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危机论文

2024-10-18

货币危机论文(精选9篇)

1.货币危机论文 篇一

答:(1)我国银行业在金融创新方面的做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金融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对支持经济增长、服务企业和个人的金融需求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与此同时,我国金融业发展整体水平还不高,竞争力还不强,特别是金融结构还不理想,直接融资比重过低,银行业“一业独大”,证券、保险业发展相对不足。金融市场的宽度和深度在很多方面还不能满足多层次经济主体的创业与投资需求。这一状况如果继续下去,不仅不利于提高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效率,而且不利于金融稳定。这一状况必须从多方面大力鼓励金融创新,特别是金融市场创新,才能切实加以改变。

一是金融创新要依托科技进步。科技进步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也是金融创新的源泉。人类在18世纪工业革命之前近八百年的时间内,科技进步基本停滞,经济也基本上没有增长。但从19世纪工业革命以来,由于几次大规模的科技进步,生产力获得了极大的提高,按实际值计算的全球人均收入在19世纪增长了20%,在20世纪增长了90%。特别是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对以信息处理为主的金融业而言,更是极大的促进。这一趋势已经并且还将深刻影响金融业的发展进程,对于金融产品创新、金融风险管理甚至金融行为的改变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我国金融业也要紧紧跟上科技创新的步伐,依托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切实转变增长方式。

二是要改革监管制度,优化金融创新的外部环境。金融创新固然源于金融和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有其自身规律,但外部环境对金融创新的影响也十分重要。特别是我国经济体制正处于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阶段,政府在推动金融创新方面的作用更为关键。回顾我国金融创新的历程,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我国经济处于开放初期,由于人才、技术、管理的不足,在金融产品创新方面曾走过一些弯路,发生过一些局部金融风险,客观上束缚了我们创新的思想和步伐。由于缺乏实践基础,又没有现成经验可以照搬,一个新规则的出台往往要花费很长时间,甚至始终不得出台。今后对那些在国际范围内较为成熟的产品,对那些具有较强风险控制能力的机构投资者,不一定采取先建规则再实践的“正面清单”做法,可采取先实践后完善规则的“负面清单”的做法,也就是说未经法律明确禁止的业务品种,均可以开发。

三是在金融产品创新过程中要注意合理定位。一是注意区分产品的使用对象是机构投资者还是居民个人。机构投资者一般具有较强的分析判断和风险控制能力,因此定位于机构投资者的产品创新可先行一步。面向个人的金融产品在准入方面应更为谨慎,在信息披露和监管方面的要求应更为严格。很多产品在开发顺序上都可以先机构、后个人,个人也可通过机构间接投资。即使是个人客户,其资产和风险控制能力现在也有很大差异,有些产品可针对个人,但要设置较高的起点,主要针对所谓的“高端客户”,但对于投资门槛较低、面向普通个人的产品,在推出时就应比较慎重。二是注意区分产品的风险特点。对于包括衍生产品在内的对定价和风险控制能力要求较高的结构复杂的产品,推出时应比较谨慎,但对于一般性国际上已运行多年的成熟产品,比如企业债券等,就应更为大胆地积极推进。三是要注意区分金融产品背后的法律性质。长期以来,由于银行主导我国金融服务,久而久之容易形成一种错觉,好像只要是在银行柜台买到的金融产品,都是与存款一样要保证兑付的,客户可以不承担风险。事实上,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大量的金融产品在形式上可能通过银行柜台出售,但实质上其背后的法律性质很多已不是债务类的存款产品,而是应由客户自担风险的委托、信托类的产品,或是物权类的股票等产品。搞清金融产品的法律性质,不仅有助于分清买卖双方(金融机构和客户)的权利和义务,而且有助于依照其法律性质制定统一的监管标准,实施更为有效的功能监管。

四是要找准金融创新的重点。面对日新月异、层出不穷的金融创新,我们不可能齐头并进,全盘吸收,而是要在尊重市场发展内在规律的基础上,从我国经济金融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把握金融创新的顺序和重点。就总体而言,今后一段时期我国金融创新的重点应围绕发展金融市场,特别是服务于企业直接融资需求的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展开。其中的一个重点是企业(公司)债券市场。要通过培养大批合格的机构投资者,发展多层次的债券市场,增加企业债券的投资主体和交易的流动性。要在规范的信息披露和信用评级基础上,逐步创造条件以核准制取代目前的行政审批制。另一个重点是多层次的股票市场。我国现阶段的股份公司数量太少,能发股票的股份公司数量更少,发了股票能够流通的更是少之又少。这一状况既与我国的股票市场发展阶段有关,而且可能也与公司制度有关。我作过一个比较,我国设立股份公司的出资门槛是1000万人民币,欧洲国家一般是10-50万美元,我国台湾除汽车制造等少数资本密集行业外,一般是300万台币,相当于70万人民币。股份公司设立的门槛过高,自然能发股票融资的公司就少,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就不能通过发股票直接融资。并且现在的股票市场只有交易所这样的场内市场,缺乏多层次的场外市场,即使发了股票也没有流动性。类似股票市场、公司债券市场的问题还有不少,这些都是最基础的金融市场,应该成为我国金融创新的重点。

五是金融创新要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的作用。在全部金融机构总资产中,商业银行占了85%以上。在我国商业银行主导融资媒介的状况下,如果不想办法发挥商业银行的积极性、主动性,金融结构的优化就会比较慢,并使风险逐步累积。为此要在政策上鼓励商业银行提供更多的直接融资产品,要使储蓄者感觉到直接融资产品在不少方面比储蓄产品更有吸引力。在监管政策上也有运作的余地。比如当我们严格按照巴塞尔协议对资本充足率进行要求时,银行吸收存款再放贷必然增加其风险资产的数量,这就意味着银行要有更多的资本金。当银行没有补充充裕的资本金时,就会考虑少用存贷款产品,多运用客户自担风险的金融产品。再比如在组织结构的安排上,借助于金融控股公司的形式,也可将一些涉及直接金融的产品和服务以子公司的形式独立出来,比如银行以设立基金管理公司的形式提供直接融资产品就是一个例子。这样做既可发挥银行的力量去发展直接融资,也可避免风险的传递。今后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金融控股公司将逐渐成为推动金融创新的一个重要形式。

六是要注意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国际经验表明,征信、评级、会计、法律等中介服务,是推动金融创新不可或缺的必要环节。随着我国行政审批和监管制度的改革,中介服务的作用将更为突出。为此要修改和国际会计、法律准则不相适应的标准,规范信息披露,大力发展征信和信用评级等中介服务。发展和规范中介服务,要两条腿走路。既要下大力培育国内的中介服务机构,也要以多种形式引进国外的中介服务和机构,以此尽快推动我国中介服务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2006年11月,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过渡期就要结束,外资金融机构的全面进入,既会给我们带来先进的金融产品管理技术和经验,也会给中资机构的金融创新带来更强的紧迫性。面对这一形势,我们惟有在遵循市场发展内在规律的基础上,抓住机遇,才能不断优化我国的金融结构,全面提升我国金融业的综合竞争力。在这方面,我国金融业任重而道远。

我国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在金融创新方面主要存在差距:

一、国有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竞争的劣势

(一)国有商业银行在内部控制及管理方面的劣势

1.国有商业银行体制灵活性较差。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还未成为真正的商业银行。虽然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已经有三家进行了改革,变成股份制商业银行,但仍然是由国有公司控股,所以,在经营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来自许多方面的干扰,还必须兼顾银行的商业利益和国家的政策,在业务上常常被要求更多的为国家政策服务。其灵活程度与外资银行相比有很大差距。外资银行都是股份制商业银行,运作基本上不受政府的干预,完全以利润为中心,十分适应灵活多变的市场经济。在我国注册的外资银行大都是一些国际性的大型跨国银行,管理相当规范,完全按照国际商业惯例运作,非常有效率。

2.国有商业银行的管理模式及经营方式存在局限性。国有商业银行采取分业经营方式,一直局限在存、贷、汇传统业务上。在全球银行业已形成统一的综合化、全能化趋势的背景下,面临国际全能银行的挑战,国有商业银行分业经营条件下所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种类、水平与外资银行相距太远,根本无法与外资银行竞争。外资银行的管理模式通常采用金融集团的形式,经营方式则多数采取混业之中的分业经营,经营范围不仅涵盖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而且还从事信托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共同基金业务和保险业务,既可以从事货币市场业务,也可以从事商业票据贴现和资本市场业务。经营业务非常广泛。

3.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员工数庞大(每家银行最少15万人,最多60万人)。成本支出庞大,效率低,人均创造价值少,常常人浮于事。外资银行有很完善的激励措施及管理措施。所以,相比而言外资银行人均贡献值很高。与中国银行资产规模相当的汇丰银行只有3万多人,花旗银行、德意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人均创造利润为5万多美元。

4.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服务手段相对落后,科技化程度较低,各种软硬件设施配备不够,自动化水平较低,柜面压力依然较大,银行卡、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的功能比较单一,创收能力不足,深层次的服务项目远远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外资银行的服务手段电子化水平较高,软硬件设备、支付应用系统及管理信息系统先进,网络技术在金融系统得到广泛运用,大大地降低了经营成本。

