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上思维导图

2024-06-16

七年级数学上思维导图(12篇)

1.七年级数学上思维导图 篇一

课本例题与习题是教材知识的落脚点, 通过课本例题与习题, 由浅入深, 由此及彼, 为学生寻找知识的衍生点, 通过对课本例题与习题的迁移, 拓展延伸揭示这些数学问题中隐含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规律、数学问题的本质, 发挥数学教材例题与习题的最优效益, 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进而来培养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加强对例题方法的拓展, 提升学生思维的延续性

教材例题与习题的选定是各位专家编者经过深思熟虑而确定的, 教材中每一个例题与习题不仅仅是对对应节次知识的巩固, 在例题的编写中又蕴含着方法与规律, 因此教师在对例题的使用中, 除了应用例题来巩固知识点之外, 应该要求通过对例题的拓展与变式, 挖掘出例题与习题中蕴含的方法与规律. 使学生获得知识、方法和经验的形成.

例如: 七年级下册在平行线学习中, 平行线判定第二课时例4:

如图1, AP平分∠BAC, CP平分∠ACD, ∠1 +∠2 =90°, 判定AB, CD是否平行, 并说明理由.

本题在该节课后学生都能够较好地掌握. 在平行线性质学习后对该例题进行了变式与拓展.

变式1: 如图2, AB∥CD, AP平分∠BAC, CP平分∠ACD, 试说明∠1 +∠2 =90°.

学生通过对前一节课例题的回顾, 马上就解决了本题.

变式2: 如图3, AB∥CD, ∠1 + ∠2 = 90°, 试说明∠P =90°.

不少学生拿到本题以后一时感到无从下手, 显然上面两题的解决学生未在本质上理解题目, 未能够进行方法的总结与归纳, 因此首先引导学生观察两个题目在图形上有何差别, 同时要求学生完整叙述平行线的性质定理, 比较定理与图形的差距, 多数学生立即想到连接AC, 即可解决.

通过本题变式后, 学生意识到在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应用时, 如果没有第三条直线截两条平行线, 应该适时添加.

课堂上立马提出问题1: 除了连接AC, 构造了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之外, 还可以如何添加辅助线? 学生根据刚才与定理的比较的解决方法立马想到可以延长AP ( CP) 与CD ( AB) 相交进行解决.

问题2: 无论哪一种方法从图像构造上有何共同点? 学生观察后发现是由平行线与三角形构成.

拓展3: 如图4, AB∥CD, 试说明∠A, ∠E, ∠C的关系.

拓展4: 如图5, AB∥CD, 试说明∠A, ∠E, ∠C的关系.

拓展5: 如图6, AB∥CD, 试说明∠A, ∠F, ∠C, ∠E1, ∠E2的关系.

显然学生无法解决拓展5, 因此引导学生观察拓展4, EA已经截平行线的一条, 是否存在AB的另一条平行线被EA所截?

学生马上将拓展4新的方法总结为过折点添加平行线.

通过对这一题组的练习讲解后, 我让学生谈体会, 最后归纳为:

( 1) 平行线无截线, 添截线.

( 2) 构造平行线加三角形的基本图形.

( 3) 平行线间的多个折点问题, 过折点添加平行线.

通过由一个课本例题的拓展演变, 将此类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将学生的思维进行适时的延续提升了学生的解题技巧与思维能力.

二、加强对例题本质的拓展, 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如果例题与练习仅仅停留于对对应节次知识的巩固, 停留于教师讲学生听, 学生练教师批的状态, 那么教材中例题与练习就失去了其意义.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将例题与练习的本质把握住, 并应用该本质来解决问题.

例如, 浙教版七下第105页C组: 已知x -y =1/2, xy =4/3, 求x2y - xy2的值.

本题作为提取公因式法分解因式, 学生能够正确求解也已经达到目的, 完成任务. 但是细究本题的本质, 其实为已知两个数的差与积为定值, 求相关代数式的值.

因此对本题做了如下的变式与拓展:

拓展1: 已知x -y =1/2, xy =4/3, 求x2+ y2的值.

拓展2: 已知x -y =1/2, xy =4/3, 求x2+ y2+ xy的值.

显然这两题对于学生而言只需要对完全平方公式做适当变形即可求解.

完成后再进行变式与拓展:

拓展3: 已知 ( a -2) ( a -3) =5, 求 ( a -2) 2+ ( 3 - a) 2的值.

学生在解本题时, 部分学生想到采用将已知条件与要求代数式展开, 采用整体代入的方法进行求解, 显然本题可以求解. 还有部分学生无法求解. 其实无论是哪一部分学生都未能真正理解第105页C组习题的本质———两个数的和为定值, 积为定值. 而在本题中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在 ( a -2) 2+ ( 3 - a) 2中隐含了a +2 +3 - a =5为定值. 学生经此提点之后恍然大悟.

拓展4: 已知x +1/x= 4, 求x2+1/x2的值. 学生马上由上题发现条件中隐含了积为定值, 马上解出答案.

变式与拓展可使学习者对题目的本质属性有深刻的认识, 通过分析能做到准确、简洁地求解. 所以教师在问题解决的教学中, 应抓住问题的本质属性进行变式, 才能使学习者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加强对例题知识点的拓展, 发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在学习浙教版七下“7.4分式方程”时我把两个例题一起给出:

例解方程:

第 ( 1) 题我自己在黑板上板演示范, 第 ( 2) 题由学生在掌握方法的基础上自己完成, 学生给出的答案是x =3, 但同学们没及时检验.

这时, 我给予同学们肯定和表扬之后, 静静地观察学生, 等待学生的反应. 这时, 我看到底下有部分同学聚在一起小声地讨论, 也听到了质疑的声音: “老师, 不对呀, 当x =3时, 原分式方程的分母为0, 无意义了, 怎么还是原分式方程的根呢? 好像不对啊! 这里面肯定有问题. ”讨论的声音渐渐扩张开来. 于是我们师生便顺理成章地共同引出了增根的概念, 接着让学生自主探究、分析分式方程产生增根的原因. 所以, 解分式方程必须检验. 接着, 再让同学补上缺少的验根过程.

如果我早早地定义分式方程的增根并且向学生阐述分式方程产生增根的理由, 学生基本上是在被动地接受新知识, 缺少了知识生成的过程, 学生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发挥, 可能有些同学课后解分式方程会检验, 但时间长了, 解分式方程又不检验了, 而且学生对于分式方程增根的产生原因与增根和化简后的整式方程之间的关系不知其所以然. 相反地, 教师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 并最终形成共识, 解决问题, 这比教师早早唱“独角戏”要好得多.

在本题完成后及时对增根问题进行拓展练习:

拓展1: 解关于x的方程产生增根, 则增根为__________ .

拓展2: 解关于x的方程产生增根, 则常数m的值等于______ .

拓展3: 解关于x的方程无解, 则常数m的值等于________ .

由于在解分式方程时巧妙地利用了学生的错误, 并让学生自己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因此在解决拓展2时, 学生毫无困难地解决了; 解决拓展3时学生对“无解”理解稍有困难, 但在教师指点下也能够较快地解决.

因此, 巧妙地利用学生在解决例题时产生的错误, 引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究, 进行知识点的适时准确的拓展与演变训练, 能够对学生思维广阔性上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在教学中要有效地利用课本例题与习题进行引申、拓展, 推陈出新, 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得到培养与发展. 在七年级数学教学中通过对课本例题与习题的一题多变, 变式拓展, 有利于培养七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做题时的“假会”, 反映出学生在学习时只知其一, 不知其二, 这是学生思维狭隘、思维能力不高的表现, 突破学生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抓住课本的例题与习题, 进行有效的方法提炼与归纳, 挖掘问题的本质, 多角度思考问题.

