子有区分,在班级工作中,我们比较注重个别指导,对他的要求较他人来说降下一格。平时我们也以帮助、鼓励为主,让他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来,但孩子的进步还是不太明显,了解了原因后,才知道是家长太溺爱了,孩子在幼儿园和在家里主动做事的差距较大,为了做好家长配合的工作,我们尽量多抽时间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自已孩子的优点及弱点,让孩子在家时多给孩子创造自主做事的机会,多鼓励孩子,好的行为就要让孩子形成习惯成自然。
常规的养成是一项长期的、琐碎的工作。幼儿良好的习惯需要在不断的反复和练习中逐渐养成并稳定的。作为教师,我们必须保持耐心的教育态度,运用灵活的教育方式、技巧,同时发挥家长的积极配合作用,达成共识、同步教育,树立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努力为幼儿营造一个民主、和谐、自由的发展空间,保证幼儿主体性的发挥,使每个幼儿真正富有个性地成长。小班幼儿适应及常规培养心得
每年新生入园,解决幼儿的分离焦虑是教师的重要工作。为了使幼儿尽快熟悉幼儿园,喜欢上幼儿园,我园教师在历年经验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探索与实践,在深入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及家庭状况的基础上,尝试采用幼儿园教育趋于家庭化的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做好新生入园适应
1、标记——第一个属于自己的东西
我们将认识标记安排在幼儿与家长共同来园熟悉环境的时候。老师事先将每位幼儿的标记制成卡片,由孩子自己选择喜欢的标记图案佩戴胸前。标记成为幼儿来园后第一个属于自己的东西,孩子们非常喜欢。
2、床位、座位自选
入园幼儿可随意选择小椅子,和自己喜欢的小伙伴坐在一起。对于睡觉床位的选择则尊重家长和小朋友的意愿,将相识幼儿的床铺安排在一起。教师还根据不同幼儿的睡眠习惯,允许幼儿和自己喜欢的物品、玩具一同入睡。
3、小食品的安慰
年龄小的孩子,用小食品转移其注意力很有效。当孩子哭闹较厉害时,老师将事先准备的小食品分发给他们(量不能多,以免影响正餐),孩子吃着自己平时熟悉的“卡迪娜”等食品时,就像生活在家中一样,一个个喊着:“老师给我,我不哭了。”
(二):良好常规的培养
1、设立规则明确、要求统一。良好的常规是在不断巩固中建立的,两位老师的要求一定要一致,孩子们就有了标准,如搬椅子的姿势一定要两边手,听到哪种音乐就坐在哪种线条上。
2、要注意自身的演示和行动,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如小班幼儿收玩具,总是随便乱放,玩具筐里的玩具跟什锦菜一样,每一种都有,老师具体提出要求并做示范,不是把玩具全部推倒,而是直接一块一块地拿。幼儿学会轻放的方法后,我再逐步要求幼儿快,并学习收得快的方法:两只手同时收;将几块相同的积木叠在一起收;先收自己面前的,再帮别人收„„。
3、要注意常规设立目标的循序渐进。常规培养不能只追求即时效果,如培养幼儿穿脱折叠衣服的常规培养我实施的“序”是这样的。小班上学期的培养目标是:认识自己的衣服和正反,会脱衣服,知道放在固定的地方。小班下学期的培养目标是:在老师帮助下会穿脱衣服,初步学会扣纽扣,初步有放整齐的意识。小班幼儿的生活常规的培养我们提出的要求也是这样的,小班上学期的前半学期:以适应、熟悉为主;后半学期:以初步遵守为主。小班下学期的前半学期:以巩固、提高为主;后半学期:以乐意遵守为主。
4、采用儿歌等艺术形式培养良好的常规。在培养和训练孩子们正确洗手环节中,孩子们不是把先后顺序弄错,就是细节达不到要求。我和孩子们一起编了洗手歌:“吃饭之前要洗手,轻轻拧开水龙头。先把小手打打湿,再用肥皂搓搓手。搓手心,搓手背,甩甩小手真干净。”这样既可让孩子熟练地掌握要领又可把握动作的先后顺序。
5、不要吝啬表扬和鼓励。我很注重情感教育,经常与孩子谈“爱”,我们把“爱”融进一天活动当中,如吃饭好、睡觉好、来园不哭、有礼貌的孩子,老师经常会说:“宝贝,真乖,老师爱你”。我还注意捕捉幼儿在园一点点的进步,及时在孩子的父母面前表扬他,亲亲他的小脸或摸摸他的头以表示鼓励或奖励小贴贴。
3.怎样培养小班数学操作常规 篇三
幼儿良好常规习惯的培养需要教师及家长的共同参与,充分发挥教学、游戏、活动的作用,使幼儿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背景与目标
幼儿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所需要遵守的各种规则便是常规。一个班的常规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成长和教师组织一日活动的质量。如果常规没有建立好,教师在组织各环节活动中会因分散精力去维持秩序而影响活动的质量,幼儿也无法形成良好的习惯。小班幼儿年龄小,刚从家庭来到幼儿园,可塑性很大。幼儿从小养成的良好常规习惯,将会受益终生;反之,将会很难纠正,会加大中、大班及小学、中学等的教育难度。强调幼儿的主体作用,主张建立民主、平等的师幼关系,以教师的良好的生活习惯来陶冶幼儿,要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有的放失、持之以恒,要做好监督和检查的各项工作,等等。这些正是开展培养小班幼儿良好常规习惯最根本的保证。
