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价值理论

2024-10-27

经济学价值理论(共12篇)

1.经济学价值理论 篇一

旅游地产的经济价值论

演讲专家:许豫宏

录音整理:张力军

观点阐述:旅游地产离不开旅游与地产的形态组合,笔者以为,狭义上的旅游地产早已存在,任何为旅游服务的基础设施,如游客中心、饭店、娱乐设施等均可纳入旅游地产范围,而广义上的旅游地产则延展了很多,包括新兴的旅游业态,如产权式酒店,分时度假酒店等等,近来更是发展了一批依托旅游景观或旅游产品建设的高档公寓、酒店、会所等。从开发主体上看,旅游地产建设方无外乎两个,其一是以旅游开发为主的企业,由于旅游项目投资汇报周期普遍较长,因此希望通过地产开发或土地运作加快资金回笼。其二是以地产开发为主的企业,核心诉求是土地和房地产,旅游产品不过是提升土地价值或房地产价值的手段之一。笔者认为,旅游地产本无原罪,特别是对于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有直接推动作用的旅游基础服务设施,更是应大力提倡。通过旅游产品和旅游资源来提升环境、改善民生,进而促进土地增值本身也没有错。但是作为旅游行业来说,一定要把握自身的行业重点,保持一份清醒和理智。对于依托已有的、特别是具有一定稀缺性和垄断性的自然或文化旅游资源,在其周边进行旅游地产开发,应本着审慎、克制的原则,切不可饮鸩止渴,与虎谋皮,甚至狼狈为奸。降低了旅游资源品质,无异于断送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成为旅游业的一枚苦果。行业看点:旅游与地产是最近一两年来最热的两个行业,关于旅游地产的定义,业界尚未达成共识,流动的业态与固定的业态嫁接后产物究竟是什么,恐怕仍需要时间去检验。国务院去年发布的《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对旅游业的地位与作用给予了历史性的突破,明确了旅游业战略性产业的地位,与此同时,《意见》更是赋予了旅游业“人民群众满意的现代服务行业”的定位,可以说旅游行业迎来了一个空前大发展的历史机遇。反观房地产行业,近年来已经成为为富不仁、巧取豪夺、贪污腐败、强奸民意的代名词,不夸张的说,房地产行业已经被广大人民众完成了“妖魔化”的定义。不论旅游地产如何包装,其产品与国家大力引导的保障性、民生性住宅相去甚远,仍然是以投资为主体的高档产品。特别是以自然资源为依托的旅游地产,不可避免的有把优质旅游资源变为权贵们后花园或阳台的嫌疑。

2.经济学价值理论 篇二

关键词:自然本体价值论,基本内容,观点,评价

钟光荣先生, 同窗好友, 同城而居, 可近十多年来谋面很少。殊不知他一头扎进了令世人瞩目的大理论堆里去了, 隐姓埋名, 在那里潜心于他的自然本体价值理论研究。

价值问题, 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它是经济学中的一块基石, 它是经济学中的一大灵魂。为此, 据有关史料记载, 全世界的经济学大师们围绕这个问题争论了200多年。不少学者为此付出了毕生的精力。他们研究出来的各种传统价值理论, 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学和经济社会实践中的核心问题。对此, 钟光荣先生痛下决心, 苦心钻研, 花费了近20年的心血, 从大量的中西方哲学和经济学经典著作中汲取营养, 潜心研究, 著述出版了200多万字的原创价值理论著作。终于石破天惊, 独树一帜, 创立了“钟氏价值理论”——“自然本体价值论”。手捧着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这八部十分厚重的巨著, 让人无不为之钦佩, 无不为之折服。

在钟光荣先生看来, 由于人们长期受到传统价值理论的错误的指导和实践, 所以, 便造成了今天自然和万物对人类进行恶性报复的结果。大气污染、酸雨、飓风等气象灾害频繁发生;洪水、海啸、泥石流、沙尘暴等地质灾害经常出现, 等等。这些都是因为人们片面强调以人为核心的价值观, 而至大自然严重破坏, 自然与万物严重不协调的结果。因此, 他认为, 自然, 是一切价值矛盾的始作俑者。因为它无所求, 所以, 它对自己所创造的一切本体价值能够一视同仁, 一律平等。正是如此, 其公平与正义的价值法则, 才能够保证万物平等, 人人平等。从这个角度上来看, 这不仅是自然的根本法则, 而且也是自然的本体和本质。这就是钟光荣先生的“自然本体价值论”。

一、传统价值理论的继承与批判

价值问题, 历受人们的关注和重视。200多年来, 可以说人们从来没有间断过对它的研究和探讨。正是这样, 各种价值观点相继问世, 各种价值理论竞相呈强。这些年来, 钟光荣先生躲进小楼, 潜心研究, 可谓殚精竭虑, 孜孜不倦, 先后阅读了色诺芬、威廉·配弟、洛克、门格尔等人关于价值理论方面的经典著作;重点研读了亚里士多德、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哲学著作;同时, 还吸收了泰勒斯、赫拉克利特、恩培多克勒, 以及德谟克利特、莱布尼茨的哲学思想。他从大量的中西方经济学和哲学经典著作中, 特别是恩培多克勒的“四元素论”, 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以及黑格尔的“真理是全体”等先哲思想中受到了启发。于是, 他惊奇地发现, 价值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学问题, 而且更是一个哲学问题。由此, 他得出了一个结论:“如果我们单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价值问题, 不仅经济学理论死路一条, 而且经济社会实践也将掉入陷阱, 甚至造成灭顶之灾。”出语不凡, 震聋发聩。

在钟光荣先生看来, 传统价值论包括价值生产场域的要素价值论、劳动价值论、稀缺价值论等等。这些价值论的大学者, 他们都把价值问题仅仅看成是一个经济学问题。因此, 这些大学者一直都是围绕价值如何生产、价值如何交换、价值如何消费来进行研究和探讨的。他们对价值分配问题的研究甚少。并且, 由于这些价值现象都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经济行为, 所以, 其研究又都是以人的价值为中心而进行的。这样, 价值就被局限在人的主观个体里, 或人的类属群体里;局限在人的认识有限性的客观局部、客观片面和客观环节里。正是这一原因, 传统价值论才误导了历史和现实的经济实践, 直接造成了两个无法自解的突出矛盾:一个是人口、资源和环境不能协调发展的人与自然的矛盾;一个是社会财富与价值分配显失公平公正的人与人的矛盾。因此, 钟光荣先生认为, 对传统价值理论进行革命性的改造, 重建新的价值理论体系十分必要, 势在必行。

传统价值论的片面性、局限性和矛盾的难消难解性到底在哪里?钟光荣先生对此一一作了剖析。

第一, 要素价值论的矛盾。钟光荣先生认为, 应当肯定, 要素价值论就劳动、资本和土地“三位一体”生产商品效用的研究是有价值的。它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商品价值的现实构成。但是, 由于本应公平所有的自然财富与价值为少数人所占有, 并且资本化, 所以, 必然产生以下四个方面的矛盾:一是资本要素价值与劳动要素价值之间的矛盾;二是土地要素价值与劳动要素价值之间的矛盾;三是资本要素价值与土地要素价值之间的矛盾;四是各种要素之间价值分配的矛盾。

第二, 劳动价值论的矛盾。劳动价值论的矛盾, 实际上是劳动创造价值与劳动改造价值的矛盾。钟光荣先生从劳动存在价值这一事实出发, 几经剖析, 他认为劳动创造价值与劳动改造价值是劳动价值论中的一对前提矛盾。资本剥削劳动剩余价值, 与资本和土地所有者剥夺劳动者的生产资料和土地价值自由平等使用权, 是其结论性矛盾。在这两个矛盾之间, 还存在具体劳动价值与抽象劳动价值的矛盾;私人劳动价值与社会劳动价值的矛盾;劳动使用价值或劳动效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矛盾;复杂劳动价值与简单劳动价值的矛盾, 等等。在钟光荣先生的著述里, 他对劳动价值的这些矛盾无不分析得入情入理。

第三, 均衡价值论的矛盾。均衡价值论是关于价值平衡的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矛盾, 是价值交换中的现象均衡对本质不均衡的颠倒, 并由此引起的不均衡到均衡的矛盾, 均衡中产生不均衡的矛盾, 不均衡导致再均衡的矛盾, 以及绝对均衡与相对均衡的矛盾。当然, 最重要的还是价值现象均衡对本质不均衡颠倒的矛盾。因为, 在价值交换场域, 除交换的游戏规则平等以外, 其余都是不平等的。

第四, 效用价值论的矛盾。效用价值的矛盾, 这是一以贯之的矛盾。钟光荣先生在这里他着重分析和研究了效用价值论的四对矛盾。一是效用价值与劳动价值的矛盾。因为人的劳动就是人的效用, 所以, 人的效用价值与物的效用价值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其矛盾是它们的相互作用。二是效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矛盾。因为交换价值是效用价值的形式变化, 是效用的交换。所以, 效用价值在交换中的矛盾, 就是交换价值的矛盾。并且, 它是在交换场域, 通过买卖双方的价值搏弈展开的。三是主观边际效用递减和客观边际效用不变的矛盾。这一矛盾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主观体验的某一物品连续消费的边际效用递减, 而连续消费的该物品, 每一边际单位的客观效用质量和数量不变;另一方面是人主观消费所体验的价值, 其边际效用递减, 而人占有价值的欲望, 却超边际效用递增。这样, 也就构成了客观价值不变性与主观价值可变性的矛盾。四是效用价值与交换价格的矛盾。实际上是市场价格围绕平均价值上下波动。这些矛盾的客观存在, 按照效用价值理论的主观性原则, 在客观价值的运行过程中是无法消化和消除的。

