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教学反思

2024-10-14

《美国》教学反思(共11篇)(共11篇)

1.《美国》教学反思 篇一

美国教学反思

反思一:美国>教学反思

《美国》是七年级地理教科书中第九章第一节的内容。它和第二节《巴西》共同构成了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的教材内容,使学生对西半球两类不同性质 的国家的概况有所了解。本节教材的四个部分都围绕美国经济发展展开。本节第一课时分析了美国的人种构成以及美国的农业地区专业化。第二课时则主要认识美国 是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源消耗国和废物排放国。第二课时是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深入地分析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条件和带来的问题。

世界高新技术技术产业基地—这部分内容,突出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发达、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和高新技术工业在美国工业及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

资源消耗大国—在学生了解了美国是世界上经济大国同时辩证地让学生看到美国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源消耗大国和环境污染大国。

学生通过前面两章对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以及东半球的国家和地区的学习后,已经能够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简单方法,并且对于世界地图、区域地图和统计图表具备一定的读图能力。所以教学中,指导学生通过读图认识美国的工业分布以及美国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情况。

七年级下半学期,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也有所增强,指导学生通过分析阅读材料和活动中的材料,引导学生认识美国工业的地位和高新技术产业对促进其经济增长的作用。

反思二:美国教学反思

美国的教学结束了,为了更好地教好学生,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教学反思都不失为一种自我提高的捷径。现将美国部分地理教学反思如下: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也是世界地理教学中国家地理部分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学中的目标是:知道美国的农业构成和经营特点以及主要的农产品;了解美国的主要农业带;知道美国的主要工业部门和依托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工业特点;知道美国工业的地区分布;知道美国的著名城市和风景名胜。

本教材介绍了美国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居民、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条件的特点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美国工农业的特点和美国的主要城市等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方面的内容,很全面,所以《美国》一课至少需要二课时(第一课时:自然地理,可以从阅读分析各种地图来学习;第二课时:人文地理,不仅需要阅读地图、分析地图的能力,还要有用地理思维去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以下分析都是针对第二课时)。在此之前,已经学过亚、非、欧洲的九个国家,所以学生对国家地理的学习过程、学习框架和>学习方法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对美国多多少少有些了解,新闻中常常听到,日常生活中也会谈论到,较感兴趣,所以让学生课前收集整理相关的知识,便于在课堂上相互交流、讨论。

许多学生对美国的了解比较片面、零散,甚至存在盲目崇拜、妄自菲薄的现象。备课中我重视了课程标准中知识要求的研讨,也注重了向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能辩证地看待美国的发达、人权及发达背后的资源和环境代价、人权现状,认识一个大国在国际事务中应该肩负的责任和义务等现实问题,最后达成共识。

美国教学中依据课本但不拘泥于课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放手发动学生收集美国的相关资料,将美国置于世界大环境下认识其经济的发展,从而引导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美国的发达与弊端,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责任感,以求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我准备本节内容时设计了以下探讨话题:美国大家谈、美国优越的自然条件谁能相比、美国农业生产与我国的农业生产有何不同、美国经济高度发展的代价、美国高新技术产业哪些走在了世界前列、美国二氧化碳的人均排放量大得惊人会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哪些影响、全球气候变暖谁之过、如何看待中美差距、假如你留学美国学有所成后你将何去何从等,努力给学生创设、营造一种世界大环境下多角度认识美国的学习环境,进而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地理思维辨析能力。

惟有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才会发现问题,找准问题的症结,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在反思中求得进步。

反思三:美国教学反思

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它在经济、科技和军事等许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国家特点十分突出。因此,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美国具有极强的学习、研究价值。

这节课主要通过讲述当今美国最具有代表性的两部分内容:移民国家、农业地区专业化,来说明美国的社会现状和经济发展特点。

移民国家重点介绍了美利坚民族的构成和不同民族、种族在美国各行各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从侧面说明全世界不同民族、种族带来的多元文化为美国独特文化的形成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教学这一部分内容,要让学生意识到世界多元文化队美国经济和社会做出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农业地区专业化是这节课的重点,因为美国的农业专业化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典型模式,同时也是使美国成为当今世界最发达的农业国家。教学这部分内容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考虑农业问题时要综合分析各种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教学,我发现学生对这节课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可能因为刚开始是用四张图片导入引起了他们的兴趣,还有阿拉斯加和夏威夷的重要性从军事方面讲解,也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另外,这两节课注重了讨论,这种形式学生很感兴趣,所以积极性也很高。另外可以发现学生确实知识有限,在讨论某些问题时存在困难,所以适当点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他们,这也是一种好的方式。

反思四:美国教学反思

一、开放的构思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也是世界地理教学中国家地理部分的必考内容之一,是同学们接触到的西半球上 的第一个国家,鉴于学生的知识基础,许多人对美国的了解比较片面、零散,甚至存在盲目崇拜、妄自菲薄的现象。集体备课中我们既重视了课程标准中知识要求的 研讨,也注重了向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能辩证的看待美国的发达、人权及发达背后的资源和环境代价、人权现状,认识一个大国 在国际事务中应该肩负的责任和义务等现实问题的探讨,最后达成共识:美国教学中依据课本但不拘泥于课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放手发动学生收集美国 的相关资料,将美国放置在世界大环境下认识其经济的发展,从而引导学生学会辩证的看待美国的发达与弊端,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责任感,以求达到既教书又 育人的目的。

基于集体备课的共识,我负责主备本节内容时设计了以下新颖的探讨话题:七嘴八舌话美国、美国优越的自然条件谁能相比、美国农 业生产与高青的农业生产有何不同、美国经济高度发展的代价、美国高新技术产业哪些走在了世界前列,美国二氧化碳的人均排放量大得惊人会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哪 些影响,全球气候变暖——50年内图瓦卢将消失谁之过,应如何看待目前我们与美国的差距,假如你留学美国学有所成后你将何去何从等。补充了:“国际警察” 美国佬不做赔本的生意、美国的人权现状、美国的教育、美国笼络人才的招数、联合国总部为什么设在纽约(谈人的眼光要有前瞻性)、美国为什么不支持《京都议 定书》、歌曲《每年总有这一天》——写给6。5世界环境日等资料,努力给学生创设、营造一种世界大环境下多角度认识美国的学习环境,进而激发学生的探究积 极性,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地理思维辨析能力。

二、活跃的课堂

当利用“七嘴八舌话美国的话 题”引入新课时,学生争相发言,涉及的话题和领域五花八门,一石激起千层浪,随着一个个新颖话题的引入和资料的补充,学生群情激昂,学习劲头空前活跃,自 学展示环节中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小组交流讨论,既看到许多美国进步之处,

2.《美国》教学反思 篇二

灾难电影是围绕人们努力逃离人造或自然灾难为中心情节的,具有叙事特征的荧幕情景剧。[1]它主要聚焦于即将发生或正在发生的自然灾难,人造灾难或超自然灾难的题材上,它不仅具有后现代主义的特点,还具有试图解决未来危机的形而上学特色。美国好莱坞灾难电影不仅仅是简单的对未来灾难的视觉呈现,它更是对后灾难救赎的叙事化。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工业化及科技的发展,现代文明带来的生态冲突成为人类反思的前沿课题。电影行业也开始逐渐植入危机元素。以美国好莱坞为代表的灾难型影片《龙卷风》,《后天》,《2012 :冰河时代》及《末日崩塌》等,都以其恐惧而震撼的场面成为吸引观众的巨大产业,并逐渐成为全球票房的重要角色。

纵观灾难电影市场,除了其宏大场面,震撼效果以及令人恐惧的情节外,电影本身产生的效果及作用也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就《末日崩塌》这部电影而言,它之所以吸引观众,不仅仅是因为电影本身所具有的震撼效果,如地震和海啸毁灭城市的逼真场面,它还有人类试图处理危机的一种形而上学的手段。所谓形而上,也可以说成是精神上的一种推动,或是一种对生命的重新解读,具有后现代解构的特点。

二、灾难电影的过程哲学思考

电影是一种高效的大众传播方式,它不仅面向的群众广泛,还具有写实性特点。同样,灾难电影也不例外,它是一种以灾难性题材为内容的半现实性影片,是值得人们深入思考的。

以自然灾害为主的灾难电影,用一种超写实的手法向观众展示了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助,人类并不能控制所有的生命元素。而造成这样后果的原因是人类对自然的忽视。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产生了巨大的矛盾和分离。20世纪60年代末,生态危机日渐成为人类反思的主题。人将自然当作是攫取利益的工具,忽视自然对人类的承载力,导致生态界的破坏。总的来说,人之所以对大自然有如此的态度,最重要的还是思想上的禁锢。自古以来,人类都依靠自然生存。但随着人口的增多,消费的增长,自然的承载力也达到了极限,全球变暖等自然问题不再是影片中的未来幻境,而是真实的存在。

