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在中国(精选12篇)
1.世界文化遗产在中国 篇一
西安的秦始皇兵马俑,它被称为世界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位于西安市骊山旁的秦始皇陵。据说兵马俑是这样发现的,1974年几位农民再打一口水井时,偶然发现一个陶制的人偶!后来一查居然是一个古代的人物。刚出土时他们是彩色的,后来因为时间长了,所以现在变成了灰色的。甚至有些已经损坏了。
秦始皇兵马俑共有三个坑,一号坑占地面积13000O。二号坑占地6000O,三号坑占地520O,他们共出土有800多件文物,战车18辆。马100多匹,有车马俑、立射俑,跪地跪射俑和战士俑等。车马俑外披铠甲,手中拿着武器,好不威风。兵马俑在世界影响很大,曾经有人说没见过兵马俑。就不算到过中国,这生动形象的兵马俑被称为世界成为第八大奇迹。
古代工匠的手艺真是巧夺天工!
2.世界文化遗产在中国 篇二
居住建筑是澳门近代民用建筑中数量最多的一种类型, 遍布澳门各地。居住建筑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其发展之迅速、数量之多、类型之丰富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澳门近代社会发展与构成的多元性。在建筑风格与建筑形式方面, 中葡居住建筑亦呈现出不同特点, 尤其是在大型豪宅中体现得更为明显。
1. 圣珊泽宫 (图3)
现为澳门特区政府礼宾府, 原为澳门总督官邸, 又称圣珊泽宫, 建于1846年, 位于澳门半岛西望洋山圣珊泽马路。圣珊泽为葡语译音, 原意为洗衣妇水塘, 由此可见当时建筑所处的环境。圣珊泽宫是一幢极富葡萄牙古典建筑色彩的两层高级别墅式建筑, 对称布局, 外墙为红色粉刷, 窗框及墙面装饰线条采用白色粉刷, 红白相间使整个建筑显得干净典雅。建筑外围有面积颇大的花园, 优雅美丽。这座建筑物最初的业主是贝纳迪诺, 后转售给赫伯特, 1923年由澳门政府收购, 曾用做博物馆, 1937年巴波沙任总督时确定为澳督的官邸。1999年澳门回归后, 该建筑主要为接待贵宾之甲。
2. 郑家大屋 (图4)
原为中国近代实业家与思想家郑观应 (1842--1922) 的祖屋。郑观应是中国近代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之一, 他早年经商, 31岁成为腰缠万贯的富商, 后对当时社会积弊深恶痛绝, 著《盛世危言》一书, 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巨大影响。郑家大屋由郑观应的父亲郑文瑞建造, 约建于1881年, 位于澳门半岛亚婆井前地龙头左巷。建筑占地约4000m2, 纵深达120多米, 是一规模庞大的建筑群, 主要由两组并列的四合院建筑组成。主体建筑为坡屋顶, 多为两层, 辅房多为一层, 均为硬山建筑, 有的还做成可上人的平屋顶。建筑外围高墙, 主入口向东, 有高大门楼。由于地形所限, 建筑并非正南北向, 虽为纵深布局, 并没有采用中轴对称布局方式, 而是错置为两组, 按其与主入口的关系分为前后两个组群, 两者通过角部咬接。前面组群采用中国合院形式, 周围分别围有门楼、倒座、正房和附属用房等。中间为长条形开敞庭院, 上铺石板主要用于通行, 右侧遍植花木, 为住宅花园。后面组群基本采用中轴对称布局方式。轴线上布置有两层正房, 室内空间高大, 屋顶采用传统中式木屋架, 但支撑屋架的柱子却是带线脚的西式方柱, 根据其规模和室内布局可知是本宅的主体建筑。整个建筑布局为中国传统的院落式, 但在装饰与细部处理上都是中、西混合手法, 充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时尚。郑家大屋是澳门最有代表性的一座中西混合式住宅, 已被列为文物保护对象。
3. 福隆新街民居 (图5)
约建于清同治年间 (1862—1874) , 是澳门传统民居风格的代表。整条街现有民居50幢左右, 下层为商店, 上层住家, 每幢建筑面阔为3—5m, 进深9m左右, 地上二层, 平面为长方形, 建筑面积约60—90m2, 室内装饰简单。立面总高约8.6m, 双坡硬山顶, 墀头略有装饰, 白色墙面, 红油漆门窗是其特点。主体结构形式为砖木混合型, 木楼板, 木屋架, 瓦屋顶, 地域特色明显, 红色的门窗给人印象深刻, 建筑特点突出, 目前已成为澳门旅游景点之一。
●近代行政建筑
澳门自开埠以后, 葡人蜂拥而至, 人口日众, 在这种情况下, 明清两朝对澳门重视的程度日渐加强, 对葡人进行防范约束, 曾出现一些颇有特色的中式行政建筑, 如朝廷召见澳葡官员的议事亭、粤海关澳门官部行台。但随着中国对澳门管制权的旁落, 这些中式行政建筑逐渐被拆毁, 目前遗留下来的主要是葡式行政建筑, 比较典型的为市政厅大楼与澳督府。
1. 市政厅大楼 (图6)
现为澳门民政总署所在地, 位于澳门半岛新马路。1783年, 澳葡议事会向中国购买了该地段, 并于1784年建成大楼。大楼由圣约瑟 (Patricio de S.Jose’) 神父设计。高两层, 地基采用麻石, 其他部分用砖石和石灰砌筑。1874年大楼遭到台风的破坏, 1876年重修, 主要变化在建筑的立面上。1940年再次加以维修, 保留了葡萄牙国王约翰五世时代的建筑风格。现在的建筑立面为古典式, 二层, 横向分为三部分, 中轴对称, 中部三开间, 两侧各四开间。门厅内墙裙上贴有南欧风格的装饰瓷砖, 墙壁上方嵌着载有历史事件的石刻, 它们原来分散在城市中不同的地点, 后被集中在该建筑的门厅内。沿门厅向前, 拾级而上, 穿过拱形门洞是一方小小的天井, 天井两侧有楼梯通向二楼。二楼中间, 即门厅的上部为会议室, 原为议员们开会和总督上任、卸任或其他重大事件演讲之用。沿天井继续向前行进, 再穿过一拱形门洞就到了市政厅后的花园。花园中央的铺底图案原为地球形状, 上面标有根据《托得西拉斯条约》确定的分割线, 根据这一条约, 葡萄牙与西班牙两国一个向东, 一个向西, 瓜分全球, 最后在日本会合。此外, 花园中还立有两尊人物胸像, 其中一位为葡国著名诗人贾梅士。
2. 澳督府 (图7)
现为澳门特区政府总部, 建于1849年, 位于澳门半岛南湾大马路中段。建筑师为若瑟·多马斯·阿基奴。该建筑初期只是一座私人豪宅, 原为余加利子爵的私人产业, 后家族衰败, 产业拍卖, 1881年被政府投标购置, 遂成为澳督府, 后一直作为澳门的政治中心。建筑充满南欧特色, 占地面积达4645m2, 建筑前后有庭院, 侧面有花园, 堪称当年澳门首屈一指的大型豪宅。该建筑立面为葡萄牙古典式, 高两层, 正面朝向南湾海面, 对称布局, 平面呈山字形。立面为粉红色粉刷, 下为花岗岩墙基, 山花、檐口等重点装饰部分为白色线脚, 角部有隅石, 入口处有门廊。二层回廊通畅, 左右两翼做成露台, 减轻了建筑的沉重感, 也丰富了空间层次。廊柱、隅石均为花岗石造。花园平面考虑到后高前低的地势, 正中布置花架, 两旁对称布置水池和草地, 增加纵深感。建筑室内现已按现代要求进行了改造, 分别布置有中式风格和葡式风格二类。澳督府在回归前一直是澳门的政治中心, 回归后, 它仍然是澳门有特色的重要标志性建筑。
●近代公共建筑
澳门近代的公共建筑是随着澳门的开埠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它的特色尤为鲜明, 类型丰富, 是远东一带的先驱。这些新式的公共建筑不仅为澳门社会带来了生机, 而且也成为西方新建筑文化最初传入中国地区的标志。例如仁慈堂、圣拉法艾尔医院、岗顶剧院、摩尔人兵营等建筑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与建筑艺术价值。
1. 仁慈堂 (图8)
仁慈堂是澳门最早的慈善组织。该组织历史悠久, 由葡国王后莲娜 (D.Leonor) 于1491年8月15日创办, 为葡人在世界各地所设的慈善机构之一, 原名“神甫慈善会”。
由于历史悠久, 加之政府协助以及大量私人捐赠, 仁慈堂物业很多, 遍布澳门各区,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仁慈堂大楼, 它是澳门最美的西方古典建筑之一。仁慈堂底层原有一座美丽的小教堂, 后面还有弃婴收容院, 楼上还有档案室和博物馆。目前仁慈堂底层功能已有所改变, 育婴院也不复存在, 只是楼上的档案室与博物馆依旧开放。现在仁慈堂大楼位于议事亭前地, 始建于18世纪, 后于1905年重建, 是一座两层的砖石建筑, 宽22m, 三角山花高16m。除花岗石基座外, 整个建筑均粉刷成白色。正立面为古典风格的券柱式构图, 中轴对称, 共七开间。三角形山花内有浅浮雕装饰图案, 色彩鲜明。立面柱子成对布置, 柱身上还装饰有束结, 颇有创新之意。柱子均立于基座之上。二层游廊栏板和顶层女儿墙做成镂空状, 加上立面线条丰富, 整座建筑显得很精致。
2. 岗顶剧院 (图9)
又称马蛟戏院, 葡文名为伯多禄五世剧院, 建于1860年, 位于澳门半岛岗顶前地, 是澳门最著名的新式剧院。19世纪中叶, 欧洲热衷于豪华剧院的建造, 效仿法国和意大利的歌剧院是当时的风尚。澳葡也追随这种时尚, 集资修建了这座剧院, 用以纪念葡王伯多禄五世的功绩, 并以该国王之名命名, 故称伯多禄五世剧院, 后来又改称为马蛟戏院, 俗称岗顶剧院。剧院建筑造型为希腊古典复兴风格, 主体一层, 外墙为绿色粉刷, 饰有白色线脚。剧院正面为面宽15.7m的门廊, 上有三角形山花。门廊共三开间, 券洞宽约3m, 8根爱奥尼倚柱成对布置, 下有基座, 柱高约6m。山花及柱子较为简洁, 立面看起来雄伟庄重。檐部下面的主入口上写有葡文“Teatro Dom Pedro V”, 即伯多禄五世剧院的意思。侧立面九开间, 为连续券形窗, 每窗宽2.45m, 落地, 整齐而有韵律。屋顶为红色两坡瓦屋顶, 屋脊高12m, 屋檐高7.5m。平面为长方形, 长41.5m, 宽22m, 纵向布局。从入口门廊进入前厅, 然后是圆形观众席, 再后是舞台, 两侧有化妆间。观众席两侧是可供休息的空间, 左面布置有酒吧及餐厅, 右面为长廊, 设有直达楼座的楼梯。二楼观众席为月牙形, 依靠楼下10根排列成弧形的柱子支撑着。岗顶剧院是葡人主要的休闲娱乐场所, 昔日澳葡凡有庆典活动, 皆在此举行。
3. 摩尔人兵营 (图10)
