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备考工作总结与反思

2024-07-11

学业备考工作总结与反思(共9篇)(共9篇)

1.学业备考工作总结与反思 篇一

高中生物学业水平考试备考总结

一、教学与备考策略

(一)教学策略

1、深入钻研课标,根据学情进行科学定位

借鉴2010年水平测试试题,细心推敲对考试内容四个不同层次的要求,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逐步体会并认同如下策略:重视教材,狠抓基础;立足中低档,降低重心;做法上采用:快步走,多回头;重点内容,多渗透;重要方法,多强调。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了严密的教学和备考计划,同时心中要有“备课中的集体意识,教学中的基础意识,备考中的学生意识,训练中的效率意识。”

2、教学中紧抓基础主干,重视综合联系

水平测试属于水平性考试,主要考查的是课本的基础知识。对课本上一些较偏、较难的知识尽量不展开,课后练习中的“拓展题”,自我检测中的“技能训练”和“思维拓展”,以及课本中大量的“思考与讨论”,针对不同的班级,我们都择题不同。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把本章节的知识点讲清、讲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尽量构建知识网络,帮助学生形象记忆和理解,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在课堂上吸收和掌握知识。关注教材中的“本节聚焦”环节,达到及时巩固上一节课的知识的目的。

在夯实基础、紧抓主干的基础上,重视知识的纵横联系。每学完一章,就要全面梳理本章的知识,作系统归纳总结,同时,精选综合性的题目进行适当训练。

(二)备考策略

1.用好考试说明,明确考点

云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标准与说明阐述了学业水平考试的性质、内容、要求和形式,是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和备考的依据。学业水平考试内容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分子与细胞》、(必修2)《遗传与进化》、(必修3)《稳态与环境》三本教材的正文部分为考试的基本范围。其中必修1占35%,必修2占35%,必修3占30%,考试形式为书面笔答(闭卷)和实验操作考查两部分。

学业水平考试说明列举了各单元的内容标准及水平标准,在复习中我们以练代讲,将各考点知识贯穿在练习中,并按照样卷中Ⅱ卷大题模式,分成7个模块进行详细复习,这7个模块是动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包括细胞器结构及功能,动植物细胞、原核细胞及真核细胞的区别。光合作用的模式图,包括光反应及暗反应进行的场所、物质变化、能量变化,叶绿体的形态、结构、功能。细胞分裂图,包括区分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各分裂的分裂时期,会数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DNA量,家族遗传系谱图包括识别性状的显隐性,基因的位置,书写正确的基因型及表现型,会计算简单的概率,与生活的关系。激素及神经调节、稳态的模式图,包括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反射弧的组成,突触的模式图,激素的反馈调节和分级调节。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网)简图,包括识别生产者、消费者,清楚生物之间的关系,会数食物链,知道生态系统的组成。实验部分特别关注新课程中的新加进的实验,如健那绿,吡罗红,甲基绿,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对选择题部分,以考试说明上的典例、练习为主,每节课布置要完成的练习量,答疑,适当补充。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备考内容的顺序方面作一些调整,我们以学生最能学好,最容易学会的先复习,我们先复习必修3,然后必修1,最后必修2。基本做到每堂课以学生练为主,教师精讲的时间控制在25分钟以下;课堂上采用限时训练----对答案----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教师点评的模式,通过在课堂上即时做,即时对答案,即时评讲,学生对相关的知识点掌握得比较牢固。

2.周密计划,加强模拟训练

备课组的计划11月底完成教学,12月初进入学业水平考试复习,同时跟上配套的模拟训练,共完成8套模拟训练卷。对每套试卷以学生讲为主,对易错题,图表题,文字叙述题反复讲解,规范作答,要求无错别字,专业术语规范无错,题意理解无误。

同时加强备课组活动,及时地了解到最新的考试动向,以及别人的备考经验。有的老师在备考建议中提出及早准备,及时综合复习,加强模拟训练,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复习经验。

3.分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

对于优生采取完成必做的练习,画概念图,构建知识网络,整理归纳知识。

对于差生采取多背诵,多默写。如有丝分裂的各时期的特征,衰老细胞,癌细胞的特征,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反应式等。平时多关注,课堂多提问。

以上是我们的一些不成熟的做法,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总结,也希望得到各位同行的指点。

二、附基本情况统计表

2.学业备考工作总结与反思 篇二

金东区教研室 张成生

今天与大家共享的主要是金华市初中科学学业考试近三年的试卷特点和相应的一些复习建议,希望能给大家在复习中有些帮助。

一、金华市初中科学学业考试试卷特点

㈠试卷结构

近几年来,金华市初中科学学业考试试卷在题量、题型设置等方面都比较稳定。整卷共38题,满分值为16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全卷分为卷Ⅰ、卷Ⅱ两部分。卷Ⅰ为选择题,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卷Ⅱ为简答题、实验探究题和分析计算题,共100分。其中简答题10小题20空,每空2分,共40分;实验探究题4小题15空,每空2分,共30分;分析计算题4小题,满分值为30分。

考试内容中,生命科学约占26%,42分左右;物质科学约为68%,108分左右,其中化学约46分,物理62分左右;地球、宇宙与空间科学约占6%,10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及科学、技术与社会部分分布于各块内容中。

难度系数稳定在0.70~0.75之间,容易题为70%±5%、稍难题为20%±3%、较难题为10%±3%。控分点一般在简答题与实验探究题。

㈡命题特色

1.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

近三年的试卷都突出主干知识,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如元素化合物、压强、二力平衡、生态系统、串并联电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欧姆定律、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实验操作与探究等),分析计算题难度适中。双基是命题的主要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此来引导教师立足于课堂,立足于基础,抛弃“题海战术”。在重视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考查的同时,试题也十分关注过程与方法,并以隐性方式设计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

2.重视学生能力的考查

近三年的试卷都几乎没有考核那些死记硬背的科学知识,力求通过考生所学知识解释科学事实、原理与方法,分析科学实验中的有关信息和数据得出科学结论的能力。突出科学实验探究的原理、方法和设计能力以及考生科学素养的考核。

⑴重视对实验和探究能力考查

近三年科学试卷十分重视对科学实验能力的考查。科学学科都是以实验和探究为基础的,前人在探究自然的过程中不但留下了以事实、概念、原理、规则、定理等结论形成的知识,同时还形成了大量的关于如何进行有效探索的科学方法。对实验和探究能力的考查,在近三年的金华卷中比比皆是。

如2008年卷中,第9题对实验的基本操作的考核;

第17题对物质制备原理的考核,实际上是是平常教学中的一些学生实验的原理;

第31题液体产生的压强与深度关系的探究,是对液体内部压强特征实验的改编。

第33题探究光合作用释放出来的氧气中的氧元素是来自反应物中的H2O还是CO2;是科学史上研究光合作用典型实验的试题化改进。

在2009年试卷中也有许多考查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试题。如第7题是也是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规范考查:

第10题是对使用显微镜方法的考查,都是对实验基本操作的考查;

第13题模拟“下雨”的汽化与液化原理,是对实验原理的考查;

第20题文字型实验推断中化学反应的原理的考查;

第28题CO2气体发生装置的仪器选择和收集时导管接口的选择突出了原理的考查:

第30题废水排放问题对离子在溶液中结合的原理考查:

第33题的第1小题是对需加热仪器的选择:

第31题种子萌发条件的变量分析,是对控制变量的考查。

第32题通过表一和表二有关数据得出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与总质量的关系及甲乙两种液体密度的关系,是对实验数据分析处理的考查。

第34题中第3小题则通过对电流与电压关系的分析及保证实验安全电路中允许通过最大电流的分析。

还有对实验意外现象的分析考查,如前面所讲的2009年第33题,第⑵小题中没有C装置(安全瓶)实验操作顺序颠倒后引起的后果的分析,以及第34题电路故障分析:

10年科学试卷中考查实验与实验探究的试题共有15题,这些试题不仅涉及到实验的基本操作、仪器使用与连接,还包括如何提出问题、认识问题、提出假说、怎样设计研究方案、如何科学地收集和处理数据、如何正确得出结论等方面知识,引导考生关注实验和探究,培养考生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精神,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⑵重视信息获取和读图(表)能力考查

试题中既有大量科学事实材料的呈现,又有大量的图形和表格的设计,试卷从考生熟悉的生活和自然现象出发设置有现实意义的探究问题,考查考生在实际情景中提取信息、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根据探究问题和假设,分析、处理多种信息获得事实与证据的能力;考查考生运用文字、图表、模型等方式解释、说明探究过程和结果的能力。

如2008年卷中的第13题,通过溶解度曲线图提供信息来考查相关的知识。

第18题则需要通过表格提取信息。

第31、33、34、38题,都需要从所给的图表中提取信息。第34题是实验数据。第38题是铭牌提供的数据。

2009年卷中第7题和第14题都是通过图表提供信息。第14题是化学反应的模型提供信息。

第18题也是溶解度曲线提供信息。

第35题则需要通过柱状图分析,得到有用信息。

这些都需要从所给的图表中提取信息。2009年卷中共有图表22个。

2010年全卷中共有图表29个。

如第2题,提供了一个生态养殖模式图。

第15题是图和表的结合。

第16题和17题分别是坐标图和实验装置图。

第27题是实验改进装置一组图。

第29题是电路图;

第30题是推断框图;

第37题是装置图与坐标图的结合。

图表型试题涵盖物理、化学、生物等各分支学科内容,试题简单明白、图文并茂,增强了试题的可读性和情景性,降低了试题的难度,考核了考生读图、读表得出结论的科学思维能力。

⑶重视科学思维能力的考查

在电学实验、物质鉴别、推断和环境保护等知识的考查方面,突出了试题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旨在考查考生思维的深度、广度和发散度,考查考生知识迁移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2008年卷中第15题通过能源开发,结合光合作用的内容,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迁移与应用。

第19题,改编自2007年福建的中考中的填空题,在不降低思维要求下,适当的下降了考试要求。但对学生来说还需要较高的思维能力。

第26题,在对生活问题的解决中考查了对概念的理解与应用,不直接考记忆,具有很强的灵活性。

第30题突出了思维的广度与发散性。

第32题突出了试题的灵活性。

试题同时关注考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和思维能力的严密性。例如第三大题实验探究第34题的第5小题电路故障问题的分析,对安培表2无示数的理解,许多考生认为只是由于安培表2支路R0发生断路没有电流通过,造成了安培表2无示数,而没有考虑另一条支路R2短路也会造成没有电流通过安培表2而无示数。其实这些考生对安培表2无示数的理解不全面,思维不严密。安培表无示数实际上是没有电流通过安培表,没有电流通过安培表的原因有两种:一是该支路发生断路,二是与R0并联的支路发生短路。所以许多考生没有能够答出两个完整的答案。

09年第20题白色固体中物质的推断、30题在溶液中离子共存问题,都需要较强的思维能力。

34题最后一小题运用图表数据关系保证器材安全求最大电流等均要求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来分析、处理和整合。

此外,第33题让学生拓展学习了“红热的铁与水蒸气反应生成氢气和一种黑色固体铁的氧化物”。这一过程不仅考查了实验原理、装置用途、氢气性质等短程,而且要求学生运用元素守恒知识学会本反应的产物。第32题物理探究题从密度计迁移到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与物体质量、液体种类的关系,也有类似学习功能。

10年卷第27题第二小题D装置中小试管的作用:

30题物质的推断、33题改进错误的装置等均要求学生运用科学罹难来分析、处理与整合。

⑷重视学科综合能力的考查

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综合性试题在09年与10年的科学试题有所增加,也较好进行整合,突出综合性。

如2009年卷的第21题以海洋为背景,将脊椎动物的判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及二氧化碳与水反应且pH值变化整合在一起,实现了物理、化学与生物的大综合;

