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进行有效的课堂纪律管理

2024-12-11

怎样进行有效的课堂纪律管理(精选19篇)

1.怎样进行有效的课堂纪律管理 篇一

怎样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 陈清香

本学期我,通过理论学习、实践研究,我们对课题有了更深入地理解;通过探讨与交流,我们克服了研究中遇到的一些困难。现将本学期研究的情况汇总如下:

一、收获

1、理论储备,充实自我。

本学期我们阅读了关于有效提问与导答的一些书籍,如:()。课题组在活动时,总是将理论学习和问题探讨结合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来丰富验证理论。其次我们坚持在工作之余自觉地阅览相关的教育教学杂志,浏览最新的教育网页,以便更好地充实自己。我们还经常走出校外观摩其他学校优秀教师的课,吸取他们的先进理念。这样多层次的学习、培训、观摩、研讨,不断提升了课题组实践老师的理论素养,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的教学理念。

2、深入反思,有效交流

我们始终坚持参加总课题例会。认真完成总课组布置的工作,同时结合本子课题,组员间做到定期不定期的相互交流,交流读书心得,交流新信息,新体会。本组成员能够结合自身的课堂进行反思,针对课题撰写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其中潘香君撰写的论文《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有效提问的功能》发表于《新课程》杂志上。

3、依托课例,实践研究。

为了提高数学课堂中提问的有效性,我们有计划的开展了多节数学教学听评课活动,主要从提问的数量要求少而精、提问的难易适度、提问要切中要害等几个方面入手对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进行研究。同时,我们还经常深入同事们的课堂,观察课堂中老师们的提问技巧,从中吸取对自己有用的经验和教训,并经常和老师们一起探讨如何让自己的提问更深入,更有针对性的方法和策略。

4、完善表格,提升质量

本学期我们在记录课堂实例的过程中,根据实际不断调整我们的课堂观察表。我们还特意聆听了名教师工作室项阳老师如何指导她的成员记录课堂中教师的提问与理答技巧,观察了他们设计的课堂观察表、记录表、评价表。我们现在已经逐步完善了我们使用的表格,意在有效地进行操作研究,提升研究的质量。我们组的每一个成员都有自己的档案袋,平时注重收集、整理好自己的一整套研究材料。

二、问题或不足:

通过研究学习,我们的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仍存在很多问题。

1、自身的理论功底不够扎实。

2、课堂教学时提问还不能每个都是“精问”。

3、提问时不够全面,致使学生思维发展参差不齐。

4、反思的深度不够。

5、对于有效导答知之甚少。

6、资源库的建设很少有学生的资料。

三、今后打算

在今后的课题研究中,我们将针对以上课题研究中的一些现状,提出今后课题研究的大致设想,积极推进课题研究的深度:

1、深入学习相关理论,不断用课程改革的理念指导课堂教学。进行多渠道的学习,注重平时积累,充分利用校外、网络教育资源,学习更先进有效的教学策略。

2、继续深入课堂研究。在这次研究的基础上长期深入地进行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学习课堂提问的更多高效的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虽然无法为每一个学生设计一套问题,但要注意提问层次和梯度,并根据问题的难易提问不同的学生,使得学生全面发展。并努力做到设计目的明确,针对性强,有实际意义的提问。

3、搜集关于有效导答的资料,认真学习并内化导答的策略。

4、在课堂教学中广泛搜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特别是学生的资源,逐步完善资源库的建设。

以上是我们子课题研究完成的一小部分工作,以后我们会本着“想到一点就做到一点”的课题研究作风,扎扎实实地做好课题研究工作,决不敷衍了事,一切本着课题研究的精神,实实在在地做好每一项工作,使课题研究成为日常课堂教学的一部分。

2.怎样进行有效的课堂纪律管理 篇二

一、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解除学生思想障碍

传统语文教学重在教师的讲授, 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学生没有多少机会去阐述自己的见解。另一方面, 一些学生从家长或社会上听取“少说为佳, 言多必失”的教训, 怕因说错话而受到老师的批评, 同学的嘲笑, 不敢踊跃发言, 这样的教学不仅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也使原本活跃的语文课堂变得索然无味。这就需要广大教师敢于打破传统教学模式, 转换角色, 多充当聆听者, 将课堂这个舞台真正交到学生手中, 为他们创设一个最佳的语言环境。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几分钟谈谈昨天的报纸, 自己感兴趣的新闻、时讯, 自由讨论, 畅所欲言, 以培养学生听说的能力, 同时在语文教学中, 多鼓励学生敢于就教学内容提出疑问, 提出自己的见解。围绕教材, 旁征博引, 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增强他们说话的本领。

二、采取活泼多样的形式, 激发学生听说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调动学生爱听、想说的积极性, 所选内容必须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实际, 是他们所关注、关心的话题, 形式上更要活泼多样, 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设备, 让学生在一个生动活泼、情趣盎然的环境中自主训练。如教学《爱莲说》时, 我们可以边让学生欣赏美丽的图片, 边让学生聆听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优美语段, 然后让学生谈谈对莲的总体感受, 这样不仅让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更为学习课文作了一个较好的铺垫。教学《伤仲永》时, 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故事情节, 发挥丰富的想象进行课本剧表演, 根据文章主旨进行小型辩论赛, 这样有趣的活动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他们学习文章的兴趣, 更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能力。另外, 根据教学需要、教学内容的不同可以开展成语接龙、诗词欣赏、演讲竞赛、改编课本剧等形式多异、风格活泼的听说训练, 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 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之中, 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依据课堂教学内容, 变换听说训练点

单凭日常的随机训练, 尚不足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这就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灵活地变换听说训练点。

在阅读教学中可引导学生用听说的方式掌握听话的要求, 在课堂上听清楚教师的问题, 听清楚同学的回答, 同时边听边注意发现疑难, 这样听才有效果。

在写作教学中可进行音响写作训练, 综合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 让学生根据听到的音乐展开丰富的想象, 创设情境, 完成写作构思, 阐述他对音乐的理解, 这样既训练了学生听说的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此外, 我们可进行抗噪音干扰训练, 安排学生在声音嘈杂、喧闹的环境中听记、听写, 以训练学生敏捷的反应速度。

四、丰富听说素材,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以听说带动读写

要使听说训练在语文课堂上能长久、有效的进行, 在采用多种多样形式的同时, 更要不断更新听说训练内容, 这就需要学生在课外多留心观察生活, 多听、多想、多写, 将生活中人们关注的时事、趣闻一一记录下来, 作为课堂听说训练的素材, 这样课堂训练时, 学生既有话可说, 又大大训练了学生的笔头能力, 真正一举多得。

3.怎样进行有效的课堂纪律管理 篇三

提问作为一节课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它的有效与否会直接影响课堂的学习气氛,影响整个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学会把握住提问的艺术,使得教师和学生能够通过有效的提问形成积极有效的互动,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优化课堂教学。

一、提问要能够引起学生兴趣

在课堂上,提问要想出来好的效果,首先就要求问题的本身能够引起学生思考和回答的兴趣。学生只有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产生了兴趣,才能积极主动的进行思考和探究,并在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的和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环节的问题时,一定要考虑到问题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在给学生讲到《保护我们的共有家园》时,就在上课时候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情境:某天,小明来到动物园参观世界频危动物展览活动,在动物园中,每一个展区中都展示了几种濒临灭绝的动物,同时,旁边的导游还会给参观者介绍每种动物的存世数量,以及造成这些动物频临灭亡的原因。到了最后,导游带着参观者来到了一个小木门前,然后告诉参观者:“在这个木门的后面有一种最需要拯救的濒危动物,你们能够猜到是什么动物吗?”听到了这里,下面的学生开始你一言我一语地猜了起来。就这样,学生的好奇心被勾了起来。最后,我公布了答案:“当小明打开木门以后,看到了一面镜子,在镜子中,小明看到了自己的身影,原来,导游所说的最需要拯救的濒危动物是人类自己,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个问题同样也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大家纷纷在下面讨论了起来。

二、提问要面向全体,以点带面

初中阶段的义务教育是面向所有适龄少年的教育,是素质教育,而不是精英教育。所以在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提问应面向全体,然后在此基础上精选提问对象。这样可以吸引所有的学生都积极进行思维活动,促使每一个学生在心理上拟定一个假定答案。当自己的假定答案与被提问人的答案不同时,就可以自己进行比较思考,进一步分析、认识,或进行修正,从而加深理解和认识,让所有的学生都得到锻炼和提高,实现学有所得,学有所长。面向全体学生是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而言的,即要全体学生的心态处于高度集中和准备回答状态,然后再指名回答。如一位老师在课堂提问是说:“现在,我们来检查一下对上节内容的复习情况,看谁能回答下面的问题。”这时,学生纷纷举手发言,但老师并没有急着点名,而是接着说:“叫到名字的同学请站起来回答,没有叫到名字的同学,请注意听回答得对不对,全面不全面。一会儿,请大家指出来。”结果,在被叫到名字的学生回答时,教室里静悄悄的,其他的学生都在专心致志地听。等发言的学生回答完毕,其他的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这种提问就面向了全体学生,收到了以点带面的良好效果。

三、课堂提问要结合实际

任何脱离于实际的理论都容易产生枯燥乏味感,政治学科当然也不例外,如果教师所讲的内容都是一些纯理论的知识,会让政治学科严重脱离实际,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政治学科的实用性。为了增加政治学科知识的实用性,教师在课堂提问环节,可以设计一些理论同实际相结合的问题,通过问题可以很快将课本知识同课本以外的实际连为一体,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问题的实用性,还可以大大增加学生的思考兴趣。例如在给学生讲到《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这课的内容时,在讲完了几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以后,我就从当前比较热门的食品安全问题入手,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前段时间,电视媒体曝光了有关假鱼翅的新闻,一些不法商家为了获取高额利润,而利用胶水粘贴次等鱼翅冒充高档鱼翅,这些用胶水粘起来的鱼翅不但没有营养价值,反而会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危害,现在请你们思考一下,商家的这种做法侵犯了消费者的哪些权益?如果你是消费者,发现自己吃到了假鱼翅,你首先会想到怎么做?当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以后,作为消费者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为自己维权?通过这些问题,使得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同当下的社会热点紧密地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也使得政治课堂充满了时代的生机。

四、教师提问要及时变换,灵活多样

课堂提问应该做到提问方式与效果的统一。如果只重方式不重效果则会使提问流于形式,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中,课堂提问我们必须注意提问的灵活性,做到及时变换。第一,提问的对象要及时变换。当提问对象不能回答或回答错误,造成课堂冷场或哄堂大笑时,教师就要及时变换提问对象,避免因拖延时间造成课堂教学节奏松弛的现象发生。第二,提出的问题要及时变换。提问有时无人应答或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往往是所提出的过大过难造成的。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变换问题,使问题的难度与提问对象的水平相适应。

总之,提问是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方法。提问可以用来检查已学过的知识,可以引出新的课题,可以用来展开教材内容,并能开阔学生思路,启迪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好的课堂提问,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4.怎样控制好少儿围棋课堂的纪律 篇四

袁老师:当老师的都知道,通过课堂纪律的控制,可以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的好习惯,创设一个最佳的教学环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课堂纪律控制是教学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一名围棋老师,所面对的学生绝大不多数都是少儿,而少儿的注意力发展还不成熟,集中时间短,易分散,再加上少儿的自控力很差,所以要控制好少儿围棋课堂的纪律,需要我们做老师的花费一番功夫。丁老师你有什么办法吗?