5.从资本充足率来看,截至2005年12月31日,建设银行资本充足率达到13.57%,较上年提高2.28个百分点,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也都超过8%。资本充足率的高低代表着商业银行应付金融风险能力的高低。资本金的多少,决定了银行的实力和支付、清偿能力,它不仅可以保证银行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行,而且可以应付偶发性的资金短缺,从而维护存款人的正当利益和公众对银行的信任。由于《巴塞尔协议》明确规定了资本充足率要达到8%。所以,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补充,使国有商行的资本充足率不断提高,逐渐接近外资银行的水平。外资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较国有商业银行偏高,花旗、汇丰控股等都超过11.5%。在国际上资本充足率对一家银行的国际活动、国际地位有很大影响,国际评级机构也把资本充足率作为银行评级的重要尺度,所以,单从这方面来说外资银行的国际竞争力要高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

(二)国有商业银行在经营能力及投资收益方面的劣势

1.在不良资产方面,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率远远高于外资银行。虽然近几年国家一直在帮助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剥离不良资产,但至今还有1.17万亿的不良资产,不良资产率仍为7.6%,还是高于国际不良资产率。巨额的不良资产使得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步履艰难,阻碍了银行的正常发展,阻碍了参与国际竞争。如果不及时处理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国有商业银行便会面临严重困难。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育和客户风险意识的加强,客户将会越来越关注银行的资产状况。因此,不良资产状况对商业银行竞争力有很大的影响。外资银行由于是完全以利润为中心,受政府干涉少,长期以来形成了非常先进的风险管理系统,有着良好的风险控制能力,不良资产率很低。很低的不良资产率使其可以在越来越激烈的中外银行竞争中轻装上阵,大大提高了竞争力。

2.从银行的规模实力和经营业务来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的差距明显。单纯的规模并不能构成优势,只有建立在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和灵活经营机制基础上的规模才构成优势。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仍以存贷款等传统业务为主,存贷款差是其主要来源,中间业务大多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品种相对较少,即使在有限的范围内,对产品的管理也不够精细,不注重效益功能,主要是从事一些操作简单、技术含量低的业务,如以代发工资为主的代收代付业务不仅占据了大量的柜面资源、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且效益很低,而一些技术含量高、投资回报高的投资业务、资金交易业务、资产证券化、投资银行业务及理财业务等则没有得到相应发展。外资银行不但资产规模大,而且规模经济效应、安全性、流动性也相应较高。外资银行依靠雄厚的资金实力、先进的管理水平,使其具有很强的国际筹资能力,筹资成本较低。近年来,风险小、成本低、利润高的中间业务已成为外资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外资银行以其强大的创新能力开发出一系列的金融产品。仅中间业务品种目前外资银行就达到1000余种,大约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现有中间业务品种的3~4倍。与之相比,在我国加入WTO前,由于金融监管的限制,外资银行对中间业务这一市场只能观望;加入WTO以后,根据市场准入原则,外资银行凭借其操作规范、管理先进的优势,加紧参与对中间业务的竞争。这方面,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明显落后,据统计,外资银行办理的出口结算业务已占我国市场份额的40%左右。我国虽有像中国银行这样资产规模较大的银行,但并未体现出规模经济效率,与其他跨国外资银行相比处于劣势。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与进入我国的大型国际性商业银行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实力差距。

3.从投资收益来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大部分收入依然来源于风险性很高的存贷业务,而风险少、收益高的中间业务所占比例很小,投资收益率很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收益率只有3%左右。外资银行大约有70%以上收入来源于中间业务,其存贷业务所占比例越来越小。外资银行的投资收益率远大于国有商业银行。花旗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为20%左右,渣打银行为14%左右。

二、国有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竞争的优势

虽然国有商业银行在内部控制及管理、经营能力和投资收益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劣势,但是,国有商业银行在资产比率、市场占有率及客户群等方面却具备外资银行所没有的良好基础。

1.国有商业银行资产比率远远高于外资银行。

从2005年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分布来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仍然占较大比例,资产比率达到55%,而外资银行仅为2%。国有商业银行雄厚的资金是外资行不能比拟的。

2.国有商业银行市场占有率具有相当优势。从市场占有率来看,国有商业银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星罗棋布、覆盖全国的机构网点,有巨大的市场占有率,可以说有了自己的品牌。在内地的各级银行,共有77 500家分支机构,是外资银行网点的152倍。仅中国工商银行在全国范围内的分支机构就超过了18 000家,从数字显示,国有商业银行仍然是市场领导者。入世以来,外资银行只在我国开设了511家分支机构,摩根大通的报告列出外资银行的市场占有率只有1.7%,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占有率为53.5%。两者相距甚远。

3.国有商业银行有庞大稳定的客户群。从客户基础来看,国有商业银行拥有广泛的客户群。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根植国内,经过长期的发展,国有商业银行已基本上形成了自己固定的客户,特别是一些大型、特大型的客户,在长期合作中,已形成了互相依赖、互相支持、密切联系的关系,这种长期共存的关系,不可能在短期内被外资银行割断。再加上国家在信誉、资金上的支持,使得国有商行在人们心中拥有很高的信用度。而且国有商行的网点普及率非常高,分布非常广泛,在全国各地拥有77 500家分支机构。如此众多的网点使国有商业银行具有很强的异地通汇能力,吸引了众多的客户,仅中国工商银行就拥有1.5亿的个人客户。外资银行进入我国时间较短,人们对外资银行的了解较少。外资银行在信誉度上就远比不上有国家支持的国有商业银行。而且由于资金、时间等方面的限制,外资银行短期内不可能在全国范围内广泛铺设经营网点,只会更多地开展网上银行业务,这就大大限制了客户范围。

(2)从我国银行监管水平角度分析;

对此次美国次级债危机,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总结。一方面,美国在住房贷款上的金融创新依然令人称道,代表着当前金融创新和发展的主流,许多前瞻性的商业银行业务值得我们学习;另一方面,此次次级债危机充分暴露了美国在金融创新中的缺陷和漏洞,这些教训值得我们总结,并防止在以后的金融创新过程中出现类似的错误。

加强宏观经济形势的评估和预测。导致美国次级债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美国房地产市场产业周期性变化。由于经济结构完全不同,一般很难直接将美国房地产市场与国内市场联系起来。但若回到经济表现支撑金融预期这一经济金融发展机理,国内房地产业也无法避免类似情况的出现。根据香港20年来的经验教训估计,由利率上升、房价波动以及偿还能力下降三大因素诱发的住房抵押贷款违约率可能超过18%,这部分违约贷款自然就成为未来几年内的银行坏账。银监会最近调查显示,国内部分省市的房贷不良率连续3年呈现上升趋势。国内商业银行应从此次次级债危机中吸取教训,重视房地产价格波动带来的潜在信用风险。

改善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理念。次级债危机直接原因在于美国金融机构的信用扩张过度。当前我国住房按揭市场和一般信贷市场也存在着信用风险过度的问题。虽然我国没有典型的住房次级贷款市场,但住房按揭贷款风险敞口并不低,截至2006年末,我国个人商业房贷余额已经达到2.27万亿元,并且该业务呈加速发展趋势。

与此同时,在当前流动性过剩和国家加大对“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宏观调控的背景下,许多商业银行盲目扩大信贷规模,其中,住房按揭贷款一直被当作优质资产而加大开发力度。在审批过程中,由于把关不严使得许多不符合条件且风险承受能力较差和信用水平较低的借款人获得银行信用支持,导致按揭市场积累了大量的虚假按揭。随着国内住房价格的不断飙升,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也越来越大,住房按揭贷款的“优质性”理应打折扣。可以认为,如果不全面检讨国内商业银行的住房按揭贷款开展模式,不改变目前商业视“住房按揭贷款为优质资产”而大上特上的形势,国内银行业迟早会面对类似美国次级债危机的系统风险冲击。

重视商业银行住房抵押贷款风险管理。虽然美国次级债危机出现后呈扩散趋势,但迄今并没有通过杠杆效应提高整体风险倍数,主要原因是美国商业银行在住房贷款方面成熟的客户细分技术和在此基础上的结构化住房信贷产品,推迟了次级债风险向一般住房贷款市场和其他信贷以及信用衍生品市场的蔓延,这对我国银行业住房按揭贷款业务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讲,国内住房按揭贷款风险隐患可能比美国次级债券风险还要高。考试大网站收集因为,美国贷款公司对贷款人的信用有一套评估程序,借款人凭其信用等级(如“次级信用”)承受不同的贷款利率。但对国内商业银行来讲,住房按揭贷款基本上不分什么信用等级,只要提交申请和一份不知真假的收入证明,信用欠佳的贷款人也能获得银行贷款。在此情况下,一旦国内房地产价格出现逆转,住房按揭贷款出现大量违约,商业银行几乎很难搞清到底哪一部分客户出了问题,如何采取补救措施。到时候,国内银行面临的危机不比现在的美国次级债危机规模小。

(3)解释何谓“次级抵押贷款”?是否属于金融创新产品;

