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改革化学教学

2024-09-01

新高考改革化学教学(共11篇)

1.新高考改革化学教学 篇一

新高考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论文

高中语文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阶段,不只是因为学生语文基础的考验和学生能力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因为高中语文是最接近高考的一个学科,面临着高考的考验和检测。因此高中语文就变成了迎接高考的重要环节,不论是学习气氛还是学习方式都要适当的进行调整。教育体制日新月异,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应当不断发展和改革教学模式,发现和探求有效的教学模式,从而优化语文教学,使其满足新课改要求,更好的教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化发展。

一、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利于教育改革创新理念的实践

教育体制改革最基本的理念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得到提升。语文学科作为教育体制改革下的重要产物,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行必要的改革,可以使高中语文教学更好地渗透教育体制改革的.理念,优化语文教学,使教学更有意义。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改革有利于实践教育改革创新理念的全面落实。

2.利于提升学生综合学习水平

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进,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意识和兴趣,让学生融入到语文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或探索知识。长此以往可以锻炼并增强学生语文阅读、语文知识学习、语文习作能力,这对于提升学学生的综合学习水平有很大帮助。

3.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提升

如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课堂讲授方式十分单调、缺乏创新意识,那么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主动性就将明显降低。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都是照着书本,一味的讲述理论知识。但是要想让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更大的提高,就应该适当的将理论和实践进行结合。现阶段我国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还比较多,但是都没能和实践教学相联系,所以进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十分必要。

二、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法

1.改进阅读方式,合作阅读

高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文章阅读是第一步,也是非常基础的一步。为了使学生能够有效阅读文章,掌握文章重要信息,应当从教育体制改革理念出发来改进阅读方式,促进学生合作阅读,也就是以学生为主体,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合作阅读,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如此可以使学生更准确的理解文章,也可以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某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学习时,教师在教学伊始运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与文章相关的视频,让学生受到感染和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让每组学生合作阅读,并要求每个小组根据文章提出困惑或问题。在此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共同讨论问题,解答问题,如此可以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文章。

2.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技巧

从教育体制改革理念出发,运用自主合作探索模式来展开语文教学活动,应该注意创新教学方法,有技巧地展开语文教学。因为,采用恰当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来进行语文教学,生动形象的表达语文知识,让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基于自主合作探索模式的语文教学的教学方法创新,是以新课改要求为基准,运用情景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教学中的一种或多种方法,加之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可以使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思考与探索知识,使学生获得知识、提升素质、增强能力,为使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科学的进行评价工作对于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教学策略。在新高考背景下的语文课堂,要求课堂呈现出自主、合作的优势,而在高中语文课堂中,评价也是对学习成果进行共享的过程,对于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意识的激发将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在这个背景中,学生在探究以后也可以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提出,这时学生对于探究的问题印象也会更为深刻。所以在此种前提下,教师也应该相应地建立起展示平台,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更为丰富的手段对学习方式进行展现,这对于学生进一步发挥潜能也将起到重要的影响。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也将更为真实的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实现语文素质和能力的提升也将奠定良好基础。随着我国新课标改革的全面推进,教学所取得的成绩也越来越明显。从新课改角度来讲,目前我国高中语文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学生获取知识,提升素质、增强能力。对此,我们应对高中语文教学进行科学改革和教学制度的完善,进一步优化语文教学,激发全体同学的学习意识和兴趣,使学生主动与其他同学合作学习、探究知识。

2.新高考改革化学教学 篇二

关键词:高考改革,英语教学,策略

1.英语高考改革方案解读

高考改革一直是考生和家长关心的话题。自2014年7月8号正式颁布《2017年高考改革方案》以来, 社会各界热议不绝于耳。该方案其总体上是要适当减少高考考试门数和改变高考考试方式, 其中英语逐步转变为社会化考试, 实行一年两考, 不再计入总分, 而是以等级形式计入高考成绩, 高校在录取时将对英语等级提出要求。众专家认为, 这次改革的理念, 是在向西方教育的招生选拔体制靠拢。“一年两考”是在增加英语考试的频率, 弱化“一考定终身”的偶然性, 把英语考试从“应试性”推向“应用性”。而有的专家认为, 英语采取社会化考试, 也会产生新的问题。比如, 一年能有两次考, 是否会鼓动学生因为要得高分而反复去“刷分数”?诸如此类的问题就产生了。

2.新高考改革方案下现行高中英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忽略了高中英语教学同初中英语教学的衔接。学生英语综合水平的提高,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 需要有一个系统的、循序渐进提高的过程, 因此目前在小学、初中教育阶段都开设英语课程。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主要是以英语语言的启蒙为主, 而且在教学方式和考核形式上日趋多元化, 出现了很多新颖的教育方式, 旨在充分激发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奠定英语学习的基础, 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但在高中英语的教学实践中, 很多教师却是依据教学大纲选择教学方式, 导致目前的英语教学越来越趋向于应试教育。

(2) 高中英语课程的教学模式相对落后。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等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 很多高中英语教师的教学模式相对落后, 大部分采取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式, 而且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词汇、语法等环节, 忽略了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和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同时, 这种相对落后的教学模式导致英语课堂的教学氛围不够活跃, 学生在课堂上主要是“听”英语, 开口说英语的机会却不是很多, 甚至造成很多学生失去了对英语课程的学习兴趣, 不利于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重传授、轻培养”的现象比较突出。由于当前的高中英语教学主要还是以高考成绩的提高为导向的, 所以大部分英语教师在选择英语教学的方法时, 主要侧重于知识的传授, 将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放到了次要的位置上, 这使得很多高中生失去了对英语学习的乐趣, 导致高中英语课程的整体教学处于以理论传授为主的教学氛围, 这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中英语课程的教学质量, 不利于高中英语教学改革目标的顺利实现。

3.新高考改革方案下的高中英语教学建议

(1) 树立正确的英语教学理念。改革英语, 并不意味着英语不重要了, 恰恰相反, 在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今天, 英语已经成为国际交流中不可或缺的工具。高考改革就是要改革应试教育体制下英语的考核办法, 着眼于学生英语的表达与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 高中英语教师需要紧跟英语教育的发展方向, 树立正确的英语教学理念。

(2) 拓展英语教学考查内容。英语高考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因此在高中英语实际教学中, 教师要不断丰富测试与考查内容, 实现教学题材和测试体裁的多样化, 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在选择教学内容时, 要更加知识化、生活化和国际化, 提高英语教学的时代性、实用性和趣味性, 为学生的听、说、读、写训练提供广阔的空间。

(3) 强化自主合作的英语教学方式。高考英语变革, 使得英语教学将面临新的挑战, 学生英语整体水平可能会下降;又因不同省份英语高考政策差异化明显, 学生间的英语水平差距会拉大, 尤其体现在城乡学生之间的英语水平差异明显。针对这些变化, 高中英语教学要进行配套改革, 继续在教学模式上进行创新。

参考文献

[1]丁丁.对高考英语改革的几点思考[J].辽宁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3) .

3.新高考改革化学教学 篇三

关键词:学考选考;化学教学;教材改革

随着高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当前浙江省高考形势已经有了巨大变化。自2014级学生开始,浙江省开始实行即学考选考式的新高考方案,化学不再以理科综合的形式出现在高考中,而是作为选考科目之一,分别在每年的4月份和10月份与高中学考同期进行考试。新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教学必须适应当前的形势变化,研究出对应方法,为学生高考保驾护航。

一、学考选考导向下化学课程的考查发生了哪些变化

为了适应新高考背景下化学课程考试形式的变革,苏教版化学教材在内容上进行了一些删减。原版化学教材分为7个模块,新改革版本的教材减少为5个模块,分别是《化学1》《化学2》《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和《实验化学》,《化学1》《化学2》《化学反应原理》为必修内容,《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为选修内容。学考学生需要掌握必修模块中的“基本要求”部分的内容和一个基本操作的综合实验部分内容,选考学生不但需要掌握必修模块中的“基本要求”,还需要掌握必修模块中的“发展要求”内容及所有的选修模块内容。从考查知识与技能角度分析,电化学知识的考查被弱化,无机元素化合物知识、有机化学知识和以及原化学反应原理相关的图像题等都是重点考查对象。