丁老师:我的经验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四种方式,十个方法”。

四种方式是:

(1)教师进入课堂时,首先要树立“心中要有火力点”的概念。每一个班都有

一、两个较调皮的学生,也就是这个班的火力点,所谓擒贼先擒王,找准、控制好这个火力点也就控制好了这个班,就能有针对性地采用有效的方法来进行纪律控制。

(2)课后与学生交朋友,放低姿态与学生成为学习和生活中的良师益友。学生在今后的教学中会很配合老师的工作。

(3)老师在接一个新班时,1-2节课内要熟悉全班同学的面孔,3至4节课内要记住全班学生的名字,5至6节课要能发现学生的个性。

(4)凡在课堂上发现纪律不好时,一定要停顿下来进行整顿,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丁老师:十个方法是:

(1)吸引法:以儿童化的语言,良好的教态,生动活泼的教学组织来吸引学生的方法。这是在少儿围棋教学中是最常用、最好的方法。

(2)奖励法:运用奖励的方式来鼓励和表扬学生或表扬个别引起全班注意的方法。如打课堂纪律分,奖小贴纸等。

(3)提问法:在课堂上发现学生精力不集中时,用一些简单的问题或老师已准备提问的问题进行提问,以引起其注意的方法叫提问法。

(4)口号法:用激励人心的口号鼓舞学生士气,激发学生爱学习,团结友爱的激情。如我是围棋小宝贝,意志坚强不怕累;我是围棋小高手,打遍天下无敌手。

(5)儿歌法:用琅琅上口的儿歌来收拢学生的注意力。如双打吃,真奇妙,总有一边跑不掉。这种方法经常在围棋课快结束的时候使用。

(6)无声法:在大多数学生注意力分散时,老师突然表情严肃,以无声的方式,静坐1分钟,以示警告,达到控制课堂的目的。

(7)暗示法:用暗示的方式来控制纪律的方法叫暗示法。如走近学生敲敲桌子或拍拍学生,暗示其注意。

(8)注视法:在课堂上发现有学生不守纪律时,教师采用注视的方式引起该学生集中注意力,突出眼神,以达到控制课堂的目的。

(9)隔离法:采取隔离的方式来分散火力点从而控制纪律的方法。如两个学生打架、打闹时,可采取前后或左右分开他们的做法。如在座位排列上可以稍加调整,男女隔开或动静搭配坐。

5.怎样有效的进行二次备课 篇五

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生很多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应该说是一节成功的集体备课,可是,在具体执教的课堂上,所呈现的教学效果却大不相同,有时精心设计的精彩的教学环节在课堂上却显得很生涩,很混顿。为什么成功的集体备课却没有上出成功的课呢?仔细想来,集体备课的“众人智慧”要体现于动态的、生成的、具体的课堂,必须要在教师执教之前,结合自身和学生的实际进行“个人修改”才能实现。这里的“个人修改”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就是要求教师在集体备课或个人备课的基础上,针对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个性特长,认真修改,批判吸收,合理取舍,形成真正满足学生需要的个性化、多样化的教学设计。

如果说集体备课可以让课堂教学结构严谨、层次清晰、知识准确的话,那么,“二次备课”则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动态过程,不仅闪耀着理性的光辉,而且跃动着个性的魅力。

那么,二次备课到底应该“备什么”?“怎样备”?才能充分展现教师的个性魅力,以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呢?这是我们每位教师都十分关注的问题。下面从二次备课的内容和方法这两大方面说一说自己的看法和做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二次备课”的内容

(一)备学生

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真实状态是决定有效课堂教学一切活动的出发点。每一个学生都是完整的、鲜活的个体,有着其特殊的年龄特征和复杂的心理需要。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水平及生活经验和环境,掌握学生的需求,才能设计出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设计;只有充分地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才能更好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进行有效课堂教学活动;只有充分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不同需要,制定适应性较强的指导策略,教师才能做到得心应手,学生才能各得其所。

(二)备自己 新课程强调教师的自我反思,要求在对待自己的问题上要充分认识自己。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反思和设计自己。教师只有通过自我认识和自我反思,才能使自己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优势得到最充分的体现,使自己的弱点和错误减少到最低点,以最佳的心态和形象投入到教学氛围中,全面提高教学效益。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因此,在备课、上课时,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生活情趣及情感体验,努力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经常用生动的导语、过渡语、评价语及结束语一次次激发学生的情趣和求知欲,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活化教材,创设生动可感的各种教学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多元智能,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建构新知。

(三)备教材

新课程教材为教师留有较大的发挥和创造空间,等待教师去开拓、丰富、完善、创新。在二次备课时,我们要多角度钻研教材,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活化教材,用好教材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来研究教材、整合课程、优化教学内容。一本教材放在我们面前,我们不可能要求学生掌握所有的知识,正确的做法是对教材进行有效地整合,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个性特长,提高课程资源的利用率,优化教学内容。

二是以解决学生问题为核心确定教学思路,优化教学结构。

我们在进行二次备课时,首先要读懂教材的编写意图,与教材进行深入地对话,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打通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弄清楚本次教学让学生“学会什么。然后充分发挥学生的多元智能,创造性地组织教材,找准教材的知识点和学生学习能力的生长点,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哪些疑难问题?如何创设问题情境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教师要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建构新知,把三位目标落到实处。

(四)备教学目标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学科教学的三维教学目标,加强过程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我们在进行二次备课时确定的目标要有针对性和导向性。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要研读《课程标准》,理解和应用《课程标准》,解读文本,处处体现其基本精神。

2、教师必须以班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基础,解读原教案的教学目标是否与本班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否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与修改以满足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五)备教法、学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新课程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教师只有灵活选择和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1、恰当选择教法学法,努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选择教法学法,既要根据教学内容实际,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还要考虑教师自己的实际,大胆实践,积极创新。

2、注重教学方法选择的灵活性与多样性。在新课程教学中,不能千篇一律运用一种教学方法,要灵活运用。要在多样化上下功夫,提高艺术性。关键在一个“活”字,尽可能体现“活”的原则。要结合学生学习需要,做到多种教学方法优化组合。

3、探索和创新“我的方法”。我国教育家魏书生说过:“一个教师,要紧的不是忙着用这种教法去否定那种教法,不是证明多种教法有没有道理,更不是糊里糊涂地照般某种教法到自己的课堂上,不加任何改变就用。他应当像蜜蜂一样,在教法的百花园中,到处采集有用的花粉,回来以后,酿造自己课堂教学的蜜”。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要认真学习借鉴先进的教学方法,灵活自如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努力实现教学方法的最优化。

(六)备教学环节

新课程要求教师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在二次备课时,我们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具体学情来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教学环节。教学环节的安排要努力体现循序渐进性、层次分明性、系统完整性、密度适中性。具体表现为:

1、教学问题的设计要环环相扣,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与开放性。教学情境的创设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进行有意义建构。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近,最大限度地调动本班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2、要设计出能让自己驾驭课堂时如鱼得水,得心应手的过渡语言。精妙的过渡语不但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可以使一堂课更加紧凑、生动、引人入胜,使教材平中见奇,使知识产生诱惑力,使学生产生兴奋感,形成一种学习心理的强刺激,让学生自觉地展开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

3、教师要学会因势利导,不断积淀自己的教育机智。在具体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估计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以及应对措施,解决好预设与生成的问题。

(七)备练习设计

练习不仅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得到巩固,而且使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进一步升华。在进行二次备课时,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教学内容及学生学习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与补充。习题设计要有层次性、多样性,要有深度广度,密度适中、坡度合理、真正发挥出练习的实效性。

(八)备教学策略。

“一切为了学生”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此,课堂教学组织和呈现不是以固定的模式化的“东西”做为教学设计的基点,而是以满足学生学习和发展需要为基点。教师在进行二次备课时要反复斟酌,全盘考虑,努力设计出“让每一位学生都满意”的教学方案。

(1)“照顾差异”策略。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照顾学生差异,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教学既能保证全体学生的学业成绩共同得到进步,还要保障特殊需要的学生进步与提高。

(2)“异想天开”策略。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就是满足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需要。大胆灵活的设计教学环节。对不同学科、不同内容、不同年级学生,考虑和安排不同程序、不同风格的教学设计。

(3)“超越自我”策略。在教学过程设计中,最难以战胜的是自己,在继承基础上,结合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加以创新和开发,达到借“他山之石”,攻 “我山之玉”的目的。教学设计要体现在灵活性,“忘掉从前的自己,不要关注别人如何设计”,关键是在“活”字上下工夫,“从我做起”,“设计属于我的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的内容要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呈现呢?主要从以下几种方法来进行: 二、二次备课的方法

1、勾画法:勾画原教案中的重点环节、重点问题、主要知识点以及教学过程中创新设计,以便在具体课堂教学调控过程中引起注意,融会贯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补充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具体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对原教案中过简的教学内容进行必要补充完善。如教学情境的创设、知识的拓展、学法的指导、习题的设计等。

3、删减法:对教学设计中不符合班级学情、不够理想等旁支错节进行修枝打叉。从而使教学结构严谨、脉络清晰。

4、调整法:根据需要调整原教学设计的方式方法。如改变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学问题的设计及前后衔接等内容。

6.怎样进行初中生物有效教学 篇六

作者: 莫朝文(初中生物

贵州黔南初中生物二班)评论数/浏览数: 6 / 66 发表日期:

2011-11-28 23:30:03 何谓有效教学?即达到了预期的和生成的教学目标,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的教学。

一、有效“讲授”

有效“讲授”的前提是吃透教材,定准目标。首先要熟悉和理解生物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其次,要吃透教材,明晰教材的知识脉络、逻辑结构及各个知识点、能力点,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情,明确每节课的三维目标。然后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思维特点及身理心理状况的分析,再结合教学的重难点,找准切入点来进行有效教学设计,以学定教。

