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学习方法

2024-09-10

语文课程学习方法(19篇)

1.语文课程学习方法 篇一

第一,读整本经典著作。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18个学习任务群中,第一个就是“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关于“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这个任务群的具体理解,笔者已于2月14日在公众号发了《了解普通高中语文新课标: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一文。下面大家可以看看北京卷的高考题如何考查经典阅读: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1.在《红岩》《边城》《老人与海》中,至少选择一部作品,用一组排比比喻抒写你从中获得的教益。要求:至少写三句,每一句中都有比喻。120字左右。

2.从《红楼梦》《呐喊》《平凡的世界》中选择一个既可悲又可叹的人物,简述这个人物形象。要求:符合原著故事情节。150-200字。

3.读了《论语》,在孔子的众弟子之中,你喜欢颜回,还是曾参,或者其他哪位?请选择一位,为他写一段评语。要求:符合人物特征。150-200字。

很多家长、学生苦于不知道读什么,其实只要是名著都可以读。最起码可以趁着这个假期读读《红楼梦》,我们的孩子有几人完整地读过这部经典巨作呢?

第二,读中国古代优秀作品。根据20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容,新教材中古代优秀作品所占的比重比较大,而多数学生古诗文的阅读积累以及阅读能力是比较薄弱的。而且古诗文基础相对扎实的学生,语言能力相对也比较强。可以利用这个暑期阅读甚至是背诵一些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如优秀的古诗和《古文观止》、《史记》、明清小品文等。

第三,读时政新闻报刊。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的基本原则中的第一条就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其中明确提出“使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立德树人”、“以德为先”是当今我国教育的大势,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德”之首要就是要有社会责任感,要有社会担当。了解国家大政方针,知晓国家的发展,胸中有天下,才能成大器。

很多学生不会写作文,为什么?因为没有足够的阅读。写作与阅读密不可分,读得多了,自然会得到一些写作的启示。

所以,阅读是最根本的,语文的学习离不开阅读。如果说将来的高考决胜在语文,那么语文决胜在阅读。

2.语文课程学习方法 篇二

一.选用多媒体来激情引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生产生的影响, 远远超过老师的督促和简单的说教。多媒体课件不仅能扩大课堂知识容量, 而且能将文字、图像等直观地展示出来, 给学生提供形象逼真的教学情境,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他们的视觉、听觉等各种感觉器官, 从而让他们在轻松欢乐中获取相关知识。

例如, 在教朱自清的《春》这篇写景抒情散文时, 可以先放一段录像让学生欣赏。录像选择要体现出春天的活力, 要突显出作者的写作思路 (春草—春花—春风—春天里的人)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兴趣, 可以在放映录像的同时配乐朗诵散文, 让学生在欣赏录像、聆听课文的同时思考几个问题:在作者朱自清的眼中, 春天是怎样的?作者在这篇文章中给我们描绘了几幅图画?你最欣赏哪一幅, 请说明理由。欣赏完录像之后, 检查提问, 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非常高, 争先恐后, 互不相让。借助录像, 学生在大脑中留下了春天桃杏艳红、百花争妍的几幅画面, 进而用较快的时间理清了写作思路, 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充分利用“空白”, 让学生自我体验和感受, 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展现

众所周知,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思想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 所以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组织教学活动时, 不能用我们老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我们老师也可以像画家一样“蜻蜓点水”, 留出大片“空白”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引导他们去探索, 思考和发现, 让他们补充这些“空白”, 从而自主生成对文本的理解。

例如在教授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时, 先设置音乐背景, 创设一种淡淡的情感氛围, 让学生配乐朗读该词, 巧妙地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当学生齐读到“断肠人在天涯”时, 他们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 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的氛围中, 深深融入到作者浓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中, 有学生提问主人公为什么自称是“断肠人”?又如, 在教授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这首词时, 我让学生质疑, 有学生问“燕然未勒归无计”中的“归无计”该怎么理解, 我都没有立即解答, 而是留出“空白”, 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对少数理解能力不强的学生, 则提示他们进行换位思考:假如你一个人孤零零在外漂泊, 黄昏时分, 远处夕阳染红天际, 近处炊烟袅袅, 乌鸦呱呱叫着回巢, 此情此景, 你会作何感想?假如我们自己是戍边战士, 敌人未赶走, 寸功未建, 有没有脸面去见家乡父老?

总之, 教学的原则就是尽可能引导学生去感悟, 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体会到亲自采摘到果实的喜悦。

三.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 大部分语文教师教学模式单一, 照搬教参, 一味灌输, 不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对个性较为张扬的学生不能积极看待, 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创造热情。

现代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 从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们教师要具备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 这样才会有意识地突破课堂教学空间, 创设实践天地,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目的。

例如教学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与契诃夫的《变色龙》两文时, 我就让学生自己将其改编成舞台剧, 进行表演。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的积极性。绝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地研究教材, 把握剧本, 都真正成了剧中人。在表演的同时, 既加深了对课本的理解, 也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动口, 动手和动脑的能力。

3.语文学习的方法 篇三

人们通常称学习为“读”,可见“读”之重要,它朴实、简单、实在,但道出学习中一个原生态的要求“读”。对语文来说,“读”更是第一要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没有“读”的活动,语文学习止步难行。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生活的变化,信息的多元,使得语文学习的“读”变得更为迫切急需。你要奠定、巩固语文知识基础,就须通过阅读来实现;你要接触吸收科学的理念思想,陶冶情感操守,也要通过阅读来实现。所以,不读书,无以走近知识,走近情感,走近思想。而在现实的学习中,有的同学对“读”没有兴趣,不愿接触文字,乐于听听说说。这种语文学习其实放弃了根本的学习方法,自然收获不会多,效果也不会满意,要学好语文,首先得有“读”的习惯和爱好,不能将“读”拒之千里之外。

“读”不可或缺,但是仅有“读”,是远远不够的。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读”后还须有“思”,“思”就是思考,琢磨,就是品味探求。“思”的过程才是学习吸收的过程,在整个学习链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在语文学习中,有的同学仅停留在“读”上,有口无心,有声无脑,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后果收效甚微。“读”是学习的外动,而“思”则是学习的内动,“外动”离不开“内动”。只有凭借思考,才能明知知识的真面目,懂得来龙去脉,寻找到相应的规律和方法,进而去提升能力,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读”是个“吃”的过程,“思”则是消化过程,只“吃”不“消化”,对身体没有裨益。所以语文学习,得有“思”的习惯,在“思”中收获,在“思”中进步。当然,还要把握“思”的角度,比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其它等等。

语文学习的“读”与“思”是两个根本的学习方法,依赖二者收获知识,但仅仅依靠它们仍然不足。语文知识的多样复杂,独立和主观决定了在学习过程还需自己去“结”。“结”就是总结、,将松散的、孤立的知识或思想加以条理化、系统化、联系化,将一个个的“结”连缀成“网”。知识就怕松散,松散的东西难寻找,更无以形成力量,只有将知识等形成体系,才能为自己所有,为已所用。同时通过总结归纳,让自己在学习上产生成就感,促使自己进一步去学习探索。可以说,“结”是语文学习不可缺少的环节和方法,它如同农民种粮,虽然丰收了,但不让颗粒归仓,后果是很可怕的,“结”就是粒粒归仓。

以上仅仅是语文学习的一个过程:内化过程。而要真正形成语文能力,即知识的外化,还需要一个“练”字。是否真正拥有某种知识技能、思想情感及其它,需要在“练习”中去检验,是否能学以致用和形成语文能力,更需要在“练”中实践。“练”有通常一般意义上练习,更指写作表达的训练。一般性的练习如阅读训练等,而写作训练则是为作文服务的。就一般练习来说,它是加深理解和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在练习中认清知识和方法;同时是学以致用的桥梁,只有在平时练习中运用知识,才可能在生活与工作中去运用知识;也可以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就写作训练而言,“练”更为重要和本质。写作训练牵连到语文学习的方方面面,它是一种综合性、实效性的练习,不仅与学生的基础知识息息相关,而且与学生写作技能紧密相连,更与学生的认识能力、思想情感相成相应。因此,抓好学生的写作训练,就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4.语文课程学习方法 篇四

