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文明城市管理广告标语

2024-10-26

建设文明城市管理广告标语(精选19篇)

1.建设文明城市管理广告标语 篇一

1. 全民齐创绿色家园,万众共建秀美地球。

2. 人人为环保,自然好更好!

3. 请你为地球多种一棵树,多尽一份力!

4. 生态环境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

5. 绿我钟小,美我家乡,爱我中华。

6. 保护生态环境,从爱护花草树木做起。

7. 创建绿色校园,共享生态环境。

8. 没有节约,就没有未来。

9. 让校园变成绿色家园,让祖国变成绿色宝库。

10. 让环保扎根现在,用绿色昭示未来。

11. 绿色贵在保持,环保重在行动。

12. 构建和谐社会大环境,倡导文明环保新气象。

13. 追求环保是你我的心愿,参与环保是你我的责任。

14. 让地球阳光普照,让未来神圣美妙。

15. 人人爱环保,校园更美好。

16. 排放废水少一刻,小鱼欢乐多一刻。

17. 手拉手,创造美好环境;心连心,创建生态校园。

18. 人人参与环保,共建绿色学校。

19. 垃圾有家我送它,保护环境你我他。

20. 噪音噪音,产生耳鸣,消灭噪音,万物安心。

21. 这个世界真美好,到处都是树和草。保护环境很重要,我们大家要环保。

2.建设文明城市管理广告标语 篇二

关键词:城市生态化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特点,目标,规划,进程

在人类的发展中, 城市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重要标志, 在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化时代城市发展建设更集中于规模与速度, 这虽然加快城市化的进程, 但是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发展空间越来越小的“城市病”, 成为了社会和经济建设的瓶颈。当前应该将城市生态化作为一个发展的重要理念融合在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中, 使城市的建设更加和谐、稳定、高效, 改变那种单纯发展的建设观念, 形成生态化、综合化的生态文明城市。

1 相关概念的论述

1.1 城市生态化建设

城市生态化是当前城市建设的趋势, 是指通过科学地调整与全面地协调使城市建设达到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全面发展, 有机地达到生态化目标的进程和状态, 城市生态化已经成为当前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主题。具体的城市生态建设中可以将建设过程划分为如下几个子系统建设:一是社会生态化建设, 这是人们在生活质量提高、健康水平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同时, 进行的社会环境建设, 是城市建设必要的保障措施, 创造全面的权利维护系统, 促进教育与自由目标实现的主要建设内容与过程, 是城市生态化的重要基础。二是经济生态化建设, 通过城市中各项经济方式和行为的调节, 使城市生产、城市生活、城市交通更加符合经济规律的需要, 也更加具有经济方面的效益, 形成最少能源、资源和资金消耗下的最大经济效果。三是自然生态化建设, 城市建设应该以合理开发与保护自然为基本出发点, 要在城市建设中充分考虑到环境的因素, 在最大程度地保护环境的同时, 使生态和文明成为城市建设的核心, 达到在建设中保护, 在发展中开发的自然目标的实现。

1.2 生态文明城市

生态文明城市是当前城市与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 也是建设未来可持续发展城市的重要途径与方法。生态文明城市是指在城市的运行和建设中以生态系统为基础, 充分考虑系统的支持能力和承载水平, 运用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和生物学等基础学科知识, 在更好地利用系统工程和环境工程基本措施的条件下, 挖掘出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和生态维护的潜力, 通过对城市消费活动、生产活动、环境活动的有效维护, 建立生态文明、经济发达的文明城市, 将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和经济发展做到有机结合和高效统一。

2 生态文明城市的基本特点

2.1 生态文明城市的和谐性

生态文明城市讲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生态之间和谐的发展, 要让城市的发展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在浓郁文化气息和人文特点的基础上, 形成生态高度发展的现代型文明化的城市, 在有效实现各种关系协调发展的基础上, 促进城市的和谐、生态、文明等综合发展目标的实现。

2.2 生态文明城市的高效性

生态文明城市的构建过程中要强调对资源的高效利用, 要争取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通过多层次, 多结构的体系使城市的行业、部门达到有效整合, 实现生态文明城市的高效发展。

2.3 生态文明城市的持续性

可持续发展思想是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指导理念, 合理配置资源, 不因眼前的利益而用“掠夺”的方式促进城市暂时的“繁荣”, 保证其发展的健康、持续、协调。

2.4 生态文明城市的整体性

生态文明城市作为城乡统一体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整体效益, 不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 更注重对城市生产和生活的质量提高, 形成生态文明城市的整体发展。

3 构建生态文明城市的基本方法

构建生态文明城市的过程中离不开城市生态化建设, 为了将城市生态化建设落到实处, 应该对生态文明城市进行全面分析, 实现对城市生态化的全面落实, 这样才能够确保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质量。

3.1 创建生态文明城市的目标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应该以生态产业为龙头走出一条新兴工业化的道路, 在生态文明城市的创建中要以财富、健康、文明为核心, 建立起实现生态文明的城市发展目标体系, 促进生态文明与长远发展的高度统一。

3.2 创建生态文明城市的规划

生态文明城市规划包括自然和人文生态规划, 通过有效地规划和科学地设计使生态文明城市的目标得到有效保障。

3.3 控制生态文明城市的创建进程

一是以水安全为基础, 将生态安全作为重点进行生态文明城市创建的控制, 确保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对水资源的使用, 也达到对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基本控制。二是以产业为基础控制城市的发展速度, 以产业的振兴计划实现企业、产业与城市的协调发展。

4 结语

生态文明城市是城市建设的高级阶段, 也是全面实现城市生态化建设的根本表现, 生态文明城市表现为从系统上、理念上、结构上对生态建设和环境建设的关注, 对于城市未来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生态文明城市是倡导城市生活生态化与发展建设科学化的重要基础。新时期要对城市生态化建设进行进一步解读, 要在生态化城市建设过程中把握生态文明的要点, 形成对生态文明城市特征的有力突出, 探讨出一条目标明确、规划科学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进程, 使城市发展走向生态、文明、全面、系统的建设轨道。

参考文献

[1]于久宏, 任庆国.浅析城镇的生态化建设与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7, (15) :26-27.

[2]黎海彬, 张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实践研究[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 2009, (03) :89-91.

3.创建生态城市建设绿色文明 篇三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推进生态市建设的责任意识

首先,始终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要求和省委的决策部署上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国务院作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建设生态省的决策部署。衢州市委、市政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充分认识衢州作为钱塘江源头地区在全省生态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重大责任,加大生态建设和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努力在生态建设上为全省建设多作贡献。其次,始终把思想统一到实施“三大战略”、?实现“两大目标”上来。近年来,衢州市委、市政府围绕“跻身全国百强城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两大目标,积极推进“工业立市、借力发展、特色竞争”三大战略,将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紧密结合起来,全面实施《衢州市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和《衢州生态市建设规划》,努力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生态建设之路。我们把生态优势作为最大的特色,扬长避短,以长补短,发挥生态优势,发展生态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做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互相促进,实现“双赢”。第三,始终把思想统一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要求上来。我们树立保护生态就是造福人民的理念,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强化环保意识,体现生态效益。高度重视林业经济,把林业摆在经济的基础地位和生态建设的首要位置,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和绿色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项全民性的公益性事业和基础性产业,充分发挥林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等三大效益,使林业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建立生态工业园区、绿色特色农产品基地、林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现代花卉苗木示范园区、绿色无公害林产品基地等,积极打造青山绿水旅游品牌,让老百姓在生态建设中得到更多实惠。

明确目标突出重点扎扎实实推进生态市建设步伐

衢州市在推进生态市建设过程中,始终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在具体工作中抓好启动点、切入点,全力抓重点、破难点,扎扎实实推进生态市建设的步伐。

(一)明确生态市建设总体要求。处理好两对关系、做到三个结合、实现四项目标。要妥善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环境治理与社会稳定的两对关系;做到生态市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与建设节约型社会、与新农村建设三个相结合;确保实现完成生态省建设省、市目标责任书和“811”环境污染整治目标责任书确定的年度任务;确保通过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面考核验收;确保全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重点断面和出境水水质达到功能区要求、重点污染源和污染物排放达标率达到90%以上;确保全面完成生态市建设“六个一批”工程计划等四项目标。

(二)深化生态市建设工程体系。生态建设“六个一批”工作是衢州生态市建设的特色,通过几年的努力,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林业、生态旅游、生态城镇、生态文化六大领域的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生态农业方面。建成了特色、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510个,总面积120万亩,其中省级以上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92个;认定了3批共计99个衢州绿色农产品和97个衢州市绿色特色农业示范园场,获得国家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72个,有机食品21个,绿色食品14个,15个农产品获得国家原产地标记保护。开化县成为农业部命名的“全国100个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生产示范基地县”之一, 开化县、江山市和龙游县进入全省30个绿色生态农业示范县行列。生态林业方面。近几年,我们通过大力实施路域绿化、水系绿化、高标准农田林网、村庄绿化、经济林建设等一系列绿化工程,使全市的生态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全市共完成造林更新26.59万亩,建设生态公益林300万亩,森林总蓄积量达到177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1%的较高水平;全市共新建绿色通道1264公里,建成花卉苗木基地9万亩、省市级绿化示范村96个和工业原料林基地8万亩,建成城市防护林带1000亩,城、乡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全市建立了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个国家级森林公园、二个省级森林公园和48个自然保护小区,保护面积143.4平方公里。生态工业方面。坚持加快制造业基地建设和创建生态市相结合,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要求,28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共实施清洁生产项目520个。全市有8条回转窑水泥生产线配套了余热发电项目,合计装机达7.8万千瓦。在造纸、化工行业推广热电联产技术,10个热电联产项目已建成投产,合计装机近21万千瓦。近两年,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每年下降5%。生态旅游方面。衢州人文景观荟萃,自然资源尤其是生态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近年来,衢州将生态理念植入旅游发展,发挥钱塘江源头山清水秀优势,坚持“保护优先、科学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发展生态旅游,对以孔氏南宗家庙、围棋发源地烂柯山等为背景的古城文化景区,以钱江源头、国家森林公园为背景的水系源头生态旅游文化景区,以姑蔑旧地、龙游石窟为背景的姑蔑文化景区,从生态的角度整合提炼、拓展深化,建设集旅游、生态教育、科普宣传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旅游景区。全市旅游区环境达标率达到100%。生态城镇方面。“画好山水画,促进城镇生态化”,确立“盆景式城市”的特色理念,致力于做精、做美、做特城市。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中,利用江、湖、山、林等生态资源,把城市定位为生态园林城市,生态理念已融入城市规划与建设。全面开展“五城联创”活动,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全市已有100多个乡镇完成了生态示范乡镇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建成市级生态示范乡镇68个,省级生态示范乡镇4个,省级绿化示范村109个。生态文化方面。以历史文化名城为依托,挖掘衢州丰富的生态文化内涵,加快文化名市建设。编制孔子、棋子“两子”文化发展纲要,大力弘扬南孔文化中正确处理人与大自然关系的精神,提高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推出了“农家乐文化大篷车”、“国际孔子文化节”等大型活动,创作了一批反映生态衢州建设主题的文艺作品,充分展示了衢州的生态文化建设成果。