有效“讲授”要保持与学生能力相适应的“教学节奏”,给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能有效地记住、理解某些知识并形成相应的价值观。

有效“讲授”中,教师要注意要有效地“提问”并“倾听”学生的声音,使教学保持“互动”,有效地激发学生“投入”学习。

二、有效“提问”并“倾听”

有效教学基本状态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在这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讲授,但不能总是只有一个声音。而教学是否出现和维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状态,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提问”。

首先提问的时机要合适,要选择合适的知识点和知识点的适当视角作为提问的切入点。通常,应选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如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过渡点以及容易产生矛盾和疑难的地方。其次设计课堂提问时应把握分寸,注意难易适当。如果太难,致使大部分学生对问题茫然失措,将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但是如果问题太简单,连差生都不用动脑筋就能回答,那么成绩好的学生听来肯定是索然无味。因此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照顾大多数。而对同一个知识点的提问应注意设置问题的梯度,由易到难。“问题”的有效性还在于音调的变化、重读、词的选择及问题的语境。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等待”时间;为学生的回答提供及时的反馈;关键的策略是,要让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和倾听。

三、有效“激励”

7.怎样进行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 篇七

结合实际教学,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要精心设计好导入课

教师要设法将一些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有趣、诱人的问题,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中去品尝学习数学的乐趣,使课堂产生愉快的气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学生就感到枯燥,若用趣味的故事来进行,将有神奇的效果:孩子们,今天回到家你将会得到平行四边形状的蛋糕,想吃吗?(想吃),那老师有一个小小的任务,就是请你先算出这块蛋糕上面的面积,看谁的脑瓜最聪明?在数学百花园中,趣题比比皆是,如我国的“百鸡问题”、“韩信点兵”、“三人分钱”等,国外的“毕达哥拉斯算题”、“丢番图和墓志铭”等,都是进行愉快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好素材。

二、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只有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数学教学才能焕发生命活力。如教学循环小数的概念时,我先给学生讲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从前,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说从前山上有座庙……”,通过实例,让学生初步感知“不断重复”,再举出自然现象“春→夏→秋→冬”的循环,引出“循环”的概念,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注重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过渡

数学知识是互相联系的。在一系列知识之间,往往前面知识是后面知识的基础,后面知识是前面知识的发展,所以,学习后者复习前者,以旧引新是必要的。然而新知识既是发展的,就与旧知识有所不同,如何搭建好它们之间的桥,则成了教学的关键。例如教学“除数是二位数的除法”时,要先学好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要以前面的知识为基础。

四、注重数学实践活动的充分开展

教师应该是与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学生一起来学习,而不是简单地把知识教给学生。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共同协作,共同探讨,合作互助,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别人的方法,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数学,学习数学。如在教学“圆的认识”这一内容时,我把学生分成了六个小组,每个人课外都准备了圆规并画了多个不同半径的圆,了解圆的性质。

这样学生通过小组活动,全班交流,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还养成了互助、合作与交流的好习惯。

五、关注生活经验是有效学习的基础

一切科学知识都来自生活,受生活的启迪。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教学中能否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去学习新知识,影响着学习的效果。例如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 一些图形的认识都离不开生活经验。我们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创设情境,借助学生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六、开放学习内容,放飞学生心灵

教师应为学生提供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兴趣的事物、可操作的材料,作为学生探索的对象或内容,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使数学教学具体、生动、直观形象。如,捕捉“生活现象”引入新知:让学生人人都来分物品(课前收集),规定分得一样多……。又如,联系生活画面探索新知,围绕“今日我当家”这样一个小主题,根据当家必须买菜、做饭、打扫卫生等具体事情,结合钱、时间、如何部署等具体情况,设计一系列的数学应用题———如何统筹部署买菜做饭的时间、买菜的时候用同样的钱可以买哪些不一样的菜……将学生紧紧地束缚在课本当中、让他们围着课本团团转的教学,只会让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定,心灵受到制约。我们在依据教材的同时,更应冲破教材的束缚,引导学生开展开放式的学习,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迸发了,学生的个性需要得到了满足,学生的心灵得到了解放。

8.怎样进行有效的家、校沟通 篇八

一、家、校沟通中存在的问题

要使家、校沟通有效,首先我们得解决沟通中的一些普遍性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沟通中的主客观障碍

教师与家长工作都很繁忙,从客观上讲,双方工作时间的重叠,空间上的距离以及通讯渠道的不畅等都会造成沟通的障碍;从主观上讲,由于双方各自的文化层次、性格差异也会导致沟通的困难。

2缺乏换位思考

许多家长不了解教师工作的复杂性与困难性,也不了解影响教育因素的复杂性,而且还有许多因素是教师难以掌控的。因而教师和家长处在不同的立场上,只是相互的埋怨。

3信息错误造成彼此的不良印象

由于学生的一些错误信息传播,而造成教师和家长双方的错误印象,形成双方在直接交往前的心理距离。如有些孩子在家里谎称“我们老师没布置作业”“我们学校自修课很多,作业我在学校都做完了”“我们老师从来不关心我”使家长对学校教育形成一种松散不负责的错误印象;同时,有的学生任性、散漫、对一切都无所谓,使教师也认为家长对孩子过于宠溺,没有家教。

4评价角度不同造成沟通困难

教师主要看学生在校的表现,各科教师更多注重学生的成绩和课堂表现,对学生作出的评价也侧重在这些方面。家长则更多地侧重孩子在家的表现。但教师与家长都只从自己的角度评价孩子,教师往往是理智重于情感,而家长则是情感重于理智,这样就使交流陷入了困境。

二、掌握沟通的策略,提高沟通的有效性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的交流,是一种双向的行为,不是你说的别人一定会全盘接受,而是需要许多的技巧的,有一句精辟的话语“没有不可沟通之人,只是你还没找到与他人沟通的方法。”因此,要解决沟通中的这些显性问题,我觉得首先我们要掌握沟通的策略,才能提高沟通的有效性。一是要明确沟通的目的,不能漫无边际,不知所云。二是要掌握好沟通的时间。三是要明确沟通的对象。我们不能对着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的农村家长大谈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否则即使说得再头头是道,也无法实现有效沟通。四是要掌握沟通的方法,说得好不如说得巧。

三、掌握沟通的技巧,提高沟通的有效性

1尊重家长是前提,真诚相待是关键

家长来学校访谈,我们应该转换角色,把自己当作这个家庭的朋友,与家长说话就会容易多了。与家长交流中我们要本着向家长学习的态度,即要谦虚。家长在社会中从事着不同的工作,他们可以从不同的侧面为我们提供学习的机会,不断丰富我们的知识和阅历,我们千万不能以教育者自居,像教育学生一样教育家长,使家长产生反感。

2要真心关爱学生,让家长放心

爱可以使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变成最近。孩子是家长的希望和未来。只有当我们真正地去关爱我们的学生,才能使家长放心,他们才会从根本上肯定我们的工作,在心理上真正地接受我们,并主动地与我们交流与沟通。

3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校观

一些家长对学校教育寄予了过高的期望。觉得孩子交给了学校就应该由学校全部负责。还有些家长在孩子面前缺乏威信,孩子在家不听话就经常到我这儿来告状,还附带着一句“我们说十句还不如你们老师说一句”。这些家长的问题就是忽视了家庭教育的作用,也神话了教师的教育职能。所以,让家长认识到自己才是孩子终身的老师,意识到家校配合的重要性。才能使得家校沟通更有效。

4讲究语言艺术。应对不同类型的家长

对于知识型的家长,我通常如实向他们反映情况,主动请他们先提出教育的措施和处理的意见,认真倾听。这些家长一般来讲比较注重对孩子的教育,他们观察自己孩子的表现经常比老师还要深入、细致、具体,作为班主任应虚心听取他们的建议。当然,还要具有自己的判断力,要冷静地分析。

对于宠溺型的家长,一般要先肯定学生的长处,抓住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这样家长才会从心理上接受班主任。然后用恳切的语言向家长反映情况,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同时,委婉要求家长主动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

对放任不管型的家长,多报一点喜,少报一点忧,使家长认识到孩子的发展前途,激发家长对孩子的爱心和期望心理,主动参与到孩子的教育活动中来。

对于后进生的家长,我们要让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充满信心。许多“后进生”家长来校交流时经常会说“孩子成绩这么差。我们都不好意思到学校里来。”对于“后进生”,我们不能只用成绩这一个标准来衡量他们,要尽量发掘其闪光点,要让家长看到孩子的长处,看到孩子的进步。看到希望。只有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有了信心,他才会更积极地与老师交流,配合老师的工作。

4要保持家、校沟通的延续性

9.怎样进行有效的课堂纪律管理 篇九

面对新课程、新理念,学校唯有不断进行创新性的教学改革才能在这一轮新课程改革中取得先机。如何在解决新课程背景下,利用信息技术、怎样进行电子备课和集体备课的有效整合。从实施电子备课制度的现实意义、实施的制度、实施步骤、实践反思四个方面对此问题展开了相关论述

一、实施电子备课制度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大幅度提高备课效率和备课质量。

计算机和网络中蕴含的海量资源,为我们进行电子备课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这大大拓宽了传统的教材和教参的狭小范围,在国际互联网中不断获取最新的资源,从而设计出具有时代气息的电子教案。通过这种对信息的不断加工和创新,课堂教学设计质量、艺术水平和可操作性会不断地提高。同时,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采用还可以使老师从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脱出来,避免了过去教师在书写、绘图等手工操作所花费的大量时间。教师就可以把节省下来的时间用来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或者充分设计课堂上来,可以不断地提高工作的成效。

2、有利于提高电脑使用效率和实行规范管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电子计算机的逐渐普及,教育信息化逐渐成为教育发展的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如何在电脑硬件不断升级的基础上,提高学校的“软件”水平呢?电脑进教室、电脑进办公室面临着一个管理的危机,电脑也往往被充分运用到娱乐当中,如打网络游戏、看在线电影、网络聊天等,这严重干扰了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成为影响学校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当我们纵观这个群体时,就会发现,其中绝大多数是35周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那我们的学校主体就有必要做合理的引导,一味的通过严格制度管理固然有效,但并不是长久之计。电子备课制度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在这种制度下,电子教案等的输入、编辑、修改、打印往往是中青年教师的事情,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电脑的使用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扼制了电脑的无序使用。