二、有了目标,还要作好长中短期学习计划。

三、除了上面的学习计划,每个不同的季节都要根据学校的安排制作一个每天的作息时间表。

四、计划一旦做好,就必须坚定不移的执行,不管发生什么,都要保证按时按步骤的完成。

五、要有强烈的求胜心。

六、自制力。

七、毅力。

英语学习。背课文。

语文学习。跟着老师亦步亦趋,然后辅以比较大量的课外阅读。

数学学习。就是题海战术。天分再好,高考的时候遇上没有做过的或者不熟悉的题目,也会猝不及防乃至束手无策的。做大量的数学题目,不仅能够让我们尽可能的接触到所有题型,还能帮我们形成良好的解题思路。

物理学习。物理学习讲究的是要构建一个完整的体系。要重视物理基础知识,要把物理当作一个统一的理论系统,将各个部分通过自己的综合思考和做一些综合性的题目充分连接起来。要注意物理实验的学习。

化学和生物。就是要大量深入巨细不遗的记忆,在此基础上,多做习题,融会贯通,将各个部分有机结合起来,最终构筑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架构

从高一的时候就应该有意识地培养理科综合三门课程综合运用的能力,多做综合题。

最重要其实就两点:

一、去学习,立刻去学习,这才是节省时间的最佳办法。

5.高一语文学习方法:正确方法 篇五

放假时,许多孩子的生活秩序打乱了,常常看电视或上网到很晚,而早上又贪睡不能按时起床。这种状况如果不改变,孩子的心理就还在“放假”,开学后很难适应正常的学习生活。家长应及时纠正孩子的生活习惯。为了让他们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家长可以提前训练孩子的学习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尤其对寄宿的孩子来说更为重要。

第二:培养独立的自我意识

新环境多交新朋友。高一新生如果迟迟结交不到新朋友,会使学生感到很孤独,产生种.种不良心理。面对新环境、新变化,一定要有思想准备,并做好相应的心理调适;还要尽快了解新环境,主动接受新环境,使自己尽快融入集体,多交一些朋友。然后培养更多的兴趣爱好。这样不仅会使你结交到更多的朋友,更会使你在兴趣爱好中暂时了却对家的思念。

第三:增强抗压性

首先要克服对高中学习生活的不适应。高一的学习难度比初中加大了,不仅学习的强度有显著增加,而且,所学知识更概括、更抽象,更难于理解了。因此要对高中新生提前进行“抗压”和“抗挫”教育。还要加强自我管理。高中阶段,老师不可能象小学、初中一样对你面面俱道。而给予我们更多的自我空间,这就需要我们用坚强的意志来控制自己的行为,加强自我管理。

6.语文学习方法 篇六

学好语文,要注意培养学习兴趣,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积累学习方法,增强学习能力等。

1、培养兴趣,从生活中学习语文。古人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打破语文学习仅局限在学校和课堂的思想,树立“大语文”的概念。“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社会这个大课堂里,随处都可以学语文。看报纸,看电视,看电影,看广告,看通知,听广播,听歌词,与人交谈,写书信假条等日常应用文字„„无处不有语文可学。因此,语文学习的形式多样、不拘一格,比其他学科更有趣,完全占有绝对的优势!

2、多阅读。现在的语文考试,阅读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不仅有文言文阅读,还有科技文、现代文阅读。要想在课堂上把所有这些能力统统培养起来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只能靠课外的努力。通过多阅读,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经验,改变学生的观点认识,升华学生的思想情感。同时,还可以培养语感,学到不少文学常识,以及一些新鲜有趣的观点。

3、多积累,多背诵。要点点滴滴地勤作积累。背诵一段文章、一首诗词;弄懂一字读音,一词含义;抄录一段名言、一句警语;掌握一则修辞手法,一样表现方法„„积水成渊,聚沙成塔。一句话,没有积累,绝没有语文的金字塔!语文的长进中没有“速效胶囊”,是涓涓滴滴式、台台阶阶状上升的,基础夯得不牢,差些点点滴滴的积累,终将有用时恨少、捉襟见肘、黔驴技穷的时候的。

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就是模仿,模仿的榜样(模板)应该是什么呢?当然是前贤今人的成功之作。茅盾背《红楼梦》、苏步青熟读《古文观止》的例证,当是大家熟知的。通过长期的艰苦的积累,在头脑中建立起丰富的“语言范式”,形成“兴奋灶”,这就是我们要追求的“腹有诗书”。

运用这些“范式”,模仿着“说”,模仿着“写”,先求其“形似”,后求其“神似”,最后求其超越。这样,就很容易有学习个充实感、成就感、条理感,就不会再感到语文学习空泛、无力、不可捉摸。这种状态可以称为“胸有成竹”。

4、多写多练。刀不磨不快,玉不琢不成器,无论是谁,光在纸上谈兵是不行的,从基础到写作,知识和能力要求变化不大,但题是万变的,考点也是万变的。要适应千变万化的考题就得多见题型,多练习,这也是学好语文的关键一步。

7.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方法刍议 篇七

一.明确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位

大学语文课程到底是解决什么问题?能解决什么问题?是强调其工具性, 还是强调其人文性?亦或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定位不太准确。这个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就无法指导日常的教学。经过多年的思考, 笔者认为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应该定位在人文性上, 以传播人文思想和文化观念为主, 使它成为高等院校不可或缺的一门人文素质课。

二.有创新的教学理念和思维

21世纪是文化的世纪, 是学科间关系不断趋向融合、学科边界逐渐模糊的时代, 并出现了学科大联合的趋势, 许多学科在融合中获得发展, 在综合中得到创新。对教学文本的解读, 不能照本宣科, 只重一面, 不及其余, 必须对文本作综合整体的关照, 这种整体关照要求全面考察文学与社会、文学与哲学、文学与艺术、文学与宗教、文学与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关系, 不能仅仅孤立地看待作品本身, 也不能仅仅寻找文本与社会的简单对应, 而要深刻挖掘文本中潜藏的文化现象, 如, 神话传说、智慧谋略、价值认同、崇拜观念、精神趣味、风俗民情等, 让学生全方位地接受多种知识信息。

三.处理好“博”和“专”的关系

语文在很大程度上是向大学生传授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 怎样讲好这门课程呢?课程必须有一定的学术品位, 要做到这一点, 要求教师即要“博”又要“专”, 教师必须积极参加科研活动, 深入到本学科的前沿地带, 探索本学科的最新研究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 并将这些成果链接文本, 引入课堂, 从而使本课程教学体现出一定的学术性。同时教师还必须要“博”。怎样做到“博”呢?教师必须挖掘文本的时代性、社会性。尽管像《易经》、《老子》、《论语》、《孙子兵法》、《管子》等经典作品, 都出自于两千多年前祖先的笔下, 但这些文明的积淀并没有死亡, 它仍然还是生生不息的, 它们仍然能给人以启发和智慧。这是现代文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

四.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1、专题式的教学方法

备课和授课我们可以采用发散教学法, 将教学内容课题化, 实行课题式的专题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 以文本内容为中心, 向四面八方发散, 把与文本相关的内容、知识收集起来, 形成小课题, 集小课题为专题, 实行课题式的专题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要有复合知识的背景, 而且要求教师必须占有充分的资料和案例。我们可以将课题交给学生, 分组查找资料和讨论, 然后小组代表班上交流, 这有利于双向互动,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并进一步加深对文本主题的理解。比如白居易的《长恨歌》是唐代的一首长篇叙事抒情诗, 为了使学生对这首诗歌有深入的认识, 我们就以杨贵妃这个中心人物为母题, 让学生自己去收集历史上有关杨贵妃的文学作品, 然后跟白居易《长恨歌》进行对比。学生找到的文学作品有刘禹锡的《马嵬》、李商隐的《马嵬》、杜甫的《丽人行》, 以及白朴的《梧桐雨》、洪昇的《长生殿》等。通过寻找, 学生对于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有了一定的了解, 为下一步的阅读对比打下了基础。那接下的对比, 就是多角度的了, 学生从创作者的时代背景、创作意图、文学样式的选择、文字表达的优劣等多个角度进行了对比。经过这样的训练, 学生对《长恨歌》以及同题材的作品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学生整合知识和分析知识的能力都有了提高。

