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注重把握“四个点”

2024-09-09

在生物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注重把握“四个点”(精选10篇)

1.在生物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注重把握“四个点” 篇一

一、放手让学生动手实践、主动探索创造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的学习过程。在观念上, 教师要打破习惯势力的消极影响, 在实践中要敢于冲破定式, 大胆放手, 真正使课堂由过去教师唱主角的“讲堂”变为学生自主活动的“学堂”, 加强教学的开放性, 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要善于把学习的主动权彻底交给学生, 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在教学中, 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 多看、多动、多思、多说、多听, 使学生真正成为探索者、创造者。例如:教学“梯形面积计算”时, 我先让学生拿出各自准备的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纸板, 先标明它的上、下底和高, 再想方设法把它拼成已学过的几何图形, 然后让学生边操作、边观察、边比较, 让学生自己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我又进一步提出是否还有别的验证方法呢?如“剪一剪、拼一拼……”学生的创新意识再次被唤醒。

二、鼓励学生合作交流, 进而体验成功喜悦

我们在平时教学中, 应把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积极引入课堂, 而且教师要允许每个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研究问题, 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对学生通向正确答案的不同途径和解答给予适当的认可和充分的肯定, 不强求学生都达到教师认定的水平, 允许学生出错, 允许他们随时随地对自己观察到的现象、思考的问题、听到的讲解提出疑问。借助于学生的互动, 有效地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例如:我在教完分数除法计算方法后, 要求学生口答:“”, 在校正得数时, 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 我发现口答这些分数除法题有更简便的算法, 只要把分子相除的商作分子, 分母相除的商作分母就可以了, 行吗?”这是我事先没有预想到的, 我是这样处理的:首先表扬了他, 而后“踢皮球”, 将问题转给全体学生, “某同学给我们提了一个很创意的问题, 同学们有没有兴趣解决呢?”话音刚落, 同学们就讨论开了, 大家都争着发表自己的意见:

生1说:“因为, 12是3的4倍, 25是5的倍数, 约分后, 分子部分是12除以3的商, 分母为25除以5的商。”

生2说:“因为是两个因数的积, 它的分子和分母可分别看作两个数的积, 一个分子为3, 另一个分子为12÷3=4;一个分母为5, 另一个分母为25÷5=5。”

生3说:“是不是所有分数除法都可以这样算呢?”……

学生的情绪高涨, 思维活跃。这节课使我深受启发:学生是聪明的, 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稍纵即逝的创造“火花”, 尽量多给学生表现见解和发挥聪明才智的机会, 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强化学习动机, 使他们点燃起自信的火焰, 满腔热情地投入学习。

三、让生活“走进”课堂, 使数学贴切实际

现实世界是数学丰富的资源, 小学生学习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 是学生“自己的数学”。课本中的数学是生活数学的一种影射、提取、概括和应用。我们这些教育者应想方设法把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引入课堂, 搜集学生经常接触的工具、物体作为教具, 把数学生活化, 并用学生的形式表现出来。如: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分数, 我特意取来一块面包均分成两份、四份, 一份便是二分之一, 四分之一, 学生们兴趣高涨地开始了分数的学习, 整个课堂充满了生命力。

2.在生物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注重把握“四个点” 篇二

首先,要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学生参与的实质是什么?要让学生明确每节课的目标,知道确定目标的依据和实现目标的措施。这样师生双方就会达成共识,共同为实現这些目标而努力,否则学生就不会参与进来。只有当学生认同目标后,老师才能通过启发、说明等教学手段将之转化为学生的追求,从而实现需求上的一致,认识上的一致和感情上的共鸣。要设计策略,互相配合。为了实现目标,教师设计一定的教学策略,采取不同的方法步骤,无论是参观研讨,还是听说读写,无论是教学手段的谋划,还是教学过程的编排,都应精心策划。但是,所有这些都必须坚持一个原则,就是要从学生具体情况出发,使学生能够接受并配合起来。这种配合越协调,越默契,教学的效果就越好。所以,组织策略,必须有针对性、可行性,要顺应学生的实际状况,有利于学生的活动表现。这样才能保证他们参与的时效性。否则,教师有再好的策划最终仍是纸上谈兵,孤掌难鸣。

