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与心理(共11篇)(共11篇)
1.绘画与心理 篇一
【摘 要】早在18世纪中期,卢梭认为:“儿童有他特殊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绘画是表达人们潜意识的直接工具。
而往往未经修饰、纯粹的儿童画,是人类稚嫩阶段的一种天性流露,是儿童思想情感倾诉的一种方式。
【关键词】情感 心理 绘画
一 提出问题
1.背景与意义
在儿童成长的道路研究和进行日常教学的时候,人们往往把重点放在知识的教授或游戏活动上。
但随着研究范围的推广及深入,发现绘画活动在儿童的成长中也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儿童绘画是儿童纯真心态的自然流露,是他们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特殊视觉语言,它是人的生命早期阶段的行为产物,是儿童心理、情感、个性、创造能力的.反映。
只有正确认识儿童绘画,了解儿童绘画的形式与表现特征,给予孩子热情鼓励与正确恰当的引导,才能使儿童的潜能得以开发,天性得以发展,成为具有健全人格、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些研究学者通过儿童的绘画作品,能分析出儿童在某一年龄阶段中绘画与发展的关系,甚至从中了解到儿童的心理以及情绪状况。
2.儿童绘画心理发展的两种学说
第一种是20世纪中期美国儿童美术心理学家罗恩菲德提出的“直线型”发展模式。
他提出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分为以下四个发展阶段:(1)涂鸦期(自我表现最初阶段2~4岁),涂鸦是视觉经验和身体、手指肌肉动作协调的一种产物,反映其身心状态。
(2)样式化前期(再现的最初阶段4~7岁),儿童尝试用绘画语言与外界沟通;在对外界的探索中不断寻求新的观念,所以使用的象征符号经常改变。
(3)样式化期(形态概念的成立阶段7~9岁),这一时期的儿童终于发展出种种令自己满意的符号象征,这些符号会反复出现2~3年,称之为“样式”。
(4)写实倾向的萌芽诞生期(9~12岁),这一时期的儿童力图发现自己与周围事物之间的真实联系。
在绘画中,他们开始打破惯用模式,并注意到周围事物的细微变化。
第二种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艺术教育家、心理学家加登纳提出的“U型曲线”发展模式。
他认为儿童早期的绘画表现处于“U”型的左高峰,之后跌到“U”型的谷底,这时若持续努力,就有可能达到“U”型的右高峰,成就完整的“U”型发展,但是一般人都只是“L”型的发展。
二 研究内容
1.绘画包含幼儿情感倾诉的语言
想要正确了解幼儿的绘画作品中的内涵,需要了解他们绘画的动机和他们所要表现的内容。
每个孩子的语言发育过程不同,早讲话的不到一周就会牙牙学语,晚的孩子要快两岁才开始表达。
但是当儿童还不会说话时,儿童执起画笔的时段早于语言发育的时间。
当儿童能手执画笔后,也就意味着他们能记录自己生活中影响情绪、表达情感的事件了。
让儿童在自由放松和谐的环境下,保持愉快的心情,拿起画笔,在空白的纸上画下所想所悟。
绘画是幼儿最重要的自我表达方式,通过美术活动幼儿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及思想,每个幼儿绘画的表达方式、水平也不尽相同。
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能外化人的内心素乱,倾听内心痛苦,从而使人获得解脱。
2.绘画与心理 篇二
一、心理绘画日记对小学生心理的影响与作用
1.心理绘画日记是孩子认知世界的重要方式
苏珊·朗格在谈到艺术的价值时曾说过, 人了解客观世界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逻辑推理的方式认识世界, 另外一种就是艺术感知的方式。对于成人而言, 更喜欢用逻辑推理的方式认识世界, 但对于小学生而言, 他们的知识水平欠缺, 经验不足, 抽象思维能力并没有得到充分发展, 孩子在面对陌生世界时, 他们的求知欲望是很强的, 在这种强烈求知欲望的推动下, 孩子采用艺术感知的方式了解外部世界, 而这种方式的最直接呈现就是应用绘画。孩子能够利用绘画表达他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 在绘画中他们融入了大量的主观意志。孩子喜欢用绘画创作的方式反映他们心中的客观世界, 因此, 绘画是孩子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重要方式, 正因为如此, 在对孩子进行心理教育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利用心理绘画日记的方式, 了解孩子的世界观, 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2.心理绘画日记是孩子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
美国康奈尔大学家庭研究与人类发展系布雷顿教授在研究儿童绘画时做了大量的实验, 有个重大发现, 如果一个儿童在内心深处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表达, 他在作画时就会非常激动, 这种作画的方式是进行紧张情绪排解和释放大量能力的重要途径。这说明, 完成一部绘画作品对学生而言就是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艺术心理学也认为, 绘画天然是表达自我的工具, 是表达自我潜意识的重要方式, 对于孩子而言, 他们的语言能力还不是很完善, 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孩子而言, 他们无法用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情感, 而绘画的方式是孩子喜欢并且经常性地用来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 蕴含着孩子的思想与行动, 是孩子内心世界的自然流露, 因此, 教师可以通过心理绘画日记的方式了解孩子的情感世界。对于一些存在心理问题的孩子而言, 他们大多排斥教师和同学, 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很抵触。每个孩子都喜欢绘画活动, 因此,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利用这一方式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这是成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选择。
3.心理绘画日记是小学生表达心声的有效途径
心理绘画日记能够为学生表达心声提供有效的途径。对于小学生而言, 他们的文字语言表达能力欠缺, 在他们心有郁积、难以用文字表达时, 就可以通过绘画的方式把自己的内心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这对于缓解孩子的内心压力, 宣泄孩子不良心理情愫有着积极的作用。另外, 在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中, 由于条件的限制, 很多心理活动课程难以保证, 而学生只有在不断活动中才能有效消除内心的不良情绪, 而心理绘画日记这种活动方式简单易行, 同时很个性化, 易于外化, 易于解读, 能够有效整合其他教学科目, 比如, 语文、绘画等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对于促进心理教育工作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心理绘画日记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1.引导学生通过绘画日记的方式宣泄内心情感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 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内心情感宣泄出来是很重要的, 只有学生宣泄了内心情感, 教师才能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 才能对学生的思维认识、心理品质进行分类研究, 才能对症下药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宣泄的方式有很多, 具有创造性的、不会对他人造成伤害的宣泄方式有音乐、绘画和手工, 而其中绘画方式是小学生最易操作、最本能的宣泄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应用绘画日记的方式把自己的情感体验给宣泄出来, 尤其是把自己内心深处不愿向他人诉说的被压抑许久的情愫表达出来, 这样, 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极为重要。
例如, “我快乐的一刻”或“我郁闷的时候”的心理绘画。教师引导学生用绘画的形式来表现“我快乐的一刻”或“我郁闷的时候”。学生们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绘画表现形式, 可以用抽象的手法也可以用具象的手法;或用黑白对比, 或用色彩对比;或细致刻画, 或大笔挥洒。通过这个活动, 学生能够大胆地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 可以缓解学习和生活的压力。再比如, 在地震灾区, 一个儿童画了一幅画, 画的主角是一个仙女, 仙女周围围绕着小鸟和白云。这幅作品的名字是《天堂的姐姐》, 整幅图画选用的是冷色调处理。通过这幅画我们知道这个孩子在表达自己对地震中失去的姐姐的思念, 他希望姐姐在另一个世界中能够像仙女一样生活, 画中的冷色调表明他内心的伤感。这样, 通过图画形式, 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内心压抑和希望宣泄出来。孩子在努力地面对失去亲人的痛苦, 作为教师要能够积极地解读图画, 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 不断地鼓励孩子面对现实, 忘记痛苦, 找到童年应有的快乐, 开心地生活, 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极为重要。
2.开展以“心理绘画, 阳光生活”为主题的心理绘画活动
其实, 对于小学生而言, 积极的心理状态是需要引导的, 如果教师注重对学生积极心理的引导, 很多学生会努力挖掘自己生活中精彩的内容, 即使在生活中遇到了一些不开心的事情也很容易遗忘, 因此, 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积极的心理状态是很重要的。可以引导学生开展以“心理绘画, 阳光生活”为主题的心理绘画活动, 鼓励孩子努力挖掘生活中美好的东西, 以心理绘画加上心理日记的形式把自己生活中美好的充满阳光的事件表现出来。学生要完成自己的作品就需要努力挖掘生活中健康向上的心理事件, 寻找生活本身所蕴含的积极意义, 并努力把作品表现得更好,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积极心理可以得到有效的培养。
值得注意的是,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针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对其进行引导。比如, 一些学生, 特别是一些单亲家庭的孩子, 或者是一些留守儿童, 他们的内心是很孤独的, 对生活的热情不高, 感受不到生活的美好, 这些孩子的心理是有一定的阴影的。对于这些孩子, 教师要引导他们留意身边的自然环境之美, 使他们在欣赏自然之美的同时愉悦心情, 开阔心胸。再比如, 对于一些心里冷漠自私的学生, 教师要引导他们多留意身边的亲情、友情、师生之情, 使他们能够在感悟别人对他们爱的同时, 积极地把这些爱用心理绘画日记的方式表达出来, 这样, 在他们表达爱的过程中, 他们的心理就会变得温暖起来, 他们自私冷漠的内心世界也会逐渐亮起来, 会充满阳光。
3.开展心理绘画日记交流活动, 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爱迪生说:“如果成功是一座房子, 那么自信心就是房子的地基。”现在的学生所承受的压力很大, 有来自父母家庭的, 也有来自教师同学的, 学业间的竞争更使很多学生感到心力交瘁, 慢慢地就对生活失去了自信, 甚至对生活产生了厌恶感。我们不能说现在的孩子成熟太早, 只能说现在社会变化很快, 在变化中, 孩子总是压力不断, 他们很难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体验到被鼓励、被肯定的幸福, 因此, 很多孩子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教师可以利用心理绘画日记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教师要明白, 只有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只有使学生不断地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不断给学生以肯定和鼓励, 才能促使学生更为积极地生活, 才能使学生的心理坚强起来。
教师要鼓励学生把自己的心理绘画日记展示出来, 无论画得怎样, 写得怎样, 只要是自己内心世界的真实流露, 都可以得到积极的肯定, 教师要鼓励学生之间交流自己的作品, 鼓励学生针对作品展开心理交流活动, 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出谋划策, 这样, 在日常生活中, 每一点小问题都可以得到积极的解决, 学生的心情每天都是晴朗的, 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重要。在学生交流作品的过程中, 教师要积极地参与, 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积极的评价, 只要是发现学生有所创造, 发现学生作品中个性的闪光点, 教师都要积极地进行评价, 不断使学生感受到被重视的喜悦, 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充满才华的。这个活动被证明是有效的。我们来看这个案例:有个女生, 原来学习成绩很好, 性格开朗, 但自从其父违法犯罪被捕入狱之后, 这个女生的性格就变了, 变得自卑、胆怯, 最重要的是不再与其他同学交往。但自从与同学和教师不断地用心理绘画形式进行交流后, 这个同学逐渐打开心扉, 开始与同学交往, 也喜欢把自己的心理绘画日记与同学、教师分享。大家共同努力, 温暖了她的心扉, 她的性格逐渐开朗起来, 学习有了很大的进步。因此, 这个活动对于治疗孩子的心理创伤, 对于增强孩子面对生活的信心与勇气具有重要作用。
三、心理绘画日记运用的反思与建议
绘画治疗是一种雅致的游戏疗法, 也是一种以投射为基础、深刻反映人内心世界的方法。它需要教师具备比较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但是, 目前学校的心理健康老师多是一些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 其仅仅是接受过相关培训, 还不能算专业老师。这就给心理绘画日记的运用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因此这些教育必须以多样化的形式加以开展。例如, 如何将心理活动课、心理拓展课、心理社团活动等与心理绘画日记相结合完成心理健康教育。同时, 我们可以采取的形式有自由绘画、主题绘画 (普通主题绘画:树木、自画像以及房树人;特殊主题绘画:童话故事、动物、异性、烦恼以及梦) 、完形绘画 (给一定的刺激点、线条、点等让来访者补充) 等。
参考文献
[1]武成莉, 王淑敏, 宋宝萍.积极心理学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 2011 (5) .