二、如何应对即学考选考导向下化学课程考查形势发生的

变化

1.针对教材变革,调整教学内容

针对新高考即学考选考导向下化学教材的这一系列变化,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无论是学考生还是选考生都必须掌握《化学1》《化学2》《化学反应原理》中的“基本要求”部分内容,因此,这部分必修模块知识的教学应当作为重点。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务必都需要掌握必修模块基础知识内容,教师要将这三本教材的教学作为重点。教学过程中发现班上有对这三本教材上知识点掌握不清楚的学生,教师必须要引起重视,帮助他们细致分析究竟是哪个知识点不明白,慢慢讲解给这些学生听,使全体学生都能掌握必修基本内容。

选考学生需要掌握除必修模块之外的《化学反应原理》的选修模块、《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等内容,在针对选考学生开展化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必修教学之外,还应补充学科课外知识,注重其思维能力的提升。

2.实施分层教学,因人制宜教学

新高考形势下的化学课程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程度上的自主选择权,一些平时化学成绩中等的学生可以不将这门学科当作选考科目,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可以花较少的时间在较难知识点的理解上。学考生和选考生在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进度和教学要求上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性,为了进一步满足这两类学生的个性学习需求,我们可以尝试实施分层教学,区别对待。

另外,学校在安排教学时,要及早根据学生的选择进行教学分流。教师和家长在学生入学之初就应帮助他们对今后的学习方向做出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个人特长和摸底考试成绩来确定要不要将化学作为选考科目。在学生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之后,学校将化学选考意愿相同的学生集中到一起进行统筹教学。教师根据学考生和选考生的实际情况,在不同班级实施不同层次的教学计划,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具针对性,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质量。

3.关注探究教学,提高自学能力

新高考形势下的化学课程更注重对学生探究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考查,选考化学试题加大了对图像题的考查,要求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对化学现象和化学规律做出具体分析。基于这一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教学应当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提问和探究性实验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课堂不应成为教师一人的舞台,适当给学生抛出一些能引起思考的问题,可以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促使他们开动脑筋,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师所讲解的内容上。教学元素周期律的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梳理《化学1》中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知识。当前的高中化学实验课堂以演示性实验为主,学生未能很好地参与实验过程,教师应当经常开展探究性试验,鼓励学生对实验现象、实验过程和实验结论进行自主学习,在亲自动手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

4.新高考改革方案 篇四

到如今,上海与浙江的改革探索已经走过五个年头,两地进入新高考也已有2017、2018、三届毕业生,从明年起多个省市也要相继进入新高考。

虽然吉林省还未启动新高考,但参考其他已启动新高考改革省份的《实施方案》,对我们仍具有较强的示范和标杆意义,可以让现在还是中小学生的学生们、家长们在考试科目、时间、命题方式等多方面都能有一个参考、了解,这些方案可能就是未来即将进入高中的中小学生们将要面对的新模式。

首先,不管已启动新高考的省份怎么改,都将会是按照下面几个标准为原则,即:“两依据、一参考” 。

两依据:依据统一高考成绩,依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

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部分省份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部分省份对外语听力有更高的要求。总体来说所有改革省份均不分文理科,在采用“3+3”模式的省份,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三科;在采用“3+1+2”模式的省份,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物理或历史2选1,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4选2。

一参考: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

综合素质评价包括:思想品德、学业表现、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方面维度。在高水平大学综合评价录取、自主招生、春考等方面充分发挥综合素质评价作用。在坚持教育公平性的基础上,逐步破除唯分数论。

小编在第一时间整理了各省图解版、文字版、解读版三个版本的改革信息。

图片版可供同学们直观、清晰地了解改革情况;文字版可供大家准确、科学地研读改革内容;解读版可供大家具体、详尽的知晓政策落实可能遇到的问题。

山东省

变化1

考试科目和时间

2020年新高考实行“3+3”模式,考试科目包括国家统一考试语文、数学、外语(含笔试和听力)等3科,以及考生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6科中任选的3科。

1.国家统一高考

语文、数学、外语(笔试)考试时间安排在6月7日全天和6月8日下午。

外语(听力)考试安排在1月8日上午,连续组织两次,每次考试时长约20分钟,考试成绩取两次中的高分计入外语科目成绩。外语(听力)考试安排在1月,主要考虑是避开夏季雷电等恶劣天气,增加了考试机会,有利于降低考试风险,维护考试安全和考生利益。

统一高考科目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考试时间安排在6月7日全天和6月8日下午,其中语文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数学考试时间为120分钟,外语(笔试)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2.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时间安排在6月9日-10日。实行学业水平“6选3”等级考试,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优势选择考试科目,充分尊重了学生的选择权,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由山东省自主命题,考生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6个科目中选报3科参加考试,每科考试时间为90分钟。

3.为何6月8日上午没有考试?

根据本次改革试点工作要求,统一高考取消了文综/理综考试科目,6月8日上午没有安排考试,这是基于全国高考的统一性采取的临时性措施。

目前,全国只有6个试点省份取消了文综/理综考试科目,其余省份仍于6月8日上午组织文综/理综考试。国家将根据改革范围的逐步扩大,统一调整全国高考时间。

变化2

成绩构成和分数转换

2020年新高考成绩满分仍为750分,语文、数学、外语3科使用原始分数,每科满分均为150分;考生自选3科原始分满分均为100分,转换为等级分计入总成绩,转换后每科满分均为100分。

实行等级分数转换,是为解决等级考试选考科目不同、试题不均衡、分数不等值等问题,造成3科考试成绩不能直接相加而采取的制度设计。在有关省份试点的基础上改进优化,山东采用等比例转换法则和“一分一段”形式,转换分数连续排列,保证考生每科成绩转换后位次不变和较好的成绩区分度,确保成绩转换的公平公正。

变化3

划线和录取办法

2020年新高考,考生报考科类分普通类、艺术类和体育类3类。

普通类不再划定本科、专科录取控制分数线,而是采取分段划线的办法,根据考生高考总成绩,划定普通类一段线、二段线。

其中,一段线按照普通类本科招生计划数的1:1.2划定;二段线按照普通类本、专科招生计划总数和生源情况划定,为考生参与录取的最低控制线;特殊类型招生控制线按普通类本科计划的1:0.5划定。普通类录取批次分为提前批、特殊类型批和常规批3个批次。

艺术类继续划定本科、专科文化控制线;艺术类分为本科提前批、本科批、专科批3个批次。其中,本科文化控制线以普通类一段线为基数,按教育部规定的各专业类别的比例划定;专科文化控制线与普通类二段线相同。

体育类不再划定本科、专科文化录取控制分数线,而是根据考生综合成绩划定体育类一段线、二段线。体育类分为提前批和常规批2个批次。

其中,体育类一段线,按照体育类本科招生计划数的1:1.2划定;体育类二段线,按照体育类本、专科招生计划总数和生源情况划定,作为高校录取体育类考生的最低控制线。

变化4

志愿设置和填报

2020年,志愿设置采取“专业(专业类)+学校”方式,1个“专业(专业类)+学校”为1个志愿。普通类填报志愿最多不超过96个,艺术和体育类填报志愿最多不超过60个。

改革后,采用“专业(专业类)+学校”志愿填报方式,将增强考生录取专业与兴趣特长的匹配度,避免大量考生因被调剂录取造成不符合专业意愿的状况。

96个专业志愿是允许填报的最大志愿数量,考生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依据高考成绩、专业遴选等情况综合考虑填报,可以填满所有可填志愿,也可只选择填报其中部分志愿。

5.各省新高考改革方案 篇五

4个主要内容

一是完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分合格性考试和选择性考试两种,坚持基础性,突出选择性,对两种考试的考试科目、考试内容、考试组织、考试对象、考试安排、成绩呈现等作了清晰具体的明确。二是健全规范普通高中学生五大方面的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建立科学的综合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三是将普通高考分为夏季高考和春季高考两类,对两类高考的考试科目、考试安排、高考成绩构成、选择性考试科目选考要求、招生录取方式等作了明确。四是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建立更加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规律和特点的人才选拔模式,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4大变化