2、引入朗诵和吟唱的方法

针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性, 课堂教学大胆引进朗诵与吟唱的方法。这样做可以激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之情, 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保持学习的持久性, 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文学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理解与把握, 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 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同时有利于学生在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 牢记大量的名篇名句和成语词汇, 并从中积累写作素材, 培养语感和语言技能, 迅速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做到下笔如有神, 出口成章。文学的教化不是理性的说教, 而是以生动的形象、真挚的情感和优美的语言, 通过心灵的沟通来感染人。运用朗诵、吟唱的教学方法, 可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强化人文精神, 直接提高学生审美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鉴赏力和创造力, 做到以美启真、以美储善、以美成德, 激励和焕发学生的青春理想, 培养志趣高雅、气质完美的创新型人才。

具体做法有充分利用录音、录像和计算机多媒体等电化教学手段, 不时给学生播放各种大型古典诗词的朗诵、吟唱音乐会等节目, 以及名人、名家和电台、电视台的播音员的录音、录像带等, 供学生进行观摩欣赏, 并从中得到启示和借鉴。同时教师自己率先垂范, 努力掌握朗诵、吟唱的方法与技巧, 并能熟练地表演一些作品, 然后在课堂上向学生加以展示, 其目的是通过教师的带头和示范作用, 鼓励学生放下包袱, 克服害羞和畏惧心理, 同时还可以教学生一字一句的朗诵和吟唱, 以增强他们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 并切实帮助他们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在经过热情的引导、鼓励和辅导之后, 就可以要求学生直接“下水”, 进行具体的实践活动。通常的做法是让学生选择各自喜爱的作品, 模仿名人、名家的声音、语调、动作和表情等, 直接进行模拟训练。同时, 还可以对照别人找差距、补不足, 认真地加以琢磨和体会, 以便尽快提高表演能力。“重在参与”不仅是一种积极的精神, 更是一种实际的行动。为了提高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 笔者不仅在思想上加以鼓励和动员, 而且制定了明确的奖励措施, 对积极参与和表现优秀的同学予以表扬和奖励。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通常将全体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 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聚在一起朗诵和吟唱, 并相互指出其优缺点, 以利于他们取长补短, 改进提高。

3、注意学习方法的介绍

学习方法格外重要, 教学中注意把学习方法的介绍放在重要位置, 以理论规律加个案分析的模式, 提高大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 其最大特征是信息爆炸, 知识更新速度之快、令人应接不暇。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浩如烟海, 教师无论怎么努力, 涉及的内容也只能是冰山一角, 大量的知识还得靠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自己去攫取。因此笔者创设链接课堂教学、课外自学一体化的开放式教学环境, 把学生的课外自学纳入课堂之中。大学语文课程要实现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目标, 必须打破单一的课堂教学环境, 将课堂教学辐射到课外, 把教学内容和空间从课堂延伸到图书馆、互联网和社会之中,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以提高对各种社会与生活现象的敏锐洞察力。这样传统的考核评价体系也要改变, 必须建立起能全方位考核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开放式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全息化评价体系。具体做法是强调学在平时、考在平时, 把过程与结果放在同等地位。不仅要理解学生的学习结果, 还要了解得出结果的过程, 以掌握学生学习的全部信息。与此同时, 也要把基础知识的考察放在同等地位, 强调超越前人、挑战权威的意识和做法, 将学生的创新能力纳入评价体系之中, 以最终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8.语文学习方法的探索 篇八

1 为什么对高中语文要进行知识的积累?

在高中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有许多的学习方式,而其中的“积累学习”是一种较好的学习形式。“积累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学好高中语文在不断进行的汉语言文字、词汇、句子、文段、文学、文法及文化常识的知识和素材积累的同时,进行语文学习方法和生活的积累的学习。这种“积累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学习,它包含语文知识和语文学习习惯两个积累层次,尤其强调学生有意识培养学习习惯,增强自己学习语文的条件的学习。语文学习离不开语文基础知识的获取,如何评判一个人语文素质的高低,人们常常会以诗书满腹、能说会道,下笔千言、一挥而就来衡量。诗书满腹、下笔千言就是语言积累丰富,能说会道、一挥而就是语文能力强。那么说什么,写什么?其实说的写的都是自己心中的积累。离开了积累,说、写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要学好语文必须强调“积累学习”。一提到积累学习,有人就想到了死记硬背,就想到了食古不化,就想到书袋子和书呆子,好像强调了积累,就一定会阻碍学生的灵性和创造力。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是一种机械认识论。“积累学习”,它是一种能力取向,具有多层次性。尤其是高中阶段,“积累学习”的能力取向性主要强调积累习惯的培养。“积累学习”的多层次性主要就积累的内容而言,既包括字词句篇等语言素材,又包括听说读写等言语经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这是对积累学习的强调。认为“识”是积累的重要手段,而且要“不厌”,即对知识的积累不产生满足感,不能停止。现在高中多数学生认为语文知识已经在初中学完了,汉字也基本认识,语汇也有了相当的基础,觉得语文的积累学习已经到了放一边的时候。再加以高考的压力,语文的功利效果很不明显,不如多花点精力在数理化上。因而,现在的高中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的对象往往不是语文,语文学习之风“式微”而“式微”了。这种局面的出现自然与考试评价机制、选拔制度有着直接关系,但要改变它,语文教育本身并非没事可做。

2 如何进行高中语文知识的积累学习

2.1 “积累学习”手段的策略。从手段来看主要介绍:札记积累、笔记积累、日记积累等。

2.1.1 札记积累。札记积累,可主要对自己的思想火花进行记录,如读了一篇好文章,心里有了感慨,或见到诸如古人遗物、生活异常现象等触动了心灵,将这些以札记的形式记下来,从而就有了思想的积累。高中生思想活跃而新鲜,有的甚至还比较敏锐,思想积累不仅能促进由思想到言语的生成,而且还能促成学生思想系统化。

2.1.2 笔记积累。笔记积累,可主要用作对自己比较欣赏的他人的语言材料的积累。如好词好句,好文段,乃至好的整文,用笔记的形式将其记录以便于需时使用或平时记诵。

2.1.3 日记积累。日记积累,可主要用于对生活的积累,可看成是心里言语的文字表现。由于高中学生心理发展、文化修养、自控水平都已达到一定的水平,同时正向更高层次发展,因而札记积累、笔记积累、日记积累既能做到又有必要。

2.2 积累学习技巧的策略。从技巧来看,主要介绍:“星火式”积累、“串珠式”积词法、循序积累等。

2.2.1 “星火式”积累。高中阶段对字的积累,其要求在小学和初中以识记为主,即记住某字的音形义的基础上,更强调准确性和辨误性。对此,不妨学习现在流行的一种英语单词“星火式”记忆法,也叫作“星火式”积累。利用音形义的相同或相近进行星火式发散,相关字被某种相同之处而串联在一起,比较、辨析,从而达到记忆的准确性和辨误性目的。

2.2.2 “串珠”积词法。除了通过笔记做好课文词语积累外,高中生更要突出对鲜活词汇和成语的积累。许多人抱怨现在高中生词汇贫乏,语言干瘪,尤其是高考作文,语言乏味,令人生厌者甚多。其根本原因就是词汇积累不够。关于词汇积累古人在行酒令时有个方法很值得学习,先报上一词或成语,再由一个人以上词词尾字作开头,另说一词。这既可以作为一种课堂活动,也可以作为一项课外活动;既可以集体进行,也可以自娱自乐。既然是积累,当然是个人自行去做。不妨把它叫做“串珠”积词法。也可以采用发散法,如写出所有以“一”开头的成语和谚语等。

2.2.3 循序积累法。《朱子读书法》着重从学习习惯、学习品质的角度强调积累学习的:“读书之法,当循序而有常”,“以二书言之,则通一书而后及一书。以一书言之,篇章问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也,量力所至而谨守之;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乎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3]这就是说学习需按部就班,有条不紊,扎实积累。许多学生知识系统不完整或知识结构混乱,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做好循序积累。所以循序积累不但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也是—种优良的学习品质。

2.2.4 名言名篇的积累。最好是采用分类的方法,并借助电子的手段进行积累的办法。或以时代分类,或以地域分类,或以作者分类,或以作品内容分类等等。

方法的积累,最好采用札记的方式,将自己在学习中总结出来的写字方法、记忆方法、计算方法、写作方法等及时记录下来,有利于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9.语文学习方法 篇九

