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书法课程教育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共6篇)(共6篇)
1.强化书法课程教育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 篇一
高职语文教育中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研究论文
摘 要:职业院校要坚持“人文素养”与“职业技能”并重, 加强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教育。通过“人文”教育, 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 弘扬民族的优秀文化。只有突出人文素养教育的职业性和实践性, 把人文素养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才能让职业院校的学生充分把握“真、善、美、能”有机统一的关系, 才能培育能够支撑中国制造业一片天空的新型技能人才。
关键词:职业院校; 语文教学; 人文素养; 培养;
职业院校专业技能教育是学生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参与社会竞争的基石, 但没有人文素养的积淀, 职业院校的学生必将成为缺少“灵魂”的机器人。为此, 只有大力加强人文素养教育, 构筑人文素养教学内容, 突出人文素养教育的职业性和实践性, 把人文素养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才能让职业院校的学生充分把握“真、善、美、能”有机统一的关系, 才能培育能够支撑中国制造业一片天空的新型技能人才。所以, 职业院校要坚持“人文素养”与“职业技能”并重, 加强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教育。而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通过“人文”教育, 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 完善人格, 弘扬民族的优秀文化。职业院校的人文精神教育已然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语文教育是人文精神传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课程载体, 在人文精神培养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是教育体制改革转型、新型教育理念搭建的关键环节, 本文就职业院校语文教育对学生人文精神培养途径进行探讨与分析。
一、职业院校语文教育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作用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为我国职业教育作出了全面整体的规划和设计, 为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指明了方向。坚持立德树人, 全面发展, 加强文化基础教育, 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 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间的相互融通和配合, 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 为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职业生涯更好发展奠定基础。而职业院校的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就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通过“人文”教育, 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 弘扬民族的优秀文化, 培育人文精神, 提升职业能力, 提高精神追求。
1. 职业院校的语文教学具有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职能
职业院校的语文教学, 要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独特性, 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 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外优秀的文化知识, 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正确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 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要充分发挥语文的人文精神教育功能, 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 使学生不断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营养, 获得丰厚的精神资源, 成为学生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蕴含丰富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学具有浓厚的文化知识养分、高雅的传统文化渲染、优秀的文化氛围陶冶和鲜活深刻的人生体验。因此, 语文课程是人文教育的主阵地, 能够让学生拥有更加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协作能力;能够为学生适应职场变化、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职业生涯更好发展奠定基础;能够让学生在我们传统文化思想以及人文精神的熏陶之下, 变得有涵养、有气质、有优良的情操以及高尚的品德。因此, 承载着人文精神塑造的职业院校语文教育肩负着学生人文精神塑造与培养提升的神圣使命。
2. 职业院校的语文教学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职业院校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 除具有字词句篇基础学习和写作等方面的工具性功能之外, 还必须承担优秀文化的传承和传播的职能。在语文教学中, 以人文精神为专题主线, 将有教育价值的作品打破题材体例, 通过多种手段进行优化整合。这种专题化的学习, 不仅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外优秀的文化知识, 提高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而且让学生充分感受作品的魅力和作者优秀的人格, 潜移默化中提升了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培养了高尚的人文素质。职业院校语文课程闪耀的思想光辉是人类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对于学生爱国情怀、团队精神、诚信正直等精神品格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此外还能培养学生严谨、细致、专注、负责的工作态度和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它所产生的积极意义和价值也远远超出了一门课程的范围。
