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滨孙漂流记的心得

2024-06-13

鲁滨孙漂流记的心得(精选17篇)

1.鲁滨孙漂流记的心得 篇一

读书《鲁滨孙漂流记》心得

我读的乃一本《鲁滨孙漂流记》文中的鲁滨孙穿着羊皮做成的大衣和裤子与简便羊皮鞋。

鲁滨孙违背了父母的旨意,外出航行,不料,大船被劫了。他当了奴隶。在一个捕鱼的好时机中逃了出来。航行了几天,终于遇见了一位船主救了鲁滨孙并帮助了他成为了种植园主。渐渐生意好了,但由于朋友的劝告又开始航行去收购黑奴。不幸被大海隔离在一座小岛上。鲁滨孙坚持斗争,生活了几十年。终于回到家乡。

读了这本书,让我懂得了每个人应该学会自理生活,遇到难事,冷静应对,他的事迹是我们广大学生应该学习的伟大榜样,同时也有好多好词好句为我们应用。

2.鲁滨孙漂流记的心得 篇二

《鲁滨孙漂流记》这个故事是一个关于冒险、智慧和勇敢的故事。

鲁滨孙热爱航海, 他的梦想是乘着风浪, 做一个远航到世界尽头的水手。可是他父亲希望他成为一名律师, 因为他的大哥在与西班牙人的战斗中不幸牺牲了。二哥的下落, 鲁滨孙至今一无所获。所以父母希望他能永远留在他们身边。

最终, 鲁滨孙终于出海了, 可是他的运气一直不怎么好, 多次厄运来袭, 最终把他遗落在一个荒岛上, 鲁滨孙在这个荒岛上奋力生存, 还找到了一个很好的伙伴“星期五”。在鲁滨孙整整28年的自救过程里, 这个荒岛已经成了可以居住舒坦的世外桃源。

我印象最深的角色就是鲁滨孙忠实的朋友“星期五”了。他在荒岛上和鲁滨孙一起生活, 可以说他把一生都给了鲁滨孙, 他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最为深刻了:“你杀了星期五吧!不要赶星期五离开。”他说这些话的时候, 眼睛里噙着泪。

3.读《鲁滨孙漂流记》有感 篇三

我读了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深深地被这本书所吸引,它让我感受到了鲁滨孙那惊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特别是那极强的自我生存、自我保护能力,永远值得我学习。

在荒无人烟、缺乏最基本的生活条件的小岛上,鲁滨孙孤身一人,克服了许许多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以惊人的毅力顽强地生存下来。他充分利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修建住所、种植粮食、驯养家畜、制造器具、缝制衣服……为了不被野人吃掉,他竟冒死救下“星期五”,并把他教育成一个忠实的奴仆、合格的助手。最后鲁滨孙终于把荒岛改造成井然有序、欣欣向荣的家园,实在令人敬佩!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像鲁滨孙那样的遭遇很少见,但也会遇到危险或灾害,我们也应该学会自我保护,顽强生存。如有一次,我上山寻鸟蛋、抓野味,遇到一只狗熊想吃我。我正想拔腿逃命,突然想到老人讲的“遇到熊瞎子千万不能狂跑”。于是,我一边注视着狗熊的举动,一边慢慢地向后退。当狗熊快要追上我时,我连忙脱下衣服放在地上。狗熊走到衣服前闻一闻、扒一扒,我又逃出了一段路。狗熊一次次追上来,我的衣服也脱光了,怎么办?这时,突然刮来一阵风,狗熊摆一摆头,眼睛眨巴眨巴,想竭力睁大。哇!我发现狗熊的睫毛特别长,如果迎着风跑,睫毛就会把它的眼睛遮住,这样必定影响它追我的速度。这个发现让我如获至宝,我马上折转身向上风撤退。果然奏效,狗熊的速度慢了许多!我终于成功逃脱!

鲁滨孙身陷绝境,竟能以顽强的意志生存下来。我们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危险,也应该勇敢地面对,保护自己,去挑战厄运。只有这样,才能像鲁滨孙那样,永远是一个胜利者!

4.鲁滨孙漂流记阅读心得 篇四

今年暑假,我读了一本名叫《鲁滨逊漂流记》的书。它出自被誉为“欧洲小说之父”丹尼尔笛福之笔。这本小说被认为是第一本用英文以日记形式写成的小说,享有英国第一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的头衔。这是一本能给予人坚定信念的书。至今回想起鲁滨逊在孤岛上的生活经历,我心里仍然无比佩服。

这本书的主人公鲁滨逊是一个英国人他从小就酷爱航海和冒险,但是他的家人极力反对。长大后他不顾家人的阻拦登上了一艘开往伦敦的船,可是船在路上时遇上了险恶的大风浪海浪把他卷上了岸,但幸运的是他活下来了,醒来后就发现自己在一座小岛上。这座小岛荒无人烟,鲁滨逊在这里生活了20xx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没有气馁靠着顽强的毅力和非凡的智慧建房子、种粮食、养山羊、造船只、烧瓷器、编箩筐。他还救了野人“星期五”并教会他说话。 有一天他们发现有一艘英国船在这里停着原来是这艘船上发生了叛乱,水手把船长给绑架了,鲁滨逊和“星期五”成功的救出了船长船长愉快的答应带他们回英国去。

鲁滨逊在这艘船上行驶了半年后,终于回到了英国。 鲁滨逊真是太伟大了如果是我独自在荒岛上生活又能生活几天?一天?两天?我又能做什么?在荒岛上大哭?我们应该学习鲁滨逊不怕困难,面对困难永不低头的乐观向上的精神,勇敢的去面对困难,不要因为一些在成功路上小小的绊脚,就阻止我们向成功路上迈出的一大步。只要像鲁滨逊那样有勇气、有毅力、爱劳动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财富就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在这个缤纷的暑假里,我完全相信并理解了这句话,我应该用全部的精力努力学习,只有像鲁滨逊那样不畏艰险,百折不挠,才能不断创造奇迹。

5.读鲁滨孙漂流记心得 篇五

只有一遍一遍阅读,去挖掘,去琢磨,才能真正体会到这部世界名著魅力。这个故事是发生在1659年9月30日,一个人在一次航行中上遇到了可怕的风浪,翻了船,除他之外无一人生还。他流落到了孤岛上。凭着他惊人的毅力与勇气,在二十八年后,他依靠自己的智慧逃出了孤岛,这个人就是倒霉而又幸运的鲁滨逊·克罗索。他在荒芜人烟的孤岛上生活了28年啊!多么惊人的一个数字!

他用自己的力量竟在岛上生活了28年,在这28年他用自己在船上的东西开始种植东西

有大麦、稻子,自制的器材烘出了粗糙的面包。他捕捉并驯养野山羊,让其繁殖。他还制作陶器等等,保证了自己的生活需要。他还在荒岛的另一端建了一个“乡间别墅”和一个养殖场。虽然这样,鲁滨逊一直没有放弃寻找离开孤岛的办法。他砍倒一棵大树,花了五六个月的时

间做成了一只独木舟,但船实在太重,无法拖下海去,只好前功尽弃,重新另造一只小的。 鲁滨逊在岛上独自生活了后,直到有一天,他发现岛边海岸上有一个脚印。不久,

他又发现了人骨,生过火,原来外岛的一群野人曾在这里举行过人肉宴。鲁滨逊惊愕万分。此后他便一直保持警惕,更加留心周围的.事物。直到第24年,岛上又来了一群野人,带着准备杀死并吃掉的俘虏。鲁滨逊发现后,救出了其中的一个。因为那一天是星期五,所以鲁滨逊把被救的野人取名为“星期五”。此后,“星期五”成了鲁滨逊忠实的仆人和朋友。接着,鲁滨逊带着“星期五”救出了一个西班牙人和“星期五”的父亲。不久有条英国船在岛附近停泊,船上水手闹事,把船长等三人抛弃在岛上,鲁滨逊与“星期五”帮助船长制服了那帮水手,夺回了船只。他把那帮水手留在岛上,自己带着“星期五”和船长等离开荒岛回到英国。

鲁滨逊是个英国人,从他的身上,我读到了勇气,一人在一个孤岛上,孤独寂寞得度过

了28年,要是我早就精神崩溃了,可他却坚持了下来,虽说他过着野人一般的生活,每天都是那么枯燥,劳作——吃饭——睡觉,没有一点的快乐,只有无限的寂寞,而且不知道这种日子还要过多久,还有着被野兽袭击的危险……再后来,他还要与别的野人守卫领地,不被其他人杀死……他身上所散发出的勇气,是没有人能与之比拟的。

鲁滨逊是个充满勇气的人,从他的身上,我读到了智慧,一个人在林间、岩地、海边自己制作工具,建造家园,用自己的智慧,驱赶乌鸦,保护自己的劳动成果,自己想办法利用自己亲手制作的耐用、实用的工具,获取更多对自己有利的工具与物品。保证自己的食物来源,他还饲养了一些动物,作为自己这几年中的伴偶。他也能从这杯苦咖啡中尝到一丝丝的甜味,“生活再苦也有甜!”他充分的发挥了自己的智慧,令灰色的天空慢慢放光,变成了阳光万里的艳阳天!

