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问题分析

2024-10-15

现代社会问题分析(共12篇)(共12篇)

1.现代社会问题分析 篇一

现代社会新闻乱象分析

侯朝峰

新闻以把新信息传达给受众为己任,既担负着让受众了解事实真相的责任,又具有引导社会舆论的使命。它的存在,能够使人们快速了解社会的变化和周围发生的事件,打破人们因社会分工不同而形成的相对狭隘的圈子,把人们融入到整个社会潮流中。正是由于新闻的这种特性,才使得新闻备受人们的青睐和关注,成为人们了解世界和国家大政方针的窗口,从而确立新闻在世人心中的地位。然而,自从有新闻那天起,它便裹挟着虚假的音符扑向人类,误导人们的视听、摧毁新闻的本质。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各种因素导致大量虚假新闻不断出现,虚假新闻以虚构事实为手段,以最大限度吸引受众为噱头,以制造轰动效应、获得最大的利益为目的,严重扰乱了人们的视听,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新闻乱象。

现代社会生活中,之所以存在新闻的混乱现象,究其原因是由于虚假新闻的大量出现。“虚假新闻具体指未能真实反映事物本质的面貌,带有虚假成分的报道。凡虚假新闻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新闻报道者离开新闻赖以产生和依存的客观真实,任意凭着个人的主观愿望或依据他人的意志去报道新闻。”①虚假新闻的历史可谓由来已久,周麟之指出南宋时期的小报报道“往往以虚为实,以无为有”,彰显出虚假新闻的渊源。新时代背景下,虚假新闻表现为花样繁多的样式。

第一,新闻人受经济利益的驱使,编造新闻。曾经轰动整个中国的“华南虎照事件”,表象是个别记者受利益驱使,虚构出野生华南虎存在的“新闻”,其实质则是当地对巨大的旅游经济的期望使然,是经济利益催生了假新闻。由此可见,经济利益的诱惑,成为虚假新闻产生的温床和土壤,以此为目的而编造的虚假新闻也成为新闻的乱象之一。

第二,因为屈从于压力等因素,从业者隐瞒事实真相,编造新闻。此种假新闻以山西矿难后的“封口费”事件为代表。山西矿难后,从业者不是以对客观事实的报道引导舆论,而是领取煤矿发放的“封口费”,然后昧心地瞒报事故的程度,缩减矿难的死亡人数。此类新闻彰显某些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和人性的丧失,为新闻事业平添了一道耻辱的烙印。

第三,为着某种目的偷梁换柱、移花接木,虚构新闻。2010年,玉树地震,央视4月22日报道了《一只救了32条人命的搜救犬牺牲了》的新闻。经查证,玉树抗震抢险中并无搜救犬死亡,搜救犬的动人事迹发生于四川汶川地震中。显然,这是个别记者移花接木、偷梁换柱的结果。

第四,因为政治的需要,新闻人对典型事迹任意拔高,虚构新闻。对此,人们从《一只救了32条人命的搜救犬牺牲了》的新闻可见一斑。

第五,因为从业者责任心不强,以及对事实真相调查不实或道听途说而导致新闻失实。2010年7月27日环球网报道美韩军演时,中国空军数百架战机飞越青岛上空,后经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耿雁生证实,这则新闻纯属子虚乌有,是未经任何核实、捕风捉影而予以报道的假新闻。

第六,新闻从业人员由于专业素质较低,任意地对事实加以想象,添枝加叶,导致新闻报道失实,造成不良的影响。如对英雄人物的描写,一方面是英雄行为可歌可泣的真实性,另一方面则是作者对英雄的心理活动和感受的“合理想象”,它使原本感人至深的英雄业绩和行为,失去了人们的信任,使原本值得人们铭记的英雄形象,笼罩了淡淡的阴影。

从以上分析,人们不难看出由于虚假新闻的“假”各有不同,导致了新闻乱象的复杂而多变。但不管何种新闻乱象,无不违背了新闻的精神本质——真实,背离了新闻从业人员需要永远坚守的真实原则,摧毁了新闻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公信力。它警醒人们在新闻事业艰辛的道路上,应坚守新闻的真实原则,恪尽职守,远离虚假新闻,消弭新闻的混乱现象。要做到这一点则需要人们追根溯源,认清虚假新闻产生的根本原因。只有从根本上铲除虚假新闻产生的土壤,才能杜绝新闻乱象的发生。基于此,人们有必要探究和梳理虚假新闻产生的各种因素,以便防微杜渐,净化新闻环境。二

毋庸置疑,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闻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具体表现为,除传统媒体之外,近几年还出现了诸如博客、手机短信等多种传媒方式,信息传播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然而,信息传播途径的拓宽,新闻发布门槛的降低,也为虚假新闻提供了可乘之机,一时间新闻造假层出不穷、屡禁不止,阻碍了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和进步。虚假新闻之所以如此泛滥,不仅有新闻发布者的主观原因,也有社会环境等客观原因。梳理产生虚假新闻的深层原因,对于从源头上杜绝虚假新闻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可谓是多种多样。第一,时代背景下的利欲“诱惑”是虚假新闻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新闻造假的原动力。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因素也大量地渗入到媒体运作机制中。一方面,媒体原有机制的打破,促使媒体以自负盈亏的方式步入市场,其经营机制逐步呈现商业化趋势,收视率、点击率、发行量等成为不同媒体生存的基础。为此,媒体使出浑身解数而最大限度地获取利益。另一方面,新闻人也逐步变得浮躁和拜金。他们忘记了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更多的是受利益驱使,为金钱而报道“新闻”。一时间充满铜臭的八卦新闻等充斥媒体,既污染了受众的视听,也拷问着新闻媒体和新闻人的职业道德与良心。众所周知,轰动一时的山西矿难“封口费”事件、“华南虎照事件”等诸如此类的新闻,媒体虽然暂时获得了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等利益,却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从根本上动摇了媒体生存的基础。

第二,任意拔高、恶意炒作导致新闻失实。媒体对重大事件的报道,或多或少地具有政治因素,“事实要为政治服务”的逻辑思维多年来一直禁锢着重大新闻的报道,其间任意拔高的新闻报道不一而足。一些新闻从业人员,以“政治宣传”为借口,以吸引受众的眼球、增加媒体的影响为目的,或歌功颂德,或报喜不报忧,或报喜隐忧,有意地任意拔高,导致新闻失实。2010年4月22日央视播出的《一只救了32条人命的搜救犬牺牲了》的新闻就是如此。这条新闻意在揭示玉树地震后抗震救灾的感人事迹,提升玉树人民的抗震信心,但新闻中感人的搜救犬,经查证却不是出现在玉树地震中,而是在四川汶川地震中。显然,这也是为宣传而报道,任意拔高的新闻,它既危害媒体的公信力,也最终危害玉树受灾的人们。

第三,新闻从业人员的不负责任和职业道德的缺失,是产生虚假新闻的诱因之一。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对经济利益追逐的手段可谓多种多样,一些职业道德缺失的新闻人在经济利益面前变得媚俗、浮躁和拜金,为着名和利而不负责任地制造虚假新闻。2010年6月1日,《北京晚报》刊登了“炒蒜高手掷千万买走百斤金条”的新闻,称一位因炒蒜而赚钱的客户为分散资金风险,刷卡1501万元购入56公斤金条,其后,《新京报》、《京华时报》等纷纷刊发相同报道。但事实真相经查证却是,中国黄金集团营销有限公司的一位工作人员,为达到促销目的,编撰了该新闻的原稿,而一些记者不负责任,未加核实便以记者采访的形式予以报道,致使新闻失实,造成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第四,媒体为迎合受众的感受,片面追求轰动效应,导致媒体竞争无序,虚假新闻层出不穷。新时代背景下,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和大众传媒技术的发展,“抢”新闻成为媒体相互竞争的方式,只有首先“抢”到新闻,才能最大限度地为媒体获取利益。媒体为增加卖点,不计后果,一味地追求“独家”报道,致使第一时间报道的虚假新闻层出不穷。2010年7月7日,《甘肃日报》刊登了“西安市被确定为国家第五个直辖市”的新闻,后经查实,此报道既无政府的文件作为来源,也没有权威新闻机构的新闻作为依据,只不过是个别记者凭借一个专家的演讲主观臆断的结果。该记者为第一时间发布“独家新闻”,根本不去对新闻的可靠性、真实性加以核实,而仓促见报,造成了不良影响。无独有偶,《新疆日报》2010年7月20日所报道的喀什房价两个月就翻倍的“新闻”,更是个别记者不深入调查、道听途说的结果,严重扰乱了喀什的房地产市场。此类新闻以偏激的受众本位主义为出发点,以媒体和个人的利益为目的,造成媒体间无序的恶性竞争,同时也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

第五,网络传播技术的运用,媒体监管机制的缺失,以及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使虚假新闻有机可乘。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网络技术得以在广大民众中广泛运用,手机短信、博客等,成为人们相互交流信息、表达观点、了解社会的平台,信息的发布呈现具有更大开放性的多元化特征。由此而传播的信息良莠不齐,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虚假新闻的泛滥。一方面,网络平台以传统媒体的小报文章为源头,不加核实地任意引用,导致背离事实的虚假新闻迅速传播;另一方面,多种网络平台不断转载的内容,被不负责任的新闻从业者和媒体关注、报道,形成了虚假新闻的恶性循环,对人们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2010年12月6日,《中国新闻周刊》官方微博发布了金庸2010年12月6日19时07分于香港尖沙咀圣玛利亚医院去世的新闻,后经核实,金庸去世的消息纯属子虚乌有。同样,2010年7月22日四川新闻网、荆楚网等转载的“一女生世博排队被强奸怀孕”的新闻,经上海康桥派出所核实,是恶搞的虚假新闻。类似以上杜撰、恶搞的网络新闻被传统媒体关注、转载后,迅速传播,以讹传讹,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由此可见,网络传播和传统媒体的相互影响,导致虚假新闻呈爆炸式地向外扩散,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这些恶果的原因,一方面是媒体内部对新闻人的量化考核、淘汰制等措施,致使某些记者为完成任务或出于名利,再加上职业道德缺失,不惜拼稿、凑稿等,编造虚假新闻,而媒体却缺乏严格的监管机制,致使虚假新闻得以蒙混过关,见之于世;另一方面,网络平台本就是虚拟社区,信息发布门槛过低,导致人人都可以随意发布信息,尤其是受利益驱使,片面追求点击率、经济效益,对网上发布的信息监管不力,或根本不实行监管,才使得虚假新闻任意泛滥。加上我们国家对虚假新闻制裁的法律不够完善、打击不严,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虚假新闻能以极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利益。鉴于此,在新闻界采取多种措施,扼制、杜绝虚假新闻势在必行。

当前,要从根本上消弭新闻乱象,遏制虚假新闻的产生,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第一,完善新闻法规,加大对虚假新闻的打击力度,对于引导社会舆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我国经济体制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第二,对新闻从业人员,不但要进行专业素质的教育,更要加强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的教育,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度,才能确保新闻的真实性。第三,加强对网络媒体的监管,提高网络媒体新闻发布的门槛,过滤虚假新闻,最大限度地控制虚假新闻的流出。第四,加强媒体自律和公共的舆论监督,净化新闻环境。新闻媒体在向人们传达信息、正确引导舆论的同时,既要自身严格要求,也要接受公众的监督,净化新闻环境,共同促使新闻报道走上正确的轨道。

综上所述,现代社会中,经历不断变革的新闻媒体,面对种种困难和利益诱惑,它一方面在不断地完善、发展新闻事业,另一方面也因为社会的多元性,致使新闻业产生了种种乱象,导致新闻公信力的降低,阻碍了新闻事业的进步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鉴于此,为更好地履行新闻的使命,消弭新闻乱象,杜绝虚假新闻是每一个新闻人、新闻媒体,甚至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作者为周口师范学院新闻系讲师)

注 释:

①陈力丹:《陈力丹自选集——新闻观念:从传统到现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现代社会问题分析 篇二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吉登斯有关现代性的微观分析是其宏观分析的继续和细化,当然二者之间很难能够完全地断裂开来。

一、信任与风险

吉登斯反对把信任与信心截然的分开。他认为,信任是信心的特殊类型,是事先意识到风险存在的信心,信任指的是“对一个人的可信赖性所持有的信心,在一系列事先给定的后果或事件中,这种信心表达了他人对爱的信念,或者对抽象原则的正确性的信念”。在吉登斯看来,信任在现代性的条件下,主要发生在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原有的或自然作用力影响之下并不发生作用,而是在人为创造的条件下才会发生;二是在社会制度维度的推动下,人类活动范围会变得越来越广,信任才得以存在。因为只有在这些条件下,对个体而言,象征符号和专家系统才起作用,人们才敢于涉足自己无所知晓的领域,并遵守其运行规则。于是引出了非当面承诺和当面承诺,前者是在共同在场的情形中,所维系的信任依靠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后者发展起来的信任依靠的是:象征标志和专家系统在内的抽象系统。

二、个体安全、焦虑和抽象体系的信任

正如前文所言,在前现代社会,时空高度融合,在日常交往中“共同在场”处于支配地位,人们的信任关系,更多的是建立初级群体中的。而在现代社会,由于时空高度分离,产生了抽离化机制,对抽象体系的信任可能占主导地位,这反过来又促进时空的延伸。

事实上,前文言及的当面承诺和非当面承诺,以及个体对人的信任和对系统的信任相对应,前者是建立在对人的诚实品格的衡量之上的,后者是建立在对体系背后的知识之上的。因此,我们对抽象体系的信任,就是对所正常运转的原则的信任,也就是说是对专业知识的信任,而不是对某一体系的某一具体的个人的信任。作为对人和物的可靠性的感受,个体在信任与心理之间存有密切的关系。在前现代社会,个体生活经验的外部落脚点是各种各样的直接亲属关系。而在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场所的不断移动,使生活经验成为变幻莫测的东西,“自我的反思性”决定了人们定位于哪个时空进行生活,也和个人的选择相联系。在强大的现代性社会抽象系统面前,内在的可信任的缺场,正好映射出外部世界的不可靠性。这样,个体便缺失了安全,萌生了焦虑。吉登斯指出,“在个体所发展的整体安全体系的关系中,焦虑才能得到理解”。

