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统计学教学讲义(共8篇)
1.管理统计学教学讲义 篇一
基层报表指标解释及表内审核关系
一、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财务状况调查表
本表适用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服务业法人企业(包括适用实行企业化管理、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填报。教育部门现有13家单位(均为民办学校和培训机构)填报此表。
(01)资产总计: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资产按其流动性(即资产的变现能力和支付能力)划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根据会计“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总计”项的年(期)末数填列。
(02)固定资产原价:指企业在购置、自行建造、安装、改建、扩建、技术改造某项固定资产时所支出的全部支出总额。根据会计“资产负债表”中“固定资产原价”项目的期末数填列。执行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根据“资产负债表附表”中的“固定资产原价”项目的期末数填列。
(03)本期折旧:指企业在报告期内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合计数。根据会计核算中《资产减值准备、投资及固定资产情况表》内“当期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总额”项本期增加数填列。“固定资产折旧”:指对固定资产由于磨损和损耗而转移到产品中去的那一部
分价值的补偿。一般根据固定资产原价(选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的企业,为固定资产帐面净值)和确定的折旧率计算。
(04)营业收入:指企业(单位)在报告期内从事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转让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总收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根据会计“利润表”中对应指标计算填列。
(05)营业税金及附加:指企业经营主要业务应负担的营业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教育费附加。根据会计“利润表”中对应指标“本期累计数”填列。未执行2001年《企业会计制度》的企业,用“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 的本期累计数代替。
(06)营业费用:指企业在销售商品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根据“利润表”中对应项目的“本期累计数”填列。未执行2001年《企业会计制度》的企业,用“产品销售费用”的本期累计数代替。
(07)管理费用: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和企业的董事会为组织和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各项费用,根据“利润表”中“管理费用”项的“本期累计数”填列。
(08)税金:指企业按照规定从管理费用中支付的房产税、印花税、车船使用税和土地使用税。本指标根据“管理费用”科目中相关项目归纳填列。
(09)财务费用:指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发生的费用,包括利息净支出、汇兑净损失(已减汇兑收益)、以及相
关的手续费等,根据会计“利润表”中“财务费用”项的“本期累计数”填列。
(10)利息净支出: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期间利息支出扣除利息收入后的净额。利息支出指企业短期借款利息、长期借款利息、应付票据利息、票据贴现利息、应付债券利息、长期应付引进国外设备款利息等利息支出(除资本化的利息外)减去银行存款等的利息收入后的净额。根据会计“财务费用明细资料”中的利息支出项目填列。
(11)营业利润:指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取得的利润,即主营业务收入减主营业务成本和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加上其他业务利润,减去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后的金额。本指标根据会计“利润表”中对应指标的“本期累计数”填列。执行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同样根据会计“利润表”中对应指标的“本期累计数”直接填列。
(12)职工工资和福利费:职工工资和福利费包括职工工资总额和职工福利费两部分,是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服务而给予的各种形式的报酬以及其他相关支出。其中:工资总额是指企业在报告期内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包括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它反映企业报告期内累计应付的工资总额。工资总额根据企业会计核算中“应付工资”科目的本期贷方累计发生额填列。职工福利费:指企业在报告期内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开支的各项福利支出,包括企业为职工提存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基本医
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住房公积金、补充养老保险费和补充医疗保险费,以及从成本费用中列支的集体福利补贴、职工生活困难补助、房租补贴、上下班交通补贴、冬季取暖费,以及按规定发生的其他职工福利支出,它反映企业在报告期实际发生的各项福利费用。职工福利费根据企业会计成本和费用科目中的相关项目归纳计算填列。
(13)住房公积金和住房补贴:指报告期内企业为职工缴纳的住房公积金和企业支付的职工住房补贴。根据会计“营业费用”、“管理费用”科目中的相关项目归纳计算填列。
(14)保险费:包括劳动、失业保险费和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费。劳动、失业保险费指企业向社会保障部门和保险公司为本单位职工支付的劳动保险、待业保险的费用。根据会计“管理费用”等科目中的相关项目归纳计算填列。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费:根据会计“营业费用”、“管理费用”科目中的相关项目归纳计算填列。
(15)从业人员平均数:指在本单位工作并取得劳动报酬或收入的,报告期内各月平均拥有的人数。
(16)审核关系
1.固定资产原价>本期折旧;
2.营业收入≥营业利润+营业税金及附加;
3.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合计≥税金+利息支出; 4.允许“营业利润”、“利息净支出”小于0,并用“-”号表示。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状况调查表
本表适用执行行政、事业会计制度的服务业法人单位填报。中小学校会计制度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属于事业会计制度范畴。教育部门现有910家单位需填报此表。
(01)固定资产原价:指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来物质形态的资产。包括房屋和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其他固定资产等。取自资产负债表中的固定资产原值年末数。
(02)本期收入合计:指行政事业单位从各种渠道获得的收入,包括财政拨款、行政单位预算外资金、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事业单位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和其他收入。根据行政事业单位收入支出决算总表中的“本期收入合计”项目填报。
(03)事业收入:指事业单位开展专业活动及辅助活动之外取得的收入。
(04)经营收入:填列行政事业单位在专业业务活动及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根据行政事业单位收入支出决算总表中的“经营收入”项目填报。
(05)本期支出合计:指行政事业单位在业务活动中发生的各项资产耗费和损失等支出情况。根据行政事业单位收入支出决算总表中的“本期支出合计”项目填报。
(06)工资福利支出:指单位支付给在职职工和临时聘用人员的各类劳动报酬,以及为上述人员缴纳的各项社会保险费等。具体包括基本工资、津贴、奖金、社会保障缴费和上述未包括的人员支出。根据“支出决算明细表”中的“工资福利支出”的对应项填报。
(07)商品和服务支出:指单位在开展业务活动中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具体包括办公费、印刷费、水电费、邮电费、取暧费、交通费、差旅费、会议费、培训费、招待费、福利费、劳务费、就业补助费、租赁费、物业管理费、维修费、专用材料费、办公设备购置费、专用设备购置费、交通工具购置费、图书资料购置费及上述科目未包括的日常公用支出。根据“支出决算明细表”中的“商品和服务支出”的对应项填报。
(08)取暖费(降温费):指单位取暖用燃料费、热力费、炉具购置费、锅炉临时工工资、节煤奖以及由单位统一支付的在职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宿舍取暖费等。根据“支出决算明细表”中的“商品和服务支出”的对应项填报。
(09)劳务费:指支付给单位和个人的劳务费用,如翻译费、咨询费、手续费等。根据“支出决算明细表”中的“商品和服务支出”的对应项填报。
(10)差旅费:指单位工作人员出差的住宿费、伙食补助费,杂费,干部及大中专学生调遣费,调干家属旅费补助等。根据“支出决算明细表”中的“商品和服务支出”的对应项填报。
(11)出国费:指单位工作人员出国的住宿费、旅费、伙食补助费、杂费等支出。根据“支出决算明细表”中的“商品和服务支出”的对应项填报。
(12)工会经费:指按职工工资总额(扣除按规定边准发放的住房补贴)的2%计提并拨交给工会使用的经费。根据“支出决算明细表”中的“商品和服务支出”的对应项填报。
(13)福利费:指单位按国家规定提取的福利费。根据“支出决算明细表”中的“商品和服务支出”的对应项填报。
(14)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指政府对个人和家庭的无偿性补助支出。包括离休费、退休费、退职(役)费、抚恤和生活补助、医疗费、住房补贴、助学金和其他未包括在上述科目的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等。根据“支出决算明细表”中的“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 的对应项填报。
(15)抚恤金:抚恤金指按规定支付给烈士家属、牺牲病故人员家属的一次性和定期抚恤金,革命残疾人员的抚恤金,离退休人员等其他人员的各项抚恤金。根据“支出决算明细表”中的“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的对应项填报。
(16)生活补助:生活补助指按规定支付给优抚对象、退伍军人的生活补助费,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和家属生活补助,因公负伤等住院治疗、住疗养院期间的伙食补助费,长期赡养人员补助费等。根据“支出决算明细表”中的“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的对应项填报。