一是考试科目组合有变化。现行高考的考试招生分为文、理科两大类,科目设置为“3+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3”为语文、数学、外语,数学分文、理科;文科综合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理科综合包括物理、化学、生物。高考综合改革后,不分文理科,科目设置实行“3+1+2”的组合方式。其中:“3”为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且数学不分文、理,“1”由考生在物理、历史 2 门科目中选择 1 门,“2”由考生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 4 门科目中选择 2 门。二是计分方式有变化。现行高考考生总成绩 750 分,语文、数学、外语 3 门各150 分,“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各 300 分,均是直接采用卷面分。高考综合改革后,考生总成绩 750 分,语文、数学、外语 3 门各 150 分,3 门选择性考试科目各 100分,其中,物理、历史 2 门直接使用卷面分,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 4 门采用等级分。

6.2023新高考改革省份名单 篇六

第一批综合改革省市:上海、浙江

启动时间:,实施时间:年

“3+3”模式,3门必考+3门选考,不分文理。

上海高考总成绩660分(语数外每门150分,3门选科每门70分);浙江高考总成绩750分。

第二批综合改革省市:北京、天津、山东、海南

启动时间:2017年,实施时间:

“3+3”模式,3门必考+3门选考,不分文理。

高考总成绩750分。

第三批综合改革省市: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

启动时间:,实施时间:

“3+1+2”模式,“3”为全国统考科目,“1”为首选科目,“2”为再选科目,不分文理。

高考总成绩750分。

进入新高考模式但未实施的省份

第四批综合改革省市:甘肃、黑龙江、吉林、安徽、江西、贵州、广西

启动时间:20,实施时间:2024年

“3+1+2”模式,“3”为全国统考科目,“1”为首选科目,“2”为再选科目,不分文理。

高考总成绩750分。

第五批综合改革省市:山西、内蒙古、河南、四川、云南、陕西、青海、宁夏

启动时间:2022年,实施时间:2025年

“3+1+2”模式,“3”为全国统考科目,“1”为首选科目,“2”为再选科目,不分文理。

高考总成绩750分。

哪些省份使用的是高中新教材?

第一批使用新教材省市:上海、北京、天津、山东、辽宁、海南(6个)

第二批使用新教材省市(20):浙江、江苏、河北、湖南、湖北、广东、福建、重庆、山西、安徽、云南、黑龙江、吉林(13个)

第三批使用新教材省市(年):广西、新疆、甘肃、河南、江西、贵州(6个)

第四批使用新教材省市(2022年):四川、陕西、青海、内蒙古、西藏、宁夏(6个)

2023年高考人数大概是多少?

以来,我国新生儿的数量长期稳定在每年1600万左右,我国的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也是一直在持续上涨,2021年达91.4%,由此可见,2023年高考人数还会有所增加,很轻易就能突破1200万。

7.新高考改革化学教学 篇七

关键词:重视“双基”,知识网络,消除盲点,纠错

根据《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考试大纲的说明》 (广东卷) , 高考将会遵循“平稳过渡, 稳中求变”的原则, 确保命题的选拔功能, 同时体现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理念, 反映化学学科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普通高中一般存在生源素质起点低的情况, 面对目前理科生竞争日趋剧烈的局面和新的高考方案要求, 要想取得良好的高考成绩, 就必须在教学中讲究科学, 打破常规, 勇于探索, 方法得当。下面笔者谈谈高三化学备考工作中的一些策略。

一、重视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的教与学

据初步统计, 中学化学所涉及的概念及理论大大小小共有220多个, 它们构建了中学化学的基础, 也就是说, 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 (以下简称“双基”) 的复习在整个化学复习中起着奠基、支撑的重要作用, “双基”不过关, 后面的复习就会感到障碍重重。而2010年新高考方案要求的“双基”约占42%的比重。“双基”掌握不好, 不但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还会直接影响考试的成败。因此,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切实注意这一环节的复习, 讲究方法, 注重实效, 教师要引导学生复习到位, 学生要努力把每一个概念及理论都真正弄清楚, 尤其要与实际问题融为一体。

但是, 大多数普通高中的学生在学习“双基”时, 只是去背诵、记忆概念和原理的定义, 虽然下了很大功夫, 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却不知如何运用;有些学生则反映概念和理论抽象、难懂, 不如元素化合物好学。心理学研究表明, 理论性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 对各种各样的具体事例进行分析、概括, 从而把握同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的过程。这是一个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概念的具体例证越丰富, 关键特征越明显, 就越能排除非本质特征, 从而有利于概念的学习和理解, 而这种学习方法是很强调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的。

例如, 对“勒沙特列原理”的认识, 教材是这样表述的:“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 (如浓度、压强或温度等) , 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几乎所有学生都能背诵, 但往往不能理解其深层含义。如果要求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对其深入研究一番, 抽象的理论就会变得生动有趣。可以对学生提出以下问题进行思考: (1) 对影响平衡的外界条件而言, “改变”一词是指增大还是减小 (升高或降低) ? (2) 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 (如浓度、压强或温度等) , 平衡是否一定会移动?为什么? (3) 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两个条件或多个条件, 能判断出平衡移动的方向吗? (4) 在我们的生活中, 许多状态都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中, 如大气平衡、水平衡、生态平衡、贸易平衡、人口发展平衡等。一条原本清澈的河流日益受到污染, 虽然河流有一定的自净功能, 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弱污染, 但河流再也不能恢复原来的清澈了, 这难道不是一个可以说明平衡移动的结果是“减弱”影响, 而非“消除”影响的实际例子吗?

经过一番研究历程, 学生对勒沙特列原理中关于“改变”、“一个条件”、“减弱”等本质特征就有了更深的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就能通过不断探究和反思最终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复习课就变得生动有趣而不是简单的重复。教师就能通过驾驭课堂, 让学生感到复习课有真正的内容, 知识点有了升华, 学生的解题能力也就得以提高。

二、善待教材

教材是高考命题的依据, 是专家、学者们的研究成果, 是师生复习的蓝本, 是任何复习资料都不能替代的纲领性文件。而一些普通高中的高考复习, 总喜欢盲目地用一两本教辅资料代替教材的复习, 造成本来基础就薄弱的学生难以消化教辅资料中归纳的知识点, 对知识点的理解往往断章取义。学生经常是因为只记住了结论却不理解过程和实质, 造成一听就懂, 一考就不知从何下手的局面。如学生对喷泉实验现象印象很深刻, 但哪本书上学的, 什么样的情况可以做喷泉实验, 喷泉形成利用的是什么原理学生却不知道了, 不加指示剂学生也认为做不了。而透析2007-2010年全国部分省市理综高考试题中化学实验题的特点, 我们更可以深刻领会高考“源于教材, 高于教材”的含义。例如:

[例1] (2007广东10) 下列实验操作完全正确的是 ()

A.钠与水反应用镊子从煤油中取出金属钠, 切下绿豆大小的钠, 小心放入装满水的烧杯中。

B.配制一定浓度的氯化钾溶液1000mL准确称取氯化钾固体, 放入到1000ml的容量瓶中, 加水溶解, 振荡摇匀, 定容。

C.排除碱式滴定管尖嘴部分的气泡将胶管弯曲使玻璃尖嘴斜向上, 用两指捏住胶管, 轻轻挤压玻璃珠, 使溶液从尖嘴流出。

D.取出分液漏斗中所需的上层液体下层液体从分液漏斗下端管口放出, 关闭活塞, 换一个接收容器, 上层液体继续从分液漏斗下端管口放出。

[例2] (2009广东21) 三草酸合铁酸钾晶体K3[Fe (C2 O4) 3]·3H 2O可用于摄影和蓝色印刷。某小组将无水三草酸合铁酸钾在一定条件下加热分解, 对所得气体产物和固体产物进行实验和探究。请利用实验室常用仪器、用品和以下限选试剂完成验证和探究过程。

限选试剂:浓硫酸、1.0mol·L-1HNO3、1.0mol·L-1盐酸、1.0mol·L-1NaOH、3%H2 O 2、0.1mol·L-1KI、0.1 mol·L-1CuSO 4、20%KSCN、澄清石灰水、氧化铜、蒸馏水。

(1) 将气体产物依次通过澄清石灰水 (A) 、浓硫酸、灼热氧化铜 (B) 、澄清石灰水 (C) , 观察到A、C中澄清石灰水都变浑浊, B中有红色固体生成, 则气体产物是______。。

