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例

2024-06-30

在课例(15篇)

1.在课例 篇一

在课例研修中成长 ——《怎样做课例研修》读后感

2013-04-08 09:06:40|分类: |字号 订阅

从佐藤学的《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始,再到这本《怎样做课例研修》始,在学习有关课例研修内容的同时,我开始关注我的课堂。做了这么几年的老师,虽然也在努力上好自己的课,努力听课,从有经验的教师那里学习,可是现在想来,也从来没有用过什么科学的方法来听课、评课,来改进自己的教学。真的是我的老师如何教我,我就如何教我的学生。听课、评课是完全凭借经验和感觉来。虽然也在不断的学习、反思,可是发现自己这三年半的教书生涯,自己的课堂并没有很大的改进,依然是传统的不能在传统。直到上学期听周卫教授的讲座,然后看这本《课例研究与课例报告》,才深深感觉到自己的无知。所以从今天开始决定,努力、认真地对待我的工作、我的课堂、我的学生,从今天起,做个努力、积极的人。

还记得读《教师阅读地图》里面也有说到教师的三种知识:原理知识、案例知识和经验知识。原理知识是关于所教学科的原理、规则,一般的教学方法的知识。从心理学专业跨到数学课堂,貌似所教的那些知识自己也都会,也是涉及到的数学思维还有具体的细节,很多很多是我所不了解的;而关于案例知识和策略知识,自己更是欠缺。所以说,听专家的讲座,在获取新知的同时也意识到自己离专业的数学教师有多远的距离。《小学有余数的除法》课例给我们这样一种理念:数学就是生活,所以要特别关注儿童的生活经验,如分豆子的经验。数学是在具体、半具体、半抽象、抽象中间的铺排,是穿梭于实物与算式之间所做形式

化的过渡。对于聋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来说,生活经验是他们数学学习的基础,如何从具体的实物到抽象的算式是需要我们老师的引导得以完成的。

一、课例研究的内涵:课例是一个真实的教学案例,是对课堂教学中含有问题或关键性事件的教学过程的叙述及诠释。“课例研究”试图让教师学会有目标、有方法地研究课堂教学的改进。所以课例研修是在说课备课、上课观课、说课评课三个环节中不断循环,直至达到满意的课堂教学效果。它很像以往公开课、赛课前的磨课过程,但是课例研修的目的不是教学水平的“亮相”,教学技能的“示范”与教学成果的“展示”,……而是为不断解决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帮助教师依靠群体在自己教学岗位上更快成长,更好发展。所以教师在做课例研修,也是在不断的自我成长。

二、如何听课、评课:针对如何听课,那就是要做专业背景下的课堂观察:科学的观察、记录和关注关键事件;对照课前制定的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就具体的教学过程进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观察的目的也是为了改进课堂教学。针对如何评课,如何评估教和学的有效性,首先要评估老师教什么和怎么教,然后看学生怎么学,最后看作业,看学生学的如何。课堂观察有四个维度: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课堂性质、课堂文化。而针对自己以往一直以直觉和经验为主的听课、评课,还有更多需要学习、改进的地方。而针对周教授提供的课堂观察记录表,给我们听课老师也提供了几个不同的观察维度,让原本以为无法量化的听课进一步量化,也让上课的教师意识到自己应该从哪些方面关注自己的教学课堂、改进自己的教学课堂。

三、以课例为载体的主题研修:关注主题的选择,一定要切口小,必要可行。这个和论文的题目的选择方法是一致的,忌大而空的课题。课例研修的主题应该

来自真实的课堂,来自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因此,课例研修的主题可以来自对教师教学行为的研究;可以来自对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可以来自对教学内容的研究。课例研修的主题应具有普适性,研修主题一定是参与教师共同面临的教学难题或是共同感兴趣的教学问题。

结合我目前的课堂以及我所关注的问题,以及我们中学组老师感兴趣的问题,以及我们聋生学习的特点,我想我们的课例研修的主题可以是有关学生学习方面的,比如小组学习对聋生学习能力的作用探讨这个方面的,究竟课题定为什么,需要我们再进一步探讨。

四、而关于文献的参阅、引用是我们一线教师所欠缺的,不过自己这个方面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课例研修的基本框架:研修的背景、研修的过程、问题的讨论、结果、鸣谢与文献。

从《小学有余数的除法》到香港创意教学法-----开放式默写,再到作文指导课《如何让学生“乐于表达,易于动笔”-----我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期待着我的精彩课堂能够出现……

2.在课例 篇二

一、确定研究主题和教学内容

课例研究以课例为载体进行规范深入的教学研究, 主题明确, 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对提升教研品质和改进课堂教学有很好的效果。

一般来说, 课例研究首先必须明确研究主题, 在此基础上设计与主题一致的研究课, 围绕主题来设计和实施教学。比如按照《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的要求, 初中英语课程的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因此, 实施新课程改革, 我们不需要回避有关考试的内容。考试后的试卷讲评也必然是日常教学中一件非常自然的、常规的环节。课例研究小组可以确立以提高初三复习时试卷讲评课的有效性为研究的主题。

其次, 必须选择一个合适的内容, 为课例小组的研究搭建一个对话交流的平台, 如初三总复习时的试卷讲评课。

二、带着目的观察, 畅所欲言表达

旨在改进课堂教学的研究都是在教学中进行的, 所有参与人员都需要进入课堂集中关注所要解决的问题, 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堂观察, 从而对主题进行思考与判断。例如, 课例研究小组提出如下一些问题, 以引导大家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请统计本次课上执教教师采用的教学策略有哪些?”“在教师所采取的教学策略中, 哪些对提高试卷讲评课的有效性有益?”“哪些对主题无效?请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陈述。”“除了本节课上执教教师所尝试的教学策略外, 你认为还有哪些策略可以尝试?请结合具体教学情境陈述。”

课堂教学改进的研究特别需要发挥群体的实践智慧。因此, 在研讨过程中, 每位教师都应该知无不言, 言无不尽, 将一个个问题分析透彻, 把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说个明白。这样, 每位教师才能将自己从不同侧面看到的问题和从不同角度进行的思考汇聚在一起, 进而形成比较全面和立体的透视, 从而为后续的实践改进提供良好的认识与技术基础。

三、理清改进脉络, 形成结论观点

根据课例小组对课堂教学的持续研讨与改进, 我们认为, 可以提高初三总复习时试卷讲评课有效性的教学策略有:

1.归纳总结, 个性评讲。

(1) 归纳总结:考试 (或练习) 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发现前阶段复习中存在的问题, 提醒学生在下阶段调整复习的重点与方法, 对于初三复习这点尤为重要, 教师就学生卷面反映出的薄弱点, 帮助学生归纳总结三年的相关知识, 可以达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之效。

(2) 个性评讲:评讲课的“讲”不只是教师的“讲”, 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讲”, 要在师生互动中, 促进学生对正确的知识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运用。不同的班级和学生中, 教师的讲评应该是“个性化”的。

首先, 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对同一知识点的理解与把握是不尽相同的。因此, 教师要从班级实际出发, 进行有针对性的高效率的“评”。

其次, 不同类型的试卷 (练习) 应采用不同的评讲方法。如基础卷的评讲, 应侧重放手学生, 为学生提供延伸训练的机会;而综合卷则应加强知识运用的技能与技巧训练, 以试卷为示例、为载体, 将学生的思维打开并拓展延伸至较高的层次, 以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灵活运用之效。

再次, 同一班级的学生参差不齐, 评讲时需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 在有限的课堂内不可能全方位照顾, 往往是以满足大多数学生为主旨, 对于较差的学生, 可以采取课后个别交流或辅导的方法, 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

2.明确目的, 大胆取舍。在有限的单位时间内, 要完成试卷讲评任务, 最忌讳面面俱到, 如“蜻蜓点水”般一掠而过, 学生没有深刻的印象。对于学生理解、掌握得好的内容, 教师可以一带而过, 甚至可以“忽略不讲”。教师的评讲重点应集中在一些学生答题的亮点或常见错误的解析上, 或错误率高的题目上。

3.学生自主, 举一反三。试卷评讲课上, 试卷只是示例, 是完成教学任务的载体。在帮助学生总结规律的基础上, 适当的卷外延伸训练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可以提高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

4.正面激励, 着眼未来。考试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发现前阶段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提醒学生在下阶段学习中调整学习的重点与方法。教师在试卷评讲课上应正面激励, 着眼于未来。对于后进生的每次进步都应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 哪怕是微乎其微的进步。对“马失前蹄”的基础较好的学生, 要帮助其冷静分析问题所在。教师也应该反省自己前一阶段的教学是否存在问题, 教师客观地分析, 会让学生更加敬重教师, 拉近师生的距离, 调动学生学习本学科的积极性、主动性。