当下,面对生态危机,最首要的是要转变人类的思维。 过程哲学强调宇宙的关联性,视宇宙为复杂的有机体。过程哲学家怀特海认为“事件”是构成有机宇宙的基本单位,世界则是由一个个事件组成的复杂有机体,在这个有机体中既包括人类共同体,又包括承载他们的自然共同体,并且按照过程思想的特点,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具有关联性,因此也就是说人类共同体与自然共同体也是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的,一方遭受到毁灭,另一方也同样会灭亡。正如,人类破坏自然,实际上就是在破坏整个有机体,自然既然受到毁坏, 那么作为有机整体的一部分的人类共同体也同样遭遇毁灭。 因此,人类应及时意识到自然与其之间的关联性,停止破坏性行为,重新思考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克服人与自然的二元分离。

此外,灾难电影中的城市毁灭或是地球毁灭都是一种夸大式的手法,它将人脑中对未来世界的幻想以视觉方式呈现在荧幕中,帮助人们再现未来,起到警示和反思的作用。灾难电影不仅反映了自然的威力,还从另一个角度思考世界的可持续性问题。美国过程哲学家约翰 • 科布认为 “生态灾难的历史是人类忽视资源的有限性,用不可持续的社会替代可持续社会的结果。”[2]可持续发展是在不损害后代的基础上满足当前人需求的发展。它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增强未来后代生存的保障。然而人们误以为经济的增长,生产规模的扩大化是推动发展的根本需要,但实际上这是一种思维上的误区。

三、启示

灾难电影的后现代特点和形而上学的精神推动力,不仅让人们重新思考人类和自然的关系,摆正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同时也让人们反思生命的真实意义,给予人们新的启示。

生态危机和人类生存危机已成为当前研究的前沿问题, 过程哲学就是旨在转变人们对世界的态度,帮助人类寻找解决危机的方法和途径。除了对危机的思考,似乎只有在面对死亡时,人们才会思考生命的重要性,思考为了什么而生存, 才会发现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渴望。然而,电影带来的效果, 就是一场虚拟的未来再现,人们并不用亲自去经历危机就能感受危机的威力,并不用真的死亡就可以感受到死亡的恐惧。当然,我们并不希望那样的灾难真的在未来降临,但我们一定要重新审视自身行为,并真正去转变我们的思维,将这种转变运用到生活中去。

摘要: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导致的生态危机和生存危机受到人们广泛关注。美国好莱坞电影也将其作为题材搬到荧幕,为人们描绘灾难来临的震撼场面。然而,除了电影呈现的精彩效果之外,电影背后所隐藏的问题也值得人们用过程哲学思想进行深切反思,这不仅有利于转变世人对世界的态度,还具有时代意义。

3.美国的反思辩论 篇三

“新秩序”与“帝国”

美国如何看待当前的国际秩序?如何看待自己在世界上的地位?今天的世界是更有秩序还是更无秩序?9.11事件为什么发生?10月初,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以“汲取外交政策教训”为题,请了三位专家就9.11事件的教训展开辩论。他们是乔治·华盛顿大学的梅拉尼·麦卡利斯特、华盛顿防务信息中心的斯蒂芬·贝克和密歇根大学的理查德·埃伯琳。他们对美国对外政策的多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和分析,一致认为,美国应当认真反思,对其外交政策进行彻底检讨。

麦卡利斯特批评说,美国“不应当像帝国一样行事”,那样会导致“反对帝国主义的反弹”,并将付出高昂的代价。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冷战结束后,美国扩大了它在全球的优势,实现了一个新的“美国强权下的世界和平”。与历史上的罗马帝国和大英帝国所不同的是,美国现在是一个“民主帝国”或“自由帝国”。波士顿大学的国际关系学教授安德鲁·巴切维奇称,实质问题不是美国会不会成为一个“全球霸权国家,而是将是哪一种霸权国家”。美国必须充分利用目前处于支配地位的时机,不仅确保美国的主要利益,而且使民主和资本主义成为永久的全球秩序,建立某种由美国利益控制的世界政府形式。美国《国民利益》2001年春季号杂志将美国国内存在的不同看法归为三类:控制派、改造派和克制派。控制派主张美国独立谋求世界霸主地位,抓住当前处于支配地位的有利时机,利用美国的巨大力量使美国不仅成为国际体系的领袖,而且成为主宰。改造派主张由美国和其他盟国一起对世界格局加以改革以使其符合美国的长远利益。克制派认为,全球化时代世界会变得更加太平,美国应当适可而止地参与国际事务。

“现实威胁”与“长远威胁”

美国冷战后历任政府从维持和巩固其战略优势出发,考虑得更多的是:在一二十年后所面临的“高威胁”是什么?谁可能是美国霸权的新的“挑战者”?因此,美国不惜打破国际战略平衡,废弃国际军控条约,建立导弹防御体系,大力强化军事同盟。为了进一步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美国要把北约扩展到俄家门口的波罗的海三国和乌克兰。在亚太,美国加强与日本的双边军事同盟,拼凑小北约,着手制定协防台湾的“紧急应变计划”,大量售台先进武器。但9.11事件表明,美国尽管很强大,却也很脆弱,尤其是在对美国安全威胁的估计方面大有问题,虽然美国政府也不止一次地提及要防止包括国际恐怖主义在内的“不对称威胁”,但对这种“低威胁”的理解并不深刻。“直到上个月(恐怖袭击事件)之前,美国还把每年3000多亿美元的军费用于备战两场常规战争”。现在美国对于国际恐怖主义已有了切肤之痛,布什总统把打击恐怖主义称为21世纪的“第一场战争”,但这场新型战争将是一场新游戏,需要新规则。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在可预见的将来,以“不对称威胁”为特点的非国家行为体的威胁实际上超过了传统的国家对国家之间的威胁。新世纪美国将更容易面临这种“后现代恐怖主义”威胁。

与此相关的是,美国国内对于有无必要建立导弹防御体系的争论更加激烈。持批评态度的人认为,导弹防御计划在恐怖袭击面前根本不起作用,而且劳民伤财。如马萨诸塞州民主党参议员约翰·田和参院外交委员会主席约瑟夫·拜登认为,美国根本没有必要建立导弹防御系统,它不能阻吓恐怖分子对美国的袭击。另一派则坚持认为,9.11事件恰好说明美国不仅完全有必要而且应尽快建立导弹防御系统,美国传统基金会亚洲研究中心主任拉里·沃策尔就持这种观点。

“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

美国依仗过去10年的经济扩张和超群的综合国力,以及西方“自由世界盟主”的地位,在政治上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单边主义倾向日益突出。其一系列单边主义行为一度成为国际关系中的一个矛盾焦点。

9.11事件后,美国一改原来立场,一方面,积极推动联合国通过反对恐怖主义的两项决议,为打击恐怖主义行动寻求“合理性”,并迅速同意向联合国补交5.82亿美元会费。美国舆论称“美国与联合国的关系更近了”。布什政府认识到,即使作为惟一的超级大国,要对付“没有边界”的恐怖主义活动,单边主义也是行不通的,必须采用综合性手段,要准备长期斗争,而且需要靠国际合作。因此有人称,这表示美国单边主义走向终结,国际协调将成为21世纪的主线。同时,从另一方面看,在处理9.11事件及打击恐怖主义的军事行动来看,主张“多边主义”的鲍威尔的地位得到强化和巩固。其实,无论是单边主义者还是多边主义者,他们之间的区别不在目标上,而在于实现这一目标的方式与手段。但究竟奉行何种主义的外交政策更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这次事件将使关于该问题的争论更加激烈。

“自由”与“安全”

9.11事件彻底打破了美国人的本土“安全神话”,使之心理上受到极大的创伤。现在美国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担心其本土的安全。美国的情报部门警告说,恐怖分子可能会利用化学武器进行攻击。美国已经加强了对水坝、核电站、水库等重要设施的安全保卫,在大城市里投放了更多的警力,政府并要求加强对移民实行“监督管理”。其中一些措施触及过去不能侵犯的某些“个人隐私权”,越来越多地引起对“民权”的关注,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也可能受到影响。问题是要“保护像美国这样的开放性社会免遭恐怖主义的袭击,特别是自杀性袭击几乎是不可能的”。美国学者警告说,“世界上存在形形色色的恐怖主义和五花八门的恐怖主义武器。即便我们成功地消灭了本·拉登,我们必须记住:蒂莫西·麦克维(美国俄克拉何马大爆炸的主犯)可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当我们为防止民用客机再次成为巨大的巡航导弹时,恐怖主义分子将会利用我们开放式社会中其他脆弱点并找到破坏性更大的武器”。

