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软件的意义

2024-10-10

健康管理软件的意义(共13篇)

1.健康管理软件的意义 篇一

实现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认证的目的和意义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认证的概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认证是依据有关标准(如国家经贸委颁布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试行标准)和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经认证机构确认,并通过颁发认证证书或认证标准来证明某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符合相应标准或规范性文件的活动。

实现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认证的目的和意义

(1)全面规范、改进企业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保障企业员工的职业健康与生命安全,保障企业的财产安全,提高工作效率。

(2)改善与政府、员工、摄取的公共关系,提供企业声誉。

(3)提供持续满足法律法规要求的即指,降低企业风险,预防事故发生。

(4)克服产品及服务在国内外贸易活动中的非关税贸易壁垒,取得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5)提高金融信贷信用等级,降低保险成本。

(6)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等。

2.健康管理软件的意义 篇二

1 健康管理在NCD管理中的意义

NCD的发病因素相当复杂, 但许多因素是可有效预防的。通过健康管理对NCD的病因进行有效的评估, 并提供针对性的健康指导, 从而促使人们有目的地采取各种行动改善健康, 减少NCD的患病几率, 降低医疗服务费用, 改善人群健康状态, 提高生命质量是健康管理的实际意义[4]。

2 NCD的相关因素及其危害

2.1 高血压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病的首要危险因素, 其引起的脑卒中、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居民的第一杀手。患病率高、病死率高、残疾率高和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是我国高血压病的特点。

2.2 糖尿病

糖尿病对身体的危害主要累及心、脑、肾、血管、神经、皮肤等。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十三次全国学术会议中提出我国城市人口中成年人糖尿病发病率已达9.7%, 且我国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在世界上发生地最早、最多、且最严重, 如糖尿病病程>10年的患者中, >78%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

2.3 肥胖

肥胖可引起血脂水平增高、糖耐量下降、对胰岛素的反应能力降低从而产生胰岛素抵抗, 结果5种以代谢紊乱为特征的疾病 (肥胖、冠心病、高血压与高血脂、2型糖尿病、脑卒中) 接踵而来。成人体质量超重者心血管病、2型糖尿病、高血压、子宫内膜癌等的发病率高于体质量正常者。

2.4 不良生活方式

据世界医学研究发现:NCD形成原因中, 遗传因素占15%, 社会因素占10%, 气候因素占7%, 医疗条件占8%, 个人生活方式占60%, 这说明不良生活方式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原因[5]。

2.5 其他危险因素

职业接触、粉尘、烟雾、空气污染、年龄等。

3 健康管理对NCD管理的具体应用

3.1 建立健康档案

通过专业的健康体检机构仔细收集信息, 分析、整理信息, 将体检人群分为健康、亚健康、疾病3类, 并统一归档, 专人管理。

3.2 亚健康

(1) 控制体质量; (2) 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 合理营养; (3) 加强体育锻炼; (4) 降低吸烟率; (5) 加强监测; (6) 加强环境保护。

3.3 疾病患者

规律治疗、监测疗效、避免并发症, 并加强患者的自我管理和宣传教育。在一定程度上, NCD的管理中最重要的是患者自己管理自身疾病的能力。有学者将自我管理定义为[6]:在应对NCD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管理症状、治疗、生理和心理社会变化, 及做出生活方式改变的能力。另有学者描述对NCD患者的自我管理主要有以下3方面任务: (1) 疾病的治疗管理, 如服药、改变饮食、自我监测 (如血糖) 等; (2) 建立和保持在工作、家庭和朋友中的新角色; (3) 处理和应对疾病所带来的各种情绪, 如愤怒、恐惧、悲伤和挫败感等, 因为这些情绪在NCD患者中是普遍存在的。

3.4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目的是提高患者对NCD的认识, 降低疾病危险因素水平, 减少NCD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提高生活质量, 且应达到掌握一定的健康素养。许多NCD患者在确诊后一时不能接受, 或情绪低落、悲观等。对于健康管理中心来说, NCD健康管理的对象是人, 首先应该让患者从心理上接受NCD, 只有接受才能进行后续的管理。因此要给予心理健康指导, 帮助他们进行心理调节以取得心理平衡, 让其认识到NCD并不可怕, 要以开放的心态来接受它, 以良好的心态对待它, 让他们知道NCD并非绝症, 通过改变生活方式, 药物治疗是可控制病情并有较高生活质量的。

4 小结

NCD的健康管理是一个长期、复杂、艰巨的过程。我国NCD管理尚不完善, 较西方发达国家还有一段距离。且NCD存在只检查、不干预, 重检查、轻干预, 或检查与干预脱节的现象, 而NCD的健康管理可产生积极的临床、经济和人文方面的效果。因此重视NCD的健康管理工作, 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NCD管理工作是行之有效的医疗手段。

参考文献

[1] 顾晓兰.从老年慢性病调查看社区卫生教育的重要性[J].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 (17) :117-118.

[2] 鲍勇.健康管理是建设健康城市的基石[J].实用全科医学, 2008, 6 (2) :111.

[3] 王伟刚, 王毅盟, 胡安梅, 等.健康管理模式的国内外发展概况[J].中国医药导报, 2013, 10 (1) :27-29.

[4] 骆华伟.慢性心脑血管病的健康管理模式探讨[J].浙江预防医学, 2006, 18 (9) :56-57.

[5] 骆华伟.慢性心脑血管病的健康管理模式探讨[J].浙江预防医学, 2006, 18 (9) :56.

3.健康管理软件的意义 篇三

【关键词】健康教育;居民健康

1 工作方法

1.1确保健康教育及促进的得到保障

健康教育工作由院长亲自抓,分管院长具体负责。院领导重视健康教育和健康的促进工作,督促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和完成,要求各岗位树立开展健康教育责任感和使命感,并提供大力支持。保证健康教育与促进的经费足额到位,使健康教育宣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1.2加强居民健康知识宣教及慢性病病人管理

1.2.1依托“爱心健康教育学校”和高血压、糖尿病俱乐部,对社区居民和慢性病病人通过讲座方式进行健康教育,包括公民健康素养66条、糖尿病知识讲座、孕期保健知识讲座、高血压知识讲座、心血管知识讲座、脑血管病防治知识、胆囊炎胆石症、酒精性肝硬化知识讲座等。利用对慢性病回访时间,把健康教育与促进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开展针对性的干预[1]。

1.2.2医疗服务进牧区、社区:通过义诊形式为社区、牧区百姓进行健康体检(托老所、周边嘎查索木、街道居委会等)。

1.2.3传染病防治宣传日活动:发放宣传单、义诊、咨询,利用宣传日活动,加大对结核、艾滋病等防控宣传力度,针对乙肝等其它传染病,加强门诊宣教,并针对高发人群给予重点宣教。。

1.2.4社区服务站每月举办慢性病知识讲座,每月更换健康教育宣传板内容,发放健教处方,口头宣教等四种方式进行健康宣教。

1.2.5爱心健康教育第二课堂:与南区街道办事处合作,利用其机构上的优势和我院技术资源优势,更广泛地为广大南区居民提供更优质的、更实效的、更规范的健康教育服务。将不定期的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开展流行病学、传染病学、院前急救知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简单防护,以及国家医疗政策的培训。每年召开一次居民座谈会,虚心听取居民对健康教育的意见和要求,并根据实际反馈情况,本着什么内容更有效、更科学、更贴近人民群众,老百姓更需求的原则,调整讲座计划和内容。