其次,探索实施的办法。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即以构建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为基础。传统的师道尊严,教师的封建家长式的权威意识,导致了大部分学生绝对的服从心理、惰性心理、因循守旧的保守心理等。究其根源,在于我们教师观念的落后,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如今的学生接受能力强,接受信息广,老一套的封建家长式的教学早已不适应了。据此两点,我们就要敢于且必须放下架子,给学生创造一种敢说、敢想、敢做的开放氛围,学生只有在多说、多写、多做的锻炼中,也只有允许学生在说错、写错、思错的宽松的训练过程中,才能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我在十几年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努力创造此种情景,例如:与学生建立坦诚、平等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无话不谈,激烈争辩的课堂氛围,敢于说“不”、敢于提出尖锐问题的思维习惯等等。这样,不但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同样地赢得了同学们的信任、尊敬和亲近,也迎合了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发挥了学生潜在的主体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觉的学的轻松,学的愉快,学的主动,成绩也经常名列前茅。

多鼓励、少批评:中学生正处在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从心理上来说,他们渴望成为一名真正的“男子汉”,因此,面对批评容易产生叛逆心理。此时,他们更多的是希望听到一些带有鼓励性和表扬性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正是抓住了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多方面的鼓励他们积极思考。我激励学生不要把面对问题当成困难,而应看作挑战,这样,学生就会充满信心去克服它、战胜它。

当今教学强调创新、变革,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淡化知识传授。语文课堂在展示出一片曙光的同时,也给人留下一分忧虑:学生活动成为一种时尚,文本尚未充分解读,便“左邻右舍”或几个学生合围而坐,展开讨论,还有当堂辩论,动作演示,影视观摩,声乐熏染等等,课堂变得热热闹闹起来。热闹之余,不禁令人深思:这应该是最佳的语文课堂吗?不是,断然不是!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满堂闹"的状况,是我们对语文教学的认识和做法出现了偏差,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传统的教学方式固然当改,但怎么改,改到什么程度,是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和专家们深入思考的。任何领域、任何形式的改革都不能完全割裂历史,都应既继承又创新。我们是应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要把握好一个度,并且不能借此而否定知识传授(包括运用知识的方法和技巧)的作用和地位,而实际上新课改的目的是"针对以往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高中新课程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可见,新课标虽然强调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但并未完全否定知识传授的作用。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当处理好知识传授与学生活动的关系,当讲则讲,当活动则活动,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对。

知识传授是增进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的重要手段,它在组建知识内容、建立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点化认知误区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语文学科自身的特征也决定了知识传授是必不可少的。尽管在教学中存在自发的成分,有效的教学却是系统的科学观的产物。语文学科包罗万象,知识浩瀚无边,而教师有目的、有针对性的传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譬如,文学作品的鉴赏可以见仁见智,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介绍各流派的不同看法来加强学生的见识,扩散其思维,鼓舞学生大胆发言,师生互动才能撞击出强烈的思想火花。文学鉴赏的一些方法、步骤也应指导一下,以免学生走不必要的弯路。就说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鉴赏吧,教师可先指点一下:联系哪些因素(情节、环境)来鉴赏,从哪些方面(性格、思想、社会意义)来归纳,注意一些写人的手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描,白描;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对比,烘托,抑扬等等),把握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主导性格,附属性格)。同时辅以相应的事例来说明,然后再让学生去做,岂不是事半功倍!如果事前不加点化就让学生漫无边际地去思考讨论,其主体地位好像是得到突出了,但效果如何也是可想而知的。可见一些常识性的知识传授是必要的。

3.学生主体作用在历史教学中的发挥 篇三

一、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分析

(一) 正确认识新的教学模式的特点

新课改要求将学生的地位确定为课堂的主体, 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在这种新的教学思想的引导下, 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必然随之而改变。新的教学模式应当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 教学目标的多元性。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 教学目标应当是多元化的, 既包括对学生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又包括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历史思维、应用能力等的培养。除此之外, 教师在课堂上更不能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使学生形成一套科学的学习体系, 能够用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准则, 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

2.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教学气氛。”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充分表现出对每个学生的尊重, 在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下完成教学活动, 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轻松、活泼的环境下, 与教师之间充分互动, 积极参与, 成为课堂的主体, 实现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3. 在课堂教学中, 强调用学生的学习方法来指导教师的教学方法, 教法为学法服务, 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爱学习, 会学习, 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 在教学过程中, 注重学生的参与, 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 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引导和指导, 把课堂还给学生, 这正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关键所在。

