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11篇)
1.老人与海 篇一
摘抄六——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一书中充分展现了文字的魅力,给人极大的吸引力,也难怪它能让海明威获得诺贝尔奖。
——老人瘦骨嶙峋,颈背上刻着深深的皱纹,脸上留着良性皮肤肿瘤引起的褐色斑块,那是阳光在热带洋面上的反射造成的。褐斑布满了他的双颊,双手因为常常拽住钓线把大鱼往上拉,镌刻着很深的伤。不过,没有一处伤疤是新的,每个伤疤都像无鱼的沙漠里风化了的沙土一样古老。
这段文字刻画了老渔夫的形象,一个沧桑的,饱经风霜的老人却能坚持不懈依然追求着自己的理想,在海浪中超越自我,超越极限,令人不禁感到震撼,钦佩,也为后来他惨遭不幸失败了感到同情。这段肖像描写为后文做了铺垫,暗示了主人公的背景。
—他目光横扫海面,明白此刻自己是多么孤独。可是,他已能看到黑色深海里的折光了,看到钓线往前伸展,看见平静的海面上波涛奇怪地起伏。此刻,贸易风刮得乌云〃集结了起来。他往前看去,只见一群野鸭越过水面,在天空的映衬下露出清晰的身影,然后模糊了,然后又清晰起来。他明白,在海上谁也不会感到孤单。
—他的右拳猛地砸在脸上,把他弄醒了,钓线从右手滑出去。左手已经失去了知觉,不过他用右手全力制动,钓线却飞了出去。最后他的左手找到了钓线,他把身子往后仰,抵住线,背部和左手被钓线勒的火辣辣地痛。左手承受着全部的拉力,被勒得很深。他回头看了看线圈,看见钓线正顺畅地放出去。就在这时,那条鱼跳了起来,掀起巨大的海浪,随后重重的落了下来。尽管钓线飞快的往外溜,老人也已把钓线拉得快要断掉,而且一次次拉到这个地步,那鱼还是一次次跳起来,小船也使得很快。他被拉倒了,紧紧靠着船头,脸贴在切成条的鲯鳅上,动弹不得。
这是一段对老人在夜里被惊醒并且再次制服这条马林鱼的过程。反衬出了人物的性格:坚毅,意志坚强,勇敢。渔夫虽然没有捕到过很多的鱼,但他经验很丰富,他虽生活不富裕,但他热爱着钓鱼这项工作,愿意为它而奋斗,努力,不论结果如何,渔夫一直坚持着。我们的生活何不是这样呢?这段文字中反衬了马林鱼的顽固不屈,也为后文成功捕杀它的来之不易做了铺垫。“背部和左手被钓线勒得火辣辣地痛”说明了追求目标的过程的无比艰辛。
—他知道自己终于被击垮了,而且无法进行任何补救。他回到船尾,发现尽管舵柄的一头已经参差不齐,但还是能塞进舵孔,让他对付着可以驾驶。他把麻袋披在肩上,驾着小船上路了。他轻松地驾着船,没有任何想法和感觉。她现在已经超脱了一切,只是尽心尽力的驾着小船朝目的港驶去。夜里鲨鱼袭击了鱼骨,就像人从桌上捡起面包屑那样。老人不去理它们,除了驾驶,他什么也
不在意。现在他只注意到,没有了船边的重物,小船行驶起来那么轻巧,那么顺畅。
故事接近尾声了,结尾出乎意料,也予人深刻的沉思,老人用他的坚韧不拔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体现了他的人生价值,虽结果不是那么尽如人意,但是圣地亚哥很满足,他努力过,他乐观地面对一次次失败,但从未放弃自己对海洋的追求。他为他自己喜欢的事业奉献出了一生。
这篇小说让读者们为老渔夫感到惋惜,为什么他的付出并没有收获他应有的回报。生活其实本该是这样残酷,并不是所有付出的人都能获得相应的回报,但只要曾经追求过,努力过,这段过程一定会给人更多的经验,最终总能获得成功。实际上,老渔夫真的失败了吗?从物质上来说,老人搏斗了三天三夜的结果是失败了;但从人的精神、从人的自信自尊,从人勇于和命运作竭尽全力的抗争来说,他 取得了胜利。
人的真正胜利也是精神的胜利。人在物质上无论取得多大的成就,都不能赢得我们崇高的敬意。而只有精神和气魄的胜利,才使我们感动。
2.老人与海 篇二
主人公桑提亚哥是个贫穷倒运的老渔夫, “他后颈上凝聚了深刻的皱纹, 显得又瘦又憔悴, 两边脸上长着褐色疙瘩, 那是太阳在热带海上的反光晒成的肉瘤”。从这些外貌描写可以看出:老渔夫生活境遇极差、贫穷、历经生活的沧桑, 然而为了生计又不得不出海打鱼。他已经84天没打到鱼, 第85天架起独木舟只身到深海捕鱼, 终于捕到了一条比小船还大的马林鱼。这条鱼又拖着小船走了两昼夜, 老人忍着饥寒伤痛, 全力搏斗, 终于制伏了这强大的对手。这条鱼是渔夫的全部生活来源。为了把这条鱼弄回家, 在途中, 他数次遭遇鲨鱼, 并与鲨鱼进行了殊死搏斗。在搏斗中, 老人受了伤, 但他仍然用鱼叉、刀子、船桨同鲨鱼搏击, 他丝毫也没有想到放弃, 在与马林鱼搏斗“感觉自己要垮下去的时候”, 他“还要试它一试”, 还要“忍住一切的疼痛, 抖擞抖擞当年的威风, 把所剩下的力气统统拼出来”。在与鲨鱼搏击中, 尽管鲨鱼“这个东西, 既残忍、又能干;既强壮、又聪明”, 连续不断地向老人和马林鱼凶猛袭击, 老人在精疲力竭的情况下, 仍然拖着伤残的身躯, 与残暴鲨鱼展开了一场力量悬殊、注定失败的战斗。在较量过程中:“老头儿浑身给汗湿透, 累得连骨头也酸了”“可是他已经有两次觉得头昏眼花, 那倒是他担心的事”“我的疼痛没关系, 我忍得住, 可是它的疼痛会逼它发起疯来的”“他又觉得昏眩起来”“‘清醒过来吧, 脑子’, 他说话的声音几乎连自己也听不出来”“老头儿现在简直喘不过气来, 同时, 他觉得嘴里有一股奇怪的味道。这种味道带铜味, 又甜, 老人的抗争是一曲人类同命运、同蛮横暴力进行搏斗的壮丽颂歌。老人的“硬汉形象”建立起这样的生存法则:“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给打败的, 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 可就是打不败他。”
老人象征的“硬汉形象”为那些在痛苦世界中迷惘的人们指示着出路, 这些“硬汉”坚忍刚毅、勇敢正直、勇于抗争、视死如归, 他们的可敬可贵更在于他们忍受苦难与折磨的能力以及面对失败的优雅风度。
从更深一层来剖析, 《老人与海》还具有宗教的象征意味。桑提亚哥是基督的化身, 他曾有过87天出海一无所获, 现在84天又遇到背运, 加上三天的拼搏恰好87天。这“87”与耶稣的经历有一致的地方, 耶稣曾在不毛的旷野中受魔鬼的考验, 40天无点滴饮食, 备受饥饿的折磨, 后来40天又遭受各种各样的考验, 最后7天即复活节前一周, 更是灾难重重, 桑提亚哥在海上搏击3天是耶稣受难、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前三天。当老人看到这两条鲨鱼的时候, 小说写道:“‘呀’, 他嚷了一声, 这个声音是没法表达出来的, 或许这就像是一个人在觉得一根钉子穿过他的手钉进木头里的时候不自主地发出的喊声吧。”这里正是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刹那间的情形, 加之回到小茅栅:“脸朝下躺在报纸上, 手心朝上, 两只胳膊伸得挺直的”, 是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姿态。作者以耶稣的受难、复活, 暗示一切信仰宗教的人们都将蒙受灾难, 终将获得精神上的再生。
其次, 小说中的大海, 象征着人们所面临的变化无常的神秘处境, 是环境力量的象征。大海有着它美丽的一面, 小说中写道:“海面一平如镜”“他抬头望望海岸, 陆地上的云彩像巍峨的山峦升在半空, 海岸像一条绿色的长城, 后边是淡青色的小山。水是深蓝色的, 深得近乎紫色。他低头望望水里, 红色的小动物在游动, 和太阳幻化成奇异的光彩”。大海给渔民们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 就看你是如何驾驭这个环境。海中有飞鱼、海豚、金枪鱼那样友善的力量, 也有鲨鱼那样邪恶的势力。
