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的传承和发扬(精选6篇)
1.家风的传承和发扬 篇一
弘扬延安精神就必须始终坚持艰苦奋斗。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精神起家的,我们党和人民的事业是靠艰苦奋斗发展壮大的。党的三代领导核心都强调全党同志要艰苦奋斗。2002年12月,胡锦涛总书记和中央书记处的同志一起到西柏坡学习考察,再次号召全党同志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经过5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的艰苦奋斗,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我国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没有不继续艰苦奋斗的理由,即使以后发展起来、富强起来了,我们仍然不能丢掉艰苦奋斗的精神。
弘扬延安精神就必须始终坚持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执政为民,是延安精神的核心,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坚持执政为民,就是要时刻关心群众生活,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各级领导干部,要尽可能多地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特别要深入到工厂、农村和广大工人、农民中去,认真调查研究,倾听群众的呼声,关心群众的疾苦,扎扎实实地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实实在在地为群众谋利益。
弘扬延安精神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党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整套正确的战略、策略、纲领和方针政策,是在延安时期确立起来并不断得到完善的,没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既不会产生延安精神,也不会产生毛泽东思想。现在,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有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有许多未知的领域需要我们去认识和探索。我们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党的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弘扬延安精神就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活的灵魂,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精髓。无论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艰苦奋斗、执政为民也好,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也好,关键都要靠实事求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党员干部只有坚持了实事求是,才能不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在新世纪新阶段,按照十六大的要求,切实做到老祖宗不能丢,又要讲新话,经典著作要认真读,又要写出新篇章,革命传统要弘扬,也要创造新办法,这就叫作坚持实事求是。
2.传承和发扬也是一种责任 篇二
关键词:传承;发扬;责任
精神的传承和发扬,既是特定时代形势发展的政治所需,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责任所在。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对于“传承和发扬”最具代表性和历史意义的,就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和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初期的“文艺复兴”。没有“百家争鸣”所引发的人们思想上的大辩论、治国方略的兼容和发扬,也就不会有秦汉的国之一统;没有“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大解放,也不会有以“自由”为标榜的资产阶级思潮的萌生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发展。可以说,传承与发扬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助推器。
