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经验

2024-12-01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经验(精选7篇)

1.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经验 篇一

013年2月7日,华工出成绩了,一直淡定的我查完成绩就落泪了,一路都很淡定,除了此刻,我知道我确实不聪明,但是坚持教会我很多,我一直等着写考研经验的这一刻,一只走的很慢的老牛能给后面的学弟学妹一些经验.我报考的是华南理工大学新闻学,政治71,英语63,新闻与传播基础134,视听与品牌传播126,总分394,包括推免生专业排名第9。这个成绩还不错,也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废话不多说我给大家讲讲我这一路的经验吧。

关于选择学校

3月份我决定要考研,然后开始看英语单词,并且偶尔查查学校资料,华工虽然是工科类学校,文科不能算强势专业,但是学校挂着985和211的牌子,要进它,实力也不是盖的,首先就是英语要60,这门槛就秒杀多少人。选学校,如果早已经定了梦相中的学校就不需烦恼,如果是犹豫不绝的,第一选城市,第二选学校(考研该有名校情结)看准211和985们,还可结合专业的研究方向,与个人的兴趣结合,我本科学的是广告,所以我有倾向广告这一片。第三就是不要怕,不管选的学校是什么,你这一年都是付出一样的心血,没有所谓选的容易一点就不努力了。华工的新传主要的是品牌传播为主打,新媒体是重点,个人觉得很有发展前景,广州新传强悍的是暨大和中山,但二者的难度不输武大,厦大,而华师新传属于文学院,偏向的文化研究,我更不喜欢,再就是广州大学这些学校就更不如华工了。选学校可以多问下学姐学长们,特别是有针对性咨询考上的,在研招网和考研网上有很多详细的学校分类,可以查到有用资料,选学校可以不着急,正如老师说,报考前决定就可以,但那是说给统考的人说的,我们最晚在9月份要定下来,不然就没时间复习专业了。相关链接:

华南理工大学考研专业课高分必备指南

华南理工大学各学院真题汇总

华南理工大学各学院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汇总

华南理工大学考研研究生报录比

华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完全备考手册

公共课(政治、英语、数学)下载

2.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经验 篇二

一、实践教育理念——密苏里方法(The Missouri Method)

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建于1908年,是世界上第一所新闻学院。它之所以能够长期盘踞美国新闻院系头把交椅,在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等常春藤名校的强势挑战下依然永葆青春、长盛不衰,靠的就是密苏里方法。打开密苏里大学的官方网站,密苏里方法作为一级栏目与专业项目(Academic Programs)、未来学生(For prospective students)、学院介绍(J school)、校友(Alumni)、新闻事件(News and events)并列,而且足足占据了首页三分之一版面,由此可见其重要性。那么,究竟什么是密苏里方法呢?其核心理念就是“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即通过参加专业实践活动来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培养操作能力。这与新闻传播学科属于应用性学科,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动手能力有关。这是当今教育工作者普遍认同的理念,不足为奇。因为理念容易认识而且易于传播,不管是在20世纪前半叶的美国还是中国,众多的新闻学院都以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为范本进行新闻教育,“做中学”的理念可谓深入人心。然而,真正能够做到像密苏里新闻学院一样的却寥若晨星,这又是为何呢?笔者掩卷长思、寻访多日,发现关键是因为落实这一理念的实践平台不同,支撑“密苏里方法”的实践教育平台最为重要,而且也是众多模仿者容易忽视却又最难以复制的部分。因此,研究密苏里大学新闻传播教育的实践平台,在某种意义上比研究密苏里方法显得更为重要。

二、实践教育平台的构成

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开展实践教育的平台是其下属的9家媒体或广告公司,其数量不仅居美国高校新闻学院之冠,而且在全球之内也无新闻院校能与之匹敌。更重要的是这些媒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校园媒体,而是面向现实社会(对于密苏里新闻学院的媒体而言,现实社会指“密苏里州尤其是哥伦比亚市及周边地区”)的商业媒体。《哥伦比亚密苏里人》是数字出版优先的城市报,其印刷版一周五刊,而网络版则全天候出版。网络版不仅包括文字、视频、音频,而且还包含读者互动内容。如作为数据新闻作品的“哥伦比亚密苏里地区犯罪率追踪(CoM o Crime Tracker)”、读者生成内容的“读者来稿(From Readers)”等。KOMU TV-8是美国唯一一家大学拥有的商业电视台,同时是美国国家广播电台(NBC)和有线新闻网(CNN)的成员;KBIA91.3FM是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在中部密苏里地区的成员电台。二者的覆盖半径为112公里左右的地区,包括中部密苏里州的15个郡,听众超过40000户。《密苏里数字新闻》(Missouri Digital News)是新闻学院的第一个整合新闻编辑室也是全球第一家专业的新闻网站,主要播报密苏里州的政府新闻和政治议题。《声音》(VOX)杂志把哥伦比亚市的城市精神和故乡情怀融为一体,共有四个版本:每周出版一次的印刷版和iP ad版、随时更新的网络版以及专注文化和娱乐的博客日刊VOXTalk。其中,印刷版单周发行量1万份,网络版单周独立访客数20000人。《环球记者》(Global Journalist)是一个整合性的行业数字媒体,报道国际新闻及全球新闻自由面临的挑战,服务全球记者,向本地和全球受众提供数字、广播、印刷和移动端形式的内容。Ad Zou和Mojo AD是两家广告公司,其最大特色是学生是雇员、教授是公司管理层。前者主要服务本地广告主,而后者则主要服务全国性广告主。《密苏里商讯》(Missouri Business Alert)是报道密苏里州商业新闻的数字新闻编辑室,主要为本州的商业决策者和企业家提供对他们至关重要的从公司董事会到州政府大厅发生的重要新闻。月均70000余印象数(网站+社交媒体公号)、3000多独立访客、8000多页面浏览量。