(三)完成生态市建设预期目标。经过几年的努力,衢州市生态市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完成了预期目标。一是生态示范区建设通过了国家级验收。2006年衢州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的12项基本条件和26项指标全部达到一类标准;各县(市、区)都通过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考核验收,实现了全市“一片绿”。二是污染防控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目前,衢州市、县(市、区)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全部启动,衢州市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0%;全市建成了27座乡镇垃圾中转站,近900个村开展了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农村垃圾收集处理率达到了50.2%。三是环境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近年来,衢州市先后关闭了1.24万只竹料腌塘和41家土法造纸企业、完成了12家氨氮重点企业的治理、淘汰了小化工企业60多家、拆除水泥机立窑90多条、关闭小矿山170多个、小石灰窑520多个、实施了150多个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废弃物综合治理工程。

加强领导明确措施有效保障生态市建设顺利进行

衢州市委、市政府切实把生态市建设作为事关衢州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分工,采取有力措施,有效地保障了生态市建设的顺利进行。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形成合力。市委、市政府对生态市建设高度重视,把它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每年都确定“建设一批生态示范乡(镇)村,培育一批清洁生产(绿色)企业,打响一批绿色品牌,营造一批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等绿色单位,实施一批生态建设项目,治理一批污染源”的生态建设“六个一批”工程。同时,将任务以责任书的形式分解到各县(市、区)和有关部门,再由各县(市、区)分解到基层,形成了各负其责、协同配合、统一完整的生态市建设目标责任机制,使各项任务分解到位、落到实处。

(二)编制规划,确立项目,认真实施。生态市建设的基础是林业。近年来,衢州市完成了城区森林生态体系建设规划、城市生态景观林建设工程规划、千里绿色长廊建设规划、新农村建设村庄绿化规划、100个生态示范乡镇建设规划,建立兴林富民示范村100个,森林生态保护示范村100个,绿化示范村100个等,形成了健全完善的林业生态建设规划体系。一方面,充分利用全省“五大百亿”工程、“生态省建设十大工程”、“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等载体,整合资源,突出项目的生态含量,编制、推荐项目,做到储备一批、实施一批、申报一批。另一方面,认真实施林业生态建设工程。一是实施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全市建成省重点生态公益林面积300万亩,二是实施针叶林阔叶化改造工程。全市完成100万亩。三是建设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全市建设生物防火林带1000公里。

(三)典型示范,以点带面,整体推进。衢州市在生态市创建过程中,十分重视生态示范区带动作用,努力培育一批绿色单位和生态示范乡镇和村。几年来,通过宣传发动、自主申报、强化指导、积极扶持、严格考核、表彰奖励等创建程序,全市有74家企业获省级“绿色企业”称号;建成90个省级“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饭店”、“绿色医院”、“绿色家庭”;创建省市级生态乡镇69个,市级生态示范村125个。

(四)创新思路,制定政策,完善机制。衢州市在浙江省率先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市建设的意见》、《关于生态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三农”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通过政策引导,形成工作合力,扎实推进生态市建设步伐。在激励机制上,对获得国家、省、市绿色食品证书、绿色单位称号的单位进行奖励;对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产品标准体系和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建设给予财政补贴;对实行清洁生产和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给予财政补助,对综合利用工业废物的企业落实退税政策。在投入机制上,按照政府宏观调控与社会共同参与的思路,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多方投资。在监督机制上,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执法监督管理,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监督和新闻媒体、社会各界的舆论监督作用。在群众参与机制上,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引导社会各界主动参与生态市建设,对在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与奖励;在工作经费保障上,每年安排财政专项资金用于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奖励、补助、规划、宣传、调研等。

(五)强化宣传,全面发动,营造氛围。生态建设涉及面广,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衢州市为形成浓厚的创建氛围,提出了建设“浙江绿源”的口号。通过邀请国家、省生态专家开办生态建设知识讲座和环保课。利用报纸、电视、电台开辟了宣传专栏,举办生态摄影比赛,制作宣传光碟,汇编生态建设文献,举办 “中国(衢州)生态与经济双赢论坛”,在高速公路、国省道沿线设立宣传牌,开通“浙江绿源-衢州生态市建设网站”等形式,扩大衢州创建生态市建设的影响,展示了衢州良好生态形象,打响了衢州生态品牌。

4.城市公共文明建设宣传标语 篇四

一、综合类:

1.你文明,我文明,鹏城更闻名;你添彩,我添彩,深圳更精彩。

2.文明,让我们快乐。

3.文明言行,优雅你我。

4.同住一座城,共爱一个家。

5.留下一个微笑,带走一身自豪。

6.这里的握手比较有力,这里的微笑比较持久。

7.来了,就是深圳人。(可用于机场、车站、码头等城门关口广告牌)

8.文明多点,烦恼少点。

9.美丽红马甲,文明深圳人。

10.文明接力,胜在有你。

11.深圳有你更文明。

12.温良恭俭让,深圳新风尚。

13.文明罗湖,你我同行。

14.时尚罗湖,文明之城。

15.人人都是罗湖形象,个个争当文明主人。

16.用言行扮靓时尚罗湖,以文明雕塑城市灵魂。

17.文明从点滴做起,罗湖因你而精彩。

18.创文明礼仪之城,建国际消费中心。

二、公共秩序类:

19.优雅生活不超速,成功人生不违章。

20.人让车,让出深圳文明;车让人,让出鹏城爱心。

21.没有红灯的等待,哪有道路的畅快。

22.人行,车行,文明可行;大道,小道,礼让有道。

23.迈文明步子,做礼让君子,开文明车子,过平安日子。

24.心平气和开车,幸福快乐生活。

25.道路交通瞬息万变,安全意识时刻不变。

26.人人争创和谐交通,和谐交通惠及人人。

27.违法与危险并存,守法与安全同行。

28.行车让行人,车品见人品。

29.开车互让,心情舒畅。

30.心宽,路更宽;礼让,路更畅。

三、文明礼仪类:

31.净一点、静一点、敬一点。

32.文明,是一种品位。

33.陋习从小处抹去,文明从自己做起。

34.精彩生活,一路有礼。

35.礼仪罗湖,客满天下

四、人际关系类:

36.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37.让陌生人也能看到你的微笑。

38.微笑是深圳最美的语言,文明是深圳最好的名片。

39.微笑是最合体的衣裳。

五、个性类口号,针对不同人群投放:

40.城市在成长,与他同奔跑。

41.你微笑的样子真美,你文明的举止真帅。

5.交通文明公益广告标语 篇五

2. 文明人人讲,包河日日新。

3. 情系包河碧水,共建文明家园。

4. 诗画包河,文明有约。

5. 心同文明律动,情与包河共融。

6. 一花一草成就包河美景,一言一行演绎包河文明。

7. 撸起袖子加油干,打好文明攻坚战。

8. 诗与画的品质包河,你和我的美好生活。

9. 爱包河讲文明,树新风我先行。

10. 德·行天下,爱·满包河。

11. 包罗万象天地秀,河清湖宴万木新。

12. 文明包河人人出力,包河文明人人受益。

13. 发展造就包河速度,文明彰显包河高度。

14. 我以我心爱包河,我以我行创文明。

15. 我为文明使出洪荒力,包河为我竖起大拇指。

16. 宜居宜业包河梦,知荣知耻文明风。

17. 生态滨湖大美如画,文明包河迎客天下。

18. 文明承载千年梦,生态点亮包河城。

19. 文明是包河最美的“笑脸”。

20. 志愿之城美如歌,文明新风拂包河。

21. 承千年包公正气,沐满城文明新风。

22. 包河筑梦,文明助力。

23. 微笑点缀生活,文明美丽包河。

24. 你文明,我文明,城市更闻名;你添彩,我添彩,包河更精彩。

25. 一言一行文明市民,一步一景美丽包河。

26. 巢湖流淌人文梦,文明点亮包河城。

6.安全文明公益广告标语 篇六

2. 滴酒不沾 出行平安

3. 安全意识抛脑后 事故发生忙个够

4. 生命最可贵平安是幸福

5. 礼让为先人人敬 强超抢会是祸根

6.平安藏心间 礼让应率先

7. 司机一杯酒,亲人两行泪。

8. 带上平安上路,载着幸福回家。

9. 手握方向盘,时刻想安全!

10. 停一停,畅通与你同行;让一让,安全与你相伴。

11. 驾车让一让,道路更通畅;行人让一让,心情也舒畅。

12. 时时刻刻文明通行,分分秒秒畅通无阻。

13. 酒逢知己千杯少,酒后驾车一次多。

14. 红灯行绿灯停,漫漫人生安全行。

15. 车辆乱停放,道路不通畅;车辆停放好,通行无阻挡。

16. 人生,从学步开始;安全,在你我心中。

17. 狭路相逢“让”者胜

18. 处罚违章不留情 看似无情最深情

19. 爱妻爱子爱家庭 无视交规等于零

20. 乱穿马路 失道无助

21. 超载超速 危机四伏

22. 酒后驾车 拿命赌博

7.建设文明城市管理广告标语 篇七

一、大连生态城市建设取得的经验

近几年来, 大连市在城市规划建设中, 特别注重生态文明建设,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 规划引领:生态建设让城市充满绿色活力

从2008年到现在的五年间, 大连市城建局共实施了200项重点城建项目, 总投资172亿。科学规划了以“七纵七横”为骨架的快速交通系统, 实施了围绕核心区新组团的绿色城区建设, 滨海路木栈道获得世界吉尼斯纪录……作为中国第一个被联合国授予“环境全球500佳”的城市, 大连城市生态建设一直保持着领跑者的角色。

绿地类型齐全、绿化覆盖率逐年有新提升。大连市绿地系统是由公园绿地、道路绿地、居住区绿地、附属绿地、防护绿地、风景林和海滨风景区八大系列组成的一个有机联系的园林绿化体系。

合理配置公园景区, 花园城市建设取得新成就。按照公园服务半径的要求, 合理规划建设了各类公园、游园和街头绿地, 保证居民出行500米有公园绿地。并充分利用近郊风景林地和自然资源, 建设了郊野公园、森林公园、乡村公园。

景观建设推陈出新, 不断彰显城市新活力。充分利用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 规划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人文、雕塑、民俗等各类景观和主题公园, 实现园林绿化建设与文化建设有机融合。

为填补一站式婚庆服务的空白, 大连完成了燕窝岭婚庆公园建设。并建成了以传播忠孝文化为宗旨的育德文化园, 无论是从内容还是从创作风格上无一不显示着浓厚的忠孝文化底蕴, 被大连市授予“人口文化传播基地”的称号。

2008年5月至2009年8月, 沿滨海路修建了人行木栈道。木栈道全部用俄罗斯樟子松和南美巨桉木地板铺装, 通过合理的结构和美观的造型在陡峭处设置扶栏、观景平台, 形成了人工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大连滨海路木栈道全长20.99千米, 是目前世界建造线路最长、景观最丰富多彩的滨海观光木栈道。2009年11月17日入选世界吉尼斯纪录。