预习很重要,你只有课前预习了,才能提前了解课文内容。主要要弄清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预习生字、词。准备一本字典,先把生字词过关。把不认识的字音标注在书上,不理解的词语查出来,这样方便朗读课文,理解课文。预习生字词就是要读准字音,弄懂生僻的词,做到通篇没有不认识的字,特别是文章后面“读读写写”中的重点字词,要利用字典、词典寻求解答,掌握其字音和词义。

2.预习全文。这里的预习全文,不仅仅指预习课文本身,还包括预习单元、课文前面的学习提示、课文下面的注释、课文后面的“问题”。通过预习,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印象,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即文章写了什么)。

3.预习作家作品、写作背景。预习时,根据自己手中的助学资料或上网查询,了解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二、上课听讲法

听,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学会倾听的人走到哪里都会得到别人的赞赏。培养听力首先从听课开始:要怀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去听课。根据预习遇到的问题,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去听,手脑并用。为了加深印象,上课时,耳要听、眼要看、嘴要说、脑要想、手要写。这就是所谓的“五到”:耳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当你全方位调动这些器官进入活动时,那个想开小差的思想自然就无法钻进来干扰你!甚至个别不守纪律同学的说话你也听不见。这种状态多好啊!这就是全神贯注。

1.老师讲课时,不要东张西望,要集中精神这是培养听力的第一步。

2.学会边听边记。记重点,记老师强调的内容,记你不会的地方。这样方便回家、考试前的复习。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会写批注,一定要记好课堂笔记。

3. 多主动举手发言,给自己表达的机会。

4、你的同学回答问题时,不要插嘴,要听取别人的意见改善自己的不足。即使同学回答得不够完美,也等同学说完再补充。

三.课后复习法

你预习做好了,复习起来就自然跟着容易:每天复习哪些内容、多长时间、哪些知识重点复习等,不要做盲目、无章法的复习。复习也要拿笔,第二次看要又有收获,把第二次的收获和看法写下来。做到眼到、手到、心到。不要“一目十行”,要同时记重点内容。比如,语文总复习可以分解为基础知识、阅读和作文共三大模块进行复习。基础知识集中几天强化复习。阅读部分课内的重点篇目、段落,要围绕主题写法等重新温习。课外部分,应有意识的做一些记叙文的阅读题,掌握规律;作文部分可以围绕教材,结合作文要求,做列提纲训练,也可以尝试背诵一些优秀美文等等。

四、阅读积累法(现代文文言文古诗词等)

语文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细水长流,好的阅读习惯至关重要。每天一篇文章,篇幅不用多么长,但是选材要精,内容涵盖面要广,历史文化典故、名家名篇赏析、诗文故事趣谈、古代人物传奇、名人轶事、名言佳句等都要广泛阅读。

1.课内阅读,以“教读”课文为主,“自读”课文为辅。

2.课外阅读,主要包括课外古诗词诵读、课本指定的名著阅读以及名著导读推荐的古今

中外大家的作品。

3.培养默读、精读、速读、略读的能力。默读即不出声、不指读的快速阅读方法;精读,

要求认真阅读文章,圈点、批划、评注,弄清词句含义,逐段理解内容,理清线索,把握主

题等,求得切实具体地解决问题;速读,是一种快速读书的方法,可以采用扫描法,一目十

行,对文章迅速浏览一遍,只了解文章大意即可;略读,是一种粗略读书的方法,阅读时可

以随便翻翻,略观大意,了解主要事实或典型事例。要达到阅读总量的目标,必须学会合理

使用默读、精读、略读、速读的方法。

五、日记练笔法

我国年轻教育家魏书生,把坚持写日记,称为道德长跑,我看很有道理。多读胸中有本。勤写笔下生花。日记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很好的练笔方式。结合自己的生活,有多多记,有少少记,不可不记。字数不限,多则三五百字,少则三、五十字均可。形式多样,可记叙、可描写、可说明、可议论、可抒情。日久天长,定有收获。听课笔记、读书中的圈点评注、整理摘抄都属于这个范畴,不可丢弃。

写本身就是较高层次的记忆,我们有这样的体会:写作文,先打腹稿,再写成初稿,待到往作文本上誊写时,不看初稿就能写完。原因是,动笔综合调动了各种器官,并进入记忆的高级阶段。

生活处处皆语文,学会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我们生活中每天发生很多事,电视、电影、新闻、广告中每天更新着不同的故事、材料,做个有心人,碰到好的素材积极记录,坚持写日记,记录一下生活,积累生活语言,能极大促进我们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懂得生活之美,你的文学底蕴也会越来越深厚。 语文成绩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相信你了解上面的学习方法后,对初中语文的学习一定能有个好的规划。加油,祝你在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获得好成绩!

★ 学习方法交流演讲稿

★ 小学生学习方法演讲稿参考

★ 初一语文的学习方法

★ 高二语文学习方法指导

★ 新高一语文学习方法

★ 高三语文高效学习方法

★ 语文学习方法应该怎么培养

★ 小学语文汉字学习方法

★ 小学生语文学习方法总结

10.高一语文学习方法:高效学习攻略 篇十

高中语文微视频形成过程

以教材必修一为例,泰州教育局组织泰州语文专家,深入调研,根据平时教学中学生的问题,编制“微课”目录,各市区教研室高度重视,当成本校要科研任务,以教研组或备课组为单位,组织老师认真研究,细致解答,形成共识,根据泰州市微视频制作要求细则,制作微视频,配置相应的巩固练习,每个微视频时长3-5分钟,上传至泰微课资源管理网,由专人负责审核,然后由泰州专家统一评审,就像电脑阅卷作文一样,随机根据事先确定的要求给予相应的A、B、C、D等级。达到B等级及以上才可以放到微课程学习网上,让学生选择学习,形成泰州的“百度”。

高中语文微视频的主要构成

每一个微视频包括“问题呈现”,“原因分析”,“纠错措施”,“规律总结”四个部分。

以必修一《沁园春?长沙》为例,精心设计了17 个问题,可以制作至少17个微视频。如“人们评价本诗说“上片写景,景中有情”,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写景角度一般从观察角度(远近高低)、动静结合、视听结合、色彩描绘、主观感受等角度鉴赏,抓住意象——人、景、物,品味语言,体悟情感。

如何应用高中语文微视频

1.按照“泰微课”点击观看方法选择所需高中语文微视频进行观看。

2.配合高中语文学期教学计划安排学习,可同步进行,可超前接触,可后期巩固,只要有学习需求,可随时利用。

3.制定一个切合自己和教学需求的高中语文微视频学习计划,分阶段有序完成学习任务。

4.在课堂学习中有机应用,丰富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

5.采用“观看+摘记+练习”的方式,补课堂教学之不足,获得名师指导的更有价值的知识和巧妙学法。

6.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发现有价值的问题,与老师互动交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素养、增长技能。

7.利用高中语文微视频的学习成果纠正正常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错误。

11.小学语文学习方法探讨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 勤练书法 培养语感 兴趣培养 故事阅读

小学阶段是学生正式开始接受教育的关键时期,这也是对塑造学生学习习惯具有决定性的一个时期。教师教学手段的应用以及对学生学习的引导,都将影响着学生未来学习语文的高度。为了培养更多的热爱语文的学生,教师应该从小学阶段就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学习观念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语文知识。

一、书法是语文学习的门面,学生要坚持勤练书法的好习惯

书法是一个非常有考究的领域,现代社会的书法字体多种多样,每个人基本上都有自己特定的字迹特点,有一句俗语叫“字如其人”,说的是一个人的书法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特点,这种说法虽然不是完全正确,但也是有一定的考究之处的。在语文学习上,书法是教学中的一个门面内容,虽然书法质量不会被专门拿来考查,但是为了促进学生能够写一手好字,小学语文教师经常会在考卷中加入一项卷面分,如果学生的字迹清晰就能够得到卷面分,如果字迹潦草就会比其他同学少卷面分。这种教学手段对小学生来讲特别适用,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对待分数还没有太多客观的认识,他们都觉得分数高就是很厉害的,由于无害的好胜心使得小学生都会为了挣得分数,而努力地去达到要求。但是小学生在学习上还是不够成熟,很少有学生在小学阶段就能够有自己特定的学习方法,小学阶段的学习还是需要教师的引导。

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勤练书法,为了提高这种教学效果,教師可以督促学生每天交一张练字,习惯的养成一般需要二十天的时间,但是习惯的坚持却需要很长时间。小学生由于年龄太小,自制力还不是很好,但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总是很听教师的话,所以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督促学生坚持养成每天练书法的好习惯,并坚持下去。这样不仅对学生将来的语文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对学生的人生也有一定的帮助。