美国如何将这种遭受恐怖主义袭击的“惊恐”和“震撼”转化为新的对外政策还有待观察,但其影响已经逐渐显现。今年10月初美国国防部发表的新的《四年防务评估》报告里,就把“防范不对称威胁”作为主要的思维模式之一,明确提出了要把美军的首要任务改变为本土防卫,加强对付突然袭击的能力。

今后怎样对待阿拉伯世界

他们为什么恨美国?这恐怕是美国公众自恐怖袭击事件以来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人们对布什所说的这是“对自由的攻击”不以为然,因为世界上还有众多的“自由国度”,恐怖分子为什么偏偏选择美国呢?《基督教科学箴言报》9月27日发表文章说,多数阿拉伯人知道答案,他们认为这次攻击的目标是经过精心策划的,而不是攻击“文明”或“自由”。

4.《美国的诞生》教学反思 篇四

叶连青

一、反思教学过程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在很大程度上,教学的艺术在于使新问题的难度大到能激励思考,小到自然注意到的新奇因素能引起疑惑,能使学生从熟悉的事物中获得一些启发点,并从中产生有助于解决问题的建议”。在杜威的这一个理念指导下,结合英特尔最新教学理念,本课所探讨的问题,也不是凭空而来,一是通过调查,收集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二是我提供的一些学习支架,如原始文字资料、图片、图表等,从中提出一些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分析。

我认为这节课最成功之处是: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问题式教学法,而且手段变化多样,教学设计能够依据《课程标准》,问题的设计有层次,有封闭式的内容问题也有开放性的单元问题,能够注意问题间的内在联系。教学设计能够体现问题化教学的基本特点。教学节奏控制得较好,学生学习积极性比较高。具体如下:

首先,采用新颖、具有震撼力的新课导入法:一开始上课我就让学生听美国国歌、看美国刚诞生时的国旗与现在的国旗作对比,找一找两者图案上有什么不同?美国国旗图案上的含义是什么?这样,给学生在视觉、听觉上一个冲击,创设了一种历史情境,一种氛围,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激起学生探究美国国旗图案背后那段关于美国诞生的历史。

其次,在第一板块我采用男生PK女生擂台赛的形式,(题目见附录2)将这部分内容问题化。通过这种方式让男生、女生轮流自主提问,由对方勇敢解答,这样学生的参与面很大,学生在课堂上从被动接受知识状态,转变为主动解疑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最大的快乐,莫过于自己发现问题,以及经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第二板块我让刘东生同学以一个小老师的身份,讲解美国独立战争的经过,包括开始的时间、开始的标志、建军、建国、转折、胜利、签约等重大问题都串讲了,这就突破了教材难点,刘东生同学充满激情的演讲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甚至还有同学高声叫:“好”。那一刻我也觉得刘东升同学讲得真棒,效果要比老师满堂灌好得多,这就是新课改的魅力所在。同学们的热情再次被点燃。随后,我再给学生提供一些学习支架:美国《独立宣言》的部分内容文字资料、美国自由女神像和《战争初期英美力量对比表》,重点让学生学会评价《独立宣言》和理解“弱小的美国为何能战胜比自己强大的敌人英国?”将本环节知识深化,学通、学透。

第三板块主要是要掌握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我请彭曦同学上讲台,利用他的课件逐步用图示法演绎、分析,将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实行三权分立的最大好处和局限性等问题一一道来,再次赢得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我深信同学们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理解将终身难忘,我也感觉到让学生自己讲确实比老师讲要好,它能给学生不一样的新鲜感,可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加凝神专注地听,看看有没有什么漏洞,这样无形中提高了同学们的听课质量。

我认为这节课不足之处是:在课堂延伸环节,我设计了3道题目,但所剩时间不多了,匆忙之中我似乎又回到了传统教学,对学生进行简单的启发式教学,没有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讨论,成为本节课最大的败笔;另外,在课堂上,我没有及时对学生的活动进行简单的点评,鼓励,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这也是本课不够完善的地方。

二、课后反思

我认为《课程标准》中对本课的三维目标,我基本上达到。

1.基础知识方面,我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基本体现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如:课前调查让学生提出问题,课堂上男、女生PK赛,学生上讲台讲解,图示法等方式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通过问题式教学法,不仅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主动寻找答案,从而有效的解决了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所变化:由“要我学”,转变为 “我要学”。

2.能力培养方面,我通过上述一系列活动,使学生的动手能力、文字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得到训练,学会了生生合作,也学会了制作课件,多种能力得到提高。在这过程中,学生初步学会用历史知识解决一些综合性的历史问题,找到了一些历史发展的规律,学会左图右书地学历史,初步掌握对历史资料,图片,图表的分析,归纳,概括。这种能力的培养对中考非常有用,还注意复习与中国历史相关问题,使学生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

3.情感目标方面,在教学中注意渗透情感教育,使学生明白美国独立战争是与中国的抗日战争一样都是以弱胜强,以劣胜优的正义之战,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调动人民积极性,就一定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华盛顿等领导人在这其中只是起了非常重要的领导作用,是“时势造英雄”而不是“英雄造时势”,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学生爱国主义,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点。

5.《美国南北战争》的教学反思 篇五

杨彦奎

《美国南北战争》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很明确,一个主题;美国南北战争。新课改历史课程标准要求讲述林肯在南北战争中的主要活动,说出《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主要内容,理解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美国南北战争》一课的重点是要体现林肯在南北战争期间的作用,而难点则在于分析南北战争的起因。我在上本节课时首先采用的是直观导入法,“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他为美国的独立做出了重大贡献.那么同学们都知道哪些美国总统?你最敬佩的美国总统是谁呢?”这些比较大众化的问题,很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情,有利于教师下一步教学活动的展开。学生很快会说出很多美国总统的名字,其中不乏有提到林肯的,我就趁机指出林肯的名字是与美国历史上一场伟大的战争联系在一起的,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本课主题。与本课历史关系密切的有几本外国著名文学作品,如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与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也译做《乱世佳人》),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1981年该书被列为“对改变世界有重要影响”的16部世界名著之一。作者斯托夫人本人被亲自领导美国南北战争的林肯总统称为“写了一本书,酿成一场大战的小妇人”。讲这一问题主要是初中学生有着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提高他们对本课的兴趣。

进入本课内容首先讲19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成为世界第一的工业强国,其中以棉纺织业发展最快,棉花需求量很大。隔着一个大西洋的美国,这时第一次工业革命也正迅速开展,但主要集中在东北部地区。独立后的美国南北保留了两种不同的经济制度,北方是资本主义经济,南方是种植园经济。

接下来请南面一排同学代表南方经营棉花种植园的奴隶主。再请北面一排同学代表北方经营棉纺织厂的资本家。(中间这两排可以参与任何一方的讨论,但注意你们的身份是历史发展的观察者。)请你们两组开动脑筋,充分讨论,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你们会如何经营你们手中的产业,从中赚更多的钱?之后请奴隶主代表与资本家代表分别阐述自己的观点。接着我提问学生:作为历史发展的观察者,你认为北方的资本家

和南方的奴隶主之间的关系怎么样?他们之间有哪些矛盾?你认为这些矛盾中什么比较难解决?我再次提问:北方资产阶级为了发展生产,需要大批的劳动力,但南部奴隶制的存在,占用了大量的劳动力。请问北方资本家,你们认为你们的发展出路在哪里?(学生提到要废除奴隶制。)对讲到这里后美国南北双方的矛盾就出现了,由于双方的观点不同,战争因林肯就任美国总统为借口战争爆发了。之后由学生自己立新闻记者课文中的小字部分了解为什么因林肯就任美国总统为借口战争爆发了?

在教材的处理上,选择将南北战争的经过内容淡化,重点突出林肯在战争形势发展的转折过程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即为扭转战争形势发布的重要文件:《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林肯政府英明的决策设想:把人民的未来与战争联系在一起,只要战争胜利,便能预想到美好的未来,这就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从而扭转了战争形势。在学生的心目中,林肯的形象在逐步放大。战争以北方的胜利告终,而领导了南北战争的林肯总统在南方投降的第五天晚上被刺杀。

本来教材上的教学内容到此就结束了,但是作为重点内容的升华,还远远不能实现。师提问学习本课后你如何评价林肯?生讨论后请代表回答:领导了南北战争,废除了奴隶制,维护了国家统一,最后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尽管至今美国社会中仍存在着种族歧视的烙印,但不得不承认奴隶制的废除使美国在国家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中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从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来看,奴隶制的废除,维护了国家统一,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又一个重大障碍,为美国经济腾飞奠定了基础。由对林肯的高度评价马上就可以解决对南北战争意义的分析,在这个环节中,以教师的分析讲解为主。

重点难点解决之后,设计了一个历史与现实联系的环节。林肯总统曾经说过,团结,胜利;分裂,失败。由此带领学生联系我们国家一直悬而不决的台湾问题。1999年,朱镕基总理在访美期间,用美国南北战争为例,说明中国有权像美国南北战争一样,用武力对付台独势力。这席话曾在台湾引起争论,我认为美国南北战争前后这段历史正反映了美国的统一与分裂之争,林肯为维护美国的统一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而统一后的美国经济上得到了腾飞。它的现实意义就在于它揭示了国家统一的重要性,这对我国两岸关系的解决有很大的启发性。可以让学生联系政治知识,了解我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始终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并强调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提问假如有一天我们也要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你会怎么做?