传承是出发点,发扬是落脚点。传承的目的是为了发扬、发展,只有发扬和发展,传承才有意义,才有生命力。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因油而生”、“伴油而兴”,在20世纪60年代举世闻名的石油大会战中,在我国石油工业的高速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并在大庆油田发展实践中不断深化、丰富和完善。它既是航标,指引我们前行的方向;也是旗帜,需要我们以践行不断为其增色,永葆鲜艳,让大庆精神与时俱进。石油会战时期,与天斗、与地斗,目标是“甩掉贫油国的帽子”;今天,面对低油价和企业改革发展困境,我们要与思想斗、与观念斗,目标是“ 走出困境”。要牢牢抓住大庆精神艰苦奋斗、求实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内涵,弘扬传统,迎难而上,在思想上武装自己;同时,在继承中发扬大庆精神的内涵和外延,从思想解放中找思路,从观念转变中找出路,靠精神传承,焕发创业激情,运用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破解发展难题,赋予大庆精神与时俱进的新内涵,助推大庆油田和祖国石油工业更好更快发展。
传承是一种认知过程,发扬则是一种践行过程。传承是感性的,是思想上的吸收、认知和宣贯,而发扬则是理性的,是由认知上升到行为的践行过程,是传承的升华。“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习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富含着从思想认知到行为践行的一个哲学命题。即“知”与“行”的统一。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是共和国建设征程中的一部伟大精神史诗,是独具特色的企业精神,更是推动大庆油田持续稳产的不竭动力源泉。作为油田的传家宝,各级组织要把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传承和发扬作为一项长期的政治任务持续推进,充分发挥油田的政治优势,积极做好大庆精神鐵人精神的宣传教育与群众性学习工作,确保学习教育常态化、系统化和多样化,让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更富群众性,让精神内涵真正内化于职工群众的心中、脑中,体现在职工群众的行动上、工作上,真正实现用精神指导工作,用精神推动发展。要采取多种形式,发挥榜样的力量,运用多种新元素、新方法,增强大庆精神对干部员工的感染力;要定期组织职工参观铁人纪念馆、历史陈列馆等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教育基地;分时段、分层面邀请老会战、老劳模、老典型为在岗职工做现场报告;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组织青年职工亲自动手拍摄微电影、发微博、发微语、写心得、开辟网络学习展播专栏等;组织编写印发会战时期小故事、观看电影《铁人》等等,通过广泛、持续的群众性教育活动,让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能够真正进班组、进岗位、进站队,让员工在丰富多彩的学习实践中启迪心智、净化思想、提高修养。要树立典型、打造样板,既充分学习、发扬会战时期老典型的光荣事迹,又结合当下时代特征从不同层面总结选树新时期、新典型,真正从职工群众中选拔出立得住、站得稳、职工称赞、群众拥护的劳模典型,让典型带动身边群众,让典型感染周围职工,实现职工工作有榜样,有拼劲,有劲头。要结合当下工作实际持续创新,把发扬会战优良传统与现代企业管理机制科学结合起来,把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核心要求细化到日常规章制度上,量化到生产岗位上,融入到生产过程中,体现到行为规范上,并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时代发展同步,与企业发展同行,衍生出更多更好的契合时代特征、符合行业特色的新方式、新方法,实现企业发展和精神传承的同步提升,让大庆精神铁人精神长久地根植于工作岗位,融入到生产环节。同时,要适应新形势、新情况,把当前的形势任务宣贯与大庆传统教育有机结合,用大庆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把精神传承应用到实际践行中,面对困难不躲,遇到矛盾不绕,咬定目标不放,立足岗位,尽职尽责,群策群力,紧紧扭住“提质增效”这个核心,把精神力转化为行动力,为大庆精神注入与时俱进的时代动力。
参考文献:
3.发扬劳模精神?传承劳模能量 篇三
弘扬企业安全生产文化
劳模工作室是企业安全生产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努力致力于安全文化的宣传与培养,努力提升员工安全意识,培养习惯性遵章文化的形成。以桐乡市供电局的姚红伟工作室为例,通过姚红伟工作室的努力,率先在梧桐供电营业所推出了“红黄牌”制度。这是一种考核机制,每年年初通过与班长签订“红黄牌”责任书,每查到一次不安全行为定为1张黄牌,累计得到5张黄牌,即变成1张红牌。凡得到1张红牌者,即取消其全年的各类先进、“五星”员工评选资格并进行通报评批,安排参加相关业务的培训和考试,并纳入月度考核。通过这种方式,促进了员工思想意识的转变,改正了平时习以为常的不良习惯,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员工业务和安全技能。“红黄牌”制度通过与安全挂钩、与指标挂钩、与年度评优挂钩的方式,激励员工向优秀看齐,向先进学习,强烈的目视效果无形中激励着员工不断努力、争先创优。据统计,2012年在曝光栏总共下发9人次共计11张黄牌。
此外,劳模工作室还致力于安全文化氛围的营造。2012年,工作室与梧桐供电所联手,在安全活动的形式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由班组组织策划整个营业所的安全活动,各班组轮流上台主持活动,由班员自行收集材料、现场摄像、拍照取材,通过活动现场抢答、分组事故分析等方式进行。同时,在人员分组安排上,每组由各班抽调人员组成,使得组织活动材料更能贴近实际,员工活动的热情和参与度更高。另一方面,打破了班组界限,全所员工融和成一个整体,推动了活动效果与质量。安全活动通过员工自行取材,活动内容更加真实也更加有利于员工理解和接受。通过该方式的推广,最终形成了以 “我的安全,全家的守望”为主题的一项安全主题活动,而且活动效果相当好,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传授员工精湛技能
