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分生命》教学反思

2025-01-18

《平分生命》教学反思(精选7篇)

1.《平分生命》教学反思 篇一

教师教学反思

《平分生命》教学反思

长春净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爱国小学逯叶

这个单元的主题是亲情。亲情是可贵的、无私的、伟大的,同学们无时无刻不被亲情包围着,感受着亲情带给自己的温暖。可是小学生们还没有用自己的爱心去回报这个关爱他的社会、集体、乃至他的亲人。因该说还是缺少这方面的意识。学习亲情这个单元我希望能让同学们有所感悟,并用实际行动把自己的爱心奉献给亲人、同学和社会。

学习《平分生命》这篇课文的要求是读懂课文,感受兄妹深情,使学生产生对亲情的向往,能在生活中用心体会亲情。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男孩的神态、动作、语言的语句,初步体会这些语句在表达文章中心意思时的作用。

本课教学首先我让学生回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发学生对这个小男孩的喜爱,进一步推进学生喜爱的情感,“你喜欢他什么?”学生将围绕喜欢小男孩的勇敢、坚强、爱心等去找有关的段落和句子并谈出自己的体会。谈体会读课文时适时提问一些词语“相依为命”、“震撼”的意思,怎样才能读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你要抓住哪些词语来读?学生在汇报的时候引导学生按语言、神态、动作描写来汇报。学生在感受生死与共的兄妹情的时候逐渐的被小男孩的爱心和勇敢所打动,纷纷向小男孩、小女孩和医生说了很多祝福的话,这也让我很感动。

一个教师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中觉得极富“激情”,如何体现语

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我的感悟和实践还在进行中,渴望能学习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而倾尽全力。

2.《平分生命》教学反思 篇二

众所周知, 海伦在出生十九个月时, 因患急性脑充血病以致双目失明, 两耳失聪, 丧失语言表达能力, 成了一个集盲、聋、哑于一身的残疾人。但她却通晓英语、法语、德语、荷兰语、雅典语五中语言, 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世界著名的高等学府———美国哈佛大学。海伦的成长与莎莉文的名字紧紧地连在了一起。试想, 一个人在无声无光的世界里, 想要与他人进行有声语言的交流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为每一条信息出口都已向她关闭。但是海伦竟然奇迹般地从地狱走到天堂。莎莉文老师是照亮她天堂之旅的灯塔。

请看莎莉文老师教学的几个片段:

【片段一】第二天早晨, 莎莉文老师带我到她的房间, 给了我一个洋娃娃。我玩了一会儿洋娃娃, 莎莉文老师拉起我的手, 在手掌上慢慢地拼写doii这个词, 这个举动让我对手指游戏产生了兴趣, 并且模仿着在她手上画画。当我最后能正确地拼写这个词时, 我自豪极了……从此以后, 以这种不求甚解的方式, 我学会了写针、杯子以及作、站、行这些词。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名字, 我是在老师教了我几个星期以后, 才领悟到的。

【片段二】我们沿着小路散步到井房, 房顶上盛开的金银花芬芳扑鼻。莎莉文老师把我的一只手放在喷水口上, 一股清凉的水在我手上流过。她在我的另一只手上拼写water———“水”字, 起先写得很慢, 第二遍就写得快一些。我静静地站着, 注意她手指的动作。突然间, 我恍然大悟, 有一种神奇的感觉在我脑中激荡, 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了。知道了“水”这个字就是正在我手上流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水唤醒了我的灵魂, 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上述的教学案例中, 莎莉文老师无疑是成功的。洞悉她貌似平凡的教育艺术, 我感慨颇深。

一、真爱无我, 光破黑暗

莎莉文不仅是一文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更是一位杰出的特殊教育家。她对特殊教育的热爱, 使她忘记了自己, 她把自己献给了特殊教育事业, 献给了海伦的家庭教育生涯。她丝毫没有关注自己生活待遇的优厚, 也并不单纯地关注海伦学习成绩的提高, 她站在另一个高度, 关注的是生命的复活。她的教学活动无时无刻不在注重一个黑暗生命的唤醒。再看时下许多学校, 特别是小学低年级教学, 为了追求所谓的教学目标, 为了打好基础, 乏味地重复练习, 铺天盖地的练习试卷, 可以说不顾摧残学生身心, 许多孩子和家长已是叫苦连天。面对飞速发展的21世纪, 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怎样培养人才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刻不容缓的需要思考的问题。