三、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的困境

现代性完全改变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也必然影响到具体的个人本身。现代社会中的个人生活在全球性的笼罩之下,始终面对着各种风险,这些风险让人们缺乏安全感,产生了焦虑。与此同时,抽离化机制将个人经验的许多部分发展为专业技术,个人再无法依据传统或习俗的力量对事物做出决定,但是,专家的意见在不同情境下也颇有歧义,让人们感到无所适从。正因如此,个体才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

在吉登斯看来,“自我认同”必须通过自我的反思性或反思性的自我得到理解,是个体依据个人的经历所反思性地理解到的自我。在前现代社会,自我认同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信任的基础之上的,而在现代社会,抽象体系包罗万象,人们对不同抽象体系的选择形成了不同的生活轨迹与命运结果。因此,自我认同在现代社会是被反思式的建构起来的,剥夺无法抗拒,躁动和失落的情绪永远交织。可以认为,吉登斯对自我认同的关注不仅仅是个人对几乎无法控制的带威胁的外部世界的防备,而且也是对现代性的全球化影响到日常生活的一种积极的调适。

四、结语

本文尝试性地从微观层面来对吉登斯的现代性思想进行文本解读。可以认为,吉登斯有关现代性的分析杂多而又朦胧、连贯而又富有极度的裂痕。一方面,他为我们勾画了一幅高度清晰的现代性轮廓,另一方面,借助于自身的学识和感受力,他又把我们无情地置于一个无法解脱而又充满反思性的社会情境当中。据此,笔者以为,吉登斯有关现代性的分析多少带有飘幻的色彩,这就决定了对他的著作的品读,不得不承受着心灵上的共鸣和对“自我磨难”的拷问,也能体悟到他作为一个当代举足轻重的社会学家,所具有的开阔的学术胸境,以及作为“毁誉参半”的、批判的社会学所具有的丰富的想象力。

参考文献

[1](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理论与现代社会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2](英)安东尼·吉登斯.赵旭东等译.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三联书店,1998年版.

3.现代社会问题分析 篇三

关键词:现代企业 会计人员 人员素质

前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企业想要在愈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就必须加强内部管理工作质量,而内部管理工作质量想要得到切实提升就必须加强管理队伍的素质提升,会计岗位从企业诞生之日起就已经出现,但是被动接受命令、从事琐碎日常事务的传统会计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的当前发展及未来发展需要,所以为了转变工作职能、为了更好的服务于企业,提升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这个问题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时也应该成为企业管理者、经营者以及我们会计从人员本身所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现代企业对会计从业人员的新要求

首先,现代企业需要掌握更多领域知识、技能的会计人才。因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呈现出更加明显的多元化发展趋势,许多企业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单一化的生产与服务而是向更多元的领域进发,所以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需要,会计从业人员如果还是仅仅将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工作技能局限于最基本的会计实务领域就将被市场和企业所淘汰。现代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应该具备除了基本会计实务及操作技能以外的市场分析能力、企业决策分析能力、信息收集及分析能力、企业发展预测能力等,这样才能够为企业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提供更加及时有效的数据信息,才能够发挥出现代会计从业人员在企业发展决策过程中的支持作用。

其次,现代企业在生存发展过程中随时随地都面临着许多风险与考验,这对于会计从业人员来说就是提出了需要具备对财务风险分析及应对能力的要求。企业所面对的风险种类多样、所造成的损失也可大可小。作为现代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就必须具有能够预测市场风险、能够及时作出风险应对判断、能够判断风险损失大小的能力,从而帮助企业更好的抵御风险与防范风险,帮助企业管理者更好的调整管理方向、帮助企业制定出更好的财务风险指标,从而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再次,现代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能够接触到比过去更为复杂、多样的会计数据和信息,这些数据信息对于企业来说是最高机密,而在当今社会会计数据信息的传递又呈现出更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新特点,所以会计从业人员不仅要进一步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和正确意识树立,还要加强对各种网络化操作技能的提升,要加强对各种办公软件、会计处理软件、财务管理软件的学习和使用。这样才能够在信息化的今天更好的开展本职工作,更好的服务于企业。

▲▲二、提升现代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素质的办法

前文我们已经提到现代企业对于会计从业人员在素质方面的许多新要求,作为会计从业人员,想要更好的发挥自身价值、想要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求生存与发展,就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不断加强自我完善。

(一)重视职业道德意识树立

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都应该遵守本行业的基本职业道德,会计从业人员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更应该重视这方面的学习与自律。想要更好的展现自身职业道德水平,不光要有思想上的正确性和行为上的自律性,同时还要加强与各种会计从业人员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力度、加强对供职企业生产经营及相关工作的了解和学习,这样才能够在科学法规的指导下、在自律行为的约束下、在企业实际需要的基础之上更好的开展相关工作,更好的帮助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发挥发挥自身价值。

(二)加强业务学习力度

现代企业在业务开展方面的逐步多元化给会计从业人员的日常工作带来了许多新问题与新挑战,同时随着企业发展模式的不断转变以及所涉及领域的不断扩展,会计工作也逐渐变得更加复杂和艰难。此种情况下会计从业人员应该加强学习意识,加强对新知识、新理论、新领域的深入了解,要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相关领域的深入学习,提升在企业发展决策过程中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以及决策支持能力。在业务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我们会计从业人员的自觉和积极,企业管理者也应该为会计从业人员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打造学习平台,为会计从业人员提供更多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锻炼机会,从而让会计从业人员能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加强实践操作水平,实现知行合一,切实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

(三)加强沟通协调能力培养

过去的会计工作部门是相对被动和独立的,但是现代企业的内部管理工作正在向着网络化、互通化的方向发展,企业管理工作质量提升必须依靠内部部门的通力合作才能实现,所以会计从业人员也要切实加强在沟通协调方面的能力培养,这样才能够与其他部门建立更好的互动关系,才能够确保各项管理制度能够得到积极的配合与执行,能够帮助企业建立与客户、外来人员之间的良好关系,从而为企业营造内外良好的发展局面。

参考文献:

[1]刘小龙.浅议如何有效提升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J].会计之友.2012.4.

[2]杨翁.現代企业会计从业队伍现状分析[J].企业管理.2012.4.

4.现代社会问题分析 篇四

社会心理学与精神分析学及其后现代转向

社会心理学的孕育、产生和发展过程,得益于许多学科或知识领域的推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它首先与现代精神分析学及作为其重要知识来源之一的精神病学之间存在着深刻的不解之缘.精神分析学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的每一次重大进展都会对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产生不同的影响.精神分析学在20世纪下半叶发生的后现代转向,也或早或晚地涉入到社会心理学有关领域的发展中.其中一个重要结果就是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出现.后现代精神分析学既从心理学理论层面又从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提供了孕育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动因.

作 者:沈杰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北京,100732 刊 名: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PKU CSSCI英文刊名:THE JOURNAL OF JIANGSU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年,卷(期): “”(1) 分类号:C91-09 关键词:社会心理学   精神分析学   后现代转向  

5.问题现代诗歌 篇五

还有那比冬雪还凉的了冰冷的雨水,

你以为我睁开的双眼已经将他们收入眼底?

是不是问我把刚刚飞入闲窗的残缺的桃花

都埋藏在红楼故土?

你以为我不懂得这是多么得空幻?

我想认真的真正得生活

并一件件地作人们曾经做过的事情;

为了追随

我且用紫红布和粗呢裹起躯体

难道我不知道我裹住的躯体曾经便是赤裸?

难道我不知道我裹住的躯体未来又是灰烬?

难道我不知道我裹住的躯体无法改变?

爱,恨,愤怒,生存

不,这没有感情的桃花,这没有温度的风雨

还有一直在进化着的生命

生命那多于的躁动

不,这一切,都是为了我的灵魂安歇

6.现代电力企业文化建设问题分析 篇六

1 电力企业的企业文化特征

电力企业不同于其他的生产企业, 虽然都具备生产、运输与销售, 但是电力企业是集生产、运输与销售为一体, 在生产的同时即完成运输和销售, 速度是非常快速的。在电力企业生产的过程中, 电能是不能够被储存的, 所以要保证用电和供电、发电的平衡性, 这就对电力企业中的设备有较高的要求, 要求其能够稳定的运行, 保证供电的可靠性。

电力企业主要的任务就是为人民服务, 对我国的工业生产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说在这种背景下, 电力企业就要遵守行业的宗旨, 提供优质高效的电能, 在企业中所奉行的企业文化应该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 企业能够正常稳定的运行, 需要安全生产作为基础, 只有提供一个安全的生产环境, 才能够保证企业的正常生产。所以说在企业的文化建设中, 应该加强安全意识的宣传与完善。

第二, 电力企业的工作性质是非常严肃的, 所以对于工作人员的要求特别高, 需要工作人员具备高度的组织纪律性, 在工作中能够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 严格律己, 听从指挥。同时, 还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心, 以认真的工作态度去完成每一项工作。这是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 对于电力企业的稳定运行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三, 由于电力企业工作性质的特殊性, 在生产中所使用的设备具有高度的技术性, 各种自动化、智能化的设备要求工作人员之间要密切的配合, 充分的发挥团结合作的精神, 这也是电业人员职业道德的基础要求。

第四, 提供优质高效的电能是电力企业的核心要素, 在生产与管理的同时, 更要保证生产的质量, 只有保证质量, 才能够赢得足够的市场份额。

2 电力企业文化建设的紧迫性

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离不开电力的供应, 无论是工业生产还是人们的日常生活, 都需要稳定的电力供应, 所以电力企业的运行管理非常重要, 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建设的顺利开展。在现代信息化的社会, 在电力企业的经营管理中, 传统的管理方法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 所以需要重新制定管理方法, 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 在管理理念上提倡“以人为本”, 创建新时代的企业文化。

在现代电力企业的发展中, 各种自动化、智能化的设备广泛的应用, 所以在管理方法上也要进行调整, 从过去粗放式的管理要转向精细化管理, 并且在手段上要有所改进, 充分的利用信息化,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实现有层次, 系统化的管理, 才能够使电力企业更加的规范化。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不仅是电力企业中经营管理的核心理念, 同时也适应了我国精神文化建设的需要。只有电力企业不断的强大, 才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为我国在世界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

3 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对文化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

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一项非常系统, 具有层次化的工作, 但是在部分企业中, 对于企业文化建设没有正确的认识, 只是在硬性规定下, 开展文化娱乐活动, 对员工进行教育活动, 并没有在实质上进行文化精髓的发掘。正确的文化建设, 应该是充分的发挥员工的自主性, 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向心力。只有将员工的个人价值与企业的价值取向相融合, 才能够更好的激发员工的潜能, 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大的价值。所以对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要有高度的重视, 才能够将文化建设的意义充分的发挥出来, 而不是流于形式。

3.2 缺乏对企业文化共性的全面理解

企业文化应该是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建立适宜的文化体系, 而在不断的发展中, 有所调整, 不断的创新。但是在部分电力企业中, 对于文化建设缺乏整体性的认识, 墨守成规, 毫无创新, 在管理模式上比较守旧, 与企业的发展现状不符, 所以很难适应企业的发展, 在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中也无法真正的发挥出应有的功能。

4 电力企业文化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4.1 坚持党的领导

必须发挥党组织在电力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党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引导者, 其对企业的领导从根本上说是政治领导。这种政治引导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主要通过政治导向作用、关系协调作用、榜样示范作用和政工优势作用来实现。

4.2 建立创新机制

电力企业文化建设需要创新, 除了要在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机制、管理创新机制等方面努力外, 还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经验与优势, 并通过创新, 将其改变、改造成自己的方式。

4.3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电力企业中的每个人都扮演了一个角色, 他们都有自己的岗位, 但同时, 几乎所有的人又都在扮演着另一个或几个角色, 例如消息的传播、信息的更替等。网络平台就在这样一种环境中产生了, 它不分地位、工作特点, 把企业中的各种人员联系在一起, 对企业的经营决策有一定影响。

5 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

5.1 刚柔并济, 构建制度文化

企业文化的形成也受到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中, 需要根据市场环境作出分析, 以全新的现代化管理理念作为指导, 实现精神文化与企业发张实际的统一。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一项重点就是企业制度的完善, 制度是针对人的管理制定的, 是一种硬性管理, 而准确把握企业文化的“柔”与制度化管理的“刚”, 促进企业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和谐相处, 是构造科学的企业制度文化, 并得到众多员工认可的关键。为此, 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以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目标为中心进行企业文化建设。

5.2 秉承宗旨, 构建服务文化

服务是企业生存发展的主要任务, 企业文化应以创造客户满意、赢得客户忠诚,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 完善员工服务行为和服务规范管理为建设内容。在服务文化建设中, 企业要遵守四个宗旨:坚持服务理念追求真诚, 服务内容追求规范, 服务形象追求品牌, 服务品质追求一流。建设服务文化首先要从员工入手, 落实员工的行为规范和形象建设, 强化员工职业道德和业务技能培训, 培养员工正确的服务价值观念, 提高职工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其次就是要树立自己的服务品牌, 要凸显特色, 树立整体服务形象。在企业员工中积极发挥典型形象的作用, 带动员工的积极性和推进服务文化建设。再次, 建立高效、闭环的服务系统, 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提高服务标准, 完善服务质量, 真正实现“内转外不转, 上转下不转”的一条龙高效服务。

5.3 以推进文化持续创建为根本

企业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还是为了帮助企业完成未来的战略目标, 为此, 我们需做到“四个结合”, 即与创建一流电力公司实际相结合;与创建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活动相结合;与建立优质服务常态运行机制相结合;与职业道德建设相结合。企业文化不仅是一种关键, 要让其在实质上有所发展, 还需要将企业文化内容制定成各项规范, 增强管理中的“文化含量”。同时要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管理、过程管理和成果管理, 积极拓展企业的新功能, 创造企业文化的新效应。企业文化建设重在集体参与, 要让员工真正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来, 以提升群体素质推进企业的发展, 并且通过培养与进修的方式, 使员工的个人价值与企业目标价值融合起来, 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从而促进员工开发创新思维, 积极为企业服务, 使企业文化建设的新成果不断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之中, 以发挥企业文化建设的综合效应。

6 结语

电力企业的文化建设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它不是在短时间就能完成的, 但管理者应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的中高兴, 并始终保持热情, 对企业文化的建设做出努力,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 电力企业有其自身的特点, 必须以现代市场为基础, 抛弃传统不良管理思想的影响, 更好的为企业的和谐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摘要:在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形势下, 电力企业的稳定运营愈加重要。在电力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中, 硬件系统是其中的一部分, 做好文件建设是增强企业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文化建设是一个企业中重要的精神支撑, 可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增强企业凝聚力, 提升电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文章对于电力企业中如何做好文化建设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为电力企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关键词:电力企业,企业文化,科学建设

参考文献

[1]韩征顺.跨文化管理的“跨越”与“超越”[J].企业经济, 2007 (6) .

