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游记散文(精选11篇)
1.古代游记散文 篇一
中国古代游记散文(2013-06-17 16:42:52)
我国古代散文的产生是从简单的记事开始的,逐渐发展而有叙事记人的史传散文,而有议论政事、阐释哲理的诸子散文。写景记游之作比较后出,正如绘画中人像、佛像中出现的山石、树木背景一样。写景散文初起时难免体制短小,描写简单,像“逝者如斯”“松柏后凋”的联想与比喻,应该说只是写景状物的一种胚胎因素,主旨在于表达作者自己的志向与操守。到了东晋时期,世事乱离,偏安江南的士大夫们开始仰慕老庄思想,追求清玄之风,逃避现实,寄情山水。
一、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况
1、先秦时期:文史哲不分家,散文作品往往集实用性、哲理性、文学性于一炉。哲学家用散文说理,产生了诸子散文,如《论语》、《孟子》、《庄子》等;史学家用散文纪事,产生了历史散文.如《左传》、《国语》、《战国策》等。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历史散文是以记言记事为主。
2、汉魏六朝时期:
(1)战国末期至秦汉时代,出现了书,记,碑,铭,论,序等个体单篇散文,散文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了独立的文学地位。如秦代李斯的《谏逐客书》、东汉班固的《苏武传》是非常具有文学性的散文。
(2)赋是汉代文学的代表,它其实是介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特殊文学样式,但它可划分为广义的散文范畴。赋起源于战国,兴盛于两汉。赋大体经历了骚体赋、大赋、抒情小赋三个发展阶段。两汉时期大赋盛行,代表作有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甘泉赋》《河东赋》等。魏晋南北朝时期大赋衰落,抒情小赋占主导地位。如曹植的《洛神赋》、王粲的《登楼赋》、江淹的《恨赋》《别赋》等。(3)代表两汉散文最高成就的是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它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的历史。全书以人为经,以事为纬,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学和传记文学的新纪元,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语言高度个性化,极富形象性和表现力。它是后世叙事散文的典范,并对小说、戏曲的发展有巨大启发和影响。
3、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高峰期,出现了以“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为代表的唐宋散文家。他们继承了先秦散文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六朝文学抒情写景、语音修辞方面的经验加以融合发展,使文章体裁样式增多,艺术水平提高,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在唐朝和宋朝都兴起过“古文运动”,产生了不少优秀的散文作品。如韩愈的《师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永州八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前后《赤壁赋》。
4、明代时期:明初刘基、宋濂等写了一些揭露黑暗社会现实的作品,如刘基的《卖柑者言》。明中期有前后七子以拟古为主,主张“文必秦汉”,但一味拟古;后有唐宋派主张作品“皆自胸中流出”,继承唐宋古文传统,较为有名的是归有光《项脊轩志》;后由又有公安派、竟陵派,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晚明小品文盛行,颇有光彩。代表作由张岱的《陶庵梦忆》、《西湖梦寻》。
5、清代时期:清代散文成就最高的是清中期的桐城派,主张学习唐宋、秦汉古文,以清真雅正为宗,代表作有方苞的《狱中杂记》,姚鼐的《登泰山记》等。
二、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的发展历程
古代山水游记是我国旅游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旅游文学的滥觞。古代山水游记是以轻快的笔调描述山水名胜,借助景物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记叙文。古代山水游记作为具有特定内容的文学样式,是伴随着人类旅游意识的产生、旅游生活的展开以及在自然景物中孕育出来的审美观而萌芽、发展和成熟起来的。它的发展过程非常漫长。追溯它的发展历程,从先秦至明清,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即呈现时期、形成时期、发展时期和兴盛时期。古代山水游记作为一种散文体裁,不但具有一般文学散文样式的特征,而且更具有不同于一般散文样式的特点和内涵。探究古代山水游记的产生、发展以及它的特点,对于了解我国古代旅游文学的内蕴,丰富我们现代旅游文化意识是有积极意义的。
(一)古代山水游记的萌牙和产生
先秦及秦朝时期,人类旅游意识尚未产生,以审美观赏为内容的旅游生活也尚未出现,人们外出活动,大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和社会交往。如周朝君主周穆王长达两年之久的周游,目的就是为了显示国威,安抚部属;孔子周游列国,席不暇暖,是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秦始皇巡视天下,是为了征服天下,统一帝国。由于那个时代的出游根本不具备旅游的意义,相应地,表现旅游内容的旅游文学作品也就不可能产生;即使当时有的典籍中有一些关于山川景物的描写,大多也只是零星而原始的,如先秦时的《山海经》中“大泽方百里,群鸟所生及所介”“又西六十里,曰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鸟兽莫居”的描写就是非常直观而简单的。
到了汉代,随着帝国疆土的扩大、社会经济的繁荣,人们对自然景物的认识日渐增多,出游活动也有所增加。随着人们对山水和宫殿建筑的新认识,山水、宫殿的描写在当时兴盛的赋体作品中也就有了一些反映。如西汉枚乘《七发》中关于潮水的描写:“其始起也,洪淋淋焉,若白鹭之下翔。其少进也,浩浩皑皑,如素车白马帷盖之张。其波涌而云乱,扰扰庸如三军之腾装”就写得比较生动且气势磅礴。又如司马相如《上林赋》中对宫殿的描述:“离宫别馆,弥山跨谷;高廊四注,重坐曲阉;华榱壁璫,辇道纚属”写得多姿而宏伟。然而这样的描写,主要也不是重在表现景物,更没有记游的倾向,而是借描写以夸耀帝国的强大。东汉马第伯的《封禅仪记》中,具有大量的写景篇幅,其中写登泰山时的俯视所见、写天门的陡峭和奇险、写登山途中的艰辛,更具精彩;同样,这些描写,其目的也是为当时光武帝登泰山举行封禅仪典这一事件作烘托和渲染。因此,以上这些作品虽然或多或少地写有路途的景色,但都不具备山水游记的特点,只能视为最早的山水游记文字,而不能算作山水游记作品。在先秦到两汉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虽然人们已把景物描写纳入作品的叙写范围,但是山水风物的描写只是作为表现作品主题的附属品出现,而没有成为作品描写的主要对象,并且这种描写大多只是作品中的一个部分,没有独立成篇。因此,真正的山水游记在秦汉时期还没有出现,完全意义上的山水游记作品还处在积累和萌芽之中。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这一时期朝代更迭,社会黑暗,使得文人学士厌恶仕途,逃避现实,志趣转向广阔的大自然。他们有的隐居田园,有的寄情山水,开始对大自然进行自觉性的观赏,并且在游历山水的过程中追求种种精神境界。这种追求使得他们的社会审美心理也得到一定的发展。他们对大自然的审美以及觉醒,使得这时期山水景物的描写不再是表现主题的附属品,而成为了主要的描写对象。这种旅游意识的加强,使相对完整独立的骈体山水游记、散文山水游记也应运而生。如东晋僧人惠远的《庐山诸道人游石门诗序》,就是作者与庐山众僧人同游石门、赋诗纪游,诗成后所写的序文。文中细致地描写了出游时艰难行进的经过,并在主观感受中生动地描述了石门神奇瑰丽的景观,突出一种神仙的境界。全文辞句清丽,语调流转,由景生情,由情入理,是一篇独立的、具备了旅游文学特点的旅游散文。到南北朝,涌现出的骈体山水游记、骈体山水信札、小品等就更多了。有鲍照的《登大雷岸与妹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吴均的《与宋元思书》、《与顾章书》、萧纲的《与萧临川书》、《行与山铭》以及祖鸿勋的《与阳休之书》等。这些作家把山水景物当作自己描写的主要对象,记游明确,刻画形象,呈现出一幅幅极尽妍态的山水画、风景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郦道元的《水经注》。《水经注》是一部散文体的实录体地理学著作,同时又是一部旅游文学著作,其中许多篇目历来被人们推祟为旅游散文的佳品。如《水经注·三峡》篇,在记述三峡水道情况的同时,还描绘了三峡雄奇壮丽、气势磅礴的景象,并穿插着关于三峡的众多神话传说、风物习俗、民歌民谣,其写景叙事、实虚映衬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除郦道无的《水经注》外,还有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洛阳伽蓝记》是一部历史文献,它的写作目的虽然是企图通过佛寺的盛衰寄托对拓跋氏复亡的哀悼,但旅游线索明晰,又常常把洛阳寺塔建筑作为审美对象加以描写,文字生动,写法精湛。如写水宁寺的佛塔,仅用“高风水夜,宝铎和鸣,铿锵之声,闻及十余里”寥寥几语,就写出了寺塔的巍峨壮丽和庄严肃穆。不仅如此,它在描写中还插录许多关于寺塔的历史传闻、风尚习俗,是一部较典型的文史结合的山水游记作品。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人们旅游意识的形成、对旅游生活的重视,使得记游类作品在秦汉积累的基础上,内容更丰富,形式也开始多样化。这个时期的许多作品已经具备了山水游记散文的特点,它们标志着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的正式产生和形成。