次级抵押贷款是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在前几年美国住房市场高度繁荣时,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但随着美国住房市场大幅降温,加上利率上升,很多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借款人无法按期偿还借款,导致一些放贷机构遭受严重损失甚至破产。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引发了投资者对美国整个金融市场健康状况和经济增长前景的担忧,导致近来股市出现剧烈震荡。

属于金融创新产品。(4)解释“蝴蝶效应”,为什么会出现该效应;

蝴蝶效应(The Butterfly Effect)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这是一种混沌现象。蝴蝶在热带轻轻扇动一下翅膀,遥远的国家就可能造成一场飓风。蝴蝶效应也是系列科幻惊悚电影的名称,《蝴蝶效应 1》于2004年上映,续集《蝴蝶效应2》于2006年上映,《蝴蝶效应3》是一部前传性质的电影,于2009年上映。玛利亚·凯莉于2008年推出的新碟也以《蝴蝶效应》为名。

出现的原因:由于这种“诸多因素的交叉耦合作用机制”,才导致复杂系统的初值敏感性即蝴蝶效应,才导致复杂系统呈现混沌性行为。目前,非线性学及混沌学的研究方兴未艾,这标志人类对自然与社会现象的认识正在向更为深入复杂的阶段过渡与进化。从贬义的角度看,蝴蝶效应往往给人一种对未来行为不可预测的危机感,但从褒义的角度看,蝴蝶效应使我们有可能“慎之毫厘,得之千里”,从而可能“驾驭混沌”并能以小的代价换得未来的巨大“福果”。蝶效应用的是比喻的手法,并不是说蝴蝶引起的飓风。

“蝴蝶效应”之所以令人着迷、令人激动、发人深省,不但在于其大胆的想象力和迷人的美学色彩,更在于其深刻的科学内涵和内在的哲学魅力。混沌理论认为在混沌系统中,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我们可以用在西方流传的一首民谣对此作形象的说明。

这首民谣说:

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

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

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

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

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马蹄铁上一个钉子是否会丢失,本是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但其“长期”效应却是一个帝国存与亡的根本差别。这就是军事和政治领域中的所谓“蝴蝶效应”。有点不可思议,但是确实能够造成这样的恶果。一个明智的领导人一定要防微杜渐,看似一些极微小的事情却有可能造成集体内部的分崩离析,那时岂不是悔之晚矣?横过深谷的吊桥,常从一根细线拴个小石头开始。

举例:1998年亚洲发生的金融危机和美国曾经发生的股市风暴实际上就是经济运作中的“蝴蝶效应”;1998年太平洋上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就是大气运动引的“蝴蝶效应”。“蝴蝶效应”是混沌运动的表现形式。当我们进而考察生命现象时,既非完全周期,又非纯粹随机,它们既有“锁频”到自然界周期过程(季节、昼夜等)的一面,又保持着内在的“自治”性质。蝴蝶效应也是混沌学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它是指对初始条件敏感性的一种依赖现象:输入端微小的差别会迅速放大到输出端压倒一切的差别,好像一只蝴蝶今天在北京扇扇翅膀,可能在大气中引发一系列事件,从而导致某个月纽约一场暴风雨的发生。

(5)可以结合我国金融领域的状况深入讨论。

美国次贷危机爆,并影响与次贷有关的金融资产价格大幅下跌导致的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和流动性危机。高度市场化的金融系统相互衔接产生了特殊的风险传导路径,即低利率环境下的快速信贷扩张,加上独特的利率结构设计使得次贷市场在房价下跌和持续加息后出现偿付危机,按揭贷款的证券化和衍生工具的快速发展,加大了与次贷有关的金融资产价格下跌风险的传染性与冲击力,而金融市场国际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深化又加快了金融动荡从一国向另一国传递的速度。在这样的国际金融环境下中国也会受到影响。关键词:次贷危机 金融市场 证券化

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美国部分金融机构经营陷入困境的局面,直接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次贷危机向全球范围内扩散的速度也开始加快。为了缓解市场危机,一些国家央行通过注资、降息等手段向金融系统紧急注入流动性,一场全球范围的救赎行动正在上演。与传统金融危机不同的是,次贷危机中风险的承担者是全球化的,所造成的损失是不确定的。次贷的证券化分布以及证券化过程中的流动性问题,使得经济金融发展中最担心的不确定性通过次贷危机集中体现出来。也正是由于上述不确定性造成了次贷损失的难以计量和对市场的巨大冲击。既然如此,那么次贷危机会对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发展中经济体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1、出口增长放缓。在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出口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从经济总量上看,出口在GDP中的比重不断升高,2006年超过1/3,2007年虽然增速有所回落,仍增长了25.7%。从就业上看,外贸领域企业的就业人数超过8000万人,其中,加工贸易领域就业近4000万人。2001年以来,在所有的对外出口中,中国对美国出口比重一直保持在21%以上,出口增长速度也很快。

由于外贸对目前中国经济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美国又是中国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之一,因而美国经济放缓和全球信贷紧缩,将使我国整体外部环境趋紧。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国经济增长存在较大的下行风险,消费者信心快速下滑。尽管中国出口结构的升级和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美国需求变化对出口的影响,但事实上,中国出口增速从未与美国经济增长脱节。只要美国经济出现衰退,中国出口就有可能明显放缓。2007年第四季度的数据也显示,中国的出口增速较前三个季度下降了6个百分点,低于全年的平均水平。因此,次贷危机可能会对我国未来的出口产生不利的影响,而对出口的影响一方面会直接作用于我国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会通过减少出口导向型企业的投资需求而最终作用于整个宏观经济。

2、国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随着国内外金融市场联动性的不断增强,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的持续动荡,必将对我国国内金融市场产生消极的传导作用。一方面,会直接加剧国内金融市场的动荡;另一方面,外部市场的持续动荡会从心理层面影响经济主体对中国市场的长期预期。以2008年年初为例,部分国际知名大型金融机构不断暴露的次贷巨亏引发了一轮全球性的股灾。1月份,全球股市有5.2万亿美元市值被蒸发,其中,发达国家市场跌幅为7.83%,新兴市场平均跌幅为12.44%,中国A股以21.4%的跌幅位居全球跌幅的前列。持续动荡所导致的不确定性会影响到市场的资金流向,加之香港市场与内地市场的互动关系日益密切,香港市场的持续动荡很可能对内地市场形成实质性的压力。在直接融资比例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国内金融市场的动荡很可能会引起国内资产价格的调整,从而进一步影响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

3、国内金融机构遭受损失和外汇缩水。我国政府持有很多美国债券,例如两房债券,还有一些金融机构的债券,随着次贷危机的爆发,两房债券化为。其他债券也大幅度缩水。所以外汇大幅度缩水。中国一些金融机构也持有外国债券,同时也不可避免遭到损失。国内大众受到次贷危机的影响,心理产生恐惧,放大了风险,股票产生大幅度下跌。

4、货币政策面临两难抉择。全球经济的复杂多变,严峻挑战着我国的货币政策。一方面,美欧等主要经济体开始出现信贷萎缩、企业获利下降等现象,经济增长放缓、甚至出现衰退的可能性加大。另一方面,全球的房地产、股票等价格震荡加剧,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市场粮食、黄金、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加大。所以,我国不但要面对美国降息的压力,而且要应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这些都使货币政策面临两难的抉择。

5、境外投资风险加大。从企业“走出去”的角度看,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影响可以分为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有利的是,次贷危机有助于我国金融机构绕过市场准入门槛和并购壁垒,以相对合理的成本扩大在美国的金融投资,通过收购、参股和注资等手段加快实现国际化布局,在努力提升自身发展水平的同时为“走出去”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金融支持。不利的是,目前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和货币紧缩,无疑加大我国企业走出去的融资风险和投资经营风险。而且,随着次贷危机的不断深入,投资者的风险厌恶和离场情绪会引起更高等级的抵押支持证券的定价重估,从而危及境内金融机构海外投资的安全性和收益性。

6、国际收支不平衡可能加剧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运行的潜在风险和不确定性上升。一方面,在发达国家经济放缓、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美元持续贬值和人民币升值预期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净流入规模加大。随着次贷危机的不断恶化,美国可能采取放松银根、财政补贴等多种方式来防止经济衰退,而这些政策可能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加剧全球的流动性问题,国际资本可能加速流向我国寻找避风港。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市场的持续动荡、保守势力的抬头、我国企业自身竞争力不足等因素可能会对我国的资本流出产生影响,导致资本净流入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加剧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局面。另一方面,由于发达国家的金融优势,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可能向发展中国家转嫁。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越来越高,境外市场的动荡可能会影响到跨境资金流动的规模和速度,加大资金调节的难度,而且一旦出现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可能会加大我国国际收支波动的风险。鉴于我国资本账户没有开放,次贷危机的影响应该能在一定程度上,但具体情况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2.货币危机论文 篇二

(一)经常项目赤字

长期以来,来自俄罗斯的能源折扣(1)在平衡白俄罗斯外部赤字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由于白俄罗斯长期拖欠对俄罗斯的天然气债务引发俄罗斯不满,加之俄罗斯强迫白俄罗斯出售战略资源(天然气公司)未能如愿,在国际石油与天然气价格不断激增的背景下,来自俄罗斯的能源折扣中断。俄罗斯从2006年起提高了出口到白俄罗斯的天然气价格(从2006年的47美元至2011年的244美元)。同时,俄罗斯还通过税收的方式提高了出口至白俄罗斯的石油价格。上述因素使得白俄贸易赤字迅速攀升至2010年的15.2%。

