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花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4-07-28

北方花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共13篇)(共13篇)

1.北方花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一

浔阳区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浔阳区委宣传部凌海

文化产业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一个以精神产品的生产、交换和消费为主要特征的产业系统,是一个涵盖文化艺术业、新闻出版业、广播影视业、音像制品业、展览业、文化娱乐业、文化信息业、策划创意业,文化服务业等在内的产业系统,有无限生机与活力的朝阳产业。浔阳区作为九江的中心城区,历史文化积淀丰厚,文化资源特色鲜明,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面临难得的机遇的同时也存在诸多不足。

一、浔阳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九江地处中部地区,经济总量和整体实力与沿海发达水平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20世纪80年代,经济的全球化带来了文化艺术的全球化,同时也促进我国的文化体制的变化。文化产业已成为沿海地区很多城市的支柱产业,而处在中部地区的九江和浔阳则是刚刚起步。

总的来说,浔阳的文化产业还处在起步阶段,主要表现为:从现状看,浔阳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不相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还不协调,与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还不适应,与发达省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从规模上看,我区文化企事业单位规模小,集约化程度

1低、产业链不长;从结构上看,传统文化产业的比重过高,现代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较慢,科技含量低,竞争能力弱;从投入看,总量偏小,比重偏低,融资缺乏有效的手段,资本经营尚未起步。文化产业在我区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仍然很小。另外,城区功能和管理权限的不足、文化产业扶持力度受限于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区文化产业的发展。历史文化资源、饮食文化等虽有一定的潜力,但还没有得到合理开发,还不能发挥很好的效应。

二、浔阳文化产业发展主要障碍因素

文化产业跟一、二次产业是不一样的,它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二次产业的发展。发展文化产业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人们的消费,消费水平上不去,文化产业很难有大的发展。

政府投入少,文化招商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起步,本地居民消费能力低,缺乏知名文化产品吸引外地人来消费,致使我区文化产业发展相当缓慢。和周边地区相比,我们的文化产业也相对落后,景德镇有陶瓷文化,黄石有服装文化,长沙有演艺文化。这些地区的特色文化对其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很大的促动作用。而我们的“金秋饮食文化节”还没有龙头项目作依托,主要还是就地取材,看菜吃饭,就文化说文化,对文化产业的拉动力不大。所有这些已成为制约浔阳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瓶颈”,构成发展的主要障碍。

三、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和发展途径

文化体育与网络、旅游被并列为21世纪最具有活力的朝阳产业。文化产业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例如,英国文化产业的年产值近600亿英镑;日本的化娱乐早在1993年就超过其汽车工业的年产值;美国的文化产业值占GDP的五分之一,其视听产品也超过其航天航空产品,成为其第一大出口行业。所以说文化产业前景非常广阔,大有可为。我国同发达国家相比,文化产业的发展还相当的落后,我区同发达地区相比又有相当大的距离。

要实现浔阳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我认为首先应重视以下几项工作:

1、在坚持各种基本准则的前提下,进一步解放思想,优化投资环境,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尽快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导,以企业投入为主体,以市场融资为主力的文化投入机制,鼓励、支持、引导、开创多元资本进入浔阳,大力吸引外来资金,进一步完善投资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化程度高、民营经济发展较快、民间资金充裕和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完善市场准入机制,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吸引企业、个人、社会团体和境外资金等社会民间力量参与兴办文化产业。积极引导消费,拓展文化市场,从而使文化产业真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进一步加强文化产业队伍建设。高素质人才是文化生

产力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是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的第一资源。根据浔阳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既要培养我区的人才,更要营造宽松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采取切实的保障措施,来吸纳人才,留住人才。在文化产业尚不发达的浔阳,文化产业人才发展的重点是文化产业经营人才,管理人才,科技人才。文化行政部门要根据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事业繁荣的需要,改进人才管理、使用制度,建立规范的人才有偿转让和自由流动机制,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安排必要的专项资金引进和培养既懂经营管理,又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复合型文化产业人才,为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积蓄人力资本。

3、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优化产业环境,增强产业实力。应以政府规划为指导,以市场调控为基础。促进浔阳文化的产业结构升级。要选准重点和切入点,尽快打造一批能够产生品牌效应的知名文化产品和知名文化企业。

4、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就是要进一步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真正做到政企分离,政事分开,企业与事业单位,经营单位与非经营机构分开的原则,按照市场经济的法规,规范政府文化部门的行为,对现有文化领域的不同行业和单位进行科学分类,区别对待,对不具有面向市场能力的公益性

文化事业单位及地方特色艺术团体,就是“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以更好地承担起政府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责任;对经营性文化单位要积极稳妥地促进创新转制,按照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使其真正成为我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竞争主体。同时要真正把发展浔阳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列入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来抓,成立文联、社联。文化主管部门要切实把文化产业的发展做为富民强区的战略任务来抓,尽快推出《浔阳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确立浔阳文化产业发展方向、总体目标、要求和措施。要对文化领域的不同行业和单位进行科学分类,区别对待。积极扶持和支持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加快各类经营性文化单位做大作强,造就一批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管理科学的文化企业。

5、对文化资源实施合理的保护与开发。1995年,文化部提出了“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对文化资源加以保护。文化遗产作为文化产业的综合开发必须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应当在保证遗产完好的基础上合理地发掘,利用其优势,特别是民俗民间文化如剪纸、麦秆画、丝弦锣等无形资源优势,带动相关产业的综合发展。只有有效地保护才能合理地开发利用,切忌急功近利的短期效益观念,要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宏观视野来认识文化遗产的保护。对

于不能有效进行保护的行为,要诉之于法律。

我区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发展文化产业都应该把做出特色放在首位。特色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必须以特色求生存,谋发展,赢市场,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把文化产业真正做成我区的支柱产业。

2.北方花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二

1 我国花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1 花卉生产经营管理粗放, 生产效益低下

我国花卉生产总面积约占世界花卉生产总面积的1/3, 成为生产面积第1大国, 但与世界花业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主要是生产效益低下的问题。据统计, 1996年荷兰平均产值为4418万美元/hm2, 以色列平均产值为13万美元/hm2, 哥伦比亚平均产值为10万美元/hm2, 而我国平均约0.8万美元/hm2。我国花卉单位面积产值仅仅是荷兰的1.7%、以色列的519%、哥伦比亚的7.7%[2]。这主要是低水平重复扩大生产面积、单位面积产量低、产品质量差、品种落后、规模过小等因素造成的[3]。

1.2 生产技术落后, 专业化程度低, 生产规模较小

由于我国花卉业起步比较晚, 科技投入不足, 绝大多数的原种都需要引进。一些大规模生产用种的引进, 不仅要花费大量外汇, 还会经常受制于人, 对产业发展十分不利。

花卉产业作为特色农业, 对农业设施要求高, 需要专门的生产技术和温棚、水肥灌溉管网等固定化的农业设施。一个国家的园艺设施的水平, 可直接反映农业生产的先进程度。荷兰保护地栽培花卉占60%, 其中盆花100%在温室生产, 而2003年我国花卉生产保护地总面积为28 826.1 hm2, 仅占花卉栽培总面积的6.7%, 而且其中大部分为设施简陋的一般保护地, 生产方式还比较落后。我国花卉整体生产水平也较低。鲜切花产量平均为50~80朵/m2, 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质量仅相当于三级花[3], 而且绝大多数花卉的原种, 都必须依靠进口。花卉生产规模偏小。在我国花卉生产经营实体中, 目前60%的花卉生产者为农户, 40%为企业, 花卉生产的主体是分散的农户。2003年, 全国花卉企业为60244个, 其中大中型企业仅有5073个, 仅占企业总数的8.42%。大多数的小规模花农缺乏生产技术知识, 主要靠经验进行栽培和经营, 生产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分散的小规模生产造成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 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导致花卉产业发展缓慢, 效率低下[4]。

1.3 花卉流通渠道不畅, 缺乏完善的行销网络

花卉作为商品流通, 其流通体系远不如其他商品, 部分花卉产区仍然存在卖难的局面, 大生产和大流通的格局尚未形成, 国内外市场开拓不足。据中国花卉协会统计, 我国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的流通体系建设比较薄弱, 不仅大型花卉批发市场少, 3个地区的花卉零售店加起来也只占全国的6.2%。

从我国花卉交易市场建设情况看, 也存在两个方面的突出问题。第一是重“批发”市场, 轻“零售”市场建设, 批发市场与零售市场不配套。在我国仅香港的鲜花批发商店与零售商店的比例是1∶33.3, 而1997年内地“批发”市场与“零售”市场的比率为1∶11.7[2];第二是重市场“硬件”, 而忽视市场“软件”建设。我国大部分花卉批发市场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市场的硬件建设方面, 在市场软件的建设方面, 力度却不够, 具体表现为缺乏管理, 法规不完善, 管理人员很少经过从业培训, 市场信息网络不畅通, 市场服务功能普遍不够完善, 许多花市基本形成“有场无市”的状况[5]。

此外, 在我国花卉交易中, 仍一直沿用落后的面对面的议价交易方式 (对手交易) 。

1.4 花卉消费水平偏低

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 中国年人均花卉消费水平极低, 仅为0.49美元, 这严重制约着我国花卉产业展。

我国人均花卉消费水平较低, 究其原因主要归于几个方面:一是人们的消费观念落后。二是居民的收入水平较低。由于中国人均收入偏低, 一些居民尽量少买花卉, 甚至不买花卉。三是花卉价格。根据调查结果, 花卉价格下降10%, 大多数消费者并不能显著增加购花数量及次数;而价格下降20%, 能较大幅度地刺激个人花卉消费量的增加[6]。四是零售网店的便利性也影响着花卉的消费。

1.5 缺乏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体系

花卉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 对科技需求较高, 而我国花卉科技支撑体系的发展滞后于生产的需要, 研究、示范、开发、推广等科技支撑体系处于自发的零散组织状态, 产、学、研互相脱节, 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低, 严重阻碍了花卉产业化进程。

作为支撑花卉科技体系的专业人才也严重缺乏。2003年, 我国有花卉从业人员293.41万人, 其中专业技术人员9.73万人, 仅占从业人员总人数的3.32%, 大多数从业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培训, 对新品种、新技术的了解和应用能力较差。而在花卉业发达国家, 不仅从业者普遍受过中等专业教育, 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所占的比例也较高。花卉人才匮乏的问题直接影响到花卉产业的发展[7]。

1.6 加入WTO将对我国花卉业提出更加严峻的挑战

加入WTO对于非国计民生的花卉产业来说, 受到冲击不是很大, 但仍将使之在短期内受到一些挫折, 甚至会引起部分花卉企业的倒闭、破产。其影响具体表现为:大幅下调关税, 全面开放市场, 那些花卉生产起步早、现已形成相当规模、现代化程度高、质优价廉的发达国家花卉产品必将大量涌入中国市场, 促使我国花卉进口量陡增, 这对我国的花卉业带来一定的冲击。此外, 国际花卉贸易格局已基本建立, 国际花卉市场竞争激烈, 我国的贸易伙伴较少, 要争取更多的出口创汇还需付出较大的努力[8]。我国花卉企业大多生产规模小, 精品少, 特别是科技含量高的品牌较少, 与国外花卉企业的实力悬殊较大, 抗风险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不强[9]。

