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单懿:关于中学心理健康问题的调研报告

2024-11-20

11单懿:关于中学心理健康问题的调研报告(精选3篇)

1.11单懿:关于中学心理健康问题的调研报告 篇一

关键词:寄宿学生,身心健康,问题,解决策略

一、农村初中寄宿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寄宿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1)性格缺陷,情感缺失,心理发展不健全。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使有些学生产生孤独、寂寞、胆怯的心理,形成孤僻性格。(2)内心发展失衡。寄宿制学生从小学四年级就离开家庭和父母,在学校寄宿时基本与外界失去接触的机会,他们缺乏足够的亲情,不能像其他的同龄儿童那样,享受到应有的家庭温暖,在心理上有失衡的倾向。有的自闭,不愿与人交往;有的逆反或者仇视。寄宿生的自卑和错误的价值观,导致他们把得不到亲情的原因归结于社会和金钱,对社会充满敌意,以致于出现一些逆反的行为。(3)交际出现障碍。

2.寄宿学生的身体健康问题。寄宿制学生一周有五天半在学校食堂吃饭,由于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部分寄宿制学生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据调查,我县寄宿制学校的食堂菜谱大同小异。学生长期吃这些食物厌食现象比较严重;再者各个寄宿制学校学生多、时间紧,有些饭菜可能有煮不熟的现象。久而久之,导致部分寄宿生营养严重不足,个头矮、多病等。

3.寄宿学生的教育问题。外出务工潮致使农村许多寄宿学生失去了直接监护人,造成了家庭教育的缺位。学生一般由祖父母或亲戚监护,教育的责任便落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身上,但因受各种因素的局限,这些老一辈人,无论教育思想还是教育方法都无法跟上形势的要求。所以,“隔代教育”的弊端显露无疑:第一,老人只负责孩子的饱暖,而对于如何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并不重视;第二,很多老人过分溺爱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导致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差,怕苦怕累,使他们对学习产生了畏难情绪;第三,老人中文盲或文化程度低者所占的比重大,根本没有能力辅导、帮助孩子的学习,无从过问孩子的学习,更谈不上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

4.寄宿学生的道德行为问题。青少年正值人生的第二断乳期,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握斯称之为心理断乳期,这一年龄阶段由于身体的迅速发育,中学生的行动能力逐渐增强,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约束,一些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出现行为偏差。再加之文化传播媒体的影响,如网络虚拟的世界,校园暴力小说,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都严重地毒害着青少年学生的心灵。

二、解决策略

1.家庭方面。作为寄宿学生的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要认识到家长对于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作用,家长不仅要给孩子物质上的满足,也应关心孩子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多与孩子交流、沟通,听听孩子的心事,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心理安慰和疏导。同时要加强与学校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在校情况,与教师商讨怎样有效地教育孩子,使寄宿学生的心理上得到更多的关爱和照顾。

2.学校方面。学校肩负着教育寄宿学生的重要任务,为了加强寄宿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就要不断制订各种切实可行的方案和政策,实现良好的教育。首先,学校要建立完善的寄宿学生的资料档案,明确寄宿学生家庭的地址、父母打工的地址、电话、家庭成员以及监护人的信息,教师要多与家长沟通交流,了解家里的实际情况,多关心和爱护这些学生,使他们能健康发展。其次,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知识,掌握必要的心理调节技术。最后,学校应加强学生食堂的管理,在饭菜的品质上狠下功夫,确保学生能定期、定时吃上饭,杜绝吃垃圾食品,保证学生身体健康发展。

2.11单懿:关于中学心理健康问题的调研报告 篇二

关键词:农村教育;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去城市打工。父母的外出导致很多青少年在家乡留守,他们要么长期寄宿在学校,要么和上了年纪的长辈或其他亲戚一起生活。这些孩子年龄一般在14岁至18岁之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青春期,大多数也正处在上中学的阶段,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长期处在长辈的隔代教育甚至家庭无人监管的环境中,这些对留守青少年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了很多不良影响,他们在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学习也受到很大影响。笔者作为一个有十多年教龄、长期工作在教学一线的中学班主任,根据自己与这些学生长时间的接触和交流,现就这部分中学生较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以及由此衍生出的社会问题和解决办法进行探讨。

一、留守中学生较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1.性格内向孤僻

这部分学生由于长期不在父母身边,大多是和上了年纪的长辈一起生活,尽管这些长辈对他们也很关心,但往往只表现在物质和安全方面。由于年龄上的悬殊以及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长辈和孙辈之间存在较深的代沟,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方式,孩子即使有心里话也不愿意对长辈们倾诉。久而久之,他们性格变得内向孤僻,不爱说话,喜欢独处,不合群,不愿意参加学校和班级的一些集体活动。

2.心理脆弱,缺乏自信

大多数留守学生的家庭比较贫困,他们的父母不得不外出打工。和其他同龄人相比,他们往往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比较差,有时从心理上感觉低人一等。同时,他们在家里是和隔代长辈一起生活,长辈们的精力和能力很有限,由于年龄大,思想也比较保守,无法给予其精神上、学习上的鼓励和安慰。由于长期缺乏精神层面上的支持,导致留守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一旦遇到困难,往往感觉很无助,不知道怎么解决问题,缺乏自信。

