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预习教案

2024-10-23

七年级上册语文预习教案(精选7篇)

1.七年级上册语文预习教案 篇一

一、自主学习

1、预习安排:

①查字典解决生字词,写在下面;熟读课文;

②以“妈妈,我想说爱您”为题,写一段话,准备在班里交流。

③阅读冰心表现母爱的诗篇。查阅有关冰心的资料。

2这两首诗分别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二、合作探究

1、阅读第一首诗

①“我”通过什么方式来表达对妈妈的爱?怎样表现的?

②“我”为什么想像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那金黄的色彩又象征什么?

③“我”变成金色花为什么不愿让妈妈知道?

④“我”和妈妈各是什么性格?

2、阅读第二首诗

①你能想像出诗人在什么情形下写的这首待?

②第一节中哪些词语表明诗人对母亲思念之深?

③诗人明知纸船不能流到母亲哪里,为什么还要不停地叠?

④第三节是诗人展开联想,这一想像有何特点?有什么作用?纸船,并以

三、拓展交流

1、学习这两首诗,你从中感悟到什么?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

2.七年级上册语文预习教案 篇二

1. 第6页《走一步, 再走一步》第一自然段第二行:当时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孩, 因为玩弹子游戏玩厌了, 都想找些新的花样来玩。

分析:这个句子中“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孩”有歧义:一是包括我在内有五个小男孩, 二是除了我以外还有五个小男孩, 即共有六个小男孩。文中究竟有几个小男孩, 无法得知。

2. 第7页课下注释 (1) :[嶙峋]形容人瘦削。

分析:查《现代汉语词典》, “嶙峋”一词有三个义项: (1) 形容山石等突兀、重叠:怪石嶙峋|嶙峋的山峦。 (2) 形容人消瘦露骨:瘦骨嶙峋。 (3) 形容人刚正有骨气:气节嶙峋|傲骨嶙峋。所以课下注释 (1) 应改为:[嶙峋]这里形容人瘦削。类似的还有第32页注释 (3) , 因为“低回”一词有三个义项, 所以应改为:[低回]这里是留恋的意思。

3. 第39页《我的信念》第二自然段第一行:我注视着我的女儿们所养的蚕正在结茧, 这使我感兴趣。

分析:这个句子的后一个分句“这使我感兴趣”的主语“这”究竟指什么?按语法上来讲, “这”就是指代前一个分句, 即“我注视着我的女儿们所养的蚕正在结茧”, 这样显然是说不通的。所以要把后一分句作修改, 可在“这”后加上“些蚕”, 变成“这些蚕使我感兴趣”。或者删掉“这使”二字, 在“我”后加上“对这些蚕”, 变成“我对这些蚕感兴趣”。

4. 第54页研讨与练习二第一小题最后一个问题:“嫩嫩的, 绿绿的”本该用在“小草”前面, 为什么放在句末?

分析:这个问题本身设计得不科学。如果把“嫩嫩的, 绿绿的”用在“小草”前面, 原文就变成了:“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试问:小草在人们不知不觉中从土里使劲钻的过程中, 在破土而出之前“钻”的过程中, 人们怎可看见它是“绿绿的”?况且, 小草在钻出来之时, 也多是黄里带白的, 并不是“绿绿的”, 只是在钻出来之后, 经过春晖春雨的哺育才渐渐变得“绿绿的”。所以原文并无毛病, 问题中“本该”实质上是“本不该”, 这个问题应删掉。

5. 第93页《月亮上的足迹》第十四自然段最后两句话:“登月舱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将它带回地球是不合算的。于是, 它被甩在太空。”

分析:众所周知, 太空垃圾已经引起人类严重关切。哪怕是一颗小小的螺栓, 在太空中也以每秒10公里的速度飞速运行, 可能撞坏航天器或飞船, 也可能对正在太空行走或作业的宇航员造成致命的危险。所以, 美国这一做法是很不应该的。这两句话应改为:“由于当时对太空垃圾的危害性认识不足, 登月舱竟然被甩在了太空, 给人类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6. 第148页《女娲造人》最后一句:这样, 人类就世世代代绵延下来, 并且一天比一天加多了。

