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精选11篇)
1.浅析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篇一
当前基层公安交警执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 去年以来,我们按照公安部黄明副部长加强工作调研的要求和省厅交管局党委的统一安排,结合当前正在深入开展的执法规范化建设,到太原、晋中以及高速各公安交警支队,就当前基层公安交警执法中存在的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及解决对策进行了调研。
一、目前基层公安交警执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执法目的有偏差,重处罚轻管理,重管理轻教育。交警执法的根本目的,是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维护道路交通秩序,创造良好的道路交通环境。为此,对那些易引发交通事故、扰乱交通秩序的严重违法行为,依法实行严管重处,也是非常必要的手段。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基层交管部门变相下达罚款指标,为罚款而罚款、重罚款轻管理、重管理轻教育的问题非常严重。表现在:一是该罚的不罚。上路执勤时只愿纠正能罚款、易罚款的违法行为,对那些易引发交通事故却难取证、难罚款的违法行为,如强超强会、酒后驾驶、疲劳驾驶、农用车载人等存在大量事故隐患但不能带来“经济效益”的交通违法行为却视而不见;二是不该罚的也罚。由于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基础薄弱,当前,广大交通参与者的交通安全意识还非常淡薄,轻微违法行为大量存在非常普遍。但部分民警为了追求罚款数量,对本来能通过教育纠正的轻微违法行为却以罚款进行处罚,忽视了对当事人 的教育,不仅达不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反而会因对大量社会群体实施处罚,诱发社会矛盾,影响公安交管部门的形象。三是为罚款而执法。部分民警为让当事人交罚款,对违法行为随意变通处理,该拘留的不拘留,该扣分的不扣分,降低了处罚标准,纠违没有起到应有效果,也严重损害了法律的权威性。
(二)执法程序不规范,态度不文明,群众不满意。正确的执法行为要靠规范的执法程序来保证,良好的执法效果也要靠人性化的执法方式来体现。尽管公安部《交通民警道路执勤执法规则》等规范性文件,对执勤执法程序已做出非常严格细致的规定。但是实际执法中,部分民警执法程序意识差,执法方式简单化,既影响了执法效果,又造成社会不满,表现在:一是随意拦截检查正常行驶的车辆,纠违不敬礼,罚款不讲原因,收驾驶证就开单;二是以管人者自居,对待群众态度生硬蛮横,该说的文明规范用语不讲,不该说的“横话”乱说,即便处罚正确群众也不容易接受,甚至造成严重对立;三是随意剥夺法律赋予当事人的陈述和辩解权,不听解释、不问理由,容不得当事人陈述和申辩,一旦当事人申辩几句,就扣上“态度不好”的帽子,甚至因此罚“态度款”。
(三)执法不公,存在“五松五严”的现象。表现在:对本地车辆管理松,对外地车辆查纠严;对小型客车管理松,对大型货车查纠严;对熟人关系车辆管理松,对一般违法车辆查纠严;对党政机关、政法部门等“特权车”管理松,对普通群众车辆查纠严。在执法中不能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视同仁,不仅纵容了一些人继续违法,也使普通驾驶人心理失衡,极易产生报复和过激行为,给执勤民警安全埋下隐患,也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要切实解决当前公安交警执法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要认真查找、深入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层次症结,这些原因有:
一是执法理念不正确。尽管近年来各级交管部门一直在抓“立警为公、执法为民”思想教育,但是,长期以来受特权思想和官本位意识的影响,部分领导干部和民警仍然没有树立正确的执法理念,没有真正搞清楚、弄明白是“为了人民管交通”还是“为了交通管人民”,宗旨观念不牢,服务意识不强,导致执法工作发生方向性、原则性错误。甚至有个别民警把执法权力当成了谋私利的工具。
二是执法主体素质低。当前,基层警力不足是各级公安交管部门普遍现象,年轻警力长期得不到补充,基层民警文化水平偏低,思想陈旧,跟不上当前执法规范化建设要求的现象也较普遍。近年来,奥运保卫、国庆保卫、预防事故等专项工作任务繁重,一些基层交管部门疲于应对阶段性任务、指标,忽视了对基层民警的教育培训工作,政治学习、业务学习、理论学习只停留在口头、纸面上,导致基层民警对上级工作要求不了解、对新法规不掌握、对新交通管理手段不知道,极大制约了执法水平的提高。
三是执法监督不到位。交警执法岗位点多、线长、面广,较为分散,而基层民警人人都有一定的执法权。执法对象直接面对人民群众。与其他警种相比,公安交警执法监督的难度相对较大、要求更高。部分基层领导只重视对外执法,不重视对内监督,权力缺乏有效制约,执法过错得不到有效匡正。而对民警违法违纪问题处理的避重就轻,看似保护民警,实际上是害了民警、也害了我们这支队伍。
四是执法环境不尽人意。个别党政机关、权力部门自身特权思想严重,认为交警查自己车就是“丢面子”,有违法行为不配合查处,对交警正常执法动辄以权压人、横加干涉。同时,广大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普遍较低,看到交通秩序乱就希望交警加大执法力度,真要严格执法涉及到自身利益,又不配合、支持。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类社会矛盾凸显,群众情绪不稳定,即使正常的执法活动,也容易引发矛盾对立,一些不法分子甚至借机暴力袭警、公然抗法、制造事端。执法环境恶劣,也造成了一些基层民警对违法行为不敢管、不愿管、不想管。
二、加强公安交警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关键环节
近年来,我省各地在执法规范化建设工作中采取了有力 措施,也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执法规范化建设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任重道远的艰巨任务,也是一项需要各部门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的系统工程。开展执法规范化建设以来的实践,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一是必须始终把执法规范化建设作为全部交管工作的前提和核心。抓好规范执法就等于抓住了交警工作的“牛鼻子”。近年来,机动车、驾驶人、道路迅速增长,我国已进入汽车时代,有效遏制道路交通事故发生,最大限度减少交通事故引起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是公安交管部门的首要任务。从国外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城市的经验看,交管部门严格执法是有效减少交通事故隐患、预防交通事故最重要的手段。随着社会主义法治进程的加快,关注民生、保障人权等观念日益深入人心,这也要求公安交管部门在严格执法的同时,必须要带着人文精神去执法,做到理性、平和、文明执法,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而要达到这两项要求,关键在于能否做到规范执法。如果执法不规范、随意执法、弹性执法,一味强调严格执法也就成了乱执法,就容易造成与群众的矛盾对立,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如果执法不规范,一味强调理性、平和、文明执法也就成了不作为、姑息放纵违法行为,预防交通事故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是保证严格执法的前提,是实现理性、平和、文明执法的基础,是做好一切交管工作的核心和纽带。
二是必须始终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评价执法水平的根本标准。交管执法工作好坏,不能看罚了多少款、扣了多少证,关键要看社会效果。具体讲,一是执法要看大环境。当前,社会各种矛盾互相交织,不安定因素增多,要把执法工作臵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加以统筹考虑,用新的理念去应对社会转型时期的新矛盾、新问题,注重讲究执法策略,注重改进执法方式,注重提高执法艺术,善于用群众语言、用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来管理、来执法,最大限度地化解群众怨气,疏导群众不满,以实际行动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做出应有贡献。二是执法要有针对性。特别要针对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困难群体,要区别对待,慎重管理,准确把握执法对象的感受,充分尊重执法对象的人格,切实体谅执法对象的处境,通过服务、教育、感化交通违法行为人,使其既能感受到法律的威严,又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进而达到高效管理的目的。三是执法要求满意度。要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将执法活动变成服务群众、赢得群众的实践行动,尽可能融法、理、情于一体,认真落实便民利民服务承诺,不断推出新的便民利民惠民措施,把公安交警执法工作的成效更多、更直接地体现在促进和谐、惠及百姓上。
三是必须始终把执法规范化建设作为一项长期艰巨的 工程高度关注、长期努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进程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当前交警执法不规范的原因,有多年来历史形成的习惯惰性,也有当前社会法制环境不健全、不完善的因素,更有交管部门特别是领导干部对执法规范化建设认识不到位、措施跟不上的原因。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经费完善保障、强化法制监督等多种手段,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各级交管部门长期艰巨的努力。只有常抓不懈,不断健全规范执法机制,完善执法保障,落实执法监督,提高执法素质,形成规范执法的浓厚氛围,让民警养成规范执法的良好习惯,才能不断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从根本上提高交管部门的执法能力和执法水平,公安交管工作才能与社会主义法制社会的进程同步,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提供有力保障。
2.浅析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篇二
一、档案行政执法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
(一) 档案违法现象与行为仍具有很大的普遍性
档案违法现象与行为普遍存在, 主要表现为:一是不少单位包括一些机关单位或其他国有单位, 没有及时建立综合档案室, 各种门类、载体档案没有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业务档案、会计档案、声像档案分散保存的现象十分严重。二是应当立卷归档的文件材料没有及时收集、归档, 散存在部门或者个人据为己有的现象司空见惯。三是一些单位档案保管条件不符合要求, 档案库房和基本的防护设施欠缺, 有的还存在安全隐患。四是重点建设项目、重大科技成果或其他技术项目鉴定、验收时未按规定验收档案。五是不按期甚至拒绝向档案馆移交档案等。
上述违法现象与行为的普遍存在, 如果是在《档案法》颁布以前或不久尚情有可原, 但在《档案法》颁布20几年后的今天, 则多少使人困惑。表层的原因, 是社会档案意识和档案法制观念淡薄。但从立法的角度分析, 一种违法行为的长期存在并呈普遍性, 至少说明相关的法律法规缺乏足够的震撼力和威慑力。法律如具有威慑力, 一种无形的执行力就会因此形成。
(二) 档案行政执法乏力, 违法行为长期得不到有效制裁
面对普遍存在的违法现象与行为, 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认真履行行政执法机关的职责, 努力加大执法力度, 但是相比较其他系统的行政执法工作, 档案行政执法难度较大, 成效不显。表现为, 一是档案行政执法停留在口头上的多。二是停留在一般的监督检查上的多。三是对发现的违法行为, 听之任之的多。客观地说, 档案法律法规的权威没有真正树立起来, 不少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很少运用法律手段解决档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一些同志认为档案执法的刚性不够, 有些同志甚至戏称其为“柔情执法”。这成为档案行政执法工作面临的又一大困惑。档案行政执法难在哪里?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档案行政执法的对象往往是强势部门或单位。相对于行政执法主体, 行政相对人往往是弱势群体, 这是因为行政主体一般是行政执法机关, 而行政相对人多是普通的企事业单位甚至老百姓个人。而档案行政执法的对象恰恰相反, 面对的主要是各级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 这里的许多单位无论从地位还是权势, 都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所不及的。在这些部门、单位面前, 倒显得档案局这个行政执法主体是弱势部门了。一旦有权有势的部门、单位出现档案违法行为, 你如何进行执法?许多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因此就畏缩不前了。
二是档案法律法规授予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执法权非常有限。对于档案违法现象与行为, 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可以依法采取的具有一定威慑力的措施主要有三种:一是下发《档案责令改正通知书》。据此责令违法单位限期整改。二是通报批评。三是行政处罚。毫无疑问, 行政处罚是其中威慑力最大的执法措施。根据《档案法》的赋予, 县级以上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参照施行的行政处罚种类有行政处分 (警告) 、罚款、责令赔偿损失、没收违法所得等四项。责令赔偿损失、没收违法所得是在档案已经遭受损失之后的补救措施, 实际发生率不高, 而且责令赔偿损失的“损失”如何计算很难操作。行政处分 (警告) 、罚款是行之有效的处罚措施, 但按照有关规定, 档案行政管理部门除所属单位人员外, 对其他系统人员只有建议处分权, 而没有独立的行政处分权。罚款则主要针对以下两种违法行为:一是在利用档案馆的档案中损毁、丢失、涂改、伪造档案的行为。二是买卖与转让档案的行为。后者在现实生活中很少发生, 而损毁、丢失、涂改、伪造档案的行为被严格限制在利用档案馆档案的过程中, 对可能大量出现且危害极大的各级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在收集、整理和利用档案的过程中损毁、丢失、涂改、伪造档案的行为, 档案法律法规却未赋予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相应的权力加以查处。因此, 行政处罚虽然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可以依法采取的惩戒措施, 但由于其适用面过窄或过小, 实际工作中极少真正运用, 以致形同虚设。据了解, 档案行政处罚案件, 即使在黑龙江省也是廖廖可数。正因为法律授权极其有限, 就使得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在行政执法中难以有大的作为, 档案违法行为难以得到有效的制裁, 作为行政执法机关的权威自然就无法树立起来。
