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上英语教学计划

2024-07-07

五上英语教学计划(精选7篇)

1.五上英语教学计划 篇一

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蒋新艳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43人,其中男生26人。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为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我们班绝大部分学生喜欢这一门课程,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堂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第四单元《安全伴我行》,上学期地方课程已有所涉及,学生有所了解。但他们缺少社会经历,社会实践不足,对于联系生活实际的有些内容理解得还比较肤浅,所以要有目的地加强课外的调查、实践,要学以致用。

二、教材特点:

为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的生存、生活和发展打下基础。

1.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本册教材共有四个单元,主要围绕学生的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展开。教材中的许多故事,都来自学生的生活。为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打下基础,又以学生自己的生活为基础。

2.内容层层递进,循序渐进。本册教材虽然只有四个单元,却涉及到《课标》的四大板块,与前几册内容相比,范围有所扩大,程度有所加深,要求有所提高,随着学生的生理、心理的成长、接触的周边事物的增多而逐步发展。体现了层层递进、循序渐进的特点。

3.形式新颖活泼。本册教材形式多样,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小讨论、故事屋、体验园、金点子、评议箱、小测试、辩论会等各种形式,学生参与度高,在活动中接受教育。每一个单元都有单元导语,点明教学主题,围绕教学主题的每一部分,又都出现体现教学重点、核心概念的提示语和关键词,帮助师生把握教学目标。

三、教学总目标:

1.了解家庭模式的演变过程,对家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吸取传统家庭的 美德,有效地运用于现代家庭生活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知道家庭的稳定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明确自己在家庭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2.了解时代不同,家庭关系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家庭关系。反省自己和父母的关系,学习沟通的基本技巧。与父母相互关心、相互理解,及时沟通,和父母做朋友。体会与父母成功沟通的良好感觉。

3.家庭的评价流程及创建学习型家庭的要求和努力方向。懂得创建文明家庭活动的积极意义。感受全家人在创建文明家庭活动中的快乐。培养良好的文明习惯。

4.体会正在经历的小学生活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知道个人的成长是和学校老师的培养和同学的帮助分不开的。进一步激发学生尊敬师长,珍惜同学友情。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热爱班集体的集体荣誉感。

5.学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激发热爱和尊重老师的思想感情。通过阅读“师生心桥”的故事,采访身边的老师,加深对老师的理解和尊重。通过设计和参与教师节活动,增进师生情感。

6.通过调查、采访、上网搜索等活动方式,感知与理解深厚的校园文化底蕴,并富有创意地设计母校名片,增强学生以校为荣的集体荣誉感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通过“名人和母校”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母校、报效母校之志。组织学生进行“如果我是校长”的讨论,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增强学生民主参与学校管理、争做学校小主人、和学校共荣辱的责任心和自豪感。

7.体会诚信、宽容、互帮互助在社会交往中的意义;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诚信、宽容、互帮互助的价值;主动把诚信、宽容、互帮互助应用在自己日常的社会交往中。

8.对社会交往中的几种行为进行讨论、评议,明晰与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诚信、宽容、互帮互助;开展“寻找没有缺点的人”的活动,认识到宽容的必要性;出谋划策找“金点子”,寻找诚信的人让大家看到良好积极的社会交往就在我们身边;交流宽以待人、互帮互助的心得,体味有关交往中的至理名言;考察自己的交友情况,为自己与他人的良好交往建立基石。

9.在社会交往中主动建立诚信;与人交往体现宽容;当他人有困难时,及时、积极伸出援助之手。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诚信、宽容,什么样的行为体现了 2 互帮互助;明白社会交往中诚信的价值、宽容的重要、互帮互助的意义;在日常交往中,学着诚信、宽容,能辨别在怎样的情况下应该对他人伸出援助之手。

10.知道家务劳动时容易发生哪些安全事故,明白家务劳动时的注意事项并知道当危险发生时的急救方法。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具有当煤气中毒、火灾等紧急事件发生时的处理能力。认识居家安全的重要性,知道要从小事做起,预防灾难的发生。树立用电安全知识,培养良好的用电习惯。能安全使用家用电器,在发生触电等事故时有自救和救人的能力。学习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确保用电安全。了解违规用电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和灾祸。

11.了解交通法规。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关注交通法展带来的问题。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负责。学会自救自护,遇到交通事故能沉着应付。了解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交通法规和交通安全知识。学会交通标志。

12.感受安全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具有区分善恶的能力,学会自护自救。知道日常生活中容易出现的危害少年儿童的事例,学会正确对待生活中的问题。

四、教材内容分析

本册教材共分4个单元。第一单元《亲情树下我成长》、第二单元《成长的摇篮》、第三单元《交往是堂必修课》、第四单元《安全伴我行》。

教材各个教学单元都包含“单元导入”、“学习重点”、“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单元练习”及“单元评价”等六部分。(1)单元导入:在每个单元课文之前,标示提示内容,点明单元主题。为增进学习兴趣,可采用图文并茂(如漫画故事)的形式,或学生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在理解图文、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进入到单元主题的学习当中。(2)学习重点: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学习的方向和重点,可标明“关键词”,明确将要学到的品德与社会的核心概念。(3)学习内容:即课文部分,力求浅显平易,说理与实例并重。(4)学习活动:即活动部分,力求形式多样,如角色扮演、辩论、演说、实地参观、调查访问、影片欣赏、展览、竞赛、讨论、小新闻、小评论等,依据教材内容加以设计。(5)单元评价:形式不拘,主要分为过程性评价、多元性评价及展示性评价三类。

第一单元《亲情树下我成长》教学主题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家庭的模式不断演变,家庭的功能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但家的亲情是延续不断的,家是我们永 3 远的港湾。家庭的内容在三、四年级都已出现过,到了五年级,家庭的内容逐步深化,着重体现课程标准中的三个内容:“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以恰当的方式表示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孝敬父母长辈”,“体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家庭幸福和个人身心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知道家庭生活中要讲道德,有家庭责任感,家庭成员之间应该相互沟通、平等相待,能正确处理自己与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这三个内容在本单元的安排上也呈现螺旋上升的趋势,具体体现为:时代的变迁,家庭的模式也在发生变化——“家庭万花筒”;时代的进步,家庭关系日趋民主、平等,理解是沟通的桥梁,家庭生活的民主化是家庭生活幸福的源泉——“父母——我特别的朋友”;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我是文明家庭一分子”。

单元以小诗“倾诉的声音”导入,让学生通过读诗体味其意境,然后以“老照片”“时空隧道”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家庭的亲情。“家庭万花筒”通过巴金的小说《家》和浙江浦江十五世同居共食“郑义门”的介绍,让学生了解人类历史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家庭的模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我们应承继传统家庭的美德,运用于现代社会的新型家庭关系中。“父母——我特别的朋友”是在学习了第1课、对传统的家庭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懂得在现代社会新型的家庭关系更注重民主、平等,与父母沟通,和父母做朋友,会使家庭生活更幸福。“我是文明家庭一分子”是通过对“五好文明家庭”评选活动的了解,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

第二单元《成长的摇篮》的教学主题是:小学生活是学生成长非常重要的阶段,引导学生明白个人的成长是和学校老师的培养和同学的帮助分不开的;懂得在校园中经历的欢乐和伤心都是必不可少的生命成长历程,感谢生活,对关心爱护你的老师和同学心怀感激。引导学生理解和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能采用合适的方式主动和老师沟通,这种积极的交往方式既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能增进师生情感。如何报答母校的培育之情?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努力学习,积极参加学校活动,把热爱母校化为一个个具体的行动,增强学生民主参与学校管理、争做学校小主人、和学校共荣辱的责任心和自豪感。事实上,一个热爱母校、热爱老师的学生,成人以后才会具有胸怀祖国、4 报效祖国的社会责任感和思想情操。本单元由三课组成:“难忘的校园生活”“园丁赞歌”“我为母校添光彩”。前两课围绕“我以母校为荣”展开教学活动,最后一课以“母校以我为荣”展开教学活动,两层意思之间含有因果和递进关系。单元以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粉笔赞歌”导入,引领学生走进老师的精神世界。“难忘的校园生活”以“成长记录”“展示台”“风景线”“收藏夹”等方式让学生体会正在经历的小学生活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知道个人的成长是和学校老师的培养和同学的帮助分不开的。“园丁赞歌”以“知识窗”“体验园”“师生心桥”“采访车”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刻了解“老师”这个职业,理解老师工作的平凡和伟大,懂得热爱和尊重老师,能正确处理和老师之间的关系。“我为母校添光彩”以设计母校名片、阅读“名人与母校”的故事、开展主题活动、设计宣传母校的画册、开展研究性活动等活动为载体,增强学生民主参与学校管理、争做学校小主人、与学校共荣辱的责任心和自豪感。

