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实验小学生作文

2024-06-19

课堂实验小学生作文(共14篇)

1.课堂实验小学生作文 篇一

课堂实验的作文

“231!232!233!……245!”同学们刚刚说完这个数字,水滴就溢出来了。你知道我们在干什么吗?原来我们在做关于水的张力的实验。实验前,杨老师先让我们猜一杯水能容纳多少回形针,同学们有的说10枚,有的.说30枚,而我觉得是50枚。老师见我们吵得热火朝天,他却一声不吭,同学们纷纷露出了不屑的目光,心想:这个水杯肯定不能容纳很多回形针。

杨老师拿了一枚回形针,把回形针小心翼翼地贴着杯沿,然后轻轻一推,回形针像一片花瓣从天空中慢慢飘到水里。同学们紧张得都不敢呼吸出声音来,眼珠子也仿佛快要瞪出来了。我很纳闷,情不自禁地说:“怎么水面不溢出来呢?”杨老师笑而不答,好像是想让我们接着往下看。紧接着,第二枚,第三枚也相继潜入水中。随着水中的回形针的数量不断增加,同学们激动的数数声一浪高过一浪。直到数到50枚时,同学们的预测数已经被打破了。我仔细一瞧杯底已是薄薄的一层回形针。这时教室里的气氛已经完全转变了。同学们的情绪也格外高涨,大家从趴在桌子上看,到站起来看,到站到椅子上看,最后拥到讲台前观看。“55、56、……80、81、……90、91……”

杨老师又继续放了一些回形针,直到100多枚回形针的时候,突然停止了。杨老师笑眯眯地问:“同学们,如果我接着往水杯里放回形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同学们有的说:“肯定会溢出来。”有的说:“可能会溢出来。”还有的同学更可气,竟然起哄地说:“那就把回形针全放进去吧!”杨老师听了不但没生气,而且接着往里面放回形针,此时的水面稍微上升了1-2毫米。有的同学还是认为不会溢出来。老师让我们每个人都试了几遍,水面越来越高,当放到245枚的时候水才溢出来了!同学们百思不得其解,再三问老师。终于,老师揭开了里面的奥秘。原来水是有张力的,当回形针放的少时,张力没有破坏,水便没有溢出来;当回形针放的多时,水的张力被破坏,同时回形针占据了杯子里面水的空间,水就溢出来了。

一杯水,能有如此大的张力,我们人也应如此:在面对困难时,我们要沉着冷静,相信自己一定能克服困难,只要迎难而上,迎接自己的就会是成功!

2.课堂实验小学生作文 篇二

如能把身边许多随手可得的材料如饮料瓶、水杯、乒乓球等开发为课程资源, 同样的一个实验原理的探索, 摆脱教科书式的标准化操作后, 在学生们的手中可以演绎出一段更具有生活气息、更具有自我个性的动手实践经历。出于培养具有自我学习与动手能力精神的学生的这样一种思考, 本人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探索, 按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的顺序, 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制实验学具, 现介绍部分实验如下, 以其抛砖引玉。

一、光学

1. 人造彩虹

彩虹是美丽而神秘的, 炎热的夏天午后一阵急雨过后, 不经意间抬头看见一道虹桥飞跨天际, 若能将这短暂的邂逅带来的那份荡人心弦的光与影带进课堂将是件多么激动人心的事啊。

现在我们只需要一道阳光即可在身边化出一片虹彩。同学们从宿舍里带来脸盆和镜子, 把脸盆装上大半盆水, 盆边斜靠着一块平面镜, 调整好脸盆和镜子的位置让阳光刚好能斜照进水中的镜子上, 此时一道虹彩忽现于天花板之上, 调整平面镜角度使虹彩折射于墙上甚至在手上, 红橙黄绿蓝靛紫, 如此近距离地接触这一道道美丽的光影, 无比震撼地冲击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

另一个简单的方法是在户外斜射的阳光下, 含着一口水背对太阳向斜上方喷出, 即可看见一道淡淡的彩虹出现于水雾之中。

2. 演示光路

在演示光的直射、反射、折射现象时, 空气中的悬浮物较少时就难以直接看见光的传播路线, 这是课堂上光学实验的不便之处, 采用以下办法可以方便清楚的展示光路。

在一个透明的大可乐瓶中灌入卫生香的烟雾, 旋紧瓶盖后就制成了光路演示器。用激光笔的红光照入烟雾中, 能清晰地显示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沿直线传播。把瓶子横放在平面镜上, 用激光笔的红光照向瓶底的平面镜时, 会清晰地观察到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瓶中装入半瓶稀释的牛奶, 另一半充入烟雾, 用激光笔从侧面向稀释的牛奶中照射时, 会清晰地观察到光的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3. 简易照相机

在文具店购买一块放大镜和一张不透光的硬卡纸, 先在阳光下将放大镜正对太阳在地面上找到最小最亮的一个光斑, 测出光斑到放大镜的距离f即为焦距;然后用将放大镜塑料外壳去掉后取出凸透镜, 用硬卡纸将其卷起来做成一个圆筒, 在圆筒上固定好凸透镜后即做成一个内套筒, 再用硬卡纸卷另一个稍大点的外套筒, 使内外两个纸筒能恰好嵌入为宜, 每个纸筒的长度在焦距f左右, 最后将外套筒的末端开口处用半透明塑料封好作为光屏, 这就做成了一个简易照相机, 通过此器材学生可以自己探索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从而将课堂的难点转化为一个学生乐于动手易于接受的实用知识点, 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声学

1.“水瓶琴”演奏音乐

用7个排成一行的玻璃可乐瓶, 从左到右在瓶内依次灌入由少到多的水, 用笔杆在瓶口处轻轻敲击即可奏出从高到低的音调, 若此时引导学生按原来的次序改为向瓶口吹气, 则学生会惊奇的发现玻璃瓶发出的音调高低顺序完全相反, 这一令人诧异的结果马上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 再趁机指导学生深入观察现象, 分析音调变化与发声体长度关系, 从而找出音调高低的决定因素, 其过程跌宕起伏令学生印象尤为深刻。

2. 声音传递能量

把一个质地较硬的塑料可乐瓶从中部剪断, 留下瓶口锥形状的这段, 然后在一个塑料气球上裁下一块塑料皮蒙在瓶子剪口处并绷紧扎好, 成品类似于民间的“腰鼓”, 在点燃蜡烛的1.5米外学生几乎无法直接吹灭烛焰了, 而在这个距离上只需将“腰鼓”的瓶口在对准烛焰, 拍击鼓面即可轻易将烛焰拍灭, 只留下一缕白烟和学生惊诧的声音, 学生通过自己收集材料动手完成这一实验, 深刻理解了声音能传递能量的作用。

三、力学

证实大气压存在:

(1) 将一小团蘸有酒精的棉花点燃后投入易拉罐内, 待火焰快熄灭时, 用一团橡皮泥迅速把瓶口密封起来, 易拉罐开始冷却后就可听到罐体噼里啪啦作响, 同时如同电影慢动作回放一般看见罐体逐渐变瘪了, 学生的思维随着啪啪的响声而被紧紧地抽动着。

(2) 用透明的玻璃水杯平放在桌面上, 向杯内加入稀释的红墨水直至水面凸出杯口, 此时用一硬卡片 (手机充值卡之类) 沿杯口滑过的同时将其盖上, 压着卡片连着杯子迅速翻转过来, 待静止后松开托着卡片的手, 学生原以为水会沿杯口顺势冲下, 却可看见杯中的红墨水神奇般留在了杯里, 此时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为他们深刻认识大气压的作用铺就了一条道路。

初中生在课堂上好学充满热情, 但由于自身生活和实践经验不足, 对抽象的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 往往是他们学习上的一个障碍。我在课堂内外引导学生积极利用身边的简易器材, 自行设计制造学具, 合作交流实验经验, 通过这些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 耳闻目睹, 亲自获得具体的直接经验, 得到清晰的感性认识, 是学生形成物理概念、理解物理规律的基础。

这种学习模式也在为实验教学“添砖加瓦”, 使物理教学体现为“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同时通过“物品改造利用”的典型事例, 能够逐步养成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钱晓《自制教具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物理教师2014 (6)

[2]吴炳华《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几点创新做法》物理教师2013 (12)

3.课堂实验小学生作文 篇三

关键词:实验设计 观察 创新 讨论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c)-0159-01

生物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门类,主要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及生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等。科学探究是学习生物学基本途径之一,它有助于学生形成对生命世界的正确认识、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对生物学规律的领悟。

1 明确实验目标和实验原理

教学目标不应是简单的知识目标,而是要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要能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情感的全面发展。学生只有明确了生物实验教学目标,恰当地运用评价标准和方式,才能科学地进行生物实验教学的设计。高中学生的思维意识比较多向化,对任何新鲜事物都感兴趣,容易被无关的内容所吸引。如有的学生在观察自制洋葱表皮细胞装片时,把注意力主要放在摆弄镜头和观察游移不定的气泡上。因此,让学生知道实验的目的和要求,是实验教学中的重点。教师可根据具体化的教学目标,针对性的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都得到发展。

除了教学目标,学生还应明确实验原理。理解原理不仅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也是理解实验方法步骤的关键。例如: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原理解析: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外界溶液中,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也就是逐渐发生了质壁分离。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细胞液中,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使植物细胞逐渐发生质壁分离复原。学生必须先了解此原理,才能对实验过程做认真的观察和分析,否则在做实验时就很难理解,不利于整个实验的操作。

2 预先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对实验设计方案的思路模糊,存在一定的畏惧心理,不知道该从何处入手。教师可采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策略,帮助学生树立实验设计的自信心。课本实验是学生熟悉的知识,教师可在课本实验的讲解过程中灵活地改变实验的某个条件,让学生模仿实验的程序进行简单的、开放性的实验。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从中获得成功感,初步形成实验设计的正确思路,为实验设计的实施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切实提高了实验能力。

由于实验设计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每个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设计水平高低不同,设计的方案也是多样化的。教师要及时点拨和引导学生交流设计成果。同学的启示和教师的点拨丰富了设计的思路,启迪了思维,能总结出设计方案的基本思路和标准,取长补短,完善设计方案,丰富设计内容,从而使学生巩固实验设计方法,对问题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实验设计能力从本质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 认真观察,准确分析

观察不必做实验,实验往往要观察。实验观察可使学生辨认生物的种类,认识生物的形态结构,了解生物的生理机能,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记忆牢固,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如何做好实验观察呢?