3、有利于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建设学习型组织,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建立学习型组织、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而现行的集体往往流于形式,根本没有达到集体备课的真正目的,往往是成了备教学进度、备教学计划,真正的实质性的课堂教学设计等根本没有过多的涉及。在现行的高考体制下,分数在学校、教师、学生的心目中已经被严重的异化,当我们普通的教师都在为每次考试零点几分的平均分之差而“痛定思痛”的时候,我们可以想象在这种应试教育体制下集体备课的成效。正所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同时,我们还要充分评估一下在这种应试教育的体制下我们大力推行的“青蓝工程”的成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不要让这种提高青年教师素质的“青蓝工程”流于“修行在个人”,这不仅是影响了青年教师的健康快速成长,更重要的是影响了学校的长久发展

二、电子备课制度的制度建设

通过对教师电子备课的领导、组织和调控,探索一条电子备课操作方式的有效途径。具体为:

1、学校层面:

A、校长室: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电子备课质量管理领导小组。初步形成校长——教导——教研组三级管理网络,职责明确、分工到人。建立校际新课程联络机制,建立校际集体备课机制,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共同提高。

B、教务处:加强教学过程的全程管理,在严格执行教学工作“五认真”的同时,建立说课、听课、评课制度,实行学校领导推门听课,教师之间上好研究课,汇报课,示范课,从而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保证课堂教学的效益,建立质量调控制度,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抽查,通过考核制度和奖励制度的改革来对教师进行全面的评价,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加强备课组的管理,对备课组活动记录及备课成果等要及时检查和督促落实,充分发挥备课组的优势。C、教科室:加强校本培训,加强新课程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帮助教师树立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以“青蓝工程”、“三立工程”等途径来加强对年轻教师的培训力度,使其在短时间内能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能够迅速适应新课改,投身到电子备课的新事业中来。在校本研修中,重点加强对青年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其具有教育信息化的意识。同时通过建立制度加大对新课程的教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充分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

D、信息技术室:加强技术培训,顺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和新校大量硬件设备的购置,做好电子备课相关软件资源的购买和使用培训工作。同时开展有计划的针对青年教师的模块式专题培训,包括文字输入能力、文档编辑和排版能力、课件制作技术、信息的搜集整理与资源整合能力等,使其具备电子备课的初步计算机能力和水平。

2、学科组层面

A、加强备课组建设,建立主备课制和骨干教师审核机制。日常教学由主备课提前撰写符合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的切实可行的完整、详细的电子教案,经过全备课组讨论和骨干教师审核后予以使用,并且及时将相应的教案、课件、试题等上传至学校的学科资源库系统。备课组其他成员按照电子教案的思路,结合自己的特长、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实际予以科学合理的调整,形成具备个性的电子备课资源。B、加强教学反思,建立教学反思定期交流机制。教学反思的基本架构包括基于原有电子备课资源的个人的个性设计的思路、课堂教学的实效、教学效果的评价等方面,建立个人、集体的教学反思库,个人教学反思并入教学反思中个人部分,集体教学反思由备课组统一撰写,附在电子备课后。将两者上传至教学反思资源库。

C、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把“青蓝工程”等落实到行动中。学科组建设要形成老、中、青搭配,重点培养年轻教师的建设思路,就要切实打破教师群体中长期固守的资源共享意识淡薄的倾向,让青年教师能在结对教师的指导下,在全组同事的帮助下借鉴经验教训,从而迅速地成长起来。

3、教师个人层面

A、加强新课程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积极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普通学校的普通教师缺少的不是丰富的教育教学的实践,但是真正能够站在理论高度审视自己教学实践的却少之又少。把教育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必将能够在教育教学中取得更加突出的成绩。所以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加强理论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它能使我们的教学改革更富有成效,更富有先进性、更富开拓性。

B、加强教学反思,积极撰写教学案例。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学反思的范围应该进一步细化,应该包括课堂教学的设计思路、重点难点的突破、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等等,是对备课、上课、课后辅导、教学设想、批改作业等每个完整的学时的教学思考和教学创见,要有所得、有所惑、有所想。

C、加强备课听课,积极吸取经验教训。在学校总体的“青蓝工程”和“三立工程”等支撑下,主动通过参与集体备课和听课评课、开设公开课等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汲取别人的教学长处,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

三、实施步骤

1、分配任务:开学初由备课组长把一学期的教学课时分配给每一位备课成员。备课教师提前进行教学设计,制作好课件。再通过学校的邮箱用电子邮件发给大家共享。

2、个人备课:设计的教案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教学过程要求详细,具体。练习题量要丰富,练习设计要有目的性、针对性、层次性,也就是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每位备课成员设计出教案之后,再根据教学设计制作实用性较强的课件。课件要注意实用性与美观性相统一,突出其可操作性。

3、检查修改:备课教师的教案及课件一定要在上课的前一周设计制作完毕,用电子邮件发送给大家。老师们收到邮件后,提前进行检查,以便集体备课时“有话可说”。

4、集体备课:科组在每周一的备课时间为集体备课时间,组织大家进行讨论,首先由主讲人谈谈你这几节课的教学设想及教学思路,然后每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各自发表自己的不同的见解,对教案和课件进行讨论、修改、评价、补充、完善。使教学组形成教学相长、互帮互学的教研气氛。

5、修改完善:主讲人针对讨论时大家提出的意见重新进行修改、完善,使备出来的课更能符合各人的“胃口”,再把修改稿用邮件发给大家。各位教师也可根据自己的个性与本班的具体情况,对教学内容、习题进行适当的删减或补充,以便因材施教,这样就使教学设计个性与共性相统一,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6、反馈小结:前面的一切工作只不过是“纸上谈兵”而已,有的设计并不一定十分科学,课件也并一定准确无误,这就需要实践来检验。在实践的过程中如果大家发现某一处有问题就马上反馈给大家,以使还未上这一节课的老师注意修改。每个教师上完课及时进行教学小结,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设计不断地修改更能切合教学实际。

四、实践反思

1、电子备课要及时、态度要认真。电子备课的过程中,个别教师对备课的态度不够严谨,备课不及时,到上课时才匆匆忙忙把课备好,大家都来不及讨论;备课时只求完成任务,不深入钻研教材,“做工粗糙”。这些现象都会直接影响到电子备课工作的正常开展。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要有高度的自觉性和集体主义精神,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提前把教案及课件发送给大家。

2、正确处理好集体与个人的关系。电子备课无疑减轻了教师备课上的很多负担,但集体备课不能代替个人对教材的深入钻研,任何“拿来主义”并不利于个人特别是青年教师的进步。不能因有现成的教案、课件就高枕无忧,个人也得熟悉学生、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所以教师要积极地参与到电子教案、课件的修改、整理与创新之中,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

3、不要过分依赖现成的网上的教案和课件。网上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为我们所用,但我认为这只可以做教学中的补充,不能全部代替电子备课。其一,网上的教案、课件不一定适合各位教师的个性,用别人的思维代替自己的思考,只能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其二,不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个别教师不断地“复制”“粘贴”,而缺乏独立思考。备课是深钻教材、不断学习、逐步提高的过程。任何不加思考的“拿来主义”是不利于学生,不利于个人的提高。

4、突出教师的创新精神。电子备课虽然内容、教案、习题设计上要求统一,但每一个成员一定要在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地体现自己的特色与个性,探索出一条切合学生实际并具有个人特色的教学路子。

5、资料要及时进行整理,分类存放。共享的资料要分类存放,及时进行整理,以便以后随时查找调用。

6、及时总结,加大研究的力度。每一节课后要及时小结,写好“课后记”;在备课的过程中,遇到技术上的问题,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不断完善;在备课的研究上,要加强研究力度,提高个人备课水平,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10.怎样进行有效的课堂纪律管理 篇十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更具体的说: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既要关注学生当前发展,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可持续发展。

下面结合《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教学及自己平时的所听所见所感,粗浅的谈一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才能达到“有效”:

一、变传统的“备教”为“备学”

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依据,在备课时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学生学习情况、生活经验等进行综合的分析,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再加工、再处理,使教材更切合本班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改变传统教学的“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怎样讲”的备课模式,把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产生的问题,怎样指导学生作为备课的重点,真正做到用好教材,使学生学得扎实主动,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创设有效的情境

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主要作用,可以促使和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自主探究。小学生由于认知、心理年龄等因素的制约,不可能或很少进行自主的探索,就需要教师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使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等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理解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及时从生活情境中提炼数学问题,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的过程,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从而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路程、时间与速度》一课,开课时创设了学生熟悉的刘翔在奥运赛场上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后出示丰富数学知识的信息,让学生去找一找。在汇报的过程中结合刘翔是110米栏项目的冠军获得者理解路程的意义。

三、关注合作与交流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课堂上精神饱满,通过动手、动眼、动口,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作为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参与的状态、时间、方式等;让学生学会交流,通过交流发表见解、展现自我,同时交流的过程使得个体思考成为集体智慧,也是个体的狭隘不断走向广阔的过程,从而真正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地位,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路程、时间与速度》这节课上我尽可能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比如在认识速度以及如何计算速度时,我创设了两辆车拉力赛,“到底哪辆车跑得快?”这一问题情境,组织学生思考、交流:要想知道谁跑得快,你有什么办法?在学生的自主探索过程中,学生很快地建立了单位时间的表象,探索出路程、时间与速度三者的数量关系之一:速度=路程÷时间。探索另外两个数量关系时,我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我让学生合作学习、互相交流,不仅可以拓宽他们的思维,可以让每个同学都有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也培养了学生倾听的习惯,逐步“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共处”。

四、练习设计做好基本与提高的关系

从数学教学的内容看,课堂练习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理解概念、掌握法则、形成技能、激发潜能、培养习惯的重要途径,是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体现,是教师获得反馈信息、进行评价的桥梁。为了保证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就要在设计练习上下功夫。

在教学中,应根据课程标准,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创造地精心设计练习题。一要注意层次性,从学生方面来考虑,练习必须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既要关注后进生和中等生,同时又要关注优秀的学生,从知识系统上来考虑,既要有基础题,也要有发展题,还要有提高题;二要注意发散性,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通过答案不唯

一、解题方法不统一的练习,给予学生思考和探索的空间、自主创新的机会,从而使学生思维越来越灵活;三要注意生活性,练习设计一定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问题就在我们身边,认识现实中的生活问题与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达到学以致用;四要注意趣味性,结合学生已有知识设计活泼生动、富有情趣的习题,让学生感受数学的趣味性,有助于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五要保证练习时间,一节课要保证10——15分钟。课堂练习量少,对所学的知识只能停留在基础层面,不能深入,教学效果也不好。在《路程、时间与速度》一课的巩固练习中,我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律,设计了分层训练。第一层: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意义。第二层:巧用速度单位。第三层:综合训练,设计图文结合题,通过学生观察、分析,利用三个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第四层:活学活用,此题的解答方法多样化,可以比路程,也可以比时间,还可以比速度。在练习中选取一些学生熟悉的事物,能让他们积极地思考,轻松地练习,感受着数学的魅力,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同时采取小组合作闯关的形式,使枯燥的练习变得生动有趣。

