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句子的含义

2024-08-23

如何理解句子的含义(精选8篇)

1.如何理解句子的含义 篇一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理解句子的含义

——学法指导

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是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句子的教学,培养学生理解句子的能力,这就要教给学生理解句子的方法。

一、通过理解词语来理解句子

句子是由词或词组构成的能够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要懂得句子的意思,必须先弄明白句子词语的意思。有些句子的词语比较难懂,如果把这些词语的意思弄明白了,整个句子的意思也就清楚了。例如,«石榴»一课中“这时,你摘下一个石榴,剥开外皮,只见玛瑙般的子儿一颗颗紧偎在一起,红白相间,晶莹透亮”一句,弄清楚句子中“紧偎”、“红白相间”、“晶莹透亮”等词语的意思,对整个句子的意思也就理解了。又如,«第八次»一课中有这样一句:“对这场战争,他几乎失去了信心。”要弄懂句中“几乎”一词的意思,才能明白“几乎失去信心”是指没有完全失去信心,没有彻底灰心,还有重新振作的可能。还有些句子,虽然其中的词语并不生疏,但在句中却有着特殊的含义,是理解句子的关键,弄清这些关键词语的意思,整个句子的意思就迎刃而解了。例如,«母亲的恩情»中“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句,要弄清“寸草心”指小草的嫩心,在这里指儿女之心;“三春晖”指春天的阳光,在这里指母爱。才能明白这句话是说:对春天眼光般温暖的母爱,谁说那嫩草似的儿女之心报答得尽呢?

二、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句子

文章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是由许多句子有机组成的。因此,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着重指导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句子。”这样才能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和思想感情。例如,«最大的麦穗»一课中最后一句话“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要先理解这里的“最大的追求”指的是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眼前的一穗”指的是前面的“颗颗饱满的麦穗”,即出现在眼前的机遇。然后联系课文内容和实际体验,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一个人需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与抱负,但更需要抓住自己眼前出现的机遇,实实在在地完成好当前的任务,这样就不会错失良机,一事无成了。

三、联系时代背景理解句子

例如,«我的伯文鲁讯先生»中有这样一句:“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句中的“黑洞洞”、“碰壁”指的是什么?这就需要联系鲁迅先生所处的时代背景才能理解其含义。

四、分析复句的结构理解句子

我们小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复句类型(转折、因果、条件、假设等)。认清有关虚词的用法,对于理解句意是有一定帮助的。例如,«本草纲目»一课有这样一个复句:“为了写这部药物书,李时珍不但在治病的时候注意积累经验,还亲自到各地去采药。”这一句从整体上看是表示目的关系的复句。第一分句表示目的,用关联词“为了”作为标志。第二分句和第三分句合成一个大分句,说明李时珍为了达到“写这部药物书”的目的所采取的行动。而第二分句和第三分句之间又是递进关系,用“不但„„还„„”这组关联词,“不但”启下,“还”承上。后一层的意思比前一层的意思更进一步,表达了李时珍的科学态度和对医药事业的献身精神。正因为他有这种精神,才写成了«本草纲目»这部伟大著作。

五、分析标点符号的作用理解句子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她能帮助作者确切地表达文意和思想感情,也能帮助读者阅读文章时明白语意,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因此,分析句中标点符号的作用,有助于对句意的理解。就以省略号来说,它有多种用法。例如:1.“用处可大了。这本书会告诉我们,哪座山下埋着煤炭,哪块地下藏着矿石„„”(«石头书»)句中的省略号表示省略了列举的同类事物。2.“稻田里的毛毛雨下个不停。杂草有气无力地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啦。不一会儿,杂草纷纷倒了下去。”(«小稻秧脱险记»)句中的省略号表示杂草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断断续续的。3.“日军恼羞成怒,首先向中国军队开起火来。嗒嗒嗒„„密集的机关枪子弹倾泻在卢沟桥桥面上。”(«卢沟桥烽火»)句中的省略号起省略重复词语的作用。4.“母亲一面摘茧子,一面轻轻地对我和姐姐说:孩子,上学得用功啊!这学费可来得不易呀„„”(«春蚕»)句中的省略号表示余言未尽,省略了母亲要讲而未讲的话。阅读中只有通过分析标点符号的作用,才能确切的地理解句子的意思。

2.如何理解句子的含义 篇二

一、结合语境, 前后勾连

1. 对文章的具体句子进行理解时, 必须把句子放在文章的

具体语境中来辨析, 通过对具体句子前后句含义的分析, 来弄清所问语句的含意。

如《故乡》中的一句, “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的四角的天空”“他们”指谁?前句有交代, 是“我往常的朋友”, 这句话是写在闰土讲述许多“新鲜事”之后, 只要明白了“他们”指谁, 我们就不难理解“高墙”与“四角的天空”不仅是字面所指, 更是指封建家庭的束缚, 从而写出“我”对闰土的羡慕, 对自己生活在封建家庭的束缚之中的不满情绪。

如《阳光是一种语言》的句子“可这一切, 只是一种语言。你不可以将那金黄的叶子当成黄金;江河之上, 那些在粼波里晃动的金箔也非真实;你更不要去攀援那七彩的虹桥, 那是阳光的话语展示给你的不可琢磨的意境。瞬间, 一切都会不复存在。可是, 这一切又都不是空虚的, 它们在你的心中留下切切实实的图画, 在你的血管里推涌起波澜壮阔的浪潮, 在你耳边轰响着长留不息的呼喊, 使你不能不相信阳光的力量和它真实的存在。”

作者说“一切都会不复存在”, 又说“这一切有都不是空虚”, 为什么?

