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教研实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024-07-20

提高教研实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精选14篇)

1.提高教研实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篇一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一个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学前教育,就是一项致力于中国强、中国智、中国进步的光辉事业。2011年对学前教育事业而言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举国上下对学前教育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并且将其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党和国家关于学前教育的最新改革措施预示着幼教春天的到来。深化并推进素质教育是广大幼教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学前教育所寄予的希望,使我们学前教育工作者深感肩上责任和使命的重大,同时党和国家为促进学前教育事业所做出的非常有魄力的举措,也使我们有勇气、有信心,以我们自身的不懈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学前教育。

在教育工作中,我们根据教师实际情况,实施分层管理,帮助教师寻找自身最近发展区,胸怀“幼儿全面发展”的大目标,研究适宜的教研模式,促进教师在原有水平上的提升,实现教育管理的高效化。

一、注重教研中的“零文化”

当今的教育正处在改革时代,在激烈的竞争中,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好形势下,教学研讨活动过程中的有效合作,畅谈所思,优势互补,得到的将是多方(作课教师、听课教师、专家、领导)“共赢”。而“零文化”则是把教育改革推向正轨与高潮,让教学研讨活动达到多方“共赢”的最重要、最有效的“元素”。

1、与研讨主题“零距离”

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园长或学科组长)要事先让参加教学研讨的教师明白教学研讨活动的主题,操作方式,安排的课例,参加的人员和需要准备的材料(发言稿、教学设计、课程标准、教学反思、困惑的问题等)。

作为参加活动的教师应该事先对教学研讨的主题、课例等做一番精心的准备——实践与理论的探索,并收集好资料,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参与教学研讨的教师、专家只有与教学研讨的主题“零接触”、“零距离”,教师的教学水平才能在研讨互动中得到提升。

2、与作课教师“零距离”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要求参与教学研讨的教师要做好充分准备,针对研讨的主题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要太迷信作课教师,要敢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心中的困惑,即使说错了也没有关系。但不能“孔中观人”,把课批得“体无完肤”,应该理性地看待问题;不能充当老好人,专门说些好话。

作课教师更应该有个平和的心态,应该遵循“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原则。

听课教师与作课教师在“零距离”的氛围中,才能有更好的交流,才能撞出智慧的火花。

3、与专家交流“零距离”

专家是教学研讨的指导者、引领者。但作为《纲要》理念的践行者——教学一线教师,对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更有发言权。只有面对而大胆地和专家进行“零距离”的交流,引用课例中的教学环节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因为有些问题可能他们也不会发现。甚至还可以与专家进行一番争辨,专家收集到一线教师反馈来的信息后才能结合课例中的教学环节从理论的高度分析,指导教师如何在实践操作中解决问题,才能总结好教学研讨活动的得失,推广经验,吸取教训,才能达到“研”有所得的目的,才能引领教师在新的课改浪潮中搏击——践行好新的课改理念。

“零文化”还包括许多方面内容:“零时间”——有充裕的探讨时间,“零心理”——没有心理负担的探讨,“零地位”——没有身份高低之分;“零库存”——毫无保留地交流;“零功利” „„只要能把“零文化”渗透到教学研讨中,它将引领我们不断向高境界的方向发展,教学研讨才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最佳效果。

二、“一课三研”教研形式本土化发展,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借鉴上海的经验,我园根据自身研究需求,大胆尝试、实践“一课三研”教研形式。我们抓住教师们的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确定了教育活动研究的薄弱环节为研究核心,采用“一课三研,连环跟进”的教研过程,真正提高了幼儿园教研活动的质量,使教研活动“研”的氛围日趋浓厚。教师们通过一研“靶子课”、二研“示范课”和三研“跟进课”层层深入的反思,不断解读自己与他人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理念,分享了许多有效的教育策略。随后,在此基础上延伸为“一课多法”“一课多研”“同学科不同级深研”等等。由此,实现了先进教研形式的本土化研究,为教师展示自己的教学能力搭建了平台,为园本课程的建设提供了沃土,夯实了基础,促进了幼儿园教研水平的提高。如音乐游戏《狐狸和兔子》,我们融合“狡兔三窟”这个成语生成了一节中班体育游戏《狼和小兔》。

首先简单向大家介绍一下游戏活动《狼和小兔》的大致流程:音乐游戏《狐狸和兔子》导入——玩游戏《狼和兔子》——放松活动。我们考虑到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非常喜欢情景性的游戏,因此我们决定在游戏中,为孩子们布置一个很大的“家”,突出“狡兔三窟”的特点,以增加游戏的趣味性。最初,我们充分利用园内的现有资源——大滑梯,作为小兔子的“家”开展游戏。但是在活动过程中我们发现,利用滑梯不利于老师们组织与观察,而且当孩子们钻到滑梯里时,很不便于老师和孩子交流,更不便其他的教师观摩。针对在游戏中出现的问题,大家一致认为:用滑梯当小兔子的“家”不合适,经过反复的商讨,我们决定用废旧大纸箱制作成小兔的家。

第二次组织游戏时,我们把制作好的“家”摆到了场地上,效果立刻就显现出来了。当孩子们看到时,立刻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兴奋不已。为提高游戏的难度,游戏中我们涉及到了让小兔

子利用装扮、保护色、躲藏来保护自己。调整之后,我们发现游戏效果明显提高,孩子们的游戏积极性、参与性都得到了提高,注意力也保持得更久,孩子们玩得相当开心。但是一节课上把心理健康和户外健康都涉及到,内容太多,没有凸显出学科重点。另外整个活动场地看起来很凌乱。

在两次活动后,老师们认真讨论、深入探讨改进的策略。经过及时地进行反思、总结,深入地思考归纳活动中的优缺点,并在教研组会议上进行讨论,对活动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仔细推敲、反复斟酌、精益求精。决定把重点放在体育游戏上,不再涉及小兔子利用装扮、保护色保护自己,而是在游戏活动中,关注学科特点:训练幼儿钻、爬等动作技能,发展身体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敏性。整个活动以小兔子战胜大灰狼为主线,妈妈带小兔去神秘的地方——小兔子参观新家外部特征——小兔子感知家的内部结构特征——玩游戏《狼和小兔》——放松活动。活动中幼儿投入、勇敢的表现,表明了在情景中幼儿的个体主动性被充分调动。幼儿参与的兴趣,被进一步的激发了出来。

在这个游戏的创新中老师和孩子们充分的体会到了“狡兔三窟”的内涵和精髓所在。体育游戏的对抗性也得到的一定的体现:更进一步培养了幼儿聪明、机智、勇敢的精神,同时也更增加了游戏的乐趣。正是一次次这样的活动,助长了教师们参与交流研讨的激情与热情,真正发挥了教学研究的积极性,有效地提升了教师们活动

设计的能力和创新精神,让教师实实在在地在专业化道路上不断成长进步,真正达到了经验共享、互为提高的目的,活动效果显著。

三、抓住省市县教研室提供展示的契机,为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搭建平台

每次省市县级教研活动,我们都做到“认真对待、合理分析、集体研讨、全面提升”。我们鼓励每位教师把握机会提升自己,形成了“展示自我,树幼儿园品牌”的积极氛围,让教研活动真正成为教师自发地、主动地进行优秀成果展示的舞台。对于选定的展示内容,我们借助教研团队的合力集体研讨、提升,增强了教师的信心和团队的凝聚力,展示了教师不断发展的专业水平。无论活动结果如何,我们引导教师感恩团队的每位合作者和支持者,使团队意识得到升华。我们为教师营造了良好的研究氛围,教师们真正成为教研活动的主人,教研活动也真正成为教师成长的摇篮。

通过多年来的摸索与实践,我们感到园本教研是切实为幼儿园发展服务的,园本教研是切实为教师专业化成长服务的,因为它能做到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它打破了以往的教研活动是空中楼阁、雾里看花,参与者只能席耳恭听,而不一定能解决本园存在的实际问题的尴尬局面。但我们也深深地感到进行园本教研,仅仅依靠本园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强大的理论支持和专业引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希望得到更多的领导专家指导和厚爱!

2.提高教研实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篇二

一、拓宽校本教研空间,优化专业发展环境

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依靠教师自身内在的发展意愿去自我规划、自我实践、自我监控、自我成长。教师的专业发展还要根植于学校土壤,学校是教师成长尤其是专业发展的实践场,没有学校的专业引领、科学规划、有效实施,教师的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校本教研中,我们为教师搭建广阔的成长舞台,提供现实的发展机遇,创造优越的进步条件,助力教师专业成长。

(一)建设信息化校园,完善硬件设施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与普及,对教育观念、教育理论、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校本教研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全新的路径。网络环境下的校本教研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能最大限度地为教师提供学习、研究、交流的平台。网络的巨大优势在我校已经有了充分的体现,近年来,我们加大投入,完善设施,创建了全市设备一流的信息化校园环境。

在硬件建设上,我们通过建网、建队、建制、建立数字化的工作和学习环境,添置数字化辅助教学系统,实现教育教学信息化。在“四机一幕”进教室的基础上,班班设有多功能数码讲台。Internet开通了10M光纤,大大加速了上网搜寻资料的速度。建有校园局域网,多媒体网络教室、电子备课室,拥有600多平方米的现代化多功能教室。学校各个部门全部实现了无纸化办公。教师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我们利用校园网建立“教师书屋”,提供电子图书,在校园网站设置教师互动交流平台,发表教师的感悟、反思、案例、课例、教学随笔、学习体会等。我们建有教学资源库,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课件、习题精选等内容,资源丰富,而且每学年根据教材的变化和教师应用资源的情况在不断进行更新、优化。优质的网络资源为校本教研提供了数字化平台。

有了良好的网络平台,还要管理好、使用好,充分发挥其先进的作用和功能。如果说完善的信息化环境是校本教研的硬件基础,那么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教研观念则是软实力。为加强教师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学校每学期根据培训计划,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学期末对教师进行考核。通过扎实有效的培训,我校50岁以下教师均熟练掌握了教学常用软件的应用,所有教师达到计算机应用的中级水平,中青年教师对QQ、博客等主要网络交流工具都能熟练运用,经常浏览优秀教育网站。我们积极引导教师转变教研观念,科研室和电教室为教师推荐优秀的教研网站,教师通过阅读、评价他人的教研经验、教学反思,通过与其他教师在网络上的对话交流认识到网络环境下的教研优势,教师通过收集、整理原创性的教学资源和网络资源,通过浏览优秀教学网站,通过QQ、博客与本校教师、校外教师和专家进行交流、学习,自我反思能力在不断提高。

(二)追求价值引领,打造软实力

1. 思想引领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还要具有务实勤奋、甘于奉献的精神。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赋予教师更高的道德期待,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要求不仅是业务水平高,更应该在道德上成为社会的楷模。师德是教师的立身之本,是教师的职业灵魂,是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高尚的师德引领。因此,加强师德建设是教师职业培训的首要任务。在教师的师德建设中,我们围绕“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这三个核心进行师德建设,促使教师实现职业道德的内化和职业情感的升华。