鲁滨孙是个拥有智慧的人,从他的身上,我读到了渴望,几年生活在孤岛上,生活在时间的冲击下,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但埋在鲁滨逊心底永远不变的是他想离开孤岛回到英国的那鼓强烈的渴望!那种对文明社会的渴望,就像沙漠中的人对水的渴望,像近代中国想突破各国压制的渴望,更像汪洋中迷途船只想要看见大陆的渴望!这种渴望最终得到了满足,也许那时,鲁滨逊感受到的是无限的轻松与快乐!

鲁滨逊是个对未来有渴望的人,从他的身上,我读到了力量,孤身一人,独自在荒芜人烟的小岛上自制工具,捕杀野兽、建造小屋,这些不都需要力量吗?这些可都是力气活儿!若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人怎么能够击败那些野人、建造石头屋、上树摘树枝,如果没有一身的力量,他又该怎么完成这些困难的任务呢?

鲁滨孙是个力大无穷的人,从他的身上,我读到了一颗爱探险、爱闯荡的心。他原来呆在英国有着富足的田地,安适的生活,温馨、快乐、美满的家庭,他为什么要放弃这些,去可能失去生命的海洋上……后来他在孤岛上有了安定的生活,但是他用残船制作了一艘小船,

目的不是逃离这个小岛,而是去全面了解这个岛屿,在一个海域很容易沉没,但是他一次次地尝试,一次次的失败……最后,他终于成功了,他了解了这个小岛,使自己的生活更加方便……这些东西最初不都是源于他的那颗爱探险、爱闯荡的心吗?也正是因为他这颗心,令他最后回到了英国,回到了文明社会。

鲁滨孙是个充满勇气、充满力量、拥有智慧、拥有渴望、拥有一颗爱探险、爱闯荡的心所令人敬佩的英国人!

鲁滨逊返回英国的时候他已离家35年,他在英国结了婚,生了三个孩子。妻子死后,鲁滨逊又一次出海经商,路经他住过的荒岛,这时留在岛上的水手和西班牙人都已安家繁衍生息。鲁滨逊又送去一些新的移民,将岛上的土地分给他们,并留给他们各种日用必需品,满意的离开了。

6.读了《鲁滨孙漂流记》心得体会 篇六

是的,让我们想想看:鲁滨逊一个人在岛上生活了20多年,吃尽了苦头,但他还是生存了下来,他靠的是什么?靠的是顽强的意志和奋斗的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使我感到震撼。鲁滨逊生活在一个荒岛上是很孤独的,没有人陪他,这种生活是难以令人想象出来的,而且很困难,鲁滨逊需要自己去创造出生活的必备物品(因为孤岛上没有现代物品),需要经受起大自然的考验,需要………,想到那里,我觉得他创造出来的是一种奇迹,一种不是普通人所能创造出来的奇迹!

当我读完第3遍时,才觉得,其实鲁滨逊不仅仅靠自己对生存的奋斗,实际上是一种对生命的渴望,只有发自内心的对生命的渴望,才会使鲁滨逊为了生存而奋斗,只有他的不懈奋斗,才会使他创造出一个人在荒岛上生活了的奇迹,而这种对生命的渴望,是来自他相信终有一天奇迹会出现,使他重新回到社会中去。

7.鲁滨孙漂流记的心得 篇七

约翰·洛克是英国伟大的哲学家, 他与大卫·休谟、乔治·贝克莱并成为经验主义代表人物。无论是约翰·洛克提出的经验哲学还是社会契约理论, 都对之后的政治哲学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也凭借这些哲学理论, 约翰·洛克被认为是启蒙时代中最具影响力的自由主义者与思想家。约翰·洛克的著作不仅对卢梭与伏尔泰产生了很大影响, 同时其理论也在独立宣言中得到了反应。在洛克提出的经验理论中, 他认为感觉与反省是获得经验的重要来源, 其中感觉是人利用感官对外界事物做出感知所获得的感受, 反省则是人对自身内心所做出的感受, 感觉与反应分别对应的是外部经验以及内部经验。洛克认为一切观念都以这两种经验为基础, 即“人心的印象或则是由外物经过感官印入人心的, 或则是在反省那些印象时它所发生的各种作用给它印入的。”

二、从洛克哲学看《鲁滨逊漂流记》

《鲁滨逊漂流记》对鲁滨逊的冒险经历做出了讲述, 在此过程中鲁滨逊所积累的人生经验同样是从感觉与反省两个方面获得的, 这种经验的获取途径与约翰·洛克所提出的经验主义理论十分吻合, 也正是在这种洛克式的经验获取模式中, 鲁滨逊才能够完成自我构建。

(一) 鲁滨逊的外部感觉。在鲁滨逊的冒险经历中, 外部感觉与内部反省对鲁滨逊的自我构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外部感觉来看, 鲁滨逊所生活的环境决定了它能够对自然事物做出直接的感知与接触, 并通过观察与实验来对自然世界、自然规律做出认知, 同时在此过程中获得感受与经验。在与世隔绝的孤岛中, 鲁滨逊对外界做出感知的对象为自然界, 在《鲁滨逊漂流记》中, 作者使用了大量的篇幅描写了鲁滨逊对外界的观察与学习, 并描述了鲁滨逊通过工具的制造与利用来对自然做出改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观察是鲁滨逊获取经验的主要方式, 而这些描述就像是洛克通过《人类理解论》所表述的那样:“我们要想在有形实体方面有所洞见, 则必须凭自己的感官, 一点一滴来从事经验, 来实地观察, 来亲身搜集自然史。”鲁滨逊通过对外界的观察与感知, 对孤岛的时间与地点做出了判断。同时通过观察的积累, 鲁滨逊也获得了更多的经验, 并总结除了一些与自然界相关的规律, 如他对孤岛中的季节变化和天气变化做出了认知, 同时对旱季和雨季的转换进行了掌握。在此基础上, 鲁滨逊开始尝试种植作物、制作面包、蜡烛、陶器等自然界不能提供给自己的事物。作者在对这些内容做出描述的过程中, 观察与实验来年各个词汇频繁的出现, 而鲁滨逊也的确是凭借对外界的感知以及实验的行为, 将一片孤岛改造成为了一个能够让人生存的世界。另外, 在鲁滨逊对自然做出观察的过程中, 鲁滨逊还是用记录的方式对身边事物进行着关注, 这些记录精细而准确。但是在对事物的色香声味方面所做出的记录也只有在描述事物的时候才会偶尔出现。瓦特通过自身所创作的《小说的兴起》对笛福和洛克思想存在的相似之处做出了这样的论述:他 ( 指笛福 ) 只满足于指示他所描写的事物的第一性质——它们的体积、外延、形状、运动和数量, 尤其是数量;而对事物的第二性质——它们的颜色、声音或者滋味——却很少注意。”由此可见, 在《鲁滨逊漂流记》的创作中, 笛福的语言风格与洛克经验主义哲学是十分相符的。

(二) 鲁滨逊的内部反省。鲁滨逊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对外部世界作出了改造与重新构建, 但是在自我的构建中, 仅仅通过外部感知是完全不够的, 在此过程中, 内部反省则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内部反省来看, 他对自身行动做出不断的思考, 同时对自身人生意义也进行着探索。在《鲁滨逊漂流记》中, 主人公在不断的对自我进行探索与反思, 他思考着命运以及自身与上帝的关系, 并探寻者人生的意义, 在此过程中, 鲁滨逊逐渐完成了自我的构建。如在对自然现象做出解释的过程中, 自然因果律一直是鲁滨逊做出的选择, 虽然在看到鼓舞生长后他认为是神迹论所产生的现象, 但是随后他又用自然因果律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推翻:“他曾随手在围墙边抖落了装有鸡食的布袋, 而那个地方刚好有岩石遮蔽太阳, 随后不久又下了一场大雨, 所以谷物便生长起来了。”另外, 对于沙滩上脚印, 鲁滨逊同样是用自然因果律推翻了神迹论, 他原本认为这是魔鬼留下的脚印, 但是在冷静的反省之后, 他认为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并且在经过论证后, 证明这种脚印不是自己的, 那么只能是自己没有到过的地方具有生物。当鲁滨逊感觉自己濒临死亡时, 他的精神与肉体同时陷入了危机, 在这种情况下, 他开始对“我是谁”这个问题作出反思, 同时也的确对这个问题作出了理解。他将这一问题与宗教觉醒联系起来, 并将上帝的拯救当做自身得以解脱的原因。在这个过程中, 鲁滨逊皈依上帝并为自身的人生意义找到了基础, 同时也让自身的精神获得了圆满与新生。

参考文献

[1]惠海峰, 申丹.个人主义、宗教信仰和边缘化的家庭——重读鲁滨逊漂流记[J].外国语文, 2011 (04) .