(2) 该小组同学查阅资料后推知, 在固体产物中, 铁元素不可能以三价形式存在, 而盐只有K2 CO 3。验证固体产物中钾元素存在的方法是___, 现象是___。

(3) 固体产物中铁元素存在形式的探究。

(1) 提出合理假设。

假设1:___;假设2:___;

假设3:___。

(2) 设计实验方案证明你的假设 (不要在答题卡上作答)

(3) 实验过程:

根据 (2) 中方案进行实验。在答题卡上按下表的格式写出实验步骤、预期现象与结论。

从例1可知, 题目内容几乎完全来自课本的基本实验的再版;而例2的命题意图也是考查考生对CO、CO 2、焰色反应和铁及其化合物等物质性质的掌握, 与它们有关的实验及如何对实验提出假设都能从课本相关知识的学习中找到想法和思路。

新高考方案中化学实验的分值有22分, 而学生实验题的得分率一直很低。普通中学的学生往往“望题轻叹”。但是, 如果在复习实验时不是靠题海战术让学生去记结果, 而是注重让学生回归教材, 真正理解来自课本的每一个实验, 把教材中的每一个实验都做到能口述实验的目的、原理、仪器, 实验的过程、现象、结论;然后让学生以课本的典型实验为载体, 亲自动手实验, 去提高学生的实验知识和技能, 从而提高学生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这样, 学生就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迁移应用, 不但能保障选择题中的实验题的得分率, 也能大大提高非选择题的准确率。

三、注重归纳总结, 掌握规律, 把握知识网络

化学记忆性内容纷繁复杂, 在课时不多、学生基础不好、精力有限的普通高中, 教师要通过研究考点, 在备考中着力放在考点所对应的学科知识、核心内容的记忆、理解、应用和纵横联系上。要引导学生阅读课本, 依照《考试大纲的说明》的要求, 对每一个知识点逐一落实, 不留盲点, 全方位复习。例如, 2010年的整个化学试卷虽然只有8道选择4道大题, 但重要的知识点几乎没有遗漏。同时, 当学生把课本知识弄懂后, 要及时引导学生注意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找出同类题解法的规律, 将知识点加以升华, 才能更有把握不失分。也就是说, 化学学习, 要注重归纳总结、注重掌握规律。例如, 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这部分内容时, 可以以“元素→单质→氧化物 (氢化物) →存在”为线索;学习具体的单质、化合物时既可以“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为思路, 又可从该单质到各类化合物之间的横向联系进行复习, 同时结合元素周期律, 将元素化合物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 弄懂其实质。有机化学的规律性更强, “乙烯辐射一大片, 醇醛酸酯一条线”, 按照有机化学反应的七大类型 (取代、加成、消去、氧化、还原、加聚、缩聚) , 归纳出何种有机物能发生相关反应, 并且写出化学方程式。依照官能团的顺序, 列出某种官能团所具有的化学性质和反应, 这样交叉复习, 可以达到基础知识熟练的目的。熟练的标准为“三个一”:一提到某一有机物, 立刻能知道它的各种性质;一提到某类有机特征反应, 立即就能知道是哪些有机物所具备的特性;一提到某一官能团, 便知道相应的化学性质。

通过多种途径的归纳总结, 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 而且有助于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 光有许多零碎的知识而没有形成整体的知识结构, 就象一堆零部件没有组装成整机的而难以发挥其各自功能一样, 因而学生就经不起考。所以, 在高三复习阶段的重要任务就是老师指导学生把各部分相应的知识按其内在的联系进行归纳整理, 将散、乱的知识串成线, 结成网, 纳入学生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 从而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深入研究高考, 敢于号脉高考

2010年高考已经降下帷幕, 从《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考试大纲的说明 (广东卷) 》可以看出:新高考更加注重能力的考查, 但考查的知识内容、各板块知识比例与往年差别不大。纵观近几年全国部分省市理综高考试题, 一个明显的特征是考题不偏、不怪、不超纲。广东省考卷的命题风格也基本保持稳定, 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的变化。很明显, 命题者在向我们传递一个信号:要重视研究历年高考题, 要敢于号脉高考!新高考方案中的八道选择题 (六道单选、二道双选) 考查的知识应该主要是绿色化学、物质的量、元素周期律、电解质溶液、电化学、化学平衡、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离子共存、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机化学基础等知识;四道非选择题很有可能分别是实验探究题、工艺流程题、无机综合题、有机综合题各一道。基本技能的考查必将使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横向联系及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因此, 对历年高考典型试题“陈”题新做, 将做过的试题进行创造性的重组, 推陈出新, 不失是一个好办法。同时, 鉴于普通中学学生生源特点, 对于做习题, 应该要注重做后反思, 不提倡一题多解, 方法太多容易给学生造成负担。

五、把握基础, 消除盲点, 敢于取舍, 切实做好纠错

针对普通中学的学生的情况, 教师要要求学生“打好基础拿好基础分”。

教师要研究考点, 精选主干知识和核心内容进行教学, 可以通过《教学案》把《考试大纲说明》的知识点逐一落实, 消除盲点, 抓好课内、课外练习的整合和落实, 使《教学案》有效成为课内、课外的桥梁。

教师要研读好《考试大纲说明》, 该舍弃的知识点要大胆舍弃, 不要给学生加重负担。如物质结构的选修知识、化学反应的方向知识、沉淀溶解平衡的复杂计算、复杂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键的极性、分子的极性、技巧型的化学计算、工业合成的设备、等效平衡等等知识要大胆舍弃。

同时, 复习过程中要切实要求学生做好纠错工作。对“事故易发地带”有意识地加以强化训练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每一次练习或考试后, 要对错题做出详尽的分析, 教师尤其要帮助学生找出错根源, 是概念不清原理不明造成的, 还是非智力因素引起的失误。对出现的错题要作记录, 每隔一段时间都要进行一次再检查, 看看哪些毛病已“痊愈”, 哪些“顽症”尚未根除, 哪些“毛病”是新犯的, 从而不断消除化学复习中的疑点、盲点;要求学生每人都有一本错题本, 平时反复多看错题集。每次模考后, 针对学生在考卷中出现的重点问题, 在批改后及时出一份类似题目, 在评讲试卷时把这些题型重新让学生练习, 过一段时间再用滚动的强化训练直到学生正确掌握。通过这样形式的纠错, 让学生在以后解答此类题型时出错误率尽可能的降低。

8.新高考改革化学教学 篇八

在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引领下,中学体育教育必将受到严峻的挑战。作为中学体育教师必须审时度势,用行动来维护体育学科的健康发展:第一,返璞归真,提高生命安全教育;第二,回归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第三,走出课堂,感受体育的魅力;第四,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第五,因材施教,实现多元发展;第六,以学校体育教育为立足点,促进青少年发展;第七,以创新驱动发展,成就教育人生。

关键词

高考改革 体育教学 学科发展

2014年9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标志着新时期我国高考改革的序幕正式拉开。《意见》指出: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和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和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1]。然而,不少专家和学者在解读该《意见》时却忽略了6门选考科目后“等”字的深远内涵。由于《意见》中并没有明确地点明除指定的6门选考科目之外还有哪些具体的科目可以进入高考选考范围,从而导致部分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在出台高考改革的具体方案和选考要求时把体育划分到“等”的范围外。

可以预见,学校体育教育在学校的大教育体系中地位将更加岌岌可危,这势必影响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那么,为了下一代全面发展的需要,为了让高考改革朝着科学的方向发展,各地方教育部门在出台具体的方案时,就要认真地经过多方反复论证,避免产生恶性循环。作为新时期的一线体育工作者,我们就要肩负起体育学科发展的重责,面对新的高考改革政策,用行动确保中学体育教育健康与和谐的发展。

一、返璞归真,提高生命安全教育

当前,体育虽不是统一高考的选考科目,但体育教育者也要摈弃应试教育理念的束缚,对体育教育的本源回归进行探讨;学校体育教育也应有意识地树立“生命为本”的体育教育思想,在学校大力开展学科生命安全教育。