“一切都会不复存在”是指阳光产生的美丽情景是短暂的。

“这一切有都不是空虚”是指对人的影响又是切切实实的。

2. 探寻言外之意。

有些句子之所以难以理解, 是因为句子中有意蕴丰富的词语, 因此只要解读出这些难懂的词语的言外之意, “理解句子含意”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例如, 要回答好“如何理解‘客气要大方, 合身分, 不然就是诚意太多, 诚意太多, 诚意就太贱了’在文中的含意”这一问题, 就必须先弄懂“大方”“合身分”和“贱”这三个关键词表达的隐含意义。显然, 句子中的“大方”“合身分”和“贱”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意思分别是“适度”“得体”“降低价值”。所以, 这句话的含意就应该是:客气是一种诚意, 但客气也要适度、得体, 否则就降低了诚意的价值。

3. 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

有许多句子, 分析其结构, 如果是单句, 先找准主、谓、宾, 如果是复句, 先找准其第一层, 就可以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

例如:后来这样办了, 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他的坟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 上面开满鲜花, 没有十字架, 没有墓碑, 没有墓志铭, 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这个比谁都感到被自己声名所累的伟人, 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名姓地被埋葬了。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 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 惟有人们的敬意, 而通常, 人们总是怀着好奇, 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 (茨威格《世间最美的坟墓———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

本例画线句子是一个复杂单句, 主语是“伟人”, 即托尔斯泰, 谓语是“埋葬”, 而“就像……被人”是四个状语。据此可知, 这句话的基本意思是:托尔斯泰逝世了。

二、把握中心, 整体感悟

理解句子, 有的是针对全文说的, 这就需要从整体上去把握文章中心, 以对全文的理解作为理解句子的依托。通读全文, 把握中心, 整体感悟, 是正确解答句子含意的基础。如《小橘灯》中的小橘灯发出“朦胧的橘红的光”。乍一看, 这句话没什么深意, 但你从全文来看就不同了。这句话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 还象征着那个做小橘灯的姑娘有着美好的心灵。如:

突然, 一切一切, 偌大的天空和地面都变得出奇的宁静, 蝉声没了, 人声没了, 那赫然闪耀的宇宙中充满一种庄严肃穆之感。

一个真正的早晨开始了。

由对清晨景物的描写联想到新的生活的开始, 表达了作者渴望投入新生活的激情。

三、抓关键词, 揣摩句意

关键词, 常常揭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古人讲究推敲炼字, 今人也注重词语运用。很多精妙的语句, 往往是作者采用了一两个最有表现力的动词和最能传情达意的形容词儿神韵倍增。因而抓住句中优美精当的关键词语, 运用替换关键词的方法来揣摩句子在文中的表达目的。如《散步》中的一句,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 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就是整个世界。” (人到中年, 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 对生活有一种使命感。)

四、辨析修辞, 思考意图

文中的句子, 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 都一定有它特定的表达效果。辨析修辞手法, 有助于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和作用。

如《苏州园林》中的语段阅读题:“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一句写得好不好?请说说你的看法。解答这道题, 首先要弄清“寂寞”一词的含义, 它的本义是指人在冷清的环境中感到孤单, 而这里是用来形容树的;从修辞角度看, 这句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句中的“这”, 他指代上文三种树形成的景致;最后联系到这一段文字的说明重点。经过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句子写得好,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把园林中落叶树与常绿树以及花时不同的花树相互映衬的景致写活了, 形象地说明了苏州园林栽种树木着眼于画意的特点。

巧妙精彩的修辞手法, 是平凡的语言亮丽夺目。赏析修辞手法, 首先要注意区别其不同的表达效果。如碧玉的生动形象;拟人把物人格化, 富于情趣;排比能增强语言的气势, 起突出强调的作用……不同的修辞手法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

如:我入学之后, 三姐结了婚。母亲对儿女是都一样疼爱的, 但是假若她也有点偏爱的话, 她应当偏爱三姐, 因为自父亲死后, 家中一切的事情都是母亲和三姐共同撑持的。三姐是母亲的右手。但是母亲知道这右手必须割去, 她不能为自己的便利而耽误了女儿的青春。当花轿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 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 脸上没有血色———那是阴历四月, 天气很暖。大家都怕她晕过去。可是, 她挣扎着, 咬着嘴唇, 手扶着门框, 看花轿徐徐的走去。

