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蛋白质计算

2024-10-27

高考生物蛋白质计算(精选8篇)

1.高考生物蛋白质计算 篇一

一、拉马克的进化学说(阅读教材P110~111)

1.主要观点

(1)生物来源:生物不是神造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而来。

(2)进化历程:由低等到高等。

(3)进化原因: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2.意义

(1)历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

(2)反对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奠定了科学生物进化论的基础。

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阅读教材P111~113)

1.主要内容

2.对自然选择学说的评价

(1)自然选择学说的科学性

(2)自然选择学说的局限性

三、达尔文以后进化理论的发展(阅读教材P113)

1.关于遗传和变异的研究,已经从性状水平深入到基因水平。

2.关于自然选择的作用等问题的研究,已经从以生物个体为单位,发展到以种群为基本单位。

3.形成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重点聚焦

1.在达尔文之前,人们是怎样看待生物进化的?

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是什么?

3.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有哪些局限性?

[共研探究]

材料一食蚁兽是吻部尖长、嘴呈管形、舌可伸缩并富有黏液适于舔食昆虫的一种哺乳动物。鼹鼠是外形像鼠、耳小或完全退化、眼小且视力完全退化、营土壤居生活的另一种哺乳动物。

材料二超级病菌是对几乎所有抗生素有抗药性的细菌的统称。能在人身上造成脓疮和毒疱,甚至让人的肌肉逐渐坏死。这种病菌的可怕之处并不在于它对人的杀伤力,而是它对普通杀菌药物——抗生素的抵抗能力,对这种病菌,人们几乎无药可用。

1.结合材料,利用拉马克的观点解释下列事实

(1)用进废退

①食蚁兽吻部和嘴特征的形成:食蚁兽的吻部尖长、嘴呈管形、舌可伸缩并富有黏液是其长期伸向土洞舔食蚂蚁的结果。

②鼹鼠耳和眼特征的形成:器官长期废而不用的结果。

(2)获得性遗传

①超级细菌的形成:人们经常使用抗生素改变了细菌的生活环境,细菌发生定向性变异,而且逐渐积累和遗传,从而演化为超级细菌。

②长颈鹿脖子长:草地退化后,长颈鹿只能食用高处的树叶。由于经常使用颈部,导致颈部越用越长,并将长颈这一性状遗传给后代。

2.环境引起的性状改变不一定遗传给后代,只有环境使遗传物质改变进而引起性状改变时才能传给后代。

[总结升华]

1.拉马克进化学说的内容

(1)用进废退:凡是没有达到其发展限度的每一种动物,它的任何器官,如果持续地使用,会逐渐增强,并且发达起来。相反,任何器官如不经常使用,则会逐渐衰弱,其功能减退,最后导致器官的退化或消失。

(2)获得性遗传:在环境条件的影响下,一个动物经常使用某种器官或经常不使用某种器官的结果是发展某器官或丧失某器官,这种变异可以通过生殖遗传给后代。

2.拉马克进化学说的“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的观点具有局限性。他过于强调环境的变化直接导致物种的改变。实际上,如果环境的变化未引起遗传物质的改变,就不会使生物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对点演练]

1.拉马克认为生物不断进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不定向变异和定向的自然选择

B.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C.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D.器官的反复使用

解析:选C拉马克的观点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器官经常用就进化,不用就退化,并且把这种性状遗传给后代。

[共研探究]

根据图示,结合教材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

(1)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生物的性状(表现型)。

(2)对生物的变异起选择作用的是个体所处的自然环境。

(3)生存斗争

①类型:包括生物之间的斗争、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

②意义:生存斗争对生物的某些个体的生存不利,但对物种的生存是有利的,并能推动生物的进化。

③原因:过度繁殖、有限的生活资源。

(4)自然选择的结果: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5)图乙表示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2.自然选择学说四点内容之间的关系

(1)过度繁殖为自然选择提供了更多的原材料,加剧了生存斗争。

(2)生物进化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3)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易取得胜利而得以生存,有利变异通过遗传得以累积和加强,产生适应环境的新类型。

(4)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3.请利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解释长颈鹿的形成。

提示:长颈鹿产生的后代数量超过了环境的承受能力(过度繁殖),导致现有食物不能满足所有个体的需要(生存斗争),又因个体间有颈长和颈短的差异(遗传变异),颈长的能吃到树叶而生存下来,颈短的因吃不到树叶而被淘汰。控制长颈的基因经过逐代积累,最终进化成长颈鹿。

4.达尔文认为生物进化的关键是自然选择。

[总结升华]

1.对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理解

(1)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和适者生存。

(2)关系图解:

2.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与拉马克进化学说的比较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别变异变异是不定向的,本来就有,环境和生物的意愿都不能决定生物变异的方向变异是定向的,环境和动物的意愿可决定变异的方向

适应

环境有利变异→适者生存

不利变异→不适者被淘汰环境和动物的意愿决定的变异都适应环境

进化

方向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自身决定

联系承认生物非神所造,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而来,即由简单→复杂,由低等→高等进化,且都是“渐变”的结果

【易错易混】

(1)自然选择和变异的方向不一定是相同的,变异为自然选择提供材料,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2)达尔文进化论以生物个体为研究对象。

[对点演练]

2.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正确理解是()

①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②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③变异是不定向的④变异是定向的⑤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遗传积累可能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

A.②④⑤B.②③⑤

C.①②④D.①③⑤

解析:选B影响生物变异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变异是随机的、不定向的。

1.下列叙述中哪一项不是拉马克的观点()

A.生物的种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

B.生物的种类从古到今是一样的

C.环境的变化使生物出现新的性状,并且将这些性状传给后代

D.生物的某一器官发达与否取决于用与不用

解析:选B拉马克进化学说认为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不是神创的,也不是不变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生物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生物的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所致。

2.下列有关进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A.各种生物都有强大的繁殖力

B.生存斗争造成多数个体死亡,少数生存

C.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变异朝着适应环境的方向进行,通过遗传逐渐积累

解析:选D变异是不定向的。有利变异(适应环境的变异)通过自然选择被保留下来,并可以通过遗传逐代积累,而不利变异则被淘汰。

3.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论述,不符合达尔文学说基本观点的是()

A.遗传和变异是自然选择发生作用的基础

B.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C.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积累,就可能产生出新的物种类型

D.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定向变异,以适应变化的环境

解析:选D自然选择学说认为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因,变异是不定向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通过自然选择,不利的变异被淘汰,有利的变异被保存,并通过遗传积累起来,然后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

4.如图表示达尔文对现代长颈鹿进化形成过程的解释,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长颈鹿祖先过度繁殖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长颈鹿的颈和前肢的长短各异,这表明生物变异是________。变异提供生物进化的____________。

(2)在缺乏青草的时期,有的个体能吃到高处食物而活下来,有的个体因得不到食物而死亡,这个过程叫_________,它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生存斗争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适应有双重含义:一是生物体的________与环境相适应的表现,二是指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适应是____________的结果。

解析: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是自然选择的必然结果。自然选择总是选择有利于生存的变异,淘汰不利于生存的变异,所以,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适应主要是指生物的性状与环境相适应,适应是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生物改造自己形成适应环境的性状的过程,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1)后代数目超过环境承受的能力不定向的原材料(2)自然选择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3)性状改造自己形成适合环境的性状自然选择

【基础题组】

1.按照拉马克的观点,现代食蚁兽舌头细长的原因是()

A.用进废退B.适应性变异

C.自然选择的结果D.定向变异的结果

解析:选A拉马克的观点是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

2.1937年,有人把原产丹麦和德国的白三叶草移到瑞典栽培,这里的气候比较寒冷。最初白三叶草茎、叶的单位面积产量很低,但经过若干年后,产量显著提高。人们对这一事实做出以下几点解释,其中不符合达尔文学说的是()

A.不耐寒的个体被自然淘汰

B.耐寒的个体得以生存并繁衍

C.白三叶草在生长过程中逐渐适应了新的环境

D.这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

解析:选C白三叶草本身存在抗寒个体的变异,环境(气候比较寒冷)使抗寒个体得以生存并繁衍,从而使耐寒性状在后代中积累和加强。不耐寒的个体在与无机环境的斗争中被自然环境淘汰。

3.在下列几种简式中,能较确切地说明达尔文进化论的是()

A.遗传变异→生存斗争→适者生存

B.环境变化→定向变异→去劣留优

C.生存斗争→用进废退→适者生存

D.环境变化→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适者生存

解析:选A在达尔文进化论中,强调了变异是不定向的,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动力,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4.雄鹿往往用鹿角作为争夺配偶的武器,所以它的鹿角发达。根据达尔文的观点,鹿角发达的原因是()

A.鹿角不发达的个体被淘汰,鹿角发达的个体被保留

B.鹿角因经常使用而发达

C.鹿角的变异朝着有利于生存的方向发展

D.雄鹿为了繁衍后代的需要而使鹿角发达

解析:选A达尔文的观点认为,雄鹿的鹿角存在发达和不发达的变异,雄鹿之间为争夺配偶要进行生存斗争,有发达鹿角的个体能够得到配偶,并把这种变异遗传下去,没有发达鹿角的个体因争夺不到配偶,其变异就很难遗传下去,经过一代代的进化,就形成了如今有发达鹿角的雄鹿。