[2]雷闪闪.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跨文化管理探论[J].经济前沿, 2008 (11) .

7.现代社会问题分析 篇七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需求;问题分析

中国的民间金融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民间非正式金融有一些相似之处。但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制度环境、文化因素,又使得中国民间金融呈现出独特的景象。民间金融在中国有这十分悠久的历史,从公元前2000多年的夏商时期民间信贷逐渐昌盛,春秋时候的实物信贷到唐宋的纸币再到明清的钱庄票号兴盛,民间金融存在了四千多年。新中国建立至1979年的计划经济时期,由于我们意识形态上排斥非公有成分,民营经济受到严厉禁止,与之相对应,民间金融也没有生存空间。

一、对现代农村金融需求的背景分析

民间金融在世界各国和地区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存在。在西方发达国家,由于民营经济发达,与之相对应,民间金融也成为金融体系的主体和支柱。因而,这些国家的金融很少区分民间和公营,只是区分合法和非合法。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由于官方正式金融体系不健全,滋生于民间的非正式金融大量存在,并且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对现代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分析

从表1可知,农村信贷市场属于极高寡占型,而农村信用社处于垄断地位。垄断一般可划分为行政垄断、自然垄断和市场垄断三种。农村信用社的垄断性质较为复杂,它既是国家的一种制度性安排,是一种行政性垄断;同时,农村信用社的垄断还具有自然垄断的部分特征,它处于农村金融最基层,网点众多,这些都赋予了它得天独厚的垄断条件;近年来,农村信用社的垄断又是市场行为的结果,可称之为市场垄断,只不过这种市场行为与其他行业的市场垄断行为截然相反,它不是在市场竞争中击败对手而赢得的垄断,不是机构博弈后的“战利品”,而是商业银行主动撤离后的“遗弃物”。

三、对现代农村金融需求现状及问题分析

1.民营企业向国有金融机构融资难

近年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商业化改革的压力下,出于资金安全性和效益性的综合考虑,将信贷权限集中到省分行甚至总行。一些贷款不良率高和经营亏损严重的县级行的贷款权限被取消,而保留一定贷款审批权的基层行为数甚少且权限较小。即使为农村经济服务的农业银行,也从农村地区撤离,把重点放在了大型项目和农业基础设施贷款上。经济愈是落后的农村地区,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贷款权限就愈小。在经济欠发达县(市)的乡(镇)一级已基本上很难见到国有商业银行的网点了,农村地区的农户、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贷款十分困难。

2.利率相对较高,借贷期限较短

民间金融的利率一般由资本市场上资金需求和供给关系决定,并参考借款人的信用、借款期限以及与借款人的亲疏关系,平均利率水平高于银行同期的利率水平。借贷主要是由于生活和生产急需时,农户和民营中小企业会面对较高的利率,一旦渡过难关,会立即偿还贷款,贷款期限一般较短,以6—12个月期限居多,月利率平均在2%~3%,利息支付方式以按月支付和按季支付最为普遍。期限越短,利率会越高。

3.借贷方式相对比较单一

农村民间金融的借贷方式主要为信用借款,民间金融的主要形式——私人借贷就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信用形式。资金持有者一般只向周边熟悉的农户放贷,通常局限于一个村或邻近村的农户。民营中小企业的借贷主要发生在有经常业务往来、借出方对借入方的经营情况十分了解的企业间。借贷双方由于十分熟悉和了解,贷款一般不需要抵押和担保,多为信用贷款。注调查在一个农村地区,60%的农村家庭在需要借款时首先考虑的是向亲戚、朋友等借款,大大高于向银行贷款的比重。

4.农村金融市场服务功能薄弱

目前农村金融机构的产品结构单一,品种稀少,主要经营“存贷汇”老三样,网点覆盖率低,缺乏ATM、POS机等基础设施。资本市场的触角尚未延伸到农村,证券公司营业网点集中大中城市。农村金融市场的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农业保险市场和农产品期货市场没有发挥出避险作用。2009年上半年,我国农业保险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仅70. 03亿元,参保农户6152万户,一方面是因为农民对保险认识不足,风险防范意识不足,靠天吃饭的思想没有改变。另一方面是因为农业保险经营机构少,业务规模小,险种少,承保范围狭窄,农险赔付率居高不下,业务急剧萎缩。2009年秋季以来,我国西南地区遭遇持续干旱,农业产业受损严重,目前已造成4348. 6千公顷的农作物受灾,其中绝收面积940. 2千公顷。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频繁,给我国农业生产带来了挑战,为完善我国农业灾害救助体系,必须加快我国农业保险发展。

四、对现代农村金融问题对策分析

1.大力加强农村地区的金融供给力度

要想大力加强农村地区的金融供给力度 首先必须大力加强农村地区的金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适合农村地区发展的金融制度,确保资金运行的有效性与合理性。第二要大力加强农地金融制度建设。将农民对于土地的使用权做为融资的主要抵押物,从而获取大量的流动性资金,缓解资金的供给困难,这样可以有效改善生产条件.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第三要大力加强农村地区的金融监管.在确保农村地区金融体系有效运行的基础上,将金融监管体制从合规性监管转变为合规性监管与风险控制共存的监管体制,增强金融监管体制的透明性,这样便于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并可以有效提高金融监管的效率。第四可以大力加强对民间金融的正确引导,确保民间金融的健康发展。

2.建设结构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体系

适当放松市场进入管制,规范农村非正规金融市场,培育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农村金融市场中的非正规金融活动的产生具有必然性,单纯的压制不能解决问题,应当进一步放宽市场的准入条件.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培育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有利于缓解农村金融服务不足的矛盾,有利于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覆盖率,有利于改进农村金融市场竞争状况。

3.大力发展民营银行

民间金融总体规模的不断加大和民间资本强烈的逐利性,成为创建民营银行的内在动因。市场经济要求金融机构按市场规则运行,民间金融组织逐步演化为民营银行顺理成章。综观世界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民营银行的比重都在持续上升。在世界上少数国有银行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多是一些比较贫穷和处于转型过程中的国家。在经济发达的工业国家中,国有银行所占比例都低于10%,而且其比重还在下降。中国民生银行的董事长经叔平曾表示:民营银行是我国未来间接融资需要大力发展的主体。民营银行适合为中小企业服务,开放民营银行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还能加强金融市场的竞争,从而促进国有银行的改革。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相当程度上是银行业垄断程度过高,真正能够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商业银行数量太少造成的。可通过引导民间金融组织逐步转化为规范化的民营银行,民营银行的服务对象定位于民营中小企业,为其提供灵活的专业化服务,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小结

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即所谓的“三农”问题,从根本上影响着中国的社会与经济稳定发展及其现代化进程。解决资源配置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农村金融制度是农村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资本要素配置制度,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尤为重要。然而,根据本文对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状况所作出的分析,毫无疑问,我国农村金融改革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王曙光乔郁:农村金融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2]尤努斯著,吴士宏译.穷人的银行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3]鲍静海,吴丽华:德、法、美、日合作金融组织制度比较及借鉴[J]国际金融研究谈, 2010(4).

8.现代婚姻问题,关于婚姻 篇八

我今年33岁,我和他2008年结婚,至今五年整,结婚是完完全全的裸婚,戒指都没有买,只在他农村老家办了一场婚礼,我自认为身形象还可以,168的身高,给他父母在村里赚足了面子。结婚时,我大学毕业刚刚一年,很单纯、爱情至上 懵懵懂懂就嫁了。结婚时候我工资2000,他才1200,由于没有钱,一直没敢要小孩,直到结婚第三个年头才开始要小孩。从谈恋爱时候到结婚后,我们一直吵吵闹闹的,有了小孩之后我们的争吵更加激烈了,也才发现他是如此的愚孝。

我们矛盾的激化是由于他妈,结婚四五年,经过和他密集的接触,经过对他的了解,在我眼里,他老实勤快,但是不明世理,不成熟没有担当、儿童思维、不开窍、油盐不进、他老实愚孝、遇事逃避,不会调和、他更不敢得罪他妈、更加吝啬如他妈。他从小就没有受到正常的教育,不按正常理数来给人讲理。月子里被他妈妈窝囊哭两次、饿哭一次暂不说,说说有了孩子以后的这一年多时间里,我的婆婆来来回回,不厌折腾的走了近十次左右,每次都不超过一个月就要走,每次我们也都是三请四请、打上七八个甚至是20个电话她才“千呼万唤始过来”,她到北京后,我就像哄小孩一样,给她钱、给她买衣服、给她买上好吃的,就差没把她当菩萨供着了,即使这样,她仍然是一个十足的“事儿妈”。平常给她钱客气都不客气的笑纳,还老张嘴提很多要求。她把自己过来看孩子,看作是走亲戚串邻居,想来就来,想走就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无奈,我只有要我妈妈拖着病体来看孩子,我爸妈过来看孩子,就一门心思想着怎样看好孩子,一呆就是整个冬天。即使她来这里多么的不适应、即使我妈妈身体有病难受、即使我妈妈再怎么看不惯他的小男人作为,她都能够咬牙坚持待够2个月。他天天十点多回家,回家就拉脸子,我妈妈拖着病体给他看孩子,还要天天看他脸色。他妈妈那么多次了,没有一次待过整整两个月的。

其实关键还是他的愚孝,不会调和,有一次,周末我出去办事,家里很乱他妈妈从不收拾家,就坐在那里给邻居聊天,作为儿子的他,又看孩子又做饭又收拾家的,他都不觉察到他妈妈不对之处,都对他妈妈没有一点意见,有他这样的儿子,让我怎么处呢。他一个男人都当了五年丈夫和两岁孩子的爸爸了,还分不清应有的责任,结婚四五年了,已经成为了丈夫、成为了两岁孩子的父亲,现在若有人问他“谁是他最亲的人”,他仍然说是他妈。他现在可不给我论“我们”,他觉得我是我、他是他,他和他妈妈才论“我们”。现在我们老为了他妈妈吵架,他为了他妈打我四五次了,就在2013年大年除夕前三天,他就三天打我两次,我们这样吵,更加吓到孩子,说心里话,不想让孩子有这样的爸爸,受他的影响。

我和他的工资,在北京属于一般水平,我们在北京属三无一族,无房无车无存款,过着经常搬家租房的日子。而他为了圆他读研的愿望(当年因家穷而放弃读),他又考了在职研究生,两年4万元的学费,使我们在北京的日子更加艰难,他交不上学费,就给我闹,这一点和我的公公(他的爹)一个样子,出事情只会和女人闹,就会为难自己女人,他怀疑我私藏了多少多少钱,把他的工资卡从我手里要回去。和他的日子一点意思都没有了,现在在生活费上他和我斤斤计较,嫌我早点吃四五元的吃的太贵,给我分的清清楚楚,限制我的零花钱,每次给他要点零花钱,就要给他报日记账,反反复复冻结那个银行卡。有一段时间,我一直想上班补贴家用,由于婆婆的不配合--不想给我们看孩子,不想承担当奶奶的责任,我一直不能够上班,十几年的苦读就此白费。

反正我现在跟他过的没有一点意思。现在和他维持着这种没有感觉的婚姻,跟他继续现在的日子,一点也不幸福,很痛苦。我们现在和离婚差不多,他什么都帮不到我,他妈也不帮,不尽奶奶的义务,他半年前就在网上给别人暧昧,他本性已是如此,我不报任何希望,我也不指望他,我早就对他失望透顶,套用一种语体就是:世界上有他这样的人,真是奇了,家徒四壁、穷的叮当响吧,还自认为清高不羁。长的丑吧,还自认为很帅气,在那搔首弄姿.在网络玩暧昧。又没钱吧,还装书生。迂腐不化、油盐不进吧,还自认为自己全对。满脸麻子又黑又弱智,如果真的要找到你的一个优点的话,那就是佩服你的勇气,如果我这样,早自杀了,没想到你还能活这么久,实在佩服啊。

但是目前孩子还小,我身体一身病,我们孤儿寡母的,如果离婚又能够怎么办,我有时候又想:趁自己现在还算年轻,不如赌一把--离婚在找一个,我在等待,如果有对孩子好的,我毫不犹豫的甩了他。我在想是不是,人有时候,人总是安于熟悉的状态和环境,害怕进入陌生的状态和环境,有时候求变是迫不得已,但也许柳暗花明又一村。人在犹豫的时候会不安和烦躁,当你有了决定或者某些事情告一段落 反而平和了也就是有种“尘埃落定”的感觉。

