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之美,美在宽容

2024-10-20

和谐之美,美在宽容(精选7篇)

1.和谐之美,美在宽容 篇一

时光的长廊中,有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或许是同窗读书的画面,或许是志愿者清扫大街的场景,或许是一家人团聚和和睦睦的场面……这些都是和谐之景,其中之美,各有不同。而在我的老家,和谐之美,美在互助。

结束了初中的学业,我很快回到了我的老家——那一片令我心驰神往的地方。在我的老家,天是那般的湛蓝,水是那般的清澈,山是那般的青葱翠绿。一切景语皆情语!和谐之美就在这山水之间,在这村里。

恰逢县医院来农村进行志愿服务活动,守在老家的老人们终于迎来了免费检查身体的机会。村长广播通知这件事情后,许多在家的老爷爷和老奶奶都来了志愿服务活动的地点,耐心地等待医生们的到来。(原创投稿 )

医生们一时半会儿就到了,本来坐着的林奶奶却站了起来。她一头如雪般白的头发,脸上满满是岁月刻下的痕迹,筋骨已不是很利索了,只能如蜗牛般缓慢前行。她似乎是要去做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奶奶见林奶奶走的艰难,上前关心道:“你这是要去哪里呀?快坐下休息吧。”其实奶奶的年纪和林奶奶相仿,但奶奶的身子骨还很硬朗,走起路来依旧如风。此时,她的脸上挂满了担忧之情。

林奶奶指了指斜坡下的那间破旧的老房子,道:“江叔可能不知道人家来这里给我们免费体检,我去叫他一下。”江叔一辈子都没有娶妻,一个人走完了大半辈子。

我有些动容,林奶奶自己的身子骨都不是很好了,还一直在挂念着他人。其实江叔年轻的时候也帮了林奶奶家很多,她家屋顶漏水的时候是江叔帮她修好的,下雨天林家没人的时候是江叔帮他们收的衣服。她自然要尽力帮助江叔。

你曾经帮助过他人,有一天你也会得到他人的帮助,这是相互的,而不是单向的。

奶奶扶林奶奶坐下休息,她自己下了斜坡去叫江叔了。不一会儿,她扶着江叔走了上来。两个人有说有笑的,其乐融融。

阳光温热,岁月静好,这一幕显得十分和谐与美好。同在一个村里,互帮互助成了习惯,也成了一道最美的风景。和谐之美,美在互助。互帮互助,才能共享和谐生活。

2.和谐之美美在友善作文 篇二

有一天,时间老人经过这个村庄,要住宿一晚。时间老人很老了,衣裳也很旧了。时间老人先到刻薄家的小洋房敲了敲门。过了好久,刻薄才来懒洋洋的开门,不耐烦的说:“干什么,老乞丐!”“先生,我想在你家住宿一晚。”“什么?!”刻薄装出一副很吃惊的样子,“就你?别开玩笑了,去去去,别弄脏了我家的门!”说完便“砰”的一声关了门。

时间老人很生气,他又去敲了敲友善家的茅草屋。友善很热情的接待了时间老人,还拿出了许多好吃的。要睡觉的时候,友善还特意铺了一张草席在地上,老人睡床上。时间老人很感动,他心里想着要如何奖励这个年轻人。

第二天,时间老人要出发了。他在路上看了又看,于是念了一串的咒语,瞬间,友善家的房子变成了别墅,而刻薄家的房子变成了茅房。时间老人满意的走了。

3.和谐之美美在友善作文 篇三

去年,我每天上下学都需要横穿这一条大马路。总有人会问:“你父母为什么不来接你上下学呀?非得让你每天穿过这样一条大马路。”不得不说,当时是我的父母为了让我锻练胆量,才出此下策,让我自己上下学。

每天早上还好,车辆不多的情况下,我总能很快地穿过马路,可到下午放学时,那时又是家长下班的高峰期,车辆非常的多,来来往往的车辆总让我觉得很危险,小心翼翼的我总是跟着其他要过马路的人,在确保安全后才一起过去的。