现为港务局大楼, 位于澳门半岛妈阁斜巷, 由意大利建筑师卡苏索 (Cassuto) 设计, 1874年建成, 当时作为1873年到澳门的印度籍军人的营地。据记载, 宽敞的营房通风条件很好, 建筑建成后不久, 澳门遭遇台风, 建筑被毁, 此后大修, 成为今天的样子。建筑位于西望洋山西南麓, 多为一层, 仅中部为二层高达6m多。建筑长67.5m, 宽37m, 建在花岗岩筑成的高台上。除东面背靠西望洋山外, 建筑其他三面均有宽达4m的回廊环绕。回廊转角处高起, 打破周边回廊单调的水平感。券廊在正立面开有19个具有印度色彩的尖拱券, 各拱券之间的上部以三叶饰点缀, 加上女儿墙上有节奏的雉堞式排列的尖形装饰, 形成一种强烈的韵律感。建筑通体粉刷成黄色, 饰以白色花纹, 与粗糙的花岗岩台基在色彩、质感上形成强烈对比。1905年该建筑被改为澳门港务局所在地, 除外观保持原样外, 室内大部分已被改造。
4. 东望洋山灯塔 (图11-1, 11-2)
随着海上运输的频繁, 在澳门海域与港口的夜间日益需要有导航的灯塔, 澳门东望洋山灯塔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灯塔建于1864年, 位于东望洋山的顶部, 外观为三层, 圆柱形, 高约13.5m, 外观顶部为红色筒瓦屋面。灯塔上部有二层瞭望塔, 底部直径约7m, 顶层收进, 直径约2m。灯塔主体为砖筒结构, 目前仍在夜间使用。该灯塔是中国及远东沿海最早的灯塔, 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也是澳门城市的重要标志。
●近代军事建筑
澳门位于南海的边陲, 由于周围小岛在明清时期常有海盗出没, 以及后来西方海上殖民势力的进犯, 使得葡澳当局不得不考虑防御设施, 因此, 澳门各处遍布的大小炮台便形成为其在近代建筑中较为独特的类型。今天这些炮台遗迹仍历历可见,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实例是位于今天澳门市区中心的大炮台 (图12) 。
大炮台在大三巴牌坊的右侧, 同其地理位置一样, 它在整个澳门近代社会生活中也具有中心的意义。它不仅是保护者的象征, 还是缅怀昔日政治军事权力职能的纪念碑。
大炮台原名圣保禄炮台、中央炮台, 始建于1617年, 至1626年建成, 位于澳门半岛中部的大炮台山顶, 高踞澳门市中心。1623年, 首任澳督意识到炮台的战略价值, 遂从耶稣会会士手中抢夺过来, 将其改造成一个更坚固的堡垒, 炮台从此成为澳督官邸。随着总督权力的增加, 炮台相应成为澳门军事政治权力的中心, 从1623年至19世纪中叶, 历任总督均在此举行就职仪式。同时, 大炮台也是澳门对外联系、举行正式仪式的场所。大炮台向来是军营所在地, 驻军经常更换, 并利用这里作为驻防地及军需品仓库等。1965年, 大炮台用做军营的历史告终, 同年, 澳门气象台迁至该处, 旧军营被拆除, 1995年气象台迁出, 大炮台被同时改造设计成澳门博物馆。大炮台占地面积约10000㎡, 呈四边形, 上面有一个广场, 每边为一百步。四角各形成尖形的小平台。在大平台四角以及平台东、西、南三边放置数门大炮, 由于北面正对中国内地, 所以当时没有建立堞墙。平台南侧放着一口铜钟, 应该是作为当年发生战争报警之用。作为重要的防御中心, 大炮台经过了数次修葺。今日大炮台上有大片空地, 绿色如茵, 古树参天, 巨型钢炮, 雄踞四周。大炮台四周景观优美, 可俯瞰全澳景色, 更可远眺珠江口及拱北一带的风光。
●妈阁庙 (图13)
澳门是妈祖文化十分发达的地区之一, 在弹丸之地的澳门辖区, 现存八座妈祖庙, 其中妈祖庙几乎就是澳门的象征。在澳门有一个家喻户晓的传说:妈阁庙是闽人最早的建筑, 远在葡萄牙人到来之前就已经存在。据说当葡萄牙人首次驶进澳门海域时, 看见澳门半岛港湾里有一座妈祖庙, 问坐在妈祖庙前面的当地人, 此处是何地?答曰:妈阁。于是, 葡萄牙人就把澳门称为“Macau”。
根据历史记载, 广东香山县在宋代就有福建的移民, 其中来自妈祖故乡的仙游郑氏和莆田郑氏后来发展成为当地的望族, 正是他们成为妈祖信仰的积极传播者。澳门当时作为香山县辖区, 尤其妈祖又是海上保护神, 受到妈祖文化的影响自然是在情理之中。
澳门最著名的妈祖庙位于澳门丰富西南部的妈阁街上, 背山面海, 依崖构筑。妈阁庙正名妈祖阁, 主要由入口大门、牌坊和四个独立的大殿 (正殿、弘仁殿、观音殿和正觉禅林) 组成。四个大殿分别建于四个平台之中。建筑群四周建有围墙。该组建筑始建于明代, 后历经重修, 现状大体上保持着清代中晚期的风格。
入口的一组建筑包括庙门、牌坊和正殿, 均用花岗岩建造。神龛是一个天然石窟, 只稍加整饬, 围以石壁石柱, 加盖翠檐翠脊, 宛如一座琼宫玉宇。大门之上楷体镏金:“妈祖阁”, 两旁楹联为“德周化宇, 泽润生民”。进庙门, 入牌坊便是一座小型正殿, 初建于明神宗万历三十三年 (1605年) , 为澳门闽藉商人所建, 1629年经历一次大修。现石殿门楣上刻字记载“明万历乙巳年, 德字街商建”以及“崇祯己巳年, 怀德二街重修”字样。殿内供奉天妃娘娘妈祖的塑像。
在正殿后面的半山腰上是弘仁殿, 只有3㎡大小。它以山上的岩石作后墙, 以花岗石作屋顶及墙身, 殿内供奉天后, 两侧墙体的内壁上刻有天后的侍女及魔将浮雕。石质屋顶上也以绿色琉璃瓦和起翘的屋脊作装饰。
观音殿, 位于妈阁庙建筑群的最高处, 供奉观音, 采用砖石砌筑, 建筑造型为硬山式屋顶。入口门廊由两长方形柱子支撑, 一对石狮镇守左右。前廊两侧采用西式手法, 上部发拱券, 券中有拱心石, 是中西合璧的形式, 建造年代在民国期间。
在入口轴线的右侧为“正觉禅林”, 是由供奉天后的神殿及禅院组成。天后的神殿在前, 里面供奉着妈祖神像。对面有一个内院, 正对院墙有一个大圆洞, 仅为观望之用。在圆洞外墙之上题有“万派朝宗”, 两旁楹联为“春风静, 秋水明, 贡士波臣, 知中国有圣人, 伊母也力。海日红, 江天碧, 楼船凫艘, 涉大川如平地, 唯德之林。”神殿之门旁启, 门楣上刻有“正觉禅林”。天后神殿之后是观音殿, 这种将妈祖与观音混合崇拜一直是澳门的地方特色。在澳门人看来, 这种混合崇拜并不矛盾, 更无所谓冲突。虽然观音来源于陆地, 妈祖来源于大海, 但是在许多人看来, 妈祖是“海上观音”, 不仅没有心理障碍, 而且还使看似不同的两种信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天后神殿与禅院观音殿均为硬山式屋顶, 两边侧墙顶部为“锅耳”山墙, 外墙面涂鲜艳的红色粉刷, 具有强烈的闽南特色。内院外的正立面, 由左至右可分为五部分, 中间高两侧渐低。墙身有泥塑装饰, 上有屋檐及翘起的屋脊。“正觉禅林”由于在1988年遭受火灾被毁, 后按原样进行了重建。
妈祖庙终年香烟缭绕, 来朝拜与观光的人络绎不绝, 它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 也是澳门最有代表性的建筑之一。
●澳门的天主教堂
1565年在澳门出现了天主教第一所耶稣会会院, 耶稣会士开始在中国人中间传教。最初澳门的天主教会隶属于马六甲教区, 1576年1月23日澳门主教区成立, 管辖日本、中国内地和越南等地的教务。天主教在澳门得到确立之后, 先后建立了修院、教堂、学校、医院、仁慈堂等一系列社会服务机构, 使教务得到了不断拓展, 尤其是设立了华人教区使华人教徒迅速增加。1988年林家骏出任澳门第一位华人主教, 使澳门天主教的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
澳门天主教的教务很多, 在社会上的影响也很大, 现在澳门的行政分区基本上就是按照教区来划分的。每一区有一座教区中心教堂, 如望德堂区、风顺堂区、圣安多尼堂区等等。在众多的天主教堂中, 最值得关注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大三巴牌坊、圣若瑟修院圣堂、玫瑰堂。
1. 大三巴牌坊 (图14)
位于大炮台山麓的大三巴牌坊, 是原圣保禄教堂的前壁, 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教堂创建于1580年, 重建于1602-1637年, 亦名圣母升天教堂, 1835年毁于大火, 其仅存的前壁俗称大三巴牌坊, 是目前澳门的重要标志性建筑。
教堂坐北朝南, 前有宽20m的68级石阶。牌坊的正立面为意大利巴洛克风格, 同时, 还吸收了一些澳门本地的装饰图案, 并由中国和日本的工匠进行建造。圣保禄教堂的设计者是耶稣会传教士卡尔洛·斯皮诺拉神父, 他是一位数学家, 为了工程设计的精确性, 由数学家设计教堂往往是欧洲教会的传统习惯。教堂从1602年动工到1637年主体竣工, 历时35年, 在漫长的建造过程中, 大部分工作都由嘉惠劳神父监督主持。
教堂正立面采用米黄色花岗岩砌筑, 共五层, 高24m, 宽23m。第一层是教堂的入口, 有三座大门, 采用长方形门洞, 中央的正门略大, 采用2-3-3-2的爱奥尼柱式布置进行分隔。正门上方有门楣, 上有Mater Dei (天主之母) 字样, 两侧的两座门上雕有IHS, 这是天主教耶稣会的标志。
第二层采用2-3-3-2的科林新柱式进行分隔, 形成了三个券洞和四个立着耶稣会圣徒的神龛。正中的左边是耶稣会创始人圣依纳爵·罗耀拉的雕像, 相对称的另一边是东方传教使徒圣方济各·沙勿略的雕像, 靠左边的石龛供奉着弗朗西丝科·德·波尔吉亚的雕像, 右边则是路易斯·龚萨加的雕像。位于正中央的相互对称的科林新柱式之间的嵌板上刻有棕榈树的浅浮雕。
第三层采用3-3的复合柱式, 两侧各采用两根上有圆球的方尖碑形柱将下层的柱子延伸上来。正中为一圣龛, 内有升天圣母, 周围环以一圈菊花图案, 表现了日本工匠对菊花圣洁的崇敬。石龛旁边有嵌板, 上面刻着天使形象的浮雕。柱间的嵌板上也刻有浮雕, 左边是一个生命之泉, 右边则为一颗柏树。两端的嵌板上分别为帆船和“圣母踏龙头”浮雕。第三层的两个尽端各有一个狮子雕刻, 骑在正面的墙体之上, 是东方装饰在这一层的显著体现。同时。第三层两端的缩小墙面上则有大片涡卷来连接。左侧的涡卷中有魔鬼的形象, 还有一个女性的胴体, 一支对准心形物的箭。由上而下刻有一条中文字——“鬼是诱人为恶”, 右边的涡卷内是一躯死神的浮雕, 上面刻着中文字——“念死者无罪”。
第四层采用四根复合式柱, 其基座简单、无装饰。中央为一圣龛, 内为耶稣的圣像。柱间的嵌板上刻着两位天使, 左边的天使捧着耶稣受难的十字架, 右边的天使则捧着打耶稣的木樁。
第五层为一三角形的山花, 最高处竖立着一个十字架, 山花的正中为一只鸽子, 周围围绕着太阳、月亮和星辰, 代表由天主所创造的宇宙。
大三巴牌坊正面墙体的构图显示了一种对西方与东方文化的兼容并蓄, 它已成为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
2. 圣若瑟修院圣堂 (图15-1、15-2、15-3)
