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探析论文

2024-11-13

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探析论文(精选8篇)

1.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探析论文 篇一

初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探讨论文

初中阶段是对学生来说比较特殊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学生的身体与心理都发生着巨大变化,也是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与此同时,初中生的行为习惯具有极强的可塑性,良好的体育行为能够帮助学生养成比较积极锻炼的生活方式。此外,初中生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养成,不仅仅有助于促进他们身体健康成长,具有一个强壮的体魄,也为他们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每个中学校都应该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促使其健康快乐成长。

一、教学与竞赛相结合,激发锻炼热情

初中生的心理还不是太成熟,心理比较争强好胜,教师可以利用初中生的这种心理特点设置一些竞赛活动,让每个人都有参与比赛的机会,这样不仅仅可以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还可以让其体会到体育运动的坚信,感受到竞赛胜利后获得的喜悦,这样不仅激发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还可以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与爱好,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促进学生积极向上,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行为习惯,从而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身体素质。比如,体育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体育项目设计一些竞赛,同时也要设计一些奖项,最后获胜的人能够感到喜悦,对其他学生起到激励作用。像踢毽子体育项目,体育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两种竞赛规则,一种就是看每个组中每个学生单独踢毽子,将小组成员踢的数量相加看看哪个小组踢的总数量最多;另一种是小组成员相互配合,看哪一个小组配合默契踢的数量最多。针对胜利的小组,教师应该给予一些奖励,给学生买一些学习工具,对于竞赛成绩很不理想的小组,也要给予一些惩罚。这样既可以激起学生参加体育项目的热情,体现出个人才能,又可以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能力,增强学生们集体荣誉感,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体育行为习惯。

二、知识与趣味相结合,点燃锻炼兴趣

大部分初中生会把体育课当作放松自己的课程,在上课时容易懒散,无法集中注意力。而在体育教学中穿插着健美操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记得有一次七年级第一堂健美操课,老师提前来到体育馆,把录音机和音乐早早的准备好,并放着轻松欢快的音乐,学生陆陆续续走进体育馆都很好奇走到录音机旁,外向的学生急切的问:老师这节课干什么呀?而内向的学生在猜测这节的内容。上课铃响体育委员开始整队才安静下来,大家都很期待老师公布上课内容。准备活动中我就采用了健美操的简单步伐,让学生找到音乐的节奏,并用口令鼓励学生,这时我发现每个学生都很认真,专心的.听着音乐,模仿着老师的动作,完全达到了准备活动热身的要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合理搭配教学内容,并且教学内容需要适合初中身体发展的特点,从而可以提高学生对体育的积极性。选取的教学内容一定要符合初中生实际水平,能够让大部分学生接受,这样可以能够增加学生自信心,提高学习热情,有助于体育行为习惯的形成。如果选取教学难度过大,就会使得学生丧失信心,产生畏惧,甚至对体育产生抵触情绪,所以体育教师选择一些知识性与游戏性相结合的教材,将游戏活动贯穿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从游戏中掌握动作技术,达到养成良好体育锻炼的习惯。例如,教师在体育准备工作时,将传统的体操热身改成游戏活动,如“老鹰抓小鸡”“警察捉小偷”“木头人”等比较传统游戏,这些游戏活动让学生有活动的欲望,使得课程更加生动,增加准备活动效果。教学过程那也要加入游戏部分,像让学生跑800米或者1000米,许多学生会非常反感,但是如果让其“逆风”,“顺风”,“接力”等跑步游戏,就会引起学生兴趣,从而在游戏中了解体育动作知识。同时用游戏活动结束体育课程,减轻学生的疲劳,教师可以学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让同学们轻松的结束课程,像“太空漫步”舞蹈动作,也可以采取比赛的形式结束,使得学生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对体育课产生兴趣。

三、体育与音乐相结合,推动习惯形成

由于我国教育体制还是比较传统,各个学校主要以升学率为主,在思想上对体育不是非常重视,尤其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学生的功课比较忙,造成学生的压力比较大,花在体育上的时间更加不能保证。面对这样的挑战,音乐引入体育课堂是非常好的途径,可以增加学生们热情,减少学生学习压力,同时在体育课上运用音乐陶冶情操,可以将课程变得更加生动与活力,利用音乐明快的旋律,可以增强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热情奔放,心情愉快,也可以利用抒情优雅的旋律,营造出相对舒心的情境,使得心情轻松快乐。比如,教师在教投掷或者障碍跑的活动中,可以让学生扮演一次军人,进行角色扮演,同时播放比较豪放的音乐,像《当兵的人》,既符合教学场景,又能激发学生热情。此外,在篮球教学过程中,针对篮球动作要领,教师一遍一遍重复,但是学生还是记不住,长期如此,学生就会产生厌烦情绪。面对这样的情况,体育教师可以将音乐与舞姿融入进来,像可以设计“篮球华尔兹”,华尔兹是一种舞蹈形式,舞步很简单,即一个拍就是一步,每节三拍就是三步,连贯起来的动作非常优美,很有华丽多姿的独特风韵。因此,在课堂中,就可以利用华尔兹与篮球动作的相似性,将其引入到课堂中,让同学们跟着优美的音乐旋律练习篮球动作,这样不仅仅可以让学生掌握知识要领,喜欢上体育,还可以在课堂上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行为,保证学生健康快乐成长。总之,体育锻炼对于初中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目前,我国体育教育机制还是运用传统单一的教育模式,教师枯燥的讲解体育知识,使得学生对体育失去兴趣,不利于初中生体育锻炼习惯。所以,学校必须对体育教育事业进行改革,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与习惯,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本文主要从教学与竞赛相结合,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体育与音乐相结合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使其不断健康快乐成长。