有一次我过马路,我已经走到马路中间时,可另一边的车川流不息。忽然,有两辆车像是不约而同一样,他们缓慢地把车停了下来,其中一辆车的车窗拉下来了,当我看到车主探出脑袋,挥了挥手示意我先走过马路的时候,我心头一紧,立刻心领神会地小跑过马路,当时的我在停下来的那一刻,我回过头看到了司机还冲着我微微一笑,我的心犹如饮下了一杯温热的牛奶般,暖烘烘的感动,那是一种特别舒服的感觉。这便是友善的力量。

4.宽容创造和谐作文 篇四

“喂!臭小子,看看你都干了些什么!”高分贝的喊声穿透空气传到家里的各个房间,我的愤怒像烈火一样燃烧了四周闷热的空气,整个家庭弥漫着硝烟的味道……

本来,今天周末,面对着各科作业,我感觉就像有一座座大山压在身上,喘不过气来。我只好老牛一般埋头苦干,奋笔疾书。整个上午,我除了上厕所,一直都没有离开我的书房。中午吃饭时,在妈妈的再三催促下,我才长吁一口气,放下笔。面对满桌饭菜,我细嚼慢咽地享受着片刻的休息,终于填饱了肚子,却发现弟弟早已没了影。当我满腹狐疑地回到房间时,刹那间,我被气晕了。

弟弟正在歪着脑瓜,板板正正地坐在写字台前,一脸虔诚,聚精会神,清澈的眸子里写满了认真,他拿着我的钢笔,一笔一画地在我的作业上涂鸦,画“抽象画”呢。我顿时火冒三丈,七窍生烟,健步走上前去,像拎小鸡一样把他狠狠地从凳子上揪下来。我朝他大吼,他却一脸无辜。我的满腔怒火无从发泄,就把写字台上所有的东西都扔到了地上。他看着我的样子,开始害怕起来;我瞪着他,仍然十分愤怒。就这样,两个人僵持着。太阳照进房间里,好像要把整个家燃烧了。

爸爸妈妈闻声赶来,也被这紧张的气氛震撼了,他们连声问我缘由。我的胸腔里像在冒火:“看看你的好儿子,他把我一上午的劳动全毁了!你们都给我出去!”一时间,房间里沉寂下来。

妈妈领着弟弟走出去了,很慢,很慢,双腿像灌了铅。爸爸留了下来,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别生气了。他不懂事,你也不懂事吗?他小,是弟弟;你大,是姐姐,应该让着他点儿,宽容一点儿啊!怎能跟他一般见识呢?”说完,也缓缓转身离去。

太阳失去了原有的能量,天渐渐清爽了。我的心也平静了:是啊,我应该宽容弟弟,他犯错儿,是因为他还小啊!

这时,弟弟蹑手蹑脚地走进来,小声地说:“姐姐,我错了,你别生气了。”——我的怒气一下子全消了,对他调皮地一笑:“我也错了,罚我们收拾东西吧!”弟弟也放松下来,愉快地点点头。

夕阳西斜,阳光透过窗子洒在我们的身上,暖暖的。写字台上,我握着弟弟的手,教他写字。爸妈站在门口,笑了。

5.宽容他人缺点 构建和谐校园 篇五

赵瑞

“宫商声相合,心同自相亲”,“阳和次第发,桃李更芳菲”。健康的心灵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良好内心素养,而宽容则是我们感情的润滑剂,它使我们的校园变得更加美丽、和谐。

人与人之间矛盾的产生往往是相互之间只看到对方的缺点,而看不到对方的优点。就像传说中上帝造人的时候为人类安装了两个隐形的袋子,一个是发现别人优点的袋子,一个是发现别人缺点的袋子,发现别人缺点的袋子放在了人的胸前,而发现别人优点的袋子则放在了背后。所以我们总是看到别人的缺点,而忽略了别人的优点。“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我们能在一起工作生活,那是我们前世修来的缘分,我们何不珍惜这段缘分,像兄弟姐妹一样和睦相处?我们为何不用自己的慧眼多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这样同事之间就不会矛盾重重。

可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是死死地抓住别人的缺点不放,甚至在心中盲目给人“打入冷宫”,闹的彼此不融洽、不和谐。其实我们大可不必如此,人之初,性本善,没有人是带着一身的缺点呱呱坠地的,当我们很“痛恨”某人时,我们可以试着和他聊聊天,和他相拥开怀大笑,这时你会发现原来你们是可以融洽相处。