第三单元《交往是堂必修课》的教学主题是: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交往,正是有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互助,我们才能更快乐地生活。愉悦的交往离不开良好的交往技能,如诚实、尊重他人、守信、宽以待人等。按照课标的要求和教科书编排的体系,本单元在《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的基础上有所深化,着重安排了社会交往中诚信、宽容、互帮互助三项交往技能的培养。交往中有时也会产生矛盾。面对误解、妒忌、被人议论等要学会宽容。宽容作为一种美德,是社会交往中的润滑剂,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他人,胸怀宽广而善交朋友。在社会交往中,诚信是一条非常重要的交往原则。“言必信,行必果”是取信于人的一种积极方法,为积极的交往奠定基石。当他人遇到困难时,主动伸出援助之手,不仅可以给别人带来希望,而且还能给自己带来“助人为乐”的体验,有时还是人们友谊之路的开始。本单元分为三个部分:“诚信真可贵”“退一步海阔天空”“让我们同行”。单元以社会交往的图片和散文引入,希望学生通过图意的理解和散文的体味对本单元的设计意图有一个总体的把握。“诚信真可贵”通过“曾子杀猪”“有一种‘愚蠢’叫诚信”两则故事的讲述,穿插了“评议箱”“聪明谷”“金点子”“小调查”“小讨论”等一系列活动,阐述了什么是诚信、为什么要讲诚信、怎样做到诚信、失信于人时又该怎么办。“退一步海阔天空”从故事中让学生了解宽容的重要性,从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宽容的必要性,采用“评议箱”“辩论会” 5 等形式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宽容在人际交往中的价值,宽容是人际交往的法宝。“让我们同行”中游戏的设计使学生身临其境,真真切切感受互帮互助的价值。“快乐传递”的故事让我们理解善于助人、乐于助人的可贵。“金点子”这一活动重在理解“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助人”。在此基础上,“交友十要诀”让我们分享交友秘诀,“明镜台”帮助我们考察自己的交友情况。

第四单元《安全伴我行》重点从“居家安全”“用电安全”“交通安全”“户外活动安全”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本单元分为四个部分:“我是小小安全员”“小心‘电老虎’”“红绿灯”“遇见危险我不慌”。第1课“我是小小安全员”通过一些最常见的安全隐患镜头,启发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些什么,并认识到居家安全的重要性,知道居家安全要从小事做起。第2课“小心‘电老虎’”通过“电老虎”伤人无情的事实告诉学生用电安全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能及时地发现用电隐患,传授给学生一些万一发生触电事故时的应急措施。第3课“红绿灯”讲的是交通安全。本课不仅让学生了解了许多交通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并通过“辨析角”让法规走进生活,完成了学生从学法规到用法规的转换。第4课“遇见危险我不慌”通过一些户外活动的具体事例,教育学生要注意户外活动安全,在户外活动中遇到危险时能自护自救。

四、班级情况分析:

五年级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求知欲强,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为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我们班绝大部分学生喜欢这一门课程,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堂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第四单元《安全伴我行》,上学期地方课程已有所涉及,学生有所了解。但他们缺少社会经历,社会实践不足,对于联系生活实际的有些内容理解得还比较肤浅,所以要有目的地加强课外的调查、实践,要学以致用。

2.五上英语教学计划 篇二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

生:学会看病。

师:如果让同学们自己写这篇命题作文, 可以写什么?

生:我会写怎样去看病。

生:我会写看病过程中发生的事情。

生:还可以写看病过程中碰到了哪些人。

师:这是你们笔下的“学会看病”。作者笔下的“学会看病”又是怎样的呢?快速默读课文, 想想课文重点写了什么。

(生快速默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说说课文重点写了什么。

生:文章写了儿子出去看病后, 母亲心里很着急。

师:文中多处写到母亲的心理活动———这是一个重点。还写了什么?

生:还写了看病之前, 母亲和儿子之间的对话。

师:真会发现。谁能将这两部分内容连起来说说?

生:课文重点写了母亲让儿子去看病前的对话和儿子去看病后母亲的心理活动。

师:真会读书!不仅读懂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还了解了文章描写的两大特点———

生:对话描写和心理描写。

【点评:语言文字运用的方式有很多。这里, 让学生用思维倒推的方式, 从“写”的角度去读课题, 读课文。在比较中快速发现文章的语言特点———生动的对话描写和细腻的心理描写;同时又和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进行巧妙结合。这就是简单、有效的语言训练。】

以“读”促“悟”, 学对话

师:我们先看看“母亲让儿子去看病”这部分。自由读课文第1耀20自然段, 读完后同桌间练读对话。

(生自由读课文后同桌间练读对话)

师:我们先读读母子间的对话———

(PPT出示去掉文中的提示语的对话)

师:请一组同学展示一下。

(一组同学读对话。其中“母亲”的话读得不流利。)

师:这位“母亲”读得怎样?

生:她读得没有感情, 不像一位母亲。

师:她没把母亲话语背后的情感读出来, 是吗?

生:是的。

生:她没能读出母亲当时“心狠”的感觉。

师:是呀, 母亲当时内心不舍, 但语气却很坚定。来, 再请一组同学读读这段对话。

(第二组学生读对话。“母亲”的语言读得情感到位, 声情并茂。)

师:真精彩。这位“母亲”读得又怎样呢?

生:她读出了母亲当时坚定的语气, 体现出要锻炼儿子的决心。

生:她的语气柔和又严肃, 把母亲当时的真实想法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了。

生:她还读出了母亲虽然心疼, 但为了孩子的将来忍痛坚持的想法。

师:我们能从她的语气中听出母亲当时的真实想法了。 (边说边板书:坚定、坚持。PPT出示句子。)

师:这样逼问一个生病的孩子也许是一种残忍。但我知道———

生:总有一天他必须独立面对疾病。既然我是母亲, 就应该及早教会他看病。

【点评:通过“角色朗读”, 学生轻松读懂了对话背后隐含的心理活动。朗读只是一种学习方式。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自己读, 自己评, 自己体验, 教师用巧妙的评价语言帮助学生去发现, 做好其学习上的帮手。这就是“师生合作学习”的美妙过程。】

赏析语言, 写批注

师:通过朗读“对话”, 我们读懂了母亲内心的想法。那么儿子出门后, 她的内心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读课文第21自然段, 想想你读懂了母亲怎样的内心世界。

(生默读课文。PPT出示课文第21自然段。)

生:在儿子出门后, 母亲就开始自责、后悔。

(根据学生回答, 在PPT中以鱼泡泡的形式现场输入“自责、后悔”。)

师:还有补充吗?

生:我觉得母亲当时不是一般的自责和后悔, 而是深深自责、极其后悔。

师:哦, 你还说出了它的程度。来, 听听你的想法。

生:文中说“但来日方长, 又何必在意这病中的分分秒秒呢”, 我从这个反问句中感受到了母亲深深的自责。

师:是呀, 这个反问句就是母亲对自己的强烈自责!还有吗?

生:我还从“不但……还……”“就是……也……”“虽说……但……”这些关联词中感受到了母亲的那份自责。

师:太棒了!你居然能从一系列关联词中读懂母亲的内心!真会发现!

(根据学生回答, 教师在PPT上圈画相关词句。)

师:让我们一起读这段话, 感受母亲当时的后悔与自责。儿子摇摇晃晃地走了。从他出门的那一分钟起, 我就开始后悔———

生: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 在孩子有病的时候, 不但不帮助他, 还雪上加霜。

师:再退一步讲———

生:我就是想锻炼他, 也该领着他一道去, 一路上指点指点, 让他先有个印象, 以后再“按图索骥”。这样虽说可能留不下记忆的痕迹, 但来日方长, 又何必在意这病中的分分秒秒呢?

师:通过读句子, 找重点词, 写批注, 我们走进了母亲的内心世界。接下来请大家继续欣赏第22耀27自然段, 你也像老师那样圈出重点词, 并把你的体会用一两个词写在旁边。

(生默读课文第22耀27自然段, 圈画词句, 并用一两个词批注。)

【点评:我们知道, 写和说不一样, 它是思维的固化, 是思维被慢慢激活的过程。这里教师根据学生的阅读体会, 提炼出简洁的词语, 以批注的形式写在文中。这是师生合作学习的结果, 为接下来学生怎样写批注作了最有效的示范。】

师:来, 和大家一起分享你的阅读体会。

生:我从第22自然段中的比喻句以及“忐忑不安、疼痛、收缩”这几个词感受到母亲当时的焦躁不安, 心痛不已。

师:你批注的词语真实地写出了母亲当时的心情。那你能读读这几个句子, 让我们也感受感受吗?

(生有感情地读第22自然段。)

师:还有吗?

生:我从第23自然段中“虽然……但……”“假如……再也”这两个关联词, 以及“深深地谴责”“只要”这几个词感受到母亲矛盾、痛苦的心理。

师:是呀, 这些关联词将母亲的心理活动描写得太形象了。

生:我从27自然段中“不要埋怨”“总有一天”“聊胜于无”这几个词感受到母亲当时欣慰、安心的心理。

师:是呀, 母亲的心理从坚定到犹豫, 从犹豫到后悔, 从后悔到自责, 从自责到痛苦, 从痛苦到欣慰……这个心理变化的过程描写得太真实, 太生动了!