二、注重方法, 讲究艺术

当海伦无法辨清“水”与“杯”时, 不耐烦, 发脾气, 并且觉得她的世界是黑暗的、寂寞的, 根本不会有温柔和同情。这时的莎莉文老师并没有强制地生硬地教她练习, 而是拉着小海伦的手到大自然里去散步, 走到井房, 拉着海伦的小手在喷水口感受清凉的流水从手上流过的感觉, 并在海伦的另一只手上拼写“水”字。这一举动的确无比高明, 海伦的感受胜过一切比画、讲解, 莎莉文老师不但巧妙地引导海伦自己发现水、感受水, 更可贵的是唤醒了海伦的心灵, 给予海伦走向成功人生的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激发了海伦求知的强烈欲望。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 面对学生的困惑时常发出学生愚钝的慨叹, 面对记不住的单词、背不会的文言文, 司空见惯的是无尽的责问和频频的竹板打手式的责罚。面对学生由于基础差而难以和老师交流互动时, 取而代之的是教师侃侃而谈的说教和滔滔不绝的讲解。

三、充满耐心, 攻坚克难

对于一个学习语言发音的人来说, 在海伦而言是极度困难的。她学发声, 要用触觉来领会发音时喉咙的颤动和嘴的运动, 而这往往是不准确的。为此海伦不得不反复练习发音, 有时一个音一练就是几个小时。失败和疲劳使她心力交瘁, 一个坚强的人竟为此流下过绝望的泪水。可她始终没有退缩, 终于流利地说出“爸爸”“妈妈”等词语。因此, 对于一个教师来说, 一堂课的精彩, 一次耐心的辅导是远远不够的, 它需要长期地、有计划地、耐心地付出, 这才是成功教育的真谛。

面对时下教学改革的浪潮, 反思课堂教学的困惑, 莎莉文老师的案例是一剂良药。愿我们从《再塑生命》中找回再塑课堂的灵感, 让课堂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摘要:教育的真谛在于用真爱唤醒心灵。真爱是教育的灵魂, 是施教者所必备。教育艺术方法是教育成功的先决条件。耐心是教育成功的保证。

关键词:反思,教学方法,真爱,艺术,耐心

参考文献

3.《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篇三

[关键词]生命 感知 感悟 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0-074

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课文是《生命 生命》,单元的主题是感受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作者用朴实简洁的语言,抒发了对生命的独特感悟。

之所以选编这篇课文,其意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感悟生命存在的意义;二是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基于对教材的解读,对学情的分析,教学时可采用以下四个环节。

一、扎根文本,感知生命

语文阅读教学首先要解决“阅读什么”的问题。扎根文本,用好文本,读好文本,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前提。如何引领学生阅读文本,教会他们读懂文字背后隐藏着的人生智慧呢?这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我们不能指望在一节课中面面俱到,我们必须聚焦核心目标。

目标怎样确定?正如薛法根老师所提倡的:学生已经掌握的、读懂的,不必教;学生自己能读懂、学会的,不必教;学生读不懂、学不会,教师教了学生也未必能懂、能会的,也不必教。这课的教学,可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展开:生命是什么?这个话题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太抽象。引领学生思考人生、感悟生命是教学重点,也是核心目标。化解重点的办法必须立足文本,依据学情。

上课伊始,教师努力创设情境,精心选取“鲜花盛开”“竹子破土”“小鸟喂食”这三个极具代表性、极具象征性的场景,让学生驻足欣赏,用心体会。从学生们那一双双惊奇的眼睛,那一声声由衷的赞叹中,可以看出,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在学生谈感受的基础上,教师小结揭题:“一粒种子要冲破多少阻碍才能看见阳光,一朵小花要经历多少风雨才能绽放美丽,这些感人的画面,不禁让我们想到了同一个词,那就是——生命。正因为生命是如此的顽强、美好、旺盛,它才能引起作者的思考。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跟随台湾作家杏林子一同思考生命,感悟生命的深刻含义。”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紧紧围绕“生命是什么”这个问题,通过“飞蛾求生”“瓜苗生长”“聆听心跳”这三件事让学生思考。整节课,教师创设出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可感可触。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受到感染。于是,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学生感悟到:生命是飞蛾求生的欲望,生命是沙漠中的仙人掌,生命是悬崖峭壁上的一棵松,生命是砖缝中不屈向上的小瓜苗……这是立足文本对“生命是什么”的原生态的解读。