5.由于蟹类的捕食,某种海洋蜗牛种群中具有较厚外壳的个体的比例逐渐增加。对这个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人工选择B.适者生存

C.用进废退D.定向变异

解析:选B某种海洋蜗牛种群中具有较厚外壳的个体的比例逐渐增加,说明具有较厚外壳的蜗牛能适应其生活环境。

6.人工选择能选育出新品种,自然选择能形成新物种,其共同的选择基础是()

A.生物都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

B.生物普遍存在着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C.生物都在进行生存斗争

D.人和自然界的选择力量

解析:选B选择的基础是生物之间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是由遗传和变异产生的。

7.如图所示,理论值与实际生存个体数差别很大,其原因可用达尔文的什么理论解释()

A.过度繁殖B.生存斗争

C.遗传变异D.适者生存

解析:选B从坐标图中可看出,生物个体实际值小于理论值,这是因为一部分个体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

8.关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和拉马克进化学说的区别,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环境的作用可引起不定向的变异

B.拉马克进化学说认为不定向的变异是由动物的意愿决定的

C.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认为变异后就能适应环境

D.拉马克进化学说认为生物通过变异适应环境

解析:选D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认为变异是自然界始终存在的,且变异是不定向的,只有有利变异才能适应环境,A、C错误。拉马克进化学说认为生物可根据自己的意愿产生适应环境的变异,变异是定向的,B错误。

【能力题组】

9.家鸡起源于原鸡,现在的家鸡年产卵量可达260个以上,而原鸡的年产卵量仅为12个。下列与此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原鸡在食物充足的饲养条件下产卵量逐渐增加,并将此变异遗传下去

B.发生了遗传物质变化的鸡蛋,孵化出了产卵量高的鸡,并经人工选择保留下来

C.人工饲养条件能够满足原鸡多产卵的营养需求,从而使其产卵量增加

D.家鸡的起源可以证明,生存环境的变化可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

解析:选B原鸡在食物充足的饲养条件下产卵多,该变异是由环境条件变化引起的不可遗传的变异;现在的家鸡产卵量高,是由于原鸡产生了遗传物质变化的受精卵,孵化出产卵量高的鸡,被人工选择保留下来。

10.某海岛上生活着一种昆虫,经调查,该昆虫翅的长度和个体数量的关系如图所示。后来该海岛上经常刮大风,若干年后再进行调查,你认为最能代表此时情况的曲线图是()

解析:选B海岛上经常刮大风,该昆虫的长翅个体比短翅个体更容易被海风吹到海里,在这种情况下,长翅个体不适应环境,数量变少,短翅个体数量增加。

11.在蔬菜的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其结果是()

A.杀虫剂诱发了害虫抗药性基因的产生,使害虫的抗药性增强

B.杀虫剂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害虫的数量增加

C.杀虫剂能诱导害虫分解药物的基因大量表达

D.害虫全部消失,最终导致某些害虫的物种灭绝

解析:选B由于基因突变,害虫群体中存在着能抵抗杀虫剂的变异个体,当使用某种杀虫剂后,绝大多数害虫被杀死,少数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并繁殖;具有抗药性的害虫大量繁殖后,再用该种杀虫剂,会有比以前更多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生存。因此,杀虫剂对害虫起到定向选择的作用。

12.下列说法符合拉马克进化学说的是()

①食蚁兽的舌头变得细长,是食蚁兽长期舔食蚂蚁的结果②比目鱼的双眼并列于向光的一面,是长期卧伏于海底的结果③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的叶子,因此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④鼹鼠由于长期生活于地下,眼睛萎缩、退化⑤病菌抗药性的不断增强是抗生素对病菌的抗药性变异定向选择并逐渐积累的结果

A.①②③B.④

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

解析:选C拉马克关于生物进化原因的两个观点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即动物的器官越用越发达,如果器官废而不用,就会造成形态上的退化,并且拉马克认为通过用进废退而获得的性状可以遗传给后代。①②③均为“用进”的实例,④为“废退”的实例,⑤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

13.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狼的进化过程:

(1)狼群中存在不同类型的个体,如有的跑得快,有的跑得慢,这说明生物具有________的特性,而这一特性一般是________的。________和________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

(2)随着环境的变化,食物越来越少,跑得快、凶猛的狼才能有机会获得食物,生存下去,否则就会被淘汰。这样,食物、环境对狼的进化起了________作用,而这种作用是________的,它决定着生物进化的________。

(3)有利的变异经过________,最终形成现代狼的快速奔跑和凶残的特征。促进狼进化的动力是________。

解析: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是自然选择的必然结果。自然选择总是选择有利于生存的变异,淘汰不利于生存的变异,所以,自然选择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答案:(1)变异不定向遗传变异(2)选择定向方向(3)逐代积累生存斗争

14.如图为对一块甲虫成灾的农田使用两种杀虫剂的实验结果,试分析:

(1)曲线回升是通过____________之间的________来实现的。

(2)杀虫剂的使用对甲虫起了________作用,这种作用是________(填“定向”或“不定向”)的,结果导致甲虫的抗药性________(填“增强”或“减弱”)。

(3)根据以上分析,使用杀虫剂治虫的缺点主要有: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针对这些缺点,你认为消灭甲虫应采用什么方法较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使用这两种杀虫剂在早期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甲虫的种群密度都明显下降,但下降到一定程度后,又会增加,说明杀虫剂的使用没有杀死有抗药能力的甲虫,而这部分有抗药能力的甲虫大量繁殖导致种群密度回升。

答案:(1)甲虫与杀虫剂生存斗争(2)选择定向增强(3)①使具有抗药性害虫的比例上升②对环境造成污染生物防治等

15.检测细菌对各种抗生素的药敏程度的实验方法为:将含有一定浓度不同抗生素的滤纸片放置在已接种被检菌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抗生素向周围扩散,如果抑制生长,则在滤纸片周围出现抑菌圈(图中里面的圈),检测结果如图所示。

(1)衡量本实验结果的指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图中最有效的是________培养皿中的抗生素。

(3)用上述最有效的抗生素对该细菌进行处理,并测定细菌数量变化,如图所示:

①向培养基中加抗生素的时刻为________点。

②细菌种群的进化是定向的,而变异是________,细菌的抗药性产生在环境变化之______(填“前”“中”或“后”)。

③抗生素对细菌变异的作用不是“诱导”而是________。

④尽管有抗药性基因存在,但使用抗生素仍然能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原因在于细菌种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衡量实验结果的指标即对实验结果的表述。本实验是利用抗生素抑制细菌的生长来表述实验结果的,即通过抑菌圈的大小来确定杀菌能力。(2)抑菌圈越大杀菌能力越强。(3)①抗生素会使细菌中不具抗性的个体大量死亡,所以b点是使用抗生素的起点。②变异是不定向的,而在自然选择下进化是定向的,使用该抗生素后,题图中细菌数量并未降到0,说明细菌的抗药性在环境变化之前就已经产生了。③自然选择是性状的选择者,而不是诱导者。④在细菌种群中,含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只占少数。

答案:(1)抑菌圈的大小(2)B(3)①b②不定向的前③选择④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占极少数

2.高考生物蛋白质计算 篇二

(一)概念

蛋白质自溶液中析出的现象称为沉淀。

(二)沉淀的原理

破坏蛋白质胶体溶液的两个稳定因素――颗粒表面的电荷和水化膜,即可使蛋白质沉淀。

(三)常用的方法

1.盐析 蛋白质溶液中加入大量中性盐使蛋白质沉淀的方法称为盐析。常用的中性盐有硫酸铵、硫酸钠和氯化钠等。一般用盐析法分离出的蛋白质不变性,再经透析除去盐,即可得到纯化的、保持原活性的蛋白质。

2.有机溶剂 乙醇、丙酮等极性较强的有机溶剂加入蛋白质溶液中可使蛋白质沉淀。 网站整理

3.高考生物蛋白质计算 篇三

一、教学目标

1.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2.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3.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4.关注蛋白质研究的新进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2)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2.教学难点

(1)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2)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三、课时安排 2

四、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生思考师提示。

〖提示〗1.提示:富含蛋白质的食品有大豆制品,如豆浆、豆腐、腐竹;奶类制品,如奶粉、酸奶、袋装奶;还有肉、蛋类食品,如烤肉、肉肠、鸡蛋,等等。

2.提示:有些蛋白质是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结构成分,如结构蛋白;有些蛋白质能够调节生命活动,如胰岛素;有些蛋白质有催化作用,如绝大多数酶都是蛋白质;有些蛋白质具有运输载体的功能,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有些蛋白质有免疫功能,如人体内的抗体。

3.提示:因为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在人体内约有20种氨基酸,其中有8种是人体需要而不能自己合成的,必须从外界环境获得,如赖氨酸、苯丙氨酸等,它们被称为必需氨基酸。所以有些食品中要添加赖氨酸或苯丙氨酸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板书〗

一、氨基酸及其种类 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思考与讨论〗生思考回答,师提示。〖提示及板书〗

1.每个氨基酸都有氨基和羧基,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2.“氨基酸”代表了氨基酸分子结构中主要的部分──氨基和羧基。〖讲述〗先讲功能再讲结构。〖板书〗