嘉兴局各个劳模(技能)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在各类技术比武练兵中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培养了很多业务尖子,取得了很多成果。在2010年、2011年竞赛调考项目中。其中工作室直接参与的项目共有6项。利用配电线路实训基地开展2010年农电人员调考取得全省第三名;利用骆建林工作室、陈新益工作室开展培训的配电线路技能竞赛取得团体第四名,个人综合第三名、实际操作第一名;利用继电保护工作室开展培训的县局继电保护比武团体成绩三等奖。2011年,利用骆建林工作室、陈新益工作室开展培训的10kV配网带电作业技术技能竞赛,技能竞赛团体第一名,包揽个人前四名;利用继电保护工作室开展培训的浙江电网继电保护整定运行技术竞赛,团体第二名,个人第二名;利用大二次实训基地依托继保工作室开展培训的通信调度员竞赛,取得技术普考团体第六名、综合能力竞赛团体三等奖和个人第三名的佳绩。
此外,在科技创新、发明创造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桐乡局配网20kV试点推广工作中,依托姚红伟工作室的重点项目攻关作用,顺利解决了20kV施工、运行中的一系列难题;依托变电运行技能工作室开展的虚拟团队建设,截至目前共完成课题立项16项,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了优质平台;以发明创造和技术革新为主的孙云峰工作室、韩明华工作室,共获得国家级实用性专利8项、国家级QC成果4项。
一系列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以劳模为首的教练团队对于精湛技能毫不吝惜地传授。以创新能手孙云峰为例,自工作室成立以来,在孙云峰工作室小小的工器具库里,总是能看到青年员工前来咨询相关生产技能的身影。在2012年开展的带电安装防风偏绝缘子科技项目研究中,带电班组员工经常光顾工作室学习带电作业新研制的工器具使用技巧。孙云峰耐心地将带电安装防风偏绝缘子的操作流程和操作杆的使用技巧一一演示给他们。通过对青年员工手把手师带徒式的操作辅导,使他们的操作流程越来越熟练。青年员工在劳模师傅的悉心传道授业中,掌握了技能的要领,个人实操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奠定了在实践中,遇到问题能够迅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实际现场运用中由于新研制的工器具存在尺寸问题,无法正常使用,导致工作停滞,带电班员工因为之前有在孙云峰工作室实际演练的经验,充分了解安装卡具的工作原理,经过仔细分析后迅速确定原因,在丝杆座上增加了几片垫片,随即解决了这项问题。其他小组工作人员依此效仿,最终确保圆满完成了防风偏绝缘子安装工作。工作的顺利完成得到了工区领导高度赞扬。
传承劳模精神
劳模工作室不仅为劳模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全新舞台,也使劳模技能和劳模精神得到了有效的传承。
以全国劳动模范陈新益的工作室为例,刚进工作室的学员起初并不想干这一行,觉得苦。对此,陈新益并不多言,而是亲自示范、手把手教学,他将每一套工艺都会分解成慢动作,对每一个动作进行详细地讲解,该如何着力、怎样发力才能做到既省力又到位等等。一年的培训成果,传授的不仅是他积聚30年来的知识、技能和经验,更把他爱岗敬业、终身学习与创新、为事业拼搏的精神传授给了学生们,并最终使学生们爱上了自己的岗位。
2010年从工作室结业的冯乐坪就是这样的典型,他起初也不喜欢做线路这一行,但经过一年的学习培训,他从排斥到习惯,再到喜欢,逐步成长为一线的技术能手。在2011年的海宁市供电局的线路比武中,冯乐坪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获得冠军;2012年,冯乐坪不仅再次获得冠军,在他的感染与帮助下,班组同事也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
4.家风的传承和发扬 篇四
绍兴有着上千年的酿酒历史,其精湛的酿制技艺就是通过一代又一代酿酒人口授心传,传承至今并发扬光大。胡志明表示,30年前,他从学校毕业,进入酿酒行业,师从李家寿、王阿牛和沈锡荣等黄酒名家家学习酿酒技术。他的成长离不开师傅们的悉心传授,今天,他也将竭尽全力将自己的酿酒技艺传授给弟子。
“吾越酒乡,天造地设,水禾精华,历代酒匠尊古遗六法,应时酝酿,识时知变;创制法之大成,得技艺之化境,酿二千五百多年之辉煌。于今政通人和,酒业兴旺;2006年,绍兴黄酒入国家非遗之保护,尔等酒业技工,应秉克勤克俭之遗风,承非物质文化之遗产,精业勤业,再接再厉,续写绍兴黄酒新华章。”胡志明郑重宣读师训。
钱斌代表弟子发言并表示,秉承师傅卓绝的酿酒技艺,努力回报社会,酿造国粹黄酒,传承百年非遗财富。
见证这一隆重的绍兴黄酒酿制技艺传承仪式暨古越龙山师带徒仪式,大家心情非常激动。古越龙山董事长傅建伟深情地说,“黄酒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和骄傲,绍兴酒是黄酒中的杰出代表,它是我们绍兴人民的骄傲。我们只有将绍兴黄酒酿制技艺代代相传、发扬光大,才不愧对祖先的这一笔宝贵遗产。当前,黄酒行业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古越龙山正向着做大做强、振兴绍兴黄酒产业的方向前进。”他希望各位师承人员,尊师重教,多学善思,努力提高黄酒酿造技能,早日成为振兴黄酒产业的栋梁之才!