参考文献

[1]杨沧州.善用习题变式教学促进学生认知发展.数学通讯, 2012 (11) .

[2]王庆志.迁移解法再探究拓广演变题能力.中学数学, 2011 (6) .

[3]姜兴荣.提高例题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中学数学月刊, 2009 (6) .

2.七年级数学上思维导图 篇二

【关键词】 思维导图 高三数学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10-072-02

广东省从2007年开始实施文理分科后,女生是文科班主要构成。而他们中绝大部分数学都是学不好的,再加上女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浓,导致了高三文科生对数学产生了厌学的情绪,对学文科数学缺乏自信,从而使文科数学成为她们的弱势科目。“文科生怕数学”就一直困扰着我们这些文科数学老师。很多文科生在高一高二的数学基础都很差,甚至可以说是“零”。而高三学习比较紧张,时间又短,知识又多,如何令这些文科生重树信心从零开始学好数学呢?

思维导图(Mind Mapping)由英国心理学家托尼·巴赞(Tony Buzen)于1970年提出,它作为一种新的思维模式,结合了全脑的概念,包括左脑的逻辑、顺序、条例、文字、数字及右脑的图像、想象、颜色、空间、整体等。思维导图不仅作为辅助思考的工具,贯穿大脑信息加工的各个阶段,同时作为处理知识及学习知识的有效的新方法,直接应用到知识学习过程中。而女生天性比较爱美,思维导图就是能让数学知识变美、变得活泼可爱,所以它的引入不但能使学生爱上数学,更能提高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

一、思维导图式的知识归纳,让高三学生快乐地从零打好基础

这一阶段对于刚上高三的文科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只有基础打好了,才能找回学习数学的信心与兴趣。那又如何能完善他们的知识网络,从零打好基础呢?高三开学前的一个月,把所学的知识点进行思维导图式归纳总结。

结合必修1、必修2、必修3、必修4、必修5、选修1-1、选修1-2、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的共8本书,总结归纳出每个章节的知识点(包括概念、定义、公式、定理)和对应的典型例题(可以是书本例题、课后练习题或者复习资料、试卷等你觉得经典的例题),在题后标上自己的解题反思(哪个条件容易出错、如何避免,总结解题的步骤,运用了怎样的数学思想方法等),再发挥自己的想像力,让它变得生动活泼。

这样学生经历了知识的构建到知识的运用,再到知识的总结,最后升华到思想方法的运用。同时要求学生用不同的色笔写上标注和反思,让枯燥乏味的笔记变得栩栩如生,在激发他们学习动力的同时也科学利用了人脑的记忆规律,使得学生对基础知识加深了理解与记忆。

二、思维导图式的错题集,让学生系统地挖掘题目的本质

建立错题集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是很多科目都采用的学习方法。但是如何才能建立一个较有效,令学生难忘的错题集呢?我相信这都是老师和学生想要的,不然花了时间和精力,却得不到相应的报酬!我觉得要让“错题集”变得活泼可爱,利用“思维导图”的方法建立一个学生自己的错题的思维导图。

这样把一道错题放在的一个色彩斑斓的结构图(表格)中,能帮助学生打开思路上的作用是惊人的。它激发了学生对错题的兴趣和动力,同时让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让学生一下子看到问题的全部,随着问题的发展学生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地在原有的基础上对问题加以延伸,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形成系统的学习和思维的习惯,达到学好数学的目的!

三、思维导图式的题型总结,让学生激发联想与创意,轻松发现解题思路享受解题的乐趣

专题复习是高三数学复习中非常重要的阶段。而在这一环节,我们的常规教法都是讲练结合,通过练习甚至是高强度的练习来让学生熟悉这一题型的解法。这样的教学效果不是很显著,而且大量的练习和重复的动作会使部分学生产生厌烦和抵制的情绪。

而建立思维导图式的题型总结,能使学生把问题所涉及的知识点是什么,是否已接触过相同或相类似的问题及有什么联系,解决这类问题的通法是什么,解决这一类问题常犯错误或要注意的是什么,是否可转换角度进行思考及不同知识点的相互联系,问题能否进行变式或推广等等,这一系统的解题思维过程,通过思维导图让他们感觉到一下子打开了。

这样学生通过一个核心问题“三角恒等变换”,通过思维导图一下子就把整个系统网络全部呈现在腦海里,这一过程是爆炸性的,非常有效!

而思维导图里每个点都只是关键字,没有具体的例子,对于部分学生来讲还是比较困难的,如果再加附上一道对应的典型题型那效果就更好了!这样能让基础较差的学生通过对比及时回忆想像!(如学生示例4)

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可以让复杂的问题变得非常简单,简单到学生可以在一张纸上画出来,让学生一下子看到问题的全部,这样能逐渐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爱上数学。思维导图的学习模式能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成倍提高,让高三的学生更快地学习新知识与复习整合旧知识;思维导图的学习模式能激发他们的联想与创意,将各种零散的智慧和资源等融会贯通成为一个系统,让他们形成系统的学习和思维的习惯,助高三学子能够实现他们目标!

[ 参 考 文 献 ]

3.九年级上册数学二次函数思维导图 篇三

例:已知二次函数y的顶点(1,2)和另一任意点(3,10),求y的解析式。

解:设y=a(x-1)²+2,把(3,10)代入上式,解得y=2(x-1)²+2。

注意:与点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平移不同,二次函数平移后的顶点式中,h>0时,h越大,图像的对称轴离y轴越远,且在x轴正方向上,不能因h前是负号就简单地认为是向左平移。

具体可分为下面几种情况:

当h>0时,y=a(x-h)²的图像可由抛物线y=ax²向右平行移动h个单位得到;

当h<0时,y=a(x-h)²的图像可由抛物线y=ax²向左平行移动|h|个单位得到;

当h>0,k>0时,将抛物线y=ax²向右平行移动h个单位,再向上移动k个单位,就可以得到y=a(x-h)²+k的图象;

当h>0,k<0时,将抛物线y=ax²向右平行移动h个单位,再向下移动|k|个单位可得到y=a(x-h)²+k的图象;

当h<0,k>0时,将抛物线y=ax²向左平行移动|h|个单位,再向上移动k个单位可得到y=a(x-h)²+k的图象;

4.九上历史知识的思维导图 篇四

——第二次工业革命

1、主要成果:

①新能源(电、石油)的出现和利用。

②新机器(内燃机)和新产品的创制。

③新交通运输工具(汽车、飞机)的出现。

④远距离传递信息的新技术和新设备(电报、电话)的发明。

2、特点: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电为核心的革命,使人类从“蒸汽时代”跨进了“电气时代”。

3、爱迪生:

①美国人,人类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发明家。

②发明:电灯、留声机、油印机、蜡纸等。

③被称为“发明大王”;把“电”的福音传播到人间的天使。

④名言:“天才不过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再加上百分这九十九的汗水”。

4、卡尔•本茨:德国人, 1885年成功地设计并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辆使用汽油内燃机的汽车。

5、亨利•福特: 美国人, 19首先在汽车生产中使用流水线装配工艺。(美国被称为“装在轮子上的国家”。)

6、莱特兄弟:美国人,被誉为“航空飞行器的先驱”。19成功制造人类历史上第一架飞机,取名“飞行者1号”。

7、结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我国的启示:我国应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积极发展高新科技,将科 技转化为第一生产力。