[2]柳文.如何提高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实效性[J].小学教学研究, 2008 (4) .
3.浅谈绘画和儿童心理健康 篇三
关键词:儿童;绘画疗法;心理健康
苏教版美术教材中有一课是《画心情》,主要目的是让儿童检视自己的情绪,思考自己遇到困难挫折时如何面对和解决,以增强儿童的挫折承受力。以绘画表达心情是一个很好的调节情绪的方法,儿童从小掌握这种方法有利于他们的成长。
在国外,人们把绘画疗法称为技艺疗法。它类似音乐疗法和读书疗法,对儿童和成人都有所帮助。著名的教育家迪斯佛赫说:“儿童画1小时画获得的收益,比观看9小时电视所获得的收益还多。”科学家认为,儿童绘画是健全机体的一个途径。这时的绘画不再是审美意义上的,而是心理意义上的。
一、绘画是儿童教育与心理发展良好的契合点
儿童起初拿起笔随意乱画时,自然是没有什么目的,但同他们所喜爱的其他游戏一样,绘画活动本身使他们入迷。这很自然地使他们的注意力从盲目、松散、混乱的行为中集中起来,儿童开始专心致志了。绘画活动使儿童的一切感知器官都处于兴奋状态。
作为游戏的一种,儿童在绘画中并不想绝对地服从现实,而是使现实同化自我。换句话说,当儿童自由自在地作画时,一般不会复制身边的事物。儿童感兴趣的是通过这种绘画活动,在想象中满足自己实际中的某种愿望。在绘画的立意与构图方面,儿童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的想象极其丰富,联想奇特,有时近乎荒诞,却又极富情趣,这些对于绘画而言,都是可贵的积极因素。所以,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儿童的立意与构思,而是要顺着儿童的思路,因势利导,使其发扬光大。例如:儿童会这样想,花草树木是有性别的,没有生命的东西,也是有喜怒哀乐的。如在画“树”一课中,有的儿童拿着自己的作品介绍说:“我画的是一个美丽的树姑娘。”教师很惊讶,难道树也分姑娘和小伙子吗?原来这个儿童让这棵翠绿的树结满了火红的果子,可不正像是戴满蝴蝶结的小女孩嘛!后来,在她的带领下,很多儿童画出了高大挺拔的树叔叔、树干布满皴裂的树爷爷、枝干细嫩的树娃娃等形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儿童绘画分期背后的心理发展特点
多数学者把儿童画的发展过程分为涂鸦期、象征期、图式期和创作期。分析其划分的标准,似乎是以绘画方式为依据,而实际上这种划分标准的背后隐含的恰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涂鸦期是儿童感知动作思维的绘画表现,以满足儿童的主动动作乐趣和感知兴趣。象征期是具体形象思维初期的绘画表现,它反映了外在现实对自我经验的激活,或自我经验对外在现实的界定,是图像与表象的结合。如某艺术儿童园的一位小朋友画了这样一幅画:一个小姑娘的双手分别拉着爸爸妈妈的手,在色彩绚丽的背景前幸福地笑着。这位小朋友对画面的解释是:最好爸爸妈妈不要吵架,我们三个人手拉手出去玩儿。图式期是儿童对客观世界认知的符号化特点的图画表现。例如:把人画成正面直立,动物是侧面形象,花是顶面观察的形态等,并且在一段时间内将这些形象模式化,这是認知发展过程的一个必经阶段的表现式。关于创作期,这个时期的儿童画充满了想象和独创,是创造性思维的集中表现。
笔者在小学低年级的美术课堂上发现,儿童对世界的认知是感性的,缺乏理性的分析。在绘画上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色彩方面,儿童对色彩理论并不理解,只对鲜明的颜色感兴趣,如红、黄、蓝等纯色是他们的最爱。即使是在教授儿童自己搭配调色之后,他们仍对古朴、高雅、神秘的灰色不感兴趣,这就是儿童。儿童对物象色彩的认识只停留在固有色的表现层面上,比如太阳是鲜红的,大树是翠绿的,天空是湛蓝的,等等。这些对色彩的认识只是初级的、感性的,但绘画终究要经过一个由感性到理性再回归到感性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生动的生活实例、以可感可知的现象引导儿童理性地认识色彩,如让儿童回忆或观察日出云天和夕阳照耀下的湖面,教师提出问题:“天、云、水面还是不是原来的颜色呢?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而在这个阶段,莫奈的《风景》和凡高的《向日葵》等色彩明快、灰色搭配完美绝伦的作品是笔者最常展示给他们的,这样儿童就学会了通过现象认知色彩,再站在大师的角度体味颜色,就较容易理解,也符合儿童的心理接受能力。
4.绘画与心理 篇四
代菲菲 辛燕陕西省学科带头人工作坊
古人云:“开卷有益”,书是前人劳动与智慧的结晶,它是我们获取知识的源泉。莎士比亚曾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书让我们的头脑有知,明智而知不足,扩充知识以外兼可涵咏性情。对于教师而言,读书不仅是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更是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辛燕工作坊每周推送坊员读书笔记一篇,使坊员之间形成追赶超越积极读书,读好书的读书氛围!
1一百多年以来,儿童绘画吸引了众多心理学家、教育学家、艺术史学家以及艺术家的不同人群的目光。绘画作为一种符号表征形式,是人类心智发展的重要成就之一,在儿童发展过程中,绘画作为一种图语,具有与口语相似的性质和功能,是儿童认识世界和进行交流的手段和工具。如果我们给孩子提供最基本的材料,比如纸张、软笔、颜料和画笔等,所有儿童都会表现出一种总内在的绘画愿望。他们能够非常独立的发现表达自己世界的方式,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发明创造所带来的快乐。
2美国心理学家Claire Golomb创作的《儿童绘画心理学—儿童创造的图画世界》一书是集各家研究成果为一体的有关儿童绘画心理发展的理论专著。书中的每一章节都体现了作者多年在视觉艺术、想象、象征性游戏等领域的研究成就,和他对绘画这一符号系统的独特观点。
阅读此书后,进一步深化了我对儿童绘画和儿童心理发展的认识。特别是对于图画发展的最早阶段,马休斯认为,当幼儿所绘画的线条伴随着相应的言语和语调变化时,就标志着有意义的绘画活动和表征性绘画活动的开始。在图画活动中,他们能够体验到动作带来的快乐,画出的图形使他们感到惊讶,赋予动作以情感意义的心理表象和联想成为构成各种各样人物的基础。这使我想到在大学时期实习的时候,有一位小班幼儿用不同色彩的圆形旋转线条所画出的一幅画,当时看起来唯一的感觉是杂乱无章,但是孩子在创作时却有非常高的兴致并且将这幅画命名为“彩虹的光芒”。
总的来说,儿童绘画有自己的内在逻辑和表达方式,绘画中蕴含着孩子们的思想活动,我们不要过于追究幼儿图画中的关联。让我们走进孩子的世界,一起享受童真童趣!
作者简介
5.《音乐与绘画》教案 篇五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2001级 高洁
教学对象:初中二年级
教学目标:
1、欣赏音乐与绘画作品,找出音乐与绘画的要素,体会音乐与绘画的联系。
2、学生能够尝试用绘画表现音乐,用音乐表现绘画。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已经上过很多门课,下面我就说两门课,你们根据我说的这两门课的特征来猜一猜我说的是哪两门课?
师:第一门课每周都只上一节课,你们在课上可以用五颜六色的画笔画出自己喜欢的图画。
生:美术课
师:第二门课也是每周只上一节,你们都会到一个特殊的教室上课,在课上可以欣赏到很多不同国家、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还可以学唱很多好听的歌曲。
生:音乐课
师:大家都猜出是音乐课和美术课,你们觉得音乐与绘画有没有联系呢? 生:有,没有……
师:我们有了两种答案,那么你们能说说原因吗?
生:讨论
师:那么,音乐与绘画究竟有没有联系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二、新课
1、用绘画中的要素——线条来描绘音乐
师:我们在美术课上都会画一些静物或风景,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下面我们就试试用绘画来表现一下看不见摸不着的音乐。首先,我先放几段音乐片段,你们想一想能用一种什么样的线条来描绘,为什么?
播放《梁祝》、《野蜂飞舞》
生:《梁祝》这段旋律比较舒缓,优美,速度慢,用平滑的曲线来描绘。
《野蜂飞舞》速度快,节奏紧凑,旋律是急速上下波动的,用波浪线来描绘。
2、用绘画中的要素——色彩来描绘音乐
师:你会用什么色彩来描绘这个音乐片段? 播放《命运》
生:黑色、灰色……
师:好,那我们看看这里用了什么色彩? 播放DVD 《命运》这个主题是指当时德国的封建势力,贝多芬号召人们起来和命运抗争,激发人们同封建势力搏斗。我们可以看到乐曲一开始那种令人窒息的封建势力用了黑色来表现,到后面有了一段比较抒情的旋律,仿佛人们战胜了命运,从黑暗走向了光明,色彩也变的明亮起来。
3、听音乐联想画面 师:我们刚刚用绘画中的要素:线条和色彩来描绘音乐,下面我们把这两个要素结合起来,我们欣赏一段音乐,你来联想一幅画面,大家可以动笔画一画。
播放《培尔金特第一组曲》中的《清晨》,同学边听边作画。
生: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
师:你们怎么想到这些的呢?
生:这段音乐的旋律很优美,很舒展,很平静,就让我联想到清晨的景象……
4、总结根据音乐中的哪些因素进行绘画?
师:刚才你们边听音乐边作画,而且画的非常好,那么你们是根据音乐中的哪些因素来进行绘画的呢?
生:旋律起伏、音量、节奏、音色、力度、速度、音乐所表达的情绪……
5、欣赏绘画作品联想音乐
师:下面请大家欣赏一幅绘画作品,作品中有两个人物,我请两位同学来给大家描述一下,在同学的描述中你来体会一下这两个人物是什么样的?