(二) 决策控制:生态文明带给城市永续发展的生命力

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 城市人口也越来越稠密, 环境污染问题进一步加剧。创新发展理念、实行决策控制才能实现生态建设观念的新变化。

不断完善生活功能建设。为减少生活垃圾在储运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大连市城建局设计了新型的垃圾储运体系, 安装了13300个地埋式垃圾桶, 完成了垃圾区间集运, 14套移动压缩设备投入运行, 垃圾压缩清运率达到60%以上。国内已投产运行垃圾焚烧厂中规模最大、技术含量最高、建设速度最快的东北地区唯一一座现代化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大连中心城区垃圾焚烧发电厂。为提高环境卫生质量, 环卫作业新增了对各类市政设施、交通设施、公用设施清洗内容, 实现了环卫扫保的立体化作业。机械化清扫率达60%以上, 道路洗扫率由“0”一次性达到50%, 主城区一级道路每天清洗一次, 环境卫生水平显著提升。

坚持节能优先、环保优先, 重点抓好源头控制、工程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中, 我们把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作为生态建设的重要抓手, 全面启动中心城市生态圈工程、河流治理工程、大气污染防控等生态建设十大工程, 先后对城区自由河、春柳河实施了生态修复, 对19条明沟、7条暗渠进行了清淤, 对98处老化、堵塞的排水管线进行了修理, 城区沟河的水体质量及沿岸环境明显改善。

在城市改造和生态建设中, 我们都从城市发展和便民惠民的理念出发, 创造出了一批彰显城市特色、市民喜爱的新决策, 这些新决策在观念创新上都达到了新的突破, 为城市不断向前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生命力。

(三) 转型支点:生态文明惠及到百姓生活方方面面

提高环境承载力, 考验着政府的执政和创新能力, 政府对创建生态文明建设机制的重视程度直接决定着一个城市的生态建设水平。

对绿色的青睐和向往, 凝聚成绿色大连名片。今年, 全市加快了国土绿化步伐, 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生态建设, 扎实推进沿海防护林体系、村镇绿化、绿色通道、水系绿化、荒山荒滩绿化、生态林场规范化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为打造精品绿化环境, 仅2012年, 大连市城建局组织相关力量栽植大树、彩叶树16万余株, 建设公园33处、市民游园广场23处、登山路径及绿道6条, 对15条主干道两侧绿化进行了升级改造, 对城区各主次道路两侧缺株、少株的行道树进行了大面积补植、换植, 中心城区新增绿地90万平方米、公共绿地130万平方米。全市新建、升级30余条道路沿线绿地和38个公园。城市新增公共绿地面积701万平方米, 人均公共绿地由11.1平方米增加到13.2平方米。实施中水回收利用, 中水回用率由4.8%提高到42%、城市污水处理率由57%提高到95%。全市实现了由景观绿化向生态绿化、平面绿化向立体绿化、春季绿化向四季绿化的转变, 生动地勾画出大连的城市底色。

修复生态、增加绿量, 从城市到乡村, 生态建设不留死角。以库区、湿地、重要水源地和涵养区、沿海滩涂等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建设为重点, 加大生态建设支持力度, 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实现100%的乡镇建立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置体系。以“四化”创建和迎十二运市容环境整治为契机, 对以体育中心周边和81条道路、21个广场、68家宾馆酒店周边的市容环境进行整治工作;对中心城区20条无路灯街道实施道路照明建设工程, 保证市区亮灯率达到98%以上。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远大目标。大连市的生态文明建设, 不仅是从“建设”到“建成”的动力机制, 而且是个把生态文明做成发展增量的生态战略, 让优美的生态环境惠及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成为转型发展的坚实支点。

二、当前城市生态建设面临的形势

从对城市生态建设的理解和在城市绿化工作的实践中, 我认为当前城市生态建设还面临着许多问题。

(一) 按照建设“滨海森林城市, 生态绿色大连”的总体要求, 城市绿地面积总量要进一步扩大。

由于大连市城市绿化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 加之又是一个丘陵地区, 可利用土地十分有限, 从科学的角度看, 各项指标的提升已十分有限, 而维持现有的水平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根据近几年来每年增加的城市人口都在5万人以上这一实际情况和大连市人口的总体规划, 每年需要增加近200万平方米的公共绿地来满足现有指标。因此, 未来几年, 绿化覆盖率每年增加0.1%,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每年增加0.1㎡。到“十二五”末, 争取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5.5%,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3.5㎡。

(二) 从城市发展潮流看, 生态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许多城市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也遭遇了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困扰人类发展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 以环保、生态、人居为内涵的生态城市建设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种潮流。

(三) 从大连未来发展看, 加强生态建设任务依然艰巨。

目前, 大连市正在向东北区域性中心城市迈进。根据大连市“十二五”规划, 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5.5%, 城区人均拥有绿地面积13.5平方米。同时, 随着新城区建设步伐的加快, 新一轮城市建设和开发不可避免地要进行山体利用, 这势必减少现有的山林绿地资源。在个别区域内存在景观结构不合理, 景观破碎度较高, 景观类型分布不平衡, 斑块连通度较低等问题。按照面向未来, 着眼长远的要求, 大连仍然需要进一步拓展城市公共绿地, 加强城市生态建设。

(四) 从市民现实需要看, 构建生态宜居家园十分迫切。

随着城市建设飞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人们的生态意识越来越强, 对生活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蓝天、白云、碧水、绿树、青草是每一个现代城市中的市民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深切期待。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以人为本的理念, 政府作为公共产品的提供者, 有责任和义务为市民构建一个优美、清新、健康、舒适的生态人居环境, 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今后城市绿化发展及建设生态城市的对策建议

(一) 坚持生态功能优先原则, 将城市生态建设摆在重要位置

城市生态建设不应局限于视觉的欣赏, 而应成为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的核心, 要把发展生态建设作为解决日趋严重的城市环境问题的重要方向。

城市绿化建设作为城市环境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是平衡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在城市环境中, 由于人口的增加, 氧气消耗大, 二氧化碳浓度高, 这种平衡更需要绿色植物来维持;二是净化空气、吸烟滞尘。城市绿地对城市工业和交通所排放的大量污染气体有阻挡、吸收、滞留和过滤的作用;三是减弱噪声。植物的叶与枝条轻而柔软, 能吸收声波, 宽阔高大且浓密的树丛可以减弱噪音5d B~10d B;四是美化城市环境。城市园林绿化一般以乔灌草相结合, 配置花、草、树木, 不仅具有显著的生态作用, 而且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生态绿化通过构建多样性景观, 对绿地整体空间进行生态合理配置, 解决好保护与利用、改造与恢复的关系。

(二) 坚持整体优化为重原则, 形成“园区——绿化带——景观”相结合的布局

城市园林绿化系统是由一定质与量的各类绿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绿色有机整体。现代城市园林绿化不仅是城市的点缀, 而且被历史性地赋予了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的功能。在城市规划中不应再“见缝插绿”, 而应将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与整个城市发展规划协调起来, 因地制宜, 以普遍绿化为基础, 努力扩大绿地面积。

现代城市园林绿化把自然景观资源作为城市大环境绿化的基础。大连市自2003年开始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以来, 连续开展了大规模的城区和周边大环境绿化, 初步构筑了乔、灌、花搭配、点线面结合的绿化体系, 城市园林建设凸显“大园林、花园式、开放型、生态化”的特色, 到2012年, 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5%, 大气质量稳定在国家一级标准, 近海水质保持国家一类标准。“十二五”期间在城市中心区规划建设3~5个市级综合公园, 在规划的碧海山庄公园、泉水公园、东港公园、湿地公园等范围内, 筛选具备条件的实施。在人口稠密的核心区新建或改建2~3处公园绿地用作城市避险公园, 完善防灾设施。结合新居住区的规划, 建设50~80个社区公园;全面引进绿色道路概念。重点对全市20条主要道路:东北路、东联路、迎客路、疏港路、中山路、人民路等进行全面补植更新、调整整合, 形成绿色通廊的整体形象。对全市的主、次干道, 根据现状选择80条进行提高改造, 通过加密大乔木、充实花灌木、补充模纹等方式形成园林景观路的网络骨架;对新建道路配套建设主城区宽度不少于8米、新城区宽度不小于15米的道路绿地, 形成宏观大气的景观带。

(三) 坚持大园林格局原则, 以生物多样性为基础进行植物生态造景

城市园林绿化要以绿化资源的再利用、再循环为指导原则, 将城市与周围作为一个整体, 在市区各绿地之间以及它们与城外自然环境之间建立“绿色廊道”, 形成一个整体性的城市大园林开放空间体系, 实现城市向自然过渡。城市园林是以人工造园为基础, 人工和自然相结合的生态系统。城市的地形地貌是丰富景观的要素, 保留自然的起伏或适当挖低补高, 积水成池, 堆土成山, 以便形成异质性的绿色空间景观;防止毁坏原有林地、湿地、水系, 注意把城市中人工绿地与原有自然生态系统林地、湿地结合, 体现“天人合一”的新型自然景观。

要进一步增加物种的多样性。丰富植物种类, 加强地带性植物生态性和变种的筛选和驯化, 构筑具有区域特色和城市个性的绿色景观, 慎重引进国外特色物种。注重常绿树与落叶树的搭配比例, 按照多种植物不同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相互作用与影响, 注重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的搭配, 各种植物之间的平面距离、立体结构 (乔木、灌木、草本与地被) 及其轮廓线变化等, 通过合理种植设计, 在局部地区将园林植物的寓意和韵律予以表达, 促使植物形和神的结合, 体现绿色文化。

(四)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为建设现代化生态城市提供保障

可持续发展必须以资源与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为基本出发点, 城市园林规划也必须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指导下进行。自然界不可能无限度地承受侵害, 人类再也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 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经济、自然的协调发展。城市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 要结合城市自然资源的保护, 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 采用先进适用技术, 建设稳定的人工自然生态群落, 不断提高城市绿地定额指标, 更好地发挥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 最大限度地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改善和城市可持续发展, 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

8.建设文明城市管理广告标语 篇八

关键词:世界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机遇与挑战

世界城市是国际城市的高级形态,在全球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文明是世界城市文化结构系统中的最高层次,是世界城市文化的内核,是世界城市在实践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人文素质、精神面貌,给人的感受更深刻,更久远。随着冷战结束,两极格局解体,意识形态对抗基本终结,不同文化文明之间的冲突却不断兴起。面对世界文化文明之间的交融交锋,世界众多大国一方面力圖寻找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寻找自己的文化之“根”,另一方面也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可以预见,未来的世界城市之间的竞争注定要从经济竞争转向以精神文化竞争为核心的综合实力竞争。