(17)救济费:反映按规定开支的城乡贫困人员、灾民、归侨、外侨及其他人员的生活救济费,包括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费,随同资源枯竭矿山破产但未参加养老保险统筹的矿山所属
集体企业退休人员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发放的生活费,农村五保供养对象、贫困户、麻风病人的生活救济费,精简退职老弱残职工救济费,福利、救助机构发生的收养费以及救助支出等。实物形式的救济也在此科目反映。根据“支出决算明细表”中的“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的对应项填报。
(18)助学金:指支付给各类学校学生助学金、奖学金、学生贷款贴息、出国留学(实习)人员生活费,青少年业余体校学员伙食补助费和生活费补贴,以及按协议由我方负担或享受我方奖学金的来华留学生、进修生生活费等。根据“支出决算明细表”中的“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的对应项填报。
(19)退职(役)费:指行政事业单位退职人员的生活补贴,一次性支付给职工或军官、军队无军籍退职职工、运动员的退职补助,一次性支付给军官、文职干部、士官、义务兵的退役费,按月支付给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的退役金。根据“支出决算明细表”中的“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的对应项填报。
(20)经营支出:填列行政事业单位在专业业务活动及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发生的支出。根据行政事业单位收入支出决算总表中的“经营支出”项目填报。
(21)收支结余:指行政(事业)结余和经营收支结余的合计项。行政(事业)结余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各项事业收入与支出相抵后的余额。经营收支结余是指事业单位各项经营收入与支出相抵后的余额。可根据“收入支出决算表”中的“收支结余”项填列。
(22)经营税金:指事业单位提供劳务或销售产品应负担的税金及附加,包括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和教育费附加。根据实际情况计算填列。
(23)审核关系
1.本期收入合计≥经营收入;
2.本期支出合计≥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
3.商品和服务支出≥取暖费(降温费)+差旅费+出国费+劳务费+工会经费+福利费;
4.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抚恤金+生活补助+救济费+助学金。在审核过程中,还应重点注意:
1.组织机构代码不能为空,必须由9位数字或字母组成; 2.单位名称与单位公章上的名称必须一致;
3.行政区划代码、行业代码必须做到汉字信息和代码信息相符,即代码与汉字信息必须匹配;
4.数据项的计量单位,比如营业收入、资产总计的单位都是千元,审查是否把元、万元当千元填写;
5.根据经验对各类数值的大小进行判断,对其客观性有疑问的,必须向填报单位查询。
2.管理统计学教学讲义 篇二
1 转变教学思维方式
教学思维方式是教学行为的心理基础和内在根源, 是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1]。传统的课堂教学, 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比较注重教学预设, 是一种预设性思维, 教学与过程分离, 教学只是知识点信息的积累, 过程是按照节奏完成信息的累积。在这样的预设下, 教师不愿让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 不敢让学困生板演, 担心他们出错影响教学节奏, 完不成教学任务, 这种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流程。成长性思维是相对于预设性思维提出的, 它要求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过对学生的需要和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及时作出判断, 不断调整教学活动, 以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的过程。成长性思维的教学过程更加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学困生拥有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 通过教师引导, 他们发现自身存在的知识盲点以及能力方面的欠缺, 并及时改善, 体会到所学知识的价值, 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在传统的卫生管理统计学教学中, 一般会先介绍该课程的一些基本信息, 强调其重要性, 然后展开说明, 以后教学会分章节对这些知识点进行预设性讲解, 整个过程按部就班, 直到教学任务完成[1]。而成长性思维教学过程, 立足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进行知识点的讲授。比如, 讲解统计学解决问题的过程时, 传统教学按照过程是什么, 搜集数据, 整理数据, 选择相应的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分析, 表述结果形成报告, 对每项工作展开说明进行讲解。而成长性思维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先问学生几个问题:“我们要开展一项研究计划, 该研究课题和人类健康有关, 如研究抽烟是否影响健康, 你会从哪些方面着手准备呢?”这时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 并询问学生的看法, 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学生的回答会有所差别, 教师要针对这些差别进行分析和解答, 帮助学生了解他们在解决问题时存在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是思维方面的, 还是方法方面的, 然后调整。把这个问题留成作业, 让学生以报告形式上交, 要求在报告结尾写出遇到的问题, 并提出初步的解决方案。紧接着以这些问题展开教学, 讲授知识点, 如调查问卷的设计, 统计方法的选择, 分析结果的表述等。可见, 成长性思维是启发学生, 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主动学习知识的过程。
2 改革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 课堂上注重理论和方法的讲授, 但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于初学者而言, 常难以理解和接受, 所以改革教学模式很有必要[2]。案例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将统计学原理和方法寓于案例中, 让学生从中主动发现统计学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能增强课堂互动, 提高教学效果[3]。案例可从以往的科研经历中选择, 也可从文献中获取。文献案例讨论在学生中的反响较好, 学生经过精心准备, 主动查找各知识点的相关文献, 在查找过程中把理论知识系统地整理了一遍, 既认识了统计方法的实用性, 也掌握了统计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失误, 如小样本资料做两样本t检验时未考虑数据是否服从正态分布, 重复测量的资料只是简单做随机区组方差分析等。在案例教学中, 注重分析错误案例, 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目前的案例教学中, 大多数教师运用正确的案例进行教学, 教学初期, 学生可以通过这些案例理解统计学理论知识并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但是出现问题时, 学生找不到错误所在, 显得无所适从。因此, 搜集错误案例并对其进行分析, 能让学生辨识和选择正确的研究方法。
3 改革考核方式
学生的统计能力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调查研究能力。实践是激发学生创造力的基础, 而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开展实践最重要的途径[4]。结合具体课题开展调查研究, 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科研能力。在教学中, 教师可适当安排一些实践环节, 就大学生关心或与卫生管理专业相关的课题做问卷调查, 教师也参与调查方案与调查问卷的设计, 指导学生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对资料展开深入细致的研究, 然后让学生撰写出高质量的调查分析报告。二是数据处理能力。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 数量性是统计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据处理能力, 不仅是卫生管理统计学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也是学生学好本专业的需要, 更是学生今后工作能力的重要体现。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调查问卷设计、资料搜集、整理和分析, 通过这一工作过程, 学生不但获得了问卷设计、资料搜集、整理和分析等统计知识, 而且提升了应用统计理论开展统计调查和分析的调查研究能力。
教学观念引导教学过程的改变, 教学过程的改变要求考核方式也必须作出相应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学生、学校只关注最后的期末考试成绩, 而改革后的考核方式应包含全方位的考核因素:上课听讲、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实践调研、数据分析、书面考试。进行全方位考核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调查、分析、考试等各个环节, 能引导学生从“论成绩”向“论能力”转变。
尽管对卫生管理统计学课程从教学思维、教学模式、考核方式方面进行了改革, 但并不代表要摒弃过去所有的传统教学方式, 比如, 多媒体教学可使教师利用模拟试验轻松地讲解一些抽象的概念和理论。但是, 很多统计学知识以逻辑推理为主, 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随机运用板书辅助教学。又如, 在讲假设检验原理时, 关于小概率事件的应用, 需要在课堂上绘制t分布图来说明。而传统的书面考试仍有必要, 其有利于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在重视应用能力的同时, 加强理论基础考核, 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总之, 改革并不代表与传统背离, 应相互结合, 扬长避短。
摘要:立足学生需要和兴趣, 探讨卫生管理统计学课程教学思维转变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改革, 为社会培养综合素质高、适用面宽、技术应用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成长性思维,案例教学,能力考核
参考文献
[1]吕效国, 刘凯峰, 孙建平.卫生统计学教学中实践主题分段作业教学法[J].中国卫生统计, 2008, 25 (3) :323-324.