鲨鱼象征着永远摆脱不了的暴力与悲剧。在对鲨鱼的描写中, 写出了它的邪恶与暴力、贪婪、凶残。如:写鲭鲨:“在它紧闭的双嘴唇里, 它的八排牙齿全部向内倾斜着”“那些牙齿几乎跟老头儿的手指头一般长, 两边都有剃刀似锋利的口子”“咬得格崩格崩响的牙齿”“它咬去了大约四十磅”。在对付“星鲨”时:“张着半圆形的大嘴朝死鱼身上被咬过的部分咬去”“鲨鱼放开了它咬的死鱼, 从鱼身上滑了下去, 死去的时候还吞着它咬下的鱼肉”……“他看见鱼背骨的赤条条的白线, 黑压压一团的头, 伸得很长很长的吻和鱼身上一切光溜溜的部分”。经过一次又一次、反复的战斗, 得到的是一副大大的骨架, 而鲨鱼是这一切的罪魁祸首, 它制造暴力和悲剧。
小说中提到的马林鱼成为一种美好理想的象征, 象征着美好的目的, 对于它的描写, 小说中写道:“在太阳里, 它浑身明亮耀眼, 头、背, 都是深紫色的, 身段两边的条纹给太阳照得现出了一片淡紫色”“它从水里一跳跳到天上去, 把它的长、宽、威力和美, 都显示了出来”“它的背蓝蓝的像是旗鱼的脊背, 肚子是银白色的, 皮是光滑的、漂亮的”, 这正是人们所追求的。
再次, 小说中的狮子在作品中反复出现过几次:“今天, 他没有梦见海岛和妻子, 只梦见了海滩上的狮子”“他梦见迤长的黄色海滩, 看到在黄昏中走来的狮子”“他依旧脸朝下睡着, 孩子坐在一旁守护他。老头儿正在梦见狮子”。狮子象征着勇气和力量, 它给渔夫战胜鲨鱼增添了勇气、信心和力量, 也是老人对未来胜利的向往, 是对人的精神力量的进一步肯定。
另外, 老人在与马林鱼搏斗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阻碍, 经受了各种磨难, 表现出高超的技艺, 最后他达到一种崇高的美的境界。所以也可以认为老人与马林鱼之间的关系, 象征了艺术家厄内斯特·海明威和他的杰作之间的关系, 捕鱼过程象征艺术创作的过程。桑提亚哥也象征了经历了种种磨难, 已经进入晚年的海明威。
3.《老人与海》导读 篇三
古巴老渔夫桑地亚哥连续八十四天没有打到鱼了。前四十天还有个叫曼诺林的孩子和他一起,后来孩子父亲嫌老头“背运”,让孩子搭了别的船。老人睡觉不像年轻时总梦见海浪、沙滩,而常常梦见狮子。
第八十五天,孩子为老人准备了沙丁鱼和鱼食,送老人出海。老人决定到更远的大海深处捕鱼,终于独自钓上了一条大马林鱼。但这鱼实在大,把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老人疲惫不堪,不得不靠吃生鱼片来增加力量,最终使尽平生力气把同样已筋疲力尽的大马林鱼杀死,并绑在小船的一边。在归程中,大鱼的血腥味引来了鲨鱼群,老人和大鱼一再遭到鲨鱼的袭击,他用鱼叉扎,用船桨、舵柄、刀子等与鲨鱼拼死搏斗。最终,鲨鱼吃掉了他千辛万苦得来的大马林鱼的肉,老人回港时大鱼只剩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
子夜时分,老人的船终于驶进小港,回到他的小茅棚。人们对着大鱼的骨架发出惊叹,曼诺林送来热咖啡,表示要和他一起出海。睡着的老人又梦见了狮子。
这是一场人与自然搏斗的惊心动魄的悲剧。老人每取得一点胜利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最后遭到无可挽回的失败。但他不屈服于命运,无论在怎样艰苦卓绝的环境下,都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进行抗争,捍卫了“人的灵魂的尊严”,显示了“一个人的能耐可以到达什么程度”,是一个失败的英雄!
文学常识
1. 厄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从小酷爱体育、捕鱼和狩猎,当过战地救护车司机、记者。作品有剧本《第五纵队》和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丧钟为谁而鸣》,中篇小说《老人与海》。因身上多处旧伤,百病缠身,精神忧郁,1961年7月2日用猎枪自杀。海明威独特的风格和塑造的硬汉形象对现代欧美文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2. 1952年出版的《老人与海》是一部写陆地、海洋与天空的中篇小说,曾获普利策奖,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他的近著《老人与海》之中;同时也因为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 海明威本人也认为《老人与海》是他一辈子里写出的最好作品。
3. 海明威的文风一向以简洁明快著称,俗称“电报式”,他擅长用极精练的语言塑造人物。在《老人与海》中,这种特点具体体现为:①结构上的单纯性,人物少到不能再少,情节不枝不蔓,主人公性格单一而鲜明。②避免使用过多的描写手法,避免过多地使用形容词,特别是华丽的辞藻,尽量采用直截了当的叙述和生动鲜明的对话,句子简短。语汇准确生动。③鲜明生动的动作描写和简洁的对话。④着力追求一种含蓄、凝练的意境。
他的创作风格也很独特,从来都是站着写作。以致他的墓碑上有句双关妙语:“恕我不能站起来。”他笔下的人物也大多是百折不弯的硬汉形象,尤以《老人与海》中桑地亚哥最为典型,他那独特的风格和塑造的硬汉形象对现代欧美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重点情节
1. 桑地亚哥追捕大马林鱼的过程。
老渔夫桑地亚哥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鱼,第八十五天,在深海上,一条大马林鱼上了钩,但它把桑地亚哥的小船拖得离海岸越来越远,一直拖了两天两夜。在追捕大鱼过程中,桑地亚哥精疲力竭,头昏眼花,右手受了伤,左手直抽筋,又缺乏食品。为了保持体力,他不得不用难以下咽的生鱼肉充饥。他冒着小船被颠覆的危险,始终对它穷追不舍,即使它跑到天涯海角,也准备奉陪到底。结果,大鱼没把他拖垮,却被他拖垮了。经过一番激烈的搏斗,他终于制服了大鱼。但回程中遭到鲨鱼的袭击,老人一路都在与鲨鱼殊死搏斗,回港时大鱼只剩了一副骨架。
2. 《老人与海》非常讲究照应的完美。试举例说明。
小说开头交代老人独自一人住在海边一座简陋的茅棚里,第八十五天的黎明他从这里扛着工具由孩子送他出海;两天后的黎明,他独自驾着小船又回到了海边,扛着工具又进了小茅屋,孩子第一个来看他。整个故事在时间、地点、人物甚至道具方面都形成了照应关系,有头有尾,产生一种完满的美感。
这种照应并非简单重复,而是引导人们去思考:一去一回都是黎明,地点依然是小茅棚,人物依然是老人和孩子,用具还是那些捕鱼的工具,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变化,其实已蕴藏了不同的内容。出海前老人精神抖擞,充满信心;孩子为老人担心、祈祷、祝福;老人的工具是完好的;小茅棚在老人的心目中并不是至关重要的。归来后老人已经疲惫不堪,面临精神和肉体上的全面崩溃;孩子为老人受伤而哭泣,为老人归来而欢乐,为将来能继续跟老人学习本领而庆幸;老人用作战斗武器的捕鱼工具已残缺不全;小茅棚此刻成了老人衷心向往的处所。可见前后已发生了本质上的巨大变化。这样的照应头绪清晰,有助于对作品进行全面集中的把握,整体感很强。
故事首尾都写到老人梦见狮子,也形成了一种完美的照应。
3. 《老人与海》故事的开头和结尾都写到老人梦见狮子,对此你如何理解?
①狮子是老人年轻时远航非洲见到的,是百兽之王,是青春、活力、勇敢、自信、坚强的象征。首尾都写到“老人梦见狮子”,说明孤独贫困的老人虽年老并屡遭厄运,但从不灰心,有不服老的精神,在老人体内还充满着勃勃生机,有旺盛的生命力和顽强的斗志,总力图在狮子身上汲取力量,不断进取,与命运做不懈的抗争。
②首尾呼应,深化主题。
4. 《老人与海》结尾“曼诺林送来了热咖啡,并告诉老人,以后和他一起出海”一句表明曼诺林什么样的想法?