二、培养内容与方法
(一)爱孩子、以教师的良好行为来陶冶幼儿
这是教师培养幼儿良好常规习惯的前提。教师只有做到了爱每一个幼儿,才能真正做到从幼儿的身心健康出发,培养幼儿良好的常规习惯。
教师在教育中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幼儿总是以老师做为模仿效法的对象,老师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都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烙印,对幼儿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加里宁有这样一段话:教师每天仿佛都蹲在一面镜子前,外面有几百双精细的,富于窥伺出教师优点和缺点的孩子的眼睛,在不断地盯视着他。因此,教师必须十分注意自身的修养,严格要求自己,把做人与育人统一起来,时时处处做幼儿的良好榜样,以大方得体的仪表,稳重端庄的举止,亲切和蔼的态度,文明礼貌的语言,严谨持重的行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等,形成一种无声无形的教育动力,去感召幼儿,启迪幼儿,最终达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目的。
每个幼儿都渴望能得到我们的爱与关注。幼儿喜欢我们,那是因为我们满足了幼儿的被人爱与关注的需要。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幼儿喜欢我们老师,那是因为 她打电话叫我妈妈来接我、她给我梳头打辫子、她常摸我的头、她说她喜欢我、她上课看着我笑、她去过我家。我尿裤子后,X老师帮我换。我不喜欢X老师,因为我叫她,她不应我。、我不喜欢X老师,因为她骂过我。、我喜欢X老师,因为她经常对我笑,还经常弯下腰来跟我说话。
我们的行为,有些是有意的,有些是无意的,但在幼儿的眼里却是对他们的关注和爱。我们要想得到幼儿的爱戴,那我们就应该经常对幼儿表示我们对他们的爱与关注。
(二)建立民主、平等的师幼关系
《纲要.》中提到的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都充分显示了对安全、愉快、宽松的外部氛围的重视。要形成这种氛围,教师角色定位是核心问题。师幼之间形成了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师在一日活动中要求幼儿做到的事情幼儿才能顺利的去做。否则幼儿就会产生抵触情绪,以致影响常规培养的目标。如:由于自己的疏忽,忽视了与常乐天小朋友的情感交流,在看书时,他故意挤、推别的小朋友,影响的旁边的幼儿。经过我的观察和与他多次的聊天,他慢慢的从心里接受了我,我提要求后他非常积极的去努力的表现自己,想得到我的关注和表扬。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能认真的看自己的书了。
(三)用故事、儿歌来强化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意识
孩子们都非常喜欢听故事,于是我们便将需幼儿做好的部分编成一些小小的故事。比如说《小猪变干净了》,起初有些孩子并没有养成饭前洗手的好习惯,可因故事里小猪因为不爱干净而失去了许多的好朋友让孩子们有所感触,从而有了饭前洗手做个爱干净的宝宝的意识。
采用儿歌等艺术形式培养良好的常规。在培养和训练孩子们正确洗手环节中,孩子们不是把先后顺序弄错,就是细节达不到要求。我和孩子们一起编了洗手歌:吃饭之前要洗手,轻轻拧开水龙头。先把小手打打湿,再用肥皂搓搓手。搓手心,搓手背,甩甩小手真干净。既可让孩子熟练地掌握要领又可把握动作的先后顺序。这样,孩子们不但听故事和儿歌时很认真,而且对于内容也会有非常深刻的印象,大家也会互相监督,饭前洗手的质量和效率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四)设立小老师职务,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可以在班里设立小老师的职务,请能力强的孩子来担任,也可以全班幼儿轮流担任,首先要分工明确,比如有的小老师负责来检查孩子们饭后洗手、漱口的情况;有的小老师负责验收午休后孩子们叠被子的情况,这样的话就能调动起孩子们认真、主动的积极性,尤其是当天被选为小组长的孩子,首先自己要先做好,这样才能去检查和提醒其他的小朋友。
(五)及时制止、善于肯定
对幼儿的教育要从一件件具体形象的小事入手,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果我们能及时加以鼓励、强化,孩子就会积小善成大善,养成良好的常规习惯。某方面的第一件好事就要及时肯定,相反某方面的第一件错事就一定要加以制止,如:有一次,XX小朋友在玩积木,他的妈妈来接了,也许太激动,他玩具没收,就满屋乱跑,并且玩具被他散落一地,我坚持陪着他把积木收好。而不是见其家长在就放松要求。善于肯定,这不单是指我们要善于表扬幼儿,更是指我们要创造机会,让幼儿在教育活动中获得成功的经验,让其在活动中,自我肯定。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幼儿的点滴进步受到老师的赞许后,他会便自信、更快乐,因为爱与尊重的心理环境有利于幼儿主动地学习,多用鼓励表扬的方法进行下面引导,幼儿更易接受。
