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储运安全技术的文献综述(共10篇)
1.油气储运安全技术的文献综述 篇一
关于信息检索技术的文献综述
一、信息检索技术现状
【1】梁鸿雁,信息检索技术综述,2010(9),软件导刊,35~37,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信息检索技术实现了把信息检索从基于关键词层面提高到知识层面。从传统的基于关键词的检索到吸引广大研究者眼球的语义检索。实现了把信息检索从基于关键词层面提高到知识层面。传统的基于关键词信息检索,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它不能从根本上表达用户的查询请求。语义检索是把信息检索与人工智能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相结合的检索技术,它从语义理解的角度分析信息对象和检索者的检索请求,提高了检索性能。但由于自然语言理解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局限,语义检索技术将有一个长期深入研究的过程。
【2】陆娟,浅析当前网络信息检索与过滤技术,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23),目前,信息检索搜索引擎已经把浏览与检索功能进行了整合,使用户可以在一个网站同时利用两种功能,而且可以在某个类目下实施检索,提高了检索的准确率;鉴于网络面对的是全世界的用户,这些用户层次不
一、知识背景各不相同,实现了自然语言检索功能;通过信息智能检索(Agent)技术来学习用户兴趣,使客户端检索软件具备智能性,自主地在Internet网上漫游,收集用户感兴趣的信息,用户Agent可以根据用户的爱好对它们的任务进行动态调整,搜索网上潜在的有用信息,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过滤,并以一定的优先方式提供给用户;为更加客观公正地对检索结果进行排序,让用户快速获得最需要的信息,产生了一些新的排序算法根据其他网站指向某个网站链接的数量多少,决定该网站的重要性,数量越多越重要。
二、信息检索技术类型及方法
【1】赵阳,浅谈信息检索技术,2012年11月,科技创新与应用,45,介绍了当今比较热门的两种信息检索技术:第一,智能检索或知识检索传统的全文检索技术基于关键词匹配进行检索,智能检索利用分词词典、同义词典,同音词典等改善检索效果,还可在知识层面或者概念层面上辅助查询,通过主题词典、上下位词典、相关同级词典,形成一个知识体系或概念网络,给予用户智能知识提示,最终帮助用户获得最佳的检索效果。第二,知识挖掘,目前主要指文本挖掘技术的发展,目的是帮助人们更好的发现、组织、表示信息、提取知识,以满足信息检索的高层次需要。
【2】孙广维,多媒体信息检索技术的研究,2012,6,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79~81,作者提出传统的多媒体检索方法处理比较简单,有的仅通过多媒体的外部属性和简单的文字描述进行检索,还脱离不了文本、数值和关键词的检索范畴,对图像、音频、视频信息则只有浏览或查看功能,缺乏多媒体本质特征的描述,在多媒体数据库中集成了图像、视频、音频等非文本信息,这样我们就可以用图像、音频、视频信息方便的进行检索。
【3】双林平,分布式信息检索技术探析,2012(4),图书馆学刊,111~112,分布式信息检索是信息检索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主要对分布式信息检索概念、分布式信息检索法、搜索引擎技术进行了分析,分布式技术与信息检索相结合,对于分布式资源的检索策略来讲,不仅可以对分布服务器之间的通信问题进行有效解决,还可以对信息检索功能进行研究,从而使得分散资源的检索效率大大提高。分布式技术使得数据更安全,信息检索改变了传统的方法,从而实现了多个数据库检索的目的,信息量和检索效率也因此得到提高。分布式检索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和谐统一,并且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易实现等特点,其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4】 赵静,张鸿业,Web信息检索技术的探讨,2010(20),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105~109,Web 信息资源大体可以分成两类:纯文本格式的信息和多媒体(图像、影视频)信息,为了有效地提取出人们所需要的信息,新一代的 Web 信息检索系统应该朝着搜索速度更快、,精度更高并且能够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的方向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在自然语言处理、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等方面有所突破,并将这些技术充分地应用到信息检索中去,从而使人们更好地感受到 Web 信息的便利。
【5】李静柏,融合分类特征的信息检索技术研究,信息产业,85,文章介绍了一种融合分类特征选择技术进行分类检索结果重排序的方法。该方法在已抽取出类别特征的前提下,认为一篇文档中类别特征出现的频率越大,这篇文档与其所属类别的相关性就越大,就越符合该类别。那么在综合考虑检索词与文档相关性的同时,赋予这两个相关性一定的权值再对结果进行重新排序。这个方法能够在保持分类搜索引擎结果文档的召回率的前提下提高结果的平均准确率。主要处理过程如下:1 对一个分类体系结构的语料文档进行特征选择,为每个类别抽取出特征表。2 检索,得到符合 query的结果集。3 计算结果集中每篇文档包含的特征在该篇文档中的频率。4 使用 TF-IDF 模型计算 query与文档的相关性得分。5 综合考虑两个得分得到一个文档总评分。.6 按照评分从大到小将文档排序返回给用户。
【6】党杨阳,XML 信息检索技术综述,2011年10月,甘肃科技,41.指出XML 对分散的 Web 信息资源在逻辑上进行了有组织的管理,设计了一个专业内容的 Web 信息检索体系结构,为用户高效地获取面向专业内容的信息资源提供了一种方法。良好的数据存储格式,可扩展性,高度结构化以及便于网络传输等特点,决定了 XML 卓越的性能表现。由于 XML 能针对特点的应用定义自己的标记语言,这一特征使得 XML 可以在电子商务、政府文档、司法、保险、机构、厂商和中介组织信息交换等领域中大展身手,根据不同的系统和厂商提供各具特色的独立解决方案。,当整个互联网的信息在 XML 的平台上整合应时,现代信息海洋的杂乱无章无疑会得到根本的改善。未来的 Web 也将在高度
一、开放的数据标准之下,透过无所不在的应用终端,展开随时随地的移动交换和计算,真正为商务时代的互联网提供一个个性化的界面、规范化的流程和数据质量的保证。
【7】李思达,探析当前计算机网络信息检索技术,2012(2),无线互联科技,38,网络信息检索技术的优缺点:优点:降低了我们搜索信息的时间,扩大了信息的可利用资源,打破了传统计算机的局限性,可在短时间内搜索到可利用的资源,可以在第一时间得到与之对应的最新信息,加快传播,侧面增加了行事的成功几率。智能化的搜索依旧可以从中获得额外收获,信息的公开化,多端口的进入,可以容纳多人同时对信息的获取,节省了排队等待时间,提高了办事效率。缺点:网络上信息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无形之中就加大了我们筛选工作;由于发布信息的途径之多,端口宽,不受限制,重复率过高也会耗费我们在检索过程中的进度。同时也会带来信息的准确性的受人质疑的问题,很多网站设置虚假信息,显示关键词和网页内容不符,各种钓鱼网站的出现更是让人望而却步。
三、信息检索技术应用举例
【1】张颖,基于本体的智能信息检索在农业电子商务中的应用2012(5),安徽农业科学,2908~2910,近年来,随着农业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电子商务网站作为营销的第一个窗口已经成为提供网络服务和商务服务的基础。各类农产品流通信息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网络迅速传达到每个客户,从而为客户的生产、加工、商务往来提供了指导和便利。实现一种基于本体的智能信息检索,增加了语义制导,实现了基于知识的语义检索,在此基础上利用数据挖掘方法从语义层面实现了对农产品数据的挖掘,实现了农产品数据的高效率和高精度挖掘,并根据挖掘结果进行决策分析,为用户提供基于真正简易聚合的个性化服务。
【2】王冉,信息检索技术在高校图书馆的应用,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18),30~32,近年来,随着各高校规模的逐步扩大,办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对图书馆的资金投入逐渐增大,高校图书馆的馆藏文献资源不断扩充,信息化进程不断推进。当前,高校图书馆具有藏书量大、电子信息资源丰富等优势。图书馆作为公众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信息检索技术是图书馆为公众服务的主要工具,只有发展和提高信息检索技术,才能使馆藏资源有效地转换成社会发展的动力。作为高等学校图书馆,其任务艰巨而富有挑战,只有在服务上立足校园师生,着眼社会公众,在技术上保持国内领先,紧随国际前沿,不断开拓进取,紧扣时代发展的脉络,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服务高校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完成自身保存文化、传承文明的使命。
【3】赵丽、王文哲,信息检索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助推性研究,信息化论坛,2012,24~26,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不断给企业的发展带来新的生机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许多严峻的挑战。这就要求企业的管理人员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建立起完整的企业信息化的竞争战略,使之为企业的发展发挥推动作用。对企业而言,信息检索技术在企业中的合理应用是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有力保障。一套专业的能够适应复杂 IT 环境的企业检索系统,将通过信息发现,知识分享,联通信息孤岛,展示企业信息的全貌,从而为各行各业的企业带来多元的商业价值,具体表现有,企业检索是决策支持和资源配置工具企业检索的第一驱动力的是决策的需要,企业检索有助于保护数据,企业检索有利于推动各部门的协作,增强企业竞争优势,专业的企业检索将为企业的信息扩展提供广阔空间,企业可通过轻松共享合作伙伴提供的资源库来扩展企业的视野。
四、信息检索技术发展趋势
【1】陆玲,浅谈信息检索技术的发展,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2011(10),4,信息检索已经发展到网络化阶段,信息检索的对象已从过去相对封闭、由独立数据库集中管理的信息内容扩展到如今开放、动态、更新快、分布广泛、管理松散的网络内容;信息检索的用户也由原来的信息专业人员扩展到包括商务人员、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各专业人士等在内的普通大众,他们对信息检索从结果到方式都提出了更高、更多样化的要求。因而,信息检索也呈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在信息标引方面,关键词自动标引方面可能会引进少许规范化措施,对网页进行标引的深度将提高,只标引网站主页的网络信息检索工具将减少;在检索功能方面,增强和完善检索功能的主攻方向是提高检准率;在检索结果处理方面随着信息收集、著录、标引环节的改进和检索功能的增强,检索结果的处理也会有所改进;在信息技术方面自动分类将成为亟待攻克的重点研究课题; 在经营方面网络信息检索工具的兼并、集团化经营或联合经营具有优势,将成为发展方向; 在服务方面,网络的“个性化”功能将得到进一步加强,用户可以预先选择自己的信息源,向自己感兴趣的、值得自己信赖的信息源提问。
【2】曹鹏,现代信息检索技术发展探析,2010年8月,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73~75,作者认为随着当前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用户对检索需求的变化使得现代信息检索技术在理念、人性化、智能化等方面发生了全面突破。文章探析了现代信息检索技术发展趋势,从跨语种信息检索、智能化信息检索、可视化信息检索、个性化信息检索、跨媒体信息检索五个方面进行了探析,对检索技术发展趋势展开了一定的分析研究。
【3】黄振江、李勇,网络信息检索的现状及发展趋势,2011,23(2),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95—96,作者指出信息检索的对象已从相对封闭、稳定一致、由独立数据库集中管理的信息内容扩展到开放、动态、更新快、分布广泛、管理松散的web内容;信息检索的用户也由原来的情报等业人员扩展到包括商务人员、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各专业人士等在内的普通大众,他们对信息检索从结果到方式提出了更高、更多样化的要求。因此,适应智能化、可视化以及个性化的需要是只前信息检索技术发展的新趋势。1网络检索智能化,近年来,不断涌现的人工智能产品,将提高网络信息检索的智能化程随着网络用户对检索的精度、检索效率要求的不断提高。2网络检索可视化,最新的一项信息检索可视化研究成果,是一种用于网络知识发现的信息可视化和检索集成工具wIDAS。提高了用户在信息发现中的准确性和效率。3.基于智能Agent的个性化信息检索系统,成为信息管理、计算机科学、人丁智能等领域研究的热点。
综上所述: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Internet的迅速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奔跑于信息的高速路上,加上信息检索是获取知识的捷径,信息检索技术将向跨语种化、智能化、可视化、个性化、跨媒体化五个方面综合发展,以提高查准率和查全率,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的需求,并应用于各种领域,尤其是对现代教育的各个方面如自主学习、创新教育、教育技术以及教育科研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检索结果处理方面,随着信息收集、著录、标引环节的改进和检索功能的增强,检索结果的处理也会有所改进,用户对期望的结果将有更大的选择可能。根据检索结果的判定进行的相似性检索方法可能被更多的检索工具采用。但以网络信息检索为代表的机械检索技术的发展冷落了传统的手工检索技术,其优点是速度快,但回溯性不好,且有时间限制,计算机的突发事故对用户的影响尤为大,所以在发展机械检索技术的同时,手工检索技术的提升也当引起重视。此外,在重视信息检索技术发展的同时,用户素质及意识的提升也不可忽略。