遇到事我们静下心来,换位思考思考,多想一想他人的优点,等心平气和了再去和对方好好谈谈。一席谈话虽然没有太多言语,但是因为谈话之人心存宽容,便显得格外动听;一帧图画虽然没有太多色彩,但是绘画之人心存因为宽容,便显得格外绚丽多彩;一首曲子虽然没有太多音符,但是因为吹奏之人心存宽容,便显得格外悠扬悦耳。

6.和谐之美,美在宽容 篇六

在现代教学中,尊重和宽容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尊重和宽容不仅是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的表现,也是教学中实现有效沟通和良好互动的重要前提。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尊重和宽容在教学中的作用:尊重学生、宽容学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理解学生的不同,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给予关注和引导。尊重学生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1.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理解学生的个性和特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接受信息的方式,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需要和特点进行教学。在面对一些行为偏差的学生时,教师应该耐心地引导学生,不要轻易地否定学生的行为,要理解学生的行为背后的原因。

2.尊重学生的意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意见和想法,鼓励学生主动发言和参与,创造一个互动的教学环境。教师应该认真倾听学生的想法,并且在必要的时候,对学生的意见给予回应和解释。

3.尊重学生的隐私和权利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隐私和权利,不要随意公开学生的信息和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和权利可以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

二、宽容学生

宽容学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具备的另一个重要素质。宽容学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理解,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宽容学生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1.宽容学生的错误和缺点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难免会犯错误和存在缺点。教师应该宽容学生的错误和缺点,不要过分批评和指责学生,而应该针对学生的错误和缺点,给予相应的帮助和建议。

2.宽容学生的情感和情绪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受到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情感和情绪可能会出现波动。教师应该宽容学生的情感和情绪,关注学生的情感状态,帮助学生排解负面情绪,让学生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中学习。

3.宽容学生的学习进度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进度不同,有些学生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帮助才能掌握知识。教师应该宽容学生的学习进度,不要强制要求学生跟进班级进度,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帮助和指导。

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尊重和宽容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而和谐的师生关系又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成绩。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

1.建立互信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互信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信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成就感。

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和发言权,让学生在教学中体验到成功感和成就感。

3.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让学生和家长随时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从而针对学生的情况给予相应的帮助和建议。

总之,尊重和宽容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只有在尊重和宽容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积极性。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不断完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随着教育的日益发展和多元化,建立和维护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增强学生的教育意愿和参与度,提高教学效果,并让学生成长得更加健康和积极。为此,本篇论文将从尊重宽容学生的角度进行探讨,探究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尊重学生的人权和多元性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人权和多元性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作为老师,我们要认真听取学生的表述和想法,尊重他们作为独立个体的权利。不仅仅是由于学生们都是人,而且他们从出生以来就被赋予了一些权利和基本自由,而且他们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应该被更好地关注和尊重。

另外,多元性也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的一点。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家庭和文化背景,他们有不同的意见观点、爱好爱人性格和个性,尊重这种多样性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石。有些学生比较胆小,不愿意在课堂上表达意见,这时老师可以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帮助,以便他们更好地融入到课堂中来。有些学生可能母语不是中文,这时我们可以尝试将教学内容更多地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使他们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在互动沟通中逐步适应中文。

二、以宽容的态度面对学生的缺点和长处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以宽容的态度面对学生的长处和缺点。学生在学校里是增长知识和技能的重要环节,但同时也是一个成长为个人的重要阶段。他们不仅会犯错,而且从失败中学会成长。我们不应该过分苛刻地对待学生,而应该因学生的特点和背景来找出最好的途径来帮助他们,让他们更多地了解自己和自己的长处。

另外,面对学生的缺点,我们更应该持宽容态度。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我们应该很好地理解和接受这种现实,并积极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有些学生可能需要更多的指导和支持,我们应该耐心地和学生交流,仔细听取他们的想法,理解他们的感受,以便更好地鼓励他们克服困难。

三、与学生积极互动

为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我们也应该与学生积极互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个充满互动,并充满热情和活力的课堂氛围可以吸引更多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教师应该展示亲切和融洽的态度,并尽最大的努力与学生沟通交流,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以便更好地理解他们和发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这种互动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知识,而且还能够促进师生之间互相了解和信任。

另外,教师还应该会用一些互动教学的方法。我们不仅应该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还应该通过带有互动性的学习形式和活动方式,吸引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小组活动、角色扮演、互动游戏等。

