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 病句 新人教版(精选4篇)
1.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 病句 新人教版 篇一
五年级语文课文知识点
课文主题:
作者热情讴歌中国少年创建“少年中国”的英雄姿态和“少年中国”的光辉未来,鼓励人们发愤图强,肩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表达了殷切期望祖国繁荣富强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课内问题:
1、课文用哪些事物来赞美少年中国?
答:初升的太阳,奔腾的黄河,腾跃的蛟龙,啸鸣的乳虎,展翅试飞的鹰隼,珍奇的花蕾,刚磨好的宝剑。
2、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有什么联系?
答:少年中国就像中国少年一样,生机勃勃,充满活力,正处于蓬勃发展之中,拥有光辉的未来;中国少年也如同发展的少年中国,敢想敢做,前途无限。少年中国只有在中国少年的带领下,才能明智、富足、强盛、独立、自由、进步。
生字组词:
泻:倾泻 腹泻 流泻 一泻千里 上吐下泄
潜:潜泳 潜藏 潜逃 潜水 潜移默化
试:试验 试用 考试 测试 试题 口试
胎:胎生 胚胎 怀胎 胎记 内胎 轮胎
皇:堂皇 皇帝 皇宫 皇室 皇皇巨著
履:履行 履历 衣履 如履薄冰 削足适履
疆:边疆 疆界 疆土 疆场 万寿无疆
多音字:
爪:zhǎo爪牙 zhuǎ爪子
奇:qi奇怪 jī奇数
形近字:
潜(潜伏) 替(代替)
试(试验) 诚(真诚)
胎(胚胎) 抬(抬走)
译文;
少年聪明我国家就聪明,少年富裕我国家就富裕,少年强大我国家就强大,少年独立我国家就独立,少年自由我国家就自由,少年进步我国家就进步,少年胜过欧洲,我国家就胜过欧洲,少年称雄于世界,我国家就称雄于世界。红日刚刚升起,道路充满霞光;黄河从地下冒出来,汹涌奔泻浩浩荡荡;潜龙从深渊中腾跃而起,它的鳞爪舞动飞扬;小老虎在山谷吼叫,所有的野兽都害怕惊慌,雄鹰隼鸟振翅欲飞,风和尘土高卷飞扬;奇花刚开始孕起蓓蕾,灿烂明丽茂盛茁壮;干将剑新磨,闪射出光芒。头顶着苍天,脚踏着大地,从纵的时间看有悠久的历史,从横的空间看有辽阔的疆域。前途象海一般宽广,未来的日子无限远长。美丽啊我的少年中国,将与天地共存不老!雄壮啊我的中国少年,将与祖国万寿无疆!
五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
一、生字组词:
毁:毁灭 毁坏 销毁 坠毁 烧毁 诋毁
估:估计 估测 低估 估算 估量 评估
拱:拱卫 拱桥 拱门 拱手 众星拱月
辉:光辉 辉映 星月交辉 金碧辉煌
煌:辉煌
殿:宫殿 殿堂 大殿 桂殿兰宫
陵:丘陵 陵墓 陵园 陵寝 中山陵
览:阅览 游览 浏览 展览 博览群书
境:环境 境界 国境 边境 身临其境
宏:宏伟 宏大 宏观 大展宏图 宽宏大量
唐:唐朝 唐装 荒唐 唐突 颓唐不安
闯:闯进 闯练 闯祸 闯荡 闯关东 闯江湖
统:统一 统领 统率 统治 传统 血统
销:销毁 报销 销售 花销 销声匿迹
奉:奉命 奉献 信奉 奉行 奉公守法
二、多音字:
量:liáng称量 liàng量体裁衣
还:hái还有 huán归还
三、形近字:
拱(拱手) 供(提供)
境(环境) 镜(镜子)
销(报销) 消(消失)
四、词语解释:
不可估量:本文中指圆明园的毁灭损失巨大,无法计算。估量:估计。
举世闻名:世上的人都知道他的名字。形容名声很大。
众星拱月:比喻许多人簇拥着一个人,或许多个体拥戴一个核心。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等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玲珑剔透:形容器物精致,孔穴明晰,结构奇巧(多指镂空的工艺品和供玩赏的太湖石等)。
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
诗情画意:诗画一般的美好意境。
流连: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去。
宏伟:(规模、计划等)宏大雄伟。
奇珍异宝:奇异难得的珍宝。
笼罩: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
瑰宝:特别珍贵的东西。
精华:(事物)最重要、的部分。
灰烬:物品燃烧后的灰和烧剩下的东西。
五年级语文阅读理解技巧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从结构上来说:落笔点题,点名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
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在结构上是承上启下、过渡作用。
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总结全文,点名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
..一般作者的感情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看出来,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首先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语言、动作、心里、肖像、细节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描写的作用: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
抒情的作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中心。
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自然界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兴趣。
2.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知识点 篇二
从古至今,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是从学习语文入门,开始“学习”的。语文是其它所有学科的基础,数、理、化、史、地、哲等各门学科都离不开对文字的理解。因此同学们必须要打牢语文基础,语文方面的基础知识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学好语文不能靠临时突击,要靠平时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多积累,多归纳,才能做到“厚积薄发”。文学基础知识非常广泛,有语音、文字、词语、句子、 篇章、标点符号、修辞手法、文学常识、古代文学常识、作家作品、诗词鉴赏、语法应用等,这些知识都要做到分别掌握,方法是多读、多写、多摘录、多归纳。
要讲究学习效果。
主要是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和采取正确的学习方法,明确学习的目的,制定学习计划。端正学习态度,在学习语文这门学科中是极为重要的,平时多请教老师,多与同学讨论,多进行探究,都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同学们还要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多研究别人的学习经验,探索出适合自己风格的学习方法。特别要重视语感培养、知识的归纳和累积知识之间的联系等等。
要重视总结相关的学习要点,浓缩知识的精华。
例如:
1.记叙文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
2.说明文的要素:对象及特征、说明顺序、方法、语言和观点的连接。
3.议论文的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4.文章的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5.修辞的方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对比等。