[2]程小玲.论鲁宾逊漂流记中反文学生态中心主义思想[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9 (01) .

[3]常转娃.鲁宾逊:一个和谐社会的统治者——从鲁宾逊漂流记看主人公的宗教观[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05) .

8.鲁滨孙漂流记的心得 篇八

关键词:《鲁滨逊漂流记》 艺术评介 主题评介 不平衡

英国作家笛福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初版于1719年,此后就开始了它在各个民族、各种语言中的漫长“漂流”。近二百年之后,在十九世纪、二十世纪的交汇点上,这部小说来到中国,开启了另一段百年漂流。本文将把目光集中在二十世纪前半叶这一中国人初次大量接触西方小说的时期,主要分析当时的主要译本及相关的评介,厘清此期中国人接受《鲁滨逊漂流记》的主导倾向、时代特色,以这部英国小说名著在中国的遭遇作为典型,映照我们对西方小说的认识和接受过程。

要了解《鲁滨逊漂流记》二十世纪前半叶在中国的传播接受状况,最直观的方法莫过于考察此期的译本——译本的种类、译本的翻译方式。最早的中文译本是沈祖芬的缩译本,1902年由开明书店出版,书名为《绝岛漂流记》。1905年,林纾、曾宗巩的译本《鲁滨孙漂流记》由商务印书馆初版,随后曾多次再版。从这个译本开始,这部小说的中文译名开始固定下来,尽管还有细节上的差别。例如,有的译本把人名写作“鲁滨逊”,有的写作“鲁宾孙”、“鲁宾逊”;有的写作“漂流”,有的写作“飘流”。而后出现的重要译本有严叔平译本(1928年崇文书局初版)、徐霞村译本(1930年商务印书馆初版)、顾均正、唐锡光译本(1934年开明书店初版)、李嫘译本(中华书局1941初版)、汪原放译本(建文书店1947年初版)、范泉译本(永祥印书馆1948年初版)等等。这些译本有全译,有缩译、节译,有文言,有白话,种类繁多,令人眼花缭乱。当我们越过这种直观印象,用一种简单的二分法来提问:我们的接受偏重于它的思想价值,还是偏重于它的艺术价值?这时,真正的接受状况才开始呈现出来,我们将会发现在这两种接受方面的失衡。

我们首先从各译本的序跋之类对《鲁滨逊漂流记》的介绍来观察这种不平衡。在1902年沈祖芬译本(《绝岛漂流记》)的译者自序中,谈到的是作者被鲁滨逊的冒险精神感动,所以立志将它翻译成中文,借鲁滨逊的冒险进取之志气“以药我国人”,对此书的艺术魅力却并未着笔。林纾、曾宗巩合译的《鲁滨孙漂流记》(一般称林译本)是二十世纪初最为流行的本子,林纾在书前《序》中只简略地提到此书“实为欧人家弦户诵之书”,大量的篇幅被他用在阐发此书的思想启迪上。这两篇序中对小说思想教益写得洋洋洒洒、对艺术手法和价值惜墨如金的做法,也同样出现在清末民初一些报刊的评论上。

这种不平衡的状况,在我们看来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个原因跟清末民初小说引进中那种“得鱼忘筌”的工具主义态度有关。“小说界革命”、“新小说”运动的发起,最初的动因就是借小说输入域外思想文化,达到“新一国之民”的政治目标。在二十世纪之初,像蔡元培提倡“美育”,像鲁迅兄弟主张把“异域文术新宗”移植到“华土”,这些比较重视文艺本身涵育人格的价值的主张,还只是“小众化”的声音。既然如此,对这一时期的人们来说,引进和介绍域外小说,当然要大力说明它在启发和改造国人思想上的作用,流连于小说的艺术本身反而像是不务正业。

第二个原因可能更为重要,影响也更为持久,那就是时人对《鲁滨逊漂流记》这类小说的艺术还不能接受,或者虽然内心能够欣赏它的艺术,却缺乏必要的批评话语来加以表达,以致心知其善而口不能言。

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如果不能说是走着一条“西化”的道路,至少也可以说是一条不断与西方小说融合的道路。但在二十世纪初期,对于习惯了中国传统章回小说的读者来说,骤然涌来的域外小说中还有许多他们不能接受的艺术形式。1905年,《新小说》杂志“小说丛话”栏发表了侠人的看法,他明确提到:“中国小说,卷帙必繁重,读之使人愈味愈厚,愈入愈深。西洋小说则不然,名著如《鲁滨孙漂流记》、《茶花女遗事》等,亦仅一小册子,视中国小说不及十分之一。故读惯中国小说者,使之读西洋小说,无论如何奇妙,终觉其索然易尽。”

在二十世纪上半叶,最早的一个译本——出版于1902年的沈祖芬译本和最后一个译本——出版于1948年的范泉译本,都是缩译本,大致相当于中篇小说的规模,其文体已经类似于“故事体”。这种译法,固然有针对少年儿童提供通俗读物的考量,同样也考虑到了“原汁原味”的《鲁滨逊漂流记》是否方便读者接受的问题。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后,《鲁滨逊漂流记》的译介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受到国语运动和新文学运动的影响,《鲁滨逊漂流记》的译本几乎都采取白话语体,内容上也较前一阶段的译本更忠实。从借助缩译来克服《鲁滨逊漂流记》的接受障碍,到中国读者能够真正接受“原汁原味”的《鲁滨逊漂流记》,这需要在长期的文学交流中培养出读者的新趣味。从对于《鲁滨逊漂流记》艺术手法的“无言”和无从言说的状态,过渡到能够中肯地阐发这部小说的艺术特质和文学成就,需要译介者深入到西方小说艺术之中,并更新自己的批评话语体系。在二十世纪上半叶,我们看到了译介者这方面的努力,但还没有看他们实现这个目标。

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相较于对《鲁滨逊漂流记》艺术方面的介绍和分析,译介者对说明这部作品的“思想价值”更感兴趣一些,谈论得更多一些。然而,他们热衷于此,却并不意味着他们对这部作品主题的阐释是全面的、丰富的。在半个世纪中,牢固地贴在这部小说头上的是“冒险小说”、“探险小说”这样的标签,评介者反复申说的是鲁滨逊“冒险”、“探险”经历对国人的启迪、教育作用。这部小说包含的其他一些重要内容,如个人主义、宗教观念等,或者被评介者忽略,或者被评介者回避。这些情况意味着,这半个世纪对《鲁滨逊漂流记》主题的评介也是不平衡的。

首先为《鲁滨逊漂流记》贴上“冒险小说”标签的是“小说界革命”运动的发起者梁启超。1902年,他为即出的《新小说》杂志打出广告,预告杂志的栏目安排,就以《鲁滨逊漂流记》作为“冒险小说”的样板:“如《鲁敏逊漂流记》之流,以激厉国民远游冒险精神为主。”①在梁启超发布广告的同一年,署名“跛少年”的沈祖芬缩译本在国内出版,但远在日本的梁启超未必能够见到,这则广告代表着他那种“虚位以待”的态度。1905年,二十世纪前期影响最大的林纾译本出版,林纾在《序》中引述曾宗巩的话,说在西方世界“探险之书,此为第一”,因此“各家序跋无数”、“欧人家弦户诵”②。林《序》中说《鲁滨逊漂流记》是“探险”小说,与梁启超所说“冒险”小说略有差异,但在晚清批评语境中,这两者含义大致相同。林纾译本后来收入商务印书馆“林译丛书”时,封面就题写着“冒险小说”这可以作为“冒险”、“探险”互换的例证。因此,从翻译者的角度看,实际上是林纾第一个为《鲁滨逊漂流记》贴上“冒险小说”的标签,他的《序》也的确花了很大的气力来揭示小说主人公的敢于冒险的性格。他试图把这种冒险精神推荐给国人时,显然意识到它与中国传统观念存在的冲突,为此他不惜重新解释“中庸之道”的含义,声称不敢冒险的做法不过是“中人之中,庸人之庸”而不是真正的“中庸”,而真正的“中庸”却是敢于冒险的。这样,他就借了中国传统的“中庸”思想的名义为引进《鲁滨逊漂流记》里的冒险精神保驾护航。

为什么这半个世纪中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缺乏深厚根基的“冒险精神”会成为翻译、评论界推荐的重点?