(根据学生回答, 教师随机板书:焦躁不安、矛盾、后悔、自责、痛苦、欣慰。)

师:文章通过精彩的语言、生动的心理描写体现母亲前前后后的情感变化。 (边说边用横线、曲线把板书中的词连起来, 形成“母亲”心理变化曲线图)

(PPT出示课文重点句, 师生串读, 再一次体会母亲的情感变化。)

师:当儿子生病时, 为了锻炼他的独立能力, 我想———

生:总有一天他必须独立面对疾病。既然我是母亲, 就应该及早教会他看病。

师:可当儿子出门后, 我又深深地后悔、自责———

生: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 在孩子有病的时候, 不但不帮助他, 还给他雪上加霜。假如事情重来一遍, 我再也不让他独自去看病了。这一刻, 我只要他在我身边!

师:儿子看病, 顺利回来, 我又找回信心———

生: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练他, 在这个过程中, 也磨练自己。

【点评:用心理描写表现人物特点, 这是五年级学生已经熟识的表达方法。这个环节中, 教师充分结合文本特点, 围绕这个表达方法进行更深入学习。首先是学习作者巧妙运用关联词将人物心理描写刻画得细腻、真实的方法。其次, 欣赏作者通过几处大段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内心变化过程的表达方法。“关注文本”和“结合年段特点”在这里得到有机融合。】

迁移运用, 学表达

师:是呀, 这就是母亲的情感变化过程。那么, 这当中, 儿子是否也有这样的经历呢?有位同学模仿儿子的语气也写了一篇《学会看病》的短文。 (PPT出示短文, 学生快速默读。) 请看, 在他的文章中, 可以补上怎样的心理描写来表现儿子的情感变化?

学会看病

淤今天早上一起床, 我感觉身体不舒服。母亲发现我生病了, 竟叫我独自去医院看病。这让我大吃一惊!

于走在去医院的路上, 寒冷的风吹在身上让人瑟瑟发抖。

盂终于来到医院, 我按母亲指教的过程去看病, 却又发现有好几处是错的……

榆看完医生, 打好针, 身体舒坦了许多。

生:可以在“大吃一惊”后补充“我”当时的想法。

生:可以写一写在去医院路上, 寒风吹在身上时, “我”对母亲的埋怨。

生:当发现母亲的说法有错误时, 这里也可以补充些想法。

生:还可以在看完医生后, 写一写儿子对母亲的那份理解。

师:大家说得很好。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两处写一写。写出儿子心理变化的过程。可以学学文中的写法, 用上关联词将其写生动。 (边说边根据学生回答在PPT上作出补充记号)

(学生在练习纸上认真补充“我”的心理活动。)

师:谁先来展示“我”当时经历的心理变化?

生:我是在第1、2两个自然段中作补充。

第一处是:妈妈平时从来不会让我一个人出远门, 今天她怎么了?不过这样也好, 不仅能学会自己一个人看病, 也能证明我已经长大了。

第二处是:天这么冷, 居然还让我一个人出门去看病, 她是不是太狠心了!

师:“居然、狠心”这些词写出了“我”当时对母亲的埋怨, 写出了“我”前后心理的变化。你的描写很细腻。

生:我是在第3、4两个自然段中作补充。

第一处是:我的妈妈真是太狠毒了!在我生病时不仅不陪我来医院, 而且还把看病的过程写错了。让我一个人孤苦伶仃地瞎折腾!

第二处是:原来一个人看病也不是什么难事。妈妈虽然没陪我来, 让我费了些时间, 但这锻炼了我的独立能力。哈, 我已经长大了!

师:同学们看看, 这位同学写得怎样?

生:他第一处写到的“不仅……而且”表现了对妈妈的埋怨, “孤苦伶仃”一词从另一侧面写出了对妈妈的埋怨。

师:是呀, 他用关联词、关键词把当时的心理活动写形象了, 真棒!你点评得也很出色!还有补充吗?

生:我觉得“狠毒”这个词似乎不太恰当, 是不是可以改成“狠心”?

师:哦, 文中的妈妈有一些“狠心”, 但肯定不是“狠毒”。

(学生会心地微笑)

生:他第二处中写到的“虽然……但……”, “哈, 我已经长大了”形象地写出了我对妈妈的“埋怨”变成了“理解”, 写出了“我”心理变化的过程。

师:从“埋怨”到“理解”, 她把这前后的心理变化都写出来了。

师:还没交流的同学, 把你写的内容读给同桌听听, 然后像刚才那样互相点评。

(学生兴致勃勃地互相交流, 互相点评。)

【点评:学生的学习一直处于自主、开放的状态。学生先讨论拓展材料中的何处补上心理描写最为合适, 这需要学生对文本有整体把握, 对材料如何选取、如何安排有整体的思考, 同时也是学完课文后的一种检验。看似简单轻巧的环节, 却有四两拨千斤之妙。在讨论交流过程中, 先是教师示范如何欣赏学生的学习成果。之后, 同桌间交流, 同桌间点评。这又是创建“生生合作学习共同体”的美妙过程。】

师:大家的描写让我们走进了儿子的内心世界, 同时也读懂了母亲的良苦用心———那份特殊的爱!感谢作者毕淑敏。在她的笔下, 我们学到了如何通过朴素的语言、生动的心理描写表现丰富、细腻的情感世界。

(音乐起, PPT出示。)

毕淑敏的文字, 看去淡淡的, 轻轻的。这种细腻的文笔, 这样精致的刻画, 这么用心的观察, 所见与所得的完美转化, 真的是动人心魄!

奇怪, 她就用那500个常用字, 能把一团怒气塞进你的胸腔, 也能搬开你心中的大石, 能让你变得坚强, 也能让你变得温柔。这就是文字的力量!这就是作者的伟大!

师:淡淡的文字, 朴素的语言表现细腻的情感。课后去读读这些文章吧, 你会走进毕淑敏不同的内心世界!

(PPT出示:《剥豆》《提醒幸福》《孩子, 我为什么打你》)

【点评:朴素的语言表达细腻的情感, 人物的情感变化又是怎样通过不同的描写方法表达出来———这是学生学完文章之后的思考和收获。课文只是一个例子。通过“主题式”拓展, 学生课后阅读的指向更明确, 收效也会更多, 更实在。】

【总评】

王老师的课堂很好地向我们展示了如何结合文本特色、年段特点, 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指导学生落实“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过程。综观全课, 目标指向明确, 过程简单清晰, 可以梳理成这样几个环节:

发现

每篇文章都有其独有的特色, 同时编者的编排亦有其匠心所在。教学中, 教师将这两者融合在一起, 引导学生去发现, 使学习有一个美好的开始。

《学会看病》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课文。文章内容浅显易懂, 学生不会有太多的阅读障碍。课一开始, 教师就从“如果你们写《学会看病》, 会怎样写”引入, 使学生对接下来的阅读有强烈期待。之后, 通过初读课文, 马上发现文章的写作特色———细腻、真实的心理描写。“我写”, “我读”, 到“我发现”这个过程简单而不生硬、有效而不复杂, 是高效课堂的直接体现。

欣赏

《学会看病》是篇略读课文, 课前的“学习提示”中指出:“阅读课文, 找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 多读几遍, 体会母亲情感的变化。”教学中,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母子间的对话。学生用自读自评的方式读懂对话背后母亲的心理活动;研读第21自然段时, 欣赏作者如何通过关联词、反问句等表达方式刻画母亲当时真实的内心世界。学生在欣赏之后, 用简洁的词语通过批注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体会母亲当时的心理变化。这一系列过程, 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 体现了学生和文本、作者之间的美妙“对话”, 为接下来进一步“运用语言”打下了扎实基础。

运用

“发现、欣赏”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教学中, 教师创设的“补写”情境可谓妙趣横生。首先是讨论在文章中的何处补上心理描写以体现儿子的心理变化过程。其次是学习课文写法将儿子的心理活动写生动, 写形象。这样的课堂练习, 是巧妙的语言运用, 是充满趣味的能力迁移, 而且充分体现课堂练习的即时性、情境性、趣味性和有效性。

3.五上英语教学计划 篇三

教材简介:

本单元是江苏译林版《牛津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 4 Hobbies的内容,第一课时学习story time。本课出现的内容大多数是新知,通过Mike这个人物先介绍自己的兴趣爱好,然后再介绍朋友们的兴趣爱好,同步呈现like doing这一结构以及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代词连用时的不同形式和用法,学生在感悟、理解上存在一定难度。因此,本课目标定位是让学生初步感知动词三单式的基本表达句式和like doing在文中的表达,同时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理解意义,并能联系生活,初步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目标预设:

1. 知识目标:

(1) 能够理解掌握文本, 并能准确朗读。

(2) 能听懂、理解单词、词组hobby, also, both, play the piano, watch films,初步掌握四会单词sing,dance. 词组be good at, a lot of,read stories和句型I like doing… He/She likes doing…

(3) 能初步理解主语为第三人称单数时动词的变化形式。

2. 能力目标:

(1) 学生能运用所学句型谈论爱好。

(2) 学习策略渗透:让学生知道能通过查字典理解单词。

3. 情感目标:

(1) 通过学习本节文本,能够激起学生对业余爱好的认知和兴趣。

(2) 引导学生参与活动,相互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 整体感知文本内容,能正确理解朗读课文。

(2) 能正确朗读新词汇和句型,初步理解like+ -ing的形式。

教学难点:(1) 能够运用所学语言表达自己和他人的爱好。

设计理念:

本课时的主题是hobbies,通过Mike谈论自己和兄弟、朋友们的爱好,让第一人称到第三人称的转述自然流畅,重难点自然过渡;教师围绕这一话题与学生自由交流,感知重难点。文本插图清晰明了,因此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观看图片,独立思考,回答问题;结合图片,理解重点词组。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任务型教学和多种课堂活动相结合的方法,设计与教学重难点相关的游戏和操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使教学事半功倍。让学生在运用中学习,在学习中运用。

设计思路:

由两首轻松愉快的歌曲来渲染课前气氛,歌词简洁,为课文内容铺垫。在轻松的师生对话中,感知本课时的重难点,让学生在说中学,在学中练。通过看、读、说、听、写进行文本的解读和拓展,全方位地鼓励学生多思多说,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巩固环节中,介绍自己和朋友的爱好,学以致用,回归生活,让学生享受爱好带来的快乐和多彩。

教学过程:

一、 解读文本前

Lets sing

1. 老师和学生一起演唱歌曲《What can you do?》

2. 老师和学生一起演唱歌曲《I like dancing》

[设计意图]通过歌曲的演唱,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歌曲的演唱中,激活学生已学的动词, 感知like doing以及相关新词汇sing和dance.

Lets talk

T: Boys and girls, look at me, I can run, can you run?(老师师范跑步动作)

S: Yes, I can.

T: You run well, do you like running?

S: Yes, I do. No, I dont.

T: I can run ,and I like running.(PPT同步呈现板书)

……

[设计意图]在师生的自由对话中,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句型I can do 自然过渡到I like doing的句型结构,从单词run, swim引出sing, dance.在以旧引新中,让学生学习新单词和新句型。

Lets chant

随着动作,伴着音乐,有节奏地诵读I can do, I like doing两个句型。

[设计意图]通过chant,再次巩固新单词和句型,认知两个句型的不同。

Lets learn

T: I like runningswimmingsingingdancing.(PPT同步呈现板书老师的爱好)

They are my hobbies. What does“ hobbies” mean?

Lets use

呈现字典,通过录音文字,教授查字典的步骤,查找“ hobbies”的音义,在学新单词的同时,揭晓本节课的主题——Hobbies.

[设计意图]由chant自然过渡到老师的爱好,给出“ hobbies”这一单词的疑问,让学生学会查字典,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

Lets talk

T: I like singing and dancing. What about you? (黑板同步板书图片)

1.让学生结合图片,使用I like doing说说自己的爱好。

2.介绍第三人称,感知第三人称的动词变化形式

[设计意图]结合图片,让学生有感而发;学生介绍自己的爱好,再过渡到介绍他人的爱好,让活动由易到难;学生在自己的实践交流中,体会新句型,巩固新单词。

2.介绍第三人称,感知第三人称的动词变化形式

[设计意图]结合图片,让学生有感而发;学生介绍自己的爱好,再过渡到介绍他人的爱好,让活动由易到难;学生在自己的实践交流中,体会新句型,巩固新单词。

Lets guess

1.呈现Mike这一人物,猜一猜Mikes hobbies

2.给出课文中的其他人物

[设计意图]巩固运用He She likes doing句型,由Mike和他的朋友们进入文本的学习。

【分析点评】

张老师在阅读前(Pre-reading)环节,通过唱一唱、说一说、动一动、猜一猜等环节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他们增加了对本课背景知识的了解,使他们对阅读目的更加明确,并且学习了目标词汇hobby。师生通过对图片的讨论,激活图式,复习了阅读中将要出现的旧知,防止因旧知未激活,造成阅读障碍,为接下来的文本阅读做好铺垫。

二、 解读文本中

Watch and tick

1. 看动画,学生在作业纸上勾出动画中出现的爱好活动

2. 尝试使用句型like doing来回答问题

3. 同步教授新词组:play the piano, read stories, watch films.

[设计意图]视觉感知文本,增添了趣味性,同时要求学生勾出爱好活动,培养学生的专注力;学生运用新句型表达问题,培养学生的表达力。

Lets read

1. 用文字的形式呈现文本中的hobbies,教授词组:a lot of

2. 老师带领学生朗读,整体感知like doing

3. 提出问题:Whose hobbies?

[设计意图]由图片形式到文字形式,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些爱好活动的含义。

Look and say

1. 看图表达Mike的爱好。(同步呈现板书)

2. 通过图片的比较,教授词组:be good at

[设计意图]图片能够直观地表达意思,学生根据图片,说说Mike的爱好,观察图片,理解be good at,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Read and say

阅读文本第一段,说说Tim的爱好(同步呈现板书)

2. 教学单词:with

[设计意图]通过寻找问题的答案,学生可以在句子中理解单词的意思,培养学生理解文本能力。

Read and choose

1. 阅读文本第二、三段,选择Liu Tao 和Yang Ling 的爱好(同步呈现板书)

2. 教授单词also

[设计意图]快速阅读,寻找答案,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学生可以再次操练like+-ing第三人称动词变化的形式。在理解文本时,通过同义句的转换,帮助学生理解单词also的意思。

Listen and say

1. 听录音,选择Su Hai 和Su Yang 的爱好(同步呈现板书)

2. 突破both的理解。

[设计意图]听力的内容比较简单,大部分学生能够听懂理解,培养学生听的理解能力。通过生动地动画演示,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both的用法和意思。

Read and think

给四段文本添加小标题

[设计意图]通过看图,阅读,听写环节,分步理解了文本,通过本环节的整合,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结构和整体。

Lets read

1. 跟录音读。

2. 给出朗读的形式,小组自读。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朗读的能力,培养朗读的语感和节奏。在小组朗读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团队意识。

Try to retell

对文本内容进行简单的复述

[设计意图]当堂检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Think and write

完成书上第38页的练习(PPT同步呈现)

[设计意图]培养写的能力,检查课堂效果

【分析点评】

在阅读中(While-reading)阶段,张老师首先让学生根据所看的课文动画,让他们用本课的重点句型 like doing和新授短语进行表达,随后,老师让学生通过对课文插图的观察,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最后,老师让学生根据板书和图片,对课文进行复述。老师通过环环相扣的任务设计,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极思考并回应老师提出的引导性问题,这比单纯地让学生阅读更能增强对文本的理解。

三、 解读文本后

Talk about hobbies

老师示范介绍自己和朋友的爱好(PPT同步呈现)

Lets talk

通过图文的形式,同桌相互介绍自己和朋友的爱好

Lets enjoy

欣赏hobbies 的相册集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课文延伸到实际生活,是一种思维的转换,老师给出相应的示范,降低了活动的难度,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小组的讨论,学生可以学会小组的合作,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以长补短。欣赏生活中各种爱好,帮助学生拓展更多的课外知识,让我们的课堂知识延伸,让师生间产生情感的共鸣。

Lets do

1. 模仿课文录音, 朗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

2. 模仿课文人物,尝试介绍朋友的业余爱好

3. 遇见新单词,学会使用查字典

[设计意图]从课内到课外,不仅要巩固本节课的所学知识,还需要让学生在运用中学会仿写,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把知识转化为内在的能力。回归生活,学以致用。

【分析点评】

在读后(Postreading)阶段,张老师注意读后活动紧密围绕读前确立的阅读目标,开展了同伴介绍,角色扮演等丰富活动,这些活动符合学生的年龄与认知特点,可以提高他们对课文整体结构的把握。兴趣欣赏环节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延展了话题的宽度,为实现知识的整体性迁移做好了铺垫。

【总评】

本节课充分体现了课堂的主角是学生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气氛中愉快的学习,本节课既顺利完成课前设立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又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英语的快乐。本节课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选,本课无论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还是从教学手段上都体现了创新的教学设计与构思,老师有效地采用了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教学途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交际英语能力,老师对教材把握的能力很强,最后的课文拓展,使新知与旧知在合理的情境中达到有效的整合。

第二,老师的教学设计能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符合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用有一定梯度的活动、练习满足了不同类型和层次学生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范围。

第三、这节课的导入是非常成功的,围绕“情”、“趣”、“动”展开活动,做到以情激趣、以趣带动、以动促学,让导入环节既有趣味性又有启发性。本课中的歌曲导入,它既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和兴趣,又与下面新授环节紧密相连。导入过程,李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新的知识,建立新的图式,她更引领学生激活隐藏的已有知识结构,使新知更易被理解、接受。新旧知识的充分融和才会产生较为稳固的新图式。

4.五上期末复习计划 篇四

一、拼音:

1、能准确背诵声母表、韵母表、字母表、整体认读音节表并会正确运用;

2、掌握本册会认、会写的字的读音,五上期末复习计划。

二、汉字:

1、会辨析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

2、能准确理解带点字的意思;

3、掌握本册书所学的生字、会改错别字;