(1)加强职业理想教育。

教师的职业理想是教师在职业领域中的向往和追求,教师的职业理想是教师献身于教育工作的根本动力。教师要做好教育工作,首先要有强烈而持久的教育动机,有很高的积极性。很难想象一个对教育工作毫无兴趣的人,一个见到学生就心烦的人会努力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教师的职业理想表现为教师的事业心、进取心、责任心。在对教师进行职业理想教育中,我们开展了“讲述成长经历,书写华彩人生”的系列活动,以“教育叙事话人生”为主题讲述身边的教育故事,通过演讲的形式与同伴共享,感动讲述者,启迪聆听者,用身边的人影响人,用身边的事感动人。在讲述的过程中,教师从他人的教育经历中体会教育、品味人生,珍惜教师职业,热爱教育生活,树立正确的职业幸福观,追求、创造、感受幸福的教育人生。教师通过讲述,透视人生,学会了寻找自己的生命亮点,认识到教育不仅是奉献,也是享受;不仅是重复,也是创造;不仅是谋生的手段,也是生活的本真。引领教师从文化的传承者走向科技人才的催生者,从工作的奉献者走向生命价值的追求者。

(2)加强职业情感教育。

教师职业道德的最高境界是师爱,它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和灵魂。教育是爱的事业,这种爱高于母爱、大于友爱、胜于情爱,是严与爱的结合,是理智的科学的爱,是积极主动的爱;这种爱是教育的桥梁,是教育的推动力;这种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博大无私的爱,它包含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教师只有从心灵的深处迸发出爱岗位、爱学生的情感,才能成为一名有良知的教师。只有让爱的阳光,充盈于职业行为的全部,内化成为情感中的本性,教师的职业道德才是最真、最实、最美的,才能表现为对事业的尽心,对岗位的尽职,对学生的尽责。在对教师进行职业情感教育实践中,我们开展以培育忠心、爱心、匠心、虚心、童心、雄心为主题的“六心立德”活动,重视“道”的修炼。我们开展“脚踏实地,成就自我”的教育活动,从“关心学校、关怀学生、关爱生命”三个方面,对教师进行凝聚于事业、丰富于职业、发展于专业的职业教育,学校每年度都要评选“感恩—责任—付出—回报”年度感动人物,并致“颁奖辞”。

(3)加强职业态度教育。

教师的职业态度就是教师的工作态度,不同的职业态度成就不同的教育人生。积极的人生态度会牵引生命之舟不断前行。积极的职业态度往往表现为:自觉进取的思维方式,乐观向上的阳光心态,勇于挑战的行为,倾向于主动而不是被动,乐观而不是悲观,行动而不是空想,创新而不是保守。对教师来说,积极的职业态度就是:对待教育事业敬业、勤业、乐业;对待学生尊重、理解、关爱;对待所教学科好学、严谨、创新。要培养教师积极的职业态度并使之持久,关键要不断满足教师不同层次的需要,并引领他们追求职业幸福,让他们在成就他人的同时,使自己的能力大大提高,智慧大大增长,抱负充分施展,自我价值得到实现。为此,我们抓住教师的发展“需求”去激发教师的热情和活力,给不同发展“需求”的教师搭建各种平台,提供优质环境资源,来满足教师发展的需求。搭建业务进修、外出参观学习、展示自我的平台,让每一位教师都有崭露头角、尝试成功的机会,使他们充分施展才能,当教师“从生计的驱使走向生命的自由”,“由牺牲性的付出走向主动的创造”,他们的职业态度便会积极向上,才能有无尽的力量源泉。

2. 价值引领

我们按照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遵循教师成长规律,以专业发展为指向,从专业的角度进行职业规划,通过自我教育与培养训练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采取“任务驱动”的策略实现教学常规的顺应和专业技能的日臻成熟,促进教师内涵发展和提升专业品质。

(1)设计职业生涯规划,定好位、铺好路。

教师的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作为教师从事职业的整个过程,设计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为自己描绘出“心灵蓝图”,进行“虚拟实境”的演练,是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提高专业化水平,加快专业化进程的重要手段和现实的路径。教师职业生涯的规划内容具体为:对教师职业选择的认识,对教师职业目标与预期成就的设想,对工作岗位的设计,对成长阶段步骤以及环境条件的考虑。

(2)搭建成长台阶,搭好桥、奠好基。

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离不开学校的策划和组织。基于终身教育的理念和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我们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他们的在职研修进行通盘思考,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帮助教师进行职业生涯的设想和规划。我们为教师搭设由教坛新秀到骨干教师,由拔尖教师到首席教师,再到特级教师的名师成长“五级台阶”。“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不是彩绘在纸上的未来愿景,而是体现为实践中的具体行动。为此,我们源于实践,立足校本,采取“问题课题化———课题方案化———方案实践化———实践反思化———反思提升化”的行动研究策略,落实教师职业规划。

(3)建造教师成长册,起好步、开好头。

在实践中,我们以建立“教师个人成长册”为载体,记录跟踪教师的成长足迹。成长册具体内容有: (1) 个人情况简介及自我评价。 (2) 专业发展三年规划(为了实现新任教师专业成长,学校在“教师内涵发展”上狠下工夫,进行讲座培训,让大家懂得:教师是一种职业,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是专业性极强的职业,只有具备了专业技能的人才能胜任教育工作。让教师了解教师专业成长应注重内涵发展。学校还提出教师撰写“个人专业发展三年规划”,放在个人“成长册”里,时刻提醒自己不断地努力。很多教师能从专业理论、专业技能、专业知识、专业情意四个方面来阐述自己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深刻认识,这也是培训的过程)。 (3) 学历证、职称、骨干、普通话、微机、资格、行政奖励、论文、科研成果、课件等证书。 (4) 出版物或发表文章、获奖论文。 (5) 个人从报刊选印的文章以及自拟题目的自学感悟。 (6) 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总结。 (7) 其他所有能展示进步成长的材料(如,公开课、课件、讲座、研讨、竞赛、组织学生活动的光盘、录像带等)。 (8) 班主任工作手册。在准备的过程中,对自己走过的历程和成长情况加以梳理,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做法。同时,又不断与他人进行对比衡量,抓住教师不甘落后、争强好胜这种“比”的心理,有的教师看到其他教师成长册里证书、论文的数量可观,自感不足,从而激发赶超他人的愿望,如,有的教师个人成长册有满满的三本,而有的教师,却一本未满(参加工作时间基本相同),教师看到了差距,对自己是一种触动。建造“教师个人成长册”活动,还使教师不断地“思”,在享受成功、查找不足的同时,思考自己在哪些方面还应该提高、怎样提高的问题。

3. 专业引领

教师要实现专业发展,必须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拥有自主学习、自我学习能力,这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石。在校本教研实践中,我们把创建学习型团队作为核心任务,围绕教师发展所需,倡导教师做一个有思想、善反思、能创新的智慧型教师。

(1)做有思想的教师。

思考是前行的火把,理性思考源于理论修养,我们以理论学习为基础、以制度建设为保障,用共识的思想凝聚人、用独特的文化塑造人、用人文的理念启迪人、用互动的策略发展人,打造一批有思想的教师。我们搭建与名师对话的平台,实现互动互补,共同发展的目标。定期开展理论研修活动,以活页日记的形式,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心与书的交流,让每个教师都“染上”学习思考的气质。我们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拥有自主学习、自我学习能力,倡导工作即学习,学习即生活的理念,围绕教师发展所需,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创新学习机制,打造有效“学习链”,唤醒新任教师学习意识和工作激情。我们设计多种学习策略,构建“问题即课题,工作即研究,教师即专家,效果即成果”的学习模块。从专业理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四个方面,设计十一项学习培训内容,丰盈教师的理论素养。我们倡导“不学习等于拒绝成长”的教师发展观。开展“核心学习”,领导班子带头读书作表率,干部先行一步,骨干紧跟一步,以此带动教师的学习;“模范学习”,重视典型的挖掘,鼓励积极的学习行为;“互惠学习”,创造和谐的环境,鼓励多种方式的合作学习,分享资源优势,使读书成为习惯,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引领学习”,邀请专家作专题培训,与大师对话。通过学习方式的不断创新,促进教师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一时学习为终生学习,学校在共同的学习、交流、实践中积累经验,在教育教学中凸现优势,创学习型学校、塑学者型教师。我们倡导教师工作化学习、学习化工作的理念,促进教师专业素养提升。

一个教育理念可以支撑多个教育实践,只有教育理论外化为教育实践,凝练为实践智慧,才能体现出教育理论的指导价值和现实意义。为此,我们引导教师“学中做,做中思,思中辨”,采取“学习反思—对话互动—实践感悟—引领提升”的教研策略,做到八个一点:学习一点,设计一点,研究一点,记录一点,体会一点,改变一点,提高一点,积累一点。教师通过专业引领学、集中辅导学、专家指导学、个人潜心学主动掌握新知识,学习新理念,研究新问题,培养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使终身学习成为职业习惯,使自己的职业生涯亮点频现,使自己的教育生命永葆活力

(2)做有反思力的教师。

教育改革呼唤反思型教师。学校通过行政制约、业务引领、首席教师示范帮带、同伴互助等管理机制,对教师开展撰写教育教学反思的活动,培养具有反思力的教师。反思教学行为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业务能力的核心要素,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驱动力。在教学中不断反思,可以随时调整、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进入一种专业状态,这样不仅能提高课堂效率,还能提高个人的自身素质,生成实践性智慧。秋实中学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了自我反思经常化、制度化,并有明晰的内容要素和明确的目标。每位教师每月的两篇教学反思纳入到学校教学常规检查中。教师通过反思教学行为保证了教学进入永续发展的轨道,通过反思,发现无效和低效的教学行为,形成改进式的“研究小课题”,打造了高效课堂,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反思意味着进步,反思孕育着成功。教师在反思中修正教育行为,改变教育习惯,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很多教师发出感言:教育无处不在,值得反思的教育习惯、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无处不有,我们需要的是具有善于反思的意识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我们将有价值的“反思”汇编成《反思精品荟萃》,作为教育资源开发好、利用好。

(3)做有实践能力的教师。

教师的发展必须植根于教育实践,教育实践是教师发展的肥田沃土。唯有不断的实践,不断的反思,不断的总结,不断的修正才能让教育行为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在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强化研究意识,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实施“以问题为中心”的行动研究策略,引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以问题为中心,以课标为导航,以教材为依据,以学生为主体,以课例为依托,通过行动研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修正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