孩子本就认为老人是最好的渔夫,现在在老人勇斗大鱼及群鲨而威武不屈的精神感召下,更是决心以老人为榜样,并回到老人的身旁。
4.老人与海鸥 篇四
桥北学校
李桂莲
《老人与海鸥》一文选自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组的第一篇课文。这组文章讲述了发生在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展示了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老人与海鸥》讲述了昆明一位叫吴庆恒的老人十几年如一日,如亲人般照顾喂养翠湖边的海鸥。当老人去世后,海鸥自发为老人守灵,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到老人与海鸥之间亲人般的深厚感情。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重难点,我从以下几方面设计引导
一、中心句贯穿全文
学生阅读全文后,我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老人与海鸥之间关系的一句话,也就是文章的第13节:“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然后,从1-13节中找出体现老人与海鸥这种亲人般关系的语句。这样,整篇文章的线索就很清晰了。另外,我在小结处以及提到老人部分的时候也适时出现该中心名,随着阅读感受的不断增加,对该句的朗读处理自然也一次好于一次。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寻找中心句时并没有一下子找到,现在想来,可能是我太过心急,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毕竟文本还是比较长的,如果可以改变一下提问方式:课文的哪一小节写清了老人与海鸥的关系?这样指向性就更明确了。
二、落实到具体的语言文字去感受这亲人般的深情
课文的1-13节,字里行间洋溢着老人对海鸥那份浓浓的爱,深深的牵挂。我把这些内容分成四大块,也就是四段话,这四段的教学基本以学生感悟、朗读为主。个人觉得处理得较有特色的是第3小节的教学,引导学生找出描写老人与海鸥动作的字词。并采用师生对读,男女生对读的方式感受到老人与海鸥之间的默契、和谐。此外,第10节中“生动”一词的教学也较有特色,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在什么时候,你的眼睛会立刻生动起来。学生讨论得出在谈及自已心头最爱的时候会有如此表现。如此一来,老人对海鸥的爱护自然不言而喻了。当然,在教学第四段文字的时候,也存在许多问题。第4小节是通过老人那抑扬顿挫和亲昵的呼唤声感受到人鸥之间的那份默契、和谐。但我在引导时一味侧重“亲昵”,忽视了“抑扬顿挫”。其实,我可先让学生明确“抑扬顿挫”是指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然后再请学生亲昵地、抑扬顿挫地喊一喊部分海鸥的名字,这样学生念出“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的名儿时,才会有那分亲切,又有声音高低、长短、停顿的感觉。
反思整这节课的教学,线索清晰、结构完整,学生也走入了情境,基本达成教学目标,但在具体操作上总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也缺乏教育机智应对。
《老人与海鸥》教学案例分析
准确的说,我下面写的应该是第一、二课时的内容。只不过我把生字教学给省略了。因为孩子们已经六年级了。我把生字环节放在了课前预习阶段,让他们在课前预习时先把生字熟悉了。同时我在布置预习作业的时候,还让他们结合课后的习题阅读课文,并将答案用铅笔写在书上。在学生有了这些准备工作之后,我就开始了教学。我的教学步骤是:
一、让学生齐读课文。这个环节的目的是,我想听听他们预习的情况,对于这篇课文他们读熟了没有?而且在他们读的过程中,我会随时变换读的方式。(一般来说,我会他男、女同学分开读,齐读,分排读等等。这样做就是为了让学生专心读,别开小差。)
二、在学生读完课文后,我会让他们试着回答一下课后的关于“归纳主要内容”方面的题。就本篇课文而言,我让他们回答“课文是怎样体现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深厚的?”(我考虑到他们中有的学生没有思考全面,于是又给了他们五分钟的时间默读,再理清思路回答。)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班上回答问题的孩子不是很多,我试着抽了几个有代表性的学生起来回答,他们在回答的时候,就是结合课本中的原句,再结合自己的分析来回答,为什么他说的句子能够体现“老人与海鸥的感情深厚”。我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注意到了学生分析句子的全面性,将学生没有找到的句子,我又加以引导,补充,让他们将这些句子找完整。同时,我在最后,又针对学生找的情况,进行了总结,引导学生发现,这个问题其实就是本文的主线,全文基本上都是围绕这一话题展开的,都是为了体现“老人与海鸥的感情深厚”写的。
三、在完成这个环节后,我又让他们试着理解一下课后第三题中的加点字的含义。在有了上一个环节的分析后,多数学生都能够较准确的分析这题,只是他们在回答的时候,都比较简决单,说得最多的就是“体现了老人与海鸥的感情深厚”。我在教学过程中,也启发他们,本文都是体现这一个含义的,因此,在具体分析一个句子的时候,不能这样笼统的说,而应该具体的说。比如:“体现了老人与海鸥之间的配合十分的默契,老人的动作十分的娴熟”(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等。这个环节,我主要是采取学生起来回答,我再加以补充或者修改。最后让学生记笔记的方式完成。
四、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最让自己感动的句子,并说出理由。这个环节是对上一个环节的补充,题中的句子比较少,还有一些写得好的句子还需要他们理解,于是我就采用了这样一个环节。让他们自己去找出最让自己感动的句子。在这个环节过后,文中的写得好的句子都能全部找完。而且在这一个环节中,锻炼了他们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孩子们也比较喜欢这个环节,他们觉得自己可以想什么说什么,说错了都没有关系,只是我会及时的加以改正。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自学能力
桥北学校
李桂莲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可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已是新课改的重要目标之一了。因为,未来的文盲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我国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到语文基础知识 掌握语文基本技能,更重要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掌握打开知识 宝库的钥匙,能够自己去获取知识,从积极意义来说,课堂“教学” 正是为了课外“自学”,“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叶圣陶语)。在平常教学工作中,必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 为课堂的主体。
一、引起阅读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生的兴趣是阅读学习的关键。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 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 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在 课堂上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特别是对学生的一些 独特看法,更应该赞扬,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 自主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阅读就会成为令人愉快的活动,那么,如何引起学生阅读兴趣?我认为,最好办法就是老师和学生一起读。因为老师在学生心目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往往想了解老 师的学习经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我一有时间就呆在教室里,把自己最喜爱的书推荐给学生,我和我的学生们聊莎士比亚的“书 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聊冰心的“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聊那些读了一辈子也忘不了的著作文章;聊所有我知道的和学生感 兴趣的书籍。就这样影响了大批学生行动起来。在我的带动下,抽 时间读书成了班里很自然的事情,同时我也和学生们有了许多共同 的话题。我班里就有一些孩子,一到课间就往书架跟前涌,一到外 面玩儿就盘腿打坐读起书来,一到讨论问题时就说那本书里怎么讲,甚是可喜。读书成了他们最感兴趣的课余活动。其次,培养学生读 书兴趣时老师要因势利导。学生情趣不一,对课外读物的选择也不一,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根据学生不同的志趣与爱好区别对待,诱发其阅读兴趣,逐渐培养其阅读探求的主攻方向。只要对读书产生了兴趣,就会使学生忘掉疲劳,驱散懒散,使学生奋发。从而把读书看作是最快乐的事情,这样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帮助。
二、教会学生预习方法,为自主学习提供条件南宋朱熹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一条鲜明的教学理论:以学定教,教学过程是从学生的自学开始的,教师则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施教,有学有教,不学则 不教。因此,安排语文课前预习其重要性可见一斑。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布置预习后,学生往往无所适从,充其量只是读一课文,读第二遍课文就没有兴趣;或者教师提出一个要求,学生就读一遍课文。不提要求就不知道读的目标,更没有读的方法。学得被动,读得无力、无味。文章上没有留下任何预习的痕迹,说形象一点:人走过去了,没有留下足迹,这样不仅达不到预习的目的,甚至会养成做事草率的坏习惯。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预习已被实践证明 是一种良好有效的学习习惯。它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良性行为,又 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自主 学习强调的是自由、自主创新。课堂是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 舞台。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培养学 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精神,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 内驱力入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 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那么,怎样教给学生预习能?我在教学中规定了预习五 步走:
第一步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基本内容并划出不懂的字并查字典。第二步 找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如作者的生平、写过的作品及
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材料等。
第三步 再读课文,使自己能独立把课文读熟。第四步
三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什么?
