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

2024-09-27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16篇)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 篇一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同事美文 2010-10-13 11:20:28 阅读20 评论0字号:大中小 订阅

——黟县实验小学语文教研组专题学习之一

作者·清心

在新学年教师会上,程校长把“来我校学习锻炼及新调入的老师”,比作是“实小输入新鲜血液”。近期,教导处安排了“新学年锻炼学习教师(含选调教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走进他们的课堂,我感受到“新鲜”一词名副其实。十位教师教学基本功扎实,虚心好学,在他们的课堂上,我们学到的不仅是一招一式的教学技巧,更能感受到他们认真的态度,力争上游的斗志,精益求精的精神。我从心底里感谢这些可敬的年轻人,也期盼十月份的“高效课堂”研讨活动中,他们有更精彩的表现。大家刚刚交流了授课教师的教后感言及年级学科带头人的评课。借此

机会,结合平日理论学习,就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提出三点思考。

思考一:吃准教学目标,咬定“语言学习”不放松。

语文教学要体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以语言教学为中心,特别是加强语言的运用。“两个基本点”即培养语文能力(听、说、读、写、书),提高人文素养。语文教学的基本功能是学习语言,培养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阅读教学要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感悟到表达的精妙,在培养语感,提高整体把握的能力,领悟读法写法上下功夫,特别是在用字上下功夫。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目标是:激发阅读兴趣,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养成阅读习惯。至于阅读能力,国际、国内一致认为应侧重培养提取信息的能力(最基本的阅读能力)、作出解释的能力(理解力——特别是理解词和句)、整体把握的能力(分析概括能力——把握主要内容,揣摩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作出评价的能力(评价语言、形象、表达方法等)。上诉能力要依据课标的年段目标,由易到难,有所侧重地培养,又要注意整体推进、螺旋上升。从平时听课中发现,现在阅读教学中,阶段性不清,各年级段阅读教学都在分析内容上用力,教学目标越位与不到位的问题同时存在。低年级忽视朗读和字词句教学,中年级忽视段落教学,高年级只注重分析内容,忽视学习语言、领悟写法。各年级重得意,轻得言。吃准目标,就是要把课上成语文课,上成所教那个年段的阅读课,上成所教那种类型的阅读课。年段目标准确、鲜明,不缺位,不越位。

同时,小学阶段要夯实基础,干好小学语文该干的事。要让学生读好书,写好字,听明白,说清楚,写通顺,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学生基础不牢,能力不强,素养不会高,即使眼前分数高,到将来也只是语文的“豆腐渣”工程。定位低,并不排斥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在学语言打基础的过程中渗透文章、文学和文化的因素。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经验,把握好文化认知和情感体悟的“度”,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引导他们感受中外文化,从中汲取营养,而不是将成人视角所锁定的文化内涵强加给孩子。如把“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背出来并不难,但比较透彻地理解这两句诗可能需要一生的时间。牢记语文专家曾说的两句话:小学语文姓“语”,小学语文还姓“小”。

思考二:精选教学内容,告别繁琐的内容分析。

语文教师难当,语文课难教,难就难在语文课要靠教师钻研教材,通过对教材的二度开发,来确定每课教什么,也就是解决教学内容的问题。我们依据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思考练习等,综合确定每课的教学内容。具体说来,教师先作为一般读者阅读教材,“潜心会文本”;再“跳出来”,站在学生角度,来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重点内容,如需要理解的词句,需要积累的句段,需要习得的学法,需要揣摩的写法等,如果教学内容比较精当,瞄准课文的重点,训练的难点,学生的疑点,语言发展的生长点,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教学内容“泛化”“不确定化”的问题,做到“该教该学的就教就学,不该教不改学的就不教不学”。崔峦老师在全国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10月份将举办的第八届青年教师观摩活动中一定要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我们将用否定这样的课来表明改变费时多、收效微的阅读教学的决心,引导全国阅读教学越过这道顽固的“魔障”。不堵死“内容分析”的路,难迈开改革创新的步伐。

思考三:指导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力

平时听语文课,我关注两个方面,一看教师教些什么,二看教师怎样“让学生学”的。大家知道,语文课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工具性学科。语文能力只能靠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来,要尽可能把教师的活动减下来,把尽可能多的时间给学生加上去。优质、高效的教学“彩”要出在学生身上,成功体现在“学”的成效上。教师应该教会学生自主理解词句、感悟重点语句、质疑解难、概括内容、复述课文、做读书笔记等各项学习方法,掌握整体感知课文、深入探究课文、整体回顾课文以及独立阅读课文等学习过程。教师可以从哪些地方服务于“学”,如下几点供

大家参考:

1.发动——把每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起来,把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发掘出来。

2.营造——创设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使每个学生在积极的心态下享受语文学习。

3.导向——是每个学生目标、任务十分明确地投入学习。

4.放手——给足学习时间,多放手,少干预,这也是服务。

5.帮扶——如,用问题引路,用方法助学,用朗读示范,用话语点拨,用生成促学,用评价激励。当然,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不仅仅处理好上述三方面的问题,我们要研究的问题还很多很多。希望参赛老

师能精心准备,在十月份的“高效课堂”研讨活动中,超越自我,创造精彩。

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 篇二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一)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过于制式化, 做不到深入的沟通, 经常是老师提出一个问题, 然后指定一名学生来回答, 这样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产生侥幸心理, 认为学生那么多, 不一定会叫自己回答问题, 导致学生不去思考, 长此以往, 也就不会思考了。而且在学生回答问题时, 老师关注的是学生是否能回答出老师心里认为正确的答案, 对于学生对阅读的独到见解听而不闻, 扼杀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造成了学生的思维跟老师一样, 没有创新能力的后果。

(二) 在阅读教学的方式上存在管理不到位的问题。上课时, 教师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的方式, 在这过程中, 如果教师不能很好的掌握学生状态, 两种极端现象:一种是教师对学生放置不管, 只是在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 但是对于学生之间讨论的方式, 是否有进行合作都放任不管;另一种是教师对学生管理的过于严格, 导致学生不能尽情的讨论问题, 课堂气氛太过严肃。对于此种情况, 教师需要做到有效的调节, 否则小组讨论学习这种方式就发挥不出原有的功效, 还有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适得其反。

(三) 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好好培养学生对于阅读的习惯和兴趣。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中最基础的学习手段,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得不到有效的利用。朗读在现在的课堂中已经很难看见了, 老师对于朗读大多数都选择让学生课下去完成, 导致学生得不到老师的指导;而对于写作方面, 大多数学生表现出来写作困难, 学生为了完成写作任务而写, 对写作的兴趣在一点点消失。

二、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 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当中, 要积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只要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 即使没有老师督促学生自己也能很好的进行语文阅读, 但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老师必须先教会学生阅读方法, 利用好的阅读方法再进行语文阅读时, 可以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大大提高。小学生因为年龄小, 所以自制力比较薄弱, 所以在教学当中, 要注意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在学生已经熟练掌握所阅读的课文时, 老师应该向学生提出一个引人思考的问题, 锻炼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在学生阅读遇到问题时, 老师则需要及时的点拨, 用以来帮助学生;在学生不爱思考, 对阅读产生反感心理时, 要积极疏导学生心理, 提出一些比较有争议的问题, 组织学生讨论, 刺激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当学生有了足够的阅读技巧和阅读兴趣时, 学生们就会自主的进行阅读, 也就能更好的进行阅读教学。

(二)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可以得出, 好的阅读习惯是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重要途径之一。在阅读过程不能三心二意, 要养成专心阅读思考的习惯。如果不能专心阅读, 即使阅读量再大, 也得不到想要的结果;在阅读过程中善于提出问题, 无论是文章的写作方式或者是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只有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才能更好的了解文本;在阅读过程中还应该养成记录阅读随笔的习惯, 不但可以讲好的词, 句, 段记录下来进行分析, 还可以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将好的词, 句, 段运用到自己的作品当中, 学以致用。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阅读技巧, 在书的海洋中自由翱翔, 并且从中汲取对自己有益的知识, 提高语文素养。

(三) 丰富课堂阅读内容

目前, 想要提高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 首先应该一改以往传统教学的理念, 丰富课堂结构。采用多元化阅读模式, 让学生不知不觉中爱上语文阅读, 打个比方来说, 在进行阅读的时候, 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将学生分为各个角色, 还有旁白, 增强课堂趣味性。通过这种方式, 在课堂上的演练, 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所阅读的文章中的内容, 加深对文章理解, 对于各个角色的内心世界也会更加了解。之后教师再带领学生进行全文讲解, 由于学生对于人物的语言, 特点都有一定的印象, 所以教师在对文章进行讲解的时候也会轻松很多, 间接地缓解了教师对于语文阅读教学的压力。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 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 教师们要寻找到一个适合学生学习, 也适合自己教学的方法, 在教学的过程当中逐渐完善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逐步的完善小学语文教学, 从而使语文阅读融入孩子的生活中, 让孩子从心里爱上语文阅读。

参考文献

[1]陆小平.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 2011.S1:35-37

[2]唐红梅.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J].学周刊, 2013.14:184

[3]单晓菲.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0.02:129+173

3.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三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思考

在实际的教学中,阅读的教学层面涉及听、说、读、写各个方面内容的综合。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体现语文的基本功,是听、说能力提高的一种表现,也是读、写的必然途径。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对于其自身未来的发展非常重要,语文的阅读能力,也是表达能力另一方面的体现。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引领下,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对语文阅读的感受、欣赏以及理解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仍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们常常发现,在语文课堂上,老师与学生的交流一般只停留在文字理解的表面。往往都是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指定某个学生回答,这样的课堂交流,局限于师生之间的单项交流,对于阅读方面的交流也不够深入,无法掌握学生对阅读的理解程度。而且老师通常以自己预想的答案作为某个问题的标准答案,容易忽视学生表达时的独立见解。长此以往,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很可能出现课堂气氛过于紧张、严肃,对于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学生缺少必要的探讨,难以达到理解阅读主要内容的学习目标。另外,有部分老师,对教学大纲中小学语文阅读学习的相关教育理念理解有偏差,将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理解为可以放任自流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后,对于学生如何讨论、讨论的结果是什么,学生理解的是否存在偏差,都不管不问。最后,这种课堂的合作学习理念变成一种空洞形式,无法取得好的预期效果,甚至还会影响到学生阅读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关于发展小学语文阅读的反思

老师在实际的教学生活中,应致力于如何增强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工作,为学生树立创造性的阅读教学观念,倡导积极自主与合作的探究式学习,改变过去传统的“一问一答”式课堂,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阅读方面的知识,这样将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学习,有利于学生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展。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引导学生发挥充分的想象,体验语文阅读的内容,让其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逐渐掌握运用语文知识的规律,培养语感、发展语文思维。如,在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课文之前,老师引导学生在预习时,注意收集有关鲁迅生平的小简介以及小故事,课上与大家一同分享。再通过深入地学习课本内容,全面地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以及独特的性格,学习前辈在文字方面的造诣,使这位伟人的形象能够更加具体鲜明地留在学生的心中,更