2 我国花卉产业发展对策

2.1 进一步加大对花卉产业的科技投入, 提高花卉产品的科技含量

我国花卉生产科技含量低是花卉生产效益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与我国花卉科技投入较少, 花卉科技人员的缺乏、科研和生产脱节等问题密切相关。要提高我国花卉的科技水平, 首先要进一步加大对花卉产业研究的科技投入。政府应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倾斜和扶持, 安排必要的专项资金, 扶持花卉龙头企业、花卉信息中心、花卉科研项目, 扶持基地建设和拳头产品的开发。其次从改革科研机制着手, 建立以应用技术开发为主, 应用技术和基础理论研究相结合的科研机制, 加快科技推广的步伐, 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此外, 要注重人才的培训, 提高花卉从业人员的素质, 全面提高产品形象和质量档次, 增强市场竞争力。

2.2 继续加强基地建设, 积极推进花卉产业化进程

推进花卉产业化经营是花卉业发展方向。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是加强基地建设, 促进规模化生产。从花卉行业技术特点和市场需求看, 政府要根据当地资源、气候条件和市场供求状况, 充分利用我国花卉生产中已形成的一定的区域化布局, 因地制宜, 将交通、水利条件基础较好的乡、镇的地块规划扩展为花卉生产的基地。同时要在地租、资金、税收、水电、通讯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重点扶持一批骨干、龙头企业, 引导花卉生产企业和花农由市场决定和带动生产, 促进花农和企业联合, 走“公司+农户+市场”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的道路, 切实改变一家一户的“小而全”生产方式, 实现规模生产, 降低生产和经营成本, 共同开拓市场, 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从而促使花卉生产的专业化和规模化水平进一步提高[10]。

2.3 建立健全发达的物流体系和交易体系, 完善流通渠道

从现代市场营销理论知道, 完善流通渠道, 发达的物流体系和交易体系对促进商品流通具有重要作用。花卉产品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享受商品, 在花卉交易过程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市场预测难度大, 二是产品的时效性较强。因此, 建立便捷的流通网络和交易方式显得尤为必要。在花卉流通体系建设上, 必须重视提高市场的透明度, 加快市场交易速度。借鉴花卉流通发达国家的经验, 进一步做好市场建设规划, 合理布局, 逐步形成拍卖市场、批发市场、零售市场 (花店、花摊) 功能各一、层次分明的花卉流通体系, 切实改变过去重批发市场轻零售市场建设、重市场“硬件”而忽视市场“软件”建设状况。同时加大对市场的管理力度, 为花卉生产企业和花农做好服务。在完善市场主渠道建设的基础上, 推行网上购货、订单交易、连锁经营、代理制等现代营销方式, 制定交易规则, 提高市场透明度, 加强对市场的规范性管理和有效监督。此外, 积极推进物流管理体系在花卉产业中应用。

2.4 进一步完善信息服务体系

产业发展, 信息先行。信息是制定政策、确定和调整生产经营计划的重要依据。花卉业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信息工作。尽快完善花卉信息网络服务体系, 对指导和推动花卉产业健康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也是非常必要的。行业主管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观念, 树立服务意识, 增加投入, 加快建设, 尽快完善信息网络体系;要以花卉专业村镇、花卉企业、花卉市场为依托, 建立花卉信息网络体系, 及时为生产和流通企业提供供求信息, 市场趋势分析, 提高花卉生产、经营的效率。

2.5 采取切实有效措施, 积极引导花卉消费

增加消费是推动产业发展的源动力, 因此推动花卉产业发展, 必须扩大花卉消费。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居民收入将不断提高, 我国居民花卉消费潜力十分巨大。为使潜在的消费得以实现, 必须正确引导花卉消费。要进一步加强对花卉文化的宣传。要建立和完善便捷的花卉零售网点, 激发人们的购买欲, 促进花卉消费。同时要积极引导花卉的常年消费, 以解决常年生产与季节消费之间的矛盾。

2.6 充分利用我国已加入WTO的机遇, 扩大出口

我国已经加入WTO, 我国花卉市场也开始逐渐融入到国际花卉市场, 这无疑会给我国花卉产业带来巨大的机会和发展空间。这些机会表现在:一是随着我国花卉业的发展, 产品质量不断提高, 有的品种已达到较高水平, 有些花卉需求国家特别是亚洲地区, 对我国生产的质优价廉的产品感兴趣, 出口贸易额将大幅增加。二是由于一些发达国家花卉生产成本高已成为不可逆转, 他们正在寻求与生产成本低的国家合作经营, 而我国的品种丰富, 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优厚, 劳动力低廉, 有利于吸引发达国家到我国合作经营。三是我国的花卉企业, 有一部分已初具规模, 其产品质量尽管与国外优质产品相比有差距, 但在国内市场上仍然较国外一般质量的产品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我国花卉生产企业, 应抓住机遇, 利用自由宽松的花卉贸易环境, 发挥优势, 通过多种途径促使我国花卉产业朝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精品化的方向发展, 增加花卉产量, 扩大出口, 进而促进我国花卉产业的发展[7,11]。

参考文献

[1]刘晓静, 张君玲.我国花卉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分析[J].农业科技管理, 2005 (4)

[2]韩一军, 缪珊.我国花卉产业中发展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农村经济.1999 (5)

[3]蔡派.中国花卉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世界农业, 2000 (8)

[4]李俊龙.我国花卉产业化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Journal of Anhui Agri.Sci.2006 (14)

[5]黄素梅, 蓝福生等.我国花卉产业现状及其发展前景探讨[J].广西植物, 2000 (20)

[6]杨春起.影响花卉市场建设的主要因素分析[A]:高俊平, 姜伟贤.中国花卉科技二十年[C].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

[7]李俊龙.我国花卉产业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 (自科版) , 2006 (3)

[8]詹婵华.中国花卉出口浅探[J].经济师, 2005 (5)

[9]姜伟贤.我国花卉出口面临的形势及应对措施[J].林业科技开发, 2003 (1)

[10]姚莲芳, 王森.我国花卉业产业化现状与发展对策[J].北方园艺, 2005 (2)

3.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三

关键词:乡村旅游;碎片化;旅游品牌;景区容量;农村经济发展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18-0005-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5.18.003

1 问题的提出

1.1 乡村旅游的概念

关于乡村旅游的定义概念,目前并没有比较完整一致观点,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委将乡村旅游定义为:在乡村开展的旅游,田园风味是乡村旅游的中心和独特卖点。以色列的Arie Reich与Odrd Lowengart和美国的Ady Milman简明扼要地说:乡村旅游就是位于农村区域的旅游,具有农村区域的特性。何景明和李立华认为狭义的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的概念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二是以乡村性作为旅游吸引物,二者缺一不可。通过对上述研究学者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梳理,我们可以这样概括:乡村旅游是指以各种类型的乡村为背景,以乡村文化、乡村生活和乡村田园风光为旅游吸引物而进行的兼带观光、度假、休闲性质的小规模、离散性的旅游活动。

1.2 乡村旅游的发展背景

中国的乡村旅游起步在20世纪80年代,到了90年代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居民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城市居民对乡村田园旅游逐渐向往起来,乡村旅游发展进入快车道。但是,我国乡村旅游尚处于起步阶段,乡村旅游实践发展的速度快于国内对其的理论研究,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2 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宏观管理力度不够

2.1.1 政府管理服务不到位。乡村旅游是一项产业,涉及到的层面较多,农村地区农业的发展、乡村社区建设、观光旅游、特色农产品、土地资源、历史文化遗产等需要有一个比较统一完整的部门进行规划,实现对农村地区整体协调管理。但是从实际的情况来看,乡镇政府在农村旅游管理方面,管理不够细致,机构配置不健全,缺乏统一的协调领导部门,在对农民和旅游企业的服务方面做的基础性工作不够。

2.1.2 缺乏整体的规划与控制。许多乡村旅游区缺乏总体规划,容易出现一些严重破坏环境的现象,如一哄而上、修路造房、没有经过充分的科学调研和论证。对于一些旅游资源的开发,科学研究不够深入,利用程度较低,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无序,影响乡村地区整体旅游资源的开发,使得一些旅游景点的相关基础服务设施不足,降低了游客的体验效果。

2.2 没有清晰明确的认识,对乡村旅游理解层次肤浅

由于乡村旅游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在其经营模式和发展规律方面,无论是乡镇政府还是农村居民,都没有深入地认识和理解乡村旅游的综合功能。对于旅游景点的开发设计、宣传风格、基础服务水平认识不到位。在旅游文化的渗透方面挖掘不够。不少乡村就是盲目跟风,看着周围邻村开发旅游资源,就凭着一时的热情和兴趣盲目投资开发,在经营过程中缺乏明确的计划。从总体上看,乡村地区对旅游项目的效果功能认识比较肤浅,心中无多少主意。

2.3 无序盲目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加剧

盲目发展对社区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随着游客的进入,使得乡村地区的环境压力增大,一旦超出了当地的景区人口承载量,就会对景区资源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在乡村旅游的开发过程中,由于科学技术和人才的欠缺,对于景区的游客容量设定、项目可行性、经济性等研究论证不足,使得一些优质的旅游资源因为使用不当或过度开发而失去原有的价值意义。

2.4 旅游景点的配套服务水平不高

到乡村地区旅游的大多是城市游客,他们的日常生活习惯使得他们对基础配套服务的要求相对比农村居民要高,但是很多景点附近的相关基础配套设施并不是很完善,旅游前后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服务品质较差,影响了游客的旅游体验。

2.5 旅游产品呈现碎片化,景点布局单调

乡村地区旅游景点大多依靠自然景物而建或者在农家田园附近,由于农村地区田地的阻隔,导致景点不能连成一体,在一定程度上是碎片化布局,这就增大了游客的旅游负担。很多旅游产品的开发层次较浅,不能满足城市游客的多方面需求。

3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3.1 政府主导,完善管理体制,实行规范化管理

在企业管理中,人们提出“向管理要效益”的经营理念,这一经营理念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同样适用。因而,政府必须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建立和完善管理机制,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提高经营者的管理水平,实现乡村旅游管理规范化。

3.2 保护乡村传统文化,突出其自身特色

在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过程中,要通过合理地利用当地政府的力量来制定法规保护当地文化和地域特色。同时,还要及时有效地利用政府相关部门的宣传力量,使得旅游者能够感受到当地文化的精髓,更加尊重当地乡村的文化和风俗习惯,使得当地的居民更加具有自尊、自信。

3.3 保护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

乡村地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护好周围的环境,不能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就采取短期行为,对资源过度利用。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优化旅游景点的布局,从长远的角度设计旅游路线,减轻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做好相应的绿化工作,提高对农村地区地理环境的保护。

3.4 拓宽融资渠道,消除生产进入瓶颈,完善基础设施

第一,政府部门统筹发展,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中批拨扶贫资金,这有利于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有利于乡村旅游的整体规划和迅速发展;第二,引入外资,在乡村旅游开发中注入新鲜“血液”,拉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第三,鼓励村民出资合股联营,以主人翁的态度投入乡村旅游开发工作中,这有助于增强村民的责任感。通过整体规划的指导,充分利用有限资金完善旅游

设施。

3.5 实现产品差异化,创造旅游品牌

农村地区在旅游资源开发、旅游路线设计方面,要走出模仿复制的老路,学会走精品化、差异化路线,创造属于乡村地区的个性品牌。各景区应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在自身的优势景点进行深入的挖掘,提高单线旅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还要加大对旅游景点品牌的建设力度,创造优秀的乡村旅游品牌。旅游经济的发展需要集中,旅游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影响着旅游地的流行程度,各景区应该注重塑造旅游品牌。

4 结语

乡村地区旅游的发展是未来农业发展、农村经济结构转型的一个重要方向。虽然从目前来看,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随着农村地区对旅游资源开发经验和旅游市场经营管理经验的日益丰富,其旅游相关基础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品牌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乡村地区旅游的发展会不断成熟。

参考文献

[1] 袁箐,沙强,阮文佳.国内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研究综述与启示[J].现代商贸工业,2015,(3).