“当花轿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 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 脸上没有血色”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强调了三姐对于母亲的重要性。突出了母亲深明大义, 为子女着想。

五、赏析灵活多变的句式

句式的变化, 会引起语句内容、语气、情感的细微改变, 产生的表达效果也就会发生改变。因此, 从灵活多变的句式入手, 也是语句赏析的有效途径。如倒装句、设问句、反问句﹙使用了设问或反问的修辞手法﹚、双重否定句等。这些句式比起一般陈述句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效果。倒装句强调的是前置或后置的部分;设问句常能引起读者注意或思考;反问句常能给人语气强烈、掷地有声的感觉;双重否定句则肯定的意味更加浓烈。此外, 句式长短相接、骈散相融, 也会受到别样的表达效果。

六、赏析深邃的哲理意蕴

读文章时, 总会读到些发人深省的语句, 它们如同一朵静美的睡莲, 散发沁人的幽香, 闪烁着思辨的光辉。我们可以从感悟其中的哲理意蕴入手, 赏析精妙语句。赏析要联系全文内容, 贴近作者思想感情, 深入体会其深层含义。赏析要建立在整体感知阅读材料的基础上, 不能断章取义, 脱离文本, 要充分联系文章的主题内容, 要结合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

七、联系作者的感情倾向

如:最可恨的莫过于男孩子。一天, 邻居家的男孩子爬到树上, 用竹竿把鸟窝给捅了。当我看见那黑黢黢的一团从高处往下掉时, 我几乎晕了!我声嘶力竭地跑到老树下, 看到的只是一团团摔散的用树枝、干草、羽毛和泥垒造的鸟窝以及几只血肉模糊的粉红色的肉团。那是老鸟的孩子, 还没有长羽!我的心被撕成了碎片!那一刻, 我真想把那个男孩子推到树下的水塘里, 让他死。母亲说:“这孩子要遭报应的……”

此句反应了“我”对男孩子伤害小鸟的恶劣行为的痛恨和愤怒, 以及我对小鸟的同情和怜悯。

八、揣摩修饰语

理解句子的含意时, 对于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一定要先分析句子的成分, 紧紧抓住修饰词、限制语进行仔细揣摩, 才能把句子的意思理解完整。

例如:句子“月光牵动人最深处最悠远的东西”中“最深处最悠远的东西”有哪些?请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这道题的题干已经明确指出关键的修饰语“深处”与“悠远”。

什么才是“深处”与“悠远”的东西呢?就是童年、历史等。顺着这个思路在文中寻找有关信息, 然后再结合文章整体理解, 即可整合出答案: (1) 我的童年记忆 (“曾在千里之外照亮过童年的月亮”) ; (2) 民族的历史文化积淀 (“在李白的吟咏里传递千年的月亮, 有着嫦娥与桂花树的月亮”) ; (3) 宇宙意识 (“早在生命出现之前, 月光就已经牵动海潮”) ; (4) 生命感受 (“早在我们出现之前, 月光就已经牵动母性的血液”) 。

3.如何理解句子的含义 篇三

对此,考生若能了解掌握解答含义题的一些思路、方法或技巧,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里,试以近几年有关高考题例说如下:

一、联系上下文,推敲出句子的含义

句子的理解、句意的把握往往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对重要句子的含义的理解,若能把它放到上下文中去思考、去猜度、去推敲,问题常能迎刃而解。

[例1]2008年辽宁卷15题第(2)小题:解释“他仿佛仍然无法走进雨的梦幻之中”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这句话所在段落是这样的:“记得在一个雨天,我看见一个老者领着一个娃儿——身后还有一条小狗,一起来到公园的湖边。那条小狗对于雨天出游,表现出了无限惊喜,它一会儿蹿到老人和娃儿前面,一会儿又溜到一老一小身后。但是那个男娃儿,与那条小狗的欢快相反——虽然老人为他打着雨伞,他仿佛仍然无法走进雨的梦幻之中。”小狗跟着老人和小孩在雨天出游,“表现出了无限的惊喜”,而男孩儿,“与那条小狗的欢快相反”。因此,“他仿佛无法走进雨的梦幻之中”的含义当是“小男孩虽然在雨天出游,但并没有感受到雨中的乐趣”。

[例2]2008年全国卷Ⅰ15题第(1)小题:根据上下文,解释“就好像闯进了绿色的海洋”这句话的含义。

这句话所在的第三节是这样的:“在去阳关古城的路上,只见沿途平沙千里、荒无人烟,戈壁滩与蓝天相互对峙,偶尔有芨芨草、骆驼刺等沙生植物零星地点缀在远处,把广袤的戈壁滩映衬得更为荒凉。车轮飞转,发出沙沙的声响,远方地平线,隐隐约约出现了一线锯齿形的屏障。那屏障原是一条林带。我们的汽车驶进林带,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这水渠交错、万木争春的景象,仿佛就是可爱的江南水乡。”