(二)外汇储备骤降

由于白俄罗斯自然资源匮乏,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资源严重依赖进口,加上黄金储备有限,其农业机械和农产品的出口远远不能满足国家的外汇需求,从而导致外汇储备长期不足。由于国际能源价格上涨,白俄罗斯进口能源用汇需求激增,但又不想用有限的黄金储备进行干预,所以导致国家外汇短缺。

再者,政府持续的扩张性政策及过快的收入增长致使内需过度繁荣。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其2009年及2010年两年信贷分别增长42.2%及39.5%。消费占GDP比重从2006年的50%持续上升至2010年的70%。2010年12月开始,白俄国民工资水平普遍由300美元提升至500美元,但是实体经济并未有大幅增长。这造成居民过度消费外国商品,加之进口小汽车的关税优惠将随着2011年7月1日正式生效的关税同盟而消失,居民的购车意愿强烈,仅此一项消费支出占到其外汇储备的50%。上述因素致使进口激增,外汇储备骤降。

(三)货币贬值、通胀骤升

长期贸易赤字及固定汇率政策使得货币贬值压力巨大。2011年1月份开始就一直盛传白俄卢布的贬值不可避免,由此引发了白俄民众抢购外汇的风潮,一发而不可收。此外,由于白俄将取消对进口汽车的优惠也对外汇市场造成了冲击。白俄居民都想赶在取消优惠前把手中的白俄卢布换成外汇购买进口汽车,所以只见有人买而不见有人卖,从而导致黑市汇率一路狂涨。白俄罗斯一方面是官方固定汇率,但企业和银行间汇率又是市场汇率,因而很容易造成两个市场的背离(2):如相比1∶3 155的官方汇率,市场汇率则达到1∶8000还多。2011年前3个月白俄罗斯外汇储备和黄金的减少幅度均高达30%。为了保持政府财政和社会稳定,白俄罗斯央行不得不继2011年3月29日宣布允许白俄卢布汇率贬值10%后继续采取大幅贬值本币的汇率举措,希望借此能达到抑制外部产品需求、刺激本国产品生产的目的。白俄罗斯央行于2011年5月24日将白俄卢布汇率由前一日的3 155白俄卢布兑1美元调整为4 930白俄卢布兑1美元,贬值幅度高达56%。白央行从9月14日开始启动货币市场额外交易,所有货币自由买卖,希望通过此举找出白俄罗斯卢布的市场汇率,然后与官方汇率进行比较,最终确定一个均衡的统一汇率。10月20日,白俄罗斯央行确定了统一汇率,白卢布对美元的官方汇率为8 680∶1,比前一日下跌52%。从21日开始,白俄罗斯卢布的官方汇率将成为统一汇率(管理浮动汇率)。2011年白俄罗斯卢布贬值达189%,通货膨胀率达108.7%,全年平均通货膨胀率53.2%。

二、白俄罗斯货币危机缓解

(一)政府调控稳定通胀与汇率

针对2011年货币危机中通货膨胀率的飙升,政府恢复并扩大了对生活必需品的价格管控,并连续12次上调再融资利率,将再融资利率由10.5%提升至45%。2012年一月,月度CPI从13.1%的最高水平下降至1.9%,通货膨胀趋于缓和。白俄罗斯卢布汇率也逐步止跌,政府取消了除敏感商品外的大多数商品的价格管控。为稳定物价,政府采取紧缩的财政与货币政策,控制2012年的工资增长幅度。2012年白俄罗斯四个季度的通胀率分别为5%、10.5%、16.1%和21.8%,通胀率控制在了年初白政府预计的19%~22%之间。2012年四个季度白俄罗斯卢布对美元平均汇率分别为8 260.67、8 179.57、8 362.42、8 545.24,本币对外币汇率基本稳定。

(二)经常项目表现良好

2011年白俄罗斯卢布的大幅贬值及俄罗斯能源折扣的恢复有利于出口竞争力的提高,使其商品与服务出口较往年有大幅提升,外汇储备自2011年6月起开始增加。伴随俄罗斯取消了出口到白俄罗斯的石油关税、(1)紧缩财政与货币政策及货币贬值对出口的刺激,2011年第三季度的经常项目赤字率缩减为2.6%。其中,贸易与服务项更是自2005年起第一次实现顺差。此外,白俄罗斯已与俄罗斯就天然气价格折扣达成新的协议,其2012年的进口天然气价格折扣达到56.7%,约可节省25亿~30亿美元的支出,同时石油价格折扣也将继续为其节省约40亿美元。2012年白俄罗斯外贸形势总体良好,实现货物和服务贸易双顺差。2012年前三季度贸易顺差为37.4亿美元,占GDP的7.6%。第四季度贸易额同比下降6.3%,逆差8.3亿美元。2012年全年贸易顺差29.15亿美元,占GDP的4.6%(预期为2.3%~2.7%),较2011年增长4.1亿美元,顺差主要来自服务贸易。

(三)外汇储备升至历史高位

得益于出售白俄罗斯天燃气公司所得的25亿美元收入以及其他融资收入,截至2012年1月,白俄罗斯的外汇储备升至79.8亿美元高位,外部流动性得到较大缓解。2012年底白俄罗斯国际储备已上升至81亿美元,基本摆脱了货币危机。

注释

1白俄罗斯2009年获得2100万吨来自俄罗斯的免税石油,及大约每年50亿美元的天然气补贴(2006年其天然气价格仅为欧洲国家的40%)。但其国内石油消费量仅为800万吨,自2009年底白俄双方在莫斯科就俄方继续向白方提供免税石油一事举行谈判,双方最终没有取得一致。俄方同意按协议继续向白方提供免税石油,但仅限于满足白俄罗斯的国内市场需求,对于超出部分,特别是通过白俄罗斯出口的石油与石油产品,俄方必须收取关税和相关费用,白方则对此表示反对。

2由于存在三种不同的汇率,并且官方规定白俄罗斯企业必须把出口外汇收入的一部分以官方汇率卖给国家银行,因此企业千方百计推迟出口收入到账的日期,或者改成用白俄罗斯卢布结算。与此同时,普通居民还是无法买到外汇,这与20世纪80年代中国实行的双重汇率制度及其相似。1981—1984年,中国初步实行双重汇率制度,即除官方汇率外,另行规定一种适用进出口贸易结算和外贸单位经济效益核算的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格,该价格根据当时的出口换汇成本确定,固定在2.80元的水平。

3.“下一场危机将是货币的危机” 篇三

成功者和普通人的根本区别也许就在于,前者善于总结经验,而且不会让自己犯同样的错误,而后者即使知道自己上一次做错了,却还是不可遏止地不断重复之前的错误。

如同罗杰斯首次授权推出的中文版传记的书名《水晶球》,很多人愿意相信,这个天才投资大师是个拥有超能力的人。每当问题发生后,他就会像一个坐在水晶球后面的魔法师,念出一串咒语,然后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然而对于天才投资家这一称呼,罗杰斯自己并不认可,“我并不认为自己是个天才投资家,我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人,只不过我凑巧喜欢投资,而且我的投资决定有时候是正确的。”

其实,在长达40余年的投资生涯中,罗吉斯曾总结出六大投资原则。此次面对《中国新时代》的采访,他也透露了自己多年的投资心得,总结起来就是:不盲从,投资自己真正懂的产品。当然,所有这些的前提是一定要做自己真心热爱的事情,这样他才有获得成功的机会。

25年前,当中国还被美国媒体严重妖魔化时,罗杰斯就冒险来到了这个东方古国。然而到达之后,他发现一切都和过去听到的传言完全不同。罗杰斯立刻爱上了中国,并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中国投资布局。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股市一片哀鸣。而经济萧条之时,也正是他出手的大好时机。罗杰斯告诉记者,他2008年唯一购买的股票就是中国企业的股票。此前,他也曾通过A股之外的市场购买了大量中国企业的股票,而且自从买入后,他还从未卖出过。

今年4月再次来到北京,罗杰斯特意带来了他的另一件“作品”——5岁的女儿乐乐。在他的安排下,乐乐目前掌握的唯一一门外语就是汉语。罗杰斯说,他会让自己的女儿继续持有那些中国企业的股票至少到55岁。这足见其对中国经济的信心,也再次显示出他专于长线投资的风格本色。

在媒体面前,罗杰斯首先让女儿展示了一番她的中文水平,乐乐发音清晰地朗诵了一首杜牧的《清明》,还没等老爸张口,乐乐就做起了自我介绍:“我叫快乐罗杰斯,我是我爸爸的投资。”当记者问她给能爸爸的投资带来怎样的回报时,乐乐不知所措地说出了实话:“刚才的话是我爸爸教我说的。”

看到女儿的表现,罗杰斯也不禁哈哈大笑。其实,这位投资家已经在培养女儿的理财能力了。首先,他让女儿知道,必须依靠自己的能力去赚钱;其次,他给女儿买了几个存钱罐,让她养成储蓄的好习惯。

“通过这些我想告诉我的孩子,赚钱是不容易的,而且一旦有了余钱,就一定要把它存起来,以备今后的不时之需。我的这种教育孩子的方法是否得当?30年之后就可以见分晓了。”罗杰斯说。看来,这是他的另一项“长线投资”。

中国未雨绸缪

《中国新时代》:目前金融危机在全球蔓延之后,有些人对中国市场充满信心,也有人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一直存在严重的问题,这次金融危机会对中国未来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吗?对此您如何看待?

