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余映潮老师讲座有感

2024-09-25

听余映潮老师讲座有感(精选7篇)

1.听余映潮老师讲座有感 篇一

听余映潮《教材研读与处理》讲座有感

10月11日我在学术报告厅聆听了余映潮教授为我们作的《教材研读与处理》的专题讲座。从这短短的半天培训中,我感触颇丰,也思考了许多。在教育这条路上,我们需要学习的内容还有很多很多,我把这半天中我最有感触的地方总结如下:

第一,关于教材研读,余老师给了我们四句金玉良言。他说:‚语文教师的第一功夫是读出课文的味道。课文研读是语文教师最基础最常用最必需的研究方法。教师的任务是把教材读厚,把教材读薄。阅读教材不仅仅是一种技术而是一种艺术。‛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他的教学中,我们就能看到他阅读教材的确是读得细、读得透、读得深。

第二,我可以看出余老师对于课文的看重,他反复说,课文中有那么多精美的东西,我们的教学不能忽视。以前,我们总认为一些课教不教无所谓,反正最终的考试也不考,尤其到初三复习阶段,更觉得课本无用。但看看余老师是怎么做的。《行路难》中他两次设计到‚课文联读‛的形式,讲警句,他让学生回忆龚自珍的《己亥杂诗》,讲用典,他让学生回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还举实例用了《孙权劝学》中‚刮目相看‛的典故。这两个例子一举,学生立刻明白了,且印象深刻。再看作文课,所给出的范文多为小学或初中课本中的名篇名段,以课为例,对学生进行点拨。是啊,我们为什么要轻易的放弃那么多课文上的典范呢?要知道他们中的每一篇都是精美的,是经过筛选留下的经典,是我们教师教学的最佳材料。

第三,余老师的多角度思考的智慧与能力真的让人钦佩不已。总能让学生从文本中发掘出一颗颗知识的珍珠。而他教给学生捡拾珍珠的方法便是语言的品读。‚品读‛出力透纸背的意蕴是余老师读的目的。当然,‚读‛的方法不同,目的、作用便不相同。教学《短文两篇(说‘勤’)(事业篇)》时,余老师用的是有耐性的摘读。要求学生编制语言积累卡;教学《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时,余老师用的是有深度的品读,要求学生品出门子的口才。教学《散步》时,余老师用的是有创见的研读,要求学生读出文中的深意。教学《中国石拱桥》时,余老师用的是有机智的巧读,要求学生学写一种说明片段。诸如此类。各类读法极富特色。还有串读、选读、类读、悟读、比读、联读、练读、演读、背读等等,教师运用灵活,课堂教学轻松自如。

‚大儒无声又自伟,本色无华气自雅‛,六十多岁的余老师是朴素的,但灼灼光华使他的魅力永恒。我想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更加大胆的探索,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扎实自己的基本功,勇于创新和开拓,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更加充满活力!

2014年10月11日

2.听余映潮老师讲座有感 篇二

一、旨趣

汉朝荀悦在《汉纪·成帝纪》中说:“孔子既殁,后世诸子各著篇章,欲崇广道艺,成一家之说,旨趣不同,故分为九家。”旨趣是指作品的目的与大意。

余映潮老师在教授《狼》时,设计了这几个板块:读懂词意—读顺句子—读评故事—品读意味。他的板块设计既表现了教者思路的科学严密,更表现了教者是在用朗读使各个板块文章的内容逐步显现出来,让学生理解了课文的旨趣。

为什么板块教学有利于旨趣的了解?正如余老师自己所说:“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构成完整的教学板块,即一步一步地来落实,将全课的教学板块连缀起来看,呈现出一种层进式的教学造型。”也就是板块教学创造了一种逐层深入,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的条件和氛围,而旨趣由于本身的特殊性往往在所教学文章的后面或内涵深处,正是由于板块教学的这一特性才能让学生去充分、正确地挖掘出旨趣。

因此,我们在板块教学的设计中可以以“旨趣”作为我们的一个目标。这也有利于我们知道如何去进行板块教学,反过来也促进了板块教学的发展。借用著名广告人李奥贝纳所说“我寻找了解并熟悉如何做好广告的撰文与艺术指导人员,他们必须技艺娴熟,盖下的一砖一瓦皆有其旨趣。”我想,同理我们只要做到这一点,就可以使每一板块都有其“旨趣”,进而了解到文章内容的“旨趣”,使旨趣贯穿整个板块教学。

二、理趣

理趣是指表现哲理的诗歌,要写出具有感发读者的审美情趣。从板块教学所表现出来的外部特征入手,我们就初步明白由于板块教学结构清晰,板块明确,层层推进,这样的一种结构从外形上看就像一座漂亮的倒金字塔式的图形,在便于广大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感受到了它本身所具有的美感,令人心旷神怡,有利于我们广大学生心理的调整,便于他们学习的主动和深入。

不仅如此,板块教学还有利于学生发现文中的理趣。就拿余映潮老师教授《记承天寺夜游》来说,许多同学拿到这篇文言文时,由于一开始不太理解所讲内容,加上作者所感受的情感对学生来说太不实际,因而对文章的情趣体验是不到位的,有的学生甚至是一片空白的。于是,余老师在教学中,把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板块:熟悉课文—了解作者及背景—有味地朗读—有味地分析—有味地赏析。这几个板块的出现,使大多数学生有了一个寻找文章审美情趣的依据,在逐步展开中明确了文章的“六美”分列为“美在内容的精致,美在内容的丰富,美在结构的灵动,美在月色描写,美在情感的波澜,美在‘闲人’的意味。”这就让广大学生明白了文章的理趣,体现了板块教学有利于理趣的获得。

当然,板块教学对学生来说有助于获得理趣,但并不等于运用板块教学学生就很自然地获得理趣,这不是一个天经地义的事情,这就要求我们在运用板块教学中,从浅到深时一定要让学生结合实际,联系背景,体会社会。唯有如此,理趣才有可能出现在我们面前,成为大家板块教学中积极追求、乐于享受的一个目标。

三、乐趣

培根曾经说过:“读书给人以乐趣。”反过来,如果说一个人带着乐趣去读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毕竟,读书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读书的关心程度而定的,乐趣可以促进广大学生对教学的关心,进而会促使他们主动去学习,去了解,去掌握,最终获取知识。