3.在课例 篇三

一、从“游击队员” 到“攻坚斗士”:基于行为跟进的研究方式

教研员在课堂教学研究活动中,由于长期实践经验的积累,常常会形成僵化的评价标准和固化的评课方式。在基层学校,教研员听评课活动的结束,意味着一次完整教研活动的完成。日常听评课活动常常表现出程式化、单一性和静止状的特征。这种听一课换一个地方“游击战式”的听评课方式,有着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在这样的课堂研讨活动中,执教教师后续教学行为的改进根本无法保证,教研员持续跟进的深度研究很难得到落实。

“课例研究”在其发源地日本之所以被称为“授业研究”,是因为这是一种教师联合起来计划、观察、分析和提炼真实课程教学的过程。研究者和教师都认为,教师真正的专业成长不在于职前培训,也不在于脱产学习,教师能力的显著提高是在其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实现的。课例研究聚焦原生态的课堂,始终围绕教师“怎么教”和学生“怎么学”的教学实践,能帮助教师发现课堂中潜在的真实的问题。这些真实问题的解决,直接指向了教师课堂教学效益的提升,这样的研究离不开教师和研究者的行为跟进。

教研员深入教学一线,开展课例研究,首先要梳理出本区域本学科比较突出的,且具有普遍性、针对性的问题。带着问题走近教师,走进课堂,通过多轮回的跟踪式听课、评课、研讨,教研员和执教教师、研究团队共同合作,直至彻底解决问题。教师在分析、比较、观照中的“行为跟进”,不是一种简单的教学行为重复,而是架构在教研员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上的一种新尝试、新思维、新策略。和传统的听评课相比,教研员在课例研究中,要从只关注教师的教,转变为从学生的学习状况、学习效果来评价教师的设计和实施;从对一节课的优劣长短进行评价,变为对这类课的教学策略进行探究。课例研究贴近教师实际,教研员要善于唤醒教师的主体意识、研究意识、成长意识,研究过程既是课程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的过程,又是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过程。所以,有人说日常的课例研究平台有多宽,教师成长的空间就有多大,区域教研水平的提升就有多快。由此看来,教研员带领广大教师攻下一个个“山头”的过程,也是教师“授业”能力提升的过程和教学智慧积淀的过程。

二、从“主角”到“导演”:基于全程考量的研究主体

新课程推进之初,县市级教研部门的主要工作集中在把上级教研部门的要求传达到一线教师,把国家课程的实施目标、内容、要求落实到基层学校。教研员从事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被动的输送工作,更多地充当了国家课程“传声筒”的角色。久而久之,教研员陷入了“驿站式教研”、“讲堂式教研”的怪圈,成了区域教研活动中绝对的“主角”。区域层面的课例研究,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课程理论形态与教学实践层面对接,实现教研员由教师教学行为评判者向教师专业发展推动者的角色转变,能激发教师的主动探究精神。

区域型课例研究活动是教研员和研究团队成员共同探讨教学问题,在切磋分享合作交流中,共同提高教学反思能力和教学行为能力的过程。在这个合作探究的动态过程中,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要有的放矢地进行全程的设计和策划,要有一个核心人物来引领和调控,这个“总导演”式的策划者角色当然非教研员莫属。在问题形成阶段,教研员一方面可以根据自己的日常教学研究情况,筛选问题,聚焦问题;另一方面,要走近教师,研究教师的困惑和需求,适切教师的研究视角,形成教研合力。在每一次课堂教学之后的研讨中,要循环往复地聚焦问题,激发教师的参与热情,让教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路径,使每一次新尝试都能有所改进和提高。教研员要善于从教师的研讨中提炼归纳有价值的建议,化零碎的、即逝的教学随想为整体的、有效的行为重构。当研讨出现意见分歧时,教研员要厘清要点,从不同观点的结合处创生话题;当研讨跑题时,教研员要及时纠偏,集中精力关注核心话题;当讨论缺乏深度,就事论事,浮于表层时,教研员要拓展教师的视野,从理性高度作及时引领。课例研究有一个基本的程序,为了杜绝低水平的徘徊,每一个环节结束时,教研员要对问题解决策略作精准的梳理和归纳,争取教师的认同和理解,实现由“课例”到“课堂”的突破性进展和整体提升。

三、从“匠人”到“学者”:基于品质提升的操作过程

匠人指有一技之长的手艺人,匠人的工作一般停留在实践层面,凭借自己的丰富经验和熟练技术,生产着同样规格的物件,生产过程缺乏反思、对比、吸收、重构和创新。教研员不应满足于做“匠人”,教研员参与、组织、指导课例研究,要有高目标,有新追求,有不断创新的精神。一个“学者型”的教研员是在长期的教研实践中锤炼而成的,他需要厚实的教育教学理论的积淀,更需要不断完成教育理论与教学情境的相互转化,因为不经过实践化的纯粹的理论是游离于教师和教学之外的,是空洞乏味毫无生命力的。课例研究既重视实践经验,又讲究科学方法和理论支持。区域型的课例研究不仅需要教师的经验、热情和动力,还要有教研员扎实的专业知识、对课例研究的深度思考作支撑。教研员只有对研究中的各种问题作出准确的理性分析和深刻的反思,才能更好地帮助教师正确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效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提升课例研究的品质。

首先,教研员要做好课例研究的常规培训,使教师全面掌握研究方法、操作程序和注意事项。其中,包括工具层面和操作层面的培训。例如,如何结合具体课例关注的焦点问题来选择合适的量表、图标、笔记、摄录设备等工具。教师在选择工具时如何遵循实用、简洁、方便的原则,也要在进入课堂前作整体谋划。特别是研究团队中的人员分工与合作问题,在课例教学开始前要作好前期交流,明确研究主题,下发观课记录表,准备课后分析汇总,形成有一定质量的观课报告。同时,还要让执教教师明确在课堂上必须有一定的目的,有一定的主题和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研究主题有所侧重,将各种信息全面真实地提供给全体研究者,以期更好地剖析解决问题。除了常规技能的培训,教研员还应着力培养教师的课程分析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课堂观察能力以及课例研究报告撰写能力等。

其次,教研员在每一次课例研究中,对文献分析、主题遴选、内容研制、学情分析、方案设计、问题评析、成效反思等环节,都要给予教师以专业指导。以一个个具体的课例教学为依托,为教师提供一套务实有用的理论体系和真实鲜活的实践空间。既针对实践层面的困惑与疑问,又能帮助教师探寻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让教师在研究中主动探索教学理论与实践方法的结合点,实现观念和行为的转化。

四、从“医师”到“营养师”:基于教师成长的目标指向

教研员在传统的听评课活动中,能一针见血地指出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但由于经常就课论课,问题的剖析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在批判否定的同时缺少积极有效的建构。课例研究也从教学实际出发,也关注课堂上的问题,但它研究的问题是最需要解决的典型问题,研究的主题更明确,研究的成果具有普遍性和指导意义。作为促进教师成长的“营养师”,教研员的工作着力点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诊断教学只是起点,促进教师成长才是目标。教研员在长期的基层教学研究活动中,通过观课、调查、访谈、研讨等活动,深入各种类型的课堂,直面纷繁复杂的教学问题。这些问题体现在课堂上,存在于教学内容中,隐藏于司空见惯的教学细节里。如果能基于课堂立足教师,提炼放大这些问题,设计构思研究主题,把这些问题回溯到课例中,就能激发教师的研究热情。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教师的分析、理解、碰撞、反思和内化,这一过程是诊断的过程,更是建设的过程,完善的过程。所以,教研员每一次的课例研究活动,不是为了一节课的打磨而研究,而是着眼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和教学行为的改进。课例研究源于教学实践,但高于教学实践;它研究普遍问题,但解决个体问题。诊断研究的过程也是教师的教学方式、研究方式、成长方式逐步变化的过程,教师成长是课例研究的最终归宿。

第二,团队研究只是形式,唤醒教师主体发展意识才是核心。教研员主持的课例研究设计把教师作为研究的主人,要善于为教师提供自我反思的路径、模式和方法。区域课例研究让教师的问题意识、研究意识、反思意识和成长意识逐渐增强,也为推进校级层面的课例研究提供了技术路线、操作模式和实践方法,为更多教师的自主发展提供了契机。