三、实践平台的发展历史

1908年9月14日,在密苏里新闻学院建院演说完毕后两个小时,学院创始人沃尔特·威廉姆斯创办的世界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个由新闻学院运营的商业性报纸《大学密苏里人报》(中间几经易名,现名《哥伦比亚密苏里人报》)就开始运作了。在广播的黄金年代,学院1936年与哥伦比亚社区电台KFRU合作办学,在学院建有演播室。电视技术出现于1939年,但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发展停滞。1948年学院迎来第一台电视机。1950年讨论兴办电视台事宜。但二战结束后因为开播频道过多以及彩色电视制式之争等原因,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停止颁发电视执照4年(1949—1952年)。1953年禁令解除后,在爱德华·C·兰伯特教授的倡导下KOMU TV得以创建,并于1953年12月1日在甚高频的第八频道开播。KBIA91·3FM创建于1972年5月1日。早在1972年《密苏里哥伦比亚人》旗下的Vibration杂志就开始允许学生参与写作深度报道、文化新闻和娱乐新闻。1998年创刊的《声音》杂志则将《密苏里哥伦比亚人》旗下的《周末》(Weekend)和《想法》(Ideas)两本周刊合二为一。《密苏里数字新闻》创办于1995年,当时仅距互联网商用后3年,是全球第一份网络报纸。《环球记者》(季刊)创办于1999年,原名《国际新闻研究所报告》,2000年更名为《IPI环球记者》,2006年改现名。MojoA D成立于2005年,口号是“年轻人事务专家”(Specialist in All Things Young),服务于目标客户是千禧一代的企业。《密苏里商讯》创办于2012年,由新闻学院和商学院联合运营,它的创办顺应了商业新闻快速发展的趋势。AdZ ou创办于2013年,整合了战略传播专业的总成课程(Capstone Course,直译“压顶石”课程,又译“综整”课程、“顶峰体验”课程等),目的是让学生获得真实的广告体验,不同于MojoA D的是,它主要服务于密苏里州哥伦比亚市的当地广告主。

四、实践平台与学院的空间关系

在物理空间布局上,学院下属媒体公司办公场所与学院建筑互相渗透。新闻学院共有五栋大楼:奈夫楼、沃尔特·威廉姆斯楼、唐纳德·雷诺兹楼、甘乃特楼和李·希尔斯楼。其中前四座紧密相连,位于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主校区四方院的东北角,而后者则位于大学传统校门斜对面。《哥伦比亚密苏里人报》《声音》《密苏里商讯》《环球记者》的编辑室均在李·希尔斯楼,MojoA d和AdZ ou的办公室均在甘乃特楼,《密苏里数字新闻》的办公场所在密苏里州府杰斐逊城的州议会大厦,KOMU TV则位于学院东南方向13公里处的KOMU TV办公大楼,KBIA91.3FM的编辑部在甘乃特楼,发射塔在KOMU TV大楼。在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一处房间,既可以用作某门课程的教室,又可用作编辑部会议的场所;既可以是广告公司的办公室,还可以是教师给学生答疑的教研室。师生在学校和公司的多重身份,常常统一于同一物理空间,起到了空间利用最大化、沟通协作便利化、商业成本最小化的一石三鸟之举。此外,这些大楼本身也是密苏里方法成功的见证。除了沃尔特·威廉姆斯楼是为纪念首任院长而建的外,其他四栋均为企业捐款。甘乃特楼由甘乃特集团1977年捐资兴建,因为密苏里新闻学院毕业生在该报表现突出、贡献良多。奈夫楼由1913届新闻学学士瓦德·A·奈夫于1918年捐资兴建,是当时密苏里大学成立以来的最大个人捐资。李·希尔斯楼是为了纪念该校毕业生、1956年普利策新闻奖得主、盛极一时的美国最大媒介集团奈特·里德集团主席及首席执行官李·希尔斯而建于1995年。雷诺兹楼则由以该院1927年毕业生唐纳德·雷诺兹命名的基金于2008年捐资3200万美元建成。在这些学院的走廊拐角,还布置着各种铭文铜牌、半身雕像、荣誉证书或者优秀作品,当学生徜徉在这些大楼与之擦肩而过时,前辈学长的激励作用不言而喻。

五、实践平台与教学的结合方式

物理空间上的相互融合为新闻学院最引以为傲的“密苏里方法”这一实践教学理念的开展创造了物质条件。实践平台与教学的结合方式有四:一是这些媒体的管理层和资深记者担任相关课程的任课老师。这和密苏里新闻学院的教师序列有关,一类是研究型的,而另一类则是从NBC等全国知名媒体工作过、实践经验丰富的实战派。他们在被聘为这些实践平台媒体职位负责管理学院下属的这些商业媒体或公司的同时,还必须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教授学生采写编评等实践课程。二是与平时课程的结合。因为实践平台的工作人员担任课程老师,他们会分享真实的报道案例、传授采写编评技巧,并将实际采访报道任务布置为课程作业。然后,指导学生完成这些任务。三是与暑期课程的结合。密苏里大学实行三学期制,新闻学院在夏季学期(与暑期相当,共八周)开设的课程主要是实践课程,让学生参与相关媒体或公司的工作,维持学院媒体的正常运营。学生不仅可以聆听专业教师的指导,获得正常的课程学分,而且还可以获得部分收入。四是与毕业环节的结合。学院常将旗下媒体或公司的实际工作任务纳入毕业环节,将其设计成第四学年的总成课程,让学生综合运用前三年学习的所有知识完成某一任务。以战略传播专业为例,他们往往以7到10人为小组来完成一项战略传播任务,有点类似国内的毕业作品设计,但是其面对的却是真实的问题、服务的是真实的客户、参与的是真实的工作。各组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工作,最后都要做出印刷精美装订成册的策划书(Plan book),并向客户进行现场口头提案,最后胜出者的方案将被客户采纳并由广告公司真实执行。

总之,密苏里大学拥有对上述媒体或公司的所有权,而新闻学院则负责这些媒体或公司的日常运转。学院既是历史悠久、享有盛誉的新闻传播教育机构,又是锐意进取、善于经营的综合性媒体集团。教师不是在课堂上讲课,就是在编辑部或演播室指导学生担负的实践工作。学院运营媒体或公司获得的利润,再投入教学科研,用于支付员工工资、设备购置和人才培养,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秉持知行合一的理念,认真贯彻密苏里方法,通过上述实践平台培养出了大量优秀的新闻传播人才,在美国中部这一被纽约、洛杉矶等大都市蔑称为“飞过区”(Flyover Zone)的内陆小镇哥伦比亚市缔造了新闻传播教育的密苏里传奇,为全球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令世人瞩目的贡献,值得我国新闻传播界借鉴学习。

参考文献

[1]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官方网站[OL].https://journalism.missouri.edu/.

[2]Suzette Heiman.The J school:celebrating one hundred years in journalism and the Reynolds Journalism Institute dedication[M].Virginia Beach,Va.:The Donning Company Publishers,2009.

[3]高晓瑜.“密苏里方法”的借鉴与启示——密苏里大学新闻实践教育的理念与模式探析[J].中国高校科技,2014(11):46-47.