第25题则是物理与化学的综合,将化学反应与受力变化的整合更是无缝衔接。

第31题:则将生物学中种子萌发与呼吸作用有机整合,是学科内整合的一种类型。

2010年的试题中,综合了沸点和压强的关系,密闭容器内压强变化规律,物质间反应的规律等知识;

第27题整合了有关密度、压强、液体压强、浮力等知识,学生必须真正理解掌握相关知识及原理才能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对学生综合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这些均有利于引导学生从更宽广的科学背景上来学习、思考、整合。

3.情景选择贴近考生生活实际,同时关注社会科技进展

近三年试卷涉及的考点均依据考纲而来,但试题的设计均以考生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科学事实和现象为背景,做到试题背景设计新颖独特,知识考查落脚点低。通过选取合适的素材,考查学生从中提取信息、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理解和运用科学知识的水平。进而引导教学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关注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试卷较多地选取了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现代科技知识、社会热点问题为试题背景,充分体现 “科学就在身边”的理念,引导学生关注现代科技的发展,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试卷很多题目设置了一定的生活或社会情景,加强了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08年试题第1和第12题的都与学生所处的青春期有关,在做试题的同时也加强了青春期的相关教育;

第2题是生活中自然现象与光学知识的联系;

第8题是水资源问题与地球上水的分布、循环、利用的结合。

第15题是能源问题;能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第22题葡萄糖注射液;

第24题农作物的生长问题;

第27题是当年将要举行的北京奥运会;

第28题学生所熟知的中国飞人刘翔跨栏结合反射弧及产热的知识。

09年卷把基础知识融在联系生活实际、社会热点和当前科学发展的前沿问题中,突出时代性。试题以“地球一小时”、杭州飙车事件、甲型H1N1流感疫情、大陆与台湾直航等社会热点编制了第1题环境保护措施:结合了地球一小时的活动。

第2题考查力学惯性知识:结合当年影响很大的杭州飙车事件。

第27题考查传染病和免疫相关知识:结合流行于当时的甲型H1N1流感。

第29题考查速度有关知识则是结合对台直航。内容相对较陈旧。

还有以生活为背景编制的第6题植物的分类:

第8题天气与气候知识也是结合生活实际。

第9题生活中的小实验考查电与磁知识:

第13题以模拟实验考查物态变化及受力分析:

第16题投影仪与银幕考查反射与折射知识:与学生课堂生活经历直接相关。

第19题大力士比赛考查杠杆知识:结合趣味体育比赛。

第26题电路故障引起火灾考查电功率与短路等知识:

第38题以常见家电电饭煲考查欧姆定律、串联电路特点和电功率。

2010年卷第1题结合热门的低碳理念。

第2题生态养殖

第3 题以世博为背景让学生用所学科学知识和原理解释“喷雾降温”这一现象:

第4题解释生活中常见的两种摔跤现象,很强的体现了学生和生活的密切联系,题目表现了鲜活的生命力:

第21题以玉树地震为背景增强时代意义:

第22题挂衣钩是生活中常用物品,为什么能支持一定的重物?用所不的知识进行解释。让考生真正感受到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生活和科学密不可分。

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突出应用性和教育性。09年卷第3题营养素粗纤维的作用引导学生要多吃蔬菜,第19题大力士比赛考查杠杆原理寻求省力方法,第26题电路故障如接触不良和短路引起火灾,从而引导要避免故障发生。10年卷第9题能引起到引导学生运用适当机械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

二、近三年金华市初中科学学业考试试题简析

从分科角度看,金华市初中科学学业考试卷的内容可分为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四部分。现按照分科角度看这四部分内容在试题卷中比例与近年常考的知识点:

1.物理

物理部分内容的题型分布如下:选择题6题,计18分(一般是光和热各一题,力和电各两题);填空题3题6空,计12分(主要是力和电为主);实验探究题2题8空(其中一题是电学的探究题,近年来都是放在第34题),计16分;分析计算题2题(力、电各一题),计16分。其中部分内容是与其他学科综合而成,或者涉及探究等内容,整卷中物理部分分值约共计62分左右。力、电、光、热的分值比约为十比九比二比一。

近年来常考的知识点主要有:

光的反射折射与平面镜成像;物态变化;力与运动(惯性参照物)、二力平衡、能量转化、简单机械(杠杆、滑轮)、压力压强、密度、浮力;串并联电路特点、欧姆定律、电功电功率(铭牌信息)、电学实验探究题(包括电表读数、电路连接、电路故障等)、电与磁。

常考知识范围相同,但试题呈现都有所不同,如光学的试题:

08年主要考了光的反射,09年反射与折射都考到,10年是光的折射。从这三年的试题可以看出,光学试题主要考了光的反射与折射,个别与平面镜成像、光的直线传播有关。凸透镜成像特点不考。

2009年和2010年都考了简单机械的内容,但09年考的是对杠杆力臂的分析和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如何能更省力;10年考的是滑轮的相关内容,动滑轮与定滑轮的区别与特点。

近三年中,关于浮力的试题较少,08年的19题与浮力有关,08年31题的最后一空,09年第32题的第3空是关于浮力计算的。10年试题中没有出现浮力的内容。关于液体压强特点的试题在08和10年均有所涉及。

物态变化的试题在近两年都有考到。09年的13题与10年的第3题都与物态变化有关。都是液化气化的内容。

电学试题相对来说比较稳定,特别是电学探究题,这三年都是放在第34题。主要考了:“实物图的连接、数据分析、故障判断、操作注意事项等。”其他涉及的还有电表读数、欧姆定律的计算等。如08年考了:

09年考了:

10年考了:

计算题第36题,08年考到了功和功率;09考到压强、功和功率;10年是考到功和压强。由此可以看出,近三年的第36题的计算,以功和压强为主,再加上速度、力的分析等。当然还可以放进其他一些计算。

电学计算都是放在最后一题,往往以一家用电器为背景,计算电功和电功率计算为主,再加上电流或电阻的计算。一般难度不大。

2.化学

化学部分内容的题型分布如下:选择题6题,计18分;填空题3题6空,计12分;实验探究题1题4空,计8分;分析计算题1题,计8分。也有部分内容是与其他学科综合而成,或者涉及探究等内容,整卷中化学部分分值46分左右。

近年来常考的知识点主要有:

能源、科技、环保、新材料等

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

溶液的知识(组成、特点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常见气体的性质、制取、检验

金属活动性顺序

酸碱盐的性质和相互转化

物质分离和检验

有关反应类型,方程式书写

有关方程式(含有关化学式的)计算等

实验设计和探究

没有涉及的主要考点有化合价与化学式等相关知识、化学式中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等。

其他一些常考的知识点还有pH、材料(如铁)等。

近三年来比较典型的化学试题主要有以下这些:

能源、科技、环保、新材料等历年都是学业考的常客,新课程学业考试以来,从06年到10年,只有08年没有考与环保有关的试题,其余四年的金华卷中第一题都是与环保有关的。09年是与地球一小时相结合与气候变化有关的环保试题,10年则是低碳节能相关的环保类试题,侧重点略有不同。

实验操作或装置用途的考核也是每年都到的常客。08、09年主要是判断操作正误,也是一种常见的中考试题。10年考的是化学实验装置与用途,难度略有上升。

通过模型来考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反应类型分类等,在金华市的学业考试中也是非常常见的试题。

从近三年金华市试题来看,溶液知识是必考的内容,近三年的试题都与溶解度曲线有关,但三年试题的侧重点略有不同,08年是考溶解化与饱和与否的问题;09年与10年试题涵盖面更广一些。

化学实验题则是以气体的制取、检验、净化和收集为主。

近三年试题中,化学推断题也是常见试题。推断题的类型 主要以文字叙述为主,也有框图式与图表信息类型。08年的试题主要是文字叙述与框图,09年也是文字叙述。10年是以框图型为主,再加上坐标图形式提供信息进行推断。

化学部分的探究题,在近三年中以推断、分析和实验操作为主,还有一些是除杂类的试题或是装置作用的试题。

3.生物

生物部分内容的题型分布如下:选择题6题,计18分;填空题3题6空,计12分;实验探究题1题3空,计6分;分析计算题1题,计6分。也有部分内容是与其他学科综合而成,或者涉及探究等内容,整卷中化学部分分值约共计42分左右。

生态系统成分辨认与作用、显微镜结构与使用、传染病、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新陈代谢、营养成分的消化吸收与作用、血管与血细胞的特点与区分、动植物细胞结构特点、种子的萌发。

其中生态系统成分辨认、传染病预防的一般措施、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显微镜结构与使用几乎是年年考的内容。

以下考点近些年相对偏少:食物链、种群与群落、反射与反射弧、酶、遗传物质、非传染性疾病、生物圈的演化或进化、激素等。

例:

这三题都与食物有关。08年是营养素(蛋白质)的作用;09年食物中营养素(粗纤维)的含量;另一题是营养素起始消化部位。10年没有考到相类似的内容。

例:

生物科学中的分类与区别的试题。08年和10年是关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异同。09年是关于动物、植物的分类。

例:

关于显微镜的试题是必考试题,但呈现的方式或是考试的侧重点每年不相同。08年是放大倍数与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即放大倍数与视野范围)之间关系;09年是视野明暗的调整;10年是实验操作的顺序。

例:

08年和10年都有关于种子萌发条件的试题,都是萌发条件控制的选择有关。09年是种子萌发相关的探究题,除萌发条件外,还结合了种子发育及呼吸作用释放热量的内容。

例:

08和09年都有传染病相关的内容试题,08年考了传染病流行的三环节和传染病分类的内容。09年考易感人群与病原体、免疫等内容。10年没有考的原因是当时将传染病部分删除了,没有列入考试的条目中。10年重新增加传染病的内容,但免疫部分没有列入,也就是传染病内容是考试范围内的,免疫内容是考试范围外的,是不会考的。

例:

光合作用作为生物部分核心内容,每年也是必考。通过近三年的试题看,每年呈现的方式都有所不同。08年是关于能量的转化,09年是光合作用的场所与能量转化的问题。10相对比较综合一些,涉及到的知识点也较多。

例:

分析计算题的第一题,即35题,一直以来都是生物分析题,并且都与生态系统的内容有关。考到比较多的如生态系统成分的分析。近三年中,食物链的内容也考得较多。如08年考的是生态系统成分、新陈代谢中的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食物链中物质与能量的流动;09年也有生态系统成份的分析的内容;10年也是生态系统的成分与食物链的内容。

4.地理

地理部分内容的题型分布如下:选择题2题,计6分;填空题2空,计4分;共计10分。

天气与气候、地球自转与公转、月相这几项内容考到较多。

地理部分作为送分性试题,近三年考到的知识点比较固定,难度要求不高,基本是容易题,一般不会成为失分点。11年对于地理部分内容删除较多,以往常考的方位判断、等高线地形图都变成了非考内容。目前在金华市科学学业考试知识条目中仅剩下22条内容,范围限制较小。

以前常考的内容还有两块。一是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近三年的试题中都中呈现。

另一常考内容是天气与气候。主要是两者的区分与判断。

其他还有水循环,月球的特征等内容。在08年的试卷中也有体现。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金华市学业考试科学卷稳定性强:不仅是命题特征、试卷结构,也包括一些常考的知识点。另外是重点突出:知识点稳定,试题不简单重复。

热点知识出题概率大,但不表明一定考,非热点知识出题的可能性小,不是说一定不考。热点知识一定要掌握,才能把握大方向,非热点内容也应清楚,才能得高分。

三、复习建议

1.注重基础,不盲目拔高要求

金华市2011年学业考试复习用书中的知识条目是学业考试试卷命题的依据。教师在复习中知识点的落实和试题的选择都应该严格限于条目所界定的范围。有限时间,只有有的放矢才能轻负高效地完成复习工作。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永远是科学课程考查的核心。近年来,坚持“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原则。同时对计算能力要求较高的繁题、难题、偏题、陈题也不作要求。大部分试题应该是基础性的,仅有少数试题的具有较高的思维能力要求。所以在中考复习中,绝对不能拔高试题的知识要求,但绝不能降低技能的要求。因此,在复习时注重基础尤为重要。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试题应注重灵活多样,强调能力立意,许多题目起点高,但落点并不高。在教学中,对基本概念的理解要切实把握其内涵和外延,有意识地进行概念间的辨析,不要死记硬背,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它们。在复习过程中,要对所学知识作点——线——面的归类,作纵向、横向或不同角度的归类,使掌握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在进一步学习新内容时,便有可能对新知识自觉进行归类、编码、积累,一旦需要便能够自觉检索与提取。在复习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将知识的整合,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这是复习知识内容上的一种比较好的方法。