一、世界城市的内涵

尽管研究者对世界城市至今尚未形成一个公认的定义,但这并不影响对世界城市基本内涵进行深入的探讨。其实,早在18世纪后叶,德国诗人歌德就提出了“世界城市”这一概念。歌德依据城市的人文精神素质和文明发展状况两个层面,将当时世界上文化文明最发达的两个城市罗马和巴黎称为世界城市。目前国际公认的世界城市包括纽约、伦敦和东京。他们具有共同的六大特征:文明化城市,人性化城市,高端化城市,生态化城市,知识化城市,国际化城市。从这些世界城市的特征,可以看出其内涵不仅强调经济上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决策力等硬实力,而且更为突出文化文明、生态环境等软实力。西方一位哲人曾说过,人的一生有两样东西是不会忘怀的,一个是母亲的面孔,一个是城市的面孔。从精神文明建设或者文化发展的角度来说,世界城市应该是人性化的城市。可以说,文化文明是世界城市的精神象征、本质表征、核心价值。世界城市市民的生活习惯、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和追求,反映了城市的风貌,折射着民族的精神。

从世界城市的内涵可以看出,世界城市的考量标准是一个全方位、多元复合式的立体体系,既包含经济硬实力,也包括文明软实力。世界城市的文明创建,在于它能够引起人们的意识、观念和思维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相应其文明创建的指标设计要全面完整,目的是为了指导发展,而不同于以往研究中的识别性目的。因此,世界城市的文明创建指标体系,其中部分指标要反映世界城市建设的共识与共性,另一部分指标则要针对具体城市的特性来构造。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每一个城市在文明创建方面都是独特的,在实践上不存在一个适合所有城市标准的指标体系。北京的世界城市文明创建目标定位,取决于北京作为世界城市的功能定位判断和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等级目标设定。因此,必须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要求出发,立足于北京精神文明建设现状,科学把握世界城市文明发展方向,不断充实和完善其目标定位。

二、世界城市的特征

美国城市社会学家R.E.帕克曾说过,城市绝非简单的物质现象,绝非简单的人工构筑物,城市是同其居民们的各种重要活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人类属性的产物。的确,在当今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一些经济、金融、贸易发达以及位于世界交通枢纽的城市,都有机会成为世界城市,但这些城市难以形成城市的人文特色、人文精神,因而难以发展为世界城市。纵观当今世界上公认的真正有魅力的国际性大城市纽约、伦敦和东京,它们的城市文明都达到了最高水平,尤其是在行业文明、创新参与意识和公德素质等方面表现更为突出。

世界城市的商业比较诚信。纽约作为美国最大的金融、商业、港口和文化中心,是最早迈入全球性城市之列的城市之一。纽约的行业文明高度发达,做到诚信经营,为顾客营造放心的消费环境,保证服务质量,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在纽约,各百货公司、超市、小商铺和购物网站都有独立的退货政策。一般而言,它们都会向顾客提供30天内“无条件退货”服务,有的甚至允许60天或180天内退货。只要在规定的“无条件退货”期限内,消费者随时有权利改变主意。即使超过了“无条件退货”期限,消费者如果能做出合理解释,部分商家也接受退货。此外在纽约逛商店不用存包,不管你逛大超市,还是逛小商铺。逛商店不存包,它使顾客体会到商店对自己的尊重、信任和友好。伦敦在1878年就建立了英国伦敦城市行业协会,1884年就成为面向全国的职业教育和资格等级考试、发证的机构。伦敦行业协会这样的非政府组织在指导监督各行各业开展文明行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世界城市的创新精神比较突出。伦敦是世界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20世纪中期以后,英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下降,在这种背景下,伦敦凭借其悠久的历史,全球统一的语言,宽容的城市精神,以及在服务业上的比较优势,以文化创意为突破口,成功保持在世界城市的顶级位置。2004年伦敦拟定了城市第一个文化发展战略。该战略确定了四个重要目标:发展优秀文化、发展创意文化、发展公众接受的文化、发展有价值的文化。文化创意产业一个最重要特点,就是其多样性,能够满足各类市民群体不同精神文化需求。另外,提倡创意概念,能够调动广大市民的参与积极性,培养市民的创意生活和创意环境,发掘大众文化对经济层面的影响,让每个市民都有机会参与精神文化创意活动。同样,纽约作为全球知识和信息交流中心与创新中心,集聚了大量的科技创新资源。纽约的创新精神文化特色在于其大众化、民间化、实践化,遍布于纽约大街小巷的各个社区居民都会非常积极参加城市的精神文化创新活动,这种参与互动形成了纽约有活力的、开放性的城市精神文化。

世界城市的市民素质比较优秀。东京既具有东方历史文化传统,又受西方文化文明影响。东京市民的公德素质教育从幼儿园抓起,从小就开始培养良好的个人素质和行为礼仪规范。男性出门工作多是西装革履,女性出门梳妆打扮、仪表优雅。人们之间的对话总是彬彬有礼、温文尔雅。在大型商场或是公共场所,所有的人在上下电梯时都会自觉的站在电梯的左侧,把右侧一个人的空位留给有急事需紧急上下楼的人们(日本人习惯左侧通行)。东京的交通秩序井然,这与驾驶员的礼貌和文明素养有着直接的关系。东京政府采取强化垃圾分类回收,广大市民主动积极配合,使得家电、电脑、家用轿车等废物获得了重新再利用,大大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伦敦“公德”观念的发展较早较成熟。伦敦最有名的公德首推排队,伦敦人排队和守规矩的习惯从幼年就开始受到训练,甚至可以说凡有英国人在的地方,就有排队的现象。伦敦下班高峰时间,地铁车站里人也很多,但没有见过一哄而上的。

纽约、伦敦和东京等在行业诚信、创新精神和市民素质等文明发展方面的突出特点正是世界城市在文明活力、社会文明环境、生活文明环境等评价指标体系方面的集中体现,也恰恰是北京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中最所欠缺的部分。北京今后在服务世界城市建设,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要着重借鉴吸收这些方面的特点。

三、首都精神文明创建在世界城市建设中的功能作用

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提升首都社会文明程度、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服务市民群众、密切党群关系,推进行业文明和创造和谐社区环境等方面显示出巨大的作用,为推进首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而世界城市的提出,更是赋予精神文明创建新的作用。

1.为建设世界城市筑建共同思想基础

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就没有统一认识、统一行动的精神支柱;没有共同的精神支柱,“三个北京”和世界城市建设很难有效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能够凝聚整合社会力量、统一思想、形成发展动力,进而破解建设过程中的难题。

2.为建设世界城市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建设世界城市是北京在新形势下提出的新发展思路,在建设过程中,如何在理念、思维、方法和技术上有所突破,需要改革魄力。而精神文明创建能够激发全市人民干事创业的热情,增强信心,为建设“世界城市”提供无穷精神力量。此外精神文明创建还能够感召全市人民建言献策,营造和谐的舆论环境,培育文明的道德风尚,创造良好的文化发展条件。

3.为建设世界城市提高市民素质

建设世界城市需要高素质的人力资本,这一群体既要拥有社会道德,也要具备创新意识。精神文明建设说到底是做人的思想工作,创建工作不仅能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而且还能够推动学习型城市建设,丰富市民科学文化素养。

4.为建设世界城市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9.公益广告讲文明树新风标语 篇九

2. 心向党爱劳动有礼貌。

3. 全社会行动起来,关心爱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4. 全社会都要关心支持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5. 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6. 生活没有彩排,人生也没有彩排。

7. 总会有些时候,满心期待换来的是失望或者是不体谅。

8. 环顾四周,是乎只有你自己在徘徊。

9. 努力了好像还是看不见希望。

10. 你甚至一度认为,没有人比你更加的不如意了。

11. 渐渐的,你会开始不自信不勇敢不愿向前。

12. 然而,每当这个时候,你都能在心中听到一个声音,清晰而见、再来一次。当生活的哨声响起,

13. 再一次,选择责任与担当。

14. 再一次,为成长积蓄力量。

15. 再一次,只为追逐的梦想更近些。

16. 生活没有彩排,人生也没有彩排。

17. 总会有些时候,满心期待换来的是失望或者是不体谅。

18. 环顾四周,是乎只有你自己在徘徊。

19. 努力了好像还是看不见希望。

20. 你甚至一度认为,没有人比你更加的不如意了。

10.讲文明树新风的公益广告标语 篇十

2. 疾病从口入,事故由松出。

3. 绳套松逮不住恶狼,制度松防不了祸患。

4. 好猎手离不开钢枪,好队伍离不开规章。

5. 制度不全,事故难免。

6. 光讲不动,于事无用。

7. 安全措施订得细,事故预防有保证。

8. 途中无事故 等于高速路

9. 居安思危 莫忘交规

10. 大意招祸 小心得安

11. 车行高速路 注意限车速

12. 维护交通安全关爱生命久远

13. 十字路口易闯祸一慢二看三通过

14. 开违章车 流事故泪

15. 找点空闲找点时间交通法规经常看看

16. 赌,败家的源头酒,肇事的祸首

17. 遵章路上走 安全伴你行

18.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交通安全从我做起

19. 驾车遵章行 爱拼不会赢

20. 安全最佳效应平安共同心声

21. 生命无返程 切莫逆向行

22. 莫道行车易 违章难平安

23. 心中交规严 眼前路自宽

24. 拒酒千里外 安全万里行

25. 交规脑后 事故眼前

11.生态城市规划中生态文明建设初探 篇十一

关键词: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

生态城市建设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是人类文明历史文化的传承和积淀,反映着一个国家、民族、地区的文化。城市是以人为主体的一个生态系统,是由社会、经济和自然界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要构建生态文明城市,必须加强城市文明生态的创建和规划。

一、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

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是落实科学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能够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而且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和精神实质,体现了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治民主和文化繁荣的统一,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其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方式的必然要求。我们经济的高速发展几乎都是以环境污染加剧和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以及生态破坏为代价的,这样的发展损失其实是惨重的,近年来发生的气候变暖、沙尘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现象,都与生态破坏有关,大自然正在以她特有的方式告诉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从高能耗、低产出、污染严重的工业文明,走向高效率、高科技、低消耗、低污染、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健康持续的生态文明,是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和谐发展道路的唯一的出路。也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方式的必然要求。

再次,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可以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当前,很多城市存在水污染、大气污染、生活垃圾等污染现象,成为制约城市升级和发展的瓶颈。因此,立足当前,从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突出问题着手,加快推进环境保护“民生工程”建设,不断优化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着力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广的绿地蓝天、更多的碧水青山、更好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生态文明城市规划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起步较晚,于上个世纪80年代才引入生态文明城市创建理念,但近年来,发展近年十分迅速,吸收和借鉴了国外一些国家的先进发展理念,打造了适合国内发展的独立的文明城市规划和创建理念,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1999年海南率先获得国家批准建设生态省,2001年吉林和黑龙江又获得批准建设生态省,陕西、福建、山东、四川也先后提出建设生态省。约有20多座城市如广州、上海、昆明、成都、贵阳、长沙、扬州、威海、深圳、厦门、铜川、十堰等都分别开展了生态文明城市规划和创建。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态城市规划方面的一些相关的政策法规还不够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规划和发展。实践经验积累不足,很多领域还存在着只片面的追求经济的发展,忽视了环境的保护,和生态资源的循环利用,使得有些城市规划的功能结构单一,城市的生态建设滞后。因此,城市的生态化必须摆上重要日程。