罗杰斯:我们可以先回顾一下美国。在历史上,美国经济也曾过几次濒临破产的局面。尽管经历过那么多的挫折,但并没有妨碍美国在20世纪成为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同样的道理,中国也会经历挫折与困难,但中国在什么时间、在哪些领域会出现什么样的困难,我不能肯定,但我可以确定的是,一定会出现困难。

现在我让女儿乐乐学习的唯一一门外语就是中文,而不是西班牙文、德文等语言。这就代表着我对中国未来的看法。

《中国新时代》:中国是否能成为第一个走出经济危机阴影的国家?

罗杰斯:我觉得中国是否能第一个走出经济危机并不重要,因为中国并不像其他国家那样受到了经济危机极其严重的打击,更重要的一点是,无论经济形势如何,总会有人赚到钱,例如即使在上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也依然有人能赚到钱。因此在投资时,大家就应选取那些不受经济形势波动的影响始终能盈利的企业。

《中国新时代》:中国的经济增长已经开始放缓,如何拉动内需是政府现在最关心的问题,对此您有何建议?

罗杰斯:其实到目前为止,中国政府在应对经济危机方面做得比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好。多年以来,中国积累了大规模的外汇储备以应对不时之需,现在真的“下雨”了,中国可以好好发挥这些外汇储备的作用。从目前来看,中国政府运用外汇储备所做的投资还是比较明智的。我相信在经济危机结束时,这些投资的作用就会显现,届时中国将更具竞争力。相比之下,美国政府在这方面的表现就不是很好,他们推出的措施仅仅是一些权宜之计,过于“短视”。

中国“钱景”看好

《中国新时代》:目前中国拥有近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是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在您看来,中国应如何使用这笔规模庞大的外汇储备才算合理?

罗杰斯:我认为中国不应再投资美元以及美国国债,因为美国政府正以近乎疯狂的速度印刷美元和发行国债。虽然我是个美国人,但我也不会购买美国国债。中国应将自己的外汇储备用于投资那些实体资产,中国也的确需要这些实体资产,包括像棉花、石油等。其实这些战略性资产对于所有国家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新时代》:虽然您呼吁中国不应再购买美国国债,但如果中国如果真的这样做的话,您认为会有怎样的结果?

罗杰斯:总有一天,人们会停止购买美国国债。像我已经很多年不买美国国债了,很多美国人也不买美国国债了,中国也将有这么一天。至于停止的时间,也许是2009年,也许是2019年。要知道,如果一个人已经投资失误了,那么他就没有理由继续坚持自己的行为。英语中有句谚语,意思是如果一次投资失败了,就不要再把钱扔进去!

《中国新时代》:既然您看跌美元,那么请您预测一下2009年美元将贬值多少?

罗杰斯:是的,我认为美元将贬值,但我不知道它将贬值多少。不过我可以举英镑的例子,当英镑失去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时,曾贬值90%。美国虽然曾经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但美国只是20世纪最强大的国家。进入21世纪,中国将成为最强大的国家。

《中国新时代》: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元的地位受到了挑战,人民币的地位则日益提升。随着G20峰会的结束,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对此问题您如何看待?

罗杰斯:如果一个国家的货币不能进行自由兑换的话,那么“国际化”的问题也就无从谈起。当然我也注意到,中国的人民币政策也越来越开放,如果这种开放性的势头继续保持的话,那么人民币是有可能成为国际化的货币的,而且人民币将有可能超越其他货币,甚至在未来的10-20年中,将取代美元现有的地位。当然,今后人民币也有可能出现下跌的情况,但总的来说,我认为人民币是一个非常稳健的币种,人民币对于世界的作用也将越来越重要。

《中国新时代》:您为何对人民币如此有信心?

罗杰斯:我认为在2009年买入人民币,就相当于在1909年买入美元。在未来的几十年中,人民币将会升值。20年后的结果如何,大家可以拭目以待。同时,我可以预见,下一场危机将是货币的危机,这场危机将在今后的2-5年中出现。

投资实体资产

4.货币危机论文 篇四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识记:货币的定义。理解:商品交换经过物物交换到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四个阶段;货币的发展形态。运用:运用所学原理分析货币产生的过程。

(二)能力目标

着重培养学生善于进行抽象思维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随着货币形态的发展,我们可以体验到,越是新的货币形态,越能方便人的交换,所以我们应该适应发展了的货币形态。

二、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

商品

师:前面一节我们学习了商品的有关知识,知道了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用什么作为交换的媒介呢? 学生:钱。

师:对,下面我们就学习和探讨我们所说的钱,教科书上说的货币。

师:那么,了解钱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什么是商品,因为钱和商品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先了解什么商品来为我们进一步解开货币的面纱做一个铺垫。师:首先,谁能告诉大家什么是商品? 生A:衣服、鞋帽、文化用品等…….生B:书包、玩具、买的粮食…….………

师:对!大家回答的都对!我们可以知道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一天都在和各种各样的商品在打交道,如我们经常到农贸市场购买粮食、蔬菜、水果、到商店购买油、盐、酱、醋,衣服、鞋帽、文化用品。这些需要购买的物品都是商品。(课件)师:那么,冬天很冷的时候妈妈为你织的毛衣是商品吗?(课件)生:不是。

师:对,不是是,因为它不拿到市场上去卖,那么由此我们就可以推出一种东西要成为商品的条件是: 1.是劳动产品 2.用于交换

师:那么我们来想一想,什么是商品?物品是不是商品?商品就是劳动产品吗?(课件)

师:下列属于商品的是?空气、阳光、氧吧的氧气、赈灾的帐篷、你现在使用的文具、未经开采的矿泉水、百货店里尚未卖出的物品。

生:空气、阳光、赈灾的帐篷、你现在使用的文具、未经开采的矿泉水等这几种不是商品。百货店里尚未卖出的物品是商品。

师:对!但是为什么呢?因为,空气、阳光、未经开采的矿泉水不是劳动产品;而赈灾的帐篷、和现在使用的文具它们已经完成了交换的使命了,也就是说它们已经不用来买卖了。百货店离的商品最终是用来卖的,就是用来换钱的劳动产品。师: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是商品,及商品是:正在或将来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也就是说,商品交换以后则成为消费品。

师:我们就可以得出什么是商品:商品就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由商品的含义可以得出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1、使用价值。

2、价值。(课件)师:那么什么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即: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比如,比用来写字。(即商品的用途,其大小,异同由它自身的物理或化学性质决定的,是它的自然属性)

价值:耗费了人的心血和汗水,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交换实质上是双方劳动成果的交换(特有的,本质的属性)。

师:我们来看看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去买没用的东西吗?我们看到过一个没有价值的东西能在市场上流通吗?显然没有,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得出一商品它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结合体,二者统一于商品,缺一不可!

货币

师:我们现在知道了什么是商品,和它的基本属性,那么接下来我们将要来探究货币的产生,因为货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我们来看下面这个图,看看它们的关系。(课件)

师:我们来看看这样几个问题

1.如果拥有红珍珠的人需要的是咖啡,谁能交换?他们的交换方式是什么?

2.如果这几个人都可以成交需要什么条件?

3.有什么办法可以使他们更加方便的进行交换?

师: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当上面的交换中,当拥有红珍珠的人需要咖啡时,他可以直接用珍珠与咖啡的进行交换,这几个人都成交的条件是每两两相连的人都需要对方的东西。如果超出这个范围要达成交易就需要很多环节。那么,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只要有一个东西能与它们之中的任何一个东西进行交换,那么他们几个人都想达成交易就会很容易。

师: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交换活动就越来越频繁,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容易、方便交换的原则,就迫切需要一种东西来充当媒介,能与很多商品进行交换。

师:也就是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交换有偶然的物物交换发展到需要以一种商品为媒介的一般等价物的交换,那么这种商品就叫货币,而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由此,我们就可以得出货币产生的三个阶段是: 第一阶段:偶然的物物交换 第二阶段:扩大了的物物交换

第三阶段: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 第四阶段: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师:接下来我们看下面的几个图分析货币产生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偶然的物物交换(课件)

当卖羊的人与卖斧头的人正好需要对方的东西时,他们就可以直接进行交换。这个不需要第三者的阶段就称之为偶然的物物交换。

第二阶段:扩大了的物物交换,这一阶段是由于交换的次数增多而产生的频繁的物物交换。

第三阶段:一般等价物物为媒介的交换(课件)

图中,如果,卖盐、卖羊、卖布的这三个人要想都达成交易,如果他们彼此都不需要对方的的产品,就很难达成交易。但是如果他们都需要斧子,他们就会把手中的东西换成斧子,用斧子再与自己需要的东西进行交换。这样就方便了,那么在这里,斧子就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角色。那么这个时候买和卖就分离开来。(课件)