在现代社会,体育的功能不仅仅是单纯的身体教育,而且还可以通过身体对人进行全面的教育[2]。中学课堂上的体育不能简单称为“体育教学”,更应该称为“体育教育”。进入21世纪的现代文明社会,体育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教育的总目标基本保持一致,即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现代体育教育肩负着提升其价值功能的重要使命,不能背离人的生命发展需求,要将生命安全教育作为一种最基本的社会适应能力计入学校体育教育,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3]。在新时期的中学体育教育中,我们要摒弃旧的体育教育理念,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来聚焦体育的功能,充分认识生命安全教育的品性,以期回归体育教育的本真,有意识地提升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如体育课增加高楼失火、地震掩埋和溺水救助等逃生技能的训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

二、回归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国家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倡导有针对性地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世界之间的联系,侧重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经验,跟踪社会的发展变化[4]。虽然新中国学校体育一直强调要将体育教育融入生活,但由于长期缺乏有效的体育锻炼,我国青少年体质多年来持续下滑。

当前学校体育教育侧重于掌握知识、提升技能,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内容相对甚少。体育教育中的回归生活就是要让体育成为学校教师和学生生活中的必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师可以以一个生活的“引导者”而不是“教育者”的身份来积极地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就必须有意识地摒弃教学内容中脱离生活的素材,从生活中去挖掘有意义的素材来滋润体育教育。如在教育方法上,可以让体育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并结合教材中的体育知识重视学生的亲历、体验、感悟和交往等。回归生活,就必须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的丰富资源,当学生从生活中收获知识的价值时,他们必然会走出应试教育的束缚,真正去享受体育教育所带来的快乐。

三、走出课堂,感受体育的魅力

要真正意义上实现“返璞归真,提高生命安全教育”和“回归生活,提高生活质量”这两个基本目标,仅仅依靠有限的体育课堂是无法做到的。为了实现体育教育的目标,必须积极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由于缺乏对学生体育需求的尊重,再加上升学压力的影响,传统的学校体育教育基本就是关起校门来开展体育,很少提供任何形式的对外交流、学习或比赛的机会。这势必抑制学生游戏的天性,导致体育教育逐步丧失了其宝贵的社会性功能。

作为中学体育教师,我们不能让这种负面影响力进一步蔓延至体育教育中,进而形成恶性循环。学生不能离校,我们可以在学校开展这些体育项目,如校园阳光体育运动、秋季田径运动会、校园足球和乒乓球比赛等。通过相关体育活动的有效开展,既能让学生作为主体参与者有意识地走出课堂,又能通过游戏活动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还能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不能走出去,可以“请进来”,如主动联系有关体育机构(如省、市体育局等),鼓励奥运冠军、世界冠军、足球名宿和优秀教练员走进学校指导和传授技艺。通过组织这些活动,能让学生充分地去感受体育的魅力所在,同时也能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学生自己创意、自己组织、自己参与的精神。

总而言之,学生只有走出教室,积极主动地投身体育,才能充分体验体育的魅力所在。

四、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选择的不同,都会导致教学效果的差异。无论教学形式如何新颖,如果没有与之相匹配的教学内容作为支撑,必定难以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当前,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的制定和教材的编订基本都是由教育部专家组来完成,具备一定的权威性,精选的教学内容也是符合当下时代发展需求的,但部分教学内容脱离现实生活,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难在学校有效地开展与实施。因此,体育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点结合起来,让体育课变得有趣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由于平常体育教师教学任务重,没有足够的精力与时间去搜集有价值的体育教学素材,单纯地依靠教师个体是难以完成教学案例的重新设计与编排的。因此可以考虑让学生作为主体参与进来,与学生共同设计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还可以以省、市专家团为主导,以学校的体育教研组为基础,共同进行设计与编排,并对一些经典的成功教学案例在全省范围内进行推广与分享。总之,高效的体育课堂必然是每一名体育教师永恒的追求。

五、因材施教,实现多元发展

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在学校体育教育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只需要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与技能,具备一定的体育素养,每名学生至少精通两个或两个以上终身受益的体育项目,并培养终身锻炼的习惯即可。但还有部分拥有体育特长的学生,他们可以在体育方面取得较好的成绩的同时为学校增光添彩,并为自己将来升学创造有利条件。

对于有体育特长的学生,学校需要为他们提供有利的条件,并为他们未来的发展铺平道路。因此,中学体育教师可以通过精选不同程度和种类的体育课程供学生们选修,以保证活动的质量;可以丰富课外体育活动,组织有需要的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竞赛组织与运动技术、战术等运动常识;此外,针对高水平的体育特长生可以集中编班,通过参加活动来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满足他们的成就感,提高他们的体育素养,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为将来进一步深造,乃至今后向高等体育院校和高水平运动队输送合格的体育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以学校体育教育为立足点,促进青少年发展

在新的高考改革背景下,中学体育教学应当与时俱进,以科学的态度来制定相关法规制度,孩子们通过参与运动和游戏从而收获宝贵的知识,以此来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由于当前我国大部分学校为了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体育教师几乎规避了所有具有“冒险”性质的体育活动;与此同时,我国青少年的冒险精神也就失去了有效的开发的机会,导致青少年普遍缺乏冒险精神。然而,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具备评估危险的能力。因此,中学体育教学可以在安全的体育环境支持下,通过各级各类拓展训练有意识地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冒险精神,同时还能克服青少年在努力挑战自我过程中所产生的恐惧,这样既有利于青少年的自我发展,又利于自身及他人对结果的责任感。

此外,当前社会中“独生子女”社会价值的约束力相对较差,存在偏差行为甚至于行使暴力[5]。对于社会而言,期望学校能够加强管理,从而促使青少年能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增强社会责任感。而中学体育教育对于年轻一代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则具有先天的优势,即通过体育集体项目的有效开展,在活动过程中让青少年们充分融入“游戏”,通过各种社会角色的模仿,从而熟知自身在社会结构中所应承担的责任及义务。由于任何体育项目竞赛都是在竞赛规则的约束下来开展的,在活动的过程中青少年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在队友的支持配合下进行体育活动,通过队友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沟通,从而有效地促进个人和团队之间的相互信任,增强学生们团队协作的意识。

再者,当前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持续下降,主要原因在于体育健康意识的严重缺乏。拥有健康的体魄是下一代快乐的基础。因此,确保及促进每一名青少年健康的发展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我们可以在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青少年的健康意识,通过设置不同程度的体育项目,能够有效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和身心承受能力;在运动过程中,有效地感受身体的应答反应和适应能力,从而有利于青少年有效地稳定情绪。

七、以创新驱动发展,成就教育人生

在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中学体育教育的出路在于因地制宜地以创新驱动发展,敢于大胆地去尝试,在失败中地总结与归纳,通过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内容,在知识、思想和理念上拓展自我,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指导的反思,逐步形成符合自己个体特点的教学风格和理念。然而,大部分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虽然能做到尽职尽责,但对于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素养却没有及时的更新,以至于与教学名师无缘。

在具体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必须熟悉新时期中学生的需求,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面对新的选考政策相应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要想成就教育人生,不仅要敢想,还要敢于实践,具体的执行能力是尤为重要的。此外,要做一名有想法的体育教师,应该在课后认真记录自己的教学感悟,并定期进行总结归纳,形成独树一帜的教学风格和理念。还要不断总结自己的教学成果,克服“应试教育”的倾向,要有坚定的信心去面对挑战,用实际行动让体育学科实现它在国民素质教育中应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宝剑.关于高中生选择高考科目的调查与思考——以浙江省2014级学生为例[J].教育研究,2015(10).

[2] 马启伟.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身心教育——体育教育的迁移价值[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8(4).

[3] 刘德,王华倬.生命安全教育:体育教育的本源回归探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7).

[4] 王健,潘凌云.人学视域下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现实探问与发展路向[J].体育科学,2013(11).

[5] 瑞启曼,弗瑞瑟.青少年暴力的背景[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6.