五、发挥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优势。

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数学教育思想与模式,多媒体特点是生动形象,音形兼备,动静结合。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使得知识内容通过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影像等各种形式表现,创设了图文并茂、有声有色、能动会变、形象逼真的各种情境,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立体式刺激学生手、脑、眼、耳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认识活动,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加大课堂教学容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收到较好的教学实效。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要有效地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有效的创设问题情境,有效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有效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有效的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生活,学生有效的获得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有效激励评价,使学生体验成功,建立信心。对于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研究之路还很漫长,这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和研究,去寻找最有效的教学,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在数学学科中我是怎样进行有效教学的

11.怎样进行有效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篇十一

【关键词】阅读教学

5月16日至20日,我有幸参加了2014年江苏省高中英语学科骨干教师提高培训班的研修学习,聆听了8位专家的专题讲座:无锡市教研员马岳年的《英语整合教学技能》、全国优秀外语教师、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副校长葛文山老师的《基于有效教学的行动研究》、镇江第一中学特级教师周林的《江苏高考英语特点下的读写策略指导》、苏州大学副教授李利《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堂教学设计》、宝应中学特级教师宗兆宏老师的《高中写作教学指导》、苏州市名教师刘洪老师的《立足高考的高中英语阅读》、苏州大学教授《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视野、行动》。每一位都在圈内赫赫有名,他们的讲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讲座的内容让我对教学实践及自身的专业发展有了更多的思考。并观摩了通州高级中学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张淳老师的课外阅读示范课。作为一名来自教学一线的普通教师,能够再次有机会走近这位名师,进入到他的课堂,体会他的教学风格,领悟他的教学思路,让自己有所反思,有所启示,有所提升,我深感幸运。

来自通州高级中学的张淳老师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大师,尤其擅长阅读教学。我之前曾经有幸两次走进过张淳老师的课堂,一次是牛津课本M6U2的Project,另一次是课外读物---奥巴马在开学第一天对全国中小学生发表的演讲《我们为什么要读书》。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阅读,也不管是短小精悍的小品文还是冗长深奥的演讲稿,张老师都能和风细雨般的为大家娓娓道来,却又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这次在培训班上为大家展示的课外阅读课也不例外,他从不拘泥于传统的阅读课堂。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来谈一下我对本节课的感受。

一、此次张老师选取的是一则篇幅较长,生词较多的故事,通过讲述父亲在女儿的舞蹈课上怎么一点点帮助女儿克服紧张的心理,从而向大家展示了父亲对女儿无声却又强大的爱意。本节课张老师依旧沿用他对阅读教材处理的一贯手法,即打破由导入,快读,精读,巩固,讨论等一系列活动组成的传统阅读教法,而是另辟蹊径,将整个过程分成几大块任务,分别从Questions and answers, Analysis and appreciation, Vocabulary expansion, Sharing experience等几个方面进行处理,更多地注重对文本整体的分析和欣赏。比如在Questions and answers环节,张老师只是有针对性地对整个文本提了四个问题:Who are the main characters of the story? How did Nicole feel at her first dancing class? Who helped her calm down? What is the authors job? 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能使学生对故事的梗概有个大致的了解,二则是通过对故事主人公的分析很自然地过渡到对故事主要情节及主旨的分析,也就很顺利地进入了第二大板块Analysis and appreciation。紧凑又科学合理的课堂结构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

二、注重培养学生在篇章中分析句子的能力。张老师对文中重难句的分析让人印象深刻。很多传统的阅读课往往抛开对长句、难句的处理,只注重对字词,细节和大意的处理。在张老师的课堂上,纯字词方面的涉及不多,更多的是对句子结构的分析。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而且处理方式多样,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小组讨论和个人回答并存,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当遇到一个难点,估计学生难以回答时,张老师能适时地将大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降低题目的难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一个个看似很难解决的问题在张老师“庖丁解牛”式的解读下迎刃而解。

三、引导学生欣赏文本的语言风格。在我聆听的张老师的三节阅读课里,每节课他都会涉及language style analysis。比如本节课中的But the most charming moment was watching him stand in the middle of twenty four-year-olds swaying side to side, hands on his hips, and acting like a fairy princess. (L.30 ——L.32)由此提到了修辞中的明喻。这让我觉得这样的阅读课才是学生需要的阅读课。他们不仅仅要能回答问题,也不仅仅要能划分结构、领悟大意,更要能够真正地去欣赏一个文本,那才是阅读的高境界。

四、在完成对文本的解读后,张老师要求学生Share a story of your sweet moment with your Dad,又让学生欣赏了与本文同名的一首欧美经典歌曲,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使这个故事的精髓“父爱如山”得到升华,对每个人的内心都产生了强烈的触动。

阅读教学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策略及语感,特别强调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即达到Reading for ability and language acquisition的要求,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坚持“技能中心”原则,要注意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和提升,要适当对文本进行语法、修辞的分析,要科学处理好精读与泛读的关系,也要尽可能用英语授课。张淳老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的每个环节都高效地渗透了以上的每个注意点,他绝对是南通市内进行阅读教学的第一把好手,再难处理的文本他都能信手拈来。他对课外阅读教学的个性化思考及实践是独具匠心的,是生活智慧的积淀。他的独具创造性的教学思维在于对文本的深度认识。当然这样深厚的专业素养的形成更多地是离不开一线教学实践的厚重积淀以及孜孜不倦的钻研、好学、上进的精神。因此作为英语教师,必须秉持终生学习的态度,不断通过专业阅读持续充电,才能不断提升自我的专业素养和技能。另外我们也必须要学会借助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这也是张淳老师的课堂给我带来的启示。每次他的课件总是那么的别致,选用的视频、音频材料都是那么的耳目一新,都能牢牢地抓住每一位听课者的神经,这就在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注意力,也提升了课堂的趣味性。所以我们在课堂上要学会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资源优势,学会将信息技术有效地与课堂教学设计相融合,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12.怎样进行有效的课堂纪律管理 篇十二

关键词:引导,课外,阅读

课外经典阅读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基础。尤其是小学生, 通过经典阅读, 能够更好地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增长智慧、陶冶情操的过程中培养起自己的语文素养。新课标以全新的理念谈到了课外阅读, 要求“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有丰富的积累”。看来, 新课标不仅对学生课处阅读的“量”作出了明确规定, 也对“质”提出了要求。因些, 怎样指导学生经典阅读, 才能既让他们完成一定的阅读量, 又让他们在阅读中真正受益, 从而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呢?我的主要做法是:

一、诱惑激趣

想要孩子接受什么, 就去诱惑他;想要孩子排斥什么, 就去强迫他。这可是很有效果的一招。小学生的思维是十分活跃的, 也是比较散漫的, 他们需要一定的阅读期待去诱惑, 不少教师都懂得使用这种方法。如在课堂上或课下, 你有意无意地提起一本书, 稍用夸张赞许的语言说起书的精彩, 再绘声绘色地讲一些情节给学生听, 讲到引人入胜处戛然而止, 说还没有看完, 等看完后再讲, 如是几次, 有的学生就按捺不住, 或去借或去买, 先睹为快了。过一段时间, 你再不经意地提起这部书, 故意问有没有同学看过, 看过的同学就会很踊跃地把内容讲给大家听, 他们便获得了一种成就感, 又会进一步促使他们去阅读。如此下去, 同学们也便知道了老师的习惯, 当提到一部书以后, 他们便会主动去看, 然后来课堂上与大家一起分享。同学们想得到的就是这一份成就感, 而这又像滚雪球一样, 在强化着学生的兴趣和习惯。

二、树立榜样

在小学生的心里, 榜样往往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对学生课外阅读进行指导和干预的同时, 教师自己同样要注重阅读和知识更新。首先, 教师要热爱阅读, 树立起自身的榜样, 用自己的热情点燃学生的热情。学生是最容易被感动的, 也是最善于模仿的。所以教师在引领学生阅读时要成为学生的榜样, 积极带领学生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只有热爱阅读的教师, 才能充实自己的课堂, 体验学生阅读的甘苦, 找到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的话题。再就是在学生中树立榜样, 可以通过评选读书小红花、阅读小旗手、经典诵读小状元等方式, 不断分层次树立标兵, 张扬他们的读书热情, 培植大家的读书兴趣, 并把这些信息传播到家庭, 赢得家长的广泛支持。这样一来, 学生的读书积极性便会空前高涨。兴趣是小学生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心理因素, 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 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 越读越有兴趣, 越读越想读。久而久之, 学生便会把读书当作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读书也便成了一种精神享受。

三、学会选择

要指导学生学会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读物。孩子们大多喜欢看精彩有趣、紧张离奇的书, 如童话、科幻小说、寓言、故事等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篇幅短小的作品。从性别上说, 女孩子比较喜欢读童话、民间故事、神话故事, 男孩子则喜欢读科幻小说、人物传记、历史故事等。从年龄上说, 不同的年龄阶段, 孩子热衷于读的书也有所不同。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的特点, 从满足需要入手, 指导孩子去选择那些积极的思想健康的读物来阅读,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除了要向学生提供或推荐优秀的少儿读物外, 还需要加强对学生家长的指导, 使其配合老师, 教会孩子选择读物。另一方面, 还要教学生在有益的读物中学会选择自己有用的信息。尽管是一部好作品, 其中的内容、观点未必都适合自己, 因此, 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 有选择地吸收有益于自己的信息, 以促进自己的健康发展。

四、适当强制

叶圣陶先生说:“养成良好习惯必须实践。换句话说, 那不仅是知识方面的事, 心里知道怎样怎样, 未必就养成好习惯, 必须知道怎样去做, 才可以养成好习惯”。学生知道了课外经典阅读的重要性, 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 具备了一定的鉴别和选择能力, 但未必就形成了良好的习惯, 还有必要在学生日常的课外阅读指导中, 通过一定的“强制”, 使学生达到“知行合一”。所谓“强制”, 在这里是指给学生规定相应的课外阅读任务, 通过一些必要的手段, 如摘抄、写心得、背诵等, 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监督。这种“强制”, 在小学生良好的课外经典阅读习惯尚未完全形成之前, 是十分有效的。通过来自于教师或家长的适当的外部强制, 逐步使学生过渡到自我“强制”, 即强制自己按照良好的课外阅读态度、方法去阅读。这样, 天长日久, 习惯成自然, 以至于某一天没有进行有益的课外阅读, 没有获取到新的信息, 就会觉得别扭、不舒服。

五、指导方法

科学的阅读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阅读方法一般包括浏览法、泛读法、略读法、精读法及慢读与速读等方法。在课外经典阅读中, 学生可以先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自己的知识需要, 选择阅读内容, 然后确定相应的阅读方法。在这里, 有一些小细节应得到注意, 如:不要让学生低低地读出声来, 这样会影响阅读速度;在课堂上看书时, 不要遇到生字就查字典, 这样会破坏自己的阅读兴趣, 可以直接问老师等, 这些都会有效地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 从而提高阅读速度。另外, 我们还可指导学生尝试运用“三遍阅读法”, 茅盾说:“读名著起码要读三遍, 第一遍最好很快地把它读完, 这好像在飞机上鸟瞰桂林城全景;第二遍要慢慢地读, 细细地咀嚼, 注意到各章各段的结构;第三遍, 就要细细地一段段地读, 领会、运用, 这时要注意到它的炼字炼句。”像这类名人的读书方法将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13.怎样进行有效的课堂纪律管理 篇十三

重庆市南川区丁家嘴小学校 类别:小学语文 姓名:陈隆平电话:023-71487481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是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础。因此,语文教学必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语文教学不仅能系统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还能帮助学生切实掌握好语言工具,并在学习生活中正确地使用。《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老师不仅要系统向学生传授语文基础知识,还要善于激发与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更重要的是,教学中必须开拓学生视野,重视发展学生智力,通过各种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励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切不可忽视学生的思维训练。

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进行思维训练呢?