对教堂与历史性建筑感兴趣的旅游者来说, 这座教堂是不能不去的地方, 它具有着特殊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圣若瑟修院圣堂是一座附属于修道院的小教堂, 位于澳门半岛西南部隐蔽的三巴仔横街上。它曾经是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最早来华传教培训的基地, 是一处重要的历史性建筑。教堂于1758年落成, 建在一处高台上, 门前有几十级石板阶梯, 气势雄伟。1953年与1999年进行过两次大修。在第二次大修时因发现中央穹顶开裂, 故将原砖石穹顶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形式仍依照旧制。
圣若瑟修院圣堂以华丽夸张的巴洛克风格称著。立面以米黄色粉面为主, 线脚都为白色。教堂立面为三段式构图。两侧设有塔楼, 内置铜钟, 塔楼的屋顶为紫红色琉璃瓦顶, 高19m。底部中央入口为厚重的暗红色大门, 其上方为断裂的曲线形山花门楣, 是典型的巴洛克风格。立面上柱式繁多, 柱头和檐部均有多重装饰线脚, 整个立面富有立体感和动态感。中央顶部山花呈不规则的曲线形式, 其中部饰有曲线形浮雕图案, 中央镶有IHS的耶稣会标志。
教堂室内是浓厚的巴洛克风格。平面为巴西利卡式布局, 纵轴长22m, 横轴长13m。中央穹顶下部采用帆拱结构, 这是我国境内唯一仅存的带有帆拱结构的巴洛克建筑实例。
主祭坛是献给圣若瑟的。祭坛两边各有两根金叶缠绕的麻花柱, 其柱头为复合式, 金碧辉煌, 非常壮观, 柱头上以断裂的山花形式作为结束, 这些都是欧洲巴洛克风格的典型手法, 也是认识巴洛克风格的生动教材。
3.玫瑰堂 (图16)
3.中国优秀文化遗产走向世界 篇三
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推动多项文化遗产抢救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领导多次就文化遗产保护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对提升文化遗产保护水平提出更高要求。
斗转星移,盛世而兴。如今,我国众多优秀文化遗产在创新、创意的牵引下华丽变身,走近你我,走向世界。
在创新中获得生机
在中国传统丝织工艺锦缎中,蜀锦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2006年,蜀锦织造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蜀锦织造技艺在当下也面临失传危机。
“目前包括我在内,会这项技艺的全国一共只有7个人。”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蜀锦织造技艺传承人贺斌说,“蜀锦织造人力成本高、难度大、市场空间狭窄。在技艺学习上,它花的时间很长,技术定型也很晚,单举投梭打纬这一项,定手型就得练8年。”贺斌从事蜀锦织造30年,招收过14个徒弟,但最后只有6人留下。
出于“不能让手艺在我手里失传”的责任感,贺斌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对古代纹样进行复原创新。目前他已经用手工方式复原出唐代狩猎纹锦、宋代八答晕锦等古代纹样,还创造出熊猫锦、凤穿牡丹等现代纹样。
除了贺斌,还有不少其他人也在为蜀锦传承和发扬寻找新的路径。
成立于2005年的四川蜀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采用机械和手工结合的方式,专注开发蜀锦小作品,以降低成本、开拓市场。从2015年开始,公司创作了《成都四景》《四季童子祈福图》等15厘米见方的工艺品,受到市场欢迎。
“作品尺寸缩小后,成本也下来了,单幅价格只有200至300元,市场接受度提高,很多客户看到设计图就下单。”四川蜀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钟明说。
订单上去了,人手又不够了。蜀锦可以用机器织,但蜀绣必须手工操作。同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蜀绣工艺并不简单,共有12大类122种针法,熟练掌握这些针法需要数年时间。于是,这家公司开始研发低难度绣样,同时在社区招募和培训绣娘。“市场需求很大,既可以传播文化,又可以创造效益。现在培训绣娘,是为了给以后大批量生产做铺垫。”钟明说。
在贺斌看来,保护文化遗产最好的方法就是要不断创新,研发出符合当代审美的新产品,进入市场、让市场接受。
解开面纱融入百姓生活
文化遗产距离我们有多远?或许餐桌上就可以找到答案。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饮食文化伴随五千年。一些传统饮食的制作方法,成为我国文化遗产最具“色香味”的部分。四川成都,有一座可以“吃”的川菜博物馆,不仅传承了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更让文化融入了百姓生活。
在这座川菜博物馆,参观者既可以了解川菜的历史,看到世界上最早的泡菜坛子、全球最大灰陶灶、汉代青铜筷等6000余件与川菜饮食文化相关的文物,还可以现场学习川菜烹饪技艺、品味川菜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参观别的博物馆可能是‘移步换景’,在我们这里是‘移步换吃’,饱了眼福还饱口福。”川菜博物馆副馆长张辉强说。
博物馆将洗菜、理菜、备料等繁琐的程序帮游客做好,让游客体验关键的步骤和乐趣。
在原料的选择、配料、烹饪方法等方面,博物馆也下了功夫,保证教给游客最正宗的做法。“比如做宫保鸡丁这道菜,我们会教游客使用‘急火短炒、一锅成菜’的传统烹饪方法,做出来的宫保鸡丁应该是糊辣荔枝味的。”张辉强说。
在张辉强看来,川菜博物馆的使命是传承和传播四川传统饮食文化,通过体验式活动将川菜制作技艺传授给更多人。实际上,川菜博物馆找到这个路径之前,也费过不少周折。
川菜博物馆建立于2007年。除了文物静态展示,一开始主要是做菜给游客吃以及承办各种宴席。“虽然也能盈利,但传承上变了味,甚至有人把博物馆称为‘摆了古董的农家乐’。我们意识到必须要改变。”张辉强说。
2014年,博物馆不再承办宴席,而增加了“玩做菜”项目。这个项目很受欢迎,过去一年,参与“玩做菜”项目的游客有7000多人,其中近5000人是外籍游客。
喜爱川菜的人都评论说:“这才是川菜博物馆应该做的事。”
“做个瓷盘能有多难?”八月回忆起四年前到景德镇学习制瓷并自创品牌时自己说过的话。八月来自台湾,今年43岁,本名叫王代平,“八月”是他英文名August的中文音译。他曾是一家世界500强企业西欧片的负责人。由于常年生活在海外,他更习惯用“八月”这个称呼。
还在欧洲学习的时候,八月就喜欢流连于博物馆、画廊和设计精品店。他立志要把艺术融入日常生活。2012年“五一”期间,八月独自来到景德镇,萌发了来瓷都创业的愿望。同年11月,他辞去工作,在景德镇开办了一间工作室。他和两位伙伴一起寻梦:50岁的英国凝聚态物理学博士盖伊·汤普森和38岁的景德镇资深画师罗艳。
八月和罗艳负责设计和制作,他们用花鸟工笔来表现中西合璧的设计,不断把传统的技法和操作做新的尝试。盖伊曾在一家外资银行负责风险管理评估和法规制度规范,他负责陶瓷品牌创立的评析、市场和销售。
刚到景德镇时,八月不认为“玩泥巴”是个多大的挑战。而今,每次提起这段记忆,他都会说:“我所有的狂傲都被瓷器给磨光了。”
“同样的颜色在不同的温度下烧出来的效果差异很大,我们花了快3年的时间去试验釉中彩餐具从发色、单色、复色、调色、配色等过程。”八月说,刚开始他们只能通过查阅资料、走访作坊的办法一点一点地打听釉中彩工艺。
“我和盖伊一致认为,景德镇是一个可以实现梦想的地方。”八月说,放眼世界,很难找到像景德镇这样既有强烈的人文文化,又具丰富工艺资源的城市,如果在英国、西班牙或者法国,用自己的资金做同样的事情,可能撑不到一年。
经过四年努力,他们的第一套“Spherebol”全手工陶瓷产品问世,摆上伦敦牛津街附近一家奢侈品商店托马斯·古德的橱窗里。
八月觉得,正是他们各自背景优势的结合,才使他们可以用欧洲现代艺术的眼光去诠释东方元素,融会中西,做出东方人和西方人都觉得美的作品。
如今,除了家传、“学院派”之外,像八月和盖伊这样来自海内外的“景漂”已经俨然成为千年瓷都的生力军。据景德镇市官方统计,景德镇逐梦的“景漂族”已达到每年2万人次,其中外籍人士1200人左右。
“欧洲的手工陶瓷只在几个城市的小圈子里,我一来就看到景德镇整个城市都在做陶瓷,到处都是年轻人。”来自荷兰的阿德里安·瑞斯说。
10年前,瑞斯被这座城市深深吸引。现在,他娶了一位中国妻子,在景德镇建立了家庭。其间,他往返于中国和荷兰,介绍景德镇和有“欧洲瓷都”之称的代尔夫特市两地艺术家到对方城市创作,使用当地传统原料和技术,增进陶瓷文化交流。
景德镇三宝村是“景漂”们聚集的地方。他们有的常来常往,有的小住数月,有的买房常驻……常去三宝村作研究的人类学家方李莉形容他们是文化布道者,他们来到千年瓷都“朝圣”,然后又带着文化的精髓和精湛的技艺去四方传播。
4.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作文 篇四
莫高窟保存着两千多尊彩塑。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有一尊卧佛长达16米,他侧身卧着,眼睛微闭,神态安详。看到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游人无不啧啧赞叹。
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飞天。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反弹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看着这些精美的壁画,就像是走进了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
莫高窟里还有一个面积不大的洞窟——藏经洞。这里曾藏着五万多卷经书、典籍,却因为一个叫王圆箓的道士而消失了,现在我只能想象当时摆满经书的样子了。
5.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教案 篇五
1.选择一处你感兴趣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搜集资料,写一份简介。
2.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体会“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魅力,感受中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教学重难点]