6.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的教学反思 篇六

在新的历史课程标准要求下,如何更好地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更好地实现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转变,如何更好地实现“有效的历史教学”,一直是我苦苦思索而未能真正解决的问题。在本课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世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如何更好地理解英国、美国,还有我们中国的政治体制都是合乎本国国情的,任何一国都不能生硬地照搬他国的体制,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深化。结合本节课的内容以及上课的效果,我从优点、不足和今后发展方向三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一个深入的反思。

一、课程优点的反思。

1、讲授法讲解内容,收效较好。本课采用了讲授法,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快速,省时的利用教材内容,对已知学科知识进行学习。

2、引导有利。本课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使学生懂得使用教材。教材是最好的资料,学生若能够充分利用教材,培养自己对知识点的分析,那么,学生会不断提高其材料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

3、重点难点突出。本课省去美国建立的背景不讲,直接开门见山,一针见血,直捣1787宪法的主要内容,并且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能力,结合P40第二自然段的内容,使学生能进行邦联制与联邦制的对比。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内容,同时还能培养分析能力。

二、课程缺点的反思。

1、讲授拖沓。时间不够用就是最充分的证明,已经是省略了许多的内容背景不讲,可有些班级却不能够讲完,当然没有太多的差距,可是还是凸显了讲授拖沓,时多时少的弊病。

2、没有能够利用最简单的语言,使学生明白美国三权分立的分权与制衡的关系。

3、对于学生回答问题时的评价做得不够到位,为了争取时间,没有更多的给学生鼓励。

三、今后的发展。

7.《美国》教学反思 篇七

本文试图通过对《教学研究手册》第4版与第3版研究主题和具体内容的比较,揭示美国教学研究的进展和动向,以期对中国的教学研究有所启示和借鉴。

一、美国教学研究的进展和动向

通过分析比较,我们发现,与第3版相比较,美国《教学研究手册》第4版的主题和内容呈现以下特点。

(一)教学研究的主题相对稳定,突出了教学政策和教师教育研究

由表1可见,与第3版相比较,第4版教学研究的主题呈现出以下两个重要特征。

1.相对稳定。两版都包含教学活动构成要素(教师、学生、学科)、教学活动的条件(社会文化背景)和教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论等主题,在拟出版的第5版中,建议的主题也包括这些内容。这反映了美国《教学研究手册》在编写过程中注重继承和积累的意图。

2.突出教学政策和教师教育研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21世纪,出于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教师教授的内容更难,学生差异性大。这对教师素质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学进行改革。因此,在第4版中,教学政策的研究主要围绕教师标准和教学改革的国际比较来进行。

(二)教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不断拓宽和发生位移

由表2可见,与第3版相比较,第4版教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出现了以下变化特点:

1.理论基础得到了拓展。第3版主要涉及教学研究的哲学基础。第4版涉及的教学研究理论基础包含更广泛的哲学社会思想资源。编者试图提供更广泛、更包容的框架。这说明教学研究受到了更广泛的社会思想的影响。

2.理论基础发生了位移。第3版教学研究的范式主要是过程—成果范式,关注教学行为和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反映了实证主义的科学立场。在第4版涉及的教学研究范式中,以关注教学方法手段有效性为目的的科学主义范式和以关注教学目的合理性、教学公正为目的的人文主义范式作为两章,分别呈现。其中,科学主义范式被编者称之为“传统范式”。这反映了教学研究范式在由科学主义范式向人文主义范式转变。

(三)突出了教学研究质性方法的地位,定量和质性方法的结合成为趋势

由表3可见,与第3版相比较,第4版教学研究方法出现了以下新变化。

1.教学研究中定量研究和质性研究方法的运用呈现此消彼长的趋势。从篇幅内容来看,与第3版相比较,第4版对质性研究方法的介绍明显加大了比例,突出了质性研究方法在教学研究中的地位。编者在书中还列举了美国教育研究协会在1997年对教学研究刊物方法运用的调查。结果表明,9.4%的教学研究成果运用了定量方法;57.4%的教学研究成果运用了质性研究方法;33.5%的教学研究成果运用了混合研究方法。[4]

2.定量研究的技术取得突破,转向教学政策研究。质性研究方法在教学研究中地位突出,这并不是说定量研究的方法在教学研究中就不重要了。相反,定量研究的要求更高了,需要基于大规模的数据资料做复杂的统计分析。定量研究更关注教学效果的比较和定量研究结果的元分析,其结论往往被教学政策决策者所倚重。

3.质性研究突出了方法论的研究。与第3版相比较,第4版对质性研究方法的介绍进一步突出了质性研究的差异性。鉴于质性研究的不一致性,编者分多章分别做了介绍。同时,编者突出了对质性研究方法论的思考,对质性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合法性做了深入分析。

(四)突出了学科教学研究在教学研究中的地位

由表4可见,与第3版相比较,第4版学科教学的研究在教学研究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具体表现在:

1.学科教学研究的位置提前。学科教学研究在第3版中放在第5部分,第4版中放到了第3部分。

2.学科教学研究的篇幅加大。学科教学研究在第3版中占10章内容,在第4版中占到14章内容。并且,在第3版中,学科和学段教学的研究是合在一起的,第4版为了突出学科教学研究,把学段研究作为单独的篇章从学科教学研究中分离出去。

(五)对学习者差异的研究更加突出多元性

由表5可见,与第3版相比较,第4版对学生的研究更加突出了学生差异性的认识。第3版中主要提到了学生的语言、智力和生理的差异,第4版中突出了学生的种族、性别和文化的差异。这反映了西方社会由于全球化带来的移民增加和人口结构的变化,以及社会对教育民主公正的要求。

(六)对教师和教的研究突出了教学工作的社会背景和知识要求

由表6可见,与第3版相比较,第4版有关教师研究的内容呈现以下特征:

1.教师研究的理论基础从心理学转向社会学、伦理学。从教师行为与认知的研究转向教师工作的社会背景和知识要求的研究,突出了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和实践性的要求。

2.教师研究的主题从教师行为、认知过程转向教师伦理、教师知识、教师组织和教师变革。

(七)对教学社会文化背景的分析突出教学与文化的相关性和文化多样性

由表7可见,与第3版相比较,第4版教学社会文化背景的研究呈现以下特点:

1.突出了教学与文化的相关性。第3版虽然以教学的社会和制度背景为题,但3章中只有1章直接谈到教学文化,其余2章与文化没有直接关联。第4版明确提出了教学与文化的相关性,主张为学生提供与其家庭文化、同伴文化相一致的教学,以便促进学习质量的提高和教学公平。

2.从教师文化到课堂文化,突出了教学文化的丰富多样性。第3版谈到的教学文化主要是教师文化,关注教师的主观世界,教师如何理解自身的工作以及教师的实践知识和智慧。第4版中的教学文化则谈到了家庭文化、学生同伴文化,反映了美国社会人口结构的变化所带来的文化多样性的要求,突出了教学文化的复杂多样性。

3.从文化作为阻力到文化作为动力和资源。第3版对教学文化作用的认识主要是把文化作为一种阻力、抵抗力,要求教学政策制定者要考虑教师的观点,避免教学改革的措施不为教师理解和抵抗。第4版则把文化作为动力和资源,认为校外的非学术经验对教学成功有重要作用,主张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在与家庭成员、邻居、同伴交往中和工作实践中的学习,教师要密切与校外人员和社区的关系,为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机会,促进学生进行丰富多样、真实的和高水平的学习。

二、美国教学研究对中国教学研究的借鉴和启示

中国的教学研究分为一般教学论研究和学科教学论研究。一般教学论研究主要由大学教育学院的研究者进行,侧重研究教学论学科建设的问题和教学过程的原理问题,通过多年的研究,形成了以掌握科学知识为目的,以教学过程的认识论为原理,以教学原则、教学组织、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评价为基本范畴的理论体系。学科教学论的研究主要由大学各院系从事学科教学法的研究者进行,侧重研究具体学科的教材与教法问题。这两支队伍尽管有形式上的联系,但无实质性的交流与合作。