(1)观察要有明确目的,观察是一种具有很强目的性的活动,要求学生能从纷乱的事物中,迅速、准确地分辨出所要观察的对象。观察目的明确,被观察的对象就完整、清晰。因此,生物教师要时刻提醒、指导学生按观察目的进行观察。例如:在观察植物细胞结构时,教师引导学生在低倍镜下找到所要观察的目标,注意哪个是细胞,哪个可能是气泡,两者有什么区别,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来辨析。低倍镜找到目标后换高倍镜由外到内观察细胞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最后再全面观察细胞的显微结构图。只有确定目标后,才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排除无关干扰,这样才能对细胞结构有全面的认识。

(2)观察要有科学的方法,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方法有助于观察能力的提高。教师应引导学生先从整体再到局部,抓住生物各个方面发展及变化过程,通过观察的现象来了解生物的变化的本质。其次,纵向对比观察,使学生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从相似的事物中找出差异及差异中求共同点和因果关系。最后为了确保实验的准确性还要重复观察,充分体现观察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发现潜在的问题,提出并解决。例如:观察水稻的根系时先整体看根系发达,再细分直根系、须根系、主根、侧根、不定根的形态特征。水稻属单子叶植物,小麦也是,再比较两者的异同。最后,反复观察得出结论。

4 讨论交流,完善实验

实验信息交流是科学研究重要环节之一。传统实验缺少实验信息的交流。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实验信息,为学生进行交流创造了广阔的机会和空间。实验不能避免地会出现错误。对于实验操作出现的错误,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从而合理地设计实验。教师应对正确操作的学生进行表扬,活跃他们思维;对于实验失败的学生,通过学生对实验设计方案的讨论,可以取长补短,完善设计方案,丰富设计内容。同学的启示和教师点拨丰富了实验操作思路,启迪了思维,使每个同学对问题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实验设计能力从本质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实验交流不仅使学生博采众长,弥补自己思考中的不足,相互促进,培养学生学会虚心的态度;也能使他们萌发灵感,触类旁通。

新课改中,实验教学倡导合作性学习方式,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知识、心理、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应合理搭配,使实验能力强的学生有更大进步空间,同时也使实验能力相对弱的同学得到及时的帮助,获得锻炼与提高,这样就能碰撞出许多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不仅实验教学效果显著提高,而且还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实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

4.乐陵实验小学语文课堂结构的重构 篇四

(一)周目标导航

传统的达标流程先是一篇课文,然后是一个单元,再到一册教科书,最后是课程标准。从教学实际来看这种达标方式,就发现有一个对接的问题,一个单元三四篇课文,一册书共七八个单元,再从一册书到十二册书,这样对接到课程标准的时候,有好多东西就在过程中流失了。就好像两个管子,一个很粗,一个很细,这两个管子对接的时候,如果直接插上,没有一个过渡的环节,肯定要滴、冒、跑、漏,那我们的教学在达标的过程当中,是不是也存在这个问题呢?我们就把传统的达标方式颠倒过来,实现异径对接。所以我们提出了周目标导航。我们的目标不是针对一篇文章,而是直指课程标准,有了课程标准,然后再设置学校的课程。我们把课程分了三类,一类是基础性课程,一类是文本性课程,一类是实践性课程。

具体做法是:依据课程标准,把学期的总目标分解到周,按照基础性课程、文本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具体落实各项学习目标。积累性课程如字词、成语、经典等,由小组负责过关检测,班级负责展示性检测或抽查。文本性课程分课内和课外两种情况,一个学期每组主要精读两篇,然后依次到课堂上展示交流。实践性课程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计,课前收集资料(观察),课堂展示成果。

下面是从五年级一班的周目标内容中随意摘录的“第三周语文教学目标要求”: 1.目标要求

(1)继续练习前置性学习的方法,使之掌握三步读书法;(2)继续自主读书,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3)积累12生肖个成语:保底熟记,会写三个,了解三个成语的意思;中度熟记,会写,了解成语的意思;高度会用;(4)欣赏《清明上河图》,学习欣赏名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涵养文化。2.教学内容(1)基础性: 成语(十二生肖成语)

鼠目寸光、牛鬼蛇神、虎落平川、兔死狐悲、龙飞凤舞、蛇蝎心肠、马到成功、羊肠小道、猴年马月、鸡飞狗跳、狗急跳墙、猪狗不如。名句:时间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土壤。时间给空想者痛苦,给创造者幸福。——麦金西(2)文本性:

美文:《金色的脚印》;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雁门太守行》 经典:《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3)实践性: 影视:《地道战》

观察:春天的柳树(利用课余时间)名画:《清明上河图》 民俗:清明节 3.预设与生成

(1)请家长陪孩子触摸春天,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耳朵听。以柳树为主。

(2)成语采取自主学习,重点放在记住成语,大致了解意思,至少有两个可以正确使用,而后班内交流。

(3)班内欣赏《清明上河图》由教师讲解,作者、特点及相关资料,启发学生说出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4)利用假期查阅清明节的相关资料。

(5)利用周五早到校检测《道德经》背诵情况。

(6)通过欣赏名画,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7)写《地雷战》观后感。

从上述周目标可以看出,目标明确具体,学生知道自己一周中将要学习那些知识、达到什么要求。从中我们还可以看出,除了对基础知识的积累要求,还有“阅读”“ 生活”等拓展性的目标;不仅目标明确,还有学法的指导,家长的参与,评价的方法等。这将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知识的积累和运用,以及经典诵读,艺术欣赏、能力方法等培养起到巨大的作用。这符合现今语文教材的模块式结构,也符合学生语文学习的规律。

(二)前置性学习

前置性学习是一个认知性的学习,它不同于传统的预习。每学期的40篇课文,开学以后的前两周有老师领着精讲三五篇,目的是给学生做示范,等于给展示的学习小组一个前置性学习的过程,再就是通过老师对展示小组的指导形成规范:即做到面对每一个学生,关注到全体学生。每一个小组都是四个人,两个组加起来才八个人,一周内老师利用早到校,晚离校,周末、课间时间,对这八个孩子进行面对面的指导,手把手的教。

学生的前置性学习,则依据周目标要求,采用三步阅读法(第一,用生活解读文本,再现文本生活原景;第二、用文本拓展生活,学习积累文中的知识;第三、让文本服务生活,体会作者态度与情感),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分层次完成任务。如在进行《白杨》一课的前置性学习时,知识基础一般的学生侧重于学会文中的生字,理解、积累文中一些感兴趣的词句,读通课文;语文基础知识稍好的学生侧重于了解白杨 的特点及文章的写法;语文基础好,思维活跃的学生侧重于体会文章的喻意,查找有关白杨的资料。

初读课文、积累知识之后,学生要尝试自我建构。如:在进行《丰碑》一文前置性学习时,有的同学自己确立了以下目标:①了解“丰碑”的意思;②知道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军需处长的品质;③弄明白“文章为什么写得如此感人”。为了完成这些目标,学生再次阅读课文,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了“丰碑”的含义,初步感悟到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品质,体会到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虽然这位同学对目标③体会得未够全面,欠深度,但是这些知识是学生自我建构的,就会获得一种愉悦、成功的体验。前置性学习中,学生遇到的问题或质疑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可见,前置性学习不同于以往的“预习”。传统的预习,仅仅是针对教科书、针对一节课的学习任务而进行的提前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也没有有效的指导。乐陵实验小学的前置性学习则是在周目标指导下的自主学习。就一篇文章而言,学生不仅要读懂课文,提前解决生字词,还要开展延伸阅读,了解关于作者、背景及相关资料;不仅要学习一节课的内容,也不仅是在课内完成,而是给了学生更大的自主空间,使学生可以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进程,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不仅教会学生预习,养成了预习的习惯,而是通过自主的学习和交流展示,构建学习组织,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学习、相互砥砺、相互促进,形成组织文化,从而增强合作意识,培养成就感,体验学习的乐趣,从中获得

恒久的学习动力。由此,前置性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当下的学习质量和效率,更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对现行语文教学结构的一大突破。

(三)基础过关

在前置性学习的基础上,采用小组过关的形式,检查每个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如认读字词,诗歌背诵,成语的积累等。

(四)成果展示

对于基础性课程的成果展示,主要是采取游戏、接龙、竞赛等形式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积累与掌握情况。在小组过关的基础上,采用抽签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展示,有一个同学不过关,整个小组的成绩就受影响。

对于文本性课程(即阅读类课程)的成果展示,则采用栏目教学和“闯关”的形式,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将阅读课的展示分为六个栏目: 栏目里的六关我们是这样设计的。第一关“字词训练营,人人当英雄”实现,旨在检测字词掌握情况;第二关是“我读我入境,流利有感情”,重点训练、检测朗读能力;第三关是“入情入境,品味人生”;第四关是“得知得智,拓展人生”,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展示学生的阅读情况,让学生读中感,读中悟,逐步走进文本,让生活与文本对接,把文本还原为生活,让学生获得知识、延伸阅读,这既是体验学习的过程,也是

分享智慧、丰富思维的过程;第五关是“化人化文,学以致用”,重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能联系实际,将学习感悟到的东西应用到自己的生活,还能把所思所感写下来形成文字的过程;第六关是“超越自我,百流归宗”是个全班互动过程,师生进一步解读文本,通过“攻防打擂”的形式,挑战自我、超越自我,教师适时点拨、总结,使课堂成为知识思想的集散地。

对于实践类课程来说,不同的课型其学习流程是不同的,主要采用“自主实践—家校合作-小组互查-多元展示(文字、活动)”来进行。下午我们又听了韩玉珍老师的一节成语展示课 一个有四年级32个小学生组成的班集体在不到50分钟的一节课上居然背出500多个成语接龙 真是奇迹!