第四阶段: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随着交易的频繁,人们觉得需要一个容易携带、方便的东需来充当一般等价物。那么这个时候,人们发现贝壳、布匹等较方便携带,因此就用他们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角色,起货币的职能。

师:那么越往后人们越觉得贝壳、布匹还是不方便,这个时候金银充当货币的只能就应运而生了。人们就用金银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这就标志货币的正式产生了。

师:为什么金银能固定充当一般等价呢?它有哪些特性?谁能告诉大家? 生A: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久藏不坏、质地均匀和容易分割等。

师:首先,是体积小、价值大。因为采掘金银要耗费巨大的劳动,所以金银的价值大。这样,人们可以携带少量的金银,就能买到大量的商品。

其次,金银不会腐烂,久藏不坏。黄金、白银极易保存,即使埋在地下,几千年后挖掘出来,仍完好无损。

再次,质地均匀、容易分割。金、银可以随便熔合,又可随便分割,其价值不会受到损失,而羊、布、贝壳等就不行。正因为金银有这样多的优点,所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重任就自然落在了黄金、白银身上。金银一旦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它们也就成了货币。

师:那么至此,我们学习完了货币的本质的主要内容。那么这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商品的主要内容即:

商品:正在或将来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货币: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本质:一般等价物。货币的形成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偶然的物物交换

第二阶段: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 第三阶段: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还有金银能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原因 师:这就是这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三、总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

一、什么是商品即,正在或将来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

二、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其本质一般等价物。

三、货币的形成经历三个阶段是:

1、偶然的物物交换;

2、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

3、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还有有金银能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原因。这对我们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在实际生活中通过所学习知识指导我们更好生活。

四、课后练习

1.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之后,在商品交换中,作为商品流通的工具或手段的是(A)

A.货币

B.一般等价物 C.价格

D.交换价值

2.关于商品和货币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C)

①商品和货币是一对孪生兄弟②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③货币是一个历史范畴,商品是一个永恒的概念④先有商品后才有货币⑤货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

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②④⑤

D.②③⑤

五、板书设计

一、什么是商品

含义:正在或将来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基本特征:使用价值和价值

二、货币

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一般等价物 本质:一般等价物

三、金银充当货币的原因 首先,是体积小、价值大

5.货币危机论文 篇五

3.推进国有企业经营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转变观念,提高效益。同时,政府应剔除所有制岐视,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足够的政策空间,使企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和投资主体,这是改善宏观金融调控效应的微观基础。

4.深化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要合理提高居民特别是农民的收入水平,深入开展再就业工程,抓紧制定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失业救济等制度。这一方面会增强居民现期消费能力,使潜在的消费变为现实,进而刺激投资需求;另一方面也会使居民降低预期支出,消除消费后患,增强消费信心。

6.货币危机论文 篇六

现代化过程的精神表现是“世界的祛魅”.一是事实世界的“祛魅”:用科学理性将事实世界折射为数量化的机械物质世界,由此创造了理性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与工业体系;另一则是价值世界的“祛魅”:通过价值世界货币化将物品体系表层的.效用价值世界折射为深层的用货币数量表征的劳动价值世界,由此创造了理性化市场经济体系.货币价值世界本身是现实社会结构的产物,反过来通过物质生活实践,生产出相应的物品体系,再以其提供的物质生活条件与社会符号功能实现社会结构的再生产,由此生成了现代经济的一系列特征和产物.

作 者:鲁品越  作者单位:上海财经大学现代经济哲学研究中心 刊 名:江海学刊  PKU CSSCI英文刊名:JIANGHAI ACADEMIC JOURNAL 年,卷(期):2005 “”(1) 分类号: 关键词:现代化进程   货币化   价值世界   祛魅  

★ 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分析论文

★ 地基与基础分部工程验收会议纪要

★ 论所有者权益价值的计量论文参考

★ 工程计量与计价论文

★ 宋代货币与当时社会经济的几个问题

★ 与空间的词语

★ 科学技术劳动与价值创造

★ 偶像与价值作文900字

★ 货币与个人交往的哲学基础论文

7.浅析次贷危机中美国的货币政策 篇七

美国联邦储备系统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简称美联储, 是美国的中央银行, 在中国大陆又被称为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

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由位于华盛顿特区的中央管理委员会和12家分布全国各主要城市的地区性的联邦储备银行组成。本·伯南克 (BenShalomBernanke) 为次贷危机中美联储管理委员会主席。七名委员会成员由美国总统指定并由议会通过。

二、货币政策的分类

(一) 分类

20世纪80年代后期, 由于货币供应量与经济活动之间的联系的稳定性被打破, 许多中央银行纷纷放弃了以货币供应量为政策指标的做法, 进而改为以利率为指标。IS-LM模型对于中央银行应当选择哪种变量作为政策指标的解释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模型比较两种指标对应的不同种类的货币政策的优劣。从这一方面出发货币政策分为如下两类:价格型货币政策:即以利率为主要调控指标, 当经济产生波动的时候, 发动货币政策使得利率维持在指标规定值的误差允许范围内。数量型货币政策:这种货币政策以货币发行量作为要保持的指标, 货币政策的目标就是使货币供给量稳定, 只发生极小的变动。

(二) 用IS-LM解释和比较两种货币政策

联储局利率变动如图1所示。以IS-LM模型两种类型对两种货币政策的比较优势:如果IS曲线比LM曲线更为不稳定, 就应当优先选择货币供给量指标策略。当LM曲线的不稳定性超过IS曲线时, 应当优先考虑到利率指标策略。这样就可以解释20世纪80年代为什么许多央行放弃货币指标, 转而选择利率指标。当时, 许多国家不断涌现的金融创新影响了货币需求, 货币需求 (由LM线反映) 变得不再像以前那样稳定。

三、美联储采在危机中采用的措施

(1) 价格型──降息以挽救流动性危机。在前面谈到的两种类型的货币政策时, 我们看到在80年代后, 多国央行已经改用价格型货币政策。因此, 在最初市场飞速丧失其流动性的时候, 美联储进行了一系列的降息策略。紧随美国脚步, 当金融危机蔓延全球时, 日本、欧洲、中国也都响应此举, 纷纷降息。

(2) 数量性货币政策。当价格型货币政策 (利率) 失灵时, 联储需要更多使用数量型货币工具。危机中, 在“贴现窗口”难以发挥作用时, 美联储推出一个新的流动性机制——定期拍卖机制 (TAF) , 即联储主动向商业银行拍卖28天的定期贷款。商业银行需要提供抵押物, 贷款的利率由拍卖情况决定。由于拍卖时有多家银行竞标, 因此避免了单个银行求助时的声誉问题和挤兑风险。但是商业银行之所以缺乏流动性, 并非由于手上持有的如国库券之类高信用证券无法兑现, 而是因为此番次贷危机导致具有信用风险的证券, 如MBS, 难以脱手。

再推出定期证券借出机制 (TSLF) 。在这个机制下, 银行可以用信用产品 (如MBS) 作为抵押, 从联储借出可以立即兑现的国库券。由于联储借出的是市场急需的高流动性证券, 作为抵押物接受的则是高风险、低流动性的证券, 联储此时已不仅是美国最终的银行, 也是最终的“当铺”。但以上两个机制只能解决商业银行的流动性, 而无法解决非存款机构, 如券商的流动性问题。于是, 联储又引进了一级交易商信贷机制 (PDCF) , 提供的服务与现存的贴现窗口并无二致, 但贴现窗口只是由商业银行使用, 而PDCF则为一级证券交易商, 即主要投行, 提供流动性。

四、对于美联储货币政策创新的评价

(一) 评价

(1) 正面表扬。联储这一系列操作还是有所成效。如果没有联储注资, 诸如贝尔斯登这样的券商会因流动性问题而削减给对冲基金的融资, 甚至迫使从券商融资的对冲基金平仓还款, 从而使资本市场兵败如山倒。因此, 这些流动性机制有效地减小了市场崩溃的概率。

(2) 负面批评。次贷危机背后的体制性缺陷并非联储的货币政策可以解决:缺陷之一, 即次级按揭贷款的过度膨胀, 远远超出了借款人的偿付能力。缺陷之二可能更为重要, 但却被大家所忽视。这就是对于美国的大多数按揭贷款, 放款银行并无追索权。当房价跌到比按揭贷款的金额还低, 卖房不足以偿还按揭贷款时, “房奴”们可以潇洒地将房屋钥匙还给银行, 一走了之。

(二) 反省及启示

(1) 综合运用其他政策。因此美国所需的远不止美联储的流动性注入, 更需要尽快恢复日渐枯竭的按揭贷款, 使房价得以支撑。看来美国最终将不可避免地用纳税人的钱来拯救房地产市场, 即运用政府接管或直接拨款给各机构等的财政政策。此外, 美联储在处理危机时, 新创了对投资银行等非商业银行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的机制, 这自然将美联储对投行的监管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

(2) 政策与金融监管并重。由于证券化和衍生产品的发展, 投行现在对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影响日益增长, 变得和大型商行一样, 迫使联储不得不救。但要联储只对投行提供流动性而不进行监管, 显然有失公道。对于投行的股东来说, 这等于白白获得了一个没有成本的流动性保险。对于投行的交易对手来说, 这样的保险将带来”道德风险“, 从而会忽视潜在的对手风险。因此, 对于联储来说, 如果连监管和调查的权利都没有, 凭什么要给这些机构提供流动性保障?