与美国的教学研究相比,中国教学研究的优点在于:系统地阐述了教学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地位,揭示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得科学知识的过程和规律,为科学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提供了一般原理和可操作的教学程序,对于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以下缺陷:重过程,轻构成;重一般,轻具体;重实践,轻理性;重思辨,轻经验;重教轻学;重知识获得,轻师生发展,等等。

基于与美国教学研究成果的比较,笔者对中国教学研究提出如下建议。

1.拓展教学研究的主题,突出教学构成要素和教学政策研究

改变中国教学研究重教不重学的状况,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同时,应关注教学政策研究,为教学政策决策提供依据。

2.拓宽教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从过于依赖哲学、心理学基础,转向从生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的视角,全面揭示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为教学活动的施教提供全面的理论基础。

3.关注教学研究方法的改进,提升教学研究的科学性

加强教学研究中定性、定量方法和混合方法的运用,突出教学研究的证据,提升教学研究的科学性和专业性,使教学实践活动建立在可靠的证据基础上。

4.突出具体教学研究

加强学科、学段和不同学生的研究,突出教学的差异性。如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教学过程的差异,优秀学生与学习困难学生的差异,处境不利学生的教学差异,大、中、小学教学的差异,等等。

5.整合教学研究成果,加强对话与交流

目前,国内的学科教学论工作者、一般教学论学者、教育心理学工作者以及教师教育研究者都在开展教学研究,但是彼此之间互不对话和交流。借鉴美国《教学研究手册》的做法,我们可以整合研究成果,促进各方的对话和交流,以便为教师提供可靠的教学知识。

6.考察教学文化差异,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

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以育人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关注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家庭、种族、地区文化背景的差异,把教学活动和社会文化背景结合起来,研究社会文化因素对学生发展的制约性和为学生发展提供的可能性。

摘要:对美国《教学研究手册》第3版、第4版内容的比较发现,美国教学研究:主题相对稳定,突出了教学政策和教师教育研究;理论基础发生位移和不断拓宽;质性研究方法地位突出,定量和质性方法的结合成为趋势;学科教学研究地位突出;学习者差异的研究更加突出多元性;教师和教的研究突出了教学的社会背景和知识要求;突出了教学与文化的相关性和文化多样性。

关键词:《教学研究手册》,教学研究,美国

参考文献

[1][4]Richardson,V.(Ed.).Handbook ofResearch on Teach-ing(4thed.).Washington,DC: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2001.152~153.

[2]SAGE Publications.Editors Appointed for AERAs’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Educational Researcher,2010,39(6):497.

[3]SAGE Publications.Call for Editor Proposals:Handbook ofResearch on Teaching,Fifth Edition:Deadline:March 1,2010.Educational Researcher,2009,38(8):652.

8.借鉴美国教育 反思自身发展 篇八

美国基础教育的课程建设

美国的教育目标很“简单”,就是为民主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各个学校也都有自己的明确培养目标,概括起来有六个方面:培养学生正直的道德感,培养学生写作和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培养学生领导才能和发明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掌握、运用现代技术的能力等。美国学校没有统一的教材,各校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依据州教育标准自行选择教材。他们的选修课的内容十分广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由选定,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学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这样的课程设置,较好地适应了不同个性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愿望,也有利于各类创新人才的培养。

美国中小学的学生不固定在同一间教室学习,从小学到高中都是走课制。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同学,学习研究的氛围也不尽相同,学生们就容易产生积极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相互的学习和交流。教师则结合学科和学生年龄特点,在考虑学生已有学识水平的基础之上,研究、选择一些有效的方法,使教学内容丰富而有效。他们的课堂,动态、开放、生动而多元,学生在快乐成功的学习体验中施展自己的才能,发掘和激发自己的潜能。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在老师的调节下,课堂上充满了活力和乐趣,气氛和谐而温暖。师生共同享受着热烈而多彩的课堂生活。

另外,他们的综合实践课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各科知识去解决或说明一个问题。比如一节综合课在一个历史事件中综合融入了数学、英语、历史、科学、社会各方面的知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很有益。教师也是这样,他们很多时间都在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非常注重行动研究。课堂上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让学生学会了尊重、竞争、合作和自信。

美国基础教育的特色

在美国,任何一类课堂都是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将知识、能力、态度培养等教育内容融为一体。教师首先要提出课堂讨论的问题,面对问题学生要组织团队参与,分析问题的实质,分出不同的角色。学生要寻找最适合自己学习研究的角色,为解决问题去查阅资料、请教老师,然后相互讨论、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以报告、设计等多种形式呈现解决问题的结果。这种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既是能力培养的过程,也是价值观形成的过程。

美国学校的德育和规范无处不在。在美国学校的走廊上、橱窗里、饭厅和各项活动场所及每一间教室的墙上、门上、黑板上,都张贴着充满生活哲理和闪耀人性光辉的格言警句、警示,激励学生追求上进、把握人生、树立理想和遵规守纪。如:“反对校园暴力和伤害”“未来在我们手里,生命充满选择”等。美国教育的理念和育人思想渗透在学校的每一个角落,德育无处不在、习惯养成教育无处不在。美国学校的每一间教室里、实验室、图书馆、体育馆和校长教师的办公室里都悬挂着国旗,学生每天第一节课前要面向国旗宣誓。

与此同时,美国的学校在个性化的特殊教育方面有着明显的教育效果。他们针对不同类型和智商的孩子进行分析研究,安排相关教师进行个性化辅导,努力做到“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美国基础教育的启示

在出访和教育比较后反思当前我国的教育現状,在当前学校班级授课制还不能改变的情况下,我国教育已经尽力提供了尽可能多的选修课程,开展了与学生个体成长相适应的教学活动。世界上没有最好的教育发展模式,只有更适合本国国情的教育发展模式,我国要结合本国国情,寻找、探索和创新适合我国国情的基础教育发展模式,从而办出自己的教育特色。

9.《美国》教学反思 篇九

[提要]读书新闻点:高考落幕,高校招生大战开锣,人们的焦点也随之转向大学:名校万众热捧,差校门前冷落。为了压缩教学开支,美国大学使用非正式教师授课十分普遍,甚至在哥伦比亚大学和芝加哥大学这样的名校,本科生也由年轻教师甚至研究生授课。

注:“studentdebt”意为“学生(贷款)债务”

读书新闻点:高考落幕,高校招生大战开锣,人们的焦点也随之转向大学:名校万众热捧,差校门前冷落。急速扩招和无序扩张,使一些大学面临招不到学生的尴尬,也让很多大学教学质量持续下降。本科文凭越来越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而这又反过来影响大学生源的质量和经费的来源DD这些中国高校面临的问题,在美国同样存在。美国学者安德鲁德尔班科(AndrewDelbanco)在他的新著《大学:过去、现在和未来》(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里对美国本科教育进行了调查和剖析。观察这些世界性的问题也许会对我们改进和完善教育制度有所裨益。

“生意经”侵蚀“大学魂”

近年来,美国大学里人文类基础课程越来越少,而“人文学科滋润学生心灵”之类的教育箴言似乎也成了醉汉的胡话。德尔班科在书中指出,美国大学学费急剧上升,而就业难度却不断加大,严峻的投入产出比让学生和家长不得不比以往更倾向将大学教育看做一场生意,而这场生意的成败要看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其他的评价标准都被看做是神话:比如大学人文传统的传承等,它们在无情的市场评估面前显得毫无价值。

为了压缩教学开支,美国大学使用非正式教师授课十分普遍,甚至在哥伦比亚大学和芝加哥大学这样的名校,本科生也由年轻教师甚至研究生授课。多数年轻教师又都希望尽快从基础课的教授中解脱出来,因为从事研究工作可以挣到更多的钱。这些基础课正是西方大学教育的精华所在:最适合启发活跃的思想、最具有知识的建设性。经费压缩的结果就是精华的流失。

再说奖学金,美国大学提供比世界任何地方都多的奖学金,国家提供给有色人种和家庭困难学生的奖学金比一个世纪前多了很多。然而,随着近年来美国普通大学入学率急剧升高,固然更多人可以接受本科教育,但大学的经费却随着经济危机而急剧减少。分到每个学生身上的奖学金更是少得可怜。过去足以应付学费、生活费的奖学金,而今已经很难用来完成学业了。德尔班科认为目前保持美国传统的大学正在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威胁。本该是充满激情和造就学生最有效的本科教育却只能提供“缺乏声誉、利润和前途”的教育。

大学教育折射社会不公

精英大学(如常青藤联盟高校)经常以品格优异或运动成绩出色为由招更多其他族裔和贫困家庭的孩子,这似乎折射出美国大学教育的公平。然而,这种招生的公平原则实质上相当虚伪,德尔班科调查显示,进入精英大学的绝大多数机会还是留给了名人、学校潜在赞助者甚至那些从邮政编码可以判断来自富人区的孩子。这些高校的所作所为绝不是他们标榜的推动社会平等,而是加剧社会不公。