学业考试有核心知识,需要下重力让学生掌握和巩固。但学业考试不会仅仅考核心知识,一些考查点每年都会有所变化,所以在教学中,还要兼顾一些条目中有的非常考知识点,所花时间可以少一些,但绝不能形成盲区。

2.重视实验,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

实验是科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虽然在中考前已经进行了实验操作考查,但实验操作考查重在动手。在中考中,却可以对实验原理、仪器选取、实验步骤、数据处理等进行全方位的考查。因此在复习时,实验应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从考查范围上看,既有教材中的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还增加了源于教材不同于教材的实验。除考查学生的操作、数据处理等能力,还增加了设计实验能力的考查。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在真正理解实验原理。我们需要改进实验教学方法,更多地开展研究性的实验和兴趣实验,引导学生遇到实验多问几个为什么,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实验能力。

3.精选试题、注重反馈针对指导

现在信息发达,各地模考卷层出不穷,我们不能拿到手就用,在使用前要进行认真分析和取舍。分析试卷本身是否符合科学新改革理念;试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否都在考试大纲范围之内。要针对自己学生知识的“缺陷”进行选题;不论什么试卷都应选择(剪辑)后再用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训练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讲评试题前,教师要着重分析每一道试题用到了哪些知识点,试题考查了哪些科学能力,分析试卷中各试题的难易情况,解析命题意图,问题的设置,问题的陷阱,分析思考试题与知识切入的整合点,特别是情景信息题要分析如何从背景材料获取有用的信息,如何解题等。

在练习讲解前,要准确无误的把握学生答题情况,弄清哪些题错得多,错在哪里,找出错误的症结,分析何种能力需要加强等都做要到心中有数,讲评时才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加以剖析。

教师应引导学生总结失分的原因:是知识漏洞(如答不出或答错),还是能力欠缺(如分析不透、表述不清或随意答题);是审题不慎(未看清关键字眼、隐含条件和答题要求而粗心大意),还是技术性失分(如错别字、笔误或计算出错等);是答题不规范(如公式不写、单位不统一等),还是心理紧张(如考试时头脑一片空白等)。评讲时应结合有代表性的试题和学生的典型错误,进行深入分析,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主要缺陷和今后的努力方向,认真总结,吸取教训,提高良好应试心理素质,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余文森教授说:“没有针对性的教学就是一般化的教学,一般化的教学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复习也是如此。我们应该给学优生细致分析,查漏补缺;给中等生予以方法和技巧;给学困生以基础,宁可少复习一些,但对于复习到的重要知识点则一定要通透,让其学会,才有兴趣。才会原意学,才能会学。

针对审题,我觉得培养方法应该是:

⑴变式题练审题。通过修改设问、修改要求,来看学生对审题的情况,锻炼学生的审题能力。针对学生情况,对于审题问题,教师需要多多指导,培养学生抓题眼的能力。

⑵讲思路暴症结。在习题讲解或辅导中,尽可能让学生讲一下错题的解题思路,让学生暴露出症结所在。

学业考前的最后阶段教师应由重视基础知识转移到综合能力训练上来。试卷内容的分析也就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点上,要从提高能力的角度进行试题分析,对于学生能力的欠缺点加以重点分析和指导,加强学生审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为了应试,可以采用层级下移策略,通过将试题归类、模式化,总结常考点在考题中的呈现方式,辅以适当的针对性练习,使学生在考试时,能将一些检测高层次次思维的试题,如探究技能的试题,下降到再现、再认的层次,提高中等生的成绩。

科学试卷中有大量的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试题,考查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强调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强调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作为科学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结合热点、焦点问题,引导学生参与社会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应用知识的能力。

我们给学生做的历年试题或是典型试题正如能源中的原油,教师应该思索如何将试题选择、分类、组织统整、内化、转化和应用,协助学生将这些试题转化为汽油(即知识与方法),再通过学生转化为能源(智慧,或者是转变成分数)。

4.注重表达与规范,提高答题准确率

对学生来说,由于解题不规范而失分的情况不容忽视。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解题规范训练。不少学生解题时,审题、读题匆忙,只了解个大概就下笔,从而造成解题错误。当今是信息时代,有些题目信息量大,学生只有仔细的读题才能获得这些材料的信息,并因此获得与问题相关的主要因素。要学会筛选,留下有用的信息,从而抓住问题的本质,发掘其中的隐含条件,找到解题的突破口,获得正确的解答。解题过程中,要多分析、多思考,这样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从而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解题的规范还体现在文字表达的准确性上,尤其是一些专用名词和术语的表述。比如质量与重量、入射角与射入角……,尤其是生物学方面的术语,需要教师的注意。平时教学中,对于重点词语和易错字词应当进一步强调正确的书写,注意避免考生因错别字而扣分。

3.学业备考工作总结与反思 篇三

昆铁三中高二年级组 张 辉

本次学业水平测试中,我担任全年级八个班,将近四百人的教学和复习备考工作。说实话,心里真没底,很紧张。但经过大家共同努力,历史学科过关率达到100%。A和B等级的学生达到83.3%。

但是,好成绩的取得,仅靠教师本人是不够的。复习备考,应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依托年级组各位老师的支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备考冲刺阶段,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一直鼓励学生,“你们一定能行,相信老师,相信自己”。当学生充满信心地面对考试时,自然积极努力。

回顾整个备考复习过程,有以下几点和大家交流,妥当与否,敬请指正!

1.充分重视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这是由教育部指定的省级普通高中文化课的水平考试。考核普通高中学生文化课的基础学习的掌握情况。不管是否与高考挂钩,我们都必须努力抓住这个机会,打好这难得的基础。为此,学校和年级组开展了学业水平测试备考动员大会,鼓舞大家的斗志,坚定师生努力拼搏的信念。

2.合理安排教学与复习的时间和课时。由于高二年级科目较多,历史学科的课时仅安排了每周两节。面对《必修三》一本新书的内容尚未进行,还要复习备考,我便在开学初制定了教学备考计划。用9、10月两个月的时间完成新课教学,11、12月份两个月进行复习,从而为复习创造了有利条件。

3.充分运用考试说明,引领复习。

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说明是我们复习备考的指导性文件,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运用。我的做法是:

第一,教师本人要仔细阅读和研究,充分领会考试说明的指导性意见。考试说明使师生明白哪些是考试的重点内容,除了了解必备考点,还可以适当放弃一些考试说明中没有涉及的考点,避免无的放矢。

第二,让学业水平测试说明进课本,认真阅读理解教材。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说明对测试的内容有明确规定,并提出了相应的测试能级要求,对凡是考试说明要求了解的知识点,一定要了解并掌握其基本内容。我和学生一起将考点中提示的复习方向用史实具体化,即整理知识要素,让学生明确备考复习的具体知识点。淡化远离考试说明要求的知识点,抓住重点知识、主干知识,以确保复习的有效性和方向性。

第三,重新梳理知识体系。专题史的一个弱点就是乱,特别是通史基础不太好的同学,脑袋中往往乱成一团。零碎的记忆只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只有进行系统的梳理,才能达到时空一致,真正理解历史发展的脉胳。所以,我将会考说明的体系重新组合,按照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现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古代世界(政治、经济、文化)、近代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现代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脉络梳理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第四,利用考试说明中的习题训练、巩固知识点。不能一味地死记硬背,要用各种复习手段调动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反复记忆。

4.利用好课堂的检查督促环节,及时发现学生的复习漏洞。由于每周总课时量较多(最后两周达到24节课),面对的学生面又太宽,因此,每堂课的课前听写和提问,成为我了解学生复习情况的重要途径。为了给同学们一些压力,对于不认真复习的同学,给予针对性的辅导督促,例如:到办公室一对一的背书、请班主任亲自出马做思想工作、发动家长在家监督复习等。总之,随时关注他,盯着他,让学生不学都不好意思。

5.抓好习题训练,进行巩固和查缺补漏。习题训练过程中,不可只做题而忽视总结、归纳,应该帮助学生学会掌握答题技巧,掌握规律性的历史线索和答题思路。此外,进行分类训练和针对性训练,对知识点进行巩固和夯实。试卷不能只用成卷,还应该自己出题,或组合经典例题和各地的好题,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6.利用模拟考试,进行实战演习,鼓励士气。模拟考试对于了解考查学生复习情况极为重要,一定要认真对待。为了强化复习,我们年级以考代练,每天下午都有模拟考试。每个学科基本每周都进行一次摸底。虽然阅卷很辛苦,但为了及时摸清学生的情况,我们全年级师生都咬牙挺过来了。而且,对试卷要有练必改,有改必评,评要到位,查找问题,及时解决,提升学生答题技巧,同时,不断鼓励、督促学生。针对问题严重的答卷,我找到本人,进行说明和指导,让其重视自己存在的问题。

7.选择一些重点、热点问题和周年问题作为专题进行复习。如: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斯大林模式的功与过;制度的创新(中央集权制度、科举制度);中国的近代化;科技革命和科技成就等等。

8.培养规范答题的习惯。复习时,我利用幻灯片,将第一次学业水平测试的典型卷面(包括好的和不好的)放映给同学们观看,吸取他人长处,养成规范答题的习惯。做题时,我要求学生注意答题格式,即条理化,段落化、层次化,可将答题要点用①②③来分类分段归纳,切忌一段式答题。答题内容准确到位、言简意赅,语言通顺,使用规范的学科语言答题。切忌冗长繁琐,词不达意,使用口语。还应该注意错别字问题。

4.学业备考工作总结与反思 篇四

晋江二中袁建民

摘要:高中英语模块学业评价的主要目标在于发展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和对教学形成积极的反馈作用。本文从学业评价的策略、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三个方面来探讨高中英语模块学业评价的实施策略以及存在的问题。

关 键 词: 高中英语 模块 学业评价 反思

2004年9月高中英语新课程正式在广东等四个省份使用,2006年秋季开始,我省全面启动高中新课程改革,它既是一场教育教学的重大改革,更是一种符合社会发展和人性发展的社会变革,它标志着中国的封闭式教育逐渐向国际化开放式教育的转化。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学科和模块三个层次构,其中模块是科目的基本单位,它是“基于明确的教育目标,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所构成的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模块教学将使课程体系从封闭走向开放,有利于适应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学生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旧的评价体系越来越不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要求,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进行英语课程评价改革已势在必行,而构建适应新课程内容的新型英语学业评价体系成为一线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一、学业评价方案初探

1、英语模块评价的设计思路。评价理念的落后是制约课程改革与发展的一个严重问题。传统的评价过多强调学科知识体系,忽视人文性,以测试为评价的唯一形式,注重对单纯的语言知识结构的考查,重结果,重成绩,从而导致教学活动以考试为中心,学习过程变得僵化,学生身心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和伤害。美国教育评价专家斯塔弗尔比姆认为:“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prove),而是为了改进(improve)。”高中英语新课程的评价体系应建立在“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自主性学习理论”等多种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同时紧扣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来制定。《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把英语的学科性质定位为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对学生学业的评价必须同时关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 5个方面。