好地激励他们学习伟人的精神。

现代的阅读教学应该达到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一种理解对话过程。教育理论的相关研究表明,每个人的精神世界,都是经过自己在文本方面的创造、理解、构建之后形成的。老师要善于思考和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体验实际生活的教学内容,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体验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强化学生对語言文字进行探究的学习意识,帮助学生站在语文学习的最前方,让学生真正喜欢上语文阅读,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张学敏.课堂教学技能[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 篇四

——以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教学为例

龙祖胜 梁莉

(天津市教育教学研究室;天津市第41中学)对如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以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教学为例

摘要:语文课程改革推进到今天,已经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教师的语文功底尤其是对文本的理解和解读能力有待提高,二是教学设计尤其是教学内容的设计还不科学,三是教学实施过程中语文活动的有效性不高。而要上好一节语文课,语文功底是基础,教学设计是关键,教学实施是保障。基于此,笔者以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的教学为例,对如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加以初浅的分析,以期引起语文教师对打好厚实的语文功底、优化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提高 阅读教学 有效性

一、问题的提出

课程改革推进到今天,我们理应聚焦教学、决战课堂,引导教师切实将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在我市语文双优课和常态课的观课过程中,笔者发现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确实正在发生可喜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教师角色的定位更加明确,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得到了较好的体现。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教师的语文功底尤其是对文本的理解和解读能力有待提高,二是教学设计尤其是教学内容的设计还不科学,三是教学实施过程中语文活动的有效性不高。而要上好一节语文课,语文功底是基础,教学设计是关键,教学实施是保障。基于此,笔者以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的教学为例,对如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加以初 浅的分析,以抛砖引玉,就教于大方之家。

二、关于积累整合“教学实践表明,教学的有效性取决于教学的有效知识量。所谓教学的有效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真正理解并有助于其智慧发展的知识,是能提高学生有效知识的知识。教学有效性的法则就是教学的效果取决于教学的有效知识量。如果教学的有效知识量为零,则教学效果也为零。”①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努力强化自己的语文专业功底,切实把握好每个单元在教学中需要落实的有效知识。以必修1第三单元为例,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积累整合好以下重要知识。

1.一种文体:杂文

杂文:散文的一种。是随感式的杂体文章。一般以短小、活泼、犀利为其特点。内容无所不包,格式丰富多样。五四以后,经鲁迅等人努力,成为一种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或表现作者思想观点的文艺性论文。它以思想性、论战性见长;艺术上,言辞机警,行文情感饱满,常借助形象比喻来议论人或事,有强烈的震撼力。作为杂文的奠基者,鲁迅的杂文具有批判性、否定性、攻击性等特点。鲁迅说,杂文作者的任务,“是在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且介亭杂文·序言》)。所强调的正是杂文的批判内涵与功能。在《记念刘和珍君》中,作者将矛头直接对准“三一八”惨案中残杀青年学生的帝国主义、封建军阀以及文人帮凶。他说:“我自己也知道,在中国,我的笔要算较为尖刻的,说话有时也不留情面。……倘使我没有这笔,也就是被欺侮到赴诉无门的一个;我觉悟了,所以要常用。”(《我还不能带住》)鲁迅是因为感同身受着中国社会的“弱者”的痛苦,而自觉地进行他的反抗的。教学中尤其要引导学生注意鲁迅的批判锋芒始终对准人(包括鲁迅自己),人的心理和灵魂:这就是一种文学家的关照。在鲁迅的杂文中,作者绝不采用“零度叙述”,相反,你总能从其杂文中读出鲁迅自己的态度。鲁迅宣称:我的杂文 3 “不过是,将我所遇到的,所想到的,所要说的,一任它怎样浅薄,怎样偏激,有时便都用笔写了下来……,就如悲喜时节的歌哭一般,那时无非借此来释愤抒情”(《华盖集续编·小引》)。这就是说,鲁迅杂文确是由某一外在客观人事引发的,但它所关注与表现的,却是作者自己的主观反应。因此,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透过杂文里的描述与抒写,看到(触摸到)活生生的鲁迅——他的心灵的“歌哭”:这才是鲁迅杂文的真正内核。鲁迅确实说过,他的杂文里有“中国大众的灵魂”;但如果看不到与“大众灵魂”叠合在一起的“鲁迅的灵魂”,至少是没有完全读懂鲁迅的杂文。理解这一点对于理解《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很有帮助。(具体分析请见后文)

2.一部作品:《随想录》

《小狗包弟》选自巴金的《随想录》。《随想录》是巴金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当代思想史和文学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其创作动机是“十年浩劫教会一些人习惯于沉默,但十年的血债又压得平时沉默的人发出连声的呐喊。我有一肚皮的话,也有一肚皮的火,还有在油锅里反复煎了十年的一身骨头。火不熄灭,话被烧成灰,在心头越集越多,我不把它们倾吐出来,清除干净,就无法不作噩梦,就不能平静地度过我晚年最后的日子,甚至可以说我永远闭不了眼睛”。(《探索集·后记》)这段话,同样概括了《随想录》的内容和表达方式的特征。巴金怀着强烈的责任感,把他对历史的反思,对痛失亲友的追忆,对自我的拷问,尤其对一些他不能认同的言论与观点的批判,质朴而直白地讲述出来。在严肃的自我反省和社会批判中,表现了一位老艺术家的令人感动的人格美。怀着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带着强烈的自省意识,在揭露和谴责“文革”的残酷和荒诞时,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进行无情的解剖。可以说,《随想录》是以自我忏悔的形式,反思刚刚过去的“文化大革命”运动的惨痛教训,探讨在这个全民族的灾难浩劫中个人与群众暴力、个人与极“左”路线之间的关系,提 4 醒人们要警惕“文革”的再次出现。对“文革”灾难的反思,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而巴金则选择了自我忏悔的形式,从反省自己的软弱开始,逐渐进入对全民族的灵魂的拷问。这是巴金写《随想录》的一个重要特点。然而这个特点是从《小狗包弟》这篇文章开始的。

3.一种方法:圈点批注

本单元的单元提示要求“要注意文章中哪些地方最能触动你的心灵,哪些地方让你过目不忘,想想这是为什么。这很可能就是作品的‘亮点’,不妨加以圈点批注,认真揣摩。”这就告诉教师,本单元的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掌握圈点批注这种阅读、鉴赏文章的方法。所谓“圈点”,就是找出课文中精彩的语句,所谓“批注”,就是对这些精彩语句作评点,其实也就是旁批,是微观的分析,也可以说是揣摩语言。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圈点批注是语文学习的一项基本训练,同时这也是一项个性化的训练,每个人都可以根据兴趣爱好自由地评点,并与同学交流。这种评点也是一种赏析,只不过它是间断的、不成篇的赏析。

三、关于文本研读

新课程倡导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不能以教师的阅读理解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这的确言之有理,但一些教师由于没有正确把握这些理念的内涵而错误地认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作用就是“组织”(“主持”),导致一些语文教师没有在文本研读上下工夫,没有潜下心来深入文本,结果教师对文本的理解相当肤浅。试想,如果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就不深刻,教学中他怎能引导学生深刻地领会文本的内涵呢。教师没有亲身体验文本阅读过程中的“艰辛”,没有很好地体验文章阅读过程中的难点,他怎能引领学生突破难点呢。因此,笔者认为提高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正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以必修1第三单元为例,教师一定要潜下心来深入 5 文本,读出三篇课文的感人点。

1.《记念刘和珍君》——在沉痛哀悼和出离愤怒中拷问自己的灵魂

“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是鲁迅先生为文的一贯主张。这不仅是创作的指导思想,也是艺术表现的准则,甚而是一种高度的美学境界。这九个字,看似平易实艰难,只有敢于直面社会、历史、人生与自我,视真实为艺术的生命,并且掌握了纯熟表现技巧的作家,才有可能达到这个境界。有勇气直面自我,才有勇气直面世界。鲁迅正是在直面惨案,批判黑暗势力的同时,带着直面自我,批判自我的歉疚心情来纪念烈士(以他的学生刘和珍为代表)的。“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着.......重号为笔者所加,这些词也是理解文章情感的一些关键词)这样写,一下子就毫不掩饰地暴露出作者自己的“苟且偷生”,作家的这种冷峻的自嘲与沉郁的自谴,使文章从一开始就带上无比真诚的感情色彩。也正是这种蕴寓于冷峻的叙述笔调之中的真诚深挚的感情,深深地感染着我们。沿着这样的解读思路引导学生再来细读全文,就可能读出人们(人们通常注意到这篇杂文对烈士的悼念,对反动军阀与帮凶文人的揭露,这些都没有错)有意无意地忽略了的文章或隐或显的感情线索:作者始终在“说话”(“写一点东西”)与“不说”(“沉默”)中犹豫、徘徊:“先生可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没有”。——“先生还是写一点吧”,“我也早已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还能有什么言语呢?”—— “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呜呼,我说不出话”。正是贯穿全文的“肯定”与“否定”的往返起伏,淋漓尽致地写出了鲁迅在“沉默”与“开 6 口”两者间选择的困惑:这是面对屠杀应做出怎样的反应(默受与抗争)的困惑,更是人的根本生命选择的困惑(也就是《野草》里所说:“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其实由“三一八”惨案引起的内心的困惑与痛苦,或许是构成《记念刘和珍君》的更深层次的内蕴。读者如果看不到与“大众灵魂”(课文中的“大众”是指作者所说的“庸人”“苟活者”)叠合在一起的“鲁迅的灵魂”,至少是没有完全读懂鲁迅的杂文。总之,《记念刘和珍君》是一曲颂扬烈士的悲壮悼歌,是一声讨伐敌人的战斗呐喊,是一记惊醒“沉默”民族的警钟,是一支激励“猛士前行”的号角。它在炽热而又沉郁的情感激流中,流淌着自己深沉的悲痛与无情的自我批判,又以冷峻深刻的历史思考为基石,筑起憎(愤怒)的丰碑。正是这种融贯着社会、历史、人生、自我的严峻思考的大憎大爱,使这篇以记事为主,闪耀着真知灼见的哲理光辉的散文,汹涌着抒情的波澜。

2.《小狗包弟》——灵魂深处吟出的忏悔

巴金的散文,没有朱自清那种诗一样的精美的描写,也没有周作人那种机智精深的阐述。他喜欢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把内心袒露出来给读者看。因为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饱含着感情,象是对读者毫不掩饰的诉说,所以便吸引了读者沉入他的情绪之中,和他一起去体味,去思索。《小狗包弟》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文章叙述了一个真实而简单的故事:一只讨人喜爱的狗,在“文革”棍棒的恐吓下,被胆小的主人送给医院作了解剖试验品。全文篇幅不长,却感情真挚,意味深长。作者撰文的主要用意是忏悔,以自己对爱犬包弟的“出卖”与“背叛”,谴责自己的懦弱。“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短短几句话,包容了超人的勇气,不但体现了作者所欣赏的卢梭式的“诚实”,更重要的,展现了作者崇 7 高的精神境界——深重的悲悯、歉疚和忏悔,显示出一个正直的成熟的作家严于解剖自己、敢于说真话的勇气和度量。