第五步 四读课文。画出文中你觉得重要或优美的词语和句 子,把自己的感受或理解写在旁边。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在预习中不仅要动口、动脑,还要 动手。他们要通过默读或朗读来了解课文内容,要自己动脑筋完成 预习提示或教师所提出的具体要求。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学能 力得到了培养。然而,我们的预习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究其原 因主要是教师布置预习作业之后,检查学生落实情况这一环节不够 到位。我认为,检查学生预习,不仅仅是检查学生做了没有,更重 要的是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交流。学生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了 学习的成果,非常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赏和肯定,课堂交流,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自己劳动成果的空间,是他们的成就感的到满足,更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动力。
我趁机提出鲁迅“碰壁”一事,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意见。水到渠成,问题迎刃而解。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生学到了知识,培养了学习兴趣,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注重学生质疑,培养自主探索精神
古人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主动力。
课堂上要让学生思,必先教有疑。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另一重要因素。首先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摒弃疑虑,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前提之一。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相信他们 都能提出问题,促使学生树立起乐于质疑问难的信心。教师还要放下架子,主动以平等的朋友式的态度融合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和学生一起质疑、探究,从而使学生在平等的和谐氛围中大胆地质疑问难。
其次要巧用矛盾,激发学生质疑兴趣。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才能调动其积极性,打开其思维,积极进行探究,不断提出疑难。因而,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如《养花》一课,老舍先生通过许多件事来写养花的乐趣,有的学生体会不出 来,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质疑的:这些事中,哪些难以体会出养花的 乐趣?学生纷纷举手指出,老舍先生抢搬花草累得腰酸腿疼为什么 还认为是乐趣?老舍先生的花儿被砸死了三十多种一百多棵,都伤 心得落了泪,为什么还说是乐趣?抓住这两个疑难之处,我引导学 生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体会到,老舍先生从艰苦的养花劳动中感 到苦中有乐。
5.老人与海 篇五
行管1002班
张静
1101390220
通向理想的彼岸
——读《老人与海》有感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于1951年在古巴写的一篇中篇小说,于1952年出版。它并没有长篇大论的华丽词藻,仅仅以最朴素的语言,逐笔细腻地描绘出广阔无银的大海,若隐若现的山脊群岛,还有最平凡的主角——一位饱经风霜却有着最坚定眼神的捕鱼老人。云缝间时而泻下的阳光,如老人心中炽热的追求,如此坚强,如此光明。最简单的语言,谱出了最漂亮的诗篇。
故事大概是这样的。古巴的一个名叫圣地亚哥的老渔夫,独自一个人出海打鱼,在一无所获的84天之后钓到了一条无比巨大的马林鱼。这是老人从来没见过也没听说过的比他的船还长两英尺的一条大鱼。鱼大劲也大,拖着小船漂流了整整两天两夜,老人在这两天两夜中经历了从未经受的艰难考验,终于把大鱼刺死,拴在船头。然而这时却遇上了鲨鱼,老人老人与海英文读后感与鲨鱼进行了殊死搏斗,结果大马林鱼被鲨鱼吃光了,老人最后拖回家的只剩下一副光秃秃的鱼骨架和一身的伤。
故事的结局是哀伤的,那是一个在失败和挫折面前绝不低头、不气馁、坚韧不拔的老人,在付出了极大的精力、心血之后,却不能品偿到成功的喜悦的悲伤结局,但我并不觉得老人有任何的悲伤。老人在捕捉马林鱼,与鲨鱼搏斗的时候,虽然不断祈求上帝保佑自己,但那只是求得心灵的慰藉而己。他从没有放弃过一点希望,从没有放弃过一次机会,没有半句怨言,心中只朝着那一个坚定不移的目标奋不顾身地奔去。即使他最后的结局是失败的,但他在这一搏斗的过程,却得到了无数的别人梦寐以求的果实——聪明、经验、力量、勇气……
我想,这也正是这部小说的精髓。“人可以被毁灭,却不可以被战胜。”理当如此。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日子。走运当然是好的,不过我情愿做到分毫不差。这样,运气来的时候,你就有所准备了。如台湾学者陈人孝所言,人可以失败,但不可以被击败,外在的肉体可以接受折磨,但是内在的意
志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是《老人与海》一再强调的论点。真正的大师都是用最简单的语言来表达最深刻的道理,真正的好作品都是用生命的历练做题材,《老人与海》所刻画出来的正是海明威的一辈子最好的画像,正如海明威所说,“我一直读过200多遍,每读一次,我就多一份收获,好像我最后得到了我这一生辛苦工作所欲得到的东西”。人生的使命,就是为了实现崇高的愿望,与困难作殊死的抗争。
老人是坚忍的。如同我们每个人,都是在克服困难中努力实现人生的价值。坚忍的人总是拥有一个坚不可摧的信念,那就是正义必胜。无论何时,真善美总是人类进程中高高扬起的旗帜。一切维护真善美的行为,都是正义的;一切庇护假恶丑的行为,都是非正义的。当非正义的行为肆虐无忌时,热爱真善美的人们更需要一种惊人的坚忍。毕竟,正义最终是不可战胜的,也许常会有这样那样的一些事情使我们的心灵哭泣.但愈是这样的时候愈更需要我们更多一些坚忍。愈是接近胜利的时候愈是难以忍受,正如愈是接近天明时天色愈是黑暗,愈是春暖花开之时愈有可能出现“倒春在这种时刻,五分坚忍不行,八分坚忍不行,九分坚忍也不行,只有十分坚忍的人,才有可能达到胜利的彼岸。在极其危急的时候,一个人的坚忍,甚至可以成为所有同伴们生命和勇气的支撑。奇迹常常在坚忍中产生。
6.老人与海鸥 篇六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课程,因此我们应该让学生在习得语言工具的同时,感受到人文的熏陶,让学生在人文情感的冲击下,理解语言、运用语言。同时,语文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让学生在开放的、宽松的教学场中进行自主言说,自主表达。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8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塑料、饼干、节奏、乐谱、吉祥、企盼、抑扬顿挫、相依相随”等词语。
2、能力目标:理解语言,抓住课文的重点语句,体会句子的意思。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3、情感目标:在语言品读过程中,感受到语句背后深刻的人文内涵。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感悟语言、品味语言,领悟语言背后所藏的深意,并能通过读、写、说表达出来。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吴庆恒老人的相关资料。课时安排:
两课时。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初知课题。
1、展示翠湖的风光,揭示课题
导入:每年冬天翠湖边上成千上万的红嘴鸥,从遥远的西伯利亚飘洋过海,来到这里。形成了这美丽的景观。曾经一位老人就在此抒写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板书:老人与海鸥)
2、检查预习情况,扫清阅读障碍。
撮嘴呼唤
翻飞盘旋
抑扬顿挫
扇动翅膀
亲昵说话
肃立不动
啧啧称赞
白色旋涡
3、读了这两组词语,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两个场景?(老人喂海鸥
海鸥送老人)
4、同学们,读着这些词语,想象着这样的画面,你感觉老人与海鸥简直像什么了? 生 “亲人!”
5、课文中有一个句子验证了大家的观点——出示: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我们一起来读读。
毫无血缘关系的老人与海鸥怎么会像亲人?
6、快速默读课文的第一部分,体会其中描写老人和海鸥像亲人的语句,用直线划下来,为一会儿的交流做准备。学生交流。
以下是几个重点语句,学生说到哪个就交流哪一个。
二、聚焦四处特写,感悟亲情
■二十余里!
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
1、引导学生感受“步行二十余里”:
“你们知道一般人步行二十多里需要多长的时间吗?老师告诉大家大约两个多小时!而现在这位驼了背的老人,你觉得可能要走多长时间?”
2、“那么一天打个来回需要多长时间?”“六七个小时。”
3、“孩子们,在每个冬天里,老人每天都需要赶六七个小时的路。出示:不是为了______-,却一心只为了——”“给海鸥送餐,与海鸥相伴。”
4、“这才叫亲人哪!”
5、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呢?带着你的体会再来读读这段话。
■饼干丁!
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1、“你们从这个‘饼干丁’读懂什么?什么是饼干丁?” 区别“饼干丁”与随意掰开的“饼干块”、捏碎的“饼干末”是不同的,它是仔细地掰成了一小块一小块。
2、“那么,老人为什么要这样做?”
太大的饼干块海鸥吃不进去,而且可能会因为相互争夺而受伤;而饼干末根本吃不了,还可能被风吹散,饼干丁最合适,海鸥们吃着也最习惯。
3、“你们体会得真棒,想到老人的心坎里去了。”
4、“这饼干丁不禁让我们回想起我们小时侯,谁喂我们东西吃,他们又是怎么喂的?” 我们小时侯爸爸妈妈也要把东西嚼碎了再喂给我们吃。
5、“是啊,而在这里,这老人喂海鸥的举动简直就像是海鸥们的——”小小的饼干丁包蕴着多么深沉的亲情啊!
这段话中最吸引你的还有什么描写?(动作描写)把所有的动作描写圈出来,自己读一读。谈感受。先谈老人,再谈海鸥。
6、什么叫有节奏?老人放得快,海鸥就——,老人放得满,海鸥就——;想一想老人什么时候放得快?什么时候放得慢?
2)如果换了你,海鸥还会成为那起起落落的乐章吗?体会默契(板书 默契)
7、多么和谐的画面,多么美丽的画面,这不但是一副灵动的画面,更像一首美妙的歌。请同学们有感情的读一读。
■相同的白色翅膀!
相同的白色翅膀在阳光下飞快闪过,我怀疑老人能否看得清。
1、“孩子们,在我看来是相同的白色翅膀,而于老人,老人往往怎样?”“老眼昏花!”“是啊,老人老眼昏花却能认得每一只海鸥,你从这里读懂什么?”
2、“这不禁让我们想到在生活中,我们也有这样的时候,遇见一对几乎一模一样的双胞胎,然而谁一定可以一下子就辨别出来?”
3、“他们的父母!”“是啊,只有父母才会对自己的孩子了如指掌!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4、“是呀!老人就是海鸥这样的亲人!”
■企盼!
“时候不早了,再过一会儿它们就要回去啦。听说它们歇在滇池里,可惜我去不了。”老人望着高空盘旋的鸥群,眼睛里带着企盼。
1、“读着这个句子,你觉得哪个词最能体现老人与海鸥像亲人?”
2、“是啊!企盼!那么你觉得老人企盼什么?”
3、“海鸥是一种候鸟,他们只有冬天才来昆明翠湖公园,你觉得老人还企盼什么?”“企盼每一年只有冬天!企盼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在一起!企盼彼此永远在一起,永不分离!”