(4)做有创新能力的教师。

教师不仅要勤于学习、善于思考,更要勇于探索、敏于创新,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在日新月异的教育发展态势下,创新决定了生存。创新是一种意识,我们要求教师要“冲破思想的牢笼,行为的桎梏”,从习惯性思维定式和行为取向中挣脱出来,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不能依赖传统的教学方式,熟悉的教学理念、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和教育对象,要全方位地反省自我,严格地剖析自我,找出自身的弱点,从而产生创新的欲望。唯其如此,才能使创新成为一种“内驱力”,成为一种需要,成为自己追求的目标,自觉自愿地以创新为己任,满腔热情地投身于创新实践。

3.提高教研实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篇三

一、常规培训,关注教师的整体性

常规性培训是依据学校的自身特点和优势经验,结合常规的教学管理要求,以及不同阶段教师的教学需求,帮助教师明确实际教育教学的基本点。这一层面的培训主要关注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常规性要求的落实。常规性培训通常安排在集中业务学习的时间里。在常规性培训中,我们关注教师进入课堂的常规要求(上课制度),关注课前预设和课堂生成的相互关系,关注教学“五心”(精心备课、全心上课、细心批改、耐心辅导、潜心研究)的具体要求等。我们还根据教研组的特点,挖掘教研组的研训力量,开展有针对性的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方法的培训,帮助教师对教材教法的把握。

二、结对跟踪式培训,关注青年教师的发展性

青年教师是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健康快速发展的中坚力量,更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水平、个人综合能力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发展。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为素质过硬、业务精良的教育教学和教学管理能手,我校实施“青蓝工程”,即师徒结对子,以形成学理念、学知识、学经验、学方法、广泛交流、共同提高的务实教风,要求师傅从基本功、课堂教学和教育科研三个方面进行培训。我们通过“锁定目标,强化训练”等手段,在学年结束时对年轻教师进行综合评价。为避免师徒教学竞争的尴尬,我们采取同年拜师和错年拜师的方法。徒弟第一年拜同年级的任教老师为师,第二年可拜与自己不在同一年级任教的老师为师。这样拜师的第一年有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徒弟会很快得到进步,第二年师傅没有“面子”的压力,没有同行竞争的负担,指导起来更顺手、更随机,会毫无保留地传授知识和教学技能,徒弟也能尝到不同师傅的真本领。

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结对跟踪式培训并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实践阅历广泛,驾驭教材能力强。同时青年教师有着鲜活的思想,精力充沛,不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敢说敢做。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会促进老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反思。况且,青年教师接受新知识快、电脑运用熟练、他们上网搜索资料快捷、课件制作精美,这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和促进了老教师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因此,结对跟踪式培训能促进各个层面的教师共同提高。

三、主题教研式培训,关注教师的研究性

主题教研式培训是在学习李元昌老师的讲座后进行的,通过学习李老师的讲座,我校在这方面进行了自我诊断,发现学校过去在教师培训上关注了教研、继教的进修,提供了各种学习的条件,没有突出教师教育实践中困难的解决。实施主题教研,首先引导各教研组教师依据学生心理,满足并激发学生学习需求;营造学生团队学习氛围;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和关键性、共性的問题发现并提出本组要研究的主题。按照提出主题—设计实施—听课研讨—交流总结的流程实施教研,每个流程确定中心发言人,骨干先行,广泛互动,力争做到一题一得。如,我校英语组提出的“如何创设有效教学情景的研究”,在总课题下组内设计若干个子课题:(1)要想做到有效设计情景,应注意哪些问题?(2)设计英语教学情景的常用方法和途径等。

这些子课题让组内老师招标认领,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边实践边研究,使教师行动有目标,针对性强,在认领研究问题后教师线性设计研究方案,在集体备课时与组内成员进行交流,大家共同完善此方案。然后组内教师通过听课、研讨、评价领题教师对该子课题的研究成果。最后通过交流总结,集体完善对该问题的探讨,最后达成共识的主题报告。这样,教研组的管理突破了过去的查教案、学理论、传达学校要求的方式,实现了研究职能。其间,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帮扶行为促进了强师的提高。主题培训充分反映了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的积极状态,能够引领教师深入研究、反思。

实践证明,学习无处不在,培训也无处不在。多样化的培训、有效地激励机制和评价,使我校形成了一个民主、平等、合作、对话、协商、共进,研究氛围浓厚的快乐集体,充分调动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驱力,使教师体验到了专业发展的幸福,体会到了与学生同成长的快乐,形成了勤于反思的习惯。一句话,校本培训不仅使教师有了自信,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解决了教学实际问题,而且带出了学校的品位,提高了学校的管理层次。

4.提高教研实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篇四

四川省宣汉中学教科室 龚元光 向朝东

四川省宣汉中学位于大巴山南麓,2004年被验收为“四川省示范性普通高中”,2006年2月升格为“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素有“巴山深处桃李园”之称。学校现有11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7600人。其中,高中教学班78个,学生5400余人;初中32个教学班,学生2200人。在职教职工447人,其中专任教师365人。2006年,学校被首批确立为“达州市校本教学研究基地校”

近年来,我校无论是办学条件,还是办学规模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办学规模来看,无论是教学班数,还是学生人数,三年来都翻了一番。师资配备数量激增,年龄、教龄年轻化特征日益明显,特别是高中专任教师,年龄在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了教师总数的72.3%,其中2003年以来陆续从大专院校毕业生中招聘的新教师和从县内其他学校调入的优秀的初、高中教师,占现有高中教师总数的58%。一大批青年教师的输入,无疑为学校教师队伍补充了新鲜血液,但是,师资数量的增加,加之新课改的实施,也为学校的管理和发展带来了新的问题。如何通过整合资源,营造环境,进一步健全校本教研的长效机制,培育合格师资,提高办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推名师,育名品(优生),铸名校——成为了我校自身建设与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面对问题,2004年学校调整思路,确立了“科研兴校、科研强校”的指导思想,以新课程为导向,着眼于教学过程的改进和教学质量的提升,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把开展校本教研作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先导工程。提出了“立足校本,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研策略,并创造性地从教师教学技能及教学实际现状出发,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不断实践与探索,逐步构建了一套有效推进校本教研的长效运行机制,切实地促进了学校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使宣汉中学的校本教研工作步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一、完善制度建设,建立长效机制。

作为一所基层学校来说,要建立健全校本教研制度,涉及面很广、内

会,勤奋刻苦,打好知识基础,强化基本技能,培养实践能力,发展创新思维,提高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为服务社会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励志笃行”是为做到“厚德勤学”所应有的精神、态度和行为。“励志”指的是宽广、坚忍的品质和态度,具有崇高远大的志向,这是完成学业必须具有的精神状态。体现出每个宣中人对国家、社会所应负的责任。“笃行”即忠实地、全心全意地去践行“厚德勤学”。因此,我们在建立和完善校本教研制度的过程中,始终以办学理念作指导,审视这些制度是否能够从机制上引导和改进学校的教研工作,在制度的规范和导向下,使学校的教学研究成为一种融学习、工作和研究为一体的学校活动和教师行为的常态,从无序到有序,不断发现、研究和解决教师所遇到的实际教学问题,促进教师专业能力不断提高。

2、上下结合产生制度。制度的建立,不在于“卡教师”,而在于指导、服务与保障。一个制度的产生,既要符合上级和学校的发展目标要求,又要符合教师工作、学习、生活的实际,得到大多数教师的认同,这样的制度,才有生命力,也才能够得以全面实施。我们在建立和完善校本教研制度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扬民主,走群众路线,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充分讨论,几经修改,最后形成文本。

二、创新管理机制,务实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只能说有了规范依据的文本,如果不对校本教研的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文本也就成了摆设。我们在校本教研的管理过程中,不断创新管理机制,追求务实的校本教学研究。

1、构建“四位一体”的组织管理体系:建立科学、高效的组织领导机制和管理体系是校本教研制度能否得到规范实施的首要保证。

首先,建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教研领导小组”,明确了领导小组的职责:校长是学校建立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第一责任人;学校校长及领导成员都分包了学科或课题、听课评课、参加活动、指导教研,并帮助教师解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将主要精力用于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确保教师参加教研和培训所必须的经费投入;整合教导处、教科室、教研组的力量,使之具备促进和指导校本教研顺利开展的职能,形成教学、教研一体化的格局;建立教研激励机制,定期奖励教学研究成果;为教师

为使校本教研形成规范,学校统一制作了实施手册,即《教研组长手册》《备课组长手册》《校本教研工作手册》《指导教师工作手册》《青年教师成长记录》《专题研究登记表》《课题研究进展登记表》等。这些《手册》,既对教师校本教研给予了导向,又有利于检查目标的达成。

3、扎实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校本教研实效。

我们认为,开放校本教研形式,选准校本教研内容,是推行校本教研的关键。

(1)有效的教学反思。

为使教师的反思日常化,并提高其反思能力,我们提出了“八个一”(学、记、听、思、讲、编、读、研)的校本教研要求,即:学,每周学一篇教育教学改革理论文章;记,记好每周的教后记;听,每周至少听课一节;思,每周写一次教学反思,提出一条教学建议;讲,每学期主讲一次高质量的公开课(青年教师上汇报课、高级教师上示范课、一般教师上研究课);编,每学期编拟一份标准评价试卷;读,每学期精读一本教育专著;研,每学期写一篇研讨论文。对青年教师还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在上述“八个一”的基础上,每周至少听课两节,每期做至少两个案例分析,每期写一篇成长叙事,每期至少上交教育教学故事两篇。

随着校本教研活动的不断推进,教师通过反思、研究,观念不断地更新,教学行为不断地改善,教学水平不断地提升,教师体会到了反思给自己带来的益处,于是很多教师成了自觉反思者,有的还养成了每天记教后记的习惯。学校为此在校报《今日宣中》上辟出了专版,每期刊登教师的教学故事、成长叙事,并编辑出版了《来鹿教育教学故事》系列文集等,让教师们在分析和解剖自己时,体会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的愉悦。

(2)落实同伴互助。

为了使同伴互助得到落实,学校积极为不同层次的教师牵线搭桥,为教师的合作和交流提供了平台。

落实集体教研。充分发挥了教研组的组织协调作用,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教研活动,我校的集体教研形式主要有:集体备课、集体说课、集体听课、集体评课、信息交流、经验交流、问题会诊、课改沙龙、专题

广泛开展听课、评课、公开课展示和教学经验交流活动。我们统一规定了听课的节数、记录的要求、评课的要求,评议公开课坚持了“123”评课机制,即,“肯定一条最值得借鉴的教育教学经验,指出课堂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两点突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三条可操作性建议”,有效地克服评课时只唱赞歌不谈问题的评课形式;规定了各职级教师公开课展示的责任,明确了展示的内容、对象、时间、要求;不定期举办“教学经验交流会”“教学经验观摩研讨会”“教学经验报告会”,印发校内外教学经验材料等形式,广泛开展了教师教学经验交流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和共享,促进了共同提高和进步。