4.怎样培养小班数学操作常规 篇四
港口幼儿园——杨翠萍
小班入园不适应怎么办?小班幼儿常规差怎么办?别担心,新生入园问题很普遍,关键在于幼儿园老师要有耐心,要讲究方法,让幼儿逐渐适应幼儿园,并逐渐培养日常常规。
每年新生入园,解决幼儿的分离焦虑是教师的重要工作。为了使幼儿尽快熟悉幼儿园,喜欢上幼儿园,我园教师在历年经验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探索与实践,在深入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及家庭状况的基础上,尝试采用幼儿园教育趋于家庭化的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做好新生入园适应
1、标记——第一个属于自己的东西:我们将认识标记安排在幼儿与家长共同来园熟悉环境的时候。老师事先将每位幼儿的标记制成卡片,由孩子自己选择喜欢的标记图案佩戴胸前。标记成为幼儿来园后第一个属于自己的东西,孩子们非常喜欢。
2、床位、座位自选:入园幼儿可随意选择小椅子,和自己喜欢的小伙伴坐在一起。对于睡觉床位的选择则尊重家长和小朋友的意愿,将相识幼儿的床铺安排在一起。教师还根据不同幼儿的睡眠习惯,允许幼儿和自己喜欢的物品、玩具一同入睡。
3、小食品的安慰:年龄小的孩子,用小食品转移其注意力很有效。当孩子哭闹较厉害时,老师将事先准备的小食品分发给他们(量不能多,以免影响正餐),孩子吃着自己平时熟悉的“卡迪娜”等食品时,就像生活在家中一样,一个个喊着:“老师给我,我不哭了。”
二、良好常规的培养
1、设立规则明确、要求统一:良好的常规是在不断巩固中建立的,两位老师的要求一定要一致,孩子们就有了标准,如搬椅子的姿势一定要两边手,听到哪种音乐就坐在哪种线条上。
2、要注意自身的演示和行动,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如小班幼儿收玩具,总是随便乱放,玩具筐里的玩具跟什锦菜一样,每一种都有,老师具体提出要求并做示范,不是把玩具全部推倒,而是直接一块一块地拿。幼儿学会轻放的方法后,我再逐步要求幼儿快,并学习收得快的方法:两只手同时收;将几块相同的积木叠在一起收;先收自己面前的,再帮别人收……。
3、要注意常规设立目标的循序渐进:常规培养不能只追求即时效果,如培养幼儿穿脱折叠衣服的常规培养我实施的“序”是这样的。小班上学期的培养目标是:认识自己的衣服和正反,会脱衣服,知道放在固定的地方。小班下学期的培养目标是:在老师帮助下会穿脱衣服,初步学会扣纽扣,初步有放整齐的意识。小班幼儿的生活常规的培养我们提出的要求也是这样的,小班上学期的前半学期:以适应、熟悉为主;后半学期:以初步遵守为主。小班下学期的前半学期:以巩固、提高为主;后半学期:以乐意遵守为主。
4、采用儿歌等艺术形式培养良好的常规:在培养和训练孩子们正确洗手环节中,孩子们不是把先后顺序弄错,就是细节达不到要求。我和孩子们一起编了洗手歌:“吃饭之前要洗手,轻轻拧开水龙头。先把小手打打湿,再用肥皂搓搓手。搓手心,搓手背,甩甩小手真干净。”这样既可让孩子熟练地掌握要领又可把握动作的先后顺序。
5、不要吝啬表扬和鼓励:我很注重情感教育,经常与孩子谈“爱”,我们把“爱”融进一天活动当中,如吃饭好、睡觉好、来园不哭、有礼貌的孩子,老师经常会说:“宝贝,真乖,老师爱你”。我还注意捕捉幼儿在园一点点的进步,及时在孩子的父母面前表扬他,亲亲他的小脸或摸摸他的头以表示鼓励或奖励小贴贴。
三、专注力的培养
方法一:每日请5名幼儿上前捂住眼睛,其他幼儿发出不同声音,请幼儿猜猜是谁。
方法二:听音数数
方法三:教师用最轻的声音点名,要求点到名的干什么,没点到名的干什么。
巧用指令,规范幼儿的基本行为
5.数学课怎样发挥小班化教学长处 篇五
摘 要:小学教育的小班化已逐渐成为当今发达教育的一种趋势。小班化教育是推进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由于学生数量减少,可以使每名学生都得到老师的关爱,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本文就来谈谈在数学课中如何发挥小班化的教学优势
关键词:数学教学
小班化
小学教育
小班化教学体现了教育内容整体化和个别化的有机结合,其教育内容一方面重视认识与情感意志的结合,以塑造教育对象完整的人格;另一方面又针对每一个个体的差异,提供最适当的教育在小班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中,我逐步认识到小班化教学的优势,并在数学教学中发挥此种优势,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保证人人参与学习