三、全面推进生态城市建设对策及建议

1.制定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规划。立足当前,谋划长远,制定生态文明城市未来的长远和可持续发展。规划既要根据环保部门创建生态文明城市的具体要求,又要紧密结合当地实际进行编写,体现出本地城市风格特色和吸引力。生态文明城市规制要与本地中长期发展规划相衔接,确定城市的主体功能和生态功能,集中力量解决好当前环保生态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2.加强对自然资源的管理。要把自然条件和城市的特色结合起来,严禁乱砍、乱伐、乱占等违法行为,坚决杜绝城区周边丘陵和山头黄土露天现象。要充分利用的河流等水利资源,建设沿河沿江景观带,保障沿江两岸有一定绿化和景观,注重提高群众生活品质,丰富文化生活内涵;进行湿地开发与保护。湿地建设不仅可以丰富城市景觀,还能为市民提供近水、娱乐场所,在降低城市热岛效应的过程中,水面也发挥了作用,同时,湿地中的生物多样性对生态平衡也有重要的作用。

3.加强城市绿地建设。城市绿化是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重中之重,对于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地方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实现林在城中,城在林中,着力增加绿化总量和绿地总面积,城市的街区绿化、园林绿化、通道绿化、市域周边的环境绿化都要抓好。有条件的城市还要从单一的地面绿化向平面绿化、垂直绿化、屋顶绿化等立体绿化转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着实抓好国道、省道、县乡公路的道路绿化,下大力气打造绿色文化长廊,提高森林和绿地覆盖率,为城市文明发展打下基础。

4.推行低碳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造“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发展产业链条,根本改变“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按照高投入、高科技、高回报、低污染的“三高一低”的原则,招商引资,引进项目。同时,加强绿色、环保、低碳的生活方式宣传,把生态文明城市规划的理念融入日常生活之中。

5.完善生态文明城建设的法律法规和一些相关规章制度。健全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综合评价体系,出台和完善一些地方性法规和保护环境发展和生态平衡的规章制度,加强对环境质量监控、污染物总量减排、资源能源节约、生态环境治理、清洁能源推广、再生资源利用等相关生态文明指标的法律监督和行政监管,对破坏环境和生态平衡等一些违法现象严厉打击。

12.建设文明城市管理广告标语 篇十二

1 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实现洛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赖生态环境的保障与支撑。“十五”以来,洛阳市以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环境质量,改善投资环境为重点,依托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大规模开展了生态环境治理、植树造林、荒坡绿化、水土流失治理等生态工程建设活动,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但洛阳市人均占有林地面积仅0.093 hm2,人均占有森林蓄积仅4.48 m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市水旱灾害频繁,水土流失面积仍达104.44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68.7%,每年因水土流失而直接注入黄河泥沙350万t;城市环境空气污染尚未得到根本控制,地表水市区段水质污染严重,地下水不同程度受到污染,城市环境噪声污染严重,这些问题已成为洛阳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城市森林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城市生态安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快城市森林建设,发挥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及吸尘降噪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能有效改善生态环境,极大地减少洛阳当地水土流失,对于减少黄河、淮河及长江等下游河道的淤积,进而防控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保障流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加快洛阳城市林业建设既是满足河南乃至中部区域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需要,也是中原城市群开发的重要生态屏障和窗口。

2 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城市绿色经济发展的需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弘扬和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方面所取得的重大创新成果。城市森林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其一,城市森林能为社会提供丰富的林产品,特别是花卉和苗木已经成为许多城市周边地区的支柱产业;其二,城市森林建设已成为各地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质和竞争力,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对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和优化投资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并带动旅游、房地产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城市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绿色经济的发展直接依赖于生态优势,生态优势是发展绿色经济的基础和保障,森林资源的价值是绿色GDP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森林能够降低城市热岛效应,从而能够减少城市在夏季由于空调而产生的电力消耗,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渴望回归到森林中旅游观光、休闲健身、亲近自然。这种绿色消费已开始成为时尚,能为社会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因此,林业在满足人们消费需求的同时,也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3 打造“中西部最佳人居环境城市”的需要

建设“新型工业城市”和“中西部地区最佳人居环境城市”,再造一个新洛阳,在中原城市群竞相发展中走在前列,是洛阳市委、市政府为落实中央关于中部崛起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决策,城市森林是向国内外展示现代化和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窗口。加快城市森林建设,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洛阳发挥城市功能的重要基础,也是建设生态城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项基础工作。截至2009年年底,洛阳市建成区绿地面积4 774hm2,城市绿地率为32.94%,绿化覆盖率是38.2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0.13 m2,道路绿化普及率达99%以上,基本形成纵横交错、覆盖全城的道路绿化体系。这些成绩不仅美化了城市,有效改善了城市形象,而且提升了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优化了人居环境和经济发展环境,为洛阳赢得了声誉。但洛阳城市森林依然存在着总量不足,分布不均,植物配置和结构层次单一,没有构成复合稳定的植物群落,绿化美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缺少成规模的环城防护林带,城郊森林公园需进一步完善等问题。

4 满足人们生态文化消费的需要

生态文化是反映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的一种社会文化。城市森林文化是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洛阳市是“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是我国优秀的旅游城市,景观资源极其丰富,人文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随着洛阳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生态文化需求日益高涨,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需求层次正发生深刻变化,城市森林建设对于促进社会进步、提升城市品位、满足人们休闲旅游、回归自然的时代需求有着重要作用。发挥林业的文化功能,建设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林业科技馆、城市园林等森林文化设施,保护好旅游风景林、古树名木,充分挖掘森林文化、花卉文化、湿地文化、野生动物文化、生态旅游文化、特色果园文化等发展潜力,以丰富生态文化内涵,满足人们休闲、旅游等活动需求。

5 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

13.文明城市创建标语 篇十三

1、一言一行讲文明,做人做事讲诚信!

2、手牵手共建和谐,心连心同讲文明!

3、优化南昌文明环境,打造现代文明城市

4、只有文明的市民,才有文明的城市!

5、人人都是文明城市创建参与者,个个都是文明城市创建主力军!

6、说文明话以“诚”为尺,做文明事以“法”为度!

7、树文明新风,创文明社区,建文明城市

8、和谐昆明你我创建 文明出行一路平安

9、实践基本道德规范,争创全国文明城市

10、继承传统美德,弘扬时代精神!

11、争当文明市民,争创文明家庭,为创建文明城市作贡献

12、市民素质高一分,城市形象美十分!

13、创建文明城市,共建和谐昆明!

14、弘扬南昌城市精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15、每天文明一步,城市精彩十分!

16、你心我心,文明同心;你行我行,和谐同行

17、携手奉献爱心,共铸南昌文明!

18、文明城市,温馨家园,创业乐园

19、道德新风与你同行,文明礼貌从我做起!

20、共创全国文明城市,同享文明幸福生活!

21、文明从脚下起步,创建自你我做起

22、遵守市民文明守则,完善城市管理秩序!

23、以文明求发展,以发展促文明!

24、全民动员,攻坚克难,为昆明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而努力!

25、你文明,我文明,城市更闻名;你添彩,我添彩,城市更精彩

26、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建文明城

27、文明创建重在行动,树立新风贵在坚持!

28、创全国文明城,做文明南昌人!

29、创建文明城市,()全面构建和谐社会

30、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营造百姓温馨家园!

31、文明用语从我说起,文明举止从我做起。

32、带着平安上路,载着幸福回家!

33、文明是城市之魂,美德是立身之本!

34、本地人外地人都是一家人,故乡他乡都是创业之乡。

35、同爱姑苏古城,共建文明家园

36、文明从脚下起步,创建从你我做起!

37、做文明市民,建文明工地,创文明城市

38、文明你的语言,优雅你的举止。

39、除了汗水,什么都不要带走;除了脚印,什么都不要留下。

40、履行市民文明公约,遵守市民行为规范!

41、我们在创文明城市,您准备好了吗?

42、人人动手参与创建,个个争当文明市民!

43、倡导文明新风,共建美好家园

44、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文明行动就在身边

45、做文明市民,创文明单位,建文明城市

46、全面动员,全民参与,积极争创全国文明城市

47、人人参与文明创建,个个争当文明市民

48、全市人民万众一心,合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49、文明城市大家创建,文明成果人人共享

50、讲文明,您平凡而伟大;献爱心,您美丽而可敬!

51、南昌是我家,文明靠大家!

52、告别生活陋习,倡导文明新风,建设美好南昌!

53、全民齐建绿色家园,万众共建天堂昆明

54、做文明南昌市民,展英雄城儿女风采!

55、争做文明市民,创建文明城市

56、知荣辱、树新风、创文明

57、人人都是投资环境、处处皆为城市形象

58、维护社会公德,遵守职业道德,弘扬家庭美德!

59、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勤俭自强、团结友善、敬业奉献

60、文明城市靠你靠我靠他,和谐环境为你为我为他!

61、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

62、构建和谐社会环境,创造美好生活家园

63、人人都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贡献力量!

64、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建设现代文明都会

65、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以德治市,彰显文明新风!

66、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创建一流城市文明!

67、家家争做文明家庭,人人参与创建活动

68、规范文明行为,塑造文明形象

69、文明骑车、文明驾车、文明停车、文明乘车!

14.文明城市创建标语 篇十四

1.创建文明城市,努力实现“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泰州”宏伟目标!

2.深入推进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扎实开展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3.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努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市!

4.创建为民生,创建求发展,创建促和谐

5.全面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积极打造爱心泰州、礼仪泰州、诚信泰州、文明泰州

6.遵循道德规范,维护公共秩序,倡导人文关怀,弘扬文明新风

7.泰州文明,我的责任!文明泰州,从我做起!

8.创建文明城市,争当文明市民,我为泰州作贡献!

9.扎实推进“五城同创”,共建和谐美好家园!

10.创优美环境,创优良秩序,创优质服务!

11.说文明话,做文明事,当文明人,创文明城!

12.广泛开展百万市民学礼仪活动,人人争做知礼明礼习礼达礼的文明使者!

13.践行文明礼仪,追求高尚人格,提升道德水准!

14.塑造爱心城市形象,彰显祥泰之州本色

15.存好心、干好事、做好人、弘扬好风尚,争当一个有道德的“四好”泰州人!

1、什么是文明城市?

文明城市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阶段,坚持科学发展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市民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较高的城市。文明城市称号是反映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综合性荣誉称号。文明城市是最具价值的无形资产和重要的城市品牌。

全国文明城市的申报条件是什么?

申报全国文明城市必须具备以下六个条件:

一是获得并保持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荣誉称号;

二是申报前连续两年人均GDP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是申报前12个月内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无严重违纪、违法犯罪;

四是申报前12个月内未发生有全国影响的重大安全事故、重大刑事案件;

五是申报前完成国务院下发的节能减排任务;

六是未发生非法出版、制黄贩黄、侵权盗版的恶性事件。

4、全国文明城市的评选标准是什么?