二、职业院校语文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对策
1. 注重教学内容的人文性
在语文教学中, 合理利用教材内容, 拓展学生视野, 充分把握文学作品中呈现的审美感召力和文化涵养, 发挥其人文精神的教育功能, 用生动形象的艺术语言, 使学生通过对精选的典范之作的阅读鉴赏, 促进学生的精神境界和人文素养提升, 同时,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提高知识应用技能, 增强对生活中是非、美丑、善恶的判断能力, 使学生健康全面发展。职业院校语文是德育、智育、美育的综合体现, 蕴含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 很多课文佳句连篇, 人文思想内容丰富, 艺术形式完美, 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和艺术魅力, 对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积极作用。因此, 授课老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素材, 把作家的人文精神准确、生动、感人地再现出来, 引导学生吸收和学习传统优秀文化核心和精髓真正入脑入心, 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 促进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
2. 注重教学方式的人文性
在职业院校语文教学中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方式, 以人文精神为线索, 注重审美性, 激发趣味性, 体现工具性。要以人文精神为主题, 以人文需要为主线, 选取经典篇目讲授。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 对学生进行视觉和听觉的冲击, 使他们直观、形象地感受到作品的文化精髓, 从而将文学作品内在的强大感染力转化为学生在人文素质方面的重要营养元素, 使他们自身的文学情感受到熏陶和升华。运用主题演讲、情景再现、社会见习等多种教学方式, 让语文教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 学生的人文素质得到有效提高。开展文学知识讲座, 举办经典文学诵读, 举行中华诗歌比赛, 进行社会实践, 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 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去学习语文, 去体会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元素, 感悟语文教学的人文情愫, 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以及水平, 培养学生对文学学习的兴趣, 达到语文教学目标的同时, 也增强学生的人文底蕴。
3. 注重教学实践的人文性
在语文教学中, 要善于理论联系实际, 利用生动的生活事例, 将作品与社会进行和结合, 实现传统文化和实际生活的联系, 引导学生从文化、思想等多方面多角度去关注社会和生活。通过有意识的植入现代生活事例, 有意识地融入实际生活, 将学生通过对比提高对作品的深层理解。组织开展暑期教学实践活动, 加强课堂内外, 学校内外的联系, 让学生面向生活、面向自然、面向社会, 从而使学生从认知――实践, 从实践――体验达到最大化效果, 有效促进学生人文素养提升。通过语文教学和人文素质培养相结合的实践活动, 拓展学生视野, 开阔学生思维,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进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为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提供广阔天地。在知识性、人文性、工具性和审美性融合的语文教学中, 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合理设置课外实践活动, 包括诗歌朗诵会、企业见习、社区公益活动等, 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 让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学习活动中不断提高和进步。
三、结语
职业院校语文作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 应把优秀文化内涵融入人文素养培养全过程, 把对学生进行人文养成、道德熏陶与思想教育的功能发挥充分。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宗旨, 并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结合, 增强学校人文素养教育的针对性、适应性、实践性和实效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才观、审美观, 通过文化育人, 以文载德, 以文化人,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梁美英.校园讲座提升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 , (05) .
[2]马香.浅谈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科技资讯, , (24) .
[3]论大学语文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 , (21) .
2.强化书法课程教育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 篇二
然而, 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却存在着许多不如人意之处,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 以下问题经常发生在一些职业学校实习生身上。主要问题有:缺乏钻研精神;缺乏奉献之心;缺乏责任意识;缺乏吃苦品质;缺乏文明礼貌;缺乏走向社会的心理准备, 对企业的环境适应能力差;缺乏自制能力等等。