3.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经验 篇三

关键词:佛罗里达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办学理念

一、学院概况

佛罗里达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与其他世界一流的新闻学院不同,佛大的新闻与传播学院仅有不到50年的历史,但其已发展成为了一所世界一流的新闻学院。学院提供新闻专业的本科(四年制)和研究生教育(一年制硕士),优势专业包括广告、公共关系、新闻、大众传播等,同时提供如下的学习进程:广告、公共关系、通讯技术、新闻(报导、编辑、杂志和新闻摄影)以及通讯(新闻、投产和管理)。入学要求:GPA3.2 + 托福105 + GRE 1000(语文部分550)+ 一篇论文。

佛罗里达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同时也是电子出版领域的先锋1982-1988年间依托学院内部的电子文本中心她成功运营了Gainesvillecable 出版社。1993 年10 月,学院联合佛罗里达出版协会(Florida Press Association)和佛罗里达州新闻编辑社(Florida Society of Ne-wspaper Editors)举办了定题为 “电子报纸”的250 人会议。为了更好地开拓课程,学院建立了自己的交互式媒体实验室,开办了一个命名为Newszine 的与纽约时代地区报纸联盟中一员Gainesville Sun 报纸一同打包销售的小报。

二、学院下设四大系概况

2.1 广告系。广告系创建于1955年,是全美最古老且最受尊敬的广告专业之一。佛罗里达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告系使命是培养学生成为有着高超沟通技巧的优秀领导人。所有的学生被要求修习写作、行销、案例分析、统计、调查、图形设计、模仿、媒体策划和竞选等课程。在他们专业的课程设计的引导下,学生们将有机会扩展他们的习得的经验。同时,对学生的本专业以外的辅修要求将使得学生可以拥有更多优势。

2.2 新闻系。隶属于佛罗里达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新闻系向来稳居美国新闻专业的前十强。多年来,它培养了众多获得社会奖项的知名记者。

新闻系的使命被阐释如下:教授卓越的写作技巧;研究新闻及相关学科;推崇精确、正直、真理和多样性;发展和培养对公民权利、职业媒体的角色和责任以及对民主社会中的自由学者的理解和尊重;达成新闻与传播学院以及佛罗里达大学的使命。

2.3 公共关系系。捕捉到对接受过专业培训的人际交流人才的社会需求持续高涨这一情况,佛罗里达大学以向社会输出具有新闻学背景并具备在管理团队中进行战略思考能力的人才为己任,于1972 年创建了公共关系系。自创系以来,事实表明佛罗里达大学公共关系系为学生进入职场打下了成功的基础,就业前景十分明朗。该系的使命阐述为,为学生适应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充分准备(出于无法预知产业未来的考虑,培养学生成为在变化莫测的环境中保持敏锐和创造性才是该系的真正目的)。

2.4 电子通讯系。佛罗里达大学电子通讯系是全美最先开设电子大众媒体课程的科系之一。在几乎所有开列的无线电视课程榜单上,佛罗里达大学电子通讯系都名列前茅。该系开设的高学术水平课程通过了新闻与大众传媒教育评估委员会(ACEJMC)的论证,吸引了大量学生,使得对入学者的筛选变得格外严格。

电子通讯系学生可以专攻以下三个领域之一。① 传播经营:此方向的课程将引导学生对销售、研究、推销、受众研究、策划的了解。

② 传统新闻:此方向的课程特化为报导、制片两大类。③ 节目制作:此方向的课程为学生将来从事电子媒体诸如写作、导演、制片、编辑等创造性的工作打下基础。较之设备操作,该课程体系的设立目的在于培养节目制作负责人。

三、课程设置

佛罗里达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依据课程内容分为核心课程、进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佛罗里达新闻与传播学院下设的四大系既是四个独立的院系,同时也是相辅相成的,他们在传播的过程中各自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佛罗里达大学将传播学细化,分工更加明确,人才也更为专业,除了其核心课程之外还增加了很多进修和选修课程。让很多感兴趣与某一个传播领域的学生有了更好的选择与发展,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兴趣,调动积极性,这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提倡的。

从其课程设置还能看出,佛罗里达在传播方面不仅重视学生对于传播理论的学习,更注重于将学到的理论用于实践之中,理论结合实践,学以致用,培育学生未来从事具体传播工作的动手能力,其所针对的是学生毕业后的实际工作内容。针对不同传播对象或不同社会机构所需要的传播战略、传播手段及其传播流程所设置的传播技能培训课,从而培养出很多全方位的专业人才。

从其新闻系的课程设置也可以看出,他们对杂志和互联网媒体也较为重视开设了很多与其相关的课程,例如互联网传播、高级杂志写作和杂志经营与出版等等课程。

四、师资力量

从新闻系教师的男女比例构成来说是较为平衡的,从年龄的构成上来看,教授多为中年教师,青年教师较少。

在教师国籍方面,可以看出其教师来源的多样化,来自不同的国家,亚洲、非洲、欧洲、美洲等等都有教师在任职,这也更利于营造一种更为开放和多元化的教学环境,各种文化的交融碰撞,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教学方式也更为开放。

在教师从事的教学领域中可以看出,教师不仅仅在其学术领域中有所建树,在其专业的社会领域中也担任了很多重要的角色,有作家、制片人、企业家等等职位,更利于教学中的学生实践与社会接轨,从而培育出全方位人才。

五、办学理念

①注重实践:佛罗里达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以其内部拥有四座广播台、两座电视台为骄傲;同时内部流通的为数众多的编辑出版物也为整个学院求实的学习氛围增色不少。学院整个教学过程的开展,始终十分注重实习与理论学习的结合。教员们也不例外,他们定期返回原职,以便跟上新闻产业的新发展、提高自我。再将新知识及时用于教学领域之中,更新学生的知识与技能,从而今后的实践中利于与社会接轨。

②以实用为主:以多学科理论为背景的传播技能培训课,是佛罗里达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办学理念中的一大特色,传播的社会实用性决定了其教育的第二个核心,即培育学生未来从事具体传播工作的动手能力,其所针对的是学生毕业后的实际工作内容针对不同传播对象或不同社会机构所需要的传播战略、传播手段及其传播流程所设置的传播技能培训课则“应有尽有”。这些课程回答了我们如何运用传播解决各种社会冲突,改善人际关系,提高企业和国家机构形象,如何面对小群体,大型集会或高层人物发表演讲,如何鼓动公众参与,如何写作劝导式的文章等问题,十分具有实用性。

4.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经验 篇四

双非二本财经类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一战中大新闻与传播。初试专业120+,专业课成绩还ok,总算没白费心机,想想自己这一路走来也是很不容易,作为一个三跨生,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所以很感谢一直帮助我的老师同学,希望我的一点经验能帮助到大家。