而板块教学则很好地促进了乐趣的形成、发展以及对知识的掌握。余映潮老师在《孔乙己》一文中的教学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征。大家都知道,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是个可笑又可悲的人物,但刚开始时广大学生是体会不到这一点的,在他们眼中,孔乙己就是一个可笑的人物,就是给人以乐趣的人。因而大家在课上往往是你一句我一句,谈不完他的乐事,也表达不完自己胸中的乐趣,也导致了课上的内容支离破碎,找不到要点和中心。而余老师充分运用了板块教学的方法,把课分为:说说孔乙己与酒、谈谈孔乙己的偷以及议议孔乙己这个人三个板块,改变了课堂教学“碎问碎答”的弊端,将广大学生一个个充满乐趣、毫无目标的问答引向了以学生课中活动为主的整体性阅读教学,课堂气氛因此而显得生动活泼而充满乐趣,有效地克服了目前语文阅读教学中由于学生太有乐趣而肢解课文,偏离主题、零敲碎打等种种弊端。

板块教学以“板块”来整合教学内容,它就像一个小小的磨合,一个板块有一个明确的内容和要点,大家可以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地阐述,但必须在这一板块的主题范围之内,这就避免了学生由于乐趣横生而脱离范围导致教师不敢展开这种充满乐趣的问题,真正地促进了乐趣的发挥。这对于学生的发展以及教师很好地驾驭他的课堂教学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四、志趣

志趣起源于《晋书院修传》,指志向和情趣。而语文教学作为一门具有人文性的学科,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志趣也是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正因为如此,板块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以其简明、容易操控等特点从而有利于志趣的养成。

要知道,志趣是人生之舟的风帆,精神境界的主宰,生活品质的内核。它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成的,它是一个逐步由浅入深的过程。就像《爱莲说》这篇志趣高远的文章,如果我们把成人从中得到的“志趣”强加给学生,学生是不容易理解也不乐意理解的。如果我们同余映潮老师一样,从朗读课文入手,通过趣味练习,深入到重难点突破,逐层深入,就很容易明白作者的志趣,体会他的情感,激发自己的感情,建立自己正确的志趣。这不正是板块教学的功劳吗?

不仅如此,板块教学不仅是逐步的,还是一种可以从不同角度有序地安排几次呈“块”状分布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因而它也有利于志趣的完整表达。仍就《爱莲说》而言,余老师在重难点突破这一环节中,从莲、牡丹、菊几个小板块上分析其教学内容,使我们在全面地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真正的体会到了作者志趣的与众不同,从而突出作者志趣的可贵。令我们读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时,脑海中出现一位君子的形象,这也是板块教学的一大成功之处。当然,板块教学只是有利于志趣的表达,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老师要像余老师一样充分发挥板块教学的优点,不然,徒有其表是没有意义的。

五、雅趣

罗斯金在《野橄榄花冠》中告诉我们:“雅趣是唯一的道德修养……只要告诉我你喜欢什么,我就可以告诉你,你是什么样的人。”因而,一个思路严谨,条理清楚,不东拉西扯的学生,我们从中不是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具有雅趣之人吗?而要做到这一点,人们应该远离不良嗜好和低级趣味,培养高雅的情趣和爱好,这在我们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也是可以体现的。就像有的老师,上课的时候只盯住重点、难点,把它们全部教给学生而不管全文布局、逐层深入,只是一个个单个的知识点,造成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内容支离破碎,这很容易养成学生有啥讲啥,没有中心,更没条理的习惯,这种不良的习惯对学生的品质修养也会产生不良的影响。长此以往,很容易使学生走向低级趣味。而板块教学,由于条理清楚,中心明确,像余映潮老师在《夏天也是好天气》中把教学内容分为“告诉大家,读好文一提醒自己,寻雅词一评说课文,品奇文一表现生活,用美句”四个板块。由浅入深,要求明确,便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培养了做事严谨、认真负责的品质素养,提高了自身的雅趣。这样不仅有利于自己,也有利于社会。

3.听余映潮课后有感 篇三

今天我们几个实习生全体去县城听国家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先生的讲座,虽然我们当中没有语文专业的,但是我们还是想学习一下课堂上的技巧和新课标教学的基本模式。

我们跟王欢老师打了一声招呼就开始听余老师讲课了。说实话,于老师讲得很好,句句重点,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一节课上,余老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讨论与单独思考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找答案,自己欣赏文章,提出自己对文章的看法,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与思考能力。学生们很积极,总结得很好,但是我还是觉得这个课堂有些理想化。一般的课堂,学生并不会这么积极,而且他们的思考能力还不能把一篇文章想的那么透彻。只能说这种方式还是有一定的适用范围的,或者说它的发展还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过程。

余老师第一节课讲的是课文:我的长生果,第二节课是赏析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两节课主题鲜明,应用的是杜朗口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说,一般教师上课讲解古诗词还是注重学生的背诵记忆能力,完全没有脱离应试教育的枷锁,但是余老师却要求学生们提出自己对这首词的欣赏点及原因,而且要求他们正确的朗读,加入感情,抑扬顿挫,用心去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发展学生的朗诵能力。我觉得这是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学习的一点,要在教学中慢慢督促,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两节课听下来,余老师一直在说谢谢,为什么?因为不管是哪一个学生回答了他的提问,表示的是学生对他的尊重,尊重是相互的,所以他有必要说一声谢谢吧。这应该就是我们一直挂在嘴边的素质的表现。在我们高喊素质教育的时候,在有些人把它当成一种形式,一种噱头的时候,已经有很多教师默默得把它当成一种习惯去熟悉,慢慢影响着身边的其他教师,身边的学生,所以我们也必须是不可缺少的有素质的一份子。

这次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我深刻地思考了一个问题。“可以思考”真是世界上很幸福的一件事,如果我们还是以老的教学方法教学,也就是老师灌输为主,那么我们是剥夺了学生的思考权利,又扼杀了多少学生的美好想象?所以教育改革必须改革得彻底,必须确保我们的教育不再是应试教育,而是以学生为主的,渗透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全新教育模式。我们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团结合作的能力,要有自己的想法,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并且对正确的想法敢于坚持。

4.余映潮老师讲座心得 篇四

久闻余映潮老师,初见余老,满是慈祥之态,他的人如他的声音一般,轻而有力。

2014年9月17日上午,我们一行人来到伊金霍洛旗一完小报告厅,听余映潮老师的讲座。上午,三位老师讲了公开课,分别是伊金霍洛旗二完小卢玉香老师的《秋天的雨》,伊旗布连小学刘霞老师的《搭石》以及伊旗第一小学张俊连老师的《落花生》。三位老师的课都很精彩,都利做到了利用文本来探寻课文内容,余老师对他们的课程分别给予了评价。