现在是冷战期,冷战之后总有个结果,要么离婚,要么再凑合,反正我是失望了。还是那句话,我一直想离婚,只是一想到孩子就犹豫,现在和他凑合也是为了孩子,如果遇到到对孩子好的,我会毫不犹豫的离婚。

家有恶婆,茅坑石头,又臭又硬,伤我小家。仗儿愚孝,公婆嚣张。本我家庭,无权生事。一手遮天,此婆罕见。固执迂腐,油盐不进。侵我利益,伤我身体。气人太甚,逼我亮剑。赵大孝子,善而不刚,公婆欺我,且让且商。只提建议,不动真气,天长日久,纵狗成狼。多少男儿,志在沙场

9.浅谈“中国现代园林”问题 篇九

作者:高明宇 班级:07级园林(1)班 学号:0709040102

【摘要】

在城市环境改造步伐日益加快的大环境下,现代园林积极吸取中国的传统文化,使自身的发展迈向了更高的层次。城市园林既是城市的容貌表现,又是精神风貌的体现,也是旅游城市的旅游点,是市民使用频繁的公共休闲场所。物质和精神的追求是同等重要的,物质生活已经满足的当代,民众更希望得到精神的需求。

【关 键 词】

现代园林 传统文化表达、园林雕塑、民族化

【正文】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时空统一,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强调整体至上,人伦道德,中府和谐,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之所在。现代园林设计积极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不仅丰富园林设计时的素材,还增加了园林景观的文化内涵。现代园林是在有限的空间内创作丰富耐看的景观,以满足观者审美心理的需要。

一、从现代园林设计洞悉中国传统文化

1、民风民俗之美

民风民俗是极富有地方特色,保护民族情感的地方文化;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社会生活文化,是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悠久的传统文化、传承现象。民俗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与人类社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2、和谐之美

中国现代园林设计体现了和谐之美,主张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自然与建筑之间的协调、动与静的统一。中国现代园林设计所体现的和谐之美,是 “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推崇淡泊平和、清新幽远的境界,强调园林与自然的亲和关系,注重和谐与中庸。造型上,犹如天地的缩影,有着各种各样自然景色的缩样。中国园林在营造布局、配置建筑、山水、植物上,竭力追求顺应自然,着力显示纯自然的天成之美。模山范水是中国造园艺术的最大特点。传统园林的空间要考虑如何满足人的需要,也要考虑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即人、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应当十分和谐。“天人合一”成为园林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中国独树一帜的自然式山水园林的完美体现。源于自然又胜于自然的文化渗透了历代的造园大师,以神州大地千姿百态的山川林泉为造园风格,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达到最大程度的和谐统一,使得中国园林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园林之母。

3、社会人伦观

儒的“礼”,道的“无”,体现着浓厚的人文精神,人本价值出于重中之重的地位。根深蒂固的社会人伦观深深的影响着中国社会,空间的营造需要为现实的伦理秩服务,形成了以威严的皇家园林为代表的空间形态的主旨,皇权至上的永恒观念,上下有序的等级观念。中国古代的园林设计中鲜明的透漏着古代社会的伦理观。

4、传统道德观

在园林植物的配置上,欣赏植物的形状、颜色和香味,注重植物的意境和象征意义。承德避暑山庄的“万壑松风”、“曲水荷香”,拙政园中的批把园、玉兰堂、海棠春坞都以花木作为景观的主题而命名。自古以来,把自己的感情、思想寄托景观植物上,使植物具有人的情操。松柏的苍劲挺拔、抗旱耐寒、常绿延年成为中国园林文化精神中的审美意象,“风入寒松声自古”,松风传雅韵,听松风成为文人雅士的风雅之举。在中国园林艺术中,花木可以用来表达思想和意志,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载体,极大的丰富了园林的抒情意味。

5、哲学辨证观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意在揭示生命的本质就在于生命是流动的。中国园林的设计继承步移景异的原则,恰恰体现了哲学的辩证观,指出任何事物都是动静结合的完美统一。景观应该给人,“亦静亦动,亦曲亦直,亦虚亦实,亦隐亦现”的意境。廊在园林中是风景的导游线,是建筑之间相互联系的脉络;在园景组合起到划分空间、增加风景深度额作用。廊的体形宜曲宜长,随形而弯,依势而曲。曲廊多迤逦曲折,与墙依偎辗转流淌。廊的设置使园林空间在延续的流动性中冲破封闭与隔绝而溢向室外形成弥漫之势,令人意犹未尽,以达到景观外延的效果。

二、挖掘中国现代园林的特点,寻觅传统文化的足迹

1、布局流畅

中国传统园林的布局和整个园林的内容、形式、工程技术和文化艺术融为一体,遵循起、承、转、合的章法,使景观移步换景,对场地的缺陷进行弥补。用地广阔者不显空乏,狭小者不显拥促,狭长者不显冗长,扁阔者不显短浅。

2、追求意境美

中国传统园林的审美心理节奏偏重于平缓、含蓄、连贯,追求一种天然之趣,一种清新自然的宁静,追求一种把自然环境与现实生活协调起来的美的境意。

3、细节精巧

传统园林是由局部来构成完整的整体,局部求精,能够集零为整。

4、空间划分含蓄

中国传统园林把性质各异的空间逐步展开,自由灵活的进行空间的分隔。用空间对比、渗透的手法使景致显出层次。

三、现代城市园林设计中,传统文化表达的方式

1、转化

转化指直接利用原有景观形态,通过变换各种解决问题的方式,转化原有建筑、构筑物的存在方式,来达到尽可能保留原有的结构和形态的目的。

2、重现

在城市园林设计中,从文字记载或口头传说中挖掘出场地原有环境状况,设计师会将原有环境状况重现。重现的景观给园林给增添了传统文化魅力,使观者能从视觉上了解到与场地相关的文化和历史信息。

3、借鉴

在园林设计中,借鉴别的艺术形式或文化现象是普遍和常见的。现代城市园林设计是在借鉴传统园林的基础上向前发展。大地艺术和极简主义是借鉴的代表作品。

4、保留

传统文化是历史的沉淀,显现在生活中代表着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符号。在园林设计中,要依附场地中留有历史痕迹来保留记忆或了解历史。

四、现代城市园林设计中,传统文化表达的意义

1、增加文化内涵

城市园林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种文化现象,蕴含了人类文化的结晶。现代的园林,体现了对文化内涵的追求。城市的历史和文化体现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城市园林设计中融入历史和文化,能增加园林的历史感和文化内涵。

2、弘扬城市文化

文化是历史的积淀,留存于城市中,融汇在生活中,对市民的观念和行为起着无形的影响。现代城市园林,是面向大众,具有公共性,不仅满足于休闲娱乐,还肩负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展示现代文明风范的重任。

五、现代园林雕塑的民族化

园林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场地,是在有限的空间内创作丰富耐看的景观,以满足观者审美心理的需要。园林雕塑是一种环境艺术,介于绘画和建筑之间,雕塑的表现需要衬托和依附。现代雕塑强调公共性,雕塑作为立体的造型,主要通过视觉感应而作用于人的心灵。欣赏雕塑,第一眼就是欣赏雕塑的形式和风格语言,优秀的雕塑作品能赋予人文内涵与艺术熏陶。

中国传统艺术追求形神兼备,以形写神,要求艺术形象外观与内涵的统一。讲究玄学的阴阳太极、“传神”、“气韵生动”、注重时空的情感与想象,讲究艺术的“意境”情景交融。《园治》中所反复强调的“景到随机”、“因境而成”、“得是随形”,对园林雕塑的设计具有指导性意义。中国传统文化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形神合一、浪漫与博大的精神理念。在园林景观艺术中,雕塑作品在内容上应更多地合乎中国人的美学传统思想,在形式上应该是一种趋向,来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形式。艺术家充分利用石块的自然形态,运用纯朴的意念稍事雕凿,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传统中国传统艺术素以含蓄为特征,“情在意中,意在言外,含蓄不尽,斯为妙谛”。中国古代雕塑给人的感觉是神龙露首不露尾、含不尽之意于象外。

【结语】

历史文化是城市特色的源泉,城市特色的形成,是一代代人继承历史和传统文化积淀的过程。从现代园林设计中,了解民风民俗、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社会人伦观的体现以及哲学辨证观,可以渗透传统文化在现代园林中的魅力。园林是有生命的,是追求愉悦的纯粹精神活动。中国现代园林雕塑以泼墨淋漓的大写意表现手法来表现含蓄之美,蕴含着几千年的东方文化沉积、人文习俗和山水灵气。自然界就是个自由开放的空间,是视觉艺术创作的动力之源,能让你展示出丰富而奇妙的艺术想象。

【参考文献】

1.贡宇 城市滨水景观塑造中的文化再生———德阳市族湖滨水景观规划设计构思

2.李岚 文化的表达与挖掘———当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人文倾向性分析

3.张琦 从“礼”与“道”论中国现代园林的设计思想

4.王云龙 谈中国现代园林景观雕塑的民族化

10.现代社会问题分析 篇十

关键词 高校教育 管理体制 创新 和谐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1 现代高校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高校教育管理理念相比发达国家仍然较为落后

当前我国高校教育与国外发达国家的高校教育相比,我国仍处于落后的水平,体现在管理理念较为传统保守;管理方法仍遵循传统,循规蹈矩。我国主要还是依据以往的经验惯例,不能做到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如此,落后的管理必将导致高校教育发展的改革受阻。在教育管理与改革上,不大胆地迈出创新的步伐,就无法适应新形势下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而全面发展的经济社会,更是对创新型人才有着迫切的、大量的需求,落后的管理理念与新形势可谓背道而驰。

1.2 现代高校教育管理体制结构冗繁、办学主体单一、效率低下

当前高校教育管理体制上繁冗,十分不利于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及信息的及时传递, 所以,高校教育在管理形式上的时效性问题常常为众人所诟病。当前部分高校仍存在着管理体系复杂,办公后勤人员过多的问题,管理方法及内容浮于形式的种种现象,如此将导致学校管理相对滞后,高校教育无法进行实质性的突破,高校教学管理质量无法从本质上得到提高。现阶段政府仍然是高校办学的主体,社会参与较少,相应竞争力不足,这种现状导致难以充分调动起高校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高投资低收益的局面。

1.3 传统的核心价值观受到挑战

伴随着社会发展与进步,新老价值观进行着碰撞与冲击,大学生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取向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革。随着现代網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网络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再加上空前开放的社会意识形态,使得学校的德育权威面临重大挑战,动摇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位,促进了社会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多元化, 对大学生的三观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产生深刻影响,加重了高校教育管理的负担。此外,商业属性阻碍高校教育管理的变革,体现在部分高校为了达到扩招的目的,在设置专业科目和授课内容方面上,偏重结果,急功近利,忽视人文,轻视过程,欠缺人文气息,导致教育质量水平不升反降。同时,过分单一的教学评价标准,愈发浓厚的教育管理行政作风,致使学生的学习动力得不到更好的激发,学校的教育管理质量得不到更好的提升。学生与学习工作时常发生冲突,不和谐的情况也屡有出现。

2 关于现代高校教育管理问题的几点对策分析

2.1 大胆创新,实现高校教育管理理念新突破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相信“思想有多远,教育事业就能走多远”,不坚持科学的教育理念,高校教育事业发展就会多走弯路。高校教育要科学定位,要坚决避免贪大求全,盲目攀比。健全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管理制度,要从“人管人”改进为“制度管人”,制度建设要因地制宜,适合自身发展实际,可以借鉴优势,但绝不盲目照搬。

其次,进行教育管理理念的改革,否则,只会使高校自身内部管理体系中的各个环节出现纰漏,与外界的发展要求格格不入,唯有在管理上进行大胆突破,敢于创新,实事求是,方能与时俱进,才能为社会发展培养符合需求的(下转第19页)(上接第14页)合格人才,最终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真正做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最后,在管理方式方面推行民主,让学生与教职工共同参与学校管理; 坚持以人为本,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坚持人才培养的创新机制,兼容并包,不断学习和实践新的教育管理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教育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可持续化发展得以真正实现。

2.2 从高校内部深入进行管理体制改革

高校是一个集知识应用、知识传播、知识创新于一身的学术机构和融合了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为一体的社会基础服务机构。鉴于当前高校内部组织的复杂性、职能的多样性的特点,必须将行政管理纳入规范化,借助强有力的行政权力来进行管理,这是维持高校正常运转的必要提前。因此,要协调好学校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的关系,最大程度地提高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执行效率和学校领导班子的执行力。在学校日常管理中,不妨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宏观地管理和引导学院的设置及其发展方向;合理制定分配校、院、系的权与责;实现权利下放,把行政管理权力和学术管理权力下放给学院,完成“虚权力”到“实权力”的转变。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强学院管理团队,使学院达到可以独立做出一级决策的能力,从而从根本上改革高校内部管理机构设置。可以预见,这种改革带来的好处是,高校运营中的行政管理权力将逐步赋予学校的末端学术组织,这样不但可以削减冗杂的行政机构,而且十分有利于提高学校的运营效率,有助于实现教育发展事业阶段上的飞跃。

2.3 促进和谐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建设

提高教育教学与高校管理的质量水平,建设和谐的管理模式,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管理理念。建设和谐的教育管理模式,实现的不仅是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和谐相处,还包括教育与学生之间及学生自身的和谐。在当前,高校教育管理进一步面临商业化,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日益复杂化、多元化,这对教育管理的变革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一方面,高校敢于在“和谐管理”的思想指导下,倡导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民育人,加强教职工和学校管理人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加强内部的沟通与合作,使各个管理环节顺利运作。另一方面,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学校管理人员应当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心声。例如通过主题班会、师生交流会、书信以及网络交流(QQ、MSN)等途径,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加强彼此了解,从而促进和谐的师生间关系,运用好这些途径可以有效提高教育管理水平。