生:第一个人物是一个富人,他很胖,穿着也比较华丽、富有,他的神情显得很自满、狂妄、傲慢……
第二个人物是一个穷人,他很瘦弱,穿着很破旧,他看见富人后显得很紧张、不安,看上去他很可怜……
师:大家看得很仔细,描述的很清楚。其实,这两个人物是画家写生中的两个人物,原本不在一个作品中,但是,由于他们两人有鲜明的对比,作曲家就让他们在音乐中相会了,让他们聚在一起,相互交谈。
那么,如果你是作曲家的话,你会用什么样的音乐来表现这两个人物?你会用什么乐器?比如在音区的选择上,在力度、旋律上? 生:表现富人在低音区,用大号演奏;表现穷人在高音区,用长笛来演奏……
表现富人力度强,表现穷人力度弱……
师:大家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下面我们就来听一听作曲家是怎样用音乐来表现这两个人的。
欣赏《图画展览会》中的《两个犹太人》(钢琴版)
师:(边欣赏边介绍)一开始在低音区富人出现了,作曲家用间歇的节奏,出人不意的重音表现了自满、狂妄的富人。紧接着,在高音区可怜的穷人走来了,描写穷人的音乐很快,表现了他看到富人后的紧张、不安和害怕。两个主题同时出现了,似乎他们在喋喋不休地谈论什么。低音区富人粗暴的音调始终占有音响上的优势,而高音区穷人的细弱的音调则显得战战兢兢,惶恐不安。最后富人用粗暴的音响将穷人的音响打断,仿佛可怜的穷人被蛮横无理的富人赶跑。
我们欣赏的是用钢琴来表现这两个人物的,接下来我们听一听管弦乐是如何表现的?用了那些乐器?
生:表现富人用的是弦乐,表现穷人用的是小号……
师:此曲是用弦乐群来表现富人,用加了弱音器的小号来表现穷人的。
6、总结绘画中的哪些因素让你觉得有音乐的存在?
师:这首作品我们就欣赏到这里,你们想一想绘画作品中的哪些因素让你觉得有音乐的存在呢?
生:构图、人物形象、线条、色彩……
三、总结
6.论漆画创作与绘画构图 篇六
摘要:可供我们分析艺术品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将某幅绘画的物理性因素分离开来,在考虑他们相互关系的同时区别加以对待。一般来讲探索在实践创作中如何运用“调”实现个人情感价值的表现、视觉效果及心理反应.为实践艺术创作中表达内心带来启示。
关键词:调;音调;色调;节奏;明暗;空间氛围;审美效果
“调”原本是音乐术语,转用到绘画上,往往是指“色调“。从艺术作品中看,色调的实际功用是非常明显的。“正是透明的色调,和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来的光的反射,把物象向前突出,使形象具有立体感”。“调”一词应用于多种艺术。可以说,调首先应用于音乐;然而,自从1 6世纪出现了艺术批评之后,“调”也用到绘画上来了。现在,音乐批评家也来添乱,他们在从事音乐批评过程中,常常将“调”一词同绘画术语组合在一起使用。如此一来,我们在报刊上会读到这样的句子:某某女士“由于缺乏丰富多采的色调,从而未能成为一名的优秀歌手。”音乐家使用“半音”一词的历史,几乎同画家使用“色调”一词的历史一样悠久。这些相互盗用对方术语的现象可能会走向极端,甚至发展到荒渗的地步,就象这段对达・芬奇《崇敬》一画的描述似的:“这棵梧桐树的艺术的造形与那颗椰子树的不连贯音符有关,。与生长在废墟上的那两颗树有关,它为整个构图凭添了一种色调节奏。”
罗斯金曾试想解释绘画中色调一词的含义,他说:“据我的理解,‘色调’指的是两件东西:首先是指物体形象与关系之间的虚实对比,这些画中的物体忽近忽远;忽明忽暗,相映成趣,组成完美的关系……其次,是指明暗之闻的色彩关系,这种关系使人即刻感觉到光的变化。”罗斯金对色调的解释并非十分清楚。也许,最好是把色调问题当作一个技术发展问题来加以处理。在用轮廓来暗示三维块体这个问题产生之后,继而又出现了以明暗分布来暗示块体的问题。线条是抽象的产物,与事物的视觉形象无关多线条仅仅在于暗示某一事物的意象。线条还可暗示对象的明暗分布(主要借助于线条的粗细变化),但线条最关切的问题是所谓实体的客观存在。光是流动的`,是一种不定现象,不时变换着自己的强度与角度。因而,仅靠固定而确切的线条是难以充分表现出光的变化的。鉴于此,我们采用了明暗法――即以黑、白二色之间的层次变化来表现光。艺术家为了真实地表现光,甚至在着色时,也要使用一定量的黑色颜料来冲淡光的亮度,以期形成一种明暗对比。马蒂斯的绘画表明,利用纯原色并置所产生的对比效果,可以对光作出图解式的暗示。
明暗层次变化过程可用来说明以下三种不同特征:1.光向影的过渡是在一种颜色或一个块体中进行的;2.在单色描绘过程中,不同颜色的相对强度有别于中性色度;3.实际明度或暗度与画中的主要光线的关系,是一种为整幅画面建立起来的关系。在拜读欧洲绘画中关于色调价值的详论之前,我们应先了解这个事实:东方艺术中的全部物质因素(如线条)皆从属于节奏与形式的抽象价值。 “……在中国艺术与其他亚洲国家艺术里,形式主要靠线条来表现,单凭线条,就能表现出许多实实在在的形式;每一作品的地方色调是从涂抹在画面上的颜色中产生的。这种颜色通常是平淡的,然而,就象花瓣和鸟翼的情况一样,不同的色调会产生不同的层次变化。此外,随心所欲的层次变化可用来突出对象的轮廓,也有助于用线条来表现形式。”日本画家葛饰北斋的彩色版画《巨浪》,就是对这一地方色彩功用的简单图解。
文艺复兴初期的意大利画家在一开始研究光的效果时,曾把光与空间作了一下比较,发现如果不把空间分成层次,就很难表现出空间来。出于同一道理,也就是说,如若不处理好散射在所画物象上的光的层次,也就不可能表现出光来。如果整个画面上的光层次分明,就会使画面呈现出一种浅浮雕感,使画中的每一物象在明暗相宜的光影中脱颖而出。意大利画家曼特格那的绘画就充分体现了过一特征。
意大利画派是否完全认识到了这种无所不包的半透明气氛的视觉效果呢?看来还是一个疑问。甚至达芬奇――这位把光影科学发展到历史高度的大师――也曾承认:“尽管眼前的事物在互不干扰的情况下渐渐隐形,相互联结,但我还是要把我的(距离)法则确立在25码的空间基础上。就象音乐家一样,他们在融为一体的音调之间总要表现出一定的音调变化。”。
那种一直被称为‘窗户开放”(the open window)的艺术理想,既表现一种统一的空间氛围的全部幻想,只有通过一种艺术传统才会得以实现。这种传统最早由法兰德斯画家凡・艾克创立,后来在维米尔这类画家的笔下臻于完善。事实证明,上述艺术理想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偏重技巧和科学目的,从而忽视了感受和审美目的。然而,在这期间,涌现出了意大利的提香、丁托列托、柯雷乔尔和北方的伦勃朗这些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他们凭其对于光影分布的熟练把握,利用上述艺术理想去追求纯粹的戏剧与审美效果。
也就是说,绘画的图案已成为一种光和影的图案,突出光影的目的是为了加强明暗的对比,在一种配合旋律(盗用一个音乐术语)中,这种由光影变化形成的图案将与该幅绘画的组合结构融为一体。伦勃朗笔下的《善良的人们》就是一个范例。在这幅画中,简单的平面几何结构完全淹没在由光影形成的自由节奏与协调对比之中。
参考文献:
[1]德拉克洛瓦.德拉克洛瓦论美术和美术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约翰・罗斯金.近代画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3][意]阿尔伯蒂,论绘画[Z],关晓辉译
相关阅读:
雅颂乐章的艺术特征与美学价值
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索赔的艺术
从思想、艺术看《国语》和《左传》
7.绘画与心理 篇七
从史前人类在岩洞上雕刻图案起, 人们就开始用绘画表达想法。今天, 人们将绘画作为一种工具来了解人类的内心世界。绘画疗法作为一种投射测验, 对个体无意识的行为或潜意识的背后进行研究, 通过绘画者的言语或者非言语的表达以及艺术创造过程, 去探索个人的问题及潜能, 以协调解决个人内心世界和外在世界间的冲突, 令两者更趋一致。
最早探索艺术治疗的美国理论家南姆伯格 (Margaret Naumburg) 认为, 艺术是无意识的窗口, 治疗者可以通过解释艺术形象的象征意义和倾听创作者自己的解释来进行心理分析。后来的艺术治疗理论家依蒂斯·克拉玛 (Edith Kramer) 认为, 即使不揭示和解释潜意识中的意义, 表达性艺术媒介本身以及这一过程也能导致治疗性改变。也就是说, 创作过程中的一些行为同样能传达出信息, 促进改变。
绘画治疗最初主要局限于针对儿童和一些特殊精神病患者人群。20世纪初, 精神病学、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的研究者对图画的艺术形象和象征意义产生兴趣, 随后发展出绘画投射测验。该测验根据画中是否还有某些特征或细节来确定画的意义, 注重对绘画作品进行量化分析, 关注人的心理问题和与病理学相关的人格特征。这一时期, 出现了大量使用绘画投射测验进行的研究, 绘画成为一种重要的心理投射技术。
近年来, 国内外的很多心理学家将绘画作为心理治疗手段进行了大量研究, 发现绘画投射技术在处理人们的情绪和心理创伤问题等方面起到了较好的作用。绘画作为适宜的心灵表达方式, 将人们的经验与感受象征性或具体地展现在画纸上, 表达出绘画者较为真实的内在, 为心理治疗提供了较好的切入点。同时, 我国的陈侃对285名初高中生进行了绘画测验, 发现将“房—树—人”绘画测验应用于抑郁倾向的心理诊断具有可操作性和科学性。潘润德采用“房—树—人”测验方法对6名中学生进行心理治疗, 发现使用绘画治疗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学生情绪冲突的缘由,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具有良好的效果。由此可见, 绘画投射技术对心理咨询与辅导起到了积极作用。
绘画疗法简介