企业方面要求中职毕业生能“零距离”就业, 但从现实来看, 由于人文素养教育的缺失不少职校毕业生还远不能达到这种要求。因此, 中等职业学校开展人文教育课程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已是势在必行。本课题小组以河北银行学校学生、课程体系为范本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 初步取得了一定成果。
一、河北省中等职业学校人文教育的现状
调查表明, 现在的职业技术教育学校普遍存在技术教育为绝对主体的功利倾向。以我省而言, 在许多的职业学校里只是单纯注重操作技能训练, 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 仅满足让学生得到从事职业所需的技能, 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 培养其树立独立人格和健全心理方面, 明显重视不够, 对于其人文知识、人文精神的教育与培养不能给予特别的重视, 有比较严重的边缘化人文教育倾向。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没有在学校整体教学规划设计中列入人文教育课程。学校的教育管理层面对人文教育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把人文教育课程设置作为与技能培养相对立的“软任务”看待, 基本上采取可有可无的态度, 不能投入足够的人力、精力去抓, 使人文教育课程逐步被弱化。在问卷调查中, 反映出此问题十分突出。在回答“您认为职业教育人文素质培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时, 教师们普遍认为, 突出的问题表现为“无整体计划”“无针对性”和“教育观念滞后”。在问及“目前职业教育开展人文教育课程应注重什么”时, 82%的教师回答是要“强化考核激励机制”, 71%的教师认为“学校领导应首先提高认识”。
2.职业教育在校学生的人文素质亟待提高。课题研究小组以诚信、自信、创新、责任感、合作能力、敬业精神等人文品质作为调查项展开调查, 发现:只有26%的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素养———创新意识;有55%的学生不能认同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的社会价值, 缺乏自信心。学生“认为同学抽烟是闲极无聊”的占50.62%;“认为校园里恋人公开的亲密行为与己无关”的占60.92%。学生正处于思想的半成熟期, 思想变化非常之大、非常之快, 多数学生明显表现出知与行的严重脱节、观念与行为的不一致, 只注意从大处着眼, 不注重从小事做起。目前, 在职业学校读书的学生, 大部分为独生子女, “四二一”家庭结构使得这代孩子成长于众星捧月的背景之下, 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 缺少吃苦的意识。大工业化时代所必需的合作意识在这代学生身上表现得相对较弱, 只有37%的学生表示出较强的合作能力, 46%的学生有较强的责任感, 39%的学生表现出有敬业精神。而这些人文素养的缺失必将成为制约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障碍。
3.现有人文教育课程内容不能满足学生需求。调查中有近九成学生认为“开设人文教育课程”非常必要。这个结果有些出乎调查者的意料。这个结果表明, 职校学生不是对人文教育类课程不感兴趣, 相反有着很高的期望值, 这与我们现在职业学校中比较普遍存在的开展人文教育不够, 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的实际情况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通过问卷, 得到的结果是:接近五成的教师、学生认为, 所在学校人文教育课程设置的比例不足或者非常不足。从细的方面说, 认为不足的学生, 一年级占40%, 二年级占49%, 到了三年级就超过了50%。这三组数字对比表明, 随着年龄的增长, 社会生活需求的不断提高, 学生对人文领域的知识要求, 重要性的认识就越来越高。换个角度也表明, 年级的增高也预示着专业课课时量的增加, 留给人文教育课程的空间就越来越小。
职业学校人文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不能适应需要。问卷情况表明, 52%的教师和51%的学生对人文课程教学内容不满意或特别不满意。学生方面, 二、三年级学生的满意度低于一年级学生。53%的学生对教学方式不满意或特别不满意。文科专业的学生不满意率接近55%, 较之工科专业的学生差异显著。
4.职业学校的人文教育课程不能突出职业特色。许多的职业学校单纯仿照一般学校的做法, 对教材不做筛选与整合, 甚至按照普通高校的体系安排人文教育课程。这样, 一方面现有的人文教育课程在量上就与专业教学产生了时间上的冲突;另一方面, 这样的人文教育内容势必脱离了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接受能力, 不可能被职业学校的学生喜欢和肯定, 教学效果比较差。尤其是许多学校不能针对学生专业实际、面向其未来工作岗位开展相应内容的人文素质教育。问卷情况表明, 74%的学生认为教师不能在专业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诚信、责任、创业、敬业等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 只是单纯传授技能;84%的学生反映, 学校也不能经常对学生进行与职业相关的系统的法律法规教育。
5.教师本身的人文教育教学能力限制。问卷显示, 95%的教师认为在职业学校开设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是必要和非常必要的。存在的问题是, 专业课教师本身存在人文素质知识和能力欠缺的情况。调查中, 有27%的教师反映, 专业课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难度较大。另外, 对于什么是职业学校需要的人文素质以及如何进行这方面的教育, 许多教师甚至学校领导还不能给予正确的理解, 也没有较为系统的教学计划进行实施。此外, 缺少鼓励教师进行人文教育课程的研究、创新的激励机制。在访谈中我们发现, 学校领导的观念是以专业教学为教学重点, 教师视专业课为最主要的课程, 把占用课时进行人文素质课程, 参与人文教育课程教学工作视为时间和精力上的负担。这也就是人文教育课程成为被忽视环节的原因所在。
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整合的思路及方法