二、蛋白质的功能

1.蛋白质一个重要的生物学功能是作为生物体的结构成分。(例如,细胞中的细胞膜、线粒体、叶绿体和内质网等都是由不溶性蛋白质与脂质组成的。人和动物的肌肉等组织的主要成分也是蛋白质,如横纹肌中的球状蛋白,平滑肌中的胶原蛋白,毛、甲、角、壳、蹄中的角蛋白等。)

2.蛋白质的一个最重要的生物学功能是作为新陈代谢的催化剂──酶。(绝大多数酶都是蛋白质。生物体内的各种化学反应几乎都是在相应的酶参与下进行的。)

3.有些蛋白质具有运动的功能。(例如,肌纤维中的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是肌肉收缩系统的必要成分,它们伴随着肌原纤维的收缩而产生运动。细菌的鞭毛或纤毛蛋白也能产生类似的活动。近年来发现,在非肌肉的运动系统中也普遍存在着运动蛋白。)

4.有些蛋白质具有运输的功能。例如,脊椎动物红细胞里的血红蛋白和无脊椎动物中的血蓝蛋白,在呼吸过程中都起着输送氧的作用。血液中的脂蛋白有运输脂质的作用。

5.蛋白质的又一个重要的功能是调节或控制细胞的生长、分化和遗传信息的表达。(如阻遏蛋白等。)

6.有些蛋白质对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例如,胰岛细胞分泌的胰岛素能参与血糖的代谢调节,降低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

7.有些蛋白质可以作为受体,起接受和传递信息的作用。(例如,接受各种激素的受体蛋白,接受外界刺激的感觉蛋白(如味蕾上的味觉蛋白)等。)

8.有些蛋白质参与机体防御机能,如抗体。

(近年来,对于蛋白质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成果,例如,用蛋白质工程的方法制成在低温下保存半年的干扰素,用于微电子方面的蛋白质元件等。由此可见,人类对蛋白质的应用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

第一课时完。

〖板书〗

三、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 〖思考与讨论〗生思考师提示。

〖提示〗1.提示:氨基酸→二肽→三肽→„„→多肽,一条多肽链盘曲折叠形成蛋白质,或几条多肽链折叠形成蛋白质。

2.提示:食物中的蛋白质要经过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肠蛋白酶、肠肽酶等多种水解酶的作用,才能分解为氨基酸。这些氨基酸进入细胞后,要形成二肽、三肽到多肽,由多肽构成人体的蛋白质。人体的蛋白质与食物中的蛋白质不一样,具有完成人体生命活动的结构和功能。

3.提示:10个氨基酸能够组成20条互不相同的长链。氨基酸的种类、数量、排列顺序以及蛋白质空间结构的不同是蛋白质多种多样的原因。

〖旁栏思考题〗

〖提示及板书〗n个氨基酸形成一条肽链时,脱掉n-1个水分子,形成n-1个肽键。同理,n个氨基酸形成m条肽链时,脱掉n-m个水分子,形成n-m个肽键。

〖小结〗略 〖作业〗练习〖提示〗基础题 1.(1)√;(2)√。2.A。3.B。拓展题

4.高考生物蛋白质计算 篇四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高中生物【生物】新人教版一模块第二章的第二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在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标准中,与本节内容相对应的条目是“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本节重点为:①氨基酸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②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难点为: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以及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要达成这一目标,教学中应该以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为主线,联系初中知识引导学生说出有关蛋白质消化与吸收、重要功能等知识,首先学习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由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认识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再结合教材中蛋白质主要功能示例,进行这一部分的学习。最后,阐明结构与功能的适应的观点,让学生认可──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写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2)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2.能力目标:

(1)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关注蛋白质研究的新进展。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①氨基酸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②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以及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四、学情分析

我校高一年级属于平行分班,各班平均分配生源,没有重点班、实验班,所以各班中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学生虽然有一些蛋白质的初步知识,但是,由于缺乏应有的有机化学知识(如化学键、结构式等),以及数学的排列和组合的有关知识。这些都为本节课的深入学习带来了很多困难。教学中,我借助球棍模型来增加学生的空间感,认识氨基酸是一种空间结构;通过安排学生活动来弥补知识不足带来的困难。从学生日常生活所吃的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入手,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点燃思维的火花,起到超乎想象的效果。

五、教学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完成课前预习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印制学案,提前下发课前预习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用心

爱心

专心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第2节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教师】:我们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

由同学们日常所吃的食物中哪些含蛋白质丰富引入(学生会说出很多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引导出蛋白质只能消化成氨基酸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

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然后展示探究的第一个问题。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探究一:氨基酸有哪些特点

展示四种氨基酸的结构式(甘氨酸、缬氨酸、丙氨酸、亮氨酸)

由于学生缺乏有机化学的相关知识,补充两个概念作为铺垫:

①化学键是指分子或晶体内相邻原子(或离子)间强烈的相互吸引作用。有机物中通常为共价键(共用电子对),常用“—”来表示。②用短线表示一对共用电子对(共价键),用以表示分子中所含原子的结合方式和排列顺序(不表示空间结构)。叫作结构式,一般用来表示有机物 教师组织与引导:

1.组成氨基酸的基本元素是什么?(C、H、O、N)

2.四种氨基酸在结构上有哪些共同点?又有哪些差别之处?

教师引导学生用纸遮住四种氨基酸的下半部分,观察剩余部分如图:

3.尝试写出氨基酸分子的结构通式。

教师巡查学生书写情况,启发学生依据书写情况与教材作对比来发现问题,强调结构通式的不同写法。课件展示甘氨酸的球棍模型:

用心

爱心

专心 深入探究: 1.甘氨酸的侧链基团是什么? 丙氨酸的侧链基团是什么? 2.R基的不同如何决定氨基酸种类的不同? 3.R基上能不能含有-NH2 或-COOH?【说明有些氨基酸如:赖氨酸(含-NH2)天冬氨酸(含-COOH)】

(简要实录:R基上可以含有-NH2 或-COOH,使学生进一步理解 “每个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NH2 和-COOH”)启发引导:

1012生物体中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只有20种,而据估计,生物界蛋白质种类多达10~10种。探究二:氨基酸是怎样形成蛋白质的

引导学生观察“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示意图”

归纳:氨基酸→二肽→三肽→多肽→蛋白质(一条或几条多肽链)根据由部分到整体的认知规律,先引导:两个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过程

课件演示: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形成两条链的过程 观察“氨基酸脱水缩合示意图”,阅读氨基酸脱水缩合过程的文字、图解,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并尝试利用手中的模型模拟此过程。根据模型作出描述。讨论: 1.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反应生成一个二肽,失去几分子水? 2.三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失去几分子水? 3.N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反应呢? 总结得出公式: 形成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n-m。其中n表示氨基酸分子数;m表示肽链条数。

利用课前搜集的有关人工合成蛋白质材料,联系本书的科学家访谈,简单介绍有关我国科研小组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知识。

分析:如果人工合成的牛胰岛素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你应该做哪些方面的分析? 引导学生进行充分讨论,然后回答。

例如,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合成多肽链时少一个氨基酸分子;合成多肽链时,氨基酸的连接顺序出现错误;合成多肽链时,未严格按照规定的17种氨基酸进行合成;未严格按

用心

爱心

专心 照其肽链折叠方式进行合成等等。

评价学生回答,总结出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四大原因(略)。探究三:蛋白质的功能(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蛋白质的各种功能。

进而回归主题,阐明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及时反馈。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要求学生完成本节的课后延伸拓展作业,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

九、板书设计

第2节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一)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二)氨基酸是怎样形成蛋白质的

(三)蛋白质的功能

十、教学反思

蛋白质这个知识点是本章也是《生物【生物】新人教版一》这整本书的重点内容之一,为让学生掌握本节的知识,我重难点定位在对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和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的讲解上,课堂气氛不错,学生学习的兴趣比较高,对知识的掌握也比较好。本课例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设置情境,赋予动画的直观性激活教学,在动态画中有效地进行知识的感知、内化、提高,从而优化课堂教学。

用心

爱心

5.蚕丝蛋白生物医学材料的研究进展 篇五

摘要

主要介绍蚕丝蛋白的结构,制备已经在生物医学材料上的应用优势。针对蚕丝蛋白的结构和特点,综述了蚕丝蛋白作为人工神经、皮肤、骨骼、血管、肌腱、韧带和角膜等生物医学材料的功能开发和研究现状。关键词:蚕丝蛋白 丝素 丝胶 生物相容性 生物医学材料

Abstract Mainly introduces the structure of silk protein, the preparation has application in biomedical materials.Silk protein is a natural polymer material with good mechanical properties,chemical properties,biodegradability and good compatibility with human body.It is a good biomedical material.In view of the struc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ilk protein,this paper reviewed the status quo and development of silk protein as artificial nerve,skin,bones,blood vessels,tendons,ligaments,cornea and other features of biomedical materials,as while discussed the prospects for their development.