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一天的参观结束了 坐在回家的车上我们依然回味着课堂 回味着李升勇校长的报告!乐陵实验小学学习参观,感受了李升勇校长大语文教育改革的浓厚氛围,看到了课堂教学的崭新场面,聆听了李校长的探索教学改革的报告。对我思想冲击很大。同样是一所小学,在课堂教学改革,管理理念,特别是干事创业的精神上和李校长有很大差距。下面结合我校实际和乐陵实小的成功经验,谈一下我的学习体会。

从李校长的报告中,我们不难看出李校长有着一颗热爱教育事业勇于教学改革的心,爱教育这是基础,正是因为爱教育,所以才积极探

索教学改革来办好教育。让群众满意,领导放心,社会认可。李校长的教学改革,闪烁着崭新的教育理念,教育的四个回归,教育要回归农业,教育要回归儿童,教育要回归生活,教育要回归游戏,无不体现着他的教学思想必须服务于教育思想的理念,所以他的课堂教学,可以用四个大来概括,大目标、大课堂、大教材、大视野。正是在这种教育理念下,学生的学习方向明确,心中亮堂,学习的重难点也一目了然。自主学习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大目标、大课堂、大教材、大视野就是关爱学生,关注着学生的成长,关注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关注着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要把学生教育成为一个谈吐高雅、志趣高尚、一个有自信、有尊严的社会公民。

积极的对语文教学改革,既吸取了先行着的经验,又在理论创建和教学实践上有了大胆的创新。这当然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巨大冲击。就乐陵实小教师《走一步再走一步》的阅读教学,给我以豁然开朗的感觉,“字词训练营,人人当英雄。我读我入境,人人当英雄。如情入境,品味人生。得知得智,拓展人生。化人化文,学以致用。超越自我,百流归宗”这不正是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所要探索方法过程和要实现的目标吗?这六关首先是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入手,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我曾在课下问过学生,为什么在课上展示的那么流畅,那么自信,学生的回答是课前充分预习,收集有关资料,实际上课前已经学习,课上只不过是展示和交流的锻炼,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那么学生怎么参与课堂就需要教师的点播和培养。其中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也就是学生成功的程度,真正触发学生的动力,人人在课堂上展示,人人在课堂上表现,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正是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乐陵实验小学的语文课堂显的如此的大气,如此的流畅,如此的和谐。一节节的语文课堂,让学生积淀了知识,激发了兴趣,训练了方法,培养了习惯,拓展了思维,塑造了品质,涵养了文化,这样的教学不正是我们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吗?

5.课堂实验小学生作文 篇五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十七大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立足我校教育发展的实际,深入贯彻“以人为本,聚焦课堂,向课堂40分钟要高效”的教育思想,以素质教育和教育现代化工作为目标,以课程改革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重点,深入开展教学研究,努力实践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不断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开创教学工作新局面,力争教育质量新突破。

理论基础:

第斯多惠: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苏霍姆林斯基:一个无任何特色的教师,他教育的学生不会有任何特色。

一节课教学效果是否显著,需要教师积极、恰当的运用使学生注意力集中的引导艺术。《名师课堂》

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想到所教的学科,而且要注意到学生;注意到学生的感知、思维、注意力和脑力劳动的积极性。《给教师的建议》

学校“创建高效课堂”的要求:

1、成立学校“创建高效课堂”领导及指导小组。

长:王宗英 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

副组长:郭 学校副校长

员:赵 教导室主任

包定琴 教导室科研副主任

尤艺、蒋发春、李芳、刘艳、冯丽、孟玲、周立华、陈小红(各教研组长)

2、加强与市内联姻名校、区内兄弟学校的交流与学习。

具体措施

一、锻造教师的精湛业务

1、“七认真”管理夯实常规教学。严格执行关于“七认真”(计划认真、备课认真、培优辅差认真、课堂教学认真、骨干教师考核认真、教研组活动培训认真、课题研究认真)规范的要求,坚持平时检查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过程管理。各职能部门将随机抽查教师“七认真”工作情况,仍突出上课、辅导、作业的重点检查,加强随机检查力度,举办“精品教案”、优秀作业及各种教学基本功大比武活动。

2、突出教育教学质量优胜意识。进一步建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评价体系,研究出台《教学质量评比管理办法》。实现“轻负担,高质量”,让学生想学、会学、乐学。要扎实抓好各学科学习困难生的转化工作,早一点计划,多一点行动,少一点埋怨,早一点落实转化措施,多一点关心体贴,花大力气促进每一个学生的进步与提高。

3、强化原生态的校本研究。继续加大对学校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利用“案例探讨、集体备课、教师论坛、博客会友”等形式来体现资源共享、同伴互助,并加强网络环境下教学的研究力度;强化对教师的再教育,计划采用以名师、专家引领为主的集中培训与分组探讨、对话交流、个人自学、师徒结对等为基本模式的分散培训相结合,强调自主学习与反思;同时计划分层、分类对教师进行校本培训,搭建教师成长梯队,培养出多种类型的优秀教师;严格校本培训的考核和管理方式,将考核结果与评优晋级、奖惩、继续教育课时认定等挂钩,将培训情况记入教师成长袋,为教师留下成长、发展的轨迹;通过校本培训管理开展学校管理机制改革的探索,形成新的管理评价制度。

二、聚焦课堂教学,以质求胜

4、重视课堂教学质量,以区教研室开展的“磨课”及“我的课堂我做主”活动为契机,努力打造“魅力课堂”与“实效课堂”,强化贯彻“以学定教、以教促学”的改革原则。

1)延伸邀请教研员蹲点 “磨课”活动。邀请教研员、专家从指导备课开始,按照“备课-上课-评课-展示课-专题总结”的工作线索,开展主题课例教学研究活动。每个教师本学期完成“三个一”,即至少上一次公开课,并结合公开课设计一篇教学实录,撰写一篇教学反思。学期结束时,学校将教师“三个一”的资料汇总建成专档,其结果纳入教师学期工作评价内容。

2)以“我的课题我做主”为主题,继续开展群众性的个体研究活动。充分调动每一位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广泛开展教师个体研究,教师个体研究要做到“三个必须”:即“每个教师一学期必须有自己关注的教学问题、教师个体研究的月小结必须纳入学校月工作绩效考核、学校学期教学工作总结必须专题论述教师个体研究的情况”。适时向教研室推介教师个体研究的成果。

5、开展“三课一条龙”系列活动

①看课:学校挪出固定资金定期选派教师到名校、赴外地观摩教学公开课、优质课,学习先进经验,吸收教学精华。

②学课:外派学习教师回来后,一是要将学习笔记上交学校复印存档,二是要将学到的经验传播给全体教师或是同组教师,三是要执教移植课,将自己外出学习的情况落到实处,在自己的课堂上有所体现,与同组教师同悟同感。

③评课:在以上两项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要积极参加校内的听评课活动,在评课过程中要能够结合看课、学课的体会,提高评课的质量,在校内营造积极健康的评课氛围。

6、营造“多媒体进课堂”校园系列活动

根据我校现有的电教资源,以及目前的规划,我校以“多媒体进课堂”活动为契机的系列开发活动全面铺开。学校以提高教师使用电子白板水平为目的,开展使用电子白板培训、课件制作培训、多媒体教学大比武等系列活动。活动中,所有参加的教师都要认真做好业务笔记的记录,并熟练掌握一些基本的操作、制作方法。

7、坚持课堂分层教学的原则。教学中,要坚持实施“分类推进、分层提高”的分层教学策略,建立优中差相结合的学习团队,通过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的学业成就评价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最易发展领域,获得成功。

8、深入研究“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以教师讲解为主,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把收获评价权还给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三、强化教研活动开展力度,科研兴校

9、加强教研组、备课组建设。各教研组根据学校教学工作计划,结合本教研组的实际情况,拟定切实可行的教研组工作计划。教研活动做到定时间、定内容(学习课改理论、写读书笔记、钻研课标教材、集体备课、听评课,进行教法和学法的教研沙龙等)、定好主题和中心发言人。经常开展“二度教研”、“同课异构”、进行现场观摩、视频研究、片段组合、说课比赛等教学评比活动,围绕教学设计与教学行为来开展研修,优化细化每一个教学环节。教研活动要在“实”与“新”上做文章,激发教师参与教研的主体意识和创造热情,鼓励教师合作、交流、共享教研成果。提倡各个教研组要创自己的特色,及时、认真总结得失,在期末进行交流,开展先进教研组的评选。

10、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开展小型、多样、高效的教研活动。围绕学校语文教研组“有效性阅读”市级课题、科学教研组《大班教学中科学探究有效性方法研究》市级课题和体育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省级课题、综合课程《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实践与研究》省级课题,确定研究任务,开展自主学习主动发展课堂教学模式、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等为主要内容的各种研讨活动,探索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重视并加强学科组建设,发挥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继续发现、指导、培植一批课堂教学改革的骨干精英与先进典型,积极推广他们的经验。