二、语感是语言学习的关键,经常朗读课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文课程是整个小学阶段的教学重点,这个时期的语文知识都是受到格外重视的,而且能够编入教科书中的课文一定都是对学生有帮助的。然而,现在很多地区的学校在语文教学上,忽视了让学生朗读课文这一环节,很多教师为了追求教学效益和教学进度,课堂上很少拿出时间让学生进行课文朗读,通常都是教师读完之后直接进行课文讲解,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小学生学习语言是弊大于利的。如果教师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小学语文教学进度的要求,可以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上的建议,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进行课文的朗读,从而培养语感。

我们都知道,语感是一种虚拟的东西,是没有办法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的,而且语感是个人本身的能力,因人而异,每个人的语感都是不相同的,所以,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进行探讨如何培养语感,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进行学习方法的调整。不过从普遍的角度来考虑,语感确实是学习一门语言不可或缺的,有很多同学因为语文是国语而忽略了语文学科是一门语言学科的本质。小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上都是比较欠缺的,正是由于语文学科的学习才能慢慢的学会表达。而朗诵无疑是培养学生语感最好的方法,所以,如果课堂时间比较紧张,教师就可以建议学生利用空余时间进行课文朗诵,朗诵的内容最好为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因为教材中的课文是最符合小学生学习特点的,无论是从语言上还是从难度上都是最好的选择。语感这种虚拟的能力除了自己别人是没有办法鉴定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慢慢推移,在不同的场合中学生就会体会到语感的重要性,这种内在的学习方法最适合小学阶段的学生运用,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句烂熟于心的话,却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是学习哪一门学科,兴趣都是最原始的动力,尤其是小学生对学科知识还没有太多主观的认识时,兴趣和好奇心是影响学生学习能力最大的动力。对于语文这门要陪伴学生时间最长的一门学科而言,培养学生的兴趣显得更加重要,好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都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学生在探索学习方法的路上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当然教师也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与时俱进,才能为每一届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方法。从大方面而言,小学生的性格特点都有一个普遍的适应规律: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对此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兴趣的开发。而学生也要不断的探索自身的学习特点,如果不能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那就尝试去运用教师建议的方法,不断尝试,不断探索,总会制定出一套适合自身学习特点的学习方法。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断地推出一系列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通过设立奖项等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其实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也可以征求学生的意见,组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从而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四、故事是最契合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阅读素材

想象力对于语文学习是非常必要的一种能力,由此,如何培养并维持自己的想象力是小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富有韵味且意味深长的故事对学生创造想象力有很大的帮助,教师不应该以严格的应试标准去要求小学阶段的学生,应该顺应小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维护他们想象力的需要和创造力的需要。现在有很多教师从小学阶段就对学生进行高标准的要求,导致学生的学习行为越发的模式化,长此以往,会使学生丧失想象力,试想一下如果世界上没有想象力,那该是多么可怕的事情。教育是使人更加明智的一种手段,而想象力、创造力和学习兴趣都是提高自己不可缺少的必要因素,而在学习中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能够发挥学生想象力的就是故事的阅读。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阅读一些课外的故事集,并与同学分享故事,这样还可以帮助学生从小养成学会分享的好习惯。

12.论小学语文学习方法指导 篇十二

一、教师在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上存在的缺陷

研究表明,教师在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方面还存在很大不足,下文将详细介绍。

(一)教师教授学习方法的意识不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授学习方法的意识不强,导致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是否掌握知识,而不是掌握知识的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否优秀等这些表面上的东西,而忽略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教育不是为了让学生认识几个字,会做几道题,而是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旦遇到类似的问题,学生能够根据已经掌握的学习方法解决问题。

(二)教师急于求成,要求有立竿见影之效

有的语文老师在实际教学生疏于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同一个问题换个说法学生就不知道应该如何解答,这种现象十分普遍。这时,教师才意识到应该更多的教授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步骤,而且要求学生能够尽可能用较短的时间掌握所学内容,并且能够灵活的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这对学生而言难度很大。因为学习方法的培养是长期训练的结果,一朝一夕并不能达到教师想要的效果,教师急于求成反而给学生更大的学习压力,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三)教师并未深入讲解如何掌握学习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节省时间和提高课堂效率,在针对学习方法的讲解时通常只是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没有深入讲解,使学生一知半解甚至不知所云。教师在传授方法时主要表现在对学习方法的传授只流于表面工程,并没有让学生真正明白这个方法的用途和如何使用。有的语文教师只是简单地介绍一下学习方法,给学习的印象十分笼统模糊,当学生面对具体的语文题时仍然不知道应该从哪下手,哪才是问题的突破口。学生看似学习了语文学习方法,实际上并没有掌握真正的内涵。

二、提高小学语文学习方法指导效果的策略

(一)丰富小学语文学习方法指导的理论知识

小学是学生学习的启蒙阶段,教师的引导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很大。教师应该注重对学习方法系统知识的学习,例如在布置预习任务的时候,应该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预习”“如何预习功课”“预习功课的目标是什么等等”。在教师实际教学习方法的时候,更应该注重学习方法理论方面知识的讲解。如果要学生熟练掌握学习方法,教师更应该对学习方法了解的更加深入,知道学习方法的特点,清楚小学语文的规律,才能给学生更好的指导意见。

(二)教师需研究学习方法的指导途径

教师只有深入了解学习方法才能以最佳的途径给学生以指导,例如六年级学生在学习《詹天佑》一文时,教师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首先找出文中的主旨句并进行解读。其次,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句写了什么(文章的中心思想与具体内容是密不可分的,引导学生如何弄清文章脉络)。第三,找出文中的重点词句,研读作者如何利用这些词句来表达自己的中心思想。(这一步主要是通过文章的重点词句来体悟文章的中心思想)。

因此,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时,应该做到熟悉文章内容并制定相应的学习方法指导,才能保证学生在学习文章的同时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习方法才能落到实处,达到教学目的。

(三)教师在教学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要想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学习方法,教师就应该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重点不突出等现象出现。因此,教师应该熟悉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明了学习在不同学习单元应该掌握哪些学习方法,这些学习方法能解决哪些问题等。

(四)根据不同学生的学段特征制定相应的指导策略

教师若要搞好教学效果,就要善于分析学习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指导策略。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而言,在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方面更应侧重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增强其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中年级的小学生而言,教师可以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指导学生学习,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采用师范教学,让学生根据教师教学过程总结学习方法。对于高年级学生学习语文,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辨别事物的时候可以添加自己的主观意见。例如,可以掌握不同类型的文章在找出中心思想、归纳段落大意的方法等。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培养其逻辑分析能力和综合推理能力更为重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主学习,自觉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

三、总结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即对其学习方法给予适当的指导,使其能够更好地学习语文。

参考文献

[1]张光明.小学语文的学习方法探析[J].关爱明天,2015(9).

[2]李红玲.小学语文学习方法浅析[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4(10).

13.初中语文学习方法 篇十三

1、学习一个单元之后,及时归纳本单元学习的难读字,与错字、成语典故、精彩语段等,力求精要使用。对散见于课本、资料、试卷中的语言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要注意突出重点、难点。

2、答题技巧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掌握好的解题方法何技巧,能使复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复习语病题时,就要在把握六种病句特点的同时,掌握一些辨析病句的方法。

3、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语句的含义。在一个语段中,语句表达一定的意义,又省略和隐含某些意义,是相辅相成的。有的先后相承,有的互为补充,有的先定范围再做阐发,有的有所表述,有所省略,阅读理解必然脱离语境的偏差。

4、学习的最重要阶段是预习。也就是说在老师上课之前,先得自己学习一下课文,在预习中要尽量运用你已经获得的知识和方法去主动地解决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把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以便跟老师、同学一起学习讨论。

5、语文的学习重在积累,在平时的生活中也要积累一些好词、好句。最好准备一本摘抄本,把自己在生活中、学习中看到的、想到的、见到的记录下来,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自己已经积累了很多的东西。

6、要加强与生活的实际相联系,重观察、重思考、重真情实感,要求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鼓励想象和幻想,鼓励创意的表达。

7、把多读多写提到重要的位置,要求通过朗读、诵读、背诵等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良好的语感,丰富语言的材料,增加文化的底蕴,建议增加课外阅读量,注意多读书,读好书。

