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职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

2025-01-01

浅议中职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精选15篇)

1.浅议中职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 篇一

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方案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⑴。家庭作为组成社会的一个细胞,其是否和谐直接影响到社会能否和谐。因此,构建家庭和谐是保证社会和谐的一个最基本的要素之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从这个表述中,我们不难看出语文教学除了应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外,还应注重语文的“人文性”。只有二者的有机统一才是完整的而不是片面的语文教学。本文试从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也即着眼于学生的精神领域)这一角度从现行初中教材(人教板)七年级上册语文选的当代作家张之路先生写的《羚羊木雕》一文谈起,说一点语文教学应重视渗透构建和谐思想教育的看法,以期专家学者和同行们的赐教。

一、常见教学资料对《羚羊木雕》中人物的评价

二、(一)、人教版两个版本的不同分析评价:

人教版1992年11月第1版,1999年5月云南第7次印刷的初中语文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第十八页倒数第2和3段的部分分析是:

……“我”被迫对朋友反悔,心灵上经历了一场巨大的痛苦。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孩子健康的天性被扭曲,孩子只能成为心胸狭隘,淡于人际交往的人。课文赞美小朋友们真诚无私的友爱,告诫做父母的理解少年之心,尊重他们的友情。

……含蓄的指责了爸爸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道理是多么片面,课文写了6个人物,妈妈、爸爸和万芳妈妈都是同一类型的人,……

下面是人教版2001年7月第1版,2004年第4次印刷的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第206页的分析评价:

整体把握:论是非,父母心目中珍视的是羚羊木雕,“我”心目中珍视的是友情,由此而起冲突。应该说,父母是有欠缺的,彼此都做得周到一点,就不至于发生这样不愉快的事情。

子女靠父母培养,父母是主导的方面。子女的缺点也是父母的缺点,与其怪孩子自作主张,不如怪自己事前没有讲清楚。作者的倾向主要是批评父母的。若从“我”这一面去看,也有教训可以吸取。小时侯毕竟幼稚,做什么事情跟大人商量商量是十分必要的。

在问题研究中,针对内容,该版本编者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并做了研究分析:

1、怎样才能避免这一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2、女儿既然已经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事情怎样处理才更妥当?

3、作者的感情倾向是怎样的?课文的思想感情怎样理解?

研究第一个问题,应该进行评论性阅读。不难看出,如果当初父母讲明白羚羊木雕怎样贵重,叮嘱女儿好好保管,女儿就不会轻易送人。当然女儿拿来送人,也是意想不到的,但是羚羊木雕给女儿时,讲讲这件工艺品如何名贵,让女儿增长点知识,防止损坏,也属常理,再则,倘若女儿事先征求一下父母意见,也就没事。可见,小朋友还不大懂事,凡是应该征求父母意见,可以避免做出幼稚的行为。推而广之,包括大人在内,有事同人商量,都是必要的。由此还可以明白,凡是考虑不周,就有隐患,要清除隐患,就要尽量想得周到一点。

研究第二个问题,先要看看父母的做法有什么不好。他们这样做,使女儿非常伤心,从开头“我的心怦怦地跳了起来”,到结尾为反悔而伤心之至,始终被父母逼得难受。事情有没有别的处理办法呢?……例如:万芳妈妈说“你怎么能拿人家这么贵重的东西呢”,据此可以设想,“我”的妈妈如果委婉地跟万芳的妈妈说这件事,劝万芳的妈妈不要责怪万芳,好好跟万芳说,万芳就会把羚羊木雕还给”我“,这样既可以保护孩子的感情,又可以让孩子更董事。

研究第三个问题,应该从文本中感受作者的感情倾向。应该抓住几个关键,例如作者借奶奶之口,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结尾说,“这能全能怪我吗,言下之意“我”是被逼的,怪只怪父母。父母的话,特别是妈妈的话,句句生硬。课文叙述“我”和万芳的友谊是多么真挚深厚,着力渲染童心的美好,父母的威逼有如无情的风雨摧残娇艳的鲜花。作者的倾向很明显:儿童心灵多么美好,尽管他们幼稚,但是不能粗暴地伤害他们的心灵。孩子的心灵比任何贵重的东西更加贵重,只知东西贵重,不知孩子心灵贵重,是一种愚蠢的行为。

作者的褒贬倾向很明显,但是,我们不能认为大人总是不理解我们,由此产生代沟。应该承认孩子总是不大懂事,一方面,要从小学会思考,有主见,但是另一方面,做事情要跟大人商量了在做。自以为是,自作主张是不对的。推而广之,一家人多商量,就可以避免许多矛盾。

任志鸿主编的初中新课标七年级语文上册《优秀教案》(南方出版社2005年7月第4版,2007年5月第四次印刷)的设计也大体跟人教版版2001年7月第1版,2004年6月第4次印刷的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师教学用书》第206至207页的分析大体一致。

(二)、从以上教学资料的引述中,我们可以发现,人教版1992年11月第一版,1999年5月云南第7次印刷的初中语文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对《羚羊木雕》的分析,其立场完全是站在“我”一方的,对妈妈、爸爸和万芳的妈妈是持批评态度的。用今天的眼光看,无论是全站在“我”的一方,还是对妈妈、爸爸和万芳妈妈的批评,都是片面的,不公允的。而人教版2001年6月第4次印刷的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师教学用书》对《羚羊木雕》一课的设计分析,笔者认为是较为公允合理的。同是人教版出的《教师教学用书》,为什么会前后分析设计的理念不同?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社会认知的理性回归,大家都知道,中国人虽然很早以前儒家就提出了“中庸之道”,但在实际中常常是走极端的。

就拿对孩子这一问题来讲,在解放以前,强调的是家长权威:即孩子必须绝对服从父母,没有述说理由的权利,一切事情家长说了算!解放后的一定时期内,为了达到推翻家长专制的目的,于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特别是严格实施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今天:孩子的权利最大,是小皇帝。父母是大臣,是奴仆!于是形成孩子中心论。父母唯孩子的需要是从!再如教育制度,封建时代老师的话是权威,学生必须听老师的,为此,老师甚至可以体罚学生。可到了上世纪60年代后期的“文化大革命”时期,老师不仅没有权威,并且稍不慎就要被学生随便找个理由批斗,因此教师是人人自危。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社会认知终于迈人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第二、编者的认识也是发展变化的,这些变化肯定会在编者所编的书中。

原来《羚羊木雕》在初一(人教版)语文上册中是自读课文,现在七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中是讲读课文。同是一家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前后编排的目的不同,体现了编者认识的发展变化。因此,前后两个版本的分析评价不一样也就不足为怪了。

此外,人教版2001年6月第4次印刷的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师教学用书》对《羚羊木雕》一课的设计分析,笔者认为虽然是较为公允合理的,但编者只注重事情本身的处理,没有设计如何防范类似事情发生的举例讨论教学,因此笔者认为对于教育学生构建和谐社会而言是不够的。

二、语文教学应重视给学生渗透构建和谐思想的教育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当今社会最迫切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催化剂。纵观古今中外历史,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是建立在吸收中外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的,因此是非常及时和英明的:

(一)、从中国历史上看,社会不和谐的教训是深刻的。

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不和谐现象就是战争,战争成了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家都知道,战争是无情的,其破坏是无法估量的。然而中国历史上的战争次数及规模都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按理说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而且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保存语言文字没有中断沿用至今的国家,并且有儒家的“中庸之道”的论述,哪为什么战争却频繁发生呢?笔者认为不和谐的等级制度、儒家思想中不合理的成分,是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甚至内战的根本原因。

在不和谐的等级制度中,处在上一级的根本不把下一级的放在眼里,甚至连最基本的人格尊重都做不到,反过来,下一级对处在上一级的必须百依百顺,不管对错,为命是从。这种不尊重人的等级制度怎么会使社会和谐呢?

笔者认为儒家思想中最不合理的就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过分抬高读书人的身份,导致读书人就连农业生产者也看不起,更不要说让读书人这一点在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和鲁迅先生的《孔已己》中表现最为突出。此外,儒家思想中的男尊女卑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社会矛盾的产生和激化。

(二)我国目前虽然提出了和谐思想,但完全实现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其原因如下:

第一、历史上不和谐的等级思想和儒家思想中不合理的成分在短时间内不会消除,并且在一定范围及领域内的影响还较为突出。

其主要表现有以下不和谐现象:部分干群关系紧张,部分领导干部官僚作风严重,有的办事要求有尝服务,甚至腐化堕落,违法犯罪,此外。家庭离婚率也呈上升趋势。

第二、祖国还没有完成统一大业,台海局势还存在不稳定因素,并且台独势力分裂活动还十分猖獗。

此外,西藏藏独分子也还没有停止分裂活动,这些问题处理稍微不慎,就有可能发生战争,后果当然是非常严重的。

(三)、世界上,目前美国和日本是头号强国,然而只要读世界历史就知道:美国和日本是世界上发生内战很少的国家。

美国从独立后,国内仅出现过一次南北战争;日本国内战争也仅有几次,并且规模都不大。这里特别值得提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天皇及其军国主义者发动侵略他国的战争,最后战败,然而日本人民并没有起来推翻天皇的统治。试想,要是在中国,不发生内战才是怪事。按理说,日本文化跟中国的渊源最深,而日本国民为什么比我们做得更好呢?笔者认为,日本除了特殊的地理位置外,日本人对中国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和墨家思想中的“尚贤”研究及运用是非常成功的,这就是日本国民为什么会原谅发动侵略战争的天皇和军国主义者的原因。此外,日本历史上的几次成功的改革,非常值得我们深思借鉴。

从以上可以看出,美国和日本虽没直接提和谐思想,但实质上两国历史以来就是比较重视和谐文化建设及应用的,故其国内就很少有内部战争,因而现在国力为世界最强也就顺理成章了。

综上所述,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有力于国内的团结与稳定,更有利于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构件和谐社会,必须要求全社会成员有和谐思想意识,且体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要达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除了在社会上要有较为完整的法律保障体系和利用媒体广泛宣传外,最有效的是在教学中加强渗透和谐思想教育。公民从小受到构建和谐思想的熏陶,潜移默化,扎根于心中,在社会上就能形成和谐思想文化氛围。学校教学中,能更好体现构建和谐思想教学的又莫过于语文教材教学。因为“文以载道”,所以笔者斗胆建议专家们在选编初中语文教材时尽量选能体现和ఐ思想的文章。楤外,应大力加强初中语文教嘈对语文教学中渗透构建和谐思想的认识。然而,目前初中的语文教材虽然对构建和谐思想有所体现,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认识不到位,还沉湎于围绕考分敉学的怪圈丬。因此,加强教师构廲和谐思想认识的力度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三、《羚羊木雕》一文渗透构建和谐思想教学的尝试

笔者在教《羚羊木雕》一课时,除了按常规教学外,将教学设计重点放在体现构建和谐思想的问题,注重培养学生防范类似事情发生的能力:

文中人物言行有哪些不妥?