4、加偏旁组字再组词。

三、词语:

1、会写ABB、ABAC、ABCC、AABB式的叠词;

2、能选词填空;

3、多音字组词;

4、写近、反义词;

5、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6、补充本册学过的成语、词语并运用;

7、根据词语意思填写词语。

四、句子:

1、能按要求改写“把”、“被”句,反问句、陈述句;

2、能把句子改写成比喻句、拟人句;

3、会修改病句;

4、把关联词语填在括号中;

5、能在句中加标点;

6、会连词成句。

7、熟记积累运用要求背诵的词语、名言警句、谚语、歇后语、古诗词,工作计划《五上期末复习计划》。

五、阅读:

(一)课内阅读:

1、能熟练背诵本册书要求背诵的篇章、段落,按原文填空;

2、能根据所学课文回答问题;

3、能写诗句的意思;

4、会概括主要内容;

5、能根据课文内容谈感受。

(二)课外阅读:

1、能读懂程度适合的文章。

2、熟读短文并标出自然段;

3、会找中心句;

4、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揣摩词句的意思。

5、会分逻辑段并回答问题。

6、能把握文章的叙述顺序,领悟表达方法。

7、能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背景资料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8、能结合阅读资料,联系生活实际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六、习作:

1、看图作文;

2、写人作文

3、记事作文

4、写景作文

5.语文-五上-鲸教学反思 篇五

《鲸》一文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等写作方法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表现了动物界的神奇与伟大。教学这一课时,我从文章的内容入手,抓住鲸的特点,让学生悟文、悟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题入手,接受信息

这是一篇说明文,介绍的是鲸这种庞大的动物,并以动物的名称为题,我认为可以以课题为突破口,启发学生交流大量已知的信息。上课开始时,我先板书课题,然后问学生:“鲸”这个字的部首是“鱼”,那么“鲸”是属于鱼类吗?接着我又问:谁对“鲸”有所认识?学生思维的机器在一开课就积极运转起来了,他们兴趣盎然,纷纷交流自己所收集到的有关鲸这种动物的知识,这使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就接受了大量的的有关鲸的信息,也更好地培养了高年级学生收集资料的习惯和能力。

二、紧扣内容,理清脉络

文章的层次就像人的骨架一样,只有整体把握文章的的脉络,才能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我让学生通读全文,边读边找出文中提到的有关“鲸”的知识的总起句。学生仔细读书,很快找出了这样几个句子:“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目前已经知道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约十七米长”,“经过很长很长的年代,它们的前肢和尾巴逐渐变成了鳍”,“鲸总的来说可以分成两大类”,“鲸的身子这么大,它们吃什么?”“鲸跟牛羊一样用肺呼吸”,“鲸每天都要睡觉,鲸是胎生的,幼鲸靠吃母鲸的奶张大。”由于学生对课文已有了整体的把握,因此,很快讨论出了结果:课文从四个方面介绍了鲸的特点:形体、进化过程、种类、生活习性。我认为此时重要的的不是问题的答案,而是学生寻求答案的过程,他们养成动笔动脑的习惯,这是多么可贵的学习品质。也是学生身上缺少的、急需培养的好习惯。

三、抓住内容,理解课文

学习课文时,我先导学第一节描写鲸的形体的部分,使学生了解了鲸的外型特点,掌握了所使用的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及作用。其它部分让学生自由学。学习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大家介绍,如朗读形式、描述形式、或画画等形式。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有的学生边展示鲸睡觉的形象图边介绍鲸睡觉的特点;有的学生充当解说员,讲述了鲸的进化过程;有的以朗读的形式介绍鲸的吃食;然后再从课文中找到有关语句,我针对这些重点句子指导朗读,并引导学生说出课文对于鲸的各方面的特点介绍得为什么如此清楚?从而认识课文运用的种种说明方法的作用,以及运用有关说明方法的好处。学生学得明白、轻松,入情入境,读得有有滋有味。

6.五上科学教学反思(全) 篇六

(一)》教学反思: 《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学反思: 《种子发芽实验

(二)》教学反思: 《蚯蚓的选择》教学反思: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教学反思: 《制作生态瓶》教学反思: 《改变生态瓶》

教学反思: 《维护生态平衡》教学反思: 《光和影》教学反思 :

《光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反思 : 《光的反射》教学反思: 《阳光下的影子》教学反思 : 《光与热》教学反思:

《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教学反思: 《做个太阳能热水器》教学反思: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反思: 《评价太阳能热水器》教学反思 : 《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教学反思: 《土壤中有什么》教学反思: 《雨水对土壤的侵蚀》教学反思: 《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教学反思: 《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教学反思: 《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教学反思: 《减少对土壤的侵蚀》教学反思: 《我们的小缆车》教学反思: 《用橡皮筋作动力》教学反思: 《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教学反思: 《测量力的大小》

(一)教学反思: 《制作微型测力计》教学反思: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反思: 《滑动和滚动》教学反思: 《运动与设计》教学反思: 《设计制作小赛车》教学反思: 《评价我的小车》教学反思:

《种子发芽实验

(一)》教学反思:

本学期的第一节新课,与原来最大的不同是现在每一位孩子都有自己的作业本,说实在的,作业本的设计确实很好,很适合孩子们使用,对孩子们的成长也有很大的帮助。但对我们老师确是很大的挑战!作为专职教师一星期21节的课时量,每天四节以上,也就意味着每天有200多本作业本需要批改。课后批改既没时间也难以反馈,所以,课堂上我们就尽量要完成作业本的批改与反馈。那么,35分钟的课堂就会显得更加的紧张了,学生活动的时间也就会明显减少。担心„„一节课下来,一个感觉就是“紧凑 ”,作业本勉强完成!但活动方面深入不够!

《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学反思:

由于种子发芽实验需要一段时间,所以这节课临时调动到了前面先上。对于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学生不难理解,食物链食物网,生产者,消费者的理解不成问题。但学生很容易对偶然的食物关系产生误解,在写食物链时,箭头的方向容易搞错。

《种子发芽实验

(二)》教学反思:

两个班级课后实验实施率很高,接近100%。但两个班级的实验数据记录相差很大。一个班级高质量记录率只有30%,另一个班级达80%。所以这节课的质量两个班级存在着很大差异,作业效果可以明显反映出这个情况。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这很让我苦恼!

《蚯蚓的选择》教学反思:

教材安排了两个比较实验在课堂上进行研究:第一个是光线;第二个是湿度,最后以其他的动物如何选择环境、适应环境结束。而作业本上安排的是设计温度的这个实验。如此一看,这节课要顺利完成简直是不可能的任务。因为如果仅仅执行课本上的两个实验就需要整整三十分钟的时间(不考虑其他消耗的时间)。怎么办?处理教材。我是这样进行处理的:首先讨论预测:蚯蚓喜欢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经过两个班的施教学生大致有:潮湿(湿度)、阴凉(温度)、黑暗(光线)、富含腐殖质„„这些预测。然后阅读课本第一个实验的操作方法,问:你觉得这个实验在研究什么问题?为什么?(讨论出改变的条件和不变的条件)建议孩子们课后实施。第三个环节组织学生设计湿度的这个实验,并开展小组实验进行记录、讨论。4然后以其他的动物如何选择环境、适应环境结束新课教学。最后完成作业本上的内容。一节课非常的充实!课堂节奏感很好!学生既有活动又富思维,积极性高!

潮湿(湿度)、阴凉(温度)、黑暗(光线)、富含腐殖质„„这些预测。然后阅读课本第一个实验的操作方法,问:你觉得这个实验在研究什么问题?为什么?(讨论出改变的条件和不变的条件)建议孩子们课后实施。第三个环节组织学生设计湿度的这个实验,并开展小组实验进行记录、讨论。4然后以其他的动物如何选择环境、适应环境结束新课教学。最后完成作业本上的内容。一节课非常的充实!课堂节奏感很好!学生既有活动又富思维,积极性高!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目标探究的是绿豆芽在生长时需要哪些条件?课文安排了阳光与水两个实验。但我觉得水的这个实验没有再做的价值,一棵不给它浇水肯定不能够活,这样的常理都还要用实验来证明有点多此一举。而阳光的实验是有价值的,因为前面种子发芽与阳光没有关系,那发芽以后生长是不是于阳光有关系呢?符合学生的探索要求。所以这节课我建议孩子们在前面的实验基础上继续展开阳光的这个比较实验。这个实验严格意义上上应该这样做:把生长一样健康的绿豆苗分种在两个盆中,一个遮住阳光,一个不遮住,其它条件保持公平,观察一至两个星期。一星期后的今天我组织了一次交流,发现学生严格操作的不多,大多数就在原来发芽的基础上继续观察,现象确实很明显!而个别与我那样严格操作的,现象倒没有他们明显,可能时间还不够长,所以我决定下星期再组织一次短交流。总体感觉,这节课单独设立的必要不大。《制作生态瓶》教学反思:

为了更好的上好制作生态瓶这一课,在双修我花费了不少时间精心制作了一个比较大的生态鱼缸,以供孩子们参考。五年级的孩子们对生态瓶还是非常感兴趣的,积极性非常高!但考虑到以前学生把制作生态瓶变成在花鸟市场购买的情况,这一次我采用的器材都是自己采集的,没有花费一点钱,同时我在课堂上强调要从不同的途径自己去取得材料,从今天上课的实际情况看,有大致三种方式:一种是放手把任务交给父母或和父母一起买来的,一种是在自己家的生态鱼缸中取材的,还有一种就是在父母的帮助下严格按照我的建议取材的,但比例并不高。不管哪一种,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还是搭配上的不协调,虽然已经在课堂上做了相关的指导,但学生总是会充分利用自己的材料,这在今后的课堂中还要加强引导。

《改变生态瓶》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真的上不好!