在评价学生的某个模块学习的结果,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综合考虑英语模块评价的设计思路:(1)英语模块的学业成绩评定由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组成。(2)提倡以等级形式表示最后的评定结果。先评分再转化为相应的等级。(3)过程性评价主要以描述性语言来报告评价结果,也可采取语言描述和等级评价的方式进行;评价要有益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形成学生继续进步的动力。过程性评价以自评为主,兼顾他评、小组评和教师评,在评价内容上除了日常教学活动以外,还应该有平时的测验、自我优秀作品展示等。(4)终结性考试仍以口试加纸笔考试为主要手段,注重考试对学生英语学习所起的导向性作用,试题要加强语境设计, 适当增加开放性试题及主观性试题的比重, 给学生更多的表达机会和表达空间, 并倡导新的评分标准;同时注意题型必须为学生所熟悉, 在旧有题型的基础上赋予新的内容, 同时希望经过探索, 逐步开发出新的考试题型。(5)模块学分认定不能把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方面的内容简单相加,而应分别加以报告,然后再确定是否给予学分。

2、模块学业成绩评价的维度与方法。模块学业成绩评价的维度包括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法主要包括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和模块学分

认定三个方面。“知识和技能”主要通过终结性评价来予以实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主要在过程性评价中来实施,最终以模块学分认定来对模块学业成绩进行综合评价。

二、形成性评价对英语教学的促进作用

“过程性评价采取目标与过程并重的价值取向,对学生的动机效果、过程以及与学习密切相关的非智力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价。”这种评价主张对学习的动机、态度和效果进行三位一体的评价。过程性评价的主要任务在于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存在的不足以及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综合评价。从评价主体来看,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从评价方式来看,有描述性评价、百分制和等级制;从评价目的来看,主要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及时而有效地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并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形成性评价伴随着整个英语教学过程,实践证明,正确运用形成性评价对提高教育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通过考查,观察和学生的交流等方式,对学生的书面作业,口头问答,演讲,朗诵等课内外学习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合作精神等做出评价。通过评价能不断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成为学生继续进步的动力;帮助学生反思和调控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促进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同时为教师提供教学反馈信息,以便于教师反思和调整教学行为,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过程性评价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测试型评价和非测试型评价。评价时则要重视评价对象即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积极的交互过程。应将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强化评价的改进和激励的功能。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成长和发展的过程。应针对评价对象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简便易行的评价方式,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实效性。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增强了对自己能力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因而自觉地把握进步,体验点滴成功,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也可产生对自己成果的拥有感,掌握反思学习的技能以及决策技能。

三、高中英语新课程模块终结性测试的思考与完善

新课程注重过程性评价,并不等于不重视终结性评价。作为高中英语新课程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一起,共同承担着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任务。终结性评价是基于模块的封闭型测验,一般是在每个模块修完后进行的闭卷考试,其主要目的在于考察学生综合语言的运用能力。英语的模块终结性测试是在高中新课程的框架下,学生学完一个模块的课程内容之后,由学校自行组织实施的学业水平考试。它是检查学生在该课程模块的学习活动结果,以判断和衡量学生在该模块课程学习中所达到的水平为主要目的,是学生模块学分认定的基本依据之一。对英语模块终结性测试的把握,必须抓住以下几点:

1、不能把模块测试等同于选拔性考试。高中英语新课程模块终结性测试属于标准参照考试,是学生完成相应模块学习之后的水平性测试,这个水平应该是大多数学生通过正常的学习活动就能够达成的。同时要“淡化分数,提倡等级评分”,避免过分强调模块测试的结果,将其用作比较学生优劣的标准,确定学生在班级中的位置,衡量学生的相对水平。

2、突出运用语言知识,加强试题的语境设计。高中英语新课程模块终结性测试的主要任务在于“考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测试作为一种评价手段,无法全面考查学生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等诸多方面的情况。因此,如何在终结性测试中突出运用语言知识做实际事情的能力,把握住真实性和交际性原则,加强试题的语境设计,使试题贴近生活,应该成为学校组织英语模块测试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比如,对于单纯语音知识题和单纯语法知识题应取消,并降低语法测试的难度;增加具有语境的应用型试题;适当减少客观题,增加主观开放性试题的比例。

3、新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是对人的评价,是以促进学生学习为根本目标的。在模块终结性评价中,一方面,我们固然要通过考试方式和内容的变革,尝试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考查,但不能只求形式而忽视语言学科的特点。另一方面,要在终结性测试之外落实过程性评价的各种措施,终结性测试的结果必须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为鼓励学生的日常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可以考虑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过程性评价在最后评价报告中所占的比重。在模块终结性测试过程中,开放性试题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主观性、模糊性,一般没有确定的条件、方法与答案。

四、高中英语模块学业成绩评价的反思

英语模块学业成绩评价研究在理论与实践中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如改变了理论研究者的研究视角,变革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等。当然研究中也存在一些困惑:

1、学业评价的实用性和人文性的有效结合问题。新课标评价的基本理念是对人的评价。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评价。新的评价机制将彻底取代过去高考一张试卷定终身的武断做法,充分了体现了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我们不仅要把考试作为检测的手段和结果,而且把它作为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和提高诸种能力的一个新的学习过程,二者之间如何有效的结合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2、模块终结性测试与模块终结性评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可将二者混为一谈。为便于操作,可对模块终结性测试的结果采取“先卷面评分,再转换为等级”的方式进行呈现。如模块测试原始分满分为150分,参照大学英语八级考试划分为四个级别,150-120分为A,119-105分为B,104-80分为C,80分以下为D,表明测试不合格,必须进行补考。

3、在对待模块终结性测试结果的问题上,如何理解模块测试结果所蕴含的信息、充分利用模块测试结果方面,我们还缺乏系统的认识。评定等级显然不是我们组织模块终结性测试的唯一作用,除了给学生提示是否需要补考或重修、判断自己的等级水平的功能之外,模块终结性测试能否给教师、学生、家长、学校提供更多的信息?我们还可以从哪些方面挖掘模块测试结果所包含的价值?在模块学完之后进行,学生对测试结果进行反思的自觉性还不够。

此外,虽然新课标的评价机制淡化了语法和一些死记硬背的知识,但是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和工具性学科,教给学生清晰的语法概念,把好学生的语音关,采用各种方式扩大学生的单词量和词组量仍将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如何才能客观与真实性问题,过程性评价的可行、可信、有效性问题,学生的学习策略和

元认知问题,模块测验题的等值问题及如何利用过程性评价来体现学生学业进步的问题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探。

主要参考书目:

[1]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英语课程标准研制组·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解读·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3]赵淑红·形成性评价及其在校学英语教学中的实施·中小学英语教学研究·2001,(5)

[4]张玉秀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中小学英语教学研究·2004,(10)

[5]高凌飚·关于过程性评价的思考·课程教材 教法·2004,(10)

5.学业备考工作总结与反思 篇五

一、复习备考的指导思想

小学教育是基础性教育,语文又是母语学科。因此,无论是平时的课堂教学还是学业会考评价,都必须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学科素质教育、体现新课改精神、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全面提升出发,通过更新复习备考理念、优化复习备考过程、创新复习备考策略、减轻复习备考负担、增强复习备考效率,为学生创设全面系统复习母语基础知识、训练母语基本技能和全面展示学习成果的平台,以充分发挥小学语文学科为学生全面、终生发展奠定扎实的文化、工具和学习根基中的特殊作用。

二、复习备考的基本范围

本届学生1—6年级使用的都是人教版语文新课标教材。因此,复习备考要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以1—12册教材为主要内容,以《课课练》1—6年级新课程素质能力训练题为训练参考,进行全面、系统地复习训练,没有限定更小的范围。希望老师们不要猜范围、更不要猜试题,要着力于夯实基础、增强能力、提升素养。

三、考试命题的主要依据

本届学生1—6年级使用的都是人教版语文新课标教材。因此,考试命题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以1—12册教材为主要内容。以《课课练》1—6年级新课程素质能力训练题为训练参考(主要是参考试题样式)。

四、考试命题的遵循原则

在遵循“城乡统筹、面向全体、照顾差异、促进发展、增强自信”的基本命题原则下,努力使命题内容突出基础性、综合性、创造性、生活性和人文性,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整合。

五、考试命题的题型样式

从体现新课改评价理念出发,采用选择、判断、改错、选用、情境、拓展、自拟、探究、创造等多样化的题型样式,让学生从考试中体验语文的妙趣横生、博大精深和“书到用时方恨少”“腹有诗书气自华”,让语文试题体现出“亲和”“迷人”的微笑,使学生爱上语文、乐于考试。(请参考4—6年级新课程素质能力训练题和期末调研试题)

六、考试试卷的主要结构

试卷由字词基础、积累运用、阅读思考、习作表达四个方面,十四道小题组成;总分为100分,考时为100分钟;全卷难度值为0.6,容易题、中度题和拔高题的比例为6:3:1,其中开放性试题(主观题)占30%左右。

七、复习考试的主要内容

(一)拼音汉字方面

1、拼音:主要考查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纠正地方音、学习普通话的情况。

2、汉字:重点考查学生认清字形、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正确运用汉字的能力和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识字的能力;书写方面要考查学生是否达到“正确、规范、端正、整洁”这一写字教学的基本目标。

(二)词汇句子方面

1、词汇:重点考查学生正确读写、灵活正确地运用常用词语(含成语、名人名言、古诗名句、谚语、歇后语等)的情况,特别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近义词、反义词、多义词的能力。

2、句子:重点考查学生联系具体语言环境体会关键句子的含义和表达作用的能力,关联词语的运用能力,句子的仿写能力,尤其是积累和灵活运用名言佳句的能力。

(三)阅读思考方面

考查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考查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分文体来说,考查阅读说明性文章的能力,重点是看能否了解事物梗概,能否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以及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考查阅读诗歌的能力,重点看能否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简要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等。

(四)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方面

重点考查学生根据所创设的具体的交际情境(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符合儿童年龄特征的交际话题)进行有条有理且语气、语调适当的交际能力(对这方面能力的考试评价多体现在平时的过程性考核和综合表达考试之中)。

(五)书面表达方面

主要考查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与交流的语文综合素养和语言运用的实际水平(包括正确使用常用标点符号的情况)。习作的基本要求是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标点基本正确;完成不少于400字的命题或自命题习作。复习文本包括记事习作和想象习作以及读书心得和常用应用文。

八、复习备考的策略指导

(一)依据课标,凭借教材,适当拓展。请六年级语文教师仔细研读新课标,特别要弄清第一、二、三个学段的目标要求,做到目标明确、心中有数;具体指导学生复习备考时做到“既凭借教材,又跳出教材,还要回到教材”,处理好“量”和“质”的关系,侧重于引导学生形成动态的语文知识结构、熟练的语文基本技能和综合的语文运用能力。

(二)抓住双基,突出能力,整体提高。小学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工具性,决定我们无论是在平时教学还是复习备考,都必须重视“双基”过关,比如,字音、字形必须过关(最好将读音和字形容易混淆的字、词进行归类比较复习),应该积累背诵的经典要让学生烂熟于胸(最好创设语言情境进行运用性的复习积累);同时“五大块”的内容复习要做到“整体推进、生成能力”,不规定范围、不猜题,以免误导学生。

(三)注重实践,加强综合,体现创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综合性都很突出,复习备考中要用好市教研室编制的“新课程素质能力训练题”,适当选用一些资料(特别是经典的阅读材料),最好根据本班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水平,教师自己设计有针对性的复习训练试题,以便引导学生多实践,让他们在动手、动脑、互动中整合语文知识,找到基本规律,形成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九、学业水平评价命题的主要趋势

书面考试是语文考试评价的重要形式,是对学生语文学习情况的一种综合检测。作为学生语文学业评价的重要工具和基本方式,书面考试对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具有突出的导向功能。能否凸显书面考试的导向功能,使考试这个“指挥棒”作用指向新课程改革,引领教师遵循语文教学规律,促进学生在考试中发展,关键是要以课标精神为准绳,以课标教材为依据,以学生学力为基准,改革创新语文书面考试命题的设计策略。主要有以下发展趋势值得关注:

(一)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在工具性中渗透人文性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基本性质和特点的崭新定位,这一崭新定位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和考试评价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那么,在语文书面考试命题中如何将“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统一起来呢?