 

2.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探析论文 篇二

一、从小培养

在启蒙教育中将体育游戏作为主要内容。在游戏中开发幼儿智力, 促进幼儿大脑发育, 促进骨骼增长, 这一时期幼儿没有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 也不会形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而是由幼儿教师带领统一安排活动。幼儿在活动中对体育锻炼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今后的成长中逐渐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小学时期是养成体育锻炼的重要时期。因此, 在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 学校、家庭和社会施加的体育教育与影响尤为重要。一旦体育习惯形成, 它将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 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 一个人毕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确实, 良好的体育习惯, 适当的体育活动有益于脑力疲劳的消除, 会使人们的动作更加敏捷、精确和协调, 有助于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

二、激发兴趣与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 只有有了兴趣才可能有坚持的自觉性。学前儿童和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由于缺乏自我克制力, 自觉学习的习惯尚未形成, 兴趣便是他们的向导。例如:激趣学法是创设一种活动的情景或气氛, 让学生置身于生动、活泼的情景之中。通过气氛的感染, 使他们自觉地去看、听、练。有位教师在组织身体素质练习时, 一改传统的教师什么学生做什么的方式, 而是教师先提出练习要求, 学生开动脑筋, 设想各种动作达到要求, 即完成任务。当学生两人一组完成需要两脚和两手同时着地的造型动作时, 全班四十多名学生做出了各不相同的十多种动作造型, 显然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了, 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 使学生乐学、会学和要学。另外, 在校内外的体育活动中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 发挥其优势, 激发其主动性;当受到挫折时, 要及时给予关心、帮助和鼓励, 增强其自信心。因此, 教师要激发兴趣与主动性, 促使学生体育习惯的形成。

三、良好的体育氛围

3.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篇三

习惯是逐渐养成的、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和外在监督的自动化了的行动方式。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对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全国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过程中,在体育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一、转变观念,提高对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认识

长期以来,许多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有的甚至弃之不顾。其实不然,如果没有端正的锻炼态度,又没有锻炼兴趣和良好的锻炼习惯,学生是无法真正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当然也就无法实现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相反,学生对锻炼如有浓厚的兴趣,又具有良好的锻炼态度和习惯,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精神饱满地参与练习。因此,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二、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二是培养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成为一种习惯。其中,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是基础,只有科学地锻炼身体的习惯,才能称得上良好的锻炼习惯。

1.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首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各系统器官的功能,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識,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的。这些基本知识可在健康教育课中传授。其次,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以及为什么做与怎样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等方面的知识。此外,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身体锻炼。

2.加强良好锻炼习惯的训练。良好习惯的形成,是意志与毅力的结果,只有经过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必须努力尽可能坚强地形成学生良好的习惯,但为了达到这种目的最重要的还是正当行为的不断练习。”因此,体育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根据教与学的需要与可能,制定严密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有的放矢地逐个项目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准确掌握动作要领和练习过程,要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系列,由部分到整体,坚持不懈,反复训练。教师还应经常督促检查,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3.培养训练学生的良好锻炼习惯,应与端正态度、激发兴趣相结合。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同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三者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锻炼态度端正,参与锻炼的兴趣浓,必然催化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形成。而有了良好锻炼习惯的学生,其锻炼态度自然端正,参与锻炼的兴趣自然愈浓,锻炼效果也会得到显著提高。因此,好的锻炼态度和方法都要将它化为习惯,只有形成了习惯,好的态度和方法才能随时表现与应用,好象出于本能,受益于终身。

三、把握形成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两个因素。

1.发挥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青年学生模仿性强,体育教师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之一,对学生能否形成良好锻炼习惯有直接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认真贯彻课堂常规,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规范准确的讲解示范动作技术,并且加强练习方法方面的指导。让每一个学生每一节课,都经受一个科学锻炼身体的过程,并且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通过明示和暗示的综合效应,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4.培养小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论文 篇四

在少年儿童中间,大多数孩子希望参加有智谋、有技术的游戏。在小学阶段,孩子依靠课程和有效的教学设施有尝试各类运动项目的机会。包括在户内或者户外的、冬天或夏天的、有组织或没有组织的、自娱的或竞争的体育活动。他们尽情地享受运动乐趣,学习新的技能,进行集体练习,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要培养小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应在加强学生在校的体育指导以外,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使其转变观念,共同培养孩子的锻炼习惯。

一、要培养小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

小学生最乐意干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凡是主观上不愿意做的事情他就很难做好。所以,培养他们体育锻炼的习惯也应当从培养兴趣入手。好玩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老师的任务就是保护和发展他们的体育兴趣。一般地说,经常给学生讲名人锻炼身体的轶闻,与学生一起跑步、做操、打球等,都是促进小学生体育兴趣的有效途径。在具体指导学生进行锻炼时,要注意把体育锻炼和游戏娱乐结合起来。比如一边跳橡皮筋,一边教小学生们唱儿歌:又比如,让学生一边排队去做早操,一边唱儿歌:这样的锻炼会使孩子感到满身喜悦,身心都得到锻炼。