(二)古代山水游记的成熟和发展
隋唐时期,社会尽管有动荡,但总的说来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高度发展。特别是唐代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使得人们的旅游审美观赏意识更加成热,更看重旅游者在游览观赏中的主体审美作用。这时期人们的旅游目的和要求有了很大的改变。具体表现为人们旅游,不但要使自己与自然之间培育相亲相近、相和相融的关系,以获得身心愉悦,而且还积极探索旅游的价值观,注重景物的文化内涵。这种旅游内容的丰富,使得此时期的旅游散文从形式上来讲,不再仅仅是骈体小品短札或解释山河的附文,而是出现了体裁多样的铭文、诗序、书信等;从内容上来讲,在对山水景物的特征描绘中能融进作者的主观感受,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创造出优美的意境。唐代元结的山水游记作品最能代表这种特点。元结的作品在记述中注重描写和抒情,使主体的人和客体的景达到相应的结合,是情景交融的优美山水游记散文。其《右溪记》,写右溪“清流触石,洞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不但以细腻的笔调描绘出右溪的清新秀丽,并且在写景中以“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寄寓自己怀才不遇的身世感叹。元结的这种以景寄情的山水游记对唐代以后的山水游记写作产生了很大影响。清末古文家吴汝纶评价元结:“次山(元结)放姿山水,实开于厚(柳宗元)先声,文字幽妙芳洁,亦能自成境趣”。唐代大散文家柳宗元,更是在元结的写法上有了很大发展。柳宗元是唐代山水游记集大成者,他的山水游记不但文笔清新秀美,富有诗情画意,而且在对景物的描写中,寄托了自己抑郁的情怀,表现出较为深刻的思想意义。他的组记《永州八记》,是古代山水游记散文中的一块丰碑,标志着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的最高成就。《永州八记》中的第一篇《始得西山宴山水游记》,从自己被贬后的忧惧和漫游起笔,一直让自然景物的描写与自己的身世遭遇紧密地融合一起。他写宴游西山,不直接描写西山的景物,而是抓住“一览众山小”的视觉感受,运用生动的比喻、巧妙的夸张和色彩的渲染,有层次地状写登高眺望中的山水远景,从侧面烘托出西山高峻特立的壮观气象;同时,运用象征的手法,寄托自己的抑郁心情,表现遗世独立、不同流俗的人格理想。整篇文章刻画人微,托意深远,是一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山水游记散文。除柳宗元外,唐代在古文运动的蓬勃发展中,在文体革新思潮的引导下,还涌现出了一批清新活泼的山水游记散文,有韩愈寄寓深刻、在表现儒家人格思想中渗透出浓烈山水审美意识的《燕喜亭记》;有白居易以赴仕途中旅游过程为外在行文线索,以友人之间的友情为内在情感线索,两条线索互相交织,把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富于清新明丽意境美的《三游洞序》;有李翱全篇借题发挥,将游山比作交友,写得别有情趣的《题峡山寺》等等。
到宋代,山水游记散文追随着唐代山水游记散文的踪迹,在内容和形式上更臻完美。其主要成就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山水游记作者数量增多,作品硕果累累。作家突出的有:苏舜钦、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晁补之、陆游、范成大、王质、宋熹、周密等,他们都写有不少名篇佳作。二是形式更加多样化,有题记体、随笔小品、散文赋体、书信体、纪事体、考辨体、日记体等多种体裁。其中最具特色和成就的是陆游的《入蜀记》和范成大的《吴船录》两部日记体山水游记专著。这两部日记体山水游记按照旅行的日程路线写景物,记古迹,叙风俗,作考证,抒感慨,内容丰富多彩,笔法潇洒自如,在宋代山水游记种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三是内容上有所扩大。宋代的山水游记把唐代山水游记散文融情于景扩大到寓理于景,借山水景物进行说理议论,为山水游记散文发展在内容上又开辟了一条蹊径。如王安石的《游褒掸山记》,不以记游为重点,而重在就游山所见谈感受,发议论,意在说明无论研求高深的学问,还是创立宏伟的事业,都必须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道理。苏轼的《石钟山记》,描写山中巨石的森然耸立,山水之间的各种声音,写景状物绘声绘色,在给人一种如临绝壁、如泊深潭的奇险中,揭示一个深刻的哲理,即凡事都应该进行实际的考察而不应该主观臆断。全文把形象的描写和理性的分析巧妙地融合起来,洋溢着一种理趣。
元代山水游记散文从总体上看远不及唐、宋,但在题材和内容上也有一些新的开拓,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得较好。
唐宋元山水游记散文,作者众多,内容丰富,样式具备,如群星灿烂,百花争艳,不但标志着山水游记文学的完全成熟,而且为明清山水游记散文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从此以后,明清大多数著名作家的集子中都有山水游记散文作品,其内容涵盖了国内几乎所有的名山秀水和古迹。明清两代,是古代山水游记散文发展和昌盛时期。这时期,大多数文人学者都喜欢游历山水。他们继承唐宋以来的山水游记散文传统,创作了大量风格多样的山水游记作品,为山水游记的发展增添了更多的奇峰异彩。
明代突出的山水游记奇峰有两座,一座是以公安、竟陵派为代表的山水山水游记和小品;另一座是徐弘祖的巨著《徐霞客游记》。
公安、竟陵派一大批作家在“独抒性灵”的文学旗帜下,突破传统的束缚,刻意在作品中表现个人的山水审美情趣,其作品都极富个性。其中最著名的作家有袁宏道、袁宗道、袁中道、钟惺等。其中袁宏道的《游苏门山百泉记》,以游百泉而借题发挥,任意铺写,充分表达了自己向往古代隐士、热爱自然山水、鄙视功名富贵的情感和个性,可谓是性灵自然流露的鼎作。稍晚出现的还有此时期山水游记小品的代表作家张岱。张岱沿袭公安、竟陵派的主张,提倡任情适意的文风,他的山水游记小品或写社会风情,或写旅游活动,描写细腻,情感真切,表现出他对“深情真气”的个性追求。其代表作有《湖心亭看雪》、《西湖七月半》。《徐霞客游记》是徐弘祖历经数十年,游遍大半个中国而写下的数十万言的日记体巨著。这部日记不仅记录了宝贵的地理资料和考察成果,而且记述了他艰难而有趣的旅行生活,其中许多片段,如《游黄果树瀑布记》中对瀑布水势的描绘“透陇隙南顾,则路左一溪悬捣,万练飞空,溪上石如莲叶下覆,中剜三门,水由叶上漫顶而下,如鲛绡万幅,横罩门外,直下者不可以丈数计,捣珠崩玉,飞沫反涌,如烟雾腾空,势甚雄厉”,写得有声有色,绚丽多彩,充分体现了作者作为旅行家的情怀和作为文学家的笔致。整部著作被清代钱谦益评价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和“古今游记第一”。
清代是古代山水游记继续兴盛的时期,具体表现为著者迭起,游踪广布,丰富多彩的旅游生活在山水游记散文中得到充分的反映。形式上体裁皆备,风格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性灵派和桐城派作家。“性灵派”虽以诗著名,但其中代表作家袁枚善诗工文,一生喜爱山水,文学上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他提倡写个人的“性情遭际”,写个人的灵感。他的山水游记散文《游桂林诸山记》、《峡江寺飞泉亭记》、《游黄山记》等都是写自己的旅游感受,兴致所到,尽情描写,直抒性情,表现出一定的反叛精神和追求个性自由的倾向。袁枚所具有的这种独特风格的作品,丰富了清代山水游记散文的宝库。“桐城派”是清代著名的散文派别。它宣扬理学,文学上主张义理、考据、辞章三者相结合。这种文学主张在其派别作家的旅游散文中表现突出,它与旅游情趣融为一体,读来更耐人寻味,这其中以姚鼐的成就最显著。姚鼐的代表作《登泰山记》,记游叙事,语句不多而线条清晰;考证述古,文笔平实而恰到好处;描景绘形,简洁准确而生动传神,全文没有抒情议论之笔,但作者那种昂扬奋进的心怀、博雅乐观的志趣以及喜悦满足的感情,全都寄寓在写景叙事之中,是古代山水游记散文中不可多得的名篇。
从以上古代山水游记的萌芽、产生、发展和鼎盛的轨迹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源远流长,作品浩如烟海,它开启了我国后代的旅游文学,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三、我国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的特点
(一)写景状物,栩栩如生
我国地大物博,名胜古迹、山川景物数不胜数,这为历代文人提供了绝好的写作对象。秀丽的景象加上文人卓越的才华,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化瑰宝。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描写了这样的景色,在“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长江边,作者心境如水,啜饮着美酒,吟诵着关于明月的诗文,“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简短两句,把寂静无声的月亮写得宛如八九岁的小姑娘,活泼可爱。此时“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置身于朦胧月色中的作者也恍惚起来,油然而起“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奇幻想法,此景此情,也难怪老苏要“遗世独立”“羽化登仙”了。寥寥数笔,作者便勾勒了一幅空灵秀美的月夜江水图,时隔千年,当时的江月都已成空,但读着这段文字,我们却如身临其境一般,扇动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亦能看到波光粼粼的万顷碧波,吹着习习而来的夹着草木之香的江风,举头望去皓月当空,在云间穿梭,似乎和人间的儿女嬉戏追逐。要不是散文对当时明月传神的描摹,又有谁能感受到文字背后的美好?