四、塑造榜样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应该是学生的指导者和引导者,还应该是学生心中的榜样。我们的行为与言行举止都会影响学生的认知和形象,对激发学生积极性和热情充满关键性。所以,作为老师,我们应该以平稳开朗的态度,来带领和引导学生成长。

作为一种职业,老师应该对于本职所担任的责任心与耐力都应有很好的把握。我们需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学会如何尊重他人、如何寻找自我,而不是简单地灌输一些知识。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典范品质的学生,有益于更深层次的发展。

五、建立激励机制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性,我们也应该建立一些激励机制。这些机制包括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建立对进步和成绩的肯定和鼓励,进行积极引导和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努力值得肯定的机制。

另外,我们也可以建立一些奖励的激励机制,例如班级和学校的荣誉奖,学生的表现评分、基金会的奖项等。这样做既可以激励学生努力加油,同时也是对老师的积极激励和鼓励。

六、总结

7.和谐之美,美在宽容 篇七

政治宽容与和谐社会的和谐政治①

[摘要]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对社会和谐的倡导与追求,但是,历史上政治宽容的缺位使和谐理想与政治现实悖离,成为中国走向民主化的障碍。和谐社会要有和谐政治,和谐政治是可持续发展的政治,宽容便是促进政治持续发展的途径。超越传统私德的视野,在政治制度的层面,在公德基础上解读“现代宽容”的含义成为一种必需。当前,培育宽容精神主要着眼于:公共领域的拓展、政治文化的重构、政治权力的规范。

[关键词]政治宽容;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谐政治

建立美好的和谐社会在过去是中国人的梦想,在今天则成为迫在眉睫的现实追求。对和谐社会构建途径的探讨是很有价值的。政治宽容作为一种价值观、文化观乃至世界观,具有丰富的内涵与巨大的现实张力。立足于中国社会的历史前提和现实境遇,培育政治的宽容精神,对于建设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

一、宽容品格的缺位使中国传统社会和谐理想与政治现实悖离 在我国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中,不乏有关和谐观念和对和谐社会状态的憧憬,几乎所有的学派都把和谐社会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并对政治与和谐社会的关系,以及政治在实现社会和谐过程中的作用形成各自不同的认识。如老庄认为,自然大道统治的社会,人们回归自然的状态,没有竞争之心,没有自主之念就是和谐的社会。与和谐社会相一致的政治,就是没有政治。没有政治的政治,也就是最理想的政治。在《庄子》一书中,这种理想的政治被描绘成“君如标枝,民如野鹿”式的政治。法家认为,和谐社会最重要的是大家在法律规则面前整齐划一,没有例外。与此相对应的,政治就是实行严刑峻法,以国家和君主的意志为意志,以法律的是非为是非,让人们舍私从公,舍己从君。但在和谐理论方面最有建树的还是战国儒家,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说,首先要承认“不同”,在“不同”的基础上形成的“和”(和谐),才能使事物得到发展。如果一味追求“同”,忽视或不尊重“不同”,不仅不能使事物得到发展,反而会使事物衰败。这也就是说,“和”(和谐)是目的,但“和”的前提是“不同”,是多样性的存在,“和”不是“同”,因为“同”泯灭了事物个性,是不可能达到“和”的境界的。可以说,“和而不同”堪称人类文明,特别是政治文明的最高境界。〔1〕

然而,从政治现实来看,在“明尊卑,别贵贱”的封建专制时代,建立和谐社会只是一种不现实的理想追求。原因在于,统治者在意识形态上坚持主流价值的同时,不能容忍多元价值的存在。若非改朝换代,要想进行体制内的变革是非常困难的,凡是试图在体制内进行变革的人,很少有好的结果(如商鞅、王安石、康有为等)。从历史上看,在春秋二百多年间,君臣篡位,父子、兄弟相残之事不计其数,战国到秦汉是法家当道,“恶而少恩”、“尊主卑臣”,秦汉以来,为适应帝王专制独裁的战略需要,不讲是非的奴化哲学大行其道,无论在政治思想领域还是社会生活领域,和谐理想都遭到严重扭曲或无情扼杀。政治上集权专制、党同伐异,朝廷内外,明争暗斗,全都是血淋淋的,毫无“和谐”可言,造