参考文献

[1].魏哲平与刘攀, 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及对我国的思考──基于货币政策探讨.浙江金融, 2009 (10) :

8.欧元危机,货币战争和金融崩溃 篇八

我们已站在全球性量化宽松(QE)接力大赛的边缘,严格执行紧缩财政的英国政府已经把拉动经济的接力棒彻底丢给了铁了心要搞QE的英格兰银行;出口立国的日本开始出现贸易赤字,日本央行走投无路地宣称将无限量投入流动性资源来阻止通货紧缩和日元升值;财政政策被议会政治劫持的美国,除了美联储的印钞机之外很难有什么令萎靡经济心跳加速的良药;欧元危机覆巢之下的欧洲银行体系已面临崩溃的危险,除了欧洲央行的量化宽松之外别无生途。

兴业银行估计,美联储将在明年1月的联邦公开市场操作委员会声明中宣布QE3,QE3将会从2012年3月一直持续到年底。规模将在1.5万亿美元左右。

QE3将会推倒全球竞争性货币宽松和贬值的多米诺骨牌。通货膨胀,特别是食品通胀将会持续恶化,在新兴国家尤其为甚。值得注意的是,眼下以巴西、中国为首的新兴国家已放弃了对通胀的警惕,货币政策开始宽松起来,没有完成对泡沫经济的结构性调整,在未来流动性洪水席卷而来的时候,可能无法控制局面。

然而对于黄金的信徒来说,没有什么比全球竞争性货币宽松和贬值(货币战争)更好的消息了。除了黄金,当然还可以投机粮食,只是你得抗得过“闭眼见饿殍”的良心折磨。

除了黄金和粮食之外,其他的一切似乎都笼罩在不确定性的迷雾之中,银行业对欧债的风险敞口可能会发生一系列的癌变,对于风险的恐惧和对于对冲的需求将在交互推升中上升,人们会更疯狂地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来转移和被转移风险: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2011年上半年场外交易合同报告》,在2010年12月31日到2011年6月30日之间,全球场外金融衍生工具名义总值(Gross Nominal Value)从601万亿美元增加到了708万亿美元,总共增加了107万亿美元,是有史以来的最高纪录。而与此同时,全球场外金融衍生工具的市值总额(Gross Market Value)从213万亿美元减少到了195万亿美元。

从中可以看出,全球期货市场似乎在交互的补仓通知之下开始崩塌,因此银行只有通过不断卖出新的金融衍生工具合同来产生新的现金流以维持他们船漏进水的交易席(trading desk)运转。

全球GDP目前是63万亿美元,而全球场外金融衍生工具名义总值已达到了708万亿美元。全球金融体系在过度杠杆化下,已经变成了一颗毁灭能力惊人的原子弹。次贷危机之后许下的去杠杆化宏愿如今只是一江不知流向的春水,早已被人遗忘。交互的补仓通知总额会持续上升,银行只有通过扩张金融衍生工具的名义总值来掩饰越来越多的坏死的金融衍生工具合同。而全球场外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对欧洲主权债务的风险敞口,很有可能会压断脆弱的双边净额结算链条(Bilateral Netting),交互补仓通知将可能摧毁全部708万亿美元的金融衍生工具合同。所以非常迫切的现实是,过度杠杆化的欧洲银行必须通过资产结构重组来减少对主权债务的风险敞口,而这需要上万亿欧元的流动性注入。

也许会有人认为,美联储联手多国央行救市而欢欣鼓舞,但是欧元资本市场的流动性问题根本就无法通过美元流动性的宽松来解决。市场在喝过这罐美元“红牛”之后依然要埋头下跌,雷曼兄弟和知名期货经纪商MF global的破产事件,将会大规模复制。在全球金融系统原子核爆的前夜,银行或许会通过对他们的年报进行修饰化妆来掩饰他们已经腐烂的身体:“大到不能倒”的会有中央银行护驾,“没大到不能倒”的将以拉最多人垫背为己任。所以对欧债、欧洲资产、全球银行股,我们要冷酷起来,因为你对他们笑,背后可能挨的是刀,而对黄金笑,你会笑得很舒服很踏实。

9.货币银行 篇九

会计79胡雯佳33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稳定的发展,中国人民迎来了消费的升级时代,人们对于生活的品质需求越来越高,汽车业也进入一个普及化的快速增长阶段。而我国商业银行作为汽车产业重要的金融支持者,自开办个人汽车消费信贷业务以来却经历了起步,发展,降温,复苏的曲折历程。由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自身还缺乏一整套科学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加上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与个人汽车消费信贷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等,风险问题已逐渐成为商业银行个人汽车消费信贷的瓶颈,该项业务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汽车消费贷款自诞生以来,就倍受人们关注。随着轿车进入家庭时代的迫近,汽车消费贷款将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汽车消费贷款日益成为同业竞争的焦点之一。但随着汽车消费贷款总量的扩大,贷款门槛的降低,以及时间的推移,所面临的风险也与日俱增。因此,有必要在加强汽车消费贷款营销的同时,客观地分析汽车消费贷款风险,做到早防范、早化解,进一步提高银行的效益。

一.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汽车消费贷款存在的问题

先来说说银行内部所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商业银行贷前调查不实。汽车消费贷款作为一项新兴的零售业务增长点,已引起各行的重视,但普遍在人员的配备上与该项业务的快速增长不成比例。在消费信贷人员紧张的情况下,为增强竞争力,抢占市场,各行纷纷通过简化贷前调查等手续来提高效率,结果造成对借款人资信状况、还款来源等情况调查不实,埋下风险隐患。更重要的是,在目前各家商业银行均以保险公司履约保证保险代替担保办理贷款的情况下,相当部分商业银行过分依赖保险公司的履约保险,忽略了对借款人资信、第一还款来源和汽车交易真实性的调查,有的甚至根本就没有做贷前调查,只凭保险公司的承保单即发放贷款,发生贷款违约时因保险公司因故拒赔形成贷款风险。

其次商业银行贷后管理不到位。由于业务的迅速增长和人员的严重不足,部分商业银行贷后管理不到位,或根本没有做贷后管理,对贷款发放后借款人是否真正用于购车、所购车辆的发动机号等信息未及时进行确认;有的贷款逾期后未能及时采取相应的保全措施,以致风险不断扩大;有的放松了对合同、贷款催收记录等债权文书的管理,造成缺漏项,当贷款出现风险时无法及时发现,进行索赔、诉讼或采取其他追收措施。

第三是因为内控制度尚不健全。汽车消费贷款量大,借款人情况千差万别,管理难度大,每笔贷款上审批人会审不现实。若采取会签制,审批意见的形成主要基于经办人员调查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因此从审批环节来说存在局限性。汽车消费贷款一般都是单人操作,从贷前调查,货中审查会签,到贷后管理、催收。监督和内部牵制手段不是很健全,易形成管理风险。另外,贷款决策对市场变化的反应不够灵敏。

然后再来说说商业银行外部所存在的问题。

首先因为个人信用体系不健全。个人信用体系的不健全大幅度增加了借款人的信用风险。一方面,很难把握借款人的过往信用;另一方面,违约拖欠贷款的机会成本太低,部分借款人有还款能力也故意拖欠,或贷款后躲避银行的追收。

其次是因为市场竞争不规范。主要是从银行、汽车经销商和保险公司三个方面来说明。第一,银行贷款贷前调查、贷后检查不力。为了争夺客户,一些银行对客户的资信不作深入调查,完全依赖保险公司,轻易发放贷款。有的银行甚至在发放贷款后不问用途,以至于个别客户拿到贷款后没有买车而是另作它用。第二,对汽车经销商资信的考核不严。目前汽车经销商在汽车信贷市场上是主角,一些银行为了得到业务而忽视对其资信考核盲目信任。有的银行为了和经销商合作,连利息都可以打折。第三,保险公司高额回扣,恶性竞争。为了

做大业务量,许多保险公司给车行以高额回扣,一般高达40%,有的甚至高达70%。

再者商业银行会碰到所谓的诈骗风险。正当商业银行为保险公司的介入而放手发展汽车消费贷款业务时,由于法律规章不完善、管理经验缺乏等种种漏洞,给了诈骗分子以可乘之机。巨额银行资金被骗,各大保险公司不得不面对银行的索赔!一种诈骗方式是,汽车经销商以虚假材料骗取银行资金。不法汽车经销商以消费者购车的名义向银行申请贷款,其实消费者的个人资料都是假的,汽车也没有真正成交,待银行贷款到帐后车行便人去楼空。还有一种诈骗方式是汽车经销商虚抬车价套取资金,不法汽车经销商就利用虚抬车价的方式,从银行套取多余贷款弥补自己经营中的亏空,或打着虚假的“零首付”幌子吸引客户,而实际上是由银行垫上了首付款,经销商的业务经营不受任何影响。