中山不考史,整体考试风格是对知识的运用,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背诵,有一定的基础才能够把知识运用起来呀。此外,中山的专业二比较特别,考得很杂,参考书籍几乎只在简答题和名词解释发挥作用。所以我向很多师兄师姐请教,他们建议我去报个班,毕竟对跨专业的来讲,有老师带可以少走很多弯路,有个师兄给我推荐了新祥旭的专业课一对一,他之前也在那里辅导过,效果很好,然后我就去查了有关新祥旭考研的资料,发现新祥旭在新传专业有很多成功案例,和很多高校也有合作,新祥旭辅导老师会耐心为考生提供全程咨询、全程答疑,合理规划各阶段复习目标、任务和复习策略,还会提醒考生注意事项,贴心服务伴随考研全程。最重要的是安排的专业课老师就是中山大学新传的研究生学霸,跟着学霸走准没错,于是我就报名了。然后辅导老师根据我的情况安排了复习的计划,后来在实践中不断填充和修正,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备的规划方案。

关于笔记:

我的老师也是报考了中山大学的考研,并且她考了当年的第一名嘿嘿嘿,于是我就用了她的笔记,但她的笔记基本上都是手写,于是我就结合她的笔记以及自己看书过程整了一份电子版的笔记。上面一直谈到的结合真题做笔记,举例来说明。例如真题问的是“PPS抽样法是什么?”那么就把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等等全部都应当作为重点笔记。再比如“纵向研究是什么?都有哪几种?”那就必须把“横向研究”也作为重点笔记。

关于论文:

论文必须非常重视!而且中大经常会把某位老师的论文作为考试题目。首先,把中大副教授、教授级别的老师近几年的论文都应该认真翻阅,一年内的及其重要!以志安老师为例,志安老师的论文甚至可以试着去记下来,今年专业一的最后一题论述题就是志安老师的论文。并不要求每一篇都要记,发表在重要期刊上的,靠近考试日期的等等就尤为重要。其次,时间紧张不可能阅读期刊上所有论文,要试着去衡量不同论文的重要性。比如,张志安老师原来在复旦大学学习,去阅读复旦老师的论文,像是陆晔老师、李良荣老师、黄旦老师等等,就会发现他们的论文和张志安老师都会有一些联系,并且这几位老师的论文,张志安老师肯定也会关注的。最后,推荐的期刊:新闻记者、新闻界、新闻与传播评论、新闻爱好者、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新闻大学。

关于真题:

真题的重要性无需质疑,官网上可以下载,零几年的真题网上似乎没有,我的老师是把真题分了类,比如分成控制研究、内容研究、研究方法等等,每次让我复习完一个板块,就去看看真题。我是从9月份开始做真题的,直接写在老师打印的答题卷子上,训练写题的感觉以及格式等等。到了后期,就直接写整张真题卷,连写三个小时。基本上把所有题目都写啦,只不过我的答案未必是正确的,文科答案也不会有标准答案。

关于课程、公众号:

我是跟着新祥旭来学专业课的,他们的辅导还不错,老师全程一对一,完全针对我的需求来讲课,很适合我自己的基础,而且还有专门的班主任来督促回访学习进度,很周到了,所以我觉得报这个班很值得,大家要结合自己的情况去考虑。推荐的公众号:新京报传媒研究、国际新闻界、一本政经。一本政经经常会发中山老师的论文,有些知网上还搜不到,它上面就率先发布啦~其他公众号经常会对热点进行分析、也会办实务班,经常翻阅。国际新闻界、新闻记者则也是经常发布一些推荐的论文,也是有时知网上还搜不到,公众号就先发了。

写在最后

5.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经验 篇五

2018考研心得: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硕

士经验分享

考研的复习时间还有不到40天了,去年这个时候的那种紧迫感我依然记忆犹新,历历在目。回想那将近一年来的考研时光,让人既辛酸又怀念。下面我就说说我自己的考研经历吧,希望能给学弟学妹们带来一定的帮助。

我初试分数为391分,英语70、政治71,专业课分别为123和125,复试结束后总分为399,这样子的成绩还是比较满意的。

我报考的是中山大学的新闻传播学,之所以做这样的选择,也是综合多方面因素考虑。

6.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经验 篇六

《2019年复旦大学考研714新闻传播学基础复习全析》(含真题答案,共五册)由鸿知复旦考研网依托多年丰富的教学与辅导经验,组织鸿知教学研发团队与复旦大学优秀研究生共同合作编写而成。全书内容紧凑权威细致,编排结构科学合理,为参加2019复旦大学考研的考生量身定做的必备专业课资料。

《2019复旦考研714新闻传播学基础复习全析》本书依据以下参考书目: 《新闻学概论》

李良荣

复旦大学出版社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黄瑚

复旦大学出版社 《传播学原理》

张国良等

复旦大学出版社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沃纳·赛佛林

第五版

本书结合复旦大学考研专业课的往年真题及答案解析,旨在帮助报考复旦大学考研的同学通过教材章节框架分解、配套的课后/经典习题讲解及相关985、211名校考研真题与解答,帮助考生梳理指定教材的各章节内容,深入理解核心重难点知识,把握考试要求与考题命题特征。

通过研读演练本书,达到把握教材重点知识点、适应多样化的专业课考研命题方式、提高备考针对性、提升复习效率与答题技巧的目的。同时,透过测试演练,以便查缺补漏,为初试高分奠定坚实基础。

适用院系:

新闻学院: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媒介管理学 适用科目:

714新闻传播学基础 内容详情

本书包括了以下几个部分内容:

Part 1 教材配套课后/经典习题与解答

针对教材《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第五版)、《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黄瑚第二版)、《传播学原理》

(张国良)、《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沃纳·赛佛林第五版)课后/经典习题配备详细解读,以供考生加深对教材基本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做到对复旦考研核心考点及参考书目内在重难点内容的深度领会与运用。

Part 3复旦大学历年考研真题与答案解析:

汇编复旦考研专业课考试科目的1999-2017年考研真题试卷,并配备2006-2017年真题答案详解,方便考生检查自身的掌握情况及不足之处,并借此巩固记忆加深理解,培养应试技巧与解题能力。

2017年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2016年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2015年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2014年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2013年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2012年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2011年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2010年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回忆版)2009年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2008年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2007年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2006年复旦大学320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2005年复旦大学320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2004年复旦大学320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回忆版)2003年复旦大学320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回忆版)2002年复旦大学新闻与传播理论考研真题 2001年复旦大学新闻与传播理论考研真题 1999年复旦大学新闻与传播理论考研真题

《2019复旦考研820新闻实务复习全析(含真题答案,共四册)》 《2019年复旦大学考研820新闻实务复习全析》(含真题答案,共四册)由鸿知复旦考研网依托多年丰富的教学与辅导经验,组织鸿知教学研发团队与复旦大学优秀研究生共同合作编写而成。全书内容紧凑权威细致,编排结构科学合理,为参加2019复旦大学考研的考生量身定做的必备专业课资料。