参考文献: 【1】梁鸿雁,信息检索技术综述[J],2010(9),软件导刊,35~37
【2】陆娟,浅析当前网络信息检索与过滤技术[J],2006(16)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3 【3】赵阳,浅谈信息检索技术[J],2012,11,科技创新与应用,45 【4】孙广维,多媒体信息检索技术的研究,2012,6,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79~81 【5】双林平,分布式信息检索技术探析,2012(4),图书馆学刊,111~112 【6】 赵静,张鸿业,Web信息检索技术的探讨,2010(20),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105~109
【7】李静柏,融合分类特征的信息检索技术研究[J],信息产业,85 【8】党杨阳,XML 信息检索技术综述[J],2011年10月,甘肃科技,41.【9】李思达,探析当前计算机网络信息检索技术[J],2012(2),无线互联科技,38 【10】张颖,基于本体的智能信息检索在农业电子商务中的应用[J],2012(5),安徽农业科学,2908~2910 【11】王冉,信息检索技术在高校图书馆的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18),30~32,【12】赵丽、王文哲,信息检索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助推性研究[J],信息化论坛,2012,24~26,【13】陆玲,浅谈信息检索技术的发展[J],科海故事博览,2011(10):4 【14】曹鹏,现代信息检索技术发展探析[J],2010年8月,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73~75,【15】黄振江、李勇,网络信息检索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2011(2),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95—96 【16】郭绍华,网络信息检索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2011 ,6,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202
2.我国食品安全供应链管理文献综述 篇二
【关键词】食品安全 ;供应链管理 ;质量风险评估
一、引言
民以食为天。我国是食品消费大国,食品行业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行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举足轻重的作用。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问题关乎每个人的身心健康、每个家庭的幸福和整个社会和谐稳定。清晰认识现阶段我国食品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把握供应链中质量风险评估,掌握食品供应链管理的有效方法,对于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食品供应链的现状
生产者的职业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甚至决定食品的质量安全。基于我国目前的食品市场,存在许多生产者的职业道德低下、监管部门管理不力的问题。例如,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因此面对有些生产厂家钻法律漏洞的情况,执法部门无法严格执法。而在面临公共产品生产及分配问题的时候也会出现市场失灵的现象,同时也会导致监管能力不足而食品安全问题频发。除此之外,我国食品安全隐患也存在于食品供应链的生产、流通、销售等各个环节。生产环节中,存在技术落后、管理落后、规模达不到标准的问题。运输环节中,技术专业化水平较低,运输时间过长,影响食品的品质。销售环节有3个主要渠道:一是私营商贩,个体多,难管理,安全隐患问题极大。二是直销店。虽然他们在质量上较第一类销售方式有保障,但由于我国目前食品监管部门的法制不健全,此类门店还是存在一些食品安全问题,导致纠纷不时发生。三是超市,具有较为系统健全的经营管理模式,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较高,设备先进,是较为安全的销售场所。
三、食品供应链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缺乏战略性的统筹规划。就目前我国食品生产发展情况来看,许多厂家的承担者缺乏宏观的指导思想,制约了整体的生产效率及经济效益,不利于企业健康发展。其次是服务质量有待提高。由于目前硬件设施及管理手段方面的限制,供应链的各个环节衔接不够紧密,使得相关服务无法准确及时完成。最后是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很多供应链管理者缺乏现代观念,服务意识不强,无法掌握对市场的主动开拓权。
四、食品供应链风险识别
我国食品供应链运作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原料采购风险、质量风险、协调风险、信息风险和物流风险五类。这些风险相互交织,一种风险的存在可能会诱发或加剧其他的风险。目前食品供应链的繁杂冗长、企业成熟度不高、物流系统相对落后,造成了信息流通不顺畅,给食品带来了安全风险。
第一,采购风险。食品原材料的供给许多来源于分散的农户,造成采购过程不集中、效率不高,无法实现采购的数量规模化和质量标准化,影响食品的产量与质量。第二,质量风险。监管部门很难对分散的农户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检测,无法在源头上保证食品的质量。除此之外,食品长距离运输或物流技术的落后也很容易使食品在运输途中被有害物质污染。第三,协调风险。整个供应链运作的好坏以及其竞争力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协调能力。面对分散的佃户及消费者,协调供应链的运作绝非易事。第四,信息风险。目前我国食品供应各环节较为冗杂、食品信息共享以及应用程度不够、覆盖面较窄,导致我国食品供应链总体信息化水平偏低,加速了风险传递与扩张,可能导致局部风险升级为整体危机。第五,物流风险。食品作为特殊的商品由于其保质期短、保鲜防腐要求高,对于保质的要求更强,因此在存储运输的条件上要求更高。食品供应链中的冷冻冷藏链、保鲜链和食物安全链是重要的风险隐患点,我国在这些方面的发展较为滞后,食品保鲜运输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系,设备陈旧落后,效率不高,极易因引发食品安全问题。
五、 食品供应链风险调控
首先,风险调控要做到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集成系统的定量研究有利于找到风险演变规律,而目前采取定量研究的时候往往是建立在大量研究假设的基础上展开的,无视了重要的风险调控效益、风险储备缓冲资源利用以及多阶段动态博弈问题,缺少与定性分析的结合。科学有效的食品安全风险调控方法应当结合两种研究,相辅相成,达到高效的结果。
其次,现如今是信息化社会,所以食品供应链的风险管理也应当基于数据挖掘的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风险管理知识系统的开发。食品供应链新技术创新与扩散可能会引起大量的不确定性与风险。因此,如何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供应链环境下食品质量安全风险因素的来源、动因以及开发食品质量安全风险管理的知识系统也是一个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研究课题。
最后,风险调控的过程应当做到透明公开。食品供应链风险调控的初衷是为了减少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提高广大消费者的信任度,维持社会的和谐稳定。所以,如何构建食品安全透明度指数的指标体系,使其能够真正公开透明、如实反映“食品安全链”全环节的监管治理水平,能够真正让广大消费者信任也是当前供应链管理的重要任务。
六、小结
综上所述,科学有效管理食品供应链是我国当前的重要任务。在此过程中,首先要意识到现行食品供应链中在生产、流通和销售等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做到对症下药。其次企业在管理过程中要能识别供应链上采购、质量、协调、信息和物流五大方面的风险。其三,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完善监管组织体系,健全责任体系,强化责任意识。其四,把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整合食品检验检测资源,合理地进行安全风险调控,优化人员与经费投入,加强重点环节的监管力度。只有做到上述几个方面,才能提高专项整治的质量,开创食品安全监管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胡建淼.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探究[J]. 农业经济,2016,No.34502:142-144.
[2]陈娟,张清楠. 食品供应链安全风险管理水平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 商业经济研究,2016,No.69605:27-29.
3.油气储运安全技术的文献综述 篇三
仿真技术在港口管理中的应用文献综述
港口作为进出口贸易的重要通道,港口配置和操作效率直接影响着进出口贸易的物流速度和港口的`经济效益,近年来,我国进出口贸易量的大幅增加对港口的机械配置和装卸效率提出更高的要求,港口机械配置和装卸效率的研究方法很多,其中将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用于港口研究的方法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新方法.文章综合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对仿真技术在港口应用中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及解决办法,以便为港口决策和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作 者:丁莉 寿建敏 作者单位:上海海事大学,上海,200135刊 名:企业技术开发(下半月)英文刊名: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年,卷(期):201029(1)分类号:U651.3关键词:计算机模拟 仿真技术 港口物流系统模型 通用性仿真模型
4.论文的文献综述 篇四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以及互联网的发展,数据逐渐朝着爆发方面发展,数据信息数量急剧增加,为了给广大用户提出更合理的幅度,人们开始重视大数据。大数据技术实际上是一种数据挖掘、预测分析、人工智能、统计分析语言处理以及存储数据的综合技术,形成了数据工程新研究领域。可视化技术是大数据分析的重要形式,大数据可视化技术主要是在数据自动分析功能的前提下,利用人们挖掘数据过程中对于可视化技术的分析和认知能力,充分融合人类自身和机器的各自特征,依据交互技术,辅助人们可以更加直观的进行数据分析。
【关键词】大数据 可视化 信息时代
1 大数据可视化分析的基本概念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逐渐朝着数字化、新信息的方向发展,物联网、互联网以及云计算发展十分迅速,导致社会充满数据,因此,使得数据成为了新的信息资源,需要人们进行适当的利用,以此来满足人们的实际生产生活要求。基于此,导致呈现指数形成增长,并且变的更加复杂化,使得大数据区别与传统的数,增加了内涵。可视分析实际是一种融合了信息可视化、科学可视化、数据挖掘、人机交互、信息论、认知科学等方面的新方向学科。可视化分析实际上是一种能够利用交互式可视化界面来对复杂数据进行分析的技术,可视化基本流程为数据、知识、循环数据,主要包括可视化技术以及自动化分析技术。大数据可视化技术实际上是一种利用自动化分析进行数据挖掘的时候,在使用能够进行分析的人机交互界面和能够进行信息可视化的界面来融入自身的认知能力和计算机的计算能力,从而可以有效地得到观察大数据的能力[1].
2 大数据可视化分析
2.1 文本可视化
作为大数据时期文本可视化数据的一个典型文本信息,实际上也是最主要的互联网数据信息,与此同时,也是物联网通过一定的传感器收集到的信息类型,在正常的工作和学习以及日常生活中人们使用最多的就是文本形式的电子文档。文本可视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直观的体现文本主要优势和特点,例如,逻辑结构、动态演化规律以及主体聚类等。最基本和典型的文本可视化就是标签云,依据词频来合理的把关键词进行排序和归类,然后利用一定的颜色、大小等属性来进行文本可视化。
现阶段,最主要的就是利用字体大小展现的关键词使用在互联网中主题热度的`识别。随着关键词数量的不断增加,如果不能合理的进行设计阀值,就会出现重复覆盖以及局部密集的问题,这样就需要提供一定的交换窗口来操作[2].
2.2 网络可视化
在大数据分析中最常见的关系就是网络关联,例如,社交网络和互联网。实际上层次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属于一种比较特殊的网络信息。依据连接拓扑和网络节点之间的关系,可以非常直观的体现出网络中隐藏的关系。例如节点,实际上是进行网络可视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怎样在大规模边和节点的网络中利用有限空间进行一定的可视化,是现阶段大数据研究的重要和难点。除了能够可视化静态拓扑关系,还具有相应的动态流动演化性,所以对动态网络进行一定的可视化也是不容忽视的内容。随着网络中边和节点数目的增多,很容易出现覆盖、重叠以及聚集等问题,不能很好的进行可视化,影响效果。因此处理大规模可视化的主要方式就是图简化。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利用多尺度和层次聚类进行交互,把大规模数据变化为具有一定层次的树结构,然后利用多尺度进行不同的可视化。另一种是对边进行适当的聚集,保证具有清晰的可视化效果。这些都是简化的主要方式,也可以看出引入交互技术,是可视化技术未来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方式[3].