[作者:成亮(1979-),男,湖北武汉人,郑州大学体育学院讲师,硕士。]

9.2022新高考改革的省份有哪些 篇九

新高考“3+1+2”模式,总分750分,采用3+1+2新考试改革,所谓的“3+1+2”的模式:“ 3 ”:即语文、数学、外语三门科目,各科满分150分,均以原始分计入总分。“ 1 ”:首选科目,在物理和历史两门科目中选择其中一门,各科满分100分,以原始分计入总分。“ 2 ”:再选科目,在另外4门化学、生物、政治、地理中选择2门,以等级赋分计入总分。

返回目录>>>

新高考如何报志愿

江苏、广东、湖南、湖北、福建五省新高考采用“院校+专业组”形式报考,一所大学把专业分为几组,我们按“大学+专业组”为一个志愿填报,可填报40个大学志愿,而且调剂范围只能在专业组中,如我们报考了“金融、财务管理、税收、投资学、保险学”专业组,可我们想读金融专业,但是高考成绩没达到金融专业录取分数线,就可能被调剂到投资学、保险学专业,比较好理解。

河北、重庆、辽宁则采用“专业+院校”形式报考,即是一个专业+一所大学为一个志愿,比如人工智能+北京邮电大学是一个大学志愿,软件工程+北京邮电大学又是一个大学志愿,如果你对某个大学独有情钟,可全填成这个大学的专业,如果你对想读某个专业,可填成专业实力较强的大学,并且“专业+院校”报考方式可填写96个大学志愿,不过这种报考方式没有了“调剂”之说。

返回目录>>>

志愿填报技巧口诀

考生分数与排名,上下线差分算清,上加下减先海选,缩小范围凭意愿,综合考虑定盘盘。

985、211是首选,特色共建也备选,录取概率细盘算,最少往前看三年,超出历史均分差。

院校录取希望大,试题难易有变化,分数对比误差大,考生稠密省线动,分差对比需校正。

招生计划不相同,排位对比应修正,比值法及众多法,扬长避短张氏法,高端院校重排名。

低分院校走分差,中间部分两结合,分差兼看上下差,部分院校大小年,分数走向想周全。

跟据分数挑大学,按照意愿选专业,兼顾院校所在地,依据规则排顺序,分步骤精挑细选。

一个可能录取的,两个能够录取的,两个确保录取的,五平行院校志愿,A志愿是很关键。

他志愿也仔细选,冲稳保三个层次,最想去的排前边,投档原理记心间,分数优先按志愿。

平行志愿有风险,冲的学校慎重选,保底学校要保险,高报落榜是悲剧,低报亏分最可惜。

分数大学应匹配,学校录取录排位,招生计划年年变,名次修正细细算,留有余地报志愿。

天南海北分数高,发达地区竞争列,其他地方分一般,倘若分数不占先,选东北西北西南。

云贵川和新西兰,考虑冷门及边远,逆向思维反串填,院校水平有高低,学科属性有强弱。

专业城市与学校,选择志愿兼顾到,专业内涵了解清,一字之差不相同,一般高校有重点。

名校专业有一般,特色专业硕博点,实验基地卓越班,重点学科应优选,结合兴趣定专业。

职业规划应提前,无非就业和考研,录取规则分三种,专业选择有不同,分数优先分专业。

专业排序冲稳垫,分数级差分专业,专业稳妥慎冲险,志愿优先分专业,专业稳准少涉险。

欲想考取热专业,须看院校专业线,专业志愿冷热配,首尾专业认真填,多方斟酌避风险。

体检结果莫忘记,专业限制看仔细,加分减分学校异,跟着招生章程走,志愿才能不失手。

不论专业与学校,前面报的比后好,前热后冷有梯度,前高后低如楼梯,平行志愿有顺序。

高考政策须知晓,认识专业与院校,平行志愿要用巧,五个学校全填满,六个专业也选全。

服从调剂要勾选,调剂志愿专业冷,不从加大退档性,两难选择有策略,分数不满打满算。

有压线保底专业,选专业都可大学,挑大学与选专业,要想两全别犯难,主张不要走极端。

可找最佳结合点,万一填报落了选,征集志愿来补填,提前批次细考虑,报与不报因人异。

部分院校免学费,国家政策包分配,专科院校无学位,三本院校学费高,毕业证上有记号。

一本院校是重点,二本院校为一般,三本院校民间办,专科高职与高专,一本分数挑学校。

二本以下重专业,三本院校看母体,专科选示范骨干,对分入校选志愿,分尽其用凭技巧。

无论考分低与高,志愿都能报的好,以上口诀供参考,灵活使用不硬套,瞄准就业填志愿。

10.新高考改革为什么改,到底改什么 篇十

“为什么要启动新高考改革,要解决三大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要使我国的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

程介明教授讲到,“社会在变,时代在变,科技在变”。但是中国教育是不是随时代进步呢?我们既没有关注孩子的个性化发展,也没有随着社会和时代变化,去更新我们孩子的知识结构。因此,今天我们的基础教育培养的学生,可能考出很高的分数,但是他们本身是缺乏社会竞争能力的,同时也是无法适应社会对创新的要求的。

我们国家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就一定要有创新型的人才。这几年来,国家一直在推进大学生创业,每一年我们也在强调大学生创业的比例,但实际上,我们大学生创业比例非常惨淡,美国大学毕业生创业选择达到20%,而按照2016年北京市公布的大学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北京市总共有23万学生毕业,但是23万学生中只有700人,也就是只有千分之三选择创业。这是一个巨大的差距。

因此,我们必须反思,中国的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中国的教育是不是为学历而服务。不管从个性发展,还是从国家和社会发展来说,我们必须推进高考改革。

第二个问题是我们要推进科学选才,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这要从大学的建设说起。虽然现在建设“双一流”大学取得非常好的成就,比如说,我国的大学在世界一流大学的排行榜上排名逐渐提高,其实这是靠论文获得的排名提高。而实际上在一流人才培养方面,大学的质量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这背后跟中国大学选才是有关系的。因为中国的大学现在总共有2600多所,都是用一张试卷,通过分数从高到低排序,因此,我们只有一个评价指标体系,无法关注学生的个性兴趣。因此,我们必须建立科学选才体系,实行多元评价。

第三个问题是推进高考改革还要解决高考公平。大家可能会说,中国当前的高考制度是适应中国国情的制度,因为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但实际上,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是脆弱的公平,是表面的公平,而不是真正的公平。

新高考改革,到底改什么?

我国提供了新高考改革,核心内容总体看来包含两大方面,第一是高考的内容改革,也叫科目改革,第二是高考的录取制度改革,也就是录取方式改革,这是完整的高考改革体系。

而从浙江、上海以及全国的整体高考改革方案看,我国高考的科目改革主要指未来高考文理不分科,外语多次考,把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成绩纳入高考,同时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就是“两依据一参考”。

按照“两依据一参考”,我国未来高考是“3+3”模式,前面一个“3”是语文、数学、外语,其中外语分考两次,语文、数学、外语分数都是150分,后面三门则是由学生自我选择。目前从全国各地公布的高考改革方案看,浙江省是七选三,其他省份基本上都是六选三。全国大部分地区是“3+6选3”模式。后面六选三是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总共有二十多种组合,它的考试跟前面语数外不同,是在其他时间考试,录取的时候折合成分数,汇在高考总分中进行录取。这是未来高考改革的趋势。

未来将实行统一命题试卷,统一命题不是全国一张卷,而是把命题权从地方交到国家教育考试中心,由国家教育考试中心统一命题,各个地方去选择国家教育考试中心的命题。

除此之外,我国高考改革还包含五个方面的录取制度改革。

1.取消高考加分,目的是指取消高考的奖励加分。

2.取消高考加分之后,我们担心学生的兴趣、个性、特长无法得到关注,因此,有了下列两方面改革,一是自主招生改革,一是综合素质评价录取改革,也叫三位一体的招生。自主招生改革自2015年开始,从高考之前调到高考之后,自主招生改革主要关注三类学生,第一类是学科竞赛获奖学生,第二类是科创竞赛获奖的学生,第三类是在中学里面发表论文或者有发明专利的学生。主要是把我们高考的加分项目移到自主招生中,由大学对学生进行考核,发现你的兴趣和特长是否跟大学的要求吻合,如果吻合,大学给你相应的录取优惠,这叫自主招生。