五、从“伴娘”到“新娘”:基于自我发展的价值诉求

课例研究将教研员、一线教师联系起来,为教师之间、教师和教研员之间提供了一个对话的平台。在课例研究过程中,教研员需要对核心问题进行解析,对教学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并在与其他教师的交流互动中总结、吸纳对自己专业成长有益的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反思水平。从团队协作的视角来看,教研员与教师一样,是研究主体,但又有别于一般教师的角色。教研员要为教师群体的成长做好“嫁衣”,要站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上对课堂教学作前瞻性和导向性的评价;要尊重教师业务水平的差异性,站在教师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用发展性的标准来衡量其教学过程,指出改进的方向;要与教师共同尝试解决问题,当好教师的助手。发展教师一直是教研员的工作重心所在,但教研员的工作状态和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成就他人的同时,自身的发展也至关重要。课例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在研究过程中,教研员是参与者、研究者、亲历者,在研究的反思与共振中,教研员转变了教学观念,创新了教研模式,更提高了自身的专业能力,提升了研究、指导、服务的品质。区域层面的课例研究的不断深化,将使教研员在不同课例的反复“打磨”中,提高教育教学理论的应用水平,实现从经验型向反思型、专家型转换。

课例研究是走向课堂、寻求课改新突破的有效载体。它对促进学校发展、激励教师成长、改变教研方式,以及推动学习文化、研究文化、教研文化的重建有着重要的意义。教研员要把推进课程改革的着力点下移到教师,着眼点下放到课堂,着重点下嫁到课例,抓住课例研究这一鲜活载体,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研究活动,才能切实解决教学与教研相脱节的问题以及理论的先进性与实践的滞后性之间的矛盾。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市教育局)

4.我在课内比教学中的收获、体会 篇四

课内比教学活动中在我校开展得如火如荼,我用十二分的热情投入到这次活动中来,精心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和学法;充分运用资源,精心制作课件;精心组织有效教学,课堂内学生积极参与,师生共同探究小学六年级数学《稍复杂百分数应用的整理与复习》。就这节课浅谈自己的一点收获:

1、稍复杂百分数应用题是本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也没有什么很精彩的地方,自然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我采取例举生活中的百分率,资源出示红彤彤的苹果30千克,黄澄澄的梨比苹果多20%,梨有多少千克?学生在这个环节,学生激情教师激情达到了一个小小的高潮。回答问题也合情合理,且想法很有创意,突破了重点,难点。

2、要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学生在讲到生活中的百分率时,有与自己日常生活相关的正确率、出勤率、投篮的命中率、成绩的及格率等。所以我抓住时机指名学生口述教师板书:成活率=成活棵数÷植树棵树数×100%;及格率=及格人数÷全班人数×100%„„。教师适时进行鼓励,对他们的回答予以有中肯的评价,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潜能。

3、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和探究中发展。教学时就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稍复杂百分数乘除应用时,比较相同点和不同点时,我应该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小组交流,给予他们的时间不充足,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4、课堂上的缺陷。原因在于课堂上没有强调等量关系,导致少数学困生没有很好的掌握。在教学中只强调了本课的教学内容,忽略了对应量和对应的百分率,同时在练习环节由于学生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没有将学生的错误引入课堂内,使得反馈有漏洞。尤其是合作学习的方式更是在这节课中是走形式,没有落到实处。

改进措施:

1、调控教学节奏,调动师生交流

在平时教学中,我深深感到课堂教学的节奏就像一条优美的曲线,如果某些教学环节实施节奏的调控性较弱,灵活度不够就会影响整个教学进程。因此在今后教学中要改进以往忽视教学节奏的情况,增强灵活调控的能力,同时要增强师生的双边活动。平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方式还比较传统,不益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所以一定量的双边活动是活跃课堂的关键,也是加强课堂效果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在这方面,在我的课堂教学上还是有欠缺的。接下来在教学中我可以通过小组讨论、互相评价、互相反馈、互相激励、互帮互学、互为师生等合作互动的活动,切实提高学生交流能力,增强他们的表现欲。

2、注重教材的拓展、新教材和原来教材相结合

在今后教学中合理的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新老教材相结合,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教材有效地相容,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能利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将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这就需要教师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兴趣,确定教学内容与形式。

5.课例研修总结 篇五

我完小于2013年2月开展课例研修。半年多来,在上级有关部门和中心小学的正确领导下,学校积极开展校本研修。我们的课例研修,立足于学校实际,立足于课堂教学,针对教育教学或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做到切实解决问题,并注重经验的积累,并及时进行反思、总结,把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论文。在落实此项工作中,我们采取多种方式,如做好校本研修课题研究、教师互助: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新老教师导师制活动、开展读书活动等,实际效果显著,从而提高教学效益,提升了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水平,初步构建了符合学校实际的校本研修机制,保证了学校教学教研工作平稳、有序、顺畅的开展起来,为将来形成办学特色奠定了坚实基础,使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明显得到提高。具体分为以下几方面:

一、营造研修氛围,努力做好校本教研的新模式

教师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完小现有13个教师都是50岁左右,他们教学经验丰富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但对新课改精神、新课标的理解不深,还没接触过课例研修,对本次的校本培训理解尚在起步阶段。而我完小的课例研修也处于摸索阶段。这些困素综合起来,给课例研修的规范化和课例研修水平的提高带来很大的困难。我们认为,克服这个困难就是要认真开展校本培训工作。我们把课例研修当作学校常规工作来抓,与平时的教研活动、业务学习相结合;每周各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怎样做课例研修》内容,组织开展教学

专题研讨活动,学习课例研修理念,分析我完小教学现状,研讨教学方法,观摩课堂教学,反思教学行为,使课例研修工作制度化、日常化。此次研修活动,探索出完小校本教研的新模式,构建完小校本教研新方法;探究教师专业成长新亮点。使参与研修教师的专业知识、课堂教师能力、课例研修能力显著提高,经过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反思教学实践成为反思型、研究型教师。

1、校长重视,率先垂范。中心小学在开学的第一次教工大会上,就向全体教职培训了《怎样做课例研修》,强化强化了课例研修在今后校本教研中的地位,强化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完小校长也以此为契机,分析总结我完小教师和教学的实际情况,利用各种会议宣传新教研活动的精神,发动全体教师积极投入课例研修工作中,转变教学思想,改进教学方法。通过一系列分层次的学习,全校教师对课例研修有了准确、全面的认识。为促进《怎样做课例研修》的学习和课例研修在我完小开展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2、专业引领,搭建平台。没有专业引领的研究活动,教师的研究很难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或者至少耗费比较多的时间。除了教师个人的学习钻研之外,我们举办课例研修活动前,跟同区域的莲花完小交流研修有关问题;举办课例研修活动时邀请的中心小学辅导员刘朝光、周海萍、高发有到现场,指导课例研修中的课前会、课堂实践、课后反思。

二、聚焦课堂——落实常规,提高研修质量。

围绕本次研修的重点工作“落实研修、聚焦课堂、提升教学水平”,我们倡导学校的课例研修活动必须与教学科研相结合,及时总结、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使教研活动课题化、系列化,营造教学研究的氛围,构建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以研修促教学”的转变。因此,除了抓教研组常规工作外,重点抓课例研究。

1、同伴互助,加强交流。要求各教师及时学习《怎样做课例研修》,按要求填写《怎样做课例研修》报告册;除积极参加完小组织的课例研修外各教师还可以自我研修,教师之间互相观课,面对面的进行课堂教学研究,把有关信息及时反馈,增强与教师信息交流和沟通;促进课例研修工作

2、立足岗位、扎实组织。学校组织的课例研修活动中,教研组严格按照中心小学的要求组织,各教师积极参与,精心备好第一稿教案,执教教师教学准备;课后反思时教师们结合课堂实践、结合完小研修主题,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不仅肯定上课的成功之处,而且更多地是能抓住课堂教学中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进行争论、商榷和研讨。通过课例研修,教师的备课、说课、教学反思、研究课堂教学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锤炼与提高;而且大家形成了共识,课例研修就是为了更好地研究和贯彻落实新的教育理念,更好地改进自己的课堂提问,提高课堂的实效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真正使教研组工作成为教学研究和研究教学。

三、反思交流——积极开展多形式的研修活动。

教研组是开展校本研修的中间力量与基本组织。学校要求每一位要教师主动参与各类教研活动,主动与同事交流实验中的成功与失败。及时反思课堂教学行为,撰写教学反思、教学案例,并在教研活动时进行交流分析。同时,学校将继续组织开展教学案例评比活动,为教师提供交流的空间。