值得注意的还有,文章一开始,作者使用了衬托手法,用一段较长文字详细描述了另一条(艺术家邻居的)狗,为了艺术家而忍受棒打脚踢,甚至不食而死之事。而巴金与包弟的故事由此引申出来,讲述的是另外一个故事:恐惧发生在小狗主人的内心深处,在迫害还没有真正发生时,小狗就已经作为一个可能会带来危险的因素而被牺牲掉了。你这样理解的话,“文革”给知识分子带来的心理恐怖,以及知识分子的软弱、人类的自私与寡义、个人在群众暴力面前的无可奈何、个人对极“左”路线迫害的顺从以至转嫁灾难于别的生命等等,就都在其中展示出来了。②

3.《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真挚情感融于叙述描写之中 梁实秋的散文,不以抒情为主,也不似周作人那种札记似的随笔;他以遣趣为主,抒情和致知自在其中。他不大留心蕴育意境,锤炼字句,只求达意。他的散文风趣幽默,也有所会心,话中有耐得咀嚼的智慧,还有博雅的知见。这篇课文题为记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文章撷取作者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精彩纷呈,对老师的真挚情感融于叙述描写中。值得称道的是文章的选材与剪裁。本文选材很讲究,写片段的记忆、片段的印象,如同摄像,只是从不同方位选取几个精彩的镜头,集中表现人物光彩的一面,不求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的全面、完整、连续,也没有拖泥带水的叙述和描写。这样多侧面、多方位集中贯注于一点的写法使得读者对梁启超这位大学者产生了铭心刻骨,甚至终生难忘的印象。不过在篇幅不长的文章中,要达到这种地步,谈何容易!只有作者在构思时经过较长时间的酝酿捕捉、提炼和选择,才能升华为“大巧之朴”,“浓后之淡”,在貌似一斑一点,一枝一叶上,无不凝聚着作者苦心孤诣的艺术匠心。其次,作者 8 驾驭语言的能力也是十分高超的,古典文学的深厚修养,使他恰到好处地用上个古文词语,使文章平添几分雅趣。象“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中来”,“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泪下沾襟”,“笔而记之”均为古文词语的活用,但作者却赋予它们新的生命,收到了白话词语所达不到的艺术效果。

四、关于方法策略 1.加强诵读

诚如洪镇涛老师所指出的那样,语文教学应该少一点知识的灌输,少一点缺乏学生亲身感悟的理性的分析,把教学的重点移到指导并帮助学生“感受、领悟、积累、运用”语言上来。这就要求教师应该重视诵读教学,因为诵读有助于语料的积累和语感的习得,是学习规范、优美的书面语言的必由之路。本单元的选文是写人叙事的散文名篇,对于这样极具文学味的佳作,尤其要重视诵读法的运用。要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掌握三篇课文不同的诵读基调,读准语句的起止停顿,读出语速的快慢缓急,读对语调的轻重抑扬,通过这样的美读,让学生耳与心谋,感悟语言的意蕴、情感、韵味,以培养语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是本单元加强诵读教学,提高学生的诵读技巧的核心篇目。美国一位鲁迅研究者说:“鲁迅风格中最打动人的因素是语调。他的语调有时恨,有时爱,有时讥讽,有时抒情,但从来没有漠然中立的时候。一听他的语调就知道他对所写事物是爱还是恨。”③《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态度是非常鲜明的。他愤怒地控诉段祺瑞政府杀害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下劣无耻的流言,无比沉痛地悼念刘和珍等遇害青年,奉献他的悲哀和尊敬。可以说鲁迅把两周来自己感情的历程坦陈在读者面前,他对学生有爱,对段政府有恨,对流言家也有恨,对大众庸人有失望,这些感情混杂在一起,也就是哀痛的、悲愤的、激昂的、仇恨 9 的、失望的复杂感情,就是大悲,大哀,大愤,大怒。因此,教师一定要通过范读和指导学生诵读来体会作者的深情,在读中品味其情感的变化过程。对于课文《小狗包弟》,同样要通过诵读来把握作者波澜起伏的情感变化:悲伤(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欢快(与包弟亲密接触)──忧虑(不知如何安排包弟)──轻松(送走了包弟)──沉重(送走之后心不得安)──歉意(至今心不得安)。而对《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则要读出作者对梁任公的敬仰之情、欣赏之情、赞美之情。总之,如果在教学中能通过教师的范读和学生的诵读使学生对三篇课文的语调和情感作出灵敏的反应,朗读中准确地再现作品的语调和情感,实际上就是学生的思想感情通过诵读的方式与三位作者注入作品中的思想感情的对流与契合。这样的语文教学,要比单从课文中抽出思想内容一二三四进行分析要有效得多。

2.理清思路

散文之“散”,如同泉水,不择地而出,随物赋形,行于可行,止于不可不止,以此来形容散文的形式特点包括章法特点,是完全合适的。因此,在教学本单元时一定要注重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以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行文线索、情感脉络与思想内涵。在构思和行文特点上,《记念刘和珍君》全然顺着作者感情构造章法,处处洋溢着作者的激情,议论、抒情随处可见,而有关刘和珍的行事散见于全文各处,并无完整的成片成线的叙述。《小狗包弟》则有所不同,全然顺着故事发生的时间次序构造章法,作者的感情抒发主要见于文章后半段,感情线索时隐时伏;《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作者凭着对所写人物的记忆线索,并按人物性格的不同侧面建构章法的,时而叙述,时而描写,时而议论。教学这三篇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体现思路的标志语,理出文章的叙事线索和情感线索。尽管这样操作起来有难度,但读散文理线索,的确是一种解剖作品文心解读作者心灵符号的有效做法。

3.品味语言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组织、启发、引导学生感受、品味课文语言,把文质兼美的课文言语转化为学生的语感能力。散文语言因作者感情而生辉,因作者学养而生味,因作者才华而多姿多彩。教学本单元时,在对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要注重组织、启发、引导学生对文章语言的涵泳品味,感悟语言的意蕴、情感、韵味。可以让学生通过比较、推敲、品味,从语音文字方面,遣词造句方面,标点格式方面,领悟语言运用的规范恰当度;从适应语境方面,语体要求方面,领悟语言的得体感;从文章的情感方面,质地方面,气势方面,韵味方面,领悟语言运用的情味感。最有效的办法是比较揣摩法。对课文的标点、字词、句子或段落,采用加一加、减一减、调一调、联一联、换一换、改一改的办法,让学生在比较中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比如,“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与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的原句(“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相比,只不过少了三个逗号而已,但是鲁迅先生体现在他独特表达形式之中的强烈悲愤之情却全然不见了。

4.积淀思想

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有着崇高思想境界和丰富人文价值的散文作品,这是本单元选课文时有意识的追求。教材编写者在单元导语中说“这些文章可以帮助我们增长见闻,明辨是非,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因此教师要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注重引导学生积淀思想,要将这些崇高、神圣的精神作为养料,内化为他们自己的东西。如学习《记念刘和珍君》,感受鲁迅愤怒如火、哀心如海的胸怀,学习鲁迅充满正义感、责任感,嫉恶如仇,勇于自我解剖的心性。学习《小狗包弟》时要引导学生深刻体会作者的深刻反省、自我拷问的警醒人心的力量。

至于具体采取何种教学策略,应该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但要注意不管采用什么策略,都要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为原则。要通过本单元写人记事散文的学习,在引导学生“读得懂”每一篇的同时,“懂得读”写人叙事散文这一类文章。

注释

①宋秋前《有效教学的涵义和特征》,《中小学教育》2007年第4期。②参见陈思和《忏悔从怀念小狗开始——巴金<小狗包弟>分析》,《语文学习》2005年第4期。

5.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 篇五

育婴里小学〃程毅

建国以来,在我国基础教育中,语文教学取得了许多宝贵经验,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有许多语文教学改革实验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总的说来,语文课作为陶冶情操,激发思维,促进交流能力的工具性学科力量的发挥却还远不能尽如人意。据调查表明,有大量的学生对语文课有厌烦情绪,语文课作为人文精神的载体所应发挥的作用可能是所差更远。据调查了解,笔者发现因受传统观念和现行考试制度和评价方法的影响,小学语文课尚有诸多误区,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阻碍着语文课的工具性,思想性和人文性作用的发挥。误区一:语文课堂──“问题全解决了”

如果学生没有问题意识,就不会去独立思维,更谈不上创新。语文课上,教师为了“紧扣教材”,为了“调动”学生,便把“满堂灌”演绎成“满堂问”,而所问的那些问题基本上属于类似:“通过……你读懂了什么”“还读懂了什么”“作者用意何在”等形式化问题,学生回答这些问题都无须思考。还有些教师把教学参考书上的程式在课堂上“说教”一遍,把学生的思维完全限制在课本和教学参考书的框框之内。课堂上的阅读也成为一种被动的阅读,学生并没有真正对课文用心去感悟,他们所“读懂”的也只不过是根据以前的思维定势而得到的“微言大义”,至于课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都无从知道。因而,课上学生自能“读懂”,等课结束了学生也便没有问题了。其实这种没有问题实则是最大的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误区,是学生缺乏独立思维的一种表现。

笔者曾听了一节“小蝌蚪找妈妈”的课,课后学生说全读懂了。我问:小蝌蚪游啊游,到底游了几天它们长出了后腿?学生哑然。其实,通过这节课,本来教师可让学生充分思考,以激发他们对青蛙的观察热情,贴近大自然,使他们依据所见所闻所感,充分地表达。那样学生不仅掌握一定的知识,而且探索到获得知识的方法。但遗憾的是,老师却死抠教参,失掉绝好的机会。

误区二:作文──套用模式,写非所想

邹静之在《女儿的作业》一文中指出:“她的作文几乎是假话,假感想,假故事大全。她的同学几乎都写过扶老婆婆过街,给老师送伞,借同学橡皮那类故事。”有调查表明,某班对某一作文题目,大多数同学写的都是同一题材,格式都一样,都是在遇到某情况后,先作一番思想斗争,最后如何如何,然后再喊几句口号。在现行的作文教学中,由于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套题,程式化,抹杀学生真实感受的现象仍很严重。老师把一些《儿童作文经典》之类的程式塞给学生去套,去抄,去代替学生的真实感受。这确是语文教学长期未能逾越的一大误区。误区三:语文作业──“熟能生巧”

调查发现,有许多小学语文教师抱定“熟能生巧”的古训,给不堪重负的小学生留下了没完没了的作业。除了如邹静之女儿所作的如对“灰溜溜”的解释,对按照“刻画描摹的非常逼真”来写出的唯一正确的成语“惟妙惟肖”一类的刻板和无谓的作业外,仅仅是小学阶段要掌握的那2500个汉字就足够让他们手忙脚乱了。一个汉字一定要写上几十遍吗?这是一项极为枯燥的作业,小学生因此就足以对语文课产生抵触情绪了,再加上那些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条文,段落等,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说严重点,这甚至对孩子们是一种摧残。反思:

读了上面的文章,我不由得对传统的语文教学产生了新的想法。作者所说的误区在日常教学中的的确确存在着,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关于误区一:语文教学怎样走出没有问题的误区呢?这就要求我们这些做教师的人首先要转变观念,放手去让学生思考问题,给学生以自由思考的机会。学生一旦提出问题,就应该鼓励,并顺着这一问题去引导学生,给他从小种下探索思考的种子。例如我几年前曾经在一个课例上看到过这样一幕:一位语文教师在教一节关于“鱼”的课时,突然有一位学生起来问“老师,鱼怎样辩认公母呢?”教师先是一愣,但接着就很好地处理了这个细节,她说:“这位同学所提的问题连老师都没想到,但我想鱼的公母对研究鱼是重要的。这个问题留作我们以后去做专门研究。这位同学善于思考,能提出问题,我们大家都应该向他学习。咱们接下去继续讨论……”在这种教师设计的开放而又民主的教学环境下,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我们还应该认识到,语文课与活生生的生活实际的联系,而不应局限于书本和教参的框框。我们不应该带有“什么什么不是语文课要解决的问题”这种错误观念。我们只有打破学科分界,学生的问题意识才有广阔的空间。而且所提问题不一定当堂都能澄清,更重要的是要留给学生一个善于思考的头脑。

我认为,教师还要尽可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要开阔学生的思维,先开阔自己的视野。以前我们经常谈论的是:“如果课堂上学生提出老师没有想到的问题该怎么办?”而如今我们应该思考“学生提不出问题该怎么办”了。

关于误区二:我认为要走出这一误区,首先必须让学生充分认识现实生活,让他们体验生活,从中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领悟能力,让他们学会独立表达来自于生活的真实感受,写出发自内心的话语;二是加强语文课的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联系,讲课文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孩子去深入的学习、认识欣赏,充分发挥想象,按自己的感悟去描述课文中的情景或事件。

例如我在讲《草船借箭》这一课时,在让学生阅读有关资料之后,按照他们自己的想象,去描述或续写,想一下大雾漫天的情景,演一演回岸交令的情景,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即使是要分析课文,我也力求让学生主动地欣赏课文的语言和情景,而不是在被动地接受你的灌输。

关于误区三:对作业问题我进行了认真反思,我认为应该考虑以下几方面:

首先,汉字有汉字的特点,也一定有其记忆特点和记忆规律。学习汉字需要重复、再现,已达到记忆,但是怎样掌握合适的量,再现的方式及多化化这个问题就需要我们的小学教师在广泛实验的基础上,研究一个合理的练习量和练习间隔,想方设法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再现并运用。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想通过某一次课外作业就使学生终身不忘是不现实的。如果我们教师人人进行这种研究,那么在正确的量化范围内再剔除掉那些无谓的作业负担,减负就会按照教育规律真正落到实处。相反而言,这一问题不解决,那么尽管桌面上的负担减了,但这些负担会终究转入地下,由那些不放心的家长再给补上这一“课”。一味依靠行政手段去简单划一地减负,必将走入另一个极端。过分强调完成家庭作业的时间限制是否合理也是一个需要商榷的问题。

其次,我们教师还要研究作业与学生对语文课兴趣的关系,要尽量使作业既能激发学生思维,保持学习兴趣,又不会过分加重学生负担。我认为这里不但有作业量的因素,也有作业方式的因素。如何才能做到轻负高质,这是需要老师们精心研究的一个大问题。我愿意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加以探索。

6.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 篇六

则伍各

汉字是汉民族文化的瑰宝。语文教育专家于漪先生就曾说过:“汉语言文字记载着中华数千年的古老文化,它不是无生命的僵硬的符号,而是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性格的精灵。”她又说:“如果打开用汉字写的一本书,那就好像进入了一个画廊,一幅幅画争先恐后地向你的感官申述着它的喜怒哀乐。”你看,“休”是路人依木而息;“泪”是眼中滚动的水;合手成“拿”,分手为“掰”;“牛”和“羊”,仅仅抓住了角的不同指向,使温顺听话的羊的形象和牛怒气冲天的形象截然不同„„可见,作为指导书写汉字的写字教学,从某种意义而言,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因此,写字教学就不容忽视。

现在的小学生基本上都接受了学前教育,已有了一定的写字基础,但他们的写字极不规范。小学低段的大部分的学生没有注意汉字的笔顺、结构以及书写姿势,他们一笔一画地凑,凑成了的是一个字就行了。在这样的写字过程中,汉字的独特的魅力,学生们能有几分体会?小学低段的写字教学是引学生入门的年段,是打好基础的关键。在这年段,千万不可搞形式主义,匆匆走过场。在给足时间,扎实指导的基础上,优化写字教学,让孩子们在写字中感受到汉字的魅力,引发无限遐想,催生创造,激发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

优化小学低段语文中的写字教学,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创设情境

写字教学本身就带有些许的“枯燥”。低段的孩子形象思维占优势,讨厌枯燥的讲解。在指导书写中,如果要求他们认认真真、端端正正地听你枯燥的讲解书写要点、笔顺规则,间架结构,那真是“天方夜谭”。教育的成功在于最大效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显然,用教师的威严震慑学生,强行要求学生认真听讲,那是无效的!现行的人教版的低段语文中的“写字”总是和识字,课文巧妙结合编排的。这一特点为写字教学“创设充满童趣的情境”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在充满童趣的情境中,寓教于乐,孩子们的写字才能更加有滋有味,写

字教学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在指导《菜园里》这篇儿歌中的生字书写时,就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小朋友们,刚才西瓜姐姐送给我们那么多可口的大西瓜(实际上是游戏巩固生字,出示西瓜,只要读对了西瓜背后的词语,就可以“啊呜”咬一口。),让我们美美地吃了一顿。以表感谢,我们送点小礼物给西瓜姐姐,好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喊到:“好!”“西瓜姐姐可喜欢咱们中华民族的汉字了,让我们用能干的小巧手,扮演“书法小老师”,教西瓜姐姐写几个漂漂亮亮的字吧!”一听到可以当“小老师”,孩子们马上就乐了,兴趣盎然。接着,我扮演西瓜姐姐,书法小老师讲解书写要点,笔顺规则。西瓜姐姐在小老师的指导下,一步一步地书写着。这堂课的写字教学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挑战老师,让学生成为老师的“小老师”,是他们很喜欢的一种游戏。在写字教学中,遇到一些比较难写的字,老师们可以故作为难地说:“怎么办?这个字这么难写,哪位小老师能教教我?”一听到可以当“小老师”,学生们肯定会乐滋滋地教你。

记得有位心理学家说过:“在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位探索者、发现者„„”在写字教学中,创设“小老师”的情境,就能满足孩子们的这种心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何乐而不为呢?

二、扶放结合

在写字教学中,我们常常会照着这样的预设进行书写指导:师生一起分析字形→教师范写,生或师讲解书写要点→生仿写,师巡视→展评。我们把这种指导书写的方式称为“先扶后放”。如果我们的学生都能在我们的预设内按部就班地学习,自然也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但孩子们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性、兴致来参与课堂活动的,教学过程必定是变化动态的、生成的,这些怎么可能都被“教案预设”一一网罗?一出现以前会写的字,不等你的“指挥”,“自以为是”的孩子们就会迫不及待地写起来。孔子曾有云:不愤不悱,不启不发。

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不妨先放手,让学生“露一手”,再根据学生书写的特点,存在的问题进行对症指导。这就是“先放后收”。

三、突出重、难点

经过一段时间的写字教学,对于汉字的笔画规则、间架结构的书写特点,学生们都会有一定的认识并形成一定的书写能力。有了这种能力的铺垫,我们的写字教学根本没必要面面俱到,而应有所侧重,突出难点。以《要下雨了》一课中要书写的“吗、吧、虫、往、得、很”6个字为例。“吗、吧、往、得、很”都是左右结构,我们只要在指导书写第一个字“吗”时,回忆左右结构的字的书写特点——左窄右宽,(左右结构的字已不是第一次出现)而对于“吧、往、很、得”时的书写,就不用再次强调结构书写的特点;只要扎实到位地指导第一个“口”字旁和“双人旁”的书写特点,举一反三,能力迁移,第二、第三个同偏旁的字就显得“轻而易举”了。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写字教学中的难点还可以“以学生为本,从学生中来”。在进行一篇课文的写字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浏览,找出自己认为的比较难写的字或书写的注意点,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书写指导,以学定教。

四、趣味评价

《课标》指出:激发学生写字的积极性,不能简单地用罚抄的方式达到纠正错别字的目的。因此,优化评价,激趣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进行“马、鸟”两个字的写字教学时,从学生书写的信息中得知——“马”的书写不是太胖就是太瘦;“鸟”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不合适,掉在了田字格的下面。

在指导书写时,有时教师的范写也许会忽略了一些细微的方面。孩子的眼睛是敏锐的,他们不会轻易放弃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方面,非评价一番不可。这时,就得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评价是准确书写的内化。有一次,我在书写“水”字时,一不小心,将“水”字的左边紧紧地贴在了中间的笔画“竖钩”上,有位学生发现了,根据这一书写的不规范,发挥合理的想象,进行了一番巧妙的评价:

“老师,你写的‘水’字的左边紧紧地贴在了中间的笔画‘竖钩’上,‘水’都堵住了,怎能流过去,岂不是会发洪水啦!”