德尔班科在书中对美国精英大学给出了一个清晰而令人信服的描绘,揭露了这些学校所谓的“珍视多元价值”的口号到底是什么样的本质。德尔班科还指出,最糟糕的是荒唐的大学入学考试却在制造一个只有5%到6%的申请者可以进入这些精英高校的假象,似乎这些幸运者都是通过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才进入的。这种自欺欺人的考试游戏,不仅成了对穷人的障眼法,而且那些权贵们的孩子不会像罗斯福或者肯尼迪那样,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能够进入精英大学是由于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决定的.,相反,他们不觉得应该为自己的出身而心存感激,他们误以为这些都是自己努力的结果。

德尔班科举例说,当他询问进入耶鲁大学的“秘诀”时,一位著名银行家告诉他,他的父辈曾经毫无愧意,甚至是自豪地跟他说过:“看看耶鲁的新生名单,这些都将是美国未来的领导者,而他们没有一个(穷人才上的)公立中学毕业生。”

精英高校越来越昂贵,这就保证了这些高校生源的阶层、教师的高薪、优质的教学水准和良好的毕业前景。如此这般也造就了一个成本不断上升的系统,没钱没势的人们被排除在系统之外。这真是对美国大学宣扬的所谓“民主精神”的最大讽刺。

不要为找工作而读大学

德尔班科在书中通过大量的实例说明了一个惊人的观点:不要为了找工作而读大学。尽管“人们仍然看重教育”,而且在有学位和没学位的人之间很可能总是会存在经济和社会鸿沟。但是,用人单位和教育机构都在不断演变,人们对学士学位的态度也在改变。一些用人单位更看重经验、技能和态度,而不是学位;另一些用人单位则从一开始就要求员工持有更高的学位。

学士学位曾经是受过良好教育、可以胜任工作的标志,如今却失去了这一优势。时间短、花费少的培训项目提供了另一种有吸引力的职业出路,而更有威望的硕士学位正在超过学士学位,使后者沦为垫脚石。一方面,经验不足的高校毕业生大军期待着从事管理性工作,而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却找不到它们需要的技能娴熟的工人。

1950年,美国约有34%的成年人完成了中学教育,而如今,超过30%的人都有大学及以上学历。,高等院校颁发了160多万个学士学位,这一数字将在增至近200万。“如今的学士学位就相当于过去的中学文凭。”DD这已经成了社会共识。这种“螺旋上升的学位通胀”现象让越来越多的美国人不必要地背上了高昂的学生贷款。

10.美国 教学设计 篇十

遵化市堡子店中学 吴英飞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美国的自然环境特点和移民国情。2.美国农业生产的布局与特点。

3.美国的工业布局及高科技的特点。

4.美国对世界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应负的责任。

(二)能力目标

1.参考学校图书馆中的地理书籍学会运用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运用图书馆中美国的地形图、气候图和农业带的分布图,揭示地形、气候两个要素对美国农业分布的影响。

2.运用图书馆中美国的矿产资源图以及美国主要的工业区和工业城市图,揭示矿产资源对美国工业区的影响。3.运用图书馆中的图表等资料,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什么促进作用。

4.利用学校的图书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利用学校图书馆学习地理知识,进一步丰富地理学习方法,培养地理学习的兴趣。

2.利用图书馆的资料了解美国对世界资源的掠夺和环境的破坏,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3.利用图书馆查阅我国资源的利用现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美国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农业生产特点、工业特点以及种族构成等。

(二)教学难点

1.揭示美国农业带的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2.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的推动作用。

3.认识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世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应负的责任。

教学过程

(一)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1.导入:让学生进入图书馆,利用图书馆的的资料查询在日常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产品是美国生产的?请列举一些产品或品牌。(可口可乐、摩托罗拉手机、福特汽车、柯达胶卷等。)

总结: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国家,它的工业产品遍布世界,我们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看到。今天我们就来全面认识美国的工业状况。

2.引导:查阅图书馆中《美国主要工业的分布图》了解美国有哪些主要工业部门。(钢铁、汽车、化学、电子、宇航、石油、飞机制造、军火等。)

3.在图书馆中引导学生读“美国主要的工业区和工业城市”图。

引导:请同学们在图上指出下列工业城市:底特律、纽约、休斯顿、旧金山、洛杉矶、西雅图。(底特律:汽车。纽约:纺织、化工。休斯顿:石油、宇航、飞机。旧金山:电子。洛杉矶:宇航、电子、电影。西雅图:飞机。)

学生活动:通过运用图书馆中的资料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各抒己见。总结:东北部是美国开发最早、污染最严重的工业区,主要是传统工业部门。后来逐步向南部、西部“阳光地带”转移,这两个地区逐步发展成为以新兴工业门类为主的工业区。

4.查阅图书馆中关于美国的产品的报纸资料等了解美国有哪些产品居世界前列?(居世界第一位:合成橡胶、轮胎、铅、载重汽车、发电量、磷肥等。居世界第二位:煤炭、新闻纸、水泥、钢、小汽车。)提示:多看“阅读材料”。

5.根据以上学生在图书馆中获得“材料”,让学生分组讨论美国的工业生产有什么特点?(工业产品种类齐全,产量大,技术先进。)板书:完整的工业体系,产量大,技术先进。6.有人说:“美国是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你同意吗?通过利用图书馆中的资料你能列举一些有关高新技术的产品和其他事物吗?(航天飞机、微软公司、彼尔·盖茨、爱国者导弹、大型轰炸机。)板书: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7.查阅图书馆关于美国的经济的资料并播放美国经济的视频了解近几年美国经济为什么能平稳发展?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了解近几年,美国的经济平稳发展,主要得益于高新技术产业。阅读P87页第2题提供的材料,说说高新技术产业对促进美国经济增长的作用。(1)美国经济增长中的27%归功于高新技术产业。

(2)1988~1996年,美国在高新技术领域新增就业机会105.6万个。(3)预计到2001年;因特网收入将超过3500万美元。(4)美国经济增长的三分之一来自于信息产业。板书:带动美国经济的增长

美国的确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增长,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板书:“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8.过渡: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第一经济强国。它众多的工业产品和高水平的生活消费,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呢?请学习下面一个标题的内容。

(二)能源消耗大国 1.创设情景。

(1)放录像:美国街头众多汽车的片段。(2)提供美国进口石油的数量资料。

(3)展示美国东北部排放的废气,在加拿大境内形成酸雨的文字材料和图片。借助材料,直观感受美国对世界资源的大量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2.展示“美国矿产资源”图。引导:美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资源大国之一,这为美国发展工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展示“一些国家的人均能源消费”图。

引导:然而美国并不满足于消耗本国资源,还要从其他国家大量进口。

观察图中所标数字,美国消耗的能源是中国和世界平均水平的多少倍?板书:资源消耗大国。

说说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对世界能源可持续利用的影响。(美国的人均能源消费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78倍,是中国的8.9倍。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以大量掠夺、消耗世界资源为代价,发展本国经济,对世界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4.展示“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图。请同学们观察图中的数字计算:美国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是世界的平均水平多少倍?是中国的多少倍?(美国的人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倍,是中国的7倍多。)板书:排污大国

5.学生探究:为什么说保护世界资源和环境是美国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美国是世界第一经济强国,有能力保护;美国也是世界第一资源消耗和排污大国,有责任和义务保护。美国政府应该有责任心,采取得力措施,使世界经济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板书: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小结:美国是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国家得益于本国丰富的资源和先进的科技。但是对于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也造成了很多问题。资源的消耗量巨大,使资源的数量迅速的减少,很多资源是不可再生的,需要珍惜;环境遭到破坏是很难恢复的,我们应当有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延伸与探究:

美国的发展给我们有所启示:我国和美国的自然条件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如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现在,党和国家把经济发展放在重要位置,经济的发展必然要开发资源,但是我们还要保护资源,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能否从美国的发展中借鉴其能适合我们的经验?课下查阅图书馆的资料就此试写200字左右的文章。

教学反思

其一,在地理教学中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资料结合本节知识能力要点进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让学生们动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在“乐中学,学中乐”。其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学生学习起来事半功倍。利用身边的信息库如:学校的图书馆,自己去找想要的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是地理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将对学生终身学习地理乃至其他知识产生深远的影响。其三,“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了《美国》这节内容,我们从中获得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对我们有用吗?利用图书馆拓展学生对美国的认识,了解美国的经济发展。从美国经济的发展中学习可以借鉴的经验,就是对我们有用的知识。

个人简历:

吴英飞,男,大学本科学历,中学二级教师。自2003年毕业以来,一直植根于教育第一线,从事地理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对教育事业倾注满腔热情,付出辛勤的努力。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乐于奉献,不图回报。以真诚的爱心、踏实的作风和行之有效的方法,专注于教育教学。教学基本功扎实,教学效果明显。

11.美国环保动画电影的内容与反思 篇十一

这七部电影的发行年代、诉求内容、片名是:1992年关于雨林砍伐与废气排放的《芬谷林:最后的雨林》;1993年关于垃圾、有毒气体、噪音、及废气处理的《一个森林的故事》;1994年关于都市绿地规划的《中央公园的矮魔》;1995年关于资源争夺的《风中奇缘》;2007年关于水污染处理的《辛普森一家》,2008年关于垃圾处理的《瓦力》以及2009年关于资源争夺的《阿凡达》。

(一)

《芬谷林:最后的雨林》(FernGully:The Last Rainforest) 是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于1992年发行,由澳洲制作的动画电影,故事的诉求内容是雨林砍伐与废气排放。有位尖长耳、有薄翼、身长仅数寸的小精灵,名叫水晶,自小生长在雨林中。她听说人类被一个名叫骇格色斯的恶魔赶出了雨林,骇格色斯却被小精灵们打败,而关禁在一株树里。

有一天,水晶在雨林里见到一些死去的树,树身以红色油漆画着待伐的叉号。她也见到一些人类,并在无意间把其中一位名叫查克的年轻人缩小成只有数寸大小,于是小精灵水晶、年轻人查克和一只名叫克达的蝙蝠,一同出发去探险。

由于人类不断地砍伐雨林,终于砍倒了关禁骇格色斯的树,他跑出来后,由伐木机排出的废气中获得了能量,为了向小精灵们复仇,他诱使人类去砍伐小精灵们居住的雨林,当吸收了更多伐木机的废气后,骇格色斯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恶魔。

聪明的水晶故意让骇格色斯吞入肚里,并使一棵树的种子在他肚子里很快地长成大树,而把他又关禁在树里。最后,小精灵水晶把年轻人查克变回原来的大小,并和学到了教训的人类,共同保护雨林的不受砍伐。

在本片中,小精灵水晶忧心地对年轻人查克说:“雨林护持着云雾、空气和水,让生命不断繁衍,人类怎能少得了雨林呢?”在本片的片尾,蝙蝠克达以警告的声调说:“看吧!人类又回到雨林了,他们将砍掉树木,营建高速公路、停车场及便利商店,然后……”然后它就没有再说下去了。

本片探讨了雨林砍伐与废气排放的问题,如何凝聚危机意识、建立规范,是人类共同的职责。关于雨林的砍伐,巴西于二十世纪起,大量砍伐亚马逊热带雨林以开辟农田与牧场,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各国际组织开始致力于雨林的保护。至于减少废气的排放,继1997年“京都议定书”的签订,世界各国于2009年举行气候峰会,通过各国减少排碳量承诺的“哥本哈根协议”,以期减缓地球暖化的危机。动画业者或可考虑制作以对抗地球暖化为题材的动画电影。

(二)

《一个森林的故事》(Once Upon a Forest) 是一部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于1993年发行的动画电影,故事的诉求内容是垃圾、有毒气体、噪音及废气的处理。在森林中有四只年幼的动物:爱冒险的树鼠、害羞的鼹鼠、贪吃的刺猬以及可爱的獾妹妹,跟随着一位年长的獾老师学习。

有一天,有个缺乏公德心的驾驶员,从车窗内丢出一个玻璃瓶,瓶子碎在路上。碎瓶刺破了一辆卡车的轮胎,车翻了,车上氯气筒的氯气逸出,弥漫在森林里。

獾妹妹回到家中,发现父母已死于有毒的氯气,而她自己也被氯气熏昏。爱冒险的树鼠将她救出,见她一直昏迷不醒,獾老师要树鼠、鼹鼠和刺猬去远方采集草药。他们在路上克服了被开路的机器掩埋的危险,依照獾老师的草图制成飞行器,飞过峭壁,在暴风雨中飞了回来,以草药治好了獾妹妹。

不久,有一群戴着防毒面具的人们来到森林,吸除了氯气,并且拯救了误踏陷阱的鼹鼠。这群人走后,幸存的动物们又再度活跃于森林中。

在本片中,树鼠、鼹鼠和刺猬看到黄色的挖土机、推土机、压路机,发出巨大的噪音和排出大量的废气时说:“可怕的黄龙,好像要吃掉我们。”在本片的片尾,獾妹妹问獾老师,经过氯气逸出的事件后,森林是否仍可恢复原貌 ,獾老师以期待的语气说:“可以的,只要我们都尽力来拯救家园,就像树鼠、鼹鼠和刺猬以全力帮助你那样。”

本片探讨了四种环境污染:垃圾、有毒气体、噪音及废气。垃圾是驾驶员丢出的玻璃瓶,有毒气体是逸出的氯气,噪音及废气则来自开路的机器。有毒的氯气,造成森林中动物的伤亡,如何安全地储存与运送有毒气体,是本片提出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三)

《中央公园的矮魔》(A Troll in Central Park) 是华纳兄弟公司于1994年发行的动画电影,故事的诉求内容是都市的绿地规划。一位善良而胆怯的矮魔名叫史丹利,擅长于园艺,凡是他拇指按到的地方,就会开出花来。矮魔国禁止栽种花木,他因无意间按出的一朵巨花,被矮魔国的王后驱逐至纽约这个水泥城市,史丹利在中央公园的一座桥下的洞穴落脚,并和小男孩格斯结为好友。

当王后知道,史丹利仍快乐地生活在中央公园的花木之间,非常气愤。她施用咒语使格斯不停地哭,泪水逐渐淹没了洞穴,在这个危急的时候,史丹利把格斯的玩具船变大,带着格斯和他的妹妹乘船逃逸。后来,王后借机将格斯的妹妹掳回矮魔国,胆怯的史丹利不敢随格斯前往搭救,只身前去的格斯被王后变为矮魔,格斯的妹妹则身陷山洞。

后来,史丹利克服心理障碍,回到矮魔国救出格斯的妹妹,并以拇指与王后的拇指对按,史丹利赢了,他并未被王后变成石像,王后却被他按得全身长满了花。王后出其不意,抓住变为矮魔的格斯的拇指,按向史丹利把他变为石像,王后自身却变成了一丛玫瑰花,被狂风吹得无影无踪。

当史丹利的石像被抬回中央公园,格斯的拇指忽然间成为绿色,他按向史丹利把他从石像变了回来,此后,不仅是中央公园,连纽约市区也处处开满了花朵。

在本片中,当史丹利以无意间按出的一朵巨花闯祸时,矮魔国的王后本来要把他变为石像,国王却说:“不如用他来杀鸡儆猴,我知道一个只有石头和钢铁、没有花木的地方,那儿的人比我们矮魔还丑还恶,比较送他到那儿,把他变为石像倒是便宜他了。” 听了国王的话,王后将史丹利放逐至纽约,不料那儿还有个中央公园。本片有一首片尾曲,其中的第二段可意译为:“想象一个美好的地方,那儿没有毁灭、没有忧伤,花儿盛开,鸟儿快乐地歌唱,那是一个令人向往的绿色的天堂。”

本片探讨了都市规划中绿化率的考虑、公园及绿地的预留及花木的栽种。美化城市,亦可美化人心,在作一座城市的规划时,拥有中央公园的纽约及拥有清溪川的首尔,或可作为参考。

(四)

《风中奇缘》(Pocahontas)是迪斯尼公司于1995年发行的动画电影,故事的诉求内容是资源的争夺,本片以美国印地安公主波可红塔丝和英国拓荒者约翰·史密斯的恋情为背景。

总督雷特克里夫率领约翰及其他拓荒者,从英国来到北美洲寻找金矿,当波可红塔丝与约翰相遇时,她说她的族人并非野蛮人,这块土地也非入侵的拓荒者所能支配或拥有。她又说当地并无金子,约翰向总督雷特克里夫报告后,雷特克里夫并不相信。

后来,波可红塔丝的未婚夫见她和约翰在一起,怒而攻击约翰却被他的朋友射杀,约翰也因此被印地安人掳去。当约翰将于日出之际被处死时,雷特克里夫率众前来拯救,经波可红塔丝的舍身恳求,族长父亲答应释放约翰,却被雷特克里夫开枪射击,约翰挡在族长身前而受伤,拓荒者们制止了雷特克里夫。最后,约翰向波可红塔丝话别,与其他拓荒者扬帆驶回英国。

nlc202309011216

在本片中,总督雷特克里夫不相信当地无金,也不认为是因肆意伐树及挖掘而遭致印地安人攻击,他说:“为甚么这些野蛮人要攻击我们呢?因为他们藏有金子啊!我们一定要去抢过来!”拓荒者抵达北美洲时唱的插曲《都是我的》说:“来抢此地的金子啊!我们要发财啰!由此刻起,这块土地及其所有都是我们的!”本片有一首片尾曲《风中的色彩》,其中的第一段可意译为:“不要认为你脚下的土地就是你的,不要认为你拥有整个地球,我知道每块石头、每棵树、每个生物,都有生命、都有灵性、都有名字。”破坏地球,就是破坏我们自己的生活空间。