《2019复旦考研820新闻实务复习全析》本书依据以下参考书目: 《中国新闻采访写作学》刘海贵, 复旦大学出版社 《新闻评论教程》丁法章等,复旦大学出版社 《新闻编辑教程》张子让,复旦大学出版社

本书结合复旦大学考研专业课的往年真题及答案解析,旨在帮助报考复旦大学考研的同学通过教材章节框架分解、配套的课后/经典习题讲解及相关985、211名校考研真题与解答,帮助考生梳理指定教材的各章节内容,深入理解核心重难点知识,把握考试要求与考题命题特征。

通过研读演练本书,达到把握教材重点知识点、适应多样化的专业课考研命题方式、提高备考针对性、提升复习效率与答题技巧的目的。同时,透过测试演练,以便查缺补漏,为初试高分奠定坚实基础。

适用院系:

新闻学院:新闻学 适用科目:

820新闻实务 内容详情

本书包括了以下内容:

Part 1 教材配套课后/经典习题与解答:

针对教材《当代新闻评论教程》(丁法章第五版)、《中国新闻采访写作学》(刘海贵最新修订版)、《新闻编辑教程》(张子让修订版)课后/经典习题配备详细解读,以供考生加深对教材基本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做到对复旦考研核心考点及参考书目内在重难点内容的深度领会与运用。

Part 3复旦大学历年考研真题与答案解析:

汇编复旦考研专业课考试科目的2004-2017年考研真题试卷,并配备2010-2017年真题答案详解,方便考生检查自身的掌握情况及不足之处,并借此巩固记忆加深理解,培养应试技巧与解题能力。

2017年复旦大学820新闻实务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回忆版)2016年复旦大学820新闻实务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2015年复旦大学820新闻实务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2014年复旦大学820新闻实务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2013年复旦大学820新闻实务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回忆版)2012年复旦大学820新闻实务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回忆版)2011年复旦大学820新闻实务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回忆版)2010年复旦大学820新闻实务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回忆版)2009年复旦大学820新闻实务考研真题 2008年复旦大学新闻实务考研真题与答案 2007年复旦大学420新闻实务考研真题

2006年复旦大学414新闻实务考研真题

2005年复旦大学414新闻实务考研真题(回忆版)2004年复旦大学414新闻实务考研真题与答案

7.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经验 篇七

刘建明:尽管我在新中国长大,但我的人生有过煎熬的岁月。1942年我出生在辽宁营口市,四岁时母亲因病无钱医治去世。幼年丧母,贫穷、没有家庭欢乐,更没有父爱母爱和儿时的文化熏陶,使我从小养成孤独寡言的性格。直到解放后我才能吃饱饭,家里的日子稍有好转。苦难的童年总是在我心里抹不掉,我总想, 不能让不幸再降临头上, 于是立志改变人生,所以在小学、中学和大学阶段的学习不敢懈怠,常常想一些苦点子锻炼意志。

1960年,我考入辽宁师范大学(当时称辽宁师范学院),读的俄语专业,选修英语与日语。老师中有几位饱学之士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他们讲课旁征博引,妙语连珠,逻辑严密,使我对学问、读书、写作发生了兴趣。大学期间,我开始阅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全集》《斯大林全集》《毛泽东选集》和西方哲学、经济学与政治理论家的著作,积累了一些理论知识和逻辑思维,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有了自己的思考。

1964年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丹东市第一中学教书。在农村劳动锻炼一年后又被抽调到“四清”工作队在农村搞“四清”。“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我又回到中学,如火如荼的大批判冲击了一切角落,学校更是重灾区。1970年学校革委会把我遣送到农村。我在农村白天干活,晚上在陋屋中读书、练习写文章,一晃三年过去了,1973年才回到城市的中学教书。

当“四人帮”倒台后,批判他们的极左路线活动掀起高潮,我几乎每周都写出一篇文章,刊登或播出在《丹东日报》《辽宁日报》的理论版、丹东广播电台的理论学习节目和一些杂志上, 做了几个新闻单位的通讯员。1977年末,我调进丹东广播电台当了理论节目编辑和文教记者,走上了新闻工作岗位。

陈娜: 您曾经做过丹东广播电台的记者和广播电视局局长, 是什么样的动力让您先后两次走出丹东,进京求学? 人到中年弃官不做,远离妻儿潜心钻研,您的这份人生抉择又是否遇到过艰辛或困扰?

刘建明:从事新闻工作后,特别是做了基层新闻单位的领导, 我深感有关新闻工作的学识和理论修养严重欠缺,这方面的研究没有任何书籍可读,零星的文章又十分空洞、直白,我想掌握新闻学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学术体系,遇到了困难。同时,我感到,与其他社会科学相比, 新闻学在我国还没有建立起规范的理论体系,基本属于学术空白。我想到权威学府深造,一方面想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想做出自己的探索, 于是我先后两次报考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的研究生,读了硕士读博士,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陈娜: 是什么样的契机和渊源让您走进了舆论学与媒介批评学的“学术荒原”去开疆拓土?

刘建明:在人民大学新闻系学习期间,我读了很多书, 有关新闻学及其相关的近万册书籍都粗读了一遍,对个别著作做了精读。我发现舆论学和媒介批评学两个领域直接关系到新闻传播现象的社会基础和社会评价问题, 加强这方面的研究能够加深对新闻理论的理解,有助于指导新闻报道的运作。我在读博士的时候征得导师甘惜分教授的同意, 着手研究舆论学课题, 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舆论现象作为博士论文的研究题目。

当开始研究舆论现象时, 不得不首先对社会流行意见和人们日常的言谈做些观察和思考, 自然就回顾了“文化大革命”和以往历次政治运动的舆论批判。那时处处都有舆论混战,每次政治批判都伴随舆论狂涛, 舆论阴谋和舆论攻击在人们心灵中发生震撼。舆论和人心的同构制衡着社会变动,牵动每个人的思想变化。在一个没有舆论学熏陶的国度,不仅假话盛行,而且言论陷害被视为“政治义愤”,诚实的语言可能给人带来悲剧。这样,舆论岂不是需要研究一下吗? 我思考着这类现象,为舆论利器的社会效应感到吃惊, 也为新闻理论的贫乏和舆论学的缺位深感遗憾。就这样,经过半年的思考和写作,我于1986年出版了《基础舆论学》一书。

陈娜:在中国舆论学领域,您不仅先走了一步,而且迈出了一大步,先后出版了八部著作,您能简要地介绍一下您的研究是否一帆风顺? 您的研究成果究竟产生了哪些社会价值?