7.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 篇七

上学期, 笔者针对本校小学阅读教学现状进行专项调研。先后听了21节小学阅读教学课, 涵盖了小学部低中高所有年段, 涵盖了小学阅读教学的所有课时形态, 涵盖了青年教师、成长期教师、成熟期教师所有教师发展层级。

总的来说, 我校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呈现出良好态势。既基于我校优良的语文教学传统, 又实现学科前沿的理念关照;既基于课标规定的语文教学理解, 又绽放星辰特色的个性光芒。笔者以为“五个重”在我校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体现得格外清晰与鲜明。

重习惯。叶圣陶先生曾言: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 只需一句话, 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这一点在我校语文阅读教学中找到了很好的行动诠释, “听说读写书”, 语文老师牢牢抓住语文学习这一根本要义, 把习惯培养和教学流程的推进适切地、巧妙地、有机地融于一体, 真正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真正达到习惯成自然的美好境界。

重语用。2011版新课标对“语文”学科性质的精准定义让“语用”成为当下阅读教学的重要走向。笔者欣喜地看到, 我校语文教师能积极地从学科动向中不断更新教学理念、革新实践路径、创新操作策略。在阅读教学中关注文本的言语现象、表达句式与布局形态, 并能设计相应的学习活动, 展开充分的学习过程, 很好地实现从“圉于内容的琐碎分析”到“感悟内容与习得表达并重”的美好转身。

重方法。纵观21节阅读课, 无论是古诗教学, 还是现代文体教学, 都特别强调学习方法的渗透, 朗读的方法、理解的方法、概括的方法、写作的方法……这是对新课标中“过程与方法”这一维目标设定的准确解读, 是对学生学习规律的全面认识, 更是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深度尊重。因为, “重方法”的背后有“教, 是为了不教”的美好期许。

重积累。小学语文姓“小”, 如果放在人终身成长的时空维度看, 小学语文教学应当是一项“地基”工程, 必须以积淀孩子的底蕴为己任, 要淬炼好孩子们的“童子功”。很显然学校的语文老师对这个问题有足够认识, 在课堂上激发了孩子积累的内驱, 给予了孩子积累的时间, 创生了主题积累、情境积累、辐射积累等新形式、新策略、新探索。我们看到了“拓展有度、活动有序、积累有效”的美好样态。

重互动。调研过程中, 笔者常常为老师们精妙的设计而叫好, 常常为课堂呈现出的灵动感染。那种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架构了一个思维碰撞、智慧勃发、情感共融的场。在这精彩互动的背后有教师对学生的主体尊重, 有教师对流程的专业预设, 有教师对机智的自我考验。最终一定会实现由“课堂控制”走向“课堂自由”的美好愿景。

令笔者难忘的是, 商莺、钮玲、曹志科、曹丽英等老师的课例特别精彩, 体现了我校阅读教学特色, 代表了我校阅读教学的高度。

然而, 调研过程中, 笔者发现了几个问题。现提出来, 与各位同仁商榷。

关于教学思路。“整体—部分—整体”是阅读教学的基本思路, 这是由人的基本阅读规律决定的, 是由人的心理认知规律规定的。所以, 这应当成为阅读教学的“铁律”, 是不可随意颠破的。当下教学中, 出现“轻视整体”的倾向, 教者往往在疏通字词后便找寻一个切入口进行文本教学, 我们暂且不论切入口的选择是否适切、是否符合整个文本教学的逻辑起点、是否与学生的文本关注在同一频率, 但这样操作切切实实犯了阅读教学“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大忌, 长此以往, 学生的整体视角、概览能力、阅读旨趣都会受到较大影响。当然, 在“整体感知”这一环节教学策略的选择上、教学活动的设计上、教学形式的丰富上还有许多可为的空间留待我们一起思考、一起研究、一起探索。

关于教学结构。我国小语专家崔峦先生早在十年前就大声疾呼和课文内容分析说再见。然而, 毋庸讳言, 就现在来说, “内容分析型”课堂还是存在的, 问题到底出在哪?我想有一个因素我们是不能回避的, 那就是关于教学结构的问题。纵观当下阅读教学, 逐节串讲的线性结构还大量存在于我们的课堂中, 这样的教学结构不可避免会陷入“琐碎分析”的泥沼。我们要尽快转到“块状结构”上, 用一个个以提升学生能力为核心的“版块”串联起整个课堂。唯有如此, 我们对学生的知识教学、能力渗透才会是有像的、有痕的、有效的;唯有如此, 我们对每个教学环节才能真正删繁就简, 用大问题来统领;也唯有如此, 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教得轻松、学得愉快。

关于语用内化。大家对“语用”的关注与实践让人感到欣喜。然而, “语用之用”现状不免让人担忧。我想, 目前关于语用的三个偏差是比较突出的:一是语用的“窄化”, 往往认为关注表达方式才是语用, 实则听、说、读、写无一不是学习语言文学的语用。二是语用的“异化”, 现在的语用好像异化为了“读写结合”, 有点“无读写不语用”的不良倾向。三是语用的“僵化”, 很多教师把语用落在对表达形式“生拉硬拽”的迁移上, 这显然是偏颇的, 长此以往, 将走向另一个极端。表达形式之于表达内容, 应当是皮肤与血肉的关系, 没有内容的形式永远是干瘪而枯燥的, 形式永远是附着在内容上的, 形式也一定是为内容服务的。这就告诉我们, 进行语用设计时, 不能简单地、生硬地让孩子进行形式上的模仿, 更重要的是进行表达动机的追溯、表达情感的参悟, 真正让表达形式与表达内容达到和谐统一。

关于课堂评价。课堂评价不仅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更是教学进程推动的重要因子。尽管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 课堂评价得到了足够重视, 也有了很大改观。但笔者在调研中发现, 现在课堂评价中最突出的问题在于单一, “你真棒”“真好”类似于这样的泛化评价大量充斥我们的课堂。因此, 我们很有必要就评价问题进行一些探讨。笔者觉得课堂教学评价特别是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应该具备这样一些特性: (1) 针对性。他的发言或行为到底好在哪里?又有什么值得改进的?评价必须直击“要害”, 切不要“隔靴搔痒”———表扬得“不过瘾”, 批评得“不知情”。 (2) 丰富性。言语评价固然是最主要的, 也是最常见的, 但我们可以尝试使用一些体态语, 或许可以达到不一样的效果。 (3) 提升性。评价的意义不在于“判断正误”, 而是汲取更好前行的力量, 要想达到这个特性, 一方面学生发言时老师要学会认真倾听, 更主要的是努力提升自己的课堂评价素养。

关于课堂作业。在调研的21节课中, 只有部分低年级课堂留出了当堂写字的时间, 其余的均把作业留在了课外。我们可以从三个维度考虑这个问题。一是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摆脱“少慢差费”走向高效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二是我们的语文课堂如何进行效度检测与反馈?课堂作业是一个好的路径。三是我们那些留在幻灯片上布置给孩子课后完成的作业有多少是落实的?这样的作业又有多少意义?与其这样, 不如设计一些有效实在的作业引进课堂。语文课堂作业机制的形成或许会成为语文高效课堂建设的重要抓手。

语文独立设科近百年来, 百年风雨, 百年变革。但是我想有些谓之“根本”的东西是不可革新的, 是需要语文教学同仁加以坚守与抱持的, 如语文学习的意义, 语文教学规律, 语文教学常识, 等等。

以上仅是调研后生发的一些思考, 愿与大家共同探讨。

摘要:作者对小学高中低段的阅读教学现状进行研究, 发现重习惯、重语用、重方法、重积累及重互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得到凸显。同时, 指出教学思路、教学结构、语用内化、课堂评价及课堂作业等方面应注意的问题。

8.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八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一、倡导个性化阅读

所谓的个性化阅读,主要是就通过必要的指导,能够将获得额外在感知通过一定转化,成为小小学生内部的理性思维,能够在情感层面获得收获,同时,还能有利于开展进一步活动。所以,这种读书方式,出发点是看重学习的个体思维和提升小学语文素养,也是他们打下学习和个性发展的地基。因而更加与本文里倡导的阅读的规律和欣赏的原理、塑造人才的时代相符。个性化阅读如何合理地融入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当中则成为了广大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应深入思考的问题?

1.挖掘更多的阅读空间

阅读是获取外界信息的途径之一。阅读能力培养就是如何通过合理的方式来提升他们通过阅读获得外界信息的能力,让他们能够通过阅读获取更多的有益信息。经过统计,小学语文教学中问题表现在过少的信息量,在进行教学活动中,往往局限于课文内容,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有效跳出课文的局限,展开思维的翱翔。根据上述分析,要想保证个性化阅读效果,就应该首先进行一定数量的阅读工作,另外,还应该注重课外阅读的质量,应该推荐一些国内外名著,以及优秀的报刊杂志,要求通过活动,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有条件情况下,还应该充分鼓励开展利用互联网进行阅读。值得注意的是,平时授课中要扩充课内的读书总量。如果进行引导阅读,老师更要广泛的涉猎书籍,能够把课内和课外紧密的结合起来,而不要仅仅局限于教材,立足于一定的高度审视教材,引导小学生有效阅读。

2.建立一个供小学生使用的沟通平台

当小学生在进行个性化阅读时,一方面要尽可能多的提供高质量的阅读素材,另一方面要给予小学生选择阅读材料的权利。进行阅读授课时,没必要要求全部的学习者使用一样的资料,恰恰是,把选择权放给小学生,他们有自己的爱好,依据自己的爱好进行挑选、分组;随后在进行思想火花的碰撞。个性化的阅读应按小学生不同的性格差别而建立。老师应根据小学生阅读水平的不同把资料进行分级,由老师带领小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如此,对于小学生在学习当中的自我体验与创造也更加有帮助,能够使他们形成独到的看法,然后增强阅读的能力。

二、倡导师生平等对话

所谓对话,是对话主体在相互往来的途中思想、感想、立场和价值等方面实行各种交流和合作、激发与感染的过程,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协作、相互共生、相互促进的过程,是对话双方从各自的经验出发所形成的一种认知视界的融合。阅读,其本质意义是小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小学生的热情与兴趣,使他们能够专心致志的“读”,从而进入角色,体会文字背后的深刻内涵,达到对文本的自我理解与感悟,让孩子习得表达的方式和方法,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通过对话,使孩子在语境中提升自我的思维能力,提高小学生的智能;通过对话,让孩子融入周围的环境,感受生活的律动;通过对话,凝炼小学生的品性,积淀文学素养,净化心灵,熏陶他们的思想情感。

师生交谈里,老师应该以宽大博爱的心胸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积极的进到小学生的心里去,小学生自然会向老师敞开心扉。身为教师,就应该全神贯注地听小学生他们自己的独到看法;就应该给他们营造一个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让小学生可以在其中自主地探究,自信地交流;就应该用赞赏的目光参与小学生们的讨论中,偶尔亲切地加以合适的点评。这样的课堂,小学生才能体会到阅读的精神享受。

三、因势利导,教小学生创作

制造氛围,引申文章的深层次内容。在阅读课程里,老师应该领导小学生激发创新力,有位伟大的发明家曾说:“任何创造性活动都离不开创造性的想象。”想象是在现实的基础上,但又不与现实捆绑,他是跨越性思维,它由自身的阅历不断形成新的东西在闹钟不断升华,由此创造性思路才能够顺畅无阻。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停留再对文本本身的理解,而应该根据课文所写的意境,让小学生在阅读时,能够设身处地的去体会,发挥他们大胆的想象力,那么在课程结束后,可能会有纷繁不同的作品呈现出来。为了使文章阅读更加高效,阅读训练显得尤为重要。

现在,小学语文教学随着时代推进,深入改革,教师也要就此改革来完善自己的教育理念,立足新课标,对教学、学习方法推陈出新,不光是体现在自己的教学,还要对小学生的反应进行观察,即阅读的所想所感,让他们不断去增强对小学语文的喜爱和运用,提高自身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利.语文阅读教学初探[J].学苑教育,2011(18):36.

[2]冉启海.谈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引文版:教育科学,2015(5):63.