1、主题专题化、可研修性。在开展本次课例研修活动时,我们要求事先定好计划、确立研究主题。主题为:参与式课堂教学关键问题时效性的研究。这一主题有可研究性,适用于各个学科、各教师的研修。在完小研修时选择有较大改进空间的课文四年级 17《触摸春天》。

2、探索备课制度化。总体思路是“个体备课、教学实践、集体评议、集体备课、注重反思”。即教师先独立备课,然后是教学实践观课,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实践议课、修改第一稿教案,课后必须要有反思。反思要把课堂中的闪光点与失败处、学生的错例等。这样既加强了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做到资源共享,同时又减轻了老师的工作负担,提高了备课实效。

四、保障措施:

1、组织到位。我完小形成一个校长亲自抓、教研组具体抓、各教师积极自主研修的管理网络。

2、制度到位。完小有相应的研修常规制度、观课议课制度、教学经验交流反思制度等,从制度上保证并激励了教师参加课例研修活动,提高研修质量。

3、经费到位。为了提高校本教研的成效,学校在经费上予以大力支持。

4、管理到位。校长办公室、教学处共同负责校本研修工作的日常管理。

五、成绩与今后努力方向

仅半年里,由于学校对校本研修工作的重视,注重引导教师适时总结教学经验、反思教学过程、撰写经验论文,提高教师的论文写作水平,学校汇总各教师的研修成果,选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问》、《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初探》、《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小学语文参与式教学中关键问题的实效性——关键问题的设计》等4人次教师的论文参与中心小学优秀论文评选。

总之,通过全校教师的不懈努力,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进步,初步探索出完小校本教研的新模式,构建完小校本教研新方法;探究教师专业成长新亮点。使参与研修教师的专业知识、课堂教师能力、课例研修能力显著提高,经过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反思教学实践成为反思型、研究型教师,但这仅仅是点滴成绩。今后,学校研修的质量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教师课题研究的质量还需改进。下学期校本研修工作重点依然是做好课例研修,继续把课例研修与课堂教学

紧密结合,努力寻找研究的突破口,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及教师的专技水平;进一步做实校本研修,更注重过程的管理,从而使学校课例研修工作不断的完善、发展、创新。

东华完小

6.课例研究 篇六

一、课例研究——唤醒教师的主题意识

在雅典德尔斐神庙的门楣上刻着这么一句箴言:认识你自己。英国大作家莎士比亚说过“最重要的是:成为本真的你”。任何一个教师,那怕是一个高明的教师,在其执教的过程中也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课例研究中执教教师通过虚心的审视和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决策和教学结果,可以有效地纠正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上的偏差,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提高自我觉察水平和教学监控能力。

二、课例研究——分享教育智慧

就执教教师而言,课例首先是自己的一面镜子,在这面镜子里,呈现了一个真实的自己的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而 这一面“镜子” 让每位教师都来“照”,都用这面“ 镜子”照到了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师要实现专业成长,必须要学会在了解自己中畅所欲言,提出教学中的疑惑不解,每一位教师则通过细致的诊断,结合自身的经验,给出认为合理的建议。教师又会对其所给建议生成新的问题,如此问题套问题,最终提炼精华,集体的智慧得以分享。

三、课例研究——真正让教师主动反思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在课例打磨过程中,参与的每一位教师,对组中每个成员的问题都经过了思量,揣摩,有的会在瞬间,有的则会在教学之余反思自己的教学,可以说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也是回顾教学——分析成败——查找原因——寻求对策——以利后行的过程。在课例研究中,我体会到,只要给教师一个平台,便能使其尽显其才华;给教师一个台阶,就能使其登高望远。教师的专业成长道路何其漫长,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只要不懈努力,收获会更多。

也谈课例研究中的问题解决策略

课例研究关注教师的亲身体验,更注重问题解决活动的价值。更多的是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获得发展。其中重要的一点在于使学生学习一些问题解决的基本策略,体验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某些策略。除此之外,通过问题解决可以使学生体会数学广泛的实用性和价值性,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我认为小学阶段解决问题的策略还可以有:

1、转化

六年级下册转化策略的教学

师:回顾一下,我们曾经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 生1: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时,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

生2: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时,把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生3:推导圆面积公式时,把圆转化成长方形。

生4:推导圆柱体积公式时,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

师:那在数的计算方面有没有运用转化策略的例子啊?

生1:计算小数乘法时,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

生2:计算分数除法时,把分数除法转化成分数乘法。生3: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电脑演示。

师:从同学们所举的这些例子看来,转化能帮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生:转化能帮助我们把新问题都转化成熟悉的或者已经解决过的旧问题,更方便我们解决问题。

在学习过程用“转化”这样一条主线将图形与数的运算串起来,使学生感受了数学学习的脉络,体会到转化策略的实际价值。这样,当学生遇到新的数学问题时,就会自觉运用转化的思想,在头脑中检索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将新的问题变成学过的问题。

2、比较

例如,四年级(下册)“画图”策略的第二课时是运用画线段图的策略解决行程问题。教学中,学生同时运用了画图与列表的策略,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解决行程问题应用哪种策略比较好”,让学生在不同策略的比较中明确优化的策略。

3、替换

例如在五年级下册学习公倍数与公因数时有这样一个问题:已知a=b+1,则a与b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是---,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数替换a,b的值,使学生明白a,b的关系找到问题答案。

7.学生站在课中央的理念解读 篇七

策划人语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更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印记。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累积,而应是学生思维恣意绽放的过程。最好的教育应该唤醒学生的内心,激发学生的潜能,提升学生的思辨,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更好地面对未来。因此我们要让学生站在课堂的正中央,为学生创设一个宽阔的发展空间。

这一期我们为大家推出了一组名师文章,他们以生为友,深层关注;以学为重,深度融入,始终把学生放在课中央。相信他们的所思、所想、所行会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8.形于“内”,功夫在课“外” 篇八

【关键词】语文教学;初中;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课外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具有积极作用。教师应该抓住契机推荐课外书籍,灵活运用课内外的比对开阔学生的视野,鼓励阅读丰富学生的知识,开展高效的语文教学活动。本文在研究中就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对开展有效的课外阅读教学进行了研究。

一、“内”抓契机,推荐课外读物

优秀课外读物的推荐是对语文课内教学的延伸,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就会自然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但是初中生的学习压力本就较大,教师不能以布置学习任务的形式推荐书籍,而是在适当的时机引入读物,在充分调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有选择、有重点地开展阅读活动。

以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为例。这篇课文选自鲁迅著名散文集《朝花夕拾》,描写了关于童年妙趣生活的美好回忆。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课文中的百草园产生了巨大的兴趣,沉浸在文学营造的童年回忆中;而三味书屋对儿童天性的束缚与严谨气氛则引起了学生的厌恶,他们从课文赏析中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不满。我在此对《朝花夕拾》中的其他散文作品进行了介绍,通过《阿长与山海经》让学生感受散文中的感恩之情,通过《藤野先生》让学生感知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借助介绍让学生全面地认识《朝花夕拾》、认识鲁迅,并提起主动阅读《朝花夕拾》的积极性。

二、“内”巧对比,深化思维能力

除了课本指定的文章篇目以外,教师应该引入课外文本,通过对比性的阅读与分析,引导学生对描写手法、思想内涵等内容进行比较、探讨与思考,提高语文教学的价值。对此,教师不仅应该扩大自己的阅读量,同时还应该尽量引入学生感兴趣的文章,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深入分析,创造自主性、生动性的语文课堂。

例如在《桃花源记》的教学中,我就引入了《杨氏入山之大穴》这篇课外文章,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学生从总体内容上进行了比较:这两篇课文中大穴中的人与桃花源中的人都生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有着热情好客的心。但是《桃花源记》中渔人发现桃花源是偶然的,但是《杨氏入山之大穴》却是老人引导的。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分析《桃花源记》在描写上的优势,学者指出其在景色与村民的态度描写上更加生动:“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将桃花源中的娴静安逸表现得淋漓尽致,而《杨氏入山之大穴》只有“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进行情境的描述,较为单调。在对比的过程中,学生对《桃花源记》艺术、文学魅力有了更为深刻的体验,学习兴致也被充分调动起来。

三、“内”多展示,创设阅读氛围

为了了解学生对课外读物的阅读、赏鉴成果,教师应该有序开展成果分享的活动,提供充分的机会让学生说说自己在阅读中的感悟、体会,从而提升课外阅读的整体效果。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营造良好的分享氛围,提高学生的分享意识,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带动,自觉加入到课外阅读之中。