当小学生的体育兴趣得到发展和巩固后,老师和家长应有意识地加重体育锻炼的成分,增强学生自觉锻炼的意识。教师要根据孩子自身的爱好、特点选择孩子喜欢的运动项目。每个孩子都喜欢令人兴奋的体育运动,他们还希望在自己所参加的集体活动中显示出个人成就。7-12岁的孩子更需要发展一般性运动技能。过早地要求孩子进行大运动量、专业化的练习和严酷的训练,以及参与激烈的竞争等,会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要持续地寻找孩子参与活动的方法,使孩子形成参加多种体育活动的积极态度。

二、要教给小学生一些体育锻炼的常识

体育锻炼把实际活动放在第一位,强调通过具体运动增强体质是无可非议的。但体育不是一种单纯的体力活动,只有在锻炼过程中注意学习知识和掌握技术,才能提高体育锻炼的成效。为此,老师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教给小学生一些常见运动项目的知识和技术,指导学生正确的练习。比如,锻炼前应做哪些准备活动,体育运动后应做哪些整理活动,又比如跑步的起跑、加速跑、途中跑、弯道跑、终点冲刺等;打篮球的传接球、带球突破、投篮、防守等。

二是要给孩子说明各种体育活动的特点和意义,如田径类的活动主要靠力量和速度,球类活动对灵敏和弹跳的要求较高,使孩子能够逐步地了解一些常见运动项目。

三是要让孩子知道自己适于从事哪些运动项目,由于孩子的身体发育水平较低,心脏承受能力差,因此不宜做长跑、举重、吊环、长时间倒立等运动项目,而应当选择那些负荷较轻、欢畅活泼的运动项目,如游戏、简易体操、小球类等。

四是教给孩子一些最基本的体育比赛规则,如起跑时要听口令,打球时不能撞人,游戏时不能出线,这些是保证体育比赛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要让孩子有所了解。有的孩子在某项体育运动或活动项目上有特殊的才能,父母应当让孩子自己决定是否继续进行训练,以发展专业技能,进而参加当地的职业队或国家队等。但是,父母有责任帮助孩子,和他们一起对参加体育训练进行反复思量和研究讨论,并给予始终如一的关爱和支持。

三、小学生体育锻炼制度化

小学生做事情往往缺乏自觉性和毅力,对事情的兴趣较容易转移,如果班主任和家长放松对他的督促,他在体育锻炼上就可能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这样自然就会妨碍体育锻炼的效果。因此,家长和老师要帮助孩子制订一个锻炼身体的计划,明确锻炼的目标和内容,规定锻炼的次数和时间,如规定每天早上

6点起床做操,每天下午放学后打乒乓球等。当然,这不一定要写成文字,但父母和老师要给孩子讲清楚,使他做到心里有数、遵照执行就可以了。在制订计划时要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安排,循序渐进。运动量要由小到大,逐渐增加;动作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使小学生的机体有个逐渐适应的过程。由于小学生的体力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加,所以运动量也应随年龄而逐渐增大。

在制订计划时,在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特点的基础上,应坚持各种运动项目的全面锻炼,使小学生在力量、速度、灵敏、耐力等方面都得到发展,使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形态和生理功能得到均衡的发展和全面的改善。在计划的落实方面,老师可能因为全班人数太多而难以全部照顾到,所以应让学生家长在可能的情况下与学生一起锻炼。这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保护学生的安全,不断提高学生的技巧,也是对学生最好的督促。家长如果不能和孩子天天在一起锻炼,也要经常鼓励孩子坚持锻炼,并且每隔一段时间(如一周、两周、一个月)检查一下孩子锻炼的情况,指出孩子进步的地方,告诉孩子应当改进的地方,这是孩子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催化剂”。

只要老师与家长密切配合,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就一定能养成,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就一定有提高。

5.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探析论文 篇五

摘要: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连续多年呈下降趋势,是不争的事实。目前,学校体育工作仍是教育工作中的薄弱环节,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让人担忧。学生除了自身怕苦、怕累,缺乏毅力和恒心外,有没有外界因素长期干扰促使他们锻炼养成了无精打采、懒懒散散,拖拖拉拉、不积极、不主动、懒得怕动、“以静代动”这种局面,从我多年一线教学经历发现:家长、班主任、等长期诱导孩子锻炼的观点和行为是促使孩子不主动锻炼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小学生;家长;班主任;主要因素;提高认识;排除干扰

一研究目的

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小学阶段是培养运动爱好的关键期,如果家长、班主任能再此阶段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意识,对今后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非常关键。体育锻炼习惯不是凭空产生或通过一、二次活动可以获得,他需要个体主动参与并加以坚持。行为心理学研究证明: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清除自身缺陷,排除外界干扰,创造条件进行自觉锻炼,体验运动乐趣。从调查问卷让学生从自身锻炼角度来反映家长、班主任对养成锻炼习惯的观念和行为,学生不是在家就是在学校,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小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难度可想而知啊!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加强沟通和交流,发现问题,解决一直困扰我们的难题,为以后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提供理论指导。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嘉峪关市长城路小学的六年级全体学生和自己所带班级在运动中的.行为表现为研究对象。