成民族创造力极度萎缩,社会发展长期停滞。

为什么理想不能转化为现实?因为封建集权政治实际上是一种政治私权的运行模式。它本能上拒斥对其权力的挑战、削减、分享和废黜,这种政治的核心关怀是当政者能否千秋万代地享有权力,能否弹压住广大民众。当政者与民众之间没有对等关系,权力是当政者的垄断性产品,当政者的终极目标,就是以暴力和谎言的方式维持住这种不对等的关系,因此,政治不宽容是这种政治的本质特征,表现为当政者对反对力量必须除之而后快,决不姑息,这种不宽容走到极限,就会引发类似秦末农民大起义那样社会各个阶层的联合反抗。

如果从政治文化层面上来说,中国古人强调“和而不同”,把“和”看做是万物差别中的同一,互济与天地阴阳的和合,儒家学说饱含如“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等内容,似乎与宽容等同,但事实上,这种宽容思想与现代政治秩序并不合拍,不是真正的宽容。

首先,它天真地寄希望于尊者自正以实现社会和谐,宽容也就仅落脚于对个体道德品质的苛严要求上,所谓宽容,只是个人道德的宽厚、谦让与容忍,是私德意义上的宽容。这样的宽容内涵贫乏,而且因为无制度的保障,常常成为“恶”的修饰或遮掩物。

其次,中国政治文化中缺少自由、平等的价值观,使本应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双向给予变成单方的给予,它的目的是强化教化,体现当政者对民众的掌控,反映出暴政的无法持久性和高成本性,迫使当政者采用

一种较“温柔”的方式实现统治。例如,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提倡“仁义道德”,“宽政厚民”,似乎很宽厚,但没有转化为实际政治制度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变革性措施。因此,此时的宽容不外是强势集团对弱势集团的“怀柔”或暂时性的妥协,是一种上位者对下位者的恩赐,本质上是贯彻专制独裁的一种隐蔽的、更为有效的手段,是伪善的宽容。〔2〕它不是社会和主体在相互理解基础上的相互谅解和宽大对待。

和谐理想与宽容精神不但未得到落实,反而走向它的反面。无宽容,即无多元社会,多元社会的反面,就是极权主义。历史上不宽容的传统,残酷的政治斗争,一直妨碍着中国走向民主化。因此,超越私德的视野,从制度,尤其是政治制度的层面,在公德基础上解读“现代宽容”的含义成为一种必需。

二、和谐社会的和谐政治要求政治宽容(一)政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占重要权重

社会和谐的实现与人类的政治发展状态密切相关。我们可以这么说:社会的不和谐主要由不良的政治铸成,而社会的和谐也同样由优良的政治造就。马克思在考察东方国家文明发展时发现,文明程度低而幅员广大的国家,中央政府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他说“我们在亚洲各国经常可以看到,农业在某一个政府统治之下衰落下去,而在另一个政府统治下又复兴起来。收成的好坏在那里决定于政府的好坏,正像在欧洲决定于天气的好坏一样。”〔3〕马克思特别指出了野蛮的政治对于人类文明的负面影响。他说:“一次毁灭性的战争就能够使一个

国家在几百年人烟萧条,并且使它失去自己的全部文明”。〔4〕人类文明兴衰,特别是20世纪的政治现实,充分证明了马克思这一结论的正确性。

作为中国现代化探索历程中提出的一个总体的建设方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具有现实性品格的社会建构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但无论如何理解,都不难发现,当我们指称和谐社会时,首先是说这个社会的政治生活是和谐的,具体表现为政治意识的宽容,政治制度的规范平衡,政治行为的协调有序,政治局面的稳定、和谐。

当前,社会生活中仍有不和谐现象,尽管不和谐的根源产生于利益的差别和不平等,但是,通过有效的政治手段抑制这种差别和不平等,就可以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5〕正是基于这个理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获得了一些新的特质,它与政治之间构成了一种最大程度的内在勾连:和谐社会是社会关系和利益主体、以及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趋向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社会。矛盾成为社会发展的常态,和谐社会并不要求消灭矛盾,而是主动地化解矛盾;和谐社会是尊重并实现每位社会成员自主选择权利的社会。