1.2.6深入辖区各大单位站所开展公民健康素养66条及“健康四大基石”等宣教活动。

1.3院内职工健康教育。

1.3.1全院职工健康教育培训:每季度一次,有教案有笔记。

1.3.2院内职工业务培训:为了提高医护人员的业务素质,为了获得临床医学新进展,对院内职工进行多途径培训,要求有笔记,字迹工整,便于巩固和领会。(1)业务知识培训:以科室为单位,根据具体专业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业务知识培训,注重实用性业务的提高,增强服务患者和居民的本领。(2)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培训:每月一次,由感控科负责安排。(3)医学法律法规培训:每月一次,医务科负责安排。(4)科内带教:具有主治医师资格的医生在科内进行临床诊治指导,利用早交班、早查房随时带教,要求实习生或见习生以及新职住院医师不满三年者均要有上级医师带教笔记备检;院部利用业务查房进行带教工作。

1.4针对门诊病人、住院病人的健康教育。

1.4.1门诊病人就诊时由医生进行健康教育。(1)门诊医生由于就诊病人数量较多,可给予口头的针对其疾病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工作,并有选择性地发放健康教育处方。有发放登记本,患者或家属签字;(2) 导诊台:导诊护士发放健教处方,负责回答病人提出的问题,并给患者提供专科技术信息;

1.4.2住院病人健教:(1)入院时由接诊护士作入院须知介绍(介绍完毕可由患者或家属认定签字);(2)住院期间由医生、责任护士针对病情实施健康教育(口头形式);(3)发放健康教育处方:①上级卫生主管部门印制的有54余种:小儿肺炎防治、孕期卫生指导、中风等;②我院制定的健康教育处方有11种:急性心肌梗死的自救、得了高血压怎么办、痔的形成及预防、糖尿病等;③蒙文健教处方5种;(5)进行出院指导和电话回访:口头指导与书面指导书相结合。内科患者住院用药手册、内科出院指导书总计11种、外科手术疾病出院指导书7种(石膏固定、颅脑损伤、疝修补、胰腺炎病人、肛肠手术、阑尾炎术后)、妇科正常分娩出院指导、剖宫产分娩出院指导和出院后电话回访。

1.5健康教育宣传橱窗4块:门诊每月更换一次,康复病房每季度更换一次内容,宣传内容通俗易懂、实用性强,各期均留有底稿。

1.6电视、VCD光碟:静点室、产科病房、两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备有VCD光碟,播放《健康之路》、《电视门诊》等健康教育宣传片,宣传内容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1.7控烟健康教育。

1.7.1加强控烟健康教育工作,办公室、走廊、大厅明显处张贴控烟标志。

1.7.2成立控烟督导组,不定时抽查,履行奖惩制度。

1.7.3病区设立无烟区、吸烟区。

1.8加强重点人群及院内职工健康促进。

1.8.1对辖区内65岁以上的居民及糖尿病、高血压病人每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定期随访,进行动态干预。开展老年饮食、运动、情绪调整、合理用药及老年人自身伤害的防护等知识宣传。

1.8.2每年开展妇女病普查工作,根据疾病谱排序开展定向的宣教活动。开展经常性孕期保健促进活动,通过讲座、随诊、座谈会,推广科学的保健常识。

1.8.3儿童保健方面:重点做好计划免疫接种的同时,加强儿童保健工作,毫不懈怠地抓好儿童四病的预防,做好“421”管理。

1.8.4对学校及托幼机构要开展宣传教育,如正确刷牙、合理用眼、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以及青春期的心理教育等。

1.8.5对中心职工每年开展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动态管理。

2评价及分析

2.1发放辖区居民健康知识问卷,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较三年前提高了5.1%。

2.2对照65岁以上老年人年度体检,虽然位居前五位疾病,高血压、脂肪肝、高血脂、胆囊炎、冠心病发病率没有明显下降(考虑气候及以往长期生活习惯所致),但是高血压、糖尿病控制率各明显提高。

2.3对辖区铁路站段1430名职工三年调查结果对照,排在前五位的健康危险因素为缺乏锻炼、高盐饮食、超重或肥胖、生活与工作紧张、吸烟,均有显著改善,对合理饮食、适当锻炼、戒烟限酒、平和心态的健康理念接受并努力实施者达79%。

2.4高血压、糖尿病发生年龄趋于年轻化,但是40-55岁之间群体健康行为依从性远远低于60岁以上群体,分析原因:(1)低龄段群体从事工作,参加健康活动少,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少于高龄段群体;(2)低龄段群体自身身体素质较好,早期自觉症状不明显,自身重视程度低,容易错过饮食、运动控制的良好时机[2]。

2.5辖区内无传染病爆发,开展过三轮儿童计划免疫效果监测均达标。

3结论

不论是健康、亚健康人群,还是患病群体,也不论人从孕育、出生到成长、衰老的每个阶段,健康干预都会对其健康产生重要的意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着这项艰巨的任务,我们不仅要重视健康干预这项工作,也要不断探索,寻求更为有效地方法和途径,更好地作用于靶器官,提高辖区居民健康指数。

参考文献:

[1] 孙丽,张绍敏,黄建芳,等.哮喘患者院内外一体化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中华护理杂志,2000,6(6):343.

4.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目的与意义 篇四

健康档案通常是指记录社区居民健康资料的系统化文件,主要包括:个人健康档案、家庭健康档案及社区健康档案等,健康档案的重要性不仅为医务界所认同而且在社会上也爱到各界人士的关注。

健康档案的建立,对社区公共服务人员而言,尤为重要,因为社区公共服务人员要为居民提供连续性,综合性,协调性,和完整的医疗保健服务,所以要求掌握居民的资料,以便在工作中初中有序,有条不紊。所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是社区公共服务人员的重要工作内容,也是社区公共服务人员不可缺少的基本工具之一,其目的和意义如下:

(一)是全科医疗实践的需要

全科医生的临床策略和治疗方法是由全科医疗中问题的性质,全科医生的职责,服务方式,服务场所及拥有的资源状况 所决定的,是全科医疗特定环境中的特殊产物,首先要了解病人的背景,只有充分了解病人,才能正确理解和鉴定病人 所提出的问题,全科医生是病人及其全家的亲密朋友,对病人的许多背景资料应清楚的了解,这些资料在健康档案中均 有祥细记录,是全科医生了解病人的基本工具,也是做出正确临床决策的重要基础。

(二)是教学科研的需要

对于全科医生来说,居民健康档案是良好的参考资料,以问题为中心的健康记录,重视背景资料的作用,反映了心理社会方面的问题具有连续性逻辑性,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处理病人的能力,所以规范,完整系统的健康档案最好教学资料和科研资料。

(三)是评价医疗质量的需要

健康档案可用于评价全科医生的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有时还可能性作为处理医疗纠纷的法律依据。通过长期管理和照顾病人,医生有更多的机会发现病人现存的健康危险因素和病患,这有利于为社区居民提供预防保健服务。

(四)是建立我国全科医疗制度的需要

5.健康管理软件的意义 篇五

人每踏进一个新环境,都会遇到一系列新问题。上大学后 ,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宽松的生活环境,我们一下子难以适应。所以说,作为大学生应该注重心理健康,完成学业深造的同时,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让大学生活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心理健康更是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