(三) 档案行政执法面临一个多头执法的管理体制
行政执法体制不顺, 会影响法律、法规的执行效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作为《档案法》确定的档案行政执法部门, 是档案行政执法的主体。通过法律的授权, 县级以上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已经获得了主要的档案行政管理权和行政处罚权。但是, 这并非意味着所有的档案违法行为均由档案部门管辖并实施处罚。由于各行政机关职能分工的不同, 相关的财政、建设、统计、文物等行政机关或主管部门通过法律的授权, 各自获得了本系统有关档案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权。当然, 这种档案行政处罚权是局部的, 被严格限于本系统的范围之内。但是由于各部门间往往各自为政, 造成管理上的混乱和漏洞, 容易造成执法部门之间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 影响到行政效能和政府形象, 也影响到档案行政执法工作的成效。
现行的档案行政执法体制不顺, 主要体现在:一是档案行政执法部门条块分割, 相互之间缺乏协调配合, 造成执法工作形不成合力, 相互掣肘, 办事效率不高。如同一个地区的某一专业档案的执法检查, 今天可能是档案局组织执法检查, 明天有可能是专业主管部门来执法检查, 使受检单位穷于应付。如果检查的内容与要求发生冲突, 那就不仅仅是办事效率的问题了。二是管理系统存在交叉, 职责不清。如对城建档案的管理, 涉及到档案、城建等两家执法部门, 由于对同种法律行为可能有多种不同的执法依据, 客观上易造成行政执法者不作为、乱作为或难作为。
有人说, 现在从立法的层面上已经解决了影响档案行政执法的主要问题, 笔者不这么看。我国现在基本上形成了以《档案法》为核心的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在内的档案法规体系。这些法律法规在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其在强制性、可操作性以及档案法律法规之间的衔接等方面存在较大的欠缺, 特别是涉及法律责任的许多条款内容显然刚性不足。因此, 档案行政执法工作面临的各种问题和矛盾, 包括档案行政执法的软弱无力, 无不直接或间接地与档案立法有着密切的关系。也许可以这样说, 档案立法的不尽完善或者相对滞后, 是导致档案行政执法工作存在这样那样问题与矛盾的主要根源之一。因此, 完善档案法律法规体系成为从源头上解决档案行政执法面临的困境与矛盾的必然措施。
(四) 有法不依, 执法不严, 档案执法监督系统不够健全等
一是一些违反《档案法》的单位和个人没有得到应有的处罚, 或者是处罚过轻、依法治档的力度不够。有的单位还停留在宣传、文件等表面形式或无关痛痒的执法检查上。另一方面, 有的执法人员执法行为不规范, 也直接影响到执法工作的有效开展。二是重视业务指导, 忽视依法治档。作为档案业务监督指导部门, 多年养成的习惯是有请必到、上门服务, 甚至是给基层说好话建档案, 却不懂得用《档案法》去指导和监督, 工作方式局限于“达标”、“认定”, 却没有用《档案法》来统揽全局。三是档案执法人员素质偏低, 执法水平亟待提高。尤其是档案执法人员缺乏系统全面的法律、法规知识, 如何利用《档案法》及相关法律、法规, 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有一定的困难和差距。有的同志思想保守, 认为档案部门社会地位不高, 依法治档难以开展, 工作有畏难情绪, 导致了依法治档的力度不大。四是社会档案法制意识不强。社会许多人只知道有《民法》、《刑法》, 却不知道有《档案法》。有些部门和单位的领导认为, 《档案法》是部软法, 其制约力不强。因此对档案工作不重视、不支持, 《档案法》的宣传力度不大, 工作不到位, 舆论氛围不浓, 是社会档案法制意识不强的直接原因。五是档案执法监督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内部执法监督和人大、政府、司法、法制、监察等有关部门以及社会和人民群众对档案执法工作的监督。目前, 由于思想认识、领导精力、人力、财力等原因, 也存在执法监督不到位的情况。特别是档案部门的执法人员都是兼职的, 职责不清, 也制约了档案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加强档案行政执法工作的对策
(一) 完善档案法律体系, 对档案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和补充
要想提高档案行政执法效率, 必然要完善档案法律法规体系, 解决各种档案法规之间的相互冲突, 同时根据执法实践增加新的内容。一是要根据修改后的《档案法》和《档案法实施办法》及时清理、修改过时的档案行政规, 协调好档案法律法规与其他行政法律法规之间的关系, 做到既互相兼顾、又各有侧重, 尽量减少矛盾。二是要做好立法补充, 如:明确档案行政执法的标准界定和执法程序, 扩大档案行政处罚权;根据档案行政执法中暴露出来的新法律问题进行法规的补充。
(二) 丰富执法手段, 加大执法力度
要注重改进执法方法, 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善于采用多种手段和方式, 确保执法效果, 切实将法律法规落到实处。采用好不同的行政执法手段, 如实施行政许可、非许可的审批备案, 对有保存价值的非国有档案征集、征购, 及时接收属于进馆范围的档案等。在进行行政执法检查时, 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综合与专项等灵活多样的检查手段。科学制定行政规划和年度计划, 结合档案工作中的重点、难点、热点开展档案行政执法活动。同时对执法人员要有监督, 推进档案行政执法责任制, 以责任约束权力, 激励评价其行为。
(三) 规范执法, 提高档案行政执法效率和水平
要进一步规范档案行政执法, 把过去执法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进行梳理, 提出了科学的应对措施, 统一执法内容和要求, 从而深化和扩展执法工作内涵。一是严格执行办案程序, 特别对一些时间概念更要从严掌握。比如检查结果的告知时间和复查时间问题、下达处罚决定告知书及送达处罚决定书的时间衔接问题等。二是规范执法细节, 比如在进行现场检查时, 对现场检查记录应把握的要点及顺序统一格式, 对调查记录应具备的要素进行整理和统一, 防止因调查记录发生偏颇而造成失误。三是在调查过程中, 强调规范用语、文明用语、礼貌待人, 把行风建设要求贯彻始终, 把执法办案过程扩展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活动, 较好地塑造档案行政执法队伍的良好形象。四是执法活动中, 积极贯彻执法与教育、宣传、培训相结合的原则, 把档案执法现场变为宣传阵地、业务培训课堂。
(四) 强化宣传, 提升档案部门社会地位, 提高行政执法的威慑力
档案部门务必要转变观念, 主动加大舆论宣传力度, 通过主动向各级政府汇报、向各种媒体投稿报道、举办纪念座谈会, 邀请领导撰写文章或发表电视电话讲话, 制作广播电视专题节目, 发布公益广告, 举办展览、街头咨询活动以及文艺演出, 开展网上宣传、知识竞赛、接受媒体专访、参与电台、电视台直播节目等多种形式, 宣传《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以及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 让全社会知道档案的重要性, 知道档案行政执法的严肃性, 知道哪些属于违法以及违法的严重性, 营造档案行政执法良好的社会氛围, 提升档案部门的公共形象和社会地位, 提高行政执法的威慑力。
(五) 加强执法队伍建设, 提高档案执法人员素质
3.浅析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篇三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问题;解决对策
一、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人文关怀的精神
传统的语文教学一味强调学习内容的科学性和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语文教学中应该存在的人文性,忽视学生的情感提升,忽视语文本身的趣味性。将学生置于被动地位,被动接受知识,不能加入自己的主动建构。缺乏创新性,教师和学生很难打开创新的思维,无法实现教学的完整功能。
2.缺乏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是教学不可忽略的环节。教师一直占据课堂中心,而学生常有的学习任务也只是简单地读、听、记。师生之间缺乏交流。学生不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抑制了创新性思维的发展。机械化的听讲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3.缺乏创新性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中,由于教师处于支配地位,学生的信息来源主要是教师传授,既缺乏信息的采集机会,又不能离开教师主动交流,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丧失了独立学习的能力,探索的动力和兴趣越来越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得不到培养。
二、解决对策
1.学生教师双主体,营造人文氛围
评论一堂课的好坏不能以教论教。教师在课堂上讲地再好,也替代不了学生自身的感受,同时也不能以学论教,而应该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考虑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侧重学生真正收获了什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教师和学生处于双主体地位。新课标以人为本,强调尊重学生内心的情感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更加关注知识的传授。
教师不再是主宰者,而应是走到学生中间,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帮助者和引导者。尊重、理解每一个学生,抛弃个人偏见,不以成绩论英雄。注入自己的情感,将一份爱与真诚注入学生的精神世界,哪怕是一个眼神、一丝微笑、一次抚摸都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精讲巧练,培养学生兴趣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能力也只能在实践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夸美纽斯很早就在《大教学论》中说:“一切语文从实践去学习比用规则学习来得容易。例如,在学校里让学生在谈话中学谈话,在书写中学书写。
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语文课文中有精选范文,通过这些经典范文,提高学生基本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师应该在其中起一个指导的作用。帮助学生将语文实践中获得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有助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讲课过程中要贯彻精炼、有用、精讲的原则。
鼓励学生质疑,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鼓励他们质疑,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就是创造力。在教学中通过观察、分析,引导学生在已有的语文基础知识上,产生联想和兴趣,获取成功。让学生在奇思妙想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享受语文的快乐。
3.课内课外互相配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由于语言具有工具性。语文是思想交流的工作。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庭中,学生每时每刻都在接触语文,都要听、说、读、写。而其他课程的学习也离不开语文的帮助。这些特点都决定了语文教学不限课堂,它需要和课外的教育结合起来。叶圣陶先生在新中国成立前出版的《中学手册》中有这样一段话:“在课内,阅读的是国文课本。那用意是让学生阅读教本的当儿,培养他的阅读能力。凭了这一份能力,应该再阅读其他书,以及报纸、杂志等等。这才可以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并且要阅读什么,就阅读得来什么,才是真正的受用”。课外活动在形成语文能力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当然如果将语文的课内教学完全融入课外活动中也是不可取的,但是我们要有意识地将课外的一部分与语言有关的活动与语文教学密切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个有着固定模式的学科。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创造一个和谐的语文教学环境,并不断探索、创新。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自由畅想、发挥的乐园。教师要时刻关心学生的感受,在师生的不断互动中体验语文带来的乐趣,并从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行之有效,便可取之、用之,引八方之泉,润一方沃土。
参考文献:
[1]饶昱民.中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D].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
[2]蒙学梅.语文教学思维训练初探[D].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
[3]于漪.谈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J].中学语文教学,1999.