(二) 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培养主体意识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一方面, 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知识的学习,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学生对历史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 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竞争意识, 促进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对历史的学习, 并不是对知识的简单掌握, 而是对历史深入地分析与探究。通过对历史的学习, 学生不仅能够培养自我分析与探究的能力, 而且能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会分辨美与丑、善与恶。学习的过程也不仅仅是简单地记忆的过程, 更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 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使学生把历史和现实的社会结合起来, 提高对事物的认识能力, 增强教学效果, 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策略分析

(一) 将单一的教师讲授的形式转变为集体讨论

将课堂形式转变为讨论式课堂, 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同时也可以启发学生的心智。在教师的指导下, 将某一个问题作为所要讨论和解决的中心问题, 这样可以防止在讨论的过程中范围太广而影响学习效果, 背离教学的初衷。比如, 在对历史人物拿破仑的学习中, 我们可以针对拿破仑的功与过进行讨论:从功的方面讲, 拿破仑是一位英雄, 也是一位政治家;可是从过的方面讲, 他又是一位暴君, 是发动战争的罪犯。通过讨论, 在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的同时, 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加深对知识的巩固, 提高历史课堂的有效性。

(二) 学生自编自演将历史重现

历史课程的学习涉及的内容很多, 而且繁琐, 如果一味采用一种教学模式, 必然会造成学生对历史的厌倦, 而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如果可以让学生自编自演, 将历史事件重现, 不仅可以把书本的内容用艺术的形式展现出来, 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 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比如在学习“戊戌变法”这一课时, 选择几名学生, 根据课本内容, 将当时的场景和人物的对话重现, 可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的同时, 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增强自信。

(三) 将历史与现实社会相结合

学习的目的在于将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 要对时事政治进行关注, 培养学生从历史的学习中探索现实问题的能力。比如学习前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时, 学生提问:前苏联当时的经济政策中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这样一来会不会导致社会主义的性质发生改变呢?这时, 我引导学生将现代的国内外形势进行比较和讨论, 在学生讨论之后给出答案。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也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提高。

总之,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 只有把课堂充分地还给学生, 才能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实现课堂主体的体位。只有这样, 才能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高艳波, 吕远涛.基于“学生主体、师生互动”的历史教学模式研究[J].考试周刊, 2010, (20) .

[2]季翠.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作用[J].吉林教育:高教, 2010, (B06) .

4.在生物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注重把握“四个点” 篇四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初中语文课程 主体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0-0157-01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初中语文课程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改善教学效果。充分利用互联网上海量的信息资源服务于课程,在信息资源的即时共享中突破传统课程教学的局限性。互联网作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连接中介,对于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产生冲击,需要在课程模式的分析中强化学生的主体性,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

一、老师对教学地位的重新定位

以互联网为主导的多媒体教学方式突破了传统理论教学方式的局限性,但是多媒体作为课程内容的主要链接载体,对传统的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产生冲击,需要在教学形式的变革中,实现对教职员工教学地位的重新确立。

老师需要详细了解多媒体教学特点,调整以理论讲解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分析中实现高效率的课程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对课程体系的建构,在主动式的课程学习中完成课程探究。当学生面临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需要老师加以从旁协助,在必要时需要教授学生科学的学习方式,在学习技巧,学习思维的锻炼提升中实现教学效果的改善,着眼于促进学生长远发展的宏观角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除此之外,老师也需要建立规范的课程制度,坚决避免放任自流的教学现象,仅仅将多媒体平台作为教学的主要载体,忽视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发挥多媒体教学的积极作用,在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中实现初中语文课程的顺利开展。

二、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

实现高效的初中语文课程教学需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学生的主动学习状态,在课程内容的了解中实现教学功能的发挥。有效实现互联网信息向知识的转化需要老师灵活调整课程内容,帮助学生顺利了解互联网课程的教学特性。老师需要详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依据学生不同的学习状态调整课程内容。在多媒体课程的学习初期,学生会普遍表现出好奇,兴奋的状态,对于个人的兴趣焦点不会集中于课程内容的学习,随着对课程内容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热情会随着下降,在处于初级阶段的学生老师需要采用多维度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活动的创新发展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完成课程内容的学习与理解。比如说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紫藤萝瀑布》这一课,老师可以要学生网申一个电子邮件,要学生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查阅学生的读后感,老师再利用课余时间将自己的批准反馈给学生,充分利用电子信息的功能实现课程内容的完成。在这种教学形式中不仅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优化教学程序,在标准化的教学方式中实现教学内容的顺利传达。