换一个角度看事物,其实也不会太坏。有这样一句名言“天生我材必有用”,关键在于自身怎样看自己。我们要学会自我认识,在比较过程中,不能专门“以己之长比别人之短”,也不能“以己之短比别人之长”。通过比较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长处和短处,达到扬长避短,缩小差距的目的。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心理键康与一个人的成就、贡献、成才关系重大。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

1、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2、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上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生活的环境,使他们难以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3、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分配工作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生都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等方式,择业的.竞争必然会使大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惑和不安定感,因而,面对新形势大学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养自立、自强、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锻炼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使自己在变幻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作出选择适宜自己角色的正确抉择,敢于面对困难、挫折与挑战,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为事业成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4、心理健康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气质主要是指情绪反映的特征,性格除了气质所包含的特征外,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

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3、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心理健康的学生乐于与他人交往,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宽容、友谊、信任和尊重的态度与人和睦相处。通过人际交往,使他们能够认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培养遵守纪律和社会道德规范的习惯。

4、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对大学生心理产生影响和作用的环境包括生存环境、成长环境、学习环境、校园环境等。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

健康的心理,以积极进取、服务于社会的人生观作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树立远大理想,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保证,有了良好的心态,不仅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有益于终身的发展。如果离开良好心理的培养,就培养不出具有先进文化知识的合格大学生。

6.小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篇六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态,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健全安好的状态。” 而心理健康对此,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分析和理解。总的来说,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在现代社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通常表现为认知功能正常,情绪反应适当,意志品质健全,自我意识正确,个性结构完整,人际关系协调,人生态度积极,社会适应良好,行为表现规范和行为与年龄相符等等。重视心理健康,这对我们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的教师就显得尤为重要。正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小学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人的发展中既包括身体的、生理的发展,也包括心理的发展。可见在小学生整体素质中,心理素质本身占有重要地位。调查表明,当前小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比例相当高。因此,在小学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

一、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人类已经步入二十一世纪,社会竞争也更加激烈。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承受各种挫折和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也就是必须具有国际竞争力,且极具创造力。

据有关资料揭示:当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情况相当严重,呈现出以下特点和趋势:一是呈上升趋势,趋于低龄化;二是在校中、小学生犯罪居高不下;三是农村未成年人犯罪增多,流窜作案增多;四是结伙作案多,犯罪类型向多元化发展;五是作案手段野蛮凶残,日趋成人化。究其原因:在未成年人本身上查,主要是生理发育和心理发育不平衡,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崇尚江湖、哥们儿义气重;在家庭因素上查,主要有家庭结构不健全,家庭过分溺爱,家庭教育简单粗暴,家庭放任自流,家长品行的污染等原因;在学校影响上看,忽视思想道德教育,学校风气不正,流生辍学生过早走上社会等原因;在社会影响下查,主要是不良风气的污染,不良文化的侵蚀、帮教、工作不力等原因。而健康的心理是人发展的中枢枢纽,是为人一生不断进取、不断探索的催化剂。特别是现在,我们面对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由于社会的不良影响和家庭的影响,学校教育的失误,导致他们中的部分人,程度不同的存在学习困难、情绪不稳、孤独胆小、惧怕挫折、缺乏毅力,进而身上存在着懒惰、怯懦、自私等缺点。如果学生的这些缺点不能正确引导的话,任其发展,他们的主体性就不能更好地得以发挥,甚至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调查表明,在我国中小学生中间,约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二、心理健康教育从教师做起 学校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影响到学生身心发展和成长,最终影响到教育的成败。一位心理健康的教师,比较能乐于接纳教师的职业,较易体验到教学是一件有乐趣的事,也较能促进学生良好情绪的发展,而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往往容易认为“教书令人烦恼”、“学生不服管教”,使自己的心境处于不佳状况,如果不注意及时控制和调节,就会使自己的教育方法产生偏差,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构成威胁。

面临社会变革,生活和工作节奏的加快,老师在生活和工作中常常会遇到许多不愉快的事,如何来调整自己的情绪,使自己的心情处于平静,思路处于清晰,去处理工作中常常会出现的意想不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呢?著名教师魏书生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自己不好;埋怨学生太难教育,常常是我们自己方法太少。人不能要求环境适应自己,只能让自己适应环境,先适应环境,才能改变环境。

在学校里,老师与学生直接接触的时间每天有5-6小时,除去睡眠时间后,可以说是接触孩子时间最多的成年人。教师又是学生认可的施教者,学生的向师性很强,他们对老师的尊重和信赖常常超过了他们的父母。所以,教师的德才学识、情感人格、处世态度乃至言谈举止,对于每一位幼小的心灵来说,是比任何东西都重要的有益于发展的阳光和雨露。不论什么社会,对老师的角色期望甚高,甚至认为教师的个性品质和心理健康状况比教师的教学知识和才学方法更为重要。教师的举手投足,可以使学生心领神会,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言行。一次严格的要求,可以让学生终身受益;一次爱心奉献,可以使学生一生铭记。给一个学生关怀,会使全体学生得到温暖;给一个学生以鼓励,能激发起大家的热情;给一个学生的冷漠,会刺伤众多学生的心。着一身整洁服装的教师,能赢得学生喜悦的目光;一个俯身拾取纸屑的动作,会换来整个教室的洁净„„

教师要具有基本的职业个性品质,其核心就是热爱学生。老师对学生的爱指向的是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要对学生“无条件积极关注”,要在教学活动中自觉地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感情和行为,要尊重、理解、关心每一位学生,要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说法是:“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热爱学生,我们才能在每一节课上重视每一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人格平等,不管是“优等生”还是“双差生”的闪光点,热爱我们才能在每一堂课上杜绝讽刺、责难、挖苦、体罚等摧残学生心灵和身体的违法行为,防止学生因焦虑、紧张、拘束、压抑而造成人格扭曲、心理变态,使幼小的嫩芽畸形生长。

三、心理健康教育从日常抓起

目前,不少的学校虽然也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却机械、简单地将之理解为课程教育或开展

一、两次轰轰烈烈的活动。实际上,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绝不是搞几次活动就能实现的。大量的研究与实践经验都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的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同样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经验中积累而成。因此,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教师每天大量而具体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实践证明,只要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鼓励教师开动脑筋、注意积累、重视交流,完全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融合在一起,其教育效果也将非常显著,同时会对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带来巨大的促进。

研究与实践证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赖于个体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操作与体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为一门说教课,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深入生活、在实践中加以训练、巩固。为此,我们倡导注重实践,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在参与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其中,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实现方式就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突出以教学活动为主的特点,让心理健康教育于教学活动之中,不仅在教学活动中蕴涵、传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还注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随时抓住问题作为教育契机开展生动、直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注重在生活中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去实践、体验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等等。通过这些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不仅让学生受到实实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且使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的基本道理,从而将心理健康教育再一次真正落在实处。

我们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过程。我们改变教学观念,一堂课上多讲一例,少讲一题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处理好所学知识和自身的关系,要使学生有兴趣去学,要越学越有兴趣,因此课堂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以自然教学为例,课题的引入就采用游戏、魔术、实验、故事、录像、录音、多媒体课件展示等有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提高学生兴趣的多种方法。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开展分组比赛、个人表演、作品展示、相互提示、实验材料互通有无等方法。在讨论过程中,允许相互补充提醒,互相质疑问难,比一比创造力、想象力、记忆力等,将课堂成为学生展现自己才能的场所。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交往学习、集思广益、解决问题,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合群的性格、学习的信心、追求真理的人格。