很难实际操作的一堂课!学生对生态瓶的制作本身存在难度,成活率不高。和我预想的一样,孩子们来上课时能够带来的已经不多,很多都已经以失败告终了。而本课时的活动是:改变水的多少,记录鱼浮头的次数;改变鱼的数量,记录鱼浮头的次数。我在课前进行了第一个活动的尝试,我养的是泥鳅,根本就没有多少差别,而且很多其他因素会干扰到它。我难以想象在课堂上这么多孩子的情况下,小组实验的情况下,这个实验还能成功?恐怕已是闹剧!后一个活动我觉得更不合实际,材料(鱼)的准备也是问题。所以这节课我没有展开具体的探究活动。我觉得以我的学生情况这个活动的开展不会有多少价值!我在课堂上开展了关于这两个活动的讨论,通过这两个活动记录鱼浮头的次数有什么意义呢?然后结合一些资料和孩子们进行了交流。面对教材的要求,我感到很难为情,因为我没能完成它所要求的活动!《维护生态平衡》教学反思:

关于生态平衡的话题学生可能接触的比较多了,直接的经验挺多的!所以对于这节课的理解,两个班的绝大部分学生不成问题!作业情况反映也比较好!我想对于这样的课,我们老师要思考的是如何去引导学生把嘴巴上说的内化,从而转化为行动上做的,那才是关键!

《光和影》教学反思 :

光和影的内容,孩子们拥有丰富的经验。三个实验的操作难度不大,关键是手电筒的亮度要高,教师演示可以借助投影设备,现象十分明显,学生对“投影”的理解还有一定难度。

《光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反思 :

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非常容易理解这一知识点。严格按照教材的内容展开教学有些把知识点故意搞复杂的感觉!在这节课的操作上,我直接让孩子们按照教材的实验方法,做了一个实验:看谁能够在最后那张白纸上投出圆光斑?在孩子们投出光斑后,询问实验的技巧。孩子们都能说出个所以然来,从而很自然的就得出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然后,组织讨论:还有哪些方法或现象可以证明这一点?这样处理,课堂效率明显提高了!

《光的反射》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很不错的课!教材上的三个照亮活动非常生动,层层递进。从直射到一次反射再到两次反射。学生兴趣浓厚,且难度适合学生。在这样有意思的活动中得出光的反射,完成学生自己的知识建构,非常有效!在认识反射之后,举例生活中的各种应用,既达到巩固新知的作用,同时把科学引入生活,体现科学的生活性!总之,这是一节值得深入挖掘的好课。

《阳光下的影子》教学反思 :

这节课让我很为难!实验如何开展?是利用工具箱里的材料让孩子们在课堂上观测,还是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材料课后去开展?我一直在思考。最终,今天上课我还是采用了第一套方案。因为我觉得让孩子们课后去开展实际效果并不会好!如果要在课堂上完成这个实验,时间是最大的问题,如果每隔10分钟测量一次,一节课最多测量两次,那是很不科学的。于是决定每隔五分钟记录一次,这样可以得到四到五个数据,可以寻找一定的规律。早上10点10分到10点45分,在五(1)班上了,测得了四个数据,在课堂上完成了交流,并得出了规律,大约每过五分钟,太阳角度会有1度左右的变化,长度会变化0.1CM左右。接下来10点55分到11点30分,同样在五(2)班进行教学,最终在处理数据的时候却发现了问题,基本上得不出规律。(2)班的课堂习惯向来是最好的,实验探究能力也很强,难道是在(2)班我没上好?应该也不是!最大的问题应该出在时间上。由于10点55分到11点30分接近正午,影子的变化正处在由长变短向由短变长过渡的交接处,在这个时间关口,时间间隔又这么短,本身现象就极其不明显,又配合上学生操作的一些误差,最后得到的数据五花八门也不足为怪了!本以为这节课有太阳就成了,没想到要考虑的问题还有这么多,以后应该引起更高的注意才行啊!

《光与热》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探究过程非常明显,个人觉得也很有价值!提出问题到设计实验难度不大,但实验操作过程对于学生还是有些难度的,特别是多面镜子把光会聚到一起,由于抖动等一些因素,学生往往很难持久让几束光会聚在一起,所以测量出来的数据现象并不明显!实验花的时间也比较的多!以至于最后的数据交流和汇总制图没有充分的时间展开,作业也草草完成!以后像这样的课可考虑分两课时完成,活动可以更充分,效果也会更好!其实上课前我就有这样的想法,但考虑到进度问题,最后还是放弃了!

《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对教材进行了处理,重点让学生专注于颜色对吸收光的作用。为了完成好这个探究实验,我们三个五年级的专职教师一起准备了材料,买来不同颜色厚薄相当的卡纸,裁好、订好,花了15分钟时间,效率可谓高啊!拿着新制作的材料上课特别的带劲。不同颜色的纸袋在实验中也很好的发挥了作用,现象很明显!最后进行汇总统计,完成作业,课堂完整、充分,感觉非常舒服!课本中还有一部分内容就是关于直射与斜射对吸收光的影响,在一个班尝试了实验教学,发现课本中图示的操作方法是存在问题的,不能把纸袋直接置于地上,因为地面温度的影响太大了,实际测得的数据肯定是平放在地面的温度高,影响科学的结论得出。要把两个探究活动充分的在35分钟的课堂展开,并最终汇总数据、完成作业那简直是不可能的!我的理解是强化其中第一个活动,还有一个活动则提供老师测得的数据,让学生观察分析数据,从而得出结论!这样的实际效果可能会更好!

《做个太阳能热水器》教学反思:

因本人外出观摩,布置了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的任务在班主任代课时完成。回来之后查看了学生的作品,每个小组都有一个以上,完成率还是比较高的,但学生对于原理的利用还不够到位。我们在前面学习到的例如:聚光、颜色、位置对吸收光与热的把握存在不少的错误。我给每个小组的作品进行了点评,提了几个典型问题让他们答辩,如:容器外面黑卡纸包的层数是否越多越好?有的小组整个盒子都涂成了黑色,有的却装了铝纸,分别是怎么想的?等等。孩子们都有自己的解释,也有摸棱两可的解释,没有直接指出来,等测试以后再说了„„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反思:

这节课上的很是轻松,不需要准备什么材料,拿着立体地形地图就可以去上课了。但课前老师自己必须要充好电,有很多的知识性的东西自己都有些健忘了,比如丘陵和山地的区分,不同颜色代表的意思,自己家乡的主要地貌等。对教材的内容设置有些疑问,课前呈现的四幅插图不是典型的地形地貌,整节课对平原、高原、丘陵、山地、盆地没有作出知识性的解释,而作业本的第一题作业就是这个内容,感觉教材和作业本脱节了!这样的地理知识课,个人感觉以知识性内容为主,该呈现的还是呈现为好,该讲授的还是要讲授,该记忆的还是要记忆。不能因为我们追求探究,就每节课都要探究。

《评价太阳能热水器》教学反思 :

10月29日因天气原因,该内容暂时推迟。临时安排了一节整理课,同时完成了作业本的单元练习!

11月5日天气晴朗,补上了这一课的内容,但由于此时学生自制的太阳能热水器很多都没带来,有的已经破损丢失,上课效果并不好!有些小组向我借了温度计说课后要重新去试验,这倒给了我一个启示:先把温度计借给学生,让他们课后进行测量,这倒不失为一种好办法。毕竟每年的这段时间,天气还是个问题,有时天晴没课,有课时却没太阳,老要等晴天来上这些课确实非常麻烦!

《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教学反思:

该内容四年级时已经上过,所以安排了一节有关地质的录象课,学生兴趣很高!既巩固了以前所学风化的知识,又增加了有关地质地貌形成的丰富感性认识,对学生帮助应该很大!《土壤中有什么》教学反思:

三年级已经上过这一课的内容,那时侯是重点探究土壤是不是混合物!现在这一课非常注重土壤的成分,从一开始的肉眼观察,到借助放大镜观察,再到放入水中观察,观察沉淀时的分层,最后小结出土壤的成分。然后在讨论土壤与生命体之间的一些共存关系结束。

在分析教材后,产生了两个疑问:一是借助放大镜真的能比肉眼观察到更多的内容吗?(在一个班的施教后发现课本这张记录表的填写几乎是一样的,有些同学填的内容甚至有作假嫌疑。)二是观察沉淀现象会明显吗?(自己课前尝试后发现根本不明显!)