黄酒是世界三大古酒之一,绍兴酒是中国黄酒的杰出代表,其丁艺特点:一是用料精良,二是好水酿酒。三是有一套传承千年的独特酿制技艺。农历七门做洒药、八月做曲麦、九月做淋饭、立冬投料开酿,用独特的复式发酵工艺发酵90余天、翌年立春开始压榨、煎酒,然而泥封窖藏、长时间的存贮……绍兴酒酿制技艺通过一代又一代酿酒技师口授心传,不断创新完善、精益求精,目前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这些工艺已被后人证实是十分科学和合理的。绍兴黄酒酿制技艺因此成为中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5.客家门匾 传承良好家风 篇五
“每一块门匾都有一个故事。如‘清白传家‘苏湖流芳‘相国遗风,它表示房屋主人是姓杨、胡、刘,反映他们祖上曾封侯做官;‘紫荆流芳‘三省传家‘义门传家却源于田、曾、陈姓史上的兄弟典故。而且即使同一姓氏人家的门匾内容也不一样。如钟姓就有‘颍川传家‘飞鸿舞鹤‘知音遗范等几种题辞,蕴含着不同的意义。”江西省上犹县门匾民间研究人士蔡老先生如是说。
“柳烟轻,草色茵,远闻牧童玉笛声,花飞落渡亭。山青青,水盈盈,堤岸篱屋鸡犬莺,一江渔火明。”新房既成,墨迹犹新,在冈陵丘壑、在清冽的泉溪旁、在古树密林内,突见一溜粉墙黛瓦,屋宇门匾上书写着古香古韵的四个大字,谁都会产生一种文化与自然交融的美感。
门匾源自汉魏时期的门阀制度,“衣冠南渡”的客家人把它作为崇尚祖训、铭记历史、注重家教、爱惜名节的文化传统带到南方,以至千百年流传下来,演变成现在的客家门匾,它是中原文化的活化石标本,是客家人追求美好、崇尚文明的形象表现。这些门匾,散发着历史的厚重,讲述着岁月的故事,飘逸着时间的力量,彰显着家庭的内力,传达着房主的理念,并随着家庭的繁衍世代相传。
门匾的作用有以下几方面:一是表明姓氏,就好比各地酒家高高悬挂“太白遗风”的旗幌一样,吸人眼球。外人一看门匾就知道屋主姓什么,如遇同宗同族,势必更加投缘。二是炫耀家世,表明这家人曾是有身份、有地位的名门望族之后裔,他的先祖曾为国为民做过奉献,理应万世彰褒、万民仰慕。三是展示道德力量或人生态度,让外界知道,此屋有读书掌权之人,有背景较硬的后台,有雄厚的社会基础和人缘关系,从而不敢门缝瞧人、妄加欺凌。四是教化后代,让子子孙孙能朝夕望匾、缅怀先辈、珍惜荣誉、自信自强,实现族旺家裕、伟业一脉相承的愿望。
6.家风的传承和发扬 篇六
关键词:家训文化;动力不足;可行性;动力机制
在当今社会,提起家风,大家已感陌生,家风建设与传承处于断层边缘。家风不正已对当今民风、社风造成不良冲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这一论断的提出为家风建设在当今历史时空发展新阶段画下浓重的一笔,为整个社会的家风建设启动了新模式。在举国重建家风的宏大背景下,作为家风传承中的具体外在形式和核心内容的家训文化,其如何传承与发展应该作为家风重建的重点。本文就家训文化的内在动力机制展开研究和探索。
一、现代家训文化发展与传承动力不足的原因探析
1.家庭内外结构的变化削弱了家训文化传承的社会基础
中国传统家庭强调多子多福、兄弟不散,因此一般家庭都是几代同堂数世同居。家庭结构是以父家长制为主体的宗法制结构,父家长在家庭和家族拥有绝对权威,子女孙辈的行为必须遵循父祖的意志。在这种条件下,一个家庭的家风建设有了固定通畅的传承途径。再者在传统社会环境下,一个宗族世家都会相对稳定的聚集在一个地方。宗族里边会有一个完整的管理机构,主持着整个大家族的事务。这个稳定的社会结构给家风建设及传承提供了一个稳固的外部环境。在上述社会环境及家庭结构下,家风建设与传承有其延绵不绝的社会基础。
然而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风的建设及传承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家庭功能已由生产功能逐渐向生活功能转变。于是,传统的结构复杂而规模庞大的大家庭,已逐步向结构简单而规模较小的家庭模式转化。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结构简单化和家庭模式多样化,成为中国现代家庭的主要特征。同时,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家庭的流动性大大增强,过去聚族而居的格局被打破,造成家族支离破碎。上述原因造成家风建设与传承的社会基础的弱化,家族文化处于濒危状态。