(二)融情于景,动人心弦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优秀的写景散文,都是字字扣着情来描写的。写景是山水游记的载体,抒情是文章的灵魂。在写景中借景抒情才能体现作者的写作主旨。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被称为他的压卷之作,其中描写自家庭院的明月之景,更是堪称经典。“三五之夜,月明半墙,桂影班驳,风移影动,姗姗可爱”。这段文字看似笔墨疏淡却情韵绵远。十五之夜,圆月高悬,倍感思亲,而作者的亲人却已亡故;桂影姗姗可爱,而赏景之人却“斯人独憔悴”;景致依然,人事已全非,这样的景物读来,谁人不能体味到作者的悲凉?此外,作者以动态的景物来衬托内心的寂寥,将心底深深的无奈与对亲人的无限追思,化作清冷的月光,摇曳的树影,读来使人不禁为之心动,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也于须臾之间表现的淋漓尽致。融情与景,用景物来抒写心绪,也算是山水游记散文中的另一番景致吧。
(三)托物言志,含蓄隽永
有人说,中外山水游记散文最重要的不同在于,中国文人写景,不象外国文人习惯与到自然中寻找自我,相反的喜欢将景物的特点投射到自身,因而崇拜山的沉稳,水的轻灵,大地的浑厚,天空的辽远,从而在中国的山水游记散文中,有相当数量的文章,在描写美丽景色的同时,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学。这无疑给山水游记散文增加了许多魅力。这样的文章举不胜举,王安石在他的《游褒禅山记》中,作者介绍了山得名的由来,进山游览的经过之后,从前洞游者多,后洞游者少得出了“非有志者不能至”的结论,从山名被误传得出学者必须“深思甚取”的至理名言。读罢此文,使人深深感受到他“务为有补于世”的文风和人格魅力。又如苏轼在《石钟山记》中,不仅用生动的语言,给读者展现了一幅月黑风高风及浪大的可怕恶滩险境,同时也在文章里,围绕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不断展开追问,面对前人不同的结论,作者不盲目相信其中任何一种,他坚持实践出真知的原则,深夜泛舟到石钟山绝壁之下,借着月光和火把进行实地考察,最终得出了自己的结论,也给了我们一条终身受用的道理:事不目见耳闻,不可臆断其有无。加入了作者中学思索的山水游记散文,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更表明了我国的哲学不落后于任何一个西方世界。时光流返,这些散文的光彩亦就生辉。
(四)语言优美,妙笔生花 在以上这些特点之外,山水游记散文诸多的语言特色也是必须提及的。如果写景散文是曼妙的女子,其描写的景色就是她国色天香的姣好面容,抒发的浓情就是她风姿绰约的美丽姿态,蕴涵的哲理就是她呵气成兰的优雅气质,那么优美的语言就是她恰如其分的表现伊人的得体服饰。
这其中包含准确到位的用词、变化多样的句式、不一而足的修辞手法、朗朗上口的音韵绝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作者在描写气势磅礴的天姥山时,用尽了夸张“天姥连天向天横”衬托“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在描写奇幻的梦中仙境时,那奇特的想象:声势浩荡的“熊咆龙吟”,随后是整齐而另人惊叹的“虎鼓瑟”,“鸾回车”,最后是日月照耀着的“如麻仙人”。短短文字间,尽显了一个浪漫主义诗人的创作天赋。这样的才思,这样神气的山水游记散文,不值得我们千百遍的吟颂回味吗!又如王勃的《滕王阁序》,其中几乎是字字用典,字字对偶,其华丽的辞藻,丰富的内容,流畅和谐的音律,工整多变的句式,读来给人以畅快淋漓之感,细品之下,又能感受到作者独巨匠心所勾画出的山水美景,连韩愈都情不自禁的赞叹:“江南多临观之作,而滕王阁独为第一”。这样的成功正是因为作者运用了大量比喻、拟人、排比、通感、叠词、衬托、对比等修辞手法的缘故。像其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在上下对偶的同时,在句中自成对偶,形成了“当句对”的特点。同时在色彩上,将碧水青天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上而下,相映成趣,远近虚实整合到一句里,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秋景图,给人以无限美感,最终使得这一句成为千古绝唱,成为山水游记散文中的绝品。
四、阅读和鉴赏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的方法
中国古代,山水游记作品很多。山水游记在介绍历史、地理、文化、科学知识中给人以美的享受,抒写人对自然的审美感受,具有浓厚的抒情成分。那么,如何阅读、分析古代山水游记作品呢?
(一)把握写景、抒情和议论的关系。
山水游记因体裁本身的特点,写景状物是必不可少的。但无论哪篇山水游记,都不是纯粹地停留在写景上。作家游览山川景物、名胜古迹,往往是有感而发,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审美趣味寄寓其中。所谓“言为心声”,“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写景与抒情在山水游记作品中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全文仅80余字,写景的只有“月色入户”“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几句,在此基础上,作者发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的感慨。而“闲人”一词即表达了作者被贬黄州仕途失意的伤感,慨叹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复杂感情。通过议论句,寄托作者的政治抱负或借景说理,也是山水游记作品的一个重要特点。所以这些作品中的议论句也是我们在阅读、分析时应着重理解的。山水游记中的议论往往起到画龙点睛,揭示主题或深化主题的作用,也可用来抒发感情。它不能摆脱具体的景物描写,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在极力描写岳阳楼胜景的基础上,用一段议论句,水到渠成地揭示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这也是《岳阳楼记》所要表达的主题。再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最后一段的议论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山水游记作品中,景、情、议是有机统一的。景与情往往融合在一起,情有时也通过议来抒发。景与议的关系则是:先写景,后议论(较多见);先议论后写景;夹叙夹议。当然,有些山水游记作品也完全不用议论。如郦道元的《三峡》、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二)把握写实与写虚的关系。
记叙的真实性、具体性是山水游记的基本特色。它所记叙、描写的名胜古迹、山川大泽、人情风物基本上可以考证。人们在阅读这些作品时,会留下真实、可信和深刻的印象。如曾巩的《墨池记》所描写的王羲之的墨池就在江西省临川市。沧海桑田、世事变化,至于现在可不可考就另当别论了,至少在当时是可考的。《三峡》所描写的长江三峡沿岸的景色就具体可感,其山密、水急、景清、猿啼凄凉的特色引人入胜,如临其境。
但我们在阅读古代山水游记作品时,除了理解其写实特色的一面,还应把握其写虚的一面。无论作家如何忠实于现实的自然,只要他的作品还能称为文学作品,就会含有或多或少的写虚的一面。游记作品也不例外地运用想象来写虚景。《醉翁亭记》中写道:“环滁皆山也”,但实际上滁州周围并没有那么多山。《岳阳楼记》中的“虎啸猿啼”也非实写,岳阳楼周围自古就没有发现过“虎”。这些写景的佳句都是经过作者的集中概括和创造,实中有虚、虚实相生。
山水游记中的“景”既是现实之景,又是作者心中之景,是作者创造的艺术之景。阅读时,惟有充分展开想象,对作品中所绘之景,所叙之事,所状之物进行再补充、再创造,才能使这些作品常读常新、获得裨益。
2.古代游记散文 篇二
一、品味语言里的“魅力”
古代传记体文章往往是以记述“传人”的生平经历为主要内容, 叙述是主要的表达方式, 虽然有一些文章在行文中或结尾的地方会加上明显的议论性的所谓评价 (《史记》中结尾处的“太史公曰”, 聊斋志异中的“异史氏曰”) , 但在表达情感态度的时候多是“草灰蛇线”式的“春秋笔法”, 所以我们在从事古代传记体散文的教学时首要的还是要领着学生去玩味作者在叙述故事时语言里的“精华”, 从这些隐藏的词汇中来窥见语言的以及故事的精妙之处, 从而做到传记体散文教学和欣赏中的所谓“治大国若烹小鲜”。比如, 同样写某人死了, “薨”“崩”“死”“卒”“殇”“夭”“圆寂”“涅槃”这些词语都是表达死, 但不同的字在不同的场合用上去又会表达出诸如爱憎、信仰、卑贱等等意思。所以在从事古代传记体散文教学的时候要多多留心和玩味语言的多重魅力。
二、把握结构, 揣摩情感
古代纪传类散文在结构安排上看不到明显的逻辑痕迹, 我们接触到的纪传体文本在直观上往往给我们一种“故事集”的感觉, 这里有“传人”身上发生的许许多多的, 各种各样的故事, 从小到大, 从生到死, 但是我们也知道著作者不是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 他的每一个故事以及故事与故事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样一种所谓联系以及这样一种“次序” (先讲哪个, 后讲哪个, 讲这个而不讲那个, 讲了这个又讲那个, 不讲这个也不讲那个) 都包含着著作者的价值判断和情感投入, 如果我们能够透过表面的故事丛林, 进入到对深层次的整体的结构性把握, 我们就不仅能读出“传人”的命运, 也能读出更深广的包括著作者等在内的丰富内涵的秘密。