下午,余老给全旗所有的语文教师进行了专题讲座,首先,余老先亲自上了两节课,分别是四年级的《颐和园》和五年级的《慈母情深》,接着又给老师们进行了小学课堂阅读教学的入格技能以及教材处理的专题讲座。

余老的课堂,简单而平实,他的课件并没有花枝招展的装饰,他的声音也没有激愤昂扬,他始终以一种平和的语气和姿态来面对课堂。而他在课堂中所传达给学生们的信息量又是异常丰厚的。就如《颐和园》的教学过程,余老首先让同学们明确这是一篇游记并让孩子笔记在书旁,然后出示开头,让学生们划出关键词,也就是所去到的景点,最后给出结尾,这样一篇文章的基本轮廓就出来了,学生们也一目了然。这些工作做完后,再出示重点段落,师生互动,渗透写作方法,给予写作提示,这都是对学生有实实际际帮助的。余老在课堂中不止一次强调学生笔记的重要性,这也是在小学课堂中容易被忽略的部分,所以也是值得我们去注意的方面。

余老的讲座,娓娓道来,没有丝毫的修饰雕刻之意。他说课堂阅读教学对老师的要求是“学好知识,苦练本领”,对于每个教师来说,这都是至关重要的,对于我们年轻教师来说更是。对于教材处理,要做到“实、活、巧”地运用教材,利用教材增加学生知识,训练学生能力才做到了利用教材的制高点。余老还介绍了处理教材的八个角度,多方面的为我们讲解了教材利用的实例,让老师们都感知了教材利用的过程和方法。

5.读《余映潮谈日记》有感 篇五

记录点滴 收获成长

——读《余映潮谈日记》有感 读了高校推荐的余映潮先生的《谈日记》,我反思自己,这么多年来没有养成一种记日记的习惯。以前上学的时候,也有准备日记本,但只是偶尔想起来才记录一下当天发生的事情,并没有坚持下来。然而,我认为写日记确实是好处多多的,以后要坚持写日记。

一、写日记是人生的备忘录。我们每天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通过日记记录下来,用日记来记录自己精彩的人生,写日记能让我们知道过去的某年某月某日我们在干什么,让我们记住时光流水,你便拥有了一本珍贵的成长纪念册。有人坚持写日记最后形成自己的人生自传。

中国著名童话家郑渊洁说过“写日记是人的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他认为等到我们20、30年以后,再翻自己珍藏下来的旧日记,会其乐无穷。并且郑老师从3年级开始写日记,直到现在,所以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就,他还后悔自己怎么没从2年级就开始写日记。由此可见,写日记在人的一生中有多么重要。

二、写日记能培养人的恒心和毅力。人贵有恒。无论做任何事,就怕没有恒心和毅力,这是人的一生很重要的一种素质。天天自己鼓励自己:你必须坚持下去,否则,你就是一个虎头蛇尾的人,一个没有志向的人,一个没有恒心和毅力的人,一个做事必然失败的人。没有恒心和毅力,自然,是不能将日记坚持下去的。我觉得能天天坚持写日记,你便自然会养成做事持之以恒的习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就能正确对待人生。

三、写日记可以反思生活和人生。一个人活着,不善于思考是不会进步的。我们不能把过去的生活就让它过去,而是要认真地加以思考和总结,汲取经验和教训,更好地面对和走向未来。晚上写日记的时候,势必要过电影一般回忆一下一天的生活,甚至几天的生活,一周的生活,一段的生活,有时还要前后对比一番。这总要有很多的感慨。

四、写日记可以梳理思路,磨炼思想。写日记不是信笔涂鸦,但凡举笔之前,对一天的生活,总要梳理一番,什么要写,什么不值得写,是有取舍的。定下了写什么,还有一个层次的问题,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自己心中也是要先行有数的。一个人长期如一日地这样去做,思路就会清晰,而思想同时也得到了磨炼,变得锐利、细腻、敏感、有

保定市高新区小学 节。

五、写日记有利于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写日记有利于培养自己的观察力、想像力。要取得好的日记内容,就必需善于留心观察身边的一些事,并加以想像。在日记里,总会体现出你新奇的想法和独到的见解,这样一来,不仅开阔了你的视野,也拓展了你的思维。有时候自己一些事情的看法和对一些问题的思考比较模糊,可适当自己对事情的看法和对问题的思考写在日记里时,有时就会突然觉得明朗了,我就的写日记是自己设想成熟的过程,这种“三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在写日记中是常常能体会到的。

六、写日记是写作的一种练笔。日记的写作,随意性很强,根本不用字斟句酌,一如绘画之随意写生。有计划有灵感的写作就不一样了。我们一般不忍轻易下笔,思来想去地打腹稿,甚至要动笔了,没有时间了,心情不好了,于是又搁置下来。日记就不必考虑这些,尽可以信马由缰地写,是练笔的最佳方式。

七、写日记是在经常习字,避免提笔忘字。现在电脑普及了,一些人已不大用笔写字了。还有人除了记个账,开会记几句,龙飞凤舞地签自己的大名,经常不用笔,真的要提笔忘字呢。有了写日记的习惯,每天都要写上一点,天天都要动笔,常用的字,就能记得很牢。

八、写日记记录与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与他们共同成长。

6.听余映潮老师讲座有感 篇六

执教:余映潮 整理:徐志耀 评点:王跃平

时间:2012年4月12日 地点:河南省焦作市光明中学

[案例导读]

余老师在光明中学八年级四班执教的《春酒》一课,进行了由浅入深的三次阅读和训练——文意理解、线索探秘和细节赏析,板块明晰,层次井然;课堂上,学生妙语连珠,精彩纷呈。三次训练的设计匠心独具,由文意概括到线索归纳,再到细节赏析,与学生阅读散文的步骤相符,井然有序,循序渐进。

这节课也像一篇散文,始终有一条线索贯穿三个板块,那就是“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文意的概括”需要运用含有“春酒”二字的短语或句子,线索的说明需要运用“先下结论后阐释理由”的语言形式,欣赏细节需要抓住关键词句赏出情味、情趣、情感。

观余老师此课,恰如春日漫步小径,无限风光,目不暇接。课堂流程恰似“柳梢梅萼渐分明”,课堂呈现出“万紫千红总是春”的盛景,也令观者产生“沾衣欲湿杏花雨”的倾慕。

一、简介作者,明确任务。

师:谢谢咱们四班的同学。上课!(起立!)同学们好!(老师好!)请坐!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美文《春酒》,散文《春酒》。琦君,我们的同学们的课外阅读会不少,那么也会认识琦君这位了不起的作家。我们读一读她的简介,“琦君——”,读: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