Key word:silk protein;fibroin ;sericin ;Biocompatibility;biomedical material

引言

蚕丝是一种天然纤维,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动物纤维之一,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享有―纤维皇后‖的美誉。传统意义上,蚕丝是优质的服饰原料。随着对蚕丝显微结构的深入研究发现,其用途不断扩大,产品种类日益增多。现在,蚕丝不仅用作高档服饰的面料,还在食品、化妆品、保健品以及医学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1]。特别是随着现代组织医学的发展,丝素蛋白以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成为人工组织材料中的重要天然材料。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家蚕丝及柞蚕丝产量最大的国家,家蚕生丝产量约占世界一 半。对其进行详细的研究,无论是从基础科学还是从应用科学来看,都是很有意义的。

蚕丝蛋白的结构

家蚕丝蛋白由家蚕体内的绢丝腺合成、分泌,主要成分是丝素和丝胶,约占蚕丝总重量的97,此外还含有少量的蜡、色素、碳水化合物和无机成分等,诸类少量物质大部分分布于丝胶中。蚕丝丝素和丝胶都是蛋白质,一般说来,丝素蛋白含量约占蚕丝的70~80,丝胶则为20~30[2]。

丝素蛋白中包含18种氨基酸,其中侧基较为简单的甘氨酸(Gly)、丙氨酸(Ala)和丝氨酸(Ser)约占总组成的85%,三者的摩尔比为4:3:1,并且按一定的序列结构排列成较为规整的链段,这些链段大多位于丝素蛋白的结晶区域;而带有较大侧基的苯丙氨酸(Phe)、酪氨酸(Tyr)、色氨酸(Try)等主要存在于非晶区域。另外,蚕丝蛋白还含有钾、钙、硅、锶、磷、铁和铜等多种无机元素。因此,蚕丝蛋白在应用方面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蚕丝蛋白在生物医学应用方面的优势

蚕丝蛋白具有非常好的生物相容性[3],首先,作为组织的替代品,人工材料首先应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并适宜细胞的附着、延伸和繁殖。生物相容性是由材料本身和结构决定的,一般分为材料表面的生物相容性和结构相容性两方面,表面相容性由材料表面的化学性质控制,影响细胞的贴附和延伸[4];结构上的生物相容性是指材料在空间结构上影响细胞的生长和繁殖。大量研究发现骨髓细胞能在丝素载体上正常生长。Ronald E Unger[5]等在纯丝素膜上培养来源于人体不同组织的不同细胞,如上皮细胞、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角化细胞等,扫描电镜观察发现,所有的细胞都能在丝素膜表面贴附、延伸,细胞之间联系紧密。其中绝大多数细胞能在丝素膜表面存活,并覆盖于整个膜表面和材料表面的凹陷,细胞的生长对材料的结构并无改变。

另外蚕丝蛋白还有很好的可降解性,材料的降解性也是衡量其能否作为组织替代品的标准之一。理想的人工组织材料应具有与修复区组织细胞生长一致的降解速率。同时,不能降低相关的力学性能,这样才能为新生组织提供相应的力学支撑。

降解后的单体不造成组织免疫反应。研究表明:植入活体的丝素纤维,2个 月内,其力学强度仍高于植入前力学强度的50%[6]。植入体内的蚕丝在一年里仍保持一定张力,而完全分解大约需要2年[7]。所以,蚕丝作为一种蛋白质是可以降解的,并且植入人体内最终也会被吸收,只是降解时间比一般意义上的可降解 材料要长。与当前的人工材料,如聚乳酸、聚乙二醇等相比,丝素的降解产物为小分子氨基酸,安全性更高,而人工材料的降解产物会通过降低环境的pH值而产生明显的炎症反应。胶原蛋白作为当前研究最广泛的天然材料,在降解过程中同样无炎症反应,但降解的速度受到交联度影响,导致降解速度不易控制。

蚕丝蛋白的制备 皂碱精炼法

蚕丝能被开发利用,除了它能被水解成氨基酸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是,蚕丝(丝素)在某些中性盐(如溴化锂、氯化钙等)的高浓度溶液中,当溶液温度升到一定程度时,蚕丝会被溶解,通过透析、超滤等处理脱除中性盐后,就能得到纯度较高的丝素溶液[8]。日本钟纺株式会社,采用中空纤维超滤装置(要求中空纤维的表面积与中空体积之比大于100),可在短时间里,将丝素溶液中的盐透析干净。丝素溶液制备的流程如图1。

丝素水溶液是一种准稳定溶液,能再度形成丝素结晶。因此在丝素的水溶液中加入盐类、乙醇,或干燥,或调节pH至微酸性等,均容易发生再结晶,析出丝素或形成凝胶,选择恰当的方法,便能制成粉末、薄膜、凝胶纤维等各种形状。2 酸精炼法[9]

用酸精炼蚕丝能赋予其光泽和丝呜。酸的精炼作用是蛋白质的某个特定氨基酸侧链发生水解。丝素和丝胶蛋白质均受酸的作用.但稀酸对天冬氨酸、谷氨酸侧链的作用强,而天冬酸和谷氨酸在丝素中含量很小,分别为1.0—1.9mol和0.8~ 1.0mol%[10]。在丝胶中却很丰富,分别为14.6—16.7mol%和4 42—7.9mol%,由于这种含量的差异,稀酸优先作用于丝胶而完成精练。S.Blackburn等认为,蛋白质水解的机理如图2所示。目前,酸精炼主要采用酒石酸和柠檬酸。用酒石酸精炼,酒石酸能被丝有效地吸收,最大吸收量高达2.5%,其精炼的最佳条件为浓度8g/L,温度1IO。C,时间30min,非离子渗透剂(磺化脂肪酸衍生物DTC)3g/L。酶处理法[11]

近年来采用酶精炼或脱胶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采用酶精炼不仅可以在较低的温度下进行,还可获得丝素不易损伤、不起毛丝和蓬松性好的效果。(1)蚕丝的酶处理

生物酶是一种无毒无害环境友好的生物催化剂,用于纺织工业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它处理需要的条件(温度pH等)较温和:酶用量少.且反应后释放的酶可继续催化另一反应;处理产生的废水可生物降解[12],因此减少了污染,节约了能量。目前生物酶技术应用于纺织加工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用生物酶去除天然纤维或织物上的杂质,为后续染整加工创造条件;二是用生物酶去除纤维或织物表面的绒毛,或者使纤维减量,以改善织物的外观和手感。(2)蚕丝的酶脱胶[13]

酶精炼是丝胶溶胀后,丝胶蛋白质被蛋白质酶催化水解去除。蚕丝的酶脱胶是一种非常典型的酶减量、柔软、抛光和改善服用性能的加工。精炼脱胶后蚕丝的优良品质才能发挥出来,丝纤维表面光洁、透明,而且有很强的丝鸣感。加之蛋白

酶反映的专一性,这种酶处理对蚕丝的损伤很小,其精炼质量优于皂碱。

蚕丝蛋白的医用研究

随着对丝蛋白的不断深入研究,国内外研究者愈加地关注起丝素蛋白在药物缓释、抗凝血材料等方面的应用。在药物缓释方面,研究范畴主要围绕着载药缓释膜、药物缓释微球、药物缓释凝胶以及药物控释涂层等几个体系[14]。手术缝线是丝素在医药方面利用的最早产品之一。相对其他缝合材料,蚕丝的亲 和力和适应性非常强,在伤口愈合后可被人体吸收降解,患者免受拆线的痛苦由于最初采用的蚕丝缝合线表面仍残留部分丝胶,引起炎症反应,所以在过去仅限于小范围使用,并未得到推广。直至近年,人们对蚕丝的应用研究才逐渐扩大和深。人造皮肤[15]

人体的皮肤分为三层:表皮、真皮、皮下组织。重度烧伤的患者,皮肤会受到严重损伤,没有了皮肤的保护,患者体内的液体会大量地渗出、蒸发、丢失,这种情况往往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而更让人担心的是细菌感染旧。人体对自己的皮肤不会排斥,而对于任何来自外来的异己皮、异种皮、人造皮都会产生免疫反应,因而所有的植皮材料只能作为一种敷料,这就好像是给我们的皮肤提供了一个适宜生长的―土壤‖。除此之外,我们还必须将自己完好的皮肤―微粒‖播撒在―土壤‖中,在以敷料为―土壤‖的环境中,这些―微粒‖细胞才可以逐渐扩散、增殖,最后使创面完全愈合。

理想的人造皮肤,应具有以下特性:无抗原性、无毒、良好的细胞相容性、透气透水性好、对创面的粘合力强、可塑性强等一系列优点。目前植皮主要用小白猪真皮当做敷料,但是它的安全性较低[16]。2006年,闵思佳提取蚕丝中的蛋白质,制成蚕丝人造皮肤。这种人造皮肤明显优于其他材质的人造皮,它既光滑,又平整,柔韧性也很强。而且,与猪皮材料相比,它的安全性更高。蚕丝蛋白人造皮肤乍一看像混沌皮,在显微镜下却能看到它的表面有许多多孔的海绵状的细微结构,用手拉韧性十足阳。科研人员曾选取了15只大白兔,分5批进行动物实验,实验发现,贴上人造皮肤后,不到20 d兔子身上直径3cm的创口就愈合了[17]。2 人工神经