【题例1】下面是两道语言基础题:

(1)正确拼写:根据拼音和上下文的意思写生字词。

我亲身体味到,一个国家,一座城市,要获得奥运会举办quán(),该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我很难忘记巴塞罗那奥运会结束的那一天的夜晚,走出蒙椎克体育场,沿wān yán()山路下山,来到蒙椎克山脚那巨大的喷水池旁,看水花四jiàn()飞扬起冲天的水柱,在夜灯映照中liú ɡuānɡ yì cǎi()。我猛然听到随水柱飞扬起奥运会 liáo亮的会歌旋律,真是感动不已。我知道那是只有体育才迸发出的旋律,是体育才具有的 mèi()力,是体育才能给予我的情感。

(2)正确书写:精美的广告能提升产口或企业的知名度,但有些广告用语却违反了汉语正规用法。你作为“汉语规范化”的小卫士,请把乱改的成语纠正过来。

①某止咳药厂广告词:咳不容缓;

②某房地产广告词:出神入画;

③某灭蚊片广告词:默默无蚊;

④某医院门诊广告词:无微不治;

⑤某以旧换新公司广告词:换然一新;

⑥某茶杯厂广告词:有杯无患。

上述两题,可以说较好地统一了工具性与人文性,体现了在考查学生对语言工具掌握的情况中有机渗透人文教育的特点。第(1)题,要求学生根据拼音和上下文的意思正确写出生字生词,直接目的是考查掌握汉语拼音和字词的情况(属工具性),可是学生在解题中阅读这段有关奥运的“话”(语境),实质是在激发学生奥运情结,培育学生的体育热情(属人文性)。第(2)题,要求学生改正成语中的错别字,直接考查的是学生正确使用(书写)汉字的能力(属工具性),可是创设了“有些广告用语违反汉语正规用法”的情境,实际上也是在引领学生从小树立汉语规范化意识,并争当“汉语规范化”的小卫士(属人文性)。在这里,工具性与人文性不是“两张皮”,完全是有机融合。

(二)沟通知识性与实践性,在知识性中突出实践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那么,如何在书面考试命题中避免“重记忆轻感悟、重知识轻能力、重应试轻应用”等倾向呢?笔者认为,可将知识性与实践性有效沟通起来,以达到在考查学生对语文基本知识掌握情况的过程中有效考查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题例2】下面是两道积累运用题:

(1)灵活运用:根据提示,在句子中的横线上填恰当的古诗佳句或歇后语。

古诗、歇后语、谚语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是汉语的精华,我们从小就从中获得智慧、受到启迪。比如:爸爸妈妈和老师,就常用《长歌行》中的名句:“,”来教导我们从小就要努力学习;我们也从小学着借用古诗名句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当看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满园春色的景象时,就会情不自禁地吟诵《游园不值》中的两句名言:“,”;在谈到我们今天日新月异、蒸蒸日上的美好生活时,就会用歇后语:“ ”来形容。

(2)实践创新:学校是同学们学习和生活的乐园,为了保持校园的干净、整洁,学校领导要设置一个告示牌,让大家看后都能自学地行动起来。请你为告示牌写一条广告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两题,改变以过去单纯通过填空、默写等方式来考查学生对语文知识、经典语言积累情况的做法,而是通过创设具有启发性、引领性、运用性和教育性的情境(运用环境),将知识积累与实践运用有效沟通起来,在考查知识积累中引领学生恰当运用、实践创新。第(1)题,要求学生按照要求和提示,在句子中的横线上填恰当古诗佳句或歇后语,学生要能恰当填写,既要有丰富(相应)的语言精华的积累,又要有根据提示(具体语境)激活知识积累、恰当选择运用的能力,这就是将知识掌握(古诗、歇后语等汉语精华的记忆)、理解和在具体语境中的灵活运用合而为一,以达到综合检测语言积累和实践运用能力的目的。第(2)题的解答,要求学生有更丰富的语文知识积累和更高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兼顾客观性与主观性,在客观性中彰显主观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语文知识是客观存在的,在语文书面考试命题中不可能不涉及客观性试题,但我们可以通过创新命题内容和形式,将客观性与主观性兼顾起来,并设法在客观性中彰显主观性。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语文书面考试的客观化倾向。

【题例3】走进本学期的精彩课文,让我们认识了几位名人,如《灰雀》中的、《小摄影师》中的、《奇怪的大石头》中的、《我不能失信》中的 ;感受到伟大祖国的美丽和富饶,如富饶的、美丽的、璀璨的明珠 ;还了解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如读了、开天辟地的故事;观察了一幅名扬中外的画。除此之外,你还有哪些收获。

对一问题的解答,实际是引领学生对一个学期所学课文中涉及的最主要的、最基本的知识,进行回忆、梳理,既有较强的知识性,又有突出的综合性。试题前半部分的填空要根据提示准确填写,客观性强,答案唯一,作为对基本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查,是完全必要的。但如果仅仅像试题前半部分这样设计,就显得有些刻板、太客观化。所以,在试题后半部分给学生创设了一个相对开放性和主观性的情境“除此之外,你还有哪些收获”。这有利于考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客观性中彰显了主观性,照顾了差异性。

(四)体现全面性与综合性,在综合性中突出全面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语文评价要突出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就要在试题设计上下功夫,也就是要着力改变以往一道题只能考查一种知识能力或单纯考查知识的能力的单一功能,从考查“三维目标”达成情况出发,尽量在有限的试题中注入多元的考查功能,以综合检测学生的语文素养,引领教师实施语文素质教育。

【题例4】语言积累运用题:

(1)表示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成语:聚精会神、、、。

(2)古诗中写景的名句很多,如写春天美景的“,”;写夏天美景的“。”

(3)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我们要怀感恩之心。唐代诗人孟效的《游子吟》表达的就是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其中让你最感动的名句是“。”

(4)连接教我们做人的名句和意思相反的成语:

①名句:忠心 献给社会

爱心 献给父母

信心 献给朋友

孝心 献给祖国

关心 留给自己

②成语:高瞻远瞩 雪中送炭

锦上添花 鼠目寸光

腰缠万贯 事半功倍

名副其实 名不副实

6.学业备考工作总结与反思 篇六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省教育厅下发的《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学习预警与援助工作意见的通知》(黑教[2013]232

号)要求,结合我院实际,经研究决定,制定我院学生学业危机预警与援助干预工作方案如下。一、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学业预警与援助是一种由原来的事后处理变为事前、事中预防的新型高等教育管理方式。主要是指普通高等学校在读全日制学生的教育管理过程中,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不良情况,通过学校、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全员参与协作,及时提示、告知学生本人及家长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并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预警和援助措施,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一种教育手段和干预机制。(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建立、完善高校学生学业预警与援助工作体系,充分发挥学校、学生、家庭的合力育人作用,推动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切实提升育人工作的效果和水平,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二)基本原则1.坚持刚性管理与柔性服务相结合原则。既要严格执行相关教育法律法规和有关规章制度,也要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要关注学生学业水平,又要关注学生品德发展和身心健康;以人为本,促进师生间情感交融与默契。2.坚持静态管理与动态跟踪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学生学业预警与援助档案资料,同时注重对工作效果的跟踪、评价和反馈,实现对学生学业过程的有效监管。3.坚持学校培养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实行学校、学生、家庭三方联动的预警与援助工作模式,共同督促教育、帮扶转化学习困难或有其他学业问题的学生,形成育人合力。4.坚持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相结合的原则。积极探索科学的工作机制和评价方法,注重激励与约束的协调与平衡,形成长效机制,保证学业预警与援助工作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二、工作目标及预警分类(一)工作目标1.加强学风建设。督促学生按照学院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增强学习动力,提高素质修养,促进学风建设,避免、减少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切实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2.优化育人环境。建立健全由学院相关部门、教师、学生干部以及“学困生”家长组成的预警与帮扶体系,充分发挥合力育人作用。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实现对学生成长的全面关注、尊重和爱护,使学生、家长和学校间的人际关系更加和谐。3.维护校园稳定。通过加强多方联动协作,适时引导和及时干预,减少可能因学籍异动而产生的各类不稳定因素;通过学业预警的警示作用,减少学生的不及格率、降级率、违纪率等,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促进和谐校园建设。4、构建三全育人体系,营造好育人氛围。学院出台“三

全育人”的工作制度和方案,调动起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结合各自的工作岗位,分担育人职能,确保成人成才的育人效果。(二)预警对象及分类学业预警对象分类:一是学习困难学生,成绩突然下滑触及留降级或退学规定;二是违纪学生,因受到纪律处分影响正常学业学习;三是学生出现心理危机状态与倾向,无法正常完成学业。学生一旦符合预警规定,要立即进入相应预警工作流程。学业预警由轻到重依次为蓝色预警、黄色预警、橙色预警、红色预警。(三)细化分类制定援助工作学习困难学生预警分类1.蓝色预警(1)学生一学期有必修课成绩不及格;(2)学生一学期内单门课程缺课累计达到

1/4

学时;2.黄色预警(1)学生一学期有两门必修课或限定选修课在重修考试后仍不及格;(2)学生在年级或专业学习成绩同比前一学期下降幅度较大;3.橙色预警(1)累计有3 门必修课或限定选修课在重修考试后仍不及格;(2)在校学习期间未取得应修学分,可能导致无法正常毕业;4.红色预警(1)累计 5 门必修课或限定选修课在重修考试后仍不及格;(2)在校学习时间超过修业年限1 年(含休学、保留入学资格),仍未完成学业,触及退学规定;违纪学生预警分类1.蓝色预警(1)学生出现旷课或经常迟到、早退的行为;(2)学生病、事假超过一周且无特殊情况;(3)学生受到分院、学院通报批评;2.黄色预警(1)学生一学期内累计旷课达到

7.高三理科数学复习备考教学反思 篇七

新晃一中高三备课组YYL

今年高考复习备考工作基本结束,师生苦战数月,有多少辛酸,多少苦楚,成败与得失,即将在高考时得到印证,用高考成绩来说话,这是铁的事实,来不得半点虚假和故意做作;俗话说: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不管是怎样的学生,教师在高考面前,把点点滴滴工作做好了,把教学过程做实了,复习过程中,注意了每个细节,学生心中有底,教师心中有谱,学生走进考场,自然是功到自然成,一切随心所欲,顺理成章。今年我任教高三理科0907班和0912班两个C班的数学教学工作,现就我今年高考复习备考工作的过程反思如下:

一.成功的做法及过程。

1.第一轮复习我借助课堂新坐标复习资料和复习课件,把各知识点逐个理清。在高二学业水平考试复习工作完成后,备课组精选了高三备考复习一轮资料,资料选得非常好,是由王广祥主编的《课堂新坐标高考大一轮361全程复习》该书是名校名师联袂打造,央视上榜推荐品牌,各章节分布有考纲传真,考点梳理,思考感悟,学情自测,课堂典例互动,高考考向,延伸探究,变式训练,方法总结,高考命题透视,考题印证,阅卷心语,现场体验,课时智能训练等。在一轮复习中,我充分该复习资料,和学生一道,把各章的知识点及考点逐个理清,逐个完成各章节考点梳理,课堂典例互动等内容,认真扎实督促学生完成每节的课时智能训练,不留参考答案给学生,否则训练无任何效果;对学生的训练作业,严格要求,按时完成,对作业中的典型问题,逐个解决,不留任何一个疑点,扫清一切障碍。

2.在学生进入高三前,我把近两年高考理科数学常考公式及结论,花了两天时间总结打印给学生。要求学生在平时课余学习中逐条理解记住,以便于学生在每次周考、月考及平时训练中能灵活运用。

2.我把重要的知识板块中的一些小结论,总结打印给学生,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以便学生在每次考试中能信手拈来,不用再花时间去推敲一番,多花时间,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