三、关注细节, 发挥想象, 营造情境
古代纪传体散文的每一个文本中故事本来就不多, 著作者必定是经过深思熟虑才做出这样的“选材”决定, 既然故事有限, 要想让近似“雷同”的“迁谪”故事讲得有声有色, 就需要我们不但要宏观把握, 更要关注故事细节, 结合当时历史语境, 大胆地假设, 仔细地推敲, 凭借历史经验和生活积累, 发挥想象、联想, 努力还原和营构充满浓郁情境的教学氛围, 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的心灵得到感染, 产生兴趣。
四、赏析手法, 注重评价
古代传记类散文常常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塑造形象, 表达情感。在教学时, 对作品表现手法的分析, 主要表现为对修辞手法的分析, 即先要辨明其修辞格, 其次根据不同修辞格表达上的特点并结合作品具体内容, 恰如其分地理解其含义作用。另外作品表现手法的分析, 还表现为对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作用的分析;表现为对象征、对比、衬托、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手法的分析, 这些都要在了解这些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和作用的基础上结合作品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五、感悟历史车轮下传奇的人生
有一些古代纪传体散文文本在结构逻辑上所具有的单一性 (传主在身份上多是学而优则仕的“文人官员”, 著作者也往往从“正统道德”的角度上侧重对这个人的“政治”履历做功过评价) , 加之著作者在写作时由于所遭遇的“历史语境”的限制以及自身的局限性使得文本语言成为了一座“语言的迷宫”, 又因为时间的长期间隔, 使得从事纪传体教学的教育者变得有点不知所措, 教学变得干瘪, 很多教师也失掉了对文本储藏的巨大的深层次价值做进一步开掘的可能性。学生学起来也索然无味。通过网络学习我觉得从事传记体散文教学的教师应该更多一份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 应该努力撩开历史的烟云, 敲开语言的谜咒, 以深切的情感、深邃的眼光, 去真切地感悟历史车轮下那一个个不朽的传奇人生, 只有这样, 教师们、学生们、先人们才能在“发了黄”的古代传记文本中完成生命的对话和文化的传承。古代典籍中无以计数的人物, 他们或者一心为公, 不计个人私利;他们或者清廉自守, 政绩卓著, 受百姓拥戴;他们或者安贫乐道, 固守节操;他们或者有经邦济国之才, 作战时指挥若定;他们或者能言善辩, 口若悬河, 智谋过人;他们或者为人臣者竭忠尽智, 或迂回讽谏, 或直面诤言。每当读到这些选段, 文言文特有的简洁而又魅力十足的语言总能激起我们思想情感的共鸣。这对于情感和灵魂正处于可塑性很强阶段的初中生来说, 这些材料非常具有感染力。
对于人物传记类文言文, 在传统理念下, 我们语文教师的一般教学模式是:告知教学目标, 引入作者介绍、文章出处, 处理生字词, 疏通文章句段, 归纳古文相关知识 (通假字、多音字、古今异义、此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 , 分析人物形象、写作手法, 指导诵读、默写等等, 往往一篇文章讲下来, 教师觉得讲的东西不少, 学生的脑子里也塞得满满的, 但是学生的表现却像学英语单词那般枯燥、乏味, 整体效果并不理想。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新课程理念下, 要实现人物传记类文言文的有效教学, 就是要在传统文言文模式基础上, 教师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融入一定的历史知识, 让学生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理解并把握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又能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是非判断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
摘要:古代纪传类散文的阅读一定要以品味语言为基础, 通过关注细节, 于具体情境中让学生情感产生共鸣, 在把握文章结构的基础上, 揣摩情感, 最后达到对于人物命运的把握。
3.简述中国古代游记散文的发展繁荣 篇三
关键词:游记产生;发展;改观;繁荣;影响
由于年代久远,游记产生时的作品仅能从古籍中见到谢灵运的《游名山志》片段,虽内容形式带有童稚气,却是游记发展的珍贵史料。由此可见谢灵运不仅是山水诗大师,也是山水游记始祖。
游记发展到唐代,万紫千红的文学园地奇葩夺目。在中国游记发展史上,如果说元结具有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那么柳宗元则起着稳固提高的奠基作用。以前朝谢灵运与元结、柳宗元相比:早期游记客观略述景物,以后记述中注入了描写、抒情和议论成分,使主客观结合。元结对柳宗元影响很大,将两位的作品《右溪记》和《钴潭西小丘记》比较阅读便可知道。清末古文家说“次山放恣山水,实开子厚先声”,足见后者创作成就与地位之高。
柳宗元游记,一方面通过作者亲身敏锐观察与深入体会,运用多种手法、生动的语言,把人们易忽视遗忘的自然景色图画般地再现出来,给人如临其境之感;另一方面刻画山水木石、鸟兽虫鱼的声色动静时,作者把自己横遭贬滴、饱受压抑的悲愤寄托其中,使自然景与人感情相融合,达到炉火纯青。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小石潭记》描写潭水、竹树、岩石、游鱼,无论静态还是动态都精致至极;同时在刻画凄清幽邃的境界中隐现着作者身影,流露出抑郁失意的感情。所以歷来公认柳宗元是唐代一位集大成的山水能手,将游记体裁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到宋代时,游记有了改观。一则该体裁普遍引人注目,从事游记写作者与日俱增,产生了陆游《入蜀记》这部日记体游记专著;再则因“本朝人尚理”(严羽《沧浪诗话》),正如宋诗倾向议论一样,利用游记说理的情况较为普遍。
这里以入选过高中语文教材的两篇“唐宋八大家”名作作为例证。苏轼的《石钟山记》第二段写亲自考察的见闻,并提出个人见解。纵观全篇,不难看出其重点是为了辨明石钟山名称由来,并顺势借题发挥指出对任何事物作判断,皆须以身临其境的实地考察为基础,不可主观“臆断其有无”,从而把对于某个具体事物的看法,提升到带有普遍意义的高度。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是游记体裁,却不以记游为重点,而就游山所见谈感受发议论,说明无论钻研高深学问,还是创建宏伟事业,都须凭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精神坚持到底。这样即使未达到预期目的,也可免除遗憾而不受讥笑讽刺。另外还说明因古书不存,学者研究学问须“深思慎取”,不能以讹传讹妄下判断。这种游记不以写景抒情见长,而靠议论说理取胜,在游记发展史上又开辟了新的途径。
当然,并非宋代游记都侧重说理,陆游、范成大、朱熹等人的游记,与唐人同样注重写景抒情。其中陆游熔三者于一炉,独创日记体游记《入蜀记》,写景物、记古迹、叙风俗、作考证、抒感慨,内容丰富多彩,笔法潇洒自如,很能代表游记特点。总之,到宋代已具备各式各样游记,若群星灿烂,似百花争艳,为游记的繁荣和发展带来了广阔绚丽的前景。此后大多数名家文集都有游记,几乎所有的著名山水和古迹都留下了作家们游览的足迹。
在这种游记繁荣和发展过程中,明末涌现出的山水小品与地理专著《徐霞客游记》值得一提。它在写作上明显受到《入蜀记》的深刻影响,文笔清新流畅、绚丽多彩,记载翔实准确,并含有广博的水文、地理方面科学内容,故被称作“世界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和“古今第一”的佳作。至于晚明的山水小品,则是继汉魏后小品文传统加以发展而成,其出现不仅给当时日益衰微的文坛带来亮色,也给游记体裁本身增添了异彩。其中名家就有“三袁”、钟惺、王思任和张岱等,虽风格流派各异却受反复古反道学共同思想支配,相继扛起“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大旗,努力从事山水小品创作,其特点不讲形式义理,随笔直抒,毫无滞碍。如王思任的《剡溪》,只寥寥数语便形象突出、趣味盎然,予人深刻印象;同时隽秀生动、流畅诙谐,任意书写而无丝毫迂夫子气。
明朝自万历后社会黑暗动荡,一般不愿同流合污、不愿屈服于满清贵族统治的有节操士大夫,多遁迹林园寄情山水;加之公安竟陵文学运动之倡导,强调独创,摆脱理学束缚,因此清新流利又直抒胸臆的山水小品便风靡一时,给当时文坛尤其是游记散文注入了新鲜血液,这种风气影响直至清初袁枚等人,可谓深远矣。至清虽“独抒性灵”余波未绝,但乾、嘉后的散文受桐城派影响,要求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合一,使传统古文更有效地服务于封建统治,这股风气亦波及游记写作。直到“五四”新文学运动之前,多数游记内容均未越出程朱理学范畴,字里行间往往杂入冗长的有关地理沿革及古迹由来之考证。若赏读方苞的《游雁荡山记》和姚鼐的《游灵岩记》即可窥见一斑。
参考文献:
[1]刘盼遂,郭预衡.中国历代散文选.北京出版社,1980-01.
[2]牛宝彤.唐宋八大家文选.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02.
[3]刘静.历代游记.三秦出版社,1998-09.
[4]罗宗强,陈洪编中国古代文学史.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10.
[5]张少康.中国历代文论精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08.