[2] 郑耀星,叶颖.人性化理念视角下美丽乡村善行旅游的开发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4,(15).

[3] 张曼婕.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14,(14).

[4] 贾翔,高静,童索凡.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乡村休闲旅游模式探析[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3,

(6).

[5] 龚金红,杨珍珍,谢礼珊.国内旅游集团环境政策、实践及策略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8).

4.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四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1年5月20日 作者:杨春霞、杨军

【小 中 大】

文章关键词: 经济发展问题 水源生态林地

林下经济是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从事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从而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发展林下经济,是我县设施农业建设的重点内容,也是拓宽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县平原可开发利用林地面积约5万亩,现己开发1.2万亩。当前,我县林下经济发展状况如何,经济效益怎样,还存在哪些不足和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带着这些疑问,深入到我县林地资源大镇接山镇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发展现状

接山镇是我县最大的生态林基地,拥有涵养水源生态林地1万亩,其中己郁闭林地3000亩。该镇自2005年发展林下经济以来,现己形成“林菌”、“林禽”两种林下经济模式。其中,“林菌”模式占地240亩,建有晾棚120个,涉及农户20户,发展品种有木耳、平菇和香菇等食用菌;“林禽”模式占地10亩,主要以养鸡为主,共养6000只。以2009年市场价格测算,“林菌”模式每亩每年收益1万元左右,全年预计收入240万元;“林禽”模式每亩每年收益9万元,全年预计收入90万元。2009年,该镇林下经济预计收入330万元。这种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成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之一。

二、存在问题

林下经济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以接山镇为例,全县林下经济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规模总量不大,缺乏龙头带动。近年来,林下经济虽然取得了初步进展,但由于缺乏龙头企业带动,林下经济发展规模较小,难以形成竞争优势,不能满足市场批量需求。

(二)林下经济模式和品种相对单一。目前,全县林下经济仅有“林菌”和“林禽”两种模式,不仅发展模式较少,而且林下种植和养殖品种单一,很难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

(三)基础设施条件差。林地属于涵养水源的生态林,主要集中在水库周边,这些地方普遍存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等问题,制约了林下经济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

(四)群众认识理解有偏差。一是农户普遍认为林下种养与普通种养没什么两样,甚至还不如普通种养;二是部分农户对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扶持方式和优惠政策等内容认识不够,缺乏参与热情;三是有的农户思想不解放,怕吃亏、怕赔本,畏首畏尾,对发展林下经济持怀疑观望态度。

(五)产业化经营水平有待提高。一是生产标准化程度低,以接山镇“林菌”模式为例,因没有菌棒生产企业,各农户均自行制作与扩繁,不仅菌棒成本高,而且质量无保证。二是市场组织化程度低,因缺乏行业协会组织,没有形成订单农业,各农户单兵作战、自产自销,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管理技术水平不高,由于技能培训与服务指导跟不上,农户在种养过程中缺乏科学种养技术和管理方法,造成病虫害发生率较高,致使种养成本过大,经济效益不高。

三、对策建议

林下经济作为生态、高效、循环经济,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结合接山镇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和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就全县林下经济发展提出以下5点对策和建议:

(一)扩大宣传,营造氛围。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通过技术讲座、科普宣传等方式,对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意义、技术模式和成功典型进行全面、深入、广泛的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通过算对比账、算效益账,展示林下经济的综合效益与优势,引导群众转变观念,激发广大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的热情。要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扩大发展林下经济的宣传力与影响力。一方面,让“走出去”的群众解放思想、开拓眼界,增强发展林下经济的信心与决心;另一方面,让“引进来”的投资者能扎根林下经济,起到导向作用。

(二)培育龙头,示范带动。要把培育壮大产业龙头作为推进林下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化发展模式,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鼓励种植户、养殖户搞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尽快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格局。要充分发挥政策扶持、金融支持等优势,培育种养大户,促其上档次、成规模,催生扶强一批专业化林下经济发展龙头,带动更多的群众投身林下经济。

(三)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发挥优势、讲求实效原则,把发展林下经济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相结合,与农业科技推广相结合,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多角度、深层次地挖掘林下经济发展潜力。要对林下经济发展进行合理布局,确定中长期发展目标,科学选择林间种植、养殖模式,拓宽林间种植、养殖类别,因地制宜,宜养则养、宜种则种,提高林下经济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从现有成功技术经验和市场发展前景看,林下经济发展应重点推广四种模式。一是“林菌”模式,即在林下建晾棚种植木耳、平菇、香菇、草菇和鸡腿菇等食用菌。二是“林禽”模式,即在林下放养或圈养鸡、鸭、鹅等禽类。三是“林畜”模式,即在林下规模饲养肉牛、奶牛、野兔等畜类。四是“林菜”模式,即根据林间光照程度和蔬菜的需光特性,种植各类蔬菜。

(四)强化服务,合力推动。发展林下经济,需要众多部门通力合作、协调服务、形成合力。一要搞好技术服务。整合技术服务资源,由县科技部门牵头,汇同有关部门成立专业种养技术服务队,深入实地开展技术服务。二要搞好资金服务。各乡镇财政每年应安排林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用于补贴农户和林地基础设施建设。县农业相关部门要加大扶持力度,促进林下经济快速发展。县银政部门要创新担保形式,加大对林下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三要搞好市场服务。按照群众自愿、民主管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原则,成立林下经济专业合作组织或协会,发展经纪人队伍,加强市场研究,建立预警机制,规避市场风险,提高林下经济产业化组织程度,使林下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5.北方花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五

昆明林业职业技术学校2 0 0 8级1班王竣0 1 0年8月

前言,绥江县位于云南省昭通市最北端,金沙江下游南岸,为两省(云南、四川)、三市州(昭通、凉山、宜宾)结合部,地处溪洛渡、向家坝两大巨型水电站之间,肩挑“两站’’。辖4镇1乡、3 2个村民委员会、3个社区,国土总面积7 6 1平方公里,总人口1 6万人。耕地1 9万亩,林业用地6 2.9 3万亩,植被类型属亚热带湿润季风常绿阔叶林,有木本植物5 8科11 2属1 7 6种,森林覆盖率5 5%左右,森林总蓄积量达1 4 9万立方米。自然及气候条件极适宜竹类生长,有竹类1 0属2 1种。2 0 0 9年,全县生产总值4.3 l亿元,农业总产值1.7 7亿元,地方财政收、支分别为1 6 4 4万元、1.4 4 亿元;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5.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 7 6 1元。

近年来,绥江县为培植财源支柱,紧紧围绕“兴竹、上茶’’的发展目标,积极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利用绥江的自然资源和生态优势,着力打造以茶产业为主的绿色生态工程,促进茶产业不断壮大。2 0 0 0年,我县受“两烟双控”等政策性因素的影响,失去了一支独秀的烟支柱产业,社会经济发展走入低谷。为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农村经济,县委、政府通过多次调研,确立了“以林业为依托,以竹产业为龙头,紧紧围绕竹产业和茶产业为建设目标,倾力打造向家坝水电站库区湖滨生态园林城、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发展思路,明确了竹产业和茶业全县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仅2 0 02年至2 0 0 9年末,新增竹林2 5万亩,竹基地达到3 5万亩;新增茶业基地5万亩。竹产品及茶业深加工有了进一步发展,林业产值连续两年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在茶业发展初期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绥江曾经以“乌蒙苦丁茶”为品牌在昆交会上销售占了一息之地,深受客商的青睐,与台湾客商签订了销售协议。但是,近年来由于外出打工的人员不断增多,劳力外流,成片的茶基地由原来的精耕细作变成了粗放管理甚至任其自然生长自然老化,无人修枝打叉,枝不抽梢、发芽,致使茶的嫩芽、粗叶两制作两销售、价格高变为单纯的粗枝老叶低价销售,降低了茶叶自身的价值和资源的发展利用。制约了绥江县茶产业的发展。能否稳妥地解决这些问题,是绥江县茶产业发展的关键。

一、当前茶产业发展存在的困难

目前,绥江县茶叶种植面积约有5万亩,年产干茶达到5 0 0吨(每亩按2 0斤计)以,按市场价每斤3 0元年产值近3000万元。当前影响茶产业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产品科技含量低。由于农民整体素质较低,在茶业的种植管理、产品加工过程中技术含量低,多数是管理粗放型、加工手工作坊型,所以生产链过短,产品科技含量低,质量较差,市场竞争力弱。

二是流通渠道不够畅通。虽然绥江县打造了以“乌蒙苦丁茶”为品牌的茶厂,但由于扶持不到位,厂小规模不大,不能全面收购全县的原料加工制作,农户自产自销,市场机制不健全,市场管理、市场服务不到位,无组织机构协助外销,整个茶叶的流通和销售区域受滞。据调查,几年前,绥江县茶叶4 0%一5 0%销往邻县屏山和宜宾,剩下的仅只在县内销售。销售价格和数量都受到了严重的制约。

三是茶叶品质不高。由于一些茶农自产自销,多数凭经验手工制作,没有机械化操作,没有技术培训,嫩芽采集标准、加工工序、产品色泽、干燥、保鲜、质量等一系列技术含量不高,所以茶叶品质不优,市场价格不高,今年每斤3 0元,仅是去年价格的一半。

四是管理不到位。由于茶叶价格低,极大地挫伤了茶农的生产积极性,致使茶农对茶业的粗放管理,按照规范管理,每年茶农给茶施肥就有5次(早春、春夏之交、夏、秋、冬各一次),喷杀虫、灭菌药5—6次,而今年除了早春催春茶施肥一次以外,至今很少有茶农对茶树施肥、喷杀害虫。粗放型的管理,致使大部分树体营养欠缺,虫害严重,长出的茶叶品质不高。