第五, 稀缺价值论的矛盾。钟光荣先生在研究稀缺价值论者的理论后得出一个结论, 他认为本来世界自然创造万物构成的比例是合适的, 并不存在稀缺与丰裕的矛盾。稀缺是万物需求的稀缺。人类需求的稀缺, 是因为主观需求无限性引起的。绝对稀缺价值与相对稀缺价值的矛盾, 稀缺使用价值与稀缺交换价值的矛盾, 便构成了人对自然生物性需求稀缺, 与人对社会奢侈性需求稀缺的矛盾。这一矛盾不仅是普遍的, 而且还可以与丰裕互相转化。亚当·斯密著名的“水与钻石”的悖论, 扩及阳光、空气、泥土, 也会与钻石产生悖论。然而, 没有阳光、空气、泥土和水分, 也就没有生命的存在。而没有钻石的存在, 却对生命没有任何影响。那么, 钻石的价值为何比水的价值要高呢?钟光荣先生认为这是被人为颠倒了的价值事实。正是因为这些事实的颠倒, 所以, 少数人才会利用私有制, 无限占有丰裕资源, 并囤积居奇, 使其变得稀缺, 从而获得稀缺价值自我占有最大化。同时, 这也表明, 人的无限性需求稀缺, 相对于自然及其万物来说, 再多的价值存量也会感到稀缺。

钟光荣先生在他的著述中, 运用大量的事实对传统的价值理论, 特别是对上述五种主要的传统价值论, 进行了全面和客观的分析。在此基础上, 他认为传统价值论都从不同的方面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 无一种理论可能消解它们自身的矛盾和与外部的对立。然而造成这一情形的根本原因是, 这些理论都只是人类特有的价值矛盾运动中的某一环节、某一局部、某一方面的价值事实和根据。在传统的价值论中, 几乎都是非系统、非整体、非全面的所谓的“价值科学和真理”, 更谈不上上升到自然最高情境的自然本体价值真理。因此, 它们谁也驾驭不了谁, 谁也左右不了谁, 只能长期互相对立与斗争, 而且不可调和。但是, 传统价值论的矛盾也使我们看到:一是价值实践是推动价值矛盾前进和发展的根本动力;二是价值矛盾是科学认识价值真理的实在根据;三是传统价值论只能解决价值生产效率问题, 而不能解决价值分配公平问题, 更不能解决人口, 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问题。同时, 钟光荣先生还认为, 传统价值论还告诉人们:它是主观自利和客观狭义的价值真理, 只有自然本体价值论所证明的始终如一的价值真理, 才是科学、系统、完整、全面的价值真理。

二、本体价值理论的创新与价值

钟光荣先生经过近乎20年的潜心学习与研究, 发现了价值的本来面目及其真理, 重新确立了自然本体价值理论。他力排众议, 不畏权威, 冲破传统价值论的樊篱, 对价值理论, 可以说进行了革命性的创新与发展, 使价值理论绝处逢生, 大放光芒。

一是价值即是效用。钟光荣先生认为, 自然本体价值是自然本体效用的形式, 自然本体效用又是自然本体价值的内容。泰勒斯的“水”, 是世界的本原;赫拉克利特的“火”, 是世界的本原;弟欧根尼的“气”, 是世界的本原;到恩培多克勒的“四元素论”, 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等, 再到现代物理、化学理论成果, 这都是钟光荣先生研究这一问题的理论根据。这些事实无不表明, 我们人类时时刻刻、事事处处都离不开这四种原素。这就是自然的本体。自然本体的效用, 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应用价值的目的, 是便于对效用进行肯定与对效用量进行测算”。也就是说, 价值, 实际上只不过是一种工具而已, 效用才是它的真正内涵。正是这样, 钟光荣先生认为价值只是现象, 效用才是本质。效用和价值是自然的同一存在和不同概念。由此而论, 钟光荣先生从自然价值和效用中悟出两层意思来:一层是价值本身的效用。人们之所以总结出价值来, 是对各种不同的效用进行抽象的“共相”, 也是对效用的“摹状描述”。人们使用“价值”这一概念的目的, 是便于对效用进行肯定与对效用量进行测算。二层是因为这已经不再是讲抽象的价值了, 而是代表具体本体效用的本体价值, 与本体效用具有相同的自然本性。人类只有认识到了这一点, 把包括自身在内的一切都放到自然这个伟大造物主的大怀抱和大范畴里, 才能探寻到价值的始极和价值的终极真理。然而传统的多元价值理论, 凭主观臆断, 一味地强调人在价值中的作用, 而忽视自然本体, 确实造成了人们认识价值的迷茫与无奈。至今, 人们对此仍然茫茫然不知所措, 几乎迷失了价值行为的方向。钟光荣先生对本体价值的发现, 自然本体价值论学说的创立, 可以帮助人们拨开迷雾, 走出迷茫和迷失, 使人们看到了一片绿洲, 一片希望。

二是自然创造价值。无数事实告诉我们, 价值创造, 既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 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结果。这个过程所产生的结果, 就是自然怀抱中的万事万物。然而, 这只有自然这个物质和精神的全体统一者才能做到。它所创造的价值的本体和本体价值, 从理论上的认知, 我们可以从人、物、地球、太阳系、银河系、宇宙, 再往上推及;从客观事实上来看, 还可以从人时时刻刻使用的物质效用得到证实。因此, 是自然决定价值, 还是人决定价值?这是本体价值论与传统价值论的分水岭。钟光荣先生对此有一个鲜明的态度。他认为, 自然决定价值, 人为决定价值的理论是错误的。他认为各种传统的价值理论, 无论是要素决定价值、劳动决定价值, 还是效用决定价值、稀缺决定价值, 还是均衡决定价值等等, 都是对自然价值的人为决定。这种人为决定只能表明, 在人定的价值规则下, 就是人定真理。显然, 它带有明显的主观臆断性。在全面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 钟光荣先生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他认为自然万有本体。从自然万有本体的意义上来讲, 自然本体价值是一切价值之母。对于人来说, 它的真正意义在于能够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人类并无创造价值的任何智慧与力量。人类凭借自然给予自己优先发展出来的聪明和智慧, 仅仅是具有一种可以超越他物生产价值的能力, 仅仅是具有一种可以利用他物本体价值的能力。笔者认为这就是钟光荣先生自然本体价值论的核心所在。

三是自然价值平等。自然是万事万物及其价值的创造者。正是这样, 钟光荣先生认为, 自然这东西, 不仅对自己所创造的所有本体价值都必须支配, 而且, 对被创造物的序位安排和价值分配也要去支配。因此, 自然这种本体价值法则, 也就神圣而不可藐视了。从这个自然意志出发, 钟光荣先生告诉我们两个道理:其一, 自然这个全体价值本体, 对自己所创造的一切具体价值本体, 都一视同仁、一律平等。其二, 万事万物和人类的每个个人, 在自然价值面前也一律平等, 一概同权。所以, 自然决定一切价值存在形式, 支配一切价值公正分配形式。同时, 万事万物和我们每个个人都必须服从自然的决定与支配。自然价值的平等、同权, 这是钟光荣先生自然本体价值论的又一个核心观点。

钟光荣先生将传统价值论的主观价值真理上升为现实客观价值真理, 还价值及其真理以本来面目。这是钟光荣先生的一大贡献。

三、本体价值理论的应用与意义

不少社会学大家认为, 在人类思想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理论、学说、原理, 说到底都是对一定社会历史时期人类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活动的理论诠释。但不同的理论诠释, 对历史的影响程度是大不相同的。有的理论诠释只是在短暂的时间内发生影响, 有的则能在一个较长的社会历史时期内产生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价值理论走到今天, 各种传统的价值理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为其社会的发展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的, 尽管钟光荣先生认为其未触及到价值的本质问题。但笔者认为即使是触及到了实质性的问题, 时至高速发展的今天, 人们也得重新审视它、认识它。

我们知道, 在当今时代, 世界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世界市场的实际含义, 在历史上得到了最为充分的体现;各国之间的经济关系, 在世界市场上也得到了最为充分的表现。于是乎, 世界上表现各种各样经济关系的理论流派, 随之也在不断地涌现。尽管他们的理论观点对各国政府在经济政策的制定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 或多或少有一定的影响。但纵观横观这个在经济关系、经济发展中起核心作用的价值理论问题, 仍然阻挡着人们的视线, 困惑着人们的行为, 致使今天的社会经济越发达,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越来越复杂。钟光荣先生根据新的历史经验材料对价值理论加以分析、研究和发展, 发现了价值理论的真相, 创立了自然本体价值学说, 使这个几百年来争论不休的问题获得了新生。今天, 在世界经济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的今天, 人类只有运用自然本体价值理论, 才能回归自然的统一性, 才能有效地控制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自利与偏私由量变到质变的恶化。这样, 人与自然的矛盾, 人与社会的矛盾, 人与人的矛盾等等, 才会在科学与和谐的可控范围内运动。否则, 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 笔者认为运用自然本体价值理论指导当前经济发展的实践迫在眉睫, 意义重大。