9.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 篇九

即时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方法、过程、效果等方面进行即兴点评的过程,起着反馈、激励、调控和导向的作用,“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课堂即时评价对调控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即时评价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评价观念――重问题,轻学生

表现:语文课堂教学往往会围绕着一些问题展开,师生共同探讨问题的过程是一个思考和提高的过程。但有些老师总是把一堂课的焦点放在为文本设计的问题上,把解答问题当做一堂课的终点,把问题解答的“对错”程度作为评价的标准。在这样的教学目标指导下,学生往往会被冷落甚至不断地被否定;而老师为了解决“重要问题”,会百折不挠地“拷问”学生,结果问得自己身心疲惫,问得学生云里雾里。教师在课堂中忙于“拷问”,对于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课堂参与的程度、新颖的学习方法,对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实践和动手能力视若无睹。

对策:教师应始终“以人为本”,牢记“评价的终极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文本问题的解决。评价只有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才是有“实效”的,否则,评价将是低效、无效甚至是负效的。

二、评价方式――重单一,轻多元

表现:语文课堂本身的丰富性和多元性,意味着课堂即时评价的对象、方式和手段也应该是多元化的。而如今,不少课堂即时评价的实际情形却是:即时评价以口头评价为主,缺少体态语的有机结合,以致让人感觉“为评价而评价”;课堂即时评价以教师单向评价学生为主,生生之间、组群之间的多向立体互动评价明显不足。

对策:有经验的老师能自然而然地将有声语和体态语有机结合,将预设语和随机语有机结合,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或突发情况,临时调整原先预设的口语流程,巧妙应对,独特创新地进行评价。尤其是体态语,如果使用得当,能够较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课堂推向高潮。

特级教师孙建锋在执教《一片美的叶子》时,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说说对“大树把无数的叶子结为一个整体,无数的叶子在树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这句话的理解。很多学生都谈了自己的`感受及对“位置”的独特见解。其中一个孩子发出了这样的心声:“家把爸爸、妈妈、孩子连为一个整体,每个人在家里都要有自己的位置。

可是我的爸爸、妈妈离婚了,他们都不愿意要我,我没有自己的位置了,我……我很难过……”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事件”,孙老师走近了这个女孩子,把她抱起来,感情那么真挚、执着、轻柔,眼神那么专注、温柔,没有隐藏,也没有炫耀,但却充满了爱,那爱弥漫在整个教室里:“孩子,老师非常喜欢一种小动物,叫珍珠贝。这种贝类,如果有沙或坏的东西跑进里面时,它会把它们包起来――用温柔的态度去包容人生所遭遇的一切波折与困难,这样,我们的内心就会生长出一颗颗璀璨的珍珠!”(全班热烈鼓掌。)孙老师巧妙地把有声语言与体态语言相结合,让即时评价焕发了生命的活力。 即时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权,发挥他们的评价作用,调动其参与性。要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的主体不仅仅是老师,还有学生,评价关系不仅建立在师生之间,还建立在生生之间、组群之间。这种立体互动的评价关系不仅能够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即时评价的科学性,还能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思辨能力和价值取向。

三、评价语言――重随性,轻巧妙

表现:评价语言单调含糊。不少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不管学生表现得如何,习惯采用“不错”、“好”、“真好”、“真棒”、“嗯,请坐”等语言。这是由于教师语言单调乏味,评价意识淡薄,有时想对学生评价,但又不知如何去评,致使课堂教学效果受到影响。

对策:在清晰准确的基础上,再追求形象化、风趣幽默。于永正老师可以说是一位幽默大师。在古诗《草》的复习巩固环节中,于老师扮演着不同的人物角色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一会儿变成妈妈,说“我的女儿真能干,老师刚教完就会背了”,一会儿变成哥哥,说“还是弟弟记性好,谢谢你”,一会儿又变成奶奶,说“看俺孙女多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把简单的教学环节通过即时评价演绎得曲折有致、情趣盎然,尽显幽默本质。

教师应有意识地学习即时评价技巧,时刻关注学生,做到“心中有学生”,课堂即时评价就能引来芬芳的春天。

四、评价标准――重优生,轻弱势群体

表现:课堂上,教师即时评价常常无意中就以优等生为中心定势,以优等生的思维水平为标准去衡量班里的每一位学生。对优等生表扬有加,赞赏之情溢于言表;对差生的回答显得焦急,甚至一不小心就流露出失望之情;而对于比较内向、不爱表现的学生,老师很少有评价。

10.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十

一、得当

课外阅读是一种拓展性的学习,学生自主的学习才是课外阅读的目的所在。所以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教学。如,在课外阅读的教材选择方面,要尽量选择学生感兴趣、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教材,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动力去进行课外的阅读,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提高英语的阅读能力。

二、得法

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要选取正确的阅读策略。如有些课外阅读材料短小易懂,结构清晰,这样的材料可以选取略读或是快读的方法,只需让学生了解大意就行;而有些材料内容丰富、篇幅较长、结构混乱,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仔细地研读、认真地推敲,用心去学习。除此之外,课外阅读组织教学的核心就是问题的设计,问题的提出要尽量体现多维度,也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能够利用自己原先的.认知去联系新的事物,这样新旧知识之间就可以产生一种共识,帮助学生去解决问题。

三、得益

反馈、评价对于教学的组织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课外阅读的教学中,对于学生的表现与取得的成绩要给予及时的反馈意见与评价,让学生知道自己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不好,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相互借鉴。在进行反馈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认同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相应的反馈,不能用一刀切的方法断定所有的学生。关于评价,不单指进行学习后的评价,在学习前和学习中都要进行评价,学习后的评价起到的是反馈作用,学习前的评价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学习中的评价是为了随时对学习情况进行调整。评价的方法可以是教师评价,也可以是学生间相互评价。

高中英语课外阅读的教学对于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都要认真地对待与学习。

参考文献:

1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语文阅读

语文阅读教学是怎样的?或者说怎样的阅读教学课是一堂好课?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的作者始终在研究。虽然课堂有效教学的目标和过程都有共胜,但是我们应该去注重它的学科个性。同样,语文不同板块的教学也有其自身独特个性,那么语文阅读教学的个性是什么?教师应该做些什么?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是有思考的行动,必须能对学生学习有积极、有效的影响。作者听过的课,一些教师演绎堪称精彩,学生学习也非常顺利,乃至有时教师的问题还没有说完,学生们的答案就脱口而出。这种学生完全能够脱离教师自主获得答案的教学,显然不能说是有效的。在这里,教师只是在简单重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而未能让学生更进一步发展。简言之,教师并不知道学生已经学会什么,还应该学些什么,教师的教学行为缺乏思考,课堂教学的关注点自然就不够聚焦。

一位教师教学《黄果树听瀑》,将让学生了解“听瀑前、听瀑时、听瀑后”分别写了些哪些作为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并没有进一步去体会课文具体是怎么写的,没有抓住关键词语去理解作者对瀑布变化的生动描写,也没有去体会、想象句子描写的景象,亦没有设计让学生动手写的环节,未能与写作结合是阅读教学的一大缺憾,一堂课下来,学生究竟有什么收获?不是很多,或者说,教师还能让学生收获更多。简而言之,由于学生对课文生动的语言品读不够,缺乏对文章语言和情感的个人想象感受,因此实际上未能从课文语言中真正学到什么!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课堂现象呢?作者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讨。

一、语文阅读教学的关注点是课文内容还是语言形式

教学中,这两位教师(包括许多语文老师)都有意无意地将课文内容作为课堂教学的关注点,也就是课文写了些什么。对此作者认为,一个学生只要静下心来把课文读两遍,内容自然会大致明白,而如果教授一篇课文仅仅是让学生了解内容,那么语文教学的学科价值又当如何实现?对于此,首先要弄清什么是语文教学的学科价值,它藏在何处。

通过“读、写、说”的训练使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在训练的过程中渗透人文情怀,这就是语文学科的价值。这一价值在具体的词句中,在具体的语言形式中,在由词句和语言形式构成的语言整体中,概言之,就是作者的写作手法。因此,阅读教学的关注点不仅是“写了些什么”,而更应是“怎样写的”

二、如何做到内容情感与语言的有机融合

宋代古文家周敦颐《周子通书·文辞》:“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1]。内容情感是融合在语言之中的,教师只有带领学生去披文以人情。

因此,阅读教学中的思路可概括为:以内容情感为主线,以语言感悟训练为重点。如果说语言感悟训练是一粒粒耀眼的珍珠,那么内容情感就是一条金线,起到有机串联起这些珍珠的作用。

现在仍需思考的问题是:什么是情感主线?如何确定情感主线?语言感悟训练又如何进行?

三、如何找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切入点

从线索切入。线索就是作者的行文思路。一般叙述性的文章都有叙事线索,或以人为线索,或以物为线索,或以情感变化为线索,或以心理变化为线索等等。较为复杂的记叙文还构思多条行文线索,如明线、暗线、主线、副线等,几条线索间或平行或交叉,这是根据文章的选材、构思、主题等方面的需要来确定的。设计阅读教学时,可以把线索作为一个切入点,把握线索,驾驭文本,导引学生,组织课堂教学。[2]

四、在具体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思考与行动

作者认为,在课前语文教师至少应该思考以下四个方面。

1、学生

小学生喜欢听各种不同的故事,造成他们对故事书的兴趣远远大于其他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书籍,在教师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选择性地进行阅读课外书籍,进而增强他们的血毒能力,教师跟家庭给学生尽可能的创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比如丰富报刊书籍等,让学生有书可读。

2、目标

目标很关键,目标明确,课堂的方向也就明确了。教师要思考一堂语文阅读课的教学目标应该从哪个方面去确定,怎样根据学生和教材内容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怎样体现课标中所说的三维目标。语文阅读课目标的确定必须从文字、文学、文化三个方面去思考,语文教师必须有整合意识,千万不要形而上学地将其分解成所谓的“三维”,要将“知识、能力、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融合,并体现于“学生亲身经历的学习过程”中。

3、教学内容

从不同的教学角度看,每篇课文的内容不同。首先,思考如何根据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其实,也就是教些什么(时髦的说法是学生学些什么)。很遗憾,很多教师往往是该教的不教,不该教的既卖力又无效地教。所谓“种了他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园”。其次,思考如何将教学内容以适合学生(其呈现方式要吊起学生的胃口)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不同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要特别注意教材的二次开发与创造性使用。

4、语文学习的情境设计

作者发现,大部分的教学案例都是分很大的板块设计的,而不是那种“环环相扣”、过分细致,更不是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每一个板块都十分注重学生参与,充分体现学生“读、写、说”的语文实践。

1、情境设置,结合课文内容情感,创设一些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唤起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以便更好感悟课文的情感。

2、语言情境,根据课文语言的特点,创设一些语言情境,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感知其特点,从而为课文的学习打下基础。

3、拓展延伸,拓展延伸思考点主要是内容情感的升华以及语言形式和写法的学以致用,若能将二者结合起来设计拓展延伸环节当然更好。拓展延伸活动必须体现语文学科特点,切不可为拓展而拓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学生“习得”的呈现,是课堂生命的延续,它的引发点是课文内容情感或语言形式和写法。简言之,拓展延伸是进一步的“用中学”。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目标意识,就是要“围绕课时目标、体现学科目标、注重发展目标”。具体地讲,这一课时要让学生有何变化(教学设计中确定的),在语文学习方面达成什么,对学生的发展有些什么影响。这与备课的目标不同,其是在动态实施过程中的一种意识,有时是一种潜意识,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行为方式,也体现于教师具体的教学行为中。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位教师在教学实践和研究中认真厘清阅读能力的内涵,积极开发与建设体现阅读能力培养的教材,探寻落实阅读能力的教学策略与评价方式,才能真正实现从“教课文”走向“教阅读”。

注释:

[1] 肖颖红. “文以载道”观的伦理向度[D]. 南华大学,2013.