参与教学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意识,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小班化教学为学生参与教学提供了有利的保证在教“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两个人一小组的形式进行教学。每两名学生发一个周长一定长方形,要求相互协作,一人改变长方形的长与宽,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图的探究性学习方式,并让学生观察:在长与宽变化的过程中,并让学生按小组讨论探讨互相发表各自的见解,这种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图的探究性学习方式,使学生始终处于兴奋和积极探索的状态之中。学生这种参与意识与参与态度是普通大班所不能比拟的。
二、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
合作教学,不仅能快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也起促进作用,小组学习活动是合作教学的最基本形式,有小组讨论、小组交流、小组合作操作、小组调查、小组探究、小组游戏、小组竞赛、组内互教、组内互考等等。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之间和谐互动,使学生由竞争对手变成合作伙伴,在合作学习中共同达到教学目标,培养合作能力。小班化教学为学生合作学习提供了方便。
在“面积单位”教学中,如何转换面积单位,求出它们之间的进率,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进行讨论。得出几种方案,并探究方案中哪种方案最佳。小组学习,让学习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同时启发学生积极探索,让他们的思维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让学生的交流能真正碰出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教学活化为动态结合,也提高了学生在做解析图形题时使用数形结合方法的能力。
三、实现师生、生生互动
课堂中的互动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班级群体效应,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同时发挥个体思维的作用,互相启发帮助,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在小班课堂教学中,改善教与学的人际关系。开发课堂交往潜能,从而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往、相互影响、和谐互动的教学局面。
实现师生互动,就要在课堂教学中,把个体学习、小组学习、集体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变传统的师生单向交流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的多向交流。形成全方位的和谐互动而实现学生互动,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和优势,积极开展小组学习。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发挥优化组合的整体功能。
在教学“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一课时,在练习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先在组内自己思考如何来解答题目。自己准备后,与组员进行交流、讨论,然后根据讨论结果,让学生登台讲解解题的思路。这样,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更多的知识,充分体现出小班教学能够实现生生互动这一优势。
四、科学地对学生进行评价
新课程改革倡导以评价促发展,充分利用小班学生少的优势,采用灵活多样、科学合理的诸如即时评价、多次评价、分层评价、无级评价、激励评价、自我评价等多种评价手段和方法,牢牢把握新课程所确定的数学课程的总日标,即对学生的数学素养提出的四个方面要求,包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评价目标应紧密围绕这些方面展开,形成多维性、全面性的评价目标体系。评价不仅成为教学质量的反馈,教学调控的依据,还充分发挥其激励和向导功能,促进学生的提高和发展。
“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分组讨论求图形的面积的方案,对学生讨论提出的每一种方案,我适时给予积极评价和讲解,不仅增进了讨论气氛,激发学生求知欲,通过环环引导,很快便求得了最简方程,而且学生通过个人的独立思考和集体间相互交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实践活动中,增进了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索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6.怎样培养小班数学操作常规 篇六
些?培养幼儿常规儿歌怎样编写?