例如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材中的第一单元就围绕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展开,学生在阅读赏析之后有感而发,缺少抒发的出口。这时我组织安排课外书籍、文章推荐的活动,让学生自己找到一篇类似的文章,在课堂上进行分析与推荐。有的学生推荐了简·伟伯斯特撰写的书信体小说《长腿叔叔》,与大家一起分享了主人公朱蒂对长腿叔叔的感恩,并且说出了自己对生命、生活的体会,结合书本中的课文展开了综合的分析。还有学生分享了《读出悲悯》这部作品,并制作了PPT,将书籍中的精彩内容进行了灵活的展示与分享,这种生动的展现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走入图书之中。

四、“内”在对接,延展课堂空间

在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应该做好作品的推荐,同时还应该布置合理的作业,让学生把握阅读的重点,有选择地读一些文章精华的部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在作业的布置上,教师不应只借助传统的分析阅读,而是应该鼓励学生做好文本摘抄、书写阅读感悟,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思维。

例如我在学期一开始就布置了名著阅读的任务,让学生选择一本中外名著进行阅读,并做好阅读中的摘抄与读后的感悟书写等工作,在学期末开展阅读分享与品鉴活动。有学生选择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在精华摘抄上以景色与角色的描写为主。另外,为了加强对角色、情节与内涵的分析,学生还参考了《百家讲坛》、《西游记与古代政治》《西游记漫话》等其他作品,对原著进行了扩展性的阅读,写出的感悟也较为深刻全面。还有学生选择了《茶花女》《三个火枪手》等外国名著,对中外小说叙事手法、人物塑造等多个方面的异同点进行了比对,写出了自己的读书感悟。

阅读能力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全面成长具有重要意义。语文教师应该在课内文本教学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阅读习惯,充实其文化底蕴与整体品位。

参考文献

[1]王杰.初中语文课外拓展活动探研[J].语文天地:初中

版,2015(2).

[2]刘鹏.课外拓展课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促进作用[J].考试周刊,2014(96).

[3]侯凤娟.立足课内,拓展课外——谈初中语文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有机整合[J].新课程导学,2016(20).

9.课例研修心得 篇九

2010年11月份我有幸参加了“国培”远程教师培训活动,通过观看视频,阅读相关资料,参与讨论等,获益匪浅。特别是“知行”在岗实践的学习,更坚定了我在教学实践中成长和问题研究意识,去不断地发现自身的问题和不足,改进教学教学。在培训中我聆听了教育专家的精彩讲座,领略了他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风格、先进的教育理论;也与其他的教师一起进行了交流,不但加强了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又和本班的教师一起进行了课例研究。可以说此次培训收益颇丰、获取匪浅。

一、提升品德修养,坚定教育信念。

为期两个多月的培训学习,特别是师德培训,让我的教育信念更坚实,俗话说:“改造人首先就要改造一个人的思想。”思想指导、决定行动,培训后,让我把埋着苦干的头抬了起来,发现教育是需要远见卓识的。在本次培训中,每位专家老师给我们做精彩的讲座。各位专家老师的讲座,阐述了他(她)们对教学的独特见解,对新课程的各种看法,以及如何开展课例研究。从各位专家的亲身体验,从国内教育到国外理念,让我犹如呼吸到清新的空气,为之振奋。

二、熟悉教材联系,把握教改方向。

作为一名骨干教师,我努力把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动能,使之有效地指导平时的教学工作。但一直未能代低年级的课,教学中有经常眼高手低,效率不高。在培训过程中,知道了一至

六年级的教材分析讲座,更让我明确了教学目标及联系,更有效的把握教材,听评课时更能发现优点和不足。同时,我学会了变换角度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在新理念的引领下,不断反思、调整我的教育观,正是这种换位思考,让我学会了信任学生,并不断地感受到信任带来的惊喜和力量。

三、加强课例研究,促进专业成长。

课例是教师课堂教学“轨迹”的真实反映。各个学校的听评课活动的开展可以看做一般的课例研究,但这次培训,收看专家的课例研究解说,知道了自己的严重不足,因为以课例为研究对象开展课例研究,是教师从事教学改革研究的重要方式,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职业成长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自然成熟过程,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教学研究及课例研究,能有效缩短教师成长周期。此次培训我觉得让我收获最大的就是课例研究活动。

10.课例点评稿 篇十

各位老师上午好,很高兴能有机会就刚才的两节课和大家进行交流。首先感谢两位老师精彩的展现。两位老师在精心准备教具,渗透有效教学理念等方面都做了有益的探索,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再次感谢她们提供给我们丰富的学习素材,给予我们思考的机会。本着研讨的目的,我简单谈谈我自己的想法,不到之处敬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1、师生互动,创设和谐的课堂(1)激趣导入

“Well began ,half done ”导入的首要任务是引起学生的注意,导入的过程为新课的呈现搭桥,铺路,为新知识的学习和新技能的训练作心理准备和知识储备。小学生活泼好动,形象思维较强。当老师呈现一些直观的事物时孩子会有新奇感,进而调动其学习的内动力。苗老师导入的内容是《熊出没》主题曲,一播放就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为新知的呈现做铺垫。杨老师则先是同学生问好,打破了师生的陌生和距离感,然后一首chant把孩子的注意力拉到了轻松愉快的英语的课堂上。

(2)这两节课都是单词课,在教单词时两位老师都本着“词不离句,句不离词”的基本理念,苗老师在呈现并教授新单词时,在句子中带出,如:lake There is a lake in the park.Is there a lake in the park ? 带读并呈现单词卡片,音形意结合达到了更理想的教学效果。杨老师在呈现新单词时也很好地做到了这点,clock

There is a clock.课堂中师生的互动较好,当然和两位老师在各个教学环节设计的有效活动密不可分。苗老师设计的“大小声”游戏,“熊大”“熊二”比赛爬山,有效地提高了孩子们的积极参与。杨老师在各个环节中都有不同的设计,比如:“丁格隆咚锵”,“点兵点将”,传递卡纸练习单词,“分组抢答”。两位老师都是根据孩子好玩的天性设计出的这些富有科学性和趣味性的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会用语言交流,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遵守规则。

(3)两位老师充分地利用了板书和简笔画,把它们和口头语言相结合,帮助了学生理解和掌握老师教授的内容,板书的伊始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输入的引导,完整的板书又能引导语言的输出。两位老师的板书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记忆,又有利于学生去复习和巩固。

2、教学基于教材,又超越了教材

教材是我们教学的工具,教学要基于教材,又要适当的拓展教材。杨老师的拓展练习做的比较多,虽然是单词课,但是孩子们在练习中学会了运用,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老师课堂教学语言,评价语言运用丰富,“Good job!”“Wonderful” “Great” “Good boy ” ”Good girl ” ……有效的激励了孩子们的学习。

3、课堂过程体现了英语教学人文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在这两节课中,英语学习与简笔画,chant 音乐等艺术才能的培养有机结合,另外苗老师设计的情感教育,热爱地球,教育孩子树立环保意识,唤起学生对人类社会的一种责任感,这些都体现了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以及教师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这两节课我们可以看到英语课已经不是一届单纯教授语言和技能的课,而是融合各科知识的综合能力的培养。

4、采用竞争机制,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苗老师利用孩子们争强好胜的心理把全班分两组,并用学生很喜爱的两个卡通人物熊大和熊二比赛爬山的方法展开竞争,这样设计不仅符合主题,同时也很好的激励孩子们的积极参与。

这两节课的教学效果表明,只要老师能采用学生乐于和易于接受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学生就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较好的接受更多的语言信息,从而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培养,创造力得到更好的发挥。

利辛县实验小学

11.让语文书面作业在课内完成 篇十一

关键词 语文 书面作业 课内完成

一、现状调查

笔者曾做调查,问学生是否喜欢语文时,孩子们竟认真地说:“语文其实是一门很有意思的课程,我们也挺喜欢上语文课的,但是实在不喜欢做语文作业。比起数學和英语,语文作业太繁琐了,没兴趣。”反思语文作业的现状,存在以下几种现象:1.作业布置缺乏个性化,往往千篇一律。2.作业布置存在随意性。体现在训练目的随意、作业数量随意、切入时机随意。3.作业评价缺乏发展性。作业批改的方式较单一,缺乏激励性。

由此可见,传统的语文作业不仅失去了作业应有的教育意义,而且磨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抑制了学生多元化的思维发展。笔者认为:小学语文书面作业在课内完成,课后留出更多的时间给孩子们开展实践性的语文综合学习活动,是改变这一现状的有效方法。