第19课 缔结结盟的狂潮

1、一国主导的“三国同盟”:

①成员国:德、奥匈、意大利。②核心:德国

2、拼盘式的“三国协约”:

成员国:英、法、俄。

3、结盟目的:增强自身实力,在扩展势力的竞争中战胜对手以争夺世界霸权和瓜分世界领土。

4、两大军事集团的性质:具有争霸性质的帝国主义军事集团。

5、后果: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使世界局势日益紧张,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第20课 第一次燃遍全球的战火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直接原因(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3、爆发(开始):奥匈帝国在197月28日对塞尔维亚宣战

4、转折战役:凡尔登战役(交战双方:法、德),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5、新式武器:毒气、坦克、战舰、飞机

6、结束:1911月11日,双方签订停战协定,同盟国战败。

7、影响:对人类造成巨大灾难(战争历时4年零3个月,参与国家33个,15亿人口卷入,战火燃遍欧亚非,阵亡人数840万,受伤人数2100万,支出战费2084亿美元)

8、一战性质:除塞尔维亚等极少数国家具有民族解放和自卫战争性质外,一战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为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而进行的战争。

9感悟:我们要珍爱生命,爱好和平,反对战争。

第22课 引领时代的思考

1、兴起的原因:西欧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根本原因)

2、性质:欧洲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欧洲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3、核心:理性主义。

4、代表人物:

①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避免出现独裁和专制,首先在美国用于实践)

②卢梭(人民主权说,社会契约论,法国大革命的导师)

③伏尔泰(法国启蒙运动的开拓者。把批判的锋芒直指封建专制制度,特别是它的精神支柱天主教会。品质:不畏强权,大胆否定权威,不懈追求真理。)

5.七年级数学上学期教学反思 篇五

1.本节课从课前准备到课堂讨论、完善实验计划直至最后完成实验、得出结论,都是由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师只起到指导、督促的作用,教师角色发生转变,是由过去的“台前”走到现在的“幕后”,做一个“导演”,安排好适当的情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由观众变为实际参与者。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实验的一般方法与技能,还关注起自己身边的生活现象,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体现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2.在教师宏观调控下,能够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6.七年级数学上思维导图 篇六

20世纪60年代 ,英国学者托尼·巴赞创立了一种打开大脑潜能的强 有力的图 解工具和 思维模式 , 即思维导 图 (MindMap)。这是一种运用大脑皮层语言、数字、逻辑 、节奏、色彩、形象和空间意识表示人脑思维过程, 将发散型思维具体化的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学者尝试运用这种方法对以笔记形式出现的知识体系进行快速构建与扩展, 从而得到一张所有相关的、有内在联系的清晰且准确的知识架构图,快速有效地进行知识管理。

地理新课标中,更多地强调的是学生的体验性目标,提倡引导学生参与、体悟,而在地理解题中,学生往往有无从下手的感觉,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从而掌握正确的答题方法。思维导图在地理教学中的核心价值就在于能帮助学生将思维过程通过图画这一直观方式再现出来,用简单的线条和图画表示复杂的地理逻辑思维,从而掌握重点,明确层次,进而增强思维能力,提升注意力和记忆力,激发联想力与创造力。一幅幅的思维知识构图,就好像帮助学生插上想象和激发思维的翅膀,并且无限延伸和扩大。

二、思维导图在地理教学中的现实意义

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离不开地理概念、原理、规律、习题和复习的教学,而学生不会使用地理学科中学到的知识,就成了僵化的知识。僵化的知识只能在有限的背景中提炼出来。为了避免“僵化”,学生必须在大脑中储存知识时,将所学知识与其运用的触发条件结合起来。思维导图使用了左脑和右脑的所有技巧,能迅速提炼信息,从而加强知识的提取。其优越性体现在以下方面。

1. 能够帮助师生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 更快更有效地进行知识的传授,促进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往往一幅思维导图的关键词信息就能够包含整个课程的主要的、关键性的信息资料。通过在整理和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关键词和核心内容的查找可以更好地帮助老师和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将所学内容进一步深化。

2.能够建立系统、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对学习的课程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使整个教学过程和流程设计更加系统、有效。

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课程的教学设计, 会促进师生形成整体观念,在头脑中创造全景图,进一步加强对所学和所教内容的整体把握, 而且可以根据教学过程和需要的实际情况做出具体而合理的调整。

3.能够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

思维导图能把地理教材中抽象的地理要素和大段的叙述性语言转化为直观形象的、系统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化繁为简,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思维导图是一个主动的、创造性的过程,能充分发挥学困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天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思维导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实际操作

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课程的设置, 进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改革,可以探讨新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技巧,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可注重以下几点的探讨。

1.制订教学计划 ,撰写教学设计 ,进行新课讲授 。

思维导图可帮助我们将所有的课程内容及相关的注意事项编写成具有明确目标的教学计划。计划一目了然,使人很容易了解计划具体内容, 同时便于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做出相应调整。教学设计是完成课堂教学的必备步骤, 通过教学设计,教师可以预知教学内容、重点及难点,可以准备教具、预设练习,并且前瞻性地预定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归纳整理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 也可以充分运用思维导图在集体备课中共同讨论,完成教学设计。

如进行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七章第二节《东南亚》教学时,可参考图1设计:

教学设想:以东南亚地区人文、自然情况为主题,衍生相关问题,课前先设计一系列第一分支内容如:位置、地形、气候、物产、宗教、邻国等方面问题,以备课上讨论。

教学过程:课前组织学生预习、查阅、寻找有关东南亚地区的材料, 课堂中重点探讨有关东南亚地区的各个表征小户之间的联系问题。课后再提供有关东南亚地区的结构化练习,以实现学生对有关东南亚地区的知识、方法的整合。对于学生未涉及的内容, 教师可作引导性提醒, 学生提及的其他新分支,要注意重视和添加。

教学建模: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建立知识框架,通过课堂交流、专题讨论和结构性练习弥补、掌握知识细节,完善系统。

教师可在课后加以完善,并且在此基础上建立“专题—整合”式复习课教学模式。

2.帮助学生建构地理网络知识体系 ,完 善复习内容 。

利用思维导图上习题课, 需要实现帮助学生完善知识建构的工作,这就必须按照知识结构的线索进行设计和编排,在学生复习过程中运用思维导图,从基础知识入手理清思路,明确知识要点,对课程内容进行分类总结和复习。

例如:一堂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单元气候的相关内容复习课,传统课堂往往是这样呈现的:

气候变化

一、什么是气候变化

二、气候为什么会变化

三、气候是怎样变化的

四、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

而利用思维导图,可采用如下形式展开,见图2。

这种方式,既可以对气候章节的内容进行记忆唤醒,在区域地理的学习时又可以进行套用和模仿。针对不同的学生可进行深浅不一的要求,适用面较广。

3.帮助学生记好笔记 ,加 深记忆 。

传统学生的笔记常常是按顺序第一点、第二点、第三点这样的线性组织方式组织, 这种笔记形式往往会出现一种尴尬的情景:如果学生专注于做笔记,听课思维就会暂时间断甚至中止,尤其是教师在讲重难点时,学生思维跟不上,理解上就会出现偏差。并且笔记虽然清晰整洁,却不完整,相互之间也没有关联、没有重点,成了机械复制,不利于以后的复习;如果学生只是积极思考,不记笔记,就会出现知识网络体系残缺不全,没有系统,也不利于今后的复习。采用思维导图记笔记,可以用线条、图形及简单的短语和单词,将老师讲解的一些重点核心内容按相互之间的联系, 顺应学生大脑的思维方式连接起来,形成清晰的思维链条。