二. 商业银行汽车消费贷款风险产生的原因

由于我国至今尚未建立起符合市场规范的信用体系,市场参与人的信息极度不对称,因而信用行为缺乏必要的制度约束,导致市场上信用扭曲。从信息对称与否的角度来看,汽车消费贷款风险根源主要有3类。

其一是因为逆向选择客户使银行资源配置低效率

在汽车消费贷款业务过程中,借贷双方对所交易的商品——银行贷款各自掌握不同的信息。一般来说,银行并不完全了解借方的经济状况、筹资目的、还款能力、还款意愿以及随之而来的风险;而借款申请人则完全掌握自己的信息——筹资目的、还款能力、还款意愿和风险的大小。因此,借款人完全有可能有意或无意隐匿相关信息,而银行为获取有关真实信息可能要花费较大的成本,考虑到成本与收益不相称,银行可能会减少对获取更多真实信息的努力。但为了资金的安全,银行将要求借款人采取一定的担保方式等提高借款“门槛”,这样,使一部分还款意愿强的消费者认为借款成本太高而退出借贷市场,而一部分冒险者或还款意愿不强、违约可能性大的人仍然去借款。银行逆向选择客户,导致了银行资金配置的低效率。

其二是由于恶性竞争使银行陷入“囚徒困境”

为了抢占市场,扩大规模,有的银行擅自突破央行规定,降低条件,甚至对客户的资信不严格把关,只要规模扩大,完成或超额完成业务量,上级便会有奖励。由于风险具有潜伏期,最先作出此类决策的银行市场份额可能获得暂时的扩大并增加利润。其它银行为了不失去已有的市场份额,被迫模仿竞争对手的做法而放松风险管理。至此,竞争失效,成本费用加大,风险积聚,谁也无法正常获得合理利润。

其三是因为履约保证保险诱发银行道德风险

为了解决借款申请人在抵押、质押或第三方担保人等担保方式的难题,又能使银行资金安全有保障,银行和保险公司联手,共同推出了汽车消费贷款履约保证保险业务,其实质是保险公司为借款人取得银行贷款以保险的形式提供的一种有偿担保。随着履约保证保险介入汽车消费贷款业务,银行将风险转嫁了保险公司,因为不用自己承担损失,银行为追求业务发展,盲目提高审批效率,将贷前调查工作演变为简单地凭保险公司保单放款。业务迅速开展,但银行道德风险也因此而产生。

三. 商业银行汽车消费贷款风险的防范措施

1.尽快建立个人还款能力评价体系,加强贷前调查

贷前调查在了解客户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还要了解客户的道德品质如有无犯罪记录,偿债历史;以及借款人所拥有的资产状况,如:房产、存款、股票等;对借款人及其家庭情况、健康状况要有了解,还要对其社会保障程度,商业保险情况作必要的了解。对贷款对象要有明确的范围,对于风险较高的某类人群、某些行业、某些地域要严格控制,对于人情贷款、关系贷款要坚决制止。

2.加强贷后管理,实时监测借款人还款能力和意愿

通过科技手段提升信息管理系统水平,建立贷款风险预警机制,通过良好的系统来提醒经办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加强贷款管理的有效性和时效性。催收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个人还款状况和贷款质量,还款情况出现异常的,要加大催收频度和力度,对正常贷款也应定期联系了解情况,以有效的日常管理,最大限度地防范和化解贷款风险。总结多年的经验:在合同到期前借款人处于拖欠贷款的初期,若采取果断措施,则能够有效化解贷款风险。在预警机制建立的基础上,除电话、上门催收外,要寻求更有效的催收手段(如收车等)使风险在萌发的初期就被化解。

3.建立健全的内控机制

针对个人汽车消费贷款业务的特点制订切实可行的岗位责任制、岗位考核制度及不良贷款催收制度等一系列内部制约机制。一是坚持“三性”原则,贷款管理部门要强化风险责任,坚持第一责任人制度。会计、计划、财务、信贷经营、风险、审批各部门要各尽其责,密切配合,完善内部制约机制。个人汽车消费贷款户众多,还应建立严格的档案管理,加强对经办人员的督查。二是建立个人汽车消费贷款合同的复审工作制度,严肃合同管理,避免司法纠纷,杜绝无效合同。三是建立不良贷款催收制度,对已形成风险的贷款,发动全方位力量加强清收工作,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争取支持。个人汽车消费贷款涉及的部门较多,经办银行要主动和辖区司法、公证部门建立密切的工作合作关系,积极清理、回收已形成的不良资产。

下面还有一些其他的方法也可以用来防范信贷的风险

1.引入竞争机制,积极与多家保险公司和经销商合作。银行在汽车贷款业务开展初期,贷款客户绝大部分来自于保险公司和汽车经销商的联合推介,出于对保险公司和经销商的信任,有的银行一度忽视了对贷款客户的直接调查。又由于汽车经销商资信状况参差不齐,在汽车贷款业务合作各环节中,无任何连带责任,因此给经销商无原则向农行推介客户造成了可乘之机,把一些不具备经济实力的客户推介到了银行,给银行汽车贷款的按期收回埋下了隐患。银行在与保险公司的合作中,“银保合作”对象单一,所做的汽车贷款业务绝大部分是与当地“人保”合作,这种业务合作的几乎“唯一”性,导致了银行在开展业务过程中及贷款收回上对保险公司产生了过分的依赖,若保险公司理赔不及时,就会直接造成银行不良贷款的增加,这也是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基本原因之一。因此,只有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坚持与多家保险公司合作,并根据资信状况,对合作汽车经销商进行精心选择和清理,才能为汽车贷款业务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业务合作环境,彻底改变银行在业务合作中的被动局面,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2.通过“三方”协商,建立“汽车贷款保证金”制度。银行在与保险公司和经销商签订“三方”合作协议时,必须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通过实行“汽车贷款保证金”制度,来维护拥银行的利益。作为贷款银行,必须认真做好对客户的贷前调查工作,为信贷资金的安全奠定基础。对于出现的不良贷款,要积极进行催收,这既是进行保险索赔的需要,也是银行自身的责任。保险公司除参与对借款人的资信调查,还必须承诺对借款人超过三期以上的未偿还贷款承担违约赔偿责任。为保证不良贷款的及时赔付,各行必须要求保险公司在银行开立“汽车贷款违约赔偿保证金”专户,保持一定额度的保证金,对于超过三期的未偿还贷款,及时从账户中扣收。若保险公司未及时全额补齐专户余额,则待其补齐后,再继续进行业务合作。汽车经销商作为车辆的供应者,必须对客户信用承担一定责任,对车辆质量负完全责任。为保证业务的顺利开展,必须要求经销商在银行开立“汽车贷款车辆质量保证金”专户,根据经销车辆数量按一定比例交存保证金,用于问题车辆回购和因汽车质量问题造成的不良贷款的扣收。

3.审慎选择贷款对象,实行“客户经理承诺”制度。正确选择汽车贷款对象,从源头上严把客户准入关,这是防范风险、确保贷款安全的前提和基础。为加强贷前调查力度,确保客户质量,银行可建立健全“责任人承诺”制度,要求客户经理按客户的收入水平、经营状况、行业风险尤其是信用程度对客户进行分类,以此作为确定是否发放贷款、是否需要办理履约保证保险和采取何种担保方式的主要依据,并由客户经理在贷款发放时签订“贷款责任承诺书”,把每一笔贷款的相关责任都落实到人,与工资挂钩考核,负责贷款的调查,并承担收回责任,确保贷款安全。

4.明确保险条款,完善贷款手续。汽车贷款履约保证保险作为保险公司的一个保险业务品种,“免责条款”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保险条款对于投保人(借款人)、被保险人(贷款银行)及车辆质量(经销商提供)的责任要求是非常严格的,贷款操作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保险的失效,即“保险责任免除”。汽车贷款履约保证保险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完全保险”。因此,银行要在正确理解保险条款的基础上,完善贷款操作手续。一是要按照保险条款的要求认真进完善贷款的调查、审查和审批手续;二是要对汽车经销商提供的车辆进行审核,严把质量关;三是保证机动车辆保险在贷款期限内的连续性,要求借款人必须按照贷款期限一次性全额投保,不得缩短投保期限;四是在进行借款合同、保险单的修订、变更时必须征得保险公司的书面同意,出具“保险业务更改批单”。

5.转变贷款模式,积极开办“直客式”贷款业务。“直客式”汽车贷款业务,具有购车方式灵活,担保方式多样的显著特点,各行要逐步由汽车经销商介绍客户到银行办理贷款的“间客式”被动操作方式,转向“客户购车先找银行”的“直客式”主动操作方式。通过“直客式”营销方式,进一步扩大贷款对象的范围,降低客户购车成本,提高办贷效率,提升银行汽车贷款品牌的知名度,增强同业竞争力。通过采取住房抵押、新车抵押、第三方保证等多种担保方式,逐步改变单纯依靠保险公司履约保证保险办理业务的状况,分散汽车贷款风险,并有侧重点的将贷款车型逐步由大型货车向出租车、客运车和家用轿车转变,不断降低汽车贷款风险。

上一篇:帮助残疾人下一篇:健康宣传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