人类特有的价值矛盾运动, 在通往价值必然王国的道路上, 它经历了坎坷的原始自然价值境界后, 已经步入到了社会功利价值境界。当前, 这种功利价值境界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下一步, 人类社会应当是跨入社会理性道德价值境界的时候了。钟光荣先生发现的本体价值和他所创立的本体价值论, 能够科学指导未来经济社会的实践, 能够促进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笔者仿佛感到了这种合符于自然价值伦理的高尚道德价值境界已经来到, 人类即将步入价值运动前进与发展的自由王国。

3.经济学和会计学视角下的价值理论 篇三

[关键词] 价值 价值理论 会计价值

马克思有一句话来描述价值,他说价值是“幽灵般的对象性”。意即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但它看不见,摸不着。那我们怎么感受它的存在呢?那只有将价值范畴的客观性揭示出来。因此,从前古典经济学时期到近代西方经济学时期,每个时期总有其独特的价值理论新主张,林林总总,重重叠叠。价值论也由单纯的劳动价值论逐步向包括劳动在内的生产要素价值论演变发展,随着发展进程的推进,现代西方经济学家逐渐抛弃了价值本源的分析,由价格论取代了价值论。受此启发,本人认为,价值的具体表现形式不会仅仅局限于经济学意义上的交换价值、使用价值和劳动价值等,还应有更多元的表现形式,比如会计价值。

一、价值的概念和内涵

何谓价值?我们通常得到的答案是: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人类劳动。同时,人们又会告诉我们: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白暴力先生在其著作《价值价格通论》中对价值是这样阐释的:价值不仅仅是三位一体的初始含义,更应是对三位一体概念的分解,而且要深入到价值范畴的内部去探讨。

1.价值范畴上的财富论

财富或商品真实所值及其度量,在这方面的研究就是价值范畴上的财富论。人们说:“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劳动创造价值”,或者说,“三要素创造价值”,实质上都是在这一意义上使用价值一词的。

2.价值范畴上的价格论

商品之间的交换比例或商品的价格运动的中心的决定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决定商品之间交换比例或价格运动中心的方式,在这方面的研究就是价值范畴上的价格论。人们在讲到价值规律时,说:“价格围绕着价值拨动”、“价格由价值决定”,或者说:“商品之间的交换比例由商品的价值决定”,就是在这一意义上使用价值一词的。

3.广义价格论

广义价格论通常指的是财富或商品真实所值与商品价格运动中心之间的关系。商品的内在所值就是决定价格运动中心的因素。这是人们潜意识中的一个“公理”。人们认为:如果商品交换按照其内在所值决定的比例进行,则是合理的;如果不是按照其内在所值决定的比例进行,就是不合理的。

二、经济学中对价值理论的认识

“价值”这个概念在经济学中是被广泛应用的,而且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中。从早期的前古典经济学,到近现代的经济学,无不对价值理论问题加以探讨。

1.前古典经济学家的价值学说

古希腊、古罗马、欧洲中世纪是经济知识的原始积累时期,这一时期的思想家都生活在非市场社会中,但在古希腊和古罗马,已出现了商品交换,货币和一些商业。色诺芬(前430—前355)是古希臘著名的哲学家和历史学家,他认为财富就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色诺芬已了解到物品有两种用途:直接使用和用于交换。但他强调的是物品的第一种用途,即强调商品的使用价值方面。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发展了色诺芬关于物品有两种用途的思想,他已经看到了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重属性。他在《政治学》中更加明确地指出:我们所有的财物,每一件都可以有两种用途。其一就是按照每一种财物的本分而做正当的使用,其二则是不正当的使用。他的这一思想到后来亚当?斯密那里发展成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这两个概念,并从此成为经济学的固定范畴。

2.古典经济学家的价值学说

古典经济学是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学说,产生于17世纪中叶,完成于19世纪初叶的英、法两国。威廉?配第(1623-1687)是经济学说史上最早研究劳动价值论的经济学家。他提出了自然价格和政治价格的概念。所谓“自然价格”,实际上就是指商品的价值,而政治价格则是指商品的市场价格,自然价格是政治价格涨落围绕的中心。并且配第从谷物和白银两种商品相比较的角度,说明了生产商品时耗费的劳动时间是决定商品价值的基础,这样,配第就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最初的基础。亚当·斯密(1723年~1790年)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他首先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还借助有名的“钻石与水”的悖论分析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大卫·李嘉图(1772年~1823年)接受了斯密对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区分,但正确指出使用价值虽然不能成为交换价值的尺度,但是对于交换价值来说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他实际上认为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前提,即物质承担者。

3.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

马克思在批判继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他指出商品的两重性即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则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接着从商品的两重性导引出包含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商品所含的劳动一方面是个人的、具体的劳动;另一方面是社会的、抽象的劳动。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说明了新的价值是由抽象劳动创造的,而由资本转移到新商品上的价值则具体劳动来实现的。马克思认为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马克思认为决定工业产品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不是在最劣生产条件下所必要的劳动,而是在现有社会的生产技术下,以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生产出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

4.新古典经济学家的价值学说

19世纪70年代,奥国经济学家门格尔、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几乎同时提出了边际效用价值论,这一理论反对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不是取决于商品中所包含的客观的劳动量,而是取决于人们对商品效用的主观评价。由边际革命直接导引出了以马歇尔经济学为主要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马歇尔(1842-1924)把主观的、心理的边际效用价值论归结为决定需求、消费、买方的力量,把客观存在的劳动价值论归结为决定供给、生产、卖方的力量,当两种力量相等时,就处于相对静止、不再变动的均衡状态,形成均衡价格。

三、会计价值观念

我接受这样一个观念:“价值应使用统一的含义,即价值一词的原意或哲学观念去表达。”经济学中对价值的表述如此,会计学也不例外。我个人理解,会计价值最突出的表现形式就是会计计量。

1.会计计量的发展历程

“结绳记事”是我国原始公社时代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时人们的计量观念已十分丰富,用绳结的大小表示事的大小,这与我们现在用数的大小来表示事务的多少并无实质差异。到了原始社会末期,这种方法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了,由此,用“书契”计量和记录的时代来到了。到了奴隶社会,绝大部分是应用实物价值观,采用实物计量单位。比如“黄钟钜黍”。随着生产关系的发展,贝币作为物物交换的媒介,既见之于形,又存在于实,使会计计量跨入以货币计量单位的初期阶段。到春秋时代,会计计量中采用了铸币,而且人们已经对货币进行研究了。货币价值观的萌芽源于实物价值观的缺陷和不足,这是会计价值观念发展变化的一个基本趋势。

2.现行会计计量的表现形式

目前会计对经济业务事项或交易采用货币单位计量,而货币的价值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就会涉及到会计选择何种货币价格进行计量的问题。当前中外会计界研究会计计量问题基本依据都源于FASB研究。因此下面内容拟以FASB的研究成果为基础,阐述当前的会计计量属性。

(1)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历史成本指取得一项资产而付出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其特点是发生的时点是资产取得当时,即历史时态下的成本,是基于过去的真实交易。正因为如此,历史成本因其可验证、计量方法简单、取得成本较低等优点而被利益相关人作为决策的信息依据。但历史成本也有其局限性,首先它的可靠性用事实表明并不总是可靠的。如采购员在采购时接受大量回扣,为此形成的历史成本就不能如实反映市场上的公平市价,也就没有了可靠性。其次,在价格明显变动时,一些非货币性项目都可能因此被高估或低估。

(2)現行成本计量模式:现行成本又称重置成本或现时投入成本。指在现时为重置某一特有资产所付出的成本的计量属性。由于条件因素影响,事实上难以存在与原有资产完全吻合的重置成本。同时,在计算上缺乏足够可信的证据,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因此一般会计原则中不去考虑现行成本这一属性。但在经济学中,用重置成本进行资产计价,却是一些经济学家如J?R?希克斯坚持的观点。

(3)现行市价计量模式:现行市价又称脱手价值,指销售某种资产可望得到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与前两种计量模式不同的是站在卖方的立场计量交换的产出价值,而非买方立场的交换的投入价值。这种计量属性的理论依据是,会计主体最需要的是对社会经济环境变化具备的较强的适应能力,只有如此才能确保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而这些只与资产变现价值有关。但事实上,由于某些资产的现行市价难以确定,降低了信息资料的可验证性,导致了极强的主观性;另外,不符合持续经营假设,似乎企业随时处于清算状态,不利于履行经营管理的责任。

(4)可变现净值计量模式:可变现净值又称预期脱手价值,它在不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情况下,计量资产在正常经营过程中可带来的预期现金流入或将要支付的现金流出。可变现净值与现行市价的共同点在于都反映资产的脱手价值。区别在于变现的时点不同,现行市价是基于当期的脱手价值,而可变现净值基于未来的销售或其他事项。显而易见,可变现净值仅用于计划将来销售的资产或未来清偿既定的负债,无法适用企业全部资产。

(5)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计量模式:是企业持有资产通过生产经营,或者持有负债在正常的经营状态下可望实现的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在所有可能的计量属性当中,只有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考虑了现金流量的数额、时间分布和不确定性,真正体现了资产、负债作为“未来经济利益的获得或者牺牲”的本质属性。因此,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提供的财务信息对于使用者也是最为相关的。