绘画疗法是一种心理投射测验。在临床心理学中, 给被测者铅笔、橡皮以及几张白纸, 要求他们在白纸上描绘一些图画, 然后根据一定的标准, 对这些图画进行分析、评定、解释, 以此来了解被测验者的心理现象、心理功能、智力状态或人格特征, 判断心理活动的正常或异常等问题, 为临床上的心理评估、诊断和治疗服务, 所有这种形式和类型的心理测验统称为绘画疗法。
绘画疗法主要依据心理动力学观点。在开始测验时, 被测者对所描绘的房屋、树木、人物等并不知道具有何种意义, 所以, 他们在测验中把以前经常见到的、在梦中所见的事物的形象在纸上描绘下来。心理学认为, 房屋作为人居住的地方, 可以引起被测者对于原生家庭及其亲人的联想;树的图画则可反映被测者的无意识, 人物则反映被测者的自我形象以及与人相处的情形。通过这些可了解被测者的心理现象、心理功能以及智力状态等。
积极心理学思想对中职心理咨询的影响
(一) 积极心理学简介
积极心理学 (Positive Psychology) 作为一种新的思想、新的理念, 其兴起在心理学界引起了巨大反响, 使心理学界对传统心理问题研究有了新的认识。它是当代心理学的一支重要力量, 强调对心理生活中积极因素的研究, 主要包括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人格特征和人格品质、积极的社会制度系统等三方面内容。随着积极心理学思想影响的深入, 对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产生了重要作用, 其观点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以往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过分关注学生心理的消极层面, 忽视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而积极心理学从研究人自身的积极因素入手, 通过不断激发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 来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潜力。
(二) 积极心理学在绘画疗法解释中的实施
绘画前的指导以及实测过程绘画疗法的形式很多, 包括涂鸦画、自由画、续笔画、画人测验 (D—A—P) 、“房树人” (H—T—P) 、家庭动态图 (K—F—D) 、学校动态图等。本文所说的绘画治疗主要采用的是“房树人”测验 (H—T—P) 。在测验之前, 施测者应做好充分的准备。比如, 要准备好2B铅笔 (削好的) 、A4纸和橡皮。正式开始测验之前, 要对学生进行简要说明, 然后给每一位学生发放2B铅笔、A4纸和橡皮各一份。笔者在做这个测验的时候, 学生都已被班主任事先告知了, 学生都知道这是一个心理测验, 而且与他们以前所做的测验完全不同, 所以学生的兴趣很高, 也很乐意配合。在测验开始的时候, 施测者给出如下的指导语:“同学们, 请你们用铅笔在给你们的这张白纸上任意地画一幅包括房子、树木、人在内的画, 你想怎么画就怎么画, 没有更多的要求, 只要你认真绘画就可以;但在绘画的时候请不要采取写生或临摹的方式, 最好也不要画成漫画的样子, 也不要用尺子。在时间方面没有任何限制, 允许涂改。画完后, 请你在画纸上写上自己的班级、学号、性别和年龄。”此外, 为了防止有的学生害怕自己的绘画功底不太好, 对自己的信心不够, 需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同学们, 这不是绘画比赛, 所以, 你们的绘画水平即使不够好, 也没有关系, 只要你们认真绘画就行;其次, 在绘画的时候我们画的人不能画成‘火柴人’, 因为那样不利于我们解释;最后, 希望你们在绘画的时候不要讨论, 要自己画出自己的画, 谢谢同学们的配合。”在学生绘画过程中, 施测者要时时观察学生的绘画, 并做适当的记录, 以便在诊断中获得更多的一手资料。
对绘画作品进行积极的解释、分析与评价施测者在对学生作品进行解释的时候, 除了要更多地看到学生作品中的积极的因素外, 还要将学生绘画作品中的负面消极因素采用积极的方式进行解释。比如, 一幅学生作品中房子的门窗都较小, 一般常规是这样解释:“画这样画的人一般都比较封闭自己, 不善于与他人交流, 缺乏安全感。”这个时候就可采用积极的方式进行解释:“是不是在生活中觉得有很多的人不理解你的想法?”正处在青春期的中职生, 敏感、多疑、自尊心强, 他们对于别人批评、指责的话语往往不能接受, 甚至会破罐破摔, 而对别人积极的语言暗示却乐意接受。所以, 在面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具体分析时, 应尽量采用积极的语言表达, 发现学生绘画作品中的积极因素, 如学生在画中所透露出的理想、目标以及优秀品质等方面的内容, 尽量在解释的时候将消极的因素转化为积极的信息。
积极的绘画疗法在中职心理咨询中的优势
(一) 有利于消除学生对心理咨询的阻抗
在中职学校中, 有很多学生对心理咨询有一定的误解, 他们往往认为只有“精神病”或“心理变态”的人才会找心理教师咨询, 因此, 有很多学生即使在心理方面产生了某种问题, 也不敢进行心理咨询。这样, 就不利于心理咨询工作的展开。绘画疗法的运用改变了这种被动的局面, 通过对绘画作品进行积极心理分析, 可以有理有据地说明, 使学生更愿意从内心相信自己真的是很有目标和潜在优势的, 从而增强自信心, 也改变了他们对自己的一些负面看法, 变得更积极起来。对于那些心理确实存在一定问题的学生, 绘画投射技术的运用, 也起到了良好的咨询治疗作用。绘画测验可以宣泄学生内心的负面情绪, 心理教师通过积极的暗示性语言, 使学生看到自己绘画作品中所展示的积极的一面, 增强其信心, 可使学生消除对心理咨询的反感和阻抗, 对心理教师产生信任, 从而愿意倾诉自己内心的秘密
(二) 有利于学生个体体验到尊重
中职生由于正处于青春期, 他们比较敏感多疑。他们一方面想张扬个性, 另一方面也想得到充分的尊重, 但由于世俗的观念, 因而在许多教师、家长那里, 他们往往得不到尊重。而在一般的谈话咨询中, 学生往往带着这样的心理跟心理咨询教师交谈, 这就会在咨询过程中出现阻抗, 从而给咨询带来一定的困难。而在绘画疗法中, 从实测前给学生事先准备好笔、纸、橡皮, 实测过程给学生耐心的解释指导, 到实测完毕后把学生的作品仔细收好, 这样的细节都让学生体验到被尊重的感觉。最后, 当对学生的绘画作品进行“一对一”的分析时, 心理咨询教师以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分析和评价, 给绘画者带来了重要的心理暗示:让学生产生了积极向上的力量, 为发掘自身潜在优势提供了很好的切入点。总之, 所有的实测过程都让学生体验到自己得到了完全的尊重, 从而在咨询中不知不觉打破了学生的心理防御壁垒, 对咨询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三) 有利于促进成长, 使学生各方面得到提升
绘画心理分析本身要求我们在运用这一技术时, 更多地给予绘画者积极的关注和鼓励。当我们向绘画者传达分析结论时, 要把消极的语言转化为积极的语言, 给予绘画者鼓励与接纳以及无条件的关心。
首先, 绘画可以宣泄不良的情绪。绘画的创造过程是一个很好的释放情绪的过程, 在绘画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宣泄自己的消极情绪。比如, 很多中职生遇到别人的指责或与别人发生矛盾的时候情绪冲动, 容易走极端, 如果这时让他们通过绘画来进入咨询, 就可以在绘画中很好地发泄其愤怒的情绪, 而不会在生活中去伤害他人。
其次, 绘画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绘画过程中, 学生可以根据他们的想象任意在纸上创造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作品, 在创造过程中把自己的思想、感觉、知觉和审美感融进去。在创作完毕后, 学生在欣赏自己绘画的过程中自信心得到很大的提高, 这对于缺少自信的中职生而言是一种很好的成长体验。
最后, 学生通过绘画创造过程以及最终的绘画作品, 把他们的心理冲突很好地表达出来, 并尝试用各种办法来解决, 从而可促进学生成长, 使学生在各方面都得到提升。
总之, 绘画疗法这种咨询方式使得学生对心理咨询不再抗阻, 有利于咨询关系的建立, 也可增强学生对心理咨询教师的信任。绘画疗法作为学生所喜欢的一种咨询方式, 不仅有利于学生负面情绪的发泄, 而且有利于学生建立起积极的情绪, 有利于学生成长。从积极角度对绘画进行解释和评价, 在促进心理辅导员积累经验的同时, 也可改善学校心理辅导的整体面貌, 从而使心理咨询能够以更积极的姿态面对学生。
摘要:积极心理学对当前中职学校的心理咨询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讨论了绘画疗法的理论背景, 介绍了绘画疗法, 阐述如何将积极心理学理念贯穿于绘画心理分析、解释和评价中, 为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辅导和问题性辅导提供了重要途径, 旨在不断发掘学生的潜在优势。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绘画疗法,中职学生,心理咨询
参考文献
[1]傅宏.儿童心理咨询与治疗[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张同延, 张涵诗.解开你人格的秘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7.
[3]熊猛, 叶一舵.房树人测验及其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J].集美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2 (1) .