神经创伤修复是当今医学的一大难题。由于创伤、疾病等造成的不规则神经创面,恢复过程中如果缺乏必需的填充物,将导致神经瘤的形成。因此,自体移植到目前为止仍被认为是最有效的修复方法[18]。长期以来由于供体的严重匮乏,以及替代材料的研究进展缓慢,致使大量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修复神经的非神经材料有硅胶管、骨骼肌、动脉或静脉血管和几丁质等。近十年的研究表明理想的神经修复材料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是替代品需完全降解、无组织毒性,且能促进神经细胞的再生。非降解性材料需通过后期手术取出。二是人工神经在受体中存在较长时间来满足再生轴突通过远端吻合口。三是替代品有足够的空间 和表面通透性,满足雪旺细胞的生长和营养物质的运输[19]。

科学家在丝素纤维上和丝素提取液中分别培养鼠背根神经和坐骨神经,通过与对照比较发现,丝素对2种细胞的存活和生长无负面效应,这为丝素作为神经材料的开发奠定了基础[20]。还通过对丝素、自体移植材料和缺损空白材料在6个月内对雄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修复效果的对比发现,含有丝素纤维的丝素修复材料不但具有较好的机械性能和可渗透性,而且修复效果接近自体移植。由此表明:丝素在神经修复材料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3 人工骨骼

骨的修复必需有种子细胞、支架材料和生物调节因子3个要素[21]。目前骨修复已经不仅仅用于治疗骨损伤和骨缺损,还包括医疗整形。传统的内源性骨修复是医生从病人身体的其他部位取骨来修补受损的骨骼。丝素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理化性质,可调节的生物降解性,生物相容性好,无毒、无刺激性等优点,已逐步成为人工骨的一种重要材料来源[22]。另外,蚕丝蛋白中大量的羧基与羟基能与钙离子紧密结合并诱导羟基磷灰石在其上结晶形成自组装纳米复合材料。而这种表面粗糙、多孔的刚性支架,有利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骨样组织。此外,通过实验证明其体内免疫反应较低,表明了这种丝纤维加固复合材料具有组织相容性,是作为骨组织替代工程的良好材料。4 人造肌腱和韧带[23]

肌腱和韧带分别是连接骨与肌肉、骨与骨的致密结缔组织。其功能为加强、维护关节在运动中的稳定。当肌腱和韧带被牵拉而超过其生理耐受范围时,即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损伤。而肌腱、韧带的断裂或缺损尤其是运动员在生涯中不可避免的伤痛。治疗和修复肌腱和韧带,也一直是骨科的一大难题。临床上修复断裂的韧带常是直接缝合,但这样就缩短了其原有的长度,限制了关节的活动范围;钢丝固定也因相容性和弹性等原因,造成了后续生活上的诸多不便。因而,人造肌腱和韧带的开发成为了医学、材料学上关注的问题[24]。通过研究发现,蚕丝的强度和弹性系数与人体肌腱非常接近。且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亲和性以及与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性能,有利于开发人造肌腱和韧带。同样利用蚕丝蛋白的羟基、羧基与钙离子结合诱导生物骨质成分中的羟基磷灰石结晶的原理制成的复合材料也适用于人造肌腱和韧带。玉田靖等[埔在蚕丝蛋白中导人带电化合物[25],6 发现处理过的蚕丝蛋白中钙的凝集量比未处理的有大幅增加,尤其导人磷酸基的蚕丝蛋白中钙的凝聚量要高出10倍以上。且经x射线透射检验,验证其含有人骨的主要成分,证明蚕丝具有肌腱和韧带的骨附着和结合特性,为进一步开发人造肌腱和韧带打下了基础。5 人工血管和抗凝血材料

人工血管材料不但应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也应具有与人体血管相适应的力学性能,才能保证其能顺利植入体内,在体内保持通畅,还应具有顺应性和可灭菌性[26]。目前所使用的人工血管根据材质可分为:合成血管、生物血管、表面改性人工血管和支架血管。合成血管主要由惰性高分子合成,是当前应用最多的人造血管,如Dacron(涤纶)、e—PTFE(膨化聚四氟乙烯膜)和PU(聚氨酯)等[27]。前者抗凝结性较弱,易形成血栓,引起严重的炎症反应。生物血管主要指自体、异体和异种血管。表面改性血管主要是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对血管改性,使其更适用于人体环境。而支架血管主要是通过在金属支架外套上一层血管膜来提高其生物相容性。上述人工血管各有优势,而最大的不足在于大多数不具有生物降解性,或是降解后的产物会引起受体的炎症反应。王维慈等通过对几种临床常用的人造血管生物材料和丝素蛋白改性聚氨酯材料SF-PU(1:1)在大鼠体内引起的急性期组织反应的对比证实,SF—PU(1:1)材料的组织相容性最好,加之SF-PU(1:1)具有优异的物理性能,因此在小口径人造血管的研制方面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蚕丝具有较好的机械性能,并可根据实际需要制备获得需要的形态。但蚕丝的抗凝血性不佳,影响了蚕丝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因此考虑在保持蚕丝优势的前提下,通过在蚕丝表面接枝抗凝血因子,来提高其抗凝血效果。

研究展望

现代人类文明高速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高品质的人体组织修复与替代材料的开发显得尤为迫切。人工组织材料不仅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29],并且可以运用丰富的加工手段,通过对材料空间结构和性能的改变调节降解速度。蚕丝以其良好的机械性能、生物相容性和易于加工性,在组织工程材料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目前,蚕丝蛋白作为重要的医用仿生材料之一[30],其研究与利用还十分有限,许多作用机理至今还不明确。所以,基于蚕丝蛋白的 医用仿生材料研究还任重道远。参考文献:

[1] 陈天华,张华峰.蚕丝新材料的研究[J].材料导报,2006,20(7):99—101. [2] LI W J,LAuRENCIN C T,CATERSON E J,et a1.Electrospun Nanofibrous Structure:A Novel Scaffold forTissue Engineering[J].Eelectrospun Nanofiber Scaffold,2002,60:613-621.

[3]张幼珠,吴徵宇,田保中,等.抗茵药物丝素膜的研制及应用[J].蚕业科学,1999,25(4):242—245.

[4]王琳婷,朱良均,闵思佳,等.丝素蛋白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啪.北方蚕业,2009,30(3):1-31.

[5] Biman B.Mandal,Ariela Grinberg,Eun Seok Gil,Bruce Panilaitis,David L.Kaplan.Hish strength silk protein scaffolds for bone repair[J].Proceedings of山e Naf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SA,2012,109(20):7699-7704. [6] Minoura N,Aiba S,Gotoh Y,et a1.Attachment and growth of cultured fibroblast cells on silk protein matrice8[J].Biomed Mater Res,1995,9(29):1215—1221. [7] 李新亮,张冀芳,贾娇,谭文博.谷建田蚕丝蛋白溶液处理后生菜幼苗在高温胁迫下的生理生化变化.北京农学院学报 2010(2)[8]Um IC,Kweon H Y,Lee K G,et a1.The role offormic acid in solution stability and crystallization of silk protein polymer[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lles,2003,33(4~5):203~213.

[9] 才亮,凌敏.蚕丝蛋白的制备工艺及开发应用[D].广西大学:林产化学加工工程,2008.

[10]李玲玲.丝素蛋白的制备及表征.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1).[11] 黄永利,吕强,李明忠等.电场调控载药丝素蛋白微球的制备[J].科学通报,20l1,56(13):1013—1018.

[12] 赵林,谢艳招,陈文明,刘标.吴松辉基于蚕丝蛋白的医用仿生材料,海峡药学 2010(12).[13]HORAN R L;ANTLE K;COLLETTE A L In Vitro Degradation of Silk Fibroin 2005(17).[14]陈剑平;刘德伍;毛远桂组织工程皮肤的结构和特性[期刊论文]-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8(24).[15]朱正华,朱良均,陆旋.丝素蛋白粉制备工艺研究[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03,25(3):37-40 [16] Matsumoto A,Chen J,CoHet.A L,et a1.Mechanisms of silk fibroin sol—gel transitions[J].Joum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B,2006,110(43):21630-21638. [17] 朱正华,朱良均,陆旋.丝素蛋白粉制备工艺研究[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03,25(3):37—40.

[18] 陈华,朱良均,闵思佳.蚕丝丝胶蛋白的利用研究[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8(3):132~135.

[19] 赵林,谢艳招,陈文明,等.基于蚕丝蛋白的医用仿生材料[J].海峡药学,2010,22(12):12-15.