2大家回忆一下,自己是否有类似的经历?当时是怎样处理的?

3在我们周围是否有类似文中的现象发生?

学了本文后,我们从构建和谐家庭这一角度,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启示?

第一个问题,通过讨论得出:父母的不妥是给“我”羚羊木雕时,没有讲清楚不能将羚羊木雕转送给他人;“我”的教训是在送羚羊木雕给万芳前,没有跟父母商量。

第二问题,大家踊跃举手发言,其中一个学生动情的说了这样一件往事:

有一回,我跟几个同学利用星期六不上课,去丹霞山(盘县水塘佛教名山)玩,去前没有跟家人讲,结果父母不知道我去哪里,到处找。我回来就被(父母)暴打一顿﹗

第三个问题,其中一位女同学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她家的一户邻居,男主人经常不跟媳妇讲就拿钱给自己父母亲用。为此媳妇经常跟男主人吵:“你太看不起我了,我又不是不给﹗”

笔者引导学生讨论,学生都认为,如果该邻居的男主人拿钱给自己的父母亲前先跟自己的媳妇讲一下,可能就不会发生吵架了。

第四个问题,大家一致认为,做子女的做事也好,还是给别人送东西也好,一定要先跟家长讲,得到父母的同意后才去做或送。

笔者肯定了学生的看法,然后接着补充道:“不仅作为子女的做事或给别人送东西要跟家长商量,就是成人做事或给别人钱财,也应先跟家中的主要成员商量,相互尊重,才能避免家庭矛盾的产生。再扩展开来,就是工作中,有许多事也要跟自己的同事商量或自己的下属商量沟通,尽量取得支持或谅解才能较好的开展工作,否则形不成合力,很被动”。

END

2.浅议中职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 篇二

中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基础环节, 为国家人才输出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 在中职英语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将德育教育纳入其中可以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思想互动与学习模式的提炼, 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在中职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 其实质是对教育教学模式的革新。

一、德育教育的理念分析

德育是在教育者的指导下, 对学生进行有计划地施加德育影响, 促使学生更新自我的价值观与世界观, 使学生具备社会主义所要求的道德观、政治观, 在学习生涯中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凌利2015) 。高等教育对教育者或知识传播者有着较高的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 针对中职英语教学活动展开的德育教育, 其目的不仅仅是单纯的思想品德教育, 其深层次的目的在于引领学生保持健康、积极、勇敢向上的心态, 在学习过程中迎难而上, 不畏艰辛, 培养学生在未来学习生涯中持续的追梦心态。中职教育过程相当于半社会化教育, 即脱离原有的高中单一化的教学, 转向间接根据社会需要以及未来自身发展要求进行专业性的学习。此外, 在中职教育半开放式环境中, 学生容易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影响, 某些中职学生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 其自身价值观、人生观也会受到影响, 甚至出现某种不可逆的情况, 如, 某些中职学生因对国外奇异文化的好奇与学习, 最终导致学生的爱国意识逐渐淡薄, 自我价值观也出现扭曲。

二、中职院校英语教学的分析

就目前来看, 实现英语的德育教学应该考量目前我国中职院校英语教学的真实状况。

首先, 从学校教师方面而言, 中职英语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对英语理论知识以及语法知识的讲述, 并没有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接受能力进行分层次的教学, 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其次, 从学生层面进行分析, 民众的生活质量在不同程度地提高, 高等教育也随之增速发展, 高校扩招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结果, 并逐渐出现蔓延趋势, 大量的高中毕业生为了增强自己的知识与技能都尽可能地进入大学学习, 而相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不得不进入中职院校就读。而职业院校的英语教学活动所采用的传统型教学模式并不能很好地对学生进行知识与品德教育, 这就严重地影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与发展 (谭文信2015) 。部分学生在进入中职院校进行学习时潜意识里认为自己的综合素质以及学习能力差, 并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更不关注自身的品德质量。此外, 在中职院校教育过程中没有专门的教师开设专门性的德育课程, 学生更不会被该课程所吸引。

再次, 从课堂内容的本质来讲, 我国目前中职教育课堂整体呈现出明显的单一性, 国内中职英语教师教授的主要内容以语法与词汇为主, 课堂上, 学生以被动式听讲和书面练习为主, 很少涉及英语语感的培养, 而且随着我国开放程度的增加, 中职学生相比大学本科学生而言, 其在就业市场中所表现出的优越性更加明显, 尤其在国际市场中, 寻找具有相对较高学历且具备相当程度专业技能的高等人才成为世界性企业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

最后, 我国的中职英语课堂讲授以教师为主体, 教师引导课堂的走向, 学生几乎没有参与的主动权, 只是被动地参与。虽然某些中职教师已经认识到必须改变现有的传统教学模式, 积极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才能打破原有的知识壁垒, 但是因中职院校力量与资源限制, 靠课堂时间很难做到既传授大量的实用性知识, 又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德育, 在此种恶性循环中学生成为了固定化学习中的螺丝, 而没有任何学习的积极性。

三、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及发展路径

德育在中职英语教育中的重要性表现为多个方面:

一方面, 从英语教师的角度出发, 借助英语课堂不仅将传授英语知识作为重要的支点,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潜在的思想道德意识, 教师应该以自身的知识储备为基础, 将德育融入其中, 在传统的课堂知识传授的过程中不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未来中职院校教师所承担的不仅仅是知识的教育, 更多的是作为知识的引导者, 开导学生对知识的兴趣与积极性, 让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知识, 更可以通过知识的学习了解到人生的意义所在, 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借助多种手段宣传德育内容是未来中职英语教学转型的重要课题。

另一方面, 从中职课堂的角度考虑, 应该以英语课堂教学的规律为基础, 将德育的基本思想与理念融入传统的英语教学中, 并借助多种手段科学化地提高学生知识水准与德育水平, 英语课堂教学对学生实行德育渗透是未来中职英语教学的必然方向。此外, 教师应该将学生所需的德育内容转为静态的英语知识, 并在英语口语的练习过程中传递出德育内容, 从而不断促进学生对德育知识的认识 (黄凤琴2013) 。

从未来知识传授以及学生素质培养的角度来考量, 德育教育必然成为未来中职英语教育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因此, 为了不断促进中职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 从教师的角度出发, 中职院校的教师有着崇高的德育精神与高尚的道德品质, 在英语教学环境中, 应该以学生为出发点, 注重对学生知识及德育的培养, 不仅仅将学生知识的学习作为教学内容的重点,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优秀的德育品质, 唤醒学生潜在的道德观念与情感。

第二, 从整体教学环境来看, 学生在道德教学环境中可以耳濡目染, 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德育的真实性,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中职学生因其基础相对较差, 仅借助课堂学习很难扎实地掌握英语知识, 这就需要借助多元化手段, 营造学习氛围, 在课下促进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

第三, 从学生个体角度来讲, 学生作为德育工作的主体, 应该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自身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从整体教学内部促进中职英语教学与德育的结合, 促进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提高中职院校整体英语教学水准。

结束语

综上所述, 中职院校作为高等院校知识传授体系中的基础单元, 对整个社会的教育事业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 尤其是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 教师不仅应该加强学生英语知识的学习, 更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 只有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才能不断增强我国的软实力。

摘要:中职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不仅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现阶段中职英语教学的水平, 而且可以改善原有的学习环境, 增强师生自身的道德水平。从专业的角度对德育进行了层次性分析, 对中职教育的概念、内涵以及重要性等方面进行解读, 旨在改善国内中职英语教学活动, 提升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德育,中职英语教学,中职教育

参考文献

黄凤琴.2013.以德育人, 润物无声——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考试周刊, (6) .

凌利.2015.项目学习法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英语广场, (1) .

3.中职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 篇三

【关键词】中职 教育 德育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2-0010-02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中的德育目标为:中职学校要“把学生培养成为爱党爱国、拥有梦想、遵纪守法、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成为敬业爱岗、诚信友善,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中职教学,让学生“开阔视野,发展个性,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健全的心理智能,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和职业意识,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中职教学要把学生德育培养当成不可忽视的任务贯穿始终,教师要学会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德育渗透。笔者在多年的中职英语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如下四种德育渗透的策略和办法,仅供各位同仁参考。

一、改变传统观念,重新审视英语学科的德育功能。

做好这一点,主要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在教学目标上,要彻底改变传统的只抓“双基”的旧思想,在进行教学目标的确定上,要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真正搞好“三维”教学目标设计,既做到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者并重,不可忽视其中任何一点,甚至要把后者放在教育教学工作的首位。二是在教学视角方面,教师切忌为了知识而教学的观念,即只抓词汇、语法及读写说,要站在技能人才培养的高度,站在学科教学对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角度,站在未来国家对职业技能人才需要的层面去开展教学,要在教学中有计划、有策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思维和品格进行培养。在学生德育培养方面,要科学渗透理想信念教育、中国精神教育、道德品行教育、法治知识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通过多方面有效的德育渗透,让学生健康成长,快乐生活,用心做人,从而成为德技双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立足教材走出教材,深入研究英语课程德育素材。

中职教材的知识点不多,内容含量较小,知识难易程度只相当于初中或略高于初中一点,掌握基本知识不需要学生花费太大的精力。但是,这些内容都是经过精心选择安排的,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一方面,这些知识涉及到人际关系交往、社会自然环境认知、中外风俗习惯特点、网络在线购物交易……学生掌握这些基本知识,对于将来的工作和继续学习就足够了;另一方面通过教授这些知识,教师可以找到与之相关的德育载体,让学生接受更为广泛的思想教育和熏陶。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要受到课本知识的约束和禁锢,要学会深挖教材,在教材内容的启发下,把学生德育的思路拓展到周围环境,拓展到与学生成长和未来职业发展紧密相关的大千世界,积极探寻德育素材,对学生进行更为有效的德育培养,让学生在学校不仅能学到基本的英语知识,又能养成良好的性格品质,最终成长为既有文化知识、又有良好道德素质的企业公民和社会公民。