作者行进在平沙千里、荒无人烟的戈壁荒野,满目单调感伤,突然(“闯”字正体现了此意)一条宽广的绿色林带闯进眼帘,反差之间,对比之中,作者仿佛置身于万木争春的江南水乡,心情顿时为之一变,不禁惊喜起来。所以这句话的含义即可理解为“宽广的绿色林带与沙漠戈壁形成巨大的反差,使人产生了惊喜之感”。

二、把握关键词语,诠释出句子的含义

句子的理解,往往要借助于对某一二个关键词语的意义把握。关键词语的真正含义把握了,全句含义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例3]2008年辽宁卷15题第(1)小题:解释“把记忆带到雨中来燃烧”一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燃烧”在这儿肯定不是指其本义上的“物质剧烈氧化而发光发热”的意思,当取其“高涨”、“旺盛”等比喻义。

原文第三节,作者先说偏爱在雨中散步,再说偏爱的理由:可以“在雨中回眸人生的酸甜苦辣”。紧接着又进一步表明雨的作用:为回忆往事“提供背景”,“升华记忆的色彩”,“转化为助燃之剂,让记忆铭刻上雷鸣与电闪的音韵,成为浪漫的抒情和感伤的咏叹”。从“助燃”等词句上可以看出,雨能勾起人的回忆,且这回忆来得快、来得多、来得猛,带有雨的色彩。

至此,“把记忆带到雨中来燃烧”的含义即可归结为“雨打开了人的记忆之门,使人在雨中回眸人生,同时也为记忆染上雨的色彩(音韵)”。

[例4]2008年山东卷19题:“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根据原文前后内容来看,这里的“另一种方式”是相当于文章第二节阅读歌德的文学作品这一方式而言的;再者,后文作者对歌德的怀念颂扬,主要是通过对歌德具体实在的生活过的空间和遗留下来的器物的描述来表现的。因此,“另一种方式”在文中指的是“寻访观看歌德生活过的空间和遗留下来的器物”。

“接近”,在这里当然不是指空间上的靠近。据原文“我们试图通过逝去的诗人遗留在器物中的神秘,去接通那颗伟人的灵魂”可知,“接近”在文中应指“接通”、“感受”或“领悟”等。

至此,“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的含义即为“通过寻访观看歌德生活过的实实在在的空间和遗留下来的器物,去感受(接通、领悟)他那颗伟人的灵魂”。

三、分解提问,整合出句子的含义

一句话是一个小的语义系统,它又常常由若干更小的语义单位构成。因此,先把一句话的语义系统作分解切分,再弄清各个小的语义单位的含义,即可整合出整个句子的含义。

[例5]2008年江苏卷论述类阅读19题:“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是最可怕的,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这句话如何理解。

从语义构成来看,这句话可分解切分为三个小的语义单位:“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最可怕的”、“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

原文主要内容是就李逵的“纯朴”和“嗜血”两方面的性格,列举了《水浒传》作者和鲁迅的不同态度,并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作者对李逵有褒扬的一面,但同时又更多地认为“李逵完全不把生命当回事,他把杀人和流血看得像一场游戏,甚至可以拿自己的脑袋作赌注”。因此,“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说的是李逵,作者是想借他来告诫人们要珍惜生命(他人的、自己的),反对像李逵那样滥用暴力;“最可怕的”说的也是李逵,是说李逵这种人破坏性太大,危害性太强;“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是说李逵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应该铲除,让他留在书中,对读者可以起到警醒作用。

至此,全句的含义即可整合如下:“我们应该珍惜生命,反对暴力,要让李逵这种破坏性太大的人物留在书中,给读者(后人)以警醒”。

[例6]2008年全国卷Ⅰ15题第(3)小题:解释“这些走过生死之劫的将军和士兵,便成了哲学家与诗人”的含义。

这句话从语义构成来看,可分解成前因后果的两个语义单位,是说将军和士兵因为“走过了生死之劫”,所以“成了哲学家和诗人”。这样全句的理解即可分解成对“走过生死之劫”和“成了哲学家和诗人”的解说了。

据原文:“阳关,昔日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关隘,原本不过是一道关,却被赋予了许多哲思和诗情。哲学家站在这儿宣称,即使人生从同一起点出发,也有不同的道路……诗人站在这儿,与朋友依依不舍……道尽多少离愁别绪和万般无奈。然而,最初在阳关道上留下足印的并不是哲学家和诗人,而是戍守边关的将军和士兵。这阳关古道对他们来说,无异于是一道生死关,归乡的路成了夜晚奢侈的梦,像阳关上的那弯月,清冷而高远。他们在这条原本传播文明的古道,冲冲杀杀……于是,这些走过生死之劫的将军和士兵,便成了哲学家与诗人,他们留下的点滴感慨,震撼着无数人的心灵。”戍守边关的将军和士兵要早于哲学家和诗人来到阳关,感受阳关。“走过生死之劫”是指将士们出生入死的生活、战斗经历,“成了哲学家与诗人”是指他们仿佛昔日途经阳关的哲学家与诗人一样,将对阳关古道的思考、感慨化为哲思和诗情,留给后人,震撼人心。