作者简介

琦君(1916-2006),台湾女作家。在琦君50多本文学作品中,童年、故乡、亲人、师友占据了她创作题材的绝大部分。她以中国传统的温柔敦厚的情怀,以细腻温婉的笔致,营造了一个美好的文学世界。

师:琦君的作品,“温柔——敦厚——,细腻——温婉——”,这八个字在《春酒》中有足够的表现。

评点:化繁为简,言简意深,八字内涵,开章明义。

师:为什么要写《春酒》呢?因为作者四九年就离开了大陆,到台湾,然后到美国。两岸的隔离使她和很多台湾的文学家一样,有一种淡淡的(或浓浓)的乡愁。所以这篇文章实际上是写故乡的,回忆故乡的,回忆童年的,回忆家乡的。

师:好,这节课我们有三次训练活动。(屏幕显示,教师解释)

阅读与训练 《春酒》文意理解 《春酒》线索探秘 《春酒》细节赏析

师:第一次训练,文意理解,训练大家文意理解的能力;第二次训练,认识散文线索的能力,这是比较高层的能力了;第三次训练,细节赏析的能力。

评点:文本主题,一目了然,直接点明,无需多言;总括流程,脉络清晰。

二、训练一——文意理解。

师:下面开始我们的第一次训练——文意理解能力训练。先请大家做一个笔记,什么是“文意”?“文意”就是文章的大意。

(屏幕显示,教师解释)

作品的主要内容、情感倾向、表达目的就是“文意”。

师:噢,我们读文章的时候要理解它的意思,就要概括它的主要内容,领会它的思想情感的倾向,揣摩它为什么要写呢?这就是文意把握。

(屏幕显示,教师解释)

文意理解

请同学们简说课文内容,文句中要含有“春酒”一词。

师:每一位同学都要简说课文内容,怎么简说呢?一个短语,一句话,但是你说的短语和句子里面要有“春酒”两个字。老师来给大家做个示范。

(屏幕显示,教师解释)

春酒情思

师:老师说了四个字:“春——酒——情——思”。你看,她写的是“春酒”,这是主要内容;她的情感倾向、表达目的就是“思念”,是深沉的、浓烈的情感思念。哦,春酒情思啊。

师:好吧,下面就是你们自己的活动了。你怎么写个短语呢?你怎样写个句子呢?开始思考。

评点:先明概念,再出示例。范围方向,了然于心。听写读思,相得益彰。(学生思考约三分钟)

师:好吧,先把见解讲给你的同学听,两个人两个人一起讲。生:(互相讲,气氛热烈)

师:好吧,用一个短语或一个句子来表达你对《春酒》文意的理解,请举手。(一生举手)好,谢谢你。

生1:我认为这篇文章主要讲了我回忆童年时期过年喝春酒时的情景,表达了我对童年的怀念和对母亲的回忆、对母亲的思念。

师:你看,很完整的一句话,核心内容就是“我和春酒的故事”。好,谢谢你。

师:继续,(面对另一生)好,请你来。

生2:我写了一个短语,是“春酒情浓”,就是说借助春酒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所以她写的不仅是春酒,而且还表达的自己的情感。

师:春酒之后,有深情啊!谢谢,(示意另一生)好,请你来。

生3:我用一个短语,我认为这篇文章表达的是“春酒趣事”,因为这篇文章以春酒来表达了童年的一些趣事。

师:嗯,春酒趣事,春酒所忆。你看,不断地回忆,不断地有回忆出来!“趣事”,你看,这两个字用得多好啊!谢谢,继续。还有哪位?(示意另一生)你来,谢谢。

生4:我写的是“春酒趣歌”,因为这篇课文以春酒为线索,写出了春酒对人、对生活的赞歌。

评点:围绕主题,巧妙点拨,一语中的,点铁成金。师:春酒的什么歌? 生4:趣歌

师:是“趣歌”两个字吗?如果是“趣”和“歌”两个字,就要注意这两个字能不能搭配在一起,再修改一下,谢谢你。

评点:不吝鼓励,不避纠错。有错必纠,收放有节。师:(示意另一学生)请你来。

生5:我写的是“春酒之乐”,因为这篇文章主要是追忆作者童年时期喝春酒的乐趣,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怀念、对母亲的思念。

师:都是写的小小的乐事。

生5:嗯,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师:对,还有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啊。谢谢。(示意另一学生)请你来。生6:我写的是“忆春酒,恋春酒”,我认为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我与春酒之间的一些故事”,文章的结尾处写的是,我已经找不到以前家乡的美酒了,说明我还是依恋家乡的春酒的。

师:大家注意这位同学的发言!他的两个短语是对称的,这就叫“语言形式”!他在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就很注意用一定形式表达自己的对文章的理解。

评点:个性特色,一语点破;发现亮点,大加赞赏。

师:请继续!大家刚才说了那么多,都有思想的交流。哪一位再来试一下?(发现一生想发言)好,请你来。

生7:我写的是“春酒追忆”。师:“追忆”,好!这个词用得好!)

生7:因为这里写春酒,是对年味的追忆,是对母亲的追忆,更是作者对美好往事的回忆,所以我觉得,这是作者对母亲做的春酒的最美好的回忆。

师:好!我们来看大家刚才有多少种有诗意的说法:春酒情思啊——,忆春酒——,恋春酒啊——,春酒趣意啊——,春酒追忆啊——”,还有吗?大家看。

(屏幕显示,教师解读)

春酒情思 春酒 母亲 春酒 童年 春酒一杯滋味长 乡情荡漾的春酒 春酒里面是乡愁 春酒中的家乡味 春酒,遥思之中的家醅

春酒——母亲,你看,作者的思想倾向、表达目的就出来了,这个时候就要动笔了。

“春酒——童年”,你看,写春酒,忆童年的美好时光,这就是语言形式。你看,“春酒一杯滋味——长”,滋味啊,春酒的滋味,思念的滋味,浓浓的长长的回忆的滋味,乡情荡漾的春酒。

为什么要写春酒啊?写物抒情,通过写春酒来表达对故乡的回忆,春酒后面是乡愁,春酒里面是乡愁。写春酒,就是写乡愁。什么是乡愁呢?乡愁就是思乡,就是思乡之情。

“春酒中的家乡味”,“家乡味”三个字就在课文里面。

“春酒,遥思中的家醅”,几十年过去了,大半辈子过去了,哪里还找得着妈妈酿的美酒呢?哪里还品尝得到那美好的家醅呢?