三、从情感培养出发,营造良好的英语学科教学氛围。

中职生大多为初中刚刚毕业的学生,他们具有年龄较小、性格单纯、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兴趣爱好广泛等多方面特点或不足,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尚未完全形成,这些都决定了中职生需要接受有效的情感培养。中职教材如同中小学教材一样,尤其强调内容的人文性,强调以人为本。这就决定了教师要尊重学生,要树立地位平等新型师生的观念,要求在教师的自觉努力下,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做到这一点,教师要主动改变传统“师道尊严”的陈腐观念,要从所谓的“神坛”上主动走下来,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和地位,要积极地和学生融为一体,要努力争做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争做学生身心健康的呵护者、争做解决学生困惑的贴心人、争做学生成长成人成才的航标灯。针对中职生基础大多相对薄弱的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利用肯定、鼓励、表扬、赏识等办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中职生自主学习习惯较差的情况,教师要善于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可以利用解读学习英语知识和培养应用英语的能力对学生社会交往的作用、对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对提高人生品位的好处等多种办法来开导学生,让学生在充分意识到学习重要性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学习英语和其他学科;针对中职生情感易变的情况,教师要经常与学生谈心,通过亲密的谈心来发现学生情感变化的原因,使教育和引导工作有的放矢,事半功倍;针对中职生对未来人生发展方向不明确,努力程度不够的情况,教师要善于搜集整理生动鲜明的实例来激励学生,比如,可以列举一些成功职业者的曲折艰难发展历程以及他们最终取得的辉煌成就,通过大量典型的例子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坚持拼搏的勇气和力量。

四、开展多样的英语课外活动,多角度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

中职英语教师可以利用学科优势,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彰显职教德育特色的课外活动。开展英语学科课外活动,作用有很多方面。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扩展学生的英语知识视野,开阔学生英语学习的思路,促使学生坚定英语学习的信心,从而使学习和应用英语能力的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使学生的思想精神受到熏陶感染和教育,使学生的情感更加丰富,从而增强学习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提高审美能力等。英语学科开展课外活动的机会和优势很多。一是英语基础知识比赛。参加英语基础知识比赛,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地、有目标地记忆词汇,有针对性地研究基本英语语法,根据要求去了解相关风俗习惯,通过参与活动享受学有所得的乐趣。参加活动的过程,也会使学生的情感更加丰富、对方面能力进一步提高。二是英语会话演讲等多种比赛。中职生在初中阶段的英语基础相对薄弱,他们长期不被师生重视,就读中职后,由于环境和学习任务的改变,他们急需找到适合自己展示特长的空间,确立全新的自我。英语是中职学生的公共学科,组织学生英语演讲比赛,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会倍加珍惜。成功的演讲活动设计,有利于学生英语成绩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增进不同专业学生的相互了解。

4.生物教学中德育渗透心得 篇四

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德育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进行德育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我国古代学校总是把德育作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和内容。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又说:“博学于文,约之于礼,亦可弗畔矣。”孟子说:“设庠序学校以教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他们都把德育放在首位,优先于智育,把明人伦即培养学生的品德作为教育的目的。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自然科学的生物当然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21世纪被认为是生物科学的世纪,生物科学将因其领头学科地位的确立而在新世纪里对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命运产生深远的影响。发挥学科教学的特点,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是学科教学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主渠道,那么怎样才能在生物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呢,以下是我一些浅薄的思考与研究,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钻研教材,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德育教育是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学的教学目标中已经规定了德育目标的主要内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和爱国主义的教育;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遵纪守法,文明礼貌,自尊自爱,与他人协同活动的良好品格等。但就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德育而言,它不同于思想政治课,其思想教育内容并没有文字材料,它的理科特性,往往很容易使我们较多地重视它严密的知识体系传授,而忽略其深邃的德育内容的渗透。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因此生物教学要求教师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情感陶冶及道德规范的教育。

(一)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与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能使学生免受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以及唯心主义思想的侵袭,使学生正确认识生物和人体的生命现象及其活动规律,更好地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并逐渐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马克思哲学世界观给了我们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正确观点和方法,我们教师要善于以通俗易懂的方式,结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指导他们逐步学会运用这些观点和方法。

1.生命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发展的、变化的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都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从化学组成上说,生物体的基本组成物质中都有蛋白质和核酸,其中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绝大多数生物体的遗传信息都存在于脱氧核糖核酸(DNA)分子中。除病毒外,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是有细胞构成的,原生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原生质是由C、H、O、N等多种化学元素组成的,在生物体内,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学元素又构成了各种化合物,由各种化合物共同组成了细胞,而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因此,一切生物都是由自然界最普通的化学元素所构成的,从而揭示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均统一于物质。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不仅从分子水平丰富了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唯物论原理,而且还指出生命现象的物质基础是分子运动。因而通过对蛋白质、核酸等分子结构的研究,以及它们在生物体内的变化活动,可进一步认识生命现象的本质。例如,生物的个体发育都是从受精卵开始,经过由小到大,由幼体到成体的生长发育以至衰老死亡的过程;生物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不断发展进化的过程等等,都阐明了生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不是静止不变的,都体现了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根本属性。

2.生物现象之间是普遍联系辩证统一的生物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辩正统一的。通过生物课的学习,需要让学生明白三组辩正关系:一是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辩正统一。例如,蛋白质分子的结构,由于组成每种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种类不同,数目成百上千,排列次序变化多端,由氨基酸形成的肽链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因此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是极其多样的,决定了蛋白质分子具有多种重要的功能:有些蛋白质是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如人和动物的肌肉主要是蛋白质;有些蛋白质有催化的作用,如参与生物体各种生命活动的;有些蛋白质有运输的作用,如红细胞的血红蛋白是运输氧的蛋白质;有些蛋白质有调节的作用,如胰岛素和生长激素都是蛋白质,能够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有些蛋白质有免疫的作用,如动物和人体内的抗体能消除外来蛋白质对身体的生理功能的干扰,起到免疫的作用。总之,蛋白质有什么样的结构,就会表现出什么样的功能。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结构与膜的选择透过性功能是相统一的;细胞质中每一种细胞器都有特定的形态结构,完成各自专有的功能。如叶绿体在光学显微镜下一般呈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是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而线粒体一般呈球状或短棒状,是细胞进行呼吸作用的场所。细胞核是细胞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主要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二是生物体局部与整体的辩正统一。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但必须指出,细胞的各个部分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协调一致的,共同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细胞只有保持结构的完整性,才能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人和动物体中各个组织、器官、系统分别担负着不同的生理功能,共同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三是生物体与其生活环境的辩正统一。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所有现存的生物,它们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都是与周围的环境大体上相适应的,不然就要被环境所淘汰;同时生物的生命活动也会使环境发生变化,例如,地衣,它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耐酸性很强,能在峭壁、岩石或树皮上等严酷环境中生长,说明地衣适应环境能力很强,但适应能力总有一定限度,超过生存极限,地衣也会死亡。地衣生长的过程中不断分泌地衣酸,腐蚀岩石,使岩石表面逐渐龟裂和破碎,再加上自然界的风化作用,使岩石表面逐渐变成土壤,为其它植物创造了生存条件。再如豆科植物的根系可以肥沃土壤,蚯蚓的活动可使土壤疏松等。此外,生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新陈代谢的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等都体现了辩证统一的观点。

3.生命活动是受客观规律支配的生物学是自然科学的领头学科,它以自然界中的生物体和生命现象作为研究对象,揭示其本质规律。生物界的一切生命现象都是受一定的客观规律支配的。例如,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规律,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如果把作物秸杆当燃料烧掉,人类就不能充分利用秸杆中的能量;如果将秸杆做饲料喂牲畜,让牲畜粪便进入沼气池,将发酵产生的沼气做燃料,将沼气池中的沼渣做肥料,就能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大大提高对能量的利用效率。此外还有生物个体发育的规律,遗传的三大规律,基因表达的规律等等。人们只有认识了生物界的客观规律,才能按照人们的意愿,利用、改造、控制生物,以便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浓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是每一个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环节。教材中根据内容的特点安排了多处我国生物科学的成就,为教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德育素材。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把握好,以帮助学生增强爱国信念,激发学习热情。例如,我国研制的生物工程乙肝疫苗已经在1992年投放市场,在预防乙型肝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88年,我国科学家人工合成了抗黄瓜花叶病毒的基因,并且将这种基因导入烟草等作物的细胞中,得到了抗病毒能力很强的作物新品系;1989年我国科学家成功地将人的生长激素基因导入鲤鱼的受精卵中,培育成了转基因鲤鱼,与非转基因鲤鱼相比,其生长速度明显加快;1993年我国研制的两系法杂交水稻开始大面积试种,与原来普遍种植的三系法杂交水稻相比,平均每公顷增产15%;1995年,我国科学家将某种细菌的杀虫蛋白基因导入棉花,培育出了抗棉铃虫效果明显的棉花新品系;1999年,我国科学家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承担了其中1%的测序工作,我国因此成为参加这项研究计划的唯一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在生物学方面的诸多成就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从而孕育了极其丰富的物种和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我国的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共有3万多种,居世界第三位;我国还是裸子植物最多的国家;大熊猫、白鳍豚、银杉、水杉等都是我国举世闻名的特有物种,鹅掌楸、大叶木兰、扬子鳄等都是我国十分古老的物种;我国在果树方面的物种数居世界第一位;水稻、大豆、粟、黄麻等20多种农作物都起源于我国。但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也面临着威胁,如新疆虎、野马等已灭绝或者在我国境内绝迹,毛脉蕨等野生植物也早已绝迹,大熊猫、金丝猴、野骆驼、银杉、珙桐、人参等也处于濒危灭绝的状态。通过这些材料的介绍,让学生既为我国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而自豪,又增进了他们爱护环境、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进而培养他们爱国主义的责任感。

近代,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培育出的新型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被誉为粮食生产上的一次“绿色革命”,面对已经取得的巨大成果,袁隆平说:“外国人能做到达到,我们能做到,外国人不能做到的,我们也一定要做到!”1973年,在周总理的亲切关怀下,童第周和他的伙伴们开始了细胞遗传学的研究工作,把从鲫鱼的卵细胞中取出来的遗传基因,注射到金鱼的受精卵中,结果孵化出的幼鱼中,有一条鱼披着金色的鳞片,长着鲫鱼那样的单尾巴,这种鱼因为是童第周创造出起的,因此,人们叫它“童鱼”。童第周的实验成果,给生物学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些成果展现了我国当代科学家的智慧以及为世界科学所做出的巨大的贡献,进一步激励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崇尚科学的心理。