一、思维训练必须以“训练是为了不训练”为宗旨

以“训练是为了不训练”为宗旨是本,是一个认识问题,解决好了这个认识问题,教师就能在教学中有实效的开展思维训练。俗话说:“授人鱼,仅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供终生”,每个教者必须清楚认识到,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是进行思维训练的工具,在课本知识的传授过程中采用不同方法,打破学生思维静止的局面,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学生通过主动的、认真的思考,把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血肉,从而盘活学生的思维,在训练过程中,要不拘一格。从“创”字上下功夫,打破学生思维定势,通过在语文教学中久而久之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水平会有质的飞跃,具有一定深度、广度和灵活性,训练的结果是让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就能凭借这种良好的思维解决一系列疑问,这样,教师教也轻松,学生学也不觉得吃力,训练是为了不训练,不是为训练而训练。

以教师设疑和学生主动质疑两种主要形式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一)、教师的设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考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了疑问,才能使学生变被动思考为积极主动的思考,使学生思维迸发出灿烂的火花,教师的设疑是学生思维的源动力,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疑呢?

1、激发兴趣,鼓励思考

教师的设疑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是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善于思考、乐于思考的习惯,需要激发他们思维的兴趣,当学生对所面对的疑问产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主动的,思考和探索问题产生思维结果,因此要求教师的设疑必须尽可能的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设疑要让学生产生好奇心,把学生推向积极思考的境地。让他们有愉悦的情绪体验,通过积极思考,产生一定的思维结果,感受到通过思维所得的欣喜,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自己愿意去

思考。教师对学生产生的思维结果不要轻易否定,要善于发现其中的“闪光点”,顺势引导他们思考出准确的答案,教师切忌“一棍子打死”的方法否定学生产生的思维,这样会给学生带来心理负担,影响以后教学中的思维训练要不断鼓励学生思考,对思考产生兴趣。

2、教师的设疑贵在巧

(1)、设疑的内容要巧。要“设在重难点,生于无疑处”,将疑设在重难点上,不仅能训练学生思维,还可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设疑要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到难,层层推进深入,促使学生不断地思考。把疑设在学生不以为疑的问题上,给学生平静的思维湖面投下块石子,让学生兴趣盎然去讨论思考,让思维训练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设疑的时机要巧。从心理学的观点看,“注意”是人们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开端,人的注意力有周期性变化,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变化,当人的注意力集中时,思维活动肯定十分活跃,当人的注意不集中时就谈不上什么思维。因此,教师要根据课堂情况,适时设疑,引起学生注意,激活学生思维。开课设疑,能吸引学生聚精会神听,让学生的脑子转起来;课中设疑,可使学生不至于注意分散而停止思维活动;课后设疑,不仅能设置悬念,还能让学生的思维活动持续下克服思维训练只局限于课堂上的弊端。

3、教师的设疑应具有针对性、全体性和思考性。

要想很好和地训练学生思维,教师的设疑必须具有针对性。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本”(熟悉教材、大纲),设置一些针对性强的疑问,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积极思考,不同侧面的分析,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避免平均用力带来的弊病。

教师的设疑要有全体性和思考性。在教学中,教师的设疑应面向好中差全体学生,在承认差异的前提下,做到心中有“人”(了解学生各自不同的思维能力),做到对每一位学生均有思维训练,不能只根据自己的好恶,设疑中针对优生,而忽视其他同学的思维发展,这是不恰当的,作为教师,应树立“每个学生都能很好的思维”的信念,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认真分析学生各自不同的思维特点,切合学生实际,使所设疑问难易适中,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时刻地、尽可能性和给每位学生创造思考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能享受到思维成功的喜悦,让学生主动去思考问题,提高思维水平。同时,老师的设颖应具有思考性,教师应精心选择自己的疑问,让学生意识到这个问题应思考,值得思考。坚决杜绝那些无思考价值的“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疑问,这不仅不能训练学生思维,相反对学生思维的发展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二)学生的自主质疑

与教师设疑相比,学生在学习中自主质疑更重要,更能训练学生思维,学生质疑的质量,直接反应学生思维的质量,质疑即提问。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问题的提出,往往是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的结果,它本身就是一种思维,是学生认真思考所结的思维成果。著名的科学家李政道博士说“什么叫学问?是要学会怎样问,就是学会思考”。那么,教师应怎样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

1、营造氛围,消除顾虑,让每个学生敢于提问

各其他学习形式相比,提问的“透明度”最高,学生最容易产生思想顾虑,不想甚至不敢提问,此时学生不会去积极思考,这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是学生敢于提问的催化剂,教师应努力为学生酿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对学生与众不同的发问见解,不管是离奇古怪的,还是幼稚可笑的,以及不合时宜的,都应悉心的爱护,充分的肯定和热情的鼓励,千万不要扼杀学生心灵中哪怕是一点点质疑的火花。每位老师应怀有一种宽容和期待之心,引导学生树立“问无错”的观点,答错了允许重答;不完整的可以补充;没想好的鼓励再想;不同意见的激励争辩;不明白的允许提问;教师错了允许提意见。学生的自信、自强就会在这种良好 的扭转中建立起来,为学生大胆的质疑准备足够的动力。同时,教师还要在民主的氛围中培养学生多疑,让学生敢于对教师、课本、权威质疑。只有多疑,才能提问;只有不怕疑,才敢提问。

2、认真评价,让学生乐于提问

一位教育家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于通过学习学生提问,训练学生思维”,要让学生乐于提问,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提问意识,当学生的提问意识被激发后,其思维活动也随之被激活。

(1)、引发学生提问的兴趣。“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学习好的学生”“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学生不仅要学会答,更重要的是学会问。问是学生在学习中前进的不竭动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质疑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让学生明白质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究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也许不经意的一问,往往会带来重大的科学创造。

(2)、热情鼓励,正确对待,让学生大胆提问。人本质的最殷切的需要就是渴望被肯定。一个人只要体验了一次成功的喜悦和欣慰,往往会激起无数次追求成功的渴望和信心。教师理应正确对待,恰当处理学生的疑问。学生初次尝试提问时,由于知识基础不一样,领悟程度各异,提出的问题层次也将不同,有的问题只停留在知识的表面,教师应用“赏识”和目光去发现星星点点的思维火花,给予积极鼓励,然后引导学生认真思考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

3、教给学生方法,让每个学生善于提问。

“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学生怎样在学习中产生疑问,这需要教师的引导,点拔。

(1)、用教师的提问感染学生。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教师的一言一行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学习也会打上教师的烙印,要让学生的提问精彩,教师首先必须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问,用精心设计的问题感染影响学生,让学生受到启迪,这样学生在提问时,就会精心思考,认真对待,力求让自己的提问深刻,有价值,不致于步入肤浅的深渊。

(2)、教会学生发现问题。疑问是发现之母,有了思考,才有疑问,有了疑问,才会有思

考,才会有发现。但学生往往不知道怎样去发现问题。教师应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让学生有法可循,提高提问技能。首先,应引导学生找准提问的切入点,如紧扣题眼质疑,抓中心句质疑,抓过渡段质疑,抓住特征质疑,抓细节质疑,从内容的矛盾处质疑等。这既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又能培养其质疑能力,同时,教会学生一些方法,如比较质疑,综合质疑,独立质疑,集体质疑等。

(3)、改革教学方法,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机会。当学生具有一定的提问欲望和提问技巧之后,教师要为其创设提问的机会,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而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等宜于学生产生疑问的教学方法。

14.怎样进行有效的课堂纪律管理 篇十四

在英语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进行德育渗透呢?在我组教师的共同讨论后,将其归结于以下几点。

一、在词汇教学中渗透德育

在英语教学中,词汇教学占了很大的比重,在某些单词的教学上,教师通过挖掘单词的内在,将单词的拼写也赋予其含义,即达到了记住单词的目的,也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例如,英文单词family家,可以被分解成f(father), a(and), m(mother), i(I), l(love), y(you)的形式,即Father and mother I love you.(爸爸和妈妈,我爱你们)这时就可以自然让学生体会到家是什么了。

二、在例句中渗透德育

这一项在英语课中是经常被使用的方法,在英语课的备课中,教师需要准备大量的例句。而例句的选用是可以对学生起到很好的德育教育的作用的。比如在讲到turn off(关电源)时,教师的例句可以是,在教室没人的时候,我们应该关上电灯。让学生说出句子,可以让很多学生去重复该句子。这样的德育教育是无痕且乐于接受的。

三、寻找教材中的素材渗透德育

英语教学教材是最直接的素材,如果能在学生教材中寻找到适合的德育教育内容是非常好的,和课文内容相关的德育教育是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的。如在中等职业教育的英语教材中有这样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根据本课的内容写出如何成为一名好的导游,在这里导游与学生未来的工作有类似的东西,都是服务行业,所以教师在这里将练习改为了如何成为一名好的护士。学生实际利用了所学的语言知识,而且达到了让学生明确自己以后如何做一个好护士的目的。

四、在课堂设计德育渗透环节

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设计课堂演讲或情景剧表演等环节,所涉及到的是该课的内容,其中可加入德育教育。如在课堂上让学生表演面试的情景剧,在其中就蕴含了如何正确的进行面试,在面试中应注意什么等等。