开展专题研究。各教研组、备课组把组织专题教研活动(包括研究课、说课、经验交流、教学成果展示等)作为校本教研的重要内容,每期活动达数十次。如:初一数学组的“探究性课堂教学设计”、初二数学组的“专题复习策略”等,在专题研究活动中,推广“五段式”案例研究经验,即采用“个人设计(集体研究)——个人(选人)执教——总结反思、集体再创——再次(换人)执教——总结反思”的方法,以案例为载体,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最佳途径。

开展小课题研究。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不可能依靠开展几次教研就能全部解决,我们便引导教研组将一个个教学实践中的真实“问题”转化为一个个“小课题”,开展较为规范的研究,实现教研内容的系列化,使研究逐步走向深入。针对课堂教学的、能够在一学期或一年内完成研究任务的,我们就按照《四川省宣汉中学教育科研管理办法》立项为校级课题或专题;研究周期在两年以上的,就推荐市、省级立项。目前,全校有专题46个,有校级课题26个,市级课题4个,省级课题2个,其中省普教资助金项目1个。基本做到了人人有课(专)题,个个有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由问题转化为课题的《山区城镇中学教师信息素养校本培训策略研究》荣获达州市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二等奖,《农村初中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探索》获四川省第二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果一等奖,《初中数学探究性课堂教学设计》获四川省第三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果二等奖。

(3)注重专业引领。

学青年教师过关考核办法》《四川省宣汉中学优秀教研组、备课组奖励办法》《四川省宣汉中学教改教研先进个人评选办法》《四川省宣汉中学教改教研成果奖励规定》等相关细则,对照目标,逐项统计,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出优秀教研组、先进备课组、教研先进个人、“人梯奖”一、二、三等奖,给予精神与物质奖励,专门召开全校师生大会,予以表彰。对做得好的,广泛宣传;做得差的,通报批评;带有共同性的问题,及时召开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会议,着手纠正。并且将考核的结果存入教师的业绩档案,纳入教师的评先选优、考核、晋职晋级之中。

三年来,我们运用评价的激励手段,充分激发了老师们参加教研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各教研组之间、各备课组之间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可喜局面,营造出了浓郁的校本教研氛围。

再次,激扬先进,推出名师。在教学教研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学校不定期地选送上级进修,进行培训。三年来,先后有18位教师参加了国家级培训,24位教师参加了省级培训,168位教师参加了市县级培训。通过培训,有31人成为达州市中心教研组成员,17人成为宣汉县兼职教研员,12人成为宣汉县学科带头人,12人成为宣汉县课改实验学科指导组成员,8人成为省级骨干教师,17人成为市级骨干教师,78人成为县级骨干教师。

四、构建保障机制,确保健康发展

有效的教研活动,在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健全的制度保障外,还必须有足够的物质保障,才能使校本教研持续、健康地发展。

首先,环境保障。为了使教师有一个宽松、舒适的学习工作环境,学校领导不遗余力为老师创造条件。不仅营造了和谐的人际环境,而且构建了优美的校园文化。充分发挥学校先进的教育教学设备设施,每周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和指导,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手段的能力。

5.提高教研实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篇五

教师的专业发展关系着中国教育的品质和人才质量。随着社会的 不断进步, 教育在社会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这无疑对教师的专 业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是教育教学改革顺利的主导力量, 一线教师对教育改革的理解、认同和参与状况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 着教育改革的成效。然而现行的教师评价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引导教师 不从根本上思考自己的专业成长与发展, 窒息了教师内在的专业程度 的愿望, 需求和动力, 进而造成了整个教师职业专业化发展的迟缓和 落后。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键在于提升专业自主发展的能力。专业自主 发展有三个途径:①通过系统的自学:②通过研究其他教师的经验;③在教室里检验己有的理论。最后一条途径尤为重要, 课程研究和课 程编制应该成为教师自己的事情, 实践己显示它是有前途的方式, 当 然也不得不承认这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如果大多数教师而不只是少数 人掌握了研究技巧,那么教师的自我形象和社会地位就会得到改善。实际上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 教师专业化水平需要得到发展, 教 师综合素养需要大幅度提升, 光靠一个人摸着石头过河已是一件不现 实的事,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借助于集体的力量,因此教研教改活 动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上, 应该得到加强。可以说加强教研教改活动是 新形势下对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加强教研教改活动是拓展教学内涵 的主要途径。加强教研教改活动是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前提。

或许还可以说教研教改是教师继续教育的课堂, 它能帮助教师更新教 育观念, 学习现代教育理论, 为新的教学实践做好理论上的支撑和储 备。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教研教改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我认 为要抓好“三个一工程”。

一、“一个抓手”——以教研活动为抓手,积极有效地开展活动,提高 教研水平

1、抓好理论学习: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终身学习对教师的生存和发展极为重要, 教研教改学习既是一种团体压力又有 助于教研团队动力的形成。要引导教师学会理性地思考教学问题, 而 不要小看理论思维, 理论学习要更加指向实践中发生的真实问题。因 此要利用教教研活动时间进行理论的学习, 它包括

语文专业知识的学习, 最新教学理论的学习, 最新教学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方式的学习, 考试分析与评价等等。

2、抓好专题活动 :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专长,而且经过时间的打 磨, 他们的教学经验成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因此我们就要善于调动每 一位教师参与教研教改活动的热情, 让他们发挥出自己特长, 用讲座 的形式向有关老师传经送宝, 减少其他教师的摸索时间, 提高教学效 率。每次可设立一个专题:例如如何上好复习课;讲评卷的方法;解 二次函数的点滴经验, 也可以请参加中考阅卷的教师进行中考试卷评 分及答题要点分析;请骨干教师谈心得体会;教学中遇到的困惑,作 个案分析等。有条件的话,可以请教研员、学科带头人、市骨干教师 来校作讲座, “传道、授业、解惑。”

3、抓好听课、评课活动 :任何一次公开课教学是一位教师对教材的 处理、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应对能力、启发引导学生等 各种能力的展示,也是一位教师教学理念、基本素养的体现,因此任 何一次公开课对教师自身能快速成长会起到积极的作用。所以, 教研 教改要充分重视每一次公开课,认真组织好听课、评课活动。对于组 内的青年教师的开课设想要认真听取, 对其初稿的可操作性能做出客 观的评价,再稿时还对各种细节问题提出忠告。课堂教学结束之后, 客观地评价他这堂课的成功和失败之处,促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起 来。对于有一定教龄的中老年教师,既要看到他们的长处,又能实事 求是地表明自己的看法,怎样做更好、更合理一些,不要让评课活动 成为表扬会或批评会, 让评课真正成为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我还设 想对于所开的公开课在评课活动结束之后, 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 把这堂课重新安排、设计,写出更好的教案,并附上教学反思,让教 师学有方向,思有思路。

二、“一个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 , 强化教研教改的基本功能, 提升教学水平

1、重视集体备课活动,以公开课为抓手,创备课组特色,不断提高 数学教学质量。

加强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促进教学,我们要在抓好自己 学、集中学理论学经验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实践,所以要始终抓住课 堂教学不放松,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效率,让全体教师树立“向课堂 要质量,让学生学有兴趣,学有信心”的意识。为此要重视集体备课

活动,发挥集体的智慧,使教学更合理、更有效。针对数学教学有些 薄弱的现状, 首先可在组内开展全面听课活动, 并请学校教研室教师 参与,共同探究教学策略, 提高本组教师对教学的认知水平。为进一 步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 除了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各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外, 每一学期以备课组为单位推出一位教师的教学展示课, 对他的课 进行认真指导精心打磨,集中听课,然后集中评课,使大家都能有所 收获。各备课组在教研教改整体活动的基础上, 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年 龄特点, 从现实需要出发开展切实有效的教学活动, 并能形成各自特 点, 如七年级备课组引入新教材为突破口注重教学方法的研究;八年 级备课组以重视数学创新指导为特色, 注重学法的研究;九年级备课 组要强调扎扎实实抓教学, 注重答题方法技巧的指导, 以把好出口关 为己任。

2、编好一套配套习题、一套中考试卷,提升学生能力: 课改中有一个重要的课程理念“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 程,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实践环节的开发和学习渠道的拓宽,丰富 学生的经历和经验,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统一” , 教师对此应该有合理的指导。我认为应该 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技能、兴趣等 加以选择辅导材料,使所选择、编写的材料和教材配套,进一步提高 学生的能力。我想只要发挥每一位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这件实事是可 以做好的。

3抓好课外活动,提高学生各种能力,提升学生素养;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光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 要设计各种和数学学习相关的活动, 锻炼学生的才干, 提高学生的能 力。如利用探究性课程提高学生的研究意识,敏锐的观察能力,信息 筛选的能力,合作能力以及书写表达能力。举行数

学小竞赛,增加学 生的文化积淀;同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分阶段对数学课题进行专 题研究, 达到既了解数学史又为以后的解题积累素材的目的, 既可以 有教师的讲座也可以有学生的展示, 总之通过各种途径扩大学生的知 识面,培养学生的能力。初中三年中坚持每周一公式背诵不放松,每 天一题训练不放松,每月一次检测不放松,并且进行全班、全年级组 乃至全校性的评比、表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一个载体”——办好一份刊物,提升教研教改的文化内涵和品位 数学教师教学创新需要教研教改营造创新氛围,让新的时代理 念、新的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技术成为教研教改新的时尚, 使教研教 改成为教师教学创新的心理安全港和精神加油站。在这个过程中, 教 师是作为研究者、作为主人来参与的,带着疑问与困惑,进行理性的 思考,而不是被动地接受, 不应该以任何形式、任何权威来压制教师 个人的专业见解。教师是在由社会发展所牵动的教育改革当中, 通过 批判性的反思,做出新的选择。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对组内教师提 出的不同教学观点和进行的教改尝试我们力求给予理解和尊重, 少苛 求多包容, 少求同多求异, 使教研教改成为教学创新的舞台和学术争 鸣的论坛, 使创新精神成为数学教研教改文化的原色与底蕴。因此就 需要有一个平台,一个载体,我认为可以办一份内部刊物,让教师们

6.提高教研实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篇六

小学教师为什么要做教研?应该如何做教研?在长期深入中小学教育实践中,在对册亨小学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观察和调研中,我们发现教师参与教研还存在着一些表面化、形式化的现象。要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教师教研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教师的观念;二是教师的动力;三是教师的能力。

一、小学教师对教研活动的认识问题

转变观念是提高小学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实效性的重要前提。长期以来,小学教师一直没有使“教书匠”的教师角色发生真正的转换,他们习惯了由来已久的传统“职场”活动方式,将工作的重点定格在顺从的“执行”位置上。教研是研究人员的工作,与自己无关或关系不大。这是传统的教师角色影响下的教学观念,这种观念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已经受到来自教学本身的巨大挑战。