4.古代游记散文 篇四
《始得西山宴游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和《峡江寺飞泉亭记》这四篇山水游记,是分别代表了唐宋明清各时期游记散文风格的典范之作,并且都有着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极高的文学造诣。
但是因为作者们所处的朝代不同,各自的经历不同,所以出游原因、心情也不同,当然这四篇古文的风格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亦不相同。
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突出一个“豪”字。“外与天际,四望如一”。将西山之高突出的尤为大气。然而,根据资料记载我们知道,西山并无此特点。柳宗元故意将其写的高大,一览无余,将豪气和恢弘的气势加于西山,只是为了借景抒情,为了发泄被贬的忿忿之情。《始》文作者柳宗元,被贬至永州后,只好寄情山水,聊以忘忧。其间写成《永州八记》。作者通过《永州八记》开篇之目的《始》文,将自己遭贬谪之后抑郁忧愤的情怀小心翼翼地表露出来。特别是游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为什么呢?因为一旦从这物我两忘的美好境界中回到现实,就得回到自己罪人的身份,再次坠入“惴栗”之中。怀才不遇呀,怎能让人心潮平静。面对自然,面对山水,不禁高诵“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作者欣赏“西山之怪特”,实是一处曲笔。表面说山怪,实则指自己性格怪异,与众不同。柳宗元的傲世情怀溢于言表。
“悠”字与欧阳修的个性及其《醉翁亭记》恰为适合。同样是被贬,醉翁与柳州的心境却大相径庭。做小官也有好心情,能造福一方,使百姓安居乐业,其乐融融,自己又与民同乐,这便是太守之乐,醉翁之意。也许是心情合一吧,众人也愿和这位和蔼的老翁共享人间美好的景象。欧阳修被贬后,仍能悠悠自得,这海般的胸襟又岂是当时的皇帝及众奸臣所能及的呢?《醉》文的`点睛之笔“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便是为文章写景抒情定下基调。比起柳宗元心情沉重地“施施而行,漫漫而游”,那样步履缓慢、意态散漫,毫无目的,《醉》文中却是有“歌于途”、“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往来而不绝”。欧阳修是游于其中,乐在其中了。
《满州游记》处处洋溢着“新”的气息,春回大地的景象新,作者的心情新,更有文章的技艺新。袁宏道的创作是与前两篇颇为不同的,它只有单纯的创作没有复杂、多变的情感。喜悦,就是喜悦,不夹杂任何其它的东西。《满》文中,作者把自己的喜悦之情寄于所观各处景物:“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就颇有体现。作为“公安三袁”之一的袁宏道主张在自己的文章中“独抒灵性”。《满》文中,作者通过对满井水光山色,柳枝麦苗、游人欢欣、鱼鸟之乐地细腻描写,表现了自己早春出游,如脱笼之鸟那种欢快愉悦的心情和感受。为官清闲的袁宏道大有李白的作风,游山玩水,抒发豪情壮志更是到了“恋躯惜命,何用游山”的境界。也正因为这样,让后人的思想有了借鉴,才创作出了更为流传的佳作。读此作品,沏壶好茶在身边,更觉有鬼斧神工之妙,让人之气畅通。
袁枚的《峡江寺飞泉亭记》继承了袁宏道的风格,“清”是最主观的感受。没有浓浓的修饰,没有深奥难懂的文字,寥寥之笔,几句明白晓畅的语句描绘出了“绝妙”的飞泉寺。“天籁人籁,合同而化”,表达出人与自然和谐美好的声音。读它,似乎真有清凉的水珠喷到脸颊,沁人心脾。归隐随园的袁枚继承了明代“公安三袁”的文学思想,通过《峡》,道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在他的描写中,那声势浩大的瀑布以及瀑旁安逸的飞泉亭耸然眼前,宛若仙境般的世外桃源,有山有水,还有怎样更好的世界呢?作者陶醉其中,以人之逸,待水之劳,让心与大自然得到交汇。实谓“人籁不如地籁,地籁不如天籁”。
四作者游赏之趣各不相同--
《始》文开始讲到与朋友漫无目的地游山玩水,偶然间被“不与培楼为类”的“怪特”西山所吸引。于是“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在最后感叹“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作者欣赏的是卓尔不群之山。
《醉》文中,作者被“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山吸引,被醉翁亭一年四季之变幻美景所陶醉,游于斯,醉于斯,注重的是“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
《满》作者则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对初春景物柳、土、天空、水面、山、风、麦田、鸟、鱼、人进行惟妙惟肖的刻画。
《峡》文作者袁枚把对瀑布、飞泉亭的描写与自己的所感结合起来,最终留连难舍,发出“惟他日余之魂梦,或飞来耳。”的感叹。
他们的嗜酒之趣也不同--
《始》文中作者柳宗元是“倾壶而醉”,“醉而梦”,或“引觞满酌,颓然就醉”,无论是醉酒,还是入梦,都是将自己的愁绪消融在山水中,求得对世物的遗忘,散漫放任,苦中作乐,可谓是“借酒浇愁愁更愁。”
《醉》文中有“肥鱼”,有“山肴野蔌”前陈,有清香甘洌的酒和众宾客共饮。沉于宴酣之乐,在于各得其乐。不愧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更可谓“酒不醉人人自醉。”
《峡》文中,作者则是泡一壶清茶,坐于亭,“笑看花开花落,坐看云卷云舒”。
写作技巧和笔法也风格迥异--
《始》文作者柳宗元是“古文运动”倡导者之一,他提倡学习诸子散文长处,避免文章绮丽、浮躁、媚俗的词句堆砌。所以《始》文语句或长或短,或偶或散,或上下钩连,一唱三叹,有曲折回环之美。特别是长短句搭配,上句末尾与下句开头字词连接,有一气呵成,抑扬顿挫之感。笔触可谓是巧夺天工,穷微入妙。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继承了“古文运动”的理论,提倡文章应“言简而意丰”。代表作《醉》遣词凝炼、流畅婉转、抑扬错落。
《满》文作者袁宏道的文字可谓是“健若没石之羽,秀若出水之花。”此文多用比喻句,颇有新意。
《峡》文作者袁枚主张诗文创作不要抄袭古人。因此《峡》文中不用典故,语言大多通俗易懂。如“其体不适,势不能久留”中的“不适”,“久留”如“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即成语“以逸待劳”。
5.游记散文鉴赏:梧桐山游记 篇五
《庄子·秋水篇》中提到梧桐:“南方有鸟,其名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原来梧桐就是一种高贵的植物,凤凰的最爱,也是凤凰栖身之所。而深圳就有梧桐,且满栽梧桐之山就为梧桐山,我是这样理解的,且不论对错,为此我已为登临此山而谋划不已。
先上网查一下:梧桐山分大中小三段,小梧桐海拔500米,一座新电视塔建在上面,可俯瞰深圳中心区、香港一角和部分海域;大梧桐944米,为深圳第一高,可俯瞰东面的大海和盐田港。多年来数次到过深圳,由于琐事连连,终难与梧桐山结下不解之缘。今年的4月16日,终于如愿已偿,约定数友,同登此山。
此山虽不比名山大川,却也是休闲佳处;诗虽不多,却也多少有些寄托。“潇洒梧桐几度秋。凤凰飞去旧山幽。风景不殊人物换,恨悠悠。衰草远从烟际合,夕阳空趁水西流。恰好凭楼便回首,怕生愁”。
果然风景不殊,但人物已换,潇洒梧桐今犹在,不见当年登山人。其实也不必恨悠悠,就算衰草烟雾,夕阳流水,凭楼相望,未必生愁,那是多愁善感的诗人强加给我们的感伤,我更在乎健康、欢乐、肆意的人生态度。
登山的路径颇多,为此耽误了不少时间,从东莞驱车前往,寻一方便之口,已近午饭时间。匆匆完饭,冒着中午的烈日,便径直登山了。“昔有北山北,今余东海东。纳凉高树下,直坐落花中。狭径长无迹,茅斋本自空。提琴就竹筱,酌酒劝梧桐。”虽然烈日当空,但梧桐山道上两旁树木丛生,遮荫蔽日,真应诗中所说纳凉高树下,直坐落花中。只可惜无酒,不能酌酒劝梧桐了。
梧桐山中虽然林木交错,但密林中却是石阶连天,慢步在石阶间,慢悠悠的,走上数十步直梯,便有一段斜阶,直逼90度,其状惊险万分,更得小心翼翼的.。石阶里有不屈的小草,拼命地伸出脑袋,仰视着天空。石阶的拐角处有几只斜挂在两树间的吊床,走累的游人便可小憩于网绳吊床上,享尽这山中的清风,树馨与流云,床上之人想必渴望久久地停留。我却选择了和一位卖瓜之人闲话家常,顺便买了几杯苷蔗水,卖瓜之人比较健谈,让我一下子想起了“黄婆”来,确实有点自卖自夸,可惜黄婆已去,物换星移了。朋友笑称之为“西门吹水”大侠,看着他那裸露的肚瓜,古铜色的肌肤,布满岁月刀痕的脸,还真有点古大侠的风范。其实看似清闲,卖瓜之人也不清闲。
走累了,盘腿环坐在树荫下,看着游人玩扑克牌以及时不时地传来小姑娘的一串串咯咯的笑语,“年轻真好”!我满怀着滟滟的遐思,竟也痴痴地看着一片片飘飞的落叶,幻想成一只只飞舞的彩蝶,也就再次重温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美丽传说!