(一)文献资料法。利用报刊杂志(摘抄);学术报告(记录);网络科研(搜索,下载)等查阅相关资料,对学生的目前现状作一个全面的了解以提供理论依据。

(二)本文还采用了比较分析法、逻辑分析法、教学经验的反思、观察法、访谈法、个案分析法等。

(三)问卷调查法。以我校六年级全体同学作为调查对象,调查总人数290人;每位同学从自己真实的感受出发,从自身锻炼角度能真正反映家长、班主任、和自己的真实的观念和行为。获得学生反馈信息,并加以分析研究,为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提供帮助。

三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结果发放问卷290份,当场回收有效问卷290份,调查总人数290人其中男:153人;女:137人。对班主任、体育教师的访谈:对20余名班主任和体育教师现场调查。体育教师和班主任老师均认为学生“懒散”是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最大障碍。从上表我校调查问卷数理统计、比较分析看出:绝大多数班主任、家长用自己的思想观念对学生锻炼理念进行长期腐蚀,对学生的锻炼行为进行干涉和限制,学生的锻炼积极性能高吗?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改变班主任、家长对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观念和行为,是学生能否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主要因素。学生对锻炼的认识程度相对较高,但和他们实际锻炼情景形成很大的反差。

(二)缘由分析度加大。父母期望值较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家长比学习,比成绩排名,在家长眼里,学习可代表孩子的一切。家长通过各种渠道让孩子补课,就是学习再差,在外面花钱也要补.班主任为了班级考核、学习成绩的排名,打压体育积极分子,不让他们参加学校代表队,让学生积极主动参加体育锻炼,没有家长和班主任的支持是很难做到的。

(2)成绩分数是每个家长和孩子都绕不开的话题。孩子的成绩好,家长喜笑颜开,全家开心,孩子学习不好,家长眉头紧皱,全家笼罩阴云。孩子的成绩常常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心弦,成为家庭和谐的晴雨表。家长、班主任常常诱导学生:成绩好→考上好大学→好工作→好前途;成绩差→考差大学(或考不上大学)→差工作(或失业)→差前途。实际上这两个推理并不一定成立,在我们的周围,差生走上社会后前途并不差。爱迪生、爱因斯坦都曾是“差生”“问题儿童’可他们的成就举世瞩目。

(3)从现实看,家长课外陪读现象越来越普遍,而陪学生锻炼的现象却难以见到。孩子体育爱好在很大程度上是家长培养出来的,家长控制和支配着孩子离校后的时间。有些学生“挤点”时间参与锻炼活动,常被家长斥资为“贪玩”,“不好好学习”。从早到晚,时间排得满满的,没有一点空隙,放学回家有家庭作业,晚上还得补课。周末、两个长假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培训班,提高班,导致孩子活动时间越来越少。

(4)学生片面强调班主任、家长不让玩来掩盖自己的懒惰,在生活问题上父母大包大揽,造成了现在孩子什么都不会做,也根本没想过去做。家长心痛孩子,怕孩子吃苦受累,代替孩子劳动,还有家长认为劳动与成才是矛盾的;轻视劳动的传统观念所负累,不少家长说:当牛做马也让孩子读好书,有出息。所谓出息,也就是脱离劳动了。在家长多年帮助下,孩子已经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懒散习惯,学习累、锻炼更累,这时家长让孩子去锻炼,孩子能吃了这苦吗?

四建议

(一)体育锻炼习惯是终生体育的基础,终身体育是民族素质的保证。习惯的养成是从“他律”到“自律”、从简单到复杂、从不稳定到稳定的过程。如果家长、班主任能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对今后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非常关键。充分利用体育中考50分作为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平台,无论是学校、家长、班主任、学生自身都很关注分数,把分数排在第一位。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积极主动的去参与体育活动,就能取得成效,只有参与了,才能体会到“我运动我快乐”,不能把体育爱好放在口头上,要有毅力和实际行动才行。

(二)懒和运动这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懒是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腐化剂、绊脚石、障碍物。动员孩子积极的参加体育锻炼。用体育锻炼的良方“治懒”最有效,要想方设法鼓励孩子动起来。利用体育锻炼磨练毅力,意志是克服懒惰的一种力量。学校、家长、班主任是变化的条件,自身才是变化的根据,不要夸大原因找借口。父母应该把体育锻炼作为帮助孩子克服懒散行为习惯手段。

(三)家长、班主任、学校、自身在养成体育锻炼习惯上多探讨,多交流,统一认识,减少相互埋怨、改变错误观念和行为,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一个“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体育锻炼,人人有责”学校体育文化范围,相互带动,相互鼓励,才能让体育锻炼的习惯一直延续下去。

(四)北京四中校长,全国政协委员刘长铭,曾被称为“全国最牛的中学校长”,他却更愿意强调家庭教育,希望学生能幸福轻松。过于急躁和焦虑是现今家长们的普遍心态.太害怕落后。其实你的孩子一点都不落后,这方面不行,那方面可能比别的孩子强,但家长总看不到这些。家长发现孩子的兴趣,孩子喜欢,才能学得更好;家长老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怕输在起跑线上,起跑线上哪有输赢?终点才论输赢呢;在普通生活中建立亲子之间的情感,一起做饭收拾房间,让孩子共同承担家庭的责任等。