三、在多媒体教学中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互联网是进行信息交流的多媒体平台,老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信息平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比如说进行《散步》的学习时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实现搜寻与课程相关的背景资料,依据自己搜寻到的信息内容进行分类管理,并及时记录下个人的新的体会。在进行课程教学时,老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心得分享,在以亲情为课程主导的引领下实现课程内容《散步》的导入。在学生对课程背景资料的搜集中会实现对课程粗略的理解,在学生的初步了解中实现老师的二次讲解,强化学生的学习印象,对于课程《散步》来说主要以讴歌亲情为主导,在作者的字里行间,都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亲情的感受与理解,老师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自身的亲身感受中深化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此同时,在多媒体教学的形式倡导下学生在自主式的信息搜集中实现对课程的深入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对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尊重。

四、让学生走上讲台,实现师生平等

新课程教学改革需要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老师必须调整个人的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在与学生的平等交流中实现课程内容的学习。实现初中语文课程多媒体教学需要老师与学生的平等交流,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完成课程教学,并且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习《和平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中,老师可以先让学生在课程上讲解自己的想法,充分结合在互联网上搜集到的课程信息,依据不同的表现载体,在影视资料,文件图片的信息还原中强化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在课程的随堂讨论组会实现学生的个人理解,老师依据学生的讨论进行观点总结,并且在信息的分类总结中锻炼学生的问题归纳能力,对于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老师可以从旁协助。除去课堂教学之后,学生应该在社会环境的参与中锻炼自己的理论知识,在多媒体平台的学习中,学生自主搜集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当学生对个人的学习能力有显著提升时就能够寻找最优的解决办法。与此同时,多媒体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影视资料,海量信息的搜集查询中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学生学习主体性地位的表现。充分运用互联网平台信息资源的多样性,在课程内容的结合中实现学习方式的有效拓展,在视频,音频资料的学习运用中还原课程的背景资料,强化学生对课程背景资料的理解,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特征,实现初中语文课程效果的实现与表达。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多媒体课程的教学方式符合新课程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可以帮助学生强化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在课程气氛的调动中,对学生学习空间的拓展中,实现初中语文课程教学效果的实现。在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彰显中,需要老师明确定位自己的教学角色,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在与老师的沟通交流中营造和谐的学习气氛。正确认识多媒体教学作为教学手段的优势特征,在教学形式的拓展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张晖.新课程的教学改革[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在生物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注重把握“四个点” 篇五

让学生提出问题,会提问题。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意义,更具有价值。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是敢于和善于揭示自己认识上的矛盾与冲突,积极探求未知的具体表现,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只有在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有可能实现创新的目标。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具有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既要提出不明白,不理解的问题,也要勇于提出进一步思考后所产生的新的困惑,新的问题。教师要为学生提问题创造条件,在教学难点与关键处,要精心设计、引导,让学生去思考、讨论、探索,并适度地启示和点拨。如教学勾股定理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因此,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鼓励学生“敢问”,教会学生会问。

让学生探索新知,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探索空间,激“活”学生的思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养成主动探索的习惯。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让学生探索新知。教师是导演、观众,学生是演员。教学中面对新知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先让学生自己独立看书探索新知识的生长点,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及知识的发展过程等,后小组交流,教师引导、点拨、拓展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思维空间和活动余地,凡是学生能探索得出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表现的机会,体会到成功的愉悦,达到获取知识的目的。

让学生交流思路。给学生创设充分“说”的环境,变“听众”为“主人”,在小组交流中国思共想,在互说互议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让学生发现规律。在教学中如果将静态的、内隐的教学规律转化为动态的、外显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在学生积极观察、比较、分析、概括中挖掘出规律,总结规律,那么学生的认知将发生“质”的飞跃。

6.在生物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注重把握“四个点” 篇六

一、更新理念, 转变角色

学生是否能够发挥学习主体作用与教师的态度密切相关, 一般学生总喜欢笑口常开、和蔼可亲、幽默善导、宽容赏识的良师, 而心底里拒绝神情严肃、心胸狭隘、苛刻责备、讽刺挖苦的教师, 所以教师更新理念, 改变角色非常重要。学生的学习大部分是在课堂上度过的, “课堂教学是主渠道”。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摆正自己与学生的关系, 放下架子, 放松面孔, 创造和谐融合的课堂气氛, 以民主平等的态度面向全体学生, 用真情实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课堂成为学生表演的大舞台, 教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新时代提出的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在积极学习的过程中, 开动脑筋, 学会学习。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才能逐渐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成为时代需要的合格人才。