我在修改后的教学流程是这样的:第一部分观察土壤,为了让学生既能够发现土壤中的水分,又能够发现粉沙,考虑到干土不易发现水分,湿土不易发现粉沙。我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分干土、一分湿土。考虑到借助放大镜效果不是很理想,删除了借助放大镜观察的部分,使得观察活动更加的集中。观察水中的土壤时,考虑到要发现空气,必须现场操作,但考虑到分层,必须要沉淀很长的时间,所以我首先通过演示投影让学生发现土中有空气,然后演示搅拌沉淀„学生发现需要很长时间等待,我就提供事先沉淀好的水中的土让学生观察分层现象,这一部分效果非常好!

但在这节课上我作假了,为了让学生更清楚的发现分层现象,我在土中拌入了一定量大小不一的沙石。我到底该不该作假?

《雨水对土壤的侵蚀》教学反思:

《雨水对土壤的侵蚀》这节课刚刚在三省优质课上听过,也是很受启发的一课,收获很多,特别是对教具的准备及情感的渗透方面!但实际教学考虑到很多平行班的现实,开展小组实验还是行不通的。模型在操作后需要更换,课间10分钟中根本无法完成。所以,事先我给每个班都准备了两个土壤模型,在投影仪下尝试演示,通过调节光线,现象还是比较清楚的。课堂实验效果学生反应也比较好!效率也很高!最后也能比较轻松的提出影响土壤侵蚀程度的几个重要因素。接下来的内容我进行了改动,没有按照作业本的要求进行对比实验的书面设计,而是在适当的讨论交流后,就进行了雨量大小与坡度大小的对比实验,现象清楚,得出结论轻松。

决定下一节课重点解决有无植被的对比实验。我觉得这样处理,重点可以更加的突出!

《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教学反思:

因为和前面一节课进行了处理,所以这节课教学的重点变的非常的突出。设计并实验解决“有无植被对土壤受侵蚀程度的影响”的实验,有了前面一节课的讨论和我的对比实验演示,这节课的实验设计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但这个实验的实际操作还是比较难的,特别是控制变量很难,所以需要引导学生尽量做到公平。

我对实验的准备是这样的:两个浅盘,一端下面凿孔(以让径流流出),一个盘只放土壤,一个盘放一块带土草皮,然后把两个浅盘分别斜放于水槽上(大小刚好合适),尽量保持一样的坡度。

准备挺快,就是破坏了一些学校的绿化,尽管课后我把草皮种回去了。

此实验装置,实验现象还是非常的明显的!有草皮的径流少且干净,没有草皮的径流量大且浑浊。

这节课的善后工作花费了不少的时间,清洗带土的盘子非常麻烦,天气又冷,哎„„

《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教学反思:

首先感觉《河流对土地的作用》这个题目有点不太对劲,是不是改成《河流对地貌的作用》更合适一些。

河流对土地的作用根据课本内容应该是侵蚀和沉积两大作用。河流对地表的侵蚀这一知识点,由于有了前面雨水对土壤的侵蚀的铺垫,加上学生又有一些生活经验,所以很容易理解。虽然(演示)实验现象并不明显,但依靠学生潜意识里的经验作出了判断,个人觉得我这样的实验有些像鸡肋!而沉积作用造成的江河上、中、下游段不同的河床,实验也无法显示,只有下游段的泥沙沉积现象可以给这个实验提供一点成功的安慰。

为了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河流对地貌的作用,我更多的是结合了我们家乡的实际,以曹娥江为实例,以图片为依托,主要以讲解、讨论为主要学习方式展开教学。感慨:为什么我们的配套教学资源这么少呢?

《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教学反思:

该内容在四年级已经上过,所以安排了回顾复习及新增一个模拟实验内容。复习非常顺利,但做模拟实验出现了问题,石膏糊结块了,倒出来一浸水,又重新变成了石膏糊。重做,等石膏糊结块硬了,它自己早就破碎掉了。看来这个实验很难把握度。为了弄清楚这个度,以便后面的几个班级开展教学,课后实验不下于10次,结果石膏粉都用完了,实验一个都没有成功,心灰意冷。不知各位是怎么做的?请介绍介绍吧!在此先感谢了。

《减少对土壤的侵蚀》教学反思:

“不知所措”这是我上课前很长一段时间的真实心理写照。我觉得这样的课想要操作好真的好难!我想必须要对它进行改变。

因为这是这个单元的最后一课,也是整个单元对于土地侵蚀所学知识的汇总巩固。我认为在没有非常适合的学具教具配套的情况下进行模拟,效果肯定不会好,而且容易造成课堂教学的混乱。况且这样的实际问题也不是能用这么简单的模拟能够解释的。所以,我决定舍弃这个模拟实验。我把大量的时间放在了讨论交流上,怎样设计建造我们的家园?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哪些地方考虑了减少土地侵蚀?在讨论之后,再让学生独立进行设计应用,并组织交流自己的设计方案,然后组织评价,提出进一步的修改方案。

虽然没有实际的操作,但课堂并没有感觉很空洞。我想原因是:在前面的课堂中学生已经有了很多的感性积累吧!

《我们的小缆车》教学反思:

双修日我已经开始了准备,找了一块自己演示用的长条板,装上了固定位置用的扣子,组装好12辆小车,选择并买好大小合适的垫圈。我对这堂课的实际操作略做了些改变:

因为是一单元第一课,开始做了些单元的介绍,并以各种各样的车的交流引入到《我们的小缆车》。

接着,以课本小缆车插图为例,分析小车的动力从何而来,进而认识垫圈的重力、物体的重力。(有意识的把时间控制在5、6分钟左右,想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后面的探究环节。)

然后,课堂的重点就此展开。提出:到底几个垫圈才能让小车刚刚动起来呢?垫圈越来越多的时候,小车的运动会怎样?然后针对性的讨论测试的方法,展开测试。

课堂实施下来,感到课堂时间还是很紧张的。因为这个实验挺花费时间,学生考虑并调节绳子、确定起始点和终点等都需要很长的时间。(第二个班级因为前面的班级已经调节好了绳子,时间相对充裕一点。)

虽然课本提示用秒表和目测都可以,但实际测试的时候,用秒表记时远比目测效率高且准确。所以还是事先提示学生借调好带秒表的手表比较好,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效率。

双修日我已经开始了准备,找了一块自己演示用的长条板,装上了固定位置用的扣子,组装好12辆小车,选择并买好大小合适的垫圈。我对这堂课的实际操作略做了些改变:

因为是一单元第一课,开始做了些单元的介绍,并以各种各样的车的交流引入到《我们的小缆车》。接着,以课本小缆车插图为例,分析小车的动力从何而来,进而认识垫圈的重力、物体的重力。(有意识的把时间控制在5、6分钟左右,想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后面的探究环节。)

然后,课堂的重点就此展开。提出:到底几个垫圈才能让小车刚刚动起来呢?垫圈越来越多的时候,小车的运动会怎样?然后针对性的讨论测试的方法,展开测试。

课堂实施下来,感到课堂时间还是很紧张的。因为这个实验挺花费时间,学生考虑并调节绳子、确定起始点和终点等都需要很长的时间。(第二个班级因为前面的班级已经调节好了绳子,时间相对充裕一点。)

虽然课本提示用秒表和目测都可以,但实际测试的时候,用秒表记时远比目测效率高且准确。所以还是事先提示学生借调好带秒表的手表比较好,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效率。

《用橡皮筋作动力》教学反思:

我为这节清楚的课定下了两个任务:一是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弹力;二是让学生经历探究橡筋圈数与行驶距离的关系的活动。

所以课一开始,我就借助弹簧拉力器,让学生体验弹力。学生感受到了弹力,但很难描述清楚什么是弹力,容易和拉力混淆。在这里必须要加强与拉力的比较,进而发现“弹力”其实正好是和我们的拉力相对的那个力。是弹簧或皮筋这样的物体在被改变形状后,要恢复原来面貌时产生的力。我们老师的这几句小结必须要精练、准确。否则就可能造成学生思维困难。

在认识弹力之后,引入探究“橡筋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活动,学生目的性非常明确。这个环节关键是器材的准备。我在准备时发现配套的学具很容易打滑,不利于关系的有效得出,学生容易被此现象分散探究目标。所以事先,我就对小车进行了配重,以保证有比较明显的效果。为了提高活动效率,我还统一了绕的圈数为:5圈、8圈、11圈。因为我的这批橡筋12圈以上断的概率较大,容易降低活动效率。在排除了这些容易影响活动的细节后,这节课的活动效率还是很高的,但还是因为这是一节教室内外结合的课而浪费了不少组织的时间,从而没能完成最后的数据整理、交流和汇总。打算下节课再花些时间完成整理结尾工作。

幸好五年级的进度还比较快,这个单元的活动我还可以放心的充分展开。不像三年级那么郁闷,课时量太大,无法充分展开。

《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教学反思:

这又是一节轻松的、快乐的“科学课”。在这个单元的几课时中,浓浓的科学味道又一次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

但这一节课有个遗憾,考虑到卫生问题、考虑到气球的数量,我给每个小组规定了吹气球的同学,所以很多孩子没有亲身体验吹气球,有一些同学有情绪。

气球的大小和行驶路程的关系呈现正态分布的现象,刚开始气球增大,路程也随之变远,但当气球大到一定程度时,路程反而近了,如果有风会更明显。这里引导孩子们思考分析原因也是很有价值的!