2.3 时空数据可视化
时空数据主要是指具有一定时间标签和地理位置的数据。
移动终端与传感器发展非常迅速,因此,使得时空数据逐渐成为大数据发展过程中典型的数据类型。充分结合地理制图学以及数据可视化技术,分析和研究空间和时间对于可视化表征之间的关系,能够很好的展示空间和时间以及规律模式。大数据时代发展模式下,时空数据具有实时性和高维性,同时这也是数据可视化的重点。为了能够更好的体现信息随着空间和时间位置发生一定的变化,一般可以利用信息对象来逐渐实现数据可视化。流式地图是最典型的可视化方式,充分融合地图和时间事件流。为了可以打破二维数据的局限性,出现了时空立体方,是利用三维模式来展现空间、时间、事件[4].
2.4 多维数据可视化
多维数据可视化实际上就是说拥有很多个维度的数据变量,在数据仓库以及数据库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商业智能系统、企业信息系统。进行多维数据的主要目的就是不断发现多维数据的模式和规律,合理展示不同纬度之间存在的关系。多维数据可视化具有多种方式,主要包括基于图标、基于图结构、几何图形、基于层次结构、基于像素、混合方式。近年来,随着大数据的不断发展,几何图形是研究多维数据可视化的重点。
最常用的多维数据可视化的方式就是散点图,二维散点图可以适当利用多维度中的两个维度综合的体现映射到两条轴上,利用不同的图形在二维平面内合理反映维度信息。例如,可以利用不同颜色、形状等来表示一定的离线或者连续性。投影是从多维度方面来体现可视化的一种方式。能够很好的体现出维度的属性值的分布情况,还可以体现多维度之间的关系[5].
3 结语
总而言之,作为大数据分析的重要方式,可视化分析可以有效的弥补计算机自动化分析过程中出现的不足和缺陷。大数据可视化分析可以很好的融合计算机的分析能力和人们对信息的感知能力,在依据数据挖掘前提下进行的数据分析。
参考文献:
[1] 唐家渝 , 刘知远 , 孙茂松等 . 文本可视化研究综述 [J].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25(3):273-285.
[2] 杨彦波 , 刘滨 , 祁明月等 . 信息可视化研究综述 [J].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35(1):91-102.
[3] 刘法建 , 张捷 , 章锦河等 . 旅游流空间数据获取的基本方法分析--国内外研究综述及比较 [J]. 旅游学刊 ,,27(6):101-109.
[4] 裴晓黎 . 信息栅格环境下美军数据策略研究综述 [J]. 舰船电子工程 ,2014(7):11-14,129.
5.油气储运安全技术的文献综述 篇五
具体地说,文献就是将知识、信息用文字、符号、图像、音频等记录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上的结合体。由此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文献具有三个基本属性,即文献的知识性、记录性和物质性。它具有存贮知识、传递和交流信息的功能。
综述是作者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综合地介绍和评述某学科领域国内外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并表明作者自己的观点,对今后的发展进行预测,对有关问题提出中肯意见或建议的论文。
所谓的文献综述即是文献综合评述的简称,即在对某一方面的专题、资料全面搜集、阅读大量与你所研究的课题有关的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对你所研究的问题(比如说学科或者是专题)在一定时期内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以及新的发展趋势等进行系统、全面的叙述和评论。
它是一种学术论文,也是科学文献的一种。文献综述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的。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
总之,文献综述就是对文献的综合与评述,是作者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评论的科学性论文。
为什么要写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因为文献综述在科技论文和毕业论文、硕士、博士论文的协作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它是论文中的一个重要章节。文献综述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论文的成功与否。
写文献综述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1)有利于更新专业知识、扩大了知识面。
文献综述能够反映当前某一领域或某一专题的演变规律、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发展趋势,它的主题新颖、资料全面、内容丰富、信息浓缩。因此,不论是撰写还是阅读文献综述,都可以了解有关领域的新动态、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可进一步熟悉科学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进一步的扩大了自己的知识面.
(2)有利于选择科研方向。
综述通过对新成果、新方法、新技术、新观点的综合分析和评述, 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科研选题及进行科研的第一步,能够帮助科技人员发现和选取新的科研课题,避免重复,因此写文献综述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
(3)有利于查阅相关资料。
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每时每刻都有大量的文献产生,要全部阅读这些文献,时间和经历都是不够的,通过阅读综述,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有关领域的发展情况、发展趋势,节省大量的时间。
6.油气储运安全技术的文献综述 篇六
【摘 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扩张规模与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等资源的投入密切相关,是高投入、高产出产业。科技金融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模式,面临严重的融资约束问题,为解决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难问题提供了新的渠道,文章从科技金融内涵、金融发展、融资约束和政府行为等多角度、全方位地对以往国内外关于科技金融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影响的研究进行梳理。
【关键词】科技金融;高新技术产品;金融约束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1.研究背景
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经济实体,技术含量、劳动生产率和附加值都明显高于传统产业,通过持续研发创新、知识扩散等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目前我国产业结构正在进一步优化,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不断建成,93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83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27个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地。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浙江省2015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46家,累计7905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4910亿元,增长6.9%,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37.2%,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为55.7%,高新技术产业在规上工业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充分发挥了科技对工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因此,进一步优化高技术型企业的发展环境,通过科技与金融对接方式的创新,缓解高新技术产业的融资压力,促进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的持续发展,已成为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学术界所关注的热点,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国内学者从科技金融的定义、金融创新产品的设计以及金融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现状和途径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指出商业银行、风险投资、科技担保、科技保险等多元化的科技金融产业链协同作用,能够降低高新技术企业创新风险。结合美国、德国、日本等国的先进经验,在理论和逻辑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我国建立各种科技金融机构的政策建议,包括建立政策性金融机构、发展风险投资等。对我国目前科技金融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我国科技金融对企业技术创新促进作用不充分的根本原因,从而探索我国科技金融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的有效途径。
(2)现实意义
2011年8月,浙江省科技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的若干意见》;2011年12月,浙江“杭温湖甬”科技金融结合试点获得科技部等部门同意,基本形成了科技财力资源、创业投资、科技资本市场、科技贷款和科技保险等科技金融服务产业链;截至2014年,已设立杭州银行科技支行等9家专门服务于科技企业的银行。2015年8月25日,国务院批复杭州和萧山临江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根据批复:“国务院同意杭州国家级高新区享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相关政策,同时结合自身发展特点,积极科技金融结合、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等方面先行先试!”截至2014年底,杭州、温州、嘉兴、湖州、绍兴等8个地市设立了共计29家科技信贷专营支行,对科技型企业表内外授信余额191亿元。然而,从试点现状来看,还存在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真正融资困难的高新技术企业仍然难以获得金融支持,服务体系还需进一步健全。
二、国内外有关研究现状
1.金融发展对企业技术创新作用的理论和实证
(1)国外关于金融发展对企业技术创新作用的理论研究
国外学者较早就开始关注金融对于创新的作用。西方学者重点研究了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作用,而金融发展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并未引起学者们的足够重视。King & Levine(1993)基于新熊彼特增长模型框架并结合金融微观理论的发展,揭示金融体系为技术创新活动提供的四类服务:评估企业家、筹集资金、分散风险和评估技术创新预期收益。Martin(1996)做出了假设,认为企业创新成功的概率受企业家的努力程度影响,而努力程度并不能完全被外部人所监测,这种信息摩擦导致金融中介机构作为代理监督者出现。Martinelli(1997)认为中小企业受到了银行借款限制,因此贷款利率偏高。从金融风险的角度。
Allen和Gale (2000)认为,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更能够推动成熟技术的传播,而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更适合创新技术的扩散。Winton(2004)等以不完全契约理论为基础,对资金提供方在给予高科技企业融资时面临的信息不透明、逆向选择和道德问题等风险进行评估,设计了高科技企业合理的融资结构。Kaplan (2003)认为风险投资通过参与企业管理、制定发展战略、监管公司活动和雇佣管理层等途径来支持高科技企业的成长。Michelacci and Suarez (2004)指出,资本市场能通过信誉资本的循环促进企业创造、创新和成长。由于激励和信息问题,初创的小企业比成熟企業面临更高的上市成本。
(2)国外关于金融发展对企业技术创新作用的实证研究
在Beck and Levine( 2002)的基础上,Binh, Park and Shin( 2005)检验了金融结构与产业增长的关系。研究样本包括26个OECD国家的26个产业数据(1991-2001年),在这些国家中,金融发展水平较高,但金融体系存在结构性差异,且产业划分采用的是技术标准,而非融资特性。Liu Lin(2003)通过实证说明金融体系的建设能够推动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Carlin and Mayer(2003)提出了关于银行集中度对企业技术创新作用效果的第三种观点,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银行集中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效果不同。Fabio和Luigi (2008)研究了地方银行发展对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银行业的发展能够缓解小企业的资金短缺,进而刺激企业进行研发。
(3)国内关于科技金融对企业技术创新作用的理论研究
杨茜(2008)从资本市场、商业银行、创业投资以及政府四个方面研究了科技金融体系的搭建。赵昌文等(2009)认为科技金融是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系列的金融工具、金融制度、金融政策与金融服务的系统性、创新性的安排。游达明等(2011)认为科技金融发展需要借助平台的作用,更好地使企业进行投融资发展,并且对平台发展模型进行了分析评价。张杰 (2007)和滕云(2010)分别对金融发展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综述性的研究。在对国外有关金融结构对技术创新影响的文献进行了梳理之后,刘志彪(2007)指出,金融结构差异对技术创新存在显著影响,由此解释了,在金融结构和金融市场发育程度不同的国家,经济增长的程度和方式也存在差异的内在原因,其中的传导机制就是不同的金融结构通过影响一国的技术创新活动和高研发、高创新密度产业的金融资源配置来实现。
(4)国内关于科技金融对企业技术创新作用的实证研究
在科技金融的实证研究方面,张军(2005)使用中国的省份面板数据构建了固定效应模型,研究了中国各地区生产率的变化如何受到金融深化過程的影响。通过构建对金融深度的适当测度,发现金融深化对生产率(即技术变化的速度)有显著的正效应。李颖等人(2009)以广东省 100 家企业为样本,发现不同金融资源对科技创新的影响不同。朱欢(2010)对我国31个省(区、市)2000年到2007年之间反应企业科技创新投入和产出的数据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银行贷款规模与企业技术创新正相关,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对企业技术创新作用效果不明显。李湘宁等(2012)对江苏科技金融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江苏省高技术产业倍增计划的具体可行措施。居敏敏(2013)以张江高科技园区内的种子期企业为研究样本,发现该园区内企业科技金融资源的来源主要有自有资金、银行贷款、天使投资以及风险投资。
2.融资约束理论
(1)信贷配给理论
Stiglitz 和Weiss(1981)认为,金融市场上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由于银行难以识别贷款人,所以在存在超额贷款需求时,为避免逆向选择,银行会在一个低于竞争性均衡的利率对贷款申请人实行信贷配给,以确保资产质量,实现预期收益最大化。相比大企业而言,中小企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更为严重,因此中小企业是更主要的信贷配给对象。学者普遍认为信息不对称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最主要原因,并且从不同角度提出建议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对创新融资约束程度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有企业资本结构、规模和技术特征。现有研究认为,债务比例较大的企业在创新中受到的约束较大(Opler &Titman,1993)。这主要是因为维护债务需要一个较为稳定的现金流,这会影响企业对创新的持续投入(Chung&Wright,1998)。融资模式也与创新类型特点相关,债权融资与渐进性创新有关,而股权融资则与研发密集型创新相关,如医药行业(Casson , Martin, Nisar,2008)。
(2)银行业市场结构不合理理论
金融体制是影响企业创新融资约束程度的主要因素。Gorodnichenko & Schnitzer( 2010) 对发展中国家研究表明,较低的金融发展水平对企业融资和创新活动起到了明显制约作用,从而降低了微观经济的产出水平。
(3)信息不对称理论
概括起来,Ross(1977), Heinkel (1978 )和Potevin(1989)等认为,由于信息不对称的普遍存在,企业管理者通常会拥有投资机会和资产质量等私人信息。Leland和Pyle (1977)认为,管理者通常是风险厌恶者,股权融资比例下降会消减管理层福利。
3.政府行为理论
政府介入中小企业融资,西方国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府建立融资担保体系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研究发现,政府通过建立政策性担保体系不但可以撬动更多的资金对中小企业融资的麦克米伦缺口进行弥补,更重要的是能将政府行为对自由市场的破坏降低到最低程度,保护多个自由经济主体间的公平竞争,同时还能通过向市场提供公共产品的方式充分地体现政府对市场经济的适度干预。罗伯特.巴罗(Robert. Barro)将契约理论引入了对融资担保的研究,并研究了担保的交易成本对债务合约的影响。目前国内研究政府行为介入中小企业融资的文献还不多,基本集中于政府行为、政府财政补贴及绩效等单一方面的研究。
国内理论界对于政府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并没有系统的研究,基本集中于政府介入的原因和可采取的措施,但这些研究尚不系统,仅是针对政府介入的某一项措施进行研究,如政策性金融、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等。巴曙松和王国刚,就中小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融资进行论述,探讨了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作用。王宜四则认为建立“统一互联”的多市场主办主体的产权交易所是是实现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主要方式。
参考文献:
[1] Saint-Paul G. Financial Market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9(36):763-781.