历经约两个多小时,在友人的不断鼓励中,终于上到了梧桐山三段中的第一段,且可遥望小梧桐山上的电视塔了,并可遥遥望见云雾缭绕的大梧桐了。此时小梧桐山上的夕阳,鲜红地披挂在满山的树叶上,电视塔就像一枝长剑,直刺天际,夕阳已经西下了,没有力气,也没有勇气再战梧桐最高峰了,只能以“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聊以自我安慰了。
下山道上,一路的欢歌妍笑,此时全身放松,却笑看山脚下上山的匆匆行人。曾几何时,我也是如此身心俱累的山行之人,如今回想,恍若隔世。
6.古代抒情散文名篇 篇六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融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予曰: [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壮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廖;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笼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犹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7.古代游记散文 篇七
一.创设活动, 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所以在教学中我常创设一些灵活多样、活泼生动的教学活动, 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既让学生消化文言知识, 接受审美鉴赏方法, 也带领学生走进文学的殿堂, 使他们徜徉其间, 学会感动和欣赏。
如为了落实文言文的基础知识, 我借鉴“开心辞典”节目形式, 组织了几次知识抢答活动。由各小组出题 (题型为字词释义、语句翻译、句式判断等) , 然后以组为单位抽签决定主考官和应考者, 最后以组为单位记总分, 胜出者给以奖励。这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热情, 使枯燥的文言文学习变得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
第三单元教学目标是“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目的在于使学生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 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为此, 我在班上组织了一次特殊的诗歌朗诵会:要求以小组为单位任选诗歌单元中一首或几首诗进行朗诵, 可辅助以其他任何手段来突出朗诵效果, 更充分地表现诗歌情感与意境。结果显示, 学生的创造力超乎我的想象:
第一组选的是《将进酒》, 他们在朗诵中穿插演唱。用《Sand dream》来配乐朗诵, 富有激情;组员们自己依据《将进酒》创作歌词并进行深情地演唱。
第二组选用《虞美人》, 形式是歌曲串烧加小品剧。她们将《虞美人》配上几首流行歌曲的曲调, 并将它们串起来。之后她们还自创了李煜被俘后的小品剧, 再现当年沦为阶下囚的君王的凄苦境地。
第三组选的是《春江花月夜》, 采用诗画结合的形式。由一位同学配乐朗诵, 其他五位组员在要求观众闭上眼睛后开始在黑板上作画。当诗歌朗诵完时, 学生睁开眼睛, 看到的是一幅已经完成的“春江花月夜”粉笔画, 山水相间, 明月当空, 完全将诗中的意境展现出来, 创意非凡, 赢来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第四组以配乐朗诵和情景剧的形式为大家重现了《琵琶行》中琵琶女与白居易的相识过程, 最出人意料的是扮演琵琶女的女孩用琵琶演奏了《十面埋伏》。他们的配乐与旁白、朗诵、表演搭配得很和谐, 将整个朗诵会推向了高潮。
这样将朗诵与音乐、歌唱、写作、表演、绘画等艺术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使学生把主观感受同作品实际统一起来, 沉浸在作者创造的艺术境界里, 使情操的陶冶寓于审美享受之中, 可谓一举多得, 效果明显。
二.因材施教, 用心取舍
针对这门选修课容量大、课时紧等特点, 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因“材”施教, 即对教材的处理因“文”制宜, 用心取舍, 做到“详略”得当, 在教学中精心选择适合各单元教学目标及各篇目内容的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的方法。
比如第四单元教学重点在于从形象性入手赏析散文, 而《过小孤山大孤山》虽列为“赏析示例”, 但文章词句障碍不多, 所附赏析清楚, 所以我的处理方式就是在充分预习记忆的基础上要学生完成一套课内练习题, 达到“以练代讲”的目的。
而我把《庖丁解牛》列为精讲篇目, 从对庖丁的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描写及与其他厨师的对比等方面带领学生一步步深入了解庖丁的形象特点、他独到的“解牛经”, 从而循循善诱, 让学生明白文本的思想内涵。目的在于通过这样的鉴赏分析使学生掌握鉴赏散文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 学会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项羽是学生非常熟悉且喜爱的一位历史人物, 再加上这篇古文文字理解上障碍不多, 难度不大, 我便布置了学生自学《项羽之死》。具体过程下文将详述。
这几篇课文的教学安排, 既传授了知识技能, 又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多样的教学形式丰富了课堂,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效果突出。选修课教学要更多地体现灵活性和多样性, 这是教师备课的策略, 更是一个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
三.开设“百家讲坛”, 鼓励个性化解读
本课程以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趣味和欣赏个性作为评价的重点, 为此我积极探索有效的课堂形式, 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中来。如执教《项羽之死》, 我在班内开设学生“百家讲坛”, 让每个学生从不同角度鉴赏文章, 为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提供平台。
我在上课之前先布置预习要求:围绕“项羽形象”这一主题每人写一篇鉴赏文章, 可以就局部的描写做深入赏析, 也可就全文对项羽做全面的分析评价, 篇幅、形式不限,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 选出三篇左右在课堂上朗读。在后来的汇报课上, 学生的赏析不仅深入, 而且很多文章感情饱满, 对项羽或褒扬或贬抑或惋惜, 读来很有感染力。异彩纷呈个性鲜明的文章, 使课堂高潮迭起。摘录几段文字如下: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当漫漫长夜和着四面的楚歌送来末路的讯息, 曾经叱咤风云的英雄吟唱出这首柔肠百转的《垓下歌》。勇猛无敌的大丈夫面对注定的结局, 面对忠心跟随的江东子弟, 面对最宠爱的女人, 他也会多情善感, 也会潸然泪下。悲壮而又哀婉的《垓下歌》, 为这位曾所向披靡的汉子增添了一份柔情, 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霸王豪气万丈中的刻骨柔情, 随着那一剑挥去的悲壮, 融入了乌江之水而流传了百年、千年。
叹英雄末路, 慷慨悲歌, 万丈豪气中星星点点的柔情, 让项羽离我们更近。
———沙诗怡《从〈垓下歌〉透视项羽的性格》
我们用现代人的理性去审视项羽:哈, 天之亡我, 非战之罪!连分析内因外因都不会, 还想在乱世中独占一席?回家洗洗睡吧。诚然, 失败是决策的失误还是天意的捉弄, 答案不言而喻。但我宁愿相信, 他是不愿看清。试想, 曾经身经百战战无不胜叱咤风云的男人, 会承认如今的落魄吗?他只能把满腔的无奈与痛苦归咎于天, 以保存自己最后一丝骄傲:
你知道么, 虞, 我命不久矣, 我的江山, 我们的承诺, 都将化作尘埃。但我想在最后一刻打一场快战, 横扫千军威震四海。我曾经是英雄, 现在是, 将来也是。只有战场能撑起我卑微的骄傲, 我要让我的敌人在飞扬箭矢中为我折服。天黑了, 我们来打仗。即使我死了, 也要人会记起, 我曾经是王, 是那个英姿勃发、谈笑间灰飞烟灭的王。
——袁小也《天黑了, 我们来打仗》
我想, 他便是这样一个王者, 在生命的最后一缕血色滑入汹涌的乌江之后, 在漫长无止境的黑夜里用仅存的勇气去快战一场的王。
此次尝试的成功, 使“百家讲坛”成为了我教学中常采用的特色课堂形式, 也深受学生的欢迎。不同的学生极富个性的文本解读时常会给老师意外的惊喜, 给同学以智慧的启迪。
四.转换角色, 学生争当小老师
我的选修课教学大都以学生为主体, 大胆放手, 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 提升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
如诗歌单元教学, 放手让学生来讲, 先由学生申报所讲课题, 然后在充分备课反复修改教案的基础上走上讲台为同学们讲解诗文。这样既锻炼了学生能力, 也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下面是一位同学讲解《旅夜书怀》时写的“教案”, 节选两段如下:
天地间一只不屈的沙鸥
———浅析《旅夜书怀》的人物形象
胡学文
细草微风, 月朗星稀, 诗人漂泊寄居于一叶扁舟之中, 不得安睡。安史之乱未定, 国家时局未稳, 自己又失去依靠, 不得不再次离开安逸的草堂, 顺江漂流。星光低垂, 旷野无边, 江水奔涌, 冷月无声, 面对茫茫宇宙, 诗人归程无处, 悲愤难平。他曾有“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的济世报国之志, 可是在生命的壮年之时便失去了问鼎功名的机会。即使因诗文超群, 声名远播, 但终不是诗人本意。“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与其说是写“生命的伟大、胸襟的旷远”, 不如说是突出诗人自身的渺小、前程的无依。尾联“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诗人以沙鸥自况, 这只沙鸥曾经有翱翔蓝天的梦想, 然而在这个旷野无边的暗夜里, 沙鸥失群, 漂泊无依, 天地何其大, 沙鸥何其小, 多么悲苦孤寂!可是透过全诗, 我分明看到的是诗人在孤独中的不屈。诗人此时已进入人生的暮年, 可他对自己无辜被黜始终愤难息, 意难平, 这冷嘲热讽中不正透露出诗人虽然被朝廷遗落于江湖但是大济天下的梦想他却从未弄丢过吗?