8、课本要反复阅读,直到把问题看的透彻了、明白了。为了巩固知识,最好在课下做一些练习,知识才会掌握得更牢固。这样不仅学习效果好,而且养成了自己的学习能力,9、适当的课外阅读时很有必要的。阅读时要有选择。我们应广泛浏览各种书籍和报纸杂志,从电视、广播、网络上获取信息,并有条理的做下笔记。要关心社会生活,了解社会动态,使自己的思想不断进步。这样不仅能使我们积累更多知识,更能丰富我们的生活。

10、在上语文课时,要学会圈点勾画。学会做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写读书笔记有助于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有助于加深读物的理解、记忆。

11、多练,通过做练习题,检验自己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做题要把考题的目的、意图弄清,要注意归纳总结,寻找规律,触类旁通,以求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

14.学习语文成语的方法 篇十四

成语是在语言中经过长期实践,锤炼而成的固定短语,它具有简洁明快、要言不繁、因近取譬、画龙点睛的特点,是汉语词汇中的精华。因而正确地辨析和运用成语也一直是历年高考试卷上的必考内容。

重视成语学习,加强成语积累,本应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许多中学生在这方面却不懂正确的学习方法,不仅在成语学习上盲目随意,而且在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方面也显得模糊混乱。本文就此谈谈成语学习的一些方法,旨在交给中学生一把钥匙,以打开高考成语试题的这道小门。

一为“解字”。

即对成语逐字解释。尤要突破难点。这是理解整个成语意义的基础。有不少成语往往“一词当关,万夫莫开”,如“暴殄天物”的“殄”(糟蹋)、“不刊之论”的“刊”(删改)、“文不加点”的“点”(点除)、“吊民伐罪”的“吊”(慰问)等,这些往往成为理解全词的拦路虎,必须学武松打虎,整体意义才能迎刃而解。当然,办法也只有一个,那就是认真对待,勤。否则,就要望文生义,贻笑大方了。不信猜猜 “不名一钱”、“不足为训”的意思,再查查词典,是不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呢?

二是“本记”。

即识记原意或本意。成语的语意是比较丰富的,但它的所有意义都由原意或本意经由引申、转移、比喻等途径演变而来。理解并记取成语的本意,对理解其今意或它意很有帮助。如“对牛弹琴”,原意是用来讽刺“牛”(喻指谈话对象)愚蠢的,今意也用来讥笑说话做事不看对象,这是对原意换位思考的结果,这样一想,不仅几个意义都理解记住了,说不定还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呢;再如“花花世界”原指繁华的都市,后来指 “表面繁荣的社会”,今又指花天酒地的生活环境,细一想,这两个后起意不是对原意的否定和扩大而产生的吗?

三为“温故”。

温故而知新,多了解一些成语的典故,寻根探底,大有裨益。成语都是有来历的。它们的来源和出处主要有历史故事、寓言传说、民谚俗语、诗文典籍。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并借助这些背景知识,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如,“三人言虎”、“独占鳌头”、“东施效颦”、“汗牛充栋”等,这些成语字面上的解释并无困难,可是整合起来还是不得其解,这时就必须要了解其来源和出处了。“三人言虎”语出《战国策,魏策二》:“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意思是说,三个人谎传城市里有虎,听者就会信以为真,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把谣言当事实;而元代无名氏《陈州粜米》楔子里有:“殿前曾献升平策,独占鳌头第一名”之句。成语“独占鳌头”就语出于此,可见,其意为“中状元,居首位”。一般较大的成语辞典都会尽可能的列出成语的可靠出处。余例不再赘述。

四为“分析”。

即要注意分析成语词语间的语意关系、语法结构。成语是当时的情态语言直接保留或提纯下来的言简意赅的凝固结构短语,一定要细心推求其词语间的语意关系,分析其语法结构,才能避免误解。2002年的全国高考试题对“道听途说”提供的解释是“在道路上沿途听说的没有根据的消息”,迷惑了许多考生,究其原因,其实就是把“路上听来,又在路上传说”这样的顺承关系误解成了动宾关系!

成语的语法主要有并列关系(如:披荆斩棘,防微杜渐)、承接关系(如:见异思迁,出奇制胜)、目的关系(如:削足适履,杀一儆百,越俎代疱)、因果关系(如:捉襟见肘,水落石出)、主谓关系(如:毛遂自荐,杞人忧天,夜郎自大)、动宾关系(如:得天独厚,不见经传,棋逢对手,如释重负)、补充关系(如:退避三舍,无动于衷,荒谬绝伦,寿比南山)、动宾补关系(如:问道于盲,贻笑大方,拒人千里,守口如瓶)、连动关系(如:画蛇添足,抱薪救火,亡羊补牢)、兼语关系(如:请君入瓮,引狼入室,转危为安)、偏正关系(如:衣冠禽兽,扶摇直上,彬彬有礼)、变式关系(如:时不我待,唯利是图,唯我独尊)。

而相当多的成语,都能够用“先分析其结构成分的意义,再综合词语整体意义”的方法去理解和解释。如“巧夺天工”,主谓结构,“夺”,胜过,“天工”,天然的精巧,那么,“巧”必然是指人工的精巧而不是天然的了,所以“翘首西望,海面托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苍山如屏,洱海如镜,真是巧夺天工。”(2000年高考题)这句中的成语“巧夺天工”就是使用不对了。

五为“辨异”。

对成语,在理解其含义的基础之上,还要重视成语在句子中的实践运用,并从以下几个方面辨析成语之间的差异。

1.感情色彩方面。

不常用的成语,不要望文生义,主观臆断。“吊民伐罪”、“不刊之论”、“文不加点”、“不孚众望”“不足为训”等含有否定意义词的成语不一定是贬义词。而“目光如豆”、“一团和气”、“与世无争”等有肯定意义词的也不一定是褒义词。1997年高考的“趋之若鹜”、1998年考到的“处心积虑”就属于贬词误用。

2.词义轻重方面。

如“他的设计虽然有些缺点,但方向正确,无可非议。”既“有些缺点”,怎能“无可非议”?其实该用“无可厚非”。这就是不分轻重,错用了成语。2000年高考成语“洗心革面”的误用也属于这类错误。

3.适用对象或范围方面。

如:1999年的“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仑美奂。”“美仑美奂”形容房屋多而高大华丽,用以形容商品就不合适。2000年的高考题A选项用“汗牛充栋”形容“古人中刻苦学习的楷模”,2001年高考D项把谦词“蓬荜生辉”用于他人居室,也都是用错了对象。

4.与句中词语的搭配方面。

这类错误很多,也很复杂,尤其要注意。如2003年的高考题:“老王家的橱柜里摆满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种老旧手表,每当他向慕名前来的参观者介绍这些宝贝时,总是如数家珍。”“如数家珍”与句中“介绍这些宝贝”重复。1997年高考的“莘莘学子”也不能与句中修饰它的“两人”、“一位”搭配。

5.是否符合惯用句式。

如1998年高考的“望其项背”,多用于否定句或反问句中,而选项中却用于陈述句,显然是不合适的。

15.浅谈高中语文的学习方法 篇十五

关键词:高中语文,学习方法

新课程高中语文教学目标中倡导“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由此可见, 新课程语文教学正是在打破传统语文教学中的“满堂灌”的被动式教学基础上, 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值得我们广大语文教育者反思。语文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 它不同于理科, 有其自身的学习方法。对此, 笔者结合几年的教学实践认为, 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促进教学相长。

一、自我积累, 提高知识的储存量

语文学科博大精深, 包罗万象, 它是人类生存、生活发展知识和智慧的记录, 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传承, 是人类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认知。语文的阅读和听说是积累的重要途径, 古今中外、报纸杂志、时事新闻、社会人生, 多读多看、自解领悟、自解神通、自解提高。阅读和背诵结合, 摘抄和分类梳理相结合, 这样方能为语文这座大厦增砖添瓦, 打下坚实的基础。