[2]Myers S. The Capital Structure Puzzle[J].Journal and Finance,1984( 3).
[3]朱雨良,陈柳钦.高技术产业发展融资问题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8(4):53-58
[4]翟淑萍,顾群.金融发展、融资约束缓解与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资效率研究[J],经济经纬,2013(2):138-14.
[5]赵昌文.科技金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7.关于影子银行的文献综述 篇七
——基于风险分类角度的研究
摘要
金融改革与创新使影子银行体系迅速发展,成为当前金融结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内外学术探讨的热点问题。本文首先简要介绍影子银行体系的提出以及发展过程,然后着重从影子银行的风险分类角度,将其风险分为高杠杆率、流动性风险、信息不对称以及不透明、风险的跨期跨境传递,分别从各类风险的现状、影响、来源以及监管等方面对影子银行体系作出文献综述。
关键词:影子银行;风险分类;风险来源;监管;传递性
一、概念的提出和发展
影子银行体系(Shadow Bank System)的概念,是在2007年的美联储会议上被提出的。Paul McCulley(2007)认为影子银行泛指具有传统银行的业务和特点,却无银行之名的游离在在银行体系以外的机构。同年,Gross提出了影子银行体系的概念,定义利用高杠杆率的贷款的银行体系为影子银行体系,这个系统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债券保险公司、结构性投资工具(SIV)等非银行金融机构。2008年,Roubini完善了影子银行系统的概念,称其为“影子金融系统”,此时影子银行的存在和作用才逐渐被接受。同年,这种非银行运营的金融机构和融资方式也被定义为平行银行系统(The Parallel Banking System)(盖特纳,2008)。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2008年10月使用“准银行体系”来表示一些拥有和银行类似的机构和职能,却不受到中央银行和国家金融安全网的监管和保护的金融企业。美国“ 金融危机调查委员会”(FCIC)在2010年的一份报告中将这种金融活动不受或少受监管的负责资金融通的金融活动定义为“类银行”(Banklike)的金融活动,不属于传统商业银行体系。杜亚斌(2010)年认为,准银行体系,影子银行体系,平行银行体系的概念在实质上是一致的,都是指履行银行职能、逃避银行监管的类似银行的实体。在2011年
关于影子银行的文献综述——基于风险分类角度的研究
4月,金融稳定委员会(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在综合以及考察了各方面的因素和学说后,定义影子银行体系广义上是指由在常规银行体系之外的实体及其活动所组成的一个信贷中介系统(system of credit intermediation);而狭义上是指上述系统中那些具有系统性风险隐患和监管套利隐患的实体及其活动;此外这个体系还包括那些仅为期限转换、流动性转换以及杠杆交易提供便利的实体(如金融担保机构、债券与抵押贷款保险商以及信用评级机构)。袁增霆(2011)认为,影子银行不单指那些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金融机构,包括一些与传统银行业务类似的业务部门和金融工具;不仅包括非银行金融机构及业务,还包括银行机构内部的影子银行部门及业务。
巴曙松(2009)总结了影子银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采用批发形式的交易而非商业银行的零售模式。第二,由于影子银行的产品结构复杂,可公开披露的信息很少,由于其主要通过柜台交易,信息披露制度也不完善,影子银行的场外交易信息不够透明。其三,为了实现资本金的规模,实行举债经营,具有非常高的高杠杆率。此外,袁增霆(2011)认为影子银行不是一个独立的部门,因为影子银行系统中的投资银行,货币市场基金,对冲基金,证券化机构等等都是依靠商业银行而存在的,没有商业银行的职能配合,影子银行也不会存在。
基于影子银行的独有的业务模式,其也存在风险累积与放大的特点。本文将其风险主要分为以下四类:高杠杆率、流动性风险、信息不对称以及不透明、风险跨境跨行业传递。分别从各风险的概念、现状、来源以及监管等方面,探讨影子银行的业务模式特点以及可以采用的监管手段。
二、高杠杆率
(一)高杠杆率的现状及影响
国内外文献认为影子银行的一大主要风险在于其高杠杆率。由于没有商业银行那样丰厚的资本金,投行、基金等金融机构大量利用财务杠杆举债经营。龚明华、张晓朴、文竹(2011)认为,影子银行被媒体形象地喻为“在刀尖上跳舞”,正是由于其高杠杆率造成的高风险。房地美和房利美两家公司杠杆率2007年高达62倍,私募股权基金在收购兼并时,债务通常占收购总价的60%~90%。易宪容(2009)则列举了更为具体的数据,说明了国外影子银行的高杠杆率的特点。有研究估计,美国金融产品交易合约总额大概有530万亿美元,其中信贷违约掉
关于影子银行的文献综述——基于风险分类角度的研究
期(CDS)超过60万亿,但是与其对应的是,它们赖以发起的担保品即物质金融资产实际价值只有2.7万亿,其杠杆率达到200。IMF的研究也表明,截至2007年底,世界上10大投资银行控制的资产超过13万亿美元,平均杠杆率约为30.6,相比于2003年不到23的平均杠杆率增长了接近30%。如图1所示,美国影子银行体系的负债迅速增长,已超过传统银行负债规模。现任美国财长盖特纳在2008年6月的演讲中指出在本次繁荣期间,金融体系的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影子银行金融体系变得非常大,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占比迅速上升,在货币和资金市场上尤其如此,他同时列举了一系列数据说明了美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快速增长。
图1 传统银行同影子银行负债规模的比较
资料来源: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
很多文献研究认为,正是由于影子银行体系的高杠杆率风险,放大了金融危机的全球影响。Hsu&Moroz(2010)认为,影子银行体系的“挤兑”是次贷危机向整个金融体系蔓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Brunnermeier(2008)指出,高杠杆运作的影子银行由于更高的保证金要求和资产贬值而被迫去杠杆化又引发了新一轮的损失。FCIC(2010)则从影子银行脆弱性的角度,认为由于高杠杆、依赖于短期资金市场、缺乏明确的政府支持,影子银行在金融困境下表现得极度脆弱,这种极度脆弱性很容易传导到传统的商业银行体系,从而引发金融危机。
(二)高杠杆率的风险来源
关于影子银行的文献综述——基于风险分类角度的研究
影子银行的高杠杆率主要源于其特有的业务模式。传统银行体系其资金主要来源于存款,在留取一定存款准备金后再做贷款,其以零售为主导,并受到监管部门的严格监管。与传统银行体系不同,影子银行采取了一系列所谓的金融创新,能够在短期内迅速发展起来,突破了现有的银行监管制度与体系,把金融衍生品的设计建立在不存在的假定之上,并形成了一套高风险的运作方式。尽管通过金融杠杆提高盈利能力是金融机构获利的模式之一,但过高的杠杆率使得金融机构在面临重大的非预期损失时,将迅速丧失清偿能力,由此导致这类金融机构追求过高的杠杆率而形成巨大的潜在风险。
1.缺乏监管
巴塞尔协议限制了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的最低比例,由此限制了商业银行的业务规模。不同于传统商业银行,影子银行没有受到这一限制,它可以在自有资金可能非常小的条件下开展规模非常大的业务,从而形成很高的信用扩张倍数,造成高杠杆率的特点。在低利率和房价不断上涨的情况下,这类证券的风险虽大但没有体现出来。因此高杠杆率的风险具有隐蔽性的特点,但是当低利率以及房价不断上涨的情况改变时,高杠杆率的风险将造成市场恐慌,放大累积的风险。
2.财务担保
影子银行造成高杠率的另一来源是以隐性或显性方式提供流动性便利和财务担保来降低其他机构的短期融资成本,容易加剧影子银行体系内部的杠杆累积。BIS(2009)指出2007年底美英主要对冲基金杠杆率超过50倍,房利美、房地美杠杆率高达62.5倍。何德旭、郑联盛(2009)认为在市场信心丧失、抵押物价值下跌、保证金率提高时,影子银行体系的高杠杆业务可能引发突然的去杠杆化和资产降价甩卖现象,造成自我强化的资产价格下降循环,加剧系统性风险的累积,放大经济顺周期性。此外,影子银行还可能被传统银行利用以提高杠杆率,规避资本充足性和流动性监管要求。
3.证券化产品
影子银行中的证券化产品基本上都是通过高度数学化的模型计算风险而设计出来的既具有带来更高收益的优势,也可能极大的放大风险。如果房价上升,像在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的情况,或者这些资产的品质能够维持在模型的安全
关于影子银行的文献综述——基于风险分类角度的研究
范围内,那么影子银行不仅能够获取高收益,而且这种证券化按揭产品表面上也能够分散风险。但是当房价降低或者低利率时,证券化产品将把其中的风险无限放大。易宪容(2009)指出正是由于影子银行主要采用批发业务模式,进行很多的金融创新业务,同时其场外交易又缺少谨慎监管,这就容易导致这类金融机构追求过高的杠杆率而形成巨大的潜在风险。
(三)高杠杆率的风险监管
国外由于影子银行发展较快,对于风险防范与控制已相对完善。国内的学者在国外现有制度的基础上,提出了监管建议。曹勇(2011)从微观及宏观视角,提出要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测,防范由于高杠杆率造成的风险。他认为首先考虑基于微观视角,通过收集市场调查数据、公开出版物及从商业性资讯供应商获取相关金融产品的存量与流量等市场数据信息,测算影子银行机构和产品的规模。同时可以通过收集传统银行部门或其他受监管部门(如保险公司)的交易对手信用敞口数据,识别影子银行向传统银行体系的风险溢出效应。这些定量微观数据可以为监测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其次是基于宏观视角,以资产绝对额及其与总债务、GDP、传统银行体系规模的相对量估算影子银行体系金融资产的规模和增长速度,为管理当局提供从微观视角无法及时掌握的风险警示信息,有助于评估影子银行和非金融部门的融资脆弱性。陆小康(2011)则从控制杠杆率的角度,认为应该强化杠杆率限制,建立覆盖总杠杆率、表内杠杆率和表外杠杆率的上限管理机制。
具体而言,国外采用的风险监管措施主要是将影子银行体系纳入监管,关注其系统性影响。美国政府于2009年3月26日公布的金融体系全面改革方案,旨在对诸如对冲基金之类的金融市场主要参与者实行更严格的监管。方案采用建立针对场外衍生品市场的全面监管、保护和披露框架以及建立一个中心机构处理所有标准化场外交易合同两个方面的手段,提高监管要求,减少交易对手风险,鼓励推广交易所交易工具的使用。龚明华、张晓朴、文竹(2011)对此进行了补充,他们总结了这一措施包括的将私募股权和对冲基金纳入监管以及推进场外衍生品进场交易两个方面。首先,将私募股权和对冲基金纳入监管。美国2010年7月份通过的金融监管改革法规定,资本总额达到一定数额的私募股权和对冲基金投资顾问公司须注册及监管。欧盟在2009年4月发布的《另类投资基金经理指
关于影子银行的文献综述——基于风险分类角度的研究
令》草案中规定,超过一定规模的对冲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需监管机构的许可以及进行信息披露等。其次,推进场外衍生品进场交易。美国要求场外衍生品交易转至交易所交易并进行中央清算,由此实行更为严厉的监管。英国要求衍生产品标准化,探索引入中央对手方清算机制。
三、流动性风险
(一)、风险的来源
一些学者认为,影子银行给市场带来的流动性风险与市场其他金融机构具有一定融资缺陷有关。