二、书面作业的内容

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高低不等是客观存在的,每一课都要求教师独立自主设计出高水平的作业是不切实际的。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辑部编写,经江苏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小学语文补充习题》(以下简称《语补》)作为教材配套的作业体现了教材编者的意图,渗透着课程设计的理念,具有权威性,而且凸显了年段语文教学的重点目标,体现了各篇课文在语言习得方面的重点。《语补》作为“语文书面作业”的主要内容是较佳选择。

三、《语补》的使用

1.适时使用。课内预习时:《语补》中每一课的前几项几乎是“看拼音,写词语”“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等重在字、词、句的积累、理解等巩固性练习,比较明显地突出了基础性。在课内预习阶段完成,既检验了预习成果,又完成了练习,一举两得。

学法指导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语补》有大量渗透学法指导的题目。例六年级上《负荆请罪》第三题“阅读词典中关于‘负荆请罪’的解释,然后完成练习”:“⑴‘负荆请罪’中‘负’的意思是____,‘荆’的意思是____。⑵词典一般对成语的出处、典故都酌情引述。‘负荆请罪’这个成语出自____,故事的主人公是____。⑶用‘——’画出这个成语所比喻的意思。⑷用‘负荆请罪’造一个句子。”4个小题目为学生读懂词典提供了方法的指导。

训练表达时:六年级上《钱学森》第四题“制作科学家卡片——钱学森”,学生将从课文中、同伴交流中、课外知识积累中获得有关钱学森的材料,进行梳理、整合、提炼,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

促进理解时:六年级上《詹天佑》中有一项作业要求学生“将居庸关和八达岭两个隧道的不同开凿方法分别用示意图表示出来”,通过画图,不仅将深奥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还教给学生换一种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语补》中还有很多“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的练习,可以在教学中根据作业设计阅读教学过程,并在课堂上完成作业。

2.创造性使用。根据教学目标创造性地改编或使用《语补》上的题目,或者根据题目找到教学点,从而使这些题目的价值得到最优化,在操作中可以有以下几种做法:⑴增加一点:增加的是作业的要求。学生普遍认为“按课文内容填空”是最无聊的作业。怎么办?可以对一些关键的词句或需要积累的优美段落,让孩子们先背诵,再默写,适当提高难度;或者说一说这些词语用得好在哪儿,促进理解表达,提高语言的鉴赏水平。⑵深入一点:深入的是作业的内涵。例如写比喻句,在整个六年的作业中出现了无数次,虽然年段不同,但学生却往往会用同样的“弯弯的月儿像小船”来应付。对于这类现象,老师在指导中就有必要根据不同年段提出不同的要求。⑶补充一点:补充的是作业的功能。《语补》常有“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五年级上《黄山奇松》中,有一题“历经沧桑 饱经风霜/小庙( ),现已残破不堪。”老师可设计教学过程:①分别说一说“历经沧桑”“饱经风霜”的意思。②辨析这两个词语的区别:“历经沧桑”侧重于经历的时间久远,而“饱经风霜”侧重于承受的磨难多。③选词填空,用剩下的词再造一个句子。这样的补充使得教学环节更趋丰满,使得作业的功能得到又一次开发。⑷修改一点:修改的是题目的表述。这一工作可以引导锻炼孩子们共同来完成。六上《船长》中有道填空题“本文作者是法国作家‘____’,他被称为‘____’。”张译文同学提出“他被称为”中“称”改为“誉”更好,体现了人们对雨果这位伟大作家的尊敬和赞誉……孩子们给作业题会诊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成就感,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不知不觉训练了语感,培养了严谨认真的做事态度。

3.分层使用。“吃不饱”与“受不了”的现象在我们的作业问题中比较常见,在教学中我们该怎么处理?答案是分层使用。《语补》中一些积累词语的练习,例如“照样子写词语:红扑扑(ABB)”,就可以分层要求:每位同学至少写三个,鼓励有能力的同学尽可能地多写出一些。

四、书面作业课内评价

学习必须获得信息的反馈,没有反馈的学习收效甚微,甚至无效;而反馈愈及时,学习效率就愈高。那么如何实现及时反馈呢?课内批改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方式:⑴学生自批。⑵学生互批。⑶教师选批。

当然,如果把语文作业仅仅框定在《语补》内,可能也是有失偏颇的;教师自己设计作业是值得鼓励的。语文作业不仅是课堂学习的延伸,更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一部分,让老师和学生一起收获来自于作业的愉快体验。

12.在课例 篇十二

1. 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

要尽量避免课堂安全事故的发生, 教师首先要有安全意识, 然后在教育中对学生有意识贯穿培养。提高安全意识不能只喊口号, 应该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 并在课堂教学和日常生活的细节中潜移默化, 使安全问题上升为意识。

1.1 注意服装的选择。

在体育课中经常发现有“牛仔队”、“凉鞋帮”, 特别是农村学校, 更是屡见不鲜, 这便是安全隐患之一。牛仔服虽然有时很显身材的曲线, 但是它远远不及运动服之“美”, 所以要给学生以选运动服装的正确引导。运动服要合身, 鞋子要轻而合脚, 如果太紧或太松都达不到完成动作的流畅性要求, 从而影响自身的安全。

1.2 提高准备活动的意识。

准备活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能力发挥程度, 是提高体育成绩和防止运动损伤的关键。教师应当充分运用体育科学理论指导, 在长期的教学中不断增强准备活动意识。重视和改进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准备活动的内容和方法, 做到循序渐进。

1.3 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在体育活动中往往很多学生就是因为自我保护意识太差引起的运动损伤, 所以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教给学生自我保护的方法。首先, 当发生危险时要心理镇定, 如跌倒时, 没有了解伤情不要随意搬动, 可以用“疼痛法”判断伤情;其次, 合理使用保护方法。如根据人体骨骼生长规律, 在球类活动中, 当身体突然下落用手撑地时应手指向前;跳起下落时要降低身体重心;扭伤后用冰块冷敷或用水冲;还有剧烈运动后不能马上喝凉水或用水冲洗头部, 等等;再次, 保护方法贯穿教学。如前滚翻教学时, 应教育学生人体在受惯性作用将要发生跌倒时, 可顺势做滚翻或滚动减慢速度, 保护自己, 以免损伤。

1.4 加强主动放松意识。

科学的放松可以尽快提高成绩和恢复体能, 体能的恢复与否也是课堂教学中的安全隐患。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主动放松的意识, 定时、定量、定内容进行放松, 如可以5分钟后退跑、10分钟互相按摩以及互相抖手、脚等。

此外, 教师还可以利用影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从直观教学中提高安全意识。如播放运动损伤后怎样处理、各种急救方法、运动保健等。

2. 加强教师自我保护意识

就算事前准备很充分, 也有可能会发生意外, 所以教师要懂得自我保护。首先, 要学法、知法、然后用法律保护自己;其次, 教师要多学习关于体育保健和急救方面的知识, 当安全事故发生后利用科学的方法处理, 以免耽误急救的时机;再次, 养成勤笔记的习惯, 把在课堂里相关的内容做详细的记录, 安全问题天天强调, 节节强调, 备教案时也要做相应的记录, 总之为了保护自己, 书面记录的依据决不可少。

3. 规范课堂教学, 对学生全面监控

规范课堂教学, 全面监控学生不但可以减少安全事故发生, 而且也是新课改的要求。主要内容有:加强课堂教学常规管理、把握运动负荷的适宜性、加强教学保护和教学监控等。

3.1 强化课堂教学常规。

所谓课堂教学常规, 顾名思义, 就是在体育课上教师和学生都要遵守的“行为规范”。体育课堂教学常规是维护体育课堂顺利开展的根本保证, 是师生都要遵守的基本底线。课前:对教学对象 (学生的服装和预习) 、内容及器材做准备;课中:坚持点名和请假制度、恰当安排见习生和检查佩带物等;课后:组织学生主动恢复、及时回收器材和向班主任汇报课堂情况等。

3.2 遵循体育教学规律。

主要是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身体锻炼的规律、学习心理的规律及教与学的规律。运用科学理论指导的教学不但事半功倍, 且也能尽量避免课堂安全事故的发生。如根据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 上肢和下肢力量练习应互相交错。又如根据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 (运动技能的形成分为泛化、分化、巩固和自动化四个阶段) , 教学中要从易到难, 游泳先学爬泳后学仰泳。

3.3 把握运动负荷的适宜性。

根据教学环境 (教学对象、项目特点以及天气) 适量安排运动负荷, 避免教学中出现“过度疲劳”的现象, 且要坚持运动负荷递增性原则, 让机体有一个预热和适应的过程, 以免受伤。