至此,全句的含义即可整合为“出生入死的生活经历,使戍守边关的将士们对生活有着深刻而丰富的感触,给后人留下了哲思和诗情,震撼着后人的心灵”。

当然,对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的理解,最要紧的是要能综观全文,读懂全文,准确把握住作者的情感态度,切不可断章取义,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4.理解体会句子的含义的方法 篇四

基本方法:

⑴抓关键词语、关键部分理解含义[弄清词义,句义也就理解了]

例“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人在画中游”是关键部分,意思是说人好像在图画中游玩一样,[我们还得想想:为什么作者会这样说呢?→原来是作者觉得这山水太美了],句子的意思是--人们画着小船在漓江上游玩,就好像是进入了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一样,表达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

⑵联系上下文、注意时代背景体会言外之意。这类句子的表面意思好懂,但更深刻的意思就必须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联系上下文才能体会以出来。

例“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荔枝》。这句子表面看是说:到现在荔枝和以前一样年年都红、都成熟。[作者为什么用这个句子全文的结束呢?联系上下文和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此时作者的母亲已经去世,在母亲生前作者时常买荔枝孝敬老人家,可是现在母亲已不在人世了,作者看到年年红润如前的荔枝自然忆起母亲],可见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作者面对年年依旧红的荔枝,常常怀念自己的母亲,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敬重与怀念之情。

5.小学语文怎样理解句子含义 篇五

课文中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包含了一些重点词和关键词,在这些重点词和关键词中,往往隐藏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含义。要使学生正确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应让学生对这些重点词和关键词有透彻的认识。如小学语文课本中《少年闰土》,这篇课文中“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这两个句子。

1.前—句中:“无穷无尽一稀奇”是关键词,后一个句子的“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天空”是重点词,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这两句的含义,必须先让学生弄清楚下面几个问题:前一句中。①“无穷无尽’’的意思是什么?②“稀奇”的意思是什么?③“稀奇的事”在课文中主要指的是哪些事?④“稀奇”的“奇”字体现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2.后一句中:①“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天空”指的是什么?②为什么只看见“院里高墙上的四角天空”?

从而指导学生联系作者生活环境和时代背等,这样学生弄懂这两个句子是表达作者对少年闰土具有丰富知识的羡慕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的思想感情就容易了。

二、分清句子层次,引导理解含义

在要求理解句子含义的句子时里常常在句子蕴含有一定的层次,分清层次可帮助学生理解句子含义。如《给颜黎民的信》中“至于看桃花的名所,是龙华,也是屠场,我的好几个青年朋友就死在那里面,我是不去的。”这个句子有三个层次,前三个分句既回答颜黎民,龙华是看桃花的名所,又告诉读者鲁迅先生为什么不去那里看桃花的原因,最后一个分句表明鲁迅的态度、立场,对这类蕴含因果关系的句子,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分层次提问学生的方式来引导学生理解含义,先可问“名所”是什么意思?“屠场”又是什么?

为什么鲁迅的青年朋友会死在那里面?这几个青年朋友是谁?再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弄明白,原来龙华那地方没有国民党反动派的监狱,那是国民党反动派残害革命者的地方,作者的几个青年朋友是在狱里被杀害的,所以虽然龙华是看桃花有名的地方,但是鲁迅是不去的,从而体会鲁迅先生憎恨敌人,怀念朋友的思想感情,这样将句子层次引导、深入理解,让学生由浅人深体味就不难理解出句子的含义。

三、联系课文的内容理解句子含义

有些含义深刻的句了是必须联系课文内容才能深入理解的,如《少年闰土》中的“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里店里出卖罢了。”这一句话中“如许五色的贝壳”指哪些颜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是怎样的经历?要透彻理解,可让学生复习课文前部分的内容,进一步明确“海边的贝壳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在夜间西瓜要爱护,要防猹咬。

正如理解第十一册《卖火柴的小女孩》中“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过多么美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这句话,可让学生回忆课文前面的叙述的内容,弄清楚卖火柴的小女孩在五次擦燃火柴时所看到的事物。如烤鹅、火炉、圣诞树,还有奶奶这些事物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十分渴望得到的,但是在黑暗的社会制度下又是不能成为现实的,所以“谁也不知道”,只有在火柴发出亮光那短暂的火光中,卖火柴的小女孩才看到幻像。这样紧紧联系课文内容来引导学生理解句子含义,也可收到极好的效果。

四、联系课文中心,联系句子含义

6.如何理解句子的含义 篇六

教学目标

1、能提炼出本册书上的含义深刻的句子,正确理解句意。

2、教师指导,学生总结方法,用方法独立做题感悟。

3、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学习态度,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一、导入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书籍,给我们带来太多太多,所以大家都爱读书,每天都在读课内的、课外的。可是,在试卷中,阅读往往又是失分最多的,经过分析,这主要原因就是我们的阅读方法总结不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回顾、总结做阅读题的方法和步骤,使我们不再是爱读书却又怕读书。今天让我们大家一起来温故,看看又有那些新发现。今天我们复习的内容是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

二、回顾旧知

1、在我们以往学过的课文中,我们理解了不少句子的含义,现在请同学们 打开书找一找,说一说课后要求理解的句子有哪些?,汇报。

先看第一句。出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提出要求:先结合课文想这句话的意思,自己说一说。指说,提出要求:仔细听,看看这个同学是不是按照理解句子的方法理解的?