8.房树人绘画投射测验中的色彩心理 篇八
关键词 房树人(HTP)绘画投射测验 色彩心理 色彩选择 色彩运用
分类号 B849
在房树人绘画投射测验中,来访者选择哪些色彩的蜡笔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蜡笔的色调,是由其内在的先天气质、人格特征、情绪状态和外在行为习惯决定的。如果在来访者画完单色的铅笔画后,再用多种颜色重新描绘另一幅彩色的房树人图画时,诊断者就能够从色彩的选择和使用中获得更多关于来访者情绪、情感、气质及人格等方面的信息。彩色的图画比单色的铅笔画更能够接近来访者潜在人格的原因在于:第一,彩色绘画可以最大程度的降低来访者的心理防御,减少来访者在绘画过程中可能形成的各种阻抗,引发来访者运用画笔自由宣泄各种情绪与情感;第二,彩色绘画容易引发来访者对童年经验的联想,在图画中暴露来访者早年经历的各种创伤体验;第三,由于在彩色绘画过程中所形成的描绘痕迹难以擦消,来访者要改变或消除绘画痕迹,只能通过施以浓重的色彩来覆盖已经形成的痕迹,导致来访者更深层次的人格特征较易地显露出来。
1 画面色彩的心理分析
1.1 色彩对心理活动的影响
色彩不是客观世界的本质或原貌,而是光波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后产生的主观反应。不同波长的光波刺激人的视觉器官后,除了可以使人形成不同视觉的生理色彩外,在人的内心世界还形成可记忆的色彩表象,并导致人产生某种带有情感的心理活动,从而形成某种色彩心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会感受到客观外界中色彩对自己心理的影响,并且发现这些影响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作用的,能够左右人们自己的情绪和心理(见图.1)。
色彩对人心理活动的影响程度一般由色彩的明度、纯度和色相三方面决定的,且影响力依次增强。
在明度方面,明度高而鲜艳的色彩具有刺激性和明快感,可以让人产生积极的情绪,而明度低而混浊的色彩则经常使人产生忧郁的消极情绪。
在纯度方面,不论暖色与冷色,高纯度总比低纯度更富有刺激性,从而使人产生积极的感觉和情绪。
在色相方面,红色在人的视觉上会形成迫近和扩张的感觉,使人产生兴奋与欢乐的情绪;橙色是特别引人注目的、最暖的色相,它会让人产生饱满、辉煌及兴奋的感觉;黄色的光感最强,经常使人产生智慧、快活、希望及辉煌的情感;因此,红、黄、橙等暖色可以称为具有兴奋性的积极色彩。蓝色是一种内在的、收缩的色彩,让人产生优雅、沉静和寒冷的感觉;紫色诱发的心理感觉比较复杂,既有高贵、幽婉的一面,也有神秘、不安的成分;因此,蓝、紫等冷色被称为让人安静的消极色彩。绿色能够让人平静,所以它经常是生命与和平的象征色彩;白色使人感到明快、圣洁;而黑色虽被归纳为一种消极的色彩,但它又可以让人具有稳定、深沉的感觉。
1.2 心理活动与色彩的链接
不同的心理与情绪状态会对客观世界存在的各种色彩产生不同的联想与评价,将视觉的生理色彩与某种心理和情绪形成链接。人类长期的链接体验会积淀出具有某种共性或个体差异的色彩癖好,形成人类喜欢或厌恶的色彩表象原型,这些色彩表象经常随某种心理活动或情绪状态出现,因此,客观外界存在的某些色彩就被粘贴上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心理标签(见图.2)。
1.3 画面色彩的心理分析
当人的某种心理活动或情绪状态与来自人类内心的某种色彩表象相匹配时,这一色彩表象就可以被看成是其内心深处所拥有的、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心理色彩,这种心理色彩如果通过作画者的绘画作品表达出来,就会形成各具特色的画面色彩。因此,诊断者通过分析作画者的画面色彩,就可以推测出作画者的心理色彩,直至弄清楚作画者的心理状态和情绪特征(见图.3)。
2 画笔色彩选择的心理诊断
来访者在被要求使用画笔进行房树人投射测验的绘画时,会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不同色彩的画笔进行描绘。诊断者研究这些色彩偏好能够进一步了解到来访者的个性特征、情绪情感状态以及各种社会生活经历。
2.1 选择不同彩色画笔的来访者个性特征
2.1.1 偏好暖色调画笔的来访者个性特征
①红色:观察发现,在房树人彩色绘画中,偏爱选择红色画笔的来访者,一般具有旺盛的精力,大胆、热情,好奇心强,喜欢展现自我,往往具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但也容易冲动和感情用事,发生挫折后常后悔不已,甚至一蹶不振,另外由于具有强烈的感情需求,特别希望能够获得伴侣的慰藉。
研究还表明,超过30%的小女孩特别偏爱粉红色画笔,这些女孩一般具备细心、体贴、柔顺、优雅等优点,但在心理上却特别依赖父母,没有主见,希望父母替她做挡箭牌。
喜欢粉红色画笔的成年来访者,一般都具有很高的审美能力,注意装束与礼节,这类来访者大多数具有优雅的性情、较高的理想和追求。
②橙色:研究发现,偏爱橙色画笔的孩子较为自我中心,情绪波动比较明显,当情绪恶劣时,一般会产生一定的攻击性,但能够自我开解。这些孩子经常会成为群体中的明星,希望自己成为一切计划中的主宰,永远不肯立于从属地位。另外,这类孩子在新环境中很容易交上朋友,但由于不懂得体谅别人,也很容易与新交的朋友吵翻,又由于比较幼稚,存在被歹徒欺骗的风险。
喜欢橙色画笔的成年来访者,一般勇于开拓,积极进取,善于结交各种朋友,但由于喜新厌旧,并不能够结交到真正的朋友。
③黄色:喜欢黄色画笔的小孩,追求理想,反应敏捷,具有天才的一面,这些小孩长大后如果还喜爱黄色,他有可能成为一个讲义气、重感情、让人信任的人,但也可能成为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
nlc202309041842
喜欢黄色画笔的成年来访者,很容易成为人群的中心人物。他们大多是理想主义者,讨厌一成不变,喜欢新事物,追求自由自在,爱好钻研,擅长制定各种计划;喜欢黄色画笔的人也有依赖他人的倾向,并且由于追求幸福的欲望太过强烈,经常感觉自己得不到足够的关爱。
④棕色:研究发现,不自觉地选择棕色画笔的孩子,大多数人是在性格非常保守的祖父母身边长大,由于从小被教导要压抑自己的无理要求,一切服从大人,不准插嘴,内心安全感缺乏,导致他们形成遇事瞻前顾后、优柔寡断的性格倾向,很少流露出儿童应有的无忧无虑的神情。
喜欢棕色画笔的成年来访者,一般比较善于经营钱财,且忠诚老实而不忘恩负义。
2.1.2 偏好冷色调画笔的来访者个性特征
①绿色:喜欢绿色画笔的孩子,一般个性较为开朗、随和,没有心机,比较包容、宽恕,且具有较强的上进心和好奇心。这些孩子也具有回避竞争的倾向,特别是喜欢橄榄绿的孩子,大多个性较为乖戾,存在歇斯底里发作的可能。
喜欢绿色画笔的成年来访者,一般比较高雅、稳重、温柔、多情、善解人意,喜欢沉默和寂静,不苟言笑,做事严谨,按部就班,能够迅速从挫折当中振作起来。
②蓝色:喜欢蓝色画笔的来访者,为人诚实、中庸,谦虚谨慎,有很强的团队协调能力,遵守规则,做事有弹性,有时会显得有些懦弱,有时也比较固执己见。喜欢水蓝、天蓝等明亮蓝色画笔的来访者,一般非常感性,而喜欢藏青色等深蓝色画笔的来访者,一般比较理性,前者能够自如表达心中的想法,而后者喜欢凌驾于他人之上。另外喜欢深蓝色画笔的女性还表现出较强的自立能力。
③黑色:喜欢黑色画笔的来访者,性格较为内向,情绪比较压抑,不喜欢张扬和引人注目,总认为自己与好运气无缘,没有激情和活力,对周围的人和事提不起兴趣,遇事没等进行便想打退堂鼓,对待他人十分谨慎小心,喜欢独来独往,希望保持独特的个人活动空间和自己的典雅与威仪。
2.1.3 偏好中间色调画笔的来访者个性特征
①紫色:偏爱紫色画笔的孩子与偏爱橙色画笔的孩子一样,也有情绪剧烈波动的倾向。这类孩子非常在意别人对他的态度,容易因别人态度的变化而产生情绪的剧烈变化,在情绪失控时,不会向外部发泄,而是指向了自己的内心。另外,研究还发现,喜欢紫色画笔的女孩,可能具有变态的体质,很容易沉溺于自恋的状态之中。
偏爱紫色画笔的成年来访者,一般具神秘气质,谨言慎行,喜怒不形于色,不擅长交际,喜欢思索,压抑和控制自己的情感,给人冷漠、高傲的感觉。
②灰色:灰色一般不太招人喜欢,但它具有突出其他颜色的特性。喜欢灰色画笔的来访者大多较为稳重,做事干练、知识丰富且教养良好,善于利用灰色来中和或减弱外界的压力并承受压力,具有平衡局面的能力。
③白色:研究表明,约15%的女孩和6%的男孩喜爱白色的画笔。由于具有较严重的完美主义倾向,这些孩子几乎都存在洁癖,且由于不能容忍朋友的缺点,在生活与学习中,很难获得别人的友谊。
喜欢白色画笔的成年来访者,个性较为单纯,脾气倔强且泾渭分明,由于追求有条不紊和尽善尽美,经常弄得自己精疲力竭,也得不到别人的喜欢。
2.2 选择彩色画笔时的其他因素影响
来访者对色彩的偏好包括对某些色彩的喜爱和对某些色彩的讨厌两个方面,这些偏好的形成也会受到其他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年龄、性别、国家、民族、地域、文化、习俗及职业等因素均会对色彩偏好产生较深刻的影响。
2.2.1 生理年龄及性别的影响
在黑、白、灰、红、橙、黄、绿、蓝、紫、棕等10种颜色中,儿童比较偏爱红、黄、绿三种颜色,较少喜欢黑、灰、棕等颜色。6岁以后的学生对色彩的偏好开始表现出性别的差异。7-15岁的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男生认为深色或稳重一点的色调较适合自己,而女生则钟情于浅色调。
进入成年期的女生比较偏爱干净、纯净且有点妩媚的颜色,而男生则喜欢给人以成熟、稳重感觉的灰色系颜色。2007年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的神经科学家安雅·赫尔伯特对年龄在20岁至26岁之间的208名志愿者进行了颜色选择实验。调查结果显示,虽然男性和女性都喜欢蓝色,但女性更倾向于选择蓝色色谱末端接近粉色的颜色,而男性则偏向于选择偏绿的蓝色。他们认为,原始社会男女分工的不同是造成对颜色不同喜好的原因之一,女人从事果实的采摘工作,红色的果实和红润的外表看起来比较健康,这种原始的分工方式很可能是造成今日女孩偏爱粉色的根源。蓝天代表着好天气,而在大草原的进化时期,人类对好天气的向往就会很自然地发展成为对蓝色的喜好,特别是男人外出狩猎,需要在幽暗处辨别出方向和猎物。
研究还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中老年人对绿色的喜好度逐渐增加,而对冷色调的蓝色却反而下降。
2.2.2 社会文化习俗的影响
人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感受会随着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一个时期的色彩的审美心理,会受到当时流行的社会文化的很大影响,如“流行色”就是社会文化习俗的一种产物,当某些色彩被赋予了时代精神的象征意义,符合了人们的认识、兴趣、爱好、理想、欲望时,那么这些具有特殊感染力的色彩就会流行开来,成为流行色,这些流行色就可以左右人们在这一时期的色彩选择。现代科技的某个最新成果、时代的某一潮流、诞生的某一新的艺术流派,甚至自然界中的某种异常现象,都可能对色彩的偏好心理发生作用。
2.2.3 国家、民族与地域的影响
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对颜色有着不同的喜好,研究统计发现,喜欢红色的国家和民族有:中国、韩国、印度、古巴、秘鲁、美国、法国、罗马尼亚、瑞士、丹麦、泰国、缅甸、埃及等;喜欢黄色的国家和民族有:中国、印度、巴基斯坦、韩国、英国、希腊等;喜欢蓝色的国家和民族有:泰国、哥伦比亚、法国、捷克、希腊、丹麦、埃及等。
nlc202309041842
2.2.4 职业的影响