(三)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及良好习惯的培养

科学态度是“面对实际问题,能够遵循事物本身的脉络,实事求是,做出正确反应的倾向”。科学态度利于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养成和不断进取的科学精神的发展。科学态度的培养应贯穿于科学研究过程的每一环节及每一教育活动之中。一个生物科学发现史就是一个好的德育素材,高中生物教材中有关生物科学发现史一共有四处即酶的发现、光合作用的发现、生长素的发现及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它包含了科学家的思维、分析、假设和判断等全过程,是科学家的严谨作风、勇于探索的结果。在高中生物教材中还有很多关于生物实验的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德育素材,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不怕挫折、困难的探索精神,同学间互助友爱的协作精神,以及养成爱护实验器材的良好习惯。

二、人格魅力,充分发挥教师的德育示范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活动的这一本质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必然带有强烈的示范性。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决定了教师在思想品德和作风上必须成为学生的表率。学生往往是“度德而师之”,教师只有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才能确立自己在教育中的地位。因此,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该首先做到。无数经验证明,身教重于言教,“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只有自己具备了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有力地说服学生,感染学生。生物教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也是一名德育工作者,所以首先必须具备一颗水晶般玲珑剔透的心,对学生怀有深沉久远、博大无私的爱,以知识本身的魅力,教学艺术的魅力,教师人格的魅力来触动、感化、滋润学生,教师的威望愈高,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愈真挚,他对学生人格感化的力量就愈大。有的后进生对教师的说理产生反感,听不进去,便需要从关怀入手,致力于感化,则水滴石穿,最终导致学生思想的转变。

笔者认为,德育渗透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饱满的热情,流畅的语言,规范的书写,清晰的条理,典型的训练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受,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全体教师只有具备崇高的敬业精神,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富的专业知识,杰出的创新思维,高超的教学本领,学生才会在心里油然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教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那么他们给学生带来的无形影响就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三、自我教育,重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随着学生年龄和才智的不断增长,他们个人的自觉能动性及其在德育上的主要体现——自我教育能力,在他们自身品德的发展与提高上起的作用愈来愈大。教师只有注意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这种能力,学生品德内部的矛盾才能转化,德育才能进行的更顺利,更有效。

现代的教育教学理论都不赞同学生被动地接受教育,十分重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很不赞成紧紧抓住青少年的手不放,一直到17岁还把他们当作受教育者的不科学的做法。他说:“我深信,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还指出:“一个少年,只有当他学会了不仅仔细地研究周围的世界,而且仔细地研究自己本身的时候;只有当他不仅努力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而且努力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时候;只有当他的精神力量用来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完善的时候,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这充分说明了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在学生成长中的重大作用。

5.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篇五

势,只有把德育贯穿于英语教学的始终,才能使学生将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听、说、读、写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使学生建立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感受德育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书写基础,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见词就读、听音能写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和创造能力,达到小学教学的目的,这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反映素质教育的思想。因此,我在平时教学中,除了授学科知识,也要把德育教育自然地、恰当地融进英语教学中去。

一、结合常规进行德育渗透

英语学科授课时主要使用的语言不是国语而是英语,而且英语课如何进行学科德育?适合时机自然的、潜移默化地进行实施是我的做法。在日常教学中,结合一个个教学常规,培养学生有礼貌、互相关心、谦让的好品质。如在上课前几分钟,师生问好就在无形之中增进了感情,Nice to meet you, boys and girls!Good morning ,class!Good afternoon, boys and girls!等语句使用更拉进了师生间的距离,也让学生养成了见面就打招呼的好习惯。在Daily talk中,采用的对话也是很贴近学生生活的,如Is every body here? How are you, today? Do you like green? What do you like best?„„通过回答,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同学的关心,同时也明白了应该关心他人,这就是学科德育的一种方式。

二、创设课堂情景进行德育渗透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如果只满足德育知识的传授,蜻蜓点水式的说理,难以保证效果。因此,必须引导小学生将德育知识以情感性或体验性的思维和态度来加以把握,融入自己的热情和激情,让他们深入理解,保证德育渗透的深度。而英语课堂是小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途径,创设课堂情景,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情景,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感受理所当然成为加深德育渗透的最有效方法,用真实生活来创设情景为语言能提供充足的实例,并活化所教语言知识,这种情景的生动性与形象性,有助于学生把知识融于生动的情景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了以往英语教学枯燥无味的局面,创设的情景越活泼、生动、准确,学生就越能理解所传递的信息,触景生情,激活思维,激发他们思想的欲望。如教小学人教版PEP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Let′s learn 时,monkey, dog, duck, panda, cat, rabbit等,光学这些单词并不难,但如何和学科德育结合起来呢?在这节课中,我采用的是音乐课唱游的形式来完成教学目标的。通过学动物的名称及Act like a„句型,培养起学生爱护动物,保护生态平衡的环境保护意识。这种环保意识正好和当今社会呼呈的问题相吻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运用多媒体手段,如使用课件,戴动物头饰让学生扮演动物并学动物的叫声、模仿动物的动作,再设计游戏来落实新句型的教学,使学生能说出自己喜欢的动物。再通过活动挂图分析、对比,使学生能对保护动物的行为表示赞赏,对有文明行为的小朋友表示喜爱,对不爱护动物、不文明的行为表示不赞赏,并能帮助他们改正错误,从而运用学会的新句型和语言知识培养起正确的道德情感和保护动物、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激发学生主动热爱小动物,并愿意和动物交朋友这种美好的感情和兴趣。总之,这节课通过主动参与、创设情景、对比辨析等策略,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活动中,培养了正确的道德情感。

三、通过课外活动进行德育透 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德育渗透的主渠道,那么富于思想性、娱乐性、竞赛性和创造性的课外活动无疑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把学生的集体活动组织得使他们不把道德行为看作是教师为了实现他的想法而必须进行的一种练习,一种有意安排的活动,所以教师在组织活动时要注意:一是要结合小学英语教学的内容,要让学生感觉就是在复习课堂知识,而不是另有目的;二是要保持明确的德与智的结合,要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德行。比如,新年或者有同学过生日,让学生动手做英文贺卡,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结同学、尊敬师长的美德以及热爱劳动、珍惜自己和他人劳动成果的美好情操。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培养自己细心认真、爱学习、爱生活的良好品质,提高自己的组织性、创新精神、协作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

四、通过鼓励和表扬进行德育渗透

激励和表扬对学生的触动是很大的,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因此我常常用榜样的作用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当同学表现好,老师发奖品鼓励时,要求全班都表扬说:Good!Very good。得奖同学就会美滋滋地回答:Thank you, teacher。对于受表扬的学生来说,是一种鼓励,下次会争取更好,培养了学生兴趣,调动了积极性。对于其他同学来说,这就是榜样,通过表扬学习榜样,勉励自己要向好同学一样。通过鼓励和表扬这种形式,进行了德育渗透。还有我在班中列出一个以“看谁跑得快”为题的得分扣分表,让学生与学生之间有一个更明显的对比,为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自信心,尤其是对于那些基础差、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来说,通过学习榜样,更能激励自己进步。

6.体育教学中德育的有效渗透 篇六

一、根据学科特点,正面引导 体育是融思想性、知识性、技巧性为一体的一门学科。只有在体育教学中融入思想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学生才能更加积极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我在组织教学时,充分挖掘学科因素,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一方面,我让学生明确,生命在于运动,体育与健康、生命有着密切的关系,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使之逐步养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另一方面,我把握学生的思想实际,启发学生学习前辈们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精神和我国优秀运动员奋力拼搏、为国争光的动人事迹,体会体育与德育、智育的关系。在理论课教学中,通过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和方法启发学生敢于在各种不同条件下坚持锻炼,提高身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通过球类、田径项目、体育游戏等教材,进行团结友爱、互相合作、维护集体荣誉、自觉遵守纪律的思想教育;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教材,进行爱国主义精神及民族自豪感的教育;通过舞蹈、韵律操教材,进行文明行为和陶冶美的情操教育,提高审美能力;通过体操教学中的互相帮助,进行团结友爱的教育;通过布置场地、器材收拾,进行热爱劳动和为集体服务的教育。此外,结合重大的体育比赛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坚持不懈地进行锻炼的毅力。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寓于教材和教学中的各种教学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思想感情教育。

二、结合课堂练习,启发诱导 在体育教学中,利用教学主要环节,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和安全教育,帮助他们逐步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和一些优良的思想品质。课堂练习是体育课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个好机会。在学生进行练习时,我就很注意启发引导,针对现在的学生“思想脆弱、娇气重、吃不得苦、受不得累”这一特点,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分层次安排练习任务,做到练习量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对完成好的予以表扬、鼓励,对完成差的给予帮助和重点辅导。例如:在组织长跑教学时,首先以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事迹教育学生要不怕苦、不怕累,然后根据不同对象分别安排跑1000米、800米、500米,限时完成,严格要求,从而在练习中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克服困难的精神。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的体能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而最可贵的是精神面貌也起了变化。我所任教的年级,原来一些“娇小姐”也变得“生机勃勃”了。

三、围绕竞赛游戏,因势利导 竞争是体育学科最突出的特点,它基本上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体育竞赛、游戏,因充满趣味性、对抗性和刺激性而为学生所喜爱,而其中也有不少德育教学因素可供挖掘。在竞争过程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行为特征都充分地暴露了出来,各种思想都会表现出来。针对具体情况,在竞赛、游戏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组织学生进行篮球比赛的过程中,针对比赛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来提高大家的认识。对失利的一方,做到失利不灰心、不气馁,要找到不足,顽强拼搏,争取在下一轮比赛中获取胜利,告诉他们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对胜的一方,告诫他们要再接再厉,让他们说说胜利的原因,进而渗透热爱集体、团结友爱等方面的思想教育内容。

7.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浅析 篇七

一、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

1. 通过感悟语言、积累词句进行德育

语文教学要始终遵循“文道统一”的原则, 将语言文字的训练、句段篇章的学习与思想品德教育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因为语言文字是表达思想的工具, 文章则是作者思想的载体, 我们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一定要选准角度, 认真钻研课文, 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并寻找与语言文字的最佳联结点, 对揭示文章思想内容的重点词语、某些限制性成分或是一些警策性的句子进行点拨推敲, 因文悟道。在教学《我的信念》这篇自读课文时, 我就采取听读、朗读、讨论的方式, 让学生反复斟酌课文词句, 感受居里夫人的伟大, 从而培养他们追求知识、追求真理的精神。我们在教学中, 应该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 通过老师讲解、学生讨论等形式, 让学生自发地去读、去想、去说、去写, 从而加深学生对我国悠久文明的认识和了解, 激发他们弹奏出一曲曲热爱祖国的颂歌。