3.二轮复习中,我重点抓住C班学生做好小题训练,提高解题速度,提高做题的准确率。因为每年的高考题中有百分之六十的基础题,共90分左右。学生把这部分题做好了,则学生的高考数学就成功了一半。

3.我通过认真研究高考大纲及考试说明,发现湖南省高考近两年理科卷中的17题为解三角形或三角函数题,18题为概率题,19题为立体几何题,20题为函数应用题,各题均为12分;所以在三轮复习中,我针对上述五个方面的知识板块进行了专题讲座,并且精选部分习题进行了足够的强化训练;这样能使学生在后来的每次综合测试中,取得较理想的成绩,效果较为显著。

4.规范答题卡填涂,规范解答题作答训练,使学生在考试中避免丢分。复习中我认真分析解答题中的书写格式,高考阅卷的分步计分及采分点,让学生在考试中通过规范解题,在高考网上评卷时,能取得各题最大限度的分值。

二. 存在的不足之处的反思及今后的对策:

反思今年高考备考过程,我认为今年的复习中存在如下不足之处:

1.在去年的暑假一个月,我应发放备课组所订资料中的阶段性测试卷给学生回家练习,巩固刚刚从学业水平考试复习中的知识点,也有利于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

2.从高二第一个学期就开始做的《小题狂做》未能督促学生全部完成,而只是完

成其中的大部分;这是因为在高二要完成学业水平考试的复习,当然应该恰当安排才好。

3.不应在去年暑假发复习资料中的课时智能训练给学生做。因为部分学生在假期不是认真去做,而是应付老师检查而抄了相当一部分习题的答案。造成高三第一轮复习时很多学生该做的作业不去做,而是拿暑假抄答案后的习题交来应付作业,所以训练的效果被削弱。

综合上述的几种情况,今后的对策是:

其一,学生进入高二到高三,教师要恰当安排复习资料,特别是练习卷的使用,这样避免后来复习中产生的负面效应。

其二,从进入高二起,特别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爱好,把学生的数学基

础打好,使学生越学越有信心。

其三,要关心爱护学生,走近学生,把他们从心里上当作自己的孩子来教,这样

让学生亲其师,则信其道,学生成绩才有可能提高。

其四,多花时间注重尖子生的培养,关心他们数学解题能力和成绩提高的同时,也要关注其全面发展。

其五,要扶持差生,利用木桶子理论,大面积提高学生的成绩。

总之,谋事在教师,成事在学生;只有学生成功了,才有教师的辉煌!

8.学业备考工作总结与反思 篇八

2004年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开始实施,到2007年6月完成首届教学和高考的工作。我校在新课程实施工作中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语文学科学生毕业水平测试合格率100%,优秀率64.5%,优良率90%;高考平均成绩111.94分。

总结三年来特别是高考备考一年的工作,我们觉得首先是树立三个意识,坚持三个贯彻:[1]基础从每篇课文中体现,即字词句篇不能忘,听说读写不能丢;[2]素质从每次活动中提升,即课堂内外有活动,每个同学都参与;[3]高考从每一个学期抓起,即高一开始立意识,循序渐进抓落实。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

一、合理选用教材,精讲经典课文,必修与选修同步

我们选用了广东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研究开发中心语文教材编写组编著的,由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5)教材。根据我校师资配置状况和学生实际情况,我们的选修课程(选修Ⅰ课程)涉及了所有的五个系列,开设了11门选修课程。由于课程多,时间紧,我们采用了课内选修和课外选读相结合的办法,并采用不同的检测手段,较全面地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使学生能够获得较为丰富的学养,提升总体的文化素质。

课程具体安排是这样的:高一,上学期选修粤教版《短篇小说选读》,课外选读人教社《先秦诸子散文选》;下学期选修粤教版《新闻阅读与写作》,课外选读人教社《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高二,上学期选修粤教版《传记选读》,课外选读人教社《外国诗歌散文欣赏》;高二下学期选修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和《唐宋散文选读》,课外选读人教版《中外戏剧名作欣赏》;高三,上学期选修人教版《语言文字与运用》,课外选读粤教版《常用文体写作》。每周四下午第八节课为校本课程选修时间,作为选修Ⅱ课程。开设的校本课程有中国魏晋人物谈、《诗经》鉴赏、古体诗词创作、现代影视鉴赏、《说文解字》漫议、小说创作、宋代话本研究、《红楼梦》诗词鉴赏、《红楼梦》人物演义、《三国演义》、《水浒传》、演讲艺术、朗诵艺术指导、美食与美文、戏剧创作与戏剧表演、香港电影研究、有趣的普通话测试等等。

除了上述课程安排,还有一个重要问题。新课程内容多,教学时间并未增加,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我们的做法是课堂选讲典型性、代表性课文,课下指导其他课文阅读。如必修五本书五个模块,每个模块有一个活动课,分别是认识自我、体验情感、感悟自然、关注社会、走近经济,然后有三篇参考阅读的课文,之后每个单元有基本阅读、扩展阅读,表达交流活动以及点击链接、推荐阅读等。总计下来,每册有19篇课文,还有4个点击链接,4个表达交流活动和2个推荐阅读。而一个模块只有10周40个课时,其中包括作文课。那么除去作文12个课时(2节课作文,1节课讲评)还有28个课时。28个课时要完成每册的课文(“表达交流活动”的一些内容已体现在作文上了)时间不够用。因此,我们有以下的意见:每册的10篇基本阅读必讲;3篇参考阅读布置学生课外完成阅读任务和活动内容,课内1课时讨论,再用作文去体现活动成果,不必集中在一周完成,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先活动,过段时间再讨论、作文;6篇扩展阅读根据时间的多少选择其中2篇来讲,推荐阅读在课后完成。这是一个必修课程的基本做法,其实必讲篇目也可以灵活处理,有的扩展阅读、推荐阅读的课文也是可以作为必讲内容的。选修课程也是按照这个思路安排教学。

这样安排体现了新课程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同时开设必修与选修的课程、灵活处理基本阅读和扩展阅读的篇目,是与本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使教材使用效率最大化,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既让全体学生获得必需的语文修养,也尽快地促进了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

二、演讲促阅读,阅读促写作,写作带阅读,说、读、写并进

要让听说读写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必须有一种学习的连锁机制。我们设计了以课堂演讲促平时阅读,以平时阅读促课外写作和课堂写作,再以写作带动阅读,使得说读写三项并进,实际上也包括了听,学生在听演讲时也得到提高。

演讲是一项系列活动,学生先读后写再讲。高

一、高二四个学期我们分别开展“我最喜欢的一句名言”“我最喜欢的一部作品”“我最喜欢的一位作家”和“我最喜欢的一首古代诗歌”的演讲活动,在班级内部进行,利用语文课开始的3—5分钟,学生上台演讲,每节课讲一位同学,期末由全体同学评选最佳演讲奖、最佳演讲文本奖、最有风度奖、最佳仪表奖等奖项。这一活动促进了学生的课外阅读,使学生积累了写作素材。更重要的是增长了见识,陶冶了情操,提高了综合素质。

高一开始到高三上期在学生中推行写周记、改周记、评周记的活动。演讲推动了阅读,阅读又促进了写作。我们布置学生写周记,给学生广阔的抒写天地,周记内容包括个人真实生活实录、小至班级大至全球的时事点评、社会现象评议、报刊网络读后感等等,褒贬抑扬,嬉笑怒骂,均无不可;教师也可以提供题目供学生自由选择。周记每周检查,学生互看互改互评,教师选取有思想、有内容、有特点的周记到班上公开点评,启迪思维,增加兴趣。

开出书目,指导学生阅读。阅读篇目不仅有新课程推荐名著,还要有教师介绍的佳作特别是当代作家的作品,更要有学生自荐的畅销作品。阅读检查则将“散文警句”“作品内容简介”“诗句集锦”的书面作业或“阅读记录”上交。

从高一到高三,重视作文,重视作文讲评课。两周一次课堂作文,限时六十分钟完成,老师须全阅,部分采用面改形式,在全级选出优秀作文若干篇,结合本班作文实际认真讲评。每次讲评课重点讲解一种作文技巧,其他讲解视具体情况而定。

由于采取了这种环环相生、彼此促进的模式,学生确实形成了一种听说读写的自觉,并且乐在其中;从实践的结果看,学生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并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丰富了情感体验,加深了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

三、围绕活动开展课堂教学,注重过程和方法,基础与能力并重

课内活动课,必须设计课文探究内容,改变传统的“满堂灌”模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知识,体会文本,感悟生活,同时适应新高考的命题思路。活动中,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学生由同桌两个人或相邻的四个人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这种合作学习不是个体学习的简单相加,它要确定一个共同的学习目标,合作者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有序化的分工和密切合作中,进入高效率的整体学习和受教育的状态。

如教学粤教版必修四“时评单元”《呼唤生命教育》一课,我们针对时下“青少年轻生现象”,探讨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和“为何要呼唤生命教育”等问题,同时为了让学生有更深刻地体会,让他们得到更好的教育,我们在课堂开展“生命拯救”活动。首先老师结合课文搜集资料,找出四种最容易引发青少年轻生的原因:学习压力过大;同学间关系不好导致被轻视、欺侮;家庭中缺乏关爱、温暖;早恋引起失恋。然后让四位学生分别扮演这四类人,台下的同学扮演“谈判专家”,针对一名或多名“轻生者”展开对话,劝他们放弃轻生念头,每人限时一分钟。这样学生之间频繁互动,教学课堂气氛热烈。在劝说的过程中,实际上无论是“谈判专家”还是“轻生者”,都在反思了自己平时对待生命的态度,对自己的生命历程作了一次很彻底的总结。在这些贴近他们生活的场景中,他们自己解决了自己在平日所遇到的困惑。

再比如文言文学习,由一人读文言文原文,读一句,由另外一个或几个说出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难字难词难句一起讨论,分工查找工具书,大家共享学习资源,共闯学习难关。

而课外活动教学,由课堂延伸,如要求学生配合必修1教材第二单元“传记”内容,为同学写一部“他传”;学习粤教版必修2第三单元《歌词四首》后,让学生参与诗歌创作;学习粤教版必修4“时评”单元后,模仿电视论坛节目开展“时事论坛”活动等。

选修课更要强化课堂内外的活动,我们选修了短篇小说、唐诗宋词元曲、传记、语言文字运用、现当代散文等课程,每一门课都要安排相应活动,让学生动手查找资料,讨论话题,分组辩论。

着眼素质,着眼高考,我们还要求学生课外安排书法练习、熟语积累、名言采集的活动,根据课文教学实际,尽量展现这类活动成果。

活动是要多人参与的,过程充满了乐趣。这样的学习成果和效率大于个体学习者的总合,使每一个学习者在学习群体中最充分的施展多方面的创造性潜能,提高了学习兴趣,提高了语文综合运用能力,获得健康和谐的发展。

四、恰当使用多媒体,以灵活多样之形式,收事半功倍之效果

多媒体使用遵循“恰当”原则,不滥用,不弃用,视内容而定,保证合理、高效。一般情况下,传统教学容量相对较小,有时候学生容易产生厌倦心理,教学效率不高。而利用多媒体手段,能加大教学容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必修3第一单元“感悟自然”的教学中,课文《黄山记》是通过对黄山胜景和人类登山的描叙,表达只有勇于攀登、探索的人才能征服自然、创造自然的主题。但大部分学生没有去过黄山旅游,没有真切的感受,很难理解课文中的描叙。我们就从网络上截取了有关黄山风景的视频介绍,在课堂上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大大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拓展了知识面,激发学生更热爱祖国的壮丽河山,效果很好。

又如在必修5《雷雨》的教学中,我们播放了《雷雨》节选片段,让学生对戏剧语言的精妙有了更真切的了解,提高了学生阅读剧本的兴趣,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利用多媒体手段,根据课堂需要制作简单课件或精美课件,并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让课堂内容更加丰富,也利于课后学生下载课件回家巩固学习,教学相长。