这样学生可以迅速地记笔记,将大脑解放出来,轻松顺着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学节奏积极思维,甚至可以联想教师没想到的知识点,积极发言,促进课堂生成教育。这不但有效解决了学生课堂上记笔记和积极思维之间的矛盾, 还能在以后复习时,通过思维导图重现课堂讲解的具体顺序,重难点突出,层次清晰自然。复习过程中闪现的思维火花及新的有效信息还能在原有的思维导图中添加补充,学习的效果自然得到提高。

4.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进行研究性学习 。

在教育过程中, 思维导图可以通过颜色丰富的图形及链接展示动态生理过程等方式引发学生思考,在表现形式上吸引学生注意力, 使他们迅速在不同思维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甚至产生思维的跳跃,将原本不可能联系起来的东西进行创造性的连接,无形中锻炼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所以长期进行思维导图式训练,能有效开发学生的大脑潜力,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创造力、想象力和记忆力。

利用思维导图工具引导学生写研究性课题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思维导图为主线,让学生在协作交流中完成研究性课题构思的全部环节,在此过程中教师扮演指导者、评价者和学生的求助者的角色,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地位。

四、实际操作中需注意的问题

1.做好课前准备和方法学习。

教师需熟练掌握思维导图,用思维导图进行备课;探索最有利于实现思维导图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 调查学生的学习方法及要求, 确定思维导图教学的重难点及针对性; 有条件的,可以教学生学会画思维导图;扩展思维导图的用途;在地理堂上熟练运用思维导图,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此外,教师也可利用相关软件制作思维导图。

2.注意创设真实的情境 。

思维导图是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 它强调把学习融入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让学习者通过合作真正解决问题,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尽可能地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使其在真实的情境中获得认知与实践经验。

3.注重教学的互动 。

传统教学模式是教师一个人讲,学生听,即使学生讲,也大多是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局限于教师划定的圈内。而在思维导图教学中, 教学活动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对话关系,即知识是在教学双方对问题的探讨中不断生成的。因此在思维导图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采取互动式,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打破传统的一言堂,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天赋。教师作为学习背景材料的提供者、情境的创设者和对话教学的引导者,使学生在共同学习中分享经验、体验成功、开阔视野。师生间比较自由地交流和沟通,可以让学生有更大的发挥自我的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各自的学习计划,从而做出合理安排。

五、结语

7.七年级(上)期中数学教学反思 篇七

本学期我班级学生发扬了互相帮忙,通力合作的精神。组织加强班等课外训练辅导,较好地按要求完成了教学任务。

从上半学期反馈情况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主要问题:

1、学生对所学知识未能完全的了解,考试时出现知识盲点;

2、对要求掌握的数学思想不能很好的理解;

3、运算能力有待加强,特别是去括号时的符号问题,乘法分配律的漏乘现象严重,运算法则不够熟练。

4、数学思想、识图能力有待加强;

5、答题的规范性需要加强。

建议在今后的教学中:

(1)立足教材,钻研教学大纲的要求;试卷中较多题目是根据课本的题目改编而来,从学生的考试情况来看课本的题目掌握不理想,这说明在平时的教学中对书本的重视不够,过多地追求课外题目的训练,但忽略学生实实在在地理解课本知识,提高思维能力。课堂上尽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多机会给学生展示,表演,讲题,把思路和方法讲出来,使学生更清淅地理 解题目,提升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多点让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加强例题示范教学,培养学生解题书写表达。

(4)多一些数学方法、数学思想的渗透,少一些知识的生搬硬套。

(5)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课堂上系统地对数学知识进行整理、归纳、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纵向、横向知识链,从知识的联系和整体上把握基础知识。

(6)针对学生的两极分化,加强课外作业布置的针对性。让每个学生课外有适合的作业做,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提高课外学习的效率,减轻学生课外作业的负担。正确看待学生学习数学的差异,克服两极分化。数学课堂上多考虑、关照中下生,让他们在数学课堂上听得进,肯用手。

8.七年级数学上学期教学计划 篇八

全书内容(含各章复习)与课时安排

第1章“走进数学世界”--------------4课时

第2章“有理数”-------------------23课时

第3章“整式的加减”---------------14课时

第4章“图形的初步认识”-----------17课时

第5章“数据的收集与表示”----------8课时

课题学习

二、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 走进数学世界

1.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懂得数学的价值,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2.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

3.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定的兴趣,初步获得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4.使学生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养成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习惯.

5.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初步获得对数学良好的感性认识,初步体验到什么是“做数学”.

第二单元 有理数

1.使学生体会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并能用有理数表示.

2.能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并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

3.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绝对值符号内不含字母).

4.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5.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法和乘方的运算法则,能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法、乘方运算和简单的混合运算.

6.会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简单运算.

7.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并能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8.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9.了解近似数和有效数字的有关概念,能对较大的数字信息作合理的解释和推断.

第三单元 整式的加减

1. 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掌握用字母表示数,让学生在探索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过程中,建立符号意识.

2.了解代数式的概念,会列出代数式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掌握代数式的书写注意事项.

3. 通过用字母表示数、列代数式和求代数式的值,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中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和事物的特殊与一般性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数学表达能力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4.了解代数式的值的概念,会求代数式的值.

5.了解单项式、多项式、整式的概念,弄清它们与代数式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6.掌握整式、单项式及其系数与次数、多项式的次数、项与项数的概念,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会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个字母升幂排列或降幂排列.

9.七年级数学上思维导图 篇九

关键词:思维导图,数学复习,实践

引言

传统的笔记模式一般都是文字, 而思维导图是一种比传统笔记模式更创新的新型笔记模式, 它可以是示图、也可以是表格。利用符号、图形、关键词等因素图文结合是思维导图最大的优势, 它不仅能够利用它自身的特点, 将中心主题最大化方便学生记忆, 还能在所有领域广泛利用。自从思维导图发明以来, 全世界有非常多的人使用它帮助自己的学习、生活或工作甚至娱乐。在我国教育部门, 思维导图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我国很多学校都希望将思维导图运用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 也都在向这一方面努力。

1.思维导图在数学复习课中的作用

1.1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性

传统的教学方式都是老师只管讲授, 学生只管听课, 数学复习课中, 老师也直接代替学生进行知识梳理, 学生在课堂上没有作用只是听众, 也就导致他们不会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思维导图结合了图形符号和文字,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进行思维整理, 让他们自主构建知识结构。若在数学复习课程中加入思维导图, 可以制造一个轻松、个性、丰富的数学学习课堂。

1.2 加强师生间的互动

在传统的数学复习课中, 学生对自己的知识掌握不是很有把握, 所以老师在评价学生学习时, 教师应当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 然后着手教学工作, 在复习的时候, 让学生开展互评和自评, 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还可以通过绘制知识思维导购图, 从而找出教学中的重难点, 对学生进行问题解答, 由此可见思维导图对教学解答问题指导了方向, 找到疑难题解决的方法, 对学生的思维思考能力有很大的提升。

1.3 转变学生的学习模式

老师对知识进行梳理讲解, 学生只负责听是传统的学生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模式只会使学生对学习越来越无所谓, 缺乏对学习的自主性。而在数学复习课中加入思维导图, 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将自己学到的知识联系起来。从传统的学习模式到需要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变成思维导图, 这种学习模式的改变会对学生产生很好的影响。在学习方式的转变过程中,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堂上的问题独立思考, 最大程度的发挥出自己的能力, 所以构建思维导图在数学复习课堂上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2.思维导图在数学复习课中的实际运用