和谐社会提倡一种社会本位基础上的人际互利和共生、共赢的理性思维方式;和谐社会是以有效的制度安排为保障的社会。利益冲突

各方以社会共同体为念,以相互宽容为怀,依据共同认可的规则,以协商、对话、妥协来谋求互利的关系,达致社会的和谐。和谐社会的生成是制度建构、理性商谈和行为博弈的过程。

因此,和谐社会在根本上所体现的恰恰是人类政治的文明进步,政治文明是和谐社会的主题,也就是说,政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占重要权重。

(二)政治宽容是促进和谐社会政治持续发展的途径

人类社会以往的政治发展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统治集团为追求自身利益,片面强调权威和秩序,只对政治体系进行点滴改良;另一种是通过暴力手段来推动政治革新。这两种途径都是政治不可持续之路,政治不和谐之路。改良只能导致僵化,暴力导致社会动荡和社会生产力的巨大破坏,人民在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的同时,不得不又在极低的起点上重新开始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当今,国家使用暴力的依据和理由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限制,原因在于暴力的使用可以建立暂时的秩序,但是,却没有办法促进和谐。

和谐社会是一个多元社会,多元价值存在也就意味着价值冲突的现实可能。如何使这些不同的价值体系同时存在于现实世界中,并对社会产生积极效果?———以宽容的心态反思和考量生活,建构适合现代生活的宽容精神是唯一出路。如上所述,这种宽容理性的建构,不仅要指向个体生活的道德层面的宽容,更是要指向国家生活中政治层面和社会生活中的理念和品质层面的宽容。而唯有具备这种宽容精神

和宽容品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才有现实可能,才能打破传统社会和谐理想与政治现实悖离的圈圈。政治宽容是人类政治文明的内在特点,是现代社会宽容原则在政治领域中的表现,它构成区分专制政治与民主政治的原则界线之一。

政治宽容,从广义上讲,指政治主体之间的相互容忍,它存在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统治者与统治者之间,以及被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从狭义上来讲,主要指统治者容忍政治上持不同政见者、反对派、少数派的共同存在,是统治者对异己的容忍。但它并不是无原则的“纵容”,宽容的前提是“存异”,没有差异就无所谓宽容,但宽容本身却是在“存异”中“求同”。它作为一种以价值多元为根据的理性化、明智的生活态度和实践方式,既意味着对现实主体和价值多元化的承认,也意味着对不同主体之间平等地位的尊重,意味着对自己价值标准和信念的执着,“宽容正是一种有利于大家共同发现真理、维护真理,有利于在多元化、多样化的基础上实现统一与和谐的一条现实的和必要的原则。”〔6〕这种宽容作为一种以价值多元化为根据的理性化、明智的生活态度和实践方式,意味着:宽容需要坚持自我独特的价值;宽容需要具备判断异己价值的合理性的标准;是一种主体间的理性交往行为,它需要以公共理性为指导。

和谐社会要有和谐政治,构建和谐政治就是要寻找一条政治持续发展的新路,正是宽容为我们铺就了一条政治持续发展之路。

首先,宽容为人们平等地参与社会政治生活提供了可能性与现实的平等机会。政治参与是衡量民主的重要尺度,是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宽容使得人们可以自由结社,形成自治的公民团体,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政治参与方式,从而变得关心政治,注重他人的利益和立场,并提高了对政治体制的认同感,学会和平、宽容的对待政治变动,对政府也会表现出宽容。公民的政治需求压力可以通过参与得到释放,社会冲突相应减少,这有助于实现社会稳定,而不是动不动就有人要采取暴力推翻政府。以往民众对国家和“国家化了的社会”无条件服从所埋藏的隐患不存在了,这有助于民主政治文化的形成和民主的持续发展。

其次,宽容可以有效地整合政治力量,引导社会和谐、高效地运行,增强执政的合法性基础。宽容可以展现执政者文明执政的良好形象,获得政治认同,增强政府权威的合法性基础,从而提高执政者的执政安全系数。宽容使政府包容民众对某些政府决策或行为的反对,适时修正自己的施政方针和政策,使政治权力处于良性运作状态。当相关各方发生冲突时,不是凭借自己的强势迫使弱势者服从,而是通过多方对话和协商化解冲突,实现政治稳定,推动整个社会的改革和发展。