分析:这个句子中“并且一天比一天加多了”的主语是“人类”, 而人类是人的总称, 与数量无关, 世界总人数为100万时称人类, 达到60亿也称人类。所以不能说“人类一天比一天加多了”。原句应在“并且”后加上“人口总数”或“人口数量”或“人数”。

7. 第156页《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倒数第二自然段:人们说, 他们像一对孪生兄弟。

分析:先看课下注释 (1) [孪 (luán) 生] (两人) 同一胎出生。《现代汉语词典》注释还有:“通称双生”。既然“孪生”已有“两个、两人”之意, 那前面就没有必要加上“一对”了。如果加上“一对”, 反而显得重复啰嗦了。

8. 第173页《泊秦淮》最后一句:隔江犹唱后庭花。

3.七年级上册语文预习教案 篇三

本单元以战争为主题,选取了五篇文章,表现了作者对战争的诅咒,对和平的渴望,以及对反抗侵略的思考。

学习本单元,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联系生活实际,思考战争与人类文明及社会发展的关系,做出自己的评价,形成自己对战争问题的看法。其次,要重视朗读,应在情感、停顿、重音、语调等方面有新的体验。再者,宜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来学习,以求提高求同存异,比较鉴别的能力。再次,要注意扩大阅读面,可在阅读教师提供的材料的基础上,自主选择相关的阅读材料。最后,应以历史不该忘记为主题,开展社会调查,充分利用各种采访工具,广泛收集有关战争的材料,尝试调查报告的写作。

每课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

教学创意说明

这是在内容和形式方面有着明显不同的两首诗。学习这两首诗,一要注重朗读,读清节奏,读准语调,读出情感。二宜确定恰当的比较点,采用比较阅读方法来提高欣赏能力。三应广泛收集与课文内容相近的诗歌,确定比较点进行比较阅读练习。

互动过程

一、反复朗读,尝试发现

(一)教师范读,疏通字句;(二)师生同读,体会情感;(三)自由散读,发现异同。

二、比较阅读,探究形成

[异多求异]

这两首取材于战争的诗(以下称《十五从军征》为“诗A”,《出塞》为“诗B”)在内容和形式方面有很多不同之处,你发现了吗?

[学生分组讨论,归纳整理比较点,师生共同探究形成]

1.角度与主题不同

诗A是从一位征夫归来却无家可回而无限哀伤的角度,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诗B则是从征夫出征未还的角度,来表现战争给征夫带来的不幸及人们企盼国土不被践踏的美好愿望。

2.手法和情感不同

诗A用记叙、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明写征夫人老归来,面对庭院荒凉,墓冢累累,一人空悲戚,暗写天灾人祸、社会黑暗、亲人尽数逝去。诗A明暗结合,表达了征夫无尽的悲哀和诗人对战争带来的灾难的控诉;诗B则是联想、用典并举,写实、写虚同用,表达了诗人反对战争,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3.风格与情调不同

诗A语言质朴无华,行文从容舒缓,运笔沉稳厚重,透露了悲伤低沉的情调;诗B则粗犷奔放,大气磅礴,气势豪迈,形成了悲壮高昂的情调。

4.繁简和意境不同

诗A使“繁”:前六句揭露封建兵役制度的残酷,中六句描绘了无限的悲凉,后四句抒发了无尽的悲哀,创造了凄清悲怆的意境;诗B用“简”:首句落笔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眼前与历史相勾连,次句道出了历代征夫的悲剧,三、四句用典,表明了世世代代人们的共同愿望,创设了雄浑苍茫的意境。

三、拓宽视野,联想运用

[扩读资源]

出示扩读资料。

《国殇(节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师示读、简要疏通字句后]

1.你发现这两首诗写战争的角度和表达的情感的不同之处了吗?

[学生分组讨论后归纳]

《国殇》取材于秦楚丹阳、蓝田之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着眼于安史之乱。

2.能为这两首诗划分节拍吗?