4.浅析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篇四
一、人口与计划生育行政执法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
1、部分领导和执法人员依法行政观念比较淡薄。行政管理机关及其人员在其职权所辖范围内,之所以拥有执法权是其法定职位所规定的,因此,其执法行为必须应当依据法律来开展,但是,在部分基层单位,由于领导法制意识不强,对由“人治”向“法治”转变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工作中,往往不是依法,而是依据个人的情感,情绪,以及依据和管理相对人的“关系”等因素开展工作,执法随意性比较明显,因此,也就将法律赋予的“职权”演变为“个人权利”,导致行政侵权,违反程序执法,甚至腐败等一系列现象发生。
2、“乱开口子,乱表态”现象仍有存在。由于受市场经济所引发一些腐朽思想冲击,在村级计生队伍中也有少数人往往因利益的驱动,在隐瞒乡镇的情况下,出现了“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的现象。加之因农村税费改革,“三提五统”的取消,村级经费供给严重不足,个别村“乱开口子,乱表态”现象仍有存在,将政策外超生征收社会抚养费和罚款等等作为给计生机构的日常经费的来源,造成了人口与计划生育行政执法行为与执法目的严重背离。
3、违反程序执法时有发生。法律的执行要求执行者必须严格依据法律所规定的一整套程序和步骤来进行,而在计划生育管理工作中,由于长期以来就存在这样一些认识偏差:计划生育是国策,怎么搞都有理;计生工作任务重,时间紧,若按照法定程序办事,计生对象早逃之夭夭,消弱了工作力度等等,这些错误认识使少数部分计生执法者无视计生法律、法规之规定,或者为了追求工作的效率,不依法定程序,甚至违反程序执法的现象时有发生,虽然未背离执法目的,但程序不到位同样是违法。
4、职权异化。人口与计划生育行政管理人员的执法权是一种职权,但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职权往往被异化为个人权利或者特权。其职权异化的表现有:一是以“人情”作为执法的尺度。由于受历史传统影响,在计生执法工作中,常常出现面对同一性质的违法行为,但执法尺度不相径庭,其执法尺度依据是违法者与自己是否有人情关系,这种关系的亲密度如何;二是滥用权力。以权谋私、武断专横、拖延履行职责、该罚不罚、处罚程序和征收社会抚养费标准随意而定。
5、社会抚养费难以征收到位。近年来,虽然人们的生育观念有了转变,但个别育龄群众受传统的封建思想影响仍未根除,超计划外生育现象时有发生,乡镇人民政府及计生行政管理部门对此依据法律作出征收社会抚养费决定,但很难征收到位,其原因是:一是超计划外生育者经济能力差,交不起。二是个别超生者抵制不交,作为计生部门无法律依据的保障措施及强制措施;三是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而法院不愿受理或强制执行到位率也是很低的,这样给人口与计划生育行政执法带来了很大难度,也给计生工作造成了负面影响。
6、计生执法队伍不稳定、人员错位、素质不高。现在的乡镇计生机构人员受乡镇行政管理,县级以上的人口与计生行政管理部门只负责其业务指导没有人事管理权等。近年来,人口与计生部门对乡镇计生执法人员进行了大量的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并督促其办理了行政执法证件,但乡镇工作头绪多,机构也多,人员极不稳定,有的计生工作人员刚刚熟悉计生工作却又被调入其它单位,而新调入人员又缺乏工作经验和计生法规知识,形成恶性循环,导致人员错位,工作素质不高,这些情况都严重制约着计划生育行政执法的顺利开展。
二、解决人口与计划生育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之对策。
1、加强宣传,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观点、思想、心理和知识的总称,它对法治实践有重大影响。当今社会强调“法律统治”、“以法治国”,崇尚法治,政府同公民一样必须受法律的支配,所有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都必须服从法律规定。因此,要克服人口与计划生育行政执法中的“人治”等问题,必须加强宣传,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尤其是要增强计生干部依法行政、依法执法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从执法主体思想意识层次上杜绝其违反执法、职权异化等现象,改变其淡薄的依法行政观念。
2、切实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的自觉性
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其中“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是针对执法人员而言的。计生行政执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与未能很好贯彻这一精神有关,比如“乱开口子,乱表态”、违反程序执法就是没有贯彻“有法必依”,而以“人情”为执法的尺度则是对“执法必严”的违背。因此,必须按照“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要求切实加强计生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的自觉性,克服其以“人情”为执法尺度等错误做法。
3、健全和完善计生行政执法的监督机制
虽然我们的行政执法监督体系在不断完善,但监督不力的情况却还存在,不仅其他行政部门如此,人口计生行政部门也是同样存在。要克服计生行政执法中的种种问题,必须健全和完善计生行政执法的监督机制。除了依靠整个国家行政监督机制的完善外,更为重要的是健全和完善计生行政事业自身的监督机制,一是完善人口计生系统内部监督机制,建立以上级部门对下级执法行为进行监督为主的模式,把社会抚养费的征收到位情况列入计划生育目标考核内容,检查下级行政执法在执法程序、法律文书、档案管理是否规范;把社会抚养费上缴国库、“收支两条线”执行情况列入党委政府工作的考核内容。结合进村入户抽查、专题调研、财务检查等,对社会抚养费征收情况进行全面检查。督促解决好社会抚养费征收不到位问题;二是建立、健全、完善系统外部监督机制,通过政务公开,畅通群众信访渠道,增强计生行政执法透明度,同时充分发挥和拓宽村民自治委员会和计生协会在计生行政执法中的民主监督职能。只有真正建立了一套属于群众的监督机制,才能使执法人员不敢不依法,不敢随意执法。
4、协调和发挥相关部门职能作用
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抓住典型,重点突破,选择几起被执行人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强制执行后能产生一定教育意义的案件,依法强制执行,公开曝光,达到执行一案、教育一片的良好效果。相关部门要发挥作用,积极配合,综合施治。公、检、法特别是公安、法院要为计划生育工作保驾护航。对拒绝、阻碍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构成违法行为的,公安部门要加大打击力度;对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依法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的案件,法院要积极解决“执行难”的问题。各部门要加强协作,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努力形成“党政牵头、部门联动、综合治理、依法征管”的工作格局。这样就形成全社会的齐抓共管局面,促使计生对象不敢不守法,不敢违法。
5、提高计生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
提高计生行政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是保证其依法执法和正确执法的重要基础。一是把好执法人员上岗资格关。二是对在岗执法人员强化法律基础知识,依法行政知识等学习。三是创造条件选送执法人员到法律院校进修,以适应法律知识、法律制度的更新。四是举办执法人员政策、法制理论研讨会,交流执法经验,解决执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只有建设好一支高素质的计生执法队伍,才能真正公正、公平地贯彻执行好计生行政法律、法规。
6、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5.浅析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篇五
xxx
摘要: 城管执法一直以来都是政府公共职能的热门话题之一,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城市管理执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更体现了当地政府对于城 市管理和城市建设的理念和态度,城管执法是行政机关规范城市秩序的有效措施,却也是城市管理中的焦点和难点。
关键词: 城管 执法 政府职能 缺陷 改进
一、城管的发展历史及作用
追根溯源,城管的前身其实属于环卫部门。中国的城市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元初,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行记》中,曾经将临安(今杭州)称誉为“世界最富丽华贵的城市”。而那个时候,古临安因为城市人口聚居而产生大量的垃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官府就开始招募专人进行清除;清末,警察机关负责对城市清洁管理工作,具体包括清理街道、收运垃圾、整顿厕所等。近代(1929年前后),当时的各地政府还颁布了有关清洁卫生的管理条例,并开始设立专门的城市环卫机构。新中国成立后,各城市即建立环卫管理机构。此后,环卫部门的隶属发生频繁变动,分别归属过公安、卫生、供销等部门。1980年起,城市的环境工作改由城市建设系统管理。改革开放之后,城市人口激增,城市环境破坏严重。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势必严重影响城市公用设施功能的正常发挥。但当时的政府相关部门执法权力重叠,职责边界不清,执法过程中经常出现重复处罚与执法疲软的弊病。要尽快扭转“一群大盖帽管不了一个破草帽”的局面,还市民一个清洁优美的城市环境,就必须设置一个及时高效的新职能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关于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规定消除了达成这个目标的法律障碍。1997年5月北京市宣武区最早启动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试点。之后,经国务院批准,全国相继成立城管部门。
我们必须客观的承认,由于执法力量的集中,增强了执法威力,市民投诉和媒体 1
关注的很多老大难问题得到了及时解决,市容市貌日新月异。可见,从发展历史和工作成果上看,城管存在也是合理且必要的。但是为什么善花有时会结出恶果?两个必要的城市发展主体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大的冲突?要解开这个迷,必须从矛盾关系上进行分析。
二、当前城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乱摆乱卖根难治:流动摊点屡禁不止。不谈小区街巷,仅在主要街道、休闲广场等城市中心繁华地段,众多无证流动摊贩利用早、晚期间管理力量薄弱、人流集中的有利时机,利用部分市民贪图便宜、方便的心理,流动设摊,造成交通堵塞、行人通行不便。另外,流动摊贩使用三轮车、板车机动性强,逃逸方便,导致执法队员赶到时,他们已经更换了场所。
(二)五小行业难治理:诸如餐饮、加工、洗车、修理、娱乐之类的五小行业,存在规划滞后,环境卫生差,污染严重,居民投诉多,经营面积小等问题,这些行业沿街摆设,超门店经营,卫生设施不全,油烟排放差,脏、乱、差现象严重,同时还存在不同的食品安全隐患。从业者大多数是下岗职工、外来人员,流动性大,法律意识淡薄,对其进行长效管理难度大
(三)违章建筑难拆除:违章搭建是影响城市面貌和环境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城管执法的突出问题。从违法建筑的动因来看,经营户为增加收入乱搭建、居民住户为增加居住空间而乱搭建。基本上两种规律,一是效仿,认为人家能搭我为什么不能,二是违法搭建投入与拆除难度成正比,越是投入资金人力多的违法建筑越是难拆除。
(四)部门之间难协调:城市管理工作面大量广、情况复杂,需要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工商、城管、卫生、公安等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都负有一定的管理责任,但面对种种吃力不讨好的事,其他部门总能找出推脱的理由。在执法中往往存在“有利互相争,无利相互推”的现象,使城市管理的相关问题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三、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齐抓共管机制尚未形成。
1、综合整治靠突击。城市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职能部门齐 2
抓共管,协同作战。在城市创建的目标下,遇有重大活动时,往往习惯用“运动式”的方法搞城市管理,在一定时间内集中力量进行突击整治,短期内能取得立杆见影的效果。这期间部门之间协调配合、推诿扯皮少,政府领导及相关单位也大力支持,一旦阶段性创建任务完成,各职能部门各自为政,缺乏统揽机构来组织落实长效管理,形成治理—反弹—再治理—再反弹的局面。
2、基层政府管理城市的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城市管理点多面广,尤其在现场、现行方面,管理重心太高,往往出现“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的问题。作为城市管理主要责任人之一的区(街办)、社区、城中村(组),没有管理城市的具体责任和压力,因而不能很好地发挥自身的重要作用,投入到基层城市管理工作中,致使管理脱节、断链,城市管理网络不健全。从我调查的情况看,很多违章占道现象背后,都有街办、村组、驻街单位的背景。某些单位为了个人或小团体利益,带头违规“种房”、违章占道经营,甚至带头向政府提城市管理工作的意见;等有关部门查处时,他们一面以照顾困难名义为违章者说情开脱,私下又支持违章者与职能部门对抗,使城市管理工作处于十分尴尬的位置。
(二)执法难度大。
1、执法手段单一。根据《行政处罚法》和部分行政法规的规定,违章者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可以依法将查封、扣押的财物拍卖或将冻结的存款划拨抵缴罚款或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从我国目前法律、法规的规定来看,具有上述行政强制措施权的只能由法律设定,而且只有司法机关和工商、税务、海关等少数行政机关可以实施。城市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设定了各类行政处罚,但对违章者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后续监管措施,没有赋予城管行政执法部门任何有效手段。
现实的执法情况是,违章者对执法人员的管理根本就不理睬,罚款没钱,责令清理、改正我不干。执法人员没有什么办法强制其交罚款或强制其清理,也不能暂时限制其自由带回机关处理。这样一来,除了做工作之外,根本就没有任何办法加以管理。
2、执法效果不佳。目前,违反市容环境、秩序的违法行为出现以下特点。第一,普遍性。违法违章现象大量存在,具有点多线长面广的特征。第二,动态性。表现在时间上、空间上和性质上的不确定,没有规律可以掌握,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发生。第 3
三,反复性。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违法行为呈现出多发性、反复性和经常性,被纠正或教育后,又重新开始,始终得不到彻底解决。这些情况,使得我们的执法人员穷与应付,疲于奔命。
3、执法人员安全无保障。近年来,各地加强了对执法人员的教育,要求执法人员决不能与群众发生冲突,决不允许发生打架等暴力事件,起到了较好效果。但是,不法商贩、“钉子户”暴力抗法事件时有发生。