二、激发兴趣, 培养信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没有兴趣是学不好语文的。因为有兴趣, 学生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为满足好奇心, 学生就要看要听要想要问, 思维也被激活。教师精心设计教学, 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并在成功的体验中使学生的兴趣受到保护和激励。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手段, 找准教学的切入口, 诱发学生的求知欲。

1. 创设情境, 激励兴趣。

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 运用情境引入、启发式谈话引入等, 激励学生主动参与, 用外部刺激引起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实践证明, 多种情境的创设, 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 激活学生的思维, 促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探究欲望, 在自信心与自主意识的驱动下, 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在广阔的时空中, 展示个性、寻求发展、获得成功。“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披文入情”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认同并运用于教学实践。有位教师上《背影》一课, 首先动情地讲起了自己的父亲, 学生听得入神感动, 然后纷纷讲起父亲如何关怀、培育自己成长, 全班沉浸在浓重的情感氛围中。教师看时机成熟, 水到渠成地进入了新课教学。我在讲《背影》一课时, 怀着对父爱的深刻体验去动情地讲授, 学生们情绪受到冲撞, 好几个学生不能自抑, 不止一次地流下了滚烫的泪。此时无声胜有声。我想, 不用说教, 把孝心献给父母的观念早已深刻在每个人的心底。

2. 分层要求, 激励信心。

学生是存在差异性的, 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各不相同。因而设计问题, 布置作业时都要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充分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和进取精神。特别对于后进生在学习上的障碍, 教师要千方百计地积极引导, 帮助他们渡过难关。课堂上常常有这样的情形发生, 后进生的发言或因吞吞吐吐或因不够贴切, 引起同学的哄笑, 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沉重的打击, 此刻激励心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决不能采取责难排斥的态度, 要看到学生的差异, 尊重学生的人格, 因材施教, 因材施“励”。善用显微镜和望远镜, 用显微镜看学生的闪光点, 用望远镜看学生的潜力, 即用发展的眼光多角度地看待后进生。启发引导他们克服适当的困难开始, 不断地迈向成功。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学习中的障碍时, 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如赞赏的目光, 亲切的话语, 直接表扬, 让他们为自己感到骄傲, 充满自信。在尝到甜头之后, 他们便会自觉地想去再啃“甘蔗”, 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劲头。教师要适时地给予指导, 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 让学生感到“我能行”、“我很行”, 看到成功的希望, 树立了克服困难的自信, 学习就变成了轻松的事情、享受的事情, 变成学生自觉的行为。

在课堂上, 我总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 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 叫学生进行回答, 并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在布置作业时实行“作业超市化”, 也就是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结合学生实际, 分层布置作业, 让学生自由选择, 自主探究。

三、激励质疑, 启迪思维

质疑问难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表现, 优化语文课堂结构, 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 必须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要创造和谐融合的课堂气氛, 允许学生随时“插嘴”、提问, 争辩, 甚至提出与教师不同的看法。以前, 对待学生的这类插话, 我认为是“耍小聪明”“出风头”, 甚至是“目无师长”, “破坏课堂纪律, 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 往往恼羞成怒, 加以斥责、讽刺, 这样做, 有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不但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思维的创造性, 而且在学生心目的威信也大打折扣。

学生有疑而问, 质疑问难, 是用心思考、自主学习, 主动探究的可贵表现, 理应得到老师的热情鼓励和赞扬。现在对学生的随时“插嘴”, 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 我总是抱欢迎、鼓励的态度给予肯定, 并做出正确的解释。

7.在生物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注重把握“四个点” 篇七

关键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教学是一个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导, 其导在于让作为主体的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和发展数学认知结构, 启发和诱导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精神, 让主体产生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行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数学的真正组成部分是问题和问题的解决, 所以数学教学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就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教师要树立现代的教育观、教学观和学生观

教师要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尊重他们的个性,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 建立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 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让人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环境下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一个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 才有可能出现创新思维的灵感.为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 课堂上, 教师应充分展示自身的人格魅力, 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专注的精神、丰富的联想、生动的讲解、精美的作图、严密的推理、巧妙的方法、娴熟的运算技巧等感染学生, 使学生耳濡目染, 激发他们学好数学的情感, 激励他们克服困难的意志, 使他们感到亲切、可敬, 产生情感交融的欲望.