2. 运用课文中的艺术形象和思想感情进行德育

“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终于感情的”,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秀的课文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了思想品质教育的优秀的素材。例如:课文《七根火柴》, 再现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宏伟画卷以及红军战士不怕远征难爬雪山、过草地的英雄气概, 使学生的内心感到震撼, 心灵受到洗礼;课文《谈骨气》, 多方面、多角度地指出了一个人应具有的品质, 阐述了生命的意义和做人的真谛, 深度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让学生领悟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课文《我的叔叔于勒》, 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和是非颠倒、黑白混淆的现实……这些课文充满了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激情。在教学中, 我们应充分运用听、说、读、写等方式, 以发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优势, 在学生的心里树起一座座丰碑, 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道德观, 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优秀接班人。

另外, 数千年来, 无数的爱国英雄在中华民族大地上孕育而生, 如代父从军“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若飞”的木兰,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的辛弃疾,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的陆游,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我们应该通过课堂语文教学在心理上、思想上使学生产生共鸣, 通过对英雄人物的敬慕和仰慕, 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在课外进行德育渗透

除了课堂教学这一主要的寓德育于语文教学的渠道外, 课外, 我们还可以将专题讲座、作文比赛、演讲比赛、社会调查等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把德育渗透于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中, 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例如, 语文教师在课前或课后, 可以向学生推荐优秀的书籍目录, 要求学生必须多看、多读课外书, 然后写读后感, 通过阅读优秀书籍使学生接受健康的教育;同时还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百部影片”“综艺大观”“神州风采”等电影、电视节目, 让学生看新闻, 谈体会, 不仅能使学生了解全球的地理风貌和历史文化, 关心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的发展, 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还能让学生接受爱祖国、爱人民的教育。另外, 语文老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在社会实践中开展德育, 陶冶情操, 净化心灵。

今天,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伴随中国与世界的逐步接轨, 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才再次引起了人们的思考。语文教材作为思想启蒙的载体, 又一次分担了思考的任务。目前, 我们推广的语文教材和大纲, 加强了人文性, 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同时, 也更加注重学生的人格、品德、个性以及创造性的培养。这让人感到:语文, 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凭借, 它, 也是观照社会、观照时代、观照人生、观照自我的窗口。在这种情形下, 语文教育和德育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课题, 这对身为“人民教师”的我们, 无疑是一个大的挑战, 一系列崭新的、建设性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 将成为众多探索者追求的目标。

8.浅议中职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 篇八

关键词:中职会计学科;职业道德;从业人员

一、问题的提出

万事德为先,育人先育德。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和前提,是学校教书育人的根本,有效开展德育工作更成为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德育工作只是班主任的事等思想误区使德育工作偏离方向,将德育工作和任课教师以及课堂教学割离开来,教师只教书不育人,不能很好地利用课堂这个学生接受教育的直接环境来开展德育工作,使德育工作走进死胡同。在新形势下,将德育工作融入学科教学工程中,在教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渗透德育思想,开展全员育人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在中职学校财会专业教学中开展德育渗透其意义举足轻重,具体表现如下:

1.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场攻坚战,而非朝夕之事

道德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不断吐故纳新的熏陶和培养过程,因此,对于中职学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来说除了通过学校开设常规的思想道德课程及班主任通过班会课、谈话课等思想教育工作培养学生作为一个正常社会人所需要的道德外,还应该具备会计人员特有的会计职业道德,这需要会计老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挖掘德育的思想内涵,把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德育有机结合起来,专业学习和会计职业道德两手抓,逐步建立学生走向就业所需要的职业道德体系。

2.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就业需要

德育在当今的教育中正越来越受到关注,德才兼备也是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在财会教学领域也不例外。正是由于财会行业需要掌管大量的金钱流动,德育对于会计人员才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将来都将成为会计人员,作为未来经济活动中的主力军,因此他们的道德水平将直接影响经济的走向。所以,财会专业的老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一定要注重专业知识与道德并举,在提高学生专业水平的同时,不忽视对学生的德育,培养具有良好道德素养的新时代人才,在今后的工作中维护我国经济秩序,推进我国经济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3.部分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缺失

会计人员从事的是核算与监督相关的经济管理工作,该工作影响着国家、企业、股东、职工等方方面面的利益,各方面利益的维护依赖于会计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只有心中有职业道德这杆秤,才能诚信做账。遗憾的是,目前有一部分会计人员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将职业道德抛于脑后,为迎合部分人的利益或谋取私利,不惜为企业做假账,憑借自己的专业知识钻法律的空子,使会计信息严重失真,让相关决策者决策错误。行业内的不良现象值得我们这些为行业输送人才的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师警惕,我们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能忽视对财会专业学生的德育。

二、中职会计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具体形式

(一)教学内容的德育渗透

1.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教材是学生接触最多的读物,也是师生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教材中包含的思想内容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资源。毫无疑问,中职会计专业教材蕴藏着丰富的德育素材,是德育素材的宝库。只是中职会计教材中关于德育的内容具有不同的基因特质,有的是显性基因,而有的则是隐性基因,在教材并不明显的地方,这些隐性或显性的德育素材或明或暗地呈现在广大师生面前,需要经过教师的认真钻研,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贯穿于整个教学中。

(1)教材中的显性德育素材

在中职会计专业的教材中有许多显性德育素材,既有整章讲述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教材,也有分散在其他教材中的零星描述会计职业道德内容,如“基础会计”第一章就讲到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二十四字方针“敬业爱岗、熟悉法规、依法办事,客观公正、搞好服务、保守秘密”,这些整合和零星的德育素材构成了中职会计教材中德育内容的显性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这些内容。

(2)教材中的隐性德育素材

中职会计教材中除了显性的德育素材之外,更多的是隐性的形式存在。这些以隐性的德育素材丰富多彩。这些德育内容有的以文字形式存在,有的以图片形式存在,犹如那路边的野草,很容易被人忽视,但其强大的育人功能让我们得重视它。当然由于隐性德育知识的隐蔽性,所以需要教师进行“二次开发”方能显示出其育人的功效。

案例1:商誉的教学中渗透德育

在“企业财务会计”教材中写到:商誉不是无形资产。在此处可以通过二次开发对学生进行德育。具体如下:

师:有A、B两家企业,规模、实力都是一样的,A企业的信用条件比B企业好,一天两个企业都向银行贷款,你是银行行长你会把钱贷给谁?

生:肯定是A企业。

师:为什么呢?

生:A企业的信用好。

师:这个信用就是商誉。商誉就如一个人是否讲信用一样,要使自己在同学和社会中赢得信誉,必须信守诺言,如果失去信誉,纵然一时得利,日后也必吞苦果。所以大家也要讲信誉,这将是大家一生的财富。

2.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案例

一直以来,我们都非常重视德育,将德育放在所有教育的第一位,遗憾的是,我们在德育上的付出和回报并没有成正比,学生的道德素质并没有得到显著提高,究其原因,我们习惯于将德育停留在空洞的说教上,一味地向学生灌输大道理,缺乏心与心的沟通,其效果可想而知。坦白讲,很多道理中职会计专业学生都懂,甚至懂得比老师还多,但他们偏偏不愿意去执行,或者是在执行过程中大打折扣,笔者认为传统的说教形式没有让这些内容在学生脑海里留下痕迹,没有给他心灵造成震撼,自然不会引起思想的共鸣,也就不会体现在学生的行动上。而在德育过程中采用合适的案例,以此为媒介与学生共享案例道德精华,在他们的心灵深处留下道德的痕迹,日积月累形成思想的震撼,从而落实到行动中。中职会计教育是面向行业的教育,会计行业将是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最终归宿和落脚点,会计行业也让学生充满憧憬,对会计行业所发生的也对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充满希望。行业中的案例更是对学生充满吸引力和震撼力,也必将对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起到不小的作用。

案例2:增值税课堂引入案例

在“企业财务会计”课程中讲解增值税部分时,笔者在课前先给学生看了一个真实发生的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事件。(设计意图:引入新课,也自然地渗入诚实做账的道德理念)

3.实践课中感受职业道德

会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能型学科,职场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在会计教学过程中做到理实一体是提高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实践技能的有效途径,因此,实践课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载体。在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实践课中,学生以“准会计”的身份操练着上岗后所需要的技能,与伴随的会计职业道德的感受和操練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实训过程中,可以将诚实做账、敬业爱岗、团结协作、服务意识等思想融入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感受会计人的职业道德,体会职业道德,使用职业道德,从而内化职业道德。

案例3:销售过程核算实训德育渗透

(1)将学生按销售业务过程所需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分为含销售、仓管、财务人员、会计主管等岗位。(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一项业务的完成需要多岗位配合,渗透团结协作的道德意识)

(2)学生介绍自己岗位的工作职责、与其他岗位的关系及在企业中岗位的重要性。(设计意图:认识自己的岗位,渗透敬业爱岗意识)

(3)学生分岗位合作完成相关业务。(设计意图:体验合作,渗透合作意识)

(4)请会计主管讲解他如何处理财务人员交过来的错误凭证。(设计意图:渗透诚实做账意识)

(二)德育在教学过程中的渗透

1.微课预习,走进德育

课前预习是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习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中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更是德育渗透环节不可或缺的课前阵地。课前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借助于微课和学习网络完成课前预习任务,在课前微课的制作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将德育内容渗透进微课中,如通过岗位的分工合作来体现合作意识,通过岗位介绍等来渗透敬业爱岗意识,通过网络交流渗透要诚实,不要不懂装懂的意识……同时在学生自主学习任务书的设计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进德育理念。如此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也感知了德育。

2.情境创设,感知德育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实践情境中学习更有利于知识和技能的同化和顺应,同样,德育更应该摆脱传统的说教模式,而是让德育回归其来源——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德育的重要性,明白要做一个有职业道德的会计人的重要性,从而在情境中同化和顺应德育思想。因此,教师在课程引入的情境创设过程中除了知识引入和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之外,还应有意识地渗透德育思想,可以借助视频、动画等信息化手段呈现引人入胜的情境,并在情境中融入道德情境,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学习知识和道德思想。