二、茶产业发展的对策

当前,要避免茶产业进入恶性发展阶段,加快产业化发展,必须着眼于提高产品竞争能力,按照壮大龙头、推进产业化的思路,扶持壮大茶叶加工企业,加快技术推广步伐,进一步提高茶业生产的标准化和规模化水平,促进茶产业升级和可持续性发展。一是加大扶持力度。流通渠道不畅是制约绥江县茶产业发展的一大因素。因此,要做好龙头企业的扶持工作,走cc公司+农户+基地”的发展模式,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形成利益上的共同体。今年2月,绥江县原乌蒙苦丁茶厂与绥江县中村茶厂合并成绥江中村茶业有限公司,公司与农户签订购销合同,由政府扶持扩建厂房、增设机械设备,扶持壮大了当地茶业龙头企业。同时,发展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通过建立茶叶协会等,不断开拓流通渠道,辐射带动广大种植户树立经济意识、品质意识、品牌意识,促进茶产业的发展。

二是实施科技兴茶战略。产品的竞争最终取决于它的科技含量。要发展茶产业,必

须提高广大茶农的技术水平。可以通过举办茶业无公害生产栽培技术的培训班等,深入茶叶主产地,把有关茶业的选苗、种植规格及日常管理、采摘等知识传授给广大茶农,使广大茶农真正掌握相关技术,确保培育出高产、高质、高品味的茶叶。同时,加强与科研单位联系,引进高科技含量的设备、技术,提高茶叶种植、加工与新产品开发技术水平。

三是加快无公害生产进程。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的要求越来高,生态食品已成为消费的一大热点。同时,发展无公害生产,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茶产业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充分利用生物有机肥、农家肥对茶树进行施肥,对病虫害的防治要坚持以农业综合防治为主,使用高效、低残留农药防治为辅,促进茶园生态向良性方向发展,确保生产出无公害优质茶,增强茶产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四是强化政府职能。第一,进一步规范茶叶市场秩序,维持公平竞争市场秩序,为茶农和客商之间提供一个互动平台,相互沟通,创设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第二,政府要站在大市场、大流通的高度,调动各方面的力量,组建起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市场信息网络,及时捕捉复杂多变的市场信息,为分散经营的农民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为茶产业化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服务保障。第三,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加大对科技培训和研究的投入,推广新技术,应用新技术,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为促进茶产业持续发展提供保障。第四,规范政府行为,避免政府干预过多、包揽过多、放弃不管,任其自然都会影响茶产业发展。

五是实施品牌战略。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及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茶产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要把握好机遇,迎接挑战,必须在产业化经营中突出品牌战略。当今世界商品消费已进入品牌消费阶段,品牌是致胜之本。因此要加大培育力度,做好茶产业基地产品保护申报工作,精心打造品牌,高标准、严要求树立茶产业的良好形象。同时,要充分利用名牌的优势,调整营销策略,进一步拓展市场,不断扩大出口额,争取多方投资,发展茶产业,把茶产业做强做大。

六是拉长产业链。目前,绥江县茶叶加工相对滞后,多数是采用原始的人工制茶方式,企业化生产起步较晚,生产专业化程度不高,茶叶深加工一片空白,加工转化增值能力弱,产品附加值少。可以通过延伸产业链,使产品摆脱仅仅提供原料和初级加工品的地位,形成初级原料到高级成品的完整产业,从而有效地提高整体效益。加强对现有茶叶加工企业改造升级,规划建设一批高起点、高标准、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加工厂,重点开发高档茶叶、茶保健品(苦丁茶降脂胶囊)、茶饮料、茶含片、虫茶等,不断拉长

产业链,实现产品价值的提升。

七是弘扬茶文化。绥江县茶业历史文化悠久,以茶做文章,弘扬茶文化,必将提高绥江茶业发展的知名度。可以通过组织茶叶企业到国内外大中城市参加茶艺表演和茶叶产品展销会,并以举办“茶文化旅游节’’等活动来扩大影响,促进茶产业的发展。

三、效益分析

6.小城镇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六

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国外市场需求每况愈下,拉动经济增长的力量逐步转向国内, 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扩内需、保增长的措施。专家认为扩大内需的巨大潜力在小城镇, 实现经济平稳增长的最终落脚点也在小城镇建设上。作为一种投资行为,小城镇房屋、道路等建设,能够直接拉动建筑建材等行业发展和冶金机电等产品需求,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作为一种消费行为,小城镇在启动农村市场方面发挥着示范和辐射作用,能够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促进农村消费上一个新的台阶。国内外的各种城市发展经验也都表明,小城镇在推动城市化进程,拉动农村经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成果是有目共睹的。因此,进一步摆脱小城镇发展的束缚,加快小城镇发展速度,提升小城镇建设品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是势在必行的。本文联系新晃县的实际,对小城镇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加快城乡建设步伐的对策建议。

一、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城镇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东部地区借助地缘优势和强有力的政策扶持,小城镇建设突飞猛进, 2008年全国千强镇评选,广东、浙江、江苏、上海等省市占据绝大多数,而位于中部地区的湖南省能入围的镇却寥寥无几, 中西部和东部的差距明显,从而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往往是东总沿海地区的一个乡镇的人口和GDP就相当于中西部地区的一个县或地级市。根据调查分析,目前小城镇建设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巫待引起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

(一)小城镇建设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

由于政府功能不完善,加上各种自然原因导致的小城镇发展的自发性,致使小城镇建设缺乏科学的规划,总体指导不明确,具体表现在:

缺乏合理规划,特色不够鲜明。规划是城镇建设的第一资源,由于受资金、人才及观念等方面的限制,目前小城镇建设发展规划普遍存在起点不高、定位不准、观念不新等问题。完成的小城镇规划往往只有总规,没有控制性详规,为随意执行规划留下了很大空间。同时,在规划编制中,往往忽视对自身历史渊源、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等个性特质的把握,建设中,道路多以棋盘式为主,广场位于场镇中心,民用建筑一般高 ,建筑布局单调呆板,“千城一面”现象突出。

很多小城镇的发展存在着盲目攀比,不注重实际情况的问题。小城镇的发展不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而是一味的追求政绩,照搬别人的建设经验,结果不适合的发展道路不但不能促进反而阻碍了小城镇的发展。小城镇的发展政策还缺乏连续性,朝令夕改、反复建设、频繁改造,造成极大的浪费。很多地方都是边建设边规划,甚至是先建设后规划,致使小城镇建设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不合理性。

(二)小城镇的规模过小

小城镇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定人口的聚集体, 其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研究表明, 2-3万人才能产生一定的聚集效应, 人口超过5万时, 经济效益的增加则更明显。小城镇人口的数量级低,就会造成小城镇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狭小,对资源的利用能力小,对周边的资源和资金的吸引小,城镇功能的发挥就会受到极大影响。目前我县23个乡镇,除新晃镇等个别以外,其它镇的人口基本上都是在2万人以下。城镇人口总体偏小,镇区人口积聚不足,再加上近年来,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这更加制约着我县小城镇的快速健康发展。

(三)小城镇发展中资金短缺

资金不足是小城镇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制约小城镇建设和阻碍小城镇发展的主要因素。目前从总体上看,小城镇的投融资体制比较单一,投资的最重要来源仍然主要是政府。而在我国,镇政府不是一级完整的预决算财政单位,所得税收需上缴县财政,镇政府的所需费用是县财政分发的人头费和超收部分的提成,这些费用仅够镇政府的正常运转,因此,城镇建设的资金就主要依靠预算外收入来弥补。镇政府的预算外收入来源主要是土地拍卖所得和高额的城镇建设配套费。为了增加收入,加快小城镇建设,政府只能抬高土地价格和建设配套费用,这就形成了限制农民进城和投资开发商进入的“门槛”,增加了乡镇企业、农民和外部资金向小城镇集中的成本,抑制了乡镇企业和农民进城的积极性,减弱了招商引资的优势。

(四)小城镇发展中政府权责不明,管理不够到位

小城镇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政策资源和资金项目分散,未能集中投向重点小城镇,未能形成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合力。在小城镇建设管理中,一方面小城镇所在政府往往集决策主体、规划主体、建设主体、投资主体、管理主体于一身,有时为实现主观愿望而破坏规划、违规建设,城镇建设管理中存在盲目性、随意性。另一方面,由于主管部门间职权交叉责任不明加之人力、物力等原因对小城镇的建设管理有时放任自流,从而导致在小城镇投入上存在“平均主义”,重点不突出,在管理上,执法力度不够,违规建设、未批先建、乱搭乱建等现象突出。

二、针对小城镇的发展应采取的措施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我国工业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我国发展小城镇的条件和环境也日益的完善和成熟。扫除小城镇发展的障碍,提升小城镇发展的速度和品质,增强小城镇的功能也因此变得越来越紧迫,针对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各种相应政策,加快小城镇的发展。

(一)加强小城镇发展的科学规划

在建设小城镇的规划中,应当充分考虑小城镇对周边农村的辐射带动功能,与大中城市等的通道连接功能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载体功能 , 按照优化小城镇规划布局, 保护利用好耕地, 抓紧编制好统一协调的小城镇发展规划。在认真做好总体发展规划的同时, 加快编制控制性详规。编制小城镇规划时, 要采取招标、引资等多种方式, 确保规划质量要加强与其他规划间的沟通, 衔接,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要按照比较经济利益的原

则,研究制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 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发展产业聚集型、市场带动型、旅游提升型、资源开发型等特色小城镇要深入挖掘小城镇自身历史渊源、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等个性特质, 结合地形地貌, 搞好场镇的风貌设计, 切实避免“千城一面”的现象。新晃侗族自治县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的自治县,在小城镇的发展中就应当保留原来的少数民族风俗,因为这些具有很浓的地方特色。像在建筑方面可以尽可能的用吊角楼,在文化方面也要保留原有的文化,你侗话,赶集,赶坳等等。尽可能在小城镇的建设中做到“原汁原味”。这样以后才能为日后发展为生态旅游城市做下坚实的基础。

(二)扩大城镇规模并选择一批重点镇优先发展

转变小城镇规模过小的限制,应加快乡镇企业向小城镇的聚集,对进城的乡镇企业在驻地、建房、办照等方面提供高效、快捷、方便的服务,可以设立专门的机构特事特办,所有手续在一个地方办理,简化手续,提高办事效率,从而调动乡镇企业向小城镇聚集的积极性。此外,还需要大力发展小城镇的二、三产业,提高小城镇的就业空间和小城镇对农村闲置劳动力的吸收能力,在小城镇的人口政策方面,要逐步取消户籍制度的限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