你看,这都是作者的表达目的。我们就通过这样的活动,对文章的大意、作者的情感倾向和表达目的进行了初步的理解。同学们,课堂笔记做好了吗?

生:(齐声)做好了。

评点:诗意的总结,营造学习氛围,突出“家乡味”三字,为下面归纳情感线索做好铺垫;归纳文章大意、情感倾向以及表达目的,对应上文“文意理解”的概念,完美地总结了训练内涵。

三、训练二——线索归纳。

师:好的,继续进行第二个训练活动——线索探秘。(屏幕显示,教师解释)

线索探秘

请同学们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 观察、发现、阐释《春酒》的“线索”。

师:读散文、读散文就是要看一看,品一品,是不是有线索。大家都说,形散而神不散。那么这个“神”是什么呢?

生(小声):线索。

师:内在的线索是使文章看起来很散而有非常突出的中心内容。所以,请同学们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观察、发现、阐释你所发现的《春酒》的线索。且慢,再做一次笔记,什么是线索?

(屏幕显示,学生记录)

叙事性文学作品中,贯穿全文的脉络就是线索。

师:脉络是什么呢?就是把一个点一个点联起来成为一条线,这就是线索。比如你们学习过的课文《最后一课》,里面有一个小弗朗士,是不是?

生:是。

师:你看,小弗朗士这个人物把所有的故事情节、故事细节都串起来了,他就是一个线索人物。把小弗朗士有关所有的名字划出来,连点成线,就是一条线索。大家观察一下,《春酒》的线索何在?

评点:以形象的事例解读较抽象的概念,以熟悉的文本引出对本文的思考。师:可以独立思考,可以两人一起研讨,可以四个人一起揣摩。开始吧。生:(讨论交流约三分钟)

师:好吧,我们来交流,各抒己见,(示意一学生)先请你来。

生1:我认为线索是“春酒”,课文通过春酒写出了我小时候过春节、喝春酒的事情,表达了我思念故乡、思念母亲的思想感情。

师:嗯,好的。我们听这位同学的分析,她首先说了“春酒是线索”,她的第二层意思是概括大意。我们来看,应该怎么说,中心句是你认为“线索是春酒”,然后就是理由

一、理由

二、理由三,这样才能说明你所看出的线索真的是春酒。懂得我的意思了吧?

生1:嗯。

师:就是说观点与材料之间要统一。谢谢你,再来。

评点:条分缕析,指明回答问题所在;深入浅出,明确回答问题形式。生1:我认为这篇文章的线索是春酒,观点一是刚开始先写过年时的一大堆规矩,衬托喝春酒时没有规矩,衬托喝春酒时的快乐;观点二是写她喝春酒时的快乐;第三个观点是喝会酒的时候也有春酒;观点四也是通过春酒怀念母亲的。所以我认为这篇文章的线索是春酒。

师:你看,这位同学马上就学会了怎么分析。好,如果再要分析的话可以不说观点

一、观点

二、观点

三、观点四也可以啊,用“我认为线索是春酒,因为„„”的句式也可以的,是不是?好,谢谢你。

继续分析,还有新的表述!(看到有同学想发言)好,请你来—— 生2:我认为这篇文章的线索是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因为春酒是母亲做的,然后文章中说了,我们家吃的东西多,什么东西都吃过,但我最喜欢的是妈妈做的八宝酒,也就是春酒,说明我对母亲是非常的喜爱。观点二(口误,应该是“理由二”)是文中说别人问母亲八宝酒是什么做的,母亲都会告诉别人,这一点说明了我要向母亲学习。所以我认为文章的线索是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师:嗯,说得好!如果还要说一句总括性的话,就是几乎每一个细节都跟母亲有关联。你看,把所有描写母亲的内容圈起来、联起来看,就是线索。

评点:不轻易挑出学生的毛病,而是巧妙地补充说明,使学生对线索的理解更深入、更透彻,对自己理解不到位的地方也会有所发现。这样的巧妙点拨,这样的“宽松”氛围使学生敢说、想说。

师:(看到好多同学想发言,很高兴)好,谢谢,请你来。

生3:我觉得文章是借春酒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用春酒来表现母亲的勤奋,母亲的机智,所以春酒是一个线索,表达对母亲的思念。

师:春酒就是线索,这位同学把春酒与对母亲的描写联系在一起分析,理由是很充足的了。好,谢谢。

生4:我认为这篇文章的线索也是作者自己,因为这篇文章中,写了许多与作者有关的事情,而且也表现了作者对春酒的喜欢之情,表达了对故乡、对妈妈的思念。

师:“我”的生活细节贯穿全文。这位同学的观点大家听见了吗?他说这篇文章中的“我”也是线索,那么这篇文章中的“我”也是线索人物了,有道理。还应该有线索。这位同学的发言告诉我们,春酒是线索,“我”是线索,还应该有„„(发现有同学要发言,示意他)请你来说。

生5:我认为这篇文章的线索是“我”的思乡之情。因为这篇文章首先写的是“我”在家乡经历的一些事,“我”的家乡、新年的习俗、“我”的童年,还

有母亲做八宝酒,这里还讲到“我”喝八宝酒的许多趣事。最后的时候写作者为自己的孩子做春酒,但是做出来的酒不是像“我”小时候喝的那种味道,所以这里体现出“我”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所以我认为这篇文章的线索之一就是“思乡”。

师:每一笔、每一处细节都有味道,这种味道就是思乡之味。这位同学说的是情感线索,思乡之情贯穿全文。还有吗?好,再听一位同学的见解,请你来。

生6:我认为本文的线索是母亲,因为在第二自然段写道我很怀念母亲做的春酒的滋味,在第四段还提到母亲做春酒请大家品尝,第五自然段提到在喝会酒时母亲拿出自己做的春酒拿给大家品尝,最后的第八自然段写出母亲虽然辛辛苦苦做出自己的东西,她都会分给别人吃。所以我认为本文以母亲贯穿全文。

师:好,也就是说每一个生活的片段都跟表现母亲密切关联,“母亲”一词贯穿全文。分析得真好啊!