到了高三阶段,复习课内容繁多,如果不利用课件,费时太多。比如谈到病句常见的检测手段和修改技巧,有十几条之多,再加上若干例句,有好几千字,用电脑展示,则条理清楚,一目了然,能收到很好的效果。我们认为,相比较而言,复习课利用多媒体效率更高。

但我们也注意到多媒体使用在某些情况下会破坏课堂教学的连续性、完整性,会限制学生的思考力、想象力。比如对一首诗意境的解读,提供画面会使学生固定在绘画者的想象范围里面,失去了文学鉴赏的多样性、丰富性。再如,对具体练习的思路、技巧、方法的分析用课件反而会影响其讲解的连贯性、逻辑性。因此,恰当运用多媒体,但不依赖不迷信,因文而异,因人而异。由于有这种灵活机动的原则,我们课堂教学不拘一格,百花齐放,教学效果更好。

五、科学制订计划,精心选择资料,合理安排复习内容

到高三阶段,计划要科学,宜缓不宜急,宜宽不宜紧,欲速则不达,欲多则不透。我们在高三第一学期前半段包括假期补课实践还安排了选修课“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结合高考语用试题训练,不仅效果好,而且为后面复习赢得了时间;其后安排在市“一模”前完成第一轮复习,覆盖全部考点;之后结合各地模拟试题安排小专题复习,分诗歌鉴赏、古文阅读、语用新题、基础突破四个部分,稳扎稳打,重点落实。这两个阶段我们统一向全体学生提出口号,第一轮复习是“全面覆盖、打好基础、循序渐进、掌握方法”;第二轮复习是“限时训练、发现问题、重复方法、积累经验”。另外,第一轮复习中学生练习重结果,不重速度,第二轮则速度与结果并重,因为经验形成后速度自然就会提高。

精选资料,不贪多,不滥发。第一轮复习采用信誉度较高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同时为学生介绍购买《晨读晚记日日淘金》供早读使用,《考点单元小测》供自我检测,《备考指南》用于自我强化;后期教师从各地模拟题中选择练习,分工挑选,务使所选练习难度适中、巧妙严谨;然后统一印刷,并自取书名篇目名,如“超级核弹头”“枭龙战斗机”“降龙十八掌”“嫦娥奔月”等,以吸引学生兴趣。

针对高考的语文活动有两月一次的默写比赛,每月一次的综合检测,每周语文辅导时间的单项检测。这些活动事先确定时间,组织命题,统一讲评。此外,安排了两次高考作文讲座。

这样的复习安排和复习方法,可以说是科学性、趣味性、实用性相结合,学生比较适应,不易产生疲倦,收效甚佳。

六、齐心合力发挥群体智慧,苦干巧干确保备考高质高效

高三语文备课组一共9人,平均年龄33岁,任教14个班级,每位老师都有非常好的合作精神,能在平时和每周的集体备课时间积极开展讨论与交流,备好每一节课,每一道题。我们有五个“共”:共同使用一种资料,共同探讨一个问题,共同采用一个课件,共同保持一个进度,共同总结一次考试。因为在新课程教学和高考复习教学中,个人的智慧和力量是有限的,彼此交流,取长补短,才会有好的效果。

备课组内学习风气浓厚,老师们勤于钻研,经常互相听课,主动为备课组出谋献策;备课一丝不苟,上课精益求精;任劳任怨,高质高效;新上高三的老师几乎每个白天晚上守在学校,勤于学习,勤于提问,迅速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苦干,还需巧干。在紧张繁忙的高三复习中我们还安排一些活动,调节生活,活跃气氛,放松心情,提高效率。我们将每次的测验都当成一次学习竞赛,并冠以杯名,如寒假回来第一天上课,猪年伊始,我们就把当天的默写比赛命名为“金猪”杯默写大赛,把一份诙谐幽默带给学生;如字音检测,因字音题是考卷第一道题,所以我们将其杯名拟为“旗开得胜”杯,虽然是一份小小心思,但这一份关怀祝福给学生们疲惫的身心带来温暖和信心。高考前夕我们特意送给学生一首诗:“书山攀援十二载,秣马直上黄金台。仗剑何惧万人敌,振翮须知千山矮。老师告诫时在耳,父母殷望总萦怀。沙场今朝酬壮志,必履蟾宫唱新凯!”激发斗志,鼓舞军心。老师们自己也有活动,给每一个备课组成员办生日会,唱卡拉ok,重阳节登山,在活动中加深感情,为工作注入活力。登山活动有诗为证:径上摩星岭①,重九九人行。层林满眼绿,清风两耳声。手拈莲花照,毽飞白云情②。佳节明年再,把酒乐丰成。(①摩星岭,白云山最高峰。②同游在山上集体摆出千手观音形象留影,仪态优雅,悦目赏心;又在山顶平台围成一圈玩毽子游戏,毽子上下左右翻飞,倩影轻跃,若蝶翩跹,意趣盎然。)

9.学业备考工作总结与反思 篇九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提升消费品品质,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所谓“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作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它代表着注重细节、追求完美的取向,一丝不苟、不走捷径的态度,以及对工匠职业本身的敬畏和信仰。其核心不仅仅是把工作当作赚钱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

重拾缺失的工匠精神,对推动中国经济向全球产业价值链中高端升级,使“中国制造”成为“优质制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5年,中央电视台新闻栏目推出《大国工匠》八集系列节目,讲述为长征火箭焊接发动机的不同岗位的平凡劳动者,热爱本职、敬业奉献,用灵巧双手匠心筑梦的故事,引发广大观众的情感共鸣。此外,央视还连续播出《东北抗日联军》等多部剧目,推出《寻找最美教师》、《寻找最美医生》等系列“最美”活动;开发《发现·诚信》、《中国好人》等栏目,凸显社会主流价值

【命题预测】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相关知识,阐述工匠精神在推动“中国制造”成为“优质制造”中的作用。

(2)结合材料和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的知识,说明新闻媒体发挥传播社会主流价值作用的必要性。

(3)运用“实现人生的价值,的相关知识,从个人的层面,说明如何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

(4)请以“发扬光大工匠精神”为主题,设计两句公益广告词。(每句广告词不超过14个字)

【参考答案】

(1)①工匠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工匠精神是助推制造业升级的精神动力。②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反 作用于经济。工匠精神对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起着重要作用。③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工匠精神推动劳动者树立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生产优质产品

(2)①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环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②央视推出引导人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大国工匠》等节目,有利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③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培育“四有公民”。

(3)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要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树立热爱工作的职业精神。②要把为人民、为社会服务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和人生追求,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③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自觉投身为社会服务的实践当中。④要充分发挥主观 能动性,发扬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4)例:用一生创品牌、传万代好手艺。精益求精、爱岗敬业。(符合题意即可。)

七、人工智能 【热点回眸】

2016年3月9日至15日,Google公司开发的智能机器人AlphaGo与韩国“围棋大王”职业九段棋手李世石对奕,AlphaGo以4比4战胜世界级围棋高手。这是人工智能战胜国际象棋高手、欧洲围棋高手之后,对决世界级高手的再次取胜,颇受世界关注。

材料一:围棋的棋盘有19x19个点,每一步都有250种走法,这250种走法中任何一步的下一步又有250种可能的新走法,以此类推,围棋的走法多如恒河沙数。AlphaGo是Google科技人模仿人脑设计了两个不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神经网络系统,被称为“两个大脑”:一个叫落子选择器;一个叫棋局评估器。这个智能机器人将世界围棋高手获胜的百万个以上的棋局输入电脑储存起来。在对奕的时候,棋局评估器将当前棋局快速扫描并输入电脑。落子选择器根据刚输入的当前棋局快速推算出3000万步获胜的最佳概率,定位后正式落子。其运算之快、定位之精和数据之繁都是人脑所无法直接达到的。这就是AlphaGo的制胜之秘。

材料二:我国人工智能研发水平处于世界先进行列,取得了不菲的成绩。我国正在积极加大人工智能研发力度和推广力度。在不远的将来,人工智能将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出现,将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变革、公民参加民主选举与民主决策监督方式、人类情感交流内容与交流方式、人才培养内容、培养方式与培养方向、文化发展内容和发展方向产生深远影响。

材料三:人工智能连胜世界高手,引发激烈争论。一种观点认为:人工智能高度发展,将替代人们应对绝症、从事繁琐劳动和复杂记忆,人类只需精神生活,那是人类的真正福音到来;另一种观点认为:人工智能超过人类智能将颠覆人类认识,出现失控效应,将像刀枪、炮弹和原子弹一样成为人类的巨大威胁,那是“人类噩梦”来临。

【命题预测】

(1)根据材料一,运用所学哲学知识分析人工智能机器人AlphaGo的围棋制胜之秘。

(2)根据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加大人工智能研发力度?

(3)请你本着科学理性的思维对上述两种观点进行简要评析。

【参考答案】(1)①意识的能动作用:一方面,人的意识活动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AlphaGo模仿人脑,收集高手棋局,编成电脑程序,选择最佳概率,达到取胜目的;另一方面,人的意识活动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通过实践为人类造福。人们研发人工智能与人对奕,改变了人类锻炼方式和娱乐方式,丰富了人类生活。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科技人研制AlphaGo延伸了人类认识器官,提高了人类认识能力。③量变到达一定程度必然引起量变(结构的变化引起事物的质变)。AlphaGo收集了百万种高手棋局,每步都选择最优概率,进行结构调整,从而取胜。(系统优化方法亦可)④不断创新。AlphaGo的研制、应用及智能提高是人们用创新推动了生产发展、科技进步。

(2)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和交融,并对经济具有反作用,先进文化对经济具有促进作用,对综合国力竞争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人工智能可以形成新兴产业,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变革。②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先进文化推动政治文明。人工智能将对公民参加民主选举与民主决策监督方式提供技术上的便利与公平。③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工智能将对人类情感交流提供更加丰富的内容和更多的交流方式。④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人工智能可以优化课堂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和改进教育方法,促进教育发展。⑤研发人工智能是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有利于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3)第一层意思:科学技术对人类具有利和弊的两面性。第二层意思:人类具有自觉选择性和调控能力,科学技术发展利大于弊。第三层意思:必须坚守趋利避害、为人类造福的价值取向

七、家风建设 【热点回眸】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传输的首要载体。中华民族历来有重家风,重家教,守家规的传统,家风的传承,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明教育。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现在有文字记载的家风教育大概就是西周初年周文王,周公的家训。在《尚书》中,我们可以读到周公告诫侄子周成王的一篇告辞。文中,周公告诫成王不要贪图安逸享乐,不要荒废政事,要安定民心。

家风,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家风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承,我们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灿烂文化所孕育的许多优良的传统。家风是我们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是社会和谐的基础。通过家庭的带动,能够影响周边的家庭,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治家的内容,比如“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是提倡家庭要“积善”。明代曾经有《朱子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虽然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但许多东西对我们今天的“家风”讨论仍然有积极的启示意义,如:“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今天的时代当然远非明代所能够比拟,在家风建设中,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的许多“老规矩”也必然地被历史所淘汰了,比如“父母在不远游”、“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等,都应当被抛弃了,但是,这决不意味着家风建设不应该从传统文化中去认真借鉴“好东西”。

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断生活格局发生了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风这个源头清澈了,更有利于好的党风、政风、民风和社风的形成。今天,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良好家风的传承。因为,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良好家风的传承。因为,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总是在特定的文化土壤上生长出来的,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清则社风清,家风浊则社风浊。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社会风气才有好的基础,社会文明进步才有源源不断的推动者与建设者。反之,老人赡养无着、子女教育缺失、亲人情感淡漠不仅与家风不正、家教不严直接关联,而且会对社会风尚、社会环境产生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治家严,家乃和;居乡恕,乡乃睦。”作为一种民间教化的工具,传统的家规、家风、家训等在今天依然发挥着它们独特的作用:《钱氏家训》以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为框架并加以发展,使钱氏家族人才辈出,如号称“科技三钱”的钱学森、钱伟长和钱三强。清末名臣张之洞在上辈家规、家训中加入“子孙‘自视为平民、为贱卒’,日后成为‘国家干成之器、有用之才’”的要求,为礼治天下、约束为政者行为树立了典范。“梁启超一生,唯一不变的是爱国”,梁启超的家规集中一点就是“爱国”。事实上梁启超的九个子女,个个成才,报效祖国。一部部融入千余年家庭教育心得、经受住时代变迁考验的家训、家规,如今正在新的时代里扮演着新的角色,发挥着各自独特的作用。

