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疼痛诊疗管理规范

2024-09-03

慢性疼痛诊疗管理规范(共12篇)(共12篇)

1.慢性疼痛诊疗管理规范 篇一

卫生部关于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增加“疼痛科”诊疗科目的通知 卫医发[2007]22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部直属有关单位:

随着我国临床医学的发展和患者对医疗服务需求的增加,根据中华医学会和有关专家建议,经研究决定:

一、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卫医发[1994]第27号文附件1)中增加一级诊疗科目“疼痛科”,代码:“27”。“疼痛科”的主要业务范围为:慢性疼痛的诊断治疗。

二、开展“疼痛科”诊疗科目诊疗服务的医疗机构应有具备麻醉科、骨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风湿免疫科、肿瘤科或康复医学科等专业知识之一和临床疼痛诊疗工作经历及技能的执业医师。

三、目前,只限于二级以上医院开展“疼痛科”诊疗科目诊疗服务。具有符合本通知第二条规定条件执业医师的二级以上医院可以申请增加“疼痛科”诊疗科目。门诊部、诊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等其他类别医疗机构暂不设立此项诊疗科目。

四、拟增加“疼痛科”诊疗科目的二级以上医院应向核发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地方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应依法严格审核,对符合条件的予以登记“疼痛科”诊疗科目。

五、医疗机构登记“疼痛科”诊疗科目后,方可开展相应的诊疗活动。开展“疼痛科”诊疗科目诊疗服务应以卫生部委托中华医学会编写的《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疼痛学分册)》、《临床诊疗指南(疼痛学分册)》等为指导,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本通知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二○○七年七月十六日

抄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部、中华医学

2.慢性疼痛诊疗管理规范 篇二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4月入住我科的128例老年慢性非癌性疼痛患者。128例患者中男性78例, 女性50例, 年龄60~85岁, 初中以上文化程度82例, 小学文化程度及文盲46例。病程平均为 (16.9±3.6) 个月, 疾病种类包括:骨质疏松症35例, 膝关节骨性关节病25例, 腰椎间盘突出症24例, 颈椎病18例,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6例, 肩周炎12例。纳入标准:符合国际疼痛研究会IASP的慢性疼痛诊断标准, 即疼痛时间3个月以上, 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3分。排除标准:有恶性肿瘤、严重心、肝、肾、神经系统疾病;既往曾经神经科或精神科医师诊断的器质性疾病 (如脑梗死等) 或重型精神病 (如精神分裂症等) ;智力低下者。

1.2研究方法

1.2.1分组:将128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试验组 (n=64) 患者在入院时给予规范化疼痛护理, 并实施常规护理和常规镇痛治疗, 常规护理主要包括:饮食护理、药物指导、防跌倒护理和康复护理。对照组 (n=64) 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和常规镇痛治疗。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分别在患者入院时和出院时进行疼痛评估。

1.2.2规范化疼痛护理方法。①疼痛健康教育内容:疼痛的概念及机制。规范化疼痛治疗方法, 无需忍痛的观念。教会患者正确评估疼痛强度并及时告知医护人员。镇痛药物相关知识。正确理解阿片类药物的成瘾性和耐受性。社会支持在疼痛控制中的作用。②情感支持疗法:与患者展开有效沟通, 以耐心倾听和良好亲和力赢取患者的信任, 建立良好的护患信任关系, 给予充分的支持和鼓励, 对患者的负性心理情绪及时疏导。③松弛疗法。运用深呼吸放松法:以安静舒适的环境为宜, 让患者靠在沙发上, 以轻柔愉快的声音指导。一般先从双手开始, 吸气时, 逐渐握紧拳头 (约5 s) , 吐气时缓缓放松 (约10 s) 。借此感到紧张与放松的感觉, 然后用类似方法从前臂、上臂、脸部、颈部、肩部、腹部、大腿、小腿等部位肌肉逐步放松, 整个训练过程与呼吸密切配合, 一般每次重复30 min。

1.2.3疼痛控制效果评价: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在纸上面划一条10 cm的横线, 横线的一端为0, 表示无痛;另一端为10, 表示剧痛;中间部分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让患者根据自我感觉在横线上划一记号, 表示疼痛的程度。轻度疼痛1~3分;中度疼痛平均值为4~6分;重度疼痛7~10。评分越高, 表明患者的疼痛程度越重。

2结果

两组患者入院时组间VAS疼痛评分无差异性, 见表1, 但治疗护理出院时试验组VAS疼痛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有差异性 (P<0.05) 。

3讨论

3.1近年来, 疼痛治疗质量日益受到关注。美国老年协会等[3]陆续出版老年疼痛相关循症指南。有研究表明[4], 老年人不愿意讲述疼痛, 采取忍耐的态度, 不愿服药或对治疗无信心是对疼痛和疼痛管理的常见认知。Arnstein等[5]提出对患者的疼痛教育无论是单独进行还是作为认知行为治疗的一部分, 均可使患者从中受益。而且对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提供疼痛教育时不管其方式是结构性还是非结构性、有序还是无序, 都是有益于患者了解和使用疼痛的相关知识和技术, 管理自身的疼痛, 从而有助于获得更为舒适和积极的生活, 并恢复至疼痛发生之前的生活质量。健康宣教可以使患者掌握正确的疼痛评估方法, 增强其对疼痛的自控能力, 减少患者对使用阿片类药物成瘾性的担忧, 从而主动提高控制疼痛的意识, 积极要求治疗, 并主动配合医护人员用药。健康教育的最根本目的是改变患者不健康的行为, 建立积极向上的健康行为, 而行为的根本过程要经历服从、同化、内化的态度转化阶段, 遵循健康教育知信行的行为改变模式[6]。

3.2通过一定的肌肉松弛训练程序, 有意识的控制自身的生理心理活动, 降低唤醒水平, 改善躯体及心理功能紊乱状态, 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7]。

3.3长期的病痛更易引发患者的产生焦虑、烦躁和抑郁等心理障碍, 进而加剧疼痛感受。情感支持疗法给予患者充分支持和鼓励, 减轻患者的心理障碍。

本研究通过开展规范化疼痛护理, 结果显示, 试验组患者的疼痛控制效果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 提示规范化疼痛护理可以提高老年慢性非癌性疼痛控制的效果。护理人员要及时正确地评估患者的疼痛, 实施规范化疼痛护理, 使老年人经常保持精神舒畅, 增强患者积极治疗的信心, 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韩继生.疼痛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12.

[2]娄强.老年病人规范化疼痛治疗的原则[J].老年医学与保健, 2005, 11 (3) :182-183.

[3]AGS Panel on Persistent pain in older Persons.The management of persistent Pain in older persons[J].J Am Geriatr Soc, 2002, 50 (6Suppl) :205-224.

[4]李红艳, 李世红, 卞春华.老年患者慢性疼痛的特点及护理对策[J].承德医学院学报, 2003, 20 (2) :131-132.

[5]Arnstein P.Chronic neuropathic pain issues in patient education[J].Pain Manag Nurs, 2004, 5 (4) :34-41.

[6]包佳明.霍杰.护理健康教育概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212-213.