(五)不管在超市、公园……你总会看到那一、两岁的小孩,努力挣扎着想要自己走、自己推车、自己穿衣、自己吃……既然这么小的孩子,凡事都想自己来,其实表示人天生就具备着“勤劳”的本质。当一、两岁孩子淘气不吃饭,父母追着给喂饭,“宝宝、吃点吧!宝宝、求求你吃点吧!”孩子学前班父母鼓励、引导、监督过孩子做力能所及的事吗?帮他打理好了一切,试想孩子连自理都不愿做,又怎么能主动的锻炼呢!孩子就有了依赖习惯。利用体育爱好逐步改变懒惰,主要看他是不是有进步,如果有进步,很小、也要表扬他,这样他就有信心和坚持去养成你所希望的习惯。

作者:李彩兴 单位:甘肃嘉峪关市长城路小学

参考文献

[1]许世岩.初中体育教师教学研究方法[R].西北师范大学教师培训学院:甘肃省教育厅―“国培计划”,2012-9-13.

[2]刘永和.学思结合做教研[R].兰州交大东方中学:甘肃省教科所―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培训会,-3-21.

6.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探析论文 篇六

价值分析:

一、课题的提出

政策依据 国家“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育方针”对开展体育工作均作出明确规定和要求:

新中国第一次提出教育方针是 1957 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院会议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82 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1986 年,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1995 年 3 月 18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999 年 6 月 13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文件中,对学校体育工作做出的如下要求:“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的良好卫生习惯,了解科学营养知识”。

对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全国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各级各类

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九年制义务教育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提出:把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作为教学目标之一。

2007 年 5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文件中明确指出: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以迎接 2008 年北京奥运会为契机,进一步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必须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

二、研究报告 研究的措施

(一)、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课题相关政策法规和教学理论,1、认真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了“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育方针”中关于体育工作的政策法律规定,重点学习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文件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文件精神。通过学习提高了实验教师对体育工作和课题研究重要性的认识,明确了工作的方向目标和相关的具体要求。

2、认真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了教育学、体育心理学中有关习惯、行为习惯、以及如何培养小学生行为习惯的相关理论,围绕课题研究,课题组认真学习了《论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论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影响体育习惯形成的因素探析》、

《试论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等理论。

3、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了教育科研的一般原理和方法,主要学习了《学校教育科研》(柳斌主编),研究方案的撰写要求、实验对象的个案撰写方法,调查法、行动研究的策略等科研理论和方法。4、加强培训工作,对实验教师定期进行体育观念和体育知识培训,先后两次组织体育教师参加“内江市体育新课程标准”的理论培训和体育优质课比赛。还多次对体育委员和骨干学生进行体育技能、组织能力进行专题培训。5、向教育专家咨询课题研究的操作层面上的问题,明确了课题研究如何展开,研究人员的各自分工和职责任务,每一阶段的研究内容和研究重点,如何根据实际调整研究计划和实施策略等具体问题。

通过学习和咨询,使课题组成员从理论到实际操作都有了全面深入的理解,做到实施之前就心中有数,避免了课题研究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二)、大力宣传体育文化和宏扬体育精神,营造浓厚的体育锻炼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

1、结合社会实际、教师实际、教育发展实际及学校体育活动实际进行校园体育文化系列讲座:体育课题简介、体育现状简介、体育知识技能培训活动等,提高师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

2、加强体育舆论宣传,举办体育黑板报专刊、体育知识手抄报比赛、体育知识竞赛、体育图片展览等 3、组织学生观看体育比赛。我们主要组织了三种形式的体育比赛观看:一种是观看校内外学生间进行的体育比赛,如校动会、镇运会、县运会、市运会的各种比赛;二是校内外学校教师之间、教师与友好单位之间的友谊赛、练习赛、和正式比赛;三是组织学生观看电视台直播、录播的各种体育比赛。感受体育

比赛的精彩刺激,欣赏运动之美、力量之美,在力与美的熏陶中激发体育锻炼的激情与冲动。

4、大力表彰体育锻炼先进个人。一是对每次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取得优异成绩的运动队和运动员在师生大会上进行大力表彰;二是在校园公示栏上张贴喜报大力表彰;三是评选校园“体育之星”,并在校园网站和“明日之星”栏上登出来,向社会大力宣传;四是为体尖队员所在班级加业绩分,并为班科教师发奖金。以此来大力宏扬体育精神。

通过大力宣传体育文化和宏扬体育精神,使我校体育锻炼的氛围空前浓厚,大大激发了学生的体育锻炼热情,也为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创设了很好情景。

(三)、加大资金投入,添置必要的设施设备,为实验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我校树立品牌意识,站在“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高度,高度重视艺体工作,确立“一体两翼”的办学思路,即: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主体,以教育科研和艺体工作为两个翅膀,带动学校素质教育的腾飞。近年来,进一步加大经费的投入,为体育工作共投资八万多元资金,一是用于加强体育场地、体育器材等硬件设施的建设;二是投入大量经费保证体育活动的活动经费;三是投入资金用于教练员训练学生体育特长队的补助。