Epstein(2005)从金融市场的角度来分析了这个问题,影子银行的一些业务,如金融衍生交易,资产证券化使市场的流动性极大地提高,金融衍生品的价值和交易量也会增长,但是这种增长是过度的,会引起虚拟价值飙升,不能良好的表现实体经济变化和经济运行状况,对市场不利。巴曙松(2009)认为,影子银行带来的致命性风险可能来自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反作用,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又会造成借款人的道德风险和贷款机构的逆向选择。首先,由于投资者追求高回报,会对一些杠杆较高的金融产品有很大的需求,同时,风险评级机构受到金融产品发行者的劝说,放松了评级要求。这样一来这种高杠杆的金融产品处于极高的风险中,对市场的安全造成一定的危害。而对于影子银行,由于货币流动性萎缩,房价下降,本身就对流动性需求,市场信息和资产价格波动更加敏感,在市场出现危机时更容易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王达(2012)认为,影子银行体系在商业银行中信贷资产中数目比较大,由于相对而言信贷市场的流动性好,定价机制比较完善,并且交易成本比较低,所以参与者众多,也更刺激了这种信贷的增加。一旦发生危机,由于波及面广泛,是不容易避免的。McCulley, P(2007)也认为,由于联邦基金利率和罚息利率不够高,基金市场才是真正吸引投资者的地方。此外,自2003年开始实行的贴现窗口制度实行的并不理想,事实上美国国内的流动性已经比较差了,所以贷款者宁愿尝试私人间的借贷或是其他方式。还有,美国的流动性不足,但是国内仅仅是扩张了信贷,没有让社会实体财富在同一时间增加,必然会导致一些灾难的发生。在2007年由于美国贝尔斯登旗下的对冲基金被宣布停止赎回,引发投资者撤资,也是对于影子银行的第一次资金溃
关于影子银行的文献综述——基于风险分类角度的研究
逃。再加之其他原因,美国市场的流动性大大降低,由过剩变成了紧缩,更多的影子银行也卷入了流动性危机。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影子银行期限错配的业务模式为市场带了来巨大的流动性风险。
杜亚斌(2010)影子银行的负债主要是一些短期融资,是通过在短期资本市场发行的资产支持票据,而影子银行的资产期限比较长,这导致了其资产和负债时限的不一致,会改变信用期限的结构,从而导致期限错配。钟伟(2011)认为在流动性错配的情形下,一旦市场不稳定,影子银行将面临被挤兑的情形,大量资金撤走而无法在短期内变现其长期资产,从而陷入流动性不足的情形。徐滢(2011)则认为融资工具违约率上升时,影子银行体系会收到融资能力方面的冲击。
(二)、风险规避
首先是要对影子银行做到有效的监管。
杜亚斌(2010)认为应当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来控制市场上流动性风险,促进各类监管机构的信息共享程度,设置更严格的流动性要求,限制影子银行金融产品的杠杆率。
钟伟(2011)提出美国金融监管当局使用沃克尔规则,建立了影子银行系统和一般银行系统之间的防火墙,严格限制了一些大型金融公司的业务。如禁止银行投资过多的基金产品,控制一些大型金融公司的自营业务,并要求银行减少类似存款保险体系之类的投资活动,剥离大额可兑换票据等高风险衍生品。英国提出加强要加强信息披露和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配合,降低银行体系和其他金融体系间性套利的可能性。在信息披露方面,要设置职责明晰的监管主体,确定有效的信息披露内容,还要通过改变被评价方付费的业务模式,保证评级机构的社会公信力,提高评级的透明度。朱孟楠(2012)认为,不光要将影子银行常见的一些形式和机构纳入监管范围,还要针对不同的机构的特点,进行多角度的监管和信息披露,对流动性,引入资本等方面进行严格的规定。
Pozsar et al.(2010)认为,对于影子银行应采用“功能监管”而非“机构监管”,因为传统银行与其具有相同的功能,不同的监管会导致监管套利的发生。对于可能出现的监管套利情况,朱孟楠(2012)补充,在监管的过程中,应采用
关于影子银行的文献综述——基于风险分类角度的研究
以下的手段:当对传统银行监管比较宽松时,对影子银行进行部分监管,以提高社会福利,当传统银行监管宽松式,则对影子银行彻底监管,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优化。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应当对影子银行提供必要保障。
杜亚斌(2010)认为,因为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一样,也有发放大规模的贷款和融资等业务,影子银行应当建立与商业银行存款保险金制度类似的保险制度抵御挤兑风险,相关监管单位应当引导一些通过考核的影子银行办理商业保险,使其在遭遇比较严重的风险时,能获得合理的保险金和流动性,以保障其部分业务。巴曙松(2009)认为,由于影子银行的自有资金量和其业务规模不搭配,信用扩张倍数比较大,容易引起流动性风险,影子银行也应当像商业银行一样,受到资本充足率的限制。
四、信息不对称及不透明
(一)信息不对称及不透明的特点
影子银行主要进行不透明的场外交易,其产品结构设计非常复杂,而且鲜有公开的、可以披露的信息。这些金融衍生品交易大都在柜台交易市场进行,相比公开市场来说,这一市场的信息披露制度很不完善。
(二)信息不对称及不透明的风险来源
影子银行不同于传统商业银行,其一般采用的是批发业务模式,由于不能获取比较完整的信息,不能有效的进行个体风险的鉴别与控制,从而形成信息不对称以及不透明的风险。
1.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国外的影子银行进行的主要业务之一是资产证券化,在这一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逆向选择是指贷款银行由于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将利率风险及信用风险等转移出去,不需要持有贷款至到期为止,因此会强化贷款人盲目信贷扩张的激励,而不注意贷款的品质控制问题。道德风险是指这种信贷模式不仅在事前不会认真筛选借款人,在事后也不会认真监督借款者,不进行有效的风险防范。
2.资产证券化的虚假包装
关于影子银行的文献综述——基于风险分类角度的研究
巴曙松(2009)认为影子银行的产品结构设计非常复杂,其设计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大都在柜台交易市场进行,信息披露很不充分,使得包括对手风险在内的一系列风险都未被监管机关以及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所认识和警觉,更难以由监管机构监管。对于这些复杂的衍生化金融产品来说,其复杂结构下的风险即使是最为精明的投资者也是无法识别的。由于这些证券化产品的投资者没有能力来识别产品蕴藏的风险高低,所以诸多投资者往往就会在这种过度包装的迷惑下进入市场,也使影子银行有可能通过复杂的设计以及虚假的包装隐藏金融衍生品的风险。
3.信息透明度低
Deloitte(2009)认为影子银行为了提高证券的发行规模以及收益率,在淡化证券的基础资产的同时,强化证券化过程中的附加值,减少信息披露。何德旭、郑联盛(2009)认为正是由于证券化过程过于复杂,很多机构投资者对证券化产品的定价没有深入了解,主要是依赖产品的信用评级进行投资决策。由此造成了信用评级较高的证券化产品受到市场的非理性追捧,积累了市场风险。
国外影子银行的主要业务是证券化业务,国内的影子银行发展较晚,业务主要集中在资产证券化、银行表外业务、场外金融衍生品、私募基金、民间信贷等。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规模小,产品单一,风险较高的信贷类衍生品尚未推出,主要的金融衍生产品是利率衍生品和外汇衍生品。其他的业务也都还在发展阶段,有场外交易透明度低,隐含风险较大等问题,有待更多的监管措施的管理。
(三)信息不对称及不透明的风险监管
对于影子银行信息不对称及不透明问题,国内外文献也提出了一定的监管建议。龚明华、张晓朴、文竹(2011)认为可以效仿美国的措施,督促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方履行风险管理责任。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法要求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证券化产品发行人必须将至少5%的风险资产保留在其资产负债表上。但是其也指出美国监管手段将提高影子银行体系透明度、降低信息不对称作为主要的监管手段,措施偏于温和,对影子银行风险管理和控制的监管要求欠缺。巴曙松(2009)提出设计信息披露机制将成为未来金融监管的重点。探索新的金融市场信息披露制度,提高金融产品和金融市场的透明度,以简洁易懂的形式让投资者充分了解相关信息,完善场外交易市场的信息披露新的制度模式。
关于影子银行的文献综述——基于风险分类角度的研究
五、风险跨境跨期传递
影子银行之所以会受到人们如此多的重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引发了这次美国的次贷危机并将自身的风险通过各种渠道传染扩散至整个金融体系甚至世界金融市场,导致了世界经济的大幅波动。但是各国学者更多的是将精力放在影子银行系统的运作和监管上,然而不能理清影子银行的跨行业和跨国境的风险传导,很难制定出针对性的措施,当再次遇到类似的问题时,人们仍然会手足无措。在该部分,我们将着重讨论各国学者分析影子银行的运作如何会带来风险的极大的传染性及他们给出的相关监管建议并进行综合,给出自己的观点。鉴于美国的影子银行系统的高度发达和代表性,我们将主要参考关于美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研究内容。
(一)资金的流动会导致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传导至商业银行体系
1.风险来源
影子银行的资金严重的依赖与银行间批发市场,由于其资金来源的单一性,当市场发生波动时,如果其资金来源得不到满足,极易造成流动性危机,由于其自身的高杠杆率,这种流动的不足往往会被多倍放大。而影子银行也遭受冲击,往往会殃及鱼池,其资金来源的商业银行在未能及时将资金抽回时则会遭受损失。同时,由于过度依赖与机构资金,商业银行的危机往往也会扩大至影子银行,从而形成双向的危机传导机制。Gorton和 Metrick(2010)提出,影子银行体系的“存款人” 主要是现金充裕的机构投资者,具有他们有专业投资经验并掌握大量市场信息,对风险因素十分敏感,一旦行情发生变化,往往会率先抽离资金并引发“羊群效应”,从而诱发对影子银行体系的挤兑。
2.防范措施
面对影子银行体系的这一特点,需要扩大其资金的来源,避免依赖性的产生。可行办法有以下几种:(1)鼓励个人投资和私募资金的介入,加强债权人对影子银行业务运营中的风险的知情权,借此来扩大影子银行的资金的来源途径的同时抑制其风险的膨胀。(2)影子银行通过自身的业务创新,吸引公众的投资,这方面可借鉴大额可转让存单或者基金的模式。
3、鼓励影子银行在货币市场上和资本市场上进行资金的融通。
(二)业务的往来会导致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扩散到其他的金融行业
关于影子银行的文献综述——基于风险分类角度的研究
由于影子银行的业务的灵活性和复杂性,其业务行为在满足商业银行不能满足的资金需求带来融资便利的同时也会将业务触角深入其他金融行业。另一方面由于影子银行的产品往往由复杂的衍生品进过多次复合和再衍生而形成的,其现金流和风险的来龙去脉往往难以识别。例如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影子银行的结构化衍生品就对在金融危机的扩散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不合格贷款着的贷款被商业银行出售给影子银行,影子银行通过资产池的结构化和增信,在将它出售给投资者。由于影子银行在其中的操作,使得风险和收益分离,商业银行和投资者都不能清晰额了解其面对的风险,盲目扩张,最终由于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导致了多个机构的危机。同时,AIG等保险公司为了扩大盈利能力而开发的CDS业务也卷入其中。终于,由于影子银行体系业务的复杂和长链条性,整个金融体系都不可避免的受到重创进而影响到实体经济。对于风险的传染是难以通过金融分业一刀切除的,因为金融监管的脚步往往跟不上金融创新的节奏,需要在影子银行体系和其他行业之间建立有效地风险隔离机制,允许与收益对称的在合理的可控范围之内的风险的跨行业分散,对于那些已经远远超过金融机构承受能力的风险则要尽早隔离,避免对其他机构和行业产生冲击。