3.慢性疼痛切莫“硬扛” 篇三

10年前,梁大伯就开始出现颈部疼痛,到当地医院就诊后,医生给他开了一些止痛药,服用后症状有所好转。此后只要出现颈部疼痛,梁大伯就自行按此方服药。直至今年,梁大伯的颈部疼痛明显加剧,有时扩散至肩膀手臂,原来一直服用的药已经难以止痛。梁大伯看到子女平时工作很忙,一辈子都心疼子女的老人于是就选择了自己硬扛,结果疼痛愈发加剧。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患有慢性疼痛时,大多数人却选择“硬扛”,这其实是一个误区。持续3个月以上、难以缓解的慢性疼痛,对于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都会起到破坏作用。病人长期处于疼痛之中,会因机体各系统功能失调、免疫力低下而诱发各种并发症。疼痛带来的持续性精神紧张、不安会直接诱发患者出现睡眠紊乱、食欲降低、精神恍惚甚至人格扭曲等后果。家中有人长期忍受疼痛,对一个家庭的负面影响甚至要超过疾病本身。其中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类风湿性关节炎、三叉神经痛等是困扰人们的常见慢性疼痛。更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情况下,慢性疼痛可能是某些恶性疾患的一种预警信号,提示机体需要进一步检查。

从当今世界范围来看,疼痛已经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也是造成人们生活及劳动能力降低和工作日减少的最普通、最直接的因素。大多数有顽固疼痛疾病的患者,由疼痛造成的健康寿命损失往往要高于疾病本身。因此,慢性疼痛受到广泛的重视。2008年卫生部批准二、三级医院建立疼痛科,疼痛患者的规范化治疗已经纳入了国家卫生部的重要医疗项目之内。

有机构对慢性疼痛患者自我用药习惯进行过调查,结果显示,约60%的慢性疼痛患者都在自行服用止痛药,医生特别提醒广大疼痛病人,切勿自行盲目服用止痛药物。比如偏头痛,患者偶尔自行服用药物可以止痛。但对于经常偏头痛的患者,长期服用药物极易出现药物依赖性,也可能引起胃肠道损害以及肝脏等损伤。曾经有位偏头痛患者在服用止痛药后去赴酒宴,结果造成了严重的肝脏中毒损伤。

医生特别告诫读者,对于慢性疼痛应该及早诊治。目前,科学的发展使治疗疼痛的方法日益增多,疗效也越来越好,大部分的慢性疼痛都可以得到治疗。慢性疼痛患者首先要明确诊断,针对病因进行镇痛、恢复功能。比如颈、肩、腰、腿这四个部位,经常会在运动的过程中发生磨损。而磨损早期并没有明显的骨骼和肌肉改变,仅表现为疼痛。单纯服用药物或者进行盲目锻炼并不能完全改善疾病的转归,而针对炎症的发生过程、疼痛的病理过程进行靶向性消炎、消痛治疗,解决了疼痛的问题,同时筋骨、肌肉、关节疼痛的部位血液循环得到改善,既治标又治本,还减少了止痛药物给人体造成的伤害,这才是正确的止痛治疗之道。

医生为梁大伯进行了检查,又让他拍了X线片。确诊为颈椎病,给他制订了全面的治疗方案,包括物理治疗和药物治疗。药物中包括活血化瘀的中药和消炎止痛药。老伴每周陪梁大伯到医院做两次理疗。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梁大伯的颈椎痛明显缓解,心情也开朗起来。对老伴和孩子们说,以后有病痛再也不要硬扛了。

(本文作者为江苏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

(付安荣整理)

(编辑林妙)

4.慢性疼痛诊疗管理规范 篇四

心衰病诊疗方案

(慢性心力衰竭)

心衰病是以心悸、怔忡、气喘、水肿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其病位在心,涉及肺脾肾诸脏,是本虚标实之证。本病属于现代医学“慢性心力衰竭”范畴。

一、病名:

1、中医病名:心衰病

2、西医病名:慢性心力衰竭

二、诊断

(一)中医诊断

参考《实用中西医结合内科学》(陈可冀主编,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中有关标准执行。

(二)西医诊断

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09年中华医学会编著《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内科分册》Framingham心衰诊断标准和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标准进行诊断。诊断必须尽可能明确病因、并对功能状态、容量状态以及患者预后作出评估。

三、中医治疗方案

(一)辨证论治

(1)气阴两虚、心血瘀阻

症状:胸闷气喘,心悸,动则加重,乏力自汗,两颧泛红,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失眠多梦,或有紫绀。舌红少苔,或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沉细、虚数或涩、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化瘀

方药:生脉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党参20g、麦冬15g、五味子10g、黄芪25g、黄精15g、玉竹15g、桃仁10g、红花10g、柴胡10g、当归10g、川芎15g、赤芍15g、车前子15g、冬瓜皮20g

加减法:气虚甚者加人参、白术;阴虚重者加太子参、生地、天门冬;瘀血重加丹参、益母草;兼痰热内阻加枳实、竹茹、瓜蒌;便秘者加郁李仁、大黄。失眠甚加酸枣仁、夜交藤、龙骨。

辨证使用中成药:

生脉饮口服液;血府逐瘀汤口服液;生脉注射液。

(2)阳气亏虚、血瘀水停

症状:胸闷气喘、心悸、咳嗽、咯稀白痰、肢冷、畏寒、尿少浮肿,自汗,汗出湿冷,舌质暗淡或绛紫,苔白腻,脉沉细或涩、结代。

治法:益气温阳、活血化瘀

方药:参附汤合丹参饮、苓桂术甘汤加味。

人参10g、制附子10g、茯苓15g、白术15g、桂枝10g、丹参30g、降香12g、赤芍15g、益母草30g、葶苈子15g、砂仁10g、大腹皮15g、大枣12g、车前子15g、泽泻12g、猪苓15g

加减法:气虚重者加黄芪、五味子;阳虚重者加巴戟天、肉桂、葫芦巴; 辨证使用中成药:

麝香保心丸;心宝丸;

(3)心肺气虚、痰瘀饮停

症状:胸闷气喘、心悸、活动后诱发或加重,神疲乏力、咳嗽、咯白痰、面色苍白、或有紫绀。舌质淡或边有齿痕,或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沉细、虚数或涩、结代。

治法:益气活血,理气化饮

方药:益气健心汤(康广山主任医师经验方)加减

人参10g、黄芪30g、半夏10g、瓜蒌20g、枳壳10g、厚朴10g、丹参15g、赤芍15g、川芎15g、砂仁6g、毛冬青15g、云苓20g、葶苈子15g、泽泻15g、白术10g、香附10g。

加减法:兼见心肾阳虚去半夏、瓜蒌、毛冬青,加制附子、葫芦巴、桂枝;兼见阴津亏虚加生地、麦冬、玉竹;瘀血重加桃仁、红花、益母草;兼肝气郁结加柴胡、合欢皮、郁金;大便秘结加大黄、郁李仁;兼睡眠差加五味子、酸枣仁、夜交藤;心悸明显加龙骨、牡蛎、紫石英;兼有痰热内阻者加浙贝、竹茹、黄芩、鱼腥草。

本院制剂:通脉健心丸,6g,Tid

(4)肾精亏损、阴阳两虚

症状:心悸、动辄气短,时尿少肢肿,或夜高卧。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四肢不温,步履无力。或口干咽燥。舌淡红质胖,苔少,或舌红胖,苔薄白乏津,脉沉细无力或数或结代。

治法:填精化气,益阴通阳

方药:左、右归丸合生脉散加减

阴虚甚者,左归丸合生脉散

生地黄20g、熟地黄20g、山茱萸12g、枸杞子12g、菟丝子12g、鹿角片10g、山药15g、猪苓12g、茯苓12g、泽泻12g、人参10g、麦冬15g、五味子10g

阳虚甚者,右归丸合生脉散

制附子10g、熟地黄20g、山茱萸12g、枸杞子12g、菟丝子12g、鹿角片10g、山药15g、肉桂9g、人参10g、麦冬15g、五味子10g

(二)中成药应用

根据心衰病的中医辨证分型,可酌情选用以下中成药:

1.参附注射液20-40ml+5%GS250ml,静滴,QD-BID。适用于心衰病偏于气阳

不足者。

2.参麦注射液或生脉注射液40ml +5%GS250ml,静滴,QD-BID。适用于心衰病偏于气阴不足者。

3.黄芪注射液20-40ml+5%GS250ml,静滴,QD-BID。适用于心衰病气虚明显者。

4.丹参注射液20ml+5%GS250ml,静滴,QD-BID。适用于心衰病兼有血瘀者。

5.心通口服液,1-2支,TID。适用于心衰病者。

6.通心络,4片,TID。适用于心衰病者。

(三)中医特色疗法

1、中药足浴

2、养生调摄:调情志、节饮食、避风寒、适劳逸。

四、疗效评价

(一)疗效标准

1.临床近期治愈:心功能纠正至1级、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各项检查基本恢复正常。

2.显效:心功能改善2级以上,症状、体征及心电图、EF、6分钟步行试验等指标明显改善。

3.有效:心功能改善2级以上,症状、体征及心电图、EF、6分钟步行试验等指标有所改善。

4.无效:心功能无明显变化,或加重,或死亡。

(二)评价方法

根据患者入院和出院当天病情按照疗效标准进行心衰疗效评价。心功能评价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方案。