11、继续深入开展与市实验小学名校联姻活动。在充分总结前一阶段活动情况的基础上,调整充实活动方案。一是扩大活动面,进行多层面地交流与互动。二是扩展活动内容,开展童书共读研究、新教育实验等专题互动教研,拓展办学视野,寻找外来智力资源。

阶段安排

学校“创建高效课堂”行动以三年为一阶段,即从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

主要安排:

2010年1月----2011年8月:围绕“高效课堂”的创建展开。完成创建方案的制定并展开创建行动(方案于2010年3月5日前报市教研中心)。通过创建最终形成创建高效课堂的行动范式,判断标准以及教师教学行为指南。

2011年9月----2012年12月,围绕与“高效课堂”相匹配的制度与管理文化展开。继续开展“高效课堂”的创建并着重进行制度以及管理方面的改进与创新,逐步建立与“高效课堂”相匹配的学校管理方略,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反映创建成果,最终通过课堂教学予以体现。

具体安排:

第一时段:(2010年2月~2010年3月)

利用集中培训、网络培训、论坛活动、博客交流、分组学、自学、等形式展开“创建高效课堂”学习讨论活动,解放全校教师教育思想,更新育人念。

第二时段:(2010年4月~2010年5月)

学校进行问卷调查、个别交谈、专家评析等形式分析问题、查找问题、调研摸底。

第三时段:(2010年5月~2010年8月)

开展课堂教学评点活动。如“磨课”、“我的课堂我做主”、“名师引领”、“试水课”、“移植课”等课型。

第四时段:(2010年9月~2010年12月)

6.课堂实验小学生作文 篇六

我把买好的东西放进厕所。原本我是想在阳台满是干土的大花盆里做这个实验的,可是我想这可能会把整个阳台搞得全是碳酸饮料,所以我决定在厕所做。我先把可乐打开,然后把曼妥思糖果打开倒入一个小杯子里,最后,我把杯子里的曼妥思全部倒进可乐中。一秒后,瓶子里的可乐喷了起来,有十几厘米高。不过很快,可乐就从喷变成了溢,到最后停的时候,可乐只剩四分之一瓶了。虽然没了很多的饮料,但我还是很开心,因为一次就能成功是很不错的。

实验虽然成功了,但有一件事情我没想通,那就是可乐为什么会喷出来。我跑去问妈妈,妈妈说她也不知道。我就去查阅百度,百度上说曼妥思有阿拉伯胶,此物质会造成可乐中水的表面张力减少,导致可乐大量喷出。看完了,终于解开了我心中的疑问。

7.课堂实验小学生作文 篇七

一、分析学生需求, 把握学生兴趣

基于学生主的体物理实验课堂构建的过程中, 教师要对学生的需求进行全面分析, 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全面把握, 在上述基础上形成相应的实验教学体系, 这样才能够全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动学生物理实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 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设计相应的实验教学内容, 对各项实验教学知识进行讲解, 让学生能够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 从而全面改善初中物理实验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学习需求, 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针对性的实验内容, 让学生能够在实验教学中不断弥补自身的不足, 提升自身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全面优化自身的知识及能力水平, 实现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二、调整课堂内容, 丰富实验体系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通过物理实验, 学生可以更深刻地认识物理, 了解物理。因此, 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知识丰富物理实验内容, 让学生将知识和动手操作结合在一起, 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 使他们在物理实验课堂中不断巩固自己的知识, 不断改善自身能力, 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教师要不断丰富物理实验课堂内容, 通过各项物理课堂知识构建系统化、层次化实验结构, 以物理实验作为动手操作核心教学引领, 让学生能够在实验中了解物理神秘“面纱”下的真实景色。例如, 在“光的折射”实验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生活中的折射现象进行总结, 让学生仔细对自身“认为”是折射的现象特征进行分析、进行对比、进行讨论。在讨论结束后, 使用早已经准备好的折射实验装置, 将红外线分别斜射和直射入水中, 研究光线的变化情况。讲解完折射现象后, 让学生再对自身的折射现象进行对比, 对实验过程中的各项知识进行掌握和运用。在上述实验教学中, 学生不仅对知识教学中的各项内容进行了再次巩固, 还在实践中加深了对上述知识的理解, 学习效益大幅改善。

三、转变实验方法, 优化实验过程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选用实验演示法、分层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构建针对性教学体系, 从而形成系统化、层次化的教学结构, 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升学生主体下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效益。演示实验主要包括课堂上教师操作演示、师生共同演示、学生小组演示、学生演示等多种形式。基于学生主体的初中物理实验演示教学要求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探究教学的过程中, 要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状态, 深入研究教学内容和开展演示实验教学所应采取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巧妙设计一些具有趣味性的演示实验。与此同时, 教师还要注意把学生的观察和思维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通过观察促进思维活动的展开, 通过思维指导观察活动的进行,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而全面改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效益; 在使用分层教学法时, 教师要以学生为核心, 把握好学生的知识层次、能力层次等, 要结合学生个体特征对学生进行适当分层, 实施层次化实验教学体系, 让学生能够在物理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充分掌握实验知识, 提升自身的实验能力, 达到阶段性实验学习及成长目标, 全面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开展探究式教学时教师要合理设置探究性问题, 并通过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反思, 全面改善学生的学习效益, 提升初中物理实验课堂教学的质量。

四、设计实验道具, 构建针对情景

通过物理自制教具与演示实验教学方法, 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物理, 并在实践和操作中学习到更多的物理知识。除此之外, 自制教具可以节约学校的实验资源, 让更多的材料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 可以发现自身物理知识学习中的不足,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升学生的探索精神, 最终达到物理实验教学的目标。物理自制教具和演示实验教学在未来的教学中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满足更多学生的学习需求, 而教师在这样的教学中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中的不足, 制定更加科学的教学方案, 帮助学生提升物理实践能力。在进行相应的教学时采用自制教具的方法可以减少教学资源的浪费, 从根本上保证物理教学的质量和水平。笔者在电流的电功率分析及演示实验中就选取统一的电路实验模具, 在该基础上进行功能改良, 在电流做功线路上加入线路和电动机, 让学生在观察电流电功率的过程中看到电流的做功状况, 了解电流做功过程中发生的能量转换, 将各项物理知识结合在一起, 形成了系统化的物理实验体系。上述实验逼真地演示了电流做功现象, 学生对电流的电功率、电流的做功状况有了全面的认识, 这对学生理解概念、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

8.化学实验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篇八

世界著名学者弗赖登塔尔指出:学生学习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学生交流的目的是将知识传授过程转换成知识的探究发现过程,而化学实验在这一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疆自治区化学学会在我校举行过一次化学年会,在这次年会过程中进行了临时抽取课题同课异构的教学大赛。当时高二学段抽取的课题为人教版选修4第四章第一节《原电池》。学生是我校高二年级中等程度的学生,刚刚结束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学习。现以这节课为例来探讨化学实验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课前复习:以组为单位利用桌面有的实验用品设计一个原电池

学生活动:同组的同学在片刻茫然后开始有同学提出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并检查实验用品。

甲同学:有两个电极、电解质溶液、要构成闭合回路

乙同学:还要有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丙同学:连一个电流表

丁同学:连个小灯泡也可以

依据构成条件和提供的实验用品开始连接装置。铜锌为电极,硫酸铜为电解液

甲同学:锌为负极,铜为正级

乙同学:实质是锌置换铜

丙同学:锌失去电子沿着导线经过电流表到达铜,溶液中的铜离子得到电子变成铜单质附着在铜电极上,并写出了正负极的电极方程式

丁同学:溶液中的阳离子向正极移动,阴离子向负极移动

教师反思:通常课前复习是以问答的形式进行,学生参与程度较低,属于被动参与并且纯理论的问答并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也就不能做到知识的应用。本节课通过这个简单的学生实验进行课前复习,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同学之间在相互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学习,不仅达到了复习的目的而且提高了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的能力。

二、发现问题引入新课:预计实验现象并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是否有所不同

教室安静下来,同学们仔细观察着实验装置,一段时间后:

甲同学:我怎么觉得灯泡变暗了,电流变小了吗?

乙同学:我也有这样的感觉,电流表的指针编转变小了。

丙同学:哎?!这个锌上面怎么好想也有铜析出附着。

……

很多学生用迷茫询问的眼神看着我,我轻轻地说:“其实将锌直接放到硫酸铜溶液中锌上自然会有铜析出附着,现在能解释为什么会出现电流变小灯泡变暗锌上有铜析出这一系列现象了吗?”学生小组之间开始讨论。

学生结论:“在这个原电池中锌是直接放在硫酸铜溶液中的,与硫酸铜接触的锌与铜直接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因而在锌表面有铜析出,这一部分锌失去的电子并没有通过导线,通过导线的电子就会减少”。

老师:“析出附着在锌上的铜能否在锌表面形成很多小的铜锌原电池呢?这样会使该电池有什么弊端?”

学生:“会的,因为具备了构成原电池的条件,这样就会有越来越多的电子不能通过导线,而是被铜离子直接得到,导线中的电流就会越来越少,锌上的铜也会越来越多,最后……”

“最后就相当于两个铜用导线连接放在硫酸铜溶液中,就不能构成原电池,也就没有电流了。”

“这样的电池能够提供电流的时间是有限的,而且电流也是不稳定的,这样的电池在实际生活中是不能满足我们需要的”

学生:那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这个学生的问题,将我们的课堂教学推到了下一个环节。

教师反思:在引入新课中利用学生对实验现象的预计和实际现象之间不一致的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在不自觉中思考着讨论着,慢慢的将问题逐渐解决,当得到老师的肯定之后,他们的眼睛中的那份自信是满满的,这将让学生主动自觉的去探求新知识。

三、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学生甲: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锌与硫酸铜直接接触,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要将锌和硫酸铜溶液分开。

学生乙:我们把锌和硫酸铜放在不同的烧杯中。

学生丙:或者在他们中间加一个挡板。

学生丁:那不就没有构成闭合回路吗,这怎么可以?