[2]徐英, 李丽霞, 郜艳晖, 等.卫生统计学教学方法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 2008, 26 (1) :50.
[3]潘发明, 范引光.卫生统计学教学形式和内容拓展[J].疾病控制杂志, 2004, 8 (4) :321-322.
3.管理统计学教学讲义 篇三
关键词:概率统计 物流管理专业 教学模式
一、 引言
概率统计是高校针对学生随机性思维培养和训练的一门课程,其理论思想(概率统计方法)可以广泛应用于工程技术、经济、管理、金融投资等各个领域,是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对高职高专学生的思维培养,技能提高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 物流管理专业概率统计课程现状
概率统计是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一般开设在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其后续核心课程主要包括,库存控制与仓储管理、配送中心规划与管理、物流规划、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等,概率统计的学习为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课程中蕴含的概率统计思想使学生今后在管理工作中统计数据,建立数学模型,进行数量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同时学生的随机性思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
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学生理性思维普遍不强,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若只注重课堂理论教学,采取课后作业批改,期末闭卷笔试的传统教学模式,会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得机械,不利于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无法真正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因此,为满足专业需要根据学生特点,本文重点对概率统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学理念,突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三、 课堂理论教学
(一)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
紧扣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以“专业适用性,学生适应性”为原则,侧重数理统计部分。概率部分作为基础,在教学中,注重概率统计思想的渗透,定理的证明、公式的推导等一般省略不讲,在统计部分的教学中,强调应用,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解决问题上。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恰当应用
1.注重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在概念和定理的讲解中渗透方法
概率统计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理论知识的同时逐步形成科学思维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概念的讲解,定理的推导中自己去发现规律得出结论,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培养创新能力。课程中有很多概念和定理都蕴含着深刻的数学思想,在课堂中适当加入其背景的介绍概念形成过程的讲解,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打开思路,提高思维能力。
2.结合专业需求,运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将理论知识与专业结合点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课程的认同度及应用的合理性。例如:在讲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时,指出数学期望对于生产计划和物流决策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引入三个案例:(1)决定生产批量问题;(2)选择最优库存量;(3)选择最佳进货量。通过分析案例,让学生了解作为将来企业的物流管理和控制人员应该了解这些必须的概率统计知识并能够加以应用,从而降低企业成本,提高收益。
四、 实验教学
在理论教学的同时,进行实验教学对于讲授概率统计这门课程非常重要,尤其是致力于培养技能型应用性人才的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对于学生利用概率统计原理,动手操作处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要求也很高,因此更应该注重学生对实验内容的学习。
(一)统计软件的选择
目前,概率统计这门课程常用的数学及统计软件有MATHEMATICA、SPSS、Excel等。针对物流管理专业,实验教学选择了Excel软件。主要原因是,Excel软件为办公常用软件功能上可以满足教学的需要,并且对该软件的熟练操作也是物流管理专业学生需要达到的能力目标,因此,采用该软件作为实验课程的教学软件与专业课程的学习能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对学生来讲不但够用而且适用。
(二)实验项目的设置和实验案例库的建立
虽然物流管理专业概率统计课程的学时有限,但仍应安排6~8个学时的实验教学。实验教学可分为教师主导的“演示实验”和学生自主的“上机实验”两个部分。配合理论教学及后续课程的需求,设置相应的实验项目,如Excel的基本操作和常见随机变量的分布等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概念和定理,统计数据、区间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等实验项目则进行上机操作。
在实验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加入与专业相关的实例,建立概率统计实验案例库。如物流图表数据的整理与分析、物流订单的统计、库存情况的分析、配送中心的规划、物流运输问题等,并根据专业的实际需要及时补充,使学生在上机实验过程中,既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也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应用起来更加灵活。
五、 实践教学与数学建模
在物流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是极其重要的环节。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如学院安排学生到相关物流企业实地学习时,例如:在仓库保管员,物流统计员的顶岗实习中,可以让学生亲身体会利用概率统计知识,使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的全过程,使其对知识有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学会应用。
在物流专业的概率统计课程教学中,尤其是实践教学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更加需要把数学建模和课堂教学很好的结合起来。
1.把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概率统计中到处都蕴涵着数学建模思想,模型化方法贯穿课程始终,如古典概型、正态分布、U检验等。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中,逐步让学生形成对现实数据进行分析,识别模型、估计参数,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检验的数学建模思想,以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结合实际,让学生利用概率统计知识对物流管理专业常见的“网络配送”问题进行建模。⑴网络配送问题就是如何以最小成本去完成货物配送的问题。⑵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利用Excel来解决该类决策问题。⑶模型建立以后,物流管理人员在实际问题处理中可在模型基础上进行相应数据的修改。通过数学建模,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有所用,概率统计思想体会的更为深刻。
2.在课堂教学中,选取适当的数学建模竞赛赛题进行讲解,如2002年建模竞赛的试题(彩票中的数学),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概率统计方法,扩展思路,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六、 结语
教育部全国高职高专工作会议指出:高职高专应以“培养具备足够的基础知识,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的实用性人才。”为培养目标。因此,概率统计课程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对培养学生运用概率統计的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应结合专业特点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学理念,突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秦明森.运筹学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J].物流技术, 2003(10):52-53.
[2]王洪鑫,孙承志.Excel在中小企业物流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11).
[3]郝晓斌,董西广.数学建模思想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经济研究导刊,2010(16).
[4]王国庆,王勇.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探索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的最佳模式[J].大学数学,2003(19).