四、心理健康教育重校外参与

除了学校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还受到其它社会因素的制约。家庭教养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有着终身影响。因此,我们要十分重视沟通家庭与学校的联系,广泛宣传家教知识,不断提高家长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心育”水平,使家长和教师目标一致,达成共识,形成儿童心理教育健康的强大合力。其中,家长作为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影响人,家长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观念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这在一些学校组织的意在锻炼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手拉手夏令营或者少年军校的活动被塞满高级食物的书包和每隔三两天一次的探望搞得变了味道的教育现状中得到充分体现。除此之外,各种社会现象、社会舆论、影视文化与传媒等其它社会因素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任务和职责;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才能得到真正开展。也就是说,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注重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获得来自社会的支持和认可,首先应获得来自家长的支持和认可。因此,我们提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注重与家长达成共识,通过各种活动与宣传,打破家长那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得好的旧观念、旧框框,帮助家长建立现代的、科学的人才观,获得家长的支持和认同,鼓励家长参与,创设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

7.合作学习的心理健康教育意义 篇七

一一、合作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改变学习态度

首先, 合作学习尤其对学业不良的学生可以缓和焦虑, 减轻学习心理压力, 提高学习兴趣。课堂上愉悦和谐的合作气氛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 产生乐学情趣的重要因素, 各小组围绕筛选出的重点问题展开讨论, 学生各抒己见, 每人既是老师, 又是学生。有时, 老师也参与进去, 与学生一起平等地进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们享受到了探索的乐趣, 心理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进一步激发了学习兴趣。在合作学习过程中, 优等生有帮助差生的责任, 差生也不能无动于衷而拉了本组的后腿, 这种生生之间的交往, 改善了以往那种激烈竞争造成的恶化了的同学关系, 有利于形成民主、合作的课堂气氛。同时, 可以帮助弱势群体学习成绩的提高, 促进小组共同提高, 共同发展。合作学习提倡的合作淡化了学生之间的竞争, 减轻学业不良学生的学习焦虑情绪, 减轻学习压力, 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促进他们的学业提高。

其次, 合作学习增加了不同学生成功的机会。学生学业的成功是学生的一种需要, 这种需要得到满足会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再次鼓励学生对兴趣的指向, 强化兴趣的稳定性, 同时支持希望, 不断增强自信心。学业成功具有等级性、广泛性、激励性特点。一般来说, 学生的学业成绩好坏, 学习的成败与学生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学习的成功者, 学业成绩优良, 自尊自信, 奋发向上, 憧憬美好的未来, 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 勇往直前, 无所畏惧。而学习的失败者, 成就低下、自卑, 缺乏理想, 缺乏目标, 甚至“破罐子破摔”。由此可见, 成功对学生心理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二二、通过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促进和谐师生关系和高质量同伴关系的生成

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是学校群体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 两者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 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 学生的学习是轻松愉快的, 学生可以敞开心扉与教师进行交流, 并充分展示个性, 自由地发挥创造力。师生交往不仅是知识层面的交往, 还包括人的物质层面和心灵之间的交往, 这就意味着教师的职能不仅是传授知识, 而是更多地创造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氛围, 使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研究表明, 同学关系困扰程度不同的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非常显著, 由同学关系演变成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不乏其例。

追求人际和谐是合作学习的目标之一。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观察自己和了解他人的机会, 使学生能将自己与同伴进行比较, 从而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促进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的健康发展。同时,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 学生得到的不再是老师居高临下的指导, 而是与同伴协作、共同完成任务的条件和机会。他们学会了自主和合作, 学会站在他人的观点, 学会分辨是非。合作学习促进学生良好的情感的建立。在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学生之间的对话、讨论、竞争都是平等的。他们有充分的机会表达和交流情感, 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

三三、合作学习能提高学生的自尊心, 尤其促进弱势群体的提高

自尊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同时也影响着个性的形成, 制约着个性的发展方向。大量的观察研究发现, 高自尊的人表现出较强的好奇心、独立性、创造性、乐群性、乐于冒险以及积极进取的行为。相反, 低自尊的人因感到自身价值的不充分, 而把大部分精力用于证明自己的价值上, 往往表现出消极、畏缩、无益于自我发展的行为。这说明, 自尊与那些能动的个性品质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是影响健康个性形成的重要因素。钱铭怡、肖广兰的研究发现, 青少年较高水平的自尊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和心境, 减少了面对困难、挫折时的躯体化倾向、神经症性及精神病性反应等;反之, 较低的自尊可能影响个性对环境的适应性, 从而对个体心理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

和谐的人际关系,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人际关系意识和能力的提高, 促进学生自尊自爱、互尊互爱。合作学习是一种互动式的交流活动, 这种交流发生在小组的各个成员之间, 也发生在组与组之间, 既是学生之间个体与个体的交流与对话, 也是师生之间以相互信赖为基础的交流与对话。由于是平等的合作关系, 在活动中个体的集体意识就大大地得到了加强, 个体加入集体活动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在和谐的气氛中, 个体为自己同时也为集体承担着义务, 并以个体和集体的共同进步为满足。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协调, 彼此尊重对方的情感和劳动, 由此, 个体的自尊也得到了应有的保护。一些合作学习技术的研究者发现, 小组确实能够提高学生的自尊。自尊作为人格力量中重要的素质之一, 对人的行为具有暗示、稳定和调节的作用, 于是, 在合作学习中产生的尊重和自尊又转变为学习的基础。

在班级中, 往往有些学生由于性格、家庭、教育等因素, 常常处于孤独的状态。在学生之间的游戏、活动之中很少有他们的身影。同时, 他们表现出对人对事冷漠, 不愿意交往, 也不敢交往, 合作学习为这些学生创设一些交往的情境, 激发他们交往的热情。

四四、通过合作学习达到小组目标,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责任意识

责任感, 是指个体对自身在人类社会和自我发展中所承担的责任的一种意识, 是对自己在道德活动中完成道德任务的情况是否满足其道德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体验。责任感是一种高层次的道德情感, 责任感的产生是以人的需要为基础的。作为精神性存在的个体, 在社会生活中总是与他人、社会紧密相关, 个体与他人在社会活动中总是互动的。责任意识是人的自我意识中最基本、最深刻的层次。高度的责任感, 是一切创造性劳动和高尚行为的内在动力。

合作学习采用的是异质小组, 每个小组都是班级的缩影, 任何一个人自由散漫, 都会给小组造成损失, 会损害大家的利益, 因此在合作学习之初, 往往会出现搭便车的现象:差生照搬本组优生的答案, 抄作业、混水摸鱼、吃大锅饭……伴随着合作学习的深入, “搭便车者”会越来越感到自己在同伴面前没有面子, 立足地越来越小。因为在组内每一个学生都会“学到制定民主规则”, 并“了解到被小组接纳或排斥的条件”, 这就是学生的自发的“民主”责任感和责任意识的萌芽。