评点:学生的回答渐渐深入,文本丰富的细节一一展现。师:所以说,(屏幕显示,教师解释)

《春酒》是一篇有多条线索的散文:“春酒”,“母亲”,“我”都可以看作全文的线索。

师:我觉得大家都很了不起,能够这样的分析,难度是很大的。但是我要很遗憾地告诉大家,有一条真正的线索都没有分析出来。再看课文,隐藏在课文里面,有一条明晰的,但是很难把它提炼出来的线索。我提示一下,这条线索与“酒”有关系。看吧,看教材(呵呵呵)。

评点:巧妙设疑,引导学生向更深更远处思索,更高层次的理解。师:哎哟,你们太了不起了!我这么一说,马上就有两个同学举手了,三个同学举手了。那么你们举手,就只说一句话,不分析,我来分析。(面对一个举手的学生)你说,你发现的文章线索是——

生7:我认为本篇文章的线索就是“新年”。

师:不对,不是总是写新年的,新年过后呢?哦,没有发现。(向另一个学生)你呢?

生8:我认为是“时间”。

师:是“时间”?任何一篇文章都有时间呀,这是普遍的表现规律,叙事性的文章都要写时间的,按时间来写。

生9:我认为是“八宝酒制作的材料”。

师:(呵呵而笑)材料怎么能当线索呢?但是,她已经接近问题的边缘了。(又笑,用以减小学生的压力)

生10:我认为是喝春酒时的宴席。

师:宴席?处处都有宴席。我的天啊,这一定也是一个很馋的小姑娘!(众

笑)

生11:我认为这里的线索是“喝酒”。

师:喝酒?到处都有酒喝啊,好(hào)吃的人啊(笑)!生12:我认为这篇文章的线索是“制作春酒”。师:制作春酒?噢,对不对? 生12:制作春酒的气氛

师:好,还有吗?上面所有的回答都不对(笑)。(指着一个学生)你来说。生13:我认为这篇文章的线索是真正的家醅。师:真正的家醅。妈妈做的家醅叫什么名字? 生13:八宝酒。

师:(笑)他接近了边缘,你继续接近边缘。(指着一个学生)你说。生14:我认为这篇文章的线索是母亲制作的八宝酒。师:对,就是三个字。生:三个字?

师:你们做这样一件事情,这是一个“八宝”(板书),把它圈起来,你们把文中所有的“八宝”圈出来,你们就看出线索。圈吧!这才会真的让你知道了什么是线索。不但要圈,还要把它联起来。什么叫线索?连点成线就是线索了。

生:(纷纷寻找并圈划)

师:好,边圈边数一下,有几次“八宝”?大家一齐告诉我,有几次“八宝”呀?

生:六次? 师:六次吗? 生:七次?

师:七次吗?„„几次?很巧,就是八次,八次“八宝”,你们把它圈起来,就第一次直观地感觉到什么是线索了。

师:我们读书啊,要注意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作者笔下的春酒是一个很大的概念,不然为什么会有“会酒”呢?那么作者怎样写春酒呢?其实写的是八宝酒。不细细地看,真的看不出来。数出来了吗?是八次吗?(生:是)所以说啊,(屏幕显示,教师解释)

《春酒》中最美好的一条线索是“八宝酒”。

师:八宝酒,《春酒》里面最美好的一条线索就是“八宝酒”。没有八宝,所有的情感抒发和细节都出不来,这才是真正的线索,隐藏在字里行间啊。

(屏幕显示,教师解读)

全文一共8次出现“八宝”二字。“八宝酒”几乎与所有写“我”、写“母亲”、写“乡亲”的细节相融。

对“八宝酒”的抒写中,文章展现出悠长的时间曲线,表现出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味,对母亲的怀念,对家乡的思念。

课文各个细节中的“八宝酒”,都隐含着一个含意深刻的“味”字。师:因为写八宝酒,所以课文中个个细节都隐含着一个含义深刻的“味致”。你们把课文看一下,有没有味啊?(生:有)“不是道地的家乡味啊”,那么作者追寻的、追忆的就是家乡的味道、童年的味道、八宝酒的味道,还有两个字,课文结尾的,(生:“家醅”)“家醅”的味道啊。

师:好的,同学们,我们只是初步地理解了文章的线索。

评点:看似普通的细节,却富含浓浓的情思;看似繁琐的勾画,却富含深刻的思考。简单的三个字,使学生的思考再深一层,为后面的赏析做好了准备。

四、训练三——细节赏析。

师:下面我们就进行第三次能力训练——细节赏析。(屏幕显示,教师解释)

细节赏析

欣赏课文细节描写的情味、情趣、情感与表达作用。

通过赏析课文细节描写,来欣赏课文里面的趣味、情趣、情感和表达作用。大家看书后练习一,练习一就是让我们欣赏课文里面的描写,体味里面的情趣。

好,再来做笔记。什么叫细节?(屏幕显示,师读生记)

文学作品描绘人物的细则、描绘事件发展、描绘自然景物、描绘社会环境中的细小的内容叫细节。

师:这个定义下得不是很严整。“细节”这个定义很难下,我们姑且就用这样的定义来了解什么叫“细节”,有人说“细节”是最小单位,好像不是很严密。文学作品中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自然景物、社会环境的细小内容叫“细节”。

评点:定义虽不全面,但用于本文的理解却已足够;教师的阐释不在于面面俱到,而要实用有效。

师:我们下面就来欣赏一个段落。第几段呢?第三段。我们一齐来读一读,“八宝酒——”,读——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

八宝酒,顾名思义,是八样东西泡的酒,那就是黑枣(不知是南枣还是北枣)、荔枝、桂圆、杏仁、陈皮、枸杞子、薏仁米,再加两粒橄榄。要泡一个月,打开来,酒香加药香,恨不得一口气喝它三大杯。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师:这一个片断,极其有赏析的价值,不仅仅是制酒,如果从全文来看,与人物刻画有密切的关系。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大家细细地品味,这一段落写得好在哪里。(学生小声讨论)请让我再来读一读。

师:(再读一遍,满含情感)我已经把味道给你们读出来了,现在我们来欣赏。(指着一个学生)你先来

生1:我觉得从一个“捏”字可以看出了八宝酒对“我”的珍贵。她捏着杯子,但是酒还是洒掉了,我感觉突出了“我”对八宝酒的喜爱和珍惜。

师:对,“端着,闻着”,香啊,真香!是吧?一个词体味出情味。好,谢谢你。

生2:“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说明连小花猫也非常喜欢喝八宝酒。

师:真好啊,通过小花猫写出了八宝酒的情味。谢谢,继续。

生3:“酒香加药香,恨不得一口气喝它三大杯”,“恨不得一口气”说明这个酒实在好。

师:这个“恨不得”我们怎么看它?一个是酒好,再一个这个酒酿了多长时间?