4.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讲义 篇四
实验项目一
企业(组织)应用管理信息系统获得回报案例研究...........................................2
一、实验内容、目标及要求...................................................................................................2
(一)实验内容...............................................................................................................2
(二)实验目标...............................................................................................................2
(三)实验要求...............................................................................................................3
二、实验准备...........................................................................................................................3
(一)运行环境说明.......................................................................................................3
(二)基础数据设置及说明...........................................................................................3
三、实验基本操作流程及说明...............................................................................................4
(一)系统界面及说明...................................................................................................4
(二)操作步骤...............................................................................................................4
四、实验测评与考核...............................................................................................................4 实验项目二
企业管理信息化软件应用.......................................................................................5
一、实验内容、目标及要求...................................................................................................5
(一)实验内容...............................................................................................................5
(二)实验目标...............................................................................................................6
(三)实验要求...............................................................................................................6
二、实验准备...........................................................................................................................7
(一)运行环境说明.......................................................................................................7
(二)基础数据设置及说明...........................................................................................7
三、实验基本操作流程及说明...............................................................................................7
(一)系统界面及说明...................................................................................................7
(二)操作步骤...............................................................................................................7
四、实验测评与考核...............................................................................................................7 实验项目三
企业办公自动化软件应用.......................................................................................8
一、实验内容、目标及要求...................................................................................................8
(一)实验内容...............................................................................................................8
(二)实验目标...............................................................................................................8
(三)实验要求...............................................................................................................9
二、实验准备...........................................................................................................................9
(一)运行环境说明.......................................................................................................9
(二)基础数据设置及说明...........................................................................................9
三、实验基本操作流程及说明.............................................................................................10
(一)系统界面及说明.................................................................................................10
(二)操作步骤.............................................................................................................10
四、实验测评与考核.............................................................................................................10
实验项目一
企业(组织)应用管理信息系统获得回报案例研究
一、实验内容、目标及要求
(一)实验内容
收集某行业企业(组织)应用管理信息系统获得回报(工作效率、生产效率、客户价值、赢利性、完善企业经营模式等)的典型案例。
(1)通过网络搜索和社会调查等手段,寻找某行业应用信息系统的案例。例如:教育文化行业、酒店服务行业、餐饮行业、建筑行业、金融业等行业。
(2)详细了解这些信息系统实现了哪些功能。(3)具体描述实现每个功能的操作步骤。
(4)从系统建设的角度出发,了解系统的开发过程、开发环境、开发工具、系统建设中所需的人员等问题。
(5)从应用的角度出发,了解这些信息系统给你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什么影响,分析这些系统是否还有不完善之处,应该在哪些方面加以改进。
(二)实验目标
调查某行业具体的信息系统对组织的运作带来的影响,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调查该信息系统中运用到的信息技术。初
步认识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对管理信息系统的感性认识,并认识管理信息系统给组织和个人带来的影响。
(三)实验要求
1、每个小组收集某行业8-10个不同企业的案例;
2、每个小组完成一份实验报告,将实验报告编辑成PowerPoint文件;
3、实验报告的内容包括:系统名称、功能、操作步骤、运行环境、使用人员、系统使用对业务工作产生的影响、系统不完善之处以及改进方案;
4、在实验报告的最后写明实验体会和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二、实验准备
(一)运行环境说明
1、需要学校的实验室机房;
2、每名学生配备一台能上internet的计算机;
3、计算机安装windows操作系统、MS Office软件。
(二)基础数据设置及说明
无需基础数据设置。
三、实验基本操作流程及说明
(一)系统界面及说明
该项目最主要的操作是在互联网上搜集信息,使用的windows系统操作界面以及网络浏览器的操作界面。
(二)操作步骤
1、各小组组员在组长的安排下,寻找和搜集相应的案例;
2、小组成员阅读搜集的案例,分析和讨论,总结出相应的结论;
3、小组成员共同将分析得到的结论制作成为PPT幻灯片(20页以上);
4、各小组选派组员将制作的PPT到讲台上进行展示和讲述;
5、各小组展示和讲述结束后,教师进行点评。
四、实验测评与考核
1、各小组组长根据组员参与工作量、工作态度等给组员评分(百分制);
2、教师给各小组的实验报告评分(百分制);
3、教师根据小组所制作的PPT文件的质量、展示和讲述的质量、实验报告的分数等指标,分别给每名学生评分(百分制)。
实验项目二
企业管理信息化软件应用
一、实验内容、目标及要求
(一)实验内容
采用浙科企业管理信息化模拟教学软件作为实验软件。实验具体内容:
1、完成系统的注册和登录。
2、完成完整的销售业务流程,包括:询价单录入及审核、销售订单录入及审核、开具销售发票、开具发货通知单、销售出库单录入及审核、登记销售出库库存账目、原始凭证审核、收款及收款核销、记账凭证生成及审核、登记财务总账等。