刘建明:1981年我在读硕士时,就在《新闻研究》杂志上发表了《舆论学初探》一文,今天读起来发现有许多幼稚和不准确的结论。我的舆论学观点是一步步发展的,是个不断探讨、不断演进的过程,无论《当代舆论学》《社会舆论原理》还是《天理民心》和《穿越舆论隧道 》的出版 ,都经受了曲折苦思和意识危机的折磨。有些问题很敏感,提不提出来研究? 我从邓小平著作中找到了解放思想的勇气。

我的研究成果,只是个人对学理的孜孜追求,对学界和业界是否有裨益,我个人无法评价。但有十多篇文章给予肯定,被引用的论断有几千篇次,在社会学和政治学界也产生了影响, 因为这些论著填补了空白。某些好友告诉我,我的成果对国家决策及其社会机制变革的借鉴意义,远远大于对学界的辐射。从1987年开始我在论著中就强调民意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对民意的概念、性质和量化做出界定。我在1989年出版的《当代中国舆论形态》一书中提出尊重民意是人民政府和先进政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础,此前(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学术界没有人研究过这个问题。让我感到欣慰的是,1998年中共中央终于在十五大报告中写上了“尊重民意”的观点,2003年在十六大报告中又以整个段落强调遵循民意的理念,我的研究至少体现了治国方针。

1998年出版的《天理民心》一书,是我在1995年完成的《社会主义舆论学:中国的社会舆论与舆论制度》的国家课题删节稿,对1949年后50多年我国意识形态与新闻报道中的正误和得失进行了总结,揭示了我国上层建筑、思想建设和社会舆论的关系和表现形式。有人对这本书持批评意见,是因为它提出的一些重大社会问题当时人们还不理解,总是用“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无限优越”的观念来判断问题,没有认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需要社会和谐来克服政府体制、经济制度和人们道德上的不足。该书提出的“从舆论和谐达到社会和谐”的舆论机制(《天理民心》7-10页)、倡导“公正、公平、正义的道德舆论”(《天理民心》307-308页)、建立“社会痛苦指数、社会挫折指数、社会腐败指数、社会骚动指数”的预警体系(《天理民心》433页)等重大课题,当时许多人还没有认识到, 但后来和今天的国家治理政策表明,这些研究成果对政府工作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陈娜: 您出版了国内第一本媒介批评的研究专著,您那本《媒介批评通论》在十年后(2012年)又出版了第二版,此外您还相继带领团队(研究生)撰写了《西方媒介批评史》和《中国媒介批评史》,可以说您在中国媒介批评研究方面已经史论兼备。这种学术“拓荒”的意义受到了新闻传播评论者的肯定。那么,同为媒介批评和舆论学研究领域的“拓荒者”,这二者在您学术思想体系中存在什么逻辑关系?

刘建明:媒介批评是媒介的“医生”,是对媒介的评价,更是对媒介“病态”的医治。一个健康的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媒介批评。但我国的媒介批评比较肤浅,最广泛的批评活动是作品评价,比如每年开展的好新闻评选活动,而理论批评、体制批评、媒介市场批评就很少。业界和学者们对作品的评价往往缺少科学的操作规范和健全的评价标准。在2000年前后, 西方媒介批判学派的著作和观点被大量引进,但有些学者把这些观点视为媒介批评学,把它同媒介批判理论画了等号,这就在逻辑上混淆了两个紧密联系而又确实是两个不同范畴的东西。我想把这二者区分开来。正是以上两种动机,促使我着手媒介批评的研究,把新闻与传播理论的疆域向这个领域扩展。

媒介批评研究的对象是人们如何批评媒介,批评的规则、标准和方法是什么,西方的媒介批判理论的着眼点则是如何看待、认识媒介,二者的侧重点不同。就是说,媒介批评学不单研究专家、业界和政府对媒介的批评,还包括广大受众对媒介的评价,后者主要通过社会舆论反映出来。媒介批评学在一定程度上渗透舆论现象和舆论规则, 但它和舆论学并不是相互依存、各为其机理的学科。舆论学不仅是一门新闻传播学科,也是政治学、社会心理学和市场调查学的子类,覆盖的社会研究领域更为广泛。

陈娜:您能否谈谈甘惜分先生对您的影响,以及在您的学术人生中, 还有哪些人和事曾经对您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在中国人民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与博士学位的两个阶段中,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刘建明:到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读硕士、博士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甘惜分教授1981年出版的《新闻学基础理论》一书,甘老师有很深的理论修养和犀利的文笔,这本书奠定了我的党报理论知识。如果我要写有关党报理论的文章,除了阅读党的新闻工作文件外,还要认真读一读这本书。此外,甘老师的为人和治学态度对我的影响很大。

甘老师是我的博士生导师,他指导我们的学业,启发我们积极思考,自由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独立研究问题。在思想修养方面,他总是告诫我们老老实实做人,激励我们忠于祖国和人民,也尽量帮助我们解决自身的一些困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人品正直,没有任何市侩习气,敢于说真话,不顾个人的得失而建言献策。

这里不能不谈及我的硕士生导师何梓华教授。他是我新闻学理论的引路人,1979年我刚入学读硕士时,对新闻理论一窍不通,何老师的理论课我在不同课堂上连续听了三遍。当时没有教材,这三遍课我把他讲授的内容全部记录了下来, 等于手里有了一部他的讲稿。何老师的讲课和讲稿注重知识,甘老师的那本书则注重理论,充满思辨。后来我多次反复研读何老师的授课记录稿,这对我后来写作《宏观新闻学》一书帮助很大。

陈娜:学界有些人认为,您在学术上经常提出一些预见性的观点, 能否举例说明您提出的学说预见是否被实践所证实? 还有人说,您的学术观点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性,不盲从、不迷信,敢于直面真理、挑战陈见,并且您有极其敏锐的批判性和前瞻性。您认为这种能力源自哪里?