生3:一个月

师:等待啊,那个等待的情感是多么撩人的心扉啊,总是想喝妈妈酿的好酒,结果一打开,那么香,就是“恨不得”了。好,谢谢!还有吗?(面对另一个同学)请这位同学分析。

评点:比较以上的三次教师点评,点评的内容层层深入。第一次重在点出学生回答中的要点,第二次重在补充完整学生回答中的未尽之意,第三次重在升华突出学生回答中所表现的真情。高妙的点拨,与训练内容息息相关,直接启发学生的思维。

生4:我认为最后一句“我”“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通过这句话赋予了一种“我”的童真,还有“我”时的快乐。我妈妈“只给我在小酒杯底倒了一点点”,我还“端着”“走来走去”,说明我非常喜欢“端来端去”,“走着、闻着”,说明我对酒的喜爱,溢于言表。

师:谢谢!你分析的这个话里面有个“一点点”。这个“一点点”就是写妈妈的。我们往前面看,妈妈是不让我多喝酒的,妈妈说喝多了恐怕伤身体,流鼻

血,于是又有了又一次的细节描写,“指甲缝蘸一点酒舔一舔”,仍然写的是八宝酒,而不是春酒,这个细节就与“一点点”照应起来了,表现妈妈对“我”的关爱。不是倒很多,而是倒“一点点”。你看,“一点点”里面就有母女之情。(面向另一学生)好,请你来。

生5:“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我分析的是“一点点”,即使只有“一点点”,但我还是端着、闻着,说明在我的心里,八宝酒还是十分的珍贵,“走来走去”,说明我得到八宝酒真是十分的得意,十分的自豪。

师:是啊,多陶醉啊,多快乐啊,多幸福啊!这就是童真童趣。你看,为什么要这样地回忆那美好的细节呢?原来都是有表达目的的啊。还有品析的吗?

好,我问大家一个有趣的问题。八宝酒就是八宝酒嘛,怎么还要把原料写得那么清楚呀?是不是另有目的呢?或者说可以不写这些原料呢?(笑)你看马上就有人应对我了,厉害呀。这个问题是很难的。

评点:愈引愈深,对应上一次训练的内容,引出对全文更加细致的赏析品读。师:(面向另一学生)好,请你阐释。

生6:我认为她说这个八宝酒这些原料,感觉这些原料是特别普通,由妈妈制作出来,就感觉非常的好喝,衬托妈妈的这个手艺就非常的好,这个酒就制作得特别好,特别的好喝。

师:分析得太好了!最普通的原料酿成的酒是那样的香甜,原来还有更深沉的原因。(示意一个学生)好,你来。

生7:在文章最后那个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的家醅呀,作者虽然知道制作八宝酒的原料,但制作不出道地的家乡味,可以说出她对妈妈的怀念。

师:多好的回答呀。我也是要泡八宝酒呀,怎么就没有那个味呢?其实,除了是美国的酒之外,还有更深沉的含义,就是“不是家乡的味道啦”。分析得太好了!但是她仍然只是靠近了边缘,(笑)两次靠近边缘。但是,答得仍然是很好。过一会儿,只要我点一下,我就觉得你的答案是非常的完美了。

(发现一个学生还想回答)好,你还要说,请——

生8:我觉得可以体现出不仅出这个酒是妈妈泡的,因为我也尝试做八宝酒,虽然原料是一样的,但是儿子说没有家乡的味道,只有妈妈亲手做的八宝酒才更有家乡的味道,更有那种乡情。而我即使集齐了原料,也做不出家乡的味道。

师:噢,你真聪明啊!你为什么不把课文里的四个字读出来呢? 生8:顾名思义(众笑)

师:你一下子又被我弄糊涂了!(笑)一个聪明的人被余老师弄糊涂了!课

文后面有“四个字”,我说是“四个字”,看你聪不聪明?(笑)

生8:如法炮(pào)制

师:哎!“如法炮páo制”啊!如果没有前面细致的写,“如法炮制”就写不出来啊。还有啊,课文里面,人们总是问我的妈妈,你的酒里面有什么“宝贝”啊。你们看,处处照应这四个字说明的内容。所以说,为什么要把“八宝”写得那么的清楚?一定是照应后文,特别是引出“如法炮制”四个字,笔锋一转就引出作者深沉的感慨啊,这就是“家醅”的魅力。

评点:一语中的,前后呼应,总括细节内涵,突出情感力量。

我们来看,我们一齐来把这句话好好地读一下,“读到文章结尾时——”(投影显示,学生齐读)

读到文章结尾时,我们才品味到作者在“八宝酒”上表现出来的伏笔、铺垫、渲染等高妙的表达技巧。

师:我解释一下,伏笔就是写八宝酒详细的原料,然后文章里面处处和它照应,特别是后面点题“如法炮制”和它的照应。如果没有这个伏笔,“如法炮制”这四个字就没有着落。第二,铺垫,一次一次又一次地写八宝酒啊,都是为了和后来在美国的八宝酒相对比、相烘托,这就是铺垫。渲染就是反复的手法,不停地表现美好的细节,最后渲染到什么程度呢?感慨永远这、再也没有这样的家醅啦,于是就顺利地点题呀。

评点:三次训练的总结,针对三次训练的内容,各有侧重,但又一一对应。第一次训练突出了“家乡味”,第二次训练归纳出“八宝酒”,第三次训练引导出“如法炮制”,均围绕开头总括出的乡愁而来,层层深入,渐读渐浓,渐思渐浓。

谢谢大家,你们的语文能力,我觉得是很强的啦。所以这篇《春酒》,我觉得是我讲课最漂亮的一次,是因为你们。而且告诉大家,我是昨天晚上给你们专门设计了这个教案,我在其他地方不是这样上的,就是想检查一下、考验一下你们的实力。

五、对句训练,画龙点睛。

现在还有一个关,最后一关啦,“春酒之意八宝酒”啊,这是我们的课堂小结,我们的感悟、我们的感受就是“春酒之忆八宝酒”,你们要对上一句话才完整。“春酒之意八宝酒”——

你先来说。

生1:怀乡之情八宝酒

师:两次“八宝酒”,对不对?两次“八宝酒”,就犯忌,重复了,是吧? 生2:八宝酿出思乡愁。

师:“八宝酿出思乡愁”,前面对不上,对不对?我是“之忆”,你是“酿出”,你是动词了。行了,你们很快的,这个思维。

生3:孩童之趣忆故乡。

师:“孩童之趣忆故乡”,这倒是不错的,回忆这个孩童时候的情趣味道,表达的是思乡之情。好,你来。

生4:八宝之酒思乡情。

师:“八宝之酒思乡情”,又出现一次“八宝”,你再一次靠近边缘。(众笑)什么“之意”思乡情呢?换一下。什么“之忆”思乡情呢?什么“之心”思乡情呢?