【命题预测】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谈谈对开展“好家风”主题宣传活动的认识。

(2)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传承良好家风的理由。

(3)结合材料,运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知识,说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重视家风建设。

(4)结合材料,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知识,分析家风建设过程中所蕴含的哲理。

(5)结合材料,运用整体和部分的知识,谈谈家风建设与国家发展、民族进步如何实现良性互动?(6分)(6)材料二是如何体现联系的观点的。

(7)结合材料,运用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知识,分析为什么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并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传承良

好家风的理由。

(8)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新时代继承和弘扬家规、家训的理由。

(9)传统的家规、家训,在今天依然发挥着它们独特的作用。结合材料,运用“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的相关知识,说明我们应该怎样更好地发挥传统家教、家训的作用。

(10)请你从生活实际出发,就如何传承良好家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两条建议。

(11)结合材料,就家风建设拟定两条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4分)

(12)请你为家风建设拟定两条宣传标语或者家规(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并指出其哲学依据。

【参考答案】

(1)①开展“好家风”主题宣传实践活动对人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可以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②开展“好家风”主题宣传实践活动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每点5分)

(2)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家风建设通过家庭环境的营造,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贴近每个人,深入影响每个家庭;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良好家风相承接,良好家风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③良好家风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文化养料;④良好的家风建设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良好家风中得到延伸和传扬的。(每个要点4分)

(3)①优良的家风承载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传统美德相承接,注重家风建设能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②家风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注重家风建设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③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注重家风建设有利于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中,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引领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和发展。

(4)①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家风建设的内容是各不相同的,带有一定社会的烙印。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时代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对家风具体内涵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③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人们对家风的认识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深化,达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④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人们对家风的认识随着实践深入、社会的进步,不断向前发展。

(5)①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筹着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用整体的发展引领部分的发展。国家的发展、民族的进步对每个家庭的家风建设要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为家风建设创造支持性的整体环境。②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这就要求我们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每家每户的家风建设是整个国家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要切实推进各个家庭的家风建设,用良好的家风推动中华民族的进步。

(6)①联系的普遍性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充分认识家风对个人成长、社会发展的影响。②联系的客观性要求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处理好家与国、家风和社风的关系。③联系的多样性要求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利用优秀家风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④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要求立足整体,统筹全局,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引导千千万万个家庭培育“好家风”,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每点3分)

(7)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①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周恩来约定十条家规并形成良好家风给社会注入暖暖的正能量,有利于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对当前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切实做到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②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还表现在社会意识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好家风的传承过程,同样也是延续优良文明基因的过程;领导干部带头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良好的家风在中华民族长久地传承下去能够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传承良好家风: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良好家风中得到延伸和传扬的。家风建设通过家庭环境的营造,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贴近每个人,深入影响每个家庭。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良好家风相承接。良好家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表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植根于包括良好家风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的载体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养料。③当今时代,我们继承良好家风的同时,也要赋予它新的内涵,这有利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8)①优秀文化塑造人,继承和弘扬家规、家训,有利于人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②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继承和弘扬家规、家训,有利于推进廉政建设和政治文明的发展。③中华民族精神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继承和弘扬家规、家训,有利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化民族精神。④家规、家训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继承和弘扬家规、家训,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考生如答出“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能因时而变”等也可酌情给分)

(9)①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对传统家教、家训中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部分要予以否定,对其合理部分应加以继承弘扬。②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2分)要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的传统家教、家训,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使其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考生如有其它言之有理的答案可酌情给分)

(10)①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孝顺父母,尊老爱幼;②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奉献家庭,报效祖国。(任意2点,4分)

(11)答案示例:立根固本树家规,家风清朗国风正;传承优良家训家风,培育核心价值观;传承好家风,践行好家训;弘扬传统美德,建设优良家风。

(12)答案示例:①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哲学依据: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②言传身教方为范,耳濡目染则为行。哲学依据: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或外部矛盾影响事物的发展)。③家风正则国正,家风立则国立。哲学依据:整体和部分是辩证统一的,部分的功能及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本题具有开放性,考生中要围绕主题,言之有理即可,每点建议2分,依据1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八、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 【热点回眸】

2015年12月16日,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举行,大会的主题是“互联互通共享共治——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任贤良在致辞中指出国际社会应该加强对话合作,坚持尊重网络主权、维护和平安全、促进开放合作、构建良好秩序的原则,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

“互联互通 共享共治”,是精准把握互联网规律具有全球视野的中国理念;新提“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则彰显出网络空间治理的中国主张、中国智慧和中国担当。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正在形成,依法治网关乎世界安全,人类利益超越彼此分歧,平等、合作、共赢是大势所趋。

大会倡议在互联网时代,利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做好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美美与共,推动文化成果共享。为此,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以互联网时代为契机,各美其美,推动文化传承焕发新的生命力;以丰富多彩为愿景,美人之美,推动文化的合作与交流。乌镇就像太平洋上那只蝴蝶,正在扇动翅膀,引领一场更广地域、更深层次的产业变革与经济转型;互联网自普及以来,对世界政治、经济、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是就互联网话题展开国际磋商、平等交流、互惠合作的平台。互联网所具备的开放性,注定网络“共享”必然事关全球,中国一直是推进全球互联网“共治”的践行者;中国互联网发展离不开全球互联网的发展,全球互联网发展更离不开中国的参与。

【命题预测】

(1)结合材料,运用所学政治生活知识,分析中国倡导“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理由。

(2)结合材料,运用联系观知识说明中国怎样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3)“互联互通、共享共治”要求我国坚持实施什么战略和方略?国家、社会和公民具体应该怎么做?

(4)根据材料,说明我国在互联网大会提出建立有关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的主张和倡议的唯物辩证法依据。

(5)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文化生活》中文化多样性的有关知识,分析如何利用互联网推动文化传承和创新。

(6)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需要每一个国家的依法有序践行,请你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起草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提两个可行性建议。

(7)让我们和世界一起,关注“乌镇时刻”,关注互联网的发展和未来。请你为中国乌镇举行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拟两条宣传口号,要求主题鲜明、言简意赅、朗朗上口。

【参考答案】

(1)①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倡导”符合中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倡导”促进网络空间安全与繁荣,从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3分)③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倡导”有利于实施“互联网+”战略,增强我国综合国力;④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重大国际事务中发挥建设性作用。“倡导”体现了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基本目标和准则,彰显中国主张、中国智慧和中国担当。

(2)①联系是普遍的,要坚持联系的观点。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各国互联网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及互联网对世界的影响;②联系是客观的,人们能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借助世界互联网大会等平台推动建立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③联系具有多样性,要分析和把握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④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要立足整体,搞好部分。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需要中国智慧、中国担当。(3分)(若答系统优化方法,可斟情给分)

(3)我国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依法治国方略。国家、社会应该: ①国家:完善网络立法工作,依法打击各种网络违法行为,净化网络环境;重视发展高科技;提升国家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②社会:倡导网络文明公约,增强公民的网络安全意识,加大社会监督力度,大力营造文明守法、安全诚信的网络环境。

公民:遵守网络道德和法律,注意保护个人信息安全,依法规范自己的言行,文明、合法上网。

(4)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因此,应该通过对话合作来建立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并利用互联网做好文化的传承;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因此,应坚持构建良好秩序的原则来建立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从量变质变角度回答亦可);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要求我们要坚持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因此,在互联网时代,利用互联网做好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要“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辩证的否定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因此,要以互联网时代为契机,推动文化传承焕发新的生命力。(从发展的普遍性及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角度回答亦可)

(5)①尊重文化多样性要利用互联网、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做到各美其美,推动文化传承焕发新的生命力;②尊重文化多样性要利用互联网,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做到美人之美,推动文化的合作与交流;(3分)③尊重文化多样性要利用互联网,相互借鉴,求同存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做到美美与共,共同推动文化成果共享。

(6)建议:应加强对互联网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相应法律法规,加大对网上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等;保护知识产权,综合治理,努力形成诚实守信、公平有序的良好环境。(4分)

(7)“乌镇论道,数字中国”;“互联网+,连接世界,走向未来”;“万物互联驱动产业革命”等。(答两条且主题鲜明、言简意赅、朗朗上口给满分,其他斟情给分)

九、文物保护 【热点回眸】

近日,海昏侯墓的珍藏首次亮相,引发了人们对这座沉睡了2000多年的汉代王侯墓的高度关注。这个目前我国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内涵最丰富的汉代侯国聚落遗址,已具备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条件。不久的将来,一座优美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在新的历史时期,统筹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之路。

【命题预测】(1)结合材料和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推动文物保护对增强文化自觉自信的重要意义。

(2)结合材料,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说明,在新的历史时期应如何处理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3)推动文物保护离不开社会力量的参与。请你就“社会力量如何参与文物保护”写两条建议。

【参考答案】

(1)①文物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和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推进文物保护有助于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②展示中华灿烂文化,见证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历程,增强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③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根脉,增强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肯定和对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④维系民族精神,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深厚滋养,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信心。

(2)①坚持对立统一的观点,统筹文物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②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同时,推进文物合理利用。③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推进文物适度利用,严防过度利用,走出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之路。

(3)答案示例:社会团体组织开展保护文物的公益活动,普及文物保护知识。

媒体发布公益广告,引导民众文明出行,争做中国好游客。发挥社区、学校的宣传教育功能,提高民众的文物保护意识。

十、建设书香社会 【热点回眸】

著名作家王蒙说:“读书不仅仅是—种获取知识的手段,更是一种享受,一种生活态度”。中国人历来重视阅读,书籍对于人,对于社会,对于国家,都是进步的阶梯,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要从读书开始。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读书,尊崇书香门第。譬如苏秦悬梁刺股,匡衡凿壁偷光,更有孙康映雪、车胤囊萤、李密挂角等等,不胜枚举。可以说书香一直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成长与发展。而当今社会,读书之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却日渐成为一种奢望。远离了阅读,就远离了与思想的对话,很多好的思想和观念就无法入心、入脑,内化为能量。可以说,一个缺乏阅读精神和书香气息的社会,是功利、浮躁的社会,也是缺乏创新和活力的社会。

“提供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继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倡导全民阅读”之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了“建设书香社会”。营造全民阅读的社会氛围,用好氛围为书香社会添活力,让书香为社会存正气,为发展增底蕴,为时代聚精神。

【命题预测】

(1)从文化影响的角度谈谈我国政府倡导“建设书香社会”的理由。

(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知识,说明我们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个书香气息浓厚的人?

(3)请为“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写两条宣传语,要求每条宣传语不得超过20字,言简意赅、主题鲜明、朗朗上口。

【参考答案】

(1)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建设书香社会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创造能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建设书香社会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举措,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③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浓郁的书香社会,有利于健全人格、提升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④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凝聚精神力量。

(2)①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意识,培养阅读兴趣,多读书,读好书,通过阅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并内化为自己的行动。②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通过阅读正视现在、把握过去、展望未来、博古通今、学贯中西。(3分)③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求我们要持之以恒地阅读,注重知识积累。(考生如果从其他角度作答,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3)如:①阅读与人生相伴,文明与城市同行。②书声刺激听觉神经,文字带来视觉盛宴。③文字,是我的生命;书籍,是我的灵魂。④人类因读书而高尚,生活因有书而精彩。

上一篇:家长会资料-高三家长与孩子沟通技巧下一篇:消防工程劳务承包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