案例4:计划成本法下现购业务实训情境创设环节德育渗透

【教师活动】(1)将学生按采购员、仓管员、出纳、会计的财务小组构成将班级学生分成学习小组,组长负责预习和落实。(教师课前完成。德育设计意图:接轨企业实际,渗透团结合作的德育思想)

(2)播放广东喜之郎有限公司招聘视频和招聘宣传单,指出广东喜之郎有限公司要在我校招聘财务人员,必须完成相关任务,并在招聘要求中提出相关德才兼备的招聘要求。(德育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不仅是学校的要求,更是社会的要求)

【学生活动】(1)收看招聘视频,倾听招聘要求和招聘方式;(2)各小组跃跃欲试,积极性高。

【设计意图】引出广东喜之郎有限公司招聘项目,使学习内容项目化,激发学生兴趣。

【德育渗透】小组合作中渗透德育思想,在招聘视频中渗透社会需要德才兼备的会计人才的德育思想。

3.知识擂台,强化德育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在课前预习环节和课堂引入环节中都有意识地渗透德育思想,让学生走进德育并感知德育,在课中有必要了解和巩固课前所学和所感知的,并进行适当强化,在本教学环节中以小组竞赛形式借助多媒体抢答软件等信息化手段进行学生知识检测,并通过动画形式重现业务流程,巩固学生知识,为后续学习做铺垫,也进一步激活了学生的德育思想。

案例5:计划成本法下现购业务实训知识擂台

活动一: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诚实做账,每字下面一个题目,要求以小组用极域电子教室电子抢答功能进行抢答

【学生活动】(1)感受会计职业道德;(2)思考和抢答。

【设计意图】(1)检测学生课前学习效果;(2)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

【德育渗透】文字呈现会计职业道德,并在具体题目中体现德育思想。

4.分组合作,体验德育

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德育亦是如此,说教不如亲自体验。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以某一公司为例提供虚拟平台,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下以工作任务书为指导,以“会计、出纳、采购”等实务中会计岗位组成小组为单位,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自主探究,并且更多地通过合作完成。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能明白作为一名会计人员需要有合作意识,要有意识地去配合别人,也要有意识地让别人配合自己,在相互合作中完成会计工作,同时在实训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各个会计岗位之间的牵制,从而体验到诚实做账的重要性。

5.总结评价,升华德育

反馈评价是整个课中教学的终结环节,也是检验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重要手段,更是德育情操升华阶段。

案例6:计划成本法下现购业务实训反馈

【学生活动】谈体会

我学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我觉得会计人员在道德上应该……

【德育渗透】通过造句让学生谈体会,特别是谈德育上的体会。

6.作业复习,内化德育

课后复习是整个教学活动中继课前预习、课中学习之后的又一重要环节,也是德育情操内化的阶段。在课后复习环节中,传统教学以纸笔作业复习为主,作业缺乏信度和效度,而且只注重知识点的复习,而对于德育内化则鲜有涉猎。为此,笔者认为,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条件,学生不仅能进行纸笔作业复习,还能开展实践环节复习,在实践环节中融入企业如何加强内部控制等德育作业的布置,能将课堂所学德育内容更加有效地内化。

案例7:计划成本法下现购业务实训课后复习

【学生活动】利用QQ软件交流复习企业如何加强内部控制

【设计意图】学习成效反馈,让师生做到知己知彼。

【德育渗透】作业内容中渗透德育内容,促使学生内化德育情操。

三、实践反思

通过将德育内容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德育的育人功能出现了新气象:

1.德育的内涵扩大

将德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在以往做好社会人教育的基础上,融入做好一个职业人的内容,即让学生知道做好一个会计人应该具备哪些道德品质。

2.德育范围扩大

以往的德育只停留在单纯的班会课或者谈话课时间,这是一种小范围的德育,现将德育融入学科教学中,让学生处处感受德育的魅力,时时接受灵魂的洗礼,耳濡目染。

3.德育效果提高

将德育渗透到职业教育中,改变了以往德育教育生硬、僵化的教学模式,不是为了德育而进行德育,但又时时有德育,而且对于学生来说德育是一种自然养成过程,而非传统的被迫模式,更乐于接受。

德育是一场持久战,是学校教育永恒的主题,不要我们每个人倾尽一生来教育和被教育,对于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尤为如此,只有在方方面面渗透德育思想,我们的会计人才才能德才兼备,才能为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民族创造出不朽的丰碑。

参考文献:

[1]石芝.中职学校德育渗透的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4.

[2]吕秋红.中学艺体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3.

9.浅议中职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 篇九

摘 要:历史学科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它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情感教育素材,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情感教育氛围。

关键词:历史教学;德育;渗透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每位历史教师,不仅要传授历史知识,要注重对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更要注意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所以长期以来,人们对中学历史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已经做了大量的探讨和阐述,这是十分必要的。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实现德育的渗透?本人浅谈自己在中学历史教学活动中实现德育渗透的一些方法,主要从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个角度去谈。

一、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课堂教学是历史教学的基本形式,其德育渗透是通过教材、教法及教师的情感等因素实现的。

1.教材内容的直接感染

教师要留心,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教育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人教版教材八年级历史上册五?四运动中对爱国学生口号和宣传单的描写:“在得知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后,爱国学生为捍卫国家主权和尊严,愤然咬指学书。”“中国的领土可以被征服,但不可以被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被打倒,但不可以被侮辱。”这些内容可以直接感染青少年学生,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典型事例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直观的教学方法展现不同类型的情感素材,以达到情感上的升华

教师要不断地装备自己,除了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外,也应该与时俱进地学习和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的使用,可以把祖国的大好河山、英雄的人物、壮观的历史场面再现出来,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升华。例如,学习虎门销烟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收缴的鸦片,那种壮观的场景,让学生在看视频的时候内心就燃起爱国主义情感和对林则徐的敬佩之情。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善于总结教材的类型和内容,要细心挖掘教材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比如,在学习古代辉煌的科技成就的时候,可以再现古人的发明创造,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在学习了近代外国列强侵略中国的时候,可以再现外国列强在中国烧、杀、抢、掠等场景,更好地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愤恨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教师在情感上的熏陶

教师要具备良好的师德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师生之间的真诚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以便在情感教育的时候更容易激发学生,师生产生共鸣。教师在情感教育的时候也要注意自己情感上的投入,注意音调的抑扬顿挫和肢体语言的变化,例如,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时教材对黄海大战中邓世昌壮烈殉国场景的描述,教师在描述的时候要感情充沛,学生听后会深受感动,更容易激发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愤恨和对邓世昌的敬佩。

二、历史课外活动中的培养

开展不同类型的课外活动,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1.开展“历史知识”比赛,这是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方式

考查的知识点可以包括革命精神、英雄人物、爱国壮举、科学家和科技成果等内容,例如,出题列举我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技成果及注明领先大概多长时间,让学生答此类题目时能直接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这种比赛活动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也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让学生的思想潜移默化地受其影响,从而在自己的学习中产生强大的动力。

2.开展“历史知识专题讲座”,结合我国重要的节日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例如,每年9月18日这一天,教师可以准备与历史上日本侵华的九?一八事变相关的文字、图片、音乐和视频资料,组织学生开展专题讲座,让我们的青少年学生了解过去的历史真相,勿忘国耻;营造这种良好的德育氛围,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愤恨和树立好好学习,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让学生真正地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3.利用乡土“历史文物”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的历史文物,组织学生实地考察,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思想道德教育。例如,我县有西梁山烈士陵园,每年在清明节期间可以组织部分学生去烈士陵园参观、考察,之后要求学生写写自己的感受,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也能更直接地对学生进行革命献身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教育。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历史学科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它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情感教育素材,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情感教育氛围。所以作为一名历史老师,一定要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以及对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要更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努力,刻苦钻研,创造出更多有利于实现德育渗透的好方法。

10.浅议中职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 篇十

小学语文教材为我们实施德育提供了大量的内容,语文教材中的道德教育,包括有自然美和社会美两部分内容。自然美的主要特征是侧重于形式美,它以自然感性形象而直接引起人的美感。通过美的形象,美的生活,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如体现植物美的《我爱故乡的杨梅》。

社会美,就是社会生活美,它以光辉的形象,感人的事迹,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从而获的激荡人心的美感。这些形象是真善美和谐的统一,是社会生活的需要。在语文课上,就是在分析一个个美的形象过程中,使学生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净化心灵的。

小学语文课本是教学中师生双向交流的中介和凭借,也是蕴“理”、含“情”、示“行”的特殊的论据性材料和教学载体。不难发现全套教材具体包含的道德教育内容具有多样性、丰富性和广泛性,不仅丰富多彩、具体生动,而且几乎凝聚了人类高尚道德情感的方方面面。其中有热爱祖国的情感;;热爱人民的情感;热爱集体的情感关系的情感;努力学习,热爱科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情感;等等。那么怎么把这些精华变成学生自己的品质呢?

这就涉及到教师的价值引导与道德学习主体的自主建构之间的矛盾。语文教师就要把道德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处理成一幅美丽的画,一曲动听的歌,那么学生就会在欣赏中自主地接纳这幅画、这首歌及其内涵的价值。道德教育的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两个方面就可以在“欣赏”中得到统一。小学语文教学对于道德教育来说既有显性教育的特性,又有隐性教育的特性。小学语文的人文性为欣赏型德育奠定了可行性。因为只有学生自己欣赏的德育美才可能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所以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美本身就有了自身的优小学语文教学对于道德教育来说既有显性教育的特性,又有隐性教育的特性。小学语文的人文性为欣赏型德育奠定了可行性。因为只有学生自己欣赏的德育美才可能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所以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美本身就有了自身的优点。

11.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篇十一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9-069-01

德育渗透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艺术富有魅力的一个表征。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呢? 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努力:

一、在品味关键字词中渗透德育

作者想要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教师在教学中要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都离不开可以独立运用的极其活跃的最小的语言单位词汇。可见,词汇是文章思想灵魂的细胞,是文章实体的建筑材料。有的字词还起到了表现人物品质,概括文章中心的作用,是课文中的“闪光点”。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中,当司马迁遭遇飞来横祸后,悲愤交加,但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实现生命的价值,忍辱负重坚持撰写《史记》。教学这一重点内容时,我引导学生充分地开发文本资源,抓住“重于泰山”“轻于鸿毛”“一定要活”“尽力克制”“全部”“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工工整整”等,体会司马迁激烈的思想斗争和事业高于一切,荣辱置之度外的高尚品质。通过关键字词的品味,学生对司马迁的品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中受到了思想教育。

二、在赏析重点句子中渗透德育

句子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抓住与课文思想教育内容联系紧密的重点句进行赏析,对渗透德育是至关重要的。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中司马迁为什么能打消自绝轻生的念头?文章写到了他的想法:“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课文对这句话作了译解,关键在于司马迁对人生价值的理解:有生之年,干一番事业,就比泰山重,有价值;如果为一己私利奔忙,或者庸庸碌碌,无所作为,甚至像自己原先的念头那样,把个人的耻辱,痛苦看得高于一切,不惜轻生,那就比鸿毛还轻,毫无价值可言了。一经启发,学生不仅理解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而且受到了强烈的感染,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

三、在质疑求异中渗透德育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有意设疑,学生质疑,启发解疑的过程中突破难点,引导学生在自觉、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受到思想教育。如《水》一文,结束时我请学生设想:如果地球上没有水,结果会怎么样?学生议论纷纷,通过一番议论,自然会认识到水的重要性,从而主动投入到节约用水的行列中来,不是比教师的说教更生动、更透彻吗?