学会将搜集、整理后的材料用自己的话写下来。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引出习作
在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初步体会了景物的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我们针对这一学习要素,以各地丰富多彩的美丽画卷为依托再次进行了落实。对于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你又知道多少呢?这节课,就让我们用手中的笔,去写一写你感兴趣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
二、引导学生审题,明确要求
1.翻开课本第104页,请大家默读习作要求,勾画出具体要求的句子,看看都有哪些要求。
2.屏幕出示习作内容,生汇报。
3.出示要求,师适时点拨。
(1)介绍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2)确定自己要介绍哪一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或者熟悉的、去过的一处景点收集资料。
(3)选取最有特色的内容向大家介绍。一处著名的风景区往往有很多景点,每一处景点要介绍的内容也很多,如历史背景、独特风光、有关传说等,我们在介绍时不可能面面俱到。选取最有特色的风光进行介绍更能展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三、写作指导
(一)交流搜集的资料
1.你知道中国有哪些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被列为世界遗产吗?请说一说。
2.通过读课外书、上网、看电视你搜集了哪些关于“世界文化遗产”的资料。
3.学生分组交流。
4.学生把搜集的图片、表格、文字等资料在视频展台上向大家一一介绍。
(二)写作思路点拨
1.拟定文题:本次习作主题是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文题可以根据所选择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字来拟定,也可以不受其限定。
2.文体:可以是解说词、导游词等形式,也可以是非连续性文本,借助图片、表格等辅助形式来表达。
3.抓住重点:抓住文化遗产的特点进行描写,把它的现状、形态描写下来,让读者对你写的文化遗产有一个整体的印象。
4.穿插故事:通过穿插历史故事或者传说,把文章写得更加有趣。叙述故事或引用材料时,如涉及到直接引用别人的话,需要注明资料的来源。
四、构思习作,开心练笔
(一)习作构思
1.想想自己准备写哪些内容,哪些内容略写,哪些内容详写。
2.按怎样的顺序写。
(二)实践练习
这是习作的主体,即学生开始动笔完成习作的初稿。只要学生按要求完成习作的各个环节,较流畅地完成习作初稿是没有问题的。如果有少数的同学感觉吃力,教师应巡视指导。
(三)指导修改
教师因针对本次习作的要求制订修改目标和方法,放心地让学生自改、互改,教师巡视。
(四)习作讲评
1.教师选取几篇优秀的习作,请习作者上台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篇习作哪些地方写得好?
2.习作者分别陈述自己的习作意图。
3.其余同学针对习作者的陈述结合习作者发表的看法,相互评析。
4.学生再次修改习作,并抄写在作文本上。
6.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长城 篇六
不到长城非好汉,假期我最终登上了八达岭长城。站在长城上向下望去,车辆和行人变得如虫蚁般渺小,向上望去,白云朵朵如棉如絮,仿佛伸手可及,远望长城连绵起伏盘绕在山岭之上,近看脚下是巨大的方砖,方砖十分平整。
一块块紧密的排列着,并略带倾斜的直伸山顶。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我看着巍峨雄伟的长城,它就像是一条盘旋在山岭上的巨龙,随时会腾空飞起,翱翔于天际之间。我仿佛也随它飞入了蔚蓝的天空,感到无比畅快,无比自由。
长城是世界上最长的建筑,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单看这数不清的石砖,平滑厚重,多年前没有火车、汽车、起重机,就靠着无数肩膀无数双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绵延万余里的长城呀!
每当我听到大人们说到“万里长城永不倒”时,就会想到一个感情故事:孟姜女哭长城。相传秦始皇时劳役繁重,范喜良与孟姜女新婚三天时,范喜良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
孟姜女身背寒衣,历尽艰辛,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的噩耗。她痛哭城下,三日三夜不止,城为之崩裂,露出范喜良尸骸,孟姜女于绝望之中投海而死。从此,山海关被后人认为是“孟姜女哭长城”之地,并在那里盖了孟姜女庙。这个故事虽使长城略显凄美,但也体现出它的来之不易。
长城是如此的奇特,如此迷人,也吸引了好多来自五湖四海的外国友人。我从他们的表情中看到了他们被长城深深吸引,深受震撼,大家尽情的跳跃,尽情的欢呼,欢声笑语在城墙上久久回荡。
7.中国世界遗产管理研究评述 篇七
关键词:遗产管理,研究评述,管理方式
式, 真正建立起适应企业特色、时代特点和员工需求的开放的激励体系, 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激励机制是企业将其远大理想转化为具体事实的手段。我们应认真分析当前形势, 结合本企业实际, 在工作中不断了解职工的需求, 及时将职工新的需求反映在政策中。即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有机结合地使用, 又要根据不同的员工而有所侧重, 并通过合理途径来实现。这样员工的积极性才会极大提高, 充分发挥聪明才智, 企业就能具有充沛旺盛的活力,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
企业的员工激励管理, 既有一定的规律性, 也有很强的技巧性。管理者要善于因地制宜, 深入分析、研究本企业经营管理及员工队伍特点, 采取灵活有效的、针对性的措施, 使员工的内在活力得以全面激发, 为企业经营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13]庞爱卿, 贾锦云.激励理论与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管理体制改革[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5) :34-36.
[14]姚国荣, 陆林.古村落开发与旅游运营机制研究—以安徽省黟县宏村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 2004 (4) :68-71.
[16]徐嵩龄.遗产管理的非营利制度·市场营销·门票:兼论中国问题[A第三国策:论中国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C].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
[17]周海炜, 罗佳名.论建立我国世界遗产管理监控体系[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5) :31-35.
[19]邓华陵, 彭岚嘉.世界遗产的管理体系[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美国COSO颁布了新的《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 对内部控制理论和风险管理理论进行了整理和扩展。
1992年COSO《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将内部控制定义为“为企业董事会、经营者以及其他成员达到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等三个目标而提供的合理可信的程序”。
《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包括四类目标和八大要素。四类目标有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法性目标。八大要素是内部环境、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以及监控。
与《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相比, 《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有很大的改进和完善, 具体表现: (1) 内部控制目标的定位更高, 内容更宽泛, (2) 更加突出了对企业风险的关注, (3) 更加强调董事会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四、BCBS《银行组织内部控制系统框架》
行监管委员会于1998年发布了《银行内部控制系统框架》, 这一框架比美国COSO内部控制框架对于金融控股公司的内部控制更具有指导意义。
BCBS《银行组织内部控制系统框架》提出了银行组织内部控制的13项原则:公司董事会对于建立和维持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负有最终的责任;高级管理人员对董事会认可的内部控制政策、方针、实施、评估和监督执行负有全部责任;在企业内普及内控意识;对风险的认识与监测;明确各管理层在执行内控制度中所负有的职责;对利害相关职责的岗位分离;有效的信息来源;信
[7]路秀平.民营中小企业激励机制建设研究[J].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会计类核心期刊) , 2012, 1, 1.