首先,教研活动是新时期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

其次,教研活动是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组成部分。随着教育的发展和各项改革的深入,教师职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教师职业的稳定性受到挑战,教师队伍年轻化、专业化的趋势正在悄然进行。许多教师已从提高学历的压力中走出,将学习变成自己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将教研作为提升自己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条件。教师的专业发展已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条件,并与之融为一体,成为现代教师的共同追求。

任何一种教育观念,只有内化成教师个人的信念和“个人知识”时,才能引起教师行为的变化,并最终转变成自觉的实践。要提高中小学教师参与教研的有效性,就必须强化教师的教研意识,帮助教师尽快形成研究者的角色意识,将教研变成自己工作的一部分。

二、小学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动力问题

我们在长期的观察和调查中发现,由于种种原因,教研活动

似乎成为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之外的“额外”要求,是少部分教有余力的教师的“专利”,也是大部分教师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首先,改变当前教研活动边缘化的现状,将教研活动与日常教学结合起来,这样,教师便会将这种负担转化成一项感兴趣的工作,久之会内化为教师个人的自然需求。新一轮的课改向教师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与过去相比,它赋予教师较大的专业自主权,也就是在课程支配和开发等问题上,教师比过去有较大的发挥空间,教师可以借助自己的理解和相关的知识储备,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教师的解放,但要注意,这种解放须有一个过程,它是建立在一定的条件之上的。它需要教师对教育对象、教育教学的特定条件等多种不可控制的因素进行研究,以追求最大的教育效果,这正是教研活动的内容。所以说,做教研对中小学教师来讲,不是脱离教育教学实际另搞一套,而是从工作需要出发,立足于社区、学校以及教师个人的条件,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将教研活动作为日常教学工作的助力器,追求通过教研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否则非但不能提高质量,反而会增加教师的负担,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其次,减少教师的行政负担,增加用于教和学的时间。早在1983年,美国的教育改革就提出了应以教师工作的改革和教师质量的提高为重点,提出了减轻教师的行政负担,增加用于教学的时间等措施。我国的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等也向教师提出了同样的要求。为了适应这些新的挑战,学校和相关的教育行政部门应该给教师创造相应的条件。小学教师的工作,琐碎而又缠身。小学生独立性差,班主任教师几乎一整天都和学生在一起,在学校里几乎没有独立思考问题的时间。八小时之外,还要备课,处理学校里的其他事务,很少再有时间看书、做研究。如果不改变教师的这一工作现状,而一味地要求教师做教研,实际上是在增加教师的负担。为此,我们建议在中小学,应增设专职班主任或增加管理人员,逐步把教师从繁杂的日常管理事务中解放出来,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教学和教研活动。

再次,通过合理的考核和奖励制度,鼓励和支持教师参与教

研活动。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的教育管理也需要转变观念,确立新的规章制度,以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只有将教师的专业发展当做学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做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才能将教研活动看做教学活动的一部分,将教研活动的考核作为日常教学工作考核的一部分。通过合理的奖励和考核制度,将教师的日常工作与教研活动统一起来,将教研活动由外部需求转变成教师个人的内部要求,才能更好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保证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通过教学现代化实现学校教育现代化。

三、小学教师参与教研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储备问题

调查发现,小学教师参与教研缺乏必要的理论储备。在与中小学教师的交流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他们多年来一直在实践中摸爬滚打,虽然积累了丰富的管理与教学经验,但这些经验多以零散的或感性的状态存在,难以做到理论化和体系化,当然也就很难完成实践发展的逻辑循环。在经验交流会上,每位教师都有许许多多的经验,但在较规范的教研活动中却找不到相关的理论来统领,无法将这些经验上升到理论,所以,小学教师的教研成果多是一些经验总结。由于缺乏必要的研究规范,这样的研究成果自然也难以推广。

怎样开展教育理论的学习,是提高中小学教师教研实效性的瓶颈。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对理论学习有一种排斥或惧怕的心理,“没有时间”、“看不懂”、“用处不大”等想法在教师中普遍存在。教育理论是一个复杂而又庞大的体系,对小学教师来说,系统、全面地进行理论学习是不现实的,可行的做法应该是以问题为中心,进行专题研究,也就是说,教育理论学习要围绕所要解决的问题展开。尽管这些问题看起来或许很具体、很单一,但在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它们的价值和意义却非同寻常。所以,学校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在实践中创设多样化的方式为教师提供理论学习的条件。鼓励和强化教师的问题意识,引导教师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积极寻求理论的支持;帮助教师树立理论学习为实践服务的宗旨,帮助教师学会从问题出发,从实际需要出发,针对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学习;使教师学会准确理解

与教育实践有密切关系的教育理论和改革理念,并将它们应用在自己的教改实践中等。

在理论学习中,教研方法的指导尤其重要。中小学教师教研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叙事研究、案例研究、行动研究、实验研究等。要将教研与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结合在一起,最关键的是恰当、有效的研究方法的选择。除了具体的研究方法之外,教师还应该掌握必要的学术规范。教师应当学会选择研究课题、制订研究方案及收集、整理、分析和处理研究资料、撰写研究报告、推广研究成果等。学校应该结合教师的研究选题,通过聘请专家、组织经验交流等多种方式,有针对性地为教师提供研究方法方面的指导。

“研究型教师”、“反思型教师”是教育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教师要实现这一专业化角色转变,需要进行反复实践、不断探索和创新。将教研活动由一种观念转变为实际的行动,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这对教师个人、学校和教育研究人员等,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们需要精诚合作,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教育改革交给我们的新课题。

7.提高教研实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篇七

联动教研团队由遴选的6位联动教师 (每个年级1人) 和6位实验教师 (每个年级1人) 组成。其中, 同年级的联动教师和实验教师结成互助组, 形成互助关系, 这是联动教研的最小单位。这些互助组又按年段分为低、高两个年段组。

在实验中, 我们以“提升能力, 促进发展”为目标, 多层面开展了联动教研活动,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典型课例引导式集体备课活动——提升教学设计能力

典型课例引导式集体备课是将不同的研究课例按所属领域归类, 在研究具体课例特点的基础上, 总结归纳同一领域的内容在教学时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策略、手段及易出现的问题等, 从而引导实验教师主动构建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 提高其设计教学的能力。具体做法是:

1. 确定典型课例

学期初, 每位实验教师在每个学习领域确定两节典型课例, 由教导处按年段、领域汇总, 并根据教学进度安排讨论交流时间。

2. 开展多层次备课

第一层, 潜心研读, 自主备课。要求实验教师和联动教师围绕典型课例潜心研读教材、课标和相关资料, 独立完成:分析教材, 分析学生, 制订教学目标, 设计教学过程、活动 (要求写明设计意图、活动目标, 并预设学生反馈) 及作业、板书等备课工作。另外, 实验教师还要梳理1~2个问题。

第二层, 互助组内交流、完善。互助的两位教师就教学设计的各环节进行深入的分析比较、讨论交流, 在解决问题、分享经验中改进设计。这一环节既能有效地发挥联动教师的引领作用, 又能培养实验教师的思辨能力。

第三层, 年段组内交流、总结。当同一领域的多个典型课例都经过上述两层的备课活动后, 各年段组对这些课例从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学思路的设计、教学方法手段的应用、需注意的问题等多方面进行梳理总结, 提炼出有借鉴价值的经验和做法。

典型课例引导式集体备课, 从教学内容来看, 以点带面, 有助于教师把握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其关系;从教师的能力来看, 提升了教师解读文本、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

二、跟进式课堂研讨活动——提升教学实施能力

为了避免以往课堂研讨活动“内容空泛, 一课一研, 一研了之”的弊端, 我们开展了“抓住突出问题, 边研边改”的跟进式课堂研讨活动。“跟进”是指问题发现后要有问题解决的跟进, 集体研讨后要有个体教学行为改善的跟进, 会诊课后要有汇报课的跟进。因此, 每一轮跟进式研讨活动都要经历三个阶段:集体会诊—互助跟进—汇报展示。

学期初, 每位实验教师上“会诊课”, 请联动教研团队的全体成员品评会诊, 指出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或急需解决的问题) , 并提出改进建议。随后, 对应的联动教师要深入课堂, 针对问题进行手把手的跟进式指导 (至少三次) , 方式有:实验教师的一课多轮或实验、联动教师的同课异构等。当互助组内认为问题已得到较好解决时, 由实验教师上“汇报课”, 向大家展示自己的进步。此时, 教研团队再次针对问题进行品评分析, 如果确认问题已得到解决 (或在较大程度上得到解决) , 就进入下一轮跟进式教研。如果问题仍需解决, 大家将再次提出建议, 联动教师要继续跟进指导, 直至问题得到解决, 如此往复。

三、主题探究式研训活动——提升教学研究能力

在实际工作中, 校本教研或培训通常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作为研训主体的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常常是被动接受, 很少发挥主体作用。二是研训内容、形式与教学相脱节, 只有“教”“研”两张皮。这些问题在薄弱学校的校本研训中尤为突出。因此, 我们以“主题探究”的方式开展研训活动, 活动通常由三个环节组成。

环节一, 发现问题, 形成主题。要求实验教师和联动教师每周记录两个教育教学问题, 以年段组为单位每三周汇总一次, 将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提炼成下月的研训主题。

环节二, 同伴互助, 组内探究。在教研能力较强的联动教师的带领下, 年段组内老师围绕主题开展学习交流、调查分析和教学实践等研究活动。

环节三, 专家引领, 深化成果。当组内探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或引发了新问题, 需要更深入地研究时, 就请专家进行参与式指导。

主题探究式研训活动的问题来自教学, 过程基于教学, 成果服务教学, 使老师们切实感受到了研训带来的成效, 因此, 激发了老师们参与的积极性, 将教学行为与研究行为相结合, 发挥了一线教师在研训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从而提高了教学研究的能力。

8.提高教研实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篇八

【关键词】实效性 教师专业 中学

以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为例,在西部少数民族边远农牧区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除了落实国家三级课程改革方案之外,也为探讨少数民族地区课程开发领域提供契机,更为边远地区教师提供了提升素养的平台。

一、校本培训唤醒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识

校本培训是以学校为基础,以教师为主体,解决教学中实际问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培训活动,也是教师岗后培训的主要形式。

以往的教师专业发展中,由于天祝藏族自治县地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原因,特别是很多边远农牧区的教师缺乏专业理论的支持,加之教学条件落后,教学任务繁重,专业培训机会极少等原因,使得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比较淡薄。他们认为教师仅仅是课程的执行者和实施者,对于其本身的专业发展以及课程开发的意识未被唤醒。