人文教育课程是职业学校使被教育者个性成长、道德完善的重要课程。人文教育不仅让学生更有创造精神, 还可以使学生有能力认识世界、认识真善美, 在未来生活、工作的过程中更好地关心别人、热爱生活, 以利于更好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为国家和大众服务。许多相关的数据都一再表明, 现在的各类企业都越来越看重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因此, 职业学校的教学管理者在课程设计上, 除了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外, 必须全盘考虑学生人文素养对其未来发展的影响。在教学中, 教师应利用课程设置来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对学生人格完善所应该起到的关键作用。这样系统地利用人文课程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 除了帮助学生就业和满足现代企业的用工需求外, 更为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在未来职业生涯中获得可持续发展。这也是教育者尊重教育对象的表现。
人文教育课程涵盖的学科比较宽泛, 包括了十分丰富的内容, 理想、价值观、精神健康、家庭伦理、责任教育、艺术欣赏能力、礼仪规范等都可以归入人文课程体系的范围。人文课程设置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完成, 课堂教学可以作为知识类传授的主体, 实践型的内容可以通过组织主题活动、社会体验等方式完成。教学内容应有效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提升其道德素养、人文修养和职业素质, 实现其全面健康的个性成长, 使之具备在未来职业实践中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人文教育应通过课内和课外两种渠道开展。课堂是人文教育的主渠道, 课外活动是人文教育的重要补充形式。
1.建立统一的各专业必修的人文科学课程体系。学校应加强以人文素质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教学改革, 调整专业课程体系, 加大人文科学课程比重, 文理交叉互相渗透, 建立统一的各专业必修的人文科学课程体系。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 (1)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课程; (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3) “形势与政策”课。这些课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 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 与一般的人文素质选修课不同, 其内容体现着支配国家、社会和政治生活的主流意识形态, 在素质教育体系中起着核心、骨干和主导的作用, 是人文素质教育的灵魂。
2.挖掘文化基础课程中的人文教育因素。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文化基础课非常有限, 大多数学校主要开设了语文、英语、数学、政治、体育, 但这些课程中包含着丰富的、潜在的人文内容, 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把它们充分挖掘出来, 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构建健全人格。语文教材中人文素材相当丰富, 职业学校由于没有高考指挥棒的指挥, 教师对字、词、句、篇的讲解可不作为重点, 而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引导学生深入感受文章的内涵, 让学生体会课文中的人文思想。
3.在专业课中渗透人文精神。在职业学校中, 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占据了他们在校时间中的大部分, 这就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有充裕的时间和机会接受专门的人文知识教育。虽然专业课主要传授专业知识, 进行技能训练, 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是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以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作保证完成的, 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本身就属于人文精神, 我们将这些人文因素和人文精神有意识地挖掘出来, 传授给学生, 同样能达到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目的。
4.开设人文选修课。不同的学生对人文知识方面的兴趣是不同的, 如果硬性要求每个学生接受同一内容的人文知识学习, 有的学生可能会因不感兴趣而采用应付的态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可以开设一些不受班级、年级限制的人文选修课, 如《修身养性》《道德经》《心理健康》《诗词赏析》《演讲与口才》等。全校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每学期选择一门, 实行走班上课。由于是学生自己选择课程, 都能够认真地、主动地学习。这些课程的教材可以由老师们自行编写, 形成校本教材, 也可以结合本校实际使用比较成熟的教材。
5.课外活动是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渠道。教师应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课外活动, 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不自觉地接受人文教育, 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我们可以组织校园艺术节、校园体育节等课外活动。艺术节内容丰富, 有演讲、诗歌朗诵、美术、音乐、舞蹈、书法等十几项比赛, 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艺术熏陶和美的教育;学校体育节不同于田径运动会, 可以设计一些集体项目, 让参与的学生更多, 来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 如集体跳绳比赛、班级拔河比赛、篮球赛等项目。这样做既可以达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 也会受到学生的欢迎与喜爱。
随着我省职业教育的发展, 职业教育学校既要加强学生职业技能的学习训练, 又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促进学生健康、和谐的发展。这样才能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实处, 才能为我省的经济建设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郝丽华.高等职业院校艺术教育初探[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8) .