二、品读文本,感悟生命

教材提供的文本内容是有限的,仅仅是个例子,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能力的提高必须在文本的基础上进行超越。如何超越文本,打破文本的限制呢?回归生活是语文教学的必然。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脱离了丰富多彩的生活,阅读教学将是死水一潭。这就要求教者具有一种透视文本的阅读眼光,找到文本与生活的链接点,选准切入点,在学生所不能达到的地方穿针引线,进行适时适当的点拨,让学生获得拨开迷雾、豁然开朗的阅读快感。比如,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那只掌心中的飞蛾,就是落入砖缝中的那颗种子,然后感受自己的心跳,谈感受。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面对生命,人们有两种选择:“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那我们应该做何选择呢?如何做才能好好使用生命,创造无限的价值?生活中有没有糟蹋生命的事例呢?教师再适时补充杏林子的材料,让学生走进杏林子,与作者同喜共悲。飞蛾、瓜苗、心脏都是寻常的生命,为何让作者如此震惊呢?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思维深度,但仅凭三个事例无法得出令人信服的解答。在学生沉默的时刻,教师补充了作者的背景资料:作者是一个曾经对生活绝望了的残疾人。由此,学生豁然开朗,与作者产生了情感共鸣。可见,课外资料的引入必须立足文本,选择时机,在学生愤悱时,将阅读引向深入。这样,学生对生命是什么又有了深层次的思考,于是发自内心而又富有哲理的诗一般的话语便层出不穷了:生命是不屈的抗争,生命是一种希望,生命是一份坚持,生命是一种付出,生命是一种拼搏,生命是一种无私的爱……这是超越文本对生命是什么的领悟。

三、回归文本,善待生命

语文阅读教学适度扩容、拓展是必要的,但如果操作不当,很容易导致“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的结果。因此,回归文本就是牵着风筝的那条线,任凭风筝飞得再高,教师都应紧紧抓住文本的线。文字是帮助我们了解文本、走进文本、解读文本的重要工具和依据。只有带着学生认真研究这些符号,踏踏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我们才能对文本有真正的理解。这课的教学首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找出感动的句子;其次让他们驻足品味——抓住重点词语,细细品味,交流自己的理解;最后跳出文本——汇报自己的感悟。学生们经历了沉潜、品味、醒悟的心路历程。课文的第五自然段隐藏着作者对自我生命的深刻感悟,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文本中读出作者藏在其中的言语意图。如:“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或是白白糟蹋它。我必须对自己负责。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有限的生命可以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绝不让它白白流失,要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这几句话无不包含着善待自己的生命的呐喊。通过引导学生反复品味咀嚼,学生对自我生命的认识将得以升华:生命是一种担当,生命是一份责任,生命是一种无私的爱……这是回归文本对生命是什么的自我认识。

最后,教师设计了给题目加个标点的训练。课尾的这道训练题有一石三鸟的效果:一是引发学生对文题与内容关系的思考;二是引起学生对文题的关注和推敲;三是引起学生对文本情意的回味与想象。有的学生说:“我会加两个感叹号,因为我要反复强调要珍惜生命。”有的学生说:“我会加一个问号,一个叹号,因为开始作者是在问自己生命是什么,后来她理解了生命是什么,所以用这两个标点符号,从疑问开始,由震撼结束。”也有的说:“可以先加顿号,再加感叹号,因为每个生命都可以变得杰出。”由此可见,一个文题,只要设计得当,也能生发出精彩的教学智慧。

四、拓展迁移,思考生命

生命的深处是花园,不能因一节课的结束而停止探寻。它需要我们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去发现,去体悟。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在书写着生命,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在演绎着生命的精彩,它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思考,去感悟,去谱写。这课的作业设计体现了这样的意图,设计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本”,体现开放性、趣味性和自主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向更高的层次迈进。对生命的思考,这节课仅仅是个开始,在漫漫的人生路上,如何实现生命的价值,最终靠自己。

反观这节课的教学,因为“生命是什么”这个话题太厚重,教师牵的太多,放的太少。这篇课文带给我的思考是必须学会从容地面对生命的风雨。一个人的一生中难免要面对一些缺憾和不如意的事情。如果放大这种缺憾和不如意,那你将永远生活在阴影之中。上课亦是如此。

4.《平分生命》教学反思 篇四

这个单元的主题是亲情。亲情是可贵的、无私的、伟大的,同学们无时无刻不被亲情包围着,感受着亲情带给自己的温暖。可是小学生们还没有用自己的爱心去回报这个关爱他的社会、集体、乃至他的亲人。因该说还是缺少这方面的意识。学习亲情这个单元我希望能让同学们有所感悟,并用实际行动把自己的爱心奉献给亲人、同学和社会。