2.家庭教育的重智化冲击了家训文化传承的价值基础
传统“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影响、市场经济大潮下功利思想造成的浮躁心态、社会上对教育的偏狭认识和宣传(如近年社会对高考状元的过分关注),还有家长对独生子女的宠溺和极大期待,内外原因使当今家庭教育走向重智化趋势。重智化的家教趋势造成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技能培训,子女在父母设定的“好成绩——好大学——好工作——好家庭——拥有成功”的逻辑人生和功利主义教育观中成长,忽视孩子的人格成长、品行养成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树立。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家庭教育功能极度功利化,家风建设与传承失去了主阵地和内在发展动力。
3.社会价值理念的庸俗化迷失了家训文化传承的思想基础
在当今信息化、网络化和金融时代的现代和后现代社会,人们思想发展和形成已经非常多元,功利主义和追名逐利思想盛行,社会“浮躁病”流行。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人们的价值判断趋向庸俗,传统家风家训中的主流价值思想有被迷失的倾向。加之古代家风家训产生于宗法小农自然经济的农耕社会,诸多理念和思想观点已不合当代社会时宜。在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传统家风建设与传承的思想通道渐渐迷失。
二、现代家训文化发展和传承可行性的理性分析
家训文化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础性文化,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当今社会,传统家训文化的内生动力机制已大为减弱,家风建设也处于断层边缘。然而作为在中国具有3000年之久的文化传承历史的家训文化,其存在具有深厚的文化土壤和思想基础。这是我们建设和发展现代家训文化和家风重建的深厚历史基础,是不可轻易割断的内在动力。也就是说,家训文化所具有的历史性是其在现代可以继续传承与发展的动力之一。其次,家庭稳定仍是当今社会的主流思想,对当今社会和谐发展仍具有基础性作用,现代社会治理仍以家庭建设为重要内容。家庭建设离不开家训文化,现代家训建设的外在动力依旧存在,这使得家训文化发展具有了时代需求——时代性。再者,虽说现代社会价值多元,但是现代人追求家庭幸福的价值和理念仍是主流,“家和万事兴” 等传统伦理理念仍是现代人崇尚的家庭核心价值和主流理念。家庭的幸福追求是多方面的,包括家庭的和睦、富裕和对家人的亲情渴望等,这一价值追求是现代家训文化重建的强大内在需求,也是现代家训文化建设可行性的伦理依据。
三、家训文化重建的新动力机制探究
1.以核心价值观为抓手,凝聚新价值共识
家训文化家庭成员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种价值观的形成必然会受到整个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在当前社会价值理念多元背景下,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主流价值观有利于凝聚社会共识,有利于促进家庭成员形成健康积极的个人价值观,于整个家庭而言,有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家训家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起到很好的相关功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关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个人成长,是家风家教的丰富资源,可以作为现代家训文化重建的主要内容。