刘建明:这些问题都有挑战性,但也是搞学问的人难以回避的。就是说,社会不断发展,学者将面对种种新的研究课题, 在学术上不能及时提出新的见解、预言事变的走向,一味地重复落后于时代、脱离实际的理论,学术就一钱不值了。任何真正的学问都有科学的预见性,否则就称不起探索。

但预见不仅要有理论根据,而且要能经受住实践的检验,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我这里只举一个例子。随着我国加入世贸谈判获得进展,从1999年到2000年国内新闻学界和业界突然出现“传媒入世”的热潮,发表了几百篇文章预测传媒作为文化产业也要加入世贸: 外国和港澳电视台要在我国落地几十个频道,外国电视节目将进入千家万户,外国传媒大亨将到我国来创办报刊和出版社,或投资、兼并我国媒体。一时说得神乎其神。我在《新闻记者》杂志2002年第2期发表了《传媒入世的杜撰》一文,不赞成这种望风捕影的观点和炒作。《传媒入世的杜撰》一文指出:“中国加入WTO的议定书就外国媒体准入和中国媒体进入外国新闻市场没有任何谈判和协议。即使在未来数年,某些西方传媒准许在中国大陆开放,也不是我国加入世贸的承诺。”“笔者不反对媒体开放,而是反对弱者向强者奉送财富的开放,反对外国新闻集团垄断中国新闻市场和广告市场的开放。”文章发表后就出来了几篇文章和我辩论,认为传媒入世势在必行,否则就是鸵鸟政策。我国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国五年过去了,十年也过去了,直到今天传媒也没有入世。

我们对媒体和新闻现象的研究, 需要认真考察客观实际,了解我国的新闻政策,对理论判断的合理性与后果要做出多种考量。我从事了五年的新闻工作,算是有点实践体验,这对研究新闻学理论有很大的帮助。首先养成看问题要尊重实际,看问题的角度要全面, 看问题的出发点要遵循党的新闻政策和国家利益。我的学术观点对实践不一定都有指导性,但很少盲从,不迷信,倒是真话,我更喜欢挑战陈见,提出过一些批判性和前瞻性的结论。我认为,搞学问就要有热爱真理、追求真理的一股热情,能不能发现真理又当别论。国家把我们培养成教授,让我们教书育人,就是要探索真理,把有用的知识和新闻报道的基本规律告诉学生和广大读者。从小范围说,这是为了提升传媒理论的科学化;从大范围说,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道,这就是我追求前瞻性学术探索的动力源泉。

陈娜: 您上面说到的例子涉及学术争鸣问题,不知您如何看待学术争鸣, 能否结合您的亲身经历谈谈看法?

刘建明:学术争鸣是件好事,没有争鸣的学术是死学术,是停滞的学术。学术争鸣不仅能活跃学术空气,而且能给学术界提供新思想,得到一种新观点而茅塞顿开。但也有不好的争鸣,提出的反对意见没有很好地思考,对争鸣的问题根本不了解,也不查阅文献和调查,就随便做出结论,结果漏洞百出。更坏的学术争鸣是意气用事,与我不同者必黑,往往夹杂一些不雅的言辞。

我写过一些带有争鸣性的文章, 有的是应约稿而为,有的是主动写的。但不管哪种情况,只有重要的理论分歧、对重要情况和发展趋势做出误判或把基本知识搞错了,有贻误读者的后果,我才拿出争鸣文字。究竟我争鸣得对不对,最终由实践和多数人是否赞成来评判,不能自恃高明。对一般不同观点的文章,我不会与之争鸣,应允许有各家的看法,学术有派是正常的。

写争鸣文章是件严肃的事, 不仅对反驳的观点要有充足的理论、知识和事实根据,而且在逻辑上能经得起推敲;对涉及的概念要搞清楚,不能有任何无法自圆其说之处。这就需要认真阅读、研究与之争鸣的文章,找到它的错误之处,否则就会破绽百出。在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90周年时,我应约发表过一篇《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家是传播学主要原理的首创者》一文,与我争鸣的人并没有认真阅读全文,把原理和理论两个概念完全混为一谈, 认为像张闻天、陆定一、胡乔木这样一些党报理论家谈的都是宣传理论,他们怎么能提出传播理论问题呢? 并得出宣传理论绝不是传播理论,党报只能满足党的需要,不可能满足受众需要的论断。他忘记了传播学的鼻祖之一拉斯韦尔就是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战宣传技巧的, 也忘记了党的需要就是人民的需要这一根本原理 (如果二者不一致,是违反党的政策和纲领造成的)。他更忘记了连孔子、柏拉图等古代学者都提出了一些传播思想而受到当代学者的重视, 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家怎么就提不出某些传播学论断呢? 他还把知识沟和信息沟、把关原理和把关行为视为同一种东西。尽管我的文章引用了张闻天、胡乔木等人的具体论述,但争鸣者根本不顾及这些论述而自说自话。

写争鸣文章一定要尊重科学,注意逻辑,同时也要照应对方文章发表的目的与环境。在纪念陆定一发表《关于我们新闻学的基本观点》60周年学术讨论会上,我发表了《陆定一的历史遗产》一文,后刊登在《新闻大学》上。有人在网上发表批驳文章说,陆定一在1957年整过人,你的文章只说他好的一面,这是违背事实的,也是一种不老实的态度。这种争鸣实在可笑,我不得不在同一个网站上发表反驳文章正告:中国有句古训,对逝者不言其过,要求在纪念会上批评逝者的过错是不道德的。看来,搞学问不但要有丰富的知识,占有全面的资料,弄清每个概念的来龙去脉,还要有宽容精神和道德修养。

陈娜:上世纪80年代您博士毕业后,先后在国际关系学院和清华大学任教, 两座知名学府的执教经历对您的学术研究是否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刘建明:我在国际关系学院任教九年,虽然担任国际新闻系主任, 但我的精力主要用在治学和授课上, 我也要求系里的其他老师都要把教书治学作为第一要务,其他事情再重要也处于从属地位。国际关系学院对教员管理相对宽松,领导很开明,向来要求教师要务正业, 只要做好科研和教书育人工作就称职,这对我投入学术研究极其有利。

1995年我调入清华大学,兼任中文系副主任,主管新闻专业,我继续秉承科研为先的想法,在建立新闻与传播学院时就主动辞掉了行政职务, 利用清华大学图书馆历史藏书浩瀚的优越条件, 加强对各门学科的知识储备。学术视野宽广,才会有新发现,不断跟踪学科前沿,才能落实教书育人的职责。清华大学更为重视教学, 新闻学院是新建立的科研教学单位,校方为其确定了“面向主流,培养高手”的教学方针。可是,拿什么“面向主流,培养高手”? 只能拿出一流的科研成果, 才能把教学方针变成实实在在的东西。所以,我的大量著作和几百篇学术论文大都是在清华大学在职工作的14年中完成的。

陈娜:作为20世纪40年代生人,您如何评价新中国这一代新闻学者的学术使命与学术责任? 您如何看待这一代新闻学者的集体学术特征?