五种会计计量属性各有千秋,单纯地选择一种计量属性对于整个会计工作而言都不可能永远体现其连续、系统、全面的计量特征,也不可能始终使会计信息如原则要求的那样准确、真实、相关等。

3.基于价值的会计计量模式

传统的会计计量模式基于交易,即会计主体的资产计价根据过去的交易来计量,由于人为的会计分期所产生的时间差异,此时会计收益与经济收益不相等。而基于价值的会计计量模式根据资产的实际价值确认。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解释是:在公平交易中,知悉情况的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一般而言,市场定价是最符合公允价值定义的。据此,我个人认为,在经济学中,有一种市场结构所描述的状态与公允价值的内涵最接近。

完全竞争市场是一个理想化的模型,是一个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在这个市场上有无数个购买者和生产者,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厂商所面对的都是一个既定的市场价格,它们都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所有厂商在市场上提供的是标准化产品,任何一个厂商都不能通过生产有差别性的产品来控制市场价格;厂商可以根据各行业的盈亏状况,无障碍地自由进入和退出某一行业,这样,生产要素就会从生产效率低的行业转向生产效率高的行业,从而使资源能得到充分利用;购买者和生产者对市场信息完全了解。买卖双方都掌握有关产品和价格的完全信息,可以据此确定最佳购买量和销售量,也可以据此以一个确定的价格来出售产品,而不致因信息不畅造成多个价格并存的现象。由此可见,完全竞争市场资源配置最为合理,资源利用最为充分,生产效率最高。

如图:

在图中,P0 为市场价格,在这个市场中,每一个厂商和购买者都是在对市场信息完全了解的情况下出售或购买商品,都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即定义中的公允价值。

参考文献:

[1]白暴力:《价值价格通论》.第一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

[2]邓春玲:《经济学说史》.第一版.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

[3]候荣华:《西方经济学》. 第一版.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年

[4]梁小明:《西方经济学》. 第一版.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年

[5]周松:《会计计量的两难选择》. 《财会月刊》,2004年B7

[6]巩云婷:《对当前会计价值计量的思考》.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4.论理论创新的社会价值 篇四

理论创新社会价值可以从其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两个方面进行考察.其历史价值表现在是社会变革与发展的先导,能够引发思想或观念上的变革,在量上丰富了人类的理论宝库,在质上使人类的`理论水平实现跃迁三个方面.其现实价值表现在现代化建设、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全面创新的基础三个方面.

作 者:胡海波 杨宝忠  作者单位:胡海波(齐齐哈尔大学,马列部,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0)

杨宝忠(吉林师范大学,宣传部,吉林,四平,136000)

刊 名: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LIN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4 32(4) 分类号:B0 关键词:理论创新   现实价值   历史价值   社会价值  

5.价值工程的理论及其应用(3) 篇五

1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又称经验分析法,是指根据价值工程对象选择应考虑的各种因素,凭借分析人员经验集体研究确定选择对象的一种方法.

因素分析法是一种定性分析方法,依据分析人员经验做出选择,简便易行.特别是在被研究对象彼此相差比较大以及时间紧迫的情况下比较适用.

2ABC分析法

ABC分析法,又称重点选择法或不均匀分布定律法,是应用数理统计分析的方法来选择对象.

ABC分析法抓住成本比重大的零部件或工序作为研究对象,有利于集中精力重点突破,取得较大效果,同时简便易行,因此广泛为人们所采用,但在实际工作中,有时由于成本分配不合理,造成成本比重不大但用户认为功能重要的对象可能被漏选或排序推后,而这种情况应列为价值工程研究对象的重点,ABC分析法的这一缺点可以通过经验分析法,强制确定法等方法来补充修正.

3强制确定法

强制确定法是以功能重要程度作为选择价值工程对象的一种分析方法.具体做法:先求出分析对象的成本系数,功能系数,然后得出价值系数,以揭示出分析对象的功能与成本之间是否相符.如果不相符,价值低的则被选为价值工程的研究对象,这种方法在功能评价和方案评价中也有应用.

强制确定法从功能和成本两方面综合考虑,比较适用,简便,不仅能明确揭示出价值工程的研究对象所在,而且具有数量概念,但这种方法是人为打分,不能准确地反映出功能差距的大小,只适用于部件间功能差别不太大且比较均匀的对象,而且一次分析的部件数目也不能太多,以不超过10个为宜

4百分比分析法

这是一种通过分析某种费用或资源对企业的某个技术经济指标的影响程度的大小(百分比),来选择价值工程对象的方法.

5价值指数法

6.经济学理论论文答辩 篇六

申报高级经济师者自己在所报论文中指定某篇为答辩论文。答辩专家组据此文出答辩题并考核学术水平。该项赋分最高,按三个方面:

①选题准确,成果在国内外居领先地位,影响较大。赋分范围30一40分。

②选题正确,成果在国内外居中等水平,影响一般。赋分范围10一30分。

③选题较差,研究价值不大。赋分范围1一10分。

经济论文的选题标准正确是确定答辩者对于经济科学某一问题研究的范围和方向。由于这是进行经济科学研究,撰写经济论文的起点,而任何一项经济科学的研究都是从选题开始,所以这个问题极其重要,赋分值范围最高。

这是因为:其一,选题决定着经济论文的价值。只有选题精(准)确,即有对研究意义的课题,论文才有重要意义。其二,选题关系到经济论文的成败。虽然选择价值高,但内容与难度与自己的条件、能力不相适合的课题,那么也难以成功。唯有选题的内容、大小以及难易程度都较适合本人的业务与水平特点,论文成功的希望才大。正因为如此,有人说选择了一个好的论文题目,论文就成功了一半。其三,选题为自己学术研究确立了目标。作为高级经济师应当将自己的经济管理业务中最感兴趣的部分上升到经济科学研究高度,并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整个合理的逻辑过程体现自己知与识的水平和学术能力。其四,选题代表着本人的学术态度。作为高级经济师的论文必须有严谨的科学态度,立足个人实践和深入调查来研究,结合发展经济的历史使命来选择论文题目。这样才能使论文选题达到较高水平,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怎样才算有较高水平和研究价值呢?选题在上述四点的基础上,立足本人经济工作实际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相关经济学科历史与研究、发展现一22一状、动态。这样便知道自己的研究论文当前达到什么程度,还有哪些问题尚待解决。这样的论文体现了在学术研究方向上的探索性与先进性,而不是盲目性、重复性,甚至是抄袭他人之作。为此,要做到:一是尽量选择与本人经济工作相关而急待解决的课题。这些间题力求贴近现实经济,或是有关经济方面的新问题,并有重要现实意义。作者应以较强烈的社会责任和事实上的理论高度,对这些呕待解决的课题提出独到见解,不怕标新立异,具有理论勇气,目的在于推动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二是选择新发现、新创造的课题。参加答辩的同志一般都从事经济工作多年,提交出的论文应是代表自己在经济_〔作研究中的发现,新创造、新思路的杰作。探索经济问题是经济工作者的使命,也是高级经济师应具备的素质和条件之一。可以说每一位用心者在长期的经济工作中都会有思考和发现。不敢称发现和创造的人往往是自卑和悲观的。你既然申报高级经济师,就应以高亢的理论勇气阐述自己的新观点。三是对空白的填补。由于科学发展、社会的进步,特别是改革开放对于经济机制的重建,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新情况,从而造成理论与学术暂时的空白与缺项。高级经济师敢于直面这些空白的填补,不仅是对自己经济工作的推动和提高,而且由于间题的新颖也容易引起经济界和学术界的关注。四是对于通说的纠正。即对于通行的看法和传统的作法以及某些经济研究成果的针对性纠正。通过新的研究和实践对于某些通说错误观点、偏颇结论的纠正,使人们得到正确的认识,无疑显示了学术的高水平,且能正确地指导经济_E作。五是对于前说的补充。这是以新的实践和研究成果,对于前人研究成果与结论予以补充、丰富和完善。综上五点所述,经济学的论文在多数情况下总是先提出某些假说,经过实践与研究的验证,使其成立。各种选题唯在创新理论勇气中,才可产生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经济论文,这不仅仅是对于高级经济师本人水平的提高和开拓,而且对于经济科学一系列学术问题的研究乃至突破会具有相当的重要意义。

二、关于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对于高级经济师答辩中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考核,是答辩中的重要部分。主要从三方面考核计分。

①抓住间题实质,分析透彻,建议新颖合理。赋分范围20一30分。

②触及问题实质,分析正确,建议合理。赋分范围10一20分。

③没有抓住问题实质,分析一般,建议可用性不大。赋分范围1一10分。

对于高级经济师来说,作为经济工作的软专家,理所应当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就从事领导工作者来说,这种能力应体现在:领导观念科学化;组织行为科学化;领导方法与领导程序的科学化。由以上这些方面所形成的素质通过答辩展示出本人的思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考察其领导的群体组织和领导活动产生的效果。能否抓住问题实质是领导素质的重要方面。