3.情绪不稳定,易冲动

留守在家的这部分青少年,年龄一般在14周岁到18周岁之间,正处在生理发育的青春期,性格还没有成型,社会认知能力和辨别能力较差,一旦在生活或学习上有不如意的地方,心情就比较压抑,又缺少宣泄的渠道,就会产生一些负面情绪,这种不良情绪的长期积累,再加上个人意志薄弱,容易造成情绪失控。他们很容易对周围人和事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这种不良心理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心理对立和攻击行为。这些青少年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爱发脾气,无视教师、亲友的管教和批评,有较强的叛逆心理,严重者往往还有暴力倾向,甚至走向极端。

4.认知迷茫,缺乏方向感

一部分留守青少年由于在家里和隔代的长辈缺乏共同语言,在家庭之外也很少和人沟通交流,往往对社会的认知产生很大的偏差,乐于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自我封闭,好幻想,不切实际,他们难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未来感到一片茫然。由于现实世界与自己的期望落差很大,生活或学习上不如预期,就会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甚至由此产生怨恨情绪和偏激想法。由于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他们中多数进取心不强,纪律性差,再加上在家中无人辅导功课,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因此逐渐逃学、辍学,以致过早地走向了社会。

二、农村大量青少年留守衍生的社会问题

笔者曾以带过的几届学生为例,做过相关数据统计,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是来自长期的留守家庭,他们大都有一定的厌学情绪,认为读书无用,不接受教师管教,逆反心理很强,有的学生甚至经常逃课,过早地和一些社会青年混在一起,酗酒、打架,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某研究机构一项专门针对留守家庭青少年的调查表明,这些青少年的犯罪率要比正常家庭的孩子高一倍。因为缺少监管,这些青少年自身的安全问题也令人担忧,最近网络上关于留守学生的溺水、走失的新闻也时有报道,应引起社会普遍的关注。在一些劳动力输出大的地区,这已经成为当地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社会问题。由于留守学生的成绩和正常家庭出来的孩子相比普遍较差,升学率低,升入重点学校的比率更低,这也使他们过早地进入社会。同时由于文化层次低,缺少社会生存技能,生活收入较低,失业率也相对要高,必须进行相应的社会培训,才能进行再就业,无形中增加了社会成本,成为社会的负担。

三、解决的办法

从长远上看,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大力发展区域经济,合理配置社会资源,改善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以减少劳动力的输出。但从现实出发,根据现有的客观条件,要想尽快改善这一状况,笔者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对监护人进行相应培训,提高其监护水平

由于留守学生长期跟监护人生活在一起,对这些人进行相应的培训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监护人大多上了年纪,文化层次低,思想保守,对孩子缺乏有效的教育方法,平时很少进行有针对性的沟通交流,遇到问题只是一味地责备甚至打骂,这是很多留守家庭普遍存在的情况。鉴于此,我们可以在留守家庭比较集中的村庄,以村或社区为单位,由教育部门指派专门的教师或在家庭教育方面经验丰富的人来对这些监护人进行定期和有针对性的培训,纠正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一些错误的教育方式,让他们认识到和孩子耐心交流沟通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监护水平。

2.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这些青少年和父母多沟通交流

父母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孩子长时间缺乏父爱、母爱,这是无法弥补的,也是造成很多青少年存在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家长应该充分利用假期或其他空余时间,尽可能多地和孩子们呆在一起,给他们应有的关爱和照顾,让他们感到家庭的温暖,整个社会和企业也应该积极创造这种条件,比如带薪休假、定期调休等,使这些家长有更多的时间和自己的孩子团聚。另外,随着互联网技术和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父母可以通过手机、网络视频和孩子通话交流,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和需求,积极引导和教育他们,使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比如:现在很多有条件的学校都设立了亲情聊天室,可以让这些留守孩子定期和他们的父母交流沟通,弥补他们亲情的缺失。

3.学校应该不断完善教育引导体系,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

针对这些留守學生的状况,学校要不断探索适应他们的教育教学方法,组织一线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学校应该建立完备的留守学生心理档案,密切观察他们的心理变化,积极引导他们树立乐观向上的心态;通过开家长会或者电话交流等方式与学生的家长多联系,对学生在学校出现的一些问题,尽快反馈给家长,通过家庭和学校两方面的引导,尽快解决这些问题。另外,学校可以多组织一些集体活动,通过学生间的密切合作、互相配合完成一些设定好的任务,使他们能有机会和其他学生积极互动,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识和人际关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信心。

总之,教育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密切合作,积极配合,需要进一步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相信通过教育机制的不断创新和完善,以及社会各界积极地关注和支持,我国农村留守青少年一定能够拥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左利华.留守青少年自立人格特征研究[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1,(05).