6.人物描写的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
7.词的分类: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代词。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8.短语分类: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动补短语、主谓短语等。
3.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 病句 新人教版 篇三
第一章从中国看世界
第一节疆域
1、从东、西半球看,我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我国位于(北半球)。
2、从纬度位置看,我国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南部部分地区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3、从海陆位置看,我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的西岸,海陆兼备。
4、我国领土最南端为海南省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县北端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最西端在**维吾尔**的(帕米尔高原)上,最东端位于黑龙江省(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汇合处。
5、我国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6、陆上国界线长达(2.2万)多千米,与(14)个国家相邻。
7、我国大陆濒临海洋,从北到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台湾岛东岸直接濒临(太平洋)。
8、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近海分布着(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南海诸岛)等众多岛屿。我国与(6)个国家隔海相望。此外,我国与(朝鲜)、(越南)既陆上相邻,又隔海相望。
9、我国有(2)个内海(渤海)、(琼州海峡)。
10、我国行政区划分为(省)、(县)、(乡)三级。
11、我国有(23)个省、(5)个**、(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共计(34)个省级行政区域。
第二节人口
1、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是(中国)。2、2、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人口数为(13.40亿)。
3、我国的基本国策是(计划生育)。
4、我国人口分布特点是(东多西少)。5、2010年,我国平均人口密度为(143人∕平方千米),约为世界平均人口密度(47人∕平方千米)的(3)倍多,是世界人口密度(较大)的国家之一。
6、我国人口密度的分界线(黑河——腾冲)。
第三节民族
1、我国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2%)。其他(55)个民族人口较少,成为(少数民族)。(壮族)人口最多,超过1600万人。
2、(汉语)是我国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3、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4、我国(汉族)人口遍布全国各地,少数民族人口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地形和地势
1、我国地形的特点(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2、纵横交错的山脉就像大地隆起的脊梁,构成我国地形的(骨架)。
3、从图上可以看出,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
4、我国地势的特点(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5、我国陆地的最低点(艾丁湖)。
6、我国陆地海拔最高地方是(珠穆朗玛峰),它位于我国和(尼泊尔)交界处,海拔(8844.43米),为世界第一高峰。
第二节气候
1、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
2、我国大部分地区1月平均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降低,1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漠河和海口的1月平均气温相差约(50 ℃)。
3、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我国大部分地区7月平均气温在(20 ℃)以上。
4、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黑龙江漠河县的北极村),最热的地方(**的吐鲁番)。
5、根据气温的南北差异,并结合农业生产实际,从北到南,可以将我国划分为5个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另外,还有一个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青藏高原)区。
6、从总体上看,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很不均匀。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7、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是(火烧寮)、我国降水最少的地方是(托克逊)。
8、一个地区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反映该地气候的(干湿状况)。
9、年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气候(湿润);年降水量小于蒸发量,气候(干旱)。
10、根据气候的干湿状况,可以将我国划分为(湿润)、(半湿润)、(干旱)、和(半干旱)四类地区。
11、我国东南部以(湿润)、(半湿润)为主,西北部以(干旱)、(半干旱)区为主。
12、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气候复杂多样)和(季风气候显著)两个主要特征。
13、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等。14、我国东部地区为世界上典型的(季风气候)区,由北向南分布着(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气候,季风气候的类型齐全。
15、我国西北部分布着(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地区分布着独特的(高原山地)气候。
第三节河流
1、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大多数河流自(西)向(东)流,最后注入(太平洋)。
2、在**北部,(额尔齐斯河)向北流入(北冰洋)。这些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称为(外流河)。
3、最终未能流入海洋的河流,称为(内流河)。
4、河流在水量、水位、流量、流速、汛期与枯水期、含沙量、结冰期等方面的特征,统称为河流的(水文特征)。
5、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河(京杭运河),全长(1800)千米。