另外,小城镇的数量众多,而政府的力量有限,要想做到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所以小城镇建设必须打破平均主义,坚持“非均衡一均衡”的发展战略,重点扶持壮大一批发展潜力大、集聚辐射作用强、交通区位优越、特色产业突出的重点小城镇,在政策、资金、项目上给予重点倾斜,帮助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提高承载力,不断积聚吸纳周边农民,拓展城市规模。通过重点小城镇与周边小城镇和农村的联合,培育形成小城镇组团,提高城镇规模效应和综合竞争力,进而带动周边区域空间的均衡发展,达到抓好一个点、带动一个面、影响一大片的效果。进一步明晰城镇功能区分,突出各自资源、区位和人文等方面的优势,培育特色产业,例如侗乡的饮食,新晃的牛肉等等。再就是打造一批工业、商贸、旅游强镇,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经济格局 , 实现小城镇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 不断增强乡镇的经济实力。

(三)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

小城镇建设资金的来源要打破单一靠政府投资的模式,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机制,这是解决小城镇资金问题的关键。政府要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的投资力度,处理好上级政府和镇政府的财政分配关系,不能仅仅依靠镇政府财政来筹措建设资金。政府方面可以通过财政贴息、民间资本、实行股份制和利用外资等多种形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来,像当前新晃县河道沿岸改造开发的工程,就引用外来资金的。实践证明,小城镇的健康快速发展是需要政府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的。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安排一定比例的专项资金用于小城镇的基础设施,促进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为小城镇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从而使得小城镇的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四)加强政府管理、凝聚合力

按照综合协调、政策集成的要求,整合规划、建设、国土、农业、交通、水利、市政、卫生等各部门的资源,形成合力,主要投入重点小城镇,在重点小城镇形成政策洼地、资金洼地、项目洼地,促进重点小城镇建设快速推进相关职能部门充实力量,放权放责,强化对

7.北方花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七

1 城市中绿色建设的重要性

在十八大召开后, 将“构建美丽家园, 建设美好环境”写入了党的章程, 由此可以看出, 我国对城市绿色建设的重视程度, 一般来说城市园林的绿色建设主要包括下述几点:

1.1 合理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

众所周知, 绿色植物在进行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同时, 会及时吸收空气中的CO2, 并释放出大量的O2, 达到净化空气的效果。净化空气的同时, 还会对空气中的灰尘起到一定的吸收作用, 使空气污染减少的同时还可以调节环境温度、空气湿度, 改善小气候, 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

1.2 缓解人们的精神压力

城市园林绿化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放松环境, 适合人们进行跑步、锻炼、散步、聚会等。因为在快节奏的生活节奏下, 人们承受较大压力, 在充满绿色植物安静的环境中, 可以放松心情, 释放压力, 更加有利于缓解人们在工作中产生的压力和疲劳。

1.3 为人们休闲娱乐提供场地

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 人们对生活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 很多人加入了晨练、户外学习、户外聚餐等活动。这时城市中一些优美的或者附近充满绿色植物的公园就是最好的去处, 现在公园和广场上跳集体舞、锻炼身体、聚餐的人们也越来越多, 满足了人们对娱乐的需求, 也将减少室内噪音对生活环境的影响。

1.4 美化市容市貌

进行城市园林绿化, 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同时也对城市环境起到了很大的美化作用, 是市容市貌的一种体现。

2 北方城市园林绿化中的主要问题

2.1 园林建设过程周期短、效果差

在目前快生活的节奏下, 一些善于投机取巧的企业在园林绿色建设工程中只求快而不求效果, 这些企业在承接建设工程之后开展“简捷式”工程, 一般都是第1天进行分析, 第2天计划工程, 第3天就直接执行建设, 其“效率”显而易见。这些企业承接园林绿化建设一般周期短、时间少, 开工前的准备极其不充分, 技术落后。因此, 在建设园林绿化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大量物资损耗与成品效果极差等问题。还有一种情况, 就是国家在绿化过程中往往太过于心急, 大量移植成品植物会导致植物存活期短、耗资巨大等。相关人员都建议暂时取消成品植物的移植, 尤其是较为大型的树木, 但是建议并没有被采纳, 甚至这种现象越来越严重。一般移植的大树都是从偏远地区或者保护区运送过来, 其中还包括一些列入国家保护的树种。在这过程中, 相比较于小型树木来说, 每一棵大型树木的移植费用都较高, 并且移植后的成活率也无法保证。

2.2 没有因地制宜, 建设绿化时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

在北方城市中, 常见的就是建立“假山”, 自行堆土建山, 在假山建造过程中, 花费较为昂贵, 移植植物后, 假山的土壤水分少, 因此, 为了保护植物必须要花费更多的资金保护土壤和植被。因而不管是在资金方面, 还是劳动力方面的投入都不合理, 同时, 在这个过程中, 会移除原有利用价值不高、欣赏空间不足的自然植物, 再进行人工移植。相关人员表明, 从保护生态环境的方面分析, 注重人工移植干扰自然植物正常生长是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

2.3 园林绿化后的植物维护管理不全面

首先, 在北方园林中, 常见人工移植的植物肆意生长, 无人打理, 甚至有一些植被已经枯萎, 并没有达到预期建设园林绿化的生长标准和欣赏价值。对于这种植物管理不当出现肆意生长的现象, 导致原有的植物生长缓慢甚至衰弱, 虫害泛滥, 使整个园林的绿化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其次, 现在许多的园林植物保护工作者管理观念较为落后, 甚至在园林绿化保护方面也存在较大误区。认为地上有了落叶就需及时清理, 但是有专家分析表明, 不同环境对落叶清理的要求不同, 如果是在较为坚硬的石板路上或者人工的草坪上出现老叶需要及时清理干净, 但是如果是在茂密的树林中或者灌木丛中, 可以保留适量落叶, 因为落叶不仅可以将泥土覆盖, 减少大风时灰尘的弥漫和下雨时水分的快速流失, 而且落叶也可以作为一些生物的生存环境和食物, 落叶经过长时间的腐烂后可作为土壤肥料。

2.4 相关部门没有合理保护已有的绿色建设

目前, 很多北方城市公园的绿色建设都是在建成后没有进行合理的管理, 导致出现了“天天绿化不见绿”的情况。很多当地的相关部门都是进行短时期的绿色建设, 跟风组织绿色建设, 过后就没人管理, 导致很多绿化建设变成了无人看管的“自然环境”, 因为缺少管理, 有些绿色植物生长肆意, 有些植物生长缓慢, 甚至一些绿色植物出现枯萎凋零, 最后就是不仅没有达到最初绿色建设的目的, 反倒给相关部门增加了更多的经济负担。

3 北方城市园林绿化问题的解决方案

3.1 严格遵守科学知识, 合理利用水资源及其覆盖面积

在进行园林绿化建设的过程中, 相关工作人员要及时改进管理理念, 结合南方城市先进的绿化技术与北方特殊的地理环境, 设计符合北方城市园林绿化的方案, 并且合理利用水资源。在用水量相同的前提下, 提高灌溉的绿植范围, 使北方城市的绿色建设得到可持续性的发展。

3.2 严格遵循生态规律, 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

在城市绿化建设工作中, 以遵循生态规律为前提, 工作人员对园林建绿化建设工作有极强的责任感, 才可以让城市绿化建设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避免产生更多的城市园林绿化问题。尤其是对于管理已经建成的园林绿化, 应对其相关的工作人员实施合理的制度管理, 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 防止出现绿色植物因为管理者的失职而造成破坏。

3.3 根据北方城市特殊的气候丰富绿化品种

每个城市的发展需求都有所不同, 可以根据北方的特殊气候适当增加绿色品种, 建立适合北方天气的绿色建设, 既不要过分夸张, 又不要过于单调, 根据不同城市的发展要求和当地的风景环境、历史背景等进行合理建设。在保持原有地理环境的同时, 适当增加绿色植物品种。但并不是代表一味地破坏原有生态系统, 秉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按照各种长期和短期的规划建设合理的绿色环境。

4 结语

在各种污染肆意蔓延的今天, 城市中的园林绿化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并且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 一个国家城市的绿化建设水平就代表着其综合国力和可持续发展空间等。因此, 在北方城市园林绿化中出现的问题还需要我们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并及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 城市化进程也逐渐加快, 人们对生活环境的需求越来越大。北方城市园林绿化方面的建设也逐渐完善, 因此, 北方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成了当下关注的热点议题, 但是在园林绿化中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本文将对北方城市园林绿化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作出简要分析。

关键词:北方城市,园林绿化,常见问题,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1]李海川.当前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品与质量, 2015 (8)

[2] 吴远兵.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5 (18)

8.北方花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八

关键词:临港产业;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一、临港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部分发达城市的临港产业已经具有一定规模,港口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临港产业带动区域经济飞速发展,临港产业实现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断提高,贡献率不断增大,但有些城市,港口资源并未得到充分利用,港口优势发挥受限——临近港口却不能发展临港产业,带着这样的疑问,认真剖析,发现以下原因:

(1)港口规划与区域整体规划脱节。港内规划不尽合理,没有规划重点产业用地,大项目难落位,缺乏临港产业必备的港池,海陆空交通网不完善、不密集,走货不便捷,导致港杂费、运输费较临近港口偏高,影响相关企业入驻和投资积极性,制约临港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2)港口产业同质化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由于部分港口产业布局不合理,导致港内传统产业聚集,传统产业占比超70%,甚至更高,传统产业占据了临港的大部分土地资源,从而制约了新进临港产业落地或影响临港产业扩建新项目,导致区域经济失去先天的发展优势,不能持续发展。主营业务同质化严重,导致聚集的传统产业,不断恶性竞争,影响区域经济良性可持续发展,同时,由于行业单一,导致区域经济缺乏综合竞争力,在经济萧条的年代难于存活。(3)港口土地利用粗放,占地现象明显。港口是沿海经济带的核心资源,是临港产业的支撑源点。优越的港口区位不可再生、无法复制。一是许多大企业,以产业发展的名誉,抢占优质港口地块落地建设(日后此地块为进出港区的交通要道),但后期又不履行合同规定的产业规划和投资规模,低成本运营,通过收取较高经港费用,获取利润,增加其他企业运输费用,产生恶劣影响。二是高污染、高耗能、资源密集型产业占地大且产出低,降低了区域土地收益率,制约了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入驻,导致产业结构的低端化。(4)重点企业的前期审核工作不严格。如今,企业入驻审核手续多,审核事项复杂,如有疏忽会出现以下情况:招入企业不符合产业规划、城市规划、超出地区环境承载能力和能源承载能力等,导致洽谈后的企业落位难,或因企业自身资金问题,不能按期建设或前期建而后期停,不能按时投产达产,甚至有长期占地不建,囤地炒地事件。

二、促进临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并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提出以下建议:

(1)合理进行港区规划。借鉴欧洲成功经验:區域管理部门,按临港产业种类,将港区划分成块,并有的放矢的引进项目,企业依靠港口运进原材料,在港口加工,再向外出口,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如比利时根特港,利用土地租售给VOLVO汽车制造商,增加了税收,带动了服务行业发展,同时这样滚雪球式的发展,引进了许多外资项目,使城市围绕着港口的建设而发展,这时交通问题成了发展的首要问题,不断延伸的交通网络配合了港口发展,使港口与公路、铁路紧密相连,充分发挥港口中转作用,加上恰当的投资指导工作,港口和区域经济就充满活力。所以说较合理的布局为:港口周围分布着许多产业,根据产业的性质又可以发展专业码头,加快货物周转。换言之,港口发展决定了区域的发展,同时城市公路与服务设施的发展又对港口发展起推动作用。(2)创立临港产业集群,打造现代临港产业。当今世界先进的第四代港口已经由水陆转运枢纽和工业中心转变为国际物流和资源配置枢纽。现代临港产业不单表现为传统重化工业,还表现为高技术化、服务化临港制造业和港口生产性服务业。借鉴这一先进经验,应该做到:第一是淘汰破坏环境、产能落后、低附加值的传统临港重化工业,培育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建立产业集群,整合企业力量,提高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临港高新技术产业,提升区域竞争力,创立区域品牌,吸引大项目入住,带动现代物流等第三产业优化发展,进一步推定区域经济运转不止。第二是重视培育临海新兴产业,如海洋能开发、深海潜水、海洋机械、海洋制药、海洋新材料等,加强临港和临海产业发展融合,推出现代新型临港产业。(3)加强新入驻企业评审工作,集约使用土地。沿海地区人口密集、生态灾害多发,加上大企业占地大、投资周期长,不易搬迁,必须强化高耗能、高风险、高污染的大型重化工临港产业事前可行性论证,后期还要加强管理。参照国际惯例和国家法规、技术标准做好环境评价,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力度,落实企业配套防范设施及公共安全设施建设,完善灾害应急预案。总之,需采取一系列行知有效的办法,集约使用港口土地,使土地真正用到有价值的产业上。(4)强化重点产业的服务管理工作。招商服务部门必须认真学习相关规则,熟知区域发展规划和产业规划,有的放矢、保质保量的引进大项目,事后联合相关监管部门,依法依规管理入驻企业,促进企业早日投产达产,为区域经济贡献税收。同时对于半截子工程、烂尾工程要注重盘活,出台土地回收政策,必要时可以采取法律援助解决违约占地问题,同时,出台奖励政策,鼓励以商招商,中介招商等高效率招商办法的实施。

参考文献:

[1] 刘 萍. 港口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关系分析[J].物流科技,2010年第3期

9.乡镇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九

关健词:**镇 经济发展 问题 对策

**镇位于**县中部偏西北,是原**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坐落在海拔1940米的佛殿山上。**镇有国土面积20.97平方公里,全镇下辖一个村民委员会,一个办事处,一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总人口4860人,其中农业人口1315人。长年以来,**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几届镇党委、政府和全镇各族人民的努力,整个社会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各方面的建设有了新的起色,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低标准地解决了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但是,在整个经济建设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笔者多年在**工作,在对全镇经济发展加以研究的基础上,对**镇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谈几点看法。

一、**镇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2004年,全镇经济社会稳步推进,全年实现了生产总值1152万元,比上年980万元增长18%,其中:工农总产值620.5万元,比上年的528.6万元增长17%,工业总产值165万元,比上年的140万元增18%,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1.6万元,比上年的26.3万元下降17.9%;财政支出106.9万元,比上年的93.8万元增长13.9%,边贸进出口总额1473.2万元,其中:进口1092.2万元,出口381.2万元,占全县边贸进出口总额的84.4%,粮食播种面积1310亩,比上年的1192亩增长10%,粮食总产量19万公斤,比上年的21万公斤下降12%,农村经济总收入182万元,比上年的167万元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729万元,农民人均有粮183公斤,比上年的211公斤下降13%。

农业是**镇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现有耕地面积1877亩,其中水田594亩,旱地1113亩,水浇地170亩。森林面积1.9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5.1%。

畜牧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镇群众增收,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之一。**镇能抓住畜牧扶贫的历史机遇,以发展生猪为重点,大力发展畜、禽和水产养殖,积极引进和推广优良品种,建盖和改进厩舍,实行科学饲养,加强疫病防治,提高出栏率和商品率,保证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年内肉类产量达191吨,其中:猪肉146吨,牛肉23吨,羊肉7吨,禽类15吨,蛋类1吨,鱼类4吨,养殖业总产值达55万元。

非公经济健康发展,边贸进出口势头良好。

目前,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已发展到275户,其中:批发零售业145户,饮食服务业37户,服务业42户,工业(加工业)40户,汽车运输业5户,从业人员620人。营业总收入966万元,其中:批发零售业338万元,饮食服务业208万元,服务业193万元,工业(加工业)165万元,汽车运输业48万元。

结构调整迈出新的步伐,实施退耕还林1020亩,三年累计新开发茶园1270亩,全镇累计茶园面积4117亩,当年采摘面积2696亩,产量5万公斤。

二、**镇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经济发展缓慢。**镇农村人口占比重大,农村中总量供给不足,产业结构调整仍有局限性,也不够合理,发展不平衡。农村产业开发的条件差,可开发利用的土地少,产业结构调整上有很大困难。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致使整个经济发展的缓慢。

(二)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教育、科技、文化以及信息滞后,科技含量低,产业化进程难以形成规模,农民增产增收较慢,人民群众的生产力水平较低,财政增收困难,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低而困难。加之,我镇地处1940米的高海拨冷凉山区,除了客观条件制约之外,更为主要的还是人们受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在生产方式上沿袭过去原始粗放的耕作方法,再加上农业基础设施后径薄弱,一方面推广良种良法力度不够,另一方面受地理因素影响,很多良种不宜种植,因而导致了我镇农户粮食单产徘徊在200-300斤左右,粮食增长缓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户养殖业的发展,增收渠道不畅,人民群众的生活仍然处于低水平。

(三)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够,长期受落后思想的束缚,开放、探索、创新意识差,农村各族群众观念转变慢。事实上存在着铺张浪费,好逸恶劳等不良现象没有得到有效的扼制。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干部的整体素质和人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不高,进取精神不足,缺乏强烈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工作作风飘浮,组织纪律涣散,工作拖踏,积极性不高,说的多干的少,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五)**镇是原县城所在地,县城般迁后,老县城的管理体制没有完全理顺,国有资产的管理、盘活和保值、增值的难度大,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环境卫生等治理难度

大,脏、乱、差的问题和城镇农村化趋势突出的问题长期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搞城镇经济开发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不够高。

(六)受资金、技术、交通和能源等因素的制约。交通不便,虽已通路,但路况较差,大多属于等外公路;坡陡、弯大、路窄,有些是晴通雨阻,运输能力低,严重制约着本镇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由于资金短缺,镇内几个乡镇企业经济收入不景气,没有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财政收入低,没有项目资金投入,经济发展后劲不足。总体上技术力量薄弱,人才缺乏,保证不了经济建设的人力、技术的需求。

三、**镇经济发展的潜力和有利条件

(一)丰富的土地资源。**镇有土地面积共32191亩,其中耕地面积1875亩,林地面积19065.5亩,草山面积10000亩,荒山面积1083亩,水域113亩,耕地面积占总面积的5.8%。荒地和现有草山适宜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畜牧业。

(二)充足的光、温、雨条件。**镇地处海拔1940米地段,年平均温度15.3 ℃,无霜期319天,雾日124天,雨量充足,一年中气温变化不大,夏秋多雨,干湿分明,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总体气候利于多种农、经作物生长,适宜畜牧业的发展和养殖业的开发。

(三)有一定的商品经济基础。**镇是原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系全县经济文化发展的前沿,交通运输相对较为方便,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民温饱有一定条件和基础,便于促进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

(四)人口较为集中。发展城乡经济、蔬菜生产、水干果生产有广阔前景,相对来说具备一定的人员素质,广大人民群众有一定的生产经验和技术水平。

(五)有一定的群众素质基础。就全县相对而言,群众的自身素质、科学文化技术观念相对较好。

(六)自然条件好。土壤肥沃,适宜发展茶叶、板栗、核桃、木瓜等经济作物,是我县佤山生态茶的生产地。

(七)娜妥坝口岸是全县主要口岸通道,目前基础建设基本完备,有发展边贸和旅游业的潜力。

四、加快**镇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首要的政治任务。一是领导干部带头学习,特别是基层领导干部要先学习、先领会、先贯彻、起表率、带好头,并以此带动各级、各部门学习,指导各项工作的开展。二是结合实际,紧密结合**镇的实际,把学习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与各项工作结合起来,与制定我镇“十一五”计划结合起来,与全力推进当前的各项工作结合起来,通过学习,增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模式的紧迫性,增强做好各项工作的信心,理清思路,明确目标,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增长新本领、拓展新领域、努力开创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二)要克服农村城镇化的过急倾向,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按照政府扶持、群众参与的原则,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推行节水农业,进一步深化农业基础投资体制改革,充分调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因素,强化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增加复种指数。依托城镇、县城、邻乡和境外市场,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培植蔬菜、养殖、茶叶主导产业,实行产业化、集约化、市场化经营,实现农业增产、增收、促进城镇经济发展。我认为,党委一班子人要进一步树立团结务实的思想,进一步落实书记和镇长长期工作目标责任制以及每个党委成员工作责任制,做到每一项目都有人具体抓,具体管,从镇到村(办事处)、组,层层落实责任制,把责任、目标任务与干部任期目标考核等紧密联系起来,奖惩分明,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我镇提出的各项经济指标和任务的圆满完成。

(三)紧紧围绕**县委提出的“七有”,即:有饭(肉)吃,有房住(砖木结构石棉瓦房),有衣被,有水喝,有电用,有学上(适龄儿童都能上学),有病能就医。坚定不移地抓好扶贫攻坚工程。扶贫攻坚是全镇压倒一切的工作重心,这个思想不能动摇。全镇上下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正视差距,理清发展思路,找准工作切入点和落脚点,坚定信心,鼓舞干劲,把扶贫攻坚进行到底,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落实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村稳定,发扬自力更生、“苦熬不如苦干”的嘎娄精神,摒弃“等、靠、要”思想,坚持“安居+温饱+社区发展”的扶贫模式,走开发式扶贫的路子,不断改革创新扶贫工作机制,强化领导挂钩扶贫和干部包村工作责任制。

(四)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按照“稳粮调结构,调整促增收”的原则,结合实际,以市场为导向,以推广良种良法为保障,以发展“名、特、优、稀”农产品为重点,大力引导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大老茶园改造和更新换代力度,着力培育畜牧业,积极发展蔬菜、核桃、板粟、水干果等特色农产品,认真研究开拓农产品市场,抓好农业订单,为农产品商品化牵线搭桥,为农民发展农业产业铺路搭桥。