四、在气氛渲染中渗透德育

运用图画、图表、电影、多媒体等等方式,创设渲染气氛使学生进入文章所描述的情境,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相融合,从而得到思想品德教育。如《寻隐者不遇》一文,在“想意境,悟诗情”这教学环节之中,我一边吟诵诗句,一边放缓慢的音乐《高山流水》,让学生闭上眼睛伏在桌上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这样容易使学生入情入境,激起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五、在语言感染中渗透德育

成功的语文教学总是以情动人,以教材的艺术魅力感染人。因此,教师可利用教材中所提供的德育因素,凭借课堂的舞台,通过声情并茂的讲述或谈话,让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使认识和情感得到升华。如《大江保卫战》一文,通过下列谈话使学生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你们曾因不小心被刺儿或小钉子扎过吗?请说说当时的感受。黄晓文的脚底是被一根铁钉扎进去的,而且扎得很深,可以想像其疼痛程度,是多么令人难以忍受!黄晓文又是怎样表现的呢?黄晓文的形象刻画得如此成功,是与作者准确地运用了一系列连贯的动词是分不开的。比如,可以将“扯”,换用成“撕”“拉”等字吗?”通过这样的谈话,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到了当时的境地,体会到黄晓文钢铁般坚强的意志,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

六、在指导朗读中渗透德育

指导学生成功朗读课文,可以再造文章所描述的艺术形象,使学生、教师和作者的感情交融一体,让学生入情悟理,从情感转向理念,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只拣儿童多处行》是一篇向学生进行德育的好文章。教学中,我采用了以读促悟的方法。其中默读环节中的再读谈感受,是在原有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掘进了一层,特别是对“冰心奶奶的心里有儿童,笔下有儿童”的认识已经越过了文章的浅表,进入了文心。由课文获得对自我,对人生的感悟。这样做既理解了课文的中心,又受到了强烈的感染,很好地把德育落到了实处。

语文教学德育渗透之法教师要饱含作者的思想感情去讲解、渲染和分析作品中的德育因素,通过感情传达到学生内心,引起学生的共鸣。作为语文教师,若想成功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其素质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要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不断的丰富自己,让语文课成为培养“大写的人”的阳光地带。

参考文献

[1]禹春芳.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几点体会[J]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

[2]钟升辉.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12.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研究 篇十二

一、从教材中提取德育因素

语文教学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也是实施德育的主要途径。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 同时也注重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对学生进行思想观念、 道德品质教育。 语文教材中德育因素有很多, 从德育的培养目标出发, 教师要对教材中的这些因素进行挖掘与分析。 同时, 为了实现德育目标, 教师还要认真钻研教材, 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使语文的教育性得到充分发挥。 例如, 课文《 长城》《 狼牙山五壮士》 是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与自豪感, 这些课文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这种高尚品德。 通过教学, 能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强烈的爱国热情, 鼓励自己自强不息。 再如, 《 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 德育的因素非常明显, 文章体现了一种集体主义教育, 主要培养学生的遵守纪律精神, 学会团结协作, 有整体意识。 通过学习不仅让学生形成一种爱国思想, 也会在生活中热爱自己的集体, 学会热爱自己的学校、自己的家庭, 相互帮助, 关心集体。 又如, 学习古诗《 锄禾》 时, 向学生进行劳动教育, 让学生明白劳动创造了一切, 劳动最光荣, 从而形成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同时, 学生自己也要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 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劳动活动, 注意班级的卫生, 在家里帮助父母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另外, 《 为人民服务》 一文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是让学生从小有自己的远大理想, 形成共产主义理想和先人后己的奉献精神与高尚品质。 小学语文教材中这样的课文非常丰富, 如《 登山》《 温暖》《 补丁》 等。 只要我们用心钻研, 用一种发现的眼光教学, 那么课本中的德育因素就会处处可见。 教师充分利用这种优势, 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会有非常大的帮助。

二、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在学校中, 课堂是进行德育课的主阵地, 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 与语文学科充分结合, 把教材的兴趣点摆出来, 利用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内容, 抓好德育的最佳结合点。 教师运用恰当的语言, 把内容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 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 能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 使学生在所设计的课堂情境中表现出较高的参与热情。 这样, 学生的情感才能被激发出来, 学习效果自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 在教学《 丰碑》 时, 可在分析课文的每段大意时, 将其与全文的主题思想结合起来, 帮助学生理解。 文中说军需处长为了全体战士, 他竟饿死在雪地……讲到此处, 我的眼睛湿润了, 声音哽噎了, 学生也情不自禁的热泪盈眶, 他们仿佛看到了军需处长高大的形象, 对他充满了崇敬。 由于课堂氛围设计得好, 这种情境给了学生深深的触动。 我接着说:“ 同学们, 军需处长这样伟大的人民战士为了别人的生存不惜牺牲自己, 这样的人难道不值得我们敬佩吗? 他所体现的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尚品德, 这样的品德都值得我们每位学生学习吗? ”由此文的学习可见, 教师的情境设置是多么重要。 要让学生进入情境, 那么, 首先要入情, 这样才能让课堂品德教育更真实, 才能营造出一种浓厚的德育的课堂氛围。

三、利用生活实际进行德育

学生的品德行为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生活, 因此, 德育的渗透也离不开社会生活实际。 通过品德教育, 能让学生对社会有一个更充分的认识, 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比如, 我们社会还存在着一些不良现象, 有的人道德观念不强、 思想品质低下, 他们看中的只是钱, 没有友情可言;只看钱, 没有道义;做起事来斤斤计较, 与其他人不友好。 这些不良现象给学生造成了不良影响。 此时, 教师要正面引导学生, 运用说服教育的方法, 用语文课本中的先进人物对学生进行教育, 用他们的先进事迹去感染学生, 让他们学会生存的同时学会做人。 这样, 能让学生明白, 社会上有一些不良现象, 要学会辨别, 学会抵制, 坚定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加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不断进步, 使自己更加成熟起来。

四、结束语

总之,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具有很大的优势, 也是我们教育教学中所要完成的任务之一。 语文知识不可少, 品德教育更不可少。 品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通过学习,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形成坚强的意志与强烈的爱国热情, 能使学生更加热情祖国, 为自己的祖国强大而努力学习, 从而成长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摘要:通过从教材中提取德育因素、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利用生活实际进行德育三方面进行研究, 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在课堂上创造良好的情境, 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从而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关键词:语文,情境,品德,生活

参考文献

[1]徐冬梅.构建基于儿童的独立学科体系——从小学语文教材说起[J].人民教育, 2010 (06) .

[2]都达古拉.论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10 (03) .

13.浅谈物理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篇十三

在现代教学中,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基础学科的物理学科如何面对新世纪的挑战落实素质教育精神这是摆在我们物理教师面前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怎样在物理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课题。而情感教育包括道德教育、理智教育、美育的教育。现在就物理教育中怎样进行美育教育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主要是艺术美、科学美、创造美。

它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板书设计、教学的肢体语言、实验探究的成功,它把理论和实际组成了一个完美和谐的统一,可以说,在物理教学中无处不存在美感,在教学中无处不与学生存在情感交流,艺术的升华。

二、教师应重视物理教学中的德育问题。

不少人认为物理是机械的,一个钉子一个眼的学科,把它往往与简单的机械、枯燥的电子元件联系在一起,而有的教师对所教的专业没有一点美的感受。因此,教师要重视物理教学中的审美问题,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当我们被教学美所陶醉,学生被教学美所感染,这样物理知识和物理美就融为一体,教学效果也就达到最佳境界,物理教学也就有了生命的活力。

三、物理教学中注意对德育的渗透

1、利用文学艺术去渗透德育

诗意的思维是科学认识世界的方法之一,带着美的观念去研究科学这,就能得到更加美妙的科学结论。比如,在讲《简单机械》时,如果用“坐地日行八万里”来提问,再引导分析作答,又顺势分析李白的诗句《朝发白帝城》,这样进一步明确运动对象与参照物的关系。对《平面镜》一课的处理,先来一个“镜中花、水中月”,再来一段“天上一个月亮,水中一个月亮,哪个更圆?哪个更亮?”的歌词,说明像物等大、等距,虚像,从而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在讲“力的图示时”可以编成顺口溜“一画点,二画线,再画标度等分线,箭头标方向,箭尖表力完”在教学中,教师尽力和饱满的热情、幽默的语言,认真的实验探索,不断地激励学生以高昂的情绪学习。

2、利用奇妙的比喻渗透德育

如“摩擦起电的原因”学习,如果就平铺直叙地说谁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强和弱,然后得失电子显电性,学生基本会一团雾水。

如果把原子核束缚电子能力强的比成牛高马大的人拿着很少的苹果,而把束缚电子能力弱比成弱不禁风的人拿着很多的苹果,两人碰在一起会出现抢苹果的现象,相当于得失电子的现象。又如在讲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把导体比喻作一条街道,把街道上的人比作自由电荷,过往行人碰撞的机会越小,电阻就越小,使学生对横截面积越大,电阻越小理解深刻。当街道越长,过往行人碰撞机会越多,即长度越长,电阻越大,把凹凸不平的街和宽敞平坦的大街比作导体的材料的不同,电阻同样不一样,这样的比喻使学生更感受美的享受,同时也使学生记忆深刻。