学习《平分生命》这篇课文的要求是读懂课文,感受兄妹深情,使学生产生对亲情的向往,能在生活中用心体会亲情。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男孩的神态、动作、语言的语句,初步体会这些语句在表达文章中心意思时的作用。

本课教学首先我让学生回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发学生对这个小男孩的喜爱,进一步推进学生喜爱的情感,“你喜欢他什么?”学生将围绕喜欢小男孩的勇敢、坚强、爱心等去找有关的段落和句子并谈出自己的体会。谈体会读课文时适时提问一些词语“相依为命”、“震撼”的意思,怎样才能读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你要抓住哪些词语来读?学生在汇报的时候引导学生按语言、神态、动作描写来汇报。学生在感受生死与共的兄妹情的时候逐渐的被小男孩的爱心和勇敢所打动,纷纷向小男孩、小女孩和医生说了很多祝福的话,这也让我很感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我查找了很多有关亲情的资料,例如歌手丛飞的爱心事业,八岁女童如何救助被煤烟熏晕父母的报道。在

总结

5.《平分生命》教学设计 篇五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相依为命、震撼、郑重其事”的意思。

2、读懂课文,体会勇敢,感受兄妹深情,使学生产生对亲情的向往。

3、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男孩的神态、动作、语言的词语,结合日积月累中的d4。

4、重点指导朗读,特别是再读男孩的话时,体会他说话话时心情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如情入境的朗读,体会男孩的勇敢,感受亲情的伟大。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认识文中生字、词。

2、再读课文,体会男孩的勇敢,感受兄妹深情。

导学过程:

一从题目质疑,导入课文。

板书“评分”,让学生说说:什么叫“平分”?世界上那些事物可以平分?再板书“生命”,让学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画初步认识的字词。

2、检测学生识字情况,可读课文,也可读词语,随机介绍好的识字方法和积累好词语。

三学习课文,理解课文。

1、再读课文,说说男孩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2、重点抓住描写男孩的神态、动作、语言的语句来体会男孩的心情以及体会亲情的伟大。(随机指导朗读)

3、用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理解“震撼、郑重其事”的意思。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鼓励学生把自己干首都出来,学生进行评价。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进一步朗读课文,体会亲情的可贵与伟大。

2、完成语文天地中

3、会写本课的生字。

导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进一步体会亲情的可贵与伟大。

1、交流:是什么原因使这个年仅10岁的男孩面对死亡如此勇敢?

2、你和亲人之间发生过类似感人的事吗?说给大家听一听。

3、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男孩输血前后的变化,读出男孩的勇敢,读出自己的感受。

二完成语文天地中的

1、读两个句子,说说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你认为那个句子好,为什么?

3、再读句子,进一步体会句子的语气。

三、指导学生写字

1、观察生字,找出易错字和难字。

2、师重点指导“瞬、降、颤”的写法。

3、学生抄写字词。

6.公开课教案(平分生命教学设计) 篇六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男孩形态、动作、语言的语句,体会课文语句在表达文章中心意思时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本文要重视朗读指导,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疑问,读出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读懂课文、体会男孩的勇敢,感受兄妹深情,唤起学生对亲情的向往,能在生活中用心体会亲情。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体会男孩的勇敢,感受兄妹深情,使学生产生对亲情的向往。教学难点:

体会当时男孩的心情变化,并将体会说出来。能在生活中用心体会亲情。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考词

上课之前老师先来检验一下同学们的字词掌握情况。生板演。2.激趣导入

师:孩子们如果你有美味香甜的蛋糕可以分我一半吗? 如果你有干净漂亮的衣服可以分我一件吗?

那,你最最宝贵的生命可以分我一半吗? 生:…...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平分生命》。板书课题 看到这个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生:自由提问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我们都可以从文中找到答案。

(二)新授课文

1.师:轻轻的打开书,找同学来朗读课文,请其他同学边读边思考谁为谁做了一件什么事?