(五)克服社区管理一般化的思想观念,开创社区工作新局面。综合治理城镇脏、乱、差现象,各种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形成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环境整治长效机制,为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创建“平安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六)争取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按照建制镇的发展要求,理顺辖区教育、卫生等事业机构的设置和管理关系,全面发展科技、教育、卫生、计生、文化等社会各项事业,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七)加强娜妥坝口岸(通道)设施建设,综合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充分发挥出老县城对口岸的支撑作用,协调好边境贸易的各方关系,促进边境贸易持续健康地发展。

(八)强化辖区管理职责,按照设置“经济贸易法”的总体部署,用活用足发展政策。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制定有利于长远发展的优惠政策,以开放促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加快发展步伐,用发展的方式解决现实存在的各种问题。制定更加灵活的优惠政策,强化外部管理,放宽内部管理,鼓励发展“农家乐”,建设上挡次的宾馆饭店,开放搞活,加快发展。

(九)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在全镇城乡大力推广节能灶、沼气的应用,积极推进电气化建设,实行以气代柴、以电代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十)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民主法制建设,加大依法行政的力度,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切实转变机关党政干部的工作作风,充分发扬民主,在重大经济建设的决策上广开道路,广泛听取党内党外的意见。要进一步加强党政干部队伍的执政水平,组织干部职工加强市场经济知识,业务学习和实践锻炼,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干部队伍的勤政建设,建立党委、人大、政府的工作监督和社会监督制度,督察、检查和督办各项经济建设工作的落实。实行党务、政务、财务公开,保障创造性地开展城乡经济社会工作,努力开创经济建设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镇第七届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

2、有关领导的重要讲话;

10.北方花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十

一、中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历程

199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模仿孟加拉乡村银行(gb)的小额信贷模式在河北省易县成立了“扶贫经济合作社”,开启小额信贷在中国的试验之路。1995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和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在全国17个省的48个县(市)推

行小额信贷项目,开始了以下岗职工为对象的城市小额信贷。,农村信用社按照人民银行信贷扶持“三农”的要求,全面试行和推广了小额信贷活动,以自由存款和中央银行再贷款为资金,开展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地提出了小额信贷,引发了关于小额信贷理论和实践的论证。为“小额信贷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建立更加贴近农民和农村需要、由自然人或企业发起的小额信贷组织。”到底,中国人民银行在山西、陕西、四川、贵州、内蒙古五个试点省(区)开始倡导商业性小额信贷的试点,这些地区成立了山西平遥日升隆小额贷款公司、贵州江口华地小额贷款公司、四川广元全力小额贷款公司、内蒙古鄂尔多斯融丰小额贷款公司、陕西户县信昌和大洋汇鑫小额贷款公司共计7家试点商业性小额信贷公司。

5月4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人民银行共同提出了《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要求有效配置金融资源,引导资金流向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改善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促进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随着政府鼓励民间资金和海外资金进入小额信贷领域的相关政策的出台。中国各地呈现出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小额信贷机构相继成立并开展小额信贷项目的良好局面。

二、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现存不足

1.小额信贷资金供给存在较大缺口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的进程加快,小额信贷买方市场过大。“三农”对小额信贷资金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加之中国部分小额信贷项目不能吸收公众存款,只能依靠外部资金注入,缺乏可持续的资金来源,影响了小额信贷的资金供给,加剧了农村小额信贷资金的供求失衡,形成需求大于供给的局面。以小额信贷发放主体的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例,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农信社吸收社会闲散资金的能力明显弱于其他金融机构。首先,受到农信社自身软硬件制约,金融产品与服务水平落后于商业银行,不能为客户提供全面周到的服务,致使闲散资金不能流入农村信用社;其次,伴随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曾在农信社短暂停留过的部分存款,逐步流入城市。

2.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财务自立能力弱

国内现有的小额信贷机构主要是非政府组织开办的小额信贷机构、政府主导的带有扶贫性质的小额信贷机构及商业性的小额信贷机构。目前,尽管小额信贷机构在短期内对于提高贫困人口的金融服务水平有所帮助,但大多数小额信贷机构的财务自立能力较弱,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首先,政府主导型机构,多为实现政府扶贫任务服务,没有考虑确立项目和机构长期持续发展的目标和措施;其次,在现有的非政府小额信贷机构中,能达到可持续性运营的机构(即剔除补贴后,利息和其他收入可以补偿操作成本、呆账损失和带有补贴性质的资金成本)为数不多;最后,金融监管部门推动的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发展也都面临资金制约,部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困难。

3.行(来源:好范文 http:///)政干预造成小额信贷风险加大

一是由于对小额信贷的认识还停留在扶贫手段的层面上,这就不可避免的使小额信贷染上行政色彩。而这种色彩一旦形成,便出现了重资金发放,轻资金的管理和回收现象。二是由于以前项目的失败,农户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拖欠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在政府组织的新项目推广以后,更容易使农民贷款风险重叠。三是在一些村组为转移农村的部分经济矛盾,利用农村信用社的小额农户贷款,由村组干部向农户借贷款证套取贷款,而村组最终又无偿还能力,致使农村信用社与借款户的矛盾激化,已成为小额信贷管理中遇到的新漏洞。

4.支农措施与农户需求不匹配

11.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十一

关键词:畜牧业;存在问题;对策

畜牧业前连种植业,后连加工业,是大农业的主要角色,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合理发展畜牧业,对于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但是,目前有些地方畜牧业的发展还比较滞后,还存在着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 存在问题

1.1 养殖模式滞后。目前有些地方畜牧业还是以传统的养殖方式为养殖主体,主要是以农户为基础的个体养殖和较小的养殖场养殖。特别是规模较小的专业养殖场户,生产的随意性比较大,只是根据自身的条件,随意建场,人畜混居,畜舍简陋,场址选择、场区布局不合理,饲养环境复杂,缺乏基本的动物卫生防疫条件,不仅给动物防疫带来很大困难,而且不能使有限的资源合理配置,综合效益不高。

1.2 养殖品种老化,养殖技术滞后。养殖品种老化,畜群结构不合理,生产方式落后是有些地方牲畜业发展的又一原因。良种引进不足,种畜禽供种能力不足,大量从境外购买的仔畜仔禽,也给畜牧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养殖技术滞后,重存栏,轻出栏,对畜禽饲料的营养搭配不当,严重影响生产效益;不注重畜禽疾病的防治,对病死的畜禽随意处理,对畜禽的养殖安全造成严重影响。

1.3 规模养殖的标准不高,缺乏政府管理和支持。大部分养殖场规模小,政府不介入审批和管理,由养殖户随意建场饲养,没有合理的场地规划、建设、饲养管理、防疫、粪污处理等体系。相关部门之间缺乏协调联动机制,政府、畜牧业管理部门在项目建设中,往往表现为重扶持、轻管理。这种项目后期管理不足或管理不到位现象,是严重缺少部门之间协调联动机制的典型表现,会直接致使畜牧业项目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严重影响了畜牧养殖户的生产积极性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4畜牧养殖面临“四低”。1)山区农民的文化水平低,对科技知识的接受程度低,他们只关心短期内的经济效益,大多沿袭传统落后的饲养习惯,严重制约了畜牧科技推广进程。2)乡镇畜牧科技队伍待遇较低,极大地挫伤了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3)基层畜牧养殖推广人员技术水平较低,在岗人员中多数没有经过系统专业培训,理论功底差,业务素质不高,导致整个畜牧队伍的业务素质不高,不适应现代畜牧业的发展。4)科技推广费用投入低,科技宣传和普及远远不够,另外,目前动物保护体系和饲养兽药质量监测体系薄弱,尤其是各级动物防检疫机构基础设施落后,动物疫病的监测、诊断、预防和扑灭等各个环节都存在设施简陋等突出问题,导致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十分脆弱。畜牧养殖这“四低”严重制约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2 对策

2.1 转变养殖模式。目前,有些地方畜牧业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养殖模式,应该首先从养殖模式上进行调整,提倡“集中连片、各有重点、你我不同、综合发展”的原则,逐步扩大单元饲养规模,进一步向集约化、工厂化、现代化的养殖方向发展。逐步改变目前收入结构单一,发展潜力不大的生产经营方式,走一条既适合本地实际,又可增产增收的生态型、效益型畜牧业路子,提高畜牧业效益,增加牧民收入。

2.2 建设良种繁育体系,提高养殖技术。改良品种是提高畜禽品质的重要手段。畜牧业管理部门应加强原种畜禽场建设,种畜场应积极从省外及国外引进优质原种畜禽,增加原种畜禽场,提高全省种畜禽品质,加强种畜禽扩繁场建设。同时,要加大地方优质品种资源保护,确保地方优质畜禽品种资源安全。对不合格的养殖场进行整改,大力宣传和推广畜禽养殖技术,提高畜禽养殖人员的养殖技术,增加养殖效益。

2.3 政府加大管理力度,提高规模养殖标准 抓好标准化、规范化养殖场建设,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对符合标准化的养殖企业予以资金技术支持。畜牧管理部门必须加大畜禽养殖管理力度,对新建养殖场进行审核、审批,凡场址选择、饲养规模、环保条件、技术力量、疫病防控、布局结构等达不到标准的,一律不允许兴建。采用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统一销售、统一防疫的管理形式,从而为畜禽养殖提供一个健康、安全的养殖环境。在种畜禽的引进上,畜牧管理部门要做好检疫、运输、发放等多个环节,要保证养殖项目的实施质量和顺利发展。

2.4 大力推广畜牧养殖科技知识,培养畜牧养殖技术人才。1)由畜牧管理部门聘请相关专业人才和专家,定期对养殖户进行养殖技术指导和培训,提高养殖户的科技知识。2)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机制,重点培养一批具有省内领先水平的学科和技术带头人,进一步提高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建立健全种类齐全、层次多样的人才培养体系。3)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专业技术人才使用的竞争激励机制,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待遇。4)培育人才市场机制,加强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使用人单位能够找到最合适的人选。

3 结语

总之,畜牧业必须有效转变养殖模式,抓好种畜禽质量,加强政府管理力度和加大资金投入,抓好畜牧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只有这样,畜牧业才能健康快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沙志娟,常顺强,许忠霞,等. 浅谈畜牧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5):5—6.