鉴于以上原因,针对边远学校及教师的实际情况,加强县级区域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设是唤醒教师专业发展意识的有效模式。同时,由市级、县级培训机构配置比较强的培训力量走进学校,以学校为基地,进校指导,及时解决教师们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困惑,引导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校本培训也将教学一线教师个人反思,集体科研等教研活动情况的信息及时反馈,具有上传下达的作用。教师即是培训者又是指导者,增强了参与培训的教师的信心和积极性。

二、校本培训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能力

天祝藏族自治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但是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地理位置偏远,造成学校文化与社会文化间的疏离,少数民族地区落实国家三级课程管理,发挥教师在校本培训中的主体作用,不仅有助于满足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独特的发展要求,促进教师、学生、学校完整、独立族群个体的发展,还有助于促进民族地区文化传播,维护区域团结和政治稳定。

天祝藏族自治县的教师多为本土教师,并且拥有相当比例的少数民族师资,他们秉承了多元文化并存的传统,同时对边远牧区多民族共生,相互认可,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民俗有较强的理解和认同。在很多的牧区,教师是为数不多的“文化人”,他们不仅了解学生的需求,也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承担者,所以提高教师的科研以及课程开发水平,直接决定着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和校本培训的成果。教师是少数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的中坚力量和主力军,他们的能力的提升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以校本课程研究为基础,提升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教师专业素养的途径

1.挖掘区域资源优势,帮助教师获取有效信息

笔者在天祝县古城中学开展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发现,很多老师在校本课程的开发方面做了大量有效而实际的工作,从本地区、本民族的民俗和文化出发,培养不同族裔学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共同进步的民族热情。

有些老师开发了民族舞蹈课,把藏族民间歌舞,如锅庄、山歌、说唱、藏戏、民族乐器演奏等特色民族文化传统的元素带进校园和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民族自信心、自尊心,促进了民族的团结。

2.通过发展性评价,促进教师自主发展

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是不断了解自我、反思和改进自身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教育学和心理学家的大量研究表明:教师的自主发展有两个重要条件,良好的激发教师自主发展的机制和文化;能及时获取各种真实有效信息,明确自己进一步改进的方向。

发展性评价尊重被评价者的个体差异,重视评价的起点与过程,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参与,最终目的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运用发展性评价,让教师找准突破点,实现教师的自主专业化发展。

每一位教师分析出本班学生的知识准备、认知特点及文化背景,学习、生活各方面的适应状况,进而反思自身的教学是否符合学生特点,并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活动。同时,教师集体互助、专业研究人员引领、专题讲座、连片科研等形式都可以支持帮助教师提高专业发展的能力。

3.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实现教师专业发展

“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针对甘肃省天祝县这样的少数民族边远地区农牧区教学资源不足,教学条件相对落后,教育信息相对封闭的状况,具有积极且实际的效果。这样做不仅调动教师热情,鼓励全校教师共同参与,形成自己的学习氛围,提升教师专业发展能力,更有助于改善教育行为和教学效果。

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需要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完善自身,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可以结合实际,以校本培训及校本课程研究开发为基础,开拓一条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刘国军,许勤.提高市级新课程师资培训实效性的对策【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4).

[2]虎技能,王晓军.以校为本提升边远农牧区教师课程开发素养的研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0,(5).

[3]边玉芳,柯李,尚学文.实施发展性评价——为教师自主发展提供模型和工具【J】.北京教育,2010,(5).

[4]陈丹.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J】.北京教育,2010,(5).

9.提高教研实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篇九

——德兴市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特色材料汇报

德兴教研室 黄周新 黄跃虹

随着教育改革发展的深入,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素质,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是摆在教育主管部门面前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德兴市始终把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纳入中心工作,特别是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加大了教师队伍建设力度,积极创新教研平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近几年来,围绕以校为本制度的建立,德兴市先后开展了‚‘教育质量年’活动‛、‚‘百课千人’教学研讨活动‛、‚‘四项教学技能’竞赛活动‛和‚‘五环联动、反思成长’主题教研活动‛以及正在进行的‚学科论坛‛等系列大型区域教研活动,为课改理念的贯彻、课堂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生机。为学校的校本教研的开展及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发挥了良好的牵引作用,丰富了校本教研内涵。

2003年,德兴市教研室以学校为研究阵地,以教师为主体,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主战场,从课堂教学的实施、课后的教学反思入手,针对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情境的创设,民主、和谐、宽松、安全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确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角色的转变等方面进行深入审视反思。在新课标的学习落实中,将全市区域性课题理念与新课标进行整合,确立的区域性省级立项课题《主体参与型发展性教学模式的研究》被评为‚省先进课题组‛。形成了‚主体、探究、发展‛六字理念,并以区域性课题牵引全市课堂教学改革。特别是针对传统教研活动重结果、淡过程,重竞赛、轻发展,只关注少数人,而忽视了大多数教师专业成长的弊端,开展了以校长讲座竞赛、教导主任评课比赛、教师人人进行说课、上课、评课为主要内容的‚百课千人‛教学研讨活动。要求校领导率先垂范,学科带头人做典型示范,广泛深入的动员发动全体教师人人参与。活动历时1年,教研室组织专家评审组指导、检查、评比,评出了100节好课,全体教师经历了一次前所未有的理念洗礼,参与教研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显增强。

2004年底,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又开展了教师人人参与的‚微型讲座、抽题上课、课后反思、相互评课‛为主要内容的‚四项教学技能竞赛‛主题教研活动。由于发动深入、组织得力,历时一年的活动,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增强,教师的专业成长有了质的提升。它为我市的教学改革引来了源头活水,为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建设注入了全新的内涵。

2006年底,在教师座谈和总结反馈中,发现教师的教研自主意识有待加强,参与教研的深度不够。教研人员退到了评判教师研究状况的配角中,这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专业教研人员的引领作用。在广泛论证的基础上,又启动了‚主题发动、分散研究、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交流展示‛为主要形式和内容的‚五环联动、反思成长‛主题教研活动。并于2008年4月召开了总结展示表彰大会,广大教师参与其中并经历了一次在工作中研究的过程。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现实的课堂、具体的课堂、活的课堂、生成的课堂、有效的课堂。面临新形势下的三个挑战:挑战传统、挑战定势、挑战自我,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要通过优化课堂教学出质量。在近几年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工作的基础上,他们又抓住课堂教学改革这个关键,以新课程理念为引领,从理念学习、课堂实践、理论探索、教学形式创新层面进行了多维度的探索。目前,在原有系列主题教研活动的基础上,为加强学科教研活动的深入开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市正在开展‚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课堂教学‘学科论坛’活动‛,推进学科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一系列主题教研活动,为学校、为每位教师搭建了一个进行校本教研的良好平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进一步浓厚了学校教研文化,加快了学校、教师向研究型转变,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也为我市的基础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一批国家级、省级教育科研课题立项并实施,银山小学‚十一五‛规划国家级重点课题‚发挥各学科德育功能的研究‛被中央科教所批准立项;铜矿一小的‚计算机教育实验学校‛、铜矿二小的‚德育实验学校‛均被省教科研批准立项,进一步推动了我市教育科研向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拓展。花桥小学、铜矿二小、市二中三所学校校本课程被评为上饶市首批优秀校本课程,我市被省教育厅确立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实施基础‛。三年来,我市共完成中小学省级课题立项38项,结项19项,地级课题立项64项,结项33项;共培训中小学校长78人、骨干教师60人,中小学教师新课改培训2100余人,学科教师培训5000人次。有效地 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我市教师在全国、省、市举办的各类教学技能竞赛中捷报频传,其中铜都中学教师徐香莲在全省物理教师优质课竞赛中荣获一等奖,并在全国物理创新大赛中获二等奖;香屯中学李朝楠、龙头山中学王有林两位教师在上饶市体育教师基本功竞赛中荣获一等奖,李朝楠教师还被选派参加全省体育教师基本功竞赛,荣获一等奖;铜矿一小教师周艳在全省小学数学教师优质课竞赛中荣获二等奖、上饶市一等奖;德兴二中教师程皆煌在上饶市初中数学教师优质课竞赛中荣获一等奖,并被选派参加11月份的全省数学优质课竞赛。教师参加各类教学竞赛获国家级奖13人次,省级奖14人次,市级二等奖以上156人次,教师教学论文获得省级以上奖项156篇,市级奖项850篇,在市级以上教学刊物发表论文121篇。

如今,基础教育改革的春风吹遍了德兴每一所校园,我们坚信:只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研形式,走‚科研兴教‛之路,德兴市的校本教研工作会迎来更好的明天!

10.提高教研实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篇十

本学期在上级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地完成了本学期的各项教研任务,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通过校本培训,初步解决了学校、教师所面临的具体实际问题,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不断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从学校实际出发,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学校自身的各种资源和潜力,推动教师主动学习,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秀,业务精良的科研型、创新型教师队伍,促进学校的全面、整体发展。

教研思路

确立“人人为本,科研兴校,理念治校,质量立校。”的思路。把过去的工作加以改进,把教研活动的形式和方法作大胆的创新。

下面结合我校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情况谈谈具体做法:

一、当好教研教改的带头人。

“只有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学校,才能孕育出一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学生。而这一切,最终取决于学校是否拥有一位好校长。”学校领导的观念直接影响学校的专业文化,如果没有具有探究意识的校长的支持,校本教研就很难进行下去。我校校长是一位教育教学改革的排头兵,他具有开阔的视野、理性的思维、开拓的精神、实干的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并善于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贯穿于学校的全部活动之 中。至此使得我校的校本培训及教研工作不仅有了长远发展的视野、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而且已经在探索、实施中逐步形成了特色化的校本教研模式。

二、专业引领,走进课程改革的快速通道。

校本教研是在理论指导下开展的实践性研究。仅管校本教研是在“本校”展开的,是围绕“本校”的问题进行的,但它又不完全局限于本校的力量。如若缺少了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常常会形成教师们自圆其说的窘态,迈不开实质性的步伐,甚至将停滞不前。所以广泛地听取教育专家对新课程改革的各项建议可以使学校的课改工作少走弯路,少出错误。看到这一点,我校拓宽渠道,从多角度、多方位为教师创造学习、提高的机会。具体措施是:①主要采取与教研员直面对话、网上与专家交流、阅读资料的方式;②主要采取开辟二级讲座(包括教材辅导、理论知识学习等)、论文评改交流、教研交流会议的方式;③主要采取听课评课(包括区、镇、校)、课题研讨、组织教研等形式。组织骨干教师到区内各优秀小学学访,学访效果令人满意,我们每一位教师从观念上感触颇深,学到了很多先进的管理经验、教学方法,通过此项举措所有与会教师的心灵都为之振奋,新名词、新观念、新做法在脑海里定格,课改的信心更加坚定。每一位教师都真正体会到只有专业引领才能使课改工作始终保持正确运转、高效发展的态势,实现了教师水平真正的提高。本学期王洪颖、苏兆婧、王学苓老师所讲的示范课就是很好的例证。