3、完成生产计划制定、原材料采购、车间生产、财务付款及记账,包括:生产日历设置、工序设置、车间设置、班组设置、班组员工分配、物料清单(BOM)设置、工艺流程设置、主生产计划(MPS)设置、制定生产大纲、制定主生产计划、生成物料需求计划(MRP)、生产任务下达、采购需求审核、采购需求合并、生成采购计划、采购询价、收录报价、制定采购订单、生成采购入库单、开具采购发票、退货处理、审核采购入库单、采购入库检验、登记入 5
库、财务收款、财务记账、车间生产领料、仓库原材料出库、车间完工注册、生产入库等操作。
4、完成固定资产增加和减少,包括:资产类别设置、资产减少原因设置、资产卡片设置、固定资产增加、固定资产减少、计提折旧、月末结账等操作。
5、完成人员招聘,包括:企业部门设置、招聘需求录入及审核、招聘信息发布、选择应聘人员并录用等操作。
(二)实验目标
通过专业的企业管理信息化软件的使用,使学生对具体的系统应用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三)实验要求
1、每个学生必须独立完成实验的全部内容;
2、每个学生独立完成一份实验报告,将实验报告编辑成文本打印并上交。
3、写明实验要求、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
4、在实验报告的最后写明实验体会和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二、实验准备
(一)运行环境说明
1、需要学校的实验室机房;
2、每名学生配备一台能上Internet的计算机;
3、计算机安装windows操作系统、浙科企业信息化管理软件。
(二)基础数据设置及说明
无需基础数据设置。
三、实验基本操作流程及说明
(一)系统界面及说明
详见《企业管理信息化实验指导书》。
(二)操作步骤
详见《企业管理信息化实验指导书》。
四、实验测评与考核
1、教师从系统里根据学生完成实验内容的情况以及撰写实验报告的质量进行评分(百分制)。
实验项目三
企业办公自动化软件应用
一、实验内容、目标及要求
(一)实验内容
采用本教研室改编的企业办公自动化软件作为实验软件。实验具体内容:
1、完成系统的注册和登录。
2、公共事务管理。包括:办公用品管理、文档管理、图书管理、车辆管理、资产管理等。
3、个人办公管理。包括:内部邮件管理、外部邮件管理、日程安排管理、我的文档管理等。
4、公文管理。包括:待办公文、已发公文、发文起草、收文登记、收文拟办、公文检索等。
5、合同管理。包括:合同类别管理、合同录入、合同管理等。
6、人力资源管理。包括:员工增加管理、员工审核删除管理、员工离职管理、工资管理、考勤管理等。
7、信息交流管理。包括:讨论区管理、网络会议管理、网络硬盘管理、网络调查管理等。
(二)实验目标
通过专业的企业办公自动化软件的使用,使学生对具体的系统 8
应用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三)实验要求
1、每个学生必须独立完成实验的全部内容;
2、每个学生独立完成一份实验报告,将实验报告编辑成文本打印并上交。
3、写明实验要求、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
4、在实验报告的最后写明实验体会和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二、实验准备
(一)运行环境说明
1、需要学校的实验室机房;
2、每名学生配备一台能上Internet的计算机;
3、计算机安装windows操作系统、教研室改编的企业办公自动化软件。
(二)基础数据设置及说明
无需基础数据设置。
三、实验基本操作流程及说明
(一)系统界面及说明
详见《企业办公自动化实验指导书》。
(二)操作步骤
详见《企业办公自动化实验指导书》。
四、实验测评与考核
5.管理统计学教学讲义 篇五
关键词:管理统计,教学,改革
关键词:管理统计;教学;改革
统计学是有关如何测定、收集和分析反映客观现象总体数量的数据, 以便给出正确认识的方法论科学, 主要可分为理论统计学和应用统计学。前者的特点是计量不计质, 具有通用方法论的理学性质;后者与不同领域的实质性科学联系紧密, 具有复合性学科和边缘学科的性质。管理统计学是一门用统计学方法和理论研究管理问题、经济问题的应用性学科。作为普通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科和本科学生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 一直被教育部列为经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因此, 对管理统计学课程教学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对经济管理类教学工作有重要的意义, 可以提高学生专业能力, 培养应用型人才。
一、管理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师的知识结构不能满足实际需求。管理统计学一般主要由经济管理学院开课。经济管理类的学生许多没有学过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 或者虽然学过, 但基础知识不牢固, 所以在学到管理统计学中某些章节, 如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等推断统计部分时, 通常觉得非常吃力, 甚至需要教师为他们补充讲授一些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知识点, 如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大数定理、中心极限定理等。这就对教师的数学基础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大多数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师数学基础不够扎实, 因此对这些章节的教学比较难以胜任。
若由数学类专业的教师去讲授这门课, 虽然有扎实的数学基础, 但由于教师对管理统计学的应用背景不熟悉, 容易把管理统计作为纯粹数学的一部分, 这样就偏离了管理统计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而且管理统计学中的某些章节, 如市场调查, 需要一定的管理类专业基础知识才能较为生动地为学生讲解各种调查方式、方法的优缺点, 在实际调查中容易出现哪些问题, 如何灵活运用这些调查方式和方法去完成统计调查任务等。这些章节的教学对纯粹数学类专业的教师有一定的难度。
这一问题是由管理统计学的复合性学科的性质决定的。只有既具有牢固的数学基础, 又有扎实的经济管理基础知识的教师, 才能胜任这门课的教学。
(2) 统计学理论知识与经济管理结合度不够。目前管理统计教材普遍“大而全”, 囊括了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推断和回归分析等内容, 但大多数都是对理论知识的阐述, 比较枯燥乏味。教师在讲授课程的时候, 也容易照本宣科, 极少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的经济管理类案例相结合进行分析, 这一方面导致学生认为这门课枯燥乏味, 压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学生对统计学相关知识的理解也不够深入, 无法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3) 忽略统计方法的软件应用。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 目前已有许多成熟的统计应用软件, 如SPSS、SAS等。在实际的统计工作中, 它们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是目前许多教师在进行管理统计学教学时, 只重视理论教学, 对这些统计软件的应用不够重视。很多管理统计学教师在授课时, 往往就是给出几个例题, 却并没有教学生如何根据软件操作来解决例题中的问题, 从而导致学生面对实际数据束手无策。
虽然学生在课后可以通过软件操作手册学习掌握软件的使用, 但这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由于学生较少接触统计软件, 即使对照软件使用手册, 也有许多不明白之处, 需要教师的指导。此外, 这些操作手册往往过于强调操作过程和技巧, 忽视对软件输出的统计结果的解释, 导致学生不能正确解读统计分析结果, 从而面对一堆输出的结果而束手无策。因此, 教师应该在教授管理统计课程中涉及的能运用管理软件解决问题的章节时, 加强对统计软件应用的教学, 使学生能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具备基本的用软件分析问题的能力, 并解读软件输出结果, 从而在此基础上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考试形式单一。与其他理论课类似, 目前管理统计课程的考试形式和方法基本上是以试卷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为主。这种传统的考试模式较充分地考虑了知识本身的逻辑性, 在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并且这种考核形式容易组织并评分。但由于它严格遵循教学大纲, 主要以课本上理论知识为主, 这就导致教师传授给学生的前沿知识较少, 或者即使教师为学生传授了某些前沿知识, 但由于不在教学大纲的范围之内, 不会被考核, 学生不会或很少会投入精力在这些考试时无用的前沿知识上。这种静态的、单一的考试模式不仅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 不能反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还会限定学生对学科前沿知识的兴趣。
二、管理统计学教学改革对策
(1) 选用实践性较强的管理统计学教材。管理统计学作为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 选对教材是教好这门课程的第一步, 也是关键的一步。选取管理统计学教材, 既要有相关的理论知识, 还要以统计思想为主线, 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 以实际案例为依托, 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 增加教材的趣味性, 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管理统计课程。此外, 还要注重教材与实际的数据分析相结合, 应在教材相应的案例中纳入统计软件的应用, 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统计软件的使用方法, 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的能力。
(2) 加强师资队伍培训。针对教师知识结构老化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经济管理专业知识和数学基础难以兼具的情况, 学校应投入资金和时间, 加强师资队伍培训。管理统计教师首先要更新知识, 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 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同时, 还要具备熟练的操作计算机以及使用各种统计软件的技能等。这要求教师们在课余多学习。现在有许多著名高校在暑假期间会开办统计学的短期学习班, 管理统计教师应尽量多参加这一类的学习, 不断充实自己。