12.北方花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十二

1宿根花卉

宿根花卉指的是具有至少2年生长期并且观赏价值极高的植物花卉,它的根系十分发达,在一年中的生长期结束后,处于地表的部分会枯萎,而地下部分则会进入休眠状态,以宿存在根部的芽来度过北方的寒冷冬季,进而在春季来临时重新萌芽、生长,进入新的成长阶段[1]。从其构成来看,花卉品种、颜色较多,拥有多个观叶和观果品种,且它的抗旱、抗寒以及耐瘠薄土壤的性能较强。

2宿根花卉在北方园林绿化中的应用现状

2.1品种和种类不够齐全

相对于一般温室宿根花卉的栽培和引种来说,暴露于外部环境中的宿根花卉很容易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这就限制了它的引种范围。从当前现状来看,我国北方地区的园林在绿化过程中,对于宿根花卉的应用受到了很大限制,花卉的品种十分稀少,主要以大花美人蕉、鸢尾、葱兰以及土麦冬等10余个品种为主,品种的稀少也就直接导致观赏价值的下降。

2.2忽视了生态性和生物学特性

由于宿根花卉生长在外界自然环境中,因此,在对其进行引种和种植时,就需要重点考虑抗逆性和适应性强的品种。综合考虑种植地区的土壤条件、水分条件、光照条件等,在掌握了这方面信息后再选择合适生长的品种[2]。通常情况下,宿根花卉具有较好的耐阴性和耐寒性,部分品种还具有较强的抗旱性,因此,对于研究人员来说,在对其进行引种时,必须考虑它所具有的生态学特性和生物学特性,确保引种的正确合理。但从当前大多数园林绿化来看,这方面的工作做得并不到位。

2.3管理的粗放

园林植物构成中,不同植物所需要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也不一样,同样宿根花卉的管理也不能盲目随意。很多园林管理在应用宿根花卉时,只是片面地考虑到了它的适用性强和栽培条件要求不高的特性,忽视了养护和管理工作,导致宿根花卉在后期生长中出现一系列问题。此外,一些园林管理人员对于宿根花卉的分株更新、病虫害防治以及修剪等日常养护工作没有落实到位,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降低了宿根花卉的观赏效果。

3宿根花卉在园林养护中的应用改善措施

3.1引进新的品种,丰富种类构成

针对上述提到的宿根花卉种类和品种的不齐全问题,当前很多园林已经采取措施来改善这一现状,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例如,北方某城市园林中分批次先后引进了良好的宿根花卉品种,像宿根美女樱、花叶美人蕉、大花马齿苋、佛甲草、多花美国薄荷、多花筋骨草以及花叶活血丹等,这些新品种的应用都极大丰富了园林宿根花卉品种,大大提高了宿根花卉的观赏价值。

3.2提倡宿根花卉的扩繁技术

宿根花卉的繁殖方法有播种、扦插、分株等,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繁殖方法繁殖周期花费时间较长,而且繁殖系数低,很难及时保持优良品种的特性。以扦插和分株2种繁殖方法来看,在繁殖代数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它的品种特性很难得到保障。基于此,就需要研究人员在把握宿根花卉生态特性和生物特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研究宿根花卉扩繁技术,提高繁殖系数,并使其优良特性得以保持。

3.3做好日常管理工作

对于宿根花卉的养护管理:一方面需要做好基本的病虫害防治、修剪、施肥、除草以及浇水等工作;另一方面还需要采用现代化园艺技术,实现对宿根花卉的针对性和细致性养护,使其生长环境得到显著改善,例如,可以施加GA、ABA提高宿根花卉的抗寒性,保证其有足够的观赏期。

4总结

宿根花卉作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广泛应用于我国北方地区园林中,对于改善地区环境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宿根花卉在园林养护管理中的应用现状,阐述了宿根花卉生长的特征和习性,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策略。

摘要:在北方园林构成中,多年生花卉应用十分广泛,又可以叫作宿根花卉,在园林养护管理中,需要重点做好宿根花卉的应用,尤其是在冬季时节,采取相应的防寒技术,充分发挥出它的园林绿化作用。本文简单分析了北方寒冷地区宿根花卉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园林养护,多年生花卉,现状

参考文献

[1]王心宇.北方园林绿化中宿根花卉的应用研究[J].绿色科技,2012(11)

13.北方花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十三

忧!]加快棉花产业发展对维护广大农民利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速实现我县农村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县棉花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县棉花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06年我县共有棉花加工企业45家,其中棉纺企业6家,预计年产值近4亿元,棉花生产、营销和加工已成为我县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我县棉花产业发展现状是:

——面积逐年扩大,农民增收明显。棉花是我县种植业中经济效益较高的大宗作物,2006年种植面积10.8万亩,占农田种植总面积的32,是2002年4.2万亩的2.57倍。其中铜闸、运漕两地种植面积达7.5万亩,占全县种植总面积的70。据了解,棉花是我县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今年,我县棉田平均亩产籽棉230公斤左右,按目前棉花收购价2.55元/斤计算,亩产值1170元,每亩纯收入比水稻增收近500元。经测算,在运漕、铜闸等镇,农民从棉田获得的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40以上。

——经纪人队伍不断壮大,棉花市场蓬勃发展。目前,我县45家加工企业年加工籽棉10万吨,年产值4亿元,棉花经纪人4000多人,他们的足迹到了新疆、山东、河南等多个省市,年采购籽棉5万吨。每到棉花收购季节,从外地调进的棉花车辆络绎不绝,交易市场火爆。随着棉花市场的蓬勃发展,棉花企业税收已成为地方税收的重要组成部分,仅2005年,运漕镇棉花加工企业就实现税收200多万元,棉花产业实现“农民增收、经销赚钱、企业发展、政府增税”的“四赢”局面。

——龙头企业不断壮大,产业链初具雏形。从1995年___创办首家棉花企业(裕丰轧花厂)以来,经过10年发展,棉花企业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2005年已发展到53家,其中还新上了6家棉纺企业,实现了从轧花到棉纺的跨越。振华棉业于2005年投资1200万元新上了气流纺生产线,佳诚纺织投资2000万元建成环绽纺生产线,实现了从轧花到纺织的产业升级。振华棉业2004年、2005年分别实现产值3200万元、4200万元,今年有望达到5000万元,并跻身于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行列;裕丰棉业、佳诚纺织也都跻身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行列。这批骨干企业的生产管理水平逐步提高,经营趋于理性,如振华棉业在今年开秤收购价格较高的情况下推迟收购,待价格跌至2.6元/斤再行收购,较好地控制了生产成本,该公司负责人介绍,该企业目前的管理技术骨干都为市内本行业内的精英。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多年来的发展,我县棉花产业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一些长期存在并且日趋加重的问题不容忽视,需要认真研究。

从棉花种植情况来看,规模小、棉种杂、质量低。我县棉花种植都是由小农生产为主,一家一户只有几亩地,生产规模小,种植零散,形不成规模。同时,棉种市场混乱、棉花品质不高。目前我县棉种市场品种繁杂,棉种价格每斤从几元到几十元不等,造成质量差异很大。加之我县众多棉花企业在收购季节纷纷抢购,忽视对收购棉花的质量要求,甚至出现混装、混级、优劣参半,造成收购的棉花品质不高,也很难生产出上等级的皮棉。

从棉花加工情况来看,企业多、规模小、管理水平低。据统计,目前我县共有棉花加工企业39家,年加工皮棉可达150万担,可实际只能加工40—50万担,仅占加工能力的30。由于僧多粥少,各企业为抢购棉花,相互竞争,价格混乱。同时,大部分棉花加工企业规模都很小,多数是三五个人合伙创办的小轧花企业,收购证和加工证两证齐全的仅8家,无证照经营问题非常普遍,有不少是“家庭作坊”和“路边棉站”。据统计,全县拥有200吨打包机的棉花企业只有11家,其它都是60—80吨的小企业,无一家企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的400吨打包机的标准。同时,这些无证企业大部分设备不符合棉花加工标准,许多还在使用土打包机和小轧花机加工棉花,棉花质量不高,资源浪费也严重。另外,许多企业经营者文化程度不高,企业做大做强显得办法不多,大多数企业还是家庭式管理,管理水平低。所谓的股份制,也就是几个人各拿几万元凑在一起合办的企业,凭感情和关系维系企业,管理松散,难以发展壮大。

从外部环境来看,融资难制约企业发展。由于棉花交易的季节性、集中性的特点,特别是棉花价格高的时候,银行放贷风险加大,不敢轻易放贷,棉纺企业收购资金严重不足。调研时,所有棉花加工企业都反映在流

动资金上存在困难,银行贷款“门槛”太高,要求凭土地证等不动产作抵押,而我县新建的棉花加工企业用地都无法办理土地证。许多企业在没有领到土地证的情况下,提出用机器设备、厂房等作抵押,银行也不认可。棉花加工企业只能将解决流动资金的出路放在利率较高的民间借贷上。来源没有保障不说,而且成本也高,融资难使轧花企业无力库存籽棉加工,纺织企业无力

库存皮棉生产,企业只能生产半年、停产半年,开工不足极为普遍。

三、推进棉花产业化的若干思考

当前,国际国内的棉花市场为棉花企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主要表现在:

一是国内纺织工业快速发展为棉花生产提供了难得的市场空间。二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已承诺2006年至2013年全部取消棉花出口补贴,国内与国际棉花价差将缩小,我国棉花生产发展的国际环境有所改善。三是国内棉花产不足需矛盾有加剧趋势。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预测,“十一五”期间纺织业仍将保持较强增长势头,供不应求趋势将长期存在。面对机遇,我们要在提高棉农组织化程度的基础上,逐步推进棉花生产规模化、棉花加工集约化和棉花流通网络化。

(一)以基地建设为依托,促进棉花向规模化、优质化方向发展。当前要着力从农业标准化方面着手,推广优质棉品种,扩大间作套种,推进规模化生产、推动标准化管理,不断提高种棉综合效益和示范作用。要选育并推广适合本地生产种植的高产、优质、抗病虫品种,正确引导棉农发展优质棉,杜绝棉花新品种乱引、乱种行为,从根本上消除棉花品种“多、乱、杂”;要开展标准化生产,努力提高棉花品质,增加棉花产量;要积极推行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

(二)以培育大企业集团为目标,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提高棉花产业整体水平。随着国家棉花产业政策的调整,中小企业在市场和国家宏观政策调控的双重挤压下生存空间越来越小,退出市场是不争的事实。如2005年,全县共有53家棉花加工企业,由于当年棉花企业普遍亏损(亏损面达80),今年已有8家企业停产或倒闭,未来5年,这种小的棉花企业退出市场的趋势还将继续。当前,应结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立足现有棉花产业资源进行整合,采取外引内联、重组、兼并等多种形式,加快企业的改组改造步伐,培育出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外向型、具有较强牵动力的龙头企业,对一些不符合产业政策的小轧企业,在目前加工能力过剩的情况下,不仅不能鼓励发展,还且还要控制发展,以避免造成资源浪费,从而实现我县棉花企业从量变到质变的转换。

(三)以技术革新为核心,培育精细加工项目,延伸产业链。专家测算,棉花加工成棉纱可增值50-300,织成布又可增值50-100,印染加工制成成衣可增值100-300,再进入流通领域销售,还有10-50的增值空间。我们要利用纺织品出口形势较好的有利时机,引导企业提升科技含量,促进传统粗放加工向中、深度加工升级,提高棉花产业的加工增值水平。同时,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现有棉花企业基础,新上纺织、印染、服装等棉花深加工项目,实现由生产皮棉等初级产品向纺纱、织布、服装等方向迈进,改变棉花加工企业半年生产半年闲的浪费状况,实现棉花产业的最大收益。

上一篇:奋斗吧少年文案下一篇:消防员个人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