三、互动沟通智慧,信息共享,共同提高。新课程中谈到:学生学习方式要体现“自主、合作、探究”。这不仅指学生,作为我们教师同样要做到与时俱进,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要求学生具备的教师首先要率先垂范。遵循这一思维方式,制定的所有教研活动(校本培训)要求全员参与,互动合作。活动中既发展各学科优势,又打破不同学科、年龄、年级界限教师界限。内容上研究主题多样、形式多样;形式上层层管理由校长到教师,由教研组成员到全体教师目标明确分工具体。最终目的是:全面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更新教师的教学方法。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使得在新课程启动阶段过程中,校园里总是洋溢着浓厚的教研氛围。全员性参与,按学科交流,分年级“登台”展示,“合作教学竞赛”已成为每一位教师的习惯。上课、说课、评课,各有各的精彩,各有各的关注点,对一堂课不同的诠释,对老师没有及时关注学生的遗憾对某个环节另一种方法的处理而再次构思,集体的智慧在交融,理论与实践的灵感在丰富的资源中酝酿创生。在我校开展了“学名师、促提高”活动,营造良好的课改氛围,大面积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总之,通过不断完善校内名师工程,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带头、骨干作用。促进了全体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四、不断总结,推进新课程校本教研的深层发展

“没有总结就没有提高”这是一条不变的真理。要想使校本教研活动深层发展,就需要每一位实验者在搞课改的同时,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让课改在理性中升华。于是,我校制定了校本培训活动《反思录》。每4周书写一次,记录下教师们在冷静的反思过程中思维火花的循环碰撞、循环回应、循环营养、循环创生,而闪烁出的一种流动生成的变化美!

上学期,我校又喊出了“务实科研行为”的口号,将科研课题研究与新课程改革有机整合。目前,我校正在研究区级课题,接受了新的课题,教科研氛围更加浓厚。从开题到实施,从理论学习到课堂实践,正有条不紊地开展。各年级各学科组在“人人是作者”合作备课活动的基础上,通过查阅书籍、网络浏览等途径搜集相关的课程资源,将文字、图片、声音、影像、课件等加以整合,并运用课堂教学之中,拓宽学生视野,扩大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益。科研中,教师们内涵不断丰富,专业化成长的道路越走越宽!

搞好校本教研 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11.提高教研实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篇十一

一、继续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转变教学理念

《数学新课程标准》对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和教学价值观等方面都提出了新要求,这对每位数学教师来说都是挑战,也是每位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教研组要组织教师参加新课程标准及新教材的培训,学习新教材鲜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标,学习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课程实施建设,以达到转变教学理念的目的。

二、营造数学文化,促进师生健康发展

1.组织数学教研组活动

经过调查,笔者总结出口算、数学报制作比赛、数学谜语竞猜、数学文化共分享、智力大比拼等游戏活动,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上进一步完善数学学科的构建,提炼出有特色的数学文化,初步形成富有班级、年级、学校特色的数学文化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可以发掘数学的丰富内涵,引领学生体验数学思维的乐趣、数学方法的精巧和数学思考的美妙,发展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2.完善“数学网站”

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建立学校数学网站,运用以多媒体和互联网为标志的新媒体辅助教学。尤其要注重网络资源的开发,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借助网络资源的形象生动、丰富便捷、及时反馈等特点,拓宽知识面,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三、加强课例研究,为教学研修搭建舞台

为了发挥教研组活动的实效,教师应该从课例研究开始,为教研组的研修搭建舞台。教研组要根据学校现有数学教师的情况,转变教师的理念,增强教研的氛围。让教师有更多展示的机会是教研组的主要任务,如我校以“推进二期课改”为主题,开展每月一两节的研讨课。在学期初就确定课题,让每位教师围绕研究课题构思教学设计,再通过教学实践来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四、专家引领,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

教研组应该经常组织教师走出校门,观摩专家的现场教学及听取专家的教学专题报告,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笔者在网上观看了顾彩红老师的《认识周长》和周志华老师的《平均数(二)》两节研究课,受益匪浅。顾老师在课前对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开发和延伸了教学内容,设计了“材料感知——聚类分析——归纳提炼”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通过了解周长概念的形成过程,来感悟周长概念的丰富内涵与本质,关注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而引导学生根据周长与物体表面积之间的内在关系,把握这类知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在教学《平均数(二)》时,周志华老师创设了学生熟悉的“配置什锦糖”情境,以“求什锦糖的平均价格”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在理解求平均价格一般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到在购买方案中,两种糖“权重”的不同导致什锦糖单价的变化,发现并感悟“权重”的变化能引起平均数变化的趋势和规律,帮助学生建立审视数学问题的眼光,提高学生整体把握数学问题的能力。

12.提高教研实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篇十二

一、校本教研的主要方法

1. 读书研修法

在新课程背景下, 教师要重点读以下几类书:读教育报刊, 可及时了解教育同行在思考和研究什么;读教育经典, 可以史为鉴, 反思自我, 不断创新;读专业书, 可跳出课本和教参的小天地, 成为专业的行家里手;读学生的书, 可品读学生, 走进学生的心灵;读人文书, 可开阔视野, 丰富自我, 使自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读“无字”之书 (网络、电视等) , 可广泛采集课程资源, 做创新型教师。

2. 一人同课多轮上课法

一人同课多轮上课法就是让同一教师连续多次上同一课, 内容重复, 但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却不断改进, 不断完善。具体程序一般为: (1) 选定教师, 即选定上课教师 (特别是青年教师) , 由其独立钻研教材, 独立备课、上课。 (2) 教研组听课, 并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和研究。 (3) 上课教师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 吸取百家之长, 形成新的教学方案, 第二次上课。 (4) 上课教师与教研组成员再次研讨、评课, 指出进步的方面, 分析存在的问题。 (5) 上课教师再次修改教学方案, 第三次上课。

实践证明, “一人同课多轮法”促使每位老师在教研中必须深入观察, 比较分析, 不断地反思, 并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对帮助新教师更好地理解和领悟新课程理念, 对提高新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帮助他们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效果明显。

3. 两人同课循环上课法

两人同课循环上课法就是教研组的教师上同一内容的课。具体程序一般为:教师独立钻研教材, 独立备课, 第一个教师上课, 其他教师评课;第二个教师改进后进行第二次课;再由第一个教师针对第二个教师的问题进行改进, 上第三次课, 如此循环。每次上课都是在教研组同仁共同参与, 共同分析、研讨、反思的基础上进行。上课的过程就是全组教师, 特别是两名上课教师,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并不断进步的过程。

4. 同课异构上课法

教师的专业知识有高有低, 人生阅历不尽相同, 因此对同一内容的课, 各个教师有不同的理解, 有不同的构思和不同的教法。同课异构的方法就是:教研组共同确定相同的教学题目, 由多个教师分别备课, 再一一上课, 教研组集体听课、评课、改课。

同课异构教学研讨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 老师们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探讨教学的艺术, 交流彼此的经验, 共享成功的喜悦。这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与探讨, 可整体提升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 提高教学质量。

5. 学术沙龙法

英国作家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 我有一个苹果, 彼此交换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 我有一个思想, 彼此交换就是两个, 甚至是两个以上的思想。”沙龙式教研能营造出宽松自由的学术研究氛围, 让教师在“品一品、尝一尝、聊一聊”中, 探讨课改中的“疑点、难点、热点、焦点”等问题。围绕这些课题, 每次就一个课改课题开展讨论, 不强求统一的结论, 旨在开阔思路, 引导思考, 加深教师对某一问题的认识, 寻求更多的教学策略, 探索课程改革中的新方法、新模式。我们研讨的专题有“新课标的解读”、“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多元化教育评价”、“新课程实验中学生出现问题及解题策略”、“开放题的探讨”、“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等。在沙龙式研讨中, 每位教师都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 从而达到平等对话、观点争鸣、智慧共享的教研氛围, 实现互相促进, 共同提高的目标。

6. 专家引领法

虽然说校本教研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开展的, 是围绕“本校”的实际和问题进行的研究, 但它不仅仅依靠本校的力量, 还需有关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和引领。专家引领的实质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 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 是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重新构建。可以说, 只有教育教学方面的专家的参与和引领, 才是校本教研能有深度地开展的保障。我们开展的专家引领的形式有: (1) 学术专题报告; (2) 理论学习辅导讲座; (3) 教学现场指导; (4) 教育教学专业咨询; (5) 教师座谈等。

7. 师徒结对法

“师徒结对”是全面提升青年教师素质, 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使他们尽快熟悉教育教学业务, 节省教师成长时间, 营造学习型学校的一项长期而深远的举措。我校开展了高级教师、县级以上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新教师的“师徒结对”活动。学校对师傅确定责任, 对徒弟制定目标, 双方签订目标责任书, 学期末检查考核师徒结对的帮带效果。通过“师徒结对”活动, 让教师在交流中互动, 通过“师徒结对”活动, 让青年教师缩短入门的历程, 尽快走向成熟。同时, 师傅在带徒弟的过程中获得自身发展, 将自己的传、帮、带经验和思路整理成文, 变成我校可贵的校本培训资料, 从而优化了师资结构, 提高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二、在校本教研活动中, 还应开展专项课题的研究

1. 案例移植或案例建模的研究

我认为要提高一线教师的教学能力, 分析教学案例无疑是行之有效的形式。我们注重从教学实践中, 广泛收集优秀的、典型的、有效的教学案例。一方面, 组织教师观摩这些教学案例, 认真解读成功案例、名师教学案例背后的教学理念是什么?所呈现的教学结构是怎样的?名师在教材处理、情境设置、启发引导、积极性调动、评价与反馈等方面提供的教学策略是什么?在解读名师案例的基础上, 结合现有的教学环境和自己的实际, 把名师的案例变成自己的教学设计, 再以教学设计为凭借, 把名师的教学案例移植到自己课堂上, 生成新的教学案例。

另一方面, 教师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提取鲜活的、典型性的教学案例, 即把课堂教学进行录像, 然后和教研组的同伴进行课堂生态分析, 以达到资源共享、教师间互动。通过不断地听“教师讲述自己的故事”, 不断地看“教师实施的教学活动”, 开展一次次实践、反思、总结, 在学习中提高, 让所有教师都得以成长。

2.“变问题为课题”的课例行动研究

我们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 日益暴露出了深层次的矛盾。例如:耳熟能详的新课程理念, 应该借助哪些实践来落实?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操作呢?课堂上什么样的互动是多维、有效、积极的?要解决上述问题, 靠自上而下的行政手段是难以解决的, 凭借教师个人的力量也很难得到解决, 必须依靠针对性强的校本研究, 即“变问题为课题”的主题研究来实现。