6.高考生物蛋白质计算 篇六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准确解答高考生物试题的技巧

一、选择题审题、解题方法和技巧 1.提倡“两遍读题”

第一遍,快速阅读,抓关键词;第二遍,放慢速度,缩小范围。限定(主语、条件、要求、特征等)。

1、下图表示玉米种子的形成和萌发过程。据图分析正确的叙述是()

A.①与③细胞的基因型可能不同

B.①结构由胚芽、胚轴、胚根和胚柄四部分构成 C.②结构会出现在所有被子植物的成熟种子中 D.④过程的初期需要添加必需矿质元素

解析:读第一遍,明白①、②、③、④所表示的意思,①代表胚,②代表胚乳,③代表珠被,④代表种子的形成和萌发。如果我们不读第二遍,在考场紧张的气氛中,一般不太明白题意。读第二遍,明白答案的四个选项是对①、②、③、④所表示的意思的表述。B选项,没有胚柄,而应该是子叶;C选项,胚乳只出现单子叶植物成熟种子中;D选项,④过程的初期主要是种子的萌发,这个时候种子不能吸收利用矿质元素;A选项,①存在于受精作用中,基因型由精子和卵细胞组合而来,③的基因型直接来自于亲本,可能不同。答案:A 技巧诠释:有些选择题表述、逻辑等方面稍微复杂一点,读第一遍一般不太明白题意。如果我们采取两遍读题,通过抓关键词,从题干的主语、条件、要求、特征等方面进行限定,在结合答案选项,就能比较准确地明确试题所要考查的知识点、目的及能力要求等。

2.掌握“错误原理”

“知识错误”排第一,“逻辑错误”排第二,“表述错误”排第三,“与题干要求不吻合”。排第四。

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B.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C.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 D.一块牧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解析:一般地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相反,生态系统中各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一般呈相反的关系。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可能会使杂草等其他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减少,导致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4、用放置太久的洗碗水做水质污染实验时,不能使0.01%亚甲基蓝溶液褪色,其合理解释是

A.溶解氧太低,好氧细菌已死亡 B.亚甲基蓝溶液浓度太低 C.好氧细菌大量繁殖 D.溶解氧太多

解析:0.01%亚甲基蓝溶液是活体染色剂,不影响生物(细菌)的正常生理活动。好氧性细菌可以在洗碗水中大量繁殖,将蓝色的亚甲基蓝阳离子吸收到细菌细胞内,从而使0.01%亚甲基蓝溶液的蓝色褪去。故人们常利用亚甲基蓝作为指示剂,根据蓝色的褪色程度来鉴定水质的污染(检测好氧性细菌的相对数量)程度。当洗碗水放置时间过长时,水中溶解氧太低,好氧性细菌死亡,就不能进行有效地鉴定。同学们应该掌握指示剂变色的原理,注意水污染可能产生的影响及水体自身净化所发生的变化。这些实验知识都要求与课本的正面知识(原理、操作、现象、结果、结论等)一致。答案:A 技巧诠释:在解答一些特殊选择题的时,我们除了掌握相关知识外,还要注意一些学科特有的或者某些知识点特有的“潜规则”。只有在考虑了这些“潜规则”和知识陷阱的前提下选择出来的答案才能不被某些选项的迷惑。当然,有些同学或许会问:“那有那些潜规则呢?”,这个需要同学们慢慢去收集和整理。只有这样,你们才能达到真正的理解和掌握。

5.几种常见的选择题解题技巧 Ⅰ.认真审阅题干,确定解题思路。

选择题的题干属于已知提示部分,它规定了选择的内容及要求。现今高考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题干的设置更复杂更隐晦更难把握,而此类试题一旦审题失误,必错无疑。故认真审阅题干,清除干扰,挖掘隐含,明确题目要求,就显得尤为重要。审题应本着以下几个方面:

(1)审限定条件。

限定条件的种类很多,如时间、原因、影响等。限定的程度也不同,如根本、直接、最终等。选择的方向也有肯定否定之分,如是、不是,正确、错误等。描述的对象也有不同,如植物细胞、动物细胞,C3植物、C4植物,叶肉细胞、根尖细胞,细菌、真菌,原核生物、真核生物等。这些限定条件,其设问指向不同,往往提示了解题的思路。故应注意相关概念的区别,掌握相关概念的内涵。

(2)审隐含条件。

隐含条件是指隐含于相关概念、图形和生活常识中,而题干未直接指出的条件。隐含条件为题干的必要条件,是解题成败的关键。故应仔细阅读题干,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挖掘隐含,补充题干。

(3)审干扰因素。

干扰因素是指命题者有意在题中附加的一些与题无关的信息,干扰考生的解题思路,增加试题难度。故应有过硬的基础知识、敏锐的洞察力,分析题干,排除干扰。

5、为了验证用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如果以正常小鼠每次注射药物前后小鼠症状的变化为观察指标,则下列对实验组注射药物的顺序,正确的是()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入细胞内,主要是神经细胞内,就很难预防和治疗了)。抗体是由效应B 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是由效应T 细胞产生的,抗原再次刺激记忆细胞时会分化增殖形成大量效应细胞。答案:D 总之,选择题的解法形式多种多样,有时同一题目可以用各种不同方法来进行解答。因此,我们解答选择题时,可以“不择手段”来进行选择,即根据题型的要求,灵活、熟练地运用各种不同的解题方法与技巧,达到快速、准确求解的目的。

二、非选择题审题、解题方法和技巧 1.学会寻找“题眼”和“关键词”

7、香蕉原产热带地区,是我国南方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广东省冬季常受强寒潮和霜冻影响,对香蕉生长发育影响很大。由香蕉束顶病毒(BBTV,单链环状DNA病毒)引起的香蕉束顶病,对香蕉生产的危害十分严重。当前香蕉栽培品种多为三倍体,由于无性繁殖是香蕉繁育的主要方式,缺少遗传变异性,因此利用基因工程等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其种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香蕉大规模快速繁殖技术的过程。

(2)脱毒香蕉苗的获得,可采用 的方法,此方法的依据是 和。

(3)建立可靠的BBTV检测方法可以监控脱毒香蕉苗的质量,请问可用哪些方法检测病毒的存在?(列举两种方法)

(4)在某些深海鱼中发现的抗冻蛋白基因af p对提高农作物的抗寒能力有较好的应用价值,该基因可以从这些鱼的DNA中扩增得到。试述在提取和纯化DNA时影响提纯效果的因素及其依据。(列举两点)

(5)如何利用af p基因,通过转基因技术获得抗寒能力提高的香蕉植株?在运用转基因香蕉的过程中,在生态安全方面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列举两点)

(6)从细胞工程的角度出发,简述一种培育抗寒香蕉品种的方法及其依据。另外,抑制果胶裂解酶的活性可以延长香蕉果实储藏期,请描述采用蛋白质工程技术降低该酶活性的一般过程。

解析:本题属于材料分析问答题。材料中的关键词有:香蕉、束顶病、三倍体、无性繁殖、基因工程。可以肯定,一般出题者都会依据这些关键词进行试题的编制。(1)小题就只能靠记忆,也就是组织培养的过程。可以用文字回答,也可以用过程简图回答。(2)小题,还是靠记忆,要求回答组织培养的特点。(3)小题也是靠记忆,要求回答生物鉴定中最常用的基因检测、蛋白质检测方法。(4)小题要求对课本实验《DNA的粗提取和鉴定》掌握并作适当扩展。(5)小题考查基因工程及其操作。(6)小题考查细胞工程和酶(蛋白质)变性的原理。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3.答案的寻找遵循“从题干和课本原话”去寻找和组织 例

9、回答下列I、II小题:

I、下图表示光照强度对A、B两种C3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据图回答:

(1)A、B两种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对光能利用的差异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2)在农业生产中,与B植物相比,A植物应种植在______________ 条件下。

解析:这种考查光合作用的坐标图试题,一般考查C3与C4植物、阳性植物和阴性植物光合作用的区别及分析,或者考查某植物光合作用影响因素的分析等。如果考生不注意看题干,而误认为是考查C3与C4在光合作用上的差别,那就错了。由于题干已说(右图表示光照强度对A、B两种C3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所以,试题考查的是阳性植物和阴性植物光合作用的问题。然后在通过分析图表、结合题干和设问,从题干或者课本原话组织答案。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的识图、析图能力,照着曲线解答(看图说话)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弄得很复杂。

技巧诠释:从这么多年高考生物试题的命制情况分析来看,除了一些需要深入分析和归纳的试题答案外,许多非选择题的答案都是来自相关内容在课本上的原话,或者题干、设问中词语、语句组合而成。如果考生能具备这种“从课本原话和题干”去寻找和组织答案的能力,那我们也就真正做到了“鱼渔皆授”的教学目标了。

4.答案的整理采取“逆向推导,顺向作答”的思维模式 例

10、(同上例9)

解析:就试题所给图而言,很容易看出,横坐标表示:光照强度,纵坐标表示:光合作用强度,坐标图中有两条曲线A、B,两条曲线都反映的是:随横坐标变化纵坐标跟着怎么变化。曲线A、B有一个交点P,所以,要描述“A、B两种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对光能利用的差异”,不外乎是P点之前怎么样?P点之后怎么样?