2.1 师生共同构建思维导图

在数学复习课程中, 老师首先会让学生明确复习的主题, 回顾相关的知识内容, 保证学生能够将自己脑中的知识点串联起来构建思维导图。例如小学一年级的复习课程可以将计算的基本规则、运算定律和思路最简化形成简短的文字、图形或符号, 再将这些文字、图形和符号串联起来构建思维导图, 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用思维导图清晰的表示出来。老师可以帮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将各个分支的知识点丰富起来, 也可以激励其他同学对每个分支知识点的内容进行补充或提出内心的质疑。在师生共同构建思维导图的过程中, 学生可以互帮互助, 学习到许多知识。而老师在这过程中有着很重要的领导作用, 引导学生完善每个分支的内容后, 还要引导学生发现各个分支之间的联系, 才能用线标出所有知识点的链接。

2.2 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复习内容整理

大部分小学生对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记忆都比较混乱, 因年龄的原因, 小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比较弱, 导致在数学复习课堂上跨度越大小学生的知识盲点就越多。这不仅会降低数学复习课的效率, 还会严重影响到复习的效果。但要是在数学复习课程中加入思维导图, 就能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将所有知识点链接起来, 让学生能够更加清晰的看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产生深刻的印象。

2.3 利用思维导图建立错题集

对于小学生来说, 制作错题集是非常有必要的, 但目前的小学生很少能养成制作错题集的良好习惯。因此小学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采集日常作业、考试中的错题, 并且帮助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制作成错题集。错题集的制作过程中还要注意分类, 将相同知识点或相同题型的错题集中起来整理, 提高错题集的利用效率。但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的原因, 对于错题的集中整理并不感兴趣, 没有制作错题集的积极性, 无法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老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让学生对制作错题集感兴趣, 使他们能够自主的进行错题整理和分类, 然后直接构建思维导图。在对错题的整理分类过程中, 老师还要提醒学生注意清楚分析错题的知识点, 避免将容易混淆知识点的错题整理到一起, 影响思维导图的构建。只有利用思维导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才能让学生自主的制作错题集, 从小学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结语

思维导图在各个领域的广泛使用已经使其成为一种流行趋势, 在小学数学复习课程当中, 我们应当在小学数学复习课程中灵活的运用思维导图, 将复习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 使学生能够清晰的理解所有知识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制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使学生不会感到枯燥乏味。新型的思维导图教学模式能够有效的提高数学复习效果, 在数学复习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沈喜瑞.“生本”走进数学课堂,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小学二年级一节数学复习[J].考试周刊, 2016 (13)

10.七年级数学上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篇十

通过本学期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负数、有理数、数轴、乘方、科学记数法、整式、一元二次方程等概念;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运算性质和法则,整式的运算,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并能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初步建立空间概念,认识简单的几何图形,掌握线段和角的比较方法,能进行一些简单的逻辑推理;通过本学期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奋斗的目标。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包括有理数、整式的加减、一元一次方程、图形认识初步。

第一章有理数

1、通过实际例子,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会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

2、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绝对值符号内不含字母),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通过上述内容的学习,体会从数与形两方面考虑问题的方法。

3、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并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4、理解乘方的意义,会进行乘方的运算及简单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为主)。通过实例进一步感受大数,并能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了解近似数与有效数字的概念。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1、理解并掌握单项式、多项式、整式等等概念,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理解同类项概念,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掌握去括号时符号的变化规律,能正确地进行同类项的合并和去括号。在准确判断、正确合并同类项的基础上,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3、理解整式中的字母表示数,整式的加减运算建立在数的运算基础上;理解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的依据是分配律;理解为的运算律和运算性质在整式的加减运算中仍然成立。

4、能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列出整式表示。体会用字母表示数后,从算术到代数的进步。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1、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方程”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认识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

2、通过观察、归纳得出等式的性质,能利用它们探究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3、了解解方程的基本目标(使方程逐步转化为x=a的形式),熟悉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体会解法中蕴涵的化归思想。

4、能够“找出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数和未知数,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设未知数,列出方程表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体会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

5、通过探究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进一步体会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

1、通过大量的实例,体验、感受和认识以生活中的事物为原型的几何图形,认识一些简单几何体(长方体、正方体、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球等)的基本特征,能识别这些几何体,初步了解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概念的方法,以及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关系。

2、能画出从不同方向看一些基本几何体(直棱柱、圆柱、圆锥、球)以及它们的简单组合得到的平面图形;了解直棱柱、圆柱、圆锥的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想象和制作立体模型;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在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相互转换的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

3、进一步认识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掌握它们的表示方法;结合实例,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理解两点之间的距离的含义;会比较线段的大小,理解线段的和差及线段的中点的概念,会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4、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角,理解角的两种描述方法,掌握角的表示方法;会比较角的大小,能估计一个角的大小,会计算角度的和与差,认识度、分、秒,并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了解角的平分线的概念,了解余角和补角的概念,知道“等角的补角相等”“等角的余角相等”的性质质,会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尺规作图)。

5、逐步掌握学过的几何图形的表示方法,能根据语句画出相应的图形,会用语句描述简单的图。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数学教学,该班共有学生36人。从毕业成绩来看,90分以上的只有3人,大部分学生的成绩在60~85分之间,还有一部分不及格的学生,由此可见,学生已经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虽不明显,但已有了这个趋势,而升入初中后,七年级学生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习容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因此要重视听法和**的的指导。学习离不开思维,善思则学得活,效率高,不善思则学得死,效果差。七年级学生常常固守小学算术中的思维定势,思路狭窄、呆滞,不利于后继学习,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法指导。学生在解题时,在书写上往往存在着条理不清、书写凌乱、逻辑混乱的问题,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学生是否掌握良好的记忆方法与其学业成绩的好坏相关,七年级学生由于正处在初级的逻辑思维阶段,识记知识时机械记忆的成份较多,理解记忆的成份较少,这就不能适应七年级教学的新要求,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记法指导。

四、教学方法设计

本学期主要采取小组合作,六步达标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合作中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相互交流的学习方法。

五、进度安排

(略)

七年级数学上学期教学工作计划范文2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期担任七年级数学,该班共有学生46人。七年级学生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习容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要重视听法的指导。学习离不开思维,善思则学得活,效率高,不善思则学得死,效果差。七年级学生常常固守小学算术中的思维定势,思路狭窄、呆滞,不利于后继学习,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法指导。学生在解题时,在书写上往往存在着条理不清、逻辑混乱的问题,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学生是否掌握良好的记忆方法与其学业成绩的好坏相关,七年级学生由于正处在初级的逻辑思维阶段,识记知识时机械记忆的成份较多,理解记忆的成份较少,这就不能适应七年级教学的新要求,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记法指导。

二、教材及课标分析

第一章《有理数》

1、本章的主要内容:

对正、负数的认识;有理数的概念及分类;相反数与绝对值的概念及求法;数轴的概念、画法及其与相反数与绝对值的关系;比较两个有理

数大小的方法;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运算法则及相关运算律;科学计数法、近似数、有效数字的概念及求法。

重点: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运算

难点: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对结果符号的确定及对科学计数法、有效数字的理解。

2、本章的地位及作用:

本章的知识是本册教材乃至整个初中数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它一方面是算术到代数的过渡,另一方面是学好初中数学及与之相关学科的关键,尤其有理数的运算在整个数学及相关学科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可以说这一章内容是构建“数学大厦”的地基。