1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 篇十二

阅读能力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书中自有颜如玉, 书中自有黄金屋”, 达到了这般兴趣程度的话, 学习就从被动型变成主动型, 有了兴趣才有语文阅读的动力, 才能持之以恒地阅读, 在阅读中精神也更集中, 才能真正地提高阅读的能力。

一、教师方面

教师的水平决定着小学生阅读的水平, 因此需要全面提高教师自身文化修养, 这不仅表现在知识的丰富上, 同时包括思想观念的转变、讲课技巧和热情的提高上。

1. 转变观念, 转换思维

传统观念认为, 小学生阅读水平只要达到识字词、流畅读完全文的要求即可。目前, 新课改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标准, 要求对语文阅读的教学不但要掌握字词, 并且还能够运用, 同时还能在阅读中兴趣得到培养、性情得到陶冶、思维得到创新, 这是对新时代教师的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 树立全新教学思维, 需要在教学中不断的探索、改善教学理念。

2. 提高专业知识, 讲究授课技巧

教师应当在做好日常授课工作以外, 进行再教育, 努力提高自身文化知识修养。教师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 比如, 对文章历史背景知识、作者的相关典故故事、文章时代寓意等, 如果能够熟练的掌握, 在积极引导中, 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化抽象为形象, 化平淡为神奇, 在教学过程中就会激起学生阅读的欲望。

3. 拥有敬业精神, 提高教学热情

对小学生的阅读教学工作, 教师应当具有耐心和热情,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当有良好的职业精神, 耐心地引导学生。同时, 应当保持活力和热情, 阅读教学中绘声绘色地讲解和引导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学生方面

教师要设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表现为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因人而异的提问设置, 等等。有以下几种手段和方式:

1. 做好阅读准备工作, 调动情绪

阅读前的导入工作很重要。在阅读开始前, 如果教师能够增加些对课文背景或相关知识的趣味性讲解, 那么就能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充满期待, 兴趣盎然。准备工作, 可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对文章的背景等知识的渗透, 如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景入手, 联系课文的内容, 引发对课文学习的积极性。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 利用好奇心使学生对课文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2. 采用多样化教学设备, 增加阅读趣味性

因此, 在教学中, 多利用现代化设备, 制作些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和视听资料, 图文并茂, 声色具备, 能够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还能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记忆, 阅读学习过程就不是那么枯燥, 不是负担, 而成为一种享受。

3. 因材施教, 巧妙设置提问

课堂提问也颇具技巧性。方式恰当,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否则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甚至自信心。因此, 在课堂上, 可以尝试针对不同阅读水平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 按不同学习水平程度, 循序渐进地进行引导。

4. 创设各种阅读模式, 吸引学生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 可以组织一些情境表演, 让学生身临其境, 既培养了其学习的兴趣, 又加深了记忆。这一点上国外做到很好, 是我们的差距, 也是应该努力的方向。还可以通过设立多种形式的阅读课、举办阅读竞赛等形式来激发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教室里设立一个图书角, 老师选择有益于学生成长学习的书籍放在其中, 方便阅读, 从而形成阅读的好氛围。

三、家长方面

家长在家里营造一个阅读的氛围, 配合老师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根据孩子的年龄、身体、智力发育、阅读理解能力购买课外书籍, 父母身体力行保持阅读的习惯, 成为孩子的榜样, 至少也要鼓励支持孩子阅读有益的课外书籍, 保持和老师沟通和交流, 了解孩子的情况, 以便有的放矢进行课外书籍的选择。

小学阶段的孩子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强、爱表现的心理特点, 渴望神秘、冒险、刺激, 仰慕机智、勇敢等。了解了这些, 我们就不会奇怪《海底两万里》《吹牛大王历险记》等会成为儿童文学的经典故事, 成为几代人的钟爱;也就不惊讶于《哈利·波特》能誉满全球, 《拇指牛》《魔法学校》《马小跳》系列能畅销全国了。同时, 我们也要看到这种心理需求是有个体差异的, 有一些孩子的情感比较细腻, 高年级学生又会有青春期的心理萌动, 因此, 有针对性的推荐一些描写青少年爱情心理的作品也未尝不可, 如《少年维特的烦恼》《安妮日记》等, 阅读这些作品不等于鼓励孩子们早恋, 它的积极意义在于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引导孩子读经典名著, 纯净孩子的精神世界。

对儿童而言, 经典名著并不仅仅是中国的《唐诗三百首》和四大名著等, 也不仅仅是国外的《飘》《堂·吉诃德》《巴黎圣母院》等, 成人世界的经典当然可以成为儿童的经典, 但是他们更有自己的经典:《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哈利波特》以及安徒生、格林童话, 迪尼斯的唐老鸭与米老鼠故事等。只有符合儿童的心理和认知发展水平的课外书籍, 才能促进他们的发展, 才能纯净孩子的精神世界, 才能扩宽孩子的视野, 才能成为孩子心目中的经典。

四、要教育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技能和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 科技的进步, 信息传播的速度也越来越快。面对海量的书籍, 我们该如何选择呢? 其实阅读最简要的方式有三种: 精读、泛读、浏览。精读即深入细致地研读, 也就是逐字逐句地读; 泛读即大体了解所读文章的写作思路, 大略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浏览即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将要读的东西扫视一遍, 掌握大体的内容, 也就是“一目十行”地读。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俗话说: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学习方法远比学到的知识本身重要, 有了正确的方法, 才能不断的获取知识, 在小学生阅读教学过程中同样如此。教授学生阅读的方法, 才能够使其摆脱过分依赖心理, 从而在掌握课文内容的同时, 形成自己的看法。

13.对现代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十三

江苏省阜宁中学薛海潮

关于个性教学与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把培养富有创造性的人才作为教育的重要趋向之一,但试问又有哪些领导亦或“权威”真正致力于此,真正明白培养有创造性的学生,首先要求教师富有创造性呢?

时下,教育模式林林总总,时人津津乐道的模式多矣。当一个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的教学与一种模式不合,便被视为异类,甚或大唤一声:“哪里来的怪物?”批评中肯者有之,语重心长者有之,委婉含蓄者有之理论条条,经验道道,铺天盖地,困得你透不过气来。每至于此,一些年轻教师频频点头,仿佛自己罪该万死,令人慨然。

试问,“权威”哪里来?“模式”哪里来?

其实,只要学生专注的神情,赞美的的言语,对你的尊敬,对你所教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存在,足矣,你大胆地往前走。即使真的失误或失败,这也是美丽的。

只要你留心,你会经常看到,别人在上公开课前,有些人便公然冠以“师范课”,这样的做法,是我们教育上的“说是就是,不是也是”的形象展现。我想,教者自己应该将之改为“研讨课”,这样才能踏实地走上讲台,才是对听课者的尊敬,更是对自己的尊敬。

教学上的权威,从渊博的学识而来,更是从自己特有的个性中来,从顺应时代的脚步而来,从不固守别人的模式而来,所以,“权威”,你有必要以己律人吗?

个性与模式并不绝对矛盾。模式来源于个性,不同的个性形成不同的模式。千差万别的教师有必要、有可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吗?当然科学的模式对教师上课的风格有促进作用,使之优化。但谁固守,他就给自己套上无形的枷锁。

所以可以这样说,教师的个性被教学模式束缚,这无异于江河的支流冲毁了源头。有之,便是教师的悲剧,是学生的悲剧,更是教育的悲剧。

是的,教坛呼唤个性,有个性才有创造性。这话你懂我懂,做起来并不容易。

14.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 篇十四

一、引领学生掌握读书的方法

1. 读要有目的、分层次

读书必须有目的去读, 必须分层次去读。初读课文, 必须达到正确、流利的目标;精读课文必须深入文本, 走进作者, 理解文本, 读出感受。每一次读书都要依据相应的层次, 提出相应的目的。如初读课文, 给出读准哪些字的目标, 读通句子的目标。精读课文, 给出理解的目标, 给出解决问题的任务, 或者从读中发现问题。

教学《一路花香》时, 精读课文就要弄明白破水罐为什么要自卑, 通过挑水工的话, 破水罐明白了什么, 你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 就会事半功倍!

2. 正确选择读书的方式

在阅读课中, 学生读书的方式多样, 怎样选择读书的方式呢? (1) 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低年级, 最好大声读, 让学生掌握语音, 高年级最好默读, 提高学生朗读的速度, 给他们思考的空间。 (2) 还要依据文本的特点, 对话部分可以分角色读, 如《船长》一文中的对话部分;感情激昂的可以集体齐读, 如《大江保卫战》中振奋人心的语句;感情、动作丰富的, 可以表演读, 如《青蛙看海》中的松鼠、青蛙的描写部分。

二、正确引领学生多元解读

多元解读的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引导, 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 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了对文本的尊重, 体现了文本内涵的多元性;体现了对教师的自我尊重, 让教师引领学生展开多层面的对话。

1. 老师把握文本的主题

价值引领必须要基于文本的主题!因为虽然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但是一千个哈姆雷特仍然是哈姆雷特!这就告诉我们, 价值引领不是随机渗透的思想道德教育, 而是紧紧围绕文本进行的阅读理解, 是不能偏离主题的!

有位老师教《姥姥的剪纸》一课时, 老师侧重于学生对姥姥勤劳善良与心灵手巧的理解, 学习姥姥如何剪纸, 操作怎样熟练, 如何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的。忽视了姥姥剪纸的外形美与意境美, 姥姥的剪纸不是简单的重复!而要抓住姥姥送我的三幅画, 感受姥姥对我的教育, 领会姥姥剪纸的内涵美!

2. 老师理解编者的编排意图

老师引领学生学习课文, 不能孤立地阅读、分析一篇课文, 应该充分认识文本在教科书体系中的位置!老师不仅要理解文章的文路, 还要掌握编者的编路, 这样才算真正的吃透课文!尤其是一个单元, 一个专题作为整体的研究, 找准课文特有的位置。

苏教版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安排了《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莫高窟》三篇课文, 就是让学生领略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的美, 既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的力量, 自然创造美, 又让学生认识到人类的智慧、力量, 人类同样可以与大自然媲美。这样的整体把握编者的意图, 教学时就不是单兵作战了, 对整个单元的把握就会了然于心!

3. 正确对待学生读书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尊重学生读书过程中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是新课标提出的新理念, 体现对学生的尊重, 也体现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重新构建, 成为文本开发的主体。但是, 老师对学生的独特体验必须正确引导, 把握方向!