《旅夜书怀》浓缩了诗人一生悲苦却又时刻不忘梦想的不屈的高大形象。历史虽已远去, 但是因为《旅夜书怀》我看到了一个贫穷但“未敢忘忧国”的杜工部。
这份特别的“教案”足见学生态度之认真, 思考之深入, 见解之独到, 实在难能可贵。他探究思考的精神, 他对一个伟大诗人所倾注的满腔热情, 让人感动。听了胡学文这篇文章后, 其他讲诗的同学纷纷效仿, 使得这项教学活动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给我的启示是, 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 教师做好导演的角色, 给学生足够的舞台, 他们就能够演好“老师”这个角色。
8.古代散文思路教学初探 篇八
理清思路,不只是划分大小段落层次,更重要的是,弄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妙处。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分析思路的层次性与条理性。
思路的层次性是指思路能明显分为几个部分、几个阶段,而不是混沌的整体。层次性体现了思维的清晰性,体现了思维对事物从整体到局部的深入反映。思路的条理性是指思路的几个部分、几个阶段之间的顺序性,它不可以更换,不可以颠倒。条理性体现了思维对事物内在联系的的反映,事物发展有顺序,思路自然也就随之有相应顺序。思路的层次性与条理性是思路的首要特征。没有层次性,则模糊不清;没有条理性,则混乱不堪。
如李密的《陈情表》,全文向晋武帝陈述自己不能奉召的苦衷,充分体现了作者思路的层次性和条理性。首先介绍自己悲惨的身世,说明自己不能离开祖母;其次,追述两次未能奉召的经历,说明自己狼狈的处境;再次,说明自己尽孝正是依照当代治国基本原则而来;最后,表达先尽孝后尽忠的心意。作者把自己的苦衷,一一陈述,层次分明。同时,又十分有条理,层层递进,决不可以任意颠倒。而仔细看各段,仍然体现了很强的层次性和条理性。如第一段,写自己悲惨身世:先说自己很小便成了孤儿,由祖母抚养,说明祖母对自己恩重如山,没有不报答之理;再说没有亲戚,祖母无人赡养,必须由自己赡养;再其次说祖母病重,自己不能离开祖母片刻。
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分析层次:本文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的?各大段落分别可以分为几小层?作者的思路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顺序可否颠倒?
二、体会思路的连贯性与跳跃性。
思路的连贯性是指思路各部分、各阶段始终有着内在的联系,如时空的接近、性质的相似、线索的贯通、情感的联系、思想的承接等。连贯性使散文思路畅通,行文自然。体会思路的连贯性,要体会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要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或者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或者作者的情感脉络。如《项羽之死》,按时间先后和事情发展顺序依次写:四面楚歌、慷慨悲歌、垓下突围、被困东城、东城溃围、自刎乌江。这些情节一环扣一环,十分连贯。但作者并非机械地、照相机似地记事,而是始终围绕塑造项羽性格来进行的,因此这种连贯不只是表面的连贯,更是内在逻辑的连贯。如项羽歌词突出的是客观原因导致自己的不利,东城慨叹的是“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东城溃围突出的是项羽斩将刈旗以证明自己善于打仗,自刎乌江突出的还是他那句“天之亡我,我何渡为”,这样,一个勇武盖世却又自矜功伐的末路英雄形象就呼之欲出了。性格贯通情节,使情节更加紧凑,思路更加连贯。
体会散文思路的连贯性,可以设计以下问题:本文几部分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本文的线索是什么?这几层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这几层围绕什么来写?
思路的跳跃性,是指思路中某些部分或者阶段之间的突然转折或者更换。表面上似乎不太相干,但总有内在联系紧紧相连。跳跃性使散文行文富于变化,摇曳多姿。体会思路的跳跃性,要体会作者材料的丰富、行文的变化,体会那种纵横捭阖、舒卷自如的风格。
三、鉴赏思路的严谨性与灵活性。
思路的严谨性,是指思想脉络细密周严,没有漏洞,无懈可击。比如苏洵的《六国论》,第一段先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紧接着提出两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作为全文总纲。这两个分论点涵盖了六国的所有情况,十分严密。二三段分别与这两个分论点对应,十分周到。第二段先排除战争导致灭亡的因素,再论证贿赂秦国的危害,最后引用古人言论进一步证明,层层推进,十分老到。第三段论证将不赂秦的国家分别论述,因为各国情况略有不同,但都是因为失去强援而灭亡,再通过假设从反面推进一层,说明三国有可能与秦相抗衡。整篇文章的思路十分严谨。
鉴赏思路的严谨性,可以设置一些问题:作者从哪些方面去证明观点?有没有作者疏漏的地方?是否已经涵盖了所有情况?你能推翻作者的观点吗?作者行文的严谨性体现在哪些地方?如果去掉这部分会怎么样?这几层意思可否调换?……
思路的灵活性体现为作者思维不拘格套,敢于突破常规,即兴拈来,随笔成文。如《项脊轩志》,作者就围绕一句“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看似散乱地组织了好些材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景象,分家导致庭院结构布局的变化,对先妣和大母的回忆,自己扃牖读书的情景,对妻子的回忆,复葺南阁子的情况,等等。思路十分灵活,不拘法度。庭院布局变化暗示家道中落之悲;回忆母亲和大母,是失去亲人之悲;大母之鼓励,还带有仕途不顺之悲;回忆妻子,既有琴瑟之乐,又有亡妻之悲。
鉴赏思路的灵活性,可以设置这样一些问题:作者选择了哪些材料来写?每部分材料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些材料的组织有何特点?这些材料可否调换、删去?
9.古代散文名篇欣赏 篇九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萁,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价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踰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禽,已为墙,凡再变矣。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此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辩人。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 【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 【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埳井之蛙何异?】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10.古代游记散文 篇十
最感兴趣是莫家沟月牙山溶洞,它位置于赤峰市喀喇沁旗中东部的十家满族乡楼子店上烧锅村。月牙山庄正处在宁城、喀喇沁、平庄、赤峰与辽宁建平金三角地带,交通便捷、景色宜人,它享誉“天然氧吧”及“洞疗别墅”之美称。这里,山庄生气勃勃,充满浓郁地方特色的民族风情以及华北地区罕见的溶岩洞,经国家地质学家考究,叹为观止!现有景观以一、二层溶岩洞和万亩山杏林为主。距赤峰市区仅56华里,政府距306国道仅700米,有承德至首都北京的一级公路运行,北与锡林郭勒大草原,西与承德避暑山庄,东南与京城遥相呼应。近几年,曾在这里接受了国内大量游客。
“天然氧吧”月牙山溶洞为两层,都是呈天然状态,溶洞全长500米,内有一个大洞厅,三个小洞厅,最大的高30多米,面积为25平方米,最小的仅有2平方米,内分若干个洞,位置跟第一层呈垂直状态,相距约6米。其洞中有洞,洞上套洞,洞下藏洞,洞壁上星区棋布的石笋、石花、石葡萄、石珊瑚、石瀑布等,在后天装置小巧玲珑的一串串灯光照射下,晶莹剔透,玲珑滴翠、熠熠生辉,构成了一幅奇特的地下迷宫。洞内光线充足,温、湿度适宜,并含有大量的空气负离子和人体必须的多种微量元素,对人体的植物神经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具有极大的观赏、保健功效。所以,这些奇特景观,我们在溶洞里没有感觉不舒服。由于,碳酸钙的自然雕塑艺术品,天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幅优美的画卷。但是,也有一些地方是后天进行一番装饰灯光与几段两旁的铁护栏,从而,愈加构成了美丽神奇的地下仙境。
当我们走在溶洞口时,一个中年女性工作人员给我们每人发一顶安全帽,文友们戴在头上,立刻精神抖擞起来,好像下井工人似得。仰头,只见外洞口最醒目的两行壁联映入眼帘:
“溶洞幽宜人近闻水潺,
莫山苍翠临风听鹰啼”。心里赞叹:“好妙哉呀!”
这时,我们又继续走进里洞口,抬头又见,溶洞内口两壁又题着:
“长歌聊酒复乐古洞虎啸龙吟,
籁寂人憩细听山庄空山鸟语。”
两幅横批皆是:“月牙山溶洞”字行,妙笔横生!