3.4 教学保护的合理性。

体育教学中合理的教学保护是预防事故发生的措施之一。在体操教学中尤为常见, 教师应根据项目的特点来选择合理的保护方法, 如单双杠练习时保护者的站位、保护的时间、手法和力度是保护成功的关键, 还有跳马、跳箱、头手倒立和各种翻滚等, 都需要教师或同伴的合理保护, 除提高安全性之外, 还可以在练习中培养学生的互爱互助精神。

3.5 集中注意力。

体育课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 并且机体运动激烈, 要求注意力高度集中, 否则也很容易发生意外。注意力应该是对教师和学生双方的要求, 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 (内容、方法、站队等) 、运用教学魅力 (有声语言、肢体语言、眼神和优美的示范)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3.6 对学生全面监控。

首先, 了解学生有无病史。如果之前对有疾病的学生没有充分了解, 当事故发生时, 将束手无策, 会影响治疗的时间, 甚至威胁生命。教师必须通过班主任和家长间接了解学生, 根据课堂表现和访谈直接了解学生, 像高血压、阑尾炎、哮喘等疾病就不可激烈运动。其次, 重点关注自我规范能力差的学生。小学或初中的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好动, 课堂上有的调皮学生趁老师不注意, 就会互相顶牛、斗嘴、或是滋生逃课的念头、甚至打架, 像这些学生应作为“重点关注”的对象。再次, 要保护好学的学生。因为年龄的原因, 大部分好学的学生也特别要强, 喜欢和同学“较劲”, 很容易出现负荷过量, 因此教师要十分留心, 适度而止即可, 以免发生安全事故。

4. 体育场馆合理建设与使用

体育场馆合理建设与及时检修、正确选择与使用也是避免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有的学校在场馆建设的时候以“节约用地”为名, 埋下了安全隐患, 如百米跑道的第六道旁边就是花圃, 百米终点线就在墙边, 铅球场地和跳高场交错一起, 等等, 都存在安全隐患;另外器材使用后还应及时检修, 这样才能尽量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不同的体育项项目安全系数也不一样, 特别是田赛和球类项目, 根据项目特点和天气情况选择、布置场地很有必要。雨天, 球类、铅球和实心球的教学不宜在室外进行, 以免器材或场地打滑造成损伤;投掷项目练习过程中, 前后左右的站位应有足够距离, 任何人不得横穿场地, 器材没有落地停稳不得抢拿;器材使用应正确, 如铅球和实心球停球时用脚底, 绝不能用手, 还有跳高架、跨栏架、标枪、铁饼等, 这些都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长期教育引导。

13.《对韵歌》课例 篇十三

《对韵歌》教学课例

刘旭阳

广丰区壶峤小学

一、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在“识字教学的建议”中明确指出:应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这就是说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逐渐感受到学习汉字对自身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性,这样学生必然会主动探求识字的方法,逐渐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因此,本课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创造条件教学生逐渐学会拼读音节外,还应在识字教学中引导学生逐渐懂得归纳识字的方法,以便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渐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识字环节,先在具体的语境中认读生字词,再结合学生的生活积累独立识字,接着运用看拼音识字,最后运用游戏的方法巩固所学生字词,这样学生在一系列的学习过程中,学会识字的方法很多也很有趣,同时促进了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于技能:

1.正确认读“对”等7个生字。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生活中认识的字,以及请教老师同学或猜读等方式方法,认读生字。

2.通过图文对照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生态意识,热爱并尊重自然。

2.初步感受韵文的韵律美

3.培养学生养成乐学善学的好良好习惯——积极的学习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学习用普通话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通过图文对照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 课前准备:1.制作课件。(教师)2.预习课文。(学生)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小朋友们,我们都共同生活在美丽的地球上,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在这个家园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美丽的景象和把地球妈妈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花草树木。说说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象。

那课文中又介绍了哪些美丽的景象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吧,这是一首对子歌。(设计意图:一年级的孩子都喜欢受到表扬,课前布置孩子动手搜集生活中的资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为新课做铺垫,有着一举多得的作用。)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提问:你们愿不愿自己先读读?在读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怎么办?

小结:借助拼音来帮忙或者向老师、同学请教都是好办法。注意读准字音。学生轻声自由读。2.检查读书。

指名读。(老师想请几个同学来读一读,一人读一句。注意我可能随时请你接着读,没叫到的同学仔细听,他们是不是读准字音了。)

(三)、加强巩固,写字教学 1.开火车读生字。

2.读成语:山清水秀、桃红柳绿。3.读要求写的生字。4.指导书写。

(1)认真观察,思考:怎样才可以把这三个字写得更漂亮?(2)交流写这三个字的小窍门。

(3)交流书写时需要同学们注意的地方。教师相机强调三个新笔画。“云”字第三笔是“撇折”;“虫”字的第五笔是“提”;“山”的第二笔是“竖折”。

(4)教师范写,学生观察。(5)学生练写,交流反馈。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练习,在教师的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所以在起始阶段,必须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四)、反复诵读,拓展延伸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对韵歌》。可以拍拍手,也可以同桌对读等。2.男女生对读。3.师生对读。

4.共同拍手读,能背下来的可以不看书。

5.小结:对韵歌这种独特的语言表现形式,同元曲汉赋、唐诗宋词一样,散发着中华民族的无穷魅力,让我们踏上对韵的快车远航吧!6.出示一些对子,试着一起拍手读一读。7.汇报朗读。8.小结。

设计意图:语文知识的学习贵在“积淀”。学生在一一对应的对韵吟诵中,再一次巩固识字,既高效地完成了识字的任务,又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体会对韵歌的韵律美,体验事物之间对应的奇妙感觉,促进积累。拓展的课外对子,更能极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文化积淀。

三、教学策略

一年级小学生的注意力时间是非常有限的,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用直观形象的讲故事,看画面等方法,创设有序又轻松的学习情境,采用诵读识字的方法,采用范读、领读、指读、分组读、接龙读等多种形式,重复而不机械,让学生读出兴趣,读出节奏。读懂意思,最终能够熟读成诵。

四、教学评价

《对韵歌》是摘取《声律起蒙》中的内容,围绕春夏秋冬,编成符合儿童特点的、且含适当生字的韵文。句式整齐,合辙押韵,琅琅上口,背诵自如,通俗易懂,文道结合,便于儿童理解,易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本课中的生字大部分学生都会认读,因此,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放在教会学生利用生活进行识字,激发学生生活识字的兴趣。对于韵文,学生要能够在读的基础上,了解韵文带给学生提升核心素养,文字背后对大自然的生态意识。

认真分析《对韵歌》这篇课文,我们不难发现,这首儿歌的背后是自然规律的渗透,将自然——识字——韵语很巧妙的结合在一起。为此,结合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将这三者用故事进行串联,调动起学生的注意力。这也在潜移默化地让学生们感觉到,字可以组词,词和词组成句子,许多相关的句子,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用这样的方式,突破本课的重点,引出集中识字,让学生对生字也有了整体的感知,更体现了“热爱春天,拥抱春天”这个生态意识,把核心素养的提升,贯穿本课。

五、教学反思

当然,由于教学经验的不足,这节课也存在着诸多欠妥的地方。

1、教学目标没有全部达成。由于安排的教学内容比较多,以至于后面的写字环节没有时间进行。这是我在教学设计和时间掌握上的经验不足产生的结果。

2、课堂节奏把握得不好。在教学内容比较多的情况下,对课堂时间的把握不太准确,造成了前松后紧的情况。前半段教学比较平稳,后半段因担心时间不够,所以语速加快。在面对教学任务无法全部完成的情况下,我们应该选择的是“扎实地教”而不是“赶着教”。

3、在识字中没有渗透好识字方法。在识字环节中,由于平常的教学中,我已向学生渗透过几种简单的识字方法,比如“加一加”“减一减”“读拼音”“组词”等。但在本节课上,我只是简单地复习了这几种识字方法。如果能在课上让学生用这几种方法来说一说如何记住“苹、李、瓜、南、地”这几个字,也许识字效果会更好,学生也能更准确地掌握这几种识字方法。

14.综合实践课例 篇十四

一、活动背景:

近几年来,经常听到老师或家长抱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白眼狼’,怎么关爱都不知好歹,一点也不知道关心人,学校和老师像是上辈子欠他的。当学生犯错误,老师严格管理时,不从自身找原因,而认为老师小题大做,故意跟自己过不去。”;“现在的孩子只会享受生活,就知道吃、喝、玩,向我们提要求,而却从不想到为我们做点什么?”听了这样的话,我们不由得陷入了深深的沉思:“现在的孩子真的是不懂得感恩,变成了所

谓的垮掉的一代吗?”