五、治疗难点分析及解决思路

(一)中医治疗难点分析

在临床工作中,心衰病的中医药治疗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生存质量问题: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多病因的慢性疾病,医疗干预的有效性除反映在患病率或者死亡率及实验室的理化指标之外,还反映在病人自身的感觉、功能状态和生存质量。生存质量在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评价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目前,中医界观察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基本上都是照搬西医的做法,着眼于实验室指标和症状改善等方面,而对患者的生存质量缺乏关注,现代医学对慢性心衰的治疗从病死率,生存时间等远期指标进行循证医学的研究,但对患者日常生活的自我感受却仍然关注不够。

2.依从性问题:在心衰病的中医药治疗中,包括中药汤剂,中成药,以及中药针剂的运用,在住院期间,患者可以得到这三方面的完整治疗;但出院后,中药针剂难以应用,中药汤剂虽然疗效较好,但要求病人每天熬中药的话,却不是每个病人都能坚持,单纯只是靠中成药,疗效就大打折扣了。心衰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能否坚持用药,直接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和生存时间。虽然有不少患者都能每天坚持服用中药汤剂,但如何能让更多的病人能坚持中医药治疗,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取得中医药疗效的重要基础。

3.尚未取得有统计意义的确切的数据支持:西医治疗心衰病,以大规模的临床试验作为依据,在大量病人的基础上取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因而结果明确,也很有说服力。我院回顾既往的病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然而要拿出准确的数据说明中医药的确切疗效,比如病人的平均生存时间多长,每年的死亡率是多少,每年的平均住院次数是多少等等,现在还未能做到。

中医药治疗心衰病具有自己的优势,但是,在心衰病病人治疗过程中常会出现心衰病急性发作的情况,由于中医药起效缓慢,此时宜中西医结合、采取综合措施积极抢救治疗。

(一)、针对难点的中医治疗应对思路

针对临床工作中存在的难点,我们拟采取以下的应对措施:

1.生存质量问题:通过建立病人数据库,长期跟踪随访,及时提醒病人回院复诊,从而追踪心衰病人的生存质量。

2.针对依从性问题,可以从两方面解决:

1)改进剂型:我院引进三九制药的颗粒剂及康仁堂制药的全成分配方颗粒,颗粒剂应用方便,便于携带,而且尽可能的保留了中药的原药成分,最大限度的保证了中药的疗效,可为原汁原味。在中国,民间常有中药材打成粉,每日服用以作保健的习惯,符合中国人的习惯,易于接受。

2)建立病人数据库,长期跟踪随访,及时提醒病人回院复诊,从而督促病人服药,特别是中药汤剂的服用,尽量使病人能够坚持服药,从而提高病人的依从性。

5.慢性疼痛诊疗管理规范 篇五

1 单药治疗

1.1 抗生素

抗生素常用于治疗CPPS, 但大多为经验性治疗, 而不是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治疗。有两项质量较高的随机对照试验报道了抗生素治疗CPPS的疗效, 环丙沙星 (500mg口服, 每日2次) 或左氧氟沙星 (500mg口服, 每日4次) 治疗6周, 与安慰剂相比症状改善并无统计学意义。Zhou[2]等报道四环素 (500mg口服, 每日2次) 治疗CPPS12周后, 患者平均NIH-CPSI降低了18.5分, 然而该研究在设计上存在一些缺陷。迄今为止, 没有证据表明抗生素可作为治疗CPPS的一线用药。

1.2 α-受体阻滞剂

有7篇评价α-受体阻滞剂单药治疗CPPS疗效的文献符合纳入标准[3,4,5,6,7,8,9]。7个研究的结论不一致。某些研究中, 不同的α-受体阻滞剂治疗至少12周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而在另一些短疗程研究中, α-受体阻滞剂治疗6周后患者NIH-CPSI改善并无统计学意义。值得注意的是, 关于坦索罗辛治疗CPPS (疗程6周) 的临床研究的结论并不一致。Alexander等认为坦索罗辛无明显疗效, 而Nickel等[4]支持坦索罗辛的使用。α-受体阻滞剂是否有确切疗效目前尚无定论, 但如果患者有明显的下尿路症状且从未使用过α-受体阻滞剂, 则可以考虑使用α-受体阻滞剂治疗, 疗程至少12周。

1.3 抗炎药

目前认为炎症和免疫反应异常参与了CPPS的病理生理过程。检索共纳入5个RCTs[9,10,11,12,13,14], 其中2篇研究只关注ⅢA型。2篇研究分别比较环氧化酶-2 (Cyclooxygenase-2) 抑制剂罗非考昔 (25或50mg口服, 每日4次) [9]和塞来昔布 (200mg口服, 每日4次) [12]与安慰剂治疗CPPS的疗效, 疗程6周。但只有Zhao等的研究显示塞来昔布治疗CPPS (ⅢA型) 有效, 疗效在治疗结束2周后消失。同时, 研究显示小剂量口服泼尼松龙治疗CPPS4周后无明显疗效[14]。另外, 和安慰剂相比, 抑制神经生长因子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他尼珠单抗[10]和白三烯拮抗剂扎鲁斯特[13]均未显示出明显的疗效。同时, 从18株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的大肠埃希氏菌中提取的细菌免疫刺激成分OM-89仍无显著的疗效[14]。综上, 单一使用抗炎药及免疫调节剂治疗CPPS疗效并不理想。

1.4 激素调节剂

Nickel等的研究比较了Ⅱ型5α还原酶抑制剂非那雄胺 (5mg口服, 每日4次) 与安慰剂治疗ⅢA型CPPS的疗效, 经过6个月的治疗后, 非那雄胺组NIH-CPSI并无明显改善。De Rose等研究了甲帕霉素治疗CPPS的效果。甲帕霉素可降低前列腺内雌激素水平, 因而可用于前列腺增生的治疗。研究显示甲帕霉素 (40mg口服, 每日4次) 治疗60天后, 相对于安慰剂组, 甲帕霉素组患者NIH-CPSI明显改善。目前, 激素调节剂用于治疗CPPS尚有争议。

1.5 植物制剂

Shoskes等报道了槲皮素治疗CPPS的疗效。槲皮素是一类黄酮类化合物, 具有抗氧化作用。槲皮素 (500mg口服, 每日2次) 治疗4周后, 相对于安慰剂组, 槲皮素组患者NIH-CPSI显著改善。另一个研究报道了花粉提取物舍尼通的治疗效果[15]。舍尼通片 (2片, 口服, 每日3次) 治疗12周后, 舍尼通组患者NIH-CPSI显著改善。2个RCTs均显示出植物制剂有确切的疗效, 且植物制剂副作用少, 可推荐作为治疗CPPS的药物之一。

1.6 神经调节类药物

有一个RCTs报道了普瑞巴林 (150mg到600mg口服, 每日1次) 治疗CPPS6周的疗效, 主要结局指标为NIH-CPSI疼痛症状评分。相对于安慰剂组, 普瑞巴林组患者NIH-CPSI疼痛症状评分并无显著改善, 且普瑞巴林组副作用明显增多。故神经调节类药物是否有效仍需进一步研究。

1.7 膀胱功能调节剂

多项研究发现CPPS与间质性膀胱炎在临床表现、钾敏感试验和药物治疗等方面有许多类似的地方, 故推测两组之间具有相似的发病机制, 即下尿路上皮功能障碍。戊聚糖多硫酸钠常用于治疗间质性膀胱炎。Tugcu V等用戊聚糖多硫酸钠 (300mg, 每日3次) 治疗CPPS, 疗程16周。治疗结束后, 与安慰剂组相对, 戊聚糖多硫酸钠组患者症状无显著改善。