[2]姚和平.大学生艺术素养缺失对科学素养的影响及对策[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5 (11) .
[3]梁燕.谈艺术教育对高职学生素质的影响作用[J].辽宁高职学报, 2007 (12) .
3.强化书法课程教育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 篇三
【关键词】课程基地;校本课程;活动化;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6-0069-02
【作者简介】王公月,江苏省徐州市第三中学(江苏徐州,221005)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我校“高中人文学科特色课程基地”旨在整合相关学科,为学生创设做中学、学中做的环境,挖掘学生的潜能,提升其人文素养。怎样才能实现学科整合最终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呢?我们在实践中发现:构建活动化校本课程是切实提升学生人文素养、落实课程宗旨的有效途径。
活动化校本课程与传统的课程有所区别,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内在需要为基础,以活动为主线,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操作为特征,以活动促发展。“活动化校本课程”更有利于学生动手体验、更有利于课程基地物化平台的利用、更有利于“课程基地”核心目标的落实。
一、开设特色活动课程,凸显人文特色课程内涵
“人文学科特色课程基地”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如何才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的经验是:人文精神在历史的长卷中,在学生的生活里,在学科课程中。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徜徉在历史中,生活在现实里。通过开设丰富多彩的活动化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亲近历史、走近社会的平台,有效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从实践的层面看,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冲击,为人处世的基本“德行”“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的教育比较薄弱,许多应该有的学校活动往往因为要给高考让路而取消了,因此,解决好“学科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关系,成为能否落实“人文学科特色课程基地”建设宗旨的关键。
自“人文学科特色课程基地”建设至今,徐州三中各学科围绕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这一要求,开设了许多活动化校本课程,如“徐州民俗”“走近名人”“与父母亲谈话”“礼仪规范”“徐州精神”“数学与生活”“理性思考”“鼎铭民乐课程”等等,这些课程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乃至日常行为,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镜头一:基于学校围墙文化的“徐州民俗文化典故”演讲活动课程
校园的围墙上,分布着一组24幅反映徐州民俗的铜版画,一群学生正围在一幅铜版画前,一名女生正在做着讲解,学生们的行为还吸引了不少市民围观。“五省通衢”是指哪五省?戏马台有什么故事?“镇河铁牛”有什么作用?钟鼓楼是什么时候兴建的?……这些承载着徐州悠久历史的民俗版画带给学生们一种新奇的同时,也激起了他们心中许多的疑问。于是衍生出了许多与徐州民俗有关的社团组织——“徐州古地理”考察队、“废黄河的过去与未来”研究团、“徐州历史名人”雕塑组、“徐州烙馍”研究社、“徐州精神”传唱团……这些都是自徐州三中成为江苏省“高中人文学科特色课程基地”以来高一新生的必修课程,调查、走访、查阅资料等等,也成为学生经常的活动。
镜头二:基于课程基地体验中心、研发中心的课本剧活动课程
每到周末,课程基地体验中心的剧场、研发中心就会成为学生聚集的场所,剧场上有表演者,研发中心有阅读讨论者,诗歌中心有朗诵者……更多的是观看、评价者。这是徐州三中高二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程。
实践证明:活动化校本课程对学生有吸引力。因为这符合学生的表现欲,学生总是希望展现自己美好的一面,“做一回导游,讲一讲徐州的典故”,“上台表演一下学习的课文”,“亲自评价一下观感”等等,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活动化校本课程能够让学生经历、体验过程。因为活动化的课程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自我组织活动,因此可以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体验、感悟的机会与场所。
活动化校本课程能够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活动化”是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操作为特征,需要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做的技能,去解决真实的问题,这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能力增长的过程。
活动化校本课程能够提升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由于参与活动化校本课程需要学生研读、选择、准备,对社会现象的评价、分析往往成为学生探究、评判的核心内容,这样的活动无疑将大大提升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
活动化校本课程能够促进学生的人际关系。“活动化校本课程”不是一个学生能够完成的,需要小组合作、需要班际联系、需要与社会联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与人相处的能力获得提升,人际关系会趋向和谐。