(四)、开展“学生良好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主要标志”的研究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体育锻炼行为习惯,首先必须弄清其主要标志是什么。为此,课题组采用文献法研究法,通过查阅资料,再结合教学实际进行了深入研究,明确了儿童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标志是:1、主观上有主动参加体育运动的愿望;2、每天能坚持体育锻炼 60 分钟以上;3、有一项及以上体育特长运动项目; 4、有一定的体育运动常识和体育保健知识。

(五)、开展“影响学生良好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主要因素及对策”的研究 课题组在明确了“良好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主要标志”的基础上,又进一步进行研究“影响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对学生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体育态度、锻炼习惯、兴趣项目及负面因素。获取了大量的原始资料,然后对这些原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和归纳整理,从而得出: 1、传统的应试教育观、人才观对学生体育锻炼的影响根深蒂固。体育不是统考科目,多数学生错误地认为以学为主,就是以统考科目的学习为主,因此,首先要充分保证统考科目的学习时间,如果有一点空余时间就稍微玩一会儿,但事实上多数时候就连起码的休息时间都被学习时间挤占,根本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五)、开展“影响学生良好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主要因素及对策”的研究 课题组在明确了“良好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主要标志”的基础上,又进一步进行研究“影响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对学生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体育态度、锻炼习惯、兴趣项目及负面因素。获取了大量的原始资料,然后对这些原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和归纳整理,从而得出: 1、传统的应试教育观、人才观对学生体育锻炼的影响根深蒂固。体育不是统考科目,多数学生错误地认为以学为主,就是以统考科目的学习为主,因此,首先要充分保证统考科目的学习时间,如果有一点空余时间就稍微玩一会儿,但事实上多数时候就连起码的休息时间都被学习时间挤占,根本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 2、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培养缺少科学性,没有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多数家长走入误区,认为孩子只要吃好睡好营养好就是健康,导致只顾饮食营养,忽视体育锻炼,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日趋下降,营养过剩而体质差、运动机能差的孩子越来越多; 3、学生想锻炼,但体育场地、器材却严重缺乏; 4、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基本知识和锻炼方法的指导,更缺乏有效的督促,以形成习惯。

根据得出的结论,我们研究采取了以下一些应对策略:

1、利用校会、家长会、校园内各种宣传栏向全体师生及社会家长大力宣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提高大家的共同认识,转变大家的教育观念; 2、利用室内体育课学生介绍体育保健知识,纠正“只顾饮食营养,忽视体育锻炼”的错误观念。同时,体育老师利用家长会向家长介绍“体育锻炼比饮食营养更重要”的理念,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并交流“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具体做法,指导家长对孩子进行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 3、针对缺乏体育场地、器材的问题,体育组开展了“在小场地下、缺乏体育器材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开展体育锻炼”的专题研究,指导教师和学生因地制宜,自制器材进行体育锻炼,例如:原地跳绳、原地踢毽、原地俯卧伸、垫上运动、乒乓球、篮球赛、小场地往返跑、短距离接力赛、拔河赛、原地徒手操练习、队列广播操比赛、跳梯间练习、跑楼道等; 4、学校办学思路明确提出重视学生体育工作,并对体育课堂教学、学生两操一课、体育特长队训练、体育活动的组织、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相关项目的训练测试建档、体育传统项

目学校的建设、体育工作的指导督促考核等方面的管理,以严格的制度规定加以保证,确保体育工作落到实处。

三、结果分析 实践效果 1、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习惯逐步形成。

(1)、从学生体育锻炼的主观愿望看,我们统计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检测项目中的“学生体育锻炼出勤率”,数据显示:全校 98%的学生,实验班级有 99%的学生出满勤,主观上有主动参加体育运动的愿望;实验中变化: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不仅对该课题实验积极投入,参与配合,而且变化较大。表现在:学生从被动变主动参与,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地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从前,学生锻炼处于被动锻炼的状态较多,现在,学生对自主锻炼如有浓厚的兴趣,又具有良好的自主锻炼态度和习惯,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精神饱满地参加自主锻炼。

典型案例: 学校篮球队为了形成梯队,在一队(主要是六年级的队员)参加完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萌芽杯”的比赛,况且已临近小学毕业的情况下,学校决定解散一队,重点训练二队。可就在一队解散了两个星期后的一天,一个二队的队员气呼呼地跑来“告状”道:“李主任,他们一队的队员都解散了那么久了,还天天来打球,影响我们训练,请你去管一管吧!”。这一状告得让我又喜又忧,说忧吧,他们地干扰的确影响了二队的训练,可喜的是一队队员终于形成了体育锻炼习惯,这是多么不易啊!要知道,他们当中的好几个队员是我当初向家长和他们做思想工作,苦口婆心地劝来打球的。这一告还着实让我很为难,不知如何处理,只好淡化不了了之......(2)、多数学生每天能坚持体育锻炼 60 分钟以上; 通过 2007 年5 月对实验班级 204 名学生体育锻炼情况调查统计显示:“校内体育课上是否坚持锻炼”答“是”的人有 204 人,占 100%;“校内课余锻炼是否每天坚持”答“是”的 204 人,占 100%;锻炼项目有乒乓、运动跑、篮球、足球、跳远、跳绳、羽毛球、跳高等。校内课余锻炼的“锻炼时间”30 分钟以下的有 32 人,约占 15.69%,“30__60 分钟”的有 149 人约占 73.4%,“60 分钟以上”的有 23 人,约占 11.27%.(3)、有一项及以上体育特长运动项目; 通过对实验班级学生长期稳固的从事的体育锻炼项目的调查来看,回收的调查表中调查了 230个实验对象,100%的学生均有 2——3 项喜爱的并长期坚持锻炼的体育锻炼项目,在他们喜爱的项目中,90%的学生有 1——2 项的运动技能特别纯熟,运动水平相对较高,在各级运动会上取得优异的比赛成绩。这说明了他们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体育特长。