3、利用物理学史渗透德育

物理学史上充满了许多动人的故事,经常引用,就能激发学生热爱、尊重、献身科学的信心和决心。例如在讲运动的绝对性时,介绍伽利略被教会用刑威胁时,他说“我死了,地球照样在转动”,这名言 深深地烙在学生的心中,因为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悲剧能激发学生的一种正义感。又如,我们在给学生讲电学时,可以从安培、欧姆、伏特、法拉第等科学家对规律的发现,如何负出艰辛的努力,这样通过教师的语言感染,同学们真正品偿研究科学的快感,使学生的思想升华到与科学家同样的地位上。

四、学科德育渗透要注意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

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情绪情感、求知需要、毅力恒心、自信心、甚至性格,或多或少受到学习方式方法的影响。在一定的学习方法指导下培养、形成的,而好奇心、求知动机、进取性格、丰富的情感、创新的意向、良好的自我概念和较高的自信心等,都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因素,是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训练,“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润物细无声”,并持之以恒。

14.浅议中职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 篇十四

——吴云燕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是重要的组成部份,它直接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切实有效地实施德育,值得我们体育教师深入探讨?本文是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的心得体会,探讨成功经验,为小学体育教学中提高德育效果提供参考。

德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它在学校教育中起着人才定向的作用,是其重要组成部份。体育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三项基本任务之一”。为此,体育教学同样肩负着德育的重任,它对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现代化建设合格人材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但是,由于长期以来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影响,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往往会被忽视。其表现为:在认识上,重视增强体质和对基本技术、技能的学习,而轻视思想品德的教育;在实施教育上,缺乏启发诱导、耐心说服,有的因操之过急而使用简单粗暴手段,或是姑息迁就,放任自流,这就容易导致教学任务的片面完成,影响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若想更好地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小学体育教学中,就要研究小学体育中思想品德教育的特点,探寻教育的方法与途径。那么,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渗透呢?下面是本人的几点粗浅见解,望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紧抓课堂常规,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马卡连柯认为:“制度越明确,就越能形成内部的动力定型,这是形成技巧与行为习惯的基础”。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时期的思想表现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严格的要求与措施,并有步骤、有重点地把课堂常规的内容与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守纪律的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为学生的行为准绳。如:按指定地点准时集合上课,不得随意缺席或擅自离队;分组做练习时,必须按规定排好队等。这样就使学生明确了行为是非的界限,逐步形成遵守纪律、团结同学、热爱集体等良好思想。

二、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坚持正面教育为主,表扬与批评相结合

小学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应以进行正面教育为主,这是由儿童爱听表扬的心理特点决定的,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表现好的学生并及时表扬,使大家在身边找到具体的学习榜样。对于学生中出现的不良现象,教师应以帮助、爱护为出发点,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及不同性质的问题而采用灵活的批评方式,帮助学生找出原因,提出改进的方法,使学生乐于接受,心服口服。在实际工作中应注意做到下面几点:

1、对优生不要偏爱,有缺点便要指出;

2、对表现不好的学生要指出其缺点,但也不应忽略对其优点的表扬;

3、对学生的批评要适当,不侮辱人格、讽刺挖苦,不体罚或变相体罚;

4、教育中要“允许”学生反复犯错误,教育要有耐心。

三、紧抓教材特点,有目的地进行德育渗透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较多的教材具有鲜明的教育意义,如:通过耐力、力量等身体素质的训练,可以锻炼刻苦耐劳、不畏艰辛的意志;各种跳跃练习可以培养学生奋勇高攀、超越自我的拼搏精神;各种集体配合的比赛可以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培养其集体主义精神。所以,只要教师能有意识地挖掘体育中的思想品德教育题材,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就能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协调发展。例如:在讲授跨越式跳高这一教材时,可将其赋上军事色彩:把跳高模拟成战场上跨越铁丝网;将复习内容中的掷垒球模拟成“手榴弹”投准,并创设了草地匍匐等军事训练的组合动作及设计接力游戏——《爆破敢死队》等,使整节课贯穿鲜明的爱军、爱国主义教育,这既可培养学生如解放军叔叔般英勇顽强、艰苦拼搏的精神,又可避免大纲内容的单调乏味,使学生身心得到协调发展。

四、利用课的组织和教法措施实施德育渗透

教师在实施课的组织和教法措施时,如果能有意识地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其中,就能既有利于提高课的教学质量,又能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如:进行课前的动员和课后的总结能提高学生学习目的性的认识,使其及时评定课内各方面情况;进行队列队形的调动能训练学生一切行动听指挥的组织纪律性,整齐划一的操练动作更能陶冶学生美感;一些教材在教法上可采用游戏或竞赛形式进行,进而培养学生团结友爱、协作进取的精神;对某些教材在准备、放松活动或练习时要求学生相互保护、帮助,能促进学生之间热心帮助、互相关心的互助精神,也培养了他们的责任心。

五、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体育课的全过程

体育课是多因素、多层次、多变化的复杂教学过程,要想在有限的40分钟课堂内收到好的德育效果,就必须把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协调发展。

1、队列队形操练和热身操:通过让学生在严格执行口令完成动作的过程中,体会到纪律的严明,培养他们一切行动听指挥的严密组织纪律性。

2、主要教材如:山羊——分腿腾越的教学,可以通过表扬大胆完成动作的同学,来帮助胆怯的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使其更勇敢、更果断,增强学习的进取心和自信心;同时可以通过表扬练习中互相保护、帮助的同学,培养学生的互相关心、团结友爱精神;此外,还可从中渗透安全知识教育。

3、分小组练习:通过以小组长或值日生轮流负责组织练习,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和形成自我锻炼的好习惯。

4、教学比赛:通过如“比比哪组完成动作好的人数多”或小组接力比赛等竞赛,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拼搏的竞争意识,并可由此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5、课的小结:通过教师肯定学生成绩、表扬好人好事、提出本节课的不足和努力方向等,培养学生学习先进和自我评价的习惯。

6、收放器材:通过启发学生主动收放器材和讲述器材的保养方法等来对学生进行爱劳动和爱护公物的教育。

六、配合学校德育工作计划,长期进行有阶段性和针对性的思想品德渗透教育 首先,要制订全面的德育工作计划,每月确定一个教育重点。如:三月份——爱护公物、助人为乐;四月份——勇敢顽强;五月份 ——关心热爱集体;六月份——团结友爱;九月份——课堂纪律常规;十月份——爱党爱国;十一月份——艰苦奋斗;十二月份——克服困难、刻苦锻炼。其次,要针对各班学生的不同思想状况,确定该班的教育重点。如:针对组织纪律性好,但体育活动积极性低、怕辛苦的班应在培养体育锻炼兴趣、吃苦耐劳精神等专题教育方面有所侧重。

七、发挥教师的榜样表率作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15.初中语文教育中德育渗透浅析 篇十五

一、德育教育与初中语文教育的关联

初中阶段正是个人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如何能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对社会有积极的认识,德育教育对其有重要作用。然而,要想培养学生拥有积极的审美标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一个漫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老师要学会利用语文课堂上的有限时间, 加强德育教育。

语文教育与德育教育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综合体,他们相互引导、相互作用。每一个都无法独立存在,需要相辅相成。在语文课文中, 大部分的作品都是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人物的道德观和生活哲理等等。每一篇作品都有它的灵魂,站在作者的角度,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和振奋人心的民族情感。语文作为德育教育的载体,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了解自己,认知世界、培养自身文学修养和道德修养。

二、加强初中语文教育中德育渗透的意义

初中语文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阶段,是未来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走向社会的风向标。初中语文课本上有丰富的人文文章,无论是诗歌、古文、散文都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只要老师做到正确的引导,学生用心的品读内容,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就可以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

将德育渗透到初中语文教育中,可以让广大学生拥有“真善美”的高贵品质,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做到真诚对待他人、关爱同学、与同学互帮互助、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现在的年轻人最缺少的就是真诚,大部分的初中生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养尊处优已成为一种习惯,长期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狭隘的生活理念,对家人、朋友都缺乏真诚。而通过语文学习中德育的熏陶,学生不仅学会如何运用语文知识,也懂得了和他人的相处之道,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工作实质上就是道德素质教育,使学生拥有一颗善良的心、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通过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在丰富的文章内容中培养自立自强、勇往直前、不怕困难的高尚品质,树立健康的审美意识, 善于发现身边的美好事物。语文与德育的完美结合,让学生在文学知识层面和道德素养方面达到双赢的效果。

三、初中语文教育中德育渗透的应用状况

语文课堂是开展德育教育的平台,但在课堂上不能喧宾夺主, 语文课堂的主要任务还是初中语文知识的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渗透德育知识,讲究的是一种感染力,而不是讲给学生听。在德育教育的渗透中要讲究方式方法。

( 一 ) 语文教师要认真分析德育教育的目标

在新课改的影响下,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也有所变化。老师在开课前一定要认真的研读有关德育方面的要求,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加强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逐渐转变老师和学生的思想观念。结合语文的教学内容,研究德育渗透的方法,认清德育渗透在初中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对学生影响的长远性。让学生通过初中三年的语文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

(二)语文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和思想上的研究

在语文教育中要想把德育内容真正的渗透其中,就要求老师必须把握好教学方向,不要只把学生当作教学对象,而是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其中。如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德育的重要性,作为教育掌舵者的语文老师,就该认真研究学生心理和思想上的变化,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教学方案。只有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才会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德育教育,使其产生共鸣,积极主动的改变自身的缺点,逐渐成为一个合格的好学生。

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并运用到写作中

老师在语文教育中,要学会引导学生体验文章的审美因素,感受作品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引起学生与作者精神上的共鸣,并将这种审美能力运用到平时的写作中,学会在自己的文章中选取合适的材料,体现文学的美。老师在对写作的方向上也要注重德育的渗透, 加强对学生选材、定题等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道德素质。

五、结束语

初中教育是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德育工作不容忽视,将德育与初中语文教育结合是必然趋势。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使学生在老师的教学中感受德育的魅力,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同时加强自己的文化素养。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综合素养较高的人更容易受到青睐。而初中语文是一门将人文与审美相结合的学科,对学生的素质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初中阶段是学生自我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而语文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提高综合能力的关键因素。在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中包含了很多丰富的德育内容,德育对于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所以,将初中语文教育与德育相结合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

上一篇:八年级思想品德自尊自信教学反思下一篇:2024湖南公务员面试真题作答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