“伟大国民,冒险精神”。当“冒险”与“国民”联系在一起,冒险精神就不仅仅是单纯的冒险,它还被赋予激励、警醒国民的重任,但这样似乎有违原作者笛福的本意,而它本身也存在新生事物缺乏根基的弱点。由于当时的中国社会积贫积弱,饱受列强欺凌,迫切需要“冒险”“自强”的精神去改变“懦弱”的国民性。冒险精神的出现如同一剂“强心针”,令爱国者重新燃起了激励国民、救亡图存的希望。1906年,革命先驱宋教仁在暂居日本时阅读了《鲁滨孙漂流记》后,也认为“其冒险性及忍耐性均可为顽懦者之药石”(1906年12月)。

除了时代对冒险精神的呼唤外,中国人的“英雄崇拜”情结也是《鲁滨逊漂流记》译本偏重冒险精神的重要原因。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英雄崇拜的传统,与中国人崇拜智慧之美和顺应天命的精神恰恰相反,西方多崇拜力量之美和开拓精神,西方文学中的英雄大多集力量与勇气于一身。鲁滨逊就是这样一位富有勇气和冒险精神的西方英雄,在他“来到”中国以后,他的英雄形象被赋予中国色彩。在沈祖芬译本中,为了“激励少年”,鲁滨逊被塑造成哥伦布式的英雄。沈祖芬以后的林纾、严叔平、徐霞村等人对鲁滨逊的形象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写和重塑,着重突出既能冒险又可以安身立命的精神,将中西方英雄形象糅合在一起,使其既能带给读者新鲜感又更符合中国人的英雄崇拜情结。

我们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鲁滨逊漂流记》的译本偏重于表现冒险精神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第一,当时社会呼唤冒险精神,译者为迎合社会需要使译本内容着重表现冒险主题;第二,中国人自古有“英雄崇拜”情结,鲁滨逊的冒险精神成就了国人眼中新的英雄形象,其顺应安命的情怀刚好符合国人的英雄崇拜。

在西方文学史中,《鲁滨逊漂流记》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冒险故事,除了冒险精神以外,它还涉及西方殖民主义、个人主义、宗教观念等其他主题。但是这些主题在二十世纪前半叶的汉译本中鲜少被提及。从《鲁滨逊漂流记》不同的译本可以得知,当西方小说的价值观与中国传统观念不符时,译者往往选择遵从传统文化,摒弃西方的价值观念。

《鲁滨逊漂流记》在中国的百年漂流并不是一帆风顺,它在历史的洪流中载浮载沉。从二十世纪前半叶的中译本来看,当时的中国人对它有好奇,但是并不能完全理解和接受。1950年以后,随着新时代的开启,《鲁滨逊漂流记》的译本越来越多。自1950年至今,《鲁滨逊漂流记》的译本的数量比起二十世纪前五十年有过之而无不及,其中较具权威性的有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徐霞村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的黄杲炘译本、译林出版社的郭建中译本等。这些译本与前人译本的最大不同之处,就是避免了只重一面的不平衡,这与人们对西方文学的接受水平不断提高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可以说鲁滨逊在中国摸索着“漂流”了五十年以后,终于找到了正确航线,沿着正确的路线重新出发。

注释

① 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1897——1916[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45.

② 达孚著,林纾,曾宗巩译.鲁滨孙飘流记[M].上海:商务印书馆,1905:2.

参考文献

[1] 狄福著,沈祖芬编译.绝岛漂流记[M].上海:开明书店,1902.

[2] 蔡元培著.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3] 鲁迅,周作人,译.域外小说集[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4] (英)达孚,著.林纾,曾宗巩,译.鲁滨孙飘流记[M].上海:商务印书馆,1905.

[5] 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 第一卷(1897——1916)[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6] Daniel Defoe,著,徐霞村,译.《鲁滨孙飘流记》[M].香港:商务印书馆,1930.

[7] 陈平原,著.《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清末民初小说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8] 李艳丽.《东西交汇下的晚清冒险小说与世界秩序》[J].社会科学,2013(3).

[9] 宋教仁.宋教仁日记[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9.鲁滨孙漂流记读书心得体会 篇九

在我眼里鲁宾逊是一个智慧的人。他经历了两次大灾难,一次是疟疾,另一次是地震。当他得了疟疾,他想到了用巴西的烟叶。地震时他非常镇定,他先用石头堵住门又用木头把帐篷支牢。

我觉得出海很有意思,因为出海可以探宝、冒险让人觉得很刺激,要是遇到一个孤岛,就可以当这个岛的国王。出海还可以远离现代生活,没有污染、没有烦恼。

10.鲁滨孙漂流记读书心得二年级下册 篇十

一次意外的触礁事件是他从船员到牧人的身份的转换,依靠船上仅存的粮食衣物在一个孤僻的小岛上创造出自己一份小天地。

仅仅不论他在岛上困苦的生活,单单他的精神就值得我们每一代人继承传播在面对死亡逼近时,他没有向黑暗的深渊妥协,他选择了光明,选择从容而将强的活下去,不知那是他的内心承受这多大的压力,在现代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很多人面对着这些不是问题的问题,退却了,选择了结束年轻充满朝气的生命。恒久之前,读到这样一件事,鞭打着我的心灵,这件事其实并不是什么非要用到死来解决的,对于报纸中的小女孩除了对她感到十分的遗憾外,她的行为我也是不敢苟同的,在老师的批评和教育下,他认为自己的心灵受到到了严重的戳伤选择一跳楼结束自己的生命。换个角度想,如果是我们,会像她一样吗?或许也不会吧!如果当初那个小女孩,能够像鲁滨逊一样在生与死的一霎那间领悟到生活的真谛,光明的存在,现在的她,也应该健康的生活着,所以鲁滨逊漂流记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心灵上的震撼,更是引领我们正确对待生活的一本拥有灵魂的书。

另外一点,鲁滨逊的创造精神也是令我无比折服的,设想一下在一个没有任何人烟,孤独的这剩下你一个人,夜晚的篝火下只有你与野兽相伴。或许仅仅是设想的这一场景就令你毛骨悚然,更何况这是一件真实的事情。

11.鲁滨逊漂流记(节选) 篇十一

1659年的日记

9月30日

我,可怜而不幸的鲁滨逊·克罗索,在一场可怕的大风暴中,在大海中沉船遇难,流落到这个荒凉的孤岛上。我且把此岛称之为“绝望岛”吧。同船伙伴皆葬身鱼腹,我本人却九死一生。

整整一天,我为自己凄凉的境遇悲痛欲绝。我没有食物,没有房屋,没有衣服,没有武器,也没有地方可逃,没有获救的希望,只有死路一条,不是被野兽吞嚼,被野人饱腹,就是因缺少食物而活活饿死。夜幕降临,因怕被野兽吃掉,我睡在一棵树上。虽然整夜下雨,我却睡得很香。

10月26日

我在岸上跑了差不多一整天,想寻找一个合适的地方做住所,我最担心的是安全问题,住地必须能防御野兽或野人在夜间对我进行突然袭击。傍晚,我终于在一个山岩下找到了合适的地方。我画了一个半圆形作为构筑住所的地点,并决定沿着那个半圆形安上两层木桩,中间盘上缆索,外面再加上草皮,筑成一个坚固的防御工事,像围墙或堡垒之类的建筑物。

11月3日

我带枪外出,打死两只野鸭似的飞禽,肉很好吃,下午开始做桌 子。

11月4日

早晨,开始计划时间的安排。规定了工作的时间,带枪外出的时间,睡眠的时间以及消遣的时间。我的计划是这样的:每天早晨,如果不下雨,就带枪出去跑上两三小时,回来后再工作到十一点左右;然后,就有什么吃什么;十二点至两点为午睡时间,因为这儿天气炎热异常;傍晚再开始工作。今天和明天的全部工作时间,我都用来做桌子。目前我还是个拙劣的工匠,做一样东西要花很多时间。但不久我就成了一个熟练工了。什么事做多了就熟能生巧,另一方面也是迫于需要。我相信,这在其他任何人也是办得到的。

11月7日

天气开始晴朗起来。七日、八日、九日、十日以及十二日的一部分时间(十一日是礼拜日),我都用来做一把椅子,费了好大的劲,才勉强做成椅子的样子,连差强人意都谈不上。在做的过程中,我做了再拆,拆了再做,折腾了好几次。

11月13日

今天下雨,令人精神为之一爽。天气也凉快多了,但大雨伴随着电闪雷鸣,吓得我半死,万分惊恐,因为我担心火药会被雷电击中而炸毁。因此,雷雨一停,我就着手把火药分成许许多多小包,以防不测。

11月17日

今天开始,我在帐篷后的岩壁上开始挖洞,以扩大我住所的空间,使生活更方便些。

附记:要挖洞,我最需要的是三样工具:一把鹤嘴锄,一把铲子和一辆手推车或一只箩筐。我就先不挖洞,而是考虑制造一些必不可少的工具。我用起货钩代替鹤嘴锄,还凑合用,只是重了点。此外,还需要一把铲子,这是挖土的重要工具,没有铲子,什么事也别想做,可我不知道怎样才能做把铲子。

11月18日

第二天,我去树林里搜寻,发现一种树,像巴西的“铁树”,因为这种树的木质特别坚硬。我费了好大的劲才砍下了一块,几乎把我的斧头都砍坏了。又费了不少力气,才把木块带回住所,因为这种木头实在太重了。