……

学生乙:我们在两个烧杯之间用一个导线连接。

学生甲:不行,溶液中的离子是不能通过导线的。

这时有同学已经開始动手,改装实验,并验证着其他同学提出的方法是否可行。

学生丁:书上说加一个盐桥,可是我们没有盐桥(实验用品中没有提供盐桥,提供了棉线)

学生丙:这根线是做什么的,说话的同时,将线放到了两个烧杯中间,电流表的指针还是没有变化。

老师:干的线能导电吗?

在老师的提醒下,有同学将棉线在溶液寖湿后放在两烧杯之间,电流表指针发生了偏转……第一个发现这个现象的同学尖叫了起来,其他同学纷纷看着他的实验,并效仿……

学生丁:“老师老师看我的实验”

他的呼喊引起了所有同学,包括在座评委老师的注意,我们纷纷看向他的实验,他居然用一张餐巾纸拧成绳,并寖湿放在了两个烧杯之间。

同学们谈笑着,我说“你真的是太有创意了”我将他的作品放到了实物投影上,他的脸羞的通红,可是看到屏幕上自己的作品眼中的自豪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

教师反思: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在实验中同学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通过实验验证解决方案的可行性。在失败中他们坚持着,在失败中他们思考着,无意间的做法出现奇迹,让他们兴奋、激动,学习的过程不在是枯燥的,是有生命的,他们获得的知识也是有生命的有情感的。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的积极讨论下,学生清楚了双池双液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以及特点和盐桥的作用。

下课铃声响起,同学们不是课后的疲惫而是收获的满足。

课后点评时一位专家指出,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可以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展示一节废旧的干电池,提问:它不能继续工作了,是因为没有了反应物吗?设计实验证明?提出优化干电池的方案。这一问题的提出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下,让学生的求知、思考并没有在得到一点点知识的知识后停止,而是向着更深更远的方向继续努力。

9.课堂实验小学生作文 篇九

发表时间:2009-10-17 21:11:39 作者:科学组来源:原创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目的是通过评价,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状况,改进教学,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尽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还有其它途径,诸如学生自学、科技活动、社会考察等,但课堂教学无疑占据着课程实施的核心地位。如何来评价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将直接关系到整个课程目标的达成。为了促进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决定从制定课堂教学评价方案着手,并因为实验课是小学科学课最主要的课型,我们先制定了实验课的评价方案。

以下就方案做一些简略的说明:

1、解读一级指标:为什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价包括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两个方面并首先评定学生学习行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们认为这是对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的简明概括。因此,我们改变以往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价表现出以教师为主的倾向,建立“以学论教”的评价理念。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学生是否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些都是评价关注的重点。

2、解读二级指标:二级指标确定的依据是什么?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而关于“学生的发展”,新课程也作了全新的定位,每一门课程都提出以下三个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此指导思想下,我们确定不论是教师教学行为还是学生学习行为,各评价指标都紧扣如何实现这三个方面的目标。学生方面,包括参与程度、科学知识、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四个部分的内容。教师方面,包括教学设计、角色行为和基本素养三个部分的内容。这个内容框架图解如下(这个框架适合小学科学实验课、观察课、制作课等多种课型。框架下的具体评价指标即三级指标和评价要素则根据不同的课型具体确定。)图解:(略)

3、关于三级指标和评价要素的部分说明:

关于“积极思考”:学生学会了思考,就学会了学习。不要认为热热闹闹做了实验就是好的实验课,学生要有静心思考的时间,在教师的启发下提出问题、发表见解,思维表现出开放性和创造性。关于“参与的广度与效率”:性格、习惯、态度、能力,每个孩子都不一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活动,实验探究也好、展开讨论也好,几个孩子当中可能会出现比较富有创意和主见,善于表达的“核心人物”,如果这位“核心人物”总是占着主导地位,使其他孩子的主动性得不到发挥,我们把这样的学生称为“学霸”。另外,成员中也可能会出现依赖性强、自己懒得动手和思考或不敢动手和思考的学生,他们总是只作为旁观者,我们把这样的学生成为“边缘人物”。教师要想办法尽量激发小组成员中每一个孩子的学习主动性,避免产生“学霸”与“边缘人物”,使“参与的广度”得到保证。而“参与的效率”指成员之间能实现有效合作。我们不要认为,只要将任务分配下去,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学习,看起来热热闹闹的就算是合作学习了。这是虚有其表。效率高,效果好,质与量兼得,实现以上两个目标的合作学习,我们才能肯定它是有效的。

关于“较高的学习兴趣”: 我们其实可以观察到学生的学习状态。首先,我们可以看学生的情绪是否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当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的时候,他们的神情是专注而兴奋的。那么是否学生只要有这样的表现就一定是好的呢?我们还要看学生为什么而兴奋,一个课件,一个游戏,一个幽默,甚至一点奖品都可以使学生活跃起来,但往往这样的“活跃”处理不好,就会喧宾夺主而冲淡学习的主题。所以,我们在评价学生的“兴趣度”时,不要浮于表面,要鉴别学生的兴趣是否来自于学习本身,是否有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

关于“教学梯度”:心理学家认为,儿童认知的发展是由近及远、由局部到整体、由表象到本质。我们的学习内容和教学环节设计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在四十分钟课堂里,能看到孩子们认知的飞跃、能力情感等各个方面的阶梯性发展。

10.课堂实验小学生作文 篇十

——沈北实验学校打造高效课堂,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沈北新区教育局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工作会议召开以后,沈北新区实验学校高度重视,采取多项措施,大力落实会议精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狠抓落实,把行风建设工作不断引向深入,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的良好环境。

一是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学校成立了以校长樊晓灵、书记李丽为组长,其他领导班子成员参加的规范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领导小组,全体成员分工负责,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学校还与每位教师签订规范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工作责任书。

二是召开三会,及时部署。学校分别召开了领导班子和全体教师大会,领导班子会上认真学习了省市区关于规范办学行为的文件,结合学校实际研讨如何在工作中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并对学校相关工作进行了自查。教师大会上除了认真学习了相关文件外,校长樊晓灵还向全体教师强调了执行新规后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方法、作业质量、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等方面的要求。各班班会上,班主任对学生在校集中学习时间、教辅材料征订及学校活动安排等进行了宣传部署。

三是认真自查,积极整改。学校组织领导和教师根据文件精神对实际工作认真自查,查找不规范办学的问题,并积极整改,使学校形成了依法办学、自我约束的发展机制,真正把规范办学行为的要求落实到课程、教学、评价、管理各个环节。

四是积极培训,提高认识。学校利用业务学习时间对教师进行培训,引导其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和正确的教育政绩观。学校开展了以“高效率下的高质量”为主题的教育大讨论,通过“比、学、查、改”使教师结合教育的新形势、新环境、新任务深刻剖析自我,客观评价自己,找出自己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五是推进课改,减负增效。为了确保学生在减负背景下增效,学校继续推进以“分组联动、和谐高效”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打造高效课堂。开展了“课内比教学”系列课改教研活动,陆续开展的活动有七年级高效课堂展示和小学部“组内集体备一节课、推举组内上一节课、大家评一节课”活动。活动的开展,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引导教师关注课堂,关注学生,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使学生和教师找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高尚从教的尊严。学校还切实保证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时间,进一步培养学生体育健身的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11.课堂实验小学生作文 篇十一

生物实验是研究生物教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加强实验教学,不仅可提高生物教学效果,还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初中生物实验包括演示实验、边学边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和课外小实验。教师恰当地选择学生边学边实验的生物课堂实验教学改革实践表明,凡是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便于随堂进行,并利于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口,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和良好的实验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1 积极开设边学边实验,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瑞士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知识来源于动作。”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1927年就提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理论,这些都明确地说明了动手实践和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边讲授、一边指导学生做有关的实验,这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多边活动的教学方法一般叫边学边实验方法。在这种教学方法中,有时还把教师的讲授、演示和学生实验、讨论结合起来。这可以为学生创造学习情境,扩大师生在课堂内的信息交流,有利于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改革中,它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一种方式灵活、普遍欢迎、有强大生命力的课堂实验教学形式。

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若教师比较多地采用边学边实验的组织形式,让学生通过动眼、动脑、动手、动口进行学习,使各种感官受到刺激,就能延长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促使大脑对各感官传输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思维密度。但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课堂组织的要求较高,边学边实验的教学形式是很多教师尽量避免的。但几年来笔者坚持开设边学边实验的课型,让学生在掌握必要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方面有很大的加强。例如:初一年级开设的“探究植物在光合作用的产物”,通过学生的动手实验,学生对为什么天竺葵要事先在黑暗处放置一昼夜、树叶为什么要放在酒精中加热、酒精为什么要水浴加热等。该实验的几个疑难问题掌握情况较以前的学生有非常大程度的提高。再如:初二年级开设的“观察鸡蛋的结构”实验,通过课堂的边学边实验,学生对鸡蛋的结构的掌握和理解非常准确和迅速。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的一些基本、必要的实验技能得到练习和提高。

边学边实验的教学组织形式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做、学生看”那种因学生处于消极地位而使课堂气氛沉闷的情况。由于学生自己阅读材料,自己做实验,还可以讨论讲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就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对他们掌握必要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有很大的帮助。