4、执法力量薄弱。城管执法队伍既有公务员,又有事业人员,更多的是协管员。各地城市规模迅猛扩大,但执法力量并未有明显增加,正式职工与协管员比例一般都在1:3-6,因此在做到长效管理方面,增加了不小的难度。
(三)执法环境差。
1、违章行为当事人认识上有误区。他们没有意识到城市管理法规也是行政法规体系的组成内容,与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一样,违反了要承担法律责任。城管执法人员在执法中碰到最多的申辩理由是:“我又不偷不抢,在街边摆东西谋生,犯什么法!”他们在内心深处没有认识到自己行为的违法性和社会危害性,导致不主动配合执法,有时纠缠、拒绝、阻碍甚至少数“钉子户”暴力抗法的事件不断发生。
2、市民对城市管理工作不理解。部分市民对城市管理
执法工作不理解,不配合。当执法人员对违法行为实施必要的处罚时,经常有一大帮围观群众,出于“ 同情弱者”的简单心理,乱“打抱不平”,乱起哄,喝倒彩,甚至还指责执法人员欺侮老百姓,彻底否定城管执法人员的执法行动,助长了违法行为人的底气,形成了不利于城管执法的社会氛围。给城管执法部门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3、市民的整体文明素质不高。一些市民的环境卫生习惯较差,社会公德意识薄弱,讲文明、树新风的观念还十分淡薄。一些干部群众参与城市管理的热情不高,不少人只抱怨不参与,只指责不自责,袖手旁观而不身体力行。
(四)、执法保障不足
1、法律保障不足。所谓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顾名思义是把某些部门的行政处罚权全部或部分集中起来行使。按照国务院国发[2002]17号文件要求,目前在城管范围比较规范又集中行使的行政处罚权主要涉及4个部门(系统):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4
(包括市政、园林、公用、规划、市容环境卫生等)的全部行政处罚权;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对无照商贩的行政处罚权;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对社会生活噪声污染和建筑施工污染的行政处罚权;公安部门对侵占道路行为的行政处罚权。涉及几十部法律、法规、规章,几百款罚则,这中间,既有全国人大通过的法律,国务院制定的法规及国务院部门制定的规章,也有省级人大、政府发布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及政策性文件,在具体执法工作中,还要顾及地方上人大、政府、部门的一些规定。且有些法律、法规、规章不尽完善,操作性差或相互打架,罚则不尽一致,或者只有禁止条款,没有处罚条款,给执法工作带来难度,如大型户外广告的认定就没有一个统一标准,对未经批准占道广告的处罚按市容环境管理方面的法规与城市道路管理方面法规罚幅就不一致,《行政许可法》实施以后,行政许可与行政处罚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使行政执法无可适从。
2、人员保障不足。要管理,就必须有人,人员保障也是城管执法最基本的保障。城市规模有大小,层级有区别,区域有差异,经济水平有落差,管理任务有轻重,一个城市到底有多少城管执法人员才算科学合理,至今没有一个定论。目前一些部门凡有核定编制的,一般都按照人口多少,地域范围大小,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来确定。如公安干警的配置一般按照辖区总人口的万分之十一确定,消防人员则为城市人口的万分之四,学校教职员工配置根据高中、初中、小学学生数确定一个基数后,再按照城市、县镇、农村加减不同的系数。城市管理执法人员编制如何确定,现在有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是以城市人口的万分之六——八较为适宜,笔者也同意这个观点,但在具体确定人员编制时,还应考虑诸多因素,如城市规模大小、人口集聚程度、经济发展水平、外来人口数量等。一般说,大中城市人口集聚度高,经济发达的则可取低限,小城市,人口集聚度低的则应取高限。总之,合理确定城管执法人员编制,是保证管理工作正常运作的基础条件。在人员保障问题尚有一个问题亟待引起注意,就是人员性质问题,国务院有关文件规定,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的执法人员必须是公务员,但在各地实施中,几乎都没有做到这一点,而是行政与事业混编、混岗,这既影响了执法的严肃性,又给队伍建设、人员管理、工资福利待遇等方面带来许多难 5
题。
3、经费保障不足。经费保障涉及机构运作的三要素“人、财、物”中的二项,可见其重要性,财、物的保障主要是经费的保障。从城管执法经费来看,主要有这么几大块,一是人员经费,包括工资、奖金、福利等;二是日常公用支出,包括日常办公费用、办案经费、交通差旅、设施维护保养等;三是专项经费,包括设施更新、设备添置、专项整治经费等。
由于城管行政执法明确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因此其行政支出必须由财政全额拨付,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及领导重视程度的差别,一些地方城管行政执法的经费往往得不到保障,影响了日常工作的开展,有些城管执法部门为了生存,为了维持正常运作,不惜以费代罚、创收补费、罚没分成等“乱收费、乱罚款”来弥补经费缺口,既影响了城管队伍的形象,拉大了城管执法队伍与群众的距离,使日常执法难以得到群众的支持,更严重的是损害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当前城管执法队伍在一些群众中认同度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也在于此。那么经费保障这块如何能在最低限度上支撑正常运作?从各地的实践看,以人员经费的2倍较为适宜,也就是说经济发展水平尽管有高低,但以人员经费为基数确定日常办公费用相对较为合理(当然大的专项支出不包括在内)。
4、人身保障不足。城管执法的场合是马路执法、一线执法,面对的管理对象主要是困难群体和弱势群体,在新旧体制转轨时期,这类执法的难度可想而知,执法中碰到“要钱没有,要命有一条”情况往往使执法人员陷入尴尬的境地。社会矛盾的突出,谋生的需要,往往使一些人根本不顾法律、法规的尊严,违法违章现象大量存在,管理与被管理者经常达到你不给我设摊,我无法生存,只有跟你拼命的激烈程度,暴力抗法事件屡有发生,执法人员的人身安全保障受到极大的威胁。据报载,广州城管几乎“天天被打”,各城市都存在这方面情况,只是程度不同罢了。
5、环境保障不足。这里说的环境保障,主要是执法环境、舆论氛围、群众的城管意识等。城管执法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城管执法又是个出新闻的题材,城管执法又是个不讨好的差使。新旧体制转轨期间引发的社会矛盾也最容易体现在城管执法过程 6
中,市容环境差,批评城管执法不到位,而一旦加强了管理,导致矛盾冲突,又责怪城管野蛮执法。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从众心理、同情弱者的心理使大部分群众不站在管理者的立场上。笔者碰到这样一个例子,一位长者对其住宅周围乱设摊非常有意见,多次投诉反映,但当我们组织执法人员进行整治时,在经多次教育劝导无效情况下采取强制措施时,这位长者却站出来替他们说话,要我们给他们生活出路。无论是市民评城管,还是年终考核,城管执法不倒数几位已是不易。暴力抗法的不断发生也可窥见城管执法环境的恶劣。这里面当然有执法队伍自身建设、队伍素质存在的一些问题,更有整个社会大环境影响执法的公正性和形象。城管执法特定的管理对象注定了城管执法的矛盾性、冲突性和逆反性,因此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也是执法保障的基本面。
6、层级保障不足。体制既已确定,管理模式问题就是一个大问题,层级管理即层级保障涉及到如何从组织上来保障高效的行动体系、指挥体系、运作体系。综观全国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地方,在层级设置上不外乎两种模式,一级执法、二级执法。一级执法就是市建立局,区建立分局,人、财、物由市里统一掌控,分局不具有独立执法主体,向区、街派出执法队伍,实行统一指挥、统一调度;二级执法即市建立局,区也建立局,人、财、物由市、区分别管理。两种运作机制利弊各显。
实行一级执法、垂直管理,好处是机构精简、一线人员充实、职责明确、扯皮减少、力量集中、指挥顺畅、效能提高;有利于加强队伍集中,调控能力强,人员进出口子畅,交流、调整、培训均能做到一个标准,有利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同时考核、评比、监督、管理一个尺度,防止相互攀比,消除负面影响。缺点是权力过分集中,可能影响区、街积极性,对做好基层基础工作容易带来负面影响。
实行二级执法,优点是做到重心下移,发挥区、街的城管积极性,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减少市财政的经费负担。同时使区一级政府能切实承担起管理城市的职能。存在的问题是机构增加,一线人员减少,人、财、物分散、浪费,市局调控能力减弱,造成政令不畅、指挥不顺;由于利益驱动,容易产生乱收乱罚现象;市局无法对整个队伍统一进行交流、调整,对违规违纪行为无法查处,影响队伍素质和执法水平的提高等。
四、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的解决措施
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有对城市管理职责清醒的认识,城管队伍要有“以民为本,服务社会”的本质执法理念,在完善城管体系的进程中,必须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理性分析,大胆尝试,切实增强服务型城市建设,保障落实城市管理的责任,特别是在当前城管执法体制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应把“依法行政,执法为民”的主题思想落实到每一个政府城市管理执行者的思想中,以务实、创新的精神,扎实推进城管执法工作的科学发展,为社会的和谐进步奠定良好的基础。就原因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条解决思路:
(一)制度上:建立和完善城管执法相关法律、法规
城管执法部门法律地位不明确,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其执法行为进行规范,因此当务之急就是尽快制定出一部专门的有关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法律,缓解执法者和执法相对人之间合理性与合法性的矛盾,在在执法过程中足够的权威和独立性,解决其合法性不足的问题。同时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使城管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有具体的处罚标准,损害执法相对人的权利,避免出现随意收费、任意罚款、滥用职权的“城管弊病”,不断提高城管队伍依法行政和严格执法的质量和水平。
(二)思想上:城管执法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在接受受理城管相关投诉中,最常见的要数乱设摊和占道经营,究其原因,是由于执法相对人在城市生存的需要。但是,强制执法是否真的能够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呢?在城管执法中应当灌输“以人为本”的城管执法理念,从而使得人得基本生存需求等到满足。以在各城市普遍出现的“夜排档”为例,一些中心城区可以根据市民需要,指定时间、地点经营,为流动商贩向固定摊位转化提供条件。当然,设摊和占道经营的另一个方面是由于存在社会需求,正规菜场的过高成本也促使马路设摊现象屡禁不止,因此,能否换一个思路来处理问题,比如解决流动摊贩的设摊场所,降低其设摊收费的标准,然后规范管理,保障其生存的权利也对其行为进行约束,处罚只是城市管理执法中的一个手段,协调好各方关系,保障各方权益才是长久之效。要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提高化解矛盾的水平,按照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则和方法,做到具体事情具体分析、宽容以待、耐心说服、冷静处理,使管理对象平8
和接受,从而有效地化解矛盾纠纷。
(三)环境上:做好信息公开,正确引导舆论,营造良好的城管执法环境。
宣传城管的工作职能、手段,宣传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公开透明的以法律为准绳接受公众的监督。利用新闻媒体,提高市民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营造良好的城管执法氛围,从而使广大市民能够自觉地理解、支持、配合城管执法工作的顺利开展。城管执法部门的执法过程是公众关注的焦点,可以适当采取录像、拍摄等措施避免因执法相对人的胡编乱造引发公众的质疑和不满,以前面列举的上海普陀区城管的不文明执法为例,执法者否认携带工具而市民称其以棍状物打人,这就需要客观的证据来证明,任何一方的一面之词都不能尽信。另外针对一些涉及面广,对市民生活影响比较大的执法决策可以按照法定程序公开举行听证,将执法范围、职责、收费标准、办案程序等内容向社会公开,充分听取相对人、社会公众以及各类非政府组织的意见和要求,强化社会对城管执法部门工作的监督,使城管执法决策更加体现公众的利益,执法过程更加公正化、透明化,这样也更能够使城管在日常执法中获得更多的支持和理解。
(四)职能上: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怎样真正从管理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呢?政府不再是凌驾于公民社会之上的官僚,而是作为人民的公仆,矜矜业业的服务于民,如果这种思想能在城管行政执法过程中加以体现,也就意味着城管之类的行政主体在执法过程中,不再是位居于庙堂之上、依靠权力控制相对人的“管理者”,而是与相对人平等沟通、相互尊重、提供帮助的“服务者”。应当真正做到替群众办事、为群众说话、受群众监督。充分发挥城管执法“二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作用,加强各职能部门的联系沟通和协调,真正形成管理合力,以达到最佳的管理效果和执法效率。
(五)硬实力:提高城管队伍自身素质
城管执法人员不仅要具备坚定的政治信仰,还要熟练掌握城管执法业务知识,经常接受培训,切实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城管执法人员应当明确“服务” 9
意识,认识到执法者同时也是服务者,在热情、周到、及时、高效地履行职能的同时,积极探索提高执法效率的途径,提高执法质量。
与此同时,人民群众对城管执法人员的信任是从外表开始的。如果执法人员衣着不整,满嘴脏话、粗话,举止轻浮,蛮横无理,人民群众就会失去对城管执法的信任,文明执法就无从谈起。因此,时时注重礼仪,养成良好的品行和端庄的举止,整齐的穿戴,给人民群众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是我们文明执法的良好开端。我认为,可以适当考虑在某些区县内试行大学生城管的队伍建设。首先大学生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有着较好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法制观念较强,在执法中更多的运用法律允许范围内的执法行为,暴力执法可能性相对较低,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城管的风气和形象,也能为城管队伍起到宣传作用。
五、结论
随着我国依法治国法治理念的深入人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各地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扩大,城管执法人员素质的日益提高,人民群众对严格执法、文明执法的要求越来越高。城管执法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城管执法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配合,只有得到了社会的认同,我们才能使城管执法走出现实困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良好形象,需要城市行政执法人员的有序管理和文明执法,要做到有序的科学管理就需要继续解放传统的管理思想,在管理的方法和方式上不断的创新,加强自身队伍的建设,而政府方面应当及时做好信息的公开,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早日在真正意义上做到“服务型政府”,为城管的执法活动营造良好的城市环境和舆论导向。