3 结束语

11.现代农用天气预报业务及问题分析 篇十一

黑龙江省是较为典型的农区, 气象为农业中的主要服务始终是气象部门的工作重点之一, 特别是在当前发展黑龙江生态经济的背景之下, 怎样科学运用气象条件, 使之为农业生产服务成为黑龙江省关注的重要问题。在这种背景之下出现了农用天气预报业务, 然而这项业务从诞生到现在发展时间较短, 缺乏强有力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因此, 怎样确保其有效发展这一问题迫在眉睫。

1 气象服务发展简述

伴随着人类文明的逐渐繁荣, 气象服务也随着气象认识加深应运而生, 进而有了自身的发展历程。气象服务的性质可以说是信息服务, 由于不同年代所面临的具体情况不同, 所以用户接受气象信息的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现代气象服务呈现出多样化趋势, 按照信息产品分类来区别可以划分为天气预报、气候预测、农业气象和交通气象, 本文分析的就是关于农业气象的业务。

2 农业气象服务简述

在我国农业是第一产业, 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所以对于农业的气象服务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农业气象服务属于气象服务的一个分支, 它不仅要受到一定的技术条件的制约, 还和农业发展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对于农业气象服务的重点, 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阶段展开讨论:

2.1 物候知识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指人类对气象的最初认识阶段, 也可以说是萌芽阶段, 人类从狩猎过渡到种植业, 这一过程当中的变化使得人们积累了关于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影响的经验。这个时期, 农业气象服务主要立足于物候知识, 并没有一定的灵活性。在我国的古书当中, 把一年分成72候, 一年24个节气, 每个节气3候, 并且各自对应不同的物候现象, 以此作为依据引导农业生产的有效进行。

2.2 气候知识阶段

在近代科学家研制出了温度表, 伴随着这项技术的发展, 植物生长发育和气象条件之间的关系就能够得以定量研究, 也为而后的评估活动打下一定的基础。

2.3 天气知识阶段

从20世纪末期开始, 农业从业人员通过天气安排农业生产成为了现实, 我国也不断引入相关的技术设备, 最终能够通过天气预报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也可以说这个阶段的农业气象服务不再单纯局限于简单的气候分析, 而是极大程度上拓展为气象条件的评估和预测。

3 农用天气预报业务出现的问题

3.1 政策得不到落实

现如今, 经济的迅猛发展带动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革新, 天气预报方面的技术也呈现出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并且朝着规模化的方向稳步发展, 最终使得农业生产和农业天气预报有效融合, 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体系。2009年我国的相关气象组织就认为, 应当给予全新的农业气象服务一个崭新的定义, 也就是如今我们所说的“农用天气预报服务”。事实上, 黑龙江省并没有贯彻国家所提出的农业发展战略, 甚至相差甚远。尤其是对于农用天气预报服务当中所要强调的细节方面, 桦南县的现状并不符合科学的标准。

3.2 服务产品匮乏

农用天气预报服务产品建立在相关气候预测和气象报告的基础之上, 并且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业生产的需要, 并依靠相关技术和体系的支撑。只有在各方面工作有完善之后, 才能够对农业生产有影响的天气做出具体的分析, 然而我国有关农用天气服务的技术并没有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黑龙江省作为一个经济并不发达的地带, 在技术设备方面更是显现出落后的情况, 从而直接限制了气象服务产品的开发及普及。

3.3 预报时效不完善

农用天气预报时段分为多个, 主要包括临近、短时、中期、长期、超长期, 现代农业天气预报当中主要开展的是关于临近、短时和短期的相关服务, 对于中期、长期和超长期的农业天气预报却并不完善, 很大程度上有待于提高。

4 建立农用天气预报业务的技术途径

4.1 明确业务分工

从省级业务单位来看, 其主要职责是针对黑龙江省之内的农业生产活动开展农用天气预报业务。由于每个省的地理位置存在一定差异, 因此, 所面对的自然环境也有差异性, 这就要求省级领导要根据黑龙江省具体的农业生产情况作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除此之外, 要强化上级对下级的引导作用, 在适当的时候组织省内农用天气预报会商, 推出相应的指导产品, 并加强业务体系建设。

产品制作分工, 一般情况下, 农用天气预报当中所涉及的常规气象要素都是出自相关工作人员之手, 对于一些有特殊需求的天气预报要做特殊的处理。农业情况也需要在气象人员分析的基础之上做出定夺,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农业气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也很重要, 一旦出现疏忽或者纰漏, 就可能对农业生产造成重大影响。

4.2 拓宽农用天气预报服务范畴

黑龙江省为农区, 近些年来其农业结构和农村改革的不断进步, 使得特色林果和畜牧也得到了拓宽, 现在黑龙江省桦南县所拥有的服务内容十分有限。因此, 在农用天气预报服务发展过程当中, 要积极听取农户和相关部门的意见, 最大程度上满足农户和农业生产的需要, 促进该区域内农业经济的繁荣。另外, 根据有关调查显示黑龙江省桦南县农民大都知道天气预报, 却并不知道农用天气预报, 因此, 要做好这方面知识的宣传, 让农民能够更好地利用这项服务。

5 结语

现如今, 现代农用天气预报以一种业务的形式稳步发展, 当然, 它的发展离不开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 然而如何将其发展成一个良性循环的体系始终是所要面对的问题。并且我国气象服务行业一直由政府垄断, 必然存在先天性的弊端, 使得气象服务行业面对着高成本和低效率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之下, 要促进农用天气预报业务朝着产业化方向发展, 并按照农业自身的要求做好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摘要:农用天气预报有一种针对性很强的专业气象预报, 主要面对的对象是农业生产活动和农业生产作物, 现代农用天气预报业务的重点所在是体系建设和分工考核。伴随着我国农业生产步伐的不断加快以及新农村建设的日趋完善, 对于农用天气预报业务的研究迫在眉睫。本文结合黑龙江省桦南县的具体情况展开深入分析, 并提出了相关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措施, 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农业生产的进步发展。

关键词:农用天气预报,农业气象,问题分析

参考文献

12.辩论现代社会更需要通才 篇十二

现代社会更需要通才/专才

正方:中国人民大学 现代社会更需要通才 反方:北京外国语大学 现代社会更需要专才 一辩立论阶段

正一:大家好!现代社会更需要通才还是专才呢?要看他们谁更能促进现代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所谓专才是指在某一个专业领域具有较多专业知识,较熟练专业技能的人才.而所谓通才是具有广阔的知识平台,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多种技能的人才.简单说来,通才知识综合化,技能多样化,适应变动的能力强.

好的!谈现代社会,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是现代社会的首要要求.高度分工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但是高度整合更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首要的突现的要求.社会分工造成了细化,可是如果细化产生的碎片没有能够得到整合,我们去哪里寻找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呢?社会分工每走一步,带来对整合的要求就更高.这个时候不同分工之间是不是需要有沟通?不同学科之间是不是需要有融合呢?那么具有广阔知识平台、丰富知识储备的通才和只具有单项技能、单项知识的专才相比,谁更能在不同分工之间实现沟通?谁更能在不同学科之间完全融合?是通才!因此现代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更需要通才!第二、让我们来看看现代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创新.从古代科学的综合,到近现代科学的分化,再到当今科学新一次的综合.各个学科森严壁垒、各自为政的状况已经不复存在了,我们看到各个学科相互沟通、相互交融、相互渗透.而当今创新的点正是出现在不同思想,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相互交叉、沟通、融合、综合的地方.那么宽口径、厚基础的通才们是不是要比那些窄口径的专才们更具有实现创新的能力呢?所以现代社会的突破和进取更需要通才.

再次、让我们来看看现代社会一个现实的问题——人才流动频繁.美国人一生之中要变换工作7到8次,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进步,产业结构调整,职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我们发现跨行业、跨领域的人才流动日益频繁.这个时候,多种技能的通才是不是要比那些只具有一项技能的专才,更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动呢?综上我们发现,不管是从宏观的社会角度,还是从微观的个人角度,都能证明现代社会更需要的是通才!最后我有两点需要指出:

第一、我们说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专门的岗位,所以我们不能认为一个人,在一定时期内做了一样工作,他就是专才,否则世界上没有通才了,对不对?

第二、我们说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主导的专业,所以我们不能说有了一个主导的专业,这个人就是一个专才,否则这个世界上又没有通才了. 此二点容易混淆,敬请对方辩友注意.谢谢!

反一: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方的观点是现代社会更需要专才.首先非常感谢对方辩友为通才和专才下了一个很不错的定义.只不过我们的专才被对方辩友看得很扁,我们的专才只是小小的一个专业领域的才,而不知道其他方面的东西,是一个窄口径的才,而不是一个宽基础的才.这样的才不叫专才,专才是建立在广博基础之上在某个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只有这样的才,才叫才!不然的话,恐怕连“才”都称不上.那么今天既然比较专才和通才,我们就必然要知道,专才和通才之间有相对的优势.专才是指某个领域的专门高精尖人才,而通才是指多个领域之间的通用人才.两者有相对优势,专才相对于通才的优势在于他的知识更加精深,专才比之于通才,他的劣势在于他的知识不如通才广博.只有在这样有长有短的基础上,我们才可以讨论现代社会更需要什么样的才.那么现代社会更需要什么样的才呢?我们看看什么是现代社会的特性.对方辩友说得很好,现代社会是一个很大很大的系统,现代社会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巨系统.

首先、分工的细化,体现了更精细地呈现世界的真实,现代社会表现出的是多样性、复杂性、意志性和不可预测性.分工需要专才,社会发展简史告诉我们,社会发展是呈螺旋状上升,而社会分工是呈树冠状发展,因此社会发展需要扩大再生产,扩大再生产需要社会分工,社会分工直接要求的就是专才,这一点对方辩友也看到了.

那么我说第二点、现代社会要求分工,当然也要求整合.难道专才就做不到整合吗?我们说分工不等于分裂.分工要求的是更加有效的合作,大家想到整合,第一个想到的当然是合作,而合作谁更有效率?当然是专才了,现代社会当然更需要专才了.

第三点、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社会,知识大爆炸的社会有什么特征?专业知识不断丰富和深化,这对一个人在某个领域内,投入的能力和精力有着更加高的要求,我不能穷尽一生来同几个领域,那就穷尽一生,来精通一个领域,专才成为需要也成为了必然.对方辩友的论证其实恰恰说明了专才的重要性.我方认为,现代社会对专才有着史无前例的渴望,因为只有专才,才能适应这样的社会需求;因为只有专才,才能够推动这个社会不断向前,因此我方认为现代社会更需要专才.谢谢!攻辩阶段

(一)正二:第一个问题,请问为什么现在高中取消了文理分科?高考进行了大综合小综合? 反二:我觉得综合并不是一个通才的趋势,我倒是看到了贵校有这么多大学本科的专业,我还看到了您的硕士也分工越来越细,您的博士呢?细上加细!所以我方认为现代社会的教育的趋势不是向通,而是向专,是一专多能的专.

正二:对方辩友认为综合不是通才,好!喜欢谈大学教育,我们就谈大学,为什么现在的高校当中,文理渗透,理工结合,流行辅修制、双学位?

反二:辅修制在贵校如何开展,我不是很清楚.我可以介绍一下北外的情况.北外开了比如说:人体美学、音乐欣赏、西方美术鉴赏这样的辅修课.我学了西方美学和人体美学,并不是说要用来培养我的英语水平,而是说培养我的兴趣,开阔我的视野,提高我的欣赏品位,让我在以后紧张的工作之余可以有一个很高雅,很不错的艺术欣赏的休息.

正二:对方辩友的知识真是够丰富了,那么第三个问题,请问对方辩友,通才教育的模式,是不是当今教育的发展趋势?

反二:其实很抱歉,通才教育是一个错误的翻译,英语的原文是General knowledge而是一个通识教育,对方辩友这两个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正二:对方辩友说大家都翻译错了,那通识教育是不是要培养通才?

反二:通识教育是建立一个在有许多知识面的基础上,专一门的专才,他是一个高要求的专才,我们现代社会就是需要这样的专才.

正二:通识教育是为了培养专才,为什么不叫专识教育?

(二)反二:请问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应该努力培养社会更需要的人才?是或者不是!正二:当然是.

反二:我知道您是学法律的,那我想请问《中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对大学教育的目的做了什么样的规定呢?

正二:我记得***在“七.一”讲话时说:要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

反二:《中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规定:大学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性实践性的高级专门人才.请问对方辩友这句话作何解释呢?

正二:请问对方辩友专门人才等于专才吗?虽然专才比通才在专业上有更多的知识,跟更高的技能,但是要把专门的工作做好,在现代社会更需要的是沟通协调,更需要的是整合创新,更需要的是整体性思维,宏观性把握,而这通才能做得更好.

反二:请问对方辩友,对知识的精深掌握是不是在这里进行突破和创新的必要条件? 正二:是,怎么样才能够突破跟提升呢?就是要借鉴和吸纳别的学科的东西,就需要站在人类的整体跟宏观的思维把握才能够突破呀!对方辩友理论上的突破跟技术上的创新,现代社会是不是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学科与学科的交叉地带?是不是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学科与学科的空白地带呢?这就是通才的创新.

反二:请问对方辩友,我是用心专一地做一个专才更精深呢?还是把我的时间精力铺散开来,做一个通才做得更精深呢?

正二:对方辩友是不是要跟我们谈一个时间跟精力的问题呢?那就搞不懂了„„

(三)正三:第一个问题,日本人忧心忡忡地提出了一个2006年通才危机问题,请问对方辩友对此如何理解?

反三:我也知道日本是全世界职业教育最发达的地区,日本战后重建主要靠的就是职业教育,他们有世界上最优秀的职业工人呀!

正三:对,有一句话流传得非常广,叫做:综合就是创新,交叉就是创新,渗透就是创新.日本人忧心忡忡的恰恰是自己国民的创新能力.那么请问对方辩友,你认为人的创造性思维是从何而来的呢?