再次,宽容促进和巩固政治信任,有利于建构宽松和谐的社会政治环境。政治信任是决定民主政治成败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文化因素,它是构成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一个相互认同彼此价值观和承认彼此利益关系的社会,在一个没有等级差别且相互尊重的平等社会,在一个相互理解又能宽容对方行为的社会,人们更倾向于从理性的角

度去思考问题。这是对以往非理性和不宽容的政治文化的扬弃与超越。对于降低不同的社会生活领域之间的摩擦,缓和历史转型时期的社会紧张,推进民主政治的进程,有重要价值。

三、立足于中国社会的历史前提和现实境遇培育宽容精神 宽容是政治文明的灵魂,缺少宽容的社会是缺少真理的社会,人类社会只有在宽容中才能获得更多进步的机会。“从最广博的意义讲,宽容这个词从来就是一个奢侈品,购买它的人只会是智力非常发达的人”———正如美国学者房龙所言,宽容的获得并非易事,而以宽容,特别是制度宽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更非易事。当前,要生成与培育宽容精神,路径如下: 1·公共领域的拓展。传统中国,家国同构的境况使国家政治事务与私人家庭事务复杂地纠缠在一起,身在此中的主体往往难以对周遭的事务作一清晰的界分,统治阶级往往把涉及民主利益的所有事务局限于少数人和少数非公开的场所,客观上造成了公共生活的私密化,民众缺乏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对社会公共生活的体验平台和场所。而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区分恰恰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在现代主权国家中,良好的公共领域必须依托公民社会的形成,在公民社会的基础上才能孕育出包含宽容精神在内的公共理性。为此,要推进和完善市场经济,以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社会自治领域的发展。社会只有拥有了更多可以利用的自由流动资源和自由活动空间,才能发展出独立于国家的物质生产和交往形式,并孕育出新的人与人的关系,为现代独立人

格的发展提供生长的土壤和空间,与民主政治共享诸如宽容、自由、平等、理性等为核心理念的现代人道主义价值。

2·政治文化的重构。任何政治的行动都是一种文化行动,任何政治行动都不能脱离文化的制约。政治文化便是一国国民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于生活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的政治角色的认知、情感、态度。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差异不仅体现在制度安排方面,而且也体现在政治文化方面,民主政治制度的良好运转,需要以民主的政治文化为条件。要使政治宽容真正建构起来,必须有一定的政治文化相呼应。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体现在国民性上,就是普遍的顺从型奴性人格,参与型公民文化缺失,社会公共空间和公民的主体地位受到强烈抑制,导致公民主体意识孱弱,政治参与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较低,“公共理性”发育迟滞,养成一种狭隘、自私、不宽容的心理习性,影响了现代政治应有的品质与效率。这就急需改变中国传统的家国同质同构的全能主义政治文化,重构新的政治文化观念体系。更新政治理念,完善政治思维,树立与现代社会相一致的政治价值思维与政治合法性思维,生成有利于宽容精神的政治文化。

3·政治权力的规范。中国传统社会是以政治生活为轴心的社会,政治生活成为社会生活和个体生活的根本。在政治生活的“专制”下,其他领域的生活无法从政治生活中剥离出来而获得独立,只能依附于政治并成为其“附庸”。而在现代社会,现代性的成长需要国家生活与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与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等实现适度分离,并分别建

构自己的内在价值和规则,勘定彼此的“边界”。这就要求国家(政治)生活包容“异己”的存在。在国家政治层面,通过适当分权,使权力主体多元化,弱化对社会的政治控制以增强社会的自组织力,达到政治与社会的相互建构,生成政治权力的宽容,由国家统治向社会治理转变,这是中国政治民主化最具实质性的一步。作为现代生活的治理者,政权权力不仅要发挥“管理”的职能,而且要发挥“服务”的职能,在“有为”与“有限”的张力中,自觉地“放权”、“让权”、“限权”,既主动地维系生活的多样性,又保证不同群体间的平等对话与共存。在现代,社会政治权力必须是有限的才是合理的,对政治权力的规范,事实上使政治权力的权威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虞崇胜·“和而不同”:中华民族精神中的政治文明精髓〔J〕·唯实, 2004,(1)·

〔2〕〔6〕杨楹·宽容:现代政治的伦理内蕴〔J〕·哲学动态, 2005,(11)·

〔3〕〔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65, 64·

上一篇:补办志愿书程序下一篇:杨新中学聘用教师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