2 物理治疗

有研究显示物理疗法可以改善CPPS患者因骨骼肌功能失调所致的疼痛症状。用于CPPS的物理疗法种类较多, 包括肌筋膜激痛点的物理治疗、经皮胫后神经刺激疗法、针刺或电针刺、经会阴体外冲击波治疗、超声电磁疗法及有氧运动。Fitzgerald等研究了肌筋膜激痛点的物理疗法治疗间质性膀胱炎和CPPS。经过10周的治疗后, 治疗组患者NIH-CPSI总分均值下降了14.4分, 但和对照组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 研究显示经会阴体外冲击波治疗及经皮胫后神经刺激疗法治疗CPPS (ⅢB型) 可明显改善患者NIH-CPSI。此外, 与对照组相比, 超声电磁疗法组NIH-CPSI总分无明显改善, 但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改善。研究显示, 与假针刺组相比, 针刺组治疗CPPS10周后, 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电针刺疗法对改善患者NIH-CPSI疼痛评分有意义, 但患者NIH-CPSI总分并无明显改善。另外, 有研究显示有氧运动对改善患者症状有一定作用。综上, 物理疗法种类多, 是否都有疗效还无定论, 某些CPPS患者可能从中获益。

3 联合治疗

综上所述, 单一疗法治疗CPPS未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特别是传统使用的一线用药, 疗效并不理想, 反而是一些新药如植物制剂显示出了确切的疗效。联合治疗的RCTs报道较少。Alexander等报道了环丙沙星 (500mg, 每日2次) 单药治疗、坦索罗辛 (0.4mg, 每日4次) 单药治疗及联合使用环丙沙星、坦索罗辛治疗CPPS与安慰剂治疗CPPS的疗效, 疗程6周, 结果并未显示出单药治疗或联合治疗有确切的疗效。而在Tugcu等[8]的研究中, 90名诊断为CPPS (ⅢB型) 的患者随机分为多沙唑嗪组 (4mg, 每日4次) 、多沙唑嗪 (4mg, 每日4次) +布洛芬 (400mg, 每日4次) +硫秋水仙苷 (12mg, 每日4次) 联合用药组及安慰剂组, 疗程6个月。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组相比, 单药组和联合用药组患者症状均明显改善, 单药组和联合用药组疗效无统计学差异, 且治疗结束后随访的6个月中疗效依然稳定。

4 个体化综合治疗

最近, NIH发起多中心、耗时多年的CPPS综合学科研究法, 致力于评估CPPS患者临床表型的价值。临床表型分类UPOINT包括6个临床表型域, 即泌尿系统症状 (urinary) 、社会心理症状 (psychosocial) 、器官特异症状 (organ specific) 、感染症状 (infection) 、神经系统或全身症状 (neurologic/systemic) 、骨骼肌触痛症状 (tenderness of skeletal muscles) 。研究显示CPPS患者临床表型域数量和患者症状严重程度及病程有一定的相关性, 即患者的临床表型域数量越多, NIH-CPSI总分也越高[16,17]。因40%-70%的CPPS患者伴有性功能障碍, 故现在多数研究者认为应在UPOINT基础上增加性功能障碍的临床表型域。新的UPOINTS将为患者提供最佳的个体化综合治疗。研究显示采用UPOINT临床表型分类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综合治疗后, 患者的症状及生活质量有明显的改善。在一个前瞻性队列研究中, 有至少符合3个UPOINT临床表型域的CPPS患者100名, 采用个体化综合治疗 (中位随访时间为50周) 后, 84%的患者治疗有效 (即NIH-CPSI总分至少降低6分) , 且NIH-CPSI疼痛评分、排尿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改善。UPOINTS临床表型决策的价值需要更多的RCTs予以验证。CPPS的UPOINTS临床表型分类见表1。

5 总结

慢性前列腺炎病因复杂, 病理生理过程至今未阐明, 在临床上治疗非常困难。本综述提示传统经验治疗的的疗效并不确切, 可能只对部分患者有效。CPPS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但CPPS不能简单地归为一个病因或发病机制。另外, 同一发病机制的CPPS患者其症状也不尽相同, 所以CPPS患者应作为独立的个体来治疗, 即本综述中以UPOINTS临床表型为依据的个体化综合治疗。虽然UPOINTS临床表型决定的个体化综合治疗需要更多的研究予以验证, 但相对于以往的经验治疗, 它可能是一种更有价值的治疗方法。

摘要:前列腺炎是成年男性常见疾病, 占泌尿外科门诊患者的8%25%。虽然前列腺炎不是一种直接危及生命的疾病, 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并对公共卫生事业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而慢性前列腺炎/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 (chronic prostatitis/chronic pelvic pain syndromes, CP/CPPS) 是前列腺炎的主要类型, 约占慢性前列腺炎的90%以上。由于目前对CPPS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学改变还不清楚, 临床上治疗CPPS是一大难题。本文就CPPS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6.浅析慢性便秘的外科诊疗 篇六

【关键词】慢性便秘;手术治疗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562-02

正常排便需要含有一定量膳食纤维的胃肠内容物以正常速度通过消化道各段,及时抵达直肠,并能刺激直肠肛管,诱发排便反射。排便时盆底肌群协调活动,完成排便。引起便秘的原因复杂,不合理的饮食习惯、膳食纤维摄入不足、不良排便习惯、长期抑制便意、不合理使用泻剂、环境或排便体位改变、妊娠、老年都可能造成便秘。许多影响肠平滑肌功能的疾病,如结、直肠解剖结构的异常,平滑肌源性或肠神经源性病变,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病变,肠肿瘤所致的局限性狭窄、梗阻,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或肠神经系统药物亦可引起便秘。

1 分类及诊断

1.1 慢性传输型便秘 即肠道运输能力减弱引起的便秘,以年轻女性多见,常伴有腹部膨胀和不适感。作结肠传输时间测定时可发现全结肠传输慢或乙状结肠直肠传输延迟。

1.2 出口梗阻性便秘

1.2.1 直肠前突 多见于中老年女性,尤其是慢性便秘腹内压增高的女性、多产妇、排便习惯不良者、老年女性会阴松驰等,因直肠阴道隔薄弱,长期在排便时粪便陷入前突不能排出起便秘。主要症状是排便困难、肛门阻塞感及排便不全感。直肠指诊是主要诊断手段,可触及直肠前壁有明显薄弱松弛区域。排粪造影可显示前突的深度和宽度。

1.2.2 直肠粘膜脱垂 以中年人多见,女多于男。因直肠粘膜松弛、脱垂,排便时形成套叠,堵塞肛管上口,,多发生于直肠远端。主要表现为直肠排空困难,排粪不全及阻塞感,且用力越大,阻塞感越强。排粪造影是明确诊断的极有价值的检查,可见到在直肠侧位片上用力排便时的漏斗状影像。直肠指诊可发现直肠下端粘膜松弛或肠腔内粘膜堆积。

1.2.3 耻骨直肠肌综合征 耻骨直肠肌痉挛性肥厚致使盆底出口处梗阻,引起便秘。可能与局部炎症、滥用泻药有关,也可能与盆底肌痉挛综合征是一种疾病的不同阶段表现。本病特

征为进行性、长期、严重的排便困难、排便过度用力、时间过长、便次频繁、排便不全感,伴肛门或骶区疼痛、精神紧张。直肠指诊时可感到肛管张力增加,肛管测压时可见到静息压及收缩压均增高。肛门肌电图检查发现耻骨直肠肌、外括约肌反常电活动。结肠传输功能检查时可发现明显的直肠滞留现象。

1.2.4 盆底痉挛综合征 正常排便时,耻骨直肠肌和肛门外括约肌松弛,使肛管直肠角变大,肛管松弛,便于粪便排除。若排便时以上两肌不能松弛,甚至收缩,则会阻塞肠道出口,引起排便困难。肛门指诊是本病的重要检查方法,可触及肥厚的呈痉挛状的内括约肌。直肠测压时发现肛管静息压升高。排便造影时发现肛门直肠角在用力排便时不变大甚至变小。

2 治疗

2.1非手术治疗 治疗目的是改善症状,消除病因,恢复正常肠动力和排便的生理功能,因此是个体化的综合治疗。

2.1.1一般治疗 包括科学的生活管理,良好的精神心理状态,多食纤维素性食物,养成定时排便的良好习惯。长期应用通便药者,避免滥用泻剂导致泻剂性肠病。

2.1.2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目的是恢复肠动力、软化粪便,促进排空。根据便秘类型选择促肠动力药,如西沙必利为全胃肠促动力药,对某些慢传输型便秘有效;普卡必利作用于5-HT4受体,有促肠动力作用。泻剂作为通便药是通过软化粪便促进肠内容物的排空,常用的通便药有膨胀性泻剂、渗透性泻剂、刺激性泻剂、盐类泻剂以及软化剂,并且应根据目的治疗进行选择通便药。