参考资料:
[1]百度百科
6.浅析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篇六
摘要:语文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他在生活生产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要学好语文,那就必须要学好阅读这一重中之重的板块。随着课程改革的事实,越稳阅读的教学越来越呈现开放、灵活、多样的特点。但是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却有着形形色色的错误。有老师的原因也有学生的原因。
关键字:高中语文;语文阅读;高中教学
一、存在的问题
经过研究思考,和对各大中学上课方式的观察分析,我发现了以下这些问题。
(一)阅读过程的无效和匮乏
阅读需要正确的方法,如果方法不对,那阅读就是毫无意义的。不管你的阅读量有多大,都只是在浪费时间。而老师的职责就是传授给学生正确的阅读知识,从而使学生可以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自在的遨游。然而事实上,学生却没有更好的得到这方面的指导,因此,这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二)阅读缺乏深度
过于浅层的阅读,是的学生不能够对阅读内容进行有效而深刻的思考。这样是的学生缺乏批判性思维,读到什么就接收什么,不能对收到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思考,这样是不利于学生健康正常的成长的。而学生们的大部分时间都被一些网络小说和八卦杂志所占据。这些快餐式的作品充斥在了学生们的业余时间里。若学生们阅读这类文章成为习惯则使得学生更注重阅读快感的直接体验,而不注重于阅读材料中的思想传递。阅读失去了他应有的魅力,缺乏了他应有的韵味与精神能量。高中生甚至会由于一些不健康的消极的作品而导致,思想道德与价值观的扭曲。
(三)阅读内容过于单一,照本宣科
由于科技的发达,社会的进步。我们的业余生活越来越丰富。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又被智能手机和游戏电脑吸引去了。学生们更热衷于打游戏,看电影等一些娱乐项目,对于阅读这一传统方式反而失去了兴趣。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应试教育为指导准则,凡是跟高考无关的内容就不在传授讲解,造成了学生的这种焦虑的心态,对于课外广阔的阅读天地失去了兴趣。
(四)指导方式的缺陷
由于教师错误的指导方式,导致学生疲于应付如山的阅读试题,没有空闲的时间去浏览阅读精美的著作与文学作品。课堂被老师主导,基本上老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有了不同的意见也没有机会发表出来,导致课堂上缺乏意识上的交流,只是单纯的只是输入。
二、解决对策
(一)老师应带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我们的老师,在课堂上,过于注重传授具体的知识技能,却没有把学生的思考能力,感知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好好的培养起来。这就好比我们给了学生一条鱼,却没有给他们捕鱼的方法。这样教出来的学生也只能应付试卷的考验。一旦走入社会,他们的学习方法不能让他们及时的得到知识的补给。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损失,也是生存能力上的一个巨大的缺陷。而且在课堂气氛活跃,老师愿意采取最积极的形式,但它是最困难的设计,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讨论,科学讨论的方法,达到有效的讨论目的。鼓励学生多做课外学习,自己读书、实践学习,有一天到他迈入社会,会发现这才是最主流的学习方式。在没有老师、或者到处都是老师的情况下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能力,而这种学习能力比十几年的教育更重要。从一个意义上讲,引导学生阅读策略,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比教师教学更重要。学习方式主要研究问题,引导学生如何学习,探索学习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具体的方法,为他们讲课,方法探讨各种具体的阅读方法。学习方法,旨在使教学和学习形成合力,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学习风景时,散文,可以引导学生掌握的方法总结的景观特征和方法,分析赞赏的心情。当学生喜欢学习语言时,会学习语言,学习时有效果,语言教学也达到了“不作为”的境界,也达到了语言教学的最终目标。
(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作为一个老师,首先得热爱自己的教学内容。在首先得带动自己的教学热情,只有带动了自己的教学热情才有可能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就像你身边的朋友是某偶像的粉丝,说起偶像来两眼放光嘴里滔滔不绝,你很容易对这个明星产生极大的兴趣。同时如果你真的喜欢你教的科目,你的想法和思维都不会局限,兴趣是一个人迈向一个行业的敲门砖,激发出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要比强加给学生的方式效率和质量要强很多。教师应仔细阅读计划过程、项目选择、材料收集,并最终要求学生读一本专著或总结形式。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从心底里真正的喜欢上阅读。兴趣以需要为基础。需要有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兴趣基于精神需要(如对科学、文化知识等)。人们若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感到需要,他就会热心于接触、观察这件事物,积极从事这项活动,并注意探索其奥妙。兴趣又与认识和情感相联系。若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没有认识,也就不会对它有情感,因而不会对它有兴趣。反正,认识越深刻,情感越炽烈,兴趣也就会越浓厚。
(三)相互评价提高阅读质量
同学们相互交流,补充,完善。之后再交与老师评价。教学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学习习惯,不要一味的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教师所认为是正确的方式,过于学生并不以为然,所以,交流就显着极为重要。学生要尊重教师的想法,当然,教师也要理解学生的方式。尊重学生的真实想法。相互尊重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基础,只有你尊重我,我尊重你,大家才能和谐相处。即使是师生之间也不例外,在思想的交流上大家都是平等的,只有这种认识。老师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交流的欲望。交流越有深度,对阅读越有好处。交流越有深度,阅读就越有质量。
【参考文献】
[1]熊小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J].读写算(教研版),2014(16)
[2]郗路章.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J].魅力中国,2011(21)
7.浅析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篇七
企业在财务预算管理工作中应当坚持的原则有:第一,统一组织和分级管理的原则,企业的行政部门要组织和规划财务预算管理工作,还要在企业内部建立财务预算管理体系,并贯彻落实责任制,将责任落实到个人。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根据职责来完成相应的任务,并将预算的标准进行细化,从而更好落实到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当中。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领导人员和基层人员都要踊跃参加进来,并严格把关每一细节,从而实现预算管理目标;第二,要坚持全面和系统的原则,企业的财务预算管理需要符合企业当前的实际,并综合考虑未来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制定的,因此会涉及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只有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才能使企业无死角的真正贯彻落实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第三,坚持科学合理和稳步前进的原则,财务预算编制是财务预算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因此一定要保证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编制的科学性和适用性。如果财务预算过高很容易造成资金的浪费,如果过低很容易导致企业由于缺乏资金而无法正常运转,因此一定要坚持科学合理的原则,将企业的风险降低到最小,保证企业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中稳步前进。
二、企业财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管理者的整体素质不高,财务管理和成本控制的意识淡薄
当前很多企业的管理者整体素质不高,缺乏财务管理和成本控制的意识,在管理中也就比较松懈,没有将财务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很多企业为了节省成本而没有专职的财务管理人员,也没有设立独立的财务管理部门,大部分工作都是由会计部门、其他部门或者由企业的主管完成,由于缺乏独立性,很难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二)财务预算管理制度不完善
企业自从改制以来,尽管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完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但是,由于受到历史等各方面原因的影响,到目前为止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还存在很多问题和漏洞,仍需进一步完善。例如,企业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很多企业都设立了该项制度,但是该项制度本身存在很多漏洞和下次,在执性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阻力和障碍,很难达到应有的预算管理目标,使预算管理制度形同虚设,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财务预算管理的方法比较落后
一般而言,我国的企业大多是地方性的规模比较小的企业,其机构设置相当复杂,财务管理部分的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也参差不齐。很多年龄比较大的工作人员很难适应会计电算化技术,依然采用原始的手工财务管理方法,这样不仅效率低,而且浪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此外,在信息化和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企业的财务管理方法存在比较保守的现状,很多企业没有使用信息化的财务管理方法,从而影响着财务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对于企业的投资决策和经营决策都造成重大影响。
(四)预算管理体系不健全,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
当前企业的预算管理体系不健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完善。在实际的运营中,企业在制定年度或者季度预算管理计划时,随意性非常大,而且很多数据缺乏科学性,没有充分考虑企业的当前实际情况,也没有高瞻远瞩的意识,而且财务管理的预算计划缺乏相应的权威性,不利于财务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企业爱物预算管理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素质,加强财务管理和成本控制的意识
企业的管理者作为财务管理的主体,其整体素质对于企业的发展产生决定性作用。因此,企业的管理者一定要加强财务管理和成本控制的意识,将财务管理和成本控制工作落实到实处。此外,企业要设立专门的财务管理和成本核算部门,同时还要注重吸引和培养专业的财务管理人才,要对企业现有的财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不断提高其专业素质以及责任意识,最终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做好内部预算的编制和审查工作
在今后的财务管理工作中,企业一定要完善当前的预算管理体系,做好工程内部预算的编制和审查工作,使企业经营的成本不断降低,利润不断增加,发挥出财务管理应有的职能和作用。具体来说,要做好企业内部的预算编制工作,在编制预算时要注意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保证预算的科学性,还要定期和不定期检查预算的执行情况,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修正,从而更好实现预算目标,才能使企业更容易盈利,而且有利于事后的监督,使财务管理的职能充分发挥出来。
(三)应用先进的财务管理方法,不断加强财务信息化建设
根据当前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现状,在今后的工作量日益加大的财务管理工作中,要善于采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来代替手工财务管理方法,例如可以使用会计电算化、EXCEL表格等一系列现代化方法,从而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适应当前日益发展社会需求。由此可见,企业应当不断升级当前的财务管理方法,可以通过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来实现软件和硬件设施的配套统一,从而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但是,在使用现代化技术的同时也要注意加强防范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止黑客的入侵,从而保证企业财务信息管理的安全可靠。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只有认识到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要性,找出企业在财务预算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才能更好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整体实力,最终获得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解秀玉,李亚菊.企业财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2]涂强.浅析企业财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财经界(学术版),2015
[3]苏婷.企业财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5