2 积极转变实验形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初中生物课堂实验教学的形式主要有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但是,在实验教学中,发现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都存在一定的弊端。课堂中的演示实验是教师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材料的过程,但它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活动,无法让学生体验完整的探究过程和方法。学生分组实验大多是验证性和测量性实验,一般都安排在新课或一个单元教学之后进行,与课堂教学内容结合不够紧密。加上初中学生实验能力差,学生对实验的注意力常常集中在操作步骤上,教师则往往忙于协助学生排除故障,师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以致往往无法达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采用边学边实验的教学形式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边看、边学、边实验、边思考、边讨论,能较快地掌握生物知识。边学边实验课一般安排在实验教室里进行。每个桌上都有一套仪器,每位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边学边实验起到了演示实验与学生分组实验的综合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尝试把教师的演示实验或课后小实验,在课堂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改为学生的边学边实验,既能使学生对实验获得更加清晰的印象,学到生物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 积极反思边学边实验结果,增强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创新,就要有创新的意识,要有创造性的思维,要有勇于探索的精神,还要努力大胆的付诸行动。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要求学生既要动脑又要动手。生物课,尤其是生物边学边实验课应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阵地之一。

在学生的边学边实验中,由于学生参差不齐的知识水平和实验技能,在实验中很容易出现各种结果,甚至不同于书本结论。学生对教材中的实验结论就会产生怀疑,并进一步研讨和探索,从而对所获得知识印象深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敢于向传统知识提出挑战,不迷信权威,勇于探索,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增强实践能力。例如:在“探究蚯蚓运动的方式”的实验中,按照教材中的实验设计,学生做出的实验结果大多是:玻璃上移动得快,硬纸板上移动得慢。预期的实验结果应该是在玻璃上蚯蚓的刚毛不能起到辅助运动的功能,因此爬行速度慢。但实际的结果与书中预期的实验结果相反。学生们对书中给出的理论解释是赞同的,但是为什么自己做出的实验结果却相反呢?在这个问题的指引下,学生们的思维开始活跃了起来,有的学生想到在硬纸板上蚯蚓体表的黏液被吸干了,不利于蚯蚓的呼吸,且使体表与硬纸板之间的摩擦过大;而在玻璃上蚯蚓靠着体表的黏液大大减少了体表和玻璃之间的摩擦力,即使没有刚毛的辅助作用,爬行的速度可能比硬纸板上的蚯蚓快。这个想法受到了学生一致的认可,接下来学生立刻开始思考如何将设想付诸实际。学生们觉得原来的实验中关键是硬纸板材料需要更换,改进的时候应该要尽量做到蚯蚓爬行表面都不会吸收体表黏液。经过讨论学生把爬行的表面换成一个是光滑的玻璃,另一个是毛玻璃。同时学生还用两个直尺给蚯蚓做出了“跑道”。最后出现的结果和预测的一样。

4 积极关注学生的情绪体验,培养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1》规定的课程目标明确要求: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是学生学习、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12.课堂实验小学生作文 篇十二

关键词:物理,探究,经历过程

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课堂组织形式研究———通过学生探究实验的形式以学生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就要从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兴趣和科学探索精神, 这就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教学中注重科学探究实验,是实现学习方式多样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 多样化

课程标准中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和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比如,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物态变化》一节中,不能只将教学的重点放在熔化和凝固概念的规律本身上,更应该注重学生对凝固和熔化过程的经历和体验上。首先应该先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如“水结成冰、冰熔化成水”这样的典型事例引出熔化和凝固这种现象;然后结合事例引导学生猜想熔化和凝固的条件,然后让学生自己探究熔化和凝固的条件。猜想不是瞎想,应该让学生根据教材中所给的事例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猜想或者对一些可能性做出假设。 有了猜想之后就要进行验证,看猜想是否正确。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应突出“从生活 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新课程教材注重到了在每章、每节的开始尽量以学生日常生活中见到的事物或现象引入,引发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兴趣,逐步引导学生探究事物或现象背后隐藏的本质规律。因此我们的教学设计也应力争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这样既拉近了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心社会的科学情感。比如,在《汽化和液化》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刚刚开始接触物理,因此在这一节的教学之初,我们就应该避开那些比较抽象的、一般化的物态变化和那些非常严密的物理概念,而应该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日常生活当中的实例出发,认识到一种具体物质———水的物态变化过程。

13.课堂实验小学生作文 篇十三

实 验 研 究 推 广 工 作 方 案

陇县城关镇西关小学

一、目的意义

为了进一步深化我校课堂教学创新工作,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真正实现“聚焦课堂,提高质量”,根据市县“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教改实验有关要求,我校决定开展此项试验,为确保这项实验顺利、健康实施,特制定本方案。

二、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南,以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核心,以实现课堂教学增效为目标,以“先学后导,问题评价”为教学模式,以高效课堂构建为价值追求,以“导、学、评、练”反馈调整优化教学过程,使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快乐学习的过程。,全面实现我校课堂教学创新新突破。

三、推广内容

1、实施“六大行动策略”。即:学生课前结构化预习行动策略,学生课中学习行动策略,学生课后学习行动策略,教师课前结构化备课行动策略,教师课中教学行动策略,教师课后教学行动策略。

2、推行“一案三单”。“一案”即:全景式教学设计,“三单”即《问题导读评价单》、《问题生成评价单》、《问题训练评价单》。、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师积极充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全力构建教师搭台,学生唱戏的新型课堂师生观。

4、推行新型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交流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发展。

5、推行“先学后导,问题评价”高效教学模式。实现以问题为主线,以评价为手段、以任务驱动为途径的有效教学。以“问题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三个阶段来进行。教师根据具体的文本内容、课型特点和实际教学需要,采取“问题发现课、问题生成课、问题解决课、问题综合解决课”等课型实施教学。

6、积极借鉴、吸收“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教改实验项目精髓,不断探索完善实验方法,总结一套适合我校教学实际的高效课堂研究成果。

四、推广目标

通过实验研究使教师全面掌握“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校课堂”教改实验的“六大行动策略”,熟练用运“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探究具有我校特色的操作策略和模式,激发教师教改热情,彻底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有效开发,达到创新课堂教学,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五、推广步骤

第一阶段:培训准备阶段(2009年10月——2009年11月)制定学校实验研究实施方案,选择实验教师,确定实验班级,并对实验教师进行培训,领会内涵,加强宣传,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启动实验研究工作。

第二阶段:实验研究阶段(2009年11月-2013年11月)

开展实验研究工作,重点研究运用“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通过开展示范引领,观摩研讨,培训指导,一人一课,自我反思,同伴互助等活动,积极开展实验研究工作,并开展阶段性的成果征集、总结活动,鼓励教师积极大胆实验,争取取得较大成果。

第三阶段:实验研究推广总结阶段(2013年12月)

对实验研究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对实验取得的成果形成系列汇编资料,并对实验先进教师进行表彰奖励。

六、推广范围

我校决定在四年级五个班全面推开此项试验,并选取教学基本功扎实,业务能力强的十名老师为先期实验教师。

实验教师

语文:张菊芳 白亚梅 王 瑛 李亚仙 李俊芳 数学:陈芳娟 郭艳红 刘亚萍 张晓娟 安红芳

七、组织机构 组 长:孙宝刚 副组长:李宝忠

成 员:严林奇 关 云 朱小强 魏瑞娟

张晓娟 张雅琪 李引娣

八、保障措施

1、“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教改实验项目是市局确定的推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实现教育质量大提升的重要抓手,是我县深化课堂教学创新,推动教育质量上台阶的强大动力。学校要高度重视实验研究推广工作,要把这项工作的开展与窗口学校建设、特色学校创建、队伍素质提升结合起来,依据市县安排要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强化督导,保障金费,积极实施,确保实验工作顺利进行。

2、“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教改实验项目是对传统教学的颠覆性革新,学校要加强实验研究工作的指导、考核,要建立定期检查通报制度,及时总结得失,推介先进经验,要将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评先、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重视教改实验投入,保证“一案三单”的印制费用,确保“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教改实验工作的良性运转;

3、实验教师要提高认识,强化学习,认真领会该实验模式的理念及操作方法,积极大胆的展开实践,并结合学情不断反思与探索,积极调整,改进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取得实验预期效果。

4、“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教改实验项目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使实验顺利推进,学校将定期开展实验研讨活动,通过外出学习,校本研训,专项辅导,自主学习,互动研讨等形式加强对实验教师的培训培养工作,促进教师尽快适应实验研究工作。

5、本项实验研究推广工作的主阵地在课堂,实验主体是十位教师,第一责任人是校长。学校要认准目标不放松,坚定不移的走高效课堂之路。要充分重视实验教师的选定和前期基础性工作,选定事业心强、实验热情高、热心教育科研的教师担任项目实验推广工作。各实验教师要把投身这项教改实验看作自身素质提高、成为名师的契机,舍得放弃曾经得心应手、驾轻就熟的传统教学模式,忘掉过去的辉煌,顺应教改潮流,勇于探索,大胆创新,要坚持理论学习不动摇,通过网络、书籍等渠道,深入细致学习韩立福教授的理论专著,做好学习笔记整理,适时消化吸收,同时要虚心学习其它实验校、实验教师的先进做法,内化为自己的教学实践。要加深对有效教学模式和基

14.课堂实验小学生作文 篇十四

盐城市第一小学

我校是一所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在全省颇有影响的省级实验小学。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模范学校、江苏省科技教育特色学校、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江苏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学校现有89个班级,220多名教职员工,5000多名学生。