我们随同已经走过溶洞的文友,一步步前行。我惊奇的发现,溶洞里面,有悬崖峭壁,有怪石嶙峋,色彩不异。我们一边走一边交谈。不时,我与文友提醒要注意安全的呼唤:“注意呀!弯着腰走,不要抬头,手掌要扶着左右洞壁。”是呀!要是稍不留神,很可能就要碰破头的。
随在后面。有一拨文友秋子、君怡乐、百合等几位美女跟随秘书长梅林,谈笑风生,看她们虽然有一点儿胆怯,但似乎也无所畏惧,只是一个目标在驱使行动。溶洞两壁,并且安装了灯光,好像对我们微笑:欢迎!欢迎!脚下,有的路段在流水淙淙,只有迈过去才行。在险要地带,我们只有爬行,小心翼翼。一会,有的文友拿出照相机抢拍,留下一段深刻、美好、永远记忆的画面。
莫家沟月牙山溶洞,现有三名管理人员在月牙山看守,他们不辞辛苦,夜以继日坚守工作岗位。我独自与他们交谈时,他们总是笑靥带着爽快。工作人员有一名住宿,其他两名美女家就在山脚下。他们说:每天都会接受我国大量游客,门票每人三十元,不到一米的儿童是不收票的。莫家沟月牙山溶洞,他们工资仅有两千多元,也不辞辛苦,夜以继日坚守岗位……一席话结束,我们又继续前行。
这时已经中午了,乡里年轻的耿书记接待了我们,吃中午餐了,他说:今年又正在着手投入,新建蒙古包,打造具有民族特色景点,让海内外游人尽情领略现代都市风情和地方民族特色的美景。我们听后暗暗赞叹不已!是呀!十家满族乡干群一条心,信心十足,为国家旅游景点贡献力量。莫家沟月牙山溶洞工组人员,为满足游客的兴致,并给予温馨的欢快和拥抱。
我们出了溶洞,同月牙山恋恋不舍的拜别了。走了一程,又来到乾隆皇帝的女儿和硕端静公主陵,公主陵碑孤零零的矗立在那里,怀前她拥抱着大片面积黄花,一片金黄闪烁在陵园墓前。我和静波等几名文友走近一些,去亲身感受、触摸、留影。的确,给我留下一个难以忘怀的镜头,它使我进入另一番感慨、遐思,浮想联翩……
作者:清 颇
11.古代叙事散文选篇训练与讲解 篇十一
书山东河工事
张惠言
嘉庆二年,河决曹州,山东巡抚伊江阿临塞之。伊江阿好佛,其客王先生者,故僧也,曰明心,聚徒京师之广慧寺,诖误士大夫,有司杖而逐之,蓄发养妻子。伊江阿师事之谨。王先生入则以佛家言耸惑巡抚,出则招纳权贿,倾动州县,官吏之奔走巡抚者,争事王先生;河工调发薪刍夫役之官,非王先生言不用也。不称意,张目曰:“奴敢尔,吾撤汝矣!”其横如此。
内阁侍读学士蒋予蒲,王先生广慧寺之徒也,以母忧去官,游于山东,伊江阿延之幕中,相得甚,奏请留视河工,有旨许之。巡抚择良日筑坛于公馆之左,僧道士绕坛诵经者数十人,巡抚日再至,蒋学士、王先生从。及坛,蒋学士北面拜,巡抚亦北面拜。王先生冠毗卢冠,加沙①偏袒,升坛坐。学士、巡抚立坛下,诵经毕,乃去。如是者数月。河屡塞。辄复决。其明年正月,王先生曰:“堤所以不固,是其下有孽龙,吾以法镇之,某日,当合龙,速具扫②。”巡抚曰:“诺。”先期一日,扫具,役夫数百人,维扫以须。巡抚至,王先生佛衣冠,手铁长数寸,临决处,呗音诵经咒。良久,投铁于河,又诵又投。三投,举手贺曰:“龙镇矣!”巡抚合掌曰:“如先生言。”明日,水大甚。巡抚命下扫,众皆谏,不许,扫下,数百人皆死。居数日,王先生又至,投铁者又三,扫又下,死者又数百人,堤卒不合。
张惠言曰:余居江南,辄闻山东河工事,未审。及来京师,杂询之,多目击者。呜呼!佛氏之中人,至此极哉!书其事,使来者有所儆焉。
王先生既蓄发,名树勋,以资入待选通判。本扬州人,或曰常州之宜兴人。当其为僧时,故有妻子也。僧号嘿然。嘿然者,亦其未为僧时号。伊江阿谪戍伊犁,王先生送之戍所。闻其将归谒选③云。
[注释] ①加沙:即“袈裟”,佛教徒的法衣。②扫:通“埽”,治河工程中用以护堤和堵口的器材,预先以柳、草等捆扎而成,大者杂以土石。③谒选:去吏部等候选派。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母忧去官忧:担忧。
B. 伊江阿延之幕中延:延请。
C. 手铁长数寸,临决处临:来到。
D. 辄闻山东河工事,未审审:明白。
2.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巡抚伊江阿昏聩无能的一组是( )
①伊江阿好佛 ②王先生入则以佛家言耸惑巡抚 ③官吏之奔走巡抚者,争事王先生 ④巡抚择良日筑坛于公馆之左 ⑤巡抚合掌曰:“如先生言。” ⑥巡抚命下扫,众皆谏,不许
A. ①②④ B. ②④⑥
C. ①③⑤ D. ②③⑤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先生过去当过和尚,曾经因为诖误了一些士大夫而被驱逐,但巡抚伊江阿却十分相信他,对他像对待老师一样恭谨。
B. 蒋学士本是王树勋的徒弟,后来被伊江阿请来治理黄河,师徒二人互相勾结,不但没治好黄河,反而使好几百河工枉送了性命。
C. 伊江阿由于昏聩无能,听信王先生和蒋学士的耸惑,多次治理黄河无功,因而被贬谪戍伊犁,但当王先生送他去时又听说他将要回来等候吏部选派。
D. 本文叙事简洁,选材精当,略写王树勋的出身及其专横表现,详写其故弄玄虚用所谓佛法治黄河的丑态,使文章的讽刺意味大大增强。
4.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官吏之奔走巡抚者,争事王先生。
(2) 良久,投铁于河,又诵又投。
(3) 书其事,使来者有所儆焉。
《书山东河工事》,写的是清代时治理山东黄河决堤的事,揭露了清代统治者凶残任性而又昏聩无能的丑态。文章叙事简洁,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了昏聩而又专横的山东巡抚伊江阿和他的帮凶王树勋的丑恶形象。文章先介绍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主要人物山东巡抚伊江阿,接着马上揭出伊江阿好佛的特点,以引出另一主要人物王树勋。在重点介绍王的耸惑巡抚和专横之后,又带出第三人蒋学士。主要人物全部登场后详写他们治河的事,把王先生和蒋学士、伊江阿的丑态尽显纸上。最后作者又直接站出来写几个人的结局,不仅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还使读者对清朝政治的腐败有了更深的认识。
参考答案
1. A(这里的“忧”是“居丧(多指父母丧)”之意)
2. D(①的“好佛”和②的“筑坛”都不是“昏聩无能”的表现,⑥表现的是专横)
3. C(文中是写王先生将要回去等待吏部选派,而不是伊江阿回去等待吏部选派)
4. (1)要巴结巡抚的官员,都争着侍奉王先生。(关键词:奔走、事、定语后置)(2)过了好久,将铁片丢到河中,接着又念诵经咒,又丢铁片。(关键词:良久、又诵、又投)(3)我记下这件事,使以后的人有所儆诫。(关键词:书、来者、儆之)
参考译文
嘉庆二年,黄河曹州处决堤,山东巡抚伊江阿亲临堵塞河水。伊江阿性喜佛教,他有个宾客叫王先生,是过去的僧人,名叫明心,聚集着一批徒弟到广慧寺,因贻误了一些士大夫,被官府杖责之后驱逐,于是蓄发娶妻生子。伊江阿像对待师傅一样很恭谨地侍奉他。王先生经常用佛家的言语怂恿蛊惑伊江阿,并且招聚小人,贿赂权贵,他的权势影响着州县官员,要巴结巡抚的官员,都争着侍奉王先生;那些调集河工、发放薪资粮草的官员,没有王先生的话就不能任用。如果哪位不称王先生的意,王就瞪眼说:“你小子敢这样,我撤你的官!”他就这样蛮横。
内阁侍读学士蒋予蒲,是王先生在广慧寺时的徒弟,因为母亲去世离开官职,在山东游学。伊江阿把他招到幕府,和他很合得来,并上奏请让蒋留下管理河工,皇上下旨应允了这事。巡抚伊江阿选了个好日子在公馆的左边筑了个祭坛,几十个和尚道士围绕祭坛念诵佛经,伊江阿每天到两次,由蒋学士和王先生跟着。到了祭坛,蒋学士朝着北边跪拜,伊江阿也朝着北边跪拜。王先生戴上毗卢帽,穿上袈裟,露出一边臂膀,登上祭坛坐着。学士和巡抚站在坛下,诵读完经,才离开。像这样搞了好几个月。黄河堤岸堵塞了多次,总是屡次决堤。第二年正月,王先生说:“河堤之所以不能牢固,是它的下面有条孽龙,我用法力把它镇住,河堤一定能合龙,赶快准备护堤和堵口的器材。”巡抚说:“好。”在规定期限的前一天,器材准备好了,几百河工用绳索系着那些器材。巡抚来了,王先生穿戴着佛的衣帽,手里拿着一块几寸长的铁片,走到决口前边,口中念诵经咒。过了好久,将铁片丢到河中,接着又念诵经咒,又丢铁片。丢了三次后,举着双手庆贺说:“龙被我镇住了!”巡抚合掌说:“果然像先生说的一样。”第二天,河水大涨,巡抚命令投下护堤和堵口的器材,大家都劝谏,巡抚不允许,器材丢下去,几百人都死了。过了好几天,王先生又来,又丢了三次铁片,又丢下护堤和堵口的器材,又死了数百人,河堤最后还是没有合龙。
张惠言说:我住在江南,总是听人讲到山东河工的事情,不知道真实情况。等后来到了京师,各方面的询问,有很多目击者。哎呀,从事佛教活动中的人,居然有到王先生这种地步的啊!我记下这件事,使以后的人有所儆诫。
王先生蓄发以后,名叫树勋,用钱买得一个待选通判。他本来是扬州人,有人说他是常州宜兴人。在他做僧人时,就已经有妻儿子女了。他的僧号是嘿然。嘿然也是他未做和尚时的号名。伊江阿被贬谪到伊犁防戍,王先生送他到防戍之地。听说王先生将回去等候吏部选派。
【古代游记散文】推荐阅读: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09-02
古代的丝绸之路散文09-25
古代诗歌散文鉴赏默写10-03
古代诗歌散文文化常识10-18
短篇经典古代散文欣赏10-22
抒情散文游记10-28
鹤鸣峡游记散文10-16
小学游记类散文11-04
游记散文写作指导11-14
梅花山游记散文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