这种木料确实非常坚硬,可是我别无他法,所以,我花了好大的功夫才做成一把铲子。我慢慢把木块削成铲子的形状,铲柄完全像英国铲子一样,只是铲头没有包上铁,所以没有正式的铁铲那么耐用。不过,必要时用一下也还能勉强对付。我想,世界上没有一把铲子是做成这个样子的,也决不会花这么长的时间才做成一把铲子。

虽然有了鹤嘴锄和铲子,但工具还是不够,我还缺少一只箩筐或一辆手推车。箩筐我没有办法做,因为我没有像编藤皮用的细软的枝条,至少现在我还没有找到。至于手推车,我想除了轮子外,其他都可以做出来。可做轮子却不那么容易,我简直不知从何处着手。此外,我也无法做一个铁的轮子轴心,使轮子能转动。因此,我决定放弃做轮子的念头,而做一个灰斗似的东西——就是小工替泥水匠运泥灰用的灰斗,这样就可把石洞里挖出来的泥土运出来。

这工作不像做铲子那么难。但制造这些工具——灰斗和铲子,以及试图做手推车最终又不得不放弃,一共花费了整整四天时间,当然不包括每天早晨带枪外出的时间。可以说,我几乎没有一天不出去,也几乎没有一天不带回些猎物作吃食。

11月23日

因为做工具,其他工作都搁了下来,等这些工具制成,我又继续做所耽搁了的工作。只要有精力和时间,我每天都工作,花了整整十八天的工夫扩大和加深了岩洞;洞室一拓宽,存放东西就更方便了。

附记:这几天,我的工作主要是扩大洞室。这样,这个山洞成了我的贮藏室和军火库,也是我的厨房、餐室和地窖。

我一般仍睡在帐篷里,除非在雨季,雨下得太大,帐篷漏雨,我才睡到洞室里。所以,我后来把围墙里的所有地方,通通用长木条搭成屋椽的样子,架在岩石上,再在上面铺些草和大树叶,做成一个茅屋的样子。

12月27日

打死了一只小山羊,又把另一只小山羊的一条腿打瘸了。我抓住了瘸腿的小山羊,用绳子牵回家。

到家后我把山羊的断腿绑了起来,还上了夹板。

附记:在我精心照料下,受伤的小山羊活下来了,腿也长好了,而且长得很结实。由于我长期抚养,小山羊渐渐驯服起来,整日在我住所门前的草地上吃草,不肯离开。这诱发了我一个念头:我可以饲养一些易于驯服的动物,将来一旦弹药用完也不愁没有东西吃。

阅读宝盒

1.给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填在括号里。

3.鲁滨逊在岛上最担心的是( )问题,因此,他做的第一件事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鲁滨逊驯服了小山羊后,产生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念头。

读后感想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实验小学

赵达彦: 鲁滨逊只身一人漂流到一个孤岛上后,他以顽强的毅力和过人的智慧活了下来,在孤岛上开始了他与世隔绝的野人生活。他盖房子,养牲畜,拓荒地,种粮食并与野兽、野人作斗争。而我每天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甚至连洗脸漱口也得妈妈帮忙。读了《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后,我决心改掉那些坏毛病,养成独立生活的能力。

12.《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 篇十二

这本书的内容是这样的:主人公鲁滨逊是一个不甘平庸的人,他想发家致富。一天,他坐上父亲朋友的船,想出海冒险,结果遇上了大风浪,小船被掀翻后,鲁滨逊一个人逃到了荒岛上,开始了长达二十八年的荒岛生活。最初,他依靠带来的小船上的食物生活,渐渐地,他学会了制作并捕捉食物:种植大麦和水稻用来做面包、捕捉山羊并喂养吃……很多年后,鲁滨逊发现岛上有野人,并和野人展开搏斗,救下了一个俘虏,因为那天是星期五,所以鲁滨逊给这个野人起名“星期五”。又过了很多年,鲁滨逊在孤岛上发现了一艘英国船,他和“星期五”才得以离开荒岛。

这本书对我影响很大,它生动、详细地介绍了一个人在外漂流的过程,并告诉我:无论有多困难,我们要不惧困难,勇于面对现实并有开拓的精神,如果鲁滨逊没有这种精神,那他的生命也不会散发出奇特的光彩。

一本好书会影响一个人的一辈子,它带给我们的精神震撼,是无可比拟的。

13.鲁滨孙漂流记的心得 篇十三

十八年过去了,他发现海滩边有野人的踪迹。后来,果真有野人出现。他们想吃人,其中一个野人被鲁滨逊救了出来,取名叫“星期五”。他开始教化“星期五”,“星期五”成了他的好帮手。一次,鲁滨逊救下了英国轮船的船长,他们一起回到了英国。

如果你是他,你会这样的镇定吗?如果你是他,你会这样的机智吗?如果你是他,你会这样的勇敢吗?不会。21世纪的我们,已经成了家中的小公主,小皇帝。连平时的整理房间,整理书包都不会,更不用说像鲁滨逊一样在荒岛上生活了二十八年。我们是在蜜罐里长大的,根本不知道别人有多辛苦。

鲁滨逊的镇定,勇敢,机智,乐观打动了我,他竟然能在那样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可我们什么也不会,就像人们常说的:捧在手里怕碎了,含在嘴里怕化了。鲁滨逊在荒岛上战胜了种.种不可战胜的困难,他是多么勇敢,多么乐观,多么聪明啊!

14.鲁滨孙漂流记的心得 篇十四

该小说具有较强的可续性。小说情节的编排较为跌宕起伏, 内容惊险刺激, 主人公冒险的精神和具有着殖民心理被刻画的淋淋尽致, 整篇小说所塑造的氛围引人入胜, 获得了大批读者的青睐。小说通过对主人公—鲁滨逊探险精神的描述彰显了18世纪英国统治阶级提倡的敢于冒险、实现个人奋斗价值的思想理念。同时, 也映射出殖民统治者欲将通过殖民手段掌控世界的野心。《鲁滨逊漂流记》成为18世纪殖民统治的时代缩影, 以记录探险者远航冒险的表述方式出形象的刻画出英国等资产阶级进行殖民统治的殖民活动。

一、后殖民主义

“后殖民主义”也被称作是殖民批判主义。其主要是指生活在以前的殖民地和第三世界的有识认识以及生活于第一世界殖民地和第三世界的知识分子为主体的不同地域、世界中的知识分子间的一种特殊的文化语言。这一文化现象承载着人类的辛酸、苦楚和血泪。其形象的反应出当下世界所存有的后殖民主义的社会现状。后殖民主义主主要存在于欧洲等资本主义国家中。后殖民主义的提出意在于推翻西方等众多资本主义国家统治阶级所推行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旨在发扬民族文化, 实现民族文化的原始性归位。《鲁滨逊漂流记》这部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小说, 作者通过对小说中主人公漂流冒险所经历事件的描述, 充分的折射出后殖民主义思想, 为现代人展示一幅18世纪后殖民主义的“生动”画卷。

二、《鲁滨逊漂流记》中的后殖民主义因素详解

1、殖民动机

《鲁滨逊漂流记》一书在起始篇幅中便间接的介绍了主人公鲁滨逊的漂流动机, 该动机充分展现出殖民性。海上恶劣的风暴环境是致使鲁滨逊进行漂流的直接原因。而小说在一开始对鲁滨逊与父亲之间的争吵进行了具体描述。鲁滨逊对现下工作和生活极为不满的思想情绪与父亲顽固执拗的思想发生猛烈的冲击, 从而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争吵。航海冒险是鲁滨逊心中所充斥的理想化生活, 其不安分的思想使其无法适应当下现有的风平浪静、节奏平缓的生活。主人公这一厌倦平静生活、向往远航冒险的精神是其进行漂流的根本所在。一次无独有偶的远航机会点燃了其内心向往探险的浴火。在处于该年代的人们看来, 鲁滨逊的冒险思想和探索精神以及其想通过远航冒险获得大笔财富的愿望具有不可实现性且令人难以捉摸。在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英国, 鲁滨逊这一思想正成为其实行殖民扩张的思想动力。思想动机支配着实际行动, 在这一思想的鼓动下, 英国的殖民贸易如同草原上的火苗迅速的燃烧开来, 其殖民贸易延伸至海外市场。海外市场天然物产丰富, 充盈且廉价的人力资源为英国殖民主义的扩张积累了丰厚的资本。文中通过对鲁滨逊远航思想动机的细致描述映澈出殖民主义扩张的思想动机和根本动力。鲁滨逊把非洲作为航行的第一站, 其在远航的过程中, 收获了丰富的航海经验, 远航非洲使其赚取了一笔丰厚的资金, 鲁滨逊的身份也由此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 商人成为其主要的社会属性。由此可以看出, 作者在小说的前端篇幅中, 就赋予了主人公殖民者、贸易外开发者、外资本揽收者的形象, 这一形象映射出英国殖民主义的特性。此外, 鲁滨逊选择远航冒险从而来实现发家致富的愿景并不仅仅代表着英国实行殖民主义的原始动机, 其真实的映射出欧洲殖民者远渡大西洋实行殖民主义的罪证。主人公在非洲从事的奴隶贸易中赚取了大量的资金和物力。由此可以看出, 鲁滨逊放弃现实安逸, 选择远洋冒险、积累财富的远航生活并非源于其突发奇想的念头, 而是受与当下社会精神相吻合的思想的驱使。