4、总结:让我们再看看那位视海鸥为亲人的老人,视频“老人最后的录像”。
5、配乐总结、作业(学生写):
7.《老人与海》中的温情世界 篇七
自该小说发表以来, 对其评论研究的文章不计其数。经研究发现, 这些文章大都集中于对老人“硬汉”形象的分析, 分析其勇气、信心, 同时也有一部分文章分析了老人的孤独状态。随着生态批评的兴起, 有许多文章都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对《老人与海》进行了解读, 但是对于小说中所表现出的人类永恒主题———爱却极少给予关注。笔者从小说中体现出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和人类对自然的爱这个角度对《老人与海》进行解读, 而这种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表现出来的关系正是伦理学所关注的。
1. 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意义
文学伦理学批评主要指的是一种以文学为批评对象的研究方法或者是一种思维方法, 它主要研究伦理视角下的文学和与文学有关的种种问题。我们既可以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作家的伦理道德观、作品中体现的伦理道德观和这些观念产生的时代背景、原因、生成过程, 又可以研究作家所处时代的伦理背景对作家创作产生的影响。
聂珍钊提出了文学伦理学批评这一新的批评方法。[3]他认为, 文学固然有其娱乐、审美、情感表达的功能, 但文学的伦理道德的教化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如果追本溯源, 对文学伦理学式的批评自古便有。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古罗马作家贺拉斯等就强调文学的伦理和道德因素。孔子在谈论《诗经》时说:“诗无邪。”这是对《诗经》里面所表达的道德伦理观念作的评价, 本质上就是从伦理学的角度评价《诗经》。
邹建军指出:“这是文学批评史上我国学者第一次对外国文学史上与伦理道德有关的文学现象进行的比较全面系统的总结。”“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是中国学者根据中西文学中的伦理学事实和中外文学批评实践的需要而提出来的, 对我们的文学批评与实践来说的确是一种新的观念与方法, 它本身具有相当的独立性和独特性, 因此它可以大大加强中国的文学批评与理论建设。”[4]文学伦理学批评可以给读者一个新的视角和切入口, 笔者旨在研究《老人与海》作品本身所体现出来的人文关爱倾向和作者海明威自身的伦理道德观念, 从而更好地把握作品的精髓, 感受作品的魅力所在。
2. 老人与孩子的情谊
在《老人与海》中, 除了主角圣地亚哥外, 我们还会注意到另一个人物:马诺林, 那个曾随老人出海捕鱼, 并一直关爱着老人的孩子。在文中, 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老人与孩子之间的深情厚谊。
2.1 老人对孩子的爱
马诺林从五岁就随老人捕鱼, 老人倾其心血教会了孩子捕鱼, 在孩子听从父母的安排离开时, 老人没有埋怨、生气, 而是表示出了对孩子的极大理解:“我知道你不是因为没把握才离开我的。”同时, 老人也表示了对孩子父母的做法的理解:“是爸爸叫我走的。我是孩子, 不能不听。”“我明白, ”老人说, “这很在理。”这一切都告诉我们:老人的胸怀宽广, 对人宽容, 心地善良。
在两人一起回忆头一回出海的情形时, 老人用爱怜的眼睛望着马诺林, 真情在此时流露。当孩子说给老人弄两条沙丁鱼时, 老人并没觉得这是孩子对老人的施舍, 而是真诚地说:“谢谢你了。”这表明老人觉得接受孩子的赠予并不丢脸。正因为他与孩子之间的情谊, 他才不会觉得这有损他的自尊。
当老人早上去叫醒孩子时, 并没有大喊大叫, 而是“轻轻握住男孩的一只脚, 直到男孩醒来”。“轻轻”一词充分地显示了老人对孩子的疼爱。昏昏欲睡的孩子跟着老人出门后, 老人伸出胳膊搂住孩子的肩膀说:“对不起。”一句对不起不是为了表达老人的愧疚之情, 而是表达了老人对孩子的深切疼爱之情。
在海上的三天, 老人也曾多次提到孩子, 在小说的末尾, 老人对孩子说:“我很想念你。”这句话又一次明确表明了老人的孩子的深爱。
2.2 孩子对老人的爱
在《老人与海》中,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孩子马诺林对老人的深情。
在小说开头, 孩子听从父母的吩咐离开了老人和老人的船, 但这种离开只是表面的离开, 孩子的心依旧留在老人这里。男孩每天都会去看老人, 每天看到老人空空的船时, 感到很难受, “他总是走下岸去, 帮老人拿卷起的鱼钩和鱼叉, 还有收卷在桅杆上的帆”, 孩子的感受和一系列动作都表明了孩子对老人的关爱、留恋。
“我很想去。即使不能陪你钓鱼, 我也很想给你多少做点事”。孩子是单纯的, 为老人哪怕是做一点点事情, 他都非常乐意, 出于自愿, 出于对老人的真挚的爱, 才会有此想法。
孩子请老人喝啤酒, 给老人弄沙丁鱼, 当老人说要驶到远方捕鱼时, 孩子立即表示:“我要想法叫船主人也驶到远方这样, 如果你钓到了确实大的鱼, 我们可以赶帮你的忙。”孩子处处为老人着想, 寻找一切机会去帮助老人, 这只能用一个原因来解释, 那就是孩子对老人的浓浓的爱意。
孩子要去给老人捞沙丁鱼, 走之前不忘叮嘱老人, 九月了, 要穿暖和些。孩子回来时, 给老人拿来了晚饭。在这部分有老人与孩子的对话, 孩子讲了一句话:“只要我活着, 你绝不会不吃饭就打鱼。”这是孩子对老人的一句承诺, 也是对老人的爱的回报, 更是他对老人的爱的表达。
在谈论棒球时, 孩子问:“谁是最伟大的经理, 卢克还是迈克·冈萨雷斯?”老人认为二人不相上下, 孩子却接了一句话:“可顶好的渔夫是你。”“好渔夫很多, 还有些很了不起。不过顶呱呱的只有你。”孩子在这里的话语中透露出他对老人的敬爱之情。
在老人临出海之前, 孩子帮老人做好了准备工作, 既有身体上的准备, 又有工具上的准备, 最后孩子的一句:“祝你好运, 老大爷。”蕴含了小男孩对老人的全部爱意, 这一句胜过了千言万语的客套话。
老人三天后从海上归来, 男孩每天去看望老人。当他看见老人那双手时, 不可抑制地哭起来, 那双手在与大马林鱼、鲨鱼的搏斗中伤痕更多了。当他悄无声息地从老人那里出来去为老人拿咖啡时, 还在哭, 他是心疼老人的。去拿咖啡的路上, 有人向他询问老人的情况, 他哭着告诉别人:“谁都别去打扰他。”他不在乎别人看见他在哭, 他的哭向人们宣告了他对老人的爱。
孩子从饭店老板那里拿回热咖啡时, 老人还在睡。他没有叫醒老人而是在老人身边坐下, 等待老人醒来。咖啡冷了, 他就借些木柴来热咖啡。老人醒后, 他对老人说:“别坐起来, 把这个喝了。”这是多么细致的照顾。这一系列的行动表明了孩子对老人的细心照顾与关爱。
当谈到钓鱼时, 孩子说:“现在我们又可以一起钓鱼了。”并且告诉老人:“不在乎家人的说法。”只要跟老人在一起, 因为他还要跟老人学很多事情, 这些话语表明了孩子渴望回来与老人一起出海, 希望与老人在一起, 继续他们之间的爱, 从老人那里获得更多。孩子听到老人讲他的身体状况时, 说:“我要把什么都安排好。”并且让老人安心养伤, 不管是手伤还是胸膛里的。孩子只是希望老人的一切都早些好起来, 向老人学习更多的事情。
3. 周围人对老人的爱
人是社会中的人, 我们不能将其从社会中剥离出来。因此, 我们在分析时, 不能忽略掉老人所处社会环境中的人们与老人之间的情感。
在小说中, 海明威同样也展示了周围人对老人的态度。首先来看看老人的同行们。当孩子与老人来到饭店前露台上时, 上了年纪的渔夫望着老人, 替他难受, 为了顾及老人的感受, 他们并没有谈论自己的捕鱼情况, 而是斯文地谈海流、天气、见闻, 这从侧面反映了老渔夫们为老人着想, 关心爱护老人。
第二个人物是佩德里科, 虽然文章并没有老人或孩子与佩德里克的直接对话, 但我们从老人与孩子的对话中可以感受到佩德里克对老人的关照。在出海前, 孩子与老人谈论棒球时, 提到了报纸, 老人没钱买报纸, 但他从床下真的拿出来一份报纸, 在这儿老人提到是佩德里克在酒馆中给他的。老人从海上归来后, 从小男孩的话语中得知, 佩德里克在看守老人的小帆船和打鱼的家什, 老人这时表示把他的大马林鱼的鱼头送给佩德里克, 这是老人对佩德里克的关爱的答谢和回报。
小说中饭店老板马丁对老人也是极其关爱。出海前小男孩从露台饭店拿来饭菜的同时, 口袋里还放了两副刀叉和汤匙, 并且每一副都用纸餐巾包着。这两副刀叉正是饭店老板送给老人和孩子的。老人说要感谢马丁并且要给他一块大鱼肚子上的肉, 因为马丁帮助他们不止一次了, 同时老人也在话语中明确地说:“他对我们真关心。”孩子说:“他还送了两瓶啤酒。”不管刀叉、啤酒, 还是马丁以往对老人、孩子的帮助, 都充分表明饭店老板对老人一向关爱有加, 这是一份持续不断的关爱之情。老人从海上归来后, 男孩去露台饭店要咖啡, 老板问:“还要什么?”并且也表示了对老人的成果的肯定和尊重:“多大的鱼呀, 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鱼。”