(三)影子银行的业务行为对金融市场的结构产生影响 世纪70年代以来的美国金融业的合并趋势在促进了影子银行的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改变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影子银行体系的资产证券化功能使其在事实上成为了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一个二级市场。由于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和金融创新带来的效益,该市场的交易成本低、定价机制完善、流动性高,商业银行有足够的动力将其信贷资产在这个二级市场上出售以获得流动性并进行下一轮的信贷行为。因此,美国商业银行发放的贷款不必等到到期就可收回,而在二级市场的货币和不断进行信贷和资产出售的循环中带来了巨大的乘数效应,直接扩大了商业银行的收益,在这种利益的驱动下,商业银行更像是一个生产厂商,它的产品就是信贷资产,因为市场的需求远远大于其制造能力,所以无论其生产多少都是有利可图的,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不再关注风险,生产出了很多不合格产品----次级贷款(Pozsar等.,2010)。影子银行业务的增长在扩大了市场的流动性的同时也会带来虚拟资产在成交量和成交价格上的大幅上涨,这会吸引其他行业的金融机构来参与这项业务,这也改变的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内容。然而,关于影子银行的文献综述——基于风险分类角度的研究
历史经验表明,过度的金融创新带来的资产价值的大幅增长并不能反应美国实体经济的真实情况,反而会进一步加剧美国本来就很严重的过度金融化(Epstein, 2005)。针对这一现象,必须要求其他的金融机构在进行跨行业业务的扩展时要审慎的面对可能的风险,防止金融机构由于受利益的驱动而放宽安全边际,参与一些已经存在泡沫的投资活动。
(四)影子银行的影响具有全球性特点
影子银行在金融市场中的特殊地位和美国金融的高度发达决定了其影响也是全球性的。最后,美国金融市场在全球金融市场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其影子银行体系也是全球化的。一方面,以德国的州银行(Landesbanks)为代表的许多欧洲国家的商业银行购买并持有美国AAA 级以上的资产支持证券和有担保的债权凭证,从而成为美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存款人”之一;另一方面,一些欧洲商业银行还通过出售信用卖空期权(credit put option)合约的方式成为美国“外部” 影子银行体系中的私营信用风险承载方,从而参与美国影子银行体系的信用转换。此外,欧洲国家的一些大型商业银行还将其在欧洲发放的以英镑或欧元计价的抵押贷款证券化后,通过货币互换交易转化为以美元计价的证券资产,然后再出售给美国的机构投资者。换言之,美国的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充当了全球影子银行体系的“存款人”(王达,2012)。关于超越国境的问题的解决,一国的监管显然已经不能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国际间的合作和国家组织在其中的平衡和协调。此外,世界范围内金融市场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发达国家的金融危机往往会向发展中国家不成熟的市场进行扩散,这就要求各国抓紧建设金融体系,完善相关制度,建立全面的面对外来冲击和风险的保护和防御体系。
六、对我国的借鉴和启示
我国的影子银行业尚处在发展之中,结构相对简单且金融体系不健全,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影子银行体系有较大的差别,需要针对自身的特殊情况进行相适应的引导和监管。龚明华等(2011)提出了我国现在的影子银行的三个特征:首先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较小且运作结构单一;其次我国的影子银行系统相较于欧美国家具有较低的杠杆率;最后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源与发达国家成熟的金融市场有较大的差别,主要来源于资产证券化、私募基金、民间借贷、结构化金融
关于影子银行的文献综述——基于风险分类角度的研究
衍生品和监管的不足。同时提出了完善监管的几点建议,包括健全金融立法,填补法律空白;根据影子银行机构不同的影响程度和风险水平,实行动态比例监管;建立有效的风险防火墙,强化金融机构自身风险管理;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朱孟楠等(2012)认为目前我国的影子银行体系仍处在初级阶段,主要形式有商业银行体系中的准信贷行为,例如商业银行的各种结构性理财产品和游离于金融监管体系之外的民间金融。其中,民间金融在我国影子银行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为各种拥有融资需求而不能通过商业银行体系满足的市场主体提供了流动性,在我国融资仍以间接为主的情况下,民间金融已经成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一个重要渠道。王增武(2010)在以银行理财产品为例分析了影子银行体系对我国的货币供应量的影响,提出影子银行的业务行为会增加货币的供应量,使其远高于中央银行设定的信贷规模上限,从而干扰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制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的无序期货投资交易、乱集资、地下钱庄、农村基金会、非法投融资等,都是影子银行在中国的体现。我们认为,我国的银行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种形式上:
1、银行结构化理财产品。这是我国影子银行最重要的产品形式。银行通过出售结构化产品聚集资金,避免了对于储蓄的监管,再将这些资金投入证券市场或进行信贷,这种业务不会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完全反映,但是在事实上承担了商业银行的信贷融资功能,只是以另一种形式进行。此外,我国的银行经常会与信托机构进行合作,但是信托机构在很大程度上将资金投向了政府的基础建设工程,虽然有国家税收作为保证,但是风险的过度集中毕竟不符合金融机构的行为准则。
2、资产证券化产品市场。建设银行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是我国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开端。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6月,共11家金融机构累计发行的17单证券化产总额约为700亿元,且证券化产品的基础资产也由一般的住房贷款扩大至其他贷款范围。总体来说,我国的资产证券化刚刚起步,仍非常弱小,二级市场不够发达且缺乏相应的发展经验和监管制度措施。
3、私募基金。由于缺乏适当的投资渠道,我国的私募基金产业近些年发展的很快,但是相应的制度建设却未能跟上。由于缺乏基础的金融知识,基金份额持有者的权益往往不能得到足够的保护甚至出现了大量的非法集资的案例。同时,由于投资理念的不成熟,我国的私募基金往往又不在监管范围之内,往往会成为热钱对金融系统的稳定产生冲击。
4、关于影子银行的文献综述——基于风险分类角度的研究
民间金融。由于融资需求不能满足,我国的民间金融一时成为部分中小企业和个人的主要融资渠道,小额借贷和典当行如雨后春笋般挤满了大街小巷。但是由于其自身制度和财务管理的不完善以及民间金融过度趋利带来的高利贷性质,民间金融一度成为了威胁国民经济稳定和发展的毒瘤,温州的民间借贷危机就是这些问题的集中爆发和体现。目前,这种情况已经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对民间金融进行规范和引导成为一个热点议题,温州的试点也是我国民间金融改革的一个前沿阵地。
在我国影子银行业起步时间尚短的情况谈论对其的监管似乎有些杞人忧天,但是一定程度的未雨绸缪还是有必要的。制度的健全,法律的规范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直是众多学者讨论的重点,但目前在这一方面都未能给出具体的可行性的建议,只是泛泛的谈论这两个方面的监管。文维虎和陈荣(2010)在分析了我国影子银行业的现状后提出,我国的影子银行体系尚处于幼年期,对其进行监管要适度,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并提及了“海南发展银行”和“广东发展银行”的例子。李杨(2011)从影子银行的发展中得出了对于金融创新的一些启示,他认为我国的金融创新首先需要全面转变理念,将金融业从高高在上的金融资源的垄断者的地位上“下凡”到为企业和居民提供服务的现代服务业的新平台上;从以融资为能事的金融中介功能,全面转移到以收集、生产、传递和使用信息为根本要义的新机制上;从满足于存、贷、汇、兑,全面转移到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做”的金融产品和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上;从热衷于兴办机构,转移到激励交易、向提高流动性要效率的现代金融发展的道路上;从主要依循政府设计、批准和运动式推进的极具行政化色彩的老路,转移到依靠市场机制和亲知经济活动的微观经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上。
主要参考文献
[1] 巴曙松.金融危机下的全球金融监管走向及展望.西南金融.2009(10)[2] 巴曙松.加强对影子银行系统的监管.中国金融.2009(14)[3] 曹勇.对影子银行体系及其管理的几点思考.银行管理.2011(8)[4] 杜亚斌、顾海宁.影子银行体系与金融危机.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25)
关于影子银行的文献综述——基于风险分类角度的研究
[5] 龚明华、张晓朴、文竹.影子银行的风险与监管.中国金融.2011(3)[6] 何德旭、郑联盛.影子银行体系与金融体系稳定性.经济管理.2009(11)[7] 李世宏.影子银行监管:国际动态和启示.中国金融人论坛: http://.Nov.2007 [24] McCulley, P.Teton Reflections.PIMCO Global Central Bank Focus.Aug/Sept.2007
8.文献综述写作的基本格式 篇八
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的文献综述部分,往往是同学们比较困惑的问题,也存在不少的误解。不少同学把文献综述写成是论文的梗概或缩写,也有些同学是干脆罗列文献充数,个别同学甚至是在论文完成以后再开始文献综述的写作!在指导学生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我觉得这个问题比较突出,亟待解决,为此专门写就此篇短文,希望能够对学生有所帮助。
一、文献综述的概念、性质和特点
文献综述就是对特定的某一领域的文献进行归纳整理而写成的一篇文章,它介于文献资料汇编和文献评述论文之间。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文献”性
与一般的论文不同,文献综述以文献为文本和素材,而不是以现实中的数据和亲自调查得来的资料为素材。它所归纳和分析的是文本中的观点和理论这样的事实,而不是外部客观世界的事实。所以这要求围绕一定的选题范围(这一范围的选择决不是不重要的。有些同学把文献综述的题目就定为“文献综述”,这就如同把论文的题目定为“论文”一样荒谬!),大量地搜集文献,包括各种类型,各种载体,以及各种历史时期的,经典以及非经典的文献。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文献综述要求作者在浩如烟海的各种文献里面,进行“从观点到观点”的调查研究。
(二)“综”合性
文献综述要求具有全面、综合的特点,而不是要求“片面而深刻”。它重视的是归纳的方法,而不是演绎的方法。它主要关注的不是某一具体的法学观点,而是这一观点在学术谱系上的位置,即在学术研究历史过程中的逻辑地位。当然,综述的过程是一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选取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高度浓缩式的阐述,而不是简单地罗列所有搜集到的文献中的观点,哪怕没有多大价值的观点。文献首先贵“精”而不贵“多”,这主要就表现在对于文献中的观点的取舍上。
(三)阐“述”性
文献综述重视对文献的叙述或描述,概括,但并不要求对文献的理论观点给以深入的分析和评价,进行论述。文献综述基本上不直接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尤其不要排斥与自己观点不同的学者的.文献,根本不予搜集和归纳,也就是说要有一个客观、中立的立场和角度,而不是先入为主,带着有色眼镜去搜集和概括文献资料,尽管绝对的客观是不可能达到的。
这也就是说,一篇好的文献综述不是因为具有自己的创新的观点,而是具有自己的创新的系统化的,有条理的叙述方式。