笔者认为积累的主要途径有四个:一是摘抄, 二是背诵, 三是记忆, 四是训练。积累的方法有三种:一是单元积累法。就是学习一个单元之后, 及时归纳本单元学习的难读字、易错字、成语典故、精彩语段等, 力求精要实用。二是考点积累法。就是根据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规定的高考考点, 对散见于课本、资料、试卷中的语言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要注意突出重点、难点。三是易混点积累法。就是对平时训练中遇到的易混知识点, 考试中出错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要着眼于辨析疑点。如复习汉字字形时, 就可以从易混点的角度进行总结:例如, 复习汉字字形的识记, 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积累一些字形相近而容易写错的字。比如, 茶房酒肆的“肆”与肄业的“肄”;寒暄的“暄”与喧闹的“喧”。

二、自我习得, 培养自己的理解感悟能力

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学科, 它和音乐、体育、美术一样, 一招一式, 一腔一调, 一笔一画都靠我们自己亲自动手去练习。语文的练习要求眼、耳、口、手、心并用, 听说读写结合, 不可孤立。从写字到作文, 从积累知识到提高素养, 无一不需练习, 而练习贵在坚持, 在平时学习中养成勤动手爱思考的好习惯。当然语文的工具性绝非上文所说的这一点意义, 它也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 更是人生进步和个性发展的工具。

笔者以为, 学生的自我习得主要来自于阅读。学生应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以丰富自己的知识积累和文化底蕴。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主要有以下途径: (1) 诵读。诵读就是有声的读书。古代人把上学叫做“读书”, 可以看出传统的语文教育思想对“读”的重视程度。今天许多学生语文素养差的根本原因就是从初中到高中一直都只重视去做各种模拟试题, 而没有认真的进行过“诵读”的训练。但是一个人语文能力的形成恰恰是在诵读的过程中完成的。因此, 教材上选的那些优秀的作品, 特别是要求背诵的文章, 我们要认真的诵读, 除此之外还要找一些好的文章, 拿来反复的诵读, 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2) 精读。从形式上看, 与诵读相比, 精读是一种无声的读, 即默读。从本质上看, 默读不仅伴随着思考、理解、概括、转化、吸收知识, 是研究性的、创造性的阅读, 是更高层次的阅读。孔子讲“学而不思则罔”, 对于精读来说, 最关键的一条是在阅读中要思考, 在思考中质疑, 即发现问题, 实际上有效的阅读, 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也是一个阅读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3) 多读。古人讲:“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所以阅读水平的提高, 有赖于多读名篇佳作, 读多了, 视野开阔了, 自然就会有比较, 有鉴别, 自然也就会产生较为深入的理解。笔者认为一要挑选《语文读本》中的一些篇目来读;二是读教育部推荐的阅读名著;三是读精美的短文, 例如, 市面上较为流行的《读者》《意林》《青年文摘》等杂志。

三、自我品味, 培养学生的语文拓展延伸能力

笔者以为, 学生的自我品味阅读应该与写作相结合, 以此来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我们不妨按照如下方法进行训练:一是要随时记下有用的知识, 如, 生字、新词、生动的语句, 优美的语段, 将读书与积累结合起来。二是点评阅读材料, 对其内容、结构、语言、手法直至遣词造句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 独到的点评。点评式的阅读, 是中国传统的阅读方法。古代有毛宗岗点评《三国演义》、金圣叹点评《水浒传》, 现代有毛泽东点评《二十四史》。三是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等, 把读与写结合起来。

16.对语文学习方法的探讨 篇十六

一、制定计划

计划是行动的指南,也是目标实现的基本保证。为了保证学习目标的实现,就必须制定学习计划。制定学习计划有利于增强学习的主动性,避免盲目性,从而增强有序性。只要我们能制定一份详细、周密的学习计划,并且按计划主动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主动预习

强调课前的预习,是学会主动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习的初始阶段。—般的预习要达到以下四个目的:(1)要对课文或下一课所学的内容及层次有大致的了解。(2)要巩围复习旧知识,理解新知识,能把新旧知识进行粗层次的有机联系。(3)要找出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和自己感到费解的地方,尤其对那些似是而非、似曾相识的知识要特别引起注意。

三、做好上课准备

课堂学习的准备工作主要有几个方面:(1)确立明确的课堂学习目标。明确的学习目标对课堂学习有很强的导向和激励功能,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活跃思维,提高学习效率。(2)调适良好的心理状态。一要有旺盛的求知欲:二要有乐观的学习情绪;三要有积极的思维定向。(3)做好身体上的准备,为了保证有饱满的精神投入到课堂学习。

四、专心上课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上好课、听好课是学习各门功课的重要途径。课堂学习是一顼艰苦的脑力劳动,只有讲究策略,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行之有效的课堂学习策略主要有:(1)抓住老师的思路;(2)抓住关键内容;(3)积极思维,学思结合。

五、及时复习

复习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语文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语文复习必须要主动,可以运用以下几种具体方法:(1)系统整理;(2)独立作业;(3)分析错误;(4)系统小结。

六、课外学习

(1)要尽可能与课堂学习内容相结合,有利于促进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和发展正当的兴趣爱好。(2)課外学习活动的内容和时间要适当,不要影响正常的课堂学习和身体锻炼。(3)在课外学习活动中,要尽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练结合,脑手并用。

以上这些方法仅仅是语文学习、阅读的常用方法,远没有包括全部的学习方法。特别是朗读、背诵、摘要、笔记等重要方法都未列入。然而这些却又是极为重要的。我们应当在语文学习中全面、正确地运用,以求得自身的主动发展。

17.语文高效学习方法 篇十七

1.精读名篇,重点了解和阅读

(1)了解名篇出处、作者生平、主要代表作及写作背景,理解和消化文章,吸取精华为己所用。

如我们了解了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写作背景,我们就可以真正了解为什么作者一开始便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想起江南采莲的事来。

语文教师的教学参考书通常会论及作者生平、主要代表作及写作背景,向教师借来看看,对我们学习语文非常有帮助。

(2)了解修辞手法如何运用,力争将修辞手法的巩固、应用落实在书本中,加深理解。

如弄清通感(移觉)手法在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中如何应用,我们以后写文章时也可恰到好处地运用。

(3)了解文章的体裁、写作的角度(特点、手法),文章的论点、论据是什么,好在哪里?这对我们提高文章的写作能力有莫大的益处。

如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一文,初中古文中的《核舟记》一文。

(4)选择性背诵或朗诵

有助于培养我们朗诵能力、演讲能力、情感交流能力的文章,我们可以选出来进行选择性背诵或朗读。我们可以每周找一个时间到课堂外空旷处朗诵,将自己情感借助文章抒发出来,并借此文章揣摩作者的心态。这种做法可以让我们今后所写的作文充满语言感染力,容易让读者产生思想共鸣。

2.难字、拼音落实在平时阅读和标注上,力求字字过关,不漏、不含糊。也即遇字识字,通过查字典来完成。

平时读课文或阅读课外杂志遇到生僻字,先猜测其读音,再查《现代汉语词典》,了解其字意,看其组词,查其应用,并与原文应用进行对比。这种做法有助于字词在我们作文中的合理运用。如遇到成语,我们可先拆字独立猜测其表述含义,再查《现代汉语词典》进行对比,对准确了解成语含义大有益处。如果我们遇到成语,仅凭猜测来判断成语含义,就无法真正把握成语含义,甚至会曲解成语含义。

3.语法知识(单复句划分、词组特征)的巩固性练习落实到伟大人物相关文章中。

许多伟人的文章,每句话其实经过了作者、编辑、语言学家甚至于国家智囊团的反复推敲,往往各种复句关系都可以从文章中寻找出来。我们可利用这些文章进行因果、转折、假设、并列、递进等关系复句的分层划分训练,借此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的流畅性和准确性,并在我们作文中巧妙运用。

4.文章的评议主要落实在课外文章的阅读或作文的互评上

所选的文章可长可短,主要评议文章的局限性、优缺点。同班同学的作文也可以拿来进行互评,这种做法对我们提高作文写作水平大有好处。

5.文章的对比、写作手法和角度的对比

如古文《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比较;《六国论》、《过秦论》、《阿房宫赋》的比较。

6.病句的修改、查找落实在个人的作文上,以互纠互查的形式进行,力求确定病句所属的类型。

7.古文的二种翻译方式:

(1)字译:弄清某一字、词有几种含义,并能做到熟练地从学过的文章中举出实例。

(2)篇译: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全句、全段、全篇翻译,把握文章的内容、情境,为背诵打基础。