一学生发言,听评,纠正。边评价边写出方法

(重点词:这一种境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颇:很,非常。耐人寻味: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句意:联系课文是在屋子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我为人人;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是人人为我。这是很值得仔细体会琢磨。体会:我为人人是说每个人心中要有他人,要有社会责任感,为大众着想,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人为我的美好愿望。联系生活实际:每人带书到

班上上建立图书角,是我为人人,同时我们又看到其他同学的图书,是人人为我,只有每人带书到班上上建立图书角,才会换来自己又看到其他同学的图书的结果。)

2、说得真好,刚才这个同学理解的句子含义先说什么,再说什么,接着说什么,然后说什么,最后说什么?

板书: 找词

解词

句意

体会

联系课文、生活实际

老师想问一个问题,你认为什么样的词是重点词? 点拨:(含义深刻的,有比喻意思的,表现人物品质的)

找词是找有含义深刻的,有比喻意思的,表现人物品质的词,理解词语直接说在文中的意思,说出句意是将词语解释的带到句子中说句子的意思,谈体会可以是明白的道理,表达的感情,事物的特点,人物的品质特点等。联系课文、生活实际是看看题中的要求,按要求去做。

3、出示剩下的句子,交流句子的含义

1)、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2)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3)、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和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

4)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学生发言,听评,纠正。

老师引导小结:这样的句子,不仅含义深刻,而且运用了修辞手法,理解时,一要点明写法,二要紧扣写法理解运用上面的步骤加以理解。

A、如第二句找重点词引导学生时,引导学生提问:高大白杨树和小白杨树分别指什么?让学生理解本句话借物喻人的写法,接着理解“成长”及爸爸为何“微笑”的含义,再理解句意,去体会老一辈西部建设者博大的胸怀。

B、如第三个句子一语双关,抓住重点词“驱逐和迫害”和“发明和发现”理解,带.................到句中说句意,引导时紧扣两层含义去理解,并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一语双关是如何体现的。

C、如第四句:学生说体会时,教师引导学生,这句话是写老汉的,紧扣老汉的品质特点体会,学生说出体会老汉沉着泠静,再引导学生联系上文“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和本句中的“清瘦”是否与“一座山”相矛盾两方面去理解,体会老汉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靠山”,学生自然就会在老师的引导下深刻理解句子的含义。

D、老师引导小结:这样的句子,有的含义深刻,有的同时又体现了描写人物的写法特点。理解时要点明写法,紧扣写法特点,理解运用上面的步骤加以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

找重点词、体会句意之前,引导学生判断这是描写人物的,要紧扣人物的品质去理解。

三、练习

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做一个练习出示句子:

1、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淮南的桔,又大又甜。可是这种桔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

2、这王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便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

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志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3、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教师引导学生判断,(1)这三句话如何找出重点词?根据含义深刻的,有比喻意思的,表现人物品质的这三方面判断。

(2)体会句意时侧重点不同:如第一句写人的重点引导晏子的能言善辩,他的回答妙在哪里,进而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白杨》一课是虽然也是写人,但重点引导学生紧扣借物喻人的写法,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白杨的外在特点和内在特点,作者也借此赞扬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让学生在学习句意时紧扣借物喻人的写法来答。

(3)小结:同样是写人的句子,根据每句话的写法特点不同,理解句子的侧重点就不同。

四、反馈、1、提出要求,打开新阅读77页上《握住母亲的脚》,用括号画出要理解的句子,体会句子含义。出示句子,原文。

一个人只有理解了母亲,他才能善待自己。我母亲的脚在手,其实握着的是自己一生的命运。

一个人要想读懂人生的真谛,不妨回去摸摸母亲的脚,那是一部比任何经典教材都具震撼力的巨著,读懂了他,你就读懂了整个人生。

2、自主学习

教学生找重点句的方法:一定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根据文章中心,找出最能点明文章中心,或者含义深刻的句子。因此,读文之后,可引导学生交流一下初读感受,明确文章中心后,在细读文本找出重点句,小组内交流,汇报。这样处

理,降低了难度,实效性更强。

3、小组讨论

4、集体交流

五、小结

1、通过这一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说。

教师小结:理解句子方法,先找词,再解词。写法特点要点明,说句意,明体会。

2、欣赏佳作如逢知己,走进名人如交挚友;感悟名著如悟人生,品评美文似品香茗。孩子们,“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好读书,不拘一格;读好书,永无止境。让我们一起加油。