全国文明城市的评选标准有八条: 组织领导坚强有力,创建工作机制健全;思想教育深入细致,道德建设扎实有效;创建活动蓬勃开展,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党政机关廉洁高效,社会风气健康向上;科教文卫体稳步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治安良好,社会秩序井然;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生态环境优良;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1、什么是文明城市?

文明城市是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市民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较高、发展和谐的城市。文明城市称号是反映城市整体文明、和谐水平的综合性荣誉称号。

2、文明城市的基本指标包含哪几个方面?

文明城市的基本指标包含: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正公平的法治环境、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扎实有效的创建活动。

公民基本道德:公民基本道德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创建文明城市的意义: 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是践行“三个代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是一项功在当代、泽及子孙的惠民工程,它能实现环境改善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对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提升城市品位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能为人民群众营造一个天蓝地绿、水清花香、优美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是顺应民心、合乎民意的为民工程。

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广泛开展市民健康教育活动,加大公共场所、食品卫生、传染病防治、病媒生物防制等工作力度,倡导卫生文明新风,能进一步提高市民健康素质。

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进一步加强市容环境卫生和环境保护力度,完善城市基础建设,能提高城市知名度,优化投资环境,加快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的步伐,从而全面推进我市经济的发展

创建文明城市的条件:

1、以防病为重点目标,提高公共卫生整体水平。要以治理公共卫生环境为突破口,坚持不懈大搞室内外环境卫生,有效治理环境污染,保持清洁优美的市容环境。把以灭鼠为重点的除四害(老鼠、苍蝇、蟑螂和臭虫)工作做深做细做扎实,切断四害引发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加强食品卫生、公共环境卫生和饮用水卫生规范管理和监督检查

2、以完善城市环卫基础设施为重点,提高公共卫生管理能力。注重长短远近结合,抓紧抓好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的建设,显著提高城市污水、垃圾处理率。在城市规范和建设垃圾箱、垃圾收集点和公共厕所,加快城市环境卫生设施建设步伐。大力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推进清洁生产,发展集中供热,建设烟尘控制区和噪声达标区。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切实加强对重点企业、重点区域和重点流域的环境监管,严肃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坚决防止各类环境事故的发生。

3、立足统筹城乡发展,注重整体提升。在抓好创建卫生城市工作的同时,以点带面,城乡联动,拓展新领域、扩大覆盖面,继续深入开展创建国家卫生村镇和省级卫生先进单位的活动。创建卫生村镇,要深入开展农村改水改厕改灶工作,移风易俗,讲究卫生,改变农村地区落后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解决“柴草乱垛、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禽畜乱跑”等五乱现象,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各市在全国即将开展的新一轮“国家卫生村”开评时,要争取榜上有名,不能落空。创建卫生先进单位和大型企业工作要进一步巩固成果,提升水平,向卫生先进社区延伸,整合社会资源,创新体制机制,调动社会力量,尽力提供好的条件,努力建设环境优美、欢乐祥和、治安良好的新社区。单位和居民小区内要落实责任制,动员广大群众,使环境整洁,卫生设施完善,道路硬化,路面平整,绿化美化好。

4、全面普及健康教育,重视公民基础行为习惯的培养,革除陈规陋习,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营造积极健康的人文环境。切实将爱国卫生工作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以法律的形式倡导爱国卫生工作,约束和规范个人行为,赋予爱国卫生工作新的内涵、新的生机和新的活力,推动社会卫生管理实现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八荣八耻是:

15.建设文明城市管理广告标语 篇十五

社会生态文明的基本原理是用生态系统的哲学统一性的观点和原理去认识生态发展中的本质问题, 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角度, 用哲学的“科学的认知观”来看待社会生态文明的基本建设问题。自然文明与生态文明是基本相辅相成、统一辩证存在的。而人作为自然界客观存在的个体, 其基本的目的是建立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统一和谐的基本关系, 在满足于人类生存发展需求的基础上, 构建生态文明型社会, 用清晰的逻辑辩证观点来看待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界的变化, 崇尚于基本生态世界的完整性, 将生态文明价值观点运用到基本的社会发展当中, 构建协调化的社会生态文明体系。

二、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价值体系

1. 树立清晰的生态思维认识

根据生态发展的过程总结有价值的思想认识观念, 从历史中吸取养分, 对生态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案例进行研究探讨, 并将社会生态建设的基本思路运用到基本的生态体系建设过程中, 在满足社会生态文明多元化发展的同时, 对社会生态文明价值体系进行多元化的思考, 找到基本的逻辑链接点。

2. 对思想观念进行准确的思想价值定位

树立客观性的生态哲学价值认知, 从实际角度出发去看待生态社会发展的历史。对于生态文明发展长河中的著名事件及人物不能盲目随从, 要深入研究所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对历史的贡献, 客观分析。对待生态问题在实事求是的思想基础上要“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经过认真思考之后再为实际应用。

3. 深刻认知生态哲学的历史发展规律

要深刻认识到生态哲学发展的随机性和无序性, 遵循发展的规律。历史的结论不一定是最完美的, 但是历史的经验一定是最有效的, 纵观生态文明历史我们发现, 目前面临的生态危机并不是因为人成了中心而导致的, 而是在这个以人为中心的思路中因为现实的困难与人的操作不当出现扭曲, 产生了一种不适应社会发展的生态危机。所以在促进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 对生态价值目标进行着重分析, 找到关键思路, 是构建社会生态文明思想体系的必要途径。

三、城市园林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辅成关系

1. 园林建设区域的选择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

在城市园林建设的过程中, 对园林建设的区域进行规划性布局, 做好环境影响评价, 不仅是提高园林城市功能的有效办法, 而且也是落实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措施。在符合生态文明建设价值纲要的背景下, 园林建设区域位置选择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好园林与城市形态的配合度, 在满足于城市发展功能的前提下, 最大化地发挥出园林的城市点缀效果和城市休闲的价值属性, 在满足于多元化城市空间发展的前提下, 做好园林的整体规划设计, 对园林环境及景物陈设进行提前布局, 防止园林生态价值与城市功能价值矛盾局面的发生。同时良好的园林区域位置更加便于公众的放松与休闲, 增强公众的生态价值享受, 陶冶民众的价值情操, 有利于引导公众参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2. 园林情态体系的打造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

在园林建设的过程中选好城市园林的位置, 满足城市功能的发展是城市生态文明的第一要求, 同时在生态园林建设的过程中, 做好园林的价值情态体系规划, 满足于园林立体化景物特色打造的需求对生态园林建设, 有着更加重要的作用。生态城市园林情态体系的打造首先要满足于园林的价值定位和城市功能的要求, 明白园林建设的目的和园林建设的价值, 树立清晰的价值思维, 满足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 其具体的情态体系还要满足城市园林的规划, 选取什么样的景物作为园林的特色表现, 以什么样的景物搭配原则来满足园林的视觉享受等需要。在生态园林情态体系塑造方面也要打造园林的景物抒情意象, 通过什么样的景物表现什么样的情感, 以什么样的建造手法, 打造独具一格的园林特色, 最大限度上满足生态园林的城市功能定位, 为更多的城市居民提供自然情感的价值享受。在民众享受其良好生态园林价值情态的同时, 还要满足于自身愿景的渴求, 激发民众参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兴趣, 共同为城市园林建设出力。

四、公众参与城市园林生态文明建设机制

1. 公众参与城市园林建设的机制

现代的城市公园是城市居民放松和心灵休憩的场所, 是城市民众感受自然情调的重要平台。因此, 在现代城市园林建设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民众集中地参与进来, 而且还需要结合民众的需要做好集中的景物设计建设。城市园林景观要根据周围的景观形态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塑造。在塑造的过程中需要协调多方面的因素, 人与绿地之间, 人的灵魂与绿地之间, 都要讲究协调配合, 其具体的塑造方法取决于设计者对自然的感悟和设计者自身的文化素养。要构成一定的层次感, 就需要与地域性的历史景观、文化景观、人文景观、进行充分的融合, 通过一定层次的搭配, 来构造视觉的景观享受, 把人文气息、自然气息、景观气息充分地融合到一起, 给人以唯美的视觉盛宴。

2. 公众参与城市主题图景的建设机制

城市园林生态建设的首要问题就是城市结构布局中主题图景的展现和主题景物的设计, 在现代化城市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结合城市民众的意愿来建设城市的生态文明主题图景, 而且还需要根据生态文明的价值内涵打造主题景物。在主题图景的设计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对周围自然环境的借用和地域的连续性, 通过自然的视觉对比和风格搭配, 与周围的自然景物及环境达到共生的生态效果。与旧景观共生需要在设计建造的过程中, 充分考虑周围的景观元素, 把一切审美的视觉元素集中起来, 进行协调的搭配, 使其与旧景观形成默契, 从视觉共生的角度充分地进行对比, 保持一致性。在建造的过程中充分融入旧景观的文化气息, 把不同的气息融合到一起, 让新旧景观保持文化气息的相似, 充分展现本城市的生态文明。

3. 城市生态机制建设的公众参与方式

依据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公众要全方位地参与到城市园林建设中,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求公众参与城市生态文明的实物建设, 而且更需要社会民众充分参与到城市生态文明的民主决策和体系的建设当中。政府作为引导城市文明建设的客观主体, 在引导城市生态文明文化价值体系建设当中, 不仅要激发市民的积极性, 使民众群策群力地参与到生态民主政治决策当中, 而且还需要调查城市民众对生态建设的建议, 通过召开听证会、研讨会等方式, 选择民众代表, 进行建设机制的探讨。同时立足于社会实际调查, 走进基层, 走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线, 调查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情况, 汇总民众意见, 调整建设方式, 从而满足城市公众的集体意愿。

城市园林建设不仅需要结合具体的情况进行体系化建设, 而且还需要群策群力, 在符合民众意愿的基础上, 调整建设方向和建设模式, 搞好政府与群众的主客体关系。在做好城市生态实物建设的同时, 推进城市生态文化建设, 汇聚城市功能的发展, 使其满足于人们的精神建设需求, 从而使得城市生态文明在建设的过程中得到不断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在满足于物质文明的同时, 更加注重生态文明的绿色享受, 城市园林建设成为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城市园林的合理规划和地域的有效布局, 不仅是提高城市生态文明物质体系的有效措施, 同时也是促进绿色健康城市建设的重要方略。伴随着城市生态文明的建设及社会生态文明文化体系的不断完善, 社会公众参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也在不断提高,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需要, 着力探讨社会公众参与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的机制, 为城市园林建设生态发展提供思路。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公众参与机制,园林建设, 现状分析

参考文献

[1]褚茜.江苏省城市园林地被植物资源调查与应用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 2012.

[2]谷树忠, 胡咏君, 周洪.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J].资源科学, 2013.

[3]马玲.金华市乡土植物在园林建设中的应用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 2010.