校区占地面积140多亩,建筑面积近7万平方米。教学区内间间都配备多媒体系统,所有教学人员都配制了一台笔记本电脑,有四个网络教室,并配备了校园网。运动区内有标准游泳馆、标准灯光篮球馆、乒乓球馆、健身馆、室外篮球场和200米及250米2个环形塑胶田径场。优良的设施为本实验课题提供了良好的实验环境。

我们体育组18名专职体育教师中10人具有本科学历,另6人为专科学历;其中有三名市体育学科带头人,两名中学高级教师,县级教学能手2人。所有教师全部顺利通过了省级现代信息技术的培训,具备了一定的现代信息素养。全组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积极参与新课标的培训和学习,积极参与教科研的研究,教科研成果丰硕,现已结题省级以上课题3项。组内教学中南北校区进行资源共享,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根据不同媒体的特点和作用,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体育与健康课中。现代信息技术在我校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运用的摸索、研究、实验过程中我们已经历了二个阶段,并计划向更高的第三个阶段进行实验。第一阶段:探索现代信息技术存储、演示功能

1、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

这也是我们将信息技术用于体育学科教学的最初表现形式,教师可以使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选择其中合适的部分用在自己的讲解中;也可以利用Powerpoint或者一些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编写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清楚的说明讲解的结构,形象的演示其中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或用图表、动画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和理论模型等。这样,通过合理的设计与选择,计算机代替了幻灯、投影、粉笔、黑板等传统媒体,实现了我们无法实现的教育功能。因此,该层次的教学对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较小,只是必要时偶尔用一用。学生也只有听、看,没有实际操作的机会,因此,仍是被动型的学习。如:如在进行篮球教学时,先播放一段NBA的精彩片断,在进行足球教学时先放上一段精彩足球射门集锦等。

2、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

我们所运用的“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就是指将信息技术以辅助教学的方式引入教学,主要完成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作用。在实现上述目的同时并不需要复杂的信息技术,只需在有互联网或校园网的硬件环境下,采用简单的BBS、聊天室等工具即可。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或学生的兴趣开设一些专题或聊天室,如:我需要帮助、老师优劣之我见等,并赋予学生自由开辟专题和聊天室的权利,使他们在课后有机会对课程的形式、教师的优缺点、无法解决的问题等进行充分的交流。

3、信息技术作为个别辅导工具 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现了大量的操练练习型软件和计算机辅助测验软件,让学生在练习和测验中巩固、熟练所学的知识,决定下一步学习的方向,实现了个别辅导式教学。在此层次,计算机软件实现了教师职能的部分代替,如:出题、评定等,此外,教学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提高学生学习的投入性。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个别辅导软件提供的交互方式也有所不同,体现了不同的教学(或学习)方法,包括:操练和练习、对话、游戏、模拟、测试、问题解答等。第二阶段:积极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体育教学

我们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第一阶段基本上都是封闭的、以个别化学习和讲授为主。在经过学习、总结、研究后,我们全组又制定了第二阶段的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在这一分阶段,我们的教学观念、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教师的角色和学生的角色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我们更加重视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学设计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资源为中心、以学为中心,整个教学对资源是开放的,学生在学习某一学科内的知识时可以获得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学生在占有丰富资源的基础上完成各种能力的培养,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组织者。

1、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资源可以说是浩如烟海,如何在广袤的信息海洋中快速、准确的找到自己所需的资源,如何迅速的判断资源的价值并对其进行取舍,如何合理的将资源重新组合为己所用,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用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就是要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极大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不再只是学习课本上的内容,而是能开阔思路,看到百家思想。在此层次,主要培养学生信息能力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筛选的过程中,实现对事物的多层面了解。教师可以在课前将所需的资源整理好,保存在某一特定文件夹下或做成内部网站,让学生访问该文件夹来选择有用信息;也可以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参考信息,如网址、搜索引擎、相关人物等,由学生自己去Internet或资源库中去搜集素材。如在进行六年级奥运会的理论课教学前,先让学生上网查阅奥运会的有关资料,发挥他们的潜能,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综合能力。

2、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加工工具

本阶段我们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信息能力中分析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强调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快速提取的过程中,对信息进行重整、加工和再应用。但是本阶段的学习必须依赖于“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如果没有可供探索的资源,无法实现对信息的获取,就根本无法进行信息的分析和加工,这也正说明该层次比上一层次先进。在该层次的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和思维的流畅表达能力,达到对大量知识的内化。该层次可采用任务式教学策略,而且适合于从小学高年级以上的所有年级,如:让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制作一份健康小报,学生可以在网上查阅资料,然后将文本、图形等进行重新加工,在电脑上制作出一张精美的小报等。

3、信息技术作为协作工具

和个别化学习相比,协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协作意识、技巧、能力、责任心等方面的素质的培养。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实现协作式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基本的协作模式有四种:竞争、协同、伙伴和角色扮演。组织不同类型的协作学习对技术的要求程度不同。竞争是指两个或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或学习情景,也通过Internet进行竞争性学习,看谁能够首先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在培养学生技巧和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基于竞争模式的网络协作学习,一般是由学习系统先提出一个问题或目标,并提供学生解决问题或达到目标的相关信息。学习者在开始学习时,先从网上在线学习者名单中选择一位竞争对手(也可选择计算机作为竞争对手),并协商好竞争协议,然后开始各自独立的解决学习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可看到竞争对手所处的状态以及自己所处的状态,学习者可根据自己和对方的状态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竞争一般在智能性较强的网络教学软件支持下进行。

协同是指多个学习者共同完成某个学习任务,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者发挥各自的认知特点,相互争论、相互帮助、相互提示或者是进行分工合作。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和领悟就在这种和同伴紧密沟通与协调合作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协同需要多种网络技术的支持,如:视频会议系统、聊天室、留言板等。

伙伴就是在网络环境下找到与现实环境中的伙伴相类似的学生,然后共同协作、共同进步的过程。另一种伙伴形式是由智能计算机扮演伙伴角色,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玩耍,在必要时给予忠告等。

角色扮演指在用网络技术创设的与现实或历史相类似的情境中,学生扮演其中的某一角色,在角色中互相学习的过程。要实现角色扮演一般采用实时交互的网络工具,如:net-meeting、视频会议、多功能聊天室等

以上为我校在体育与健康课中的具体实践,现我们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准备进行: 第三阶段:现代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改革的整合

前两个阶段都没有使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组织架构进行全面的改革和信息化。当前六个层次在较大范围内得到推广和使用,并取得很大成功时,当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得到充分发展和利用时,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得到更系统、更科学的探讨和细化时,必然会推动教育发生一次重大的变革,促进教育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组织架构的改革,从而完成整个教学的信息化,将信息技术无缝的融合到教育的每一个环节,达到信息技术和课程改革的更高的目标。这将是我们本阶段的努力方向。

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运用的实验过程中我们准备创设了一些教学案例,现进行简单介绍。

案例1.探索技术学习法

教学环境为室内体育馆,教师事先已制作了大量有关运动技术的材料存放在服务器上,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1)激趣导入:利用多媒体演示营造出在2003年神州五号宇宙飞船升空的情景,同学们扮演杨利伟的角色。(2)自主学习:学生通过网上浏览知道飞行的一些知识,知道怎么样才能使手中的纸飞机飞得远(3)巩固应用:进行练习,并能将自己的投掷动作与屏幕中的正确动作作对比,学生上网交流学习情况(4)课外延伸:教师提供其他有关宇宙飞船方面的网站,请学生课后自己再去浏览。

案例2.小青蛙学本领――情景化启导学习法

教学过程的第一步是利用多媒体投影播放《小蝌蚪找妈妈》的情景来导入新课,引出“小青蛙学本领”这一主题;第二步播放小青蛙跳荷叶的画面,让学生进行模仿练习;第三步是小青蛙练本领,学生分组自练,同学之间进行互评和自评,交流看法,教师巡回指导;第四步是小青蛙比本领,教师启发学生以找到的资料为背景思考问题,让学生观看了小青蛙捉害虫的情节,提示学生思考怎么样才能抓到害虫,并通过观看知道游戏的方法,进行游戏和比赛;第五步使学生看着优美的画面听着轻柔的音乐达到放松的目的。

案例3.社区体育设施调查――合作性调查学习法

本案例以调查本社区体育设施调查为背景,要求学生在Internet上进行调查,了解一些社区的体育设施现状,并对自己所在社区的体育设施现状进行调查、评价和分析,并提出解决本社区体育设施的建议。教案包括说明、任务、资源、调查、评价、结论六个部分。说明部分给出问题的背景,任务部分罗列出具体本调查任务,资源部分给出有关的文章、参考书和网上的资源。评价部分给出对学生的调查结果的评定标准,体现了鼓励合作、创新、实用的原则。在结论部分要求各小组将调查结果写成专题报告和制成剪报在网上发布。

案例4.安全知识的学习――层层导入学习法

本案例在室内进行。如在进行《行路安全》的教学时,先让学生看录像,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然后通过学生的阅读、观察,把行路安全的知识编成一首儿歌,朗朗上口,便于学生记忆;接着通过游戏让学生进行亲身体验,使学生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然后通过看一段录像,进行辨析是非,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通过玩“交通游戏棋”,对本教材的内容进行拓展,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最后进行本课小结,并对学生提出要求,要求学生在课外争做“交通安全小标兵”。案例