总之,活动化校本课程能够教会学生如何很好地处理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并较好地解决自身的理性、意志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帮助每个人德、智、体、情等各方面达到和谐状态,从而提高人的整体素质。
二、学科整合,分段实施,落实校本课程
从人文学科特色课程基地的内涵看,如何处理学科与人文特色的关系,是必须解决的问题。实践证明,以活动化校本课程为载体落实基地建设,能够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因为,活动化校本课程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的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操作活动,生活问题、认识问题、方法问题等的解决都需要联系运用高中阶段各学科的主干知识。所以,活动化校本课程能够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整合,并引导其对感兴趣的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从实践经验看,以往学校开设的许多校本课程,因为学段不分明、随意性强,所以多数如昙花一现,没有生命力。基于课程基地的活动化校本课程,因为其学段分明、指向明确,便于实施和落实。如高一年级以“行为规范”为主线的系列化校本课程,高二年级以“价值判断”为主线的系列化校本课程,高三年级以“素养提升”为主线的系列化校本课程,不仅便于实施,而且还逐步形成一条特色鲜明、多样化的学生自主成长之路。
三、改革教学与评价,充分发挥课程基地的效用
有人说,课程基地建设硬件易,软件难,发挥效用更难。徐州三中近几年的探索证明:基于课程基地的活动化校本课程,由于能够有机地联系学科与校本两类课程,从而更有利于课程基地效用的充分发挥。
在实践过程中,为保证各种课程基地平台利用的最大化,徐州三中采取了两大措施——
一是构建基于数字化校园的“共享·成长”学科教学模式,鼓励使用各种平台开发适合学生人文素养发展的教学模型和教学环境,促进学科教学多样化、特色化、个性化。
“共享·成长”学科教学模式是基于人文特色课程基地建设进行的教学研究,目标就是要促进学科教学多样化、特色化、高效化。如语文学科把学科教学延伸到“诗社”“朗诵团”“课本剧社”“名著诵读班”等等社团活动之中,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加大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深度,还增加了“基地平台”的利用率,吸引了一些对语文有特殊爱好的学生。又比如学校自己组织的“模拟经济法庭”,把许多不同的学科联系到一起,既探讨实际问题,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二是鼓励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定期评测奖励,提升校本课程的实用价值。
此外,完善人文素养培养的链条,规定不同学段的人文素养评估机制,也是发挥课程基地效用的有效措施。目前,徐州三中从高一入学的第一场会议、第一节礼仪课、第一次参观活动,到高二的第一次家长会、第一次选科,到高三的第一次班会等都有明确的人文素养目标要求。明确、可操作、可执行的培养目标,不仅促进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也促进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可以说,人文特色学科课程基地的建设实践,已经打消了教师们心中的疑虑,也激发了教师利用课程基地的热情。
4.强化书法课程教育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 篇四
“最是书香能致远,读书之乐乐无穷。”为进一步激发同学们的读书兴趣,提升同学们的人文素养,营造校园浓郁的“书香”育人环境,12月6日晚7时,我院“读书月”活动“阅读竞速比赛”在博园3-405举行,来自大
一、大
二、大三年级的15支队伍参加了比赛。
“阅读竞速比赛”是“读书月”活动之一。此前,我院于11月1日起在全院学生中开展了“读书月”活动。本次读书活动历时1个多月,相继开展了书签设计大赛、读书心得体会征文比赛、阅读竞速比赛等活动。
活动期间,以“记忆生活、品味书香”为主题的“书签设计大赛”共收集了百余件作品,同学们以个人或寝室为单位参赛,将生活学习中的所感所想,点滴记录在自己设计的书签上。作品中,有的励志,有的记录生活,有的创意引人。在“读书心得体会征文比赛”中,同学们就自己曾阅读过的书籍展开思考,将品读过的经典美文形成自己的语言。八十余份心得中,不乏有深度、有个人独特见解的好文章,充分展现了同学们独到的视角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阅读竞速比赛中,选手们首先进行限时阅读,在紧张的氛围中,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阅读与回答相应问题。第二环节是考查选手对中国百科知识的了解程度。最后是抢答环节,选手不仅要掌握全面知识,更要反应敏捷。
5.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论文 篇五
一、人文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水平需进一步提高
大学生漠视生命,道德缺失直接导致了大学生犯罪现象越来越多,我们需要不断反思,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大学生低素质现象的发生。通过反思,不难发现,大学生素质直接与人文教育有着密切联系,目前学校缺乏对大学生的人文旭阳教育,忽视健全心理素质。当前教育逐渐呈现出功利化的取向,造成了很多大学生眼里只有自己,直接导致当代大学生的脆弱心理和极端,根本不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二)缺乏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