16.建设文明城市管理广告标语 篇十六

[关键词]城市发展 精神文明建设 素质教育

[作者简介]张爱阳(1973- ),女,湖南衡阳人,上海理工大学学生处秘书(正科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管理科学。(上海 200438)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4-0094-02

高等院校与城市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目前上海市的高等教育呈现“大教育、大科技、大人才”的良好局面,教育的主题正向着“突破、创新、跨越”发展。2004年,上海市以实施教育综合改革试验为抓手,突出体制、机制、政策创新,强化教育内涵建设,加快布局结构调整,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全面推进上海教育新一轮改革和发展,积极打破“围墙”,构建起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城市定位相匹配的现代城市国民教育、现代城市终身教育、高校知识创新等三大教育体系,全面向社会化教育的方向迈进。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不但是教育发展的方向,也是建设文明城市的基本要求。高校与城市在经济领域实现互动、在推动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还必须在精神文明建设领域实现更大的突破。精神文化创建工作的好坏,直接决定和影响着一个城市或者一座高校的精神风貌和发展方向。城市像一座大熔炉,同时又是一个大的实验场,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物质追求冲击着人们思想的关键时期,精神文明建设比以往承载着更多的重任。高校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必须更加富有开拓精神,敢于探索和创新,形成自己的精神文明特色,为高校和城市综合素质的提高贡献力量。

一、培植大学精神,提升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

面对如潮涌来的市场化的巨大压力,在城市化进程中慢慢磨合的大学,开始进一步释放视野和空间,融合城市精神,探索21世纪大学教育的精神实质,培植教育发展的人文内涵。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是高校文化底蕴、专业特色以及学生素质的综合体现,因此,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不仅涵盖面广,而且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

(一)德育本位

高校承担着培养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铸造社会中坚力量的重任,对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关键性、导向性、示范性和超前性的作用,因此,高校应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首善之区”。而德育本位建设,则是大学精神文明建设的原则和理念。

面对新的社会形势和评价标准,大学生德育教育面临着巨大挑战。传统的美德教育能否适应形势,推陈出新,是高校德育本位建设成败的关键。

1.对高校而言,德育教育是一种校园文化内涵的体现,同时也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关键。高校必须为德育工作提供有利的环境,这是一种既结合社会,又超越社会世俗的文化环境,有着更高的层次追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应打破围墙,积极寻求与社会的契合点,不能脱离社会,成为纯粹的象牙塔。但是,良好品德的培养必须有一定的制度和特定的文化环境,只有与社会生活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才有利于大学生的人文思考,有利于从社会中寻求对比和参照,最终实现高等教育的精神实质:理想、信仰、科学。

学校承担着培养环境设计师的责任,不仅要建立严格完善的制度,同时必须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教育工作者,让他们身体力行,给大学生予以人生观、世界观的正确指导,引导学生自发、自觉地营造一种追求真理、追求信念的环境。

2.高校教育工作者对高校德育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德育教育质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施教者的态度和理念。因此,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建设一支既有渊博的专业科技知识,又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一流师资队伍,对于推进高校的德育建设,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大学德育工作仍然存在着重重困难,理论的发展完善和现实的收效甚微形成了巨大的落差。新的道德评价标准和旧的道德观念间的冲突使许多教育工作者陷入困顿。

首先是关于道德的理解。长期以来,我们对于道德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过多的政治色彩、行政色彩、规章色彩,缺少了人性化和理性化的内涵,把“家长式”的教育理念不自觉地带入现代的素质教育中,从而造成了矛盾。道德教育必须摒弃工具化、规章化和政治化,运用更利于接受、更符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方法和理念进行。其次是运用道德教育的方法。道德教育的方法、载体对德育效果的影响很大,现实中,陈旧的道德教育理念和方法与受教育对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因此,教育者必须加强理论研究,提高对社会和大学生心理的认识,对症下药,引导受教育者陶冶情操,全面提高个人道德素质。

3.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说,要强化责任意识。要使受教育者由被动到自发、自觉地接受道德教育,并在实践中积极贯彻实施。道德教育、人文精神的建构,固然少不了宣传和教育,但是,宣传和教育只有建立在自觉的责任意识之上,才能避免成为短暂的运动。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人文教育,知道“学会正确地做事比做正确的事”更为重要。

(二)推进素质教育

大学生是高校精神文明最广泛的承载者,大学精神文明层次的高低与大学生素质的高低密切相关。因此,推进素质教育,对于促进高校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人类学角度看,教学的本质在于传递人类的生存艺术。人类生存艺术追求的是既好又轻盈的生存状态,即哲学上所说的自由,这给开展素质教育以启示。

现代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因此,素质教育要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是人的主体性。进入高校前,大多数学生所接受的都是填鸭式教学,他们在掌握了更多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忽略了其他能力的发展,这给高校素质教育带来一定的难度,但是,大学具有能力拓展的文化环境,只要加强正确引导,就能实现学生能力上的飞跃。如加强班团建设,扩大社团活动领域,开展多种类型的知识讲座,等等;二是人的情感性。任何教育活动都应该是伴随着爱心、关心和荣辱心展开的。大学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现实限制,许多同学的自我调节、自我约束以及自我发展的能力还比较欠缺。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放低姿态,以更利于接受的方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在一定的制度约束下,引导他们用“自我修正”的心态逐步完善自己;三是人的发展性。人的发展是个性化过程,班级整体教学往往会重共性而轻个性,在同等条件下造成学生享受教学资源不平等的情形。虽然学界一直呼吁用全面的眼光看待大学生教育,倡导个性发展,但多数教师仍以成绩论优劣,再加上教育评价体系的先天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大学生发展个性的积极性和自信心,阻碍了学生素质的提高。

要推进素质教育,必须改革相对滞后的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对教师来说,提高文化底蕴,增强个人素养是当务之急。教师应成为博学多才、见多识广、具有较高人文素养和扎实文化功底的学者,不仅要通晓各种文化历史名著,还要了解哲学、人文、艺术、历史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形成理性思维、创新观念和富存魄力的独特人格。

二、以城市文明单位创建为载体,全面推进高校精神文明建设

在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中,高校应以城市文明单位创建活动为载体,紧密结合实际,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创新、求真务实,不断深化内涵建设,加强长效管理,不断激发和增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活力与动力。

1.加强理论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对国际国内变化的新形势以及高等教育发展的新任务,如何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穿到高校各项工作之中,将理论学习教育引向深入;如何在师生员工中开展有声有色的思想宣传教育活动;如何运用各种宣传阵地、新闻媒体来达到外树形象、内聚人心的目标。在文明单位创建活动中,高校应围绕这些问题,不断研究和探索,积极寻求载体,推进理论学习的不断深入,并紧密结合高校改革发展实际和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实际,围绕高校中心工作,加强理论武装,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的重要会议精神结合起来,同“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强校”理念结合起来,同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的政治理论素养。

2.大力加强师德建设。要把教师思想道德建设放在突出的地位,确立体现时代精神的师表形象,树立精于教书、勤于育人的教师形象,深入开展“同学心目中的好老师”“教书育人标兵”“文明岗”的创建活动。师德建设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师的人格是教育事业中的一切,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有益于年轻的心灵的阳光”,“教育者的道德对于年轻心灵的影响,是教科书、道德箴言、一整套奖惩制度都无法取代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担负着传递人类文化知识、思想观念的光荣社会职能。他们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把人类社会长期积累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丰富经验与当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以及与一定社会关系相适应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传授给学生。可以说,教师道德直接影响学生心灵的塑造和品质的形成,学生的道德水平如何,很大程度上要看教师的道德水平如何。

3.整合校内资源,重视网络和电子传播,加强舆论宣传工作。在文明单位创建活动中,高校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舆论阵地,加强对高校的战略发展规划、学科和队伍建设规划、校园规划以及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成就的宣传报道。大力加强对高校先进集体、先进人物的宣传,充分挖掘师生员工中的先进事迹和闪光点,开展爱岗敬业教育,凝聚人心、弘扬正气,增强师生员工的使命感和荣誉感,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要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多层面、多形式的舆论宣传工作,调动全校师生员工的积极性,营造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氛围。

同时,面对网络时代的机遇和挑战,要积极改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发挥信息网络技术优势并结合思想政治工作与网络传播的特点,把思想教育工作网站建设成为从形式到内容上都具有强大吸引力并深受广大师生信赖和拥护的思想平台。要充分发挥网络及电子屏幕的集成、示范和辐射作用,加强规范管理,加强信息发布的时效性、真实性和可读性。

4.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和校园文明建设。校园文化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加强学生道德文化修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应积极开展学术、科技、文化活动,突出主旋律,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建设良好校风、教风和学风。

[参考文献]

[1]郑艳秋.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体系[J].理论学习,2005(1).

[2]A·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17.创建文明城市标语 篇十七

2、树立文明观念争当文明公民展示文明形象

3、弘扬主旋律汇聚正能量树立新风尚

4、践行价值观文明我先行

5、做文明人办文明事创建文明城市我先行

6、讲文明话做文明人办文明事创文明城

7、创建文明城市我知晓我参与我奉献

8、增强文明意识提高自身素质

9、文明是城市之魂美德是立身之本

10、人人参与文明创建个个争当文明市民

11、倡导文明新风共建美好家园

12、安阳是我家文明靠大家

13、以文明求发展以发展促文明

14、你我牵手共创文明

15、让文明行为成为习惯让志愿服务成为时尚

16、道路因礼让而宽广城市因文明而美丽

17、创建文明城市共建美好家园

18、创建文明城市展示文明形象

19、道德凝聚力量文明传播希望

18.交通文明公益广告宣传标语 篇十八

2. 酒后驾车者,医院给你开好了房间。

3. 爱我,追我,千万别吻我。

4. 司机一杯酒,亲人两行泪。

5. 心头常亮红绿灯,安全行驶伴人生。

6. 家人正等你回家。

7. 一杯二锅头,呛的眼泪流。

8. 带上平安上路,载着幸福回家。

9. 十次肇事次快,摩托车族当自爱。

10. 请慢慢享受人生,因为你将死很久。

11. 爱妻爱子爱家庭,无视安全等于零;

12. 酒性发作不由人,醉酒开车祸害深。

13. 如果连一秒钟都等不了的话,请您走好。

14. 小心,开快车赚了你的钱,也赚了你的安全。

15. 实现虚线斑马线,都是生命安全线。

16. 宁停三分不抢一秒。

17. 高高兴兴出门去,平平安安回家来。

18.平安是福,超速是祸。

19. 保护生命,平安出行。

20. 手握方向盘,时刻想安全!