(3) 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管理统计是一门应用型的学科,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注意将统计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这门课程。管理统计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 案例教学。在统计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多搜集一些案例, 通过案例教学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案例可以从统计应用类杂志, 教师自己已经完成的或正在研究的课题或其他方式得到。在授课时, 教师根据统计课程中要讲授的主要理论和方法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 来加深学生对统计课程中的理论和方法的理解。此外, 还要让学生在课后自己搜集较好的案例, 并对案例进行分析, 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外, 还可以锻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
(2) 软件应用。统计是对大量现象的数量特征进行描述和分析的科学, 因此定量分析较多。目前, 已有许多功能强大操作方便的统计软件, 如SPSS、SAS等, 在实际的统计工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了不与实际脱节, 采用计算机化教学, 突出统计软件的使用是统计教学的大势所趋。在平时应加强对统计上应用广泛的计算机流行软件的教学, 培养学生熟练地使用统计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管理统计学中的许多章节, 如统计整理、多元回归分析、时间序列等, 都可以在统计软件上实现。在学习这些章节时, 应安排一些实验课时, 在机房为学生讲授如何通过软件的某些功能实现课本上的某些统计任务。这样的学习方式, 比起上完所有统计学理论课时, 再统一安排学生上机实验, 可以更好地加深学生对相应章节的理解, 提升他们的兴趣。因为学生新学到某一章节时, 正是对这一章节兴趣最浓厚之时。如果等到管理统计学书本上的理论知识都讲授完了再来学习软件使用, 则学生对前面某些章节的兴趣已经逐渐消失, 对相应的理论知识也开始遗忘, 则软件学习的效率也会相应降低, 事倍功半。
(3) 课堂外教学。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 而管理统计又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 所以完全可以在讲授某些章节的时候, 采用课堂外教学与课堂理论知识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如讲授市场调查这一章节时, 可以组织学生分组去完成调查方案的设计, 具体的调查工作, 调查结果的整理等, 作为对课堂理论知识学习的补充。当学习到回归分析等章节时, 还可以让学生用相应的软件分析前面市场调查得到的数据, 建立回归模型, 并对输出结果作出相应解释, 得到相应结论。在应用中学习, 效果是最好的。学生能发现许多实际问题, 甚至会主动去学习一些书本上没详细介绍的理论知识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而且这种学习方式让学生感到自己所学的知识真正能用来解决问题, 会有成就感, 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也会提高, 还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 管理统计教学考试方式的创新。目前, 管理统计的考试形式多以闭卷考试为主, 这虽然能检测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却无法测试学生的能力, 以及对这门课的理解深入程度。因此, 应对当前的考试形式做出改革。
(1) 闭卷考试与上机考试相结合。闭卷考试可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上机考试则部分反映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这两种考试方式相结合, 可更全面地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此外, 在平时的教学中, 应该对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活跃程度、课堂外学习的表现、上机操作进行评分, 最后与闭卷考试成绩、上机考试成绩综合起来, 作为最终考试成绩。这样不仅可以鼓励学生学好基础知识, 还有助于学生更关注自身技能训练与能力培养。
(2) 课程论文。写论文的过程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 因此独立完成一篇论文意味着对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 并具有相当的动手能力。所以,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课程论文可以作为评估学生对管理统计这门课综合掌握程度的一种方式。教师在要求学生写课程论文时, 要注意考查的重点是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内容限制不用太死板。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搜集数据, 用适当的统计方法处理数据, 通过统计软件计算出结果, 并对软件的输出结果做出合理的解释。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在选题、构思、查资料方面若有问题, 教师可以给予全程指导。最后, 教师根据课程论文的完成情况, 可以分别对学生搜集整理数据、利用统计软件估计模型、设定各参数、软件运行结果的表述、论文结构、逻辑性、语言文字表述、学习态度、创意、学术水平或实用价值等各方面的完成情况进行评判和打分。
结束语:管理统计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本科生比较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 概念多、公式多, 内容逻辑性强, 涉及许多概率论的知识, 计算量较大, 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而这门课又是应用性很强的一门课, 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 对学生日后工作很有帮助。改进管理统计课程教学, 可以提高学生专业能力, 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 如何在有限的课时里上好这门课是授课老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参考文献:
(广东省五邑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朱帮助, 张秋菊.统计学原理、方法与SPSS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2]路春艳.浅议高校统计教学模式改革[J].中国投资, 2013 (4) .
[3]刘超, 吴喜之.统计教学面对的挑战[J].统计研究, 2012 (2) .
6.管理统计学教学讲义 篇六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1—0375—01
英国经济学家哈比森认为,人力资源是国民财富的最终基础。在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等资源中,人力资源是一种最珍贵、最重要的资源,它是积累和创造物质资源,开发自然资源,发展国民经济,推动和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主要力量。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受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高低的影响日益显著,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接受“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开始意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一、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企业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对人力资源的获取(选人)、开发(育人)、保持(留人)和利用(用人)等方面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等一系列活动,最终达到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一种管理行为。人力资源管理最终实现的目标是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为企业管理规划提供依据。
企业管理规划为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任何成功的企业管理规划的制定都离不开两种因素:一是企业内部资源配置合理化程度,二是企业外部因素的变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能为企业管理规划的制定在内部资源配置方面提供人力资源的需求、人力素质、工作绩效、培训等方面的信息。在为企业管理规划的制定在外部因素方面提供人才供给状况、企业文化差异状况和福利计算等方面,这些均为企业管理规划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为企业管理规划提供保障。
现代社会,国内外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随着人才队伍的结构不断发展与扩大,不同工作的分工日益精细,对科学信息的依赖程度日益增加,企业之间的合并和重组等现象不断发生,这些都提高了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例如,如何让寻找企业需要的优秀人才,如何培训企业所需的人才,如何留住关键性人才,如何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如何培养员工的凝聚力等,这些都是企业目标实现的有效保障。
二、统计学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
人力资源管理学是一门非常严密的学科,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日益显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已远不止一般的事务性管理,而是具有预测性、规划性、指导性促使全局发展的特性,这也就促使统计学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的重要性日益增加。
(一)运用统计学构建合理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评估标准体系