本片探讨了地球资源的争夺,在十七世纪为金矿,在今日则为石油。然而,石油终有用尽的一天,核能也有安全及废料处理的考虑,发展绿色能源如风力、水力、太阳能或可为能源发展的长期目标。

(五)

《辛普森一家》(The Simpsons Movie)是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于2007年发行的动画电影,故事的诉求内容是水污染的处理,由于夸张讽刺手法的运用,被分级为“十三岁以下须父母陪同观赏”。本片中虚构的辛普森一家,是美国的一个中产家庭,成员为三十四岁的父亲荷马及母亲马芝、十岁的儿子巴特、八岁的女儿丽莎及女婴马姬。

有一天,绿色时代乐团来到春田镇,乘着木筏在湖中开演唱会,严重污染的湖水溶解了木筏,使得乐团的团员们纷纷落水。经过丽莎在镇上会议的呼吁,居民们合力清除了湖中的垃圾,并沿湖筑了一圈篱笆,不让人往湖里丢垃圾。

荷马并不理会湖水的污染问题,他驾车闯过篱笆,把他养的宠物猪的粪便全数倒入湖中,湖水又遭污染了。不久,有一只松鼠跳入湖中,被污染的湖水突变成一只口吐白沫、有许多对眼睛的松鼠,这只松鼠被环保局捉住后,局长决定用一个特大的半圆玻璃罩,把整个春田镇都罩起来。

当春田镇的居民们发觉是荷马闯的祸时,气愤地把他的家放火烧了,辛普森一家逃到冰天雪地的阿拉斯加。最后,荷马得知环保局局长想要炸掉春田镇,他毅然返乡,和儿子巴特合力将炸药丢出镇外,炸去了玻璃罩,春田镇的居民们又可自由地出入。

在本片中,绿色时代乐团的团员在湖上演唱时说:“感谢大家的参与,在演唱了三个半小时后,想跟各位谈谈环保,不是要说教,而是我们乘着的木筏快被污染的湖水溶解掉了。”这夸张的一幕,深刻描绘出湖水的严重污染。丽莎在镇上的会议呼吁居民们,合力清除湖中的垃圾时说:“湖水被垃圾污染是本镇的一场噩梦,我怕你们不会信服,就在你们每个人喝的水中偷加了一些湖水。”被丽莎这么一说,没人敢再喝他们面前的水了。当辛普森一家逃到阿拉斯加时,当地的代表说:“欢迎来到阿拉斯加!赠送您一千美元,我们送每户一千美元,好让大伙儿允许石油公司破坏本州岛的自然美景。”这场虚构的情节,指出石油的开采及输送,造成了景观的破坏。

本片探讨了如何处理水污染的问题。北欧各国于二十多年前即重视此问题,以旅馆的床单及毛巾为例,旅客若不要求即不更换,如此可减少使用洗衣剂,避免水源的化学污染,近年来美国的旅馆也开始仿效。

(六)

《瓦力》,或译《机器人总动员》(WALL-E)是迪斯尼公司于2008年发行的动画电影,故事的诉求内容是垃圾的处理。本片将时空设定于十五年后的2015年,被堆积如山的垃圾覆盖着的地球,由一家名叫购巨的大公司统治着。地球上已经没有植物,不适合人类居住,购巨将所有的人都以购巨宇宙飞船送上太空,留下许多被称为瓦力的机器人清理地球上的垃圾。宇宙飞船的设计者设定等到地球上有活的植物,才能启动重返地球计划。

原本预计只需在太空中停留五年,但是五年后垃圾仍只清除掉一小部分,购巨的执行长绝望地给机器人驾驶下达指令:永远不要让人类重返地球。漫长的七百年过去了,人们仍生活在购巨宇宙飞船中,变得异常肥胖,以滑动的坐椅代步,由机器人伺候着,三餐都吃液体食物,时时都盯着电视看。

而在七百年后,地球上只剩下一个瓦力机器人,他发展出自我意识,喜欢收集,收集品包括一株在冰箱里发现的、未受垃圾毒害的仅存的植物。有一天,购巨宇宙飞船上的人们把机器人伊娃用太空小艇送回地球,以探视地球上是否已有植物,而再度适合人类居住。瓦力对伊娃一见钟情,和她带着植物乘坐太空小艇,回到购巨宇宙飞船。

机器人驾驶不想让人类重返地球,便把伊娃带回的植物丢弃,瓦力将它拾回拿去给船长看,船长看了这株从未见过的植物,又看了祖先留下的照片,在曾经遍布着植物的地球上,人们快乐地唱歌跳舞,决定重返地球。他们以这株植物启动宇宙飞船,回到了地球,开始种植树木及清理垃圾,重新在地球上生活。

在本片中,当船长看到瓦力带回的植物,对机器人驾驶说:“我们必须回去,如果这株植物能活在地球,我们也能,地球是我们的家,家里出了事,不能坐视不管,我们已经在太空中生存七百年了,我们要的是生活而不仅仅是生存。”当生活品质过于低落时,生活也成了茍且求生。当船长看到祖先留下的照片时,对机器人驾驶说:“地球的生活真迷人!人们在农场播种、浇水、收成小麦,烘烤出披萨,啊!人们还可以跳舞!”在宇宙飞船中,整天以滑动坐椅代步的人们别说跳舞,连走路都不会了。

本片探讨了垃圾处理的问题,若焚化不当则污染空气,若掩埋不当则污染水源,减少垃圾的产生及有效的回收,或可减轻垃圾的问题。

(七)

《阿凡达》(Avatar)是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于2009年发行的动画电影,故事的诉求内容是资源的争夺,由于战斗场面的穿插,被分级为“十三岁以下须父母陪同观赏”。本片将时空设定于一百四十五年后的2154年的潘多拉星球,其上居住着黄眼、蓝肤、长尾、长辫、有人类两倍身高的纳威族人,他们用长辫的尾端与其他生物的辫尾连接而沟通,纳威族人认为所有生物皆相互依赖,并信仰大自然之神伊娃。

一家大企业雇用了许多退伍的海军陆战队员,来潘多拉星球采集昂贵的安欧布它尼矿石,并探测出此种矿石,藏于纳威族人视为家园之树的下方。大企业的科学家制造出以人脑控制的纳比人称为阿凡达,以杰克脑力控制的阿凡达被送到潘多拉星球,以便和纳威族人沟通并劝他们离开家园之树。杰克在树林中遭受狼群的攻击,被纳威族人的公主娜堤瑞所救,她教导杰克射箭及驾驭野马与巨鸟,说纳威族人的语言,过纳威族人的生活,杰克与她日久生情,并愿向纳威人效忠。

当大企业的主管由杰克口中获悉,纳威族人绝对不会离开家园之树后,决定发动攻击,他们先投以催泪弹驱走纳威族人,再以飞弹炸倒家园之树。纳威族人纷纷逃到生灵之树下,祈求大自然之神伊娃的帮助,并在杰克带领下展开反攻,恐龙、狼群、野马及巨鸟也受感召而加入战斗,纳威族人终于取得胜利,把大企业的人员遣返地球。

在本片一开始,大企业的主管说:“我们来此的目的,就是要取得一克重即价值两千万美元的矿石。”当家园之树被飞弹炸倒后,杰克对纳威族人说:“那些人传达的信息是,他们想要什么就可抢走什么,我们要向他们宣告:不!这是我们的领地!”反攻之前,杰克在生灵之树下向大自然之神伊娃祈求时说:“我也许只是对着一株树说话,但是如果你能听得到我的话……地球上已无植物,天外来的人类毁掉了他们的大自然,现在又要来毁掉我们的大自然,他们会接连而来像一场不停的雨,我们将反攻,但须要你的助佑而获胜。”

本片探讨了资源争夺的问题,如何妥善地使用地球的有限资源,并创造出新生资源,是一大挑战。以垃圾来发电及以海藻来提炼蛋白质,为新生资源的两个例子。动画业者或可考虑制作以新生资源为题材的动画电影。本片剧情中的人类部分以真人演出,纳威族人的部分则以电脑动画制作,并同时发行三度立体及非三度立体的两种电影版本。

上一篇:2022年甘肃省省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公告下一篇:创建园林城市动员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