二、激发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

为了培养学生浓厚的问题意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 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自始至终积极思考, 师生共同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探索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问题意识是学生在认识活动中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自问、探究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 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学源于思, 思起于疑.”只有学生产生了问题意识, 才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强烈的内驱力;才能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才能积极调动自己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增强问题意识, 激发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

三、启发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师要巧妙地以“提问”代替解答,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给学生传授知识, 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问题, 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因此许许多多的教师都不厌其烦地、毫无保留地给学生讲授知识, 解答问题, 不仅教会学生怎样做, 甚至还给出标准答案.表面上学生掌握了教学内容, 解决了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学生对教师的教学也感到十分满意, 但这是否真正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什么不少学生在学习中反映一听就明白, 而一做题就不会呢?关键的问题就在于这种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角, 学生只是配角, 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只是教师自己思维的结果, 缺少学生对整个思维过程的积极参与和独立思考, 学生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师不必马上给予解答, 而是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问题反过来向学生提问, 促使学生积极地、独立地思考并回答;然后教师再提问, 学生再思考、回答……在一系列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后回答的相互交流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解决了当前的问题, 还经历了思考、理解、回答、再思考、再理解、再回答的全过程, 在不知不觉中不但理解掌握了当前的学习内容, 而且提高了学生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培养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

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

基于问题解决的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以问题研究为手段, 以全面掌握和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一种教学方式.学生能力的提高, 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或书本上的间接经验达成的, 而更多的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和体验得到的.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给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和互相讨论的时间和空间, 鼓励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猜测、分析、归纳和整理中去发现问题、理解问题和探求问题的解决方法, 让学生自主地去理解数学概念、获取数学结论、应用数学知识, 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五、指导学生辨析错误问题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对问题的错误理解或错误解法是难免的, 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抓住这些错误, 指导学生自我检查、自我纠正, 这样不但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避免以后不再重犯以前的错误, 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全面的、自我反省的思维能力和不怕失败的心理品质.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老师也要经常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数学问题的错误解法或利用教材中印刷错漏之处让学生辨析错误并纠正,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使学生养成不迷信书本, 不盲从老师, 而是去伪存真、追求真理的治学态度.科学的发展史中, 许多伟大的科学成果正是在“批判”旧理中诞生的.

因此, 通过指导学生对错误的辨析, 不仅帮助学生解决了问题, 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 积累了解题经验, 而且使学生从中培养了探索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8.在生物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注重把握“四个点” 篇八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主体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183-01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可以按课前、课中及课后三个阶段依次展开。

一、课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1、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设计。历史课堂上教师居于主导地位,整体教学设计当然由教师负责,但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学生的成长需要,因而教学设计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要了解学生现在的知识结构,教师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一是拟出与教材内容相关的一些知识条目让学生去整理,甚而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分列条目。我们也可以向学生讲明历史事件掌握的一般要点,然后让学生去分条目列出已学知识。二是设计一些带有检测功能的习题,既可以采用选择题也可以采用简答题。上述两种方案在实施过程中最好能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进行,这样可以较少地占用学生的课前时间。

2、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资源的收集中来。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之一是淡化教材的作用,历史教材是历史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教学资源,既包括教材、教学设备、也包括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其他资源。教师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资源的组织中来,不但可以使教学的内容得到极大的丰富,也可以培养起学生收集、整理与分析历史信息的能力,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强化。

1、打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民主和谐的课堂基于教师对学生的尊重。19世纪美国哲学家、诗人埃墨森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尊重可唤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敬仰,能够创设出平等、和谐、民主的良好师生关系,发挥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的尊重也是教师素质的表现,是文明社会公民道德素质的外现。只有在相互尊重的氛围之中,学生才会切实地体会到尊重的可贵,从而有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人格。教师对学生的尊重首先体现在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上,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回答正确时老师固然要予以肯定,即便回答错误老师也不应予以严厉的批评,而应予以耐心地指正,并尽可能肯定其回答之中的合理成分。

2、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的论辩意识。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历史课的真正价值是培养起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一定的专业素养。在论辩之中,学生能够逐渐体会到历史材料的价值所在,也慢慢地会掌握历史材料真伪辨别的一些基本技巧,也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起运用历史材料的一般技能。我在第一堂历史课上,针对初中生不爱主动发言的情况作了一个简短的动员演说,跟他们分享了英国议院中帽子的故事。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做到独立思考、理性判断,并说明这才是历史课的真正价值所在,在以后的讲课过程中,我不断强调这一意识,并对主动回答问题或提出问题的学生予以肯定。有时,在一个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我还会请其他学生点评前一个学生的回答,如果两人的回答有分歧,我还会请第一位同学就第二位同学的点评进行论辩,如果谁也说服不了对方,我还会邀请第三位同学进行评判。