5、远足――多学科专题学习法

这一案例重真实挑战性学习任务的介入,还体现了多学科综合的理念。例如,远足这堂理论课本来是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内容,我们将之与语文、数学、历史、地理、音乐、美术等联系起来。为此,我们命名这一典型案例为多学科专题学习法。如在本案例中:一开始出示一些美丽片:如黄山、长城、海南等场景,让学生想想我们在语文课中学习了哪些描写祖国美好河山的诗篇,学生背诵出了《题西林壁》、《望庐山瀑布》、《枫桥夜泊》、《早发白帝城》等古诗;之后让学生们进行讨论和思考:远足有哪些好处?接着请同学们进行一次远足的方案设计。(这时让学生上登陆旅游咨询网,通过查阅,学生可以得到旅游新闻、旅游景点、民族风情、出行参考、土特产品、风味饮食、省内、国内线路、电子地图等方面的知识)。并展开讨论:远足前要做哪些准备,为什么?在这过程中让学生理一次财,每人有一百元的远足经费,你是如何安排的?让学生在网上搜索一些资料(音乐,动漫、短信等),在远足的间隙中给大家表演一下,使远足更有趣味性,气氛更活跃。在远足中会有许多突发 事件,你能对这些场面进行描述吗?面对这些场面你会采取哪些应急措施?最后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在节日给全家做一个旅游的规划。中期实验所取得的效果:

(一)教师方面

1、师生角色地位的转变

信息技术的运用,教学模式的变革,促使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以及作用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一教师已由原来知识的提供者、灌输者转变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学生则由被动学习的接收者和被填灌对象,转变为课堂学习的认知主体,信息加工主体以及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其二教师的教学设计,由过去的单纯考虑“如何教”转变为现在研究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启发、引导、点拨学生去“如何学”;学生则由过去的单纯学习知识,死记硬背课文结论的过程转变为运用现代化信息工具来获取、分析和处理知识信息,从而主动探究知识的产生、发展和运用的过程;其三教师的主导作用由“幕前”转移到了“幕后”,因此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发展得更为协调。

2、教学目标的转变

教学模式改革与信息技术进入课堂,使过去的“重教轻导”、“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的倾向得到了纠正,转变为现在的既重教学、更重教育,既重知识、更重能力,既重结论、更重过程的教学目标转变,因而促使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学习方式都得到了转变。

3、教学内容的转变

由于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使课堂教学内容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以“教材”为基本内容,运用网络中的信息,自由地搜集、发现,并根据自身的需要加以运用。网络信息不仅拓展了学生学习内容,改变了学生学习方式,同时也使学生树立了正确的知识观。懂得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某种现象的教为可靠的解释或假设,并不是解释现实世界的“绝对参照”,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知识肯定发展和更新。这样十分有利于鼓励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4、教学策略的转变

信息技术进入课堂,促使课堂教学由“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双向协调发展的“探究型”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则由过去的“问答式”递进转变为现在的“探究式”递进;教学方法从过去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转变为现在的启发式、独立研究式和协作探究式的教学;教学手段从过去单纯的教具演示或实验,转变为现在运用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为学生营造了形象生动的学习氛围,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促进了学生主动发展。

5、教学组织形式的转变

尽管目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仍旧是班级授课制,但由于信息媒体的进入与教学模式的改革,一则学生可以通过人机交互、小组合作、个别自学等各种形式开展学习;二则由于有了计算机联网这一中介媒体,打破了原来固有的课堂组织形式,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根据自身需要自由地选择学习内容,下载学习信息;自由地选择合作、交流的对象。这样在班级授课制中“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贯彻,也大大发展了学生个性特长和创新精神。

6、教师能力的发展

(1)信息技术可以作为准备教学的重要工具,从备课查找资料,到设计、制作教学软件都可以应用信息技术,从而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2)信息技术有助于教师创设更生动、逼真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

(3)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教师呈现教学内容的质量和效率。

(4)作为教师总结教学经验的工具:教师利用工具软件记录、管理教学日志,并定期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教学体会,与其他教师交流。

(二)学生方面

1、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1)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指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获取、加工处理、交流的技能,通过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操作技能与应用实践训练来培养。

(2)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在信息收集、处理和利用的所有阶段,批判性地处理信息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特征,对信息的检索策略、对所要利用的信息源和内容都能进行评估,在接受信息之前,回认真思考信息的有效性、准确性以及其逻辑推理中的矛盾和谬误,识别信息,准确论证。

(3)运用信息,具有融入社会的态度及能力:使学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与他人合作的共事精神,使信息技术的应用能推进社会进步。这些素养的形成需通过加强思想情操教育训练来培养。A.学会学习

B.网上交往能力 C.参与能力 D.网上礼仪E.计算机文化

2、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中,人们的学习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学习者的学习主要不是通过教师教授与课本的学习,而是利用信息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并通过对资源的收集利用、探究知识、发现创造知识、展示知识的方式进行学习。因此要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使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的这一层面的应用可以引学习方式的改变,特别是在学习方式上,让学生转变单纯的接受的学习方式,学会自主、探究式的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就是强调信息技术在这一层面上的应用。

3、培养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态度与能力

学习资源的全球化,虚拟课堂的出现,现代远程教育的兴起,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进行学习,使学习空间变得无界限。教育的信息化还为学生从接受一次性教育向终身学习转变提供了机遇和条件。要实现终身教育和学习,教育必须进行深刻变革,要使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作业协同化,要把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作为课程整合中学生学习的培养目标。

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设情景,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利用其内容丰富,多媒体呈现,具有理想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究学习能力;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建立虚拟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探索精神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组织协商活动,培养合作学习精神;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造机会让学生应用语言文字表达观点思想,发挥个性特长和知识结构;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进行创造性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信息加工处理、批判思维和表达能力;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提供学生自我评价反馈的机会。信息技术提供了极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任学生自由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使他们的想象力插上翅膀,有足够的信息支持他们的探索和设想,能力和创造力在探索的过程中悠然而生。

四、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整合面临的问题及思考 课程整合的实施面临五大问题:

1、学校教育观念相对滞后

2、教材内容的更新与选择

3、教师手中没有合适的软件;

4、教师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还很不够;

5、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开展教学活动是课程整合的终极目的,这更是有待探索的重大问题。

(一)观念的转变

观念的转变是进行本课题的一个重要条件。在实验中,不仅要教给学生信息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它要求教师必须改变旧的教学观念,不要人为地在信息技术课程与体育学科之间划分界限,而是要将信息技术课程与之联系起来,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应用于体育学科的教学和学习,更好的提高体育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

(二)教材内容的革新

在新课程理念下,只划分了五个领域,没有指定教材内容,这就给教师和学生有了很大的选择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信息技术在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可将知识综合起来,根据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结合其他多学科的知识知识设置相关的课题内容,并且按照难度的大小安排学习顺序和课时。如课件《》

(三)课件问题

目前,我国教育软件的种类还不够多,教学实用性比较差。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为了上“多媒体教学课”要由老师自己制作课件。仔细思考一下,不难发现:老师很难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课件制作上,而作为体育教师个人是很难开发出能充分发挥计算机作用和体现学科教学思想的课件的。相反,由于老师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课件制作上,就不能将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组织教学上来,甚至不能将主要精力放在教学研究上来,从而很难从根本上有所突破。因此,“课程整合”的概念强调: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不在于制作课件,而是如何应用课件。校园网资源库建设是解决课程整合中课件不足的最佳对策,尤其是建立适合教师学生教学学习应用,内容丰富,资源容量广泛,而且能够不断随着教学内容容量增加而不断进行更新的网络资源库。

(四)教师培训问题 可以说,提高教师的计算机意识和应用水平已经成为当前最为紧迫的问题。师资培训工作应该包括三方面:计算机意识、知识、技能与态度,学科教育理论与学科最新发展,教育技术和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第一方面主要解决教师操作计算机的问题,使老师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真正把计算机当作自己备课、授课、组织学生活动的工具;第二方面主要是加强老师的学科修养,并且帮助老师更进一步地把握学科教育的目的和本质;第三方面主要解决如何用现代教育手段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的理论问题。

(五)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问题 当老师掌握了信息技术后,老师的能力就会被大大扩展了。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交流,而不必担心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可以从光盘数据库中快速地查找所需的内容,而不必去图书馆;可以方便地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手段进行演示;通过让学生在计算机上自主地操作,可以组织学生的探索和学习活动;通过学生成绩跟踪系统,可以持续地跟踪学生的学习状况等。这在客观上为“课程整合”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然而,近年来国内外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实验表明:即使有了合适的软件,教师对技术也比较熟悉,教师也并不一定能很好地应用这些软件来支持自己的教学。因此,如何在教育中适当地使用技术,使技术充分发挥作用,提高教学效率、突破重点难点,甚至在技术的支持下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观念,就是又一个极为重要的也是课程整合中所要彻底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所谓课程整合,就是要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恰当地融合到课程中——就象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要达到“课程整合”的目标,老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本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难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结合技术所提供的能力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

建议:

1、教育内容改革

总的来说,教育内容的发展趋势如下:教材的难度增加,重视基本理论,强调知识内在的联系。要依据高难度、高速度和理论化原则重新编写教材,在课程设计上重在学科结构合理,教学内容少而精,着重使学生掌握一般的基本原理以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制定教学大纲要着眼于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创造力的培养,而不是现成知识的传授和一般技术的培训,基础要宽。教育内容还要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解决真实性问题的能力。教材的多媒化,利用多媒体,尤其是超媒体技术,建立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表示。使学生在学习某一内容时,可跳转到和该内容相关的任何知识点和资源。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材和工具书变成多媒体化,它们不但包含文字和图形,还能呈现声音、动画、录像以及模拟的三维景象教材的信息化表述。

2、教学组织架构改革

随着教育内容和教学目标的改革,教学组织架构和形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革。教学目标强调以真实性问题为学习的核心,这样,就要求教学必须打破传统的45或50分钟一堂课,学生都坐在教室中听课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必须以项目和问题为单位,对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进行重新设计和规划。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上,活动安排的分组上,也要打破传统的按能力同质分组的方式,实行异质分组。

上一篇:洗车店用工合同下一篇:从此我不再假装坚强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