五、利用课下时间创造英语学习和德育教育的机会

15.教师如何有效控制课堂纪律 篇十五

一、树立正确的课堂纪律管理观

每个教师都对课堂纪律有自己的要求, 会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来判断学生在课堂上的言行。良好的课堂纪律并不是学生安静地聆听教师的讲解, 而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控制下, 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自由讨论, 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 这也是新课标所提倡的。其实, 不少教师对控制课堂纪律有片面的认识, 他们认为管理课堂纪律就是控制学生的行为, 对他们不当的言行进行批评和惩罚。事实上, 过分控制学生的言行会影响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而批评和惩罚又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甚至会加大学生的反抗情绪。因此, 教师应当树立正确的课堂纪律管理观念, 要允许课堂上有学生热烈的讨论, 要允许学生有天马行空的想法。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控制课堂纪律的关键因素, 在课堂上, 教师不能把自己当成学生的监督者、管理者, 应把自己看做是课堂的一部分, 和学生一样, 自己的言谈举止与学生的言行, 以及师生之间的关系, 都会对课堂纪律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 教师要想把控好课堂纪律, 就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 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 尽量使师生的行动协调一致, 进而促进良好课堂纪律的形成。

(一) 了解学生

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性格特点和脾气秉性, 在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不能一概而论, 要充分了解他们, 如学生的家庭情况, 包括家庭成员、父母的文化水平、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等, 还要了解学生与同学之间的关系, 与其他教师的沟通情况。这些与学生相关的信息都会对他们的成长和学习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因此, 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 多替学生着想, 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学生、感化学生, 让他们从心底觉得老师是亲近的, 是了解他们的人。

(二) 热爱学生、尊重学生

要教育好学生, 首先要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这样我们的工作才会细致, 方法才会正确。对成绩好的学生和差生态度要一致, 否则差生就会认为自己可有可无, 甚至对老师不公的做法产生不满, 形成逆反心理, 处处与老师对立。另外, 教师要多观察和留心学生的表现, 要看到他们的长处和进步, 不能仅以分数为依据, 要多角度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 这能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尊重, 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 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而且有助于增进师生间的情感。

三、恩威并施, 树立教师威信

我们要努力做一个学生又敬又畏的老师, 要恩威并施,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角色的扮演。如上课时面对公然挑战课堂纪律的学生, 教师要扮演硬朗的角色, 运用规章制度、奖惩手段等方式纠正、规范学生的行为, 将学生引向应有的秩序。除了让学生对自己产生畏的一面, 教师还还要让学生看到自己可敬的一面, 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感, 从而拉近师生的距离。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面带笑容, 认真聆听学生的诉说, 为学生着想, 课余时间要多与学生沟通和接触, 了解他们学习上和生活上遇到的难题, 让学生知道老师对他们的关心、重视、鼓舞和关爱, 从而使师生关系融洽。

四、运用多种方法, 灵活处理课堂

面对性格、兴趣、爱好等各不相同的学生, 教师要想控制好课堂纪律, 顺利进行教学活动, 要掌握多种处理课堂违纪情况的方法, 而且要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选择和运用。比如, 有的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或者自己搞小动作, 遇到这种情况, 教师就可以用眼神或表情来提醒学生。如果眼神的提醒没有收到实效, 学生还是我行我素, 教师就可以采取一些肢体语言, 一边讲课一边走到学生旁边, 轻轻敲一下他的课桌, 或者轻拍一下他的肩膀, 这样就能制止学生的违纪行为。如果教师讲到课文的关键处, 不便走到学生旁边提醒, 可以通过改变语调、加重声音, 以及突然停顿的方法来提醒违纪学生。此外, 对扰乱课堂纪律的学生进行适当的提问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比直接批评的效果要好得多, 这种善意的提醒和警告能维护学生的自尊, 能把学生引入课堂学习中。

五、批评也要有艺术

一般情况下, 学生的违纪常常是无意的, 而是因为缺乏自制力。对待学生的违纪行为, 我们教师要心存友善, 讲究策略, 有时只需一个眼神或一个动作暗示。当然, 对待屡次犯错、气焰嚣张的学生, 教师则要当众严厉教育告诉他不要把老师的宽容当软弱, 话要干脆, 起来威慑违纪者, 警诫其他人的作用。事后一定要找机会安抚背批评的学生, 可选择适宜的地方单独与学生交谈, 最好选择在办公室进行个别谈话, 老师的语气要平和, 采取先柔后刚的方法, 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犯了什么错误, 自己的不良行为不仅影响了同学们的学习, 而且影响了教学活动。教师在课后要对学生加强教育, 可以使学生知道老师仍然关怀他, 没有放弃他, 使学生心理得到慰藉, 虚心接受老师的批评意见, 从而鼓起学习的勇气, 自觉遵守课堂纪律, 改变不良的习惯。

此外, 班级制度、课堂规范的拟定和建立不能由教师一人决定, 因为那只是从教师的角度来设定的, 没有体现学生的参与性, 他们只能被动地接受和执行。因此, 教师应当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规范的制定中, 让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使学生由课堂规范的接受者转变为参与者, 这样他们就能自觉遵守课堂规范和制度, 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 纪律起着保障作用, 没有纪律, 教学活动就无法顺利进行, 因此, 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要控制好课堂纪律。纪律是指学生在课堂上应该遵循的行为标准, 是课堂管理的一个方面, 教师应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和管理策略, 使师生之间养成一种良好互相作用的默契, 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 进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关键词:课堂管理,尊重,评价

参考文献

[1]吴海燕.强化理论在小学低年级课堂纪律管理中的运用[J].教育探究, 2010 (2) .

[2]杨晓玲.让学生在课堂上焕发生命的气息——论良好的课堂纪律[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0 (7)

16.怎样有效地进行中考数学复习 篇十六

一、 精心分析研究,确定最优化的复习方案

发扬团队精神,整合优势教育资源,在一种“团结、和谐、信任、合作、向上”的良好氛围中,做到有事大家做,有问题共商量,有困难共同解决,团结一致,同舟共济,营造中考共赢氛围。

我们数学组在新学期开学后前两周的集体备课中,参照新课程标准以及现用教材,系统梳理了整个初中数学的章节脉络。对教材做了整体分析,把握教材知识点之间联系,在宏观上了解教材安排意图,认真研究新旧教材的变化:删掉和减弱的方面以及增加和加强的方面。了解课程标准对各知识点掌握的层次要求。并结合新课改形势下中考命题的原则和要求,认真的对全部初中数学内容做.切块分析。从而做到在复习过程中有的放矢,少走弯路。做到真正的减负,保障优质、务实、高效的复习。

二、认真拟定切实可行的复习备考计划,做到优质高效复习

我们以周为单位制定计划。计划有目标意识。复习前和复习中都密切关注学生与中考要求的目标差,通过复习不断地缩小这个目标差,逐步达标。还有达标的措施。我们学校采用“月考”的办法,检查阶段复习成果,用来保证复习计划逐步落实。我们讲究实效。为提高复习的效益,除了有一个整体的计划,还考虑学生的实际,正确处理共性与个性间的关系,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解决他们学习中的困难,必要时,有针对性地施以个别辅导,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复习的效率,扎扎实实,日积月累,把复习工作落到实处。

三、抓落实,重过程,促成效,搞好阶段复习

1、第一阶段:全面复习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这个阶段的复习应以针对教材知识点为核心开展复习工作,采用按章节顺序系统复习,注意归纳总结知识成网络。

立足课本,系统复习。重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方法的指导。要求学生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知识结构,形成整体的认识,并能综合运用。应重视对数学思想的理解及运用,并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思考是提高成绩,解决问题的良方,会思考是要学生自己“悟”出来,自己“学”出来的,教师能教的,是思考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然后让学生用学到的方法和策略,在解决具有新情境问题的过程中,感悟出如何进行正确的思考。感悟出思考和作出正确判断的支撑材料都来源于课本,是课本上的黑体字。

2、第二阶段:注重专题训练,加强能力培养

操作与实践既增加学习的兴趣,又是思维的起点与辅助;想像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基础,是创造思维的重要方面,是新课程所关注的新的内容。因此,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鼓励他们去思考、去探索、去争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突出科技发展、信息资源转化的图表信息题;体现自学能力考查的阅读理解题;考查学生应变能力的图形变化题、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思维能力、创新意识的归纳猜想、操作探究性试题越来越丰富。“开放题”、“探索题”、“阅读理解题”、“方案设计”、“动手操作”等问题有利于考查学生探索能力、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成为近几年中考的热点题型,这种类型问题大部分源于课本,有的对知识性要求不高,但题型新,背景复杂,文字叙述长,不易梳理,这类题目解答的方式是边读边得,我叫它“一句一得,并且得就得齐了”,把得到的有效信息编号记出来,是等量关系的用简单的用符号语言等式表示出来,我要求直接表示,不要变通;题目中要求什么?你就符号语言表示它应该等什么?然后逐推即可。等题读完的时候,题就基本解完了。如果仍解不出来,是你没得齐,再回头读一遍,答案一定就在题目中的每句话中。

3、第三阶段:模拟中考,注重综合训练。

本阶段以状态为立意,突出“综合性”,追求数学水平的有效发挥,大体思路是“抓基础+抓漏洞+抓重点”。这个时候不宜再做偏题、难题、怪题,应注重基础。应重在查漏补缺;状态调整。训练要注意科学性、基础性,避免强度过大的训练;评讲要注意针对性,避免重复复习。

立足课标,回归课本,针对学生容易出错的问题,有计划的进行模拟训练和迎考技术指导。在基础知识和专题复习完后,要做些模拟试题检查复习效果,但是有部分学生对考试产生了畏惧心理,甚至把模拟考试也当成了负担,其实中考前的模拟考试对学生是一次很好的“练兵”机会。无论知识掌握多扎实,应用多灵活,最终反映学生成绩的依然是中考试卷,除了智力因素外,临场经验直接影响着考试的发挥。考生应珍惜学校有限的模拟考试机会,从中发现自己的问题:考试紧张、审题不清、时间安排不合理……如果每次考试后能做总结,看一下哪些非智力因素影响了自己的正常发挥,在中考之前加以改正,中考时一定会有所提高的。

17.体育课堂的纪律与课堂管理 篇十七

纪律与课堂管理是体育教师为了维持正常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配合教师参与体育学习活动、阻止和处理违纪行为的手段与方法。目的在于为学生专心致志学习、积极主动参加学习锻炼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目前体育教师的几种管理类型