[学生分组讨论后归纳]

1.若按意义断,七言诗一般为四三断。

2.若按音节断,七言诗一般为二二一二断或二二二一断。

四、收集资料,独立思考

请你找到两首写战争的诗,认真朗读、划分节拍后,选择一个比较点进行比较,并准备在课上讲给同学们听。

《夜莺之歌》与《雨来没有死》

教学创意说明

这是在内容和形式方面有着诸多同异的两篇记叙类文章。首先,应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确定恰当的比较点,找寻两篇文章的同与异,从而提高阅读和欣赏的能力。其次,应在读文的过程中,体会文中人物的崇高的思想品质,感受人性美、人格美。再次,应拓宽视野,广泛涉猎,尽可能多地阅读与课文内容相近的文章,提高独立比较、阅读的能力。

互动过程

一、认真阅读,尝试发现

(一)自由散读,把握内容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然后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分别概述两文内容。

(二)分组再读,发现同异

各学习小组组织读书,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确定恰当的比较点。

二、比较阅读,探究形成

(一)同中求异

这两篇课文(下称《夜莺之歌》为文A,《雨来没有死》为文B)的同中有异之处,你发现了没有?

[学生议论后,明确比较点及比较内容]

1.形象塑造同中有异

A相同处:两文都塑造了热爱祖国,机智勇敢地与外族侵略者斗争并安全脱险的小英雄的形象。B相异处:文A侧重表现人物的机智及英雄行为的“有意识性”、“主动性”,小夜莺特意在等敌人并机智地将敌人引入了包围圈。文B则侧重表现人物的勇敢和英雄行为产生的思想基础:小雨来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毒打威胁却坚强不屈,因为他深知“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2.情节安排同中有异

A相同处:两文均围绕侵略者的斗争来展开情节,表现矛盾冲突。B相异处:文A以夜莺的歌声为线索,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将一件事分为“诱敌——入林——传信——摆脱”等情节,时间跨度小。文B则以人物活动为线索,写了雨来成长、成熟过程中的几件事:水性好——上夜校——父熏陶——作掩护——敢斗争。文B时间跨度较大,更多地注意了前后事件的铺垫和因果照应。

(二)异中求同

这两篇课文的异中有同之处,你发现了吗?

[学生讨论后,明确比较点及比较内容]

1.表现主题异中有同

A.相异处:文A取材于前苏联卫国战争,从“消灭敌人”的角度,讴歌了前苏联人民与德国侵略者的斗争精神。文B则取材于中国的抗日战争,从“保护同志”的角度歌颂了抗日军民的英勇无畏。B.相同处:两文都赞美了少年英雄的壮举,都表现了爱国主义主题,都传达了作者憎恶战争、渴望和平的情感。

2.使用方法异中有同

A.相异处:文A采用了围绕中心事件展开情节,表现人物的方法。文B则以表现人物为出发点来选取事件,缝合文章。B.相同处:首先,两文都采用了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设置伏笔,发展情节。其次,两文刻画人物形象时都运用了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方法,多角度、多层面地表现了人物精神品质。

三、拓宽视野,联想运用

[扩读资源]

1.出示扩读资料

《最后一课》(节选)

他(韩麦尔)有足够的勇气把今天的功课坚持到底。习字课完了,他又教了一堂历史。接着又教初级班拼他们的ba,be,bi,bo,bu。在教室后排坐位上,郝叟老头儿已经戴上眼镜,两手捧着他那本初级读本,跟他们一起拼这些字母。他感情激动,连声音都发抖了。听到他古怪的声音,我们又想笑,又难过。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只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四世同堂》(节选)

他(祁瑞宣)应当安慰他们,但是怎样安慰呢?他应当鼓舞起他们的爱国心,告诉他们抵抗敌人,但是他自己怎么还在这里装聋买傻地教书,而不到战场上去呢?他应当劝告他们忍耐,但是怎么忍耐呢?他可以教他们忍受亡国的耻辱吗?