二、文献综述的写作格式和步骤
首先,开篇引言,明确所欲探讨的文献的范围或领域。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很多领域,不可能一一详细阐述,只能选取某一方面来进行探讨。这一领域就是本科学生所欲写作论文的领域。通常这一领域是比较狭隘的,以便于集中精力,搜集资料。
其次,明确写作的顺序。如可以按照文献产生的时间顺序,文献之间的逻辑顺序(某学术观念或理论的定义、性质、作用、价值等),或以学者,即文献作者的重要程度顺序等。
第三,阐述学者的基本观点和理由。这里特别需要注意不同学者观点的对比。实际上找出观点之间的差别和对立、冲突,通常比发现不同学者之间的相同之处要更加具有学术上的重要意义,因为这可以积极地促使作者去思考问题。
这里要强调的是,不仅要对研究现状进行整理和归纳,更要对该领域问题的历史学的渊源的探究和说明。
第四,结语。学术观点之间的谱系学线索的梳理,以及必要的该学术问题进一步观点或理论的展望。说明已解决的问题,以及尚未解决的问题。
第五,参考文献附录。写明主要搜集了哪些文献资料。
此外,具体形式格式,如摘要、关键词、注释等同一般论文的要求,并不因为是文献综述而有所降低。
文献综述的写作步骤,一般包括确定领域,搜集资料,归纳整理,简要分析概括,成文等几个步骤,与一般论文写作差不多(写作文献综述,可谓是论文写作的预演!)。这里不再赘述。
三、文献综述的作用和价值
作为本科生来讲,写作文献综述主要是为了:
(一)写好自己的毕业论文。
文献综述是给自己看的,是下一步撰写论文开题报告的必需(对于学院的要求学生只能遵守,从这一点来说,文献综述同时也是学生“必须”要撰写的),不可或缺。不了解,或不充分了解(仅仅搜集和物质性的占有文献资料是远远不够的)前人的研究进展情况,如何开始自己的写作?一切“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不能写好文献综述,自然写好论文也就无从谈起。
(二)熟悉论文写作的过程,培养自己的学术素养。
文献综述表明了学术继承性的一面。文献综述可以反映论文写作的基础,在某种程度上就决定了论文写作的质量。评价一篇论文是否是真正的好论文,通常只需要看一下参考文献就可以大致确定了。在现实中写作论文不一定要首先写作文献综述,通常只需要作者在脑中有一篇文献综述就可以了,未必要以书面文字的形式表述出来。而本科毕业论文之所以要这样做,是由于这是一种正规的学术训练过程。现在写文献综述,是为了将来直接写出高质量的论文(实际上有些大家有时甚至可以不打草稿,一篇短的文章直接一挥而就!)做的准备。文献综述的撰写可以培养学生的搜集、归纳文献资料的能力,为将来进行学术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9.零库存管理的文献综述 篇九
财务管理0901 罗微 200946070120
摘 要:零库存管理是一种物流、生产、库存和计划管理的现代方法,是企业有效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管理效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首先阐述了零库存管理起源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综述,总结文献中关于零库存管理模式在国内外的应用与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企业应学习丰田库存管理的先进经验,建立新型库存管理模式的观点,针对我国业企业在借鉴丰田零库存管理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零库存管理 文献综述 丰田公司
一、零库存管理的产生
零库存管理起源于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日本丰田,当时作为公司负责人的大野耐一从美国超市的补货原则中获得启发,提出了精益生产方式,并通过拉式生产、看板管理、均衡化生产和快速换模等方法消除了不必要的库存,最终在丰田实现了零库存。零库存是指从企业、供应链和社会的角度去考虑库存数量上是不是最合理的,库存周期是不是最短的,库存成本是不是最少的。
根据华欣(2010)、卢俊平(2010)的研究,丰田零库存管理的内涵并不是简单的降低库存,而是通过库存管理,消除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浪费,从而暴露企业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降低库存并不是零库存管理的最终目标,而是一种优化库存管理的手段。
首先,丰田零库存管理保证了准时化采购,避免了过量采购导致的成本增加。由于没有多余的库存,所以节省了库存的折旧费用和维护费用以及由此产生的人工费用,降低了总的生产成本。
丰田零库存管理要求企业采用拉式生产和看板管理,直接按订单生产,生产任务只下达到最后一道工序,生产什么、多少,何时生产都由后道工序决定,按照生产计划执行。
丰田零库存管理,采用了均衡化生产和同步化生产,所以能够减少工序间的等待时间,进而缩短了产品的生产周期。
丰田零库存管理采用U型设备布置,方便了工件制品的传递,有助于实现单件生产和单件传递,从而缩短生产的周期。
二、零库存管理的发展
1、零库存管理在国外的发展现状零库存管理作为产生于日本的先进管理方式,在日本企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截止1989年,零库存管理方式在日本制造业已经被广泛采用。谈到零库存管理在日本的成功应用,日本丰田汽车公司无可争议地成为了零库存管理最大的受益者,也是最好的证明。随着零库存管理在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成功实施,越来越多的日本企业加入到了实行零库存管理的行列中。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零库存管理在日本已经拥有了供、产、销的集团化作业团队,形成了以零库存管理为核心的供应链体系。而美国的企业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逐步了解并认识了零库存管理理论。现在,零库存管理管理已从最初的一种减少库存水平的方法,发展成为内涵丰富,包括特定知识、技术、方法的管理哲学。如Dell计算机公司运用直销模式以实现产成品的零库存,通过“供应商管理库存”(VMI,Vendor Management Inventory)的方式,实现原材料的零库存管理。
2、20世纪70年代中国企业管理协会组织推广现代管理方法,零库存管理被视为消除浪费、降低成本的现代管理方法之一,在全国范围内宣传推广,并为我国的汽车工业、电子工业等很多制造企业应用于经营管理中。然而有的企业取得很大的成功,大部分却无法坚持下去,以失败告终。所以到了90 年代末期,韩伯棠(1999)等人认为还不清楚是否能把日本的这种库存管理方式成功推广到中国。现代企业对于丰田零库存管理的发展的理解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持肯定观点,认为零库存是企业应该追寻的法则;另一种观点则是对零库存表示怀疑,认为零库存只适合丰田这样的企业,不适合中国这样的土壤。
1、丰田零库存管理是企业库存管理应该追寻的法则。长期以来,库存问题一直是我国企业最头痛的问题之一,尽管很多企业一直致力于库存水平的降低,但真正能够做到的企业却并不多见。与传统的库存管理方式相比,丰田零库存管理是一种库存管理的理想状态,是一种追求无库存的生产方式,它要求只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数量,生产需要的产品,没有资金占用和仓库占用。我国的很多企业在看到了丰田实现零库存管理以后,便把零库存管理看成是库存管理的一条黄金法则,纷纷效仿。其中比较成功的如海尔集团,借助全面的信息化管理手段,对全球的供应链资源进行了整合,为企业节约了大量的库存成本。但是对于医药类企业就不应该盲目学习丰田零库存管理,由于无法对流行病等各种突发疾病进行提前预测,所以在“非典”时期,很多盲目采用零库存管理的医药企业都出现了断货现象。
2、有关丰田零库存管理不适合中国的土壤的观点。我国的许多企业虽然学习精益生产方式的热情很高,但是对于零库存能否在我国现有的条件下实现却持有怀疑的态度。国内很多企业认为零库存只适于丰田这样的企业,保证让众多的供应商依附于丰田工厂的周围,从而能够做到及时供货。但是对于我国的众多企业来讲,其生产规模相对较小,很难实现让供应商依附在企业周围建厂。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采用丰田式小批量、多批次进货,虽然会实现“零库存”,但由此带来的运输费用可能不足以抵消“零库存”所节省的费用。鉴于此国内的一些企业认为零库存只是一种境界,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应该保有一定量的适当库存,丰田零库存管理不适合在我国推行。
三、对我国零库存管理方面的对策建议
关于零库存的可行性问题,现在理论界众说不一。我国的企业要想采用零库存管理,仅仅通过认识和学习田零库存的实现条件和方法是不够的,关键是要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来决定如何实现零库存管理或者是否应该采用零库存管理。
1、树立持续改善的观点。零库存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在一系列合理的方法下,不断的持续改进的一个过程,对于企业来讲,在学习零库存管理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和困难,但是这种持续改善的思想正是丰田获得成功的文化基础。
2、注重市场分析。在当今这样一个买方市场下,企业应该注重市场的需求,只有当产品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并且能够对消费者的需求做出准确判断的情况下,企业才可能实现真正的零库存。
3、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注重5S 管理,企业要想实现零库存,就应该注重生产现场的管理。加强质量管理,提高质量,零库存才有可能实现。加强信息化管理,企业要想实现零库存管理,就应该及时地对信息作出反馈。
参考文献: [1] 华欣,吕俊平.丰田零库存管理对我国企业库存管理优化的启示[J].经济研究(10)[2]王永祥.零库存的内涵解析[J].商业时代,2007,(27)
10.输气管道评价方面的文献综述 篇十
摘要:天然气集输系统是由气田集输管网、气体净化与加工装置、输气干线、输气支线以及各种用途的场站所组成。它是一个统一的密闭的水动力系统。天然气场站是天然气集输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为了实现天然气集输流程符合低能耗、高效率的标准,国内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关键词:天然气 集输 流程 研究目的及意义
随着中国对能源需求的迅速增长,天然气在中国能源战略中的地位也在不断提升。近年来,随着中国能源结构的优化和改善,天然气这种优质能源得到了迅猛发展。天然气从进口开采出来后,首先要经过集输系统,天然气输气站场作为输气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保障输气运行和管道安全平稳的任务,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必须要对天然气场站各种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以期能够最经济和最高效的开采和输送。当前背景及国内外相关研究
我国气田在地里地貌条件、工况和介质条件方面差别很大,有深层异常高压、高温、高产气田,有大面积分布的低渗透低产气田,有高含H2S、CO2气田,有富含凝析油的深层凝析气田,等等;而且大多数主力气田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处沙漠戈壁,荒无人烟,环境条件十分恶劣,交通非常不便,而有的则又位于人口稠密地区,位于广阔海洋。目前,针对不同类型气田的特点,已经形成了各种集输工艺技术。本文收集了针对川东地区特点大量资料。
国外各种类型油气田集输、处理工艺和设备早已实现了整套的密闭输送和处理流程,其井口、分离、计量、净化、脱硫、脱水、脱盐、加热等处理和储存设备都已定型达到了标准化、系列化、订购选用的程度。由于国内刚起步,所以本文将标准化、系列化、互换通用化作为天然气集输场站工艺流程设计的参考准则。
天然气集输场站主要承担各集气支线来气的汇集、分离、计量,然后输送至下游净化厂脱硫净化。场站内管线规格及生产设备规格型号均按生产需求及输送介质条件进行的设计、安装与投用。为了考虑适用性,一般留有一定的富余量。随着天然气的继续开采,压力、产能下降是必然的趋势,补充开发井的投产也是后期生产的需要。因此,原设计的集输场站也会随着生产工况的改变而出现不适应性,为满足生产要求,必须开展适应性分析,以提出相应的改造方案。