一般而言,体力劳动者喜爱鲜艳色彩,尤其是农牧民特别喜爱极鲜艳的色彩;脑力劳动者喜爱中性一点的色彩,如许多高级知识分子特别喜爱灰色、黑色等较成熟的色彩。
3 画面色彩运用的心理诊断
来访者在绘画时的画面用色包括使用多少种类的颜色、如何搭配冷暖色以及色彩与表达主题的关联度等。来访者作画时,他的某种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或情绪状态会与来自其内心的、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心理色彩进行匹配,并在绘画作品中将这些相匹配的心理色彩通过画面色彩表达出来。诊断者可以通过作品的画面色彩与心理色彩的链接,评估作画者的心理状态和情绪特征。
3.1 幼儿绘画时的画面色彩运用
幼儿早期画画时对颜色的选择是无意识的,他们常常抓起离自己最近的任何颜色的画笔来画;到4-6岁时,一些儿童开始能够把图画中事物的颜色与自己在客观环境中知觉到的事物的颜色联系起来,但使用颜色仍然具有主观性;及至6-9岁时,儿童开始出现图式性的用色,虽然比较刻板,但使用颜色已经有了目的性并形成了一些规则,如将树干涂成棕色,将树叶画成绿色等;9岁以后,儿童开始倾向于用事物本来的颜色来画画,而且用色开始具有了写实主义的特点。
研究表明,年幼的儿童来访者喜欢使用红色、橙色等暖色,而年长的儿童来访者则喜欢使用绿色、蓝色等冷色。一般认为,前者存在自然的冲动,后者有了较强的控制感。
研究还发现,黄色是正常儿童早期画画时最喜欢使用的颜色,它是一种自由与自发表达的色彩。另外,黄色也是儿童表达敌意和攻击性的色彩,而患抑郁症的儿童一般经常使用黑色或单色画画。当然,儿童画画的用色也会受到社会上不同时期出现的流行色的影响。
3.2 成年人绘画时的画面色彩运用
心理健康的成年来访者比较容易投入彩色的绘画活动中,且会自信地使用暖色调,绘画越是暖色调,代表情绪越健康,彩色线条也十分明确。在进行房树人彩色绘画时,心理健康的来访者一般会选择3-5种颜色描绘房屋,用2-3种颜色画树,用3-5种颜色画人。
当来访者的心情处于焦虑和压抑状态时,他们往往使用黑色、棕色或蓝色等较为保守的颜色来表达,不愿使用红色、橙色或黄色等较为弘扬且明亮的色彩,作品中的彩色线条也很清淡且不流畅。绘画越是冷色调,代表来访者的情绪越压抑。绘画越是将某种色彩反复加重,一次次重复勾画,越反映出来访者的焦虑情绪。
一些心理压力较大、内在情感冲突剧烈、具有暴力倾向的来访者会使用色彩强烈且极不协调的颜色搭配,并由于画画的力度较大,经常将画笔折断。绘画中色彩搭配越反常,越违反常理,反映绘画者心理健康程度越差。如果是具有幻觉、妄想的病人,画面上涂抹的颜色一般比较浓厚。
如果来访者进行彩色绘画时显得比较拘束,所使用的色彩种类比一般人要少,则表示他们与别人进行自由情感交流时,会表现出过度的谨慎,无法建立起温暖和确定的人际关系,难以将自己的痛苦或快乐情绪与别人进行交流或分享。更有一些过度害羞的来访者会使用一种色彩,从头画到尾。
研究发现,情感反应强烈或情感控制能力较差的来访者,会使用比一般人更多种类的色彩。反之,则会使用较少的色彩。如躁郁症患者在躁狂状态时,经常使用很多种类(5种以上)的颜色画画;控制能力低的成年人会与年幼的儿童一样在绘画时可能使用更多种类的颜色。
如果过度使用一些颜色,可能代表以下信息:①过度使用红色,可能与愤怒情绪有关;②过度使用暗色系,可能与忧郁情绪和倒退状态有关;③过度使用鲜艳颜色,可能有躁狂症倾向;④过度使用很淡的、几乎看不清的颜色,可能想要隐藏自己。
另外,研究还发现,当来访者较多使用红色与黄色进行绘画时,其行为表现往往是自发的,刻意控制的成分较少;而当强调绿色与蓝色的使用时,表明来访者的绘画行为是在较高的意识控制水平进行的。而棕色和黑色反映了对情绪的自我压抑状态。
3.3 画面色彩与绘画主题的关联度
观察还发现,来访者用色有时会受到绘画主题的影响。当主题需要由细节来表达,如线条、形状等细节在构图中显得更为重要时,色彩与主题的关联度不大,色彩的使用就居于从属地位,此时的用色由于不太重要,往往使用单一的颜色填涂即可,而如果色彩对主题表达很重要时,人们就会频繁地使用不同的颜色。如,格罗姆(Golomb,1990)通过研究指出,许多5岁的孩子在画需要有较多细节表达的房屋和人物时,通常只使用了一种颜色,而让他们画花园时,却使用了许多种颜色,因为此时,色彩成为了花园的主题。
参考文献:
方元. (2013).学前儿童绘画色彩心理活动分析.大众文艺,(13),246.
金长征. (2013).绘画色彩的情感表现.美术大观,(5),48.
刘相辰,赵丽珍,王晓艳. (2001).色彩心理研究的历史轨迹.内蒙古医学杂志,33(6),527-529.
宋艺雯. (2011).色彩心理及色彩运用.大众文艺,(12),43-44.
王萌萌,于莹,赵津津.( 2013).浅谈西方绘画作品中的色彩心理效果.美术大观,(7),48.
吴月淋,王小国. (2012).色彩的心理效应.美术教育研究,(12),71.
Abstract:The color painting can reflects the emotional state and potential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visitors than the monochrome pencil drawing in House –Tree –Person painting projective test, therefore, research and analysis the choice of colored crayons and the specific use of a variety of colors in the painting process , we can get more information about the visitor's personal emotions and personality traits, etc., it is beneficial to make a more comprehensive and effective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and diagnosis .
Keywords: House –Tree –Person (HTP) painting projective test;color psychology;color selection;the use of color
编辑/黄才玲 终校/王抒文
作者简介:(1965.09---),男,研究生学历,教授,现任泰州学院医药与化学化工学院院长、书记,研究方向为心理诊断。
联系方法: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济川东路91号 泰州学院
邮编:225300
电话:0523-80769296 15161062380
邮箱:
9.自主性绘画与音乐的融合 篇九
摘自:《学前教育》.09
作者:黄燕芬
音乐是流动的时间艺术,绘画是凝固的空间艺术。幼儿园的孩子们能否将音乐与绘画有机地结合起来呢?在我园的“自主性绘画”实验班里,我尝试开展了音乐与绘画相结合的综合活动。
1.创设音乐情景,引导联想绘画
中秋节我们开展了相关的主题活动。通过了解中秋节的起源、食物和庆祝活动等,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我发现,孩子们的话题总离不开月饼、灯笼和月亮。最常听到的是:为什么月亮有时圆、有时弯,有时亮、有时暗?月亮上面有什么……于是,我想到了让孩子们欣赏歌曲《小白船》,再把自己丰富的联想画出来。
孩子们带着问题静静地听着,欣赏完毕,老师请孩子们说说,在月亮上看到了什么?月亮是怎么样的?有什么有趣的东西?在孩子们热烈地讨论之后,老师请他们把听到的、想到的都画下来。看谁画得最神奇。在《小白船》音乐的伴随下,孩子们开始动笔了:智康画了一个空月亮,他觉得月亮是空的,没有东西:嘉祺则画了天狗在吃月亮;晓彤在月亮上画了一个美丽女孩,伴随她的是只可爱的小兔和一盆花。之后,孩子们讲述所画的内容,充满了创意和天马行空的想像力,他们想像月亮上全是美好的东西,有好吃的、有好玩的,非常有趣。
我们还开展了很多类似活动,如,在《春天》的主题活动里欣赏歌曲《嘀哩哩》。这首欢快的歌曲描写的是春回大地、万物苏醒的情景。我们引导幼儿一边欣赏歌曲,一边联想春天迷人的景色,并把自己的所想所感画下来。开展这样的活动,无论对主题、歌曲的理解,还是绘画的表现力都提高了,更有利于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2.开展音乐欣赏,启发创意表达
音乐具有直接使人产生身体律动的作用,可以影响人的情绪和情感。所以。引导幼儿欣赏一些旋律优美、节奏分明的世界名曲,可以更好地激发幼儿丰富的想像力。《野蜂飞舞》是一首情绪欢快。节奏简练的小品。原作者是俄罗斯著名音乐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这首曲子是他的歌剧《萨尔丹沙皇的故事》中的幕间曲,音乐描写的是王子变成了一只野蜂,不停地飞舞,追叮他所厌恶的人。让孩子欣赏这首有趣的曲子,并把自己对曲子的感受画下来,是启发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又一良机。在欣赏歌曲之前,老师给孩子们每人发了纸和笔,让他们边听边画,把自己真实的感受画下来。乐曲一开始就是节奏鲜明、旋律时高时低、快如流水的音乐,孩子们一下子就给吸引住了。有的孩子拿着笔点着头,随音乐摆动着;有的孩子却一动不动地思考着什么。音乐开始了许久,孩子们才渐渐下笔,老师并没有给孩子太多的指导。只是提醒他们画出来的画没有错与对,只要把自己最真实的感受画下来就可以了,看谁画得最特别、最有趣。当欣赏完后。老师让孩子们互相交流一下。玮欣在两个小孩头顶上画了几个很大很大的雷电。表示要下雨了:天艺画的是很多很多的波浪线表示岩浆;晓彤画的是下了一场很恐怖的台风雨;文杰画的是海啸,就要淹到房子了……他们每个人想出来的情景都不一样,但却跟曲子所表现出来的快、急、变化有着相同的感受。音乐欣赏活动启发孩子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孩子对乐曲的理解更为深刻,创意想像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类似的活动还有音乐欣赏《梦幻曲》,该作品是舒曼所作钢琴套曲《童年情景》中的第七曲。整个旋律起伏均匀,渗透着宁静、冥想的色彩,这首乐曲充满了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它如诗如梦的`意境使人联想起幸福生活的种种情景。教师可以提供几种暖色调、较柔和的水粉颜料(如粉红、粉蓝、粉黄、粉绿等),供幼儿使用。引导幼儿随乐曲想像自己的美梦,并用水粉表现出自己梦幻般的联想。
3.营造音乐氛围,丰富美术活动
音乐与美术的结合,为幼儿美术活动提供了新的活动空间,为幼儿的创造想像开辟了新的天地。在进行绘画活动时,加入相关的音乐背景,能给孩子带来新的感官刺激、增强艺术感染力。如大班美术活动《花王国的舞会》,老师为幼儿设计了“花王国开舞会”的情景.邀请花王国的花仙子来参加舞会,看看哪个小朋友能邀请最漂亮的花仙子,谁的舞会开得最热闹、最成功!为了增强环境的感染力,我为幼儿播放了《水仙花圆舞曲》作为背景音乐,让幼儿边听着欢快、优美的音乐。边想像“花王国的舞会”。孩子们画的花仙子形态各异。泳珊画了一朵公主花仙子.细细弯弯的花瓣是它的头发。头发上还戴着金冠,从花朵的周围伸展出四肢;诚铿的画就更有趣了,他画了三朵大大的向曰葵仙子,每个向日葵仙子的花瓣都画了小手。他说这是向日葵仙子的一家.去舞会表演杂技,因为向日葵仙子有好多好多只手,可以表演很多节目。无需过多的指导和模仿,一切完成的那样和谐、自然,孩子们画了还想画。有趣的情节和优美的音乐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幼儿由原来的单向想像变为纵横交错的多层面的复杂想像。活动中,受音乐的渲染,幼儿积极主动,思维活跃。使多种能力得到提高。