就目前情况分析,绝大多数的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内容比较缺乏,一些理科学生人文知识的学习只能通过应付学分,对自身的人文修养根本没有作用,其教育也是脱离实践,根本不能提高其礼仪素质。很多学生缺乏礼仪修养与人文素质的知识沉淀,没有基本的书写、表达的技能,更缺乏用人文知识进行实践、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前人的传统美德进行了解和无法深入,根本没有系统的人文精神和正确的`哲学思想进行指导,导致当代大学生缺乏高尚、积极的爱好与习惯,精神虚无,再加上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严重影响到了当代大学生的功德意识。
(三)当代社会风气的影响
当代社会,是一个自由言论的时代,整个社会情绪浮躁、眼球文化非常流行。当代大学生无论美丑、是否符合公众的秩序,只要有利于炒作,就可以引起人们的围观,红极一时。这种浮躁的情绪,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是非常消极的。中国传统的美德不能被人们所借用。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表现初一些不符合实际的自负、表现出来的行为也被人们哗众取宠。比如在一次歌唱比赛的选秀节目中,一些大学生五音不全的参加歌唱比赛成为实力明星的行为,让人们不断感慨当代大学生的想法。当代社会传媒的影响可能直接影响了思想和文化的沉淀,对大学生了解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根本没有一点帮助。
二、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水平的措施
(一)改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当代大学生对接受人文素质教育充满热情与期待,渴望通过加强人文素质修养来不断提升自我的礼仪素质水平。因此,学校应该全面提升当代大学生人文素,更新教育理念,转变人文素质的教育模式。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渠道来源,不断完善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通过创新教学内容、方法等方式,强化对当代大学生身心成长起到一定的思想教育、礼仪素养教育。在人文素质课程教育方面上,教师应该注重提高学生礼仪素养的转变,采用互动教育的模式,大力提升当代大学生礼仪素养水平。
(二)营造校园人文文化氛围,强化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首先,在营造校园人文文化氛围的同时,充分考虑人文素质教育的需要,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统一规划并突出其重点,把握校园文化的主流,并不断提高校园文化的品味和档次,努力建设健康向上、生活活泼的校园文化,尤其是在注重开展深收到广大学生喜爱的校园文化活动,不断挖掘其强大的育人功能。其次,注重校园环境建设。承载大学生人文精神的不仅是大学中分门别类的专业教学,在办学中形成的校园环境作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文化背景,对大学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水平
教师能给学生起到一定的带头作用。教师的学识不仅仅包括其在专业课研究上的深度与广度,其中还包括对人文精神和礼仪素养的深刻理解,对民族文化的准确把握。教师的人格魅力可以直接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其折射出来的社会文化价值,审美情感,都可以在培养人文素养的过程中有一定的参照作用。教师要多读书,研究社会,与时俱进,具有高尚的情操和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思想深度、文化水平和人生经验要高于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精神生活品位,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只有高素养的教师才能培养初高素质的学生。因此,建立高素质、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大大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是引导当代大学生积极学习和正确吸取人类优秀文明的成果,自觉鉴别和抵御各种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是非常关键的。
三、结语
6.强化书法课程教育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 篇六
一、职业院校语文教育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意义
1.职业院校语文教育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
职业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镇, 加强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是其职责所在。一些职业院校按照高职教育发展的趋势, 注重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学, 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并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如何加强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政策。这些政策的制定为语文教育的发展也开辟了通道, 为职业院校在语文教育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提供了平台。
2.职业院校语文教育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也是专业自身发展的要求