反三:人的创造性思维一定要对本领域有专厚的认识,如果对这个领域不够了解的话,又谈和创新呢? 正三:对方辩友显然回避了我的问题,那么我再来问第三个问题.请问对方辩友加入WTO以后你认为对我国的人才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反三:幸好人事部副部长告诉过我们:现代社会最需要的人才有两样.第一样是WTO专业人才,第二样是专业技工.我对此还是比较理解的.

正三:那么最后一个问题,现代社会分工是细化了,但是分工的细化,是不是突出了整合性的要求?这不仅是系统能告诉我们的,也是辩证法告诉我们的,那么请问对方辩友,专才如何适应这一要求的?

反三:的确每一次我们说综合就必然会想到合作,而专才不能合作吗?我们想一想一个集体,总是有主管财务的,主管驾驶的,主管公关的这样的人才来构成,才能构成一个公司难道我们需要的都是通才吗?那一个CEO就够了.

(四)反三:请问如果你我两个人,一起开一家电脑软件公司,您会倾向于首选雇佣通才呢还是专才呢?

正三:我当然看如果这个人,他的知识综合化,他的技能多样化,他的适应能力又强,我认为这就是我最合适的人选.

反三:好,那就是说我们更需要通才,随着公司的规模发展,我们是需要顺应现代企业的制度,更加雇佣一些专门的人才,还是继续雇佣通才呢?

正三:对方辩友似乎告诉我们说,通才在现代企业制度中就不能合作了,那我就不明白了,通才他有更广阔的知识平台.他可以更好地与人沟通,与人合作.甚至还可以迈入管理阶层.让我这个大公司变得更好,这不就是通才的定义吗? 反三:一个人是不是应该追求通化?

正三:我认为一个人确实应该追求通化,这恰恰是马克思最终理想告诉我们人应该全面发展. 反三:一个宠物医生,他本来会治疗各种宠物的病,现在是不是要让他也学会给人开刀呢?这样就能更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成为了通才了呀!

正三:对方辩友是不是认为通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呀?今天我没事造一架飞机,明天呢?我又给心脏病人没事换个瓣儿搭个桥之类的,对方辩友对通才理解太过偏激. 攻辩小结阶段

正一:大家好,我想首先有一个概念要明晰,就是细化带来的是什么?简单地应用系统论我们就能知道,细化带来的是对整合更高的要求.(取出一张纸)这是社会某一个具体的领域,像对方辩友所说的,现在它细化了(把纸撕碎).如果我们社会要求的不是他们作为碎片,各自为政,而是要求他们整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那么首先的问题是什么?是如何将他们合起来.现在又细化了(再次撕纸),现在高度细化了(再次撕纸).我再问一遍,如果这个社会要求的不是每一个碎片各自为政,而是要求他们整合起来,发挥共同的作用,那么首选的问题是什么?是如何将他们合起来.谢谢!现在我要解析对方辩友说的两个问题:

第一、对方辩友老跟我说“专门专门专门”我就很奇怪了,我今天专门是来辩论的,对方辩友告诉我说:“你专门辩论的专才!”我明天专门回去读书,对方辩友说了:“你专门读书的专才!”我明天专门去吃饭,对方辩友说:“你!专门吃饭的专才!”这是怎么回事呢? 现在我们和在座的各位再讲一个创新的问题.我们说今天社会讲创新那些新到底出现在哪里?是出现在那些跨学科,跨领域的地方,那么请对方辩友正面回答我,您的专才是怎么个跨法!能不能跨好呢?好了,小结至此,感谢在座各位!谢谢!

反一:谢谢主席,下面由我做攻辩小结.我发现对方的一辩很喜欢撕纸,我可舍不得撕这张纸,当年这张纸是蔡伦一个人做的,今天这张纸要伐木工人,造纸工人各个专才一起合作才能做,对方把细化比喻为裂化,分裂!我们社会的分裂是这样的吗?我们社会整合是专才的合作,这样才有更高的效率呀!对方辩友听到了吗? 然后我来解释我方的问题:

我方刚才从法律层面提出了高等教育法的规定,按我们书文解释的方法来解释以下高级、专门、人才.高级指高精尖,专门当然是指专业,人才嘛,顾名思义还是人才!那当然是高精尖的专才了,大学培养的不是高精尖的专才,难道还是万金油的通才吗?当然不是,而且我方辩友提出了一个两个人开公司的问题,大家想一想,现实中是不是有这样的例子?当年比尔.盖茨跟保罗.爱伦两个人开了电脑公司,这家电脑公司现今拥有当今最好的管理人才,当今最好的软件人才,当今最好的财务人才,他就是首屈一指的微软,这就是专才的作用,这不是通才能够达到的,对方的通才只是一个幻梦,如果我们人类永远在通才的幻梦中徘徊的话社会就永远得不到前进,所以现代社会更需要的是我们专才!谢谢!自由辩论:

正:对方辩友一开始就犯了一个错误,他们告诉我专职就等于专才,他们说,伐木工人因为他在伐木,所以他就是一个伐木的专才,那我就不明白了,我们著名的愚公精神的马永顺,十几年前是伐木工人现在又是种树工人.对方辩友可不要告诉我说,十几年前他是伐木专才,现在他是种树专才.那么我想请问对方辩友这样一个问题,现代社会变动性是一个最大的特点.请问对方辩友专才如何适应?

反:这个社会是具有变动性的,我们变动的社会是应该做好自己的专业知识以适应社会的变动呢,还是十鸟在林呢?我们知道,十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呀!我倒是请问对方辩友,对方一辩说创新是在跨学科、跨领域的地方.我就不太清楚了,我的导师他在语法甚至研究一个词都可以研究出来全国震惊的学术效果,他需要跟英语还是跟法语去跨学科呢? 正:所谓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我们多一个选择多一个机会,难道不更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吗?

反:机会每个人都遇见,但不能每个人兑现.我倒想起一句话,狭路相逢专者胜;通才尽管笑,可惜笑得早;通才不惭,专才在后;只有真较量,才是真内行.

正:对方辩友一直在跟我说合作,我想给大家指出这样一个问题,合作是不是要制度来维系?而这个合作的制度的维系,是不是要靠通才来指出,靠通才来发展,靠通才来维系呢? 反:对方辩友谈合作,我们就来谈合作.请问在合作之中,到底是专才还是通才哪一个更能避免重复的劳动呢?

正:对方辩友,假如我是通才,我跟你合作,我能够了解你的知识,我能够更理解呢,难道我不能跟你更好地沟通?难道我们不能更好地把工作做好吗?通才具有整体性宏观性思维,才能够合作得更好呀!

反:您懂我了,我当然很开心.但是我更希望您把您自己专业先做好呀!请问对方辩友,今天一直告诉我们,某一个人是通才,他都不需要.我们今天辩题是,社会更需要通才.请问您这个更是如何比较呢?

正:我们已经有无数的学科和无数的专业向我们证明,现在的创新点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交叉学科、交叉领域内.请问对方辩友,是不是能和我们一样认为,通才在这些领域里更能够大展身手,自由驰骋呢?

反:再次请问对方辩友,不要回避我方二辩的问题,您怎么来论证现代社会更需要通才呢?这个更字如何体现?

正:我来告诉在座的各位和对方辩友,现代社会更需要一个人具有整合的能力;现代社会更需要一个人具有创新的能力;现代社会更需要一个人能适应变动.这不就是更吗?我说了好几次了,对方辩友.

反:谢谢对方辩友!对方辩友告诉我们的是,现代社会需要一个上帝,因为上帝它可以一个人整合所有的东西.那么我们要告诉对方辩友,现代社会需要合作.借用网易的一句话:网聚人的力量,这才是我们的力量!

正:对方辩友,我们要的通才,可从来没有说通才是全才、通才是天才、通才是万斤油呀!对方辩友今天总跟我们说,有专业所以他就专才.那我就搞不懂了,反方四位辩手、我方四位辩手、台上的主席、台下的评委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专业.对方辩友偏偏告诉我们,我们大家都是专才呀!看来只有那些小学生中学生还没有专业的叫通才呀!

反:我倒想起龚自珍的一句诗: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请问对方辩友,不拘一格怎么解释?如果都是通才的话,三人行三人全师,一个东西大家都明白,天公还有没有一点个性?

正:通才当然是不拘一格,今年北大中文系也开始招收理科生.我想在现代战争中,大口径的炮当然比小口径炮火力更大我今天就不明白,为什么我多一点知识,他就变得不好了呢? 反:对方辩友把专才脖子上的那根绳子勒得越来越紧,专才都透不过气来了.既然对方辩友回答不了不拘一格,我们就看事实层面.我是武汉人,我知武汉事.武汉今年的人才需求表上,排名第一的是高级技工,人才缺口达到5万人.请问对方辩友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呢? 正:我终于明白对方辩友为什么认为通才不需要了,因为他认为,通才根本就实现不了,通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要把国图所有的书都看完,才叫一个通才.那我们今天的通才教育岂不是最大的悲哀?

反:武汉的人才市场对方辩友拒绝回答.那好,我们来看深圳.深圳某企业出16万,愿意雇佣高级钳工,他不需要掌握英语.这样的一个专业人才,对方辩友又作何解释呢? 正:对方辩友是认为现代社会到处都是更需要高级钳工了吗?你们的逻辑很奇怪呀!对方辩友说通才是幻梦,通才是半瓶醋,这样的话今天的辩题还有什么意义呀?

反:大家知道,价格能够反映供求关系,我是杭州人.杭州机床厂出6000元的天价月薪雇佣一个高级的机控机床工,请问对方辩友这还不叫更需要吗? 正:我再次告诉对方辩友,专业专职不等于专才,对方辩友,我在贵校网站上看到贵校要培养多语种、多层次、多学科的复合型、复语型人才,看来对方辩友,你们贵校也在培养通才呀!

反:对方辩友告诉我们,今天我多学几门课,我就是一个通才了,大家知道,埃菲尔铁塔有四个塔基,但是塔尖呢?只有一个呀!

正:对方辩友一直告诉我们说,我这儿需要一个专门人才,我所以要专才;这儿又需要一个专门的工人我又需要专才,我再一次纠正对方辩友一个错误,专门的人才、专门的职业、专门的专业决对不等于专才.

反:我发现对方辩友对我们学校很了解,知道了多语种的人才,但是多语种的人才不是多语种的一个人才呀!我们是英语专业、俄语专业、法语专业、日语专业的人才.我们可没有那么强,刚才我们说了埃菲尔铁塔只有一个尖.对方辩友想要崇拜四个角的话,那索性崇拜桌子去算了.

正:没有广泛的基础,就建不起高楼,即使建起来的高楼也有可能是危楼.对方辩友老说:多学一门东西不叫同通,叫专!那我就搞不懂了,如果说我方一辩喜欢一个女孩子,你说他专.他喜欢两个女孩子,你又说他专,他喜欢100个是不是还是专呢?

反:我可以告诉对方辩友,我跟我们班所有女生关系都不错,可是我只爱我的女朋友,您说我爱得专不专一呢?

正:我们知道复旦大学的办学方针是通才教育,按类教学.如果通才教育培养的是专才,我们干嘛不叫它专才教育呢?

反:为什么专心致志是一个褒义词,三心二意是一个贬义词?

正:奇怪了,通才怎么不能专心致志呢?怎么通才一到这里就变成三心二意了呢?(正方时间到)

反:我父亲是一个通才,他是一个老师会教书,还会给我理发,但是直到大学之后我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理发师,在此之前,我的头发是惨不忍睹呀!反:要学武功就要学得最好!我们到底是做少林寺,还是做韦小宝? 反:现代社会更需要专才!(反方时间到)总结称词

反四: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各位好!我首先想起一句话:人生作为一件大事来,事了则去.所以对方辩友一直热心劝我东成西就,我觉得那不是我的成才观,下面我们看一下对方辩友如何打完这局牌.

第一、对方辩友看融合.怎样看待融合,对方辩友讲了两个前提.第一、是因为分工,那么请问分工与合作,孰在先,孰在后?对方辩友一辩拿起这张纸,我把他撕掉了,然后它就是碎片.那么请问是撕在先,还是整合在先呢?谁先谁是主导.我们要注意,专是通的前提.第二、对方辩友谈只有通才合作才更有利,那我们想,专才和通才它相比较究竟哪一个更能避免重复劳动?哪一个更含效率?社会发展简史告诉我们,社会呈螺旋状加速发展,社会分工呈树冠状加速发展,我们要想提高这两个加速度,究竟是专才还是通才能避免这个重复性劳动在其中的消耗呢? 第二、对方辩友谈创新,说只有跨领域才是创新的体现.但是这是一个必然的判断吗?我想起了一个故事.当年张大千于20年代的时候到巴黎求学,他找到了毕加索,问:我要到你这儿来学艺术.毕加索说:你来到法国学什么艺术?你应该到中国去学艺术.我觉得必然判断不构成跨领域. 此外还有五点悬疑:

第一、对方辩友谈良性.我们知道良性是一个持续的概念,良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有优有良,有中有差.那么在现代社会的优和良,在古代就可能是差.我们现在谈的是现代社会,对方辩友说良是个与时俱进的概念,那么专才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

第二、对方辩友谈可持续.究竟什么是可持续?在一个学科的领域内,如果他仅仅是蜻蜓点水,样样松的话.那么这个专业的领导潮流者到底是谁,身份就模糊了.我再请问,领导物理科学、生命科学、基因化学这些所有学科引导潮流者到底是大专才还是大通才? 第三、对方二辩谈到一个细化问题.那么所谓细化,请问:同是粗、专是细,我们单从顾名思义就可以得到.

第四、对方辩友谈专业教育.四辩谈到专业教育与专才教育是两个概念.但我注意到他没有继续谈两个概念分别是什么.所以一会儿请对方四辩为我们解释一下专业教育与专才教育到底概念区分在哪里?