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着他的身体,他用极大的力量张开了口。他的声音,好像一根细鱼刺似的横在了喉中。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他希望学生问他点什么。可是,学生们没有任何动作;除了有几个年纪大的把泪在脸上流成很长很亮的道子,没有人出声。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

糊里糊涂的,他从嗓子里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

2.请快速阅读,找到两文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的比较点各一处,进行比较

[学生阅读,讨论、发言,只要言之成理就给予肯定,然后以下面两个比较点作示范分析]

A.人物的表现同中有异

两位老师都做了亡国奴,因而他们的表现都很反常,都失去了自控力。不过韩麦尔老师是抓紧一切时间来讲课,以此寄托他对即将失去的法语的热爱,下课时的表现则说明他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而祁瑞宣老师则是说不出话,他的一句“今天不上了”表现了他对日本侵略者占领北平的满腔愤怒。

B.表现的主题异中有同

两文的作者不同,反映的时代背景不同,国家不同,人民不同。但两文都反映了沦陷区人民在敌人铁蹄下屈辱、悲愤的生活,都表现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憎恨。

四、收集资料,独立思考

请你找到两篇取材于战争的短篇小说,认真阅读后,选择两个比较点进行比较,并准备在课上讲给同学们听。

狼牙山五壮士

教学设计创意说明

这是一篇学生耳熟能详的电影故事。采用篇内巧抓比较点即人物的实际行为与假设行为进行比较的学习方法,学生会在真实与假设的丰富比较中锻炼创造力和想像力,从而深入理解五壮士的壮举。

互动过程

一、巧用资源,尝试发现

(一)播放电影,营造氛围

将电影《狼牙山五壮士》剪辑为3分钟的精萃,突现壮士的英勇场面。

(二)书中找宝,问题互助

1.学生到课文中寻找体现壮士“壮”的内容,读给同学听。

2.学生就自己发现的问题进行询问或提交组长,老师寻求帮助。

二、比较思考,探究形成

(一)五壮士胜利完成任务,准备转移。前面有两条路可选,假如他们不选择文中写到的那条路,而选择另一条路,你认为可能出现怎样的情况,结果会怎样?这种选择好不好?

(二)有同学说,就算选择了走狼牙山之路,也完全可以不跳崖。人家美国人教育士兵:当生命受到威胁时,要先投降,保住生命。对这个问题,大家有什么见解?

[学生自由讨论,充分发表意见。只要言之成理,就给予肯定。最后,师生共同探究形成]

就完成任务而言,五壮士选择不上狼牙山的路是无可非议的;从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的安全角度而言,五壮士的实际选择是正确的。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正义事业而献身的民族,当日寇的铁蹄残酷践踏我们美丽国土的时候,在日寇的屠刀恣意杀戮我们善良的人民的时候,用宝贵的生命去铸就“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新的长城,恰恰是动地惊天、气贯长虹的壮举。

三、拓宽视野,联想运用

[扩读资源]

1.出示扩读资料

美国的狄斯尼的《勇气》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二战时,一个美国伞兵在诺曼底着陆后与其战友失去了联系,陷落在了敌控区。他想到了隐蔽,他敲响了一户农家的门,这户法国农家的夫妻把他藏到了碗橱里。德军把他搜了出来,关在了仓棚里并枪毙了法国妇女的丈夫。后来美国兵又从仓棚里逃了出去。但他无处可躲,于是他避开敌人的视线,又来到了这户农家。法国妇女仍毫不犹豫地把他藏了起来。德国人再没来这里搜查,这个美国兵脱险了。

2.周样是做决定自己命运的选择,五壮士的选择和这位美国士兵的选择有无不同?你对他们的选择有什么看法?