板书: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

1、找词

2、解词

3、句意

4、体会

5、联系课文、生活实际

7.正确推断和理解成语含义 篇七

一.了解一词多义现象, 依据语言环境进行正确推断

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 这是因为古代汉语词汇量比较少, 同一个词, 不仅有好几个解释, 而且可能分属不同的词类。成语中一词多义现象并不鲜见。例如:“不刊之论”中的“刊”不是“刊登”的意思, 而应解作“削除”;“文不加点”中的“点”不能理解为“标点”, 而是指“涂上一点, 表示删去”的意思;“不易之论”中的“易”不可理解为“容易”, 而应解作“更改”;“不足为训”中的“训”应理解为“法则”, 跟“教训”无关, “七月流火”中的“火”是星座名, 不能误解为“烈火”;“不速之客”中的“速”应解作“邀请”, 不能理解为“迅速”;“言归于好”中的“言”, “羌如故实”中的“羌”都是语首助词, 与“语言”“羌族”无关。等等。了解了一词多义现象, 我们要辨别成语的正误就比较容易了。如: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危言危行, 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若能理解成语“危言危行”中的“危”是“正直”的意思, 而非“危险”之义, 就不难判断这一成语的使用是不合语境的。

二.抓住古今异义词语, 紧扣关键语素进行合理推断

成语中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已不相同的词也大量存在, 这就给我们理解和运用成语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因此, 抓住古今异义的词是我们正确把握这类成语的一个关键。例如:“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 而今义只是指“一般行走”;“感激涕零”中的“涕”应理解为“眼泪”, 而今义是指“鼻涕”;“兵不血刃”中的“兵”应解作“兵器”, 而今义是指“士兵”;“苟且偷安”中的“偷”是“苟且”之义, 今指“盗窃”;“如汤沃雪”中的“汤”应解作“热水”, 今多指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细大不捐”中的“捐”是“舍弃”义, 今义是指“捐助”。等等。

三.弄清活用词语用法, 根据内部结构进行有效推断

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一样, 它的词基本上是有定类的, 不同词性的词在句中的功能也是基本一致的。但有些词在句子中临时处在另一类词的位置上, 起着另一类词的作用,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大文言现象——词类活用。成语中不仅有词类活用现象, 而且还比较复杂。下面试举数例加以说明。

1.名词活用为动词。如“粉墨登场”中的“粉墨”, “袖手旁观”中的“袖”, “百年树人”中的“树”, “生灵涂炭”中的“涂炭”, “一鼓作气”中的“鼓”, “不衫不履”中的“衫”和“履”, “衣锦还乡”中的“衣”, “苗而不秀”中的“苗”等, 都是名词用作动词。

2.名词活用为形容词。如“洞若观火”中的“洞”应理解为“透彻”。

3.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被坚执锐”中的“坚”和“锐”, “驾轻就熟”中的“轻”和“熟”, “去伪存真”中的“伪”和“真”, “除暴安良”中“暴”和“良”, “乘坚策肥”中“坚”和“肥”等, 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

4.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坚壁清野”中的“坚”和“清”等。

5.动词活用为名词。如“追亡逐北”中的“亡”和“北”, 本义为“逃跑”“败逃”, 这里应解作“败逃的敌人”。

6.使动用法。如:“生死肉骨”中的“生”是指“使……复生”, “肉”是指“使……长肉”;“沉鱼落雁”中的“沉”和“落”分别是指“使……沉”, “使……落”;“闭月羞花”中“闭”和“羞”也是这种用法;“息事宁人”中的“息”和“宁”分别是指“使……平息”, “使……安定”;“汗牛充栋”中“汗”是指“使……出汗”。等等。

7.意动用法。如“行百里者半九十”中的“半”, “鱼肉百姓”中的“鱼肉”, “幕天席地”中的“幕”和“席”等。

8.名词作状语。名词作状语在成语中非常普遍, 而且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例如:“狼奔豕突”中的“狼”和“豕”是指“像狼那样”, “像猪那样”, 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 类似的还有“蚕食鲸吞”“狼吞虎咽”“雷厉风行”“鳞次栉比”“风驰电掣”等成语。“风餐露宿”中的“风”“露”则是指“在风里”“在露天里”, “风雨同舟”中的“风雨”是指“在暴风雨中”, 都表示动作行为的地点。“旁敲侧击”中的“旁”“侧”是指“从旁边”“从侧面”, 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

当然, 还有其他一些活用的现象, 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四.把握文言句式特点, 联系语法功能进行恰当推断

有不少成语中含有特殊的文言句式, 如果搞错了就会直接影响对成语的理解。因此, 把握文言句式特点, 对正确理解一些成语的含义是大有裨益的。

特殊的文言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四种类型。这四种类型的文言句式在成语中都不难找到实例。如:“人为刀俎, 我为鱼肉”为判断句式;“兄弟阋墙”“折冲尊俎”为省略句式, 都省略了介词“于”;“不足与谋”省略了介词“与”的宾语;“金石为开”是被动句式。倒装句式在成语中的运用较为普遍, 下面重点谈谈宾语前置句和状语后置句在成语中的运用。

1.“唯…是…”是成语中常见的提宾格式。如“唯命是从”“唯才是举”“唯利是图”等成语中的“唯”是表示范围的副词, “是”是提宾标志。“从”的宾语是“命”, “举”的宾语是“才”, “图”的宾语是“利”。