3、本章涉及到的主要数学思想及方法:

a、分类讨论的思想:主要体现在有理数的分类及绝对值一节课的教学中。

b、数形结合的思想:主要体现在数轴一节课的学习上,用数字表示数轴(图形)的形态,反过来用数轴(图形)反映数字的具体意义,达到数字与图形微观与宏观的统一,具体与抽象的结合,即用数说明图形的形象,用图形说明数字的具体,尤其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理解相反数与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更是形象直观。

c、化归转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有理数的减法转化为有理数的加法,有理数的乘法转化为有理数的除法。

d、类比法:对于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运算可类比小学学过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等内容学习,总的来说计算方法不变,只是把数字的范围扩大了,增加了负数。在学习过程中要时时考虑符号问题。用类比的方法去学习会对新知识有“似曾相识”之感,不会觉得陌生,学起来自然会轻松的多。

4、教法建议(仅供参考)

a、在学完数轴一节课后,把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补充进来,提前讲解,在讲完绝对值后,在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这样做既可以体会到数轴的用途,也可以避免两种方法放在一起给学生造成的混乱,而利用绝对值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写法上学生一般情况下掌握不好,这样可以着重训练学生的写法,分散难点。

b、注重联系实际:这本教材的编排更注重了知识来源于生活,反过来又应用到生活中去的思想。充分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人人都学有用的数学的理念。因此,在每课的“创设情境”这一环节中,要充分注意这一点,充分利用生活实例引入新知识,使学生充分体现到学好数学是有用的,因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c、对于绝对值一课的教法建议:对于绝对值的代数意义的理解,学生往往感到困难,教者可以告诉学生:两棍中间夹着一个人(整体),当它是正数和零时,两棍一扒拉,直接走出来,当它是负数时,两棍一扒拉,拄着拐棍走出来,比较形象,使学生容易理解,在《整式的加减》一章中,才可以顺利去掉绝对值符号,进行化简。

d、注重本章的选学内容:一个是第6页的“用正负数表示加工允许误差”,另一个是第40页的“翻牌游戏中的数学定到理”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1、本章的主要内容:

列代数式,单项式及其有关概念,多项式及其有关概念,去括号法则,整式的加减,合并同类项,求代数式的值。

重点:去括号,合并同类项。

难点:对单项式系数,次数,多项式次数的理解与应用。

2、本章的地位及作用:

整式是简单代数式的一种形式,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要用整式表示有关的量,体现了变量与常量之间的关系,加深了对数的理解。本章中列代数式,去括号及合并同类项是后面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求代数式的值在中考命题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3、本章涉及到的主要数学思想及方法:

a、整体数思想:主要体现在式子的化简求值问题中,有些题目采用整体代人的解题策略,可使计算简便。有些题目只有从整体考虑才能解决问题。例如:已知:a-b=-3,c+d=2,求(b+c)-(a-d)的值

b、从“特殊到一般”,又从“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这主要体现在本章的习题中,都是根据实际问题列出式子,然后再根据具体数值求式子的值中。

c、对比思想:本章出现了单项式,多项式,同类项等概念,为了正确掌握这些概念,可在比较辨析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4、教法建议(仅供参考)

a、在讲多项式一节的内容中,增加多项式的升(降)幂排列的内容,为下一节对合并同类项的结果的整理提前做好准备。

b、注重本章的数学活动:第43页的数学活动,我认为很有价值,有一定的趣味性,也有较强的探索性,对于学生思维逻辑性的培养是很有价值的,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学习。

c、本章概念较多,应使学生首先牢记概念,在解决问题时,才能有意识地联系这些概念,以此为依据完成相关题目。

d、在求多项式的值的相关题目中,注意解题格式的要求,学生初次接触,往往不注意解题格式的写法。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1、本章的主要内容:

列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解法,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

重点:列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难点:解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和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本章的地位及作用:

一元一次方程是数学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是学习其它方程的基础,而且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程思想,利用方程思想可以使许多实际问题变得直接易懂,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更深刻地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3、本章涉及到的主要数学思想及方法:

a、转化思想:主要体现在利用方程的同解原理,将复杂的方程转化为简单的方程,直至求出它的解。

b、整体思想:例如:解方程3/2(3x+1)—1/2(3x+1)=5运用整体思想可以使解题步骤简捷,思路清晰。

c、数学建模思想:它是在对问题深入地思考、分析、抽象的基础上,用数学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本章中的列方程解应用题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思想。

d、数形结合思想:这主要体现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尤其是对行程问题的分析解决中。

4、教法建议(仅供参考)

a、本册教材为了更好地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讲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时,都是先通过一道生活实际问题引入的,然后探讨方程的解法,我的建议是,对于引例的讲解,可以先用算术法,大部分学生习惯这种解法,再引导学生用方程的方法,从而使学生逐步认识到代数方法的优越性。在列出方程后,引导学生探讨完方程的每一步骤后,熟练了应用这一步骤解方程后,在开始下一步骤的学习。

b、注重几种基本题型的应用题:商品利润问题,储蓄问题,行程问题,行船问题,工程问题,调配问题,比例分配问题,数字问题,等积变形问题。这是一些经典题型。同时注意一些图表型应用题,阅读理解型等新颖的应用题。

c、关注教材第95页的实验与探究:无限循环小数化分数,使学生意识到可以利用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将无限循环小数化分数,进一步体会方程的应用。

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

1、本章的主要内容、地位及作用:

本章主要介绍了多姿多彩的图形(立体图形、平面图形),以及最基本的图形——点、线、角等,并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结合丰富的实例,探索“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点间线段最短”的性质,认识角以及角的表示方法,角的度量,角的画法,角的比较及余角,补角等,探索了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及线段中点。本章中的直线,射线,线段以及角等,都是我们认识复杂图形的基础,因此,本章在初中数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1)角的比较与度量。

(2)余角、补角的概念和性质。

(3)直线、射线、线段和角的概念和性质

教学难点:(1)用几何语言正确表达概念和性质。

(2)空间观念的建立。

3、本章涉及到的主要数学思想及方法:

a、分类讨论思想:本章经常遇到直线上的点点位置不确定的问题,或者从公共端点出发的一条射线在角内或角外的不确定问题,这时往往需要用分类讨论思想来解决。

b、方程的思想:在涉及线段和角度的计算中,把线段的长度或角的度数设为一个未知数,并根据所求线段或角与与其他线段或角之间的关系列方程求解,能清楚简捷地表示出几何图形中的数量关系,是解决几何计算题的一种重要方法。

c、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依靠图形寻找规律的习题中。

4、教法建议(仅供参考)

a、在讲“几何图形”一节中,注意利用实物和几何模型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认真观察、想象、思考加强对图形的直观认识和感受,从中抽象出几何图形,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

b、在讲立体图形平面展开图中,我建议最好让学生准备好粉笔盒等其它实物,亲自动手操作,全班集体归纳总结出正方体的11种平面展开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锻炼学生不用动手折叠,就能通过观察展开图,想象出立体图形的形状的能力。

c、在讲“直线、射线、线段”一节中,注重培养学生依据几何语言画图的能力,注意补充一部分“根据语句画出图形”的习题。

d、在涉及有关线段角的计算题时,大部分学生不是求不出结果,利用小学学的算术方法往往能给出答案。但不能很好地写出解题过程。因此对于这部分内容要逐步训练学生的简单说理能力。

三、进度安排

(略)

七年级数学上学期教学工作计划范文3

七年级数学是初中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学期的教学,要使学生学会适应日常生活,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须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良好个性品质及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一、学情分析:

本人执教的七(3)、(4)两个班共85人,根据分班考试的情况来分析学生的数学成绩并不理想,总体的水平一般,尖子生少、低分的学生较多,而且学习欠缺勤奋,学习的自觉性不高。七年级学生往往延用小学的学习方法,死记硬背,这样既没读懂弄透,又使其自学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得不到很好的训练,要重视对学生的读法指导。七年级学生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习容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要重视听法的指导。学习离不开思维,善思则学得活,效率高,不善思则学得死,效果差。七年级学生常常固守小学算术中的思维定势,思路狭窄、呆滞,不利于后继学习,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法指导。学生在解题时,在书写上往往存在着条理不清、逻辑混乱的问题,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学生是否掌握良好的记忆方法与其学业成绩的好坏相关,初一学生由于正处在初级的逻辑思维阶段,识记知识时机械记忆的成份较多,理解记忆的成份较少,这就不能适应初一教学的新要求,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记法指导。学生大多存在学习粗心,作业马虎,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和信心的整体弱点,学习习惯差。

在知识结构上:

学生在小学已学过的四则混合运算,相应的较为简单的应用题,对图形、图形的面积、体积,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上有了初步的认识,无论是代数的知识,图形的知识都有待于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这就是初中的内容,本学期将要学习有关代数的初步知识,对图形的进一步认识;

在数学的思维上:

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逻辑抽象思维的转变期,这期间,结合教学,让学生适当思考部分有利于思维的题目,无疑是对学生终身有用的;另一方面关注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活跃性和敏感性。

在学习习惯上:

部分小学的不良习惯要得到纠正,良好的习惯要得到巩固,如独立思考,认真进行总结,及时改正作业等,都应得到强化。

一般来说,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是感兴趣的,但仍有部分学生对数学信心不足,因此开学初要给学生树信心;对于小学升入初中,学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刚开始起点宜低,讲解宜慢,使学生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

根据上述情况本期的工作重点将扭转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抓优扶差,同时强调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反对死记硬背,以推动数学教学中学生素质的培养。

二、教材情况分析:

(一)本学期教学目标

本期教材知识内容为“基本的几何图形”、“有理数”、“有理数的运算”、“数据的收集与简单统计图”、“代数式与函数的初步认识”、“整式的加减”、“数值估算”、“一元一次方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通过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符号的过程,认识有理数和代数式,掌握必要的有理数和代数式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能运用有理数,代数式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能运用有理数的代数式来进行描述;了解开方和乘方是互为逆运算,知道实数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会解一元一次方程,能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学生在经历物体和图形的初步认识过程中,掌握基本的识图与作图技能,认识最基本的图形——点和线,进而认识角、相交线和平行线,掌握与此相关的基本推理技能;学生通过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做出判断并进行交流活动的全过程,体会数据的作用,掌握基本的数据处理技能,形成对统计与概率的初步认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学会能对具体情境中较大的数字信息做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能用有理数、代数式刻划事物间的相互关系。②学生通过在探索图形(点、线、角、相交线、平行线)的性质、图形的变换以及平面图形与窨几何体的相互转换(三视图、展开图)等到活动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能在说理的推证过程中,体会证明的必要性,发展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③学生能在数据的收集与表示中,学会收集、选择、处理数学信息,做出合理的推断或大胆的猜测,并能用实例进行检验,从而增加可信度或否定。④学会能结合生活实际的具体情境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⑤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效地解决问题,尝试对比评价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并学会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⑥学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学习,养成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学生通过初步认识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乐于接触生活环境中的数学信息,愿意参与数学话题的研讨,从中懂得数学的价值,形成用数学的意识。②学会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勇于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克服困难并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③学生通过学习,体验到数学中的有理数、代数式和几何图形是有效地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认识到这些数学知识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从而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的作用。④初步认识到数学活动是一个充满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断可以获得数学猜想的探索过程,体验到数学活动充满着创造性,感受证明的必要性、证明过程的严谨性和结论的确定性。⑤学会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学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能虚心听取、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从而学会在交流中提高自己,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⑥通过阅读学习,了解我国数学家在数学上的杰出贡献,从而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增强爱国主义。

上述三维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它们是相互联系的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情感与态度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否则它们的实现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有理数的概念、分类及运算。

2、代数式的概念及分类。

3、对函数的初步理解与认识。

4、整式的加减运算。

5、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求解过程。

三、教科研课题:

课题名称:怎样学好数学?

研究步骤:1、研讨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2、老师认真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研究怎样教的问题。

3、探讨让学生怎样学习数学及学习的方法。

4、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具体措施:首先是全体数学老师共同研究,然后老师与学生相互交流,同时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展开讨论具体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进度表

(略)

七年级数学上学期教学工作计划范文4

一、指导思想:

深化教学改革,以促使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为出发点,课堂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活动为主线,创新为主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充分体现“新课程、新标准、新教法”坚持走“教研”之路,努力探索“减负增效”的教育教学模式,从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入手,持之以恒地开展教研活动。充分发展学生数学思维,全面提高教育教学

二、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往往延用小学的学习方法,死记硬背,这样既没读懂弄透,又使其自学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得不到很好的训练,要重视对学生的读法指导。七年级学生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习容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要重视听法的指导。学习离不开思维,善思则学得活,效率高,不善思则学得死,效果差。七年级学生常常固守小学算术中的思维定势,思路狭窄、呆滞,不利于后继学习,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法指导。学生在解题时,在书写上往往存在着条理不清、逻辑混乱的问题,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学生是否掌握良好的记忆方法与其学业成绩的好坏相关,初一学生由于正处在初级的逻辑思维阶段,识记知识时机械记忆的成份较多,理解记忆的成份较少,这就不能适应初一教学的新要求,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记法指导。

三、教材及课标分析

第一章有理数

1、通过实际例子,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会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

2、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绝对值符号内不含字母),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通过上述内容的学习,体会从数与形两方面考虑问题的方法。

3、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并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4、理解乘方的意义,会进行乘方的运算及简单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为主)。通过实例进一步感受大数,并能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了解近似数与有效数字的概念。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掌握单项式,多项式以及相关的概念。充分理解并掌握同类项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掌握整式的加减法,并能熟练运用,为下一章一元一次方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1、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方程”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认识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

2、通过观察、归纳得出等式的性质,能利用它们探究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3、了解解方程的基本目标(使方程逐步转化为x=a的形式),熟悉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体会解法中蕴涵的化归思想。

4、能够“找出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数和未知数,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设未知数,列出方程表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体会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

5、通过探究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进一步体会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

1、通过大量的实例,体验、感受和认识以生活中的事物为原型的几何图形,认识一些简单几何体(长方体、正方体、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球等)的基本特征,能识别这些几何体,初步了解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概念的方法,以及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关系。

2、能画出从不同方向看一些基本几何体(直棱柱、圆柱、圆锥、球)以及它们的简单组合得到的平面图形;了解直棱柱、圆柱、圆锥的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想象和制作立体模型;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在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相互转换的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

3、进一步认识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掌握它们的表示方法;结合实例,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理解两点之间的距离的含义;会比较线段的大小,理解线段的和差及线段的中点的概念,会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4、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角,理解角的两种描述方法,掌握角的表示方法;会比较角的大小,能估计一个角的大小,会计算角度的和与差,认识度、分、秒,并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了解角的平分线的概念,了解余角和补角的概念,知道“等角的补角相等”“等角的余角相等”的性质质,会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尺规作图)。