1.放任型:这类教师对教学不重视,教学无计划,课堂纪律紊乱,不仅影响教学效果,而且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了不良后果。

2.懒惰型:这类教师主观上想把课堂管理好,教学也努力,但是平时不注意学习,教学基本功差,缺少管理办法,加之怕苦怕累,不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难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平衡型:在教学过程中实行一般化管理,追求师生之间的平衡,凡事过得去就行了,不想取得多大成绩。

4.开拓进取型:这类教师素质较高,热心本身的职业,对自己严格要求,处处以身作则,有广博的知识,管理办法多,能随机应变,教学效果显著。

二、体育课中学生违纪的表现形式

1.做一些明知故犯的事情。如在教师讲解示范时,有些学生不听不看,谈论与学习内容无关的事情;穿皮鞋、牛仔裤上体育课;教师吹哨要求停止练习仍然我行我素等。

2.不能完成教师所规定的任务或练习。如进行投掷教学练习时要求学生完成推铅球练习时将铅球放在锁骨窝处,学生未执行;在跑步练习时,要求学生跑50米,学生仅跑30米;在力量练习时,要求学生完成多少组次,学生总打折扣等。

以上两种违纪现象从性质上来第一种属于中性行为,第二种属于消极行为。中性行为即不进行也不干扰体育教学的行为;消极行为即直接干扰体育教学的行为,如故意干扰教师的指导或其他学生的练习等。

三、学生出现违纪现象的主要原因

1.安排的教学内容学生不感兴趣,甚至是反感;教学内容偏难,学生无法完成;教学内容偏易,学生觉得无收获,没意思。

2.教师的讲解声音偏低,不清晰,学生听不清;教师的示范不规范,不成功;教师教学不负责,情绪低落;处理问题不当、不公正。

3.教学的场地不平整,风沙大,场地器材布局不合理;学生练习互相干扰;受外界环境的干扰。

4.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动机不端正;对学校或教师有成见、偏见;好表现与炫耀自己;害怕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怕脏、怕累;学生之间存在矛盾等。

四、维持纪律与课堂管理的要求

1.制定行必要的体育课堂教学常规。为了使学生能较好地配合体育教师参与体育学习活动,在教学之初,教师就要向学生明确课堂纪律和要求。尤其是刚刚开始上课的时候,一定要狠抓常规教育,待学生逐渐适应并形成习惯后,再适度增强课堂教学的灵活性。

2.要维持良好的课堂纪律,教师必须及时全面了解教学过程中全体学生的情况,关注他们参与体育学习活动、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当学生出现违纪行为时,要作出正确分析与判断,采取相应、合适的措施。

3.及时妥善地处理违纪行为。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违纪行为时,教师必须迅速作出反应并及时处理。一般来讲,如果一个学生只是消极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不必公开处理,可采用暗示等方法单独处理;如果他的违纪行为已明显干扰整个教学进程,教师必须立即处理,并按情况采取提示、制止、甚至惩罚等方法;如果学生了为吸引教师的注意而出现违纪行为时,教师可以不予理睬。总之,在处理违纪行为时,尽量不要中断正常教学行为,尤其是不要频繁地中断教学来处理违纪行为。

⒋正确运用奖励与惩罚。奖励与惩罚是维持纪律,进行课堂管理的重要手段。奖励积极性的行为是维持纪律的课堂管理的最有效方法之一。俗话说:“罚其十,不如奖其一”。当学生的积极性行为得到奖励后,这种行为将得到巩固与强化。体育课中的奖励方式通常是非物质性的口头表扬,如“你终于成功了”、“真不简单”、“大家看,××同学做得真好”,或给一个满意的、赞许的目光和微笑。为了维持纪律,相应的惩罚是必要的。惩罚是体育教师有意识通过使学生经受不愉快的体验,以影响和改变学生行为的一种手段。惩罚的目的是为了制止或阻止违纪行为的产生和重现。在体育教学中,惩罚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挫折型,即暂时中止违纪学生参加体育学习活动的权利;二是否定型,即当众批评、教训、课后留下来、罚做俯卧撑、跑步等。在运用惩罚时,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惩罚的是违纪行为而不是人,一般情况下不搞集体惩罚。

5.严密课的组织,提高练习密度。体育课中学生的违纪行为大多出现在学生互相干扰或等待练习时间过长的时候。因此体育教师要注意严密课的组织,充分利用现有的场地器材,合理分组,增加学生实际从事练习时间,减少违纪行为现象的发生。

6.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的素质。体育课中的纪律状况往往与教师的形象、威信。及处理问题的方式等密切相关。因此,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素养、业务水平;热爱本职工作,情绪饱满地投入教学;热爱学生,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关系,并适时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妥善处理违纪行为和进行课堂管理,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顺利完成体育教学任务。

体育教学过程是教师对学生的管理过程,体育教学具有特殊性,受诸多因素的干扰。这就要求教师要掌握一定的管理知识和方法,理解和把握课堂管理的因素,讲究管理的艺术,使体育教学能够按目标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18.怎样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 篇十八

若是告诉对方应该怎么做,是侵犯到别人的自主权,就好像把车子停到别人门廊上一样。在交谈中犯这样的错误常会引起反感,不欢而散。

请记住:在交谈中只表达自己的感受,或是以问问题的方式来了解对方。

每次你不小心越了界,开始越俎代庖、自作聪明地替对方表达时,如果能及时警觉,很快地把注意力转回来,只谈自己的观念、想法,你就会有新的觉悟,更深入地了解彼此。

2.理清谈话的头绪

在交谈中如果交错使用“我想”、“我的伴侣在想”或“我想我的伴侣在想”,会使对方变得混乱不清。

解决的方法是多用“第一人称的表述”,与以“问对方问题”来澄清沟通。

在交谈中,如果你也经常替对方说话,侵犯对方思想与情感领域,则对方就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你,结果两人都无法把注意力集中在真正需要讨论或解决的问题上。

3. 用词时避免说“我们”

谈话中描述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时,最好避免用“我们”一词。除非对方真正同意你所说的,否则用“我们”一词把对方也扯进来,常常会引起反感。

婚姻辅导专家指出,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是每个人能“个体化”,意思就是每人要有清楚的心理疆界。你对自己的思想、感觉需要、与行为负责,也尊重你的伴侣有他(她)自己的需要、喜好,即使其需求、感受与你不相同。

在婚姻关系中,较缺乏“个体观念”与“心理疆界”的一方会对两人的差异感到焦虑不安,所以在交谈中比较会侵犯对方的自主权,不许对方有自己的思想、感觉、喜好,逼对方处处与自己一样。这种情况很容易引起两人之间的冲突,有时甚至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4. 使用“当你...我觉得...”的沟通技巧

使用“当你(做什么或说什么的时候)...我觉得...”的沟通方式是告诉你的伴侣他(她)的行为给你的感受。这是很有用的交谈技巧,因为用这种方式向对方解释他的行为或言语对你造成的影响时,较不会给对方带来心理威胁,引起误会与争端。

这种沟通方式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描述事情发生的情境与伴侣的行为,第二部分是表白自己的情绪反应与感受。这种沟通方式的焦点不在于责怪对方引发这些情绪。

19.怎样进行有效的课堂纪律管理 篇十九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把图片、声音、动画和视频等信息有机结合,可以为学生呈现丰富多彩而又具有极强感染力的画面和情境,为学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视听效果。为语文课堂教学增添了无穷魅力,为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提供了极为广阔的空间。

以信息技术为教学环境的语文教学改革,确实使课堂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变化。第一,从“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灌输式教学转变成为师生双向协调发展的“探究式”的教学形式;第二,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接受器”转变为自主学习,积极探究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而教师则转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和辅导者;第三,学生由单纯学习课本知识,死记硬背转变成为主动获取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第四,学生由过去只读课文、看图片、看投影等被动的阅读转变为现在运用现代化信息工具来获取、分析和加工信息的自主学习;第五,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也由过去单纯考虑“如何教”转变为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启发、引导学生“如何去研究、如何去学”;第六,教学方法也从过去的灌输式转变为启发式、协作讨论式的教学。以上六个方面的变化,标志着语文课堂教学进入了一个更新更深的层次,从而使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得到有效的贯彻和落实。

一、新形势下的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教学观

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是个性化的,能满足个体需要的;我们认为,新的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应有如下变化:

1、教学思想的转变:

变重“教”为重“学”,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全人发展”的思想,一切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开展都要以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这五大素养的整体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促进和保证学生五大素养的整体发展。

2、教学过程的转变:

教学过程由传统的逻辑分析或综合讲解转变为意义建构理论指导下的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即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网上教学资源创设情境,为学生建立教学情境,使学生通过与教师、同学协商讨论,参与操练,学会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语文口语交际能力。学习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学生参与程度,而参与程度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激励和鼓励。

3、媒体作用的转变:

媒体由作为教师的讲解工具转化为学生的认知工具。建构主义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支持“学”而非支持“教”。在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重要的变化。学习者的学习主要不是依赖于教师的讲授与课本的学习、而是利用信息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并通过对资源的收集利用、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展示知识的方式进行学习,因此,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使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语文阅读学习情境

阅读是一系列非常复杂的心智活动。阅读中所感知的材料不是一个个单字,而是一系列的字、词、句、段组成的篇章,教师设计的教学过程,无论多么精心、合理,如果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的教学效果将是十分有限的,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注意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课前精心设计教学,制作相应的教学软件,创设情境,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变无声为有声,通过生动、直观的画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注意。

1、语文课堂教学中,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信息索取能力。

在信息社会里,知识的拥有量不再是人才的唯一标准,重要的是索取新知识的能力,学习的能力。这是现代语文教学新增的一个重要任务。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独特的优越性,它提供与课文相关的大量信息,以供学生学习时自己自由地查阅,同时向学生介绍各种获取信息的方法。这样在拓展课文内容的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还培养了学生搜索信息能力和良好的阅读能力,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自我探索、自我发现的认知工具。

2、语文课堂教学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信息加工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是未来人才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更高要求。

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人们的思维方式有了根本性的变化。随着人机对话、机器翻译、计算机制图成为现实,听、说、读、写的内容和方法也会出现新的变化,这就对人的表达能力提出更高更新更综合的要求。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一课中,课前,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讨论,通过交流,学生自己分析了资料与教学内容间的关系,并进行筛选,使得原先内容较散的资料更为精练,更好地解决了课文的重点、难点。同时,为了使自己的资料看起来更生动、更鲜明,课前,我又指导了个别学生进行演示文稿的制作,用PowerPoint软件、FrontPage软件等制作技术将自己的资料呈现出来。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为学生探索和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上一篇:被人误解的作文下一篇:民族风俗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