2、经济殖民

从经济领域实行殖民政策成为欧洲殖民者进行殖民统治所采用的主要手段之一。《鲁滨逊漂流记》中就有很好的体现。在文中, 主人公在抵达巴西之后便在当地安定下来, 其成为当地的一名种植园主。种植园的经营并非顺风顺水, 在第四年的时候, 因劳动力的匮乏, 庄园无法被正常经营。对此现状, 鲁滨逊开始了奴隶贸易。奴隶贸易是殖民统治的一个最显著表现, 其将人权看做是一堆烂泥, 随意践踏, 直至失去价值。残酷的奴隶贸易对于鲁滨逊来说没有丝毫感触, 这种再正常不过的贸易方式让他夜以继日的忙碌着, 操持着, 其乐此不疲的享受着贸易所带来的丰厚金钱和资本的快感。由此不难看出, 鲁滨逊的观念里本身就充斥着殖民主义的思想, 其不过是众多殖民者中的一个代表而已。除此之外, 鲁滨逊漂至无人岛, 孤身一人之时, 岛上出现了西班牙人和土著人。当发现这状况时, 鲁滨逊的内心深处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和优越感。在他眼中, 他理当是小岛上的统治者, 这个岛屿的管辖权非他莫属, 全岛的人都将是他的臣民, 服从于他的管制, 听从于他的使唤和调遣。由此可以看出, 鲁滨逊把岛屿当做是他开展殖民统治的一个地盘, 这寓示着鲁滨逊已经转变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殖民统治者。

3、文化殖民

文中写道, 鲁滨逊漂流至荒岛后, 其便在岛上安居下来。他救助了一个野人, 将其取名为星期五。此后, 鲁滨逊与星期五之间的救助者和获救者的身份逐渐转变为主人和奴隶间的主仆关系。文中曾对星期五获救后的场景进行了细致的描写。鲁滨逊初见这一野人时, 便用金钱的眼光对其进行上下打量。星期五的获救意味着其思想和人身自由的丧失, 在漫长的岁月中, 主人鲁滨逊的殖民思想对其的影响和熏染颇深。星期五在殖民主义的耳濡目染下, 其民族文化身份彻底被瓦解、消散。鲁滨逊对星期五所实行的文化殖民主要体现在以下一个方面。第一, 武力征服。先进的武器设备是殖民者进行殖民统治所有恃无恐的支撑。文中, 鲁滨逊使用步枪对星期五进行思想上的压制, 星期五的反抗能力和意念逐渐丧失, 最终沦为其奴隶。武力征服为之后殖民文化的浸入做下了铺垫。第二, 在受种族观念浸润的欧洲人眼中, 印第安人和黑人无疑是思想还未开化的野蛮人, 与动物无异, 他们天生是用来驱使的奴隶命。鲁滨逊作为具备民主意识的白人代表, 其对“野蛮人”的善良建立在其百分百服从和忠诚的基础上。对于欧洲殖民者而言, 他们便是上帝派到人间教化野蛮人的文明人, 与生俱来的优越感让他们的思想意识凌驾于野蛮人之上。文中写道, 星期五在鲁滨逊的教育之下, 其生活方式、语言文化、宗教信仰等均被完整的改造过来。在生活方式上, 星期五丢弃了以往生食人肉的饮食习惯, 其开始了喝羊奶、吃熟肉、穿皮衣的新生活。在文化方面, 鲁滨逊通过思想教化的方式将欧洲人的文化礼仪方式、语言知识传授给星期五。作为殖民者, 鲁滨逊教会星期五的第一个英文单词便是“主人”。鲁滨逊反复的为星期五强调他名字的由来, 使其牢牢记住二人间的主仆关系, 使其奴隶思想根深蒂固。在宗教信仰上, 鲁滨逊认为宗教是束缚奴隶的最强大的思想武器。鲁滨逊将基督教的信仰灌输给星期五, 并告知星期五其以往的宗教信仰不过是明晃晃的思想欺诈。此外, 鲁滨逊教会了星期五如何使用步枪。圣经和步枪成为鲁滨逊成功教化和改造星期五的有力武器。圣经和步枪这两个具体事物实际上代表了欧洲统治者殖民统治中所使用的殖民手段, 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鲁滨逊漂流记》将18世纪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状况、主流思想及殖民活动刻画的淋淋尽致, 成为一部反映欧洲等资本主义国家殖民扩张的真实画卷。

参考文献

[1]戴鸿斌.后殖民主义与英国的后殖民小说[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01) .

[2]贾振峰.L2文化负载词汇习得的实证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3) :183-185.

[3]李凤英, 贾振峰.基于Jigsaw的英语专业教学[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 2013 (4) :129-131.

[4]许晓琴.一部欧洲殖民实践的帝国叙事文本——后殖民批评视野中的《鲁滨逊漂流记》[J].名作欣赏, 2008 (10) .

15.解读《鲁滨逊漂流记》人物性格 篇十五

【关键词】鲁滨逊;性格;善于冒险;实践;重情重义

英国青年人物鲁滨逊出身于约克郡一个殷实的中产阶级家庭,因父亲是外来人,通过一系列艰难刻苦的努力,经商做了买卖,后来定居在约克郡,娶其母亲,他的母亲是当地有一定名望的家庭,由此他也跟着母亲的姓氏叫鲁滨逊。鲁滨逊有两个比他大的哥哥,一位是英国陆军步兵团的中校,曾经驻扎在弗朗德,对著名的洛克哈特上校非常效忠,但是不幸在反西班牙人的敦克尔克战役中壮烈牺牲,另一位哥哥的背景是一个谜。他自己从小也没有一点印象,就像是他父母对他后来出来的下落一无所知一样。鲁滨逊是家中的幼子,从小就是对所学的东西不感兴趣,没有什么特别大的爱好。所以,小时候他就幻想着各种各样环游世界的蓝图。父亲对他一直疼爱有加,年迈的父亲从小就让他得到良好的教育,可是他非常叛逆,就想着与自己的父母背道而驰,因此他那倔强的脾气注定会让他经历丰富精彩的坎坷命运。