“变问题为课题”的主题研究, 倡导教研组及教师把他们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或者把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转化为课题, 通过筛选, 把问题变成一个个小课题, 用课例的形式来开展研究活动。变问题为课题的行动研究, 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间的相互合作更加紧密, 特别是教学的研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通过变问题为课题的行动研究, 我校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得到了提高, 教师有了终身学习的愿望。特别是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教师转变成了教学内容的研究者, 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创新性课堂的建设者, 同时建立了教师间的通力合作精神。

3. 反思型教学研究

反思是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过程。教师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 通过课堂教学实践, 然后有针对性地思考存在的问题, 或者通过听别的教师上课, 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然后在新的教学实践中把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 从而完善课堂教学, 我们把它称之为反思性教学。近年来我校进行了“七课一反思”校本教研模式的研究, 以备课、说课、议课、上课、观课、再议课、改课, 最后反思为主要内容, 集“教、研、训”为一体, 以教师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骨干引领”为主干, 教师就在这样一个循环反复, 螺旋上升的过程中, 通过反思已有行为与课程改革新理念的差距, 完成新理念的认同和更新;通过反思教学预案与学生实际收获的差距, 完成教学行为转移的飞跃。这充分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 发挥了教师的主体作用, 聚合了团队力量, 使教学更有效, 极大地检验和提升了教研组及教师的工作能力和专业水平, 让教师获得了成长的能量。

13.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 篇十三

——学习笔记

现在的终身教育,要求老师要不断的学习,学生才会不断成长,如果老师不发展,还用老师原来的思想,观点去教育,影响自己的学生,学生还如何去发展呢?所以老师的发展必需走在学生的前面,不然老师就会落后,也就无法再当老师了。

有效的交流不仅仅是学生对思维结果和思维过程的表达,它更象一种对话——多种观点的分享、沟通和理解,更是多种观点的分析、比较、归纳、批判和整合的互动过程,并最终形成学生对退位减法的深刻理解。

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交流不仅仅表现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更是学生与数学实质的一种对话——这才是触及学科实质的有效交流。

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关注学生的专业成长,关注学生,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把机会给他们吧 校本教研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它对于实践经验的整合、提升更为有力,它能从根本上促进课堂教学系统的良性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因而对于农村教师个体和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具有特别的价值和意义。

作为增强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发展的有效策略,应该融入教师的教学实践之中,在对真实教学情境的体验和感受中,在对教学的现实反思、探索和创新中,获得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新的教育思想,必须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产生,新的教育观念,也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的探索之中才能逐步确立。

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交流不仅仅表现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更是学生与数学实质的一种对话——这才是触及学科实质的有效交流。

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指教师群体的、外在的专业地位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指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性或专业水平的提高,是教师健全人格和实践性智慧的成长过程。

教师在不断学习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校本教研,有利于学校推进教学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

校本教研是教师对知识的改进,每位教师都有进步,以课例为载体的文本教研,更多关注教学环节的改进,同一本教案不同的教师会上出不同的课,这就是教师的感悟不同,认识不同。

校本教研改变教师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着力创设环境,让教师集体教研,互相探究、互相学习、互相促进。

14.提高教研实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篇十四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学校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队伍水平的高低,有什么样的教师队伍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说,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显得十分重要

一、让教师专业发展成为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石

1.更新教师教育观念,用新理念转化自己教学行为

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校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的发展是第一要务。学校的发展依赖于师生的发展。如果说教师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基础,那么学生发展就是学校发展的目的。教师发展的土壤在课堂,那么追求课堂教学实践的有效性将成为教师的立业之基、立身之本、立功之地。没有有效的课堂教学实践的教师在未来社会将难以为计。同理,学生要健康发展,也依赖于有效的课堂教学实践,无效的或说是低效的学习将会有碍于学生发展甚至贻误其终身。

教师应将新的教学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这是教师的追求。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阵地,需要创设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教学氛围,以利于师生共同进行知识的发现、成果的分享;让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上得到积极发挥。首先,教师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要改变自己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积极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要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去想、去说、去思、去做,积极地为学生学习过程中闪现的创新思维的火花提供“阳光”、“空气”和“水”。

其次,教师要丰富课堂师生的互动关系,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建立双向的、多向的互动关系。学生提出问题、相互讨论、合作交流;教师认真倾听,适时引发质疑、主动与学生合作。课堂氛围和谐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热情会不断激发。

再次,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全方位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个性的差异,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促进学生共同发展。

2、细化教学环节,优化教学流程管理,创设良好教师专业发展环境

教师备课力求做到细和实,要备课标、备教材、备重点、备难点、备方法、备学生、备媒体(包括板书)、备练习、备测试。所备内容要有针对性,既要有预设性又要有扩展性和生成性。讲课要引入巧妙,讲解精当,练习合宜,反馈积极,总结系统规范,板书工整清晰,多媒体实用恰当,学生上课状态良好,积极思维,全面动脑动手,认真记录笔记。

对教学过程明确要求,新课讲授一般遵循:第一环节5分钟,导入新课,集中学生注意力,振作学生精神,复习旧知识,创设科学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兴趣;第二环节15分钟,讲授新课内容,“学生能讲的让学生讲,学生能做的让学生做”,教师主要带领学生一起探究问题。教师点拨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对重点强调充分,对难点巧妙突破,列举例题举一反三,扫清学生理解上的障碍,引导学生探究、思考、分析、记忆和理解;第三个环节10分钟,思考、消化、训练,学生解决问题,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提疑解疑,了解学生反应,把握教学效果;第四个环节5分钟,展示学习成果,实践问题,让学生谈解题思路、解题方法,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进行指导和补充;第五个环节5分钟,总结归纳,教师对学生掌握的方法加以总结,补充新的更好的方法,提升认知规律和解题技巧,提示下节学习内容、布置作业。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力争做到知识的当堂消化,向40分钟要效。课后可以通过作业或复习进一步提高。

3、建立教学反思制度,使教师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教师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教学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教师要敢于怀疑自己,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我,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要努力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反思:(1)把自己作为学生来反思自己的教学;(2)通过同行中的榜样教师来反思;(3)通过教师对自己教学的回顾进行反思,如写教后反思、阶段教学回顾等;(4)通过学生家长的反应反思自己的教学。具体可以对一堂课乃至一堂课中的每一环节的安排,都应进行教学反思,用一个简单的问题表达就是:“我做了什么?为什么这么做?”教师的教学行为要有理论的支撑,不应是盲目的形式的追求。这样做效果不错,为什么不错?要思考、要总结、要提升、要推广;这样做效果不好,为什么不好?要思考、要寻根、要论证、要改进。教学反思制度的建立,使教师时时留心辨别教学问题,主动积极地吸纳别人的成功经验,教师的课堂有效教学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4、制订教师个人发展规划,明确教师自我发展方向

在知识经济时代,教师仅仅能恪守职责、有崇高的事业心已经不够了,时代呼唤具有更多专业特长的专家型的优秀教师。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是教师教育发展的方向。今天,教师工作的内涵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改革都包含许多方面,如教育体制的改革、课程的改革、教育观念的转变等。这些改革最终都要落实到教师的身上。教师的工作越来越成为高度复杂的创造性工作,成为具有独特职业特点的不可替代的专业化活动。新课程更需要专业成长的新型教师。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受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影响,这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有充分体现。建构主义心理学对新课改中课程目标的变化、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结构的调整、课程实施的变革和评价体系的改革等发挥了重大作用。建构主义的知识观、教学观、学习观等理论中虽然不失过激的看法,但它给传统的教育以有力的冲击,也给我国的基础教育新课改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提倡“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当代,建构主义理论无疑会对新一代人才的培养大有裨益。

帮助教师树立职业生涯意识,建立清晰的个人发展规划,是一项十分有价值的工作。要指导每位教师制定一份《教师个人发展规划》,学校领导帮助教师确立自己的优势发展区,确立教师长期、中期和近期目标以及围绕这些目标而制订的具体措施。学校教科室或教务处要对教师制订的规划认真评估,力求做到“度身定制”;各个教研组也应该以“教师个人发展规划”为主线形成系列主题教研活动,使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时刻遵循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计划、途径、付诸实施,成为自身专业发展的主人。

目前,教师的专业素质若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加强以下几个方面:

1、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一个适应新时代的教师首先必须具有扎实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掌握并强化条件性知识,包括当代教育心理学知识、课程与课堂教学知识、课堂与班级管理知识、教育环境与教育技术知识、教育科学知识和教育研究知识等等,并了解教育教学的最新成就、最新水平及未来发展趋势。

2、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我国的教育已从传播知识为主转向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主动获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独立分析与思考问题的能力这样的主导方向。因此必须要培养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通用能力(沟通表达能力、人际关系能力、获取信息能力、自学能力、运用技术能力)、心理辅导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个案分析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整合能力等等。

3、培养教师的专业精神。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增强职业责任感,提高教书育人的工作积极性,热爱学生,乐于教学,愿为教育事业奉献一切。

二、让校本研修成为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平台

通过校本研修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课堂教学有效性实践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促使教师成为学习型、研究型、反思型的教师,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厚实的师资保障。

要重视优化教师队伍,加大对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发挥骨干的示范作用,鼓励教师发展特长。培养一支乐于奉献、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善于合作、全面发展的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形成“立足现实、有所作为、突破重点、有新作为”的发展思路,以促进教师队伍持续、有序的发展。

1.重视专家引领,突破教师发展瓶颈

应当充分依托校内骨干教师和校外专家的人力资源优势,使学校师资培训、师资队伍建设走上快车道。通过专家和骨干教师的指导和讲学,使学校教师接受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技能的培训,拓宽任职教师的培训渠道和专业视野;通过教研组骨干教师和外聘专家“传、帮、带”,使学科教师接受有效的校本研修培训,培养一批有实力的骨干教师。

在校本研修过程中,尝试建立对话交流制度,不定期邀请有关专家和教研人员、本地或外地的优秀教师和本校教师就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展开互相对话、深度会谈、专题研讨,实现信息交换、经验共享。以促使培训工作有效开展。2.完善实施“合作共营”校本研修活动,促进教师合作发展

如何有效的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该在全面、客观地分析校情后,尝试建立同伴互助的专业机制——合作共营小组,使之成为教师进行专业对话、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效能的一种形式,搭建教师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

3.开展实践性研修活动,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提升

(1)建立以年级备课组为基本单位的研修小组,主要完成以下任务:第一,沟通、交流及分享各种学习资源;第二,共同开发课程资源;第三,组内开展教学研讨活动。

以年级组为单位建立的教师研修小组要努力实现以老带新,以新促老之目的。

(2)开展课例研究,基本环节为“课前设计——课堂观摩——课后研讨”。

上一篇:市政桥梁工程施工总结下一篇:乡镇禁毒与艾滋病防治工作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