P点之前:B植物光能利用率比A植物的高←光照强度低于P; P点之后:A植物光能利用率比B植物的高←光照强度高于P。要有利于A植物的生长,光照强度应在高于P,整理为“较强光照”。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安静 6.1 5.9 中度运动 6.1 5.6 剧烈运动 6.1 5.3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2)CO2 在水中溶解后使水的pH下降,人在不同运动状态下产生的CO2不同,溶于水后也会导致pH不同,通过测定水pH 的变化可以推测呼出气体中CO2 浓度的变化。

(3)运动强度; pH; 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呼出的CO2浓度增加。(4)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线粒体。

技巧诠释:生物学属于自然科学,所以,生物试题的答案如果不科学,那就肯定不对。如果答案仅仅是符合生物科学,而不合理,与已有知识矛盾,已目前所知道的现象、结论矛盾,那也将是错误的。而且答案要求用比较规范的生物学术语(关键词)进行描述,如不这样,那我们简直就是在“写散文”了。最后形成的答案尽量简洁,做到简单而不简约,如果答案拖沓繁杂,改卷老师那有那么多时间、那有那份心肠去给你慢慢推敲。所以,同学们平时要加强训练和归纳,尽量做到答案科学、合理、规范、简洁。

6.遗传题的解答,很讲究做题步骤和规范 例

12、(09浙江卷)31.(18分)正常小鼠体内常染色体上的B基因编码胱硫醚γ—裂解酶(G

--酶),体液中的H2S主要由G酶催化产生。为了研究G酶的功能,需要选育基因型为BB的小

+-+鼠。通过将小鼠一条常染色体上的B基因去除,培育出了一只基因型为BB的雄性小鼠(B表-+-示具有B基因,B表示去除了B基因,B和B不是显隐性关系),请回答:

+---(1)现提供正常小鼠和一只BB雄性小鼠,欲选育BB雄性小鼠。请用遗传图解表示选育过程(遗传图解中表现型不作要求)。

(2)B基因控制G酶的合成,其中翻译过程在细胞质的 上进行,通过tRNA上的 与mRNA上的碱基识别,将氨基酸转移到肽链上。酶的催化反应具有高效性,胱硫醚在G酶的催化下生成H2S的速率加快,这是因为。(3)右图表示不同基因型小鼠血浆中G酶浓度和--H2S浓度的关系。BB个体的血浆中没有G酶而仍有

++少量H2S产生,这是因为。通过比较BB和+-BB个体的基因型、G酶浓度与H2S浓度之间的关系,可得出的结论是。

答案:(1)

(2)核糖体 发密码子 G酶能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3)①血压中的H2S不仅仅由G酶催化产生 ②基因可通过控制G酶的合成来控制H2S浓度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7.高考生物蛋白质计算 篇七

1.以能力立意为主导,突出探究性与综合性

试题以能力立意为主导,考查了《考试说明》规定的理解、实验与探究、获取信息和综合运用等四项能力,其中涉及实验与探究能力考查的试题分值高达40分,占生物卷总分的50%,如第2题以茉莉酸影响离体胡杨细胞质壁分离的实验为背景,第4题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相关实验中误差控制为背景,考查考生的实验素养,有利于引导中学开展课堂实验教学;第27题以铅中毒对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为背景,要求考生能灵活运用实验原理、方法和相关的理论进行实验探究,体现了探究性。试题还注重考查考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如第28题以甘蓝型油菜花色性状遗传为背景,多层次地考查了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体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

试题将知识与能力置于真实问题情景中进行考查,具有浓郁的生产生活气息,体现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试题涉及植物抗盐抗涝、森林生态恢复、人类遗传病、铅中毒对学习记忆的影响、油菜花色育种和克隆猪繁育等,引导考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产、生活实践,考查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注重新情景创设,突出生物科学素养考查

试题情景设置新颖,信息的呈现形式符合考生的认知水平和阅读习惯,问题梯度设置合理。如第5题的试题背景--罗伯逊易位(一种染色体变异),素材新颖并配以直观简洁的结构模式图,考查考生通过分析和推理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第27题通过水迷宫实验探究铅中毒对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考查考生在新情景中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生物科学素养。

8.生物高考总结 篇八

一、考试说明中,考察范围要求与去年一致,但是对于学生能力的考察,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相关的能力,恰恰是一些同学所欠缺的。笔者就2014年的考试说明和北京历年的高考真题,做了简单的分析,希望能对广大学生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注重四大能力的培养

从考试说明的考核目标与要求和样题来看,对学生四大能力的考察依旧是考试的重点,样题中与去年最大的不同就是实验分析题非常多。具体对于后续学习的指导,详见下文:

1、注重实验与探究能力的提升

从样题来看,实验分析题占比重极大,而分析历年考试得知,高考第29题的考察方式也比较一致,均为对实验的分析,这也符合考试说明中相关的要求。常规考察思路为探究或验证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而影响需用可观、可感、可测的实验指标来呈现。在此过程中,需要消除无关变量的影响。此外,对实验原则的考察也比较多,例如单一变量原则,对照原则,平行重复原则等,均在历年考试题目中有所体现。按照系统性的分析方法,注意答题的规范用语,实验分析的习题,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

2、理解能力

样题和历年考试题中,题干中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来描述生物学知识是一种常态,但部分学生很难理解出题人的意图。像12年的30题,如果学生不能对题中的数据进行很好的解释和推理,那么很难想到细胞代谢与产仔率的联系。

3、获取信息的能力与综合运用能力

高考中也常常会考察信息题,学生需要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和已学的知识联系起来,去解答相应的习题。同样,在平时生活中,要注意关注一些社会上的生物学热点,例如环境污染、转基因食物等等。回归到现有的学习中,需要注意选修的内容。考试说明中,特别强调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强调学生学习知识不能只背诵,而不懂得应用。在后续的学习中,一定要将现在学习的知识和生活的实际联系起来,从生活实践中获取生物学知识,用生物学知识指导生活实践。

二.复习建议:

1、通过常规题型强化训练来提升相应能力

例如注重实验分析题的常规出题套路,将北京高考09年到13年的29题仔细研读,一定会发现很多的共通之处。

2、夯实基础知识,并与生物实践联系在一起

在这里笔者要着重强调,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没有将课本上的核心概念和核心过程吃透,而往往停留在表层的记忆,更有甚至,连概念和过程都没有记清,这样是很危险的行为。

3、错题整理,差缺补漏

题海战术有用,但是太浪费时间,不如将高三做错的题重新做一遍,弄懂弄透彻,及时弥补自己的缺陷。

二、生物科目将考核目标修订为:“生物学科命题以考查考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为总体目标,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生物学问题与现实生活和生产实践相联系;关注生物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着重考查考生对所学生物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强调对实验与探究能力、新知识的获取和信息处理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以利于考生终身学习。”

参考样题调整了3道选择题和3道非选择题,新增题目均选自2013年高考(微博)北京卷。

三、理综:雾霾或入考题

物理科目预计难度变化不大,联系实际的题目会加强。考生要回归课本,理解基本概念,并将物理课本中的重点演示实验、物理情景多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要在生活实际中注意观察,一些现象体现了什么样的物理规律。

化学科目中部分考点被删除,难度有所降低。考试内容有调整,对合金的要求有所降低,合金对比金属熔点变低但是耐腐蚀性、硬度、密度等方面优于金属的知识点可能不再考查;常见非金属元素第三条完全删减,降低了难度;常见有

机物及其应用中烃及其衍生物的性质及应用第四条全部删除。

生物科目中,考试说明特别强调将“理论联系实际”,要求考生关注生物学知识在技术、经济和生态环境中的作用,例如环境中的雾霾、技术中的微生物培养等。考生要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产生活中遇到的新问题。生物样题中几乎全都是实验分析题,预计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会逐步增强。

四、生物:注重信息获取和实验分析

生物的考试说明强调命题以考查考生学科素养为总体目标。相较2013年高考说明,考试的能力要求和范围要求均无变化,但在总体考核目标方面,却出现了四点明显变化,具体如下:

1、考试说明特别强调将“理论联系实际”放在最重要的地位,联系现实生活及实际生产,即强调“学以致用”。

2、要求考生关注生物学知识在技术、经济和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如环境中的雾霾、技术中的微生物培养等,这几大类问题都是现在社会关注的热点,有可能会成为今后几年的考查重点。

3、要求考生能够利用自身所掌握的有限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生产生活中遇到的新问题。、单纯记忆教材知识是无法获得理想成绩的。

解决实际问题需要熟练掌握信息获取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相信这方面的考题比例会在今后的考试中逐渐增大。样题中几乎全都是实验分析题,因此可以判断,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会逐步增强。

建议考生在复习时可适当关注教材中给出的知识拓展和应用前景等,同时在日常学习时适当加强信息获取能力的训练,提高表达的准确性,逐渐提高自己在信息获取和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能力。

从2014年北京高考生物考试说明来看,今年高考生物的考察范围和难度和去年相比变化不大,仍以考察基础知识为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对实验探究能力、新知识的获取和信息处理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察。

一、考察目标和难度

今年考试说明中明确提出:以考察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为总体目标,将生物学问题与现实生活和生产实践相联系;关注生物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强调对能力的考察,以利于考生终身学习。

样题中选择题有一半的题目难度系数大于0.80,有2/3的题目以实验、具体生理过程或生物学现象为命题背景,而填空题全部涉及真实实验,生物学重大发现或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可以看出,虽然高考将回归基础,摒弃生僻知识,但是命题形式将更加灵活,命题背景将更贴近真实科研情境和生产生活实践,对考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仅靠死记硬背很难拿到高分。

二、考察范围

今年高考生物的考察范围相对去年基本无变化,仅是将“生态农业”这一考点的掌握程度由Ⅱ类降为Ⅰ类,即由“综合运用和分析、通过推理判断得出正确结论并解答问题”降为“了解、识别、辨认、使用恰当的专业术语叙述”。这一改动符合多数北京考生缺少农业相关生活经验的实际情况,在复习时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即可。

三、考察能力

1、理解能力

考试说明要求学生能够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样题中有很多题目从各个角度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如11年29题,如果看图不仔细,很难发现感染时间与注射时间的联系;12年30题,如果不能正确分析表格数据,并真正理解新陈代谢的含义,就难以将甲状腺激素与雌鼠产仔情况相联系;12年29题,需要学生将图示信息转化为文字信息,很多学生能理解看懂图,却无法准确表述。