运用统计学思想,增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量化”意识,有助于企业真正认识到人力资源的重要性,更直观、客观地看到人力资源的价值,从而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彻底改变管理的方式方法,将重视真正落到实处。统计学是一门通过整理、搜索、分析、整合数据等手段,以达到推断所研究对象的本质,甚至能预测到研究对象未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其中用到了大量的数学和其它科学领域的专业知识,它的使用范围几乎覆盖了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同时对这些科学领域的渗透力是很强的。凡是能以数量来展现的均可作为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统计学研究的最终目标是研究总体的数量特征及其所表现的规律性,从而决定了统计学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这门学科的直接性与重要性。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统计学是有利于构建合理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评估标准体系的,利于企业目标实现的重要工具。
(二)制定科学的企业人力资源配置规划,实现管理科学化
企业人力资源配置规划的制定要求对企业现在所拥有的人力资源质量、数量、素质以及结构层次进行详细而准确的统计分析,根据统计数据的结果,对未来所需数量、质量、类型的人力资源作出预测,进而得到企业人力资源需求情况,根据企业需求情况,制定科学的企业人力资源配置规划。在这一推测过程中,可以考虑使用统计学中的单变量预测模型(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对企业人力资源需求进行预测,该方法的优点是,简单的单变量预测模型只是仅仅考虑人力资源本身需求的发展变化情况,不考虑其他因素对人力资源本身需求量的影响,单变量预测模型以产量或时间等单个因素作为自变量,以人力资源数量为因变量,且假设过去人力资源数量的增减趋势总是保持不变,一切其他内外因素变化影响也是保持不变的。而该预测模型的缺点是不能考虑到企业面临的变幻莫测的外部环境以及内部人力资源数量变化的突发状况,实际社会中,任何企业面临的外部和内部环境都不可能是恒久不变的,因此需要多种预测模型相结合或用该模型设置不同的衡量与变量进行多次分析,从而制定科学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实现管理科学化。
(三)建立人才资源最佳结构,实现人力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对象是人,而人的情感与人的行为是有密切的关系,一个人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会对个体的行为产生巨大影响,由此可以看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集体内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的好坏对建立人力资源的最佳结构,具有重要意义。要实现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最优化,需要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同时这些因素在不同条件下所表现的效果是不同的,因此实现人力资源配置最优化的过程实质是优选多种因素的过程。在这其中不仅要考虑到人力资源本身的质量、素质,各个岗位所需求的类型还要考虑到各个岗位之间的相互配合协作的等因素,同时还要考虑到“小团体”存在的作用力、人才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等因素。而想要建立人才资源的最佳结构,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促进整体组织功能发挥到最大化,就需要作多种统计分析,测试不同条件不同搭配下的效果,找出最优化的配置。
三、正确看待统计学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任何一种科学都不是万能,想将利益发挥到最大化,是需要多种学科的相互配合,因此我们应当正确的看待统计学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正确的看待其适用的一面,不应过分的夸大其统计学的作用。统计学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种应用工具,运用起来的时候我们必须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尤其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以“人”为研究对象,一些因素需要定量或部分定量分析,因此不可能简单等同于任何一门自然学科,只要在实验室设置相同的自然条件就可以预测出其发生的结果。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统计学是一种非常有力的工具,但是如果不了解实际情况而随意的解释数据,则很有可能带来错误的结论,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也是不可估量的。因此,我们运用统计学研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时,要全面周密的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同时把统计学的知识和其它适用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相关学科连接起来,以发挥好统计学这一重要工具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结束语
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企业注重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统计学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但通过我多年的工作研究发现,目前我国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不论是在理论分析还是实际的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多缺乏规范性、系统性与指导性。因此,我们应当利用好统计学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企业管理规划管理制度,最终实现企业目标。
参考文献
[1]曹钺.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统计学方法的运用[J].消费导刊,2011(6)
[2]韩之俊,胡芳.浅谈统计学思想和方法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7.统计管理的“新光天地” 篇七
企业在统计工作管理上,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工作流程顺畅和统计数据质量,既为企业发展,也为政府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公司的统计工作具体管理方法如下。
各部门通力配合。数据的关联性决定了报送统计数据不能只由某一个人或某一个部门独自完成。目前公司的统计工作主要由财务部门负责,而部分财务人员所需的数据还要从总务部门取得,如能源耗费状况。公司总务部主管对统计工作十分重视,要求全力配合财务部的统计工作,保证及时提供准确数据。总务部定期将公司自用水电气及代收水电气分别归类统计。为确保数据准时报送和口径一致,总务部设计了电子台账,台账中设定了上期表底数、本月抄表数、实际使用量、支付费用、租赁户分摊用量、分摊金额、自用量、自用金额等项目,使数据一目了然,并由专人负责填写,按时提交财务部门。此外,总务部为确保数据准确,还将全部代收水电的商户全部加装了电、水、气计量表,如有统计数据变动异常的情况都会认真协助财务部分析其中原因。
充分利用现代化数据信息系统为统计服务。公司领导高度重视统计工作,在商场开业前就开发了ERP数据资源管理系统,同时要求将统计数据查询功能在ERP系统中实现。在系统开发过程中,公司向软件开发的厂商提供相关的统计制度和各种统计报表,并向开发人员详细讲解统计指标,经过多次探讨与沟通,最终将销售部门的销售数据查询功能与统计购销存月报表中商品分类数据指标相挂钩,从而做到统计数据的时时查询。
ERP中统计数据查询功能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在实际使用中逐渐显现,特别是在特殊情况下更加凸显其优越性。如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时,统计部门要求企业直接报送应急快速报表——零售业经营情况旬报表。要求每月上、中旬后的第一天下午3点前网上填报,报表时间只有上午9点到下午3点,除去吃饭只有5个小时的时间。公司利用系统的查询功能,按时、按要求将本旬、本年累计、上年同期、上年同期累计的商品销售类数据指标统计后报送至统计数据集中采集平台网站,高质量完成了特殊时期的报表任务。公司在近一年约20多次的报表过程中没有一次迟报现象发生,真实、准确、及时地将销售数据转化为统计指标顺利报送。
结合统计制度,量身制定本公司内部统计管理制度及标准。公司依照统计制度并结合实际经营情况制定了公司内部的《统计申报操作手册》。手册中明确了统计申报网站的网址、各项报表报送的时限、报表填列的方法以及各项数据指标出处来源及查询方法。手册制定后,请没有统计工作经验的财务人员依据该手册进行了填报测试,测试结果表明了该手册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统计申报操作手册》作为公司财务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保证了统计指标填列的一致性、可比性,也确保了统计人员变更后单位统计的方法有据可依。另外,手册中还规定了统计报表审核与报送流程,严格把住报表上报前的各个质量关口。
在以上三个主要措施的实施下,公司在2009年至201 0年连续两年的统计执法检查中,没有出现任何统计数据填写不规范、不准确的行为,并在检查前能够按要求完整提供统计检查相关资料,受到了执法检查人员的好评。
8.管理统计学教学讲义 篇八
关键词:管理者胜任力,管理会计学,实践教学
0 引言
随着企业财务转型的逐步推进和财务精细化管理的深度实施, 企业管理者普遍认为, 危机下财务部门必须有所调整, 会计人员要从核算型逐渐过渡为管理型。但目前国际财务管理协会中国总部针对中国企业财务管理现状的调查则显示, 75%以上的大中型企业的会计人员对企业所处的商业环境不够了解, 没有商业触觉, 无法运用管理会计工具对企业的定位分析、战略成本变化等提供相关的发展决策。实际上, 这个发展瓶颈问题已为包括政府在内的社会各界所认识。在中国总会计师协会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 财政部部长楼继伟明确提出, 争取在3-5年内, 在全国培养出一批管理会计师;力争通过5-10年的努力, 使我国管理会计跻身于世界先进水平行列。由此可见, 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对于管理会计逐渐重视并且日益关注起来。《管理会计学》课程是会计类专业的必修专业课, 对于引导学生初步养成管理思维模式、掌握一定管理方法具有基础性作用, 它直接为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服务。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使会计专业学生在就业后能够尽快适应管理者岗位, 高等院校应加强管理会计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根据自身多年的教学思考, 我们认为《管理会计学》课程的实践教学应以项目教学为主线, 以管理者胜任力为脉络, 以学生为主体, 从学生的认知经验出发, 实施并加强案例教学法, 实现“教学做合一”, 从而实现管理技能的培养, 满足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需求。