其中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基本内容,涵盖了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行为的各个层面,同时也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新时期国民道德的精华,在家训文化重建中以此为抓手,既是创新也有继承,可以很好地体现传统与时代的结合,更容易被社会主流接受吸收,从而凝成共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家训文化才能与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在大方向上保持一致。良好的家训文化应该影响和引领家庭成员将个人修为、人生理想、职业追求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起来,将个人抱负与社会主义理想相结合,这种凝聚了社会共识的家训文化才能得到更好更快地延续和传承。
nlc202309041725
2.以社区乡村为场景,打通新传承通道
现代家庭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使得传统家训家风的传承和发展的社会基础不复存在,不得不在一定的程度上从家族让位给社会。因此,在我国社会现代管理的过程中为家庭提供传统家训家风发展和传承的社会通道,已然成为我国传统家训家风当代传承的客观要求。以往的社会结构是家族群居的宗族自治管理方式,成员之间为熟人社会,在此条件下家训文化可以内向生成和传承。如今由于社会流动性的增加,上述人群聚居方式已改为现代的社区乡村集聚管理方式,成员之间多为陌生人。这种聚集特点决定了家训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必须以社区乡村为单位以外部推进的方式进行。以社区乡村为场景,采取各种符合时代特征的新方式方法,在各个年龄层开展家训家风重建活动:如千家万户好家训的征集评选活动、“好婆媳、好邻里、好子女”等展现家庭良好风貌的评选活动、邻里文化的文艺宣传活动等等。活动内容应兼顾正反两方面,一要挖掘日常生活中良好家风的榜样,把他们的良好行为转化成家训条文,并进行相应表彰奖励,使良好家训成为人们内心的追求,并具体践行在生活中;二则对那些有损于传统家风传承的人和事应及时采取制止措施,并给予相应的惩处。最重要的是,活动的举办要常态化,应形成一项制度,在社区乡村创设“见贤思齐,见不贤内省”的良好氛围。这样一个“场景+活动”的过程,可以让区域内的陌生人变成熟人,从而使得家训家风的传承通道再次畅通。
3.以多元媒体为中介,营造新舆论氛围
现代传播媒体形式已趋向多元,除了主流传统媒体如报纸期刊之外,新媒体的介入大大丰富了信息传播通道。而且新媒体的更新速度之快,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像手机、网络等全新的媒体传播载体的科技水平之高,传播信息量之大,可以用目不暇接来形容。大到国际间的社会活动,小到一个邻居的生活行为,都可以通过主流媒体或非主流媒体的进行快速传播,可谓“动动手指头,秒知天下事”。因此,充分利用现代传媒,为现代家训文化的形成和传承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一方面加强正向引导,通过对典型的宣传,在社会上起到榜样辐射作用,形成最大的社会认同感;另一方面恰当进行负面消息的传播,建立媒体与群众的交流沟通平台,通过对负能量的理性分析、理性交流,从而转负为正。宣传的内容要接地气、生活化,通过对自然的、温馨的家风家训的散发,创设可信感人的舆论氛围。
参考文献:
[1]路丙辉.中国传统家风及其当代传承的社会理路[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5(2)
[2]张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试验场:家风家教[J].道德与文明,2015(2)
[3]王艳丽.家风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J].大庆社会科学,2015(1)
【家风的传承和发扬】推荐阅读:
传承家风家训的作文12-14
传承优良家风的演讲稿07-17
家风传承作文08-22
传承优良家风12-13
传承家风的演讲稿850字08-16
传承家风、感恩父母08-30
传承好家风作文素材09-14
传承好家风800字09-16
传承家风家训,仁爱施教10-15
好家风好家训传承故事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