作为高级经济师,应当通过答辩抓住问题的实质,展示出自己的知识结构。一是反映本人的基础知识。这包括较丰富的社会科学和一定的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在交叉学科方面还应当了解有关行为科学、公关学、领导学等知识。二是反映本人的专业知识。包括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首先应掌握较宽的专业基础理论,熟悉经济管理方面与自己业务有关的基础理论学科知识。其次,要能掌握并应用系统的现代管理与管理科学方面的知识,如市场营销、经济信息、经济预测、经济决策、企业管理、科学技术管理、经济管理、技术经济、数量经济、经济分析等方面的知识。有的还应有较丰富的涉外经济知识。

答辩中将通过对于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考核反映其知识结构。唯有丰富的知识结构作基础,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才能分析透彻,并提出新颖合理的建议。

面对面的口头答辩是考核高级经济师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的关键性环节。在准确地抓住答辩题目实质的基础上,如同层层剥笋,正确列出一、二、三点既符合题目意诣方面的新建议,又根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对现实改革开放有指导性的新思路,以简明扼要的语言归纳和表述,则可达到综合分析能力较强或很强的评价与评分。

7.经济学价值理论 篇七

哥本哈根会议以来,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提倡低碳经济,日益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旋律。其中,就流程制造业而言,此类企业基本为粗放型生产模式,资源利用率低下,废弃物损失价值较高,因为其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的空间巨大而被纳入了循环经济试点的重点行业范畴。然而,在以往的循环经济实践中,企业普遍采用的是偏重技术型的循环经济物质流分析方法,立足于从工程的角度来探求相关解决措施与方案,缺少一种与之结合的循环经济价值流分析的理论与方法体系,导致大量有价值的会计、统计及其它经济数据难以充分利用与挖潜,经济可行性分析及动态价值控制无法有效实施。因此,本文将在物质流转分析基础上建立以资源价值流动为核心的理论与方法体系。

2 循环经济价值流的基本理论

循环经济价值流主要是指资源价值流理论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秩序,即各要素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组合而成, 使循环经济价值流理论发挥功能作用的理性知识体系。 它在具体层面上可分为概念体系部分和理论要素部分。其中,前者指以资源价值流为核心,由若干相关概念组成一个集合,反映资源价值流的本质属性;而后者则主要包括资源价值流的目标、主客体准则依据、内容体系、框架结构等方面。在本文中,把“资源”界定为输入企业的原料、材料、能源等实体物质,具有资源的物质特性和价值表征; “流”的学术思想来源于生态学[1],用来揭示其各要素间相互作用的方向、强度和速率。因此,可将“资源价值流”界定为资源在时空流动中的价值转移。它以资源流动分析为基础,按循环经济的“资源价值”标准,描绘资源在链、环、网运动过程中的价值变化形态,归属为动态的价值范畴。这里的“资源价值”是一种“经济——环境”大系统的价值概念,不仅包括现行会计系统中的价格、成本、收入等尺度,而且还包括物质流对环境系统的损害价值。通过计量这种环境损害价值(即由社会或居民承担的“外部成本”),可客观合理评价循环经济的真实效益。资源价值流的概念体系可界定为图1所示。

在图1中, 材料流成本是指在循环经济物质流路线中, 各生产环节所消耗的材料、 能源等物质所发生的费用; 物质流成本则指在循环经济物质流路线中, 各生产环节所发生的材料、工资及制造费用的总和。它等于材料流成本与本环节的加工费、制造费之和。而资源流成本是指在循环经济物质流路线中, 各生产环节所发生的材料消耗、人员工资、制造费用及废弃物对环境损害的评估额之和。它等于物质流成本与废弃物外部环境损害值之和。

3 循环经济价值流的核算与方法体系

循环经济价值流的核心内容是资源流转价值的计算与分析,其方法体系构建也以此为中心进行。本文运用资源流成本逐步结转方式构筑其基本方法体系,以资源流成本概念为基础, 可构建循环经济价值流的基本计算方程式[2]:

RVi=RUVi+WLVi+WEΙVi(1)

其中, RVi——第i流程或节点的资源流成本;RUVi——第i流程或节点的资源流的有效利用价值;WLVi——第i流程或节点的废弃物损失价值;WEIVi——第i流程或节点的废弃物外部环境损害价值。以元素流分析[3]、JEPIX、MAC,荷兰的Eco-indicator99,瑞典的环境优先战略(EPS),瑞士的Ecopoint等,而国内目前还没有出现相关的评价方法。

以LIME(Life-cycle Impact assessment Method based on Endpoint modeling)为例,LIME依据结合法以及AHP法确定各端点之间的重要性清单,计算特性化系数和损害系数。并详细划分地球温暖化、臭氧层破坏、大气污染等11个环境领域中的1000种环境物质,以其为评价对象,通过下式求得单一货币化指标:

j=1Ji=1ΙsiDFijWΤΡj=i=1Ιsi(j=1JDFijWΤΡj)

式中:si——物质i的生命周期清单;DFij—物质i对保护对象j的损害系数;WTPj——保护对象j的1指标单位损害回避意愿支付额(Willingness-To-Pay)。

4 循环经济价值流的分析与评价体系

根据循环经济价值流的计算原理与方法,可以采用“资源流成本计算”“外部损害价值评估”“资源流内部损失——废弃物外部损害”三种方法的融合集成来进行循环经济价值流分析[4]。其主要思路可见图2。

在图2中,“资源流成本计算方法”用于正确划分产品的资源有效利用价值与废弃物资源损失价值,有助于改善潜力价值发现与实施效益评价。“外部损害价值评估方法”则反映企业排放废弃物所带来的社会成本,揭示企业对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履行状况。将两者融合,则可形成“资源流内部损失——废弃物外部损害”评价方法,其结果可应用于企业循环经济决策参考(如图3)。

如图3所示,对于A环节来说,其内部资源流损失价值和废弃物损害成本都较高,可供改善的空间最大。改善至A′点后,内外部成本同时减少。而B环节改善虽给企业带来的效益不高,但至B′后,可大量改善环境状况(尤其是对超标废弃物), 也在优先考虑之列; C环节的改善比D环节更有提高内部效益的潜力,故优先之。而D点的两者价值都比较低,暂时处于最合理化状态,目前不需要调整。

以分析结果为依据,进入不同流程环节、产品生产线及生态工业园各企业,可采用以企业或产品为对象,探索企业输入端资源投入量、生产过程的消耗和循环量、输出端的产品及污染物排放量与资源流转价值、产值及经济增加值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变化规律,确定其基本框架定位。将其抽象成数学等式为:

Rti=RsiFciΗxi(5)

其中,Rti——第i流程单位资源投入量所产生的环境污染物排放量(环境污染物排放量/资源投入量); Rsi——第i流程资源生产率(产值/资源投入量); Fci——第i流程增加值产出率(经济增加值/产值); Hxi——第i流程环境效率(环境污染物排放量/经济增加值)。

由式(5)可得, Rti表示企业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程度。它可分解为右边三因素的连乘积,并一一对应于企业开展循环经济的三大目标:在产值规模不变或增加的前提下,企业资源投入相对节约的程度,体现资源投入的减量化原则;经济增加值与产值相对比重的大小,体现资源的再利用原则;单位经济增加值涵盖利润、息税及人工,其每单位的环境污染物排放量直接与废弃物资源化相连,体现再资源化原则。

以式(5)为基准,可构建企业循环经济价值流的层次指标体系,并以因素替代方式进行延伸分析与评价。可从流程的“资源输入”“资源消耗”“半成品或产品的输出”三个端口分别设立指标方程式,形成分析与评价模型。初步考虑是:

在资源输入端,可建立:

Rsi=11/Νsi+1/Ysi(WRri+ΖRri+ERri)(6)

式中,Rsi——第i流程资源生产率(产值/资源投入量);Nsi——第i流程能源生产率(产值/能源投入量);Ysi——第i流程原材料生产率(产值/原材料投入量);WRri——第i流程外购新资源投入率(外购新资源量/资源总投入量); ZRri——第i流程自采新资源投入率(自采新资源量/资源总投入量); ERri——第i流程二次资源投入率(二次资源投入量/资源总投入量),即从企业角度考虑的资源循环利用率,其又可分解为:

ERri=1ΖSRriΗΖRriRΙΟi(7)

式中, ZSRri——第i流程再生资源化率(二次资源再生量/循环利用量);HZRri——第i流程回收再资源化率(二次资源再生量/总产量);RIOi——第i流程投入产出比(总产量/投入量)。

在资源消耗的生产流程环节,可建立:

Fci=RUVri+WLVri-RRUriRVSriRVEAi(8)

式中,Fci——第i流程增加值产出率(经济增加值/产值);RUVri——第i流程资源成本有效利用率(资源有效利用成本/资源流成本);WLVri——第i流程废弃物成本损失率(废弃物损失成本/资源流成本); RRUri——第i流程内部循环利用率(内部循环利用成本/资源流成本);RVSri——第i流程资源成本生产率(产值/资源流成本);RVEAi——第i流程单位资源成本的经济增加值(经济增加值/资源流成本)。

此环节以资源流价值与产值、经济增加值之间的关联分析为核心,分解重构可得资源流价值有效利用率、废弃物价值损失率、资源循环利用率、单位资源价值的经济增加值等指标。在利用相关指标对企业生产工艺流程环节资源价值流转效率进行综合分析及评判的基础上,即可为企业清洁生产、环境管理等提供决策支持。

在输出端,可建立:

Ηxi=EVAVi1DEDVi=EVAΡi(1-RDri)(9)