他那饱经风霜的父亲充分了解他的梦想只不过是一个梦而已,不会对他未来的前程起到帮助作用,于是便对他进行了一番教导,认为只有那些最低阶层对生活疲惫不已的穷人和上流社会的那些暴发户才会有这样的举动,去想到环游世界,经历重重艰难险阻。因为可以发现,身份地位相差悬殊的两种阶层的人,在日常中会灾难连连,其中上流社会的人每天过着快乐安逸的日子,并不一定会想到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样地经济危机,而生活在最底层的人每天努力辛勤的劳作着,却一直过着最底层的日子,生活不见阳光。只有他们这样地中产阶级可以过着快乐安详生活富足的日子。并且按照他为自己孩子铺好的路过完一生,不希望他去外面闯荡江湖,因为他的哥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父亲曾经苦苦哀求他的哥哥,可是最终的结果却是战死沙场。他的父亲只是希望他过得平庸安逸一些,不希望在人生的旅途上有一些什么重大命运冲击。然而,他的强烈愿望却一心想让自己出去感受一下外面的大千世界,环游海外。1965年9月1日,一次偶然的机遇,使得他挣脱了父母的羁绊,抵挡不住航海的诱惑,登上抵达伦敦的船只,航海旅行就这样开始了,可是这次旅行并不像他所期待的那样,风声鹤唳,海波不惊,出海环游过程并不是那么的顺利,虽然风浪还没有到后面让他屡见不鲜的那种地步,但是,这已经让一个年富力强的水手忐忑不安。如果他明智的想到回到家里,他一样可以获得很安逸和自由的生活,可是他并没有这样做,一股冲昏了的头脑一直在驱动着他,对于目前的情景他自已却无动于衷,明明知道远洋航行充满各种风险挑战,但唯独他却陷入其中无法自拔,不顾前面经历的种种坎坷,不能了解到上天借此给他的 教训,一味的踏上毁灭之路。第二次他登上了去非洲的船,到达了几内亚。这次海上之旅却不想上次那么幸运,不幸的是,由于处在北纬15度以北甚至就在北纬15度的海岸线上进行交易,赚了一笔钱,却高温染上了热病,高烧不退,而且还反复的发作。第三次又遭遇不幸,不幸的是,半路遇到一艘来自摩尔人海盗船的袭击,最后挣扎不过摩尔人的进攻,被摩尔人俘获,可是他并没有和其他人一样被处置掉,因为年轻气盛,身手敏捷,而是成为了船长的奴隶,他一直想要拼命地逃出去,然而却没有适当的机会,幻想着主人可以带着他出海,或许碰巧主人可以被哪国的海军捕获,这样他就可以拜托奴隶了,结果却恰恰相反,主任每次出海,都把他放在小花园里,做一些零零碎碎的工作。时间慢慢的过去了,两年以后,主人开始慢慢的信任他,命令他去海里捕鱼,后来他划了主人的小船逃了出去,航行途中遇到了葡萄牙船只的救助,船只抵达巴西后,他用自己偷偷存攒的私房钱买下了一个庄园,做了一个庄园主,然而他却想改变目前的现状,又一次出海,到达非洲去贩卖奴隶。船只在行驶的的时候遇到触风暴触礁,船长水手和大批的乘客全部遇难,唯有鲁滨逊一人生存了下来。冲击到一个荒芜人烟的小岛上,当他醒过来的时候,发现陆地上什么都没有,完全看不见船只,而且他们行驶的那艘船离岸上很远很远,他自己都非常迷惑是怎么被冲击到海岸上来的。海岸上仅存的是一些船只的破旧零件。他找到了一些桅杆,做成了木筏,拖着他疲惫的身体一次次的把船上的枪支弹药,食物,衣服,还有一些日用品搬运到岸上。在一个山丘的附近搭建了一個简易帐篷,四周用一些剩余的工具围上栅栏,制作座椅等简用必需品,猪野味为食,饮用河里的水,度过了人生中最艰难的时期,就这样,他慢慢的融入到这种原始生活中,开始了自给自足的生活,种植一些农作物,他捕捉野生动物让其繁殖生长,即使这样,鲁滨逊并不情愿一直生活在孤岛上,一直想着各种方法离开,通过树木制造独木舟的方法,但是树干面积太大,根本就无法在水中前行。时光冉冉,就这样他在岛上生活了18年,偶然的一次发现,小岛附近的一个岛上,有动物的骨头,还有篝火的痕迹,于是他就很警觉的发现,是不是周围有野人生活过,直到第26个年头过去了,一群野人来到荒岛,带着一批将要被吃掉的俘虏,鲁滨逊救出了其中一个,把他取名为星期五。星期五非常感谢他,愿意效忠作为他的奴隶,于是他们就成为了好朋友,在岛上生活了一段时间之后,有一次英国的一艘船路过岛附近,鲁滨逊发现水手想要叛变,意将船长和船员遗弃孤岛,绑架了船长和船员,鲁滨逊和星期五帮助船长将其水手制服,最后夺回船只,就这样,船长把鲁滨逊和星期五返航带回了英国。就这样过去了35年,回到英国后,鲁滨逊遇到了他此生想要保护的人,于是他们结了婚,非常幸福,他的妻子为他生了三个孩子,他的妻子死后,他又一次出海航行,重新回到他生活的那个荒岛,发现水手和其他的野人都幸福快乐的生活着,送过去一些移民,教会给他们一些日常生活,农作物的播种,之后他就满怀心意的离开了。

近几个世纪以来,《鲁滨逊漂流记》一直很受读者的欢迎,深受各行各业的学者们的追捧,由英国著名小说家丹尼尔?笛福所著。作品主要为个人通过努力,靠自己的智慧和勇敢战胜困难。情节曲折,采用自述方式,可读性强。并表现了当时追求冒险,倡导个人奋斗的社会风气。鲁宾逊也成为与困难抗争的典型,作家塑造了极为鲜明的个性人物形象,鲁滨逊乐于冒险,善与挑战各种新鲜事物,一心想要环海旅行,虽然他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里,生活富足,但是他不想过那种平庸的生活,宁可放弃那种快乐安逸的日子,也想要选择航海旅行。每次出海旅行他都历经风险,直至有一次他被海浪冲击到一片孤岛上,本篇小说着重强调他在孤岛上生活28年的经历与性情。

一 鲁滨逊是一位非常有实力的的冒险家,不情愿生活在自己富足的家庭里,想要追逐自己的毕生梦想,不曾考虑家中寄托的希望和财富,置身想要投身于大海的游荡之中。然而,他毅然决然的选择离开了家庭的照顾,面对前面重重艰难坎坷,仍然只身前往,有一次航行中,船只触碰暗礁,风暴打到船上,船上无一人逃生,只有鲁滨逊一人活了下来,他被风暴抛到孤岛的海岸边上,在那里度过了28个年头,本篇小说故事主要就是对他荒岛生存性格体验的具体描述,前面明明没有道路可走,可是我们往往还要自寻绝路,他用自己的感性性格战胜了自己的理性,不顾年迈父母亲的强烈反对,不曾考虑财富、家庭、婚姻以及家中的事业,寻找一切机会逃走,什么都无法阻挡鲁滨逊的脚步。从他的感性生活中,我们从中得知他不甘于平凡,喜欢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开拓冒险的生活。利用一切机会,在前往踏上商船,开始了他的坎坷之旅,前两次出海都因为天气气候昏暗,风暴严重的原因,船员乘客几乎都没有幸免于难,唯独却只有他活了下来,第三次出海虽然没有经历天气气候的原因,但在半路上却遇到了摩尔人的攻击,没能逃脱幸免,却沦为了摩尔人的奴隶,在那里生存了许久后,不甘心成为奴隶,他利用一切办法逃走,只身逃亡巴西,在那里,他建立了自己的种植园。因为他不想过安逸舒适的性格,与别人共同合作前往非洲进行奴隶贸易。又拉开了一轮新的冒险之旅。

二 鲁滨逊是一位非常执着的实践者,同别人一起合作出海前往非洲进行奴隶贸易,前行的商队船只在航行中遇难,漂流到南美洲附近的一个孤岛上,面对种种困难,他表现得不是消极的态度,而是注重实际的生存过程,面对孤岛的流荒,而不是堕落,独自一人克服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没有食物,他以捕猎为生,种植农作物,驯养繁殖山羊,没有居住地,自己搭建房屋,制作座椅,陶瓷器具,烘烤粗糙的面包。都是用它一点一滴的实践劳动所创造出来的,需要一定的积极态度才能完成。但是,鲁滨逊这一人物,不可避免的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追求自己的利润进行奴隶贸易可以看出带有早期殖民地的缩影,而且人类之中的亲情例如年迈的父母、妻子和他的三个孩子,他都没有放在心上,更加专注地对于奴隶贸易、殖民地的进攻。显现为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典型人物。但是他流落孤岛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通过自己的双手,从中可以体现人类智慧的创造和技巧。一个实践者的頑强毅力,一个拼搏者的奋斗人生。直到第26个年头过去了,他搭救了一个野人,取名为星期五,在他的培养和照顾下,他们彼此取得了信任,使得星期五甘愿去效忠他。他一直在凭借自己的顽强毅力,拼搏与劳动铸就了他的成功。

三 鲁滨逊是一位饮水思源、情谊双全而且有主见的男子汉,前方历尽艰难,但最终他都克服下来了,成为一位富人,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救助他的船长,授权老人经营种植园,把红利与原来的船队赠与老人,而且老船长去世以后,他每个月给老船长的儿子一定金钱,直到老船长儿子生命的尽头。鲁滨逊在用他的行动去报答感恩之情,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重情重义的人物。鲁滨逊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不想向他的父亲一样平庸碌碌无为的活在世上,而是要开拓一番自己的广阔天空,也不在意别人怎么评价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品尝着生活的酸甜苦辣,踏上了充满荆棘与冒险的航海之路。

《鲁滨逊漂流记》在世界文学史上享有一定声誉,它的完美精彩情节与动人离奇的的艺术风格深受各行各业人士和读者的喜爱,其中最重要的是鲁滨逊的人物性格形象,他那充满冒险的人物魅力,开拓进取勇于实践的精神,深受大众读者的喜爱。使之成为无数人心目中的英雄形象。这些都是英国人真实的故事,鲁滨逊的人物经历,成为殖民统治者标杆榜样。正是他的这种开拓冒险的精神,使得英国资本主义进行扩张,成就了19世纪的日不落帝国。从本篇小说中可以看出作者笛福是一个生平阅历丰富的人,这本名著在他的笔下栩栩如生,作者在面对艰难的时候,看待的是它并不可怕,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梦,一份辛勤一份收获,要回报就需要付出。每个人对于成功的道路都是公平的,每个人所经历的磨难都是别人所体会不到的,只有经历了一定的考验,才能收获到一定的价值。

注释:

①《古代文学史》  英 丹尼尔·笛福著《鲁滨逊漂流记》

②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发行

③2002年8月第一版

16.读鲁滨孙漂流记心得体会 篇十六

一个是指勇气。罗宾逊从小就想成为一名水手。他家庭条件好,本来可以过上有味道的小康生活。然而,他毅然抛弃了物质条件的诱惑,勇敢地向前迈进,挑战陌生的海洋世界,以实现自己的梦想。罗宾逊四次出海都不是很顺利,两次被风暴饶过,差点丢了性命;第三次,被摩尔海盗困住,沦为奴隶;还有一次,大家都知道,我漂流到一个孤岛上28年。这样的挫折和磨难,并没有阻挡住罗宾逊对大海的勇敢追求,不得不佩服。