生:小男孩为她妹妹输血板书:男孩,妹妹,输血

2.师:为什么男孩要为女孩输血,他们的父母呢?亲人呢?从文中的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相依为命)板书:相依为命

⑴师:小男孩最初便一口答应为妹妹输血了吗?你从哪个词能看出来?(犹豫)(出示课文第二段)

⑵男孩为什么会犹豫呢?是怕疼吗?他在想些什么?结果怎样?此时此刻小男孩的心理应该是什么样的?(挣扎)

⑶哪个词能表明他的内心经过了强烈挣扎后,做出了决定?(终于)板书:决定输血

指导朗读:

3.那我们应该怎样读这一句“经过一番认真的思考,他终于点了点头。”(指..名读,师引读)

4.师:从男孩决定给妹妹输血的那一刻,他便想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回妹妹的生命,那么在输血时他是怎样做的呢?(出示课文第三段)

(1)小男孩为什么那么安静,只对妹妹微笑?如果你是这个小男孩,你会在心里对妹妹说点什么呢?

(2)输血后,男孩为什么一动不动?他在想什么?(3)哪个词能表明他的“害怕”?请试着读一读。(颤抖)(4)医生的态度怎样?后来呢?缘何发生转变?他是怎样安慰男孩的?(出示第四段)

指导朗读:(1)“放心吧,孩子,你不会死的。输血不会丢掉生命。”(读出语重心长与安慰。)

(2)“真的?那我还能活多少年?”(读出天真与兴奋)(教师可泛读)4.师:当确认自己没事时,他又做出了什么惊人之举?(出示最后一段)男孩从床上跳到地上,高兴得又蹦又跳。他在地上转了几圈,确认自己真的没事时,就又伸出了胳膊——刚刚被抽血的胳膊,昂起头,郑重其事地对医生说:“那就把我的血抽一半给妹妹吧,让我们每人都再活五十年!”

⑴请画出文中表示动作的词语,想一想这些词语表达了男孩当时怎样的心情? ⑵透过男孩的语言、神情,你能读出什么?

小男孩心甘情愿,开心快乐,坦诚的愿意与妹妹平分生命。板书:平分生命

⑶齐读课文,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又再次提到课题平分生命,这种写法叫做结尾点题或结尾扣题,同学们可以应用到写作当中。

⑷同学们我们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人间情,前一篇课文病房里的故事讲得是朋友之情,而这篇课文讲得是兄妹之间伟大的血缘亲情。板书:伟大的亲情

三、小结

课文学完了,小男孩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你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男孩呢?勇敢,无私。

你想对小男孩说些什么呢?

四、作业

男孩用他那勇敢而无私的爱维系了妹妹的生命,守住了那份无私而伟大的亲情。其实此时妹妹也有话要对哥哥说,课后请以妹妹的口气给哥哥写一封信,把你最想说的话悄悄告诉小哥哥。

7.《平分生命》教学反思 篇七

这时却听见一个小男孩轻叹一声:“反正总要死的,那么努力为什么?”同学们一下静了下来,亮晶晶的眼睛有的望着他,有的望着我,一脸茫然。我的心咯噔了一下,一下子想起了不久前发生的一件事:朋友的读四年级的女儿,没有任何预兆地悄然离校出走,理由竟然是:什么都没意思!我看着这个男孩稚气的小脸,他眼神里的直白坦率揪紧了我的心:这会是又一个觉得生命苍白无力的孩子么?有一句话被我硬生生咽回了肚子里———你怎么不去问问妈妈,当初为什么要忍受十月怀胎的焦虑、生产时撕心裂肺的痛苦生下你?

我沉思片刻,望着40双黑亮的眼睛,缓缓地说:“自从你生下来的那一刻起,你就注定要回去。对吗?请找找我们的周围,还有哪些生命也是如此?”“花!”一个女生抢答,窗外,粉红、鹅黄、雪白的木芙蓉花开了一树。“草!”道边草郁郁葱葱。“小鸟!”绿荫里,鸟儿正在歌唱。

我有些动情了:“亲爱的同学,玫瑰不会因为害怕凋零而不愿开放,相反,为了开放,它的每一个芽儿都浸透了奋斗的泪泉和血雨;小草不会因为害怕枯萎而不愿青葱,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而荆棘鸟!它只有用荆棘刺破喉管,才能唱出最美的歌!为了一生仅有一次的绝唱,它情愿一次又一次撞向荆棘!即便是月儿,也不会因为害怕残缺而不愿圆满!”

孩子们的神情格外专注,我知道生命的话题浩瀚无际,无法承重,但是我愿继续尝试着努力。

“我给大家讲个故事吧!”我说道。

“一天,一只茧上裂开了一个小口,有一个人正好看到这一幕,他一直在观察着,蝴蝶在艰难地将身体从那个小口中一点点地挣扎出来。几个小时过去了……接下来,蝴蝶似乎没有任何进展了。看样子它似乎已经竭尽全力,不能再前进一步了……

这个人实在看得心疼,决定帮助一下蝴蝶:他拿来一把剪刀,小心翼翼地将茧剖开。蝴蝶很容易地挣脱出来。但是它的身体很萎缩,很小,翅膀紧紧地贴着身体……他接着观察,期待着在某一时刻,蝴蝶的翅膀会打开并伸展起来,足以支撑它的身体,成为一只健康美丽的蝴蝶……然而,这一刻始终没有出现!