5、逐步掌握学过的几何图形的表示方法,能根据语句画出相应的图形,会用语句描述简单的图形。

6、初步体验图形是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并能初步应用空间与图形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以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研究几何图形的意义。

7、激发学生对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通过与其他同学交流、活动,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四、具体措施

1、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落实课标理念,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主动地进行学习。

2、把握好与前两个阶段的衔接,把握好教学要求,不要随意拨高。

3、突出方程这个重点内容,将有关式的预备知识融于讨论方程的过程中;突出列方程,结合实际问题讨论解方程;通过加强探究性,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意识;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关注数学文化。

4、把握好“图形初步认识”的有关内容的要求。充分利用现实世界中的实物原型进行教学,展示丰富多彩的几何世界;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主动参与,让他们在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活中认识图形,发展空间观念;注重概念间的联系,在对比中加深理解,重视几何语言的培养和训练;利用好选学内容。

5、适当加强练习,加深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但不一味追求练习的数量。

6、搞好教学六认真,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读法指导、听法指导、思法指导、写法指导、记法指导。

五、七年级上数学教学进度安排表

(略)

七年级数学上学期教学工作计划范文5

本学期我担任初一五、六两个班的的数学教学,由于学生刚由小学升入初中,好多的习惯还不规范,学习水平参差不齐,为了能顺利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特制定教学计划如下: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知识的综合性较强。老师要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使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学第一周我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中发现少部分学生基础还可以,而大部分学生基础和能力比较差。所以一定要想方设法,鼓励他们增强信心,改变现状。在扎实基础上提高他们解题的基本技能和技巧。

二、教学计划:

(一)掌握学生心理特征,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学生由小学进入中学,心理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开始要求“独立自主”,但学生环境的更换并不等于他们已经具备了中学生的诸多能力。因此对学习道路上的困难估计不足。鉴于这些心理特征,教师必须十分重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目的地时时地向学生介绍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还要想办法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活离开数学知识将无法进行。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直接兴趣,数学第一章内容的正确把握能较好地做到这些。

(二)努力提高课堂45分钟效率

(1)在教师这方面,首先做到认真备课,认真备学生,认真备教法,对所讲知识的每一环节的过渡都要精心设计。给学生出示的问题也要有层次,有梯度,哪些是独立完成的,哪些是小组合作完成的,同时作业也要分层次进行,使优生吃饱,差生吃好。

(2)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初一的数学是培养学生运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中着重对学生进行上述几方面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尽可能地把学生的潜能全部挖掘出来。

(三)加强对学生学法指导

进入中学,有些学生纵然很努力,成绩依旧上不去,这说明中学阶段学习方法问题已成为突出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知识的内存规律,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以逐步提高分析、判断、综合、归纳的解题能力,我要求学生养成先复习,后做作业的好习惯。课后注意及时复习巩固以及经常复习巩固,能使学过的知识达到永久记忆,遗忘缓慢。

三、加强集体备课:

与本组的其他教师加强集体备课,突显集体的优势,作到进度统一、作业统一、重难点的处理统一,多学习其他教师的长处,加强课堂效率的高效建设。

【七年级数学上学期教学工作计划范文】相关文章:

1.上学期七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2.七年级数学上学期教学反思

3.七年级数学上学期的教学反思

4.上学期七年级数学教学计划范文

5.七年级数学上学期的教学反思范文

6.七年级数学上学期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7.上学期教学教务工作计划

8.上学期教学教研工作计划

11.关于思维导图在教学上的优势 篇十一

第二、查阅笔记的过程中,因为不必在不需要的词汇里面寻找关键词可以节省时间,总共节约90%的时间。因在笔记中重要的关键词更为显眼,可以保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集中精力于真正的学习主题。

第三、课程中重要的关键词并列在时空之中,处在同一个笔记平面内能够改善创造力和记忆力。在关键词之间容易产生清晰合适的联想,从而促进学生的记忆力,增强其理解力.

第四、因为学习笔记使用更易于接受和记忆有视觉刺激、多重色彩、多维度的思维导图,而不是单调烦人的线性笔记,更加符合大脑的运作模式。大脑不断地利用其所有的皮层技巧,使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清醒,越来越愿意接受新事物。

12.思维导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篇十二

一、思维导图概述

思维导图是一种思维运行方式,它在运行中将一些关键节点用一些突出的符号或是图片串联起来,以此来达到理顺所学到的知识内容,实现清晰的记忆以及灵活的使用,更大程度的延长了对知识的存储时间,并提高知识内容的使用效率,使得知识能够得到延伸的运用. 其发明者东尼·博赞曾说这是一种“头脑风暴”的思维模式,力求用一些简短的提示词来完成对整个知识体系的构建. 这种思维模式, 主要是结合了人脑的记忆特点, 即对一些特征符号更容易进行记忆. 利用这种思维的运行模式可以把原有的知识体系变得更加的具有逻辑性,同时能够对人脑进行充分的刺激,使其变得更加的灵活,运转速度更快,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了人脑的潜在能力. 思维导图在实践的运用中,要求在关键节点的构建时, 要科学合理的选取适合自己的符号和图像,才能有效的发挥出这种思维方式的效能.

二、思维导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思维导图是一种高效的思维运行方式,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将思维导图结合数学的特性开展教学. 在运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时, 教师要更多的引导学生对逻辑性以及想象力方面的培养,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以此构建出属于每个不同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使得数学的学习变得科学而高效,最终提升初中数学的教学效率.

(一)运用思维导图,为学生学习数学打牢基础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让学生掌握基础性的概念和定义, 并能够深入的理解这些内容,对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只有将数学基础知识进行牢固的掌握, 才能实现对这些定理、定义的运用,这成为解决数学题目的第一步. 通过一些初中数学调研资料可知, 学生做错题目或因为有难度而放弃答题,归根到底就是学生对基础定理理解不够深刻和牢固,使得其在解题的过程中对习题没有读懂,或理解出现偏差,导致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发生.

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加强对数学的基本定理以及定义方面的教学力度, 包括教学时间以及课前准备方面. 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更多的是让学生进行死记硬背, 通过让学生抄写很多遍,或是在课堂上背诵的模式所得到的效果不佳. 而应该从思维训练的根本上入手, 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二)鼓励学生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

在数学的教学和使用中,思维能力的好坏往往对数学的学习和使用效能有着较大的影响. 在目前的教学实际当中, 初中数学的目标就是要对学生的思维和潜能进行开发. 采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以让学生能够掌握学习的方法、实现学生独立学习为根本的教学目标. 鉴于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通过介绍一些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可以通过学生在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过程中,发现自己存在的知识漏洞,然后及时采用有效的方式来改正学习的不足,逐层攻克学习的困难以取得更大进步. 与此同时, 教师在对这些难点进行解答之后,可以结合学生的特性,构建一个关键节点来让学生完善思维导图.

在开发学生思维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整理一个章节的思维导图,一个模块的思维导图以及到期末时对整本课本的思维导图. 然后让学生在课堂讲台上讲解自己的成果, 让其他学生对其进行评价, 加强学生们之间的沟通交流,让学生们得到不同于自己的思维模式,以此来扩张自己的思维能力. 在完成对思维导图的构建之后, 教师应设计一些与知识内容相匹配的题目让学生进行解答. 教师可以从读题目开始,在题目中找出关键词,从而联想出相对应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并引导学生将一些题目中经常出现的高频词汇列示到思维导图的关键节点中,以此来完成对解题的思维模式的培养,提高解题效率.

结束语

上一篇:4s店总经理工作思路下一篇:小学白衣天使的随笔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