《测量力的大小》

(一)教学反思:

因为课时比较宽松,我有意地把这节课分成两节课来上。今天第一课时,就着重带量孩子们好好认识弹簧测力计,认识力的单位“牛顿”,通过大量的估计、测量活动,让孩子们充分建立“牛顿”这个单位的概念。所以我给每个小组都分别准备了两种弹簧测力计,以利于比较观察并认识其原理、结构。然后把课堂的主要精力集中在感受1牛顿,预测、实测各种物体的重力大小上!课堂感觉展开的还是比较充分和到位的,孩子们也感到非常的尽兴!

针对有些比较轻的物体用这样的测力计无法测量的问题,(这节课上孩子们已经遇到了这个问题,他们在挑选物体测量的时候已经有意在回避比较轻的物体了。)下节课我准备组织孩子们讨论、并尝试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课文最后一个环节——设计制作测力计)《制作微型测力计》教学反思:

独立设计了制作微型测力计,从上节课的使用5N测力计测量身边物体,发现轻的物体无法测量,开始引入,讨论设计使用弹力更小的皮筋来制作微型测力计,重点讨论了:如何绘制刻度板?这是学生思维感觉比较难的地方,是非常值得讨论的!然后花了大约20分钟时间让孩子们小组合作进行制作。从两个班级的实际制作情况看,80%的小组都能顺利制作成功,并测量一些小物体的重量。虽然彼此之间可能还有一定的误差,但考虑到材料的原因还是可以理解的。

我给每个小组准备的材料是:一块底板,一张卡纸,双面胶,图钉,两回形针,一截皮筋,两个钩码,一个小铁环。

皮筋的弹力释放不是很均匀,如果能够找到小弹簧就更好了!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反思:

新教材的《运动和摩擦力》这一课与旧教材相比,设计就显得更加的合理了。这节课在了解并感受了摩擦力之后,重点围绕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因素展开探究。一是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二是与物体的重量。这两个因素是学生容易提出的,感性经验比较多,也正是孩子们需要的探究问题。这两个对比实验的开展非常的顺利,数据的得出到结论的概括,基本没有问题。这是一节让我感到十分愉悦的课,回想这节课材料的准备比较的轻松,学生的表现更是让我感到欣慰!学生对比较实验的变量和不变量掌握的还是很扎实的。

《滑动和滚动》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思路清晰的课,我从身边常见的现象:汽车正常行驶和急刹车时滑动前进,引出两种常见的物体运动方式----滚动和滑动。再从人们利用滚动代替滑动的事实,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用滚动来代替滑动呢?这时学生的思维都集中在:这样做可以更加的省力。能不能用实验来证明呢?进入这节课的重点环节:实验探究。

有了前面一节课的基础,这个实验学生能够轻松的完成。从得出的数据看,绝大部分小组滑动摩擦是滚动摩擦的10倍左右。对照教参中提供的20倍左右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感到一丝疑惑,但我觉得这并不重要!

最后以寻找生活中用滚动代替滑动的实例结束课堂,课本中安排的滚珠轴承我也只是作为其中一个例子进行展开。

《运动与设计》教学反思:

关于摩擦力的利和弊,学生的知识基础应该说还是比较扎实的。但是孩子们所了解的实际例子并不丰富,多为课外书中看来的,能够真正结合实际,对身边的常见事物进行观察和思考的并不多。如何引导孩子们多去关注生活中的“精妙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我在这里也花了大量的时间,尽量多引导学生去发现身上或身边一些常见物品上的“设计”,如:头饰上、笔上、令我感到非常高兴的是,那天刚好教室外面在举行拔河比赛,学生们在找实例的时候,从拔河运动上得到了启发,想到了好几种,如:拔河的绳子、体操运动员的滑石粉、塑胶跑道上的小点、运动器械下的地面等等。

我想:能够给孩子多留点对生活实际的思考和关注,那是最有价值的。

《设计制作小赛车》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整个单元的整理应用,所以首先需要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整理。在巩固了重力、弹力、反冲力、摩擦力的相关知识后,展开后面的分析和设计活动目的性会更强。因为事先有老师反应说:学生自己设计制作的动力小车很少,一般都是买来的小赛车。这不免给我提了个醒,所以在课堂上我十分强调原创,建议合理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来创作。同时,我还给孩子们提供了各种类型动力的以前学生的作品,作为示范,以启发学生思维,进行更丰富多彩的设计。《评价我的小车》教学反思:

专门安排了一节课对学生制作的小车进行评价,两个班的完成率有比较大的差距.五(1)班完成70%,五(2)班达到95%.动力类型有皮筋气球反冲力以及弹力转化为螺旋桨的气流反冲力等.《结束语》

一学期的新课教学已经结束一个多星期了,没再写教学反思了,感觉一天的工作好象少了一块什么似的!

7.五上《回顾·拓展二》教学设计 篇七

回顾拓展八是结合本单元的专题学习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眼中的毛泽东是什么样的。

2、有关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方法及运用。

3、本学期语文学习的收获。

其中前两方面的内容是针对本组而言的,最后内容是针对全学期而言。“日积月累”安排的是毛泽东所写的一首词,通过这首词的阅读,学生可以进一步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词人的文学成就。成语故事讲的是“大公无私”这个成语典故。可引导学生把阅读成语故事的热望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多读书,勤积累。

【设计理念】

回顾拓展八围绕“走近毛泽东”这一主题安排了三项内容,在交流中,注意紧密联系课文实际,提出观点或想法,也要有丰富的事实材料支撑自己的观点和想法。重在学科内外的联系,重在学习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整合知识和能力,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砥砺能力。提高阅读兴趣,体会丰富的内涵和情感,不断积累素材、培养语感、体验品味,逐步达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目的。《新课标》指出,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方法,始终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服务。

【教学目标】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说说眼中的毛泽东是什么样的。

2、交流有关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方法及运用。

3、在知识、方法、语言、习惯、练笔等方面的学习收获。

4、阅读诗词,进一步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词人的文学成就。弄懂成语故事的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读后的体会和受到的启发。

5、养成多读书,勤积累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注重积累知识,运用知识,喜欢阅读。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学会综合评价,增强学习语文的信心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交流平台

一、交流平台

1、读了本组的几篇文章,你心中的毛主席是什么样子?

学生从多角度评价(是了不起的伟人,是慈爱的父亲,是百姓的朋友,是独领风骚的领袖,是虚怀若谷的伟人,心里有他人的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对毛泽东的认识。

(对知识有一个整体上的衔接,对人物有一个综合的评价,对今后的学习,是一个提炼的过程,思维得到训练。)

2、对场景描写和人物描写,你学会了哪些方法?结合学过的课文《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的描写方法,谈自己在习作中的运用。

3、这学期你在语文学习中,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从多角度汇报:语言、方法、习惯、体会、同学之间的评价等都可以 。)

4、自由组合,分小组进行讨论,并交流新得。

5、进行交流评价。

6、教师小结:

同学们,转眼一个学期即将过去,在刚才的发言中我听到了你们学习的收获,真为大家高兴,希望能在平时的生活中多听,多记,多想,做一个有心人!

第二课时 日积月累、展示台

二、日积月累

1、自由读词:

(先读一读──通过自由读、同座互读、指名读、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了解词牌名、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1962年冬,当时正是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派联合起来反华闹得正凶的时候,也是我国遭受三年特大灾害,经济上遇到困难的时候。毛泽东写此词,首先在干部中传阅,用意在鼓励大家敢于蔑视困难,战胜困难。)

3、熟读词句,说说自己读懂了意思的诗句,提出难以理解的诗句。

4、教师点评释译。

5、比一比,看谁读得有感情,看谁背得快。

6、你还读过毛主席的那些诗词,读给大家听。(师生共同交流)

把学生的兴趣由课上引导到课外,扩大阅读面,拓展自己的视野,使语文素养整体提高。

三、成语故事

1、阅读成语故事,想想讲了什么,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大公无私:指办事公正,没有私心。现多指从集体利益出发,毫无个人打算。)

2、朗读比赛。

3、分组讲成语故事。(师生共同评价)

4、讲讲你课外收集的成语故事:

5、教师小结:

在课外多读书,积累自己的知识,拓展视野,看谁的收获最大。

【教学建议】

1、回顾拓展在结合本单元专题学习基础上,作为最后一个单元,对本册的学习进行回顾。在交流平台中,应注意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认识了多少就谈多少,认识到什么程度就谈到什么程度。并且不能局限学生的思维,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必要的梳理和归纳,特别是对学生可能产生的偏颇认识要积极引导,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识。

上一篇:白水县经管站“四严格,一提升”活动开展情况自查报告下一篇:献血活动策划书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