在小说末尾, 老人问孩子:“人家找过我吗?”“当然了。派出了海岸警卫队和飞机。”社会的搜救行动本身也表明了社会对老人的关心与关注。
4. 老人对自然的爱
小说中除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流露外, 也多处描写了老人对自然的一幅幅爱的画面。其中有两个画面是充分体现了老人对自然的热爱。
第一处是对老人与海龟的描写。尽管老人多年乘船捕龟, 但他却为海龟伤心, 因为人们大都对海龟很残忍, 而老人站在海龟的角度体会海龟所遭受的折磨———“一只海龟给剖开杀死后, 它的心脏还要跳动好几个钟头”。
老人捕到一条小金枪鱼时, 看见船艄阳光里的鱼逐渐耗尽了力气, 这时老人为了减轻鱼的痛苦, 猛击了一下鱼头, 然后用脚将其踢到了船艄的背阴处。从这个小小的细节中, 我们可以看出老人作为渔夫, 不得不捕鱼, 作为一个热爱自然的人, 他在尽自己的所能来减轻鱼的痛苦, 为生灵着想。
5. 自然中的美丽爱情
老人在与大马林鱼的搏斗过程中, 曾回忆起过去捕到的大马林鱼的凄美的爱情。爱情故事中的雄鱼总是让雌鱼先吃食, 不幸的是, 雌鱼咬了鱼饵。在雌鱼绝望地挣扎时, 那条雄鱼一直陪着雌鱼。当老人和孩子把雌鱼钩上船时, 雄鱼并没有离开, 而是在船边高高跳起寻找雌鱼。钻入水中后, 始终呆在那儿不动。鱼儿跳起时展现出的淡紫色的翅膀, 淡紫色的宽纹是那么美丽, 正如他们那美丽的爱情。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情感, 这不也正是我们人类所追求的吗?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老人所生活的社会, 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相互关爱, 人与自然也处处显现爱意。爱———这一人类永恒主题在《老人与海》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关注老人的硬汉胜利形象时, 我们不应该忽视小说中那些如涓涓细流般的爱意, 虽然看上去很琐碎, 但那是人类身上最普通也是最普遍的爱的表达。人类之爱永不断流, 这也正是海明威要展示给我们的。
摘要:以往对《老人与海》的分析多集中于硬汉形象、孤独及海明威的生态观等方面, 但对小说中所表达出来的人与人之间和人对自然的爱意极少给予关注。本文从老人与孩子的情谊、社会对老人的关爱及老人对自然的热爱三个方面对《老人与海》进行了文学伦理学的解读。
关键词:《老人与海》,关爱,文学伦理学批评
参考文献
[1]樊朝辉.浅谈《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的形象塑造[J].作家, 2009, (10) .
[2]厄内斯特.海明威著.吴劳译.老人与海[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9.
[3]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批评方法新探索.[J].外国文学研究, 2004, (5) .
8.《老人与海》教学设计 篇八
1.设计理念: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培养学生的应用、审美和探究能力。
2.教材分析:本单元要紧扣“欣赏人物形象,品味小说语言”这一重点进行。《老人与海》是一篇略读课,需1课时讲授。海明威在这部作品中描写了桑提亚哥这位硬汉子形象,这个硬汉子与以往的硬汉子不同的是具有浓厚的哲理性和象征意义。老人通过自己的言语和行动让人们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哲理性。作为一篇略读课文,我们将从情节发展和人物内心独白两个角度来分析人物形象,同时简略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其它方面,由学生自己体会品味。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借助资料大致的了解海明威的作品及风格。
2.对重点段落和人物的内心独白进行细读,揣摩小说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节的分析把握桑提亚哥的硬汉子形象,找出文中人物的内心独白,借此领略人物的永不屈服的精神和丰富的内心世界。教师通过问题的设计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从而把握课文的知识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不屈服于命运,凭着勇气、毅力和智慧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进行抗争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
(一)培养不屈服于命运,凭着勇气、毅力和智慧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进行抗争的精神。
(二)引导学生对人物的内心独白进行细读,揣摩小说的语言。
四、教学难点:结合文中人物的经历和语言,分析和揣摩本文人物形象的精神内涵。
五、教学准备
(一)找出海明威的相关资料。
(二)寻找《老人与海》的电影图片。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台湾青年作家李湃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在想,男人的骨子里缺少一点什么的时候,就自然会想到海明威。”“什么”究竟指什么,要解读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先走近海明威。
(二)整体感知
1.投影显示海明威相关资料及其两张照片。
海明威(1899—1961),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18岁起进入报界,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入死以致伤痕遍体。1954年,他荣获“诺贝尔文学奖”。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开枪自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对海明威的评价,正如约翰·肯尼迪总统的唁电所说:“几乎没有哪个美国人比欧内斯特·海明威对美国人民的感情和态度产生过更大的影响。”他称海明威为“本世纪(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海明威的成名作是1926年发表的《太阳照样升起》,这部表现战后青年人幻灭感的作品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其它代表作有《乞力马扎罗的雪》《丧钟为谁而鸣》(又译《战地钟声》)和以“精通现代叙事艺术”而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老人与海》。
海明威的文风一向以简洁明快著称,俗称“电报式”,他擅长用极精练的语言塑造人物。他的创作风格也很独特,从来都是站着写作。以至他的墓碑上有句双关妙语:“恕我不能站起来。”他笔下的人物也大多是百折不屈的硬汉形象,尤以《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最为典型。用海明威的一句名言可以概括这类硬汉甚至他本人,乃至可涵盖美利坚民族的性格:“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2.学生简单介绍《老人与海》全篇情节。
《老人与海》的情节并不复杂。一个名叫桑提亚哥的老渔夫,连续84天没捕着一条鱼。后来,他独自一人出门远航,在海上经过三天两夜的搏斗,终于捕到一条足有一千五百多磅的大马林鱼。然而,在归航途中,一条条鲨鱼陆续围了上来,尽管老人奋力拼搏,但还是没能抵挡住鲨鱼凶猛的进攻,等他回到海岸时,大马林鱼只剩下了一副巨大的骨架。
(三)解读探究
活动一:速读课文,分组思考问题,多媒体课件显示:
第1组:节选部分老人与海进行了几次搏斗?
第2组:老人是在怎样的身体状况下搏斗的?
第3组:老人不顾一切搏斗的目的是什么?目的实现了吗?
第4组:在这个过程中,老人有没有动摇过?
学生讨论,明确:
1.老人共进行了五次艰苦卓绝的搏斗。
2.第一次和马林鱼搏斗三天两夜,手受伤;第二次:手上的伤加重;第三次:吃点马林鱼,攒些力气,手淌血;第四次:觉得自己已经死了,手活活地痛,连说话的力气都没了;第五次:身体又痛又发僵,伤口和身体一切用力过度的部位都因寒冷而痛得厉害。
3.捕到鱼,并胜利返回。没有达到目的。
4.动摇过,但他战胜了自己。
活动二:投影显示老人捕鱼的画面。
教师提问:通过刚才的几个问题,一个血肉丰满的老人已经向我们走近了。谁能用准确的语言概括一下老人的性格及精神特征呢?