三、课后作业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1、自我选择作业。素质教育要求老师尊重每一位学生,但并不意味着教育上的平均主义和“一刀切”,我 们应当承认学生在天资与基础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比如有的学生只能做一些基础性的题目,过难则会失去信心,也有一些学生基础较好,题目太简单则失去了做题的兴趣。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作业时尽可能做到分层要求,但学生也很敏感,如果直接宣布谁做易题,谁做难题将会导致基础较差的学生自尊心受到伤害,这显然不符合素质教育的宗旨。比较好的解决方案是安排作业时,可将作业分成必做题与选做题两个部分。

2、自我设计作业。要求统一、形式单调的作业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学生对历史学科学习的热情与兴趣,如果我们能够使历史作业的形式多样化一些,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无论是出于老师出题难度的考虑,还是出于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需要,我们都应该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作业的设计之中。

3、学生相互批改作业。批改作业这一环节同样可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既可以让学生自我批改作业,也可以让学生彼此之间互批作业,比较而言,第二种方式效果更好。学生批改后的作业还要经过教师把关,如此方能确保作业批改的质量。这种作业批改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教师作业批改的不足,那就是千篇一律的批语,不痛不痒的诊断,难以激发起学生做作业的兴趣。

综上所述,如果教师能够在历史授课之前、之中与之后的三个环节上切实培养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必然会极大地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同时教师的教学资源也会变得更加充实,教学手段也会变得越来越多样化,教学水平也因之得到提高,可以说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可以达到教师与学生的双赢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程小芳.主体性参与式教学点滴体会[J].雅安职业技术院学报.2005(04).

[2] 陈韶光.唤起学生主体意识发展学生主动精神[J].西江教育论丛.2001(01).

[3] 王具良.唤醒学生主体意识构建和谐课堂教学[J].中学教学参考.2010(09).

[4] 彭永明.改革学生评价方式激励学生多元发展[J].基础教育参考.2004(05).

9.在生物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注重把握“四个点” 篇九

一、学生主体作用的涵义

学生的主体作用, 简单地讲,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出现, 他们能够能动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在现实中, 我们经常看到, 同样一个老师, 同样一本教材, 同样一个教学环境, 不同的学生却出现不同的学习效果。导致这种差异有种种原因, 但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发挥程度不一。因此, 调动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 并确立自身的主体作用意识已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二、学生主体作用的确立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 学什么, 怎样学, 孰是孰非, 谁优谁劣, 一切取决于教师的指示和评价。教师成为摆布、控制学生学习的绝对权威, 学生只能被动接受, 因此, 学生普遍存在着一种依赖教师的心理状态, 不敢正视自己的能力, 潜能受到阻抑, 创造性不得发挥。要改变这种状况, 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作用, 我们必须从教与学两方面加以考虑:

1. 以学生明确的学习目标激励自身主体意识的不断增强。

学生是学习的承担者, 是保障其主体地位的决定者。学生为了能使自己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把自己置于主体地位, 应努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 要正确认识自己在学习中的作用。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其他人 (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学生们必须认识到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方可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2) 要善于自我激励学习动机。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对学习兴趣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它是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形成的基本条件。一个有强烈学习动机的人, 才可以有强大的学习动力, 也才能主动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去。

(3) 要善于自我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学生要自觉地确立学习目标, 制订学习计划, 总结学习方法, 建立认知结构。从学习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某种满足感, 并以兴奋活跃的思维状态去面对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 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的同时, 使基础知识转移为语言技能, 并发展成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2. 以教师正确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应做到:

(1) 更新教学观念。首先, 要具有新的人才观。传授英语基础知识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之一, 但还需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学生的能力, 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其次, 要认识教师角色的转变。以往的英语课堂教学, 教师多数扮演的是一种家长式的角色。而未来的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方面作出最重要的改变是“走出演讲的角色”, 并认为“所有优秀的教师都是激励者、促进者、辅助者和协调者”。

(2) 确立为学而教的指导思想。要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教师要把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为重心, 把以“研究教法”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研究学法”为重心, 并做好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摘要:在现实中, 我们经常看到, 同样一个老师, 却出现不同的学习效果。因此, 调动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 并确立自身的主体作用意识已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10.在生物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注重把握“四个点” 篇十