千万不要忘记这是谁写的文章呢?(笑)生5:游子之心思乡情

师:你看,“游子之心思乡情”呢,多美啊。我刚说了,谁写的? 生6:琦君。

师:我们来看一看,要挖一下吧。(笑)“琦君之思故乡情”(屏幕显示,师读生记)

春酒之意八宝酒 琦君之思故园情

师:啊,好吧,把这两句批在课文上,春酒之意在八宝酒,琦君之思在故乡情(在故园情)。

评点:诗意总结,动心动情。化用名句,余味袅袅。

好的,这一课我们就上到这,谢谢光明中学八年级四班的同学,同学们再见。生:起立!老师再见!

【实录赏析】

《春酒》是一篇经典美文,乡愁淡淡地化于字里行间,浓浓地蕴于心头笔尖。读此文,如品美酒,入口甘甜,回味绵长;齿颊留芳,余韵悠远。如若解读浮于表面,对于情感的理解也只能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

余老师此课最大的特点就是板块鲜明。三次思维训练,使学生的思考渐明渐深,对情感的领悟渐浓渐厚,一步步接近作者的内心。课堂中,老师的点评各有侧重,点要素、补余意、出情感;老师的总结环环相扣,“家乡味”“八宝酒”“如法炮制”,前后呼应。这使得蕴于文字的乡愁一点点清晰、浓郁,渗入肺腑之中。课堂中,最大的亮点则是学生的精彩,他们的的体悟,由浅而深,由淡而浓,由概念化、公式化而渐渐深入肌理,渐出真情。难怪余老师在课上也被学生感染,时时发出会心的笑声。

余老师在《阅读教学艺术50讲》中指出“对美文的教材处理,手法丰富,角度细腻,在精心思考之中,时时都会有美丽的光辉闪现”,他具体介绍的“美教”手法中,就包括“从思维训练的角度处理课文,将课文视为内涵丰富的思维的训练材料,借此组织多姿多彩的课堂创造活动”。这两段话恰恰在本课的实践中得以完美地体现。

余老师的设计如此的精彩,关键在于三条。

其一,时刻关注学生的思维习惯。学生阅读本文,早已明白了主题是乡愁,如果老师还按传统的教法,一步步引导出主题,只能让人觉得故弄玄虚,浮光掠影。余老师则开宗明义,引导学生从文意、线索、细节这三个角度,一步步认识乡愁如何在看似普通的文字中一点点酝酿而出,引发了学生的深层思考,在看似普通的散文中读出情味。

其二,时刻注意引发学生的思考。三次思维训练,各有侧重,特别是在后两次训练中,注重点拨,引导的思考向“更深更远处漫溯”,使学生的思维形成了明晰的链条,从而形成了课堂上绚丽的风景。

其三,对文本内容的深入研读。余老师对文本的理解向来令人叹为观止。这一课中,他没有把文本分割成支离破碎的字句,而是以主题为纲,将一个个细节贯穿成线,集腋成裘,从看似普通的文字中读出了别样的情致。读到这一境界,设计阅读训练自然也就游刃有余了。

7.浅谈余映潮老师教学《律诗二首》 篇七

特点之一:大胆指导学生“吟读”。

“吟读”是整体感知诗词、品味诗词意境的重要途径,也是朗读教学的高层次技法。余老师在教学的第一个板块中就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诗意、诗情进行“吟读”。如范读《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一句后,还特别提醒学生“既是相邀就要读慢一点”,要读得“意味深长”一点,并通过延长尾联一些字词时值的吟诵,引导学生读出故人待客的热情,作者作客的愉快与留恋,主客之间的亲切融合,品味孟浩然诗的意舒词缓、恬淡情深的风格与意境。余老师示范吟读《游山西村》的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时,又启发学生要读出意境来,即用轻读重现山村月下的静谧情趣,用延长时值的拖音品味诗中那种闲适、恬静的意境。

特点之二:精心点拨学生“译读”。

要想真正品味出诗的意境,还必须从文本出发,通过对一系列意象的理解、联想和想像,来探求和再现诗中深邃而美妙的意境。余老师在引导学生“译读”的教学板块中,紧扣本文,抓住一系列意象,突破常规,富有新意地设置了“以诗译诗”这个具有文学创造意味的教学环节,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尽管新鲜有趣,但要以诗译诗来准确把握、生动表达,显然有一定的难度。如何突破这个难点?余老师给了学生一个重要的启示:先研究译诗押什么韵,研究原诗的韵脚能否借用或活用,再进行以诗译诗。为此,余老师还先以《游山西村》为例示范以诗译诗,然后再和学生一起研究选择《过故人庄》译诗的韵律,启发学生讨论以现代诗句译《过故人庄》。在学生研读、试译原诗句的基础上,余老师再对学生的“译诗”及时加以综合整理,以更加规范的现代诗的语言形式表述出来。不难看出,余老师在“译读”教学板块中抓住了两个重要环节,一是给予适当的启发或引导,创设师生、生生互动的学生自主学习情境;二是教师适时引用类似的例子给予示范。

特点之三:十分巧妙地引导“背读”。

在对比理解之前,余老师很明确地提示学生这两首诗有很多相同和相似的地方,让学生们想一想,商量商量。学生们通过商量讨论,找出了一系列相同或相似的地方,但是,学生的回答头绪是纷乱的,特别是脱离了诗的原文来寻找共同点,有架空分析之嫌。在这个时候,余老师有一个十分精彩的提示:这两首诗首联都是写什么?颔联都是写什么?经过学生对比理解回答,余老师总结为:首联都写作客原因,颔联都写旅途所见,颈联都写农家作客,尾联都写深情留恋。在如此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背读”,让学生大有豁然开朗、水到渠成之感。

特点之四:极为创新地设计“说读”。

“译读”、“背读”两个环节都是侧重于对原诗句的感悟、理解,它们寻求的是读者对诗中的意象和情感的还原与领悟,严格意义上讲该环节还是在“解读文章”的感知阶段,读者自己对诗的意境的再创造成分相对较少。余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诗的意义、情感的基础上,又推出一个更富有挑战性的教学环节:对诗人说话——“说读”,即扩展诗意。这个环节是全课教学意境的升华,给学生揣摩诗意、探求诗境留下了很大的发挥、创造的空间。

上一篇:如何制定个性化方案下一篇:县人民政府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优化发展环境意见的暂行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