8.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1)朗读:情景式朗读散文、古文

可从课文或从课外选文章进行朗读,培养自己的朗诵能力,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认识。有时候朗读的时候,要融入情境,想象我们就是作者,揣摩作者当时心态,力求将作者情感表现出来。

(2)背诵:通常有以下六种方法

①情景式朗读后背诵;②古文先译后了解再背诵;③间断式背诵(含分层式背诵(按内容分层,抓住每一层内容再背诵,如背诵六百一十六言之称的白居易的《琵琶行》);④情景式背诵(想象情景再背诵,如背诵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高尔基先生的《海燕》));⑤互补式背诵(学生间互为补充、进行个别字提示);⑥浓缩式背诵:从文章的每一句话中提取出一个字进行提示和引导。

9.语文课本的利用

(1)把大部分考查的知识点标在课本上,使知识点不会发生脱节,便于复习时对照、查看。

(2)将课文视为练习题,我们可以利用课本中的说明文和议论文进行语法知识的分析。

(3)选择课文中的部分名言警句作为作文标题或材料,独立进行正反面写作练习。

如诸葛亮的《出师表》一文中论及先汉的兴隆时提及“亲贤臣、远小人”和后汉的倾颓时提及“亲小人、远贤臣”,便可以以“任人唯贤”及“任人唯亲”为题写相应的评论性文章。

10.语文练习册的利用

(1)选择薄弱点进行练习。

(2)将练习题中相关的诠释性内容回归到课本中(针对名篇),这种回归包括拼音、难字、修辞手法、文章分析内容。

11.课外资料的利用

(1)摘录素材,平时尽量超出教师限制要求进行作文写作训练。

(2)将课外涉及课本文章的评价性内容、解释性内容可以有选择性地回归到课本中。

18.语文学习方法 篇十八

道理很简单:唯有心静才能读得进去,唯有读得进去才能读得懂,唯有读得懂才能理解文章内容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写作目的,唯有理解了上述内容,才能精准正确地解答考题。

那么,如何做到心静呢?当考生做到现代文阅读的考题时,时间已经过去差不多半小时了,紧张、忙碌、甚至因前面某个题而纠结、焦虑的心情,都会导致大脑暂时性缺氧,或者心浮气躁的情绪产生,这些因素都是考场之大忌,它对考生思维的行进以及答题的临场发挥所产生的负面影响都是致命的。

前面的题目做完后,不要急于去做现代文阅读,正确的选择是:放下笔,闭上眼,深呼吸,清心障。或者用双手轻轻抓扣头部发跟,这种做法是促进头部血液循环,改善大脑临时性缺氧的问题。这样的过程,总计花费时间应该不足二十秒钟,但这短短的二十秒会给你一个全不同的心绪与心境,会给你一个流畅敏捷的思维功能。用一句俗语打一个比方,磨刀不误砍柴工。

二、第二个步骤,读现代文阅读时,第一遍不是精读,亦不是粗读,而是只读开头和结尾。

原因很简单,一篇文章,无论是文学类文本,还是论述类文本,都必须有一个主题或者论点,而这主题或者论点,往往不在开头,就在结尾。

在通读全篇之前,在做题之前,就已经知晓了文章的主题,领会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接下去就会以一种俯视的角度与心态,去面对因这篇文章而出来的考题,那么我们解答考题的难度,就在无形之中降低了,同时考生的自信心也就出来了。

而且,这样的做法还有另一个影响全局的收益,那就是不但不会浪费时间,反而会因很快地理解了全文而不至于让考生在作者堆砌的文字迷宫里迷路,从而限度地节省了答题时间。

三、完成上述步骤之后,考生要选择的是粗读与精读相结合的阅读方式,来应对考卷中出现的文本。

精读部分,是针对与考题相关连的段落,而其余与靠椅无关的文字部分可以选择粗读或者干脆放弃不读。

四、在五分从开头和节温中确定主题的时候,选择整体感知、快速阅读的技巧:

(1)浏览标题,领悟基本内容:标题有时暗示主旨、有启迪文章思路的作用、提供答题的方向等。

(2)辨识文体,确定选文是哪一类文本,文学类文本(散文、小说、)论述类文本、科普类文本等等,分析重点文意

19.高中语文说明文学习方法探索 篇十九

一、明确说明对象及对象的特征

阅读说明文首先要做的是从整体入手, 把握住文章的说明对象, 即要阐述的是什么事物或什么事理。在很多情况下, 可以从文章的题目中得知, 如《中国的石拱桥》, 就是以石拱桥为说明对象。其次还可以从文中的首句、中心句获知。另外还要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 如事物的形态、构造、大小、性质、作用等等, 这些都是学习说明文首先要理清的要点。

二、明确各段说明要点, 理清说明顺序

对于说明文来说, 说明顺序是很重要的环节, 因此要重视文章的首尾句、中心句、提问式语句的作用, 要重视给概念下定义或解说的语句的作用。概括要点时最好用完整的句子, 意思要简明扼要。在明确各段说明要点之后, 用“同类合并”的方法把全文划分为几个相对独立的部分, 进而概括出每部分的大意, 把每部分的大意连缀起来, 就能比较清楚地显示出全文的说明顺序。使用什么说明顺序, 还要看说明的对象。一般来说, 说明事物的演变发展的, 用时间顺序;说明建筑物, 用空间顺序;介绍高科技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 用逻辑顺序。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没有明确要求, 则不需要指出具体的逻辑顺序。

三、从内容入手, 分析说明的方法

说明的内容, 是通过一定的表达方式表达出来的, 在说明文中, 说明当然是最重要的表达方式, 如要达到预期的说明目的, 必须讲究说明方法。按目前普遍的说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喻、作引用、列图表等。“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看菜吃饭, 量体裁衣”, 采用何种说明方法, 既要根据事物的特征, 又要顾及读者的水平。例如《人类的语言》之所以通篇采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那是由于语言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如不运用作比较的方法就无法把语言的本质、特点和手段说明清楚, 其中课文的第三部分只有把听觉与视觉的优缺点进行比较, 才能说明人类之所以采用声音作为手段不是偶然的。又如《人类的出现》该文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作引用, 该文之所以引用了大量的考古资料、科学数据、名人论述, 那都是为了说明人类进化这一复杂历史过程的需要, 可以这样说, 在这个问题上其他任何一种说明方法都不如作引用的恰当。

当然事物是多样性的, 说明方法也是多样性的。在一篇文章中, 往往是需要综合运用各种说明方法, 上文所述的是全文中最主要的方法。如果在阅读说明文的时候, 既能分析文章所采用的说明方法, 又能探讨其运用的巧妙之处, 那么, 自然会在自己的写作中有意识地注意说明方法的具体运用, 从而很好地为说明内容服务。正因为如此, 所以对说明方法的分析, 是必须借助具体的说明内容来进行的。

四、从行文入手, 学习说明的语言

语言是任何一种体裁文章的载体, 是文章内容赖以表达的形式, 说明文的语言与记叙文、议论文的语言不一样, 由于它要如实地反映事物、客观地阐明事理, 因而在语言的运用上要准确和简洁。同时, 考虑到读者对象, 有时也要做到生动、形象, 这主要是在文艺性说明, 即科学小品中。我们在学习说明文时, 就需要仔细推敲那些准确明白的说明语言, 从而使自己平日的说明、写作, 表意准确、通俗易懂, 充分起到交流思想传播知识的作用。

先说准确, 准确是对各类文章语言的共同要求, 但说明文语言准确, 又有其特别的要求。它除了在遣词造句上能合乎语法规范外, 还要求能准确运用专门的科学术语以及限制性、修饰性、概括性的词语, 还要求特别注意句子内部、句子之间语意的逻辑, 总之它便于读者领会, 不致误解、不产生歧义。如下面一段话:“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 大约建成于公元二八二年, 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 形式多样, 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 还有北京附近的卢沟桥。” (《中国石拱桥》) (横画线为作者所加) 这段文字中的画线词, 运用得就极为准确。去掉之后, 似乎也无关大体, 但是却会影响句意, 无法使读者获得可靠的知识, 也会使文章内容不符合事实, 从而影响说明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再说简明, 说明文的功能, 最主要的就是把事理阐明清楚、事物介绍明白, 毋须像记叙文那样作衬托、铺垫、渲染, 泼墨如水、淋漓尽致;而求简洁明了, 能使读者看懂、领会、理解。

上一篇:天下的妈妈作文下一篇:入场通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