(4)、有一定的体育运动常识和体育保健知识。

7.如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篇七

一、重视传授体育卫生保健的知识、技能和方法,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素养。

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既有赖于学生对体育卫生保健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运用,又有赖于体育课程内容的进一步充实、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因此,体育课程内容的科学性、趣味性和实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 科学性。

提高学生锻炼身体的科学性,有利于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使学生增强了卫生保健和科学锻炼的知识;健康教育促进了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身体健康。

2. 趣味性。

学生对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总是积极参与,而不感兴趣的则是消极对待。这就要求教师要让学生了解教学内容的锻炼价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主动去尝试。

3. 实效性。

在加强基础知识、技能传授和基本能力培养的前提下,体育课的内容要有实效性,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社会最必需、最有用、最基本的体育知识技能,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促进身体健康打好全面的基础。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营造良好课堂气氛的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来。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注意力集中、思想敏捷,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对整个教学过程都有浓厚的兴趣和热情,理解并掌握动作的速度快,体育课就能上得生动活泼,教学过程就能进展得顺利。为此,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 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和作风。

所谓正确的教学思想,就是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首先要明确在教学中,教师始终是为教学的主体学生服务的。教师既要给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等,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既要对学生充满热情,又要充分信任学生。教师在课堂上要唤起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展示才能的机会,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所谓教学作风,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思想特点。若课堂气氛紧张,学生就思想闭塞,反应迟缓,而民主的教学作风则使师生交流融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敏捷,故应该提倡教师树立民主、有序、热情、自律的教学作风。

2.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要真诚地热爱学生,充分信任学生,学生感受到了这些,其学习自信心就能得到增强,学习积极性就能得到调动,学习潜能也就能得到激发,同时也就能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

3. 妥善处理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安排合理,学生听得懂,学得会,做得到,特别是教师的示范动作既要赏心悦目,让学生一看就愿意学、想学,又要规范,难易适度,让学生觉得自己也能做。只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了成功的内心体验,才能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课堂气氛就活跃起来了。

4. 淡化体育课程评价的数据测量,重视理性分析。

如果单纯采用运动项目成绩来评价学生的体质,必定对个矮体瘦的学生不公平,打击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体育运动重在参与,通过学生进行各种身体练习,使学生机体承受科学强度的生理负荷,促进身体健康。另外,促进健康与调节情感有一定的因果关系。海格尔教授提出的“笑”既是促进健康的一面,又是体育课追求的目标。因为“笑”既可以说明学生对体育课的组织、身体练习的效果、各种运动愿望满足的满意程度等,又可以衡量学生对教师设计的这节课的适应程度。另外,“笑”还可以消除精神紧张,推迟疲劳出现。因此,体育教师要创造轻松和诣的课堂气氛,让体育课“笑”声常在,就必须对体育成绩进行理性分析。

三、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课外体育活动有别于体育课教学,其活动内容可以是各种类型的体育知识讲座、体育演讲比赛、体育欣赏、体育图片资料展览等。

课余体育活动不拘一格,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变,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课余体育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有独到的作用。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内容、形式和方法来满足愉悦身心的情感体验。此外,学生体育特长的形成与保持也依赖学生在课余体育活动中不断强化、巩固和提高,此外,课余体育活动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运用所学体育基本知识施展体育才能的机会。因此,课余体育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兴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终身体育习惯一经养成,体育活动就成了学生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四、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的自觉积极性不是自发的,而是需要教师通过一系列的细致的工作才能调动起来的。所以,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主导作用的具体表现,应该是给学生提供和创造条件,促进外因迅速转化为内因,从而调动起学生的自觉积极性。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们之所以能够积极行动,是因为内心有一种行动的愿望,心理学称之为动机。动机是一切行动的前提,是推动学生积极进行体育锻炼的心理依据,也即是学生学习有积极性的内因。为此,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 教师要起模范和表率作用。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教师“为人师表”要注重“身教”。

2. 教师要谦虚谨慎。

教师的言行不仅影响学生,同时也受到学生监督。教师的威信应该建立在自己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作风之上,这样才能获得学生的拥护和爱戴。

3. 教师要善于疏导。

妨碍学生积极性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用疏导的方法使那些妨碍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不利因素变为积极因素。不少实例充分说明,只有通过耐心的疏导,以理服人,才能正确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摘要: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 既有赖于学生对体育卫生保健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运用, 又有赖于体育课程内容的进一步充实、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