还有许多主题活动能够为美术活动配上音乐背景。如,开展《动物世界》的主题活动时,幼儿学习了唐诗《咏鹅》,老师在美术活动中请幼儿把自己对古诗的理解画出来。在幼儿创作的过程中,还配上了《四小天鹅舞曲》,通过这种中西合璧的方法,使孩子更加积极投入,所描绘的内容丰富奇妙,充满热情,孩子们笔下的天鹅也千姿百态,翩翩起舞于画纸上。
10.绘画与心理 篇十
[关键词]绘画 心理疗法 儿童
《纲要》将幼儿园教育内容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其中把幼儿健康教育认定为幼儿教育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把促进健康放在幼儿工作的首位,同时强调,其他领域的工作都可以甚至都应成为有效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纲要》健康领域的目标要求将身心和谐放在首要位置,“健康”指除了生理正常无病痛外,还包含心理健康。在幼儿心理咨询中有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是绘画治疗。
一、绘画治疗的原理
在国外,人们把绘画治疗叫做技艺疗法,它类似于音乐疗法和读书疗法。绘画治疗指运用绘画的形式治疗心理问题。绘画疗法的操作实施灵活,主要是治疗师以幼儿创作的绘画为中介对幼儿进行分析和治疗。它的实施过程体现了精神分析治疗、结构化治疗、人本主义治疗等的思想。
二、绘画治疗的形式
绘画治疗的形式包括涂鸦画、自由画、续笔画、画人刚验(D-A-P)、动态“房一树一人”测验(K-H-T-P)、家庭动态图(K-F-D)、学校动态图等。近年来还有画自画像、画一位异性、画雨中之人、树木人格图、画“最近的问题和情感”或“此时此地的感受”,画出自己的三个愿望等等。
在实际治疗中,投射潜意识的绘画形式主要有三类。
1.以自由绘画来培养感受性与平衡的感觉。如画树法,可以采用原来在画纸上用4B铅笔绘画的方法,也可以用色彩绘。一个人的潜意识领域被投射到一棵“树”上,此意像化的涵义至深。
2.以有主题的绘画来发展伦理感及观察的精神。如家庭动态图,原法是让患者绘四张图(家、树、人、男女),有时候要求在一张画纸上画家、树、人三种东西。这种方法可以了解患者对于家、家族、家族相处的方法、树木等基本生命的认识态度,以及对于人、人的互动关系、沟通方法、整体德互相关联的意识,相当有趣。
3.不规定以什么内容作画,但给出一定的刺激,主要是对未完成的绘画进行添补,治疗师最终的分析也不是根据患者的绘画内容,而是根据患者在给定的图画上做了什么性质的改动。
如画面分割法,由患者或治疗者把画纸分割,然后在图上颜色就是色彩分割。由患者与治疗者交互完成者,称为交互色彩分割法。此法可以促使治疗者和患者间的互动,在统合失调症患者的治疗上颇有效果。
三、绘画治疗的操作过程
通常运用绘画治疗可以包括以下3个阶段。这3个阶段既可能在一次咨询中全部经历,也可能需要多次咨询,需因人而异。
绘画治疗的开始阶段同样也是与来访者建立良好关系,可以先跟小朋友熟悉熟悉,做一些游戏来降低孩子的焦虑情绪。指导语为:我们来做个画画的游戏好吗?或者你可以随你自己喜欢画你想要画的东西、请你将你现在突然想到的或现在在想的事情画出来。
1.探索。这一阶段的目标是逐渐加强来访者在探索问题时的自我表达。咨询师带领来访学生开始探索情感、想法和行为。在这个阶段可用的指导语有“画一幅画来表示你自己”、“画一幅画表示出你家里的沟通情况”、“画出你想象中的学校生活”等。
当学生画完后,咨询师的第一个问题一般可以是:“跟我讲讲你的画。”然后再问他们作品中反映出的但没有解释的问题如:“跟我说说你画的这个形象”、“你画的这个人在想什么?做什么?他有什么感受?”利用儿童画进行治疗,通常不要去问儿童“为什么”要画这个形象,因为他们经常会说“我不知道”或者什么也不说。心理医生指导绘画及交流的過程完全依赖于自己的治疗风格。
2.改变。这个阶段的绘画指导语要帮助来访者继续自我表达、树立改变的目标并建立可以达到目标的行为模式。最后,绘画可以用来评估治疗的进展并巩固改变在这个阶段,有些一般性的问题,心理医生可以在儿童画完之后问他们,如“你给这幅画顶个题目是什么呢?给我讲讲你的画吧!”或者,“这幅画上发生了什么事情?”
在给儿童画赋予意义的时候,我们还需要考虑绘画的过程(儿童使用材料作画,参与绘画活动的程度,与心理医生互动),也要考虑绘画产品本身。我们在评价儿童对治疗的反应的时候有以下问题可以参考:
儿童在绘画过程是否表现的独立?还是要依赖心理咨询师?
儿童是不是对绘画很有信心?还是在绘画过程中总害怕画错?
儿童对作品的提问是如何回答的?
儿童的绘画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吗?
儿童讲述图画的方式是用比喻的方式,还是与自己联系起来?
观看儿童最后完成的作品时,我们常常问自己:儿童图画中,哪些是平常的表现,哪些是强调的部分,哪些是重要的部分?这些可以作为观察儿童画的立足点。
参考文献
[1]李灵,刘伟伟.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J].幼儿教育,2007(11).
11.卡通造型绘画与波普绘画语言比较 篇十一
卡通造型绘画产生背景是大众文化、消费文化的流行;数字化环境的迅猛发展造成视觉造型的高速异化, 当代艺术风格的多样化, 各种艺术门类、风格的相互借鉴。它以夸张概括的卡通造型手法与对某一数字传播媒介材质的模拟, 变异成为一种新的绘画语言。这种数字化的影像效果在绘画中的应用反映出这个时代的特征, 并区别于之前西方波普以印刷媒介为主的时代。
卡通 (动画片、漫画的合称) 作为一种艺术样式, 在以往的艺术史和艺术理论中很少被提及, 而卡通形象最初被波普艺术家引用到绘画中作为反对现代主义、抽象表现主义的一柄利器至今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了。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之后, 卡通形象伴随着影视、漫画、游戏、网络的逐渐发展而兴盛起来, 传播的形式也随着媒介的变化而变化, 以各种形态渗透到大众的生活中, 电视、手机、生活用品、杂志、广告牌………都成为卡通形象传播的依附体。在大众流行文化大行其道的今天, 一个普通人接触到卡通的机会都较大于其他传统的艺术形式, 卡通成为大众特别是年轻人互相交流的一种重要元素。而经典的卡通形象如米老鼠、美国英雄、日本美少女战士、中国古典卡通形象更成为年轻一代人共同的视觉记忆。
踏入21世纪, 越来越多的年轻艺术家使用卡通造型进行艺术创作并成为一股潮流, 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现象。卡通造型绘画——区别于9 0年代中期的“卡通一代”、90年代初后期的政治波普、艳俗艺术中出现的卡通造型风格, 而是具备当代“动漫化”、“青春化”、“自娱”、“酷”、“叙事性”等特点的绘画 (在学术界因为没有具体的流派或命名, 为了表述的需要, 我把新世纪采用卡通造型这一类的绘画称为“卡通造型绘画”) 。经过近几年的观察、研究, 我发现这一类绘画的作者有以下特征:1.一般具有正规的专业院校系统训练、手工技能, 足以支撑这一类创作;2.表现形式较为多样;3.作品具有明显的个人情绪。本文试图以中西方图式语言使用“比较研究”的方法, 对此进行阐述。
一、语言的共性
“卡通”一词是从英文Cartoon转译而来的, 一般是动画片、漫画的合称, 亦有人谓之“动漫”。远在动画片出现之前, 漫画已有一定时间的历史了, 在清末 (1907年) 天津出版的《人镜画报》中, 开始有画家从政治事件或日常生活中取材, 通过夸张、比喻、象征和寓言的手法, 表现幽默和谐的画面, 借此讽刺时事, 称“讽画”、“滑稽画”、“时事漫画”等。有学者认为贺加斯的代表作如《打瞌睡的教友》、《文明结婚》、《性格与漫画》等标志着近代西洋漫画的形成[1], 而德国莱比锡画家施特克、法国画家杜米埃、德国漫画家威廉·布什被公认为是漫画界的宗师。随着漫画的不断发展, 逐渐具备了连续的画面, 固定的角色和图文并茂 (在文中加人物对话框) 这三个重要的因素。其后出现的动画片延续了前两个因素, 保留了叙事性、象征性、幽默感, 夸张的造型和简洁鲜明的造型特点, 取材丰富, 涵盖了所有影视所具备的类型。总之, 动画片是造型艺术和影视艺术相结合的产物。
通过史料我们可以发现, 卡通造型的出现是依附于传播媒介的, 随着媒介的发展产生变化, 它与生俱来必然地与大众、潮流、时尚、市场联系在一起, 大众化是它的根本属性。这也就是西方波普选择卡通作为重要的绘画语言的原因。选择这一语言意味着与现代艺术的“精英化”划分界线。这是否也表明了中国卡通造型绘画也必须大众化、“非精英化”呢?但不管如何, 这两者都使用了卡通语言, 存在以下语言的共同点:
1. 夸张概括的造型手法。
2. 鲜明的色彩对比, 使用分离的色调, 减少色彩的过渡层次。
3. 营造平面或装饰化的空间背景, 起到衬衫托主体的作用。
4. 对某一卡通传播媒介材质的模拟, 变异成为一种新的绘画语言。
对于前三个共同点勿须多言, 这是由卡通本身的语言特点所决定的;对于第四个特点, 中西艺术家参照的对象各不相同, 但本质上是一样的, 都是对流行媒介材料质感的模仿。西方波普艺术吸取甚至模仿印刷品、广告牌、日历等印刷品的效果。这方面最典型的代表莫如美国画家利希滕斯坦的画。他将连环漫画复制放大, 通过极为有限的平涂色块和准确结实的黑色线描边, 将它们忠实地描绘在画布上, 甚至连廉价彩色印刷工艺中的网点都一个不漏地呈现给观众, 和漫画才有的对话框也复制下来。
在当代的中国卡通造型绘画中, 材质的模拟进一步加强了吸收来自电子媒介数字化的影像效果。以熊宇的作品为例, 他在画布上运用亮丽的油彩, 对人物、水纹、草丛的细节加以渲染, 使画面透出一般数字化图像特有的光晕;在欧阳春的作品中运用稚拙的笔法模拟低像素的电子游戏场面……这种数字化的影像效果在绘画中的应用, 反映出这个时代的特征, 并区别于之前西方波普以印刷媒介为主的时代。
如果说对图像信息的认知和理解影响了人们的观看方式, 那么中国的卡通造型绘画在暗示着人们:数字化环境无处不在!西方波普与中国卡通造型绘画对卡通传播媒介材质的模仿运用方式是相似的, 它割裂了西方古典绘画偏于写实“以客体显立体”的造型语言传统, 呈现“后现代主义和商品化紧紧联系在一起”[2]的特征, 用大众文化的流行形象来缓解现代主义将油画艺术的形式语言本体探索推向了极端所产生“表达的危机”。从表现语言来说, 这是卡通造型绘画较为积极、有探索性的一面:及时地把数字化环境反映到平面空间里面, 结合当代传媒的色光艺术致使绘画语言的嬗变。
二、虚拟化——卡通造型绘画语言的重要特征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崛起的西方波普艺术从大众流行文化中吸取元素, 如安迪·沃霍尔前期制作作品的程序是:把最便宜、最不为人注意的杂志封底广告, 拍成幻灯片, 放大投射在画布上, 用黑笔去描绘需要的部分, 制作孩童时代的卡通英雄人物:大力水手, 小南茜 (Little Nang) 、迪克 (Dick Tracg) , 以鲜艳的颜色画成配有框边的大幅作品……后来采用丝网印法将照片影像经由有气孔的丝绢浸透画面, 用沾了颜料的橡片滚筒印制[3]。说明沃霍尔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取材于现成的卡通形象, 类似的现象也可以在其他画家身上得到印证。波普艺术家们认为, “以自我为中心的艺术是不可取的………如果从美学观点来看, 世界上没有‘贫困的物体’, 一切事物都应该是美的”[4]。再者, 波普画家无意在画面上表露什么个人喜好立场, 只是用实用的观念把卡通形象作为艺术品的创作要素, 把平庸的随处可见甚至是怪的丑的形象复制、放大, 就像大型的户外广告, 他们只是把客观的东西描述给观众:“这就是我们生活的世界!”