学生概括:坚强、刚毅、勇敢、无畏地面对痛苦和死亡,在他身上体现着面对困难勇往直前、永不服输的高贵品质。无论情况多么严重,困难多么巨大,死神多么可怕,他都不失做人的尊严。
(四)难点探究
文中的独白有什么特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学生在文章中找出并讨论。教师明确:本文除了有关老渔夫桑提亚哥与鲨鱼搏斗场面的描写,还有大量人物的内心独白,它们真实地记录了桑提亚哥的内心活动,写出他在海上漂泊的几天的心态,通过自由联想的方式,真实地再现了老人的思想与感受。这些内心独白不仅深刻揭示了主人公内心的自豪感、坚毅以及寻求援助的孤独感,而且闪烁着深邃丰富的哲理光彩,丰富了小说的思想,构成小说的主要特色。海明威早期小说中的硬汉子多是言语不多,而老渔夫桑提亚哥却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坚强的理性,是用思想支配行动的人,因此成为海明威小说中刻画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
(五)合作探究
大家将最美的花环戴在老人桑提亚哥身上,但也有人说:老人失败了。同学们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结合老人的内心独白点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伟大并不仅仅在于事业的成功,人类的伟大应该具有更深的内涵,那就是人的自信、自尊和自强。关于失败,词典这么解释:丧失信念,放下武器。看看桑提亚哥,他同马林鱼战斗了三天两夜,又同各种鲨鱼进行了五次漫长的战斗。在这个过程中,老人丧失过武器,但他从未放下武器;老人留下了血水,但从未流过泪水。他的身上始终有一种面对困难不服输的品质,困难、挫折愈大,拼搏劲就愈强。他是意志上的伟人,行动上的巨人,是一个典型的英雄形象代表。
(六)拓展
人们称海明威的作品具有“电报式风格”,在本文中,这种特点有哪些体现?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1.结构上的单纯性,人物少到不能再少,情节不枝不蔓,主人公性格单一而鲜明。本文中直接出场的人物只有老渔夫桑提亚哥一个,情节也主要是围绕大马林鱼的捕获以及因此而引来的与鲨鱼之间的搏斗。海明威曾经对《老人与海》的原稿进行了两百多次的校阅,正如他自己所说:“《老人与海》本来可以写成一千多页那么长,小说里有村庄中的每个人物以及他们怎么谋生,怎样出生、受教育、生孩子等一切过程……”然而他砍伐了所有的冗言赘语,删去了所有别人写过的东西,删去了解释、讨论,甚至议论的部分,剪去了一切花花绿绿的比喻,清除了毫无生气的文章俗套,使小说情节单纯而集中。
2.避免使用过多的描写手法,过多地使用形容词,特别是华丽的辞藻,尽量采用直截了当的叙述和生动鲜明的对话,因此,句子简短,语汇准确生动。在塑造桑提亚哥这一形象时,他的笔力主要集中在真实而生动地再现老人与鲨鱼搏斗的场景上。鲨鱼的来势凶猛,老人的沉着迎战,机敏矫捷,都写得生动逼真。如写鲨鱼出现的情形,“当一大股暗黑色的血沉在一英里深的海里然后又散开的时候,它就从下面水深的地方窜上来。它游得那么快,什么也不放在眼里,一冲出蓝色的水面就涌现在太阳光下。”这段描写没有一个比喻句和形容词,但鲨鱼的凶猛、快捷,形势的紧迫却立刻展示在读者面前,清新洗练的叙述文字和反复锤炼的日常用语,使人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文中对大海的描写粗犷简洁,犹如一幅水墨山水画,读来令人心旷神怡,美不胜收。
3.着力追求一种含蓄、凝练的意境。海明威曾经以冰山来比喻创作,说创作要像海上的冰山,八分之一露在上面,八分之七应该隐含在水下。露出水面的是形象,隐藏在水下的是思想感情,形象越集中鲜明,感情越深沉含蓄。另外,为使“水下”的部分深厚阔大,他还借助于象征的手法,使作品蕴涵深意。
(七)布置作业:写篇读后感。
七、教学反思
9.老人与海鸥 篇九
新启小学 李敬华
教学目标
1.学习8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塑料、饼干、节奏、乐谱、吉祥、企盼、急速、抑扬顿挫、相依相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
3、在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真挚感情的同时,学习如何把这种感情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并进行语言积累。教学重点:
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涵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课前准备:
1.收看关于动物方面的科普电视,尤其是关注海鸥。
2、收集关于“海鸥老人”吴庆恒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1、激发情感,导入新课
出示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照片,看了照片你有什么感受?
教师导语:同学们,动物和人一样,也有自己的智慧、自己的爱憎、自己的情怀。本组课文,我们就将走入动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去感受它们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
(1)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13页,快速地读一读单元导读,看看本单元又给我们提出了哪些学习目标。
(2)学生自读单元导读。
(3)指名说要求。课件出示两个单元学习目标。
2、现在我们就带着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共同走进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板书《老人与海鸥》。(学生齐读课题。)
3、读了这个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或产生了哪些疑问?来大家说一说。(学生预设问题可能有:老人是谁?老人与海鸥感情怎样好?老人和海鸥之间有什么故事?课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图片出示介绍海鸥老人的事迹。
二、交流预习成果
1、相信大家都已经充分预习了课文。老师先来检查一下大家预习的情况。(1)课件出示:塑料 饼干 节奏 乐谱 歇落 吉祥鸟 炸了营 企盼 急速 旋涡 抑扬顿挫 相依相随 褪色(2)全班检查,指名读词语,齐读。
(3)本课生字字形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谁能说一说?(强调塑、旋、色的字音,抑的写法。)
(4)理解抑扬顿挫 相依相随 出示标准解释。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纠正字音。
看看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同桌说——指名说)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老人像亲人般地关爱海鸥,老人去世后海鸥对老人的恋恋不舍。板书:老人关爱海鸥 海鸥悼念老人 课件出示
3、理清脉络
课文的哪些段落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哪些段落展示了海鸥对老人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板书(1——13 14——19)
三、精读课文,感受老人对海鸥的爱。
1、这节课,就让我们从字里行间去细细地品味老人对海鸥的无私的爱。请大家默读课文第一部分1——13自然段,看一看哪里能体现出老人对海鸥的深厚感情?抓住关键词句,把令你感动的词句勾画出来。用心地读一读,品一品,写写自己的感受。
2、学生自己默读课文,勾一勾,划一划,读完了可以小组交流。
3、、交流汇报 体会重点句,教师适时点拨。来说一说让你感动的语句都是什么?
第一个细节 了解老人 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朋友告诉我,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1)指名学生朗读,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抓住三个“褪色”,发挥学生的想象,老人的身上还有哪些褪色呢?(补充资料,这件衣服还是老人十几年前亲手缝制的,那个蓝布包里装着老人一路上边走边捡的树枝。连那个塑料袋都褪了色,理解塑料袋很便宜,老人还不舍得换。但老人却舍得从他很微薄的工资里每天给海鸥买饼干。)“驼”说明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
(2)“每天 步行 只为了”来体会。重点结合生活经验体会“二十余里”,如果让你走一公里,你会怎么样?如果让你走四十公里呢?可是这个老人为了省一分钱舍不得坐公交车。
(这是一个十分简朴的老人,可就是这样一个勤俭的老人,却用自己不多的退休工资给海鸥买食物,天天步行二十余里去喂海鸥。是什么给了老人这么大的动力?无疑,是老人对海鸥那种无私的爱。这里用不多的文字,向读者呈现了一个爱海鸥的老人形象。)
(3)带着你体会到的情感谁愿意来读一读这段话。(3遍)最后一遍齐读。(4)作者是运用什么方法刻画出了老人的简朴?板书:外貌 下面我们继续运用这种方法汇报学习:抓关键词句,谈理解体会。
第二个细节 喂海鸥
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1)(老人喂鸽子的场面)。请你画出描写老人动作的词语。抓住“放”“退”“撮起嘴”“顺着栏杆边走边放”,你体会到什么?(看出老人对待海鸥的细心,视鸽子为自己的孩子。)海鸥应声而来,扫的干干净净,从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老人与海鸥之间配合默契)“有声有色的乐谱”声是谁的声音?色又是谁的颜色呢?老人的呼唤声、海鸥的鸣叫声,那是海鸥和老人之间亲切的召唤,这就是一首动听的音乐。洁白的海鸥翩翩起舞,就像乐谱上跳动的音符,构成了一幅灵动的画。老人的动作是那么的娴熟,与海鸥之间的配合是那么默契、那么和谐!
(2)多么令人感动的一幅画面啊,孩子们请带着你们的想象有感情地来读一读吧。指读示范,分角色读。教师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3)这段语言文字中作者大量运用了什么描写?抓住了老人的动作进行描写。板书:动作。
第三个细节 给海鸥起名字
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倾听,原来是亲昵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1)说说你的体会。你是从哪个词语里体会到的呢?(抓住“亲昵”来体会。)
(2)文中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还有其他的一些名字)在我们的眼里海鸥都是一样的,但是在老人的眼睛里成千上万只海鸥却各有各自特有的名字,充分体现了这位老人对海鸥的熟悉?
同学们透过这一个个朴实的名字,我们看到的是老人对海鸥的亲昵,对海鸥的爱。老人亲昵而自然地呼唤着一只只海鸥,就像在呼唤着自己的儿女。也许老人并不会唱歌,可一声声对海鸥的呼唤,不就是一首首动听的歌曲吗?
(3)带着我们的体会一起读一下这段文字。教师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可以读给同桌听一听。
谈海鸥
谈起海鸥,老人的眼睛立刻生动起来。“海鸥最重情义,心细着呢。前年有一只海鸥。飞离昆明前一天,连连在我帽子上歇落了五次,我以为它是跟我闹着玩,后来才晓得它是跟我告别。它去年没有来,今年也没有来„„海鸥是吉祥鸟、幸福鸟!古人说‘海鸥飞处带诗来’,十多年前,海鸥一来,我就知道咱们的福气来了。你看它们那小模样!啧啧„„”(1)你有什么体会?