2.2手术治疗

2.2.1 直肠切除术 应用较多的是结肠次全切除术,其次为结肠部分切除术,但是后者一般预后不佳,以上手术虽然可以治愈一些难治性便秘,但是手术创伤大,也有可能出现一些并发症。因此,对手术适应证的选择一定要严格。手术前一定要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及针对慢性便秘的特殊检查,综合分析,然后决定治疗方案。

2.2.2 直肠前突修补术 消除薄弱区以打断恶性循环,术式包括:(1)闭合式修补法,适应于单纯较小至中度的直肠前突;(2)开放式修补法,可用于较大的重度前突者。

2.2.3 直肠固定术 治疗上应首先行保守疗法,部分患者可获治愈,长期保守无效者可考虑手术。常用术式有:(1)经肛门远端直肠粘膜纵形缝叠、硬化剂注射固定术;(2)脱垂粘膜胶圈套扎术,必要时可局部注射硬化剂;(3)经腹直肠固定术,适用于严重高位直肠粘膜松驰套叠者和有骶骨直肠分离影像者;(4)经直肠环形切除冗长粘膜,术前要求排除结肠慢运输型便秘、乙状结肠套叠、肠道易激惹综合征等,且不适用于合并慢性腹泻和外脱垂者。

2.2.4 耻骨直肠肌部分切除术 耻骨直肠肌部分切除有助于解除肛管狭窄,缓解排便困難。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学组.便秘外科诊治指南(草案)[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8,4

[2]黄忠诚.刘祺.李树根等.慢传输型便秘合并成人巨结肠32例临床诊治[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1,12

[3]刘世信.外科治疗顽固性例秘的评价[J].普外临床,1996,11.

7.慢性腹泻患者的临床诊疗分析 篇七

关键词:慢性;腹泻;诊疗

【中图分类号】R4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164-01

慢性腹泻指病程在两个月以上的腹泻或问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下面将慢性腹泻患者的临床诊疗分析汇报如下?

1病因

1.1肠道感染性疾病

慢性阿米巴痢疾;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血吸虫病;肠结核;其他寄生虫病:梨形鞭毛虫?肠道滴虫?钩虫?姜片虫和鞭虫感染;肠道真菌病:肠道念珠菌病?胃肠型毛霉菌病?

1.2肿瘤

大肠癌;结肠腺瘤(息肉);小肠淋巴瘤;胃肠道激素细胞瘤:胃泌素瘤?癌?胰性霍乱综合征?

1.3小肠吸收不良

原发性小肠吸收不良;继发性小肠吸收不良:如慢性胰腺疾病引起的胰酶缺乏?胆汁排出受阻和结合胆盐不足?小肠内细菌过度生长等引起的消化不良;小肠切除过多?近段小肠一结肠吻合术或瘘道等引起的小肠吸收面积减少;α-重链病?系统性硬化症和Whipple病等小肠浸润性疾病?

1.4非感染性炎症

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放射性肠炎;缺血性结肠炎;憩室炎;尿毒症性肠炎?

1.5功能性腹泻

肠易激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

1.6药源性腹泻

各种泻药;抗生素如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新霉素等;降压药如利血平?胍乙啶等?

2诊断步骤

2.1病史询问

2.1.1起病与病程

炎症性肠病?肠结核?肠易激综合征多见于青壮年,大肠癌多见于中老年男性患者,而乳糖酶缺乏的腹泻则多从儿童期开始?变态反应性腹泻常因服用某些异种蛋白质而诱发?起病急?伴有发热?腹泻次数频繁者多考虑肠道感染性疾病?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等引起的腹泻病程长而症状反复?大肠癌则病情进行性恶化?

2.1.2排便情况与粪便外观

小肠病变的腹泻量较多?血便较少见,腹痛往往位于脐周,伴肠鸣音亢进?直肠和乙状结肠的病变每次排便量少,常混有黏液或脓血,伴有里急后重感,腹痛多位于左下腹?肠易激综合征的腹泻多于清晨起床后和早餐后发生,进食生冷食物可诱发,粪便含有黏液,但无脓血,常腹泻与便秘交替?

2.1.3伴随症状

慢性腹泻伴发热时,要考虑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结核?淋巴瘤?肠道阿米巴病?显著消瘦和营养不良要考虑引起吸收不良的各种疾病?而较短时间内出现的腹泻伴进行性贫血?消瘦则应注意肠道肿瘤?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除腹泻等肠道症状外尚可有关节痛?虹膜睫状体炎等肠外表现?肠易激综合征则常伴有头昏?失眠?健忘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2.2体格检查

全面?仔细的全身与腹部检查有时可为诊断提供重要线索?腹块常提示肿瘤或炎性病变,恶性肿瘤的腹块常较硬,而克罗恩病或腹腔结核的肿块则常有较明显压痛?对慢性腹泻患者,尚应常规进行直肠指检,以免遗漏直肠癌的诊断?

2.3辅助检查与器械检查

2.3.1粪便检查

反复多次的粪便常规检查可发现红细胞?白细胞?原虫?寄生虫卵?脂肪滴?未消化食物?隐血试验可检查不显性出血?致病菌培养可发现致病微生物,有时需进行厌氧菌或真菌培养,以发现厌氧菌或真菌等引起的腹泻?

2.3.2小肠吸收功能试验

粪脂测定:粪涂片用苏丹染色在镜下观察脂肪滴,粪脂含量在15%以上者多为阳性?其他粪脂测定的方法尚有脂肪平衡试验?碘-甘油三酯和碘-油酸吸收试验等?D-木糖吸收试验:反映小肠的吸收功能?阳性者提示空肠疾病或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引起的吸收不良?

维生素B12吸收试验:反映回肠功能的检查方法,在回肠吸收功能不良或切除过多,肠内细菌过度生长,以及恶性贫血时,维生素B12吸收试验异常?胰功能试验:常用的方法有胰功肽试验,检查胰腺外分泌功能低下引起的腹泻?

呼气试验:C-甘氨酸一呼气试验:在回肠功能不良或切除过多或肠内细菌过多时,肺呼出的C02明显增多;氢呼气试验:对诊断乳糖或其他双糖吸收不良?小肠内细菌过度生长?或小肠传递过速有价值?

2.4影像学检查

2.4.1内镜检查

结肠镜可送达回肠末端,对直肠至回肠末端的器质性病变可作观察并做活检?胶囊内镜及全小肠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前者属无创检查,较易为患者所接受,后者可行黏膜活检做组织学检查或电镜检查,对弥漫性小肠黏膜病变,如热带性口炎性腹泻?乳糜泻?Whipple病?弥漫性小肠淋巴瘤等有诊断价值?有条件的单位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检查?

2.4.2X线检查

X线钡灌肠对不宜行结肠镜检查或结肠镜检查不能送达回盲部者尤为重要,可显示结肠的病变?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可对胆道和胰腺疾病有診断价值?若疑有腹腔实质器官肿瘤,可行CT扫描或磁共振成像检查?

3治疗方案

3.1病因治疗?

3.3对由于胰酶缺乏而导致消化吸收不良的慢性腹泻者,可使用胰酶制剂如得每通,每次1~2粒,每日3次,餐中服用?

3.3止泻药的应用 鞣酸蛋白每次1~2 9,每H 3次;次碳酸铋每次0.3~0.9g,每日3次;腹泻明显者可试用地芬诺酯或氯苯哌酰胺?

参考文献

[1] 黄永坤,何雯,李海林,段晶 . 不同季节腹泻病患儿粪便菌群变化和微生态治疗结果的分析.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3,15(03).