[4]王飞.企业财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国外资,2011
8.浅析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篇八
为提高动物卫生监督执法队伍素质,规范执法行为,切实提升全省动物检疫监管水平。作为执法行列之一的动物卫生检疫监督执法队伍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以实现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 从而使全民健康得到更多保障, 促进社会和谐为最终目的。
1.存在的问题
(一)规模养殖场监管工作开展不平衡。有的检疫监管不到位,没有规范建立日常监管巡查记录。部分县(区)对规模场缺乏防疫管理经验和进行有效的防疫指导,管理力度不够,规模场管理制度不健全,未能依法建立畜禽养殖档案,档案记录残缺不全。(二)动物检疫工作机制未能全面有效的建立。个别县(区)产地检疫开展面和开展率不高,有的实施产地检疫没有核查免疫证明和畜禽标识。检疫证明填写不规范,如有的《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货主”栏填写外号、有的《动物产地检疫证明》检疫员只写姓不写名且不盖检疫员明章,个别乡镇动物产品检疫不出证。部分乡镇没有建立规范要求的检疫记录或记录不全。作为承担着有效防控重大动物疫病,从源头上保障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的检疫监督执法队伍,全国没有统一的标志和服装,从某种意义上影响了整个行业的执法形象和威信。检疫监督执法专职队伍未建立,制约了执法行为,影响了执法质量。由于大部分县市动物检疫监督机构经费与本身所承担的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任务不对等,加之人员变动频繁,少部分人心不稳定,制约了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三)监管工作比较薄弱。部分县(区)对执法管理生疏,监督管理力度不够,再有就是包庇一些不法商贩。这些都不利于动物防疫监督执法和市场的公平性与规范性的整顿。(四)动物卫生监督和监管执法办案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对相关法律法规认知不够,掌握不全,不懂用法,不敢办案,不懂如何办案。有的县执法力度不够,没有立案查处过一起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案件,有的没有严格执法程序,使用法律文书不规范。(五)队伍素质和责任意识有待提高。部分县、乡对规范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工作责任意识不强。同时县级工作部门对乡镇站和人员的日常缺乏认真的督促检查和管理,导致规范性管理措施和工作制度停留在县级,而没有落实到乡镇。
2.措施与对策
一是要将《动物防疫法》中一些操作性不强、概念不清等盲区及一些违法行为处罚偏轻或无明确处罚规定的,作出相应的执法解释或及时进行修改。同时尽快出台《动物检疫技术规范》、《动物检疫监督执法办案操作规程》等配套法规,减少工作死角,提高法律法规贯彻执行中的可操作性;二是要加强领导,积极组织,分别从检疫队伍、产地检疫、屠宰检疫、规范执法等方面展开了整顿工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通过专项整治行动,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了动物检疫工作。全省动物检疫人员的整体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检疫工作程序进一步规范。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全民法律意识。采取多种途径和方式宣传《动物防疫法》的宣传,提高公民对《动物防疫法》的的法律意识。加强执法人员的培训,建立考核档案等形式进行业务考试考核,检测执法人员对专业的掌握程度与业务技术水平,使整个检疫监督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有所提高。三是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强化监管措施;层层落实目标责任和责任追究制,切实把动物卫生监督工作落到实处,确保动物卫生安全。进一步完善动物卫生监督管理的制度建设。各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要进一步完善各环节的监督管理制度,切实落实监管工作责任,规范检疫和监督执法行为和工作记录。四要切实开展产地检疫。深入推行动物检疫申报制度,进一步规范产地检疫报检点的工作,全面强化动物养殖场的监督管理,落实日常监督巡查责任到人,规范养殖档案的建立,推行动物养殖场设立专职动物检疫申报员备案制度,重抓动物养殖场的检疫监管,进一步推进产地检疫的开展。
结论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体制改革,完善执法体系,强化执法监管,推进依法行政,及时制定与完善相关规定和管理制度,确保动物卫生监督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着力探索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新举措,促进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动物防疫和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跨越式发展。全面提升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水平,推动动物卫生监督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9.浅析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篇九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现状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相关制度方面的现状
(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方面的现状
(三)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现状
(四)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现状
(五)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队伍建设薄弱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现状的成因分析
(一)相关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不配套
(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方面有漏洞
(三)各行政事业单位在部门预算编制中存在缺陷
(四)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
(五)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缺乏系统的、有效的控制
三、解决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几点对策
(一)加强和完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的相互约束机制
(二)建立健全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
(三)强化预算管理,加大预算约束力度
(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财政检查、外部审计并重,严肃财经纪律,加强财务管理
(五)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队伍建设,适应新形势下财务管理工作的需要
(六)积极推行会计集中核算制,保证财务管理科学、高效
浅析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内容摘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是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核心,是事业计划及任务全面完成的有力保证,我国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制度对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起到了巨大作用,但由于体制、意识以及制度等方面的原因,我国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中存在着不足之处,本文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成因进行了论述,并提出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事业单位
财务管理
问题
对策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是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核心,是事业计划及任务全面完成的有力保证,我国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制度对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起到了巨大作用,但由于体制、意识以及制度等方面的原因,我国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中存在着不足之处。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现状
目前,随着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理念相应发生了变化,逐步建立起了以市场经济理论为指导、以财经法规为依据、以理财为重点、以有利于自身发展为目的的财务管理新机制。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还比较薄弱,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亟待规范和解决。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相关制度方面的现状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执行财经法规制度不严格,财经纪律观念淡薄,办事不讲规则、程序、手续,凭习惯、经验办事。二是财务工作缺乏连续性,经常有“领导换,会计变”的现象,客观上增加了财务管理工作的波动,造成乱账 现象发生。三是少数单位对发票、支票等重要管理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按财务管理要求制定票据管理制度。大多数单位即使有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相关制度,也往往流于形式,造成制度化管理监督机制弱化。四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的修订普遍不完善和不及时,与新的财经法规和制度衔接不好,与单位情况变化和制度实际执行情况不相适应。财务管理制度不符合实际、不便于执行,直接损害到财务管理的权威性。
(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方面的现状
主要在两方面:一是货币资金管理有漏洞,资金安全存在隐患。在实际工作中,有些事业单位的会计、出纳等不相容职位没有严格分离,有的岗位互串,单位对出纳工作监督不到位,很少对库存现金进行盘点。大额开支使用现金支付,白条抵库、公款私存现象在部分单位仍然存在。公款私存具体表现有:(1)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以及学会的会费收入等不入账。(2)租金等其他应列入本单位财务会计部门账内或应交存财政专户的收入不及时入账。收款不用合法收据,用白条代替。(3)通过虚列支出、资金返还等方式将资金转到本单位财务部门账外,设置小金库。二是固定资产管理不规范。目前,一些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的存量及流量管理不严,普遍存在“重购建、轻管理”的现象,固定资产的使用、维护、处置、出租、出借以及调拨、报废等方面管理不规范,资产使用效率低下,并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具体表现:(1)固定资产管理较为混乱,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上随意性很大,设施和设备购建论证不充分,造成闲置。(2)有的单位没有明确的管理制度,或者固定资产的验收、保管、维护工作流于形式。有的单位不按要求对固定资产定期进行清理和盘点,或者是固定资产不入账,形成账外资产,致使总账与明细账不相符、账面资产与实际资产不相符。
(三)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现状
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重视预算收支,忽视预算编制和评价,使现有资金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人员认为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就是从财政“要钱、花钱”的过程,对编制预算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而采取应付的态度,形成了在实际工作中遇事才跑财政的局面,导致预算推行难度大。2.因为忽视预算编制,因而形成了财务决策的随意性,产生了管理上的“松、散、乱”现象,致使专项资金预算执行大打折扣。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支出审批制度不严格,随意扩大开支范围,巧立名目发放奖金,提高补贴标准;随意改变资金的用途,“专款不专用”的现象经常发生。3.部分单位虽然编制了预算,但对预算资金使用效益不进行跟踪审计,即使跟踪调查,也是分析肤浅、总结简单,效益考核基本是走过场,成本考核几乎是空白,从而使好多项目难以取得预期的社会效益。
(四)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现状
1.一些单位内部管理制度不够完善,部分单位内部未设专门的财务管理机构,内部审核监督仅由一人或多人专职或兼职代理。部分单位内部未实行统一的财务管理。2.会计岗位设置和人员配置不够合理,业务交叉过杂,人员兼职过多,职责不明确。3.会计事前、事中、事后审核监督流于形式。有相当一部分单位未设内审机构,已建立内审机构的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但更多的还是有章不循,将已订立的制度“印在纸上,挂在墙上”,以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审计,内部监督执行大打折扣。遇到具体问题时过分强调灵活性,使内部控制制度名存实亡,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4.个别单位为了小团体利益,要求会计人员在会计数据上做文章,或假账真算,或真账假算,造成账实不符、虚盈实亏,或虚亏实盈,以达到偷漏税金、隐瞒资产、虚假业绩的目的。一些应当建账的单位不建账目,不按制度规定设置会计科目,保管凭证、账簿、会计报表及有关的合同、协议等资料,想混水摸鱼、侥幸过关。5.有的把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支出分散到科室管理,违反了“收支两条线”的财务管理规定。
(五)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队伍建设薄弱