2.单用一个“是”字提宾。如“马首是瞻”中的“是”即为这种用法。

3.表示否定的成语中, 代词作宾语, 宾语前置。如“时不我待”中的宾语“我”即放到了动词谓语“待”之前, “人莫予毒”正常语序应为“人莫毒予”。

4.疑问代词作宾语的成语中, 宾语往往前置。如“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中的“焉”即为“附”的宾语。

5.用“之”字作为提宾标志。如“不此之图”即“不图此”, 不打算做这件事或不考虑这个问题。

6.“饱以老拳”即“以老拳饱 (之) ”, “嗤之以鼻”即“以鼻嗤之”, 都是典型的状语后置句式。

五.关注各种修辞手法, 回归已读文本进行准确推断

掌握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 对正确理解成语颇有帮助。比如, 李清照《如梦令》中有“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句子, 其中的“绿”“红”并不生僻, 意思也不难懂, 但如果把全句连贯起来读, 初接触古代汉语的人就可能会感到不可理解。然而, 如果懂得一点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 知道有一种以事物的性状代替事物的用法, 就可以受到启发, 就能比较容易地理解“绿”“红”在这里分别是指代叶和花。如今, 常用“绿肥红瘦”这一成语形容暮春景色。成语“红粉青蛾”中的“红粉”与“青蛾”都是以事物的特征代替事物, 借代美女;“行将就木”中的“木”是以原料代成品, 借代棺木。等等。

又如, 司马迁《报任安书》中有“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的句子, 以“泰山”“鸿毛”与“死”来比轻重, 已经足够夸张, 而比较的结果是死比泰山还重, 比鸿毛还轻, 夸张的色彩就更浓了。同样, 在成语中也存在着大量的运用夸张修辞手法的例子。如“投鞭断流”“一日三秋”“黑云压城城欲摧”“余音绕梁, 三日不绝”等。

8.如何理解句子的含义 篇八

【关键词】阅读教学;方法;领悟;字词句

在语文阅读学习中,读懂课文是我们的首要目的,而能读懂课文的每一句话,则是读懂课文的前提,可往往现实中我们只能理解句子的表面意思,却不能透过表面领会句子的实质含义。可见,理解句子含义是我们语文阅读学习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那么如何正确理解句子含义呢?我们除了要有正确的思维方式外,还得掌握实用、便捷的分析方法。

一、联系课文题目分析法

例如:课文《白杨》的结尾:“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分析这段话的含义时,我们可以试着思考:课题中的“白杨”指什么?(边疆建设者)那么句中的“高大的白杨树”和“小树”在文中分别指什么(指扎根边疆的父辈和孩子们),“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的含义?(孩子们在父辈的影响下,在祖国的边疆茁壮成长的,建设边疆后继有人。)

二、联系上下文分析法

有些语句,我们可以从上下文因果照应、递时照应等关系中启发分析理解。例:课文《詹天佑》结尾部分:“这件事给了藐视中国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我们能从上文找出与结尾这句话相呼应的句子“有一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那么,事实结果如何?说明了什么?(詹天佑不仅成功地主持修筑了京张铁路,还比原计划提前两年竣工)这样联系分析,我们就不难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修筑京张铁路为中国人民长了志气,赢得了尊严,所以说是帝国主义的者的“有力回击”。

三、抓住句中重点词语分析法

有时,我们先可以理解句中的重点词语,再分析句子的意思,后理解句子的实质含义。例:课文《穷人》中: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不可。”句子中“非……不可”表示什么?(表示更加肯定)“这样做”指什么?(指桑娜发现邻居西门死后,两个孩子不能没有人抚养,打定主意把西门的孩子抱回家。)联系到桑娜贫困的家境,我们就能从这句朴素的话中领会到:桑娜是个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穷人。

四、根据课文的写作重点分析法

一篇文章一般会有一个重点。理解句子,也可以根据写作重点进行分析。写人或写事为主的文章,及寓言、童话、民间故事一类文章,往往是为了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或说明什么道理,可以从以事说理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往往是为了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可以从“以物言志和借景抒情”角度出发进行分析。

五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来理解

在读《我们的战友邱少云》文中的这句:“这位伟大的战士,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挪动过一寸地方,没有发出一声呻吟。”想想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被沸水或火星烫着时有什么感觉?会怎么做?而邱少云被烈火烧达半个小时之久却能做到纹丝不动。从中你体会到邱少云怎样的精神?(足见的他的高度纪律性及为革命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

其实,学无定法,只要我们平时阅读时多注意联系课文,把握住重点语词,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理解句子的意思以及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就容易得多了,那么提高我们的阅读学习效率也不会是“水中月、镜中花”了。

参考文献:

[1] 费亚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23).

[2]夏振兰.探索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优先出版[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22).

[3] 尹海梅.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J].学周刊,2011(35).

上一篇:北京的美200字作文下一篇:出国的签证在职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