8.儿童慢性咳嗽54例诊断及诊疗 篇八

1慢性咳嗽的定义

部分学者认为慢性咳嗽是指咳嗽症状持续3周以上, 胸部X线检查无明显病变。McGarvey[1]考虑到上呼吸道感染后, 部分患者咳嗽症状可持续很长时间。但通过经验性治疗和有效的临床检查, 病情基本可控制在8周内。所以将3~8周内的咳嗽称为亚急性咳嗽, 慢性咳嗽应界定为病情>8周。

2临床资料

2.1 一般资料

2006年3月-2009年3月在东风公司总医院及东风公司花果医院门诊和住院患儿中, 以咳嗽为主要或唯一症状, 且咳嗽持续时间大于8周者共计54例。年龄6个月~14岁, 平均6岁2个月。其中男32例, 女22例。咳嗽持续时间8~16周, 平均11.6周。

2.2 诊治步骤

咳嗽大于8周应询问病史及体检+肺部X线分肺内肺外两种情况。肺内应做以下检查: (1) 肺功能测试; (2) 支气管激发试验; (3) 痰细胞分析; (4) 支气管纤维镜检查。肺外检查包括: (1) 耳鼻喉科作鼻窦X线检查; (2) 24h食管pH值检测。

2.3 临床表现

2.3.1 呼吸道感染或感染后咳嗽。

共17例, 占31.5%, 均有明确呼吸道感染史。其中呼吸道反复感染5例, 该组患儿多为干咳, 或有少许黏痰。感染明显者痰液较多。通过加强护理、多饮水、重调抗生素等措施, 3周内痊愈或症状基本消失。

2.3.2 上气道咳嗽综合征。

共15例, 占27.8%。14例经过耳鼻喉专科检查, 结合X线及鼻咽纤维镜明确诊断为慢性咽炎6例, 鼻炎3例, 鼻窦炎2例, 腺体肥大1例。本组患儿咳嗽多较轻、浅, 常诉咽喉部发痒“有东西”, 部分有痰, 有时不易咳出。经正规治疗原发病2~3周后, 咳嗽均消失或基本缓解。

2.3.3 CVA。

共10例, 占18.5%。咳嗽多呈阵发性, 较剧烈, 多为刺激性干咳。无痰或少痰, 以夜间入睡前或晨起最明显。本组患儿典型过敏史4例, 肺功能检测2例正常。其中1例支气管激发试验气道高反应。多数患儿经嘱避免冷空气刺激, 雾化吸入治疗3例, 口服氨茶碱或硫酸特布他林片等治疗5~14d, 1例加服强的松4mg, 2~3周内症状基本缓解或消失。

2.3.4 心因性咳嗽。

共2例, 占3.7%。2例年龄分别为9岁6个月和11岁。排除癫痫、抽动秽语综合征等, 咳嗽以白天明显, 单声咳, 无痰, 活动时消失。学习成绩中等, 性格较内向。2例均经多次治疗后转心理咨询门诊, 通过心理疏导治疗2~3周后, 1例咳嗽基本消失, 另1例症状明显缓解。

2.3.5 EB。

应用高渗盐水诱导痰检测方法, 共做痰液细胞分类24例。其中嗜酸细胞>0.03者3例。肺功能检测1例正常, 支气管激发试验阴性3例, 均给予氨茶碱或硫酸特布他林治疗。1例有效, 归入CVA, 另外2例改为地塞米松雾化吸入, 1例加服泼尼松片, 2周内基本痊愈。

2.3.6 GERS。

共2例, 占3.7%。1例常于夜间啼哭、咳嗽, 平时易呕吐。另1例自诉偶有咽喉“酸痛”, 上消化道钡餐提示胃食管反流。2例分别给予多潘立酮治疗5~7d后, 咳嗽缓解。

2.3.7 其他。

支气管异物2例, 患儿反复咳嗽, 近2个月就诊曾反复抗感染治疗失效。详细询问病史, 怀疑有异物吸入史, 后经支气管镜取出异物, 咳嗽很快停止。

3讨论

本文资料显示, 呼吸道感染与感染后咳嗽、VACS、CVA为引起儿童慢性咳嗽的三大主要病因 (占72.4%) , 与国内相关报道大致相同[2], 而与成人有明显不同。

本文由感染直接或间接导致儿童慢性咳嗽者达55.2%, 说明呼吸道感染是儿童慢性咳嗽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对RRTIs患儿, 应强调综合治疗, 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慢性咳嗽的病因复杂, 不同的年龄阶段有其一定的特征性[3]。本文54例中, 呼吸道感染或感染后导致的慢性咳嗽分布于各个年龄阶段。VACS及CVA则为3岁以上儿童慢性咳嗽的主要原因, 而前者对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影响最大, CVA主要影响1岁以上的儿童。本文以为, 在慢性咳嗽诊断程序上, 首先尽量排除或明确特异性咳嗽, 对非特异性咳嗽再根据咳嗽特征、检查结果及治疗反应等, 判断其病因[4]。对没有条件做进一步检查的医院, 可结合病史、症状、体征, 按最可能的推断诊断进行诊断性治疗, 并强调严密随诊。

参考文献

[1] Mc Garvey LP.Cough:Which investigation are most useful in thediagnose of chronic cough (J) .Thorax, 2004, 59 (4) :342-346.

[2]赵顺英, 任宗欣, 江载芳.慢性孤立性咳嗽患儿50例病因和诊断程序 (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6, 21 (2) :109-111.

[3]方丽, 李昌祟.儿童不明原因慢性咳嗽的病因与诊断 (J) .临床儿科杂志, 2007, 25 (6) :517-519.

9.慢性疼痛诊疗管理规范 篇九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诊治的78例小儿慢性腹痛患儿, 其中男45例, 女33例;年龄3~12岁之间, 平均 (5.6±1.4) 岁;病程1~24个月, 平均 (12.5±2.8) 月。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疼痛35例, 脐周疼痛20例, 进食后腹痛10例, 夜间腹痛8例, 无规律腹痛5例, 另伴有不同程度呕吐、反酸、嗳气、黑便等体征。

1.2 方法

所有患儿均经成人普通电子胃镜检查, 并以电子胃镜检查结果作为评估胃电图检查的诊断依据。

1.2.1 电子胃镜检查

检查前禁食8 h, 禁水4 h, 检查前15 min局部喉喷利多卡因进行黏膜表面麻醉, 口服西甲硅油乳剂消除消化道气泡, 采用GIF-260I电子胃镜检查, 按消化道解剖进镜, 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黏膜色泽及内容物的色、质、量, 并观察腔道是否规则, 在病变部位及胃窦部钳取3块黏膜组织, 行快速尿酸酶Hp试验及常规病理组织血检查。

1.2.2 胃电图检查

所有患儿均行餐前及餐后胃电图检查, 采用XDJ-S8B型消化道动力测试仪进行胃电图检查, 检查前2 d禁食辛辣、生冷、油腻等刺激性食物, 并禁止服用刺激胃肌电活动的药物, 检查前空腹6 h, 受检时需静卧10~15 min, 并指导患儿在受检期间禁止说话、活动。安放电极位置时, 取胃窦点, 即剑突与脐连线中点旁开2~4 cm;胃体点, 即剑突与脐连线中点向左旁开3~5 cm, 再向上1 cm;接地电极于右侧或左侧小腿内侧, 并接右侧或左侧手腕部内侧作为参考电极。检查者分别于餐前空腹胃电图记录10 min, 再于进餐完毕休息5 min后, 保持平卧体位, 再于餐后胃电图记录10 min, 用餐期间不可进水。选取胃体部和胃窦部导联用餐前后胃电图参数进行分析 (主频率和平均幅值) 。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用餐前后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胃镜检查结果及胃电图准确率观察

78例小儿慢性腹痛患儿中, 有慢性浅表性胃炎45例 (57.7%) , 慢性十二指肠炎21例 (26.9) , 胆汁返流性胃炎7例 (9.0%) , 胃十二指肠溃疡5例 (6.4%) 。

以胃镜检查结果为诊断标准, 胃电图检查准确率为66.7%, 不同病种的胃电图诊断结果, 见表1。

2.2 用餐前后胃电图诊断特点

78例小儿慢性腹痛患儿用餐后的胃体部、胃窦部导联胃电图主频率, 较用餐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而用餐后的幅值均呈不同程度升高, 与餐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表3。