式中,Hxi——第i流程环境效率(环境污染物排放量/经济增加值); EVAVi——第i流程单位经济增加值的外部损害价值(污染物外部损害价值/经济增加值);DEDVi——第i流程单位污染物的外部损害价值(污染物外部损害系数);EVAPi——第i流程单位经济增加值的污染物产生量(污染物产生量/经济增加值);RDri——第i流程回收处置率(回收处置量/污染物产生量)。

通过上述指标模型,可明晰企业资源物质流动与价值流转之间的内在机理,评价资源在输入、消耗、输出及循环环节的效率,为企业循环经济管理、决策提供应用模式支撑。

5 循环经济价值流的应用流程体系

循环经济价值流的应用流程体系如图4所示。

其中,现有数据基础主要包括技术质量月报、会计核算数据、环保统计数据等,包括资源流转数据(原材料)、能源流转数据(电油煤)、设备工作时、工艺、人工、利润及收入、废弃物排放量等;然后通过资源流核算系统,得出相关资源的价值量信息,形成相对应的资源价值流转图表;通过对企业现场资源流转过程中的循环利用效率、生汰效益等的分析,就可确定企业循环经济的改善重点,为管理决策提供支持;通过合理规划,在管理层实施有关措施予以改进或完善后,再次予以比较分析与评价,进一步分析原因,寻找差距;最终总结挖掘,求得企业资源价值的最优流转模式。显然,通过此一系列的PDCA循环,即可形成在循环经济环境下的价值流的独特应用模式。

6 结论

本文是以我国的流程制造业的循环经济价值流为研究对象,符合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对现行理论来说,具有如下创新:以循环经济物质流路线为基础,跟踪、描绘资源的物质流动与价值循环,采用会计学的成本、收入、利润及资产计价理论,结合资产占用的来龙去脉变化路径,将会计核算范围由单一的价值运动向价值运动与物质运动、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资源生态循环与经济循环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方向扩展。如将本方法予以实践,将对流程制造业开展循环经济、追求经济效益与环保效果同步提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方法上的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沈镭,刘晓洁.资源流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探析[J].资源科学,2006,(5):9~16.

[2]周志方,肖序.循环经济下的环境会计创新与资源价值流转会计:理论构架与方法体系[C]//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2009年学术年会,2009.

[3]Onishi Y,et al.Implementing material flow costaccounting in a pharmaceutical company[C]//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ccounting for clearnerproduction,eco-efficiency in industry and sience(volume 24).Springer Netherlands,2008:46~52.

[4]肖序,金友良.论资源价值流会计的构建——以流程制造企业循环经济为例[J].财经研究,2008,(10):122~132.

[5]蔡九菊,王建军,陆钟武,殷瑞珏.钢铁企业物质流与能量流及其相互关系[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9):979~982.

[6]卜庆才.物质流分析及其在钢铁工业中的应用[D].沈阳:东北大学,2006:122~126.

8.经济学价值理论 篇八

刘岩(1987-),男安徽亳州人,广西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重庆人文科技学院管理学院外聘教师,研究方向技术创新管理。

摘 要:本文阐述和分析了价值链理论和战略性经济壁垒,主要研究了专利在价值链中的地位和作用。经研究发现,专利以关键性异质资源的角色,凭借专利的延续性和专利商业化之间的互补性,逐渐形成了专利战略性经济壁垒,实现其商业化价值。

关键词:价值链理论;专利战略性经济壁垒;专利价值

一、引言

随着信息与知识产品的发展,在位企业之间的竞争、在位企业与潜在入侵者之间的竞争不再局限于企业的关键性资源,而是转向了以关键性资源为基础的价值链。尤其是以专利产品化为主导的运营模式向以专利为关键性异质资源形成在位企业价值链上的关键资源的运营模式的转变。基于此,本文从价值链角度分析专利商业化价值实现的新模式——专利战略性经济壁垒的产生。

二、价值链理论的概述

Michael E.Poter(1985)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价值链理论的涵义,最初是被应用于竞争优势分析,而企业的竞争优势一般情况是有产业的结构所决定的,即产业中的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威胁、买方侃价能力、供方侃价能力以及现有的竞争对手[1]。Peter Hines(1998)对价值链给予了重新定义,他是强调集成物料价值的转移路线,即以消费者的需求为最终目标,而把企业自身的利润视为最终目标的副产品[2],这与Michael E.Peter的价值链理论有着本质性的区别。

Jefferey F.Rayport和John Sviokla(1995)提出了虚拟价值链这一概念,虚拟价值链强调的是在任何一阶段,通过搜集、计划、组织、选择、协调、合成及分配信息等各种活动实现价值创造[3],虚拟价值的实现途径是互联网技术,即虚拟价值等于企业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所创造的价值减去企业不适用互联网技术创造的价值。Kaplinsky(2000)将企业间的关系也被纳入了价值链,包含两个方面,即同一个产业内各个企业的价值链之间的关系和属于不同产业企业的价值链之间的关系,不同价值链创造价值的关键环节和处于这一关键环节的异质性资源也是不同的[4]。

错综复杂的价值链发生重叠、交叉、替代和融合,逐渐呈现了网络化的形态,于是一些专家和学者又引入了价值网(Value Nets)的概念,David Bovet(2000)认为,价值网作为一种新型的商业模式,它能够将消费者苛刻的要求与灵活高效率、低成本的制造相连接,采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对其商品给予配送以避开分销层的高昂成本,并与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供应商结盟,以便高效率地实现大规模制定(DIY)[5],这一价值网反映了物料运动之间的关系、经营者的行为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及企业之间的行为和关系。

三、战略性经济壁垒的内涵

战略性经济壁垒主要是指企业充分利用在位者的优势,采取一定的预防性和攻击性的行为,以改变潜在入侵者的预期收益,达到阻止其进入的目的。企业主要是采取两种手段:(1)影响潜在入侵者的相对成本,即在位企业凭着已经拥有的专利,对其持续研发以便在未来也能够获取该技术领域的所有权,使得在位企业一直都能够采取先进的技术来降低生产总成本,影响潜在入侵者对进入该领域所能够带来利益的误判,从而达到阻止的目的,形成战略性经济壁垒。(2)影响未来的市场需求结构,即在位企业可以通过产品扩散的战术,创造出不同市场的差异性产品,抢先占有未来产品的需求市场,从而影响潜在入侵者的预期需求函数和预期利润,以达到阻止的目的,形成战略性经济壁垒。

四、专利战略性经济壁垒的产生

专利作为技术信息经济时代中的一项关键性异质资源具有着延续性。专利的延续性具有两方面的含义:(1)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决定了在位企业研发专利的优势,一旦企业获得新的具有相似功能的专利,那么原有旧的专利权虽然已经到期,但新的专利群将会包围原有旧的专利,竞争对手或潜在的入侵者仍然不能合法使用它,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专利作为一项关键性异质资源也就获得了重生,即可以重复的进行垄断。(2)专利发明过程的累积性和产品或服务技术的复杂性也决定了专利专利具有延续性。根据学习曲线理论,可知在位企业在研究相似的具有更新技术的专利所进行的投资更低,所需要的时间的更短,成功的几率更大,所具有的风险更低,这一结论证实了专利发明过程的累积性。而产品技术的复杂性主要是是考虑专利的互补性,在位企业不仅拥有了该项专利,同时它也会拥有与其互补的专利,在该项专利已经到期其互补专利尚未到期的情况下,其竞争对手或潜在的入侵者仅仅可以合法使用该项专利,但产品或服务的生产仍不能合法进行。

在位企业拥有的互补性专利使得专利这一关键性异质资源继续拥有垄断的权利。在位企业根据已经拥有的专利,可以对其进行不同的组合,产生制造出具有差异性的产品,创造市场需求。而潜在的入侵者与在位企业相比,它存在信息不对称,不能够准确的判断未来市场的需求,即使能够较为精准的判断未来市场的需求,也不能快速地实现产品的生产制造,对未来市场的需求函数和预期收益也是产生误判,从而阻止了潜在入侵者的进入,形成了战略性经济壁垒。

五、结论

本文侧重从价值链的角度,深入分析了专利战略性经济壁垒的产生范式,即在位企业可以充分利用专利的延续性和互补性,阻止了潜在入侵者进入市场,获得超额利润,影响潜在入侵者的相对成本,从而形成了战略性经济壁垒。(作者单位:1.广西科技大学 管理学院;2.重庆人文科技学院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Michael E.Poter. competitive advantage creating and sustaining superior performance[M].New York:The Fress Press,1985,1-39

[2] Peter Hines, Nick Rich, John Bicheno.Value Stream Management[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1998,9(1):25-42

[3] 刘岩,陈朝晖.经济视角下的专利商业化价值分析[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4,35(1):25-29,39

[4] Jefferey F.Rayport, John Sviokla. Exploiting the virtual value chain[J].Mckinsey Quarterly, 1995,(1):20-36

[5] Raphael Kaplinsky. Globalization and Unequalisation: What can be learned form value chain analysis[J].Th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2000,37(2):117-146

[6] David Bovet, Joseph Martha. Value Nets[J].CMA Management,2000,74(5):8-9

9.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理论的价值 篇九

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理论的价值

哈贝马斯在其代表作<交往行动理论>中对“生活世界”进行了探讨,他的生活世界理论为其交往行动理论提供了基础性支撑,提出了很有价值的“体系-生活世界”双重社会分析结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内部论题,体现了极强的.理论延展能力,是很有价值的现代哲学方案.