[8]蒲伟.企业的激励机制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 2012 (07) .
[9]张亚琼.企业激励机制失效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中国商贸, 2011, 9.[10]王秋云.浅议企业员工激励机制[J].群文天地, 2012 (08) :276.
[11]傅蔚雯.浅议我国国有企业员工激励机制[J].人力资源管理
[12]付玮.我国中小企业激励机制存在问题原因分析[J].群文天地
[13]温玉国, 刘义梅.现代企业激励机制研究[J].商业时代, 2011 (06) .
【作者简介】
刘晓锋 (1990—) , 男, 河北省武安市人,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 主要研究方向:地质学。
[20]谢元鲁.世界遗产:公共产权的专业与约束[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院学报, 2004 (1) 23-27.
[21]符全胜.中国文化自然遗产管理评价的指标体系初探[J].人文地理
[22]朱建安.世界遗产旅游发展中的政府定位研究[J].旅游学刊
[23]李双杰.改进中国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管理国际会议述评[J].旅游学刊
[24]孙静, 苏勤.古村落旅游开发的视觉影响与管理—以西递、宏村为例[J].人文地理, 2004.19 (4) :37-40.
[25]苏杨, 李树平.福建省自然文化遗产管理经验及其对全国的启示[J]旅游学刊, 2006 (3) :16-22.
>> (上接第410页)
息系统的安全可靠;有效的沟通渠道;对内控系统的监测;对内控缺陷的处理;监管机构的责任。
BCBS《银行组织内部控制系统框架》与COSO内部控制报告的内部控制观念是密切相关的, 它阐述了内部控制、外部稽核与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内在关系, 比后者更加具体化。
公司治理无论对一般的公司、金融业机构, 还是对金融控股公司来说都有着重要意义, 上述规定对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 对其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有巨大的借鉴作用, 通过以上阐述, 希望为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金融控股公司的自身发展带来有益启示。
【参考文献】
[1]安志达.金融控股公司——法律、制度与实务[M].机械工业出版社
[2]凌涛, 等.金融控股公司经营模式比较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
[3]夏雪冰.公司治理机制的国际比较[J].东方企业文化, 2010 (3) .[4]李燕.公司治理模式理论之国际比较研究[J].学术界, 2010 (9) .
[5]巴塞尔委员会颁布.强化银行公司治理指导原则, 2010年10月4日.
[6]宋建明.金融控股公司理论与实践研究——发达国家与中国台湾地区经验借鉴[M].人民出版社, 2007:263, 271-272.
【作者简介】
赵杰 (1987—) , 男, 汉族, 山东临沂人,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经济法。
>> (上接第411页)
□周威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
【摘要】随着“申遗”的不断升温, 遗产旅游逐渐走向大众化对世界遗产管理的研究做以综述发现:对于遗产管理的研究, 学术管理基础和执行依据的立法以及反馈系统中的大众参与、遗产危上, 针对目前中国世界遗产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本文提出了改
【关键词】遗产管理;研究评述;管理方式
截至第36届世界遗产大会 (2012年7月) , 我国已拥有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43项, 总量居世界第三位。“申遗”正日益受到国内学者、官员、媒体和一些社会公众的关注, “遗产旅游”成为人们旅游消费的一大趋势。随着遗产旅游的火热, 遗产逐渐进入大众化阶段, 遗产商业化和大众化愈发严重。但遗产旅游的迅速升温和遗产管理的严重滞后之间的矛盾愈发明显。而在学术界, 遗产管理虽受到部分学者的关注, 但无论数量还是全面性方面都缺乏力度。缺少理论支撑的中国世界遗产管理体系, 存在着严重问题, 亟待解决。
一、遗产管理内容
遗产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遗产地研究 (包括遗产的价值、属性特征、保护、规划、营销等方面) 、遗产旅游者研究 (包括旅游者的时空规律、行为特征等方面) 、遗产地的社区、政府/组织、媒体等利益相关者研究、以及遗产地旅游活动的管理等几个方面。而中国学术界对中国世界遗产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权体制改革、规划管理等方面。
二、国内研究综述
1、立法与政策
杨锐强调了“遗产立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应尽快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文化管理法》;明确各保护单位的使命、边界、管理方针, 并针对各保护单位的历史遗留问题做出相应的法律规定, 在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文化遗产地特许经营法》的基础上, 构建中国遗产资源地的特许经营制度。杨锐借鉴美国经验教训提出了改善中国遗产管理, 首先应建立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指出几乎每个美国国家公园都有自己独立的立法作为保障, 而我国应早日将遗产保护纳入法制轨道。袁正新等肯定了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具有十分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不可多得的科学研究、审美和启智价值。但指出, 在现有的管理体制安排下, 开发利用和资源保护这两个目标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矛盾, 要解决矛盾必须加强立法, 尽快出台《世界遗产保护法》以确保遗产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规范化和法制化。
姜敬红认为各省市遗产管理应参照峨眉山—乐山的管理模式, 设立世界遗产综合管理机构——管理委员会, 并授权其对该地的世界遗产—实施综合管理。而做好综合管理的前提是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世界遗产保护法》, 综合执法是世界遗产地环境行政执法的发展方向。王晓梅等认为,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在遗产保护方面出现的“外部不经济性”问题, 基本上都是由于遗产经营缺乏具体而明确的法律依据所致.且在我国尚无法定的财政支持的情况想啊, 更应利用相关的法律政策加以调控。
2、产权与制度
王兴斌在比较分析自然文化遗产管理的国际模式前提下, 针对旅游服务特殊性提出了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和监督全“四权分离与制衡”的管理模式。徐嵩龄讨论了中国遗产管理的体制改革问题, 既对中国“产权转移派”和“中国公园派”之争进行论证和评述, 突出可行的改制思路。它包括:遗产体制, 遗产经营, 经营权和特许经营问题。张朝枝等对旅游发展背景下是由政府管理还是由市场来经营遗产资源这一争论焦点, 分析认为这两种争论实际上归属于规避公共资源的两种模式——政府强权干预和产权明晰化的争论, 并不是对立的关系, 而是解决问题的两种途径, 其关键在于适合的制度安排。
徐嵩龄在遗产的价值特性和权属特性以及遗产事业使命研究
中国世界遗产管理研究评述
岁月
航空分院, 四川成都611731)
然而, 中国的遗产管理体系却严重滞后。本文对近年来我国学术界20主要集中在管理体制和产权以及规划管理等方面的研究。而对作为13
年
理和游客管理等关键要素却鲜有关注或关注不足。在综述的基础02措施和方法。月
下
的基础上, 讨论遗产旅游业的经营制度选择, 认为遗产区的“遗产的旅游展示类服务”事务应由遗产单位进行非营利性经营;遗产区外的“非遗产展示类服务”事务应由旅游公司、当地政府、周边社区进行营利性经营;当遗产区内的“非遗产展示类旅游服务”事务规模较大时, 可以特许经营方式交由非遗产单位进行营利性经营, 进而讨论了“四权分离与制衡”观点的不合理性。
朱建安认为“国家公园论”和“经营权转移论”的分歧在于政府是否直接提供遗产旅游服务, 借助规制经济学分析工具说明改革中国遗产管理模式首先要打破行政垄断, 并利用拥挤性俱乐部产品模型论证了遗产资源市场化经营的可能性。罗佳名在总结国内外现阶段自然文化遗产管理组织现状的基础上, 概括了遗产管理组织体系建设的约束系统, 并对我国遗产管理现状进行分析, 提出诸多组织改革的建议。
庞爱卿等认为, 将自然文化遗产资源除归属权外的其他全能都交给地方政府是激励地方政府保护资源的最好方法, 而地方政府对企业保护资源的激励开发规划进行审批。姚国荣等以安徽省黟县宏村为例探讨了古村落遗产的运营机制谋利益主体的利益分配以及旅游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关系。袁正新等在提出加强立法保证遗产资源开发建设的法制化的同时, 提出了淡化行政直接干预;精简武陵源遗产区内的行政管理机构;武陵源世界遗产管理委员会应直属于中央管理或湖南省人民政府管理等体制改革的方法。黄秀娟针对中国自然文化遗产使用权出售中出现的寻租现象, 提出了加强国家旅游资源价值的评价工作;加强国家旅游资源使用权出售程序的立法工作;健全监督机制等对策。徐嵩龄在《遗产管理的非营利制度·市场营销·门票:兼论中国问题》一文中提出了“非营利体制”的概念。指出: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 遗产既为“公共物品”又为“不纯公共物品”也为“混合财产”并提出了中国遗产管理制度应该向现代遗产管理制度转变。即包含着市场营销机制的非营利制度。
3、技术支持
8.世界海洋文化遗产巡展 篇八
圣基尔达岛位于苏格兰的刘易斯岛外海,属于赫布里底群岛的外围,是一个火山密布的群岛。圣基尔达岛由4座岛屿——赫塔岛、丹村岛、索厄岛、博雷岛和3座海礁组成,面积约8.53平方千米,该群岛位于大西洋大陆架上,在尤伊斯特西北部64千米处,距离大陆160千米。这里属于凉爽的大西洋气候,湿度很大,风力很强,而且火山爆发和冰川侵蚀形成了岛上起伏的丘陵山脉和延绵的悬崖峭壁。这里有欧洲最高的悬崖,高达430米,有英国岛屿中最高的岩石,阿明岩高达191米,利岩高达165米。1986年,圣基尔达岛由于其自然特色和野生动物被首次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现今,这里又被列为文化遗产地,成为一项综合性遗产。