刘建明:我国新一代的新闻学者总体素质较高,要好于我们那一代人, 所处的宽松政治环境更是我们那一代人无法获得的。许多人都很努力,富有进取心,学术成果累累,特别是在引进西方传播学方面有贡献。但很多人缺乏新闻工作实践的体验,对我国的新闻体制和演变的过程不熟悉, 对新闻学研究不够深入,甚至对新闻理论不感兴趣。一些学者用传播学理论代替新闻理论, 有些院系没有把新闻采访、编辑、写作的研究和教学提到重要位置,培养出来的人才到新闻单位上路慢, 同现实的新闻工作需要有很大差距。这都需要我们深思,要想方设法改进我们的科研和教学。

西方传播学有些原理适用于新闻学,因为它本身就来自新闻学。比如议程设置理论,首先由李普曼在研究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时提出了理论雏形,1968年美国学者麦库姆斯和肖对总统大选中的新闻报道进行定量研究, 看到媒体议程同公众议程的相关性,于1972年提出了议程设置的概念。但大量传播学原理不能说明新闻规律,新闻学包含更多的人文因素和政治倾向,依赖所谓“中性”的传播学的“客观分析”,难以对许多政治新闻做出解释,注定产生严重的误导。

另一个令人遗憾的是, 对新闻理论的研究忽视严谨的科学性, 往往不在科学层面推演理论的逻辑关系,例如因果关系、条件关系、概念延至关系、结论推导关系等。这就不成其为理论科学,很难培养人们的新闻思维和认识新闻现象的深度。新闻理论,无疑研究的是理论问题,由一系列概念、原理、论断揭示新闻现象的本质, 以科学论证确立新闻实践及实践方式的理性。理论论著没有提出理论问题,没有严密的论证,只是罗列简单的现象,正是新闻理论同其他社会科学的主要差距。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真正的新闻理论究竟来自何处? 答案很简单,正确的理论来自新闻工作实践,不是来自马克思主义,更不是来自文件和西方传播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可以作为党报工作和现今中国新闻学研究的指导思想, 但不是新闻理论的源头。“理论来自实践”这个唯一源头,在马克思主义著作中说得非常清楚。

陈娜:新闻理论研究和新闻理论教学,对培养高水平的记者占有首要地位,掌握新闻理论也是做好采访、写作和编辑工作的必要条件。新闻官员只有掌握正确的新闻理论,才能制定出正确的新闻政策,对媒体实施有效而科学的管理。您对新闻理论都做出过哪些探索,有什么成果,能否介绍给我们的读者呢?

刘建明: 实际上我的很大精力都用在新闻理论研究上, 我也总想在新时期政治与思想环境更加宽松的条件下写出一本像样的新闻理论著作, 这方面的探索大体有以下几个设想:(1)用绝大多数篇幅研究新闻学的普遍原理和一般规律, 把党的新闻政策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确定为一章的容量;(2)把新闻法治和新闻管理纳入研究视野,这是以往“新闻理论”和“新闻概论”的教材从没有系统研究过的内容;(3)我们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开放使经济基础发生了重大变化, 意识形态以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指导,互联网已成为强势媒体,新闻理论应当体现时代、意识形态的进步和传播工具的新变革;(4)新闻理论不仅要研究新闻运作的规则和规律, 而且要探索记者观察和解释事件的法则、方法,指导记者正确观察世界和阐释世界;(5)厘清每一个概念的内涵和来源,归纳、界定知识单元和体系,确定应有的原理,并做出论证。

1991年我出版了《宏观新闻学》,我的设想初步贯彻在了这本书中,但还不全面,特别是第2、3条没有体现。该书强调了宣传、新闻的阶级性和新闻没有商品性,这是不适当的。在当时的条件下,对新闻理论教学有严格的政治要求,也只能如此。1999年我又出版了《现代新闻理论》一书,更多体现了上述设想,复旦大学徐培汀教授在2002年出版的《20世纪的新闻学与传播学》(166-168页) 一书中认为:“刘建明的新闻思想,集中体现在《宏观新闻学》和《现代新闻理论》两本著作中……他创立了新的新闻理论体系。”2003年我出版了《当代新闻学原理》一书,全面体现了我的上述设想,对记者如何认识和阐述当代事件也做了深入探讨。第一版很快销售一空,2005年又出了修订版。

此外,我还出版了《邓小平宣传思想研究》《新闻学前沿》《新闻学概论》《科技新闻传播理论》《新闻发布概论》等。这些著作力求从新闻宣传实践和受众需要中印证或概括出规律性的东西, 从全球化和人类文化发展方向探索新闻报道的规则, 也试图在新闻研究的理论化方面做出尝试。

陈娜:您的新闻理论成果如此宽泛、丰富,而且重视社会发展新趋势对媒介和新闻报道的影响,确实难得。今天看来,传播的全球化和文化、经济全球化一样,是世界发展的必然前景,先进文化及其相关报道会不断扩大传播空间, 您对西方的新闻理论是否有研究?

刘建明: 今年1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将出版我的《当代西方新闻理论》一书,就21世纪新闻学的前沿理论做出全面的引证和介绍, 对观察和思考当前中外新闻现象有重要价值。在现实与历史语境下,该书重点引介了国内鲜为人知的200多位西方新闻学者的最新观点和73位著名学者的学术身份,力求呈现西方当代新闻理论的原貌。在第一章介绍了西方新闻理论的新兴学派, 第二章就介绍了当代西方新闻理论在全球化、数字化和网络化时代提出的新观点,此后八章陆续演绎了新的理论和学说架构,许多新的概念在我国新闻界鲜为人知。

我认为,我们正在亲历全球化,新闻传播早已超越国家、民族的界限,令许多经济或文化屏障爆裂,强悍冲击了广阔的传播场域。西方对新闻法则的新发现,深入到技术魔力与传统观念的崩塌地带,闪烁着激浊扬清的锋芒。但许多国家都加强了对媒体的控制,媒介体系自身也在重新整合和巨变。回顾一下历史, 所有新闻媒介可分为感官互动控制和线性字语控制两类,由低级符号表达向视像表达演进。在网络时代,人类进入媒介化社会,新闻媒介成为社会的路标和窗口,沿着新闻同质化、碎片化,传播人性化,媒介全球化, 媒介融合和大数据驱动五个路径向前发展。西方新闻的四种民主模式正在遭遇挫折,媒体与新闻已不是西方民主的保障, 对新闻媒体的分析要有全新的视角。

陈娜:您从1985年读博士开始,到现在已经出版了35本著作,还有500多篇文章,科研工作量这么大,需要付出多么大的辛苦! 更不容易的是,您的成果几乎都是别人没有或很少研究的领域。您的钻研精神体现了执着的探索、刻苦勤奋和博览群书的孜孜追求,这也使您有了宽广的知识面和学术视野,对许多问题都有通达的领悟。不仅如此,网上还可以经常看到您写的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和经济学的文章,都是针对现实紧迫问题的独家之见。不知您的这股干劲来自何处?

上一篇:电动车维修心得下一篇:李白《静夜思》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