(2)你从哪些词中体会到的?谈起海鸥,老人的眼睛立刻生动起来,从“生动”这个词,体会到老人谈到海鸥就像谈到自己儿女一样,特别骄傲、自豪;从立刻生动感到老人是那么爱海鸥,立刻生动就是描写眼睛一下子亮起来,只有遇到自己特别喜欢的东西时,人的眼睛才会亮起来。
每天到翠湖湖畔喂海鸥已经是老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事,谈论海鸥也是老人和他人交流时的一个重要的话题,可见老人爱海鸥之深。(3)这是对老人什么描写(神态 语言)
在老人生动的眼睛里,我们读出了喜爱,品出了牵挂。(4)指导学生再有感情地朗读。
幸福的时光总是这样的短暂。太阳偏西了,时候不早了,老人望着高空盘旋着的鸥群,眼睛里的生动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份淡淡的企盼。老人在企盼什么?(同桌互说)(老人望着高空盘旋的鸥群,眼睛里带着企盼。)
3、同学们,喂食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善良的老人,用他的真情谱写了一曲爱的赞歌,请同学们自己有感情地再次地读一读课文1到13自然段。
四、深情讲述,设下悬念:
可是有一天老人没来,第二天老人还是没来,直到第三天的时候,老人才步履蹒跚地来了。(音乐响起)在喂海鸥的时候,他再也不像以前那样边走边放食物,而是坐到了地上,身子弯成了弓形。这三天,老人只吃了一碗面,觉得好点了,就赶着来看海鸥了。没想到这一看竟成了永别,从此,翠湖畔再也看不到这位衣着简朴、与海鸥相依相伴的老人了,当那些被老人唤作“独脚”、“老沙”那些海鸥们看到了老人的遗像时,竟发生了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究竟发生了什么呢?我们下节课再来感受海鸥对老人那份令人震撼的情意。板书:
21、老人与海鸥
老人关爱海鸥(1-13)
海鸥悼念老人(14-19)
喂 外貌 唤 动作 谈 语言 神态
反思: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十多年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飞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从此,老人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每逢冬季来临,海鸥便成群结队地来到翠湖之畔,老人也像赶赴约会似的,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鸥,风雨无阻。他视海鸥为儿女,给它们起名字,喂饼干,照顾伤病的海鸥。久而久之,海鸥与老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后又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
课文结构清楚,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一部分则通过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我教学的是本篇课文的第一课时,为了提高效率,我设想本篇课文围绕两大问题开展教学:
1、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老人爱海鸥?
2、老人死后,发生了那些意想不到的事情,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本节课是围绕第一个问题进行教学的。教学的方法是让学生自由默读课文,先解决第一个问题,基本流程如下:默读课文——画出句子(能体现老人爱海鸥的句子)——写体会(批注)——小组讨论——汇报(全班交流)——师生点评——激发情感,为第二课时作铺垫。主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展开想象,丰富文本内容,让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如在品味描写老人的外貌描写的句子中抓住三个“褪了色”体会老人的无私,适时让学生补充课前查找的关于海鸥老人吴庆恒的故事;抓住“背已经驼了”体会老人年纪很大,但就是这样一位老人,十多年来,一到冬天每天坚持步行二十余里给海鸥喂食,对海鸥就像对自己的儿女。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基本都能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文本表达的情感。最后再让学生总结作者是运用什么方法让我们感受到老人对海鸥的关爱,在第二课时里再让学生运用这些学习方法进行小练笔,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一是学生在理解重点语句时,教师对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指导得不够,学生读的次数有点少,没有让学生充分有感情地朗读。二是在提问学生概括主要内容时,给学生的思考时间太短,我主要考虑本节课的内容太多,怕时间不够用,所以看到学生有举手的,马上开始提问。
10.老人与海 篇十
摘录者:李精晶摘录时间:8.3
作品名:《老人与海》 作者:海明威
内容摘要: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在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鱼的情况下,终于独自钓上了一条大马林鱼,但这鱼实在太大,把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才筋疲力尽,被他杀死了绑在小船的一边,在归程中一再遭到鲨鱼的袭击,最后回港时只剩下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精彩句子摘录及赏析::“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人尽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只要是人就都会有缺陷。当一个人承认了这个缺陷并努力去战胜它而不是去屈从它的时候,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已充分地体现了。
11.《老人与海》的斗争意识 篇十一
关键词:海明威 冰山原则 内心斗争
“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1954年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授奖评委会对此的评价:勇气是《老人与海》的中心主题,《老人与海》写的是一个老人,却表现了一个世界。人类面临的困难重重,战争只是其中一个,用什么态度面对困难,面对生存,面对这个世界显得尤为重要。也许现在的海明威不再是一个年轻的战士,而更像一个哲学家,思考着人与宇宙的关系。
《老人与海》中创造了一个最有代表性的硬汉的形象,从而这部作品也被看做是典型的“硬汉”作品,“他是个独自在湾流里一只小船上打鱼的老头儿”。 老人是孤独的,在大海的面前,他就如一粒微尘,毫不起眼,无能为力,可是他却用生命与大海搏斗,与命运搏斗,也许八十四天都没有打到鱼,但他没有拜倒在宿命论的裙脚下,也许他又苦又累,身心疲惫,但他并未放弃。当然另外的一个恩赐,就是海明威在小说中塑造的另一个角色:小孩,小孩没有顾及父母的反对,依然忠诚、善良地陪伴着老人,这本身对于老人的所作所为是一个莫大的鼓励,其实这也正是海明威的有意安排。由此构成了孩子,老人,大海的情境,孩子是最天真无邪的,他们代表了人类最本性,最闪亮的部分,而老人是智慧的化身,大海则是大自然的缩影,人类在大自然中显得是那么的渺小,在人类与大自然的斗争中,其实也是人类在宇宙中的反抗与挑战,不管最后物质上的结果如何,但在精神上,老人胜利了。那么老人的精神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比如说:第三天,鱼开始打转儿,这是较量即将结束的迹象。鱼露出水面,老人努力将它拽近些,再拽近些。他忍住一切疼痛,将鱼叉干净利落地扎进鱼腰。大鱼很快在挣扎中死去,老人将它捆在船边,开始返航。可是,死鱼的血招来了鲨鱼。一次杀死鲨鱼好不容易的成功,却伴随着老人的工具被带走,只能用其他不方便的工具代替。当半夜小船驶进港时,昼夜的搏斗伴随的只是令人失败的结果,在落日的余晖下,老人已疲惫不堪,趴着身子便沉沉睡去。
笔者认为此段最能体现老人在搏斗中的困难与艰辛,一个困难的袭来可能很难一下子摧毁一个人的意志,但在枪林弹雨的情况下,是容易击败一个人的时刻,自信心与耐力不复存在。落寞的老人透露出一种执着与坚强,仿佛在人类的各个方面,老人已经达到了极限,但老人一次次冲破了极限。海明威只是在证明着,人蕴藏着无限的可能,不被一次次的逼入险境,就不知道人的能耐到底有多大。在《老人与海》中,海明威表现了他对大海的思索:海,蕴藏了海明威对宇宙与人类的认识,在他看来,海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自然界中的事物,而被海明威的手法所人格化了,老人眼睛中的一片蔚蓝仿佛是一个人,它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它蕴藏了深厚的情感与恩赐,就像一个陪伴着老人的人,时时带给老人不断的活力,尽管有些赐予是无奈的,但它陪伴着老人,让老人不再孤单。《老人与海》还是一部面向未来的作品。男孩子曼诺林的最后到来给老人带来了希望。他准备充当老人的助手,再次出海捕鱼。海明威在这里找到了返回他起点的一条新路,回到《太阳照样升起》引言中说的那样:“一代过去,一代又来。”但留传下来的,不只是土地,还有人类的劳动,它既是成就了的功业,又是代代相传的技能。在书的结尾处,老人失败了,但这正是小说的点睛之笔,至少可以表明两点,海明威内心认定的真正的胜利并不是物质上的,而是精神上的,毫无疑问,老人是成功的,从另一方面看,如果结局安排的是老人胜利了,那么似乎老人是一个终结者,主题也就不那么深刻了。在广阔无垠的宇宙中,人类其实是一个悲剧,这点希腊神话中就已经揭示过,但人活着,就是对命运的一个反抗,就是对人生真谛,人类与宇宙关系的探索,屈原《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印证了这一点。
即使曾经迷惘与浑噩,却在依然如最硬朗的桑提亚哥一样,勇敢地与厄运做斗争,乘风破浪,这难道不是《老人与海》赋予我们后世最沉重,最宝贵的意义吗?
【老人与海】推荐阅读:
读书笔记2(老人篇)《老人与海》07-06
《老人与海》12-18
250字孝敬老人作文:尊敬老人08-02
老人与海小说06-11
老人与海教案07-02
帮助老人的作文:帮助老人的快乐10-25
老人与海写作特色11-25
老人与海精彩片段赏析06-12
老人与海阅读笔记初三06-24
老人与海假期读书心得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