圣基尔达岛有着很高的考古价值,岛上还有一些青铜时代的遗迹。这里保留着人类在赫布里底群岛的极端条件下生活两千多年的证据——人类生活遗迹,包括建筑结构、农田系统和传统的高地石屋。经考证,巴伊村落和莫尔河谷的人文文化大约持续了2 000年。18世纪时这里已经有近200人居住,还饲养了大约近2 000只羊。公元1836年和公元1865年,人类还成功地建造了两个定居点。这些居民以海鸟为食物,同时饲养绵羊并种植少量谷物。但这个位于北大西洋的孤独小岛四周海水变化无常,终年受到强劲的海风侵蚀。1930年,在圣基尔达岛上与严酷的自然苦苦抗争,挣扎着延存下来的村民,终因毁灭性的传染病肆虐以及岛外环境的吸引,在当年8月29日,全岛仅存的36名居民带着他们的牲畜一起乘船迁至苏格兰主岛。至此,一种存在了千年的生活方式随之消逝。
现在,登上圣基尔达岛也非易事。因其周边风大浪高,所以每次登岛需要在外赫布里底群岛等待多日才有船出海,而且要在风浪中行驶近3个小时,圣基尔达岛才会出现在雾色笼罩的海面上。岛上散落着十余座已经荒芜破败的石舍和几百个储物石室,这些残存的遗迹已成为野羊与海鸟的巢穴,人类反而成为外来的访客。人类文明的消失为一些稀有的物种和濒临灭绝的鸟类提供了安全的栖息地。岛上陡峭的山坡随处可见野羊悠然漫步,而那些嶙峋的峭壁和海礁则栖息着数十万只各类海鸟。而且岛上还有世界上最大的塘鹅群——约6万对塘鹅在这座海岛及附近的海礁上繁衍生息。
目前,圣基尔达岛的维护经费来自国家拨款和非政府组织“圣基尔达俱乐部”的捐款。苏格兰国家信托基金会的考古及科研人员在每年四至十月来到岛上,守望着这处被遗弃的文明。
小贴士
很多濒临灭绝的鸟类都把圣基尔达群岛作为它们的栖息地,尤其是海鹦和塘鹅。
海鹦,别名善知鸟,属于海雀科,主要生活在挪威北部的沿海地区。海鹦靠捕食海洋鱼类为生,生存本领极强。它们喜欢群居,把巢穴筑在沿海岛屿的悬崖峭壁上的石缝沟中或洞穴里。
塘鹅,鹈形目鹈鹕科鹈鹕属的7或8种水禽的统称,拥有大而具有弹性的喉囊,主要栖息于全世界许多地区的湖泊、河流和海滨。某些种的体长可达180厘米,翅展可达3米,体重可达13千克,是现存鸟类中个体较大的。
9.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 篇九
这些兵马俑向全世界宣告着我国历史文化是多么的优秀,在数千年前我国就已经有着很好的陶瓷技艺。如果说中国给外国人第一印象,我想应该就是长城。
俗话说的好,不到长城非好汉。尤其是对于那些外国人来说,来到中国如果不去长城走一趟的话,那么根本就不算到过中国。长城和兵马俑一样,都已经经历过数千年的风雨。
他们都是在同一时期被建造的,那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国家秦朝。虽然说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的时间,但是在当时建造的这些东西依然被流传了下来,并且成为我们国家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这种遗产是任何国家都无法剥夺的,因为在它身上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信念和精神。
10.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作文1000字 篇十
今天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乘坐旅游大巴行驶了1个多小时后,我和妈妈来到了世界著名文化遗产明显陵。一下车,远远地看见红墙黄瓦,金碧辉煌,不愧是皇帝的陵寝,让我惊叹不已。
明显陵坐落于湖北省荆门市钟祥市,建于15,虽说已有500多年历史,可明显陵却一直屹立不倒,非常坚固,建筑完好无损,还是那么壮观,那么气派。
大门前有一片非常明净的湖,这方水塘因为处在风水学中“外明堂”的位置,故称“外明堂”,湖水衬着大门,遥相呼应,让人们感觉到现世安稳,岁月静好。青绿色的湖水在微风中泛起层层涟漪,给静谧的大门增添了几分动态之美。我们吃力地爬上陡峭的楼梯,来到明显陵大门前,大门有数十米高,一共分为三层,第一层用砖石铺成的像长城一样的城墙,中间有一个拱形的大门;第二层用红砖拼成的墙面,亮得发光,也是有一个拱门;第三层也是用红砖瓦拼成的墙面,顶上有两个用石头雕刻的龙头,寓意龙凤呈祥。第二层和第三层可供欣赏观景,俯瞰世间万物。
我们穿过残破的古石道,来到一座单檐山式建筑新红门处。新红门是整个显陵的门户,传说起到护卫陵宫的作用,它依山而建,错落有致,东临纯德山,西接外明堂,两侧与外罗城相连,建筑四周紧密相连,真是块风水好地。
新红门没有三道拱卷式门洞,与明十三陵中朱厚璁的永陵格外相似,门前东西两侧各有一方汉白玉制成的下马碑,碑的前后都刻着“官员人等至此下马”楷书大字,是按嘉靖权臣严嵩的手书而刻,象征哪怕皇帝到了阴间,九五之尊至高无上的皇权也不容侵犯。
我和妈妈走着走着,看到了横跨于九曲御河的三道并列的单孔石拱桥,尽管历经了500多年的风雨沧桑,石桥柱头和栏板上的雕刻依然清晰,依然漂亮。每个柱头上都有一个石狮子,它们形态各异,有的摩拳擦掌,有的欢乐摇滚,有的似乎在向我们打招呼。有的狮子身上还有幼崽在玩乐,不亦乐乎,在它们的俏皮活泼中还透露着几分庄严与神圣,让这座皇家陵寝显得更加肃穆。
历经五个多世纪的战乱沧桑,陵墓的封土上已经长出了许多橡树,这些橡树对保护宝顶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书上说大树的树冠有多大,树根就在地下占据多大地方,想象一下,这一颗拥有巨大树冠的橡树,树根在地下,纵横驰骋,交错缠绕,紧紧地扒住封土和周围的城砖,这对偌大的宝顶何尝不是一种荫庇?因此,橡树在明朝皇陵的宝顶上的出镜率极高,就像宝顶的一张名片。
傍晚的陵园内,除了我和妈妈,再无一人。我和妈妈走出陵园,站在恩门、恩殿遗址前,高大的方城明楼在夕阳下依然辉宏壮丽,四周的茂林修竹充满着生机。这绝妙的风景,为日暮下的`明显陵又增添了几分古朴庄重。面对这座陵墓,我仿佛看见了明显陵全盛时辉弘壮观的宫殿建筑,又看见了明末显陵因战乱而冒起的滚滚浓烟,听见了木梁坍塌,砖石崩裂的呻吟,这呻吟的发出者不仅是战火中即将被毁的明显陵,更是无力回天的大明王朝。
11.世界文化遗产在中国 篇十一
国家兴则园林盛。随着国家的日益强盛,颐和园的规划建设、经营管理、综合服务、文化发展、绿化美化等各工作蓬勃发展。从保护园林,发展到保护文化:从保存遗产,发展到用遗产为当代服务:从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发展到过去、现在、未来水乳交融,为当代中国描绘出了一条世界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清晰之路。
多年来,颐和园在景区管理、遗产保护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得到行业内外的普遍认同和肯定,先后获得“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公园、全国建设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创建文明行业示范点”等国家级殊荣十余项、北京市级各类荣誉上百项,颐和园E_19益成为深受国内外游客关注的历史文化景区和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
2012年,首都建设世界城市的工作全面提速,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在“十二五”承前启后之年各项工作也全面铺开,特别是“推动皇家园林建设”、“构建首都世界名园体系”、“北京中轴线申遗”等城市发展战略的提出,预示着北京公园事业跨越式发展时代的来临。
伴着时代的步伐,作为举世瞩目的世界文化遗产单位和首都重要的历史名园,颐和园进入跨越式发展的黄金期,通过以“文化建园、科技兴园、依法管园”为导向,深化“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
立足优势、突出特色,加强管理,强化服务,以”服务首都生态文明建设,传承北京历史名城文化,打造世界一流名园”为目标,努力构建世界名园体系,培育名园品牌。
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理论的指导下,颐和园将以挖掘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促进文物古迹、古都风貌等的有效保护、延续和利用为己任,从全新视角对历史名园品牌及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进行分析定位和前景展望,积极探索遗产保护、文化传承、文化产业以及历史名园品牌培育的发展路径和方向,并在智能化管理、标准化服务、对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努力将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变成文明向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和示范引领力的一流名园,实现从优秀文化遗产保护地的管理者向东方文明传播者的新跨越。
雍客华贵 庄重颐和
北京的皇家园林颐和园,位于北京市西北部,是中国清代(1644—1911年)修建的,以万寿山、昆明湖及诸多宫苑建筑为主体的大型山水园林。它是中国悠久造园艺术的经典范例和现存规模宏大、保存完整的中国皇家园林。
颐和园以其天人合一,浑然一体的园林建筑风格,深厚的历史积淀,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名副其实的“博物馆式皇家园林”。
博物馆式的皇家园林
颐和园是中国几千年南北各地园林景观艺术融会贯通的集成大作,以卓越的规划和精美的建筑,完美诠释了古代中国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哲学思想、美学观念以及工艺造诣,显示了中国古代皇家宫廷对居住、游览、治国、修心等生活环境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颐和园以万寿山、昆明湖为基本框架,占地300.8公顷,水面约占四分之三。万寿山前山以八面三层四重檐的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后山有宏丽的藏式佛教建筑四大部洲和耸立于绿树丛中的五彩琉璃多宝塔。万寿山上还有景福阁、重翠亭、写秋轩、画中游等各式楼台亭阁,堪称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之集中展现。烟波浩淼的昆明湖中,宏大的十七孔桥如长虹偃月倒映水面,涵虚堂、藻鉴堂、治镜阁三座岛屿鼎足而立,寓意着神话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蜿蜓曲折的西堤犹如一条翠绿的飘带,萦带南北,横绝天汉,堤上六桥,婀娜多姿,形态互异。与前湖一水相通的苏州街,酒幌临风,店肆熙攘,仿佛置身于二百多年前的皇家买卖街,谐趣园则曲水复廊,足谐其趣。在昆明湖湖畔,还有著名的石舫,惟妙惟肖的铜牛,赏春观景的知春亭等点景建筑。