关键词:大学英语; 主体作用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1-139-001

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教学对象有他们自身的特点,本文从分析教学对象的折射心理入手,主要研究了大一大二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折射心理,并对如何确定学生主体地位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几点粗浅的认识,旨在引起更多同行的重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培养他们的自习能力。

一、学生折射心理分析

大学英语的教学对象是大一和大二的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这一群体和其他的学生相比,有着极其强烈的折射心理。为保护自我免遭神经性与道德性焦虑而危险外化的心理机制叫做折射。折射心理使得学生压抑真实的动机,而用其他的动机取代。折射的結果是学生以此为借口将学习不好等情况归咎于其他因素,如认为是教师的教学能力有限或所处环境的学习气氛不好等等。了解学生的折射心理,对于在英语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意义重大。

二、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英语学习的主体,其主体性需要教师加以培养,提高和引导。教师应把启动人最本质的属性——主体性作为落实素质教育运用于课堂,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途径,通过大学英语教学,来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鉴于学生的折射心理,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充分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激发学生的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并给予学生积极的引导。要认识到,学生永远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而教师是整个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而学生要发挥自己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则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清楚地了解学习英语的目的

学生不能被动的,甚至认为是被迫学习英语,而应该认识到英语不仅仅是大学的一门课程,更是自己将来深造、就业甚至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门基础知识,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2.正确地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作用

学生必须认识到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可能取得好成绩或有所进步。不能把自己学得不好的原因归咎于外部因素,要查找自己学习方式的不足,并加以弥补。

3.建立好地学习动机

只有具备了强烈的学习动机,才有强大的学习动力,也才能积极主动地进行英语学习。

4.完善学习规划

每学期学生应制定大小不同的学习目标及计划等,不断地总结提高,在修补中提高成绩。

5.做好心理建设

要勇于承认自身的弱点,弄清错误所在,并设法改正,积极地与教师或同学交流经验感想,汲取他人所长,并以积极的态度迎接英语学习中的各种挑战。

三、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帮助学生体现主体地位

如何帮助学生体现主体地位,教师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帮助学生克服折射心理

很多学生一方面容易将错误归咎于教师、其他学生或者外部环境,另一方面又害羞内向,在课堂上不愿意发言表达自己。只有帮助他们克服了这种被动的心理,才能让他们真正的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

2.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氛围下,英语课堂是以教师演讲为主,教师是主体,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灌输性的知识。而如今,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当学生的指导者、激励者以及协调员的角色。

3.教师主导作用的调整

教师要将重心从“教”调整到“学”,即从研究如何教授好课堂转变到研究如何能让学生学好,做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以让学生学为中心,促使学生掌握学习英语的方法,学会自己学英语。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动力,学生对英语有兴趣,对英语课堂有期盼,那么学习态度会转变,并会不断地改善学习方法。学生作为主体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课堂教学质量就会提高,教与学真正地步入互长阶段。

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在帮助学生确立他们的主体地位之后,就要促使学生积极地发挥主体作用了。

1.为学生创造一个最佳的学习环境

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多地注重教授的内容而轻视学生的学习和精神状态。学生在宽松合作的课堂氛围中更愿意参与教学活动,更能够发挥主体作用,而教师则是这种氛围的推动者。要营造这种氛围首先教师就要课前充分的备课,上课时精神状态良好,并且以愉悦的心情迈入课堂,这种好的情绪会影响学生,在教师的感染下,学生更容易融入课堂。此外,还要对学生充满信心。多注意学生的优点,以鼓励学生为主。在英语课堂中,鼓励学生多说,多练。对于学生语音语调、字词语法、句篇阅读等出现的错误或问题,要给予充分的理解和一定的宽容,允许学生在不断的错误中完善自身。当学生因害羞害怕犯错等原因不敢开口说英语时要积极地鼓励学生,适当地降低对基础差的学生的标准,不要嫌弃他们错误太多、耽误时间太多等等。

2.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教学模式

英语还是一门基础学科,其目的就是为了交际沟通。大学英语课的目的也即是通过教学以及各种交际活动使学生具备运用英语的能力。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强化学生的视听感,使学生有更直接的感受,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情境教学法等各种创造性的活动,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在不同的任务下,发挥不同的作用。多种的教学方法并进,根据学生状态不断地调整上课的内容,更能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满足,就增加了学习的动力。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着光明的前景。尽管当前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只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将这一代表时代要求的教学理念贯彻到教学工作中去,最终教师将提高教学质量,学生也能在快乐学习中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润清.英语教育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上一篇:与孩子读书的心得下一篇:建筑公司半年的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