如有位老师在教学《一路花香》这篇文章时, 体会好的水罐圆满完成任务时的心情, 它会怎么想, 怎么说呢?有的学生说要自大, 看不起破水罐;有的说要自豪, 因为它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在这时候老师及时地引导学生理解“骄傲”的两层意思, 区别“自豪”与“自大”, 让学生正确地理解文本, 把握文本!

三、百花齐放春满园

教学不是为个别学生, 更不仅仅是为了培养个别优秀学生的特长, 而是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一枝独秀不是春, 百花齐放春满园。

1. 表演的目的是什么

表演使课堂更加热闹, 更加红火, 把一节课推向新的高潮。表演就是为取得这样的效果吗?肯定不是!表演是学习文本的一种途径, 是学习的更高层面, 表演的目的是让学生更深地理解文本, 感受文本, 把学习的知识积累、内化、外显!

2. 全体学生参与才完美

表演不是为了展示个别优生的才华, 而是让更多学生参与, 人人都是主角, 人人都来表演, 人人才会思考, 才会更深入地理解文本, 才会把文本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才能体现语文教学的完美!

3. 有思考地看演出

15.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 篇十五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1-056-1

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随着课改已从课程理念到教学活动的组织等诸多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新旧思想、新旧模式大碰撞、大变革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改革在学与教的关系、课堂模式的改变与创新、评价的方式等等方面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语文阅读教学呈现出崭新的面貌。但是课改并不意味着对传统教学的全盘否定,尊重传统、用科学的发展观学习和发展传统,切实提升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新课改面临的新课题。

一、小学语文传统教学的辩证思考

作为一线的教师,对传统小学的语文教学有比较科学的认识,那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一定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所谓的传统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对待传统语文的教学要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对其精华之处应加以整理发扬,对其不足之处则要加以调整改革。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小学语文教学新大纲》,明确了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即小学语文是基础工具学科,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学科;在“文道统一”的思想指导下,提出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加强语文双基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大特点和成功经验;提出应重视课堂中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等等都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

二、小学语文传统阅读教学的反思

1.扎实的“双基”训练

抓好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是小学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一大特点。语文本身就具有工具性,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打好了双基,才能积累与运用,因此这个传统的“法宝”是不能丢弃的。“双基”是三维目标中的第一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要条件。所以我们必须辩证地对待“双基”,既不能只抓双基,也不能虚化双基。

2.阅读文章的精讲

传统的语文阅读课是以教师的“精讲”为主的。从文章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重点段的剖析等,教师非常细致地一一加以讲解。这种方法虽然存在着把一篇文章进行支离破碎的分析,淡化了对文章整体感悟的缺点,但是也不能否认在某些重要篇章、重点难点,教师的讲解也是非常必要的。不要谈讲色变,认为讲了就是“包办”,就是“满堂灌”,而是应该明确哪些该讲,哪些不该讲,要讲到点子上。

3.注意讲练结合

传统阅读教学非常注重讲练结合,有句子的仿写、词语的扩展、段的练习等等。合理的讲练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要把握好度,不要让练习冲淡了或者破坏了文章感悟的完整性;练习也应建立在对文本一定理解的基础上;练习的量要适度,不要搞机械操练,造成学生过重的负担。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1.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双边关系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找到作为“学习资源的开发者、学习环境的创设者、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学习评价的参与者、学习反馈的矫正者”这样的新定位。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分享了选择权、决策权。例如:可以引导学生选择喜爱的读书方式;可以选择学习内容;可以参与制定学习目标等等。同时要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该根据文本以及学生的实际做教学中的有心人、引路人。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适合自主学习,首先教师应该区分哪些知识适合直接学习方式,哪些适合自主探究的形式;其次教师要处理好全班讲解、小组活动和学生个体体验的平衡关系;教师还应该在课堂上营造鲜活的、富有挑战性的、主动参与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以主动探究的心态进行学习。

2.倡导合理的多元解读教学模式

要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首先要求教师能做到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因此,教师要吃透教材,用心解读文本,单凭看教参,而没有自己的意会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专业素养。如一些古代文学作品的精选文章,如果教师对作者的背景、人物的认识缺乏了解的基础,那么引导学生多元理解就是空话。新课程倡导学生多元阅读,语文教学不是学生单方面接受文本的意义,而是学生与文本通过对话建构新的意义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学生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多元阅读允许有差异存在,允许有不同视角……但是必须建立在合理性的基础上,特别是在价值取向方面教师应该加以引导。

3.体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把教育意图蔽隐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可见人文性和工具性应该是水乳交融、不分彼此的。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如果只谈工具性,那么语文课就剩下孤立的字、词、句、篇的语言训练,那么语言文字就失去了它真正的美丽内涵,学生也就不能真正感受文本的意境美、情趣美、人格美、语言美。反之把人文性过于强化,那么语文课就失去了学科本身的特点,成为了一种说教。二者之间应该是水乳交融的,在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中,自然而然就有人文的教育因素存在,学生为情所动了,心灵有了触发,对语言文字的运用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因此,教师应该在充分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去寻找二者之间最好的结合点。

16.技工学校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十六

技校教育的目的在于为企业和社会培养高技能型人才,而所谓的“高技能型人才”,较高的职业技术固然是一个方面,但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也是必不可少的。而所谓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主要的载体还在于语文教育。特别是学校初中班的学生,他们年龄较小,还处于一个较易受外界影响的阶段,在思想和行为上的可塑性也较强,只有经过教师的引导才不致于让他们在学习或者生活中走弯路,走斜路,才可以让他们省时省力地朝目标迈进。技校语文教学更要重视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受企业用工、社会因素和现实条件的影响,在教学宗旨、教材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还没有统一的认识。技工学校语文教学在众多学科中一直处于十分尴尬的位置,它既比不上专业课的实用,也比不上理化课的趣味,虽然大家都清楚“语文是百科之母”,教师也一再重申语文的重要性,但仍无法改变现状。特别是技工学校学生底子薄,基础差,很多学生有厌学甚至逃课的现象,班上少有的几棵好苗子也是“势单力薄”,他们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先被影响,后被同化。这些现状说明在社会发展迅速的今天,技工学校对语文教学的定位和宗旨、目标和作用都缺乏清醒的认识和判断。那么,如何留住流失的学生,如何吸引厌学的学生,如何提高优秀的学生,这些现状如何改变,需明确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要明确技校语文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在所教过的学生中,开学第一课的题目就是“语文是什么”。设定这个题目的初衷就是与刚步入新校门的学生一起探讨为什么要学习语文。“语文”从字面的意思上来看,语者,语言也,文者,文化文明也。语文两个字本身,就包含着语言与文明,工具性与人文性。关于语文教育是该重视工具性的应用还是人文性的培养,一直以来都有着诸多见解。技校语文教学应围绕“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从三个方面着眼:1.着眼于人生,强调语文在学生个人发展中的作用;2.着眼于生活,强调语文培养学生适应生活的能力;3.着眼于工作,强调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语文在帮助学生适应成人社会中的作用。所以,技校的语文教学不是为教学效果的好、坏,也不是为学生能考个好成绩,而作为服务宗旨的,它应该为学生的个人发展、社会需要、适应生活服务,这才是技校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和任务。换句话说,技校的语文教育,应该体现语文“学以致用”的特点。

二、要明确技校语文教育的内容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说过:“有效的教育始于准确的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技工学校的语文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的责任,同时也要求突出职业特点即实践应用。

1.体现工具性,重视“四种能力”的培养。技校的语文教学必须服从语文工具性的特点,注重其实效性、实用性,并引导学生把所积累的语言转化为相关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同时,结合技校语文教学的实际,可以总结出“四种能力”的培养体现技校语文教育的特点,那就是:听、说必须注重事务性交际用语和日常交际用语,且需要明确交际目的的事务性交际用语;读写必须重视文学教育与读写的结合,同时更要和学生的就业、生活相结合。因此,可以将技校的语文教学目标归纳为“能说会写”四个字。“说”是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口语交际能力,对于这一点,看似简单,实则不易。开学第一课就是口语交际“一分钟的自我介绍”,虽然在开始前,教师详细说明了介绍的重点与注意事项,但还是有学生表现不尽理想。有些学生性格内向、紧张或害羞,有些学生普通话较差,方言味重,所以,在整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就需要反复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从自我介绍到诗歌朗诵,从演讲比赛到故事会,通过多种活动提高学生的品语表达能力。“写”,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文实际写作能力。在写的方面,首先要求学生注重练字。人们常说字如其人,规范的汉子书写,不仅是为了整齐美观大方,也是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一手好字是一个人的名片,写一手好字的人也会是一个从容淡定的人,让学生从每天点滴的练字中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除了练习写字外,更重要就是要使学生熟练掌握应用文的写作能力。

2.体现人文性,重视文学教育的功能。“文以载道”,这是语文教学的另一个功能,技校语文教学也不例外。技校学生,经过几年学习后就将直接进入社会,独自承担起学习、工作、生活的重担。因此,在他们进入社会之前,非常有必要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精神教育和美学教育。

3.体现实用性,重视语文教学为实际需要服务。面对技校学生的就业需要,相应的语文教学内容应重点考虑学生怎样适应毕业后立即投入建设工作的需要,这也应是技校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首先,技校语文教学要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接轨,它要考虑在市场经济下需要技校学生具有怎样的语文素质。其次,技校语文教育要跟信息社会、信息交流接轨,未来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高科技将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被广泛应用,语文教学就要努力使学生能适应这样的需要,让学生学会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

三、要明确“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现行的课堂讲授法已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它不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实践机会少,更谈不上顾及学生的兴趣及需要上的个别差异。这个时候,转变教学观点、革新教学方法也许是改变现状的方法之一。

(一)转变教学观念:技工学校语文课的设置与要求应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语文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内容上进行革新:1.教学内容的时代性。语文课应与现实生活、与时代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应向学生传递具有时代精神的知识和信息,对经典文章的理解也应符合时代精神,真正做到“与时俱进”。2.教学内容的辅助性。必须认清在技工学校的学习中,职业技能的学习应占学习的主体。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语文课的学习应尽量为学生专业课的学习打基础,尽可能做到辅助专业课的学习,强化专业课的学习。只有这样,才可以纠正一些学生认为语文学习时间长、没有什么实效的错误观点,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解决学习中的实际问题。

(二)革新教学方法:在学习的指导方法上也应该有所创新,提倡“授之以方法”、“自悟迁移”等注重学生自主性的学习方法。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教学的本质是教会学生自己学。技校语文的教学,更应该把教学重心转到“教师引导下的学习者主体自身探究性的、创造性的学习”上来。在这种学习方式里强调两点:一是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二是学习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自身的探究性并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人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猎物不如授之以猎枪”,等等。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曾对此做过精辟的阐述,他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可见,方法的学习是最重要的学习。指导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应是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和必不可少的手段。在当今知识量剧增的信息时代,教师在课堂上的知识传授量总是有限的,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浩瀚的知识海洋相比只不过是九牛一毛。因此,学生只有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自主地去学习和吸收更多的知识丰富自身。

上一篇:心肌梗塞下一篇:总经理工作总结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