实际上,这只蝴蝶在余下的时间都极其可怜地带着萎缩的身子和瘪塌的翅膀在爬行,它永远也没能飞起来……

这个好心好意的人并不知道,蝴蝶从茧上的小口挣扎而出,这是上天的安排,要通过这一挤压过程将体液从身体挤压到翅膀,这样它才能在脱茧而出后展翅飞翔……”

故事讲完了,孩子们还沉浸在蝴蝶的命运里。我不知道他们能懂多少,伸手邀请说说感想。“在我们的生命中需要奋斗。”“甚至是挣扎。”“有时候,如果生命中没有痛苦,我们就会很脆弱。”“我们的生命也一样,不经过奋斗,不会像现在那样强健,将永远不能飞翔。”“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

下课铃声已经响起,“生命的归宿谁都能看得到,重要的是生命的过程。在走向生命归宿的过程中,让生命焕发出价值!”孩子们报以的是热烈的掌声和大声的承诺:“好!”

“生命的归宿谁都能看得到,重要的是生命的过程。在走向生命归宿的过程中,让生命焕发出价值!”我是这么说的,理直气壮,激情飞扬。可是我深深知道,一节品德课很难改变一个学生的一个问题,何况是对生命的解读?能怪我们的孩子吗?

事后,我翻遍我们的教材,绞尽脑汁,才想到中学的语文教材里似乎有裴多菲的“生命诚可贵”,想到老教材里有《种子的力》一文———那是赞美一粒种子蕴藏的无比的力量;想到了似乎有写张海迪的———那是赞美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精神。我想到了我们的父母,我们的家长,他们会告诉孩子“花儿好看我不摘”;会保证孩子的营养,关注孩子的健康;会严格要求孩子认真学习,“将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会严肃警告:“生命只有一次,要好好珍惜”。可是,生命的价值呢?生命的意义呢?

《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对《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目标有如下精彩的表述:"思想品德课程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格。这不是明理规劝的课,也不仅仅是规范行为的课,它要着眼于拓展一个个生命个体的精神视野,它要致力于培养一个个能进行积极的自我调控的人。"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的核心就是学会做人,要求关注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有爱心、有责任心。课程标准“我在成长”这一块的内容标准3、6两条就写道:“初步形成积极上进的生活态度”,“对自己生命有一种负责任的态度”。本单元的主题内容就是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以恰当的方式表示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孝敬父母长辈;体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家庭幸福和个人身心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可是有多少教师关注过这个问题?有多少家长引导过孩子?课后,我久久地沉思着,我自问:我懂多少?我是否也只是略知一二?而且,作为一名《品德与社会》课老师,我的曾经的不够关注、缺少引导,是否是一种失职?

而身边的例子比比皆是:

1.春寒料峭,春意萌动,带孩子去找找生命的迹象:生命是在痛苦中,满怀希望、顽强地降临的。这不也像孩子的出生?该与孩子聊聊,当初你们是怎样迎接他(她)的到来。

2.孩子们最爱小生灵,春暖花开,有一天蛾终于破茧而出,带给孩子们多大的欢欣!生命是需要等待的,有时是漫长的,是寂寞的,要有耐心,要懂得坚持。蛾的美丽,这不也像孩子生命的精彩篇章?该与孩子聊聊,帮他(她)也帮你开启记忆的大门,你和他(她)的生命中的欢欣,都经历了怎样的等待与坚持?

3.生命是个自然现象。带孩子一起查查资料吧,他(她)是个概率多小的偶然!和孩子一起听听歌曲《感恩》,感谢给了他(她)生命的一切的一切!

4.带孩子一起去听听名人的心声。因为生命的话题太大,浩瀚无际,无法承重。伯特兰·罗素在《我为什么生活》开头说:“三种单纯而极其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那就是对于爱的渴望,对于知识的寻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爱情和知识只要存在,总是向上导向天堂,但,怜悯又总是把我带回人间……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这一生是值得活的。如果真有可能给我一次机会,我将欣然重活一次。”

上一篇:免费工商管理论文下一篇:2010国庆节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