二、活动目的:

1.让学生搜集身边和世界平凡而伟大的父母的感人故事。学会以写信、绘画方法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2.让学生认识到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从小就应该尊重,热爱,关心长辈。并懂得知恩,感恩,报恩。

3.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动手实践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活动准备:

1.歌曲《感恩的心》等。

2.文章《奇迹的名字叫父亲》。

3.教室场景设计(含主题课件)

4感恩调查问卷

四、活动过程:

(一)导入:

我们都知道音乐是人类最美的语言,所以今天老师特意带来一首好听的歌曲,想与大家一起分享。(播放歌曲“感恩的心”)

插语(是呀,家是温馨的港湾,当你受伤时,会想到它;当你郁闷时,会记起它;家中有唠叨的母亲,严厉的父亲,疼爱你的爷爷奶奶,在家里每天都发生着普通而又感人的故事。今天就请同学们敞开心扉,用心聆听爱的故事!)

听音乐后,你们爱自己的家吗?(板书、齐读活动主题)

(二)感受恩情:

(1)提供与综合实践活动“知恩于心,感恩于行”主题相配套的小故事《奇迹的名字叫父亲》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详细阅读。

所谓感恩 , 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希望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感恩并非与生俱来的天性 , 它需要教育来点拨和引导 ,通过教育帮助人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并对其回馈以感激的眼光 , 从而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德和责任 , 进而外化为感恩的行为。

(2)感恩小调查:

1、爸爸、妈妈每天早上几点上班?晚上几点下班?

2、你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吗?你知道父母的健康状况吗?

3、爸爸妈妈每年挣多少钱?为你花费多少元钱?

4、你能为父母分担忧愁吗?你知道父母的最大的烦恼是什么吗?

5、你会为父母做家务活吗?

6、你知道你的父母最喜欢的东西吗?

7、你知道爸爸妈妈对你的希望是什么吗?

数据统计,各小组汇报自己小组情况,随机抽取几位学生的答卷说明。

目标:让学生深刻感受父母对自己的付出,同时学会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更多的关爱。

(三)回报恩情:

“知恩必报”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我国的传统文化里 , 既推崇“施恩不图报”, 更推崇“知恩图报”, 古训“知恩不报非君子”、“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滴水之恩 , 当涌泉相报”妇孺皆知。这些都说明 , 传统文化认同“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 , 是做人起码的修养。“重拾”感恩教育 , 是人性的需要与回归 , 也是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对接和传承。】

1、安排所谓“三个一”活动,就是春节给恩师发一条祝福短信;为父母准备一个生日礼物,最好是自创自制的礼物;写封感谢信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2、为保证活动效果,精心策划活动方案和操作步骤,并提出明确细致的要求。

(1)在父母生日这天,为父母准备一个生日礼物;

(2)写封感谢信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3)评选优秀征文,并将优秀征文及获奖名单粘贴在班级展板进行展示。

四、反思:

俗话说得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校把感恩的种子播种在学生们的心田里,经年的浇灌和呵护,收获了什么呢?或许,从以下场景中我们看到了感恩教育的点滴果实。

场景一:每天早上,步履匆匆的老师们穿过餐厅,走过校园,直到进入教室,耳边总会伴随着响亮的声音:“老师们好”,这句问候一直持续到早读开始。

场景二:学生自习时,你准备判作业,低头找了半天,发现没带红笔,低声询问第一排靠的最近的学生:“有红笔吗?借用一下行吗?”话音未落,四五枝红笔杵到面前。你微微一笑:“谢谢啦,一枝就够啦。”

场景三:严重的喉炎、咽炎或者支气管炎困扰着你,上课咳得脸红脖子粗并且直流眼泪。放学了,回到办公室,几盒金嗓子喉宝或许是别的什么止咳药正静静地躺在办公桌上,上面一定有一张小纸条,简单的几个字一下子让你热泪盈眶:“老师,祝您早日康复”除此之外,上面还画了一张可爱的小笑脸。

15.在课内萌根发芽,在课外开花结果 篇十五

关键词 小学科学 课外 科学探究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现行的课程设置中,小学中段安排的是每周二课时教学时间,高段则是每周三课时的教学时间。即便教师每节课都尽心尽力而为,只能说是可以应对得了学科考试,要真正意义上培养好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科学素养的培养需要老师真正地不惜付出,不急功近利,能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指导学生学习科学,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指导和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样,小学科学教学必然向课外延伸,课外探究活动的方法和途径的探讨也就显得必要了。

一、开放文本,让课堂向外延伸

教学中,教师适度拓展文本中的相关内容,借以引导学生科学学习,这是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有效途径。一堂科学课不应只是学习科学概念,给出一种结论去记忆;而应通过教材文本,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面包发霉了》这一文本内容,从小学生观察世界的角度,让学生注意到食物在保存的过程中也会发生变化。以“面包”为载体,展开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们能关注自己的日常生活、关注身边的科学。“面包发霉”这一现象,孩子或多或少有所感知,但很少有学生仔细去观察研究过:面包上怎么会有霉菌?霉菌是怎么样的?长了霉菌的面包还能吃吗?……学生会提出很多的问题与疑惑。“霉菌的生长与什么因素有关?” 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学生的课堂观察活动就是围绕这些有价值的问题而展开的。孩子们对霉菌的生长条件作出假设或猜想,通过自己的问题假设,进行合理的实验设计,然后根据假设制定实验计划,实验设计可在课堂内进行,实验探究和霉菌生长的观察却无法在课堂内进行,那么科学探究活动必定只能延伸到课外进行。

在课堂上完成文本所呈现的教学内容后,我说:“那我们怎么验证霉菌生长得快慢呢?”“动手做”“用眼看”“动脑想”“用笔记”,学生领会了老师的意图后总结道。接着,学生从文本中“那一块面包上的霉菌生长得快”得到启发,提出了⑴“温度高低对霉菌生长情形的影响”;⑵“空气对霉菌生长情形的影响”;⑶“光的强弱对霉菌生长情形的影响”;⑷“水分多少对霉菌生长情形的影响”等问题,每个同学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实验设计,我及时给予肯定和引导,并要求学生坚持记录霉菌的生长情况;分析、整理自己记录的数据,此项探究活动自然顺利地延伸到课外进行,学生热情高涨,从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结论,了解面包发霉的现象,对面包发霉的条件有了感性的认识,同时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二、开放课堂,让学生展示课外收获

学生在课外的探究活动中的成败得失能在课堂上和老师、同学分享是学生进行课外探究的动力。学生是课堂上永远的主角,教师本事的大小只在于能否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我通常会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营造一种民主的科学交流的氛围,采取多种方式进行交流。在课堂上给他们时间,出示记录的数据,朗读记录的文字,展示记录的图片,对学生来说都是对他付出的肯定。让学生体验科学交流活动的精神享受与乐趣,展示其课外探究的收获,同时教师注意对学生的语言描述、文字记录给予具体的指导,对其的探究材料等的准备和运用给予肯定,这是学生进行持续课外探究的动力。

三、走进大自然,让师生体验探究的乐趣

教师亲自参与课外探究活动,一方面能掌握探究活动的第一手资料,使自己心里更有谱,更有发言权;还可以提高带动学生探究的热情。同时,在师生共同的探究过程中,可以进行更多的交流,及时发现活动中的问题,更好地促进活动的顺利开展。

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新的生命》教学中,根据农令时节,师生的共同讨论后,决定在校园里种下四颗南瓜籽,一起等待着萌根发芽、开花结果。“老师,以后我们真的能看到完全花和不完全花吗?”“老师,我们能看到雄花和雌花吗?”课内探讨,课外实践,看着南瓜苗的天天长大,学生探究兴趣更浓,师生间的话题更多。

四、积极评价反馈,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学生的探究活动需要激励,需要导向。因此,我适时收集学生探究过程中的信息和收获,及时反馈,予以积极的评价。在班里开设“科学乐园”,让学生把探究过程中的成果展示出来。

教学《制作一个生态瓶》时,当学生把各种各样在课外制作的生态瓶展示在科学乐园里时,我不是给学生下一个精确的结论,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分数并与他人比较,而是更多地体现对学生的关注和关怀。通过积极评价,及时反馈,不仅促进学生原有的认知、探究水平有所的提高,还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每次探究活动,我都会找几个同学进行个别交流,肯定其付出的努力,而这几个学生在下一次的探究活动中会更投入。

【在课例】推荐阅读:

上一篇:市疾控中心医师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形容言词的成语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