作 者:黄皖毅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北京,100871刊 名: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年,卷(期):“”(3)分类号:B15关键词:交往行动 生活世界 体系 价值理论

10.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理论的价值 篇十

哈贝马斯在其代表作<交往行动理论>中对“生活世界”进行了探讨,他的生活世界理论为其交往行动理论提供了基础性支撑,提出了很有价值的“体系-生活世界”双重社会分析结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内部论题,体现了极强的.理论延展能力,是很有价值的现代哲学方案.

作 者:黄皖毅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北京,100871 刊 名: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年,卷(期):2003 “”(3) 分类号:B15 关键词:交往行动   生活世界   体系   价值理论  

★ 团组织生活思想总结

★ 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理论奠基

★ 大学思想学习生活个人总结

★ 团员个人总结思想学习生活方面

★ 党校学员思想学习生活自我鉴定

★ 大学生个人总结思想学习生活

★ 理论学习制度

★ 社会实践理论

★ 理论学习心得

11.人民币理论价值几何 篇十一

现实经济中,汇率作为一种调控手段,通常服务于一国的政治经济利益。换言之,汇率变动往往是国家之间博弈谈判协商的结果,而并非由市场决定。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探讨均衡汇率的理论决定,毕竟从长期来看,汇率变动还会有一个回归真值的过程,这使我们的分析最终仍要回到人民币的购买力评价上来。

人民币的购买力平价估算

用市场化指数对中国GDP进行修正后,中国2003年的人均GDP的合理值约为3523美元,GDP总量为45526亿美元(详见2004年10月《新财经》封面文章《重估中国GDP》一文)。这显示出,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业已使币值的上升成为一种趋势。在国内外一些学者对购买力平价的研究中,也确实反映了这种趋势。

购买力平价(PPP),指一定时期内两种货币的汇率是由两种货币在本国国内所能购买的商品与劳务的数量来决定的。购买力平价又分为绝对购买力平价(Absolute PPP)和相对购买力平价(Relative PPP)。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一种货币的价值,是由单位货币在发行国所能买到的商品和劳务量决定的,即由它的内在购买力所决定。由于内在购买力就是商品和劳务的物价水平的倒数,因此,绝对购买力平价通常表示为两国价格水平之比。相对购买力平价放松了绝对购买力平价关于一价定律的严格假设,反映的则是汇率变动与价格水平变动之间的关系,即任何一个时期汇率变动百分比,都等于两国间价格变动的百分比的差额,即汇率的变动幅度等于两国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差额。

从总体上看,购买力平价的成立有着严格的假设前提:完全竞争、不存在生产率差异以及国内外购买篮子相同。而且,购买力平价理论假定在竞争经济中存在均衡的相对价格比率(贸易品和非贸易品之间的价格比例),这样能使非贸易品与贸易品之间保持一个均衡的稳定关系,力图将非贸易品也纳入汇率的研究。但是,这个假定与现实相去甚远,实践告诉我们,在不同的国家中,非贸易品(例如劳务)与贸易品之间的价格比相差很大。一般来讲,发达国家的劳务价格大大高于发展中国家。打个比方,在中国补一个自行车带不超过3元人民币,但在美国需要30美元,差距之大令人咋舌。因此,在比较各国的综合国力时,可使用国内生产总值的购买力平价,而在讨论汇率时,可以贸易品购买力平价为基础进行研究。

剑桥大学的温建东在前人基础上对人民币的购买力评价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根据中国转轨时期的特点,用生产率-市场化模型对人民币购买力平价进行了修正,并以1987年为基期对可贸易品的购买力平价进行了计算(图6)。

根据温建东的测算结果,国内生产总值的购买力平价大概在名义汇率的一半左右浮动,据此得出名义汇率低估的结论是不可信的,原因在于贸易结构的变化和非贸易品的存在。而可贸易品的购买力平价与名义汇率比较接近。从数据上看,除1988~1990年以及1996年外,汇率在1987~2000年期间是低估的。从1991~1995年人民币PPP急剧贬值。但是到了1996年,人民币PPP贬值导致人民币汇率轻微高估(1%)。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由于周边国家货币贬值使得两者又几乎重叠。随着PPP的回落,人民币汇率转为逐渐低估,到2002年低估9%。温建东的研究结果与易纲和范敏(1998)的研究结果比较接近,在他们的研究中,抽取了中美两国部分商品进行比较并估算出,1995年的人民币PPP约为4.2元人民币/美元,可贸易品PPP为7.5元人民币/美元。

劳动生产率对实际汇率的影响

在前面关于购买力平价的假设前提中有国家之间不存在生产率差异的假定,显然与现实不符,经济学在后来的发展中对这一点做了修正,即所谓的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主要意思是,在经济增长率越高的国家,工资实际增长率也越高,使得实际汇率上升也越快。具体的传导机制是,当贸易产品部门生产效率迅速提高时,该部门的工资增长率也会相应提高。国内不论是哪个行业,工资水平都有平均化的趋势,所以,尽管非贸易产品行业生产效率提高不大,其工资也会以大致相同的比例上涨。这会引起非贸易品对贸易品相对价格的上升。我们假定贸易产品(按外汇计算)的价格水平一定的情况下,这种相对价格的变化在固定汇率制下,会引起非贸易产品价格的上涨,进而引起总体物价水平的上涨,从而引起实际汇率的上升(本币升值);在浮动汇率制下为了维持国内物价的稳定,也必然引起实际汇率的上升。

这说明,随着一国贸易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导致实际汇率的上升,即本币升值。这在现实中也得到了例证。日本是一个出口导向型国家,贸易部门在日本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二战”后的1960~1979年间,日本在制造业整体、钢铁和运输机械等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均高于美国,在这段时期,日元对美元的汇率由1美元兑360日元升到1美元兑175日元(1978年10月)。

但是,研究表明,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并不适用于中国。一方面,中国农村存在着数亿人的剩余劳动力,经济的高速增长并没有引发实际工资的上涨,从而失去了该效应的传导机制,使得人民币名义汇率的跌幅超过了国内与美国通胀的差距,实际汇率下跌;另一方面,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劳动生产率并没有显著提高,在任若恩的研究中,1985~1994年间美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是中国的17.67倍,美国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是中国的5倍。虽然Szirmai(2002)的研究表明,中国1993~1999年期间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是1980~1992年期间的2倍,同时还至少高于同期美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1.5 个百分点,但差距的弥补依然需要时间。

由此可见,从劳动生产率这个决定价格水平和一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地位的重要因素来看,中国的人民币升值压力无从解释。

人民币的均衡汇率

购买力平价理论给了我们计算人民币均衡汇率的基础,但是,购买力平价理论隐含了一个条件:均衡汇率维持不变。这主要是因为,该理论认为名义汇率在剔除货币因素即价格水平的变动后,实际汇率是始终不变的。在实际中,实际经济因素的变动会使均衡汇率发生变动,前面的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而且,随着国际资本流动的迅猛发展,购买力平价理论仅局限于商品领域的狭隘性使其对于汇率的决定是局部的。因此,购买力平价在均衡汇率的决定中只能是理论性的。

关于人民币均衡汇率的讨论,国内的很多学者如中国社科院的张晓朴、张斌、林伯强等人都进行了研究。他们的研究加入了实际经济因素的变动对汇率的影响,并考虑到资本流动的作用,得到了关于人民币均衡汇率的研究结果。如,张斌在《人民币均衡汇率简约一般均衡下的单方程实证模型研究》一文中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实际均衡汇率面临向上升值趋势,1994~2001年期间平均每年升值2.6%,推动均衡汇率升值的主要原因是中国贸易品部门较快的相对技术进步和国外直接投资的持续流入。但同时他也指出,人民币的实际有效汇率指数与均衡汇率指数有一定差距,均衡汇率只是一个理论值。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人民币在中长期内保持升值压力,人民币未来中长期内的升值在所难免。但汇率升值的时机和策略则是另一个问题,人民币目前是否急需调整还要看当前国内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空间、政府对于汇率调整的准备措施以及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

综上所述,人民币汇率的理论研究,只能告诉我们人民币的升值趋势,却无法解释目前纷繁复杂的现实。

12.经济学价值理论 篇十二

目前,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已从试点逐步进入推广阶段,低碳经济则刚刚兴起。而任何经济模式的有效运行必然建立在合理的机制基础上,价值系统的研究有助于人们从内在机理上把握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规律,在保证“循环”与“低碳”的同时发挥出“经济”的效益,对解决当前由于“不经济高成本造成的企业等个体参与环保事业积极性不够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可以为推动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

1 文献回顾与内涵界定

1.1 文献回顾

循环经济思想萌芽于20世纪60年代,以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鲍尔丁的“宇宙飞船理论”为代表,他认为地球的生存依靠不断消耗和再生有限的资源,不合理开发资源、破坏环境终将带来最后的毁灭,所以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应从线性特征的机械论规律,转向反馈特征的生态学规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循环经济在各个层面都有了比较成熟的实践模式,特别是德国、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处于领先地位。在学术研究领域,学者们从运行机制、技术路径、效率评价等各个方面开展了研究,成果丰富,但切入点多集中于物质循环系统。近两年有学者逐渐转向于循环经济的价值系统去分析其内在机理。通过查阅文献发现,目前该类文章只有十余篇并且主要以循环经济价值链的概念展开一部分研究围绕其基本原理,包括循环经济价值链的形成基础、运行机制框架、价值要素模型等内容,研究表明循环经济本身的可持续性,必须建立在构建的价值链实现价值增值与价值循环的基础上。另一方面,学者们分别选取企业生产价值链、产业价值链、区域循环经济价值链为对象进行研究,主要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