[学生发言讨论,只要言之成理就给予肯定。教师可作如下提示]

五壮士义无反顾的选择和美国伞兵聪明机智的选择都表现了非凡的勇气,都是英雄的壮举。前者以牺牲生命为代价保护了群众和大部队,后者用保全生命的方法给自己创造了再与敌人战斗的机会,他们同样是值得歌颂的。

四、收集资料,独立思考

请查找以“在战争中的选择”为题材的两篇文章,阅读后,确立两个比较点进行比较阅读,并准备在课上发言。

螳螂捕蝉

教学设计创意说明

本单元中进行了篇与篇,一篇内的比较阅读。本课可采用提供扩读材料作课内课外篇目比较的学习方法,进一步提高比较阅读的能力。

互动过程

一、读读议议,尝试发现

(一)出示扩读材料,学生自由散读

《晏子谏求雨》

齐大旱逾时,景公召群臣问曰:“天不雨久矣,民且有饥色。吾使人卜之,祟在高山广水。寡人欲少赋敛,以祠灵山,可乎?”群臣莫对。晏子进曰:“不可。祠此无益也。夫灵山固以石本身,以草木为发,天久不雨,发将焦,身将热,彼独不欲雨乎,祠之何益!”公曰:“不然,吾欲祠河伯,可乎?”晏子曰:“不可。河泊以水为国,以鱼鳖为民,天久不雨,水泉将下,百川将竭,国将亡,民将灭矣,彼独不欲雨乎?祠之何益!”

(二)教师范读,疏通文字

二、比较阅读,探究形成

(一)独立思考,确定比较点

建议:如果我们就两篇短文进行比较,可以从什么角度进行比较?

(二)独立操作,探究形成

[以自主学习为主,必要时可与同学、老师探讨]

以内容为基点的比较;以人物性格为基点的比较;以进谏方式的基点的比较;以写作方法为基点的比较。

三、收集资料,拓宽视野

请查找两种不同进谏方式——曲谏、直谏的文章,比较异同,并准备在课上发言。

综合活动

[活动安排创意说明]

本单元的两首诗、四篇文章时贯古今,地及中外,均取材于战争。其中学生比较熟悉的是抗日战争,所以,本单元的综合活动以“历史不该忘记”为中心,调查、访问此次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感受先烈的英勇斗争精神,珍视今天的幸福生活,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抱负。

[综合活动过程]

一、调查前的准备

1.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播放、展示和提供有关战争的影片、图片和有关战争问题的论述,加深学生对战争的认识,激发学生憎恶战争,渴望和平的情感。

2.分好调查小组,选定小组长,自行拟订计划,定准调查时间,明确参观地点,确定采访对象,备好采访工具。

二、调查中的操作

1.明确目的,端正态度,主动热情;2.仔细倾听,细心观察,认真记录。

三、调查后的整理

1.分类归纳,详略处理,配制图片;2.利用网络,补充材料,拓宽视野;3.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写好报告;4.形成看法,认真讲解,广泛交流。

四、操行评价

可采用教师宏观点评,学生组内自评和组与组互评的方法。评价时要注意到目的和效果、态度和方法、调查报告的形式和内容等问题。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附属中学)

4.七年级上册语文预习教案 篇四

2、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着落( ) 狭窄( ) 贮蓄( ) ch?ng清( ) 济南( ) xi?ng边( )

3、解释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①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温晴:

②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秀气:

③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

不忍得:

④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卧:

4、在下列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那水呢, 不结冰, 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 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5、下面句子中甲乙两句哪一句表达效果好些,为什么?

甲: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乙:这一圈小山围着济南,使济南在冬天也特别暖和。

6、把下面这段话里的句子重新排列,使之成为一段意思连贯、句序合理的短文:

⑴绿是生命的颜色。⑵春雨过后,草尖上、树梢上冒出了一簇簇嫩绿的叶芽,更会使你觉得新的生命在跳动。⑶你看那春天的原野,绿油油的,生气勃勃,欣欣向荣,令人感到鼓舞和振奋。⑷道旁的树木,青翠欲滴;田间的秧苗,郁郁葱葱。⑸到了夏天,大地上一片葱茏。⑹面对着这充满蓬勃生机的大地,便会感到自己也增添了青春的活力。

5.七年级上册语文预习教案 篇五

一、请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女娲()澄chè()幽光()揉()枯藤()....绵yán()mǎng mǎng 榛榛()()()()..