21. 虽为坦途,超速者戒;纵有捷径,乱穿者止。

22. 喝酒过多伤肝,酒后驾车要命。

23. 红灯停,绿灯行。

19.建设文明城市管理广告标语 篇十九

有关“生态文明”的定义, 主要有下列几种。①叶谦吉教授认为, “所谓生态文明, 就是人类既获利于自然, 又还利于自然, 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又保护自然, 人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统一的关系。”[1]②任恢忠、刘月生“把生态文明限定为某个特定区域的文明, 在他们看来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在某一地理区域中, 建立起以物态平衡、生态平衡和心态平衡为基础的高度信息化的新的社会文明形态。”[2]③刘延春对生态文明的定义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 不断克服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 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 它包括生态环境、生态意识和生态制度。”[3]④廖福霖教授则认为“生态文明的概念可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谈, 广义的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遵循自然—人—社会复合生态系统运行的客观规律, 使之和谐协调、共生共荣、共同发展的一种社会文明形态, 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以及狭义上的生态文明, 它相对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狭义的生态文明则指人与自然和谐协调发展的一种文明形式。它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等。”[4]⑤当前最为普遍采用的生态文明的定义则认为“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5]

上述的几种定义虽然在表述上存在着某些差异, 但概括起来基本包含以下共同之处:①人与自然共同组成一个有机系统, 人、自然与社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彼此间关系密切, 相互影响;②人、自然与社会三者之间是一个和谐共生, 协调发展的关系[6]。

在我国, 对于生态文明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先后经历了由起步到加速、由兴起到繁盛的发展过程;自90年代起, 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目标, 并开始倡导建设生态文明。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自然—社会这一复合生态系统的协调、可持续发展[7]。党的十七大报告对中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 并且首次把这一概念写入党代会的政治报告。生态文明成为学术界关注的一个新的理论焦点[8]。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是建设一个以人的行为为主导、自然环境为依托、资源流动为命脉、社会体制为经络的“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系统, 是资源高效利用、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发展持续的人类居住区。生态文明城市, 是揭示当今世界快速城市化和城市人口加速增长的背景下, 地球、城市、人三个有机系统之间关联和互动创造更美好的城市, 更美好的生活的关键所在。生态文明城市是一个与周边城郊及有关区域紧密联系的开放系统, 不仅涉及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 如空气、水体、土地、绿化、森林、动物生命体、能源和其他矿产资源等, 也涉及城市的人工环境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9]。关于研究我国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方面的期刊发文分布情况, 作者及作者机构分布, 文献隶属的学科, 研究的层次、角度、内容等方面的状况如何, 未见研究报道。对此, 笔者等以中国知网为数据源, 对2002~2012年发表在国内期刊上的有关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期刊文献进行了统计分析, 以期对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10]。

2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以中国知网为数据源, 数据库来源主要为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 在高级检索中, 以“生态文明”为主题, 在结果中检索, 以“城市建设”为主题, 共检索出2002~2012年发表在国内期刊上的有关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方面的期刊文献449篇。

2.2 研究方法

为了分析不同期刊文献的载文量、不同年份的发文量、不同作者发文量、文献作者隶属机构、文献隶属学科、研究层次、研究角度与内容等方面的分布情况, 采用统计学中的文献计量学方法, 并利用Excel相关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期刊文献的载文分布

核心期刊上发表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方面的文章有74篇, 占搜集期刊文献总数的16.5%。发表有关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期刊文献达10篇以上的期刊有《当代贵州》、《贵阳文史》、《贵州市委党校学报》3种, 三者数量分别为25、18、11, 占搜集期刊文献总数的12%, 由此说明, 我国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研究文献在各期刊上的分布极不平衡,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研究文献分布在各种期刊中, 涉及的面比较广。对2002~2012年发文量多于等于5篇的期刊文献分布情况的统计见图1。

3.2 不同年份的发文量

我国2002~2012年不同年份中发表关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期刊文献数量统计见表1。

为更好地研究2002~2012年不同年份发文量的变化趋势, 统计并探究了其变化规律, 见图2。

从表2可以看出, 2003年发表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方面的期刊文献数量最少, 仅有6篇;而2010年的最多, 高达93篇, 占搜集期刊文献总数的20.7%。这11年间, 发表该类期刊最少与最多年份间的数量相差达到87篇, 约16倍。从图2可以看出, 在11年期间, 各年的发文量有所波动变化, 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 特别自2008年以来, 这类文献数量急剧上升。2008年之前6年这类期刊数量极其少, 总共59篇, 占搜集期刊文献总数的13.1%;而自2008年之后5年这类期刊数量大增, 共有390篇, 占搜集期刊文献总数的86.9%, 占据相当大的比例。表明, 自2008年起, 我国关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方面的研究取得较大进步, 之前很少有研究, 之后的研究文献保持着较多的数量、较高的水平, 趋势基本持稳定性上下波动。

3.3 不同作者的发文量及期刊文献作者的隶属机构分布

3.3.1 不同作者的发文量

大多数期刊作者仅只有1篇发文量, 占搜集期刊文献总数的94%。发文量有2篇的作者有12人, 发文量有3篇的作者仅有1人。总体看来, 我国关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这方面的研究者具有明显分散的特点。究其原因, 主要有:一是近年来党的十七大刚刚明确提出这一论断, 生态文明这一主题还是新兴的研究领域, 许多问题还没有真正探索出来;二是从事生态文明的研究者虽数量较多, 但对这方面的研究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深度, 以至于个人的发文量都较少。

3.3.2 文献作者的隶属机构分布

在所搜集的449篇期刊文献中, 有9个文献作者的隶属机构在此期间的发文量多于3篇, 共计51篇, 占搜集期刊文献总数的11.4%, 见图3。其中, 贵州大学发文量最多, 有9篇。另外, 华东师范大学、贵州财经学院这两个机构发文量都为3篇。除这11个文献作者的隶属机构之外的其他作者隶属机构, 其发文量一般都为1~2篇。表明, 我国有关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方面的研究机构及院所分布不均衡。这一结果需要我们在保持学科先锋的情况下, 全面培养有关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方面的研究员, 平衡地区间、院所间的差距, 做到使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方面的研究人员较均匀分布, 使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研究在不同地区及院所同步进行, 使之得到较快较均衡的健康发展。

3.4 期刊文献隶属的学科及研究层次

3.4.1 文献隶属的学科

不同的学科对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研究程度各不相同, 由此, 不同学科发表这一方面的文献数量也表现出明显差异, 见图4。

由图4可以看出, 在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学科, 发表有关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方面的期刊数量最多, 有147篇, 占搜集期刊文献总数的32.7%, 其次, 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学科中这方面的发文数量也相当多, 共127篇, 占搜集期刊文献总数的28.3%, 两者的数量已占据总数量的一半之多。这表明, 对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研究多侧重于经济管理方面、可持续发展方面、环境的保护与资源的利用方面。这也正符合了生态文明提出的目的, 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促进人、自然、社会、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11,12]。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也充分体现这一主题, 即建设一个以人的行为为主导、自然环境为依托、资源流动为命脉、社会体制为经络的“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系统, 是资源高效利用、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发展持续的人类居住区。但由于生态文明是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 其他学科对这方面的研究也不可忽视。

3.4.2 文献的研究层次

对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研究层次多集中分布于基础研究、行业研究、政策研究及工程技术研究。无论是社科还是自科, 在基础研究层次中, 发表这方面的文章数量达到201篇, 占搜集期刊文献总数的44.8%, 数量几乎占据一半。这说明, 我国对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研究大多还是在基础层次上, 研究多侧重于基础层面。对这一结果的统计见图5。

3.5 期刊文献的研究角度及研究内容

3.5.1 文献的研究角度

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研究的角度看, 一般分为对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基于某城市、某地区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实践研究。从图6可以看出, 在搜集的449篇期刊文献中, 理论方面的研究有196篇, 占总数的44%, 实践方面的研究有252篇, 占总数的56%, 两者的比例差不多各占一半。这印证出“理论与实践并重”这句话的意义。今后, 我们的研究仍需继续保持这一态势, 因为如果只有理论研究而无实践, 那是空谈, 是纸上谈兵, 没有实际的意义;相反, 没有理论而只有实践, 那是缺少指导, 没有内涵意义的空动作, 很难有质量和科学的保证[13]。

3.5.2 文献的研究内容

文献的研究角度中已划分为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 实践研究多是以我国的某城市、某地区为例, 论述其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 因各地区的情况不同, 介绍的建设方面也不同。而理论研究是关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理论科学的探讨, 这部分内容对不同的地区都有指导意义。根据探讨研究内容的不同, 大体可分为以下几方面:进行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途径、对建设的研究探讨、概念性的理解 (包括进行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内涵、特征、条件、原则、机制、指标体系) 、一些成功的例子对建设的建议与启示、进行建设的思路思考、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设的模式构想、其他方面对建设的作用、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目标与发展趋势、政府的职能与制度等方面[14]。在这些不同的研究内容中, 对生态文明城市建设途径的研究期刊数量最多, 有68篇, 占理论研究期刊总数的34.7%, 占搜集期刊文献总数的15.1%, 另外, 对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探讨和一些概念性问题的研究方面的期刊数量也相当可观, 这三方面内容的期刊数量达到126篇, 占理论研究期刊总数的64.3%, 占搜集期刊文献总数的28.1%。由此可见, 目前我国对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研究内容多为探讨性问题、概念内涵性问题以及怎么进行建设的问题, 这些也是进行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核心问题。这反映出我国的研究者在对这方面内容的研究切实符合实际, 突出主题。当然, 对于其他方面内容的研究也不容忽略, 这将也是我们下一步需要多投入研究的内容。这样才能够使我们对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有更深入、全面、系统的理解, 更好地指导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实践。有关期刊文献的理论研究内容的分布情况见图7。

4 结语

(1) 研究结果表明, 理论研究文献与实践研究文献数量基本对等, 理论内容大都集中在探讨性问题、概念内涵性问题以及进行建设的途径这三个方面, 其他方面的理论相对较少。研究的学科多为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学科, 研究层次多为基础层面。由此说明, 对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研究多集中分布于经济、环境、资源与可持续方面的基础理论的研究。研究机构与区域分布不均衡, 研究人员较为分散且研究周期较短, 多数学者对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研究并不是很深入。

(2) 如何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 是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发展的瓶颈, 也是我们下一步进行生态文明城市建设需要着重研究的方面。通过在其他学科领域和不同研究层次的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以及对其他研究内容的拓展, 使我国对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更加全面、具体、透彻, 使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体系更加系统、规范, 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理论发展和实践进步注入理论生机, 使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这一新兴的学科领域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摘要:为了解我国近十年来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方面的研究状况, 采用文献计量学等统计方法, 对2002~2012年我国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研究方面的期刊文献进行了分类统计分析。结果共检索出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方面的期刊文献449篇。其中不同期刊的载文分布, 发文量达10篇以上的期刊有3种, 占12%。不同年份发文量, 2003年发表的期刊量最少, 仅6篇;2010年最多, 达93篇。不同作者发文量, 发文量为1篇的作者最多, 占94%;发文量有2篇的作者有12人;发文量有3篇的作者仅有1人。作者隶属机构分布, 有9个文献作者的隶属机构在此期间的发文量多于3篇, 占11.4%。期刊文献隶属的学科, 在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学科, 发文量最多, 有147篇, 占32.7%。期刊文献的研究层次, 基础研究层次中的发文量多达201篇, 占44.8%。期刊文献的研究角度, 理论研究196篇, 占44%;实践研究252篇, 占56%, 两者差不多各占一半。期刊文献的理论研究内容, 对生态文明城市建设途径的研究期刊数量最多, 有68篇, 占理论研究期刊总数的34.7%, 占总数的15.1%。

上一篇:镜子学生作文下一篇:卫生绿化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