事业单位领导没有带头认真学习有关财政、财务管理的法律法规,没有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真正从思想上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定期不听取本单位预算执行和财务管理情况汇报,支持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方面不。没有督促下属部门和职工增强财务管理意识,保障各项财务管理规章制度的落实。没有加强财会人员和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教育,没有及时培训财会人员和内部审计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对有计划地吸收一些年轻的、具有会计和审计专业学历、懂业务的人员充实财会和内审岗位,不断加强财务管理力量方面做的不到位。不适应新时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新形势的需要。对在单位理财活动中有突出表现的人员,没有制定奖赏制度。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现状的成因分析
(一)相关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不配套
近年来,我国相继推出了一系列财政支出方面的改革,这些改革措施将引起财政预算管理和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活动的重大变革,势必影响到会计核算的内容和方法。但现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未因此进行相应的改革,已不适应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会计制度滞后于会计实务的情况越来越突出。
(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方面有漏洞
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大额开支使用现金支付,白条抵库现象在部分单位仍然存在。固定资产管理比较混乱,设备构建不齐全,造成闲置资产。
(三)各行政事业单位在部门预算编制中存在缺陷
一是虽然财政部门要求部门预算编制采用零基预算法,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基数法仍普遍被沿用,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是部门预算编制在项目支出的细化程度、基本支出定额制定的科学性等方面做得还很不够,为一些单位挪用资金、铺张浪费留下了隐患。
三是部门预算编制不够细致严谨,在安排项目支出预算时人为因素较多,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不应安排的项目人为安排资金,致使应该安排的项目预算不能打足,影响了预算编报的准确性,导致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追加预算比较普遍,影响了预算的严肃性,也给项目的绩效考核带来一定难度。
(四)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
由于缺乏更新理念的认识,思想水平业务差,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五)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缺乏系统的、有效的控制
一是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投入,国家是事业单位净资产的终极所有者,但国家并不要求偿还其提供的资产,也不要求分享经济上的利益,而是将这些资产交给公共事业单位自行经营和管理。国家对其投资,但并不对其进行财务管理。二是事业单位一般对争取国家财政资金投入表现积极,对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研究相对不足,造成投资的所有者缺位,资金使用管理薄弱,导致资源缺乏有效的控制和监督。少数单位超支浪费现象严重,超标购买小汽车、公款旅游、公款吃喝、公款进行高档消费,致使单位的会议费、招待费、车辆燃修费居高不下。
三、解决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几点对策
(一)加强和完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的相互约束机制
事业单位要在国家宏观管理的基础上,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建立起切实可行的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流程。对现金的管理,财产的审批,审批权限的分配,财务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资金的筹集和使用,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和评价都要有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制度制定要体现适应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即制度的制定必须结合单位实际,不能生搬硬套,内部财务制度的条文在表述上应尽量通俗易懂,操作方便,并与日常会计核算的实务紧密联系。应用完善的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约束财务行为,减少或避免各种违反财经纪律问题的发生。对薄弱环节和重要岗位要加强控制,细化责任,做到制度管人、责任到人。不相容职务一定要分开,保证资金安全。所有资产都要定期核对,切实做到账账、账实相符。还应经常对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流程执行效果进行评价,当国家财经法律法规有变动和修改,或评价发现内部控制出现薄弱环节时,应当及时加以改进和完善。
(二)建立健全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
首先,为加强固定资产管理,防止流失,事业单位应根据《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的规定,建立健全相应管理制度,包括国有资产登记制度、财产清查制度、固定资产的入库验收、保管、使用、交接以及处置制度等。其次,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的内部监督管理制度,一是建立固定资产内部监督制度,并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对固定资产使用、处置及其他情况进行内部监管上,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清查盘点。二是建立固定资产处置审批权限制度,处置国有资产必须报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批准,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完整。
(三)强化预算管理,加大预算约束力度
财务管理工作包括制定预算、执行预算和监督、考核预算执行情况三部分内容,可见,预算工作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预算管理应坚持预算编制、执行、评价并重的原则,彻底改变“只重预算执行,忽视编制和评价工作”的预算管理方式,科学、合理地编制部门预算,大力推广“零基”法、绩效编制方法,实行预算内外综合统筹,将全部收支编入预算。另外,要进一步细化预算收支项目,落实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措施,切实保证预算与实际相符。同时,要建立健全 科学评价体系,广泛采用最低成本法、成本—效益分析法等方法进行评价分析,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财政检查、外部审计并重,严肃财经纪律,加强财务管理
事业单位内部有条件的应设立专门的财务管理机构,或确定专职的内部审核监督人员。严格财务管理程序,明确职能,强化责任,加大预算执行力度,严格控制支出标准。并定期开展内部财务检查,对单位财务收支进行全面审查,向单位行政办公会或职工大会通报检查结果并提出改进措施,及时发现和纠正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事业单位在加强内部控制的同时,要主动接受来自外部的监督。要认识到内部监督有其局限性,来自外部的财政、审计、税务、纪检以及上级部门的财经监督可使单位管理更加规范和合规合法,弥补内部监督的不足。财政部门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将定期检查和专项检查相结合,对各种专项资金要建立跟踪反馈制度,加强监督,掌握资金流向,把各种专项资金管好、用好。对各种财政违法行为,一经查出,严肃处理,堵住各种漏洞,防治腐败。要特别加强预算外资金的监督检查力度,对预算外资金来源、金额和去向等的合理性问题进行核查,对预算外资金的使用效率进行考核,防止预算外资金滥收和违规使用等现象。
(五)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队伍建设,适应新形势下财务管理工作的需要
1.事业单位领导要带头认真学习有关财政、财务管理的法律法规,不断提高执行财务管理制度的自觉性,增强财务管理和依法理财的能力。要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真正从思想上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定期听取本单位预算执行和财务管理情况汇报,支持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督促下属部门和职工增强财务管理意识,保障各项财务管理规章制度的落实。2.要加强财会人员和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教育,不断提高财会人员和内部审计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要有计划地吸收一些年轻的、具有会计或审计专业学历、懂业务的人员充实财会和内审岗位,不断加强财务管理力量。3.要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业务和政策水平,适应新时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新形势的需要。对在单位理财活动中有突出表现的人员,应加以奖赏和重用。
(六)积极推行会计集中核算制,保证财务管理科学、高效
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通过改变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和会计业务处理程序,可以强化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从源头上遏制行政事业单位腐败,杜绝胡乱花钱、铺张浪费现象,达到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目的。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方式以资金控制为目标,以加强财务收支监督为重点,可以成立会计核算中心,以高效理财为取向,将所有账户及会计业务处理权集中到会计核算中心,进行统一核算和管理,力求核算、管理、监督成本最小,效率最高。
总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必要规范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活动,强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职能,使其充分发挥作用,把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促进事业单位健康发展,更好地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刘文佳《浅议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问题》中国工会财务,2008,8 [2] 陈娜《审计风险及其管理探析》价值工程,2008 [3] 陈金海.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金融经济,2008,(20).[4] 赵秋梅,靳玉平.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财会研究,2007,(9).[5] 马世栋,张志湘,任志红.医疗公共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6(08).[6] 白玲《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商业经济,2009 [7] 蒋晓宁《浅析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中国科技财富,2010年10月
10.浅析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篇十
【关键词】 经济责任审计;问题;对策
为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领导人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保证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用历史的、客观的、发展的眼光分析、评价和看待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笔者从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科学考核、评价领导干部以及促进企业加强经营管理等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责任审计受社会环境影响的制约
在市场经济转型期,经济领域违法行为大量存在。个别领导干部为显示政绩,建形象工程,特别是钻国家法律法规不完善的空子,用各种手段转移、侵占国有资产,有的甚至违反财经法纪,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和浪费。随着经济成分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或执行不力、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时有发生。账外账、小金库、潜亏及因决策失误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具有较强的隐蔽性而难以查证,特别是为满足个人和小集体利益的需要,甚至有暗箱操作、幕后交易行为,从而使得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情况难以全面了解和评价。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具有局限性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一般奉行“离任必审,任中量审”的原则,二者的作用都存在局限性。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是在被审计人离任时或者离任后进行的审计,对被审计人在任职期间发生的错误或舞弊行为不能及时发现,无法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制止、减少损失,不能有效地保障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安全完整。
(三)经济责任审计的深度不够,容易产生审计风险
目前的经济责任审计只注重经营者任期内的经营行为是否合法、合规,是否完成了各项经营考核指标,而忽视了其任期内的经营行为对本单位长远发展和未来获利能力的影响。经济责任审计对象主要是领导干部个人,审计工作的目的是通过审查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活动,确定被审计者应承担的经济责任。从审计实践来看,受多种因素的制约,比如由于时间紧,审计组只能审查被审单位的账表资料、内控制度,无法全面进行资产清查盘点,审计质量难以全面保证。
(四)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不规范,以致审计评价不准确