二、填空。

(1)本文是根据古代神话改写的,其体裁是,它详细叙述了 的具体过程,着力刻画了女娲的母亲形象。

(2)神话是远古时代人民表现对自然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它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以远古人民贫乏的生活为基础,借助 和 把自然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神话带有浓厚的 色彩。

三、多读几遍课文,试着把课文变成一个深化故事,课上讲给同学听。告诉你个就爱你个故事的窍门,先记住要点。

四、有人说,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把你发现的问题记下来和同学交流,向老师请教。

五、知识拓展

神话:关于神仙或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文化的解释与想象的故事,是一种原始的幻想性很强的、不自觉的艺术创造。

神话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开辟神话、自然神话和英雄神话。开辟神话反映的是原始人的宇宙观,用此解释天地是如何形成的,人类万物是如何产生的;自然神话,是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解释:英雄神话,这类神话产生的稍晚,表达了人类反抗自然的愿望,同时,也可说是人类某种劳动经验的概括总结。

中国古代神话散见于各种书籍,其中现存最早、保存最多的是《山海经》。像《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就出自《山海经》。

六、通过预习,你有什么收获呢?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我的收获:

6.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文雨说预习教案 篇六

1、雨“说”了什么话?主要表达了什么意思?

2、副标题为什么取做“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体会诗言志)

对于第一个问题,同学们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能够回答出来。

点击明确1、这首诗通篇都是“雨”说的话。雨首先说她到来之前,“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雨说要“探访四月的大地。。。。。。”;雨说她是到大地上来亲近孩子们的。。。。。。;雨说自己“来的很遥远”,她要教孩子们勇敢地笑。。。。。。;雨说“来了就不再回去。”这些话主要表达了一个主要意思:寒冷的冬天已经过去了,“雨”这位爱的使者要给大地带来春天,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让孩子们勇敢地欢笑,有美好幸福的生活。

对于第二个问题,同学们要在讨论的基础上总结而出,教师要点拨背景引导得出答案。

点击背景资料(三)欣赏《雨说》,解读《雨说》(王景山)

点击明确(二)、副标题点明这首诗特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概括了诗的内容,表明诗人对中国儿童的期待和祝愿,有利于理解诗的主旨,同时也符合孩子的心理和理解程度。此外,也蕴涵着另外一层深意,即这首诗写于70年代末,当时正值我国结束““””灾难不久而开始新的历史时期,诗人关注着中国大陆,看到她的变化所展现的希望,而儿童是中国的未来,因此这首爱之歌,是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愿。

(二)品味诗歌语言,探究诗歌语言特色

1、点击:诗歌是作者用丰富的感情、鲜明的节奏、和谐精练的语言以描绘象,反映生活的文学样式。对于语言的品位,是把握诗歌内蕴,与诗人感情进行沟通的基础。这首诗采用了拟人手法,这样写好在哪里?

学生通过找拟人化的语言,会总结出大多好处,师诱导学生理解。这种手法不是拟人手法,点击二者的区别是:前者用于整体艺术形象的塑造,后者仅仅用于语句的修饰。

点击明确:这首诗采用了拟人手法,让“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雨”在诗人的笔下,被赋予生命的灵性,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意的存在。不仅如此,对诗中对诗中其他事物都做了拟人化的生动描写;俯拾皆是。这首诗是献给儿童的,全诗出色的拟人化表现手法,使这首诗具有亲切感人、活泼欢快、充满情趣的风格,它切合儿童的心理,能打动孩子们稚嫩的童心。

2、继续点击:拟人手法是文学作品一种艺术表现手法,除此以外,这首诗语言还有什么特色?