在没有成人干扰的同龄群体中, 学生会学到制定民主规则, 作出民主决定的基本准则, 并了解到被某一群体接纳和排斥的条件, 学生懂得在一个群体中不可能让他们自行其是, 需要遵循规则和纪律。这一点在合作学习的“个人责任”中体现明显。“个人责任”是指小组的成功取决于所有组员的学习和表现。通过异质团体中的合作学习, 学生还必须学会承担责任, 不仅是对自己负责, 同时也要对小组负责。在单干性的学习中, 学生关注的是自己既定的目标是否达成, 而同伴的目标实现与己无关。在竞争性学习中, 我的失败意味着你的成功, 而你的进步就意味着我的受挫, 同伴之间是你输我赢的关系。但是, 在一个异质学习团体中, 每一个小组成员都必须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协同努力, 为小组目标的实现而竭尽全力, 如同足球比赛一样, 全体球员必须协同一致, 利益共享。这就要求全体小组成员必须勇于负责, 善于负责, 真正树立起“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的观念。所以, 在一个缺乏合作, 弥漫竞争气息的课堂中, 同伴的帮助大多不是出于彼此负责, 而是出于“觉悟”与施舍, 因此每个人只有依靠自己的奋斗才能打拼出一片天地。但在合作学习中, 机制的作用推动着每个人都要负起责任来, 谁也不能当“南郭学生”。“个人责任”把每个组员的成功与失败和集体利益联系在了一起, 每个人的成功将成为被小组同伴接纳的条件, 而不负责任的失误则可能成为同伴排斥的条件。

五五、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与人沟通, 增进交往智能

今天, 我们生活在一个全球化程度日益增强的时代, 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可以使我们随时和生活在地球任一区域的人取得联系。在这样的情况下, 在校期间学会与人沟通, 与人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 在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下, 交往方式只是师生之间的“继时互动”——教师讲, 学生听;教师问, 学生答;师生之间, 生生之间缺乏“同时互动”。通过教学, 学生虽然学到了学科知识, 掌握了读、写、算的技能, 但在现代社会极为关注的交际技能却没有形成, 学校教学并不能承担交际、沟通技能的传授之责。合作学习则不是这样, 其高明之处就在于, 它把交流、沟通技能的学习与学科内容的学习有机的融为一体, 学生必须掌握学科任务, 又必须学会作为小组的一员协同工作所要求的交际技能和小组技能。如果学生不是善于人际交往, 那么势必会影响掌握学科内容, 小组成员的交往技能越强, 学习的数量和质量就越尽如人意。确实, 在合作学习中, 通过小组的互助与交流, 学生可以学到沟通的技能与本领。通过合作学习小组, 学生能够学会恰当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学会维持、辩护自己的观点, 当然也要学会能够善解人意, 甚至适当的妥协。不学会这一切, 合作小组中不能体现出这一切, 真正的合作学习就不存在, 合作学习就有名无实。

8.儒家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 篇八

[关键词] 儒家文化;心理卫生;保健;意义

儒家思想作为传统文化的主流,强调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完善人、实现人:在群体生活中考察人的本质,实现人的价值,有利于保障社会的良性运转,提升每个人的品格。可见,儒家文化对人们的心理调控和人生价值的追求以及健康心理的维护等方面都产生着重要影响。

随着大学扩招、收费、就业、分配等方面改革的不断深化,尤其是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加剧,大学生的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成为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领域倍受关注的问题之一。儒家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心理卫生思想,对当今大学生的心理起着很好的保健和调适作用,研究儒家文化之精华,对于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修身养性”——塑造积极入世的人格

当今的大学生,可谓年轻有为,风华正茂,是党和人民的希望,是国家的栋梁之才,是未来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理应有着崇高的品德,坚定的信念,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但是面对新世纪的激烈竞争,西方不良文化思潮的影响,以及就业、分配等制度的改革,有不少大学生出现了见利忘义、利欲诱惑、思想动摇、道德滑坡等现象,因此,我们应充分发挥德育的重要功能,大力弘扬修身养性的传统美德,重塑大学生健康的心灵。

儒家重义轻利,主张“义以为上”,以义制利。孔子说:“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又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同上),这表达了利必须合乎义的道德观。义所指的是“合理”或“应当”的意思,这要求大学生要合理追求利润,增加财富,要“重义轻利”、“见利思义”,但不能唯利是图、见利忘义。

二、“学而知之”——培养勤奋好学的精神

“人非生而知之者”,而是“学而知之者。”知识的增长和能力的提高,都只有通过后天的学和问获取,所以志道必须志学。孔子一生好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他晚年曾概括自己的生平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正是这种不断追求,不断完善的奋斗精神造就了一代儒学宗师。

大学时期,是人学习知识、积累经验、提高素质的良好时机,大学生也理应是高文化、高素质的群体,然而,许多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就会放松学业,出现喘口气、歇歇脚的现象。调查表明,大学生中学习兴趣缺乏、学习动机不明、学习态度不端、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目标缺失、学习方法不良、学习效果欠佳的现象占有一定的比例。因此,在知识爆炸和信息奔涌的时代,运用儒家思想正确处理大学生学业方面的困境,培养他们好学的精神和苦读的意志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 “乐群贵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儒家认为,人并不是单独的个体,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是群体的一份子,具有维护群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具有道德理性,因而倡导“群居合一”。“乐群”指在人际交往中要乐于合群,这是一种强烈的归属心态,它反对自我封闭,主张与他人建立友好和谐的关系。“贵和”就是主张“和为贵”,以“和”为准则,做到“和乐如一”,和谐相处。孟子也提出:“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现代心理学认为,社会关系和人际交往是心理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并把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否,作为判断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指标。实践表明,大学生的许多心理困扰来自于人际交往,主要表现为不会交往,不善交往,不知道该如何化解人际矛盾,不知道如何保持人际距离,更有甚者,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如社交孤独症、社交恐怖症等。在纷繁复杂,矛盾重重的社会生活中,上下和谐,人际协调,这种思想不仅可以减少大学生的各种人际矛盾和冲突,维持社会稳定,而且可以帮助我们创造和谐社会,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四、“止于至善”——追求最高人生境界

儒家所倡导的最高人生境界是止于至善,它最重要的体现就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在儒家看来,这既是“仁道”,又是“圣德”。对个人而言,这既是崇高的个人目标,又是难以实现的理想人格。这就是说,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的生活目的,而每个人都向往着一种更高的生活目的的实现,都极力追寻着一种美好的人生境界。中國有句俗语:“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不能只满足于自己所生活的现实状况,要力求通过不同的生活方式、手段去努力改善自己的处境,使自己不断地处在一种至善至美的境地。

综上所述,儒家文化里蕴涵着当代大学生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刻思想根基,我们要辩证的去分析它并且去运用它,弘扬传统精华,创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卓有成效的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同时,使我们的天之骄子在这些智慧光芒的照耀下,提高效率,缩短历程,尽早成长为符合社会道义标准的社会人,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轻松、充实、健康、快乐地生活。

参考文献

[1]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

[2]葛鲁嘉.心理文化论要[M].沈阳: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3]袁玲红.论中国儒道佛性心性修养说与现代西方心理学的碰撞与交融[D].江西师范大学,2004

[4]张绍轩.儒家传统文化与中学德育教育[D].西北师范大学,2004

[5]黄朴民等.白话四书[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

9.健康管理软件的意义 篇九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能够适应和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那么,心理健康在中小学生中有什么作用呢?心理健康对中小学生起着什么样的引导?