第五、对方辩友说宽口进.那么宽口进是不是窄口出?如果说窄口出的话,这是不是论证专?我们到底是论证因还是论证果? 我的话全讲完了,谢谢大家.

正四:谢谢各位,我们首先来回顾一下对方的逻辑.

今天这个辩题非常有意思.对方说先有分工,后有合作.那么今天我说了:你先发言我后发言,谁重要呢?这个逻辑成立吗?

你又说了张大千是一个专才,可是我们都知道,在四川菜系当中,还有个大千菜系,你说他是一个通才,还是一个专才?

对方谈分工,分工越来越细.自己一边说越来越细,一边又说WTO这么一个大的东西,是一个专业,他说需要WTO的专才.你说他这种泛化专业的概念,他到底是不是误解了专业和专门还有专才的概念呢?

第四、他说通才不如专才精深,我就不明白了,通才怎么就等于浅薄呢?我们说站得高、看得远,见的多、识的广,博学才深刻.你说这是什么意思?

对方又说效率论,谈一个公司,谈一个企业.你说一个老板出去谈判,他要带一个司机,带一个秘书,带一个商务代表,带一个财务代表,带一个法律代表,六个人.你说他带一个人好不好?六个人干的活你说它成本低,六个人干的活你说它效率高.我就奇怪了,这怎么就是效率高呢?

对方还谈社会分工,我刚才就讲了,社会分工绝对不是要求只能干这件事的人,而是要求可以干这件事,能干这些事的人.我们说专才是需要,但是通才呢?通才更适于现代社会的创新要求、整合要求和流动要求. 对方谈良性运行,我们说什么是良性运行?良性运行和社会稳定连在一起.我们一再问对方一个问题.你怎么适应社会那种频繁流动的问题,我们试想一下,如果长江水今天在武汉这儿停止不流了,如果下起雨来,再高的堤坝能当得住洪水吗?如果今天社会结构失去了社会流动性,失去了这种职业的选择性,那么我们说这个社会他是一个安全的社会吗? 我们今天谈专才通才,谁更需要.我们就看到底是谁更适应了社会的良性发展,是谁更适应了人全面的发展.我们看到了中国入世之后.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呢?是即懂现在又懂过去,即懂国内又懂国外的人,这是什么样的人才?是通才.我记得昨天,就是中山大学的一位同学给我讲了一句话,我觉得非常好,他说如果你有一块木版,你可以漂着过河;如果你有十块、百块木版,你可以搭一座桥过河:如果你有千块万块木版,你就可以造一艘船乘风破浪.知识也是这样,学识也是这样的,我建议大家成为一个现代社会的通才,做一个乘风破浪的人.破千层浪,上九重霄!为我们的社会,为我们的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我的结论是:现代社会更需要通才.谢谢各位!观众提问

观众向反方提问:刚才你们谈到,现在的微软公司有一流的技术人才,一流的财务人才,也有一流的商务人才,那么刚才你们也提到了,在初创的时候他们并没有这么多一流的人才,他们有的只是比尔*盖茨和保罗*爱伦,那么请问:在他们初创的过程中,是不是他们两个人即起到了技术人才的作用,又起到了财务人才的作用,又起到了商务人才的作用,甚至还起到了宣传人才的作用?谢谢!

反方:的确,所以我们那个问题设计的时候,是一个公司草创的时候需要通才,每一个人都需要做公司的不同的事情,因为这个公司需要降低成本,这个公司还没有能力来雇佣专才,随着这个公司的发展,它逐渐地壮大.现在的微软公司,盖茨不需要再去做财务工作了.有CEO、COO、CKO、CFO,这么多O难道我们需要一个CXO或者UFO来管理整个公司吗?所以说现代社会需要专才的分工来达到公司的向前进.谢谢!

观众向正方提问:你们刚才谈到大学教育现在趋势是素质教育、通识教育,但是你们没有进一步说这个趋势是取消专业.那么是不是说我们今天素质教育的目的是打好各方面的素质的基础上,让他的专业更精深呢?

正方:首先我告诉这位同学,就是专业教育和专才教育是两个概念.第二呢、我们说通才教育,通才教育培养的是通才,而专才教育培养的是专才.为什么说,你说专业为什么没有被取消,可是我告诉你一个事实,中国大陆的专业从1300多个,变为现在的249个,你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趋势?还有一个观点就是,今天我们谈分工的问题,就是说现代社会需要更多的分工,但是我们这个分工不是由于教育所直接对立的,现代社会的分工可能需要的是能干这个工作的人,而不能只能干这个工作的人,如果只能干这个工作的人,那么社会的选择性也就被取消了,社会也就没有价值了.而且对方辩友恰恰论证了我方观点一种宽口径厚基础的通才他才能够在一个专业领域里做得更好,在一个专门的工作岗位上做得更好,我觉得这正是我们今天想告诉对方辩友的.谢谢!

观众向反方提问:几十年前,梁思成先生在北京大学讲了一场关于半面人的演讲,文理分科造成了半面人说半面人不适应社会的发展,请问你们如何看待? 反方:好,谢谢!刚才这位同学提出半面人的概念,我们想“面”是一个人的知识侧面,那么如果不做半面人,就应该做双面人、多面人,就说明他应该有一个扎实的知识基础,那么这个知识基础不是作为一个通才的概念,他论证的不是通,而是论证一个才,作为当代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个才的概念的话,他首先应该具备四种基本素质,这个在我方一辩立论也有体现.而且,我们来顾名思义,所谓这个面,要面向何方?他不能八面玲珑,只有面向一面,这就是专的体现.谢谢.

观众向正方提问:我们都知道,人的精力是非常有限的,那么你们说我们现代社会更需要的是通才,那么我们在这样有限的精力之下,我们怎样能够把我们的时间和精力能分配得更好?能够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和其他专业知识呢?谢谢!

正方:谢谢这位同学的提问,首先,我们必须肯定一点就是今天的辩题必须肯定通才是能够实现的.其次,每一个人从个人角度可以对自己的前途进行一个判断,对不对?可是我们现在讨论的是社会更需要什么?这个时候社会出现了专才和通才的话,就需要去判断社会的需求,对哪种才更需要,我们今天的论证很简单,就是告诉在座的各位,社会在现代更需要那种整合的人才,更需要那种能够创新的人才更需要那种能够适应变动的人才.而这些东西不是说专才没有,而是说通才更有.这就是我们简单的论证逻辑.事实上在这个逻辑之下,其实有两个前提.第一、每个人的精力水平是一样的.第二、每个人的精力水平是被充分发掘的.大家觉得这两个精力,这两个前提是不是被充分证明了呢?再一个就是说,如果厚基础、宽口径,他是专才的话,那么我们说即使这个宽口径、厚基础他也应该两条腿走路,两条腿走路,两条腿站着,才走得更稳,走得更快.为什么大学四年出来,有人是通才,有人是专才?那就是说他们有没有发挥出他们的潜能.他们有没有更好地利用资源. 嘉宾点评

嘉宾:谢谢主席,大家好!今天正反方辩论的是一个非常重要又非常困难的论题,说它重要,因为他涉及到个人成才目标的设定,说它重要因为它涉及到社会对整个教育模式的选择与考虑与导向.说它困难,通与专难以区分,互相缠绕,互为基础,互为包容.那么到底通才重要,还是专才重要?尤其对现代社会来说.我们正方的立场非常鲜明,从现代社会对人才,对社会发展的综合性、多变性、变通性和创新性的角度.从人在学习成长过程当中的知识平台、知识储备,知识技能提出了他们的理论.同时他们界定,为了使辩论有利界定岗位单一不等于专才,主导专一不等于专才,想事先设防.反方的立论针锋相对,他们从社会的特征、人才的整合、知识的爆炸,提出了三个非常重要的命题.第一、分工细化.它带来的是多样性、复杂性、一致性和不可预知性.第二、分工不等于分裂.第三、人不是上帝.能力有限.所以我们大多数评委,对他们的立论非常满意,打了一个平分.更精彩的是攻辩小结,正方非常形象化地,通过撕纸片,而提出了自己一个整合重于分裂,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而且他通过形象化的动作,强化自己的攻击,这对反方是一个重大的挑战.但是没想到反方直接接球,就从纸谈起,从蔡伦造纸,到现在造纸厂分工造纸,细化不等于裂化.进而引出比尔.盖茨创办微软公司需要的是什么?是专才的整合.攻辩小结打个平手.自由辩,正方略占主动,围绕立论的变动性、社会适应性、创新性、合作性、人才培养目标的符合性,连续发动攻击.反方沉着应战,尽管在开始略见被动,但是他们反击有利,不断地把论据从对方拉到己方.反方的陈词别开生面,一改过去念稿、背稿、演讲的那种陈词方式,以最精练的语言,对全场来了一个大整合,以他专业化的水平,进行了一次综合.

关于专才

一.当今社会更需要专才,但是专才并不是要与常规违背,并不是要 ,但是比通才更有用的那种人才.二.专才并不是就不合作.然而试想一下,每个专才都将自己的任务干好,那不是这个社会就有条不紊了吗?一个企业一个公司不就能更好的发展了吗? 三.专才的定义是: 专才是指具有某一项或某一行业有突出能力并且有相应的德、智、体等各方面素质相配的专门性人才.可见专才不仅通但他更专,想一下一个公司的领导他总应该是通才了吧,因为他协调了各个专才的合作.然而这个领导他自己又要有突出的才能他才能服众,所以首先他又必须是一个专才./专才的定义二:专才是指在一定知识基础平台上在某一个专业领域具有较多的专业知识,较熟练专业技能的人才.四.全在于广博、专在于精深.我们所要论证的是对某领域知识精深的理解比广博的知识面更加适应社会竞争.在这里我们不是比较“多”与“一”,而是要比较的是“全”与“精”.五.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与分工相对应的知识结构也越来越细,故专业也向更加复杂的方向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同样趋于细化,趋于更高,因此对人才专业化的要求是十分明显的.六.专才拥有某一领域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会比全才更具有吸引力.而在复合交叉领域内,最终的研究与实现,也落实在单一领域.因为全才的个人作业缺乏效率,分工把精力集中于个别的领域,更有利于实现社会价值.七.适应社会竞争在于适应社会需要,人才与社会之间则是双向选择的关系,全才选择面广,却只能被选择一次,而且还有不确定性.“机会每个人都能遇见,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兑现.”全面广博只是炫耀的资本,分工细化的现代社会,要求的是高精尖的人才,也就是专才.综上所述,专才更适应社会竞争.八.解释门门懂样样差的含义.也就是,通才”可能只是个“万金油”.什么都能做,但什么又都出不了彩

九.专才非只会一样东西,如果我们是学数学的,所以我就只能懂数字而不懂英语或是中文? 这可以在前面的专才含义中不攻自破.十.让我们模拟一个就业招聘会,你人认为招募主管第一个问你的问题是什么,或者拿到你的简历最先看什么?

1>、你好!请问你的专业,学历!

2>、主管的目光落在了简历的“专业栏”,然后抬起头不无遗憾的告诉你:“对不起,我们要招的只是一名牙医”,可是您的专业栏里连“通下水道“都有,我们真的无法判断您的个人专业能力,或者说,像您这样的“通才“在这里真的大材小用了!

关于通才

一.谈现代社会,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是现代社会的首要要求.高度分工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但是高度整合更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首要的突现的要求.二.社会分工造成了细化,可是如果细化产生的碎片没有能够得到整合,我们去哪里寻找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呢? 三.社会分工每走一步,带来对整合的要求就更高.这个时候不同分工之间是不是需要有沟通?不同学科之间是不是需要有融合呢?那么具有广阔知识平台、丰富知识储备的通才和只具有单项技能、单项知识的专才相比,谁更能在不同分工之间实现沟通?谁更能在不同学科之间完全融合?是通才!因此现代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更需要全才!四.来看看现代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创新。从古代科学的综合,到近现代科学的分化,再到当今科学新一次的综合.各个学科森严壁垒、各自为政的状况已经不复存在了,我们看到各个学科相互沟通、相互交融、相互渗透.而当今创新的点正是出现在不同思想,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相互交叉、沟通、融合、综合的地方,那么宽口径、厚基础的通才们是不是要比那些窄口径的专才们更具有实现创新的能力呢?所以现代社会的突破和进取更需要全才.五.让我们来看看现代社会一个现实的问题——人才流动频繁.美国人一生之中要变换工作7到8次,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进步,产业结构调整,职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我们发现跨行业、跨领域的人才流动日益频繁.这个时候,多种技能的通才是不是要比那些只具有一项技能的专才,更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动呢?综上我们发现,不管是从宏观的社会角度,还是从微观的个人角度,都能证明现代社会更需要的是通才!