要想科学、经济有效地开发气田,那就要对天然气集输场站的运行状况进行研究分析。但是研究的内容并非仅限于集输站内,而是涉及到整个集输系统。集输系统中的集输官网(采气管线、集气支线和集气干线)、各种用途的场站(集气站、脱水站、天然气凝液回收站、增压站、清管站、阴极保护站和阀室等)和天然气净化厂(或装 置)等,甚至其所在环境都在研究范围内。主要研究内容:通过计算工况改变条件下的管输能力,天然气总硫分析,优化天然气集输场站流程、调整主要生产设施的结构,集输官网水力计算天然气技术场站内管道水力计算、计算管输流量、天然气总硫、场站安全运行分析等。还要提出集输场站适应性改造方案。
1995年,叶学礼对天然气集输场站管路与长输管路的水力特性进行了区别。站内管路水力计算采用达西公式,摩阻来数采用科尔布鲁克公式,局部阻力压降采用等效长度法。霍尔一亚伯勒奢式计算天然气压缩系数,孛公式计算动力粘度。可用计算机程序求解,对高、中压天然气集输站场量路水力计算具有实用意义。
1996年,罗晟、路国刚、孙森在大庆油田采油二厂在对4L 型石油气体压缩机的设备结构、特性、能量损失分析的基础上, 对该型设备的关键零部件进行了有效的技术改造, 合理地确定热力性能参数, 提高了天然气集输站气体压缩机的运行效率, 从而提高了天然气的外输能力和外供气量, 使压缩机的排量每台提高了50~60m3/ h , 输出压力达到了生产流程要求, 设备平均单耗由原来的01631kW·h/ m3 降到0157kW·h/ m3 , 压缩机效率提高3816%。每年可节电费27184 万元, 外供气量增加效益132128 万元。
1999年,程劲松荨,基于系统论和控制论原理,提出了天热气集精场站工艺流程的模块化设计方法。该模块化设计是一种适应性强.应用更旯活的先进设计,可节省时间和人力,缩短设计周期。论述了天箍气集精场站工艺漉程模块化设计的参考准则和基本原理,同时还舟龆了该模块化设计方法在四川石油蕾理局川南矿区排水拽气工程的天热气集精站场工艺流程设计中的成功应用。
2001年,蒋仕章、王寿喜、樊成文在建立系统数学模型系统观的思想上,建立了集气站系统数学模型。以该模型为基础,将集气站系统数学模型转换为等价的仿真模型,编制了集气站系统生产过程仿真软件。针对实际工艺流程,应用适当的仿真方法对集气站系统进行了仿真,并对仿真结果进行了分析。仿真结果表明集气站系统数学模型、仿真模型和仿真方法的正确性以及运用仿真来研究和设计集气站工艺的有效性。
2002年,向启贵、熊军结合川、渝天然气输气管线情况,对输气管道环境风险评价方法进行了介绍和讨论。据资料调查分析,输气管道事故主要来自于腐蚀、管材及施工缺陷统计结果表明,天然气输气管道事故发生概率约为3.21 次/ 103 千米·年。
2004年,平风梅、李红卫:介绍了1个小型天然气分输站利用工控机,通过PCI 746+多串口通信板、Adam4017模拟量输入模块、Adam4520232/485转换模块,采集SEVC—D体积修正仪和现场变送器参数的一种简单经济实用的实现方法。
2005年,郭艳林,谌贵宇、李巧、毛敏、李春艳结合西气东输管道工程在苏浙沪地区站场建设的经验,阐述了在经济发达地区进行天然气场站建设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为该地区的天然气工程建设程序提供了建议。
2005年,杨家笠、刘萍研究认为经济起输量是满足财务内部收益率等于基准率 时的最小输送量。对于管道工程的经济效益而言,管输量不是越大越好,而是有一个界限,这就是经济输量。经济输量是使管道工程获得最大效益的管输量。
2005年,李文英等 通过运用由美国热电子公司生产的680HVM 型碳氢化合气体分析仪,确定了该仪器的最佳使用条件及泄漏量计算模式。利用该仪器两次对川西北气矿平丹输气管线上4 个输气场站的设备进行泄漏检测,并用美国ENVIRO METRICS 软件公司的F.E.M.S(fugitive emissions management system)泄漏管理软件对所测数据进行处理,得出了所需要的天然气泄漏量的有关数据(即天然气泄漏量报告、泄漏点报告、泄漏点汇总报告、泄漏率报告等)。通过分析所得结果,认识到了对输气场站及时进行天然气外泄的检测并及时整改泄漏设备,对于防止和杜绝天然气泄漏、减少事故隐患十分必要。
2006年,王宏莉、何勇、罗勤、鲁春、何永强介绍了国内外天然气总硫测定的概况。其中重点介绍了氧化微库仑法,以及用该方法进行天然气总硫测定的操作技巧和笔者在工作实践中的经验体会。
2006年,边云燕、郭成华回顾了国内外高含硫天然气集气工艺的成熟技术的应用,阐述了近年来国内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情况,主要包括分子筛脱水工艺技术,气液混输技术,高含硫气田集输技术,特种材质选择技术等。对我国高含硫集气工艺发展方向、重点技术进行了展望。
2008年,聂仕荣引进外国技术。加拿大Caroline 气田含H2S 36 %、CO2 7 %, 属高含硫天然气, 采用了气井→集气增压站→气体处理厂的工艺流程, 井场仅设井口节流阀控制装置, 集气管线材料选用低碳钢, 设有综合性的腐蚀控制和监测系统;Caroline 气体处理厂采用了MDEA 与Sulfinol 联合脱硫处置,Claus 硫磺回收工艺, SCOT 尾气处理技术;液硫采用保温管线输送, Rotoform 硫磺成型工艺;整个气田设有紧急反应系统和安全互助系统, 实现高度自动化管理。
2008年,李波、杜建合、赵东旗、韩耕根据生产运行的要求, 针对场站设计、建设和运行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在树立场站设计标准化理念的基础上, 对场站传统的工艺流程进行了系列改造。在计量支路上加装流量调节阀;关键部位采取双阀密封, 减少气量漏失;充分考虑汇管预留口及自控系统的冗余性, 减少新增用户扩建工程量等。
2009年,谢雪梅、杜建合针对天然气长输管道沿线用户不同程度上存在的季节性用气量的差异,使分输站的供气方式及运行方案多有变化的问题,通过对下游用户用气规律进行了调查,确定孔板流量计的孔径规格,绘制现有支路及确定孔板在不同压力下的流量范围,分析选择出合适的供气方式,从而有效优化合理的管道运行方案。
2009年,Leif Idar Langelandsvik, Willy Postvoll, Britt Aarhus, Kristin Kinn Kaste这四人共同完成了一个用于精确计算管道输量的数学模型。在过去的这几年里,他们对以前的管道输量的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改善,也就是所谓的“容量测试法”。这里说的改善是对该模型的深层次的开发,其中特别是对传热的改善,使得该模型比以前更加精确,也更加适合用于管道输量的计算。运用计算机实时处理技术,把海底温度的变化规律建成一个模型,英国气象机构的海洋陆架模型证明:在北海的绝大部分地区,通过该模型计算海水的温度值,其实时现报的温度值和两天以内的预测温度值是最可用的。未来天然气集输场站研究的方向
对天然气集输的要求是安全、经济、高效,因而研究的方向也永远是朝这几个方向努力。
3.1 气田集输系统工艺优化
高含硫气田在选择合理的集气工艺方案时,首先应尽可能简化集气工艺,减少站内气体泄漏;还应综合考虑环境保护因素,减少气田内废气、废水排放点。从而达到方便生产管理,提高集输工艺经济效益的目的。
通过对国外高酸性气田开发情况的调研来看,净化厂靠近气田建设,气田集气采用湿气输送工艺是较为成熟的、经济的。因此,在气田集气工艺总流程设计时,应对天然气性质、气井产量、气井压力和温度、天然气中的含水量等基础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和方案对比,确定气田采用干气输送工艺或湿气输送工艺、单井是否设置分离器等工艺方案。
3.2 防止水合物技术
针对目前国内外高含H2S 和CO2 气体的天然气水合物研究现状及水合物抑制剂的发展趋势,开发高效、低毒、价廉的水合物新型抑制剂及其应用技术,是高酸性气田水合物防治技术的发展方向之一。新型动力学抑制剂的研制,将对气田集气工艺技术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优化站场工艺流程、防止开采过程中H2S 泄漏,减少工程投资起到关键的作用。
3.3 高含硫天然气开发防腐技术研究
防腐技术研究是开发高含硫气田的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虽然从材质的选择上,可按相关技术标准进行选材(如ISO 3183-3 ,这是专门为酸性环境和海底环境用管道制定的国际标准),但对于高H2S 分压的输送管、压力容器钢的抗SSC、抗HIC 性能仍应作进一步的评价研究;对于高含H2S、高含CO2 环境中,如何准确的对管道及设备用碳钢、低合金钢及其焊缝的腐蚀速率测试,确定合理的腐蚀裕量还应作更深入的研究。
3.4 耐蚀合金钢、非金属材料的应用前景评价
耐蚀合金钢、非金属材料可从根本上解决含H2S、CO2 天然气集输的腐蚀问题,但由于耐蚀合金钢价格昂贵、非金属材料抗破坏能力较差等原因,使其在高含硫气田中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对于以上材料的性能、技术经济指标的对比、现场安装技术和现场试验等还需作进一步验证。
3.5 缓蚀剂和硫溶剂加注技术研究 通过对缓蚀剂、硫溶剂性能和加注工艺的进一步研究,确定10 %~17%H2S , 5%~10 %CO2 的气井和集输管线缓蚀剂和硫溶剂,以及相应的加注工艺,并提出缓蚀剂的最低保护浓度和加注要求,制订缓蚀剂和硫溶剂的现场应用和管理规程。从而为高酸性气井、地面系统的安全运行提供了技术保障。
3.6 腐蚀监测评价技术研究
结合国外腐蚀领域发展的综合技术———在线腐蚀监测技术,即在管道正常运行的条件下测量管道内壁腐蚀的技术,开展适应高含硫环境下的在线腐蚀监测技术研究。结束语
天然气集输场站不是独立存在的,它的下游有气体处理厂、输气管道系统等。他是气田集输系统的一部分,对集输场站进行研究分析时,要将气田集输系统中所有相关因素都考虑进去。场站采用的生产工艺是保证天然气顺利输送到气体处理厂的措施之一,集输工艺与下游系统密切相关。气体处理厂的处理工艺根据上游气井分布、井口压力、产量、气质条件和下游用户对气质的要求而确定,气体处理厂的处理工艺对原料气进厂压力要求而影响气田集输系统的运行压力及集输过程的生产工艺。另一方面气田集输系统的工艺选用必须与地下开发方案结合起来考虑,它受配产计划及井口物流、温度、压力等的制约。
参考文献
[1] 叶学札.天然气集输站场管路水力计算.天然气与石油[J],1995,13(3):1~5. [2] 向启贵 熊军.天然气输气管道环境风险评价.石油与天然气化工[J],2002:71~75.
[3] 罗晟 路国刚 孙森.改进天然气集输增压站气体压缩机运行特性的实践.油气田地面工程[J],2000,19(5):16~18.
[4] 边云燕 郭成华.高含硫气田地面集输工艺技术的新发展.天然气与石油[J],2006,24(5):28~31.
[5] 聂仕荣.高含硫气田集输与处理技术.油气田地面工程[J],2008,26(7):45~46. [6] 蒋仕章等.集气站系统模型与仿真研究.天然气工业[J],2001,21(3):79~81. [7] Leif Idar Langelandsvik,Willy Postvoll.accurate calculation of pipeline transport capacity [EB/OL].[2010-3-31].http://www.env-impact.geo.uu.se/135Kallander.pdf [8] 李波 杜建合 赵东旗 韩耕.天然气分输站设计的适用性改造.天然气技术[J],2008,2(1):51~55.
[9] 谢雪梅 杜建合等.天然气管道中间分输站运行方案的确定与优化.油气储运[J],2009,28(2):23~25 .
[10] 郭艳林 谌贵宇 李巧 毛敏 李春艳.东部地区站场设计经验浅谈.天然气与石油[J],2005,10(23):5~8. [11] 杨家笠 刘萍.论天然气输送管道的经济起输量与经济输量.9th Pacific Association of Quantity Surveyors Congress[J],2005,9:1~7.
[12] 王宏莉 何勇 罗勤 鲁春 何永强.浅谈天然气总硫测定.石油与天然气化工[J],2006,35(3):236~239.
[13] 李文英等.输气场站天然气泄漏检测及分析.天然气工业[J],2005,25(6):119~121.
【油气储运安全技术的文献综述】推荐阅读:
油气储运工程专业07-13
油气储运工程论文10-24
油气管道的输送技术研讨论文09-08
储运车间安全案例心得11-09
液化石油气灶具的安全使用常识08-29
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的安全生产11-02
液化石油气运输安全12-08
储运部经理的工作总结08-23
液化石油气的性质06-09
储运检修总结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