第一,促进学生生理肌体的健康发展。心理健康对生理肌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我国最早的医书就总结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理论,说明了人的情绪变化时生理肌体的影响。现代医学研究成果也表明,导致人体疾病的原因很多,有病菌、病理和理化因素,有社会因素,自然因素,还有心理因素。大量研究成果告诉我们,神经衰弱、高血压、冠心病、胃病等生理病患,都会因为情绪紧张而被引发。所谓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情可引起阴阳失衡,血气不和和经络阻塞。脏腑功能失调生百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中小学生正处于人体发育的关键阶段,在生理肌体发育的作用下,情绪很不稳定,个体心理机制还不健全,意志控制能力较差。在这一阶段,如不能对不良情绪加以有效的控制,就会造成身心疾病的发生,导致教育的根本失败。目前,中小学生中自杀、出走,各种神经衰弱、焦虑、孤独、抑郁、社会紧张、性变态屡见不鲜。我们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根本宗旨是查明心理疾患,确定病态程度,寻找医治方法,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从而带动生理肌体的正常发育,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

第二,促进学生智力的健康发展。发展学生的智力是中小学教育重要任务之一。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就人个体而言,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愿望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开发学生智力的积极心理保证。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复杂的智力活动,是充满矛盾与困难的,对心理承受能力要求是很高的,这就要求有健康的心理来调节个体在学习中的各种矛盾,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健康心理对提高学生学习的创造性有推动作用。中小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有意义的思想活动,需要学生有健康的心理机制,以确保学生有比较明确的学习目的,比较坚定的学习意志,比较浓厚的学习兴趣,比较高强的学习注意力,这些个性心理品质一经形成便可以成为中小学生巨大的学习动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动脑筋,学好科学文化知识。

第三,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所谓人格就是品格、道德。人格的核心是人生观。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要求,是加强中小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把德育放在首位的基本任务。中小学生正处在品格、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但由于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个性心理问题多而复杂,势必影响到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目的是从个性心理上进行调节,使个性心理平衡,从而健全学生的人格。现代教育在塑造现代人的目标上,把个性心理素质放到人的素质结构中的重要位置上,认为人的身心潜能的开发程度和社会文化在人的身心结构中的内化程度,都是在个性的心理素质水平上综合反映。但是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中小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教育的失误容易造成他们心理的创伤,以致影响他们人格的发展。目前现实的教育常见到这样的情况:有些智商比较高的学生,由于学习成绩好,家长、教师放松了对他们的要求,使他们养成骄傲、任性、虚荣、自私、经不住挫折等不良个性心理品质。现实教育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着学习方法、考试、应付挫折、人际交往、青春期心理适应、生活消费等方面的困扰。因此,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是不断完善中小学生人格的重要措施。总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育人为本。育人大计,正心为本。”学生时期的儿童、青少年正经历着生活和学习的种种迷茫和困惑,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疗救当代中小学生心理缺陷和心理障碍,驱散学生成长中的各种迷雾,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全面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打下坚定的基础,已成为我们广大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责无旁贷。

第四,能正确认识自己。对自己有充分了解,清楚自己存在的价值,对自己感到满意,并且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加完善。对自己的优点能发扬光大,对自己的缺点也能充分认识,并能自觉地努力去克服。有自己的理想,对未来充满信心,在学习、工作等各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第五,稳定、协调的个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格亦称个性,人格表现为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心理健康的人有健全的“自我”,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并能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价,能对自己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心理健康的儿童少年,有积极、良好的人际关系。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补己之短,并能用友善、宽容的态度与别人相处。他们在别人面前能做到真诚坦率,从而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并建立起融洽的人际关系。在集体中威望很高,生活充实。

第六,热爱生活。心理健康者热爱生活,能深切感受生活的美好和生活中的乐趣,积极憧憬美好的未来。能在生活中充分发挥自己各方面的潜力,不因遇到挫折和失败而对生活失去信心。能正确对待现实困难,及时调整自己的思想方法和行为策略以适应各种不同的社会环境。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在于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行为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是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变革必然冲击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方方面面,而种种社会矛盾、人际关系的矛盾、成人社会的诸多心理冲突等,必然突出地从青少年的心理状态中反映出来。稚嫩的心灵承受着几代人给予的压力,社会变革中的断层和种种羁绊,束缚着孩子们的心灵和手脚,这一切不能不让人为之担忧。然而,只要我们及早加以重视和预防,现在开始努力也不迟,重要的是为父母、为师长者要切实了解我们的孩子,帮助他们走出心灵的“迷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学校的职责不限于传授各种知识,培养各种技能,以及发展智慧能力,学校更负有促进与指导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的主要职责。中小学生阶段,是人生中心理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因此,学校应当重视和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0.健康管理软件的意义 篇十

一、普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大学生正处于一个生长发育比较旺盛的末期,这一阶段,他们在生理、心理上都接近于成人,但又没有完全定型,正处在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最终形成、生理上的生长发育趋于成熟、良好健康的心理品质逐步稳定的重要时期。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社会发展瞬息万变,大学生要承受来自生活、学业、升学、感情、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这些压力极易造成他们在心理方面的不适应,如果不具备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缺少及时的引导和调节,极易导致他们出现心理障碍甚至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因此,学校对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校体育教育与学生心理健康

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适应社会且全面发展的人才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体育教育的过程不同于其他理论课,学生在学习、掌握运动知识的过程中必须有肢体运动的参与,学生内在的心理表现会通过其行为不同程度地反映到肢体运动中,理论课的学习没有较多的肢体运动,而心理的表现更难以通过静态的身体去观察,体育教育能够让学生在运动中将其心理表现出来,便于观察。同时,体育锻炼在身体活动的同时,还伴随着复杂的心理活动,在运动过程中可以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强化自信心,体验体育运动中独有的应激过程,使学生提高对外界刺激的适应、增强自我控制的能力。

三、解决大学生心理偏差的有效途径

要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家庭以及个人的共同努力。

(一)学校在调适大学生心里偏差中要发挥主战场作用

学校是学生们学习和生活的根据地,学校可以及时地了解学生的情况,通过多种渠道来教育和引导那些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帮助学生摆脱心理问题,走出心理的阴霾。因此,学校必须起到心理健康工作主战场的作用。要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解析心理异常现象,传授心理调适的方法。为了做好上述工作,诸多学校不仅成立了心理协会,还把它推广到各个系部,最后再扩展到各个班级内部,使心理协会能够走近全校师生的身边,这样,可以尽早尽快地发现并及时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

(二)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也应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每个人都是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对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政府应该发挥调控作用,积极增加就业岗位,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于家庭贫困的学生及其家庭,国家和社会应该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使他们能够安心学习,完成学业。家庭是孩子最初的学校,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教育孩子要从父母开始。在有关调查中发现,一定比例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由家庭问题产生的,当大学生心理产生问题时,家长要通过对孩子的了解,积极主动地开导孩子,让他们远离疯狂和绝望的边缘,使他们重新认识自己、看清未来。