注:与餐前比较, ※P<0.05。

注:与餐前比较, ※P<0.05。

3 讨论

胃电图是通过腹部体表电极记录胃肌电活动节律的一项非侵入性检查措施。临床研究发现, 胃黏膜及肌层的炎性浸润和变形增生, 可引起基础电节律 (BER) 的产生和传播受到影响, 进而导致节律失常和异位节律[2]。大量临床研究表明[3], 消化道症状与胃动力障碍和胃电活动异常存在一定关系, 胃电图主频率与胃慢波频率一致, 其涨幅变化与胃运动功能有关。由此临床可根据检测出的异常生物电信号判断胃运动功能情况, 以此作为胃部疾病初筛的依据[4]。

该研究中, 胃炎、十二指肠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是引起小儿慢性腹痛的主要原因, 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占57.7%。据相关调查显示[5], 小儿慢性浅表性胃炎多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和胃动力改变所致。该研究结果显示, 胃镜检查以胃镜检查结果为胃电图检查诊断标准, 胃电图检查符合率为66.7%, 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高达95.6%。慢性浅表性胃炎用餐前后胃体部、胃窦部导联主频率值无明显改变, 但用餐后的波形节律呈不规则高波, 餐后幅值明显增高。结果显示, 二导联用餐前后主频率无改变, 而平均幅值呈显著差异。由此可见, 胃电图在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和较高的准确性。胆汁返流性胃炎 (BRG) 与胃排空、胃窦运动减弱、幽门压力降低等胃动力障碍关系较为密切, 胃排空延迟, 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 造成含有十二指肠内容物流入胃, 使胃黏膜产生炎症, 可能对胃电活动产生影响。该研究结果显示, 有3例患儿二导联用餐前可见高频低幅锯齿状波形, 经胃镜检查与其结果相符。据马刚等相关研究显示[6], 胃炎患儿胃电图示餐前、餐后平均幅值增高, 主频率降低, 餐前正常慢波百分比减少。与本文慢性浅表性胃炎和胆汁返流性胃炎的研究结果相似。

5例慢性十二指肠炎患儿的胃电图呈高频波, 其特异性较强, 但诊断率较低仅为23.8%, 分析可能由于记录时间过短, 波形稳定性较差, 难以充分反映胃肌电活动, 因此用胃电图诊断十二指肠炎困难较大, 容易漏诊[7]。另外, 由于小儿胃十二指肠溃疡临床发病率较低, 同时, 胃电图表现受电极和溃疡面间的距离、与溃疡面的大小的影响, 使其胃电图的特异性波形表现不典型, 因此胃电图不适合小儿胃十二指肠溃疡检查, 需经胃镜进一步检查, 明确腹痛原因。据奚松林等[8]研究表明, 十二指肠炎及球部溃疡患者餐前、餐后胃电节律紊乱, 平均频率增高, 餐后主功率降低。与该研究存在差异, 分析是由于小儿十二指肠溃疡发病率较低, 且组织尚未发育成熟, 同时患儿胃电图记录时间较短, 因而其胃电图表现相较于成年患者无典型特异性。

综上所述, 胃电图在小儿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所引起的慢性腹痛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且简单、无创, 但小儿胃电图检查受干扰因素较多, 尚存在一些不足, 仍需大样本继续研究观察。

参考文献

[1]贝文政.40例小儿腹痛临床诊疗思路探讨[J].海南医学, 2014 (16) :2476-2477.

[2]蒙淑红, 冀海军, 李中骞, 等.急性腹痛280例诊疗分析[J].北方药学, 2014, 10 (9) :126.

[3]肖志华.小儿腹痛304例病因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 2011, 11 (14) :86.

[4]郭丽梅, 黄晓群, 王成喜, 等.胃电图在儿童厌食症临床诊疗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 2013, 10 (21) :302.

[5]陈彦伶.反复腹痛儿童胃镜检查临床意义[J].中国卫生产业, 2011, 8 (28) :104.

[6]马刚, 戴伟杰.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电图与胃排空检测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3, 36 (28) :34-36.

[7]毕淑英, 徐华, 张俊红, 等.胃镜与胃电图在儿童腹型过敏性紫癜中的诊断价值[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1, 20 (3) :250-252.

10.慢性疼痛诊疗管理规范 篇十

很多患慢性盆腔疼痛的女性,往往不知道如何向医生陈述自己的疾病,从而导致医生无法准确判断病情。在此,建议患慢性盆腔疼痛的女性从以下几点陈述自己的疾病过程。

第一,疼痛开始于何时。是否伴有发热、尿频、尿急、尿痛、腹泻等症状。

第二,疼痛是否有变化。长时间的疼痛,是否一直不变,还是随什么而变化,如饮食、大便、时辰等。简单地说,是晨起时出现疼痛还是下午加重,是月经期疼痛还是月经前后疼痛,与饮食、大便、情绪波动是否相关。

第三,是否经过诊疗。诊疗的过程如何,即在何时、何地就诊,给予何种药物治疗,药物的剂量多大,效果如何,等等。

第四,是否做过一些检查。最好携带相关的检查报告单给医生看。

第五,既往有什么疾病。例如下肢静脉曲张、痔疮、痛经、胃肠道炎症等。

第六,婚姻、生育和计划生育情况。婚姻情况包括性生活情况,如有无深部性交痛;生育情况包括生育次数、分娩方式等;计划生育情况包括人工流产次数、引产次数及其方法,避孕方法及原因等。

第七,有无家族史。即姊妹及姨娘有无类似疾病。

医生掌握了这些信息后才会有针对性地进行检查,而不是盲目地检查。

用甩脂机减肥需谨慎

彭永强

关于减肥,不同人会选择不同的方式,有人选择节食减肥,有人选择加强锻炼减肥,与此同时,市场上以减肥为目的的各种减肥器械也像雨后春笋般涌现。在诸多的减肥类产品中,甩脂机是一种非常流行的减肥器械,医学专家提醒,甩脂机对减少人的脂肪,控制人的体重是有所帮助的,但同时它还可能对使用者的健康造成伤害,希望肥胖人士谨慎选择甩脂机。

甩脂机的减肥原理其实很简单,它利用机器的动力进行剧烈抖动,带动人体的腰部、腹部以及臀部等身体部位发生剧烈的颤动。这样一来,人的身体就会被动出汗,脂肪也会因此燃烧一些,一些商家便以此为噱头,大肆宣传甩脂机具有神奇的减肥效果。很多减肥心切尤其是既控制不住饮食又不愿运动的肥胖人士,便希望借助所谓的“高科技”器械减掉多余的赘肉,但是,医学专家提醒,甩脂机的减肥效果未必理想。

这是因为,人们在使用甩脂机时,人的身体本身是靜止的,并没有参与主动的运动,因此,人体中的热量和脂肪并没有太大的消耗,减肥的效果不是很明显。虽然使用甩脂机能放松一下腰部、腹部、臀部以及大腿的肌肉,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疲劳,但是,如果经常使用甩脂机,或者每次使用甩脂机的时间太长,则会由于机械对人体的强烈振动给人的身体造成伤害,可能会造成胃痛,或者导致肌肉损伤,严重者甚至会引起脏器移位和神经受损等,给人的健康造成严重伤害。

11.慢性疼痛诊疗管理规范 篇十一

关键词:慢性盆腔疼痛症,妇科,中医

慢性盆腔疼痛症是临床妇科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生殖系统疾病, 急性盆腔炎治疗不彻底致使病情发生迁延是导致其发病的主因, 中年女性是该病的主要患病人群, 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表现在白带异常、月经不调、下腹疼痛等方面, 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若不及时进行治疗, 则可能导致不孕甚至更严重的情况[1]。本文选取我院妇科收治的116例慢性盆腔疼痛症患者作为观察目标, 现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我院妇科收治的116例慢性盆腔疼痛症患者作为观察目标, 均符合慢性盆腔疼痛症的临床诊断标准[2], 且患者知情同意。患者年龄24~56岁, 平均年龄 (43.6±3.7) 岁;病程8个月~10年, 平均病程 (5.6±1.6) 年。按照数字法分为A组和B组, 各58例。两组自然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A组予以中医治疗, 主要方剂:香附、红花、桃仁、丹皮、赤芍、川芎、白术各10 g, 甘草、五灵脂各15 g, 乌药、茯苓、当归各12 g, 强化活血化瘀治疗者加莪术10 g, 丹参12 g;严重气血者加黄芪12 g, 大枣10 g;严重化热者加红藤12 g, 冬青10 g;月经量过多者将桃仁、红花量适当减少。以水煎服, 1剂/d, 早晚各1次, 200 m L/次, 共进行14 d的治疗。B组予以西药治疗, 即静脉滴注400 m L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 1次/d, 7 d为1疗程。