六.现在说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专门的岗位,所以我们不能认为一个人,在一定时期内做了一样工作,他就是专才,否则世界上没有通才了.七.现在说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主导的专业,所以我们不能说有了一个主导的专业,这个人就是一个专才,否则这个世界上又没有通才了.八.有一句话流传得非常广,叫做:综合就是创新,交叉就是创新,渗透就是创新.九.应聘中如果这个人,他的知识综合化,他的技能多样化,他的适应能力又强,这就是需要的最合适的人选,也是更有力于社会发展的人选.十.首先有一个概念要明晰,就是细化带来的是什么?简单地应用系统论我们就能知道,细化带来的是对整合更高的要求.(取出一张纸)这是社会某一个具体的领域,现在它细化了(把纸撕碎).如果这个社会要求的不是每一个碎片各自为政,而是要求他们整合起来,发挥共同的作用,那么首选的问题是什么?是如何将他们合起来.综上,全才更能是社会需要的主导.论坛讨论的各种观点 1.当今社会更需要的是通才

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通才?通才是指综合素质各方面都较强的复合型人才。注意!上面这句话的核心是人才,这就不存在通才各方面都成绩平平的问题。

当今社会错综复杂,社会的发展瞬息万变,各国都加强了与世界的联系与合作。在这样的条件下,更缺乏通才,我们无法想象一个讲合作、讲配合协调、讲一起朝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奋斗的社会里,埋头苦干我行我素,不与其他人很好地交流协作的人有个好的发展前途。闭门造车是不可行的。比如,一个物理学家、经济学家,必须要精通数学。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社会分工不断明确、详细;每个人都不可能独自完成工作。在这个前提下,不同领域的人如何沟通这个问题就摆在我们面前。这时候就需要通才来协调各方面的工作,通才就是一个社会的枢纽和核心。如果把一座漂亮的大厦比作一个社会,那么我们可以把整座楼的各方面的协调,它们之间的联系比作通才;而把其中的一砖、一瓦、一个螺丝钉比作专才,它们各自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他们的作用。固然,我们的一座楼,不能少砖也不能少瓦还不能少螺丝钉等等,但是,如果没有相互协调好,没有一名通才使他们优美的结合在一起,那一块块砖头就是再漂亮,也建不出一座漂亮的大楼的。我们的教育,培养专才更容易,成本低,见效快,人生时间有限,我们不可能学习和了解到所有的知识和领域,做一个专才比成为一个通才更为容易;但正因为如此,通才才是当今社会更需要的人才,通才才是当今社会最缺乏的人才。

2.现代社会的专业技术更要得到足够的重视,更多需要的是专业人才。

对于通才,什么都懂,固然很令人羡慕,可以包揽全局,但是在工作的各个环节还是应该有明确的分工才好,由不同的人来完成同一项工作任务,这样,既可以做到大家互相监督,也减少了每个人的工作量。

其中,我觉得重要的是协作精神,互相沟通与互相帮助。

通才可以一人完成所有的工作任务,但是工作量很多,工作压力很大,也难免中间出点问题因为没有其他人知晓而去监督证明,缺乏一定的合理性。

专才只需要把自己的专业方面的某一环节把握好就行了,而现在专业人才的稀缺还是事实,冷门专业人很少,热门专业的人才也很难发挥其本来的才能。我觉得还是有所专长的人才社会更需要!

3.需要专才,术业有专攻吗!

就像学医学,没听那个名医大家没专长的。否则只能是全科的万金油医生!现今都是专才才能有用,像北京同仁眼科医院。有的医生就只钻研控制眼周的4块肌肉 4.当今社会更需要专才,专才更适应社会竞争

全才是指全面发展的人才,他是对各个领域都有所涉猎的知识面广博的复合型人才。专才是指在一定知识基础平台上在某一个专业领域具有较多的专业知识,较熟练专业技能的人才。所谓适应社会竞争在于顺应社会的需要。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才更具有竞争力。而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专才更适应社会竞争.首先,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与分工相对应的知识结构也越来越细,故专业也向更加复杂的方向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同样趋于细化,趋于更高,因此对人才专业化的要求是十分明显的。其次,专才拥有某一领域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会比全才更具有吸引力。而在复合交叉领域内,最终的研究与实现,也落实在单一领域。因为全才的个人作业缺乏效率,分工把精力集中于个别的领域,更有利于实现社会价值。

第三,适应社会竞争在于适应社会需要,人才与社会之间则是双向选择的关系,全才选择面广,却只能被选择一次,而且还有不确定性。“机会每个人都能遇见,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兑现。”全面广博只是炫耀的资本,分工细化的现代社会,要求的是高精尖的人才,也就是专才。

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社会,知识大爆炸的社会有什么特征?专业知识不断丰富和深化,这对一个人在某个领域内,投入的能力和精力有着更加高的要求,现代社会对专才有着史无前例的渴望,因为只有专才,才能适应这样的社会需求;因为只有专才,才能够推动这个社会不断向前,因此我方认为现代社会更需要专才。综上所述,个人认为专才更适应社会竞争。我认为我们这个社会更需要专才。这一点很容易从现实中找到例证 为什么现如今找工作大学生那么多找不到满意的工作 而像一些技校出来的技工往往可以得到很不错的待遇 在一个就是往往用人单位要求求职者至少拥有一两年的工作经验 究其原因 归根结底是因为当今我们有太多的大学生 他们在大学里学的东西基本上都是些理论上的泛泛的涉及面比较广的知识 而恰恰这些知识又与实际相脱节 导致求职时既不能符合这项技术性 专业性很强的工作 对其他工作又看不起 觉得选择这样的工作是委屈了自己~~加上现在大学生的数量成倍的增加 我们再也不能用“天之骄子”来形容当今的大学生了。恰恰相反 当今社会更需要些专业性很强的专才 尚难以满足那些对技术要求很高的工作 所以我国有许多行业还只能处于世界其他国家相同行业的初级阶段 因为这样“术业有专攻”的人才还是太少了。。尤其是在现在这个全球金融微机的大背景之下 我们更渴望专才可以为我们从另一方面独辟蹊径 冲破经济萎靡这层貌似坚不可破的冰 以上是我的个人观点。谢谢~~ 6 首先大家要先理解“通才”“专才”的定义,然后再进行讨论才更合适。通才可以解释为通晓数个专业的人才,也可以解释成通用的人才或普通的人才; 专才可以指专用人才或指精通某个专业的人才; 当今社会需要通才,国际化是目前发展的大趋势,学科也在逐渐融合,而且人口增长,竞争加剧,专才容易培养,通才却需要更多方面的努力,通才是一大竞争力。

而且不要有误区,通才并不意味着一业不精,什么都不深入,试想,门门都能学好的人才,必然掌握了知识内在的规律,掌握了做事的规律,这样灵活的人才哪个时代都需要 8 社会学领域需要通才,技术型领域需要专才都像达芬奇那样专才型通才那最好不过 9 这个社会需要的是一专多能的人才。

这似乎已经是大家都在讨论的热门话题,我认为在社会上立足,需要有一技之长,但是如果在此基础上能够对姊妹学科略通一二,一定会成为领导喜欢、社会欢迎的高级人才。

(一)通才教育是必需的。现代社会,尤其在信息化迅速扩展的今天,社会的整合性越来越高,人们越来越生活于一个高度整合了的社会之中,各种资源流通加速,各个不同的领域之间的交流频率明显增大,对人才的知识面的要求相对更加广阔。一个人已经不可能关在封闭的房子里,只懂得一门专业的知识就能适应社会。人们必须与社会交流。然而现实的状况却是,具体的个人在这个整体中的作用和地位日见微弱,日趋局限,个体也往往越来越轻视对于社会的整体性思考,而倾向于片断式思考,容易使个体沦为社会中一个孤立的单子,相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处于一种消极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大力倡导通才教育,在社会精英的生涯之初就为防止这种倾向,使他们养成的整体性思维方式,从而为他们对无论社会还是个人的积极态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专才教育是必需的。在当今社会,物质生产力高度发展,新事物层出不穷,许多学科开始分化,即使在同一个学科内部,人们也已经不可能再能通晓这个学科的一切了。在物理学领域,有人统计过,就算是一个物理学家也不可能同时看完与看懂世界上三本顶尖级物理学杂志的文章。人们只有在自己经营的一个小领域里,才能了解这一领域的前沿动态,才能在这一领域内取得一定的成果。可以说,在知识不断分化、不断精细的今天,没有人再能高屋建瓴地把握一个大的领域了,出亚里士多德、牛顿这样的大师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这是一个必须正视、直面的现状,社会已经对人们提出了这一时代的要求,要在社会上立足,首先就得是在某一领域能获得一定的知识,只有迎合了社会生产急需的专业人才的需要,把教育与经济建设的紧密结合,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两者都是社会必需的,但明显地,两者在内涵上却是针锋相对的。前者要求尊重人的全面发展,要受教育者各方面都得到发展,以适应日益整合的、经济合理化的社会;但后者却要求人们“术业有专攻”,在某一领域而不是在所有的领域取得大的成就,因为事实上人们不可能在所有的方面都很优秀,所谓的人的全面高度发展,实际上只是一个不切实际的“乌托邦”而已。

(二)辩证地看,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争论对于澄清什么是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但一味强调两者的区别而看不到两者的联系,把教育本来应该具有的两个题中应有之义活生生割裂开来,那就对教育教学百害而无一利了。

首先,专才教育必须以通才教育为基础,通才教育必须以专才教育为目标,两者是辩证地统一的。所谓的专才与通才实际上只有程度之别,而无质的差异。不通才的专才是没有的。要在任何一个领域,哪怕是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领域里做出一点成就,也必须懂得这一大的领域的基础知识。要说一句前人没说过的话,哪怕只是一句,也是不容易的,因为你得知道在此前大家都说过些什么,当然,要这句话能穿透以前所有智者的思想,说出点有理的内容来,那就难上加难了。知识就像一张巨大的网,要在其中任一点有所突破,就会带动整个一张大网,所以要成为专才首先必须是通才。而同样,通才教育也应该以培养专才为目标,对所知的东西只知道皮毛,也就不是通才的“通”了,要“通”实际上就是要“专”。

其次,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实际上是教育题中应有之义。第一,学问修养与人格修养并举,大学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做事,而且要教会学生做人,既要重视学问之修养,又要重视人格之修养;其次,两者是并行的,通才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专业教育是大学教育的核心,只有把通才教育同专才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够培养出具有全面素质基础且精通某一专门学问的高级人才;再次,知识、能力与素质并重,要注重从根本上转换观念,把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以及与人和谐相处,善于交流,能恰当表达自己,能适应工作环境,自我调节情绪的素质看成必须的。社会历史进程表明,过分强调通识或专业教育,都有失偏颇。通而不专,解决不了社会问题,难以适应社会分工的需要,人类社会可回到愚昧;专而不通,导致知识专业化、思维片面化、情趣专业化,也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性要求。

(三)1999年1月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上,不是要在预设理论框架内判定选择哪种教育方式更好,教育方式是要根据教育的需要或者说教育的任务来选择的。如果在高新科技的研发领域,显然是要更重视专才教育的,但在一般的工作岗位,尤其是公关、行政等部门,显然就要更重视通才教育;如果赖以谋生的专业,当然要越精越深越好,如果是业余爱好,自然懂点皮毛也是不错的。总之,是通才教育还是专才教育,要看教育的目的,要看教育出来的人的工作性质,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好高骛远,都搞通才教育,也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味强调专才教育。

这样,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根据不同的任务来选择我们的教育方式。当今教育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人才观,实际上就是在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基础上形成的。有学者提出了教育应培养“T型人才”,这种人才具有较宽的知识面,也有一门较强的专业知识,即有横向的博学,也有纵向的“术业有专攻”。也有学者提出了要教育培养“X型人才”,认为这种人才能系统地掌握两门专业知识,并且其掌握的两门专业知识有明显的主要交叉点、结合部,这样的人才就能既深且博地掌握知识,能更好地适应社会。还有学者提出了要培养“十字型人才”,认为十字型人才是既有较宽的知识面,又在某一领域有比较深入的研究,更重要的是敢于出头、冒尖、有创新意识。“十字型人才” 站在各种学科的融合和渗透的基础上,具有高度的创新意识。高层次的自然科学人才,应具有较高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高层次的人文社会科学人才,也应具有较高的自然科学素养。

总之,关于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争论框定在一定范围内讨论是可以的,但片面夸大两者的对立,看不到两者统一的一面,那就绝对是不可取的。两者只是教育的两种不同的方式或方面,要按照已有的教育条件,以要完成的教育任务为旨归,再来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而不一定硬要给它冠以通才教育或专才教育的名称 答案补充 全才和专才都是人才,在当今社会中都具有很强的竞争力,都能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但就社会的竞争力来看,全才比专才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更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竞争的要求。

二、对对方论证的猜测:

1、对全才的定义过于偏激,把全才理解为事事无所不通的人。

2、认为专才在某一专的领域内比全才更精所以更能适应社会竞争,忽视了社会竞争的特点和适应社会竞争的要求。

3、只看到社会的分工细化,没有看到细化带来的对整合更高的要求。

通才

英文:general

通才,知识面较广博的人才。即在精通一二门专业的基础上,兼备其他方面的知识,能在科学研究领域中善于进行综合性研究的人才。词典解释:指知识广博、具有多种才能的人 专才

[specialist] 精通某一学科或某项技艺的专门人才,专才是指在一定知识基础平台上在某一个专业领域具有较多的专业知识,较熟练专业技能的人才。(区别于`通才`)。

词典解释:精通某一学科的专门人才

今后急需三方面的人才:掌握现代科技的专才,精通经营管理的将才,熟知宏观经济的通才 全才

1.指才能全面发展的人。旧多指兼备文才武略而言。2.指具有各方面的才能。

才————是将知识活化和运用的能力,核心是正确的思维方法,才是人才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 <庞久芳> 现代 词典解释

1.现在这个时代(中国多指 1919 年至现在)

2.现代的现代科技的发展 现代社会的含义

现代社会实质上就是通常所说的工业社会(industrial society)。

工业社会是指以工业生产为经济主导成分的社会,是继农业社会或传统社会之后的社会发展阶段,有时又称现代社会。

现代社会的特征

①以大机器的使用和无生命能源的消耗为核心的专业化社会大生产占据了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

②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生产效率全面提高。

③社会分化剧烈,社会分工精细。

④社会流动性增强,业缘关系取代了血缘和地缘关系而成为人们社会关系的主要形式,个人发展的机会和自主程度增多。

⑤法治取代人治成为政治系统运行的基本方式,社会的民主化程度提高。

⑥城市数量增加、规模加大,农业人口的比重降低至半数以下。

⑦交通运输工具和通讯联络手段高度发达,个人、群体、组织、区域、国家日趋开放。⑧人的思想观念充分更新,竞争意识和时间观念加强,崇尚科学、信服真理、追求变革成为人们基本的行为或价值取向。

现代社会的危机

上一篇:中国中铁工程管理下一篇:企业文化代表的职责与必备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