3.关于乡村的11个问题 篇三

正是这种现状,敦促着我们,从一种更切实必要的出发点,去为福建的乡村做点事。一场论坛,请来大陆、台湾乡建及乡村规划方面的各路专家,让他们讲讲自己对乡村怎么看,自己是怎么建设与培育乡村的(再造魅力故乡),便顺理成章了——在行动之前,理清认识至关重要。

回想起这首届论坛,仓促与不周之处不少,但慰藉更大。从北京绿十字朴实扎实的乡建理念,到规划设计院真刀实弹的案例演示,再到“返乡青年”陈统奎,这位80后年轻人乡村经验上令人惊讶的接地气的智慧与圆熟。而不管嘉宾还是听众,都对我们表示出了最大的善意与支持,因为这样的一个议题,以及这议题底下的“干货”在他们看来是有价值的。也正是在这届论坛上,从嘉宾的发言中,我们引发出了资本与乡村的问题,“大资本并不适合乡村,因为大资本所要求的快速的、丰厚的回馈,是乡村很难给到的”。我相信,当时论坛上在座的村镇干部、政府领导,习惯了“招商引资”思维的他们,在听到这种判断时想必也有所触动。这恰恰是我们希望促成的:一种在乡村建设与旅游开发领域,各家观点、观念、模式的百家争鸣、展示竞争,以及在这之上,对于“善意”、对于可持续等商业价值及利益更前端的态度的强调。

时隔一年半,与当年那届论坛相比,乡村这个领域,变化惊人。2015年,乡村成为中国最热的一个领域,也频频在国家政策及战略中亮相。伴随着城市建设用地的饱和,规划设计院、资本方、策划运营机构、创业青年……前所未有,纷纷涌向乡村。单就去年11月份,从我关注的微信公众号上统计,在乌镇、厦门、昆明、南宁各地,总共有不下4场大型的乡村规划及乡村发展论坛!而在关于乡村的认识上,“社区营造”这一来自台湾的专业词汇,也渐渐在官员、村干部的口中出现。以至于我恍惚看到这样一幅图景:各路英雄好汉都在赶往乡村,这其中,有共识,也有矛盾,有善意,也有欲求,各种不同的经验与路数在这里相遇、碰撞,激发出化学反应,乡村,又好似成了最后一片“战场”!

这当然是好事儿,但这其中也不能不说没有泡沫。而面对这样一片热海,我们以媒体的身份,毅然决定一头扎入,相比两年之前的那场论坛,初心是不变的,但问题恐怕也要与时俱进,更加深入与务实。

去年年底,我走访了龙岩的三个乡村,这三个乡村,从老宅子到周边环境,放在全国来讲,都称得上是清秀喜人。第一个村子,已经完成了规划建设,村民全部从老村迁出,准备搬入老村对面整齐划一小别墅群的新村。这座老村,格局完整,村前便是作为风水塘的一大片荷塘,而一塘之隔的新村,以城市的方式,规划了小广场、瀑布景观,我们去的时候,人工水泥的瀑布墙因为夏季泥石流而坍塌,留下一片生硬的工地现场。第二个村子,是一个葫芦型的小桃源,对外只一个出入口,进去是片葫芦肚一样的小山坳,稻田与老宅子的白墙交映,非常有村落的宁静美好。这个村子,规划图纸已经拿在手中,而图纸,大概也是通用的简单化一的功能分区思路。第三个村子,九龙江的上游沿村而过,村中大宅美轮美奂、形制相当有特点,这个村子正愁还没钱找人做规划,没钱梳理村落公共区域与设施,我们看到,曾经是家族书院的一栋漂亮二层小宅,现在却被用作猪圈。

这三个村落,个个都有其代表性。根据住建部总经济师赵晖在去年11月表示的,“到2020年我国将通过改革创新,大幅提高乡村规划的易编性和实用性,力争实现乡村规划基本覆盖,结束农村无规划、乱建设局面。”就如同龙岩这三座村庄,这将是极大的需求,同时也埋藏着利益驱动下,不问村庄、一张图纸走天下的规划快速毁掉一个个古老村落的危险。

而与此同时,那些真正在以乡建的方式去重整与活化乡村的,又不免时时有势单力孤之感:乡村建设不仅需要钱,也需要人;不仅需要专家的人,也需要参与建设、经营,去将一种良性的气候共同营造起来的人。

形势也喜人,形势也迫切。故此,当我们决定在2016年一头扎进乡村建设与旅游开发的火热现场之时,我们决定以这一领域最迫切也争议最大的十一个问题开局。在这些问题面前,我们不预设立场,我们呈现各路专家的立场、观点,我们希望自己变成最良好的争鸣的舞台,观众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自行评判或选择、借鉴。因为,不同的村落有不同的条件,也就必然导向不同的做法,实事求是而不是一个方子救天下才是理性的思维,“不同的声音都应该被听到”。很高兴,在我们这个特辑中,近30位专家畅所欲言,其中有激进,有温和,有开放,有兼收,我们相信,对于摆在福建的乡村、全国的乡村面前的各种紧要问题,即便没有一封立竿见影的药方,至少它也能提供给您开启问题的一个更加成熟与务实的思想的起点。

上一篇:食品添加剂使用公式制度下一篇:小学生德育工作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