运用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其中一个重要前提是审计评价必须客观公正、真实可靠。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如何客观、准确、具体地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经济事项进行评价,一直困扰着审计人员,特别是在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以及内控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的评价方面,缺乏一个较为系统的评价体系,没有量化界定,仍存在许多人为因素。在划分领导干部任期内的经济责任时,主管责任与分管责任、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集体决策责任与个人决策责任等方面缺乏统一的认定标准,影响被审计者的责任轻重及审计报告的准确性、客观性。
(五)经济责任审计力量不足,审计成果不能有效共享
在日常审计工作中,组织部门交办的经济责任审计一般是成批量的,其中有的领导任职时间长,由于有关政策规定发生了变化、人员变动,还存在计划外审计项目与计划内安排审计项目冲突的现象,再加上审计人员少,时间要求紧,审计期间跨度大,所以工作任务十分繁重,这就造成了以下两个问题:
1、重复审计,工作效率低。审计部门现行的工作分配方法是对计划项目逐项依次进行审计。但实际上,上述任务虽然在时间安排和目的要求上不同,但审计内容和程序却存在着交叉甚至重叠。同一个被审计单位在同一期间可能被经济责任审计小组和风险内控小组同时审计,很大一部分审计内容相同或类似,但审计结果却不能共享,造成了审计资源的浪费,增加了审计人员的工作量。
2、难以事先编制工作计划,审计效果得不到保证。审计任务往往时间紧、任务重,审计部门经常会接到计划以外的授权项目,审计人员常处于超常运转状态,需要加班加点才能完成任务。特别是在领导干部换届时,人力资源部可能临时委派大量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审计人员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去搞审前调查、研制审计方案等,审前工作准备不充分,审计之中又抢时间赶进度,不能保证审计工作质量。
二、经济责任审计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针对目前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完善审计职能,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经济责任审计加以完善和改进。
(一)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制度,促进经济责任审计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作为科学考察任用领导干部的必要程序,政策性强,要求高,风险大,应建立健全系统的法规制度,规范运行,才能保证审计质量,降低风险,提高效率。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必须在《审计法》、审计准则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根据《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和实施办法,明确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原则、领域、对象、重点、程序及方法,使之与现行审计准则相适应。审计部门要使这项工作有法可依,有规可循,进一步增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要严格按照工作标准依法实施审计,客观公正地评价领导干部任期内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
(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协调配合机制
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相关部门应增强全局观念和宏观意识,加强协调配合,将经济责任审计手段引入干部管理与监督之中,形成审计监督与组织监督有机结合的新的干部管理与监督机制。把对审计决定的执行情况纳入纪检监察、组织人事的管理范围,同时,审计部门应全面落实审计决定,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权威性。进一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运转高效的协调配合机制。审计部门应改变过去单一的离任审计方法,对经济责任审计采取任前、任中、离任三种审计方式,以任中审计为主,严格按计划实施。在计划的安排上要突出重点,对具有执法权、管理权,资金拨付多、下属单位多的领导干部侧重进行审计;对掌管资金、物资采购的部门主要领导提拔任用时,都要进行任前审计,并逐渐扩大任前审计的范围和比例,列入审计计划,逐步实现“先审计,再任职”的干部任免程序,有问题的领导干部坚决不能上任,业绩不好的领导干部报人力资源部重新考虑。
(三)完善内审机构设置,促进审计成果转化运用
建立健全内审机构并保持其应有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是内审机构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基础。有关部门要尽快出台内部审计工作的法规,对内部审计的机构设置、应享有的职权、应承担的责任等以法规形式予以明确。
(四)科学制定审计评价规范,提高审计质量
经济责任审计的核心就是评价经济责任,以人在某事所负的责任定性。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以法律政策为准绳,以审计事实为依据,对审计事项做出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评价。具体言之,应把握以下两点:
1、合理全面评价经济责任。经济责任审计不仅要评价作出的决策或实施的投资项目产生的显性效益,而且要评价其隐性效益、长远效益,进行定性、定量的综合分析和全面评价。
2、准确评价宏观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审计部门受职责权限、能力手段、专业水平等诸多因素所限,难以对宏观经济指标全面掌握。在审计中,可以对财务收支指标进行绩效评价,而对其他宏观经济指标不加任何评价。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防范了审计风险的产生。
(五)充分共享审计成果,更新审计模式
1、审计成果资源共享。将经济责任审计与风险内控审计和专项审计有机结合起来,将任中经济责任审计与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资源共享,成果互用。打破科室界限,运用社会审计力量,统一部署,统一分工,统一调配审计力量。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审计成本。
2、转变审计重点。由于经济责任审计时间跨度大,被审单位资料多,传统的审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审计职责的要求,必须更新审计模式。要全力推动由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向以管理审计、绩效审计为主转变,由注重揭示查处问题向加强机制和制度建设转变,由监督为主向监督与服务并重转变,积极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全面转型。
(六)努力学习业务技能,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要深入发展,人的素质是根本前提。解决当前经济责任审计任务重与力量不足的矛盾,关键是要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通过加强业务培训和理论指导,促进经济责任审计水平的提高。应经常举办经济责任审计专题培训并开展理论研讨,要十分注意加强对党和政府重大方针政策的学习,树立全局观念,培养宏观意识,学会历史地、系统地、辩证地看问题。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操作技能和审计水平,努力把审计队伍建设成为业务精、素质高、作风正的过硬队伍。
参考文献
[1]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科学化课题组,2005年: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科学化研究[J],审计研究(5),P24-26。
[2] 彭振威,2005年: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若干问题的探析[J],审计研究(2),P12。
[3] 陈达时,2011年:学习贯彻两办规定 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深化发展[J],中国内部审计(1),P7-8。
[4] 张卫国、丁浩然,2002年:谈提高经濟责任审计审计质量[J],当代审计(2),P36。
[5] 梁开贤,2003年:围绕中心抓重点,经济责任审计显成效[J],广西审计(2),P54-56。
(作者单位:中煤平朔煤业有限责任公司)
11.浅析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篇十一
一、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释义
企业要想采取资金集中管理模式,首先要充分了解什么是资金集中管理。作为国际间众多企业都采用的模式,资金集中管理是普遍存在且必然存在的一种将企业集团内部资金完全集中到企业总部的手段。该种管理模式可以充分发挥资金集中且庞大的特点,使企业在启动某项项目的时候,不存在资金匮乏现象,其最明显的优势就是可以更加合理、系统的规划企业资金的整体动向,使企业管理者更加明确企业资金的走向,在规划项目的同时节省企业资源以及自身成本,最大限度的发挥资金的利用效率。
对于企业的财务人员来讲,企业资金集中管理可以更加方便其操作企业资金的具体动向,更能清楚的了解资金的流动和项目成本。财务人员对于资金的掌控更加精准,企业的财务管理更加完善,使得企业整体经营管理更精准。
二、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遭遇的若干问题
(一)企业不够了解资金集中管理
经过调查,我国的大部分企业愿意采取资金集中管理模式,该种现象使得我国企业在管理当中不断得到改善和发展。但从具体方面来讲,我国企业并不能够真正领会资金集中管理的具体流程。一些企业对于资金集中管理的力度远远不够,其资金的集中程度也不高。我国企业在内部管理当中对于资金的控制本身就存在弊端,对其运转存在不了解以及无法控制的现象。现今状态下的企业资金集中管理仅仅是表现成企业总部对于下属分公司的资金审批,而不是高度集中全部资金。如此状态下的管理模式并不是完全采用资金管理模式,这使该模式的整体优势难以完全发挥,反而造成企业资金的大部分沉积,无法适当的运用在企业的项目当中。资金无法得到合理的利用,下属公司资金匮乏,企业整体管理遭到打击。
(二)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内部管理存在差异
我国企业大部分存在企业总部与下属公司的分层管理状态,而国外企业则是属于各职能部门职能交叉,相互之间都存在必然的联系,充分利用各个人力资源的情况。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的本质存在差异,企业内部却将外企的资金集中管理模式照搬过来,造成资金集中力度不够,存在大量的管理漏洞。我国企业之中分层管理模式使企业总部的命令下达以及传递都存在滞后性的问题。总部资金支配无法及时到达下属部门,错失更多的资金运用机会,造成资金的滞留以及浪费,该种状态下的企业不但没有得到发展,反而受到阻力。
三、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充分了解资金集中管理的具体含义
企业应当充分了解资金集中管理的具体含义,并且健全资金管理制度。企业内部的财务人员需要受到各种财务管理培训,充分了解现行状态下的资金管理模式,实时了解资金动向,提高自身资金管理能力。对于企业来讲,领导者要充分了解资金集中管理对于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意义,资金的走向决定着企业发展的整体动向,控制了企业的资金,就相当于把握了整个企业。企业总部控制住资金,不仅提升了总部的权威性和突出性,更加可以限制下属公司的不受支配念头,更好的控制下属公司,才能在市场战争当中打出完美的胜仗。
(二)结合自身实际,借鉴外企资金集中管理相关模式
企业除了模仿外企当中的资金管理模式,还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国内企业由于与国外企业的内部管理结构不同,其需要的资金集中管理表现形态也是不一样的。企业要健全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部门,充分发挥上下分层管理的优势,将财务信息层层传递,务必利用上下级的明确限制使得财务信息准确到达[3]。另外,还要完善企业资金集中管理政策,领导者意识到资金集中管理的重要性,并在企业当中传达该理念的重要意义,使得内部员工更加配合该制度的施行。领导者与员工达到完美的配合,企业资金才能真正发挥其根本作用,充分得到利用,在后期的运作当中减少自身成本,提高自身利用效率,使企业管理优势充分得以体现。
四、结束语
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对于现在的国内企业来说也许还不够完善,但相信经过领导者之间的相互配合以及各企业间的具体实践,资金集中管理所遇到的问题将得到完美的改善,其问题也将化为动力。企业需要得到统一的、集中的管理,如此才能跟得上经济全球化的潮流。
摘要:新时代下的中国经济发展迅猛而飞速,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发展需要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力图在市场上占据一席地位。我国企业为了应对该体制下的市场状况,经过探究和实践,决定采取资金集中管理的办法,以此发挥本企业的整体资源优势,有效规避市场风险。文章通过研究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具体实施行为,分析该管理方式当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期望给出合理的解决办法,帮助企业集团更加充分利用资金集中管理的优势。
关键词: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问题与对策
参考文献
[1]李向红.ERP环境下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框架构建[J].会计之友,2013
[2]张雪琴,麻胜新.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体系关键要素研究[J].财会研究,2013
【浅析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推荐阅读:
浅析当前高校存在的治安问题及解决对策01-12
浅析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11-03
浅析机关工作作风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07-05
浅析路桥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0-27
浅析法院保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2-11
浅析对电力营销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8-07
浅析规模化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档01-08
渔业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06-24
浅谈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