1《管理会计学》课程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1.1 缺乏丰富实践经验教师资源
管理会计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 要想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教师必须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 由于绝大部分教师都是从高校到高校, 接受的是理论性教学, 缺少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 在授课过程中, 教师在重点介绍管理会计学中生涩难懂的原理和方法时, 无法利用行之有效的实践经验来辅助于空洞的理论教学, 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没有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授课难度。这种以理论为主的教学模式必然导致“填鸭式”教育, 使课堂学习枯燥无味, 学生着重于吸收知识, 而忽视运用知识。而忽视实践教育的后果, 使得很多本科生即便掌握了较多的管理会计的方法、原理, 可是一旦进入社会, 发现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企业的做法根本不一样, 难以很快适应实务工作的要求。
1.2 缺乏行之有效的案例资源
管理会计内容是20世纪70年代才从西方国家引进的, 大部分案例均是从西方国家引入的适合于西方经济环境。由于管理会计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 在企业中也很少应用, 可供管理会计学教师使用的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管理会计案例资源也很少, 使得教师无法利用行之有效的案例资源来辅助于空洞的理论教学, 同时学生“照猫画虎”地进行案例分析, 难以取得实效性的知识收获, 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使管理会计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践严重脱节。
1.3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由于管理会计内容是20世纪70年代才从西方国家引进的, 自引入后到上世纪末一直未得到学术界和实务界的重视, 因此许多院校对于管理会计学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设置远远不及其他会计专业核心课那么完善。以北方民族大学为例来说, 传统会计配套实践课程设置相对来讲比较完整。一二年级时, 学生在学习初级会计学和财务会计学这两门课程时, 实践教学直接融入到日常的理论教学中, 理论教学与单项实验配套融为一体实行;三年级时, 学生在学校设置的财务管理模拟实验室进行手工模拟实验与会计电算化相配套的综合会计实验;四年级的毕业前, 学生去企业以及事务所等实习基地实习。由此可见, 传统会计的实践教学一环套一环, 设置还是比较科学和完善的。但与此相对, 管理会计课程既没有配套的管理会计实验室和实验软件, 也没有校企合作的管理会计实验基地, 课内实践教学课时很少。由于缺乏市场和企业的要求的从擅长数字运算的管家角色向企业经营管理的专家角色转变的实践环境, 导致管理会计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实践性课程很难开展。
2 基于胜任力的《管理会计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2.1 开展项目教学法, 整体设计实践教学环节, 培养学生管理者胜任力
项目教学是一种团体性的学习方式, 它以“行为导向”为基础展开教学的, 是一种互动体验式的教学模式, 它和理论教学紧密结合, 同步进行, 整体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如下。
2.1.1 以组为单位, 设计商业策划案, 成立模拟企业
在上课开始第一周, 教师要求要求学生分小组, 每5-8人一组, 每组需设立财务部、销售部、生产部、管理部。人员自由搭配, 但每组成员必须具备如下条件:有一位计算机操作能力较强的同学, 有一位语言表述和与人沟通能力较强的同学, 有一位专业理论知识学习较强同学, 剩余的成员可以任意加入。在1-2周的时间里,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每组在与人沟通能力强的同学的带领下, 在学校周围的各行各业进行实地调研, 选择行业, 成立模拟企业, 进行商业策划, 每个学生选择担任不同的角色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在该阶段, 要求每组成员拿出商业策划书, 对策划案的可行性进行论证, 最后以不同公司的可行性以及运营情况、经营业绩决定成败。
2.1.2 每组自行设计实践教学案例,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
管理会计的理论课主要由如下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知识讲解, 第二部分讲授管理会计的内容, 有预测和决策、规划与控制和业绩考核与评价构成。在理论课程的讲解中, 教师仍旧采用传统的“PPT讲解-例题演示-课后习题”的方式进行, 但是在每一章节新课之前, 应融入相关生活小案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引出新课内容。学生在每一章的理论知识学习结束后开始进行综合性的案例研究。在综合性的案例研究中, 各组组员以自己的模拟企业为主体, 围绕管理会计理论知识, 确定案例主题, 根据案例主题搜集案例相关资料, 合理分工完成案例分析报告。
(1) 基本方法与基本理论。
第三章本量利分析是管理会计的一种基本分析方法, 企业以后进行预决策、分析控制、考核评价时以此为依据的基础。本量利分析讲述的是保本点和保利点分析, 在该章理论课程结束后, 要求学生以本量利分析为主题, 搜集相关的案例资料, 最终通过汇总、整理、分析后确定模拟企业本量利分析的案例。所在小组根据模拟企业的本量利分析的案例, 计算保本销售量和保本销售额;计算实现目标利润下的销售量和销售额;如何通过调整影响目标利润的固定成本、单位变动成本、单价等各因素, 保证目标利润的实现等。通过项目教学把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2) 预测和决策。
在第四、五章预测和决策结束后, 要求每组生通过对模拟企业内外部环境的综合分析, 预测产品的市场发展前景, 从而对企业销售量、产品成本、利润、资金需用量进行合理地估计和预测, 同时进行合理的决策。
(3) 规划与控制。
在预算理论课程结束后, 要求小组中的各个人员, 根据自己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分别编制预算表。销售部门编制销售预算, 生产部门编制生产预算, 采购部门编制采购预算, 财务部门编制预计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预算表等。
(4) 业绩考核与评价。
在第16周的业绩考核与评价讲授完毕后, 理论教学课程全部结束, 每小组模拟企业的模拟经营也结束。要求每组以模拟公司为单位, 采用理论教学中的相关方法对自己所在的模拟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进行分析和评价, 同时还要对小组成员的业绩进行考核。
在这种教学情境中, 通过学生直接参与模拟企业经营运作, 他们优势互补, 互相合作, 将企业经营预决策、成本控制、资金预算等理论方法与实际模拟操作相结合。在管理会计课程中引入这种教学方法, 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与人沟通能力、文字写作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领导意识、社会技能和民主价值观。因此, 项目教学是培养学生作为管理者的胜任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方式。
2.2 加强案例教学法, 积极进行案例库的建设
由于管理会计理论教学比较枯燥, 因此, 要加强管理会计案例教学。在每一章内容开始前, 引入生活小案例, 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带着问题导出新内容。每章结束后, 根据项目教学法各模拟企业的资料进行相应的案例分析讨论。这样, 一方面将教学内容全部用统一案例贯穿起来, 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统一, 做到了相得益彰;另一方面, 对于个别的优秀的商业策划案, 在进过多番完善后, 可以补充到管理会计案例库中, 作为教学案例使用。
2.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管理会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 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 才能得心应手地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一方面, 通过邀请会计实务领域的专家、学者走进课堂, 给教师和学生进行管理会计实践知识的培训;另一方面, 积极鼓励管理会计教师走出去, 利用寒暑假进行挂职锻炼, 让教师深入企业管理一线, 了解管理会计的新动态, 学习企业如何运用管理会计工具来解决实际问题, 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与财务实践。同时倡导教师把从企业实践中得到的管理会计的最新知识与管理会计理论知识、自己的体会相结合, 积极申请与企业之间的横向课题。通过这些做法的实施, 使教师可以获得以本地区的实际经济情况为依据的真实案例, 充实案例库。同时由于教师亲自参与了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 有一定的实际操作经验。因此, 在授课过程中, 就比较容易引起学生共鸣, 激发其学习的热情。
由于管理会计越来越朝着综合性交叉学科发展, 同时企业对会计人员的需求有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 为满足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需求。无论是会计实务界还是教育界, 亟需改变传统管理会计的教学体系, 将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与最佳实践紧密地嵌入到中国企业实际经营情境中, 这也就意味着要加强学生在企业战略定位及具体管理模式设计等方面的综合能力的训练, 培养学生作为管理者的胜任能力。因此, 管理会计在实践教学上需要有所突破。
参考文献
[1]胡玉明, 刘运国.管理会计研究[M].机械出版社, 2008.
[2]王芹, 孙金金.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管理会计教学改革研究[J].财会教育, 2015, 08 (16) .
[3]罗喜英.基于胜任力的管理会计教学改革探究[J].教学实践研究, 2016 (3) .
【管理统计学教学讲义】推荐阅读:
管理统计学简答题12-10
统计学对人力资源管理07-17
统计从业人员统计信用档案管理办法07-17
统计人员管理制度07-18
信息管理计划统计07-31
管理统计调查报告11-20
农经信息统计报表管理12-02
病案统计管理系统介绍12-18
会计学管理心得体会07-16
财务统计报表管理制度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