但由于具有很强的外部效应,循环经济相对于一般价值链更加体现为一个产业、一个区域的价值链体系,即价值网。目前却鲜有文章以“循环经济价值网”为直接的研究对象,部分文章只在某一小节指出循环经济价值链的网状特征,如赵春雨认为在循环经济理念下应对传统价值链进行重塑,除延长价值链外还包括价值链的网状化或环状化,体现为产业和区域价值链勾连共生[1];曹望指出纵向微观企业单个产业价值链与横向不同产业价值链各个环节通过再利用资源或能源梯级利用跨界或跨区域连接起来的网络相互交织,形成了循环经济价值链网络[2]。这些都不能作为循环经济价值网的成熟研究结果,我们需要探索其“网”的本质特征及规律,以便更全面、更准确地把握其运行机理,最终实现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挖掘潜在经济利润、保证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快速、持续地发展。

1.2 概念界定

循环经济是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3]循环经济以自然资源的节约、保护和循环利用为特征,突出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相统一的价值理念,将“环境”作为经济要素之一。

价值链的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在其著作《竞争优势》中提出的。波特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企业的价值创造也正是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实现的,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形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

在循环经济模式下,经济活动须遵照“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的原则组织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式流程,以使所有原料和能源在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充分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在此要求下,企业内部价值链中的基本活动与辅助活动受到了来自资源、环境、法律等多方面的约束,最突出的影响即企业必须对生产或销售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及废弃物进行处理,并使处理后的副产品及废弃物产生再利用的价值以平衡处理成本针对企业个体,只有当规模足够大、排放废弃物足够多时才具备独立进行循环利用的可行性。然而,对绝大多数企业而言,这种仅仅在企业内部价值链中完成循环的目标很难完全实现。于是企业的视线必将扩展至其他企业,通过相互间的物质交换与循环利用,各企业可以达到废弃物减少甚至归零以及经济价值增加的双重效应。从价值层面看企业间的这些物质连通活动,我们发现,通过不同价值链节点间的勾连互通,一个行业的价值链与其他相关行业的价值链形成了交叉,出现网状化现象,也即循环经济价值网的形成。特别是在一个区域内,各个产业通过循环经济的作用使实物流交叉汇合实现整体的价值连通网络体系。

参照学术界关于循环经济、价值链的内涵界定以及有关循环经济价值网的论述,我们将循环经济价值网定义为:在保护环境和资源高效利用的目标约束下,通过不同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创新,实现副产品、废弃物等资源残值在另一价值链中的转移,以“资源———价值———再生资源———派生价值”的反馈式流程,实现产业、区域上的价值链连通从而形成动态的网状价值创造体系的发展模式。循环经济价值网在保持传统价值链价值增值优势的基础上进行了延续和改造,突出“循环经济”这一前提,在残值回收利用过程中发掘更大的经济效益,以闭环的价值运作过程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大大提升了传统价值链的价值增值能力。

2 循环经济价值网的内涵分析

循环经济价值网由多条产业价值链交汇而成,而各产业价值链又是处于上下游不同位置的许多企业价值链的集合,所以研究循环经济价值网既包括总体网状价值体系的分析,同时也不能忽略微观层面个体企业价值链的分析。

2.1 微观企业层面

迈克尔·波特将企业内部价值链分解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并以获取利润为最终目标。任何企业中,基本活动都可以划分为如图1所示的五种基本类别,即内部物流、生产经营、外部物流、市场营销和服务,辅助活动是辅助基本活动能够并通过提供投入、技术、人力资源以及各种公司范围的只能以相互支持。点划线反映了这样的事实:采购、技术开发和人力资源管理都与各种具体的基本活动相联系并支持整个价值链。企业的基础设施虽并不与各种特别的基本活动相联系但也支持整个价值链。[4]

传统经济模式下,正是这些活动的相辅相成实现了企业价值的创造。而循环经济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致力于“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在此要求下,企业基本价值链相应发生变化,如图2所示。

在基本活动部分,不仅仅包括产品生产过程的价值链,以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企业内出现对副产品处理和再利用的两条附加价值链。其中一条是对副产品资源化处理,将其作为原材料再次投入本企业的产品生产过程,形成企业内的循环利用价值链;另一条是对副产品进行回收、分类、加工等程序后作为产品向外销售的再利用价值链,这些副产品通过参与其他企业的生产过程完成了企业外的循环使用。而在产品生产过程的价值链中,也存在与传统企业价值链的不同之处,突出表现为生产环节中清洁生产的实施。

在辅助活动部分,对应的各方面也存在差异:波特认为企业基础设施由总体管理、计划、财务、会计、法律政府事务和质量管理等大量活动组成,循环经济价值网中的企业应配合物质和能量循环利用的要求合理调节和规范这些活动,如会计核算中增加对污染物处理、资源化成本的账务程序、质量管理中安排对产品绿色化的检验等;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突出循环经济对环保和资源高效利用的要求,一方面配备这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同时在企业整体范围内加强对所有员工的环保意识培养;技术开发环节须加大对绿色环保技术的投入,让其融入至每项新产品和新技术;在采购环节,应尽可能的使用可再生资源,为企业循环经济的实现奠定基础。

可见,与传统价值链相比,作为循环经济价值网组成要素的企业价值链呈现出诸多不同之处,为循环经济价值网的整体构建创造条件。

2.2 宏观产业链层面

传统价值创造模式中企业或单独完成最终产品的生产,或服务于产品生产所涉及的一系列相互依存的上下游企业活动中的某一环节,并以产品为联结点串连成产业价值链。在这种模式下,不同产业价值链基本处于独立状态,彼此间的价值联结松散,甚至没有联系。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资源循环利用要求打破了这种格局。在微观企业层面的分析中,我们指出企业为实现副产品(包括废弃物、资源和能量)的完全利用,除依靠构建企业内部的副产品再利用价值链外,大部分企业通过将副产品向外输送,参与到其他企业的生产价值链中。从宏观角度观察,正是这种以副产品再利用为联结点的活动实现了不同产业价值链的勾连与交叉,并最终构建起循环经济价值网。

如图3所示,假设C 1-C 2-C 3、C 4-C 5、C 6、C 7-C 8-C 9归属于四条不同的产业价值链,依次为Ⅰ、Ⅱ、Ⅲ、Ⅳ,各链条内部通过中间产品相互连通,在传统经济模式下,链条间相互独立。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迫使各企业对废弃物等副产品做出处理,为平衡处理成本并发掘潜在经济利益,企业以副产品为纽带跨越了传统产业价值链的界限。产业价值链Ⅰ通过企业C 1将副产品提供给C 5实现了与价值链Ⅱ的联通,通过企业C 2、C 8、C 9、C 3之间的副产品流通实现了与价值链Ⅳ的贯通。同理,产业价值链Ⅱ、Ⅲ、Ⅳ也由于一个或多个节点的汇合而相互交错。至此,循环经济价值网便出现。

2.3 循环经济的价值创造能力

在循环经济价值网中,各企业被捆绑为一个价值系统。除遵循一般企业获取价值模式的同时,该网络体系中的价值创造更多的来源于企业因充分利用副产品而获得的附加收益。价值创造活动既包括利用上游企业的副产品作为企业的原料进行生产的过程,也包括把上游企业的副产品回收资源化后再被下游企业利用或排放到自然系统中的过程,通过跨链价值流通的形式填补了传统模式中的诸多利润空位,也正是这些潜在利润奠定了循环经济价值网存在和运行的价值基础。

不同企业的优势环节不同,同样体现在对副产品的再利用过程中,循环经济价值网的平台使得各企业可以选择自己的优势环节与外界开展多方合作。通过企业间的专长互补与整合,各类资源不仅能在价值网的核心增值环节实现集中,同时也能在其他环节中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大大提升了循环经济价值网的价值创造能力。

3 结语

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学术界在其理论方面的深入探讨并不充分,价值流动系统作为循环经济及低碳经济存在的基础,它的完善是提升两者发展水平的关键所在。循环经济价值网是传统价值链在循环经济框架下的延续与改造,通过微观企业价值链的完善及整体产业价值链的联通实现动态的网状价值增值体系,在这个涵盖各类企业的共生体系中,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和最大利用,网络整体增值能力和可持续性大大提升。本文通过对循环经济价值网概念及内涵特征的探讨,为深入分析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的内在机理及推动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持续有效运营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赵春雨.基于循环经济的价值链重塑机理研究[J].商业研究,2009(3):100-102.

[2]曹望.基于循环经济产业价值链的技术创新网络探讨[J].改革与战略,2008,24(5):120-122.

[3]吴季松.循环经济概论[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8.

[4]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陈小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5]金永红,慈向阳.生态工业园区产业共生链网结构模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9):286-289.

[6]王建明,陈红喜,余建.循环经济产业价值链测度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10):118-122.

上一篇:幼儿园开园邀请函下一篇:国旗,国旗永远在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