除了自主招生之外,还有综合素质评价录取。综合素质评价录取改革是一个地方性的高考改革,最早始于浙江省,杭州有两所大学,一个是浙江工业大学,再就是杭州师范大学,分别拿出一百个名额进行三位一体的招生。高考成绩占60%,大学考试占30%,中学综合素质评价占10%,6:3:1录取。到2012年南方科技大学在全国的招生也用三位一体招生,目前为止三位一体招生在全国各地不断推广,包括上海有九所大学进行三位一体招生,江苏省有九所大学,山东省有十所大学进行三位一体招生。

3.随着高考改革的推进,我国将逐渐取消高考录取批次。2016年,我国上海地区已经取消了一本、二本批次,只有本科批和高职批。2017年,浙江省把一本、二本、高职全部取消,所有学生可以同时选择本科及高职院校。按照我的预测,到2020年,全中国所有省份基本上一本、二本将不再存在。可能有很多人说,取消一本、二本之后,中国还有“985”,还有“211”,还有“双一流”,我多次呼吁,要废除“985”“211”,甚至对“双一流”也要调整,我们不应该有这么多行政计划,不应该给学校贴标签,我们要让各个大学在各个层次建设一流水平,让学生有更多选择。

4.随着高考改革推进,我们将实行高考志愿层面的改革。从2017年上海和浙江的情况来看,随着新高考改革推进,已经没有文科填志愿和理科填志愿了,大学录取也不再区分理科和文科,而是学生按照选科填志愿,大学每个专业提出选科要求。因此,2017年浙江省实行专业填志愿,分三段进行填报,每一段学生可以填80个专业。2017年,上海的高考志愿填报是实行院校专业组志愿,学生可以填报24个院校专业组,每个专业组填4个专业志愿。根??这样的志愿填报改革,要求我们所有学校必须在高一期间要关注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要求学生去认识大学,了解专业,结合大学专业的选择来确定选科,确定高中的学习以及未来的志愿。

5.分类高考。我国的高考现在是单一的高考,也就是说所有的学校用的是一张卷子,目前我们已经开始实行分类高考改革,高考分为学术型高考和技能型高考,学术型是针对普通高校录取,技能型高考针对的是职业院校录取。这样的分类高考没有产生反响,因为大家很关注学术型高考,认为技能型高考低人一等。我们希望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能够平等发展,给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

改革进程中,出了什么问题?

推进以上改革的目的就是扩大学生的选择权,通过学生的选择来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新高考改革扩大了学生五方面选择权:第一,考试选择权,外语考试两次;第二科目选择权,从原来的二选一,变成二十选一;第三,扩大学生的课程选择权,就是我们所有学生可以选科,走班教学。第四,扩大学生的择校选择权;第五,扩大学生的专业选择权。考试选择权、学科选择权、课程选择权、学校选择权、专业选择权,总共五大选择权。

从浙江和上海推进改革的情况来看,这五大选择权在现实中基本上要么没有落地,要么被功利对待。

2017年,浙江已公布了高考改革的调整方案。为什么要调整高考改革方案,主要在于浙江的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比如说,浙江省给学生选考科目提供四次考试机会,其中可以选两次,本来是非常好的。但结果浙江很多的高中出现赶进度、抢跑道等现象,在高一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很多选考科目,学生在高二的时候就选考,最后再来攻语数外,整个高中的秩序全部被破坏掉。针对这个问题,浙江省宣布,高二的选考全部取消,移到高三。我们可以看到,理想和现实就是这个差距。

如果整体的高考制度不改,所有省市在推进高考改革的时候,必须注意高二的选考要移到高三。

第二个调整,本来按照“六选三”“七选三”的模式来设计,一个学生如果选物理的话,在浙江省可以报考91%的专业,因此,物理科目特别具有优势,但现实却恰恰相反。在浙江省选择物理的学生,一届比一届少。针对选物理科目少的问题,浙江省宣布打补丁,设置一个选考科目的最低人数要求,针对物理科目设置了65000万名的要求,也就是说,如果考生数低于65000名,按65000名来赋予等级分。

为什么选物理的人少,原因在于高考制度主要重视科目改革,没有重视录取制度改革。虽然我们科目调整很大,最终我们还是按照“3+3”分数录取,所有学生选科的时候关注的不是个性,不是兴趣,而关注的是,我这样的选科是不是可以获得更高的分数,结果却普遍采取田忌赛马的方式。高分学生愿意选择物理,而中分学生,觉得跟高分学生比拼,我的物理科目不能获得高等级,所以,中分学生不愿意选,低分学生更加不选,造成一个恐慌心理。

新高考的推进过程之中出了这么多问题,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1.我国高考的整体录取制度没有进行实质性改革。

本来我们希望高考制度实行教考分离,而不是教考一体化,考生教什么学什么。但是现在没有突破,还是按照原有的分数来录取。虽然在浙江和上海推进了自主招生和综合素质评价录取改革,但是自主招生、综合素质录取评价改革都是嫁接在统一高考制度基础之上,它只是一个补充。因此,总体高考改革的设计,存在没有推进招考分离改革的问题。

2.在最初,我国各个地方的高考选考方案的设计没有经过充分的论证,比如,浙江四次选两次,貌似很理想,但是没有考虑到学校的选择和家长的选择问题。

3.具体推进高考改革过程中,中学没有做好准备。

对于相当多的中学来说,虽然说高考改革很重要,但很多还是以原有传统的应试思路来应对新高考,致使新高考在中学里面出现应试倾向。当然这也跟我们中学的准备有关,因为如果要实行选科走班,满足学生的学科选择权、课程选择权,根据学生个性和兴趣选择课程的话,中学里面要解决师资问题、课程问题、场地问题、教育教学模式问题。但是,我们很多学校觉得这样一来,投入很大。因而,很多学校没有按照新高考要求,给学生设置这么多课程进行选择。

4.我国的大学,也没有针对新高考改革进行调整,尤其中国大学在新高考之下,是按照选科来录取,按照专业来录取,每个专业提出不同的选科要求。本来大学应该非常严谨地提出选科要求,但是根据浙江和上海的情况来看,很多大学为了获得更高的录取分数,很多专业提出科目不限的要求,理科也是。有的文科生报考了理科专业,进入大学之后要专门给这些学生开复读班,目的是为了让更多学生来报考,因为门槛越高,报考人数越少,而报考人数减少可能使分数线下降。

问题已经发生,是该亡羊补牢?

新高考出现的各种问题,跟整个制度设计、整个制度框架有关系,跟各地方考试设计和考试次数有关系,跟中学的应对有关系,跟大学的改革有关系。

要想全面推进高考改革,其实就要解决以下这些问题:

第一,我国的高考改革还是要回到以招考分离为核心推进高考改革道路上来,如果仅仅是科目改革,而没有录取制度改革,不足以扭转基础教育和应试教育。

第二,我国正在推进高考改革的省份,包括北京、天津、山东、海南,要从今年的高一学生开始,必须对高考改革方案进行调整,不能等到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再打补丁。浙江在打补丁,是没有办法的选择,他们已经出了问题,我们如果还不改,实际是不负责任的态度。

2018年推进高考改革的省份,更要进行科学、充分的论证,而不是贸然推进。有几个省市的高考改革方案,如果不改,很有可能出问题。各个地方高考改革的方案,在现有框架之下也必须进行更加科学的论证,进行更加合理的设计,要结合中学教育的实际。

第三,我们需要的是整个大学改革,尤其是招生制度改革,培养制度改革。今年清华大学启动了招生改革,把所有专业变成专业大类招生后培养,这是一个好的态势。

第四,尤其重要的是,所有的教育部门、教育局以及学校,要为新高考的到来做好准备。

“该做怎样的准备?”