2、实验与探究能力

实验与探究能力除了要求学生能独立完成教材所要求的实验,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的运用外,还要求能够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

样题的选择题中有3道涉及科学思想和实验方法和实验操作原理,突显了在实验中学习生物学知识的重要性。填空题中有5道是往年的29题,全部是探究性实验,涉及对实验目的的理解和归纳、取材、实验操作、实验结果的综合分析、平行对照原则、实验方案的表述、实验方法的创新等。实验题是多数学生的软肋,历年29题的实测难度系数几乎都小于0.60,实际上生物学实验设计必须遵照严谨的原则来完成,通过总结实验设计一般原则和用语,实验题可以成为高考生物的有效抢分点。

3、获取信息能力

考试说明中要求学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以及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如样题中12年4题,需要学生从完整的实验图解中获取信息,结合同位素标记法和免疫调节的知识进行分析判断;11年29题、12年29题、13年29题、12年30题和13年30题都要求学生能够在新背景下快速获取关键信息,并进行准确的逻辑推理来解释生物学问题。特别提醒考生注意的是,近年来北京高考第30题都考察遗传学内容,难度

都较大,但并不涉及复杂的计算,得分关键在于正确分析题干信息,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遗传学基础知识和原理。

4、综合运用能力

今年考试说明特别提出题目设置要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要求考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样题中11年5题、13年3题考查疾病治疗方案,10年31题和06年29题考查生态环境问题,13年29题从棉铃数量与叶片光合速率的联系入手,考查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生物学基本观点,13年30题综合考察基因工程、基因重组的主干知识与核心概念。考生在复习时要高屋建瓴,发掘各知识板块的内在联系,切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关注环境保护、人类健康等社会热点问题,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与生物学相关的现象。

四、备考建议

正确把握复习方向,将重点放在生物学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过程和学科能力上。回归教材,注意以往被忽视的教材插图,锻炼获取非文字信息并准确表述的能力。改变肤浅理解甚至简单背诵的学习方法,在对知识的理解上多下功夫,要有整体意识,能够正确解释重要概念和原理,并找到实例,如“生命系统”、“基因重组”、“负反馈调节”、“信号分子与信息交流”。

复习实验时不能死记硬背,要有代入感,解释每步操作的原理,了解教材中重大科学进展的研究背景、关键思路、研究方法,实验结果与结论的联系,从中学习生物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实验设计原则、实验基本操作和结果分析方法。跳出题海,留出更多时间思考题干信息与所学知识的联系,总结审题方法与技巧,规范答题语言。

温馨提示:北京中小学一对一针对准高考生及家长常年开办免费讲座,讲座将围绕考生和家长最为关切的信息和话题等,为广大考生及家长支妙招、解心结。欢迎家长考生关注最新讲座信息。有关课程及讲座的任何疑问,您均致电北京新东方中小学一对一,专业老师会为您答疑解惑。2014年高考考试说明中,将生物学科的考核目标进行了调整修订,参考样题则调整了3道选择题和3道非选择题,样题中与去年最大的不同就是实验分析题非常多。应对这些变化,在未来两个多月的复习中,考生应当如何下手?又有哪些提分技巧?《教育面对面》特别节目3月22日邀请东城区教研中心生物教研室教研员徐婕,为考生解读2014高考生物复习准备策略。

●今年考试说明的考核目标和往年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014年考试说明当中关于生物学科的考核目标的表述与2013年是有所变化的,一个变化就是在表述的第一句强调了以考查考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为总体目标,同时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这句话,由原来放在后面的位置提到了现在第二句话的位置,说明什么呢?说明在2014年的考试当中,应该是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接下来的考核目标当中提到,“将生物学问题与现实生活和生产实践相联系”,这句话是在2013年和往年的考试说明当中没有的,体现出在今年的高考当中,更加要重视所学的知识和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2014年的考试说明在表述的目标当中,除了跟往年关于能力考试的要求类似的地方以外,还增加了一点,就是在最后一句话加上了一句“不利于考生终身学习”,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什么样的考查能够有利于考生终身学习呢?实际上最重要的不是知识的考查,是能力的考查,对于考生来说,通过知识的学习,以知识为载体,学习的是一些立刻的能力,包括获取信息的能力、科学探究的能力等等,这些能力是有利于考生终身的发展。所以也从考核的总体目标当中,能够看出2014年高考总体的方向是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有利于考生终身的学习。

●我们怎么样通过考试说明当中给大家列举出来的样题,来了解高考要考查的内容,您有什么见解?

一般考生拿到考试说明以后,可能会看一看刚才我们提到的那些考查的知识点的内容、要求,可能他更关注那些。而对于后面的参考样题不太关注,不关注主要是因为参考样题都是放的往年的高考题,考生会认为这些高考题我都做过了,老师都让我练过了,我不用再看了。实际不是这样的,在考试说明当中,通过参考样题可以看出北京高考的一些特点,或者是说通过参考样题来看北京高考到底考什么样的内容,来体会高考考查的主要内容。

在选择题部分,大家可以看到所列举的参考样题当中,从前往后基本上考查了哪些内容呢?一个就细胞的结构和代谢,然后是有关生命历程当中分化的知识,接下来是遗传的物质基础,还有就是动物生命活动调节,以及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知识,最后两道例题是生物技术与实践的内容。这些样题它体现了什么含义呢?这些题都是高中生物学知识的一个主干,而且大家也能看出来必修内容相对比较多。说明什么呢?说明在高考当中,必修部分的知识对于我们构建生物学知识的体系非常重要,同时能看出来生物一卷一共5道选择题,这5道选择题的排列大概会考什么样的内容。打头通常是必修一的,关于细胞和代谢的。接下来会考遗传部分的,再往后是考生命活动的调节以及群体的群落、生态系统的部分,最后一道选择题通常是关于生物技术与实践,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关于实验部分的。这样的话,我们通过参考样题就可以看出来高考的选择题部分,它一般会考查哪些方面的内容。

然后同学们可以往后翻看非选择题的部分,非选择题部分的样题也是都选自往年的高考题,为什么选择这样的一些样题呢?是因为这些高考题知识综合比较强,对考生的能力要求也比较高,而且设问都比较灵活。这些题就充分体现了北京的高考,它是以知识为载体,突出能力考查的这个特点。选择这样的样题放在考试说明当中,是希望考生通过对这些试题的了解来领悟2014年的高考会怎么样考你,基本上也还是这样的一个特点。大家也可以看到考试说明,通过样题以及样题后面的试卷分析,重要的不是说这道题我一看我做过,我会选,或者说我会答,而在于后面的试题说明。后面试题的说明里面,它除了讨论了命题的意图,以及学生他可能在哪些方面出现问题,还有就是这道题最终高考完了以后的难度系数,都写在后面了。考生可以通过看这样的一个试题来做一个自我反思,看一看这样的题对我来说,如果难度系数体现是一个难题,那对我来说难不难,这样帮助自己来了解我现在生物学的水平。还有可以通过这些试题看出我们生物高考题,它不是光靠背一些概念和原理,或者做一些套题训练就可以回答这些问题的,这样的话考生通过高考的真题来进行知识的系统的和逻辑的训练,才能够真正提高自己生物学的水平。

●关于三个部分的必修内容我们究竟应该怎么样来进行复习?

实际上在高考当中,生物一共满分是80分,80分里面大多数知识的考查,都是考查必修内容。必修内容的复习,相对来说就比较重要一些。当然选修也不是说不重要,选修的内容在高考的时候,要求的层次略低一点,多数都是了解水平,所以大家只要把教材当中最基本的知识掌握就可以,而对必修内容要求就比较高。现在大多数同学都感觉自己已经进入了二轮复习,可能在学校里面老师也在说咱们现在一轮已经结束了,要进行二轮复习了。二轮复习的时候最主要的是做什么事情能够在这段时间提高自己复习的效率呢?一个事情是刚才我们说的要回归教材,当你通过习题训练法发现知识

有漏洞的时候,要回过去看教材,这部分内容教材当中是怎么讲的。另外,如果就是因为有些知识自己记得不牢,当然要重新来巩固这部分知识的记忆。如果是对知识的理解不到位,通常是对这个知识在整个的教材体系当中的位置还没有完全搞清楚。二轮复习的时候,应该更侧重知识的综合性,这个综合性我们从必修一简单地来说一下。必修一,大家可能会觉得纯粹就像一个文科的,全是要背的,无论是细胞结构还是细胞代谢都要背,这个不是不可避免的,因为生命现象太复杂,它没有任何一个规律性的东西能够把整个生命界的某一个现象全部囊括,它永远都有一个例外。所以我们实际上是通过一些生物学的事实提炼出其中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必修一就是这样的,给了大量的生物学的事实,但是这个其中体现了一个学科思想在那儿,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整个必修一都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所以当你在复习必修一的时候,你不妨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重新来看必修一的知识。你梳理一下,你觉得在必修一当中哪些内容体现了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相适应。我梳理完必修一以外我去梳理必修二,我看看必修二是不是也有体现,肯定是也有体现的。那么必修三呢?也有,这是一个复习的思路。这是从学科思想上来看。

上一篇:科技论文书写下一篇:初中物理课改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