学生可继续合作讨论并互相交流,小组内选出代表全班交流,生之间谈体验。师生共同明确:(点击)郑愁予的诗往往透出中国古典诗的修养和一种动人的江南文化气息,这首诗也是这样,它的一些用语和诗句,例如“蓑衣”“斗笠”“小燕子笑斜了翅膀。”诗人还善于针对诗的接受对象运用一些适合少年儿童读者的口语,令人感到无比亲切,诗人还善于在事物之间进行一种奇特的诗意的转化。

(三)有感情的背诵全诗

学生在自由背诵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互背,推荐有感情同学领背、齐背,达到共同背诵下来的目的。

(四)作业 以“‘雨’的自述”为题

7.七年级数学预习指导策略探微 篇七

一、明确目的, 教给学生正确的预习方法

小学阶段功课少, 数学教师一般也不太布置预习任务, 这是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的.随着年龄的增长, 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高, 数学课的预习以一种全新的学习面貌展现在学生面前.为了提高学生的预习积极性, 我们习惯于告诉学生“预习新课有利于提高听课效率”, 但这种简单的调动似乎显得十分苍白.笔者认为, 只有通过扎实的预习方法指导, 让学生尝到预习的甜头, 他们才会将多次行动转化为持久的习惯.以下为笔者设置的预习基本程序.

1. 读一读, 产生初步感受

如本课要求学习什么新内容, 自己对这课内容的学习是否有基础.

2. 划一划, 将学习内容分门别类, 分别标出序号

对每个层次中的重点用“★”标记, 在重点字、词下面加“·”, 在疑难问题旁边加“?”, 对各层次间关系用“=”表示等.划时要有重点, 切勿面面俱到, 符号太多.

3. 想一想, 将自己体会写在内容右侧

(1) 写小结.小结要概括本课内容, 还要反映本课各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2) 析例题.在例题旁写出说明例题步骤的依据, 在例题后写出本例特点, 体会例题的示范作用; (3) 思变式.对优秀生要求对例题条件、结论进行适当变化, 使知识由特殊向一般转化,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查一查, 自我检查预习效果

预习并不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而是为了做好知识学习的前期准备.为此, 教师应引导学生重视预习, 并自我检查预习效果, 如问自己“为了迎接明天的课, 我准备好了吗”等.这时学生应该合上书本思考下节课老师要讲的内容, 思考哪些地方需要老师帮助解决困惑;然后对照自学提纲, 沟通知识间的纵横联系, 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最后根据教材安排, 做几道具有代表性的习题.

二、以生为本, 实施分阶段学法指导

1. 全班课始预习, 教师全程指导 (2周)

进入初中后, 每次课前可以先进行5分钟预习, 这对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起到引领作用.

【案例】浙教版第一册《从自然数到分数》预习指导.

(1) 请大家阅读课本“合作学习”前的内容, 思考以下问题:小学中我们学过哪些数?每一类数是怎样产生的?自然数有什么作用?小数 (π除外) 与分数如何相互转化?

反思:问题能使学生对知识和方法的理解更深刻, 有效的预习一般都能发现问题.本例中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时, 可启发学生提出“循环小数如何转化为分数”“为什么不能转化为分数”等问题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思维的深刻性.

(2) 请学生阅读“合作学习”, 并在阅读中尝试解决其中的问题.

问题a:小慧要去北京参加夏令营, 先从温州出发, 坐车速是100千米/时的大巴到杭州, 然后乘坐T32次火车到北京.但小慧到杭州之后并不能马上上火车, 市内交通和检票进站要花去30~40分钟.如果火车21:40从杭州出发, 问小慧最迟什么时候从温州出发?

反思:这个问题学生一般能自己解决, 省去了课堂教学中读题分析讲解的时间, 有利于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确立.

问题b:某市民政局举行一次福利彩票销售活动, 销售总额度为4000万元.其中发行成本占总额度的15%, 1400万元作为社会福利资金, 其余作为中奖者奖金. (1) 你能算出奖金额度是多少吗?你是怎样计算的? (2) 为了使福利资金提高10%, 而发行的成本保持不变, 有人提出把奖金总额减少6%.你认为这个方案可行吗?你是怎样获得结论的?

反思:学生对于问题b不易理解, 教师要提醒学生做好记号, 以备教师讲解时特别注意.

(3) 请学生做课内练习, 巩固和检测自学成果.

(4) 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重点和疑点, 对所有的疑点一一做好标记, 并作为听课的重点.