1.转变我们的观念。

新高考为我们学校学生的发展提供了选择空间。在这样的空间之下,一个真正有教育理想的人,必须用自己的教育理想把这个空间拓宽,而不是在这样一个方案之下,怎么?尤ハ氲礁?加功利的应对,获得更高的高考分数。

2.针对新高考改革,我们在学校内部要启动师资建设改革,课程建设改革,教育教学模式改革。

在新高考之下,所有的学校必须认真重视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增强自我认知能力,增强对大学,对专业的了解,提高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规划能力。从上海和浙江的情况来看,虽然今年的高考录取比较平稳,但在高考志愿填报期间出了学生失误的问题,有的学生根本不知道大学具体的专业设置,当一本、二本全部融合之后,有的学生出现了选专业的失误,这是需要我们关注的。

11.新高考改革化学教学 篇十一

关键词:新高考;问题情境;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8

2014届高中学生起浙江省开始实行新高考,化学作为新高考选考科目,学生最迟在高三第一学期的10月份参加第一次考试。这使得化学高考复习时间更加紧迫,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对高中的化学知识进行整理、提炼和升华,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在《知识的增长:理论和问题》中提到:“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愈来愈深化的问题,愈来愈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利用问题情境打造的复习课堂才是高效课堂,新高考复习课堂教学更应注重“问题情境”的设置,提升学生的能力。如何在新高考化学复习教学中构建问题情境呢?

一、问题情境的构建方向

1.以教材为本

新高考复习课的问题情境化设置应该以教材为本,精确解读课程标准,仔细研究考试说明,明确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2.以学定教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通过两年的化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已经进入“相对独立”的学习阶段,已经具备一般性问题的思维和方法,因此教师一定要针对学生在独立学习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以学定教,即要有教学的针对性。要对学生的独立复习(主要是完成复习课导学案)进行检查,这样既可防止放任自流,又确切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个过程是对学生掌握知识和学习能力的肯定,也是发现和集中学生存在问题的过程。其次,要对学生在独立复习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统计,对问题进行启发、引导,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

3.以教导学

新高考复习的任务不仅仅是帮助学生掌握并且提炼拔高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构建的过程,就是要把教师的教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能力,即以教导学。教师首先要坚持基础传授与方法指导相结合,要求学生不仅掌握基础知识,更要掌握教师讲授的思路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其次要注重学习过程本身的教学,要成为学生积极主动展开智力活动的过程,提供给学生自我探究、思考、创造和表现的机会,使学生能进行学习的自我体验。问题的构建要以学定教、以教导学,最终高效的高考复习课堂。

二、问题情境的构建途径

1.利用生活情境构建问题链

通过生活中的情境,构建相关问题,主要用于引入课题,为后续教学研究打下基础。高三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有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愿望。情境性问题链具有吸引人的场景,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精心设计情境,可以利用现实生活中熟悉的情境,从中挖掘与复习知识相关的联系。例如《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高考复习课:

【资料卡】84消毒液标签上的部分说明:

本品为含氯消毒剂,有效成分为NaClO;原液勿接触衣物,对带色衣物易脱色;勿用40OC以上的热水稀释原液;宜贮存在避光阴凉处。

【问题1】运用你所学的化学知识解释84消毒液对带色衣物易脱色?

【学生回答】NaClO因强氧化性而具有漂白性

【问题2】运用你所学的化学知识解释84消毒液为什么避光保存?

【学生回答】HClO具有不稳定性,见光易分解。

上课一开始化学联系生活,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从资料卡信息出发,设计问题。通过设计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去回忆已学知识,并对此思考分析,归纳总结,融会贯通。

2.利用实验构建问题情境

通过设计演示实验或小组实践,设置问题情境,往往带给学生的是惊奇、不解和矛盾,促使学生迅速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结合实验或实践的结论思考,积极唤起学生的求知欲。《物质的分离提纯》的复习教学中关于过滤的实验:1mol/L氯化钙溶液中加入一定浓度的碳酸钠溶液反应制备碳酸钙固体。教师边做演示实验,一边提出问题:

【问题1】如何知道Ca2+沉淀是否完全了?

【学生回答】取上层清液,继续加入碳酸钠溶液,若没有出现白色沉淀,说明Ca2+已經沉淀完全。

【问题2】烧杯壁上残留的固体怎么办?

【学生回答】用滤液冲洗。

【问题3】过滤得到的固体是否一定要洗涤,为什么?

【学生回答】要洗涤,若固体是产品,洗涤是为了除去表面杂质离子,提高产品纯度;若固体是杂质,洗涤是为了减少产品损失(洗涤液与滤液合并)。

【问题4】洗涤液如何选择?

【学生回答】有机物晶体的洗涤:一般用冷水洗涤;无机物晶体的洗涤:一般用酒精洗涤。

【问题5】如何洗涤?

【学生回答】用玻璃棒引流,向过滤器中注入(洗涤液)至晶体浸没,让洗涤剂自然流下,重复2到3次。

【问题6】如何知道洗涤干净?

【学生回答】取最后一次洗涤液,加入稀硝酸酸化的硝酸银,若不出现白色沉淀,说明已经洗涤干净。

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学生的思考探究构建问题情境,在学生的积极参与、合作讨论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能力得到提升。

3.利用对比性知识构建问题情境

在高三复习中,还应考虑与已有的知识的可对比性。问题的提出不应局限于一个知识点,还应联系其它类似内容,进行对比复习,丰富学生的知识网络。例如《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复习课:

【情境设计】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都是酸性氧化物

【问题1】SO2和CO2有哪些方法区别?

【问题2】如何验证某气体为SO2和CO2混合气体?

【问题3】若在SO2和CO2的基础上再添水蒸汽,如何一一检验出来?

【问题4】如何除去CO2中的SO2,如何除去SO2中的CO2?

【问题5】SO2能够漂白品红溶液,能漂白紫色石蕊试液吗?次氯酸呢?

【问题6】SO2和HClO的漂白原理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对二氧化硫的性质:酸性氧化物、漂白性、还原性、氧化性还是比较清楚的,但具体的反应不清楚。因此在这里设计了对比性问题,让学生更好的应用。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多、杂、散、乱,需要记忆的知识多,用相似内容进行对比性复习,形成了知识的迁移,提高了思维活动的质量。

4.利用知识递进构建深入式问题情境

根据学科体系、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问题解决的一般顺序等利用正向或逆向的思维方式提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避免学生思维“卡壳”。基本上每节课都会有知识难点,教师可以将难点进行拆分,拆成一连串的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问题。让学生通过逐层解决问题,最终达全面深刻的理解知识,逐渐养成正确的思维方式。

例如:《离子浓度大小比较》专题复习时,将常见的习题进行归类,设计成以下递进式的问题即可。

【问题1】在0.1mol·L-1的NaHCO3中,各离子浓度的大小关系

【问题2】在0.2mol·L-1的NaHCO3溶液中加入等体积0.2mol·L-1的NaOH溶液,混合溶液中,离子浓度由大到小顺序

【问题3】0.1mol·L-1的NaHCO3溶液与0.2mol·L-1 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混合溶液中,离子浓度由大到小顺序是

【问题4】0.2mol·L-1的NaHCO3溶液与0.1mol·L-1 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混合溶液中,离子浓度由大到小顺序是

第一个问题:最简单的离子浓度大小比较——单一物质的溶液。第二个问题:反应后能够得到单一物质的溶液。第三个问题:两物质不是恰好完全反应,最终的溶液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混合溶液,难度进一步增大。第四个问题:两物质也不是恰好反应,最终溶液是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溶液。

三、构建问题情境的注意点

1.提高有效性

教学是否有效,要注重学生参与知识形成过程中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在新高考复习中,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引发认知冲突,建立起智慧上的挑战,激发学生参与知识形成过程的兴趣,从而让学习过程成为学生自主构建化学知识和能力的过程,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注重创新性

新高考复习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搭建探究平台,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归纳规律,自主总结方法,自主培养能力。

3.突出主体性

问题情境的构建树立了学生主体观,建立了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当学生在平等、信任、理解、尊重的和谐的氛围里学习时,可以在展开思维时无需处于防御状态,能够保持心理的“自由”,能够充分表现自己思想的火花而无需压抑,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教师在组织教学时,置身于学生群体中,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对学生的每一次进步或发现都给予肯定,使学生获得成功的自豪感。

情境是放飞思维的舞台,问题提打开思维的钥匙。新高考化学复习课堂中,教师要在构建的问题情境中,与学生的思维剧烈碰撞,让问题意识在学生中产生,让能力在问题中得到提升。我们不仅要带给学生“思”的内容,更要带给学生“思”的品性和勇气,使学生在化学世界里感受知识的魅力,也品味智慧生成的快樂。

参考文献

[1]孙成余.谈问题情境的创设[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2,(8)

上一篇:物业客服专员助理岗位职责下一篇:观看电影大河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