1.3 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所有疼痛和不适症状消失, B超检查结果显示盆腔无异常;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好转, B超检查结果显示积液或盆腔肿块较治疗前有所改善;无效:临床症状、盆腔积液或包块均无任何改变或病情出现严重化的趋势[3]。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 以百分数 (%) 表示疗效并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A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 4.8%, 其中治愈3 0例, 有效2 5例, 无效3例;B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 9.3%, 其中治愈26例, 有效20例, 无效12例, 组间统计比较结果显示, A组高于B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慢性盆腔炎疼痛症主要是由于内生殖系统及其周围的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等发生感染导致的, 其病因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治愈难度大, 且容易反复发作, 对患者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影响[4,5,6]。常规止痛、消炎等西医治疗方法, 效果并不理想。中医将该病纳入“痛症”范畴, 认为包块或积液堵塞是导致疼痛的根本所在, 选择行气活血、疏肝解郁的药物进行治疗效果最佳[7,8]。本方中的丹参、赤芍、当归、白术等是活血化瘀、补气通络的良药[9,10], 在此基础上实施辨证治疗, 效果确切, 且中药性质温和, 安全可靠, 价格合理, 可帮助患者减轻经济负担, 患者普遍可以接受[11]。

12.慢性疼痛诊疗管理规范 篇十二

【关键词】护理学;慢性神经性疼痛;微创手术;围手术期

【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9-0120-02

总结慢性神经性疼痛微创手术治疗围手术期的护理,对于提高手术治疗效果,缓解病人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至关重要。我科自2001年12月至2010年3月共治疗慢性神经性疼痛患者168例,临床取得较好效果,现将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 169例慢性神经疼痛患者。男93例,女75例;年龄37~72岁,平均(60±18)岁;病程2~15年,平均(5.6±3)年。神经疼痛分布:①三叉神经痛126例。②偏头痛34例。③ 带状疱疹后一侧颈2、3神经痛2例,胸部肋间神经痛2例。④肺癌开胸术后术区疼痛1例。疼痛为持续性烧灼样疼痛。⑤卒中后丘脑痛及幻肢痛各1例。⑥脊髓损伤后双下肢慢性神经疼痛2例。

1.2 治疗方法 采用微创血管减压术、经皮射频热凝术、慢性脊髓电刺激及立体定向丘脑切开术治疗。① 三叉神经疼痛的患者,根据面部疼痛神经分布选择Hartel前入路穿刺法或侧方穿刺法。② 枕大神经和枕小神经穿刺时,在上项线水平从乳突后缘向项中线的连线中点进针。③ 耳颞神经和颧颞神经疼痛者以压痛点为穿刺部位。采用RFG-3C型射频治疗仪,治疗温度控制在80~85 oC,共治疗2~3次。幻肢痛及卒中后丘脑痛患者采用立体定向丘脑中央核毁损,对脊髓损伤后疼痛于损伤平面以上3个阶段安植硬膜外神经刺激电极。

1.3治疗结果 本组疗效优126例(80.9%),良38例(16.0%),无变化4例(3.1%)。随访12个月:复发28例(21.4%)。治疗后除原疼痛部位有不同程度的感觉减退外,未发生其他并发症。

2 围手术期的护理

2.1 术前应详细掌握受累神经的位置和疼痛性质或范围 为此,护理应做到以下几点:应详细询问病史,反复检查疼痛部位、范围和神经分布区域。尽可能找出压痛点或板机点,触压时产生疼痛部位的放射性疼痛。护士也应熟悉神经解剖,周围神经分支走行及支配范围。充分掌握上述信息,为合理制定围手术期护理计划奠定基础。

2.2 关注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 对减轻或消除疼痛,改善病人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重点关注如下几点:

2.2.1 重视凝血功能 由于患者长期或大剂量服用卡马西平等药物(本组最大剂量达1600mg/日),极易发生肝功能障碍,血小板及粒细胞减少,影响凝血功能,增加术中或迟发出血的风险。本组有2例血小板及粒细胞重度减少,经过停用止痛药及促粒细胞生长药后,均在围手术期得到纠正,从而保证了治疗安全。

2.2.2 注意术前心理护理 慢性疼痛是一种伴有实际存在的或潜在的不愉快感觉和情绪体验。疼痛不仅仅是一种躯体感觉,还包含了大脑对痛觉产生的生理、心理、情绪的反应。而慢性神经性疼痛可能是中枢性或周围性病因所引起。患者把该病描述为痛不欲生,长期慢性疼痛不仅造成躯体痛苦,也可产生焦虑、抑郁、失眠及生活质量下降[1,2]。但患者入院后,患者的心理需求是同情超过止痛。因此掌握患者焦虑紧张情绪的识别方法,对其进行心理干预的技巧显得尤为重要。患者入院后对周围环境比较陌生,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热情接待患者,向患者及家属做好入院介绍专科特色,展示出对患者的同情和信任,消除患者的陌生感,同样起到极大的治疗作用。

2.2.3 护理工作中注意或减少对压疼点或扳机点的刺激,如翻身、擦洗身体、更换衣被时要轻柔,以免诱发疼痛。

2.2.4 应详细讲解手术过程,多数手术方法操作简单,属微创治疗,早期疼痛缓解率高,手术危险性小,很少发生严重并发症,消除患者的恐懼心理,并请手术后疼痛消失的患者介绍体会,对患者表示关心和体贴,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增强治愈的信心。

2.2.5 加强失眠患者的护理 由于慢性神经性疼痛患者因患病部位、病因及疼痛神经支配的不同,可有突然发生闪电式,刀割样,或持续灼热样疼痛,患者难以忍受,均不同程度存在失眠,严重影响了病人的休息及生活,特别是进食及睡眠。因此,手术前应遵医嘱给予口服卡马西平辅助镇痛,晚间不能入睡者遵医嘱给予口服镇静或安眠剂。要减少探视,保持病区安静,保证患者有足够的休息和睡眠,为手术治疗做好准备。

2.3 预防并积极处理并发症 虽然本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极低,但其手术仍然存在手术部位感染或出血的风险。在行立体定向脑内靶点毁损时导针刺伤脑内血管。或因前方或侧入路穿刺卵圆孔治疗三叉神经痛时,因射频针通过颊肌可能穿过上颌动脉及其分支或翼静脉丛,易造成脑内、颊部出血或血肿。因此,术中要尽量减少穿刺次数,以减少出血风险。一旦引起颊部血肿应立即压迫止血,并给予冷敷,并酌情给予抗感染及止血药物。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一旦发现病情变化,立即报告医师。

2.4 指导术后用药 对于长期大剂量服用止痛药的患者,易产生药物的依赖性及耐受性。术后原疼痛症状缓解后,也应短期内继续应用维持剂量的止痛剂,3~7天后逐渐停药,以满足术后心里的适应性,并逐渐减少药物的依赖性。

3 小结

在采取恰当的外科治疗措施的同时,围手术期要详细了解病史、扳机点或疼痛诱发因素,为制定围手术期的护理计划奠定基础。并根据患者身体和心理变化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护理措施。术前要给予同情和信任,以及耐心细致的心理干预。术后给予心理支持,指导正确用药,对减轻或消除疼痛,改善病人生活质量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任直 主译,尤曼斯神经外科学.第5版.第3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355~2356.

[2] Vliger PD,Cromber G,Eccleston C.Worring about chronic pain.An examination of worry and problem solving in adults who identify as chronic pain suffer[J]. Pain,2006;120:138~144

作者简介:

上一篇:助理营销师简历下一篇:诚信企业经验交流材料,守法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