(三)大学生自身要积极培养健康的心理

首先,应该培养自身良好的人格品质,正确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要提高受挫承受能力,对挫折形成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对方法;再次,要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积极接触社会,丰富人生经验,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最后,要加强自我调节能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近年来,由于心理问题造成大学生行为偏离的案件不断增多,众多诱因导致当代大学生成为心理弱势群体,我们必须从认识、行动上充分重视这一问题,采取切实的措施帮助大学们拥有阳光般明媚的健康心态,使其具备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自尊、自律、自爱、自强的优秀品格,这样,大学生才具备了必要条件,才能为祖国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

综上所述,高校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学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选途径,我们要注意在体育教学中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观测和收集,重视体育教学中科学方法的运用,把心理健康教育同体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1.大学生开展性健康教育的意义 篇十一

【摘 要】“性”是任何人无法回避的问题,性知识掌握的多寡关乎着人一生的“性福”。本文分析了大学生性教育缺失的原因,从不同方面阐述了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 性健康教育 意义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后备力量,力求将大学生培养成知识全面,精神风貌良好的新型人才是大学教育的必然。我国文化底蕴厚重,然而,在性教育方面所做的工作却远远不够。大学生一般为18至22岁,从其心理而言,已经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和良好的自控能力。大学生于情于理都应该对性有正确的认识,而不是谈性色变,或走入对性的理解误区。

一、在大学生中开展性教育的必要性

“食色性也”,性是人类生生不息得以繁衍的自然现象。性与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一样,是人的正常欲求,也是婚姻中重要的一部分,婚姻中性是否和谐对整个家庭的和谐稳定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对于经历过青春期,身体各组织器官已趋发育成熟的大学生而言,对性的渴望和时常产生性方面的冲动甚至幻想都是正常的。然而,在大学阶段,一方面,受传统观念影响“谈性色变”,部分学生对性可谓又好奇又害怕,当谈到性话题时,刻意回避,但又极其渴望自己内心的问题和困惑得到正确解答。另一方面,面对日益开放的媒介,不乏一些不良媒体充斥着一些不健康的性信息,或一些商家为了促销以性作为噱头炒作。使青年学生无所适从,要么陷入性罪错的困境,要么陷入性自由、性开放、性泛滥的泥潭。那么,处在学业最后一站,距婚姻已可谓是“零距离”的大学生,怎么能不懂性,不知性?故而,在大学生中开展性健康教育是极其必要的。

二、大学生性教育缺失的原因

1. 社会原因

目前,虽然一些媒体不乏性信息,但社会对性的态度仍然是很闭塞隐晦的,仍然处在“害羞”状态,认为性是决不可“拿到桌面上来讨论”,不然便有辱斯文,思想淫乱不正当。长期处于对性认识有偏见或对性持扭曲态度的社会,会导致青年学生难以对性摆正态度。虽然“无性则无人”毋庸置疑,但改变一个根深蒂固的思想是极其不容易的。如今我国已经意识到在大学生中开展性健康教育是大势所趋,然而社会对性的态度却无法紧跟这一形势,更改于朝夕之间。

2. 学校原因

社会教育对学生是一种间接式的耳濡目染,学校才是大学生直接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有的学校对性教育是忽视回避的,并且存在很大程度上的曲解,认为学校主要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性教育是旁门左道。还有的认为,性是一种本能,婚后自然要经历,何必多此一举。有的学校对性教育存在畏惧心理,不敢贸然引入课堂,生怕给学生讲解性方面的知识会让学生的兴趣(性趣)骤然燃起,助长学生偷尝禁果。除大学外,中学对性教育也十分畏惧,部分学校甚至出台一些极端规定,如女教师不可穿着丝袜上课等。这些因素导致学生性知识严重缺乏。

3. 家庭原因

一些家长观念滞后,忌讳谈论性,认为在孩子面前谈性很荒唐,甚至认为会引起孩子的邪念,从而不好好读书。孩子在性方面有困惑和不解时,父母会不知所措地搪塞或斥责,怪孩子“思想不健康”。别说是大学生,纵使是幼儿园的孩子,当他们向父母询问“我是从哪里来的”时,换来的答案往往是“捡来的、抱来的”。家庭教育的不到位也导致了大学生性教育缺失。

三、大学开展性健康教育的意义

1. 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

大学开展性健康教育能够使大学生科学正确地认识性,端正自己的性态度,纠正性偏见或性的随意性,能够安之若素地享受自我的性行为,并能将性行为控制在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范围内。大学开展性健康教育还能够培养大学生正确积极的恋爱观,使他们在与异性交往时把握好尺度,做到“发乎情、止乎礼”,尊重异性,尊重生命。

2. 有利于大学生生殖健康,免遭性疾病的侵扰

对大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能够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性生物学知识,避免意外妊娠,免遭性侵害,促进生殖健康。在大学开展性健康教育能够使学生掌握性病、艾滋病的预防知识,使他们学会调节性冲动,遵守性道德规范,避免草率陷入危险的性活动,免遭性病、艾滋病的侵袭。

3. 避免受到外来良莠不齐的性信息干扰

目前资讯十分发达,一些不良的性信息充斥着媒体,学生如果不能从学校途径获得科学正确的性知识,很难去判断媒介性知识的良莠。学校开展性健康教育,学生掌握了科学全面的性知识,树立起正确的性道德观念,就能够辨明是非,抵御不良的性影响、性诱惑。

4. 有助于社会稳定

性行为虽然具有一定的隐秘性,却不是个人的事情。它涉及当事人双方以及国民健康、社会道德。倘若大学生缺乏性知识或性责任感缺失,就可能导致意外怀孕、堕胎、性病、艾滋病传播等问题的产生,不仅给他们的身体心理造成伤害,还会败坏社会道德风气,造成社会混乱。故而,在大学生中开展性教育普及性知识,增强学生的责任感,让其知道“一人乱则会乱社会”,这样才有助于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有助于社会的稳定。

【参考文献】

[1]李拥军.从传统到现代:性法律理念的更新与调整方式的转换[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09(04):21-23.

12.健康管理软件的意义 篇十二

1. 生态发酵床标准化规模健康养猪新技术是确保猪肉产品安全的客观要求

畜牧业标准化是发展现代畜牧业的一项不可缺少的要素, 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畜牧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必须依靠畜牧业标准化的进一步推广和普及。畜牧业作为尧都区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 目前正处于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重要时期, 提高畜牧养殖业的规模化经营程度和标准化生产水平, 对于实现畜牧强区目标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养猪业作为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力推广标准化养猪生产技术具有十分的必要性。一是有利于提升养猪业的整体水平。随着养猪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 可以尽快形成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 全面提升养猪产业化经营水平和畜产品的质量。二是有利于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普及和高新技术的应用。通过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的示范带动作用, 可进一步提高养猪业的科技含量。三是有利于疫病防治。建设标准化规模养猪场, 实现场区建设的标准化、猪的品种标准化、饲养工艺或过程的标准化、管理标准化、环境控制的标准化、卫生防疫的标准化和猪肉产品的标准化, 更有效地防疫灭病、控制疫病传播。四是有利于环境保护。随着国家文明化进程不断加快, 环保意识与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而目前面临的最大污染就是养殖环境污染, 据统计粪尿污染的数量与程度都远远大于其他污染。所以生态养殖就成为各地方务必实行的养殖模式, 其中发酵床生态养殖是指综合利用微生物学、生态学、发酵工程学原理, 以活性功能微生物作为物质能量“转换中枢”的一种生态养殖模式, 实践证明发酵床养殖真正做到“零排放, 无污染”, 解决了养殖环境问题, 同时粪尿变成了一种优质的肥料。可以有效避免粪便造成的环境污染。