(5) 在预习步骤完成后, 教师及时总结学生在独立预习时的几个要点.特别是上述的四个步骤, 一定要让学生逐渐形成习惯.至于其他各小点, 则可因课而异, 不必机械硬套操作模式.

像上述的预习指导, 教师若能进行三四次, 学生就能慢慢入门, 掌握预习的基本方法.

2. 学生自订计划进行预习, 教师适时帮助 (1周左右)

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周左右的时间, 让学生模仿教师完成上述预习计划的制订和实施.在此阶段, 教师每天必须认真研读学生的预习计划, 如有问题应及时指出.

3. 学生自行课外预习, 教师引导总结 (第4周起)

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这种预习的要求,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 共同去完成预习提纲的编写, 并完成相关任务.在这样反复的训练下, 学生应当不难掌握预习的方法.

三、弹性化要求, 引导学生自主预习

进入初中后, 学生功课量增加, 学生应根据自己的作业量来安排预习的时间。同时, 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信任, 允许他们每天只进行简单预习并提出问题, 也提倡学生进行两课时或更大跨度的预习.

1. 常规预习 (小预习)

常规预习 (小预习) 即一般新课前的预习.笔者通常会请学生进行两次预习, 第一次是在课前, 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第二次是在课上, 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预习.这样, 一方面使学生有时间梳理主要的新知识和疑问, 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就疑问处相互探讨.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又使他们取长补短, 在讨论交流中共同提高.

2. 双休预习

在双休日, 可以让学生进行下周学习课程的总预习, 配以学生每天的提前预习, 这样学生的自主性就更易体现.在总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也许到课前预习时就解决了, 而对真正不理解的问题, 学生听课时也会更认真了.

3. 长假预习

每次放长假 (特别是寒暑假) , 笔者都会布置一两章的预习内容, 使学生有机会把单课的预习经验扩展到整章.对于学习基础好的学生, 甚至可以进行整册书的预习.同时, 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做辅导书的练习, 提升他们的预习能力.

四、切合预习现状, 开展反馈答疑式课堂教学

有了精细化的预习指导和课前准备, 仍对学生的学习现状无法把握, 还是按照传统的方法来教学, 将会打击学生课前预习的积极性.如果学生感觉:“我早懂了, 你还讲呀讲的, 早知道我就不预习了!”这样的课堂无疑是低效的, 课前预习的作用也难以体现.让学生预习是为了更好地配合教师教学, 而教师的教学也应该结合学生的预习情况, 起到提升预习效果、激励学生预习的作用.

【案例】浙教版七年级 (下) 《分式的加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思路.

1. 预习检查

问题 (1) :

问题 (2) :上述运算属于什么运算?运用了什么法则?上述的法则是根据什么类比得出的?

反思:由上述问题引出课题, 使学生.运用类比思想得出分式加减的法则, 同时也了解了学生预习的情况.

问题 (3) :你能计算吗?

反思:进一步考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发现预习中存在的问题.为了避免学生对课本的依赖, 使学生有一定的新鲜感, 教师进行了变式, 但是保留了原例题的设计理念与教学精髓.学生练习后, 师生共同归纳出同分母分式加减运算的注意事项.

2. 巩固练习

请学生完成课本第163页的部分练习, 然后让学生同桌交流, 个别总结, 帮助学生认识预习中的不足, 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3. 随堂小测验

指定学生在10分钟内独立完成课本中的两道例题和教师另外精选的两道题目, 然后作为教师对学生预习和听课情况的检测.

反思:这个环节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在预习时对于例题的剖析, 也促使他们更专心地听课.

4. 小结

请学生说说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及今后如何进行有效预习, 最后进行学法总结.

反馈答疑式的课堂教学设计, 将教学的重心放在对预习的检查反馈与技术指导上, 这不但使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 而且避免了教师的课堂灌输.通过问题串的设计, 教师着眼于学生的预习基础, 对书本例题进行了合理的重组, 不仅不会令学生产生重复感和厌倦感, 而且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时时处于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 比传统的“先教师讲, 后学生练”效果要好很多.

上一篇:理想作文400字下一篇:以科学实践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学校德育教育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