波普艺术家惯于对流行图片、公众形象照片进行卡通化处理, 而中国卡通造型画家又是如何把握呢?最常见的 (也是区别于西方波普) 就是创作者凭借主观想象或糅合几种流行图像创造成新的卡通人物形象的。在李继开的系列作品中, 重复地出现一个小男孩儿的形象, 时而变身成飞行员, 时而化身为长着犄角的“白日梦”魔鬼, 时而变身为抱着玩具的成年人…呆板、阴郁的表情渲染出冷漠的气氛。在季大纯的画里, 重构和置换经典是其惯用的手法, 再配以调侃幽默的形象。中国的卡通造型绘画乐于创造一个个新的人物或拟人的动物形象, 而不是从现成的已被大众广泛熟悉的人物静物形象中寻找灵感。这背后的原因其实很简单, 他们既不关心“精英化”——使用卡通手法;也不关心对客观世界的真实描述——“这就是我们生活的世界”, 而是塑造个人的卡通新形象, 用个性化但却通俗易懂的形象表达个人的生存体验。换句话说, 卡通造型画家在“精英化”与“大众化”之间采取了一种折衷的态度, 更多地显现一种自娱自乐甚至自我陶醉的气息。一言以蔽之, 卡通造型画家采用卡通语言, 以卡通设计来表达自我的心理感受, 这是明显区别于西方波普绘画语言的最重要特征, 卡通造型画家是卡通形象的始作俑者。
三、本土化语言的比较
美国是有着深厚基础的动画生产大国, 20世纪20年代, 躲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美国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电影业发展迅速超越了法国, 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影生产国, 并带动了美国动画业的发展。动画大师沃尔特·迪斯尼开始建立动画工作室生产一些具影响力的作品并成立迪斯尼公司。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 “在美国乃至全世界, 迪斯尼和华纳的动画取得巨大成功, 并引导着动画的主流发展方向”[5]。许多优秀的漫画家既是动画剧本的改编者又是漫画角色的原创者, 如佛洛伊德·格特弗森, 就是经典卡通形象“米老鼠”的设计者, 沃霍尔就曾在1981年挪用了这一形象作为创作的蓝本。这个典型的例子告诉我们, 美国具有本土化且具有国际影响的卡通风格, 美国波普画家在进行架上绘画之前就具备一定的卡通设计经验或者是对本土的卡通艺术自幼的耳濡目染。相应的佐证有:早年的沃霍尔、约翰斯是时髦类杂志的广告画家, 韦塞尔曼曾在漫画杂志发表作品, 希尔伯德曾经加入迪斯尼工作室等等, 他们的卡通风格都很“本土化”, 在使用卡通形象、绘画语言方面的自信是其他地方的画家所不能比拟的。
反观中国卡通造型绘画更多的是受到上世纪80年代以来日、韩卡通风格的影响。中国的动画起步并不晚, 但由于战争及中国社会环境等原因, 中国动画至60年代才出现了一个高峰, 水墨动画、折纸动画的问世, 剪纸木偶动画的发展都为这一时期的中国动画增添了强烈的民族色彩, 中国动画更被授予“中国学派”的美称。70年代中国动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 虽然在“文革”之后至80年代末有一段时期的繁荣期, 但这时却遭遇了具有一定规模、发展更成熟的美、日卡通的冲击。在印刷品为主要传播媒介的时代, 日本的盗版漫画成为以青少年为目标传播最广的读物, 中国本土化的卡通式微。至今, 日本仍是动漫产业的高产国, 其人物造型具有夸大的眼睛、菱角分明的鼻子、修长的身材、加上充满浓郁的日本文化氛围的故事情节和独一无二的表现手法, 均已成为日本动画、漫画的显著特征。毗邻中国的韩国, 卡通也进入鼎盛时期, 地理位置的优势使得日、韩的卡通形象风格在中国的传播具备强大的市场优势。
由于卡通造型绘画与流行文化的近亲关系, 在中国卡通本土化还未真正形成的时期, 卡通造型绘画的制造者们在设计造型、表现手法方面或多或少都受到美、日、韩卡通的影响。特别是在卡通形象方面, 由于日、韩文化与中国文化的近亲关系, 中国卡通造型绘画更多呈现出日、韩卡通的影子, 卡通造型绘画本土化语言的缺席成为软肋。这一点也许正是中国卡通文化的最明显缺陷。就动漫产业在中国目前的发展来看, 造成语言的他化的原因倒不是简单的技术层面问题, 而是传统文化继承的断层与动漫产业迅猛发展形成强烈的反差;其次是在美、日、韩经典卡通形象深入人心和卡通传播占很大比重的商业性质的情况下, 制作者通常会受到资金、市场、受众等某些方面的限制, 使卡通本土化语言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我们毕竟很难对历史造成的客观现状提出诘难, 只能对某一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前面提到:卡通造型绘画比波普绘画更强调主体的感受, 具有超现实和表现的成份。如果顺着这一线索来说, 卡通式绘画本应当比波普绘画更具有个性化的形式, 比商业卡通在语言创造上更自由、更有个人选择的空间。卡通造型绘画有其本身的价值, 我个人能够理解卡通造型绘画在当代环境下内在的心理体验, 卡通艺术家们规避现实的历史或是政治的分析而从有深切的自身感受出发, 选择了一条与主流艺术相迥异的路, 更加注重个人的独立感受。然而, 恐惧、调侃、陶醉……种种来自于普遍人性的体会在其他区域的人群当中也有类似情景, 那么, 表现这些情感的艺术, 其价值就在于选择的语言是否具有本土化特征, 而不是采取一种简单“拿来”的惰性思维。
波普绘画也采取实用的“拿来”方法, 他们的“拿来”与前者有本质上的不同:一是出发点有明确反现代绘画 (反主体) 的针对性;二是他们采用夸张、剽窃、放大化的形象语言与出发点相对应;三是有相对成熟的卡通文化可以挪用。即从观念到语言形成统一的方法论, 与卡通造型绘画相比显然要整体得多。后者这种“拿来”有其创新一面, 但另一面从目前的状况来看: (1) 越来越高难度的制作手法造成的后果是, 片面追求强烈眩目的表面视觉效果, 因而作了太多的润饰而弱化了深层表达, 反而有用复杂的语言表达简单的意思之嫌了。 (2) 立意相当暧昧, 对消费文化是持何种态度拿捏不住:拥抱还是批判?或者是客观述说?所以归根到底, 中国卡通造型绘画目前面临最大的问题其实是缺乏观念与语言的统一性。
四
随着商业社会的飞速发展, 大众文化已经以极有力的方式取代了精英文化的至尊地位。正如一些学者指出的那样, 作为新的知识增长点, 大众文化不仅能提供新的思想与价值, 还能开启文化的新走向。 (鲁虹《现代传媒时代的文化消费与视觉转向》)
每一次媒体的变革对社会的影响都是深刻的。中国从上世纪90年代以后, 许多发达地区已进入了消费社会, “文化正是消费自身的要素, 没有任何社会像消费社会这样, 有如此充足的记号与影像。”[6]20世纪数字化环境的进一步扩大, 加强了这些记号与影像的泛滥, 卡通就是这场大众文化运动中重要的一个元素。人们在接收各种各样媒介的信息时是无连续性、支离破碎的, 残留的是各式的图像及围绕这些记号的注脚。卡通世界与现实存在如此巨大的差距, 对现实的恐惧反映在卡通造型绘画者身上是一边制造白日梦般的幻境, 但同时又表现对现实的不适与逃避的自我解救, “呈现出自我分裂的青春症状态”[7]。这是从纯“客观”述说最后达到“虚化”状态的西方波普所没有的, 反映了这个时代年青人的彷徨心理状态。是否为“开启文化的新走向”提供了一种可能?房方在2005年策划的《下一站, 卡通》这个标题就说明已经有人意识到这种大众时尚潮流对艺术的影响。我认为在分析中国卡通造型绘画缺乏本土化语言时, 我们不得不正视中国文化随着社会形态变迁而发生的精神嬗变的因素, 我们无法忽视架上绘画受到外来文化影响的现状。解决的手段是对传统精神的再发掘和探索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对中国漫画探源时,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漫画虽无漫画之名, 却有漫画之实”, “古代的艺术理论和画法要求, 与现代漫画的审美标准……有许多共同之处”[8], 《山海经》插图、古代的传统年画都具备象征性、叙事性、大众化等特点。这些探索是否能为卡通造型绘画语言的借鉴提供一种可能?
摘要:20世纪50年代, 波普艺术家首先引用了卡通造型语言, 在踏入21世纪的中国, 越来越多的年轻艺术家又一次大量地使用卡通造型进行艺术创作并成为一股潮流, 是值得我们关注的现象。卡通造型绘画——区别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卡通一代”、90年代初后期的政治波普、艳俗艺术中出现的卡通造型风格, 而是具备当代“动漫化”、“青春化”、“自娱性”、“叙事性”等特点的绘画。卡通造型绘画产生背景是大众文化、消费文化的流行;数字化环境的迅猛发展造成视觉造型的高速异化, 当代艺术风格的多样化, 各种艺术门类、风格的相互借鉴。它以夸张概括的卡通造型手法与对某一数字传播媒介材质的模拟, 变异成为一种新的绘画语言。这种数字化的影像效果在绘画中的应用反映出这个时代的特征, 并区别于之前西方波普以印刷媒介为主的时代。
参考文献
[1]周兰平编著.动漫的历史.重庆:重庆美术出版社, 2007
[2]孔新苗、张萍.中西美术比较.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2.72页、138页
[3]何政广主编.李家祺撰文.安迪.沃霍尔.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5.19页
[4]张承志.波普设计.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1.8页
[5]周兰平编著.动漫的历史.重庆:重庆美术出版社, 2007.114页
[6]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0.77页
[7]徐沛君主编.传媒与当代艺术.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 2007.45页
【绘画与心理】推荐阅读:
读书心得读《儿童绘画心理学》有感09-11
各年龄班幼儿绘画教学要求与指导要点10-30
绘画教案小班07-27
社团课绘画07-29
教案绘画08-24
绘画颁奖流程11-29
绘画反思12-15
绘画 爬长城 教案06-18
绘画教学论文07-04
幼儿绘画教学心得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