当前, 大多数院校都十分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其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和企业的要求也十分吻合。大多数用人单位在选择毕业生时, 也十分强调和重视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因此, 职业院校在设计语文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 也应该注重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提升学生未来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
3.职业院校语文教育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也是提升专业教学水平和质量的重要表现之一。
作为基础性、应用性学科, 语文教育的发展, 它主要依赖于语文教育教师在教学工作的表现。职业院校的语文教育教学是提升学生审美情趣、熏陶语文教育之美, 提升气质和加强语文教育修养的重要途径之一。由此看, 职业院校语文教育可以说是关于“美的教育”的一门课程, 也是促进和提升专业教育水平的重要表现之一。
二、职业院校当前语文教育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学模式的问题
目前, 语文教育教学方法主要是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 包括指导教学、引导教学、演示文稿等。虽然有一些职业院校通过建立语文教育基地的形式来开展语文教育实践教学, 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帮助学生解决了理论知识和实际语文教育脱离的问题, 但仍与工作实践操作还有一定距离。
语文教育是一门实用技术, 所以在教师教学中如果没有实践经验教学, 就会出现误人子弟现象。目前, 职业院校的语文教育师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极少。即使有一些从事过相关专业和行业工作的教师, 但是由于他们深入实践时间较短, 积累经验不够, 实践能力不强, 导致在教学过程中也难以将其实践的部分叙述清晰和完整。
三、职业院校语文教育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路径选择
1.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理念
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是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体现, 职业院校语文教育教学就是要竭力营造一个大环境, 在全校达成共识、学校相关主管领导和教学系领导要给予充分的重视。要把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通过语文教育活动、各类社团活动等方式表现出来。既拓宽学生视野, 又把已学的知识变为学生的实际能力。
2.优化调整课程设置和设计
职业院校要根据当前语文教育发展前沿, 瞄准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 通过相关行业和市场的分析, 进一步做好语文教育课程的设计, 以落实“求实, 务实”的原则, 做好教学课程设置与课程设计的调整等工作。注重语文教育课程设计与其他相关专业的融合与渗透, 注重各课程的开设顺序, 注重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体现了专业交叉、渗透与结合的特点。更加注重实践环节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使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整合更符合语文教育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目标、专业发展及社会用人的需求。
3.提高教师的语文教育自身实践教学能力
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教师。教师自身的能力素养直接决定了学生培养的质量和发展的前景。因此, 在语文教育教学中, 要注重加强教师的培训和水平的提升, 积极鼓励教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 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示范, 自动启发和激励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 进而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相关语文教育学历的提高, 要让学生成为语文教育教学的主体, 成为最终教学成果的最终体现。
职业院校语文教育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还处在一个探索和发展阶段, 职业院校应结合培养目标要求以及本校的特点开展教学活动, 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注重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走向社会尽快适应岗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周庆元, 李霞.体悟教育:回归人的本真存在[J].高等教育研究, 2008 (12)
[2]周敏.语文知识教学的历史回视[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8 (03)
【强化书法课程教育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推荐阅读:
“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10-23
强化“三个意识”教育提升职工服务能力12-12
强化信息技术培训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07-09
强化培训提升素质11-08
提升三个理念强化城市管理08-10
强化监控管理提升窗口形象12-10
“三强化三提升”质量提升年活动实施方案12-21
强化安全发展观念,提升全民安全素质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