儿歌这种教育形式,在幼儿园的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它形象生动、短小精练,适用范围广,尤其是在常规培养当中,能够帮助幼儿生动准确地记忆常规要求和回忆常规要求。它是教师工作中的好帮手、孩子们生活中的好伙伴。在常见的常规儿歌中,有关生活常规的儿歌比较多,如《洗手歌》、《刷牙歌》、《喝水歌》、《排队歌》等;有关游戏常规的儿歌有《滑滑梯》、《大火车》等;有关学习常规的儿歌有《小板凳》、《小画笔》等。除了现成的儿歌,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班级幼儿的情况和培养的需要,编写一些儿歌。在编写儿歌时;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1、童趣性强
给幼儿园的小朋友编写的常规儿歌,首先要充满童趣,让幼儿从心理上先接受并喜爱。例如,在指导小班幼儿喝水时,教师编写了儿歌:“小水杯,大耳朵,握在手里把水喝,咕咚咕咚喝一杯,身体健康笑呵呵。”在这首儿歌中,教师把水杯把儿形象地比喻成大耳朵,让小朋友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小水杯的生命力和卡通趣味,进而能够准确地掌握握水杯的位置,顺利地引导幼儿从握水壶、握奶瓶过渡到握杯子,帮助幼儿学会正确的喝水方法。
2、儿歌短小,语言简单、易懂,指导性强
再以指导小班幼儿喝水时教师编写的儿歌为例。在这首儿歌中,教师明确地指出“咕咚咕咚喝一杯”,既声情并茂地描述了幼儿喝水时的状态,又提示了幼儿饮水量的多少。此外,在小班幼儿喝水的时候,还可以引导他们听一听“咕咚咕咚”的声音,以增加喝水的趣味性。
在编写中、大班幼儿使用的儿歌时,就更要强调它的指导性与提示性了。例如,在指导中班幼儿学习刷牙时,教师编写了儿歌:“小牙刷,手中拿,每天早晚把牙刷。上牙往下刷,下牙往上刷,里面牙齿来回刷,刷出健康小白牙。”为了降低幼儿的龋齿发病率,很多幼儿园从中班开始,就要求幼儿饭后刷牙。把正确刷牙的方法编进儿歌中,幼儿就能够在儿歌的提示下,掌握正确刷牙的方法。儿歌的指导性在这里是显而易见的。
3、邀请幼儿一起创编儿歌
大班幼儿更加喜欢参与富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活动。教师在创编儿歌时,可以邀请大班幼儿一起参与。比如,教师指导幼儿创编讲卫生的儿歌时,可以先引导幼儿说说有哪些好的卫生习惯,也可以引导幼儿通过看图片,根据图片的内容总结一句儿歌。接下来,把大家讨论的结果或创编的儿歌连起来,套用一定的句式就形成了完整的拍手儿歌。然后,带领大班幼儿在拍手游戏中,边念儿歌,边把生活中的卫生常识记下来。因为又要背诵儿歌,又要记得拍手的动作,难度加大,幼儿的好胜心被调动起来,从而更用心地记忆儿歌。同时,教师
也要鼓励幼儿将一些生活常规带回家、带回社区,与家人和邻居共同分享,使儿歌的教育价值最大化。
附:儿歌
拍手歌
你拍一,我拍一,早睡早起练身体。你拍二,我拍二,天天都要带手绢。
你拍三,我拍三,洗澡以后换衬衫。你拍四,我拍四,消灭苍蝇和蚊子。
你拍五,我拍五,有痰不要随地吐。你拍六,我拍六,瓜皮果核不乱丢。
你拍七,我拍七,吃饭细嚼别着急。你拍八,我拍八,勤剪指甲常刷牙。
【怎样培养小班数学操作常规】推荐阅读:
怎样培养幼儿良好的幼儿的常规习惯09-04
怎样培养小班幼儿阅读能力的方法11-27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01-01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怎样培养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创新能力09-29
怎样培养发散性思维如何培养11-09
怎样培养创新意识08-12
怎样培养语言表达能力06-20
怎样培养教师职业精神10-26
怎样培养孩子大胆性格11-01
怎样培养孩子的读书习惯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