第二,勤奋。在荒岛上,鲁滨逊积极开展自救行动。他试着做以前做不到的生活用品,打猎,种菜,剪衣服。罗宾逊费了好大劲做了几个碗,但经过不懈的研究,他终于成功了。普通人能做到吗?我怕是被一个没有食物没有住所的荒岛折磨疯了,更别说用双手创造自己的小世界了。罗宾逊能活下来,也是靠他的勤奋。

三个就好。在一次狩猎旅行中,鲁滨逊发现一个野人在海滩上被他的同伴追赶。他不顾危险用火枪赶走了他们,救出了被困的人。如果我是你,看到这样的场景,我可能已经走远了。怎么才能救人?但是罗宾逊没有想太多。他只是不忍心看到一个人在自己面前活着死去。身处困境还能帮助别人,他做到了。

17.鲁滨孙漂流记的心得 篇十七

(一) 体验读书的第一重境界

1. 看图片,猜书名。(《鲁滨逊漂流记》)

这堂课,老师就同大家一起伴随鲁滨逊去漂流、去探险,一同走进这本世界名著。

2. 听说有几位同学已读过这本书了,还想读吗?(想!)名著是百读不厌的。大家都知道读书有三到:眼到、口到、心到。那么,读书还有三重境界,知道吗?(不知道)

3. 这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体验读书第一重境界:“吞”书。真把书“吞”下去吗?当然不是。“吞”字有双引号。那么“吞”比喻什么呢?(课件映示,指名读)囫囵吞枣,浏览概要。“吞”书,就是整体了解书的基本内容。

4. 假如,拿到一本新书,我们首先看到书的什么呢?(封面)从封面上,我们应该最先关注什么?(书名)读出这本书名,一起读:《鲁滨逊漂流记》。

5. 读了《鲁滨逊漂流记》这个书名,你想问些什么呢?(为什么漂流?怎样漂流?漂流到哪?漂流中遇到哪些困难?)拿到一本新书,只有带着疑问,带着好奇,才会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就让我们把大家刚才提的问题带到书中去,通过读书,自己解决好吗?

【点评】唤醒阅读期待,阅读灵感,把悬念与回味留给学生,让他们与名著更多地亲密接触。

6. 从封面上,我们还能获得哪些信息呢?(作者是丹尼尔·笛福。英国)

7. 读一本书,最好再对作者作一些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这样更能帮助我们走进作品,理解作品。关于笛福,老师这里有一段简单的介绍。(课件呈现略)读了笛福的简介,你又发现了什么?(笛福传奇经历告诉我们,他不但崇尚英雄,而且他也是英雄)

8. 要想了解一本书最基本的内容,除了看封面,了解作者,我们还可以怎么做呢?(读简介,读目录)读了简介和目录,不但能了解这本书的基本内容,还能了解这本书的基本框架和作者的写作思路。到此,我们就达到了“吞”书的境界。

(二) 体验读书的第二重境界

1. 读书的第二重境界又是什么呢?(映示:“啃”书)谁能告诉大家,“啃”书比喻什么?

(课件呈现)被故事情节吸引,顺着作者的思路阅读,坚持将一部书读完。

2. 读一本书容易,读10本也不难,但我们小学阶段至少要读145万字的课外书,可就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了。所以说,读书贵在坚持呀!

3. 老师想给大家两点友情提醒:第一,我们在“啃”书时,最好能订一个读书计划。大家看《鲁滨逊漂流记》有多少页?多少字?每天打算看多少页?多少字?(全书220页,21.5万字。我打算20天看完,每天看12页,约10000多字)对,这就是一个简单的读书计划。读书计划分远期、中期和近期。第二,我们在“啃”书时,要尽量克服一些不良的阅读习惯。谁先来说一说,我们有哪些不良的阅读习惯?为什么说是不良习惯?(交流后小结)

(三) 体验读书的第三重境界

1. 下面,我们进入读书的最高境界——“煮”书。

2. 书怎么“煮”呢?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老师发的《鲁滨逊漂流记》节选材料,各人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读一读。(学生自由阅读,教师行间巡视并个别交流)

3. 指名介绍读书方法,分享“煮”书快乐。

师:你是怎么读书的?

生:我边读边做记号。

师:不动笔墨不读书,是“煮”书。你做了哪几种记号?

生:疑问号、重点号、摘录记号、诵读记号等。

生:我边读边摘抄好词好句。

师:你摘录了哪些词句?

生:描写狂风巨浪、人物神态、心理活动的词句。

师:这是“煮”书。

生:我遇到生字词,例如,“飓风”“面面相觑”“泅水”就查字典。(交流“飓风”“面面相觑”“泅水”读音、词义)

师:勤查字典,既是好方法,又是好习惯,是“煮”书。

生:我边读边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师:这是“煮”书最好、最重要的方法。你读了这些材料,有什么感受?

生:读完这几段,我想说——鲁滨逊,你太幸运了,你命真大……

生:我觉得,也许鲁滨逊骨子里流淌着与别人不一样的血液,也许是好奇与冲动、是固执与倔强让鲁滨逊一次又一次地走上这条冒险求索之路。

师:精彩,你不但是一位小哲学家,而且还成了英雄鲁滨逊的知音。掌声送给他!

【点评】积极主动地倾听,真诚坦然地表达,尊重包容不同的意见,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思想,表露自己的情感。

师:还有其他“煮”书方法吗?

生:我对精彩句段反复读,多读几遍。

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煮”书。谁能把船长此时虔诚、凄惨、绝望的语气读出来?(生读)

4. 同学们今天的表现真棒,老师奖励你们看《鲁滨逊漂流记》电影中的一个片段。就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将目光聚焦到三百多年前的英格兰。(观看电影片段视频)

5. 看完后,你发现电影片段与阅读材料是什么关系?

生:对应关系。电影表现了文字,文字描述了电影。

师:老师再告诉大家:读故事的时候,如果我们边读边在头脑中放电影,也就是说,边读书边想象画面,也是“煮”书的一个好方法,不但能帮助我们理解作品,还能让我们体会读书的乐趣!

6. 通过刚才的阅读实践,我们可以概括读书的第三重境界,“煮”书就是——(课件呈现)反复阅读,品味书的精华,积累其中精彩的内容。同学们,只要我们用心“吞”书,坚持“啃”书,反复“煮”书,我们不但能一步一步地走近《鲁滨逊漂流记》,而且还能走进《鲁滨逊漂流记》,与作者、与主人公进行心与心的对话、交流。

【点评】阅读分享不能仅仅局限于师生言语上的“你来我往”,应着力创设富有内涵的情境,增添趣味,引发学生言说的激情,彼此交流与探讨,聆听与吸纳,欣赏与评价,从而分享阅读感受、思考见解,品味阅读的真正乐趣。

二、 介绍作品影响,强化学生的阅读期待

1. 同学们,老师早在30年前就拜读过《鲁滨逊漂流记》。最近,为了给大家上这节课,又“啃”了一遍。书中许多内容一次又一次打动了我的心。其实,这本书何止打动我、打动你、打动在座的各位。这本名著,曾打动世界各地一代又一代无数的读者。请看大屏幕作品影响。

2. 关于这本书,很多作家、名人都给出了自己的评价。(课件逐条呈现)

3. 人们之所以喜欢名著,不仅因为它故事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命运跌宕起伏,吸引众多读者,还因为其中有许多富有哲理、催人奋进的语言,给人以启迪,给人带来强大的精神力量。《鲁滨逊漂流记》中有很多经典的名言,老师将其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赠送给大家。(课件呈现)一个具有大无畏冒险进取精神的人,即使在惡劣的环境中,也终将成为一个成功者,一个英雄。——丹尼尔·笛福(齐读)

三、 总结升华,拓展阅读视野

1. 鲁滨逊从小就不喜欢安逸、平淡的生活,他脑海里充满了闯荡世界和外出冒险的念头。为此,他不顾家人的反对,坚持不懈、永不言弃地追求着自己的理想。我想,如果时光倒流,鲁滨逊仍然会做出同样的抉择。

2. 关于生存历险、执著奋斗的图书,除了《鲁滨逊漂流记》外,还有很多!老师再给大家推荐几本,希望你们能运用今天学到的读书方法,阅读更多的经典名著。

(好书推荐:课件呈现推荐书目封面)

3. 最后,老师想用当代著名儿童文学家祁智先生的一首小诗《我就在书中等你》来结束今天的课程。(课件呈现,师诵读)

【点评】教会读书,更教会做人。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师生相约共读,其义绵绵,其乐融融。

上一篇:2024上 一新学期班主任寄语下一篇:物流平台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