2. 建设标准化规模猪场是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畜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 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点产业、优势产业和主攻产业, 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手段。当前, 随着规模化饲养比例稳步提高, 畜牧业生产已逐步由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向畜牧养殖猪场、园区和高效标准化场区转变, 畜产品生产方式已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畜产品消费由消费型进入追求质量安全阶段。因此, 如何抢抓机遇乘势而上, 采取有效措施, 建设标准化规模场, 走节约型、无污染的循环经济模式和依靠科技进步的内涵式增长之路,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使标准化规模健康养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致富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则是当前政府和我们广大投资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的标准化猪场将结合牧业结构调整, 将畜牧业经济区与自然区交叉和融合, 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和畜牧业标准化学原理设计建设的一种新型畜牧业组织形态, 它具有资金集中投入、展示高新技术、实现人畜分离、实行集约管理、龙头企业带动、标准化环境良好、畜禽产品优质、经济效益显著等特点, 是集繁育、养殖、加工、技术开发、试验示范、技术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标准化现代化牧业园地和标准化牧业、有机牧业、绿色食品和无公害生猪产品生产基地。因此, 将具有极佳的发展前景。

3. 生态发酵床新技术推广是提高养猪经济效益的重要举措

生态发酵床技术具有节省饲料、节省用水、节省劳动力、减少在栏时间等优点, 可以提高生猪抗病能力, 增加养殖效益。发酵床养猪模式不需要用水冲洗圈舍, 仅需要满足猪只饮水即可, 所以较传统集约化养猪可节水85%~90%。在发酵床的制作过程中, 需按一定比例将锯木屑等加入, 通过发酵床专用菌的发酵, 这些配料和猪粪、尿分解转化为可被猪食用的有益微生物和菌体蛋白, 其中的有益微生物还可改善猪肠道环境, 提高饲料转化率, 降低粪尿臭味。猪通过拱食发酵物, 可节省精饲料15%~20%。由于猪场不需要清粪, 饲养人员仅保证及时喂料、翻扒调匀过于集中的粪便、根据垫床干燥程度及时调整湿度即可, 所以一个正常劳力批次饲养可达到800头育肥猪, 较集约化猪场节约一半的劳力。

发酵床养猪, 发酵床中的有益菌可快速繁殖建立优势菌群, 能抑制和消灭多种虫卵与病原菌。同时猪恢复了拱食和沙浴的生物习性, 适量的运动使应激减少, 采食垫料中发酵出的菌体蛋白, 又使抗病能力增强, 减少僵猪的产生, 猪不易或很少生病, 特别是呼吸道疾病和消化道疾病较传统集约饲养有大幅下降, 用药费用减少8~15元/头, 大大减少抗生素、抗菌性药物的使用, 对目前我国复杂的猪病环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 猪肉产品社会需求巨大, 发展标准化规模养猪市场前景广阔

我国是世界猪肉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 饲养猪的数量几乎占世界的50%, 猪的存栏、出栏、猪肉产量多年来一直居世界首位。虽然我国在猪肉产量上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但我国居民的营养消费结构与世界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增长, 居民生活质量将进一步提高, 居民畜产品消费需求仍将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另外, 我国城乡居民在畜产品消费量上还存在巨大差距, 农民畜产品消费仍有较大潜力。2010年, 我国农民人均肉类消费量只有23 kg, 而城镇居民人均肉类消费在35 kg以上。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农村居民的畜产品消费量必将出现稳定上升的趋势, 占我国人口总量70%的农村居民将成为未来畜产品消费增长的主体。

13.健康管理软件的意义 篇十三

摘要: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就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随着对知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以致于社会与家庭重心都放到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忽略了对学生心理健康培养。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普及不够或没有普及,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辅导,造成部分学生心理素质比较差,调整心态的能力较弱,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在运动的过程中培养克服困难、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

关键词:体育教学;心理健康;体育锻炼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其身体形态和机能处于一生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时期,同时也是人的心理发展的“黄金期”,其智能、性格等各种心理因素均发生一系列质的飞跃,并将对其今后的大半生产生重大的影响。这个阶段更是心理发展的“危险期”,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社会舆论尤其是家庭往往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多数学校偏重于抓学生的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略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加上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程度不够,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辅导,造成部分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差,调整心态的能力较弱,遇到困难挫折易产生心理疾病。同时,我国的独生子女群体日益扩大,家长不全面的教育方式也会使学生的许多意志品质不能得到应有的锻炼。

健康第一”不仅是指要增强学生体质,而且要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往人们对健康认识是,不生病就是健康,现在健康的含义已扩展到从生理、心理、社会的角度去认识和评价。新的体育课程标准把“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作为体育课程价值的重要内容,把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作为体育学习领域目标的重要内容。

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担负着向学生传授体育基本知识、技术,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发展,然而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因此,我们要使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实施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合理的心理治疗,从而保障学生能全面的得到健康发展。

新世纪的人才必须具有开拓精神、团队精神、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必须具备敏捷的思维、果敢的品质和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能力,唯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在这场竞争中,体育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体育教学增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功能

在体育教学中不但能强身健体,而且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

1.能改善情绪状态。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中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畏难、胆怯、自信心不足、不如他人、可能学不会等情绪障碍,而体育运动则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使人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

2.可促进学生智力水平。如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话,能增进身体健康,进而促进的智力发展。身体好是脑子灵活的物质基础,坚持参加体育运动,可以使大脑获得充足氧气,得到快速恢复,大脑良好的发育为智力发展提供了有效保证。3.体育运动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体育运动项目一般都具有一定难度、紧张度和竞争性,学生在参加锻炼时,总是伴有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所以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作风,有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同时也增强了学生自身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4.体育运动使学生不断增强自信,完善自我。在体育锻炼和竞赛中,特别是在参加自己擅长的运动项目时,学生能在身体完成各种复杂动作的过程中,在与同伴的默契配合中,在与对手的斗智斗勇中,在取得胜利的喜悦中,获得自我满足,提高自信心,不断自我完善。

5.体育运有助于提高学生抗挫折的能力。学生身上肩负着沉重的压力,当达不到他们预期的要求,追求不到理想的目标时,就会给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遭受挫折的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表现动作粗暴、语言粗鲁、攻击、不安、逃避和推诿等。针对这些表现,教师应采取正确的心理教育方式,运用体育运动特有的松弛、转移、激励和调控功能,使受挫学生的心声得以自由表述,压抑情绪得以彻底发泄。

6.体育运动有益于协调人际关系,培养合作竞争意识。体育运动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并与他人发生交往和联系,其显著特点就是在运动中人与人之间既有竞争性又有合作性,尤其中学生处于心理尚不成熟且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教师必须从适应社会需要的角度,结合体育运动特点,协调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在运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合作和竞争意识。

7.合理的体育运动能预防心理障碍,保持心理健康。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会不断得到乐趣。大量研究资料表明,体育运动有利于心理疾病的调节与治疗,学校体育可以利用不同强度的运动项目来消除心理疾病患者的消极心理导向。

体育教学是促进心理健康的有效手段,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教学中,使学生掌握相关的健康知识,又能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社会、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体育教学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在体育教学中应加大力度,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全发展的人。

上一篇:阅读有答案下一篇:雨燕使用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