园内花木欣欣向荣,各色花木圆季不断
古树名木是颐和园的植物特色,古树造景在布局上与园林建筑和山形水系相得益彰,将主体建筑烘托得巍峨壮美。园林树种以北方耐寒又寓意着”长寿永固”的松柏为主,大量引种各地有代表性的树木花卉。昆明湖堤岸桃柳成荫,昆明湖养殖荷花,庭院栽植四时花卉。从初春开始,园中的花木相继盛开,山野、庭院、湖面、桥头繁花似锦,香气袭人。每年的九月至十月,颐和园都举办以“颐和秋韵”为名的桂花展览,在东宫门、仁寿殿、东堤一线等重要景区摆放百年古桂与大型盆栽桂花组成的桂花花带。伴着习习秋风,桂花芬香随风飘逸,香溢满园。
圆万件园藏文物精美绝伦
作为清代皇家最钟爱的生活场所,颐和园内珍藏四万件文物藏品,有釉色鲜润的历代名窑瓷器,有雕镂精工的玉雕牙雕,有色彩斑斓的织锦,有珠宝、翡翠、珊瑚、玛瑙装饰的形形色色的宫廷陈设,还有沉香、紫檀、乌木、红木、花梨、金丝楠木等贵重木料制作的各式家具。
这些种类繁多、制作精美的文物不仅与建筑。园林相依存,丰满了整个园林体态,而且以其特定的皇家功能和珍贵的历史价值,也为颐和园所折射的历史和文化增添了光辉。
东方园林的杰出典范
颐和园代表了中国皇家园林最高造园艺术成就,是利用自然、人化自然的东方园林巨制的杰出范例,在世界造园史上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在当今社会,颐和园作为调节城市生态的自然山水群落,发挥着积极的功能,并成为体现古都风貌的重要标志和建设园林城市的响亮例证。1998年颐和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给予高度评价:1.北京的颐和园是对中国风景园林造园艺术的一种杰出的展现,将人造景观与大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2.颐和园是中国的造园思想和实践的集中体现,而这种思想和实践对整个东方园林艺术文化形式的发展起了关键性的作用:3.以颐和园为代表的中国皇家园林,是世界几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
nlc202309011537
清漪风月 绝世颐和
颐和园,其前身名为清漪园,是中国封建专制时代营建的最后一座皇家御园。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历时15年而成,是紫禁城之外的另一处皇家胜地。
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以庆祝母亲孝圣皇太后六十大寿的名义,在瓮山圆静寺废址修建大型佛寺——大报恩延寿寺,改瓮山为万寿山,为母亲祝寿祈福:同时仿汉武帝在长安开昆明池训练水军的史事,改西湖名为昆明湖。第二年,乾隆将这座以水景取胜的园林命名为——清漪园。
清漪园的建筑物按其功能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宫殿、寺庙、庭院建筑群、园中园、单体点景建筑、长廊、戏楼、城关、农舍、街肆、亭桥等。乾、嘉、道、咸时期的清漪园,主要是作为皇帝政事之余散志澄怀,游览风光的别苑存在,园林中的主要活动是礼佛上香和祭祀龙神。皇帝们也在清漪园内举行过一些政治、军事活动。如乾隆曾在勤政殿接见并宴请过蒙古族厄鲁特部来使,在昆明湖中举行过水操演练:嘉庆曾在玉澜堂、谐趣园中接见大臣,处理政务:咸丰曾在园中接见过少数民族土司等。
咸丰十年(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包括清漪圆明园在内的京西“三山五园”皆遭焚掠,建筑大部分被烧毁。畅春园、圆明园等皆成陈迹,但历史的机缘巧合,却使得二十年后清漪园在慈禧太后的手中重现灵光。光绪十二年(1886年),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和其他款项,重修清漪园并于1888年改园名为颐和园,成为慈禧太后晚年的颐养之地。
颐和园基本恢复了清漪园的旧观,仅有少量的改动以及部分因财力不济未能恢复的区域,总占地300.8公顷,水面约占四分之三,大体分成三个区域:以庄重威严的仁寿殿为中心的政治活动区:以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等庭院为中心的生活区:由万寿山、昆明湖、后溪河组成的游览区。园中有点景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古建筑3000余间,面积近70000平方米,古树名木1600余株。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
万寿山南麓体形平实,一条直冲云霄的中轴线上,是金黄色琉璃瓦顶的排云殿建筑群,这组金碧辉煌的建筑自湖岸边的云辉玉宇牌楼起,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终至山顶的智慧海,重廊复殿,层叠上升,气势磅礴。巍峨高耸的佛香阁八面三层,占据着六十米高的万寿山的制高点,踞山面湖,统领全园。沿万寿山南麓而建的长廊,全长728米,是中国古建筑中最长的游廊。长廊一线两侧零星分布着一个个大小院落,漫步其间,步移景换,浓丽富贵。
万寿山北麓,地势起伏,道路幽邃,松柏参天:水面时开时合,夹岸幽谷浓荫。山北坡有一组仿西藏寺庙建造的四大部洲建筑群,层台耸翠,雄伟庄严。后溪河中游,是模拟江南水肆建造的买卖街,铺面房鳞次栉比,错落有致:水陆和驳岸港汉纵横,钱庄、当铺招幌临风,再现了一幅江南水乡清秀妩媚的风景画卷。
在昆明湖的西部,一条仿杭州西湖苏堤而建的西堤,将湖水分割为昆明湖和团城湖两块水域。远远望去,这条长堤与玉泉山、西山的借景环境融合在一起,使颐和园有限的空间大无边际。堤上六桥,形态互异、婀娜多姿。湖中还有宏大的十七孔桥如长虹偃月倒映水面,在湖畔岸边,还建有著名的石舫和赏春观景的知春亭等点景建筑。惟妙惟肖的镇水铜牛与湖对岸的“耕织图”建筑群遥相呼应。
晚清民国时期,内乱外患频仍,颐和园也日益荒芜: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以及人民群众的关怀下,颐和园重新焕发光彩。颐和园管理处以继承和保护历史文化瑰宝为宗旨,逐渐恢复旧观,使颐和园成为首都展示中国灿烂历史文明和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1961年,颐和园成为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2月2日,颐和园荣列“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九十年代初进行了昆明湖240年历史上的首次清淤和为期三年的万寿山绿化整治:二十一世纪初颐和园进一步加大保护力度:净化园内游览环境、进行周边环境规划整治、开展景区复建工程:先后复建了四大部洲、苏州街、景明楼、澹宁堂、耕织图等清漪园时期的建筑,新建了文昌院园林博物馆,使4万余件园藏文物得到了妥善保护:收回长期被占的清外务部公所,建成功能齐备的游客服务中心。2007年颐和园被评为全国5A级景区,多年来,颐和园在遗产保护、美化景观、文化挖掘、文物保护等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保护和管理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使这块东方文化的瑰宝不断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中国的颐和园,也是世界的颐和园,每年国内外慕名而来的参观者均在1000万以上人次,是北京古都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北京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并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催化剂。随着北京世界城市建设进程的推进,北京国际旅游终极目的地的地位也会逐渐强化,以颐和园、天坛等为代表的北京历史名园将充分利用这一时机,在北京世界城市建设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作用,获得越来越高的认知度,成功的打造出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世界名园。
知名景点
昆明湖:
昆明湖是颐和园中最富魅力的一处风景,总面积达二百余公顷。粼粼的湖水,蜿蜓的堤式,错落的岛屿,以及隐现在湖畔风光中的各式建筑,组成了颐和园中以水为主体的绝色风景。
按照中国历代皇家园林“一池三山”的理水方式,在湖内建有“南湖岛”“治镜阁岛”和“藻鉴堂岛”三个中心岛屿,并且仿照杭州西湖的苏堤修建成西堤,还有十七孔桥、知春亭、等众多景观,被乾隆皇帝称誉为“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
万寿山:
万寿山为燕山余脉,高58,59米。前山以八面三层四重檐的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从山脚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东侧有“转轮藏”和“万寿山昆明湖石碑”。西侧有五方阁和铜铸的宝云阁。后山有宏丽的藏式佛教建筑四大部洲和耸立于绿树丛中的五彩琉璃多宝塔。山上还有景福阁、重翠亭、写秋轩、画中游等各式楼台亭阁,堪称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之集中展现。
nlc202309011537
长廊:
长廊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共二百七十三间,全长七百二十八米,枋梁上还绘有人物、山水、花鸟等各种彩画八千多幅,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最精彩的廊中上乘之作。蜿蜓的长廊如同一条五彩的飘带,巧妙地连缀着湖山之间的轩、馆、楼、台、亭、阁、舫、榭,使它们和谐成为一体。
排云殿、佛香阁景区:
排云殿、佛香阁景区是颐和园内建筑布局最完整、建筑形式最丰富的中轴建筑群体,殿、阁、廊、亭、桥、坊、碑等建筑约两万平方米。从临水的云辉玉宇牌坊至排云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众香界、智慧海、层层升高,排列有序,气势巍峨,金碧辉煌,将园林、寺庙和宫殿融为一体。
清晏舫:
清晏舫原称石舫,是颐和园中著名的水上建筑,取“河清海晏”之意,命名为”清宴舫”。颐和园的清宴舫是中国古典园林舫类中体量最大、造型最美、建造最精的建筑,不仅优雅得体,又与周围园林环境相得益彰。
苏州街:
苏州街原称买卖街,乾隆时仿江南水乡而建,是专供清代帝后逛市游览的一条水街。街全长三百余米,以水当街,以岸作市,沿岸设有茶馆、酒楼、药房、钱庄、帽店、手饰铺、点心铺等六十多个铺面,集中展现了十八世纪中国江南的商业文化氛围。
十七孔桥:
十七孔桥是颐和园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中国园林中最大的桥梁建筑,如一道长虹横卧在昆明湖上并衔接着南湖岛和廓如亭。桥栏的两端有四只石雕的异兽,威猛雄健,当属清代石雕艺术品中的杰作。
德和园:
德和园戏台始建于1891年,与故宫的畅音阁和河北承德避暑山庄的清音阁并称为清宫三大戏楼。德和园戏楼的建筑规格与历史内涵为三大戏楼之最,堪称中国古代戏楼之中登峰造极的存世代表。
园内的三层戏台是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木结构古戏台,其建筑设计精巧、气势宏伟,极富科学和艺术价值:清代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杨小楼,谭鑫培等都曾在此为慈禧太后献艺,被誉为“京剧的摇篮”。
仁寿殿:
仁寿殿取自《论语》中“仁者寿”之意。这里是慈禧和光绪住园期间临朝理政、接受恭贺和接见外国使节的地方,为颐和园听政区的主体建筑。仁寿殿中陈设着许多珍贵的文物,都是清代帝后使用过的原物,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
耕织图:
耕织图位于颐和园西北部,是一处以河湖、稻田、蚕桑等自然景观为主,具有浓郁江南水乡风情的景区。因其蕴涵“男耕女织”的思想,而成为颐和园清漪园时期的一处匠心独运,天作人和的绝妙佳景。
听鹂馆:
听鹂馆原是乾隆为其母看戏所建,内有两层戏台,因古人常借黄鹂鸟的叫声比喻音乐的优美动听,故名之为“听鹂馆”。清末这里是慈禧太后宴请外国使臣、及其宠臣、嫔妃们看戏饮宴的重要场所。建国后,听鹂馆成为中国著名的宫廷菜系饭庄,先后接待过上百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
听鹂馆饭庄的菜肴以“宫廷风味”为特点,以“寿膳房”的膳单为依据,沿用传统工艺,将各类膳食合理搭配,创造出既有古代风格又符合现代营养科学的菜点:种类丰富、选料严格、制作精细、色彩艳丽、形象逼真、醇鲜可口、享誉中外。
西堤和西堤六桥:
昆明湖的西堤是乾隆时仿照杭州西湖的苏堤修筑的。这道长堤和玉泉山、西山融合在一起,使颐和园有限的空间得到无限的拓展。西堤的修筑,增添了昆明湖的景色,使水上景物丰富多姿。在西堤柳条吐绿、桃花绽红的季节,一条彩色缤纷的长堤,浮现在昆明湖的西部,是难得的画境。掩映在湖光山色中的西堤六桥,也是仿照苏堤六桥建造的,由北向南排列的顺序是:界湖桥、豳风桥、玉带桥、镜桥、练桥、柳桥。在练桥和柳桥之间,还有一座玲珑精致的景明楼。
12.世界文化遗产在中国 篇十二
宏村生态旅游资源现状
宏村有着一套完善的供水系统, 水系设计科学又别出心裁。南宋绍兴年间, 宏村人独具匠心开仿生学之先河, 建造出堪称“中国一绝”的人工水系, 围绕牛形做活了一篇水文章, 以雷岗山为“牛头”, 村口的两株古树为“牛角”, 村民们将村西的河水引入村内, 开凿了一条近1米宽的水圳即为“牛肠”, 九曲十弯, 为各家各户提供生活用水, 同时也起到调节气温和美化环境等作用。水圳在村的中部形成半月形的月沼即“牛胃”, 又在南部形成弓形的南湖即“牛肚”, 构成了宏村独特的风貌。村中各户皆有水道相连, 汩汩清泉从各户潺潺流过, 层楼叠院与湖光山色交辉相映, 处处是景, 步步入画。村内外人工水系规划, 体现了人类巧用自然资源的智慧, 可以说是节约型社会利用可再生资源的典范。
在皖南众多风格独特的徽派民居村落中, 宏村是最具代表性的。宏村建筑主要是住宅和私家园林, 也有书院和祠堂等公共设施, 建筑组群比较完整。村内街巷大都傍水而建, 民居也都围绕着月沼布局, 住宅多为二进院落, 有些人家还将水圳引入宅内, 形成水院, 开凿了鱼池, 营造出“门外青山如屋里, 东家流水入西邻”的天人合一的生活环境。可以说, 宏村是水做的宏村, 宏村也因有水, 显得格外有灵气。全村现存明清古民居137幢, 比较典型的有被称为民间故宫的承志堂、培德堂, 徽商故里的三立堂、乐叙堂, 保存较为完整的古代书院南湖书院。粉墙青瓦、鳞次栉比的古民居群, 湖光山色与层楼叠院和谐共处, 自然景观与人文内涵交相辉映, 四周山色与粉墙黛瓦倒映湖中, 山、水、民居与人自然融为一体, 构成一个完美的建筑艺术整体。2000年11月30日, 拥有800多年人文历史的宏村,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度评价为“人类古老文明的见证, 传统建筑的典型作品, 人和自然结合的光辉典范”, 以唯一的古村落典型代表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已成为全人类的瑰宝。
围绕保护第一责任, 精心呵护文化遗产
近年来, 宏村始终坚持在保护与发展的良性互动中发展旅游产业。宏村对祖祖辈辈创造的文化遗产始终严格遵守“保护为主, 抢救第一, 科学开发, 永续利用”的原则, 实行系统性的保护与管理。
1、科学保护。坚持以科学为龙头, 先后编制《黟县宏村古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宏村镇镇域规划》、《宏村旅游发展战略研究》、《宏村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宏村古水系保护规划》, 古村落实现了从被动保护向主动保护, 从单一保护向全面保护, 从静态保护向“活态”整体性保护的转变。
2、依法保护。严格遵守《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文物保护法》、《安徽省皖南古民居保护条例》、《黟县西递、宏村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依法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严厉打击一切破坏文化遗产的行为。宏村专门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成立民间保护协会, 制定《村规民约》, 与农户签订保护协议, 根据《宏村古民居保护和修缮办法》规定, 实施好古民居保护和修缮工程, 构筑了政府与民间联动的保护网络。
3、开发中保护。坚守保护优先、开发服从保护的原则, 在保护中开发, 以开发促进保护, 投入5000多万元, 逐步实施了古民居保护、三线地埋、白蚁防治、室内电路整改、消防隐患整治、道路仿古硬化、封山育林、名木古树复壮等保护工程, 完成农贸市场、旅游工艺品市场搬迁, 推进邑溪河流域综合治理、农业综合开发、污水治理、月沼南湖清淤、生态公墓建设等环境治理项目, 有效维护了古村落保护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延续了文化遗产文脉, 初步构建了保护文化遗产、促进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围绕发展第一要务, 奋力打造旅游经济
紧紧围绕“城镇推进、旅游提升、产业优化、社会和谐”的发展思路, 依托遗产、生态、文化三大资源, 促进旅游产业转型、提质和增效, 加快现代国际旅游重镇建设进程。
1、旅游经济持续平稳发展。深入开展5A创建和“四大整治”活动, 大力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整治旅游环境, 加快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旅游等。2008年仅宏村景区接待游客80.8万人次, 门票收入3976.3万元, 同比增长4%和4.3%。新增国家4A级景点1处, 3A级景点1处。乡村旅游的迅猛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活力和不竭动力。
2、遗产保护逐步规范有序。制定《宏村古民居保护和修缮办法》, 投入200万元完成古民居修缮工作。结合“四大整治”和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 清理河道、建设各生态型公墓、实施污水处理、邑溪河上游小流域综合治理等环境整治项目。创新政府—公司—村民“三位一体”的消防工作模式, 确保古民居消防安全。全面完成官川农民新区建设, 安置缺房农民79户。
3、对外开放进一步推进。奔赴北京、沈阳等大中城市进行宣传、推介。央视《中国商人》、《水与中华》宏村篇完成拍摄, 接待海内外各大媒体百余批次, 进一步提升了宏村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4、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2008年外出招商15次, 接待外商考察7批次。开工建设农业、旅游、工业、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等项目22项, 完成投资1.7亿元。
5、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作为黄山市委、市政府“抓百村、促千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2008年, 全村经济实现“三个突破”:即农村经济总收入突破800万元, 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330万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6000元。初步实现了保护与开发并举的目标。建成城乡一体化新亮点官川农民新区、生态旅游新亮点木坑等。
围绕民生第一需求, 努力促进文化传承
文化传承与旅游开发建设互相促进协调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践。
1、发挥旅游业的产业联动优势和产业辐射功能, 积极引导各种资源和要素向新镇区有效聚集。大力支持民间资金投资旅游服务接待设施建设, 努力形成与世界级旅游胜地相匹配的旅游综合服务能力。
2、发挥旅游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 为周边农村地区发展培育旅游产业提供支持。积极做好新景点景区的开发, 依托宏村古村落, 加快龙池湾古农园、卢村木雕楼、塔川秋韵、木坑竹海、赛金花故居、屏山风水村、协里风光等景点景区的开发步伐, 确保宏村进入5A景区行列, 在周边形成3A以上景区7个, 重点培育50户特色“星级农家乐”, 大力发展古民居体验式茶吧、酒吧、咖啡吧等具有乡村特色的休闲项目, 形成以宏村古村落为代表的精品乡村旅游产品体系。
3、大力发掘徽州民俗传统文化, 不断增强遗产地人民群众投身文化传承的根本动力。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积极挖掘、整理及复原传统文化习俗。坚持用文化支撑、包装、拓展旅游, 推出“古黟民谣小唱”等文艺表演活动, 挖掘整理徽州祠祭、古黟民谣、雉山凤舞、婚嫁迎娶等民间艺术和民俗风情。
【世界文化遗产在中国】推荐阅读: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作文通用08-29
世界文化遗产10-09
南非八大世界文化遗产06-22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11-18
走近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学科整合活动方案11-02
世界文化宝库09-22
世界文化概论考试重点09-13
世界文化史第三章09-27
世界文化史复习题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