关键词:终身体育锻炼,体育文化素养,课堂氛围,兴趣,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8.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篇八

关键词:体育;培养;锻炼;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154-02

青少年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时期,他们活泼好动,在完成紧张学习后的休息中,为了寻求生理和心理上的放松,乐于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完成体育学习任务和实现参加体育活动的满足感,要求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协作,共同参与。学校体育无论是体育课或是课外体育活动,其本身特点决定了很多采用集体活动的形式和比赛的方法,这就增加了学生之间的直接接触和交流。在体育学习和参加体育活动过程中,相互之间具有依赖性、牵制性和影响性。学生长期生活在这种体育关系中,寓教育、健身、娱乐于一体,学生在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参加和观看体育比赛中,在锻炼身体、掌握体育知识技能的过程中,陶冶了情操,调节了身心,获得了精神享受,心理上产生一种轻松愉快的感受。

一﹑认真组织教学,关注学生的兴趣

体育教学应该帮助学生养成积极进行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通过练习简单的体育技巧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体育教学要求学生在体育教学实施过程中增强个人运动兴趣,培养个人的体育爱好,促进学生积极锻炼,使学生形成长期进行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体育教学还要求学生通过体育学科的学习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在体育课堂的学习过程中,了解健康的学习与生活习惯,从而提高自身的个人健康认知水平,也是体育教学力求达到的目标。通过全面系统的体育教学,使学生从生理和心理上具备参与和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体育的动机和兴趣。体育兴趣是认识和从事体育活动的一种倾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体育(或某一个项目)产生了兴趣,表现出了一种求知欲望,这对体育教学是非常有利的,因此,体育兴趣对学生学习体育具有积极作用。因此我们在上体育课的时候,应用各种手段来激发,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以便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但体育兴趣与课的类型无关,我们知道,体育课一般分为引导课,新授课,复习课和考核课四种类型。新授课是学习新教材,授课方式是以“练”为主,任何一项教材学生要掌握它都必须经过泛化﹑分化﹑巩固和自动化过程。

二、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

初中生的关节软骨较厚,关节囊和韧带的伸展性大,关节的运动幅度大于成人,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应注意发展柔韧性的练习。年龄越小,柔韧性越好,根据素质发展的这一年龄特征,发展柔韧素质应从小抓起,与此同时,还应注意柔韧性与肌肉力量的相互关系,如年龄小做体操的能力差,主要原因不是柔韧性差,而是躯干伸肌力量不足所致。身体素质虽然是通过人体各种基本活动和动作所表现出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等方面的能力,但也是人体内在综合机能的集中反映,因此,身体素质的状况是衡量学生体质强弱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学生来说,机体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单一的练习会造成机体发展不均衡,体育教师应采用全面发展的身体练习,以利于他们身体各种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的发展。好的体育运动氛围对学生良好体育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它依靠教师积极营造,要对体育运动加以重视:对体育知识的宣传,体育设施、体育器材、体育场馆有效维护和利用,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等,都是培养行为习惯的重要因素。只有这些条件得到了满足,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锻炼。

三、改变教学方法,师生共进

要持之以恒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再优秀的教师也是平凡普通的人,也会经常遇到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种冲击和干扰,时常出现忧愁、烦恼、悲伤、激动等情绪。若把这种情绪带到课堂,势必影响教学质量。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有博大胸怀包容工作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养成走进课堂之前迅速排遣心理干扰的能力,带着愉悦之情来面对学生。教师在愉悦情感的支配下进行教学工作,思维敏捷,语言丰富有情感,动作优美自如,面部表情自然丰富。从而创设出轻松、欢快、无忧无虑的教学情境,使之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可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特别是由于体育教师与学生直接接触的机会较多,加之体育教学本身特点,能够触发激情的刺激源较多,如学生在投掷教学中不注意安全,违纪现象屡屡发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愉悦的心境会使之平静理智地来处理问题,不至于因发怒而影响原有的良好的教学气氛。反之,教师本来心情烦燥、压抑,遇到这种情况便怒火中烧,失去理智,向学生发泄出来。结果往往是,说话走火,刺伤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师生关系紧张,整个教学情境随之变得沉闷、压抑起来。这样,会严重地影响教学效果。加强良好锻炼习惯的训练。良好习惯的形成,是意志与毅力的结果,只有经过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在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应充分挖掘学生对运动的内在潜力和乐趣,以良好的教学形式,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并把稳定的兴趣培养为自我锻炼的习惯,使学生学有所得,受益终身。

四、对学生进行意志教育

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社会经验的欠缺往往使得有些学生做事犹豫不决,瞻前顾后,甚至是唯唯诺诺。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通过相关的体育课程来培养学生果断、干练的处事方式。比如,通过篮球或乒乓球的对抗训练可以让学生懂得如何准确判断传球的方位和时间;在跳高或跳水项目中可以通过鼓励,示范等方式让学生摆脱心理负担,让其尽最大努力完成任务。通过在体育教学中不断训练学生的敏感程度和果断处事能力,久而久之就会对学生的性格和品质产生主要影响,有利于学生果断意志品质的形成。

上一篇:抒情散文写作指导下一篇:党务知识学习培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