6、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是我国长度(最长)的河流。也是我国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还是我国(水量)最大的河流。
7、长江是我国巨大的(水能宝库)。长江的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人们还把长江称为(黄金水道)。
8、重点治理了滩多流急的(川江)和“九曲回肠”的(荆江)。
9、治理长江的关键是(防洪)。
10、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流入(渤海)。黄河是我国的(第二)长河。黄河干流像一个巨大的(“几”)字。
11、黄河(含沙)量大,部分河段初春或初冬时节往往形成(凌汛)。
12、在上游干旱的宁夏、内蒙古境内,黄河塑造了(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
13、黄河河床逐渐抬高,人们被迫不断加高堤坎,黄河成为(地上河)。
14、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河上游地区(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在中游黄土高原地区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在下游(加固黄河大堤)。
15、黄河上、中、下游分界线(河口)、(桃花峪)。
16、长江上、中、下游分界线(宜昌)、(湖口)。
第四节自然灾害
1、自然环境经常发生异常变化,其中有些会造成资源破坏、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等危害,这样的异常变化叫做(自然灾害)。
2、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等。
3、气象灾害主要有(干旱)、(洪涝)、(台风)、(寒潮)等灾害。
4、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5、(山区)发生地质灾害的频率较高。
6、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广。
7、台风灾害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8、干旱灾害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
9、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
10、滑坡和泥石流灾害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区,以西南地区最为集中)。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1、自然界中对人类活动有价值的土地、阳光、矿产、森林、水和水能等,称为(自然资源)。
2、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3、土地、阳光、森林、水和水能等,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可以循环使用,称为(可再生资源)。
4、煤炭、石油、铁矿等,形成、再生过程非常缓慢,相对于人类历史而言,几乎不可再生,用一点就少一点,称为(非可再生资源)。
5、我国自然资源的特征(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第二节土地资源
1、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是(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
2、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分布很(不均衡)。
3、我国耕地和林地的90﹪以上,集中分布在东部(湿润)、(半湿润)区,这里是我国农、林、渔业的主要分布区,土地利用程度很高。其中,南方耕地以(水田)为主,北方耕地以(旱地)为主。(林地)则主要分布在山区。
4、(草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干旱、半干旱区,主要用于牧业。
5、土地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
6、(土地)是立国之本。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尤为重要。
7、我国把(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并采取了各种措施加以落实。
第三节水资源
1、通常把地球上的淡水资源称为(水资源)。
2、从时间分配看,(夏秋)季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丰沛。
3、解决水资源季节变化大的措施之一是(兴建水库)。
4、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有效办法之一是(跨流域调水)。
5、解决我国缺水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是(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6、我国的(节水标志)由水滴、人手和地球变形而成。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一节交通运输
1、人们把(交通运输)形象地比喻为“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2、现代交通运输方式主要有(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
3、我国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之一是(铁路运输)运输。
4、我国主要铁路干线可以分为(南北)干线和(东西)干线两大组。
5、东西铁路干线主要有三条(京包---包兰线)、(陇海----兰新线)、(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
6、南北铁路干线主要有五条(京沪线)、(京九线)、(京广线)、(北同蒲-----太焦---焦柳线)、(宝成-----成昆线)。
7、青藏线东起(西宁),西至(拉萨)。
第四章第二节农业
1、(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2、农业的劳动对象是(生物),获得的劳动产品也是(生物本身)。
3、农业主要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
4、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只有农业实现了现代化,才能说中国实现现代化。
5、我国四大牧区(青海牧区)、(西藏牧区)、(内蒙古牧区)、(**牧区)。
6、林业集中分布在(东北)和(西南)的天然林区,以及(东南部)的人工林区。
7、我国东部以(种植业)为主的地区,农业的南北差异明显。以(秦岭—淮河)为界,该线以北地区耕地多为(旱地),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以南地区耕地为(水田),主要种植(水稻)等。
8、走科技强农之路(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9、这里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发展林业可以保持水土,这叫(宜林则林)。
10、这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利于耕作,这叫(宜粮则粮)。
11、这里牧草生长良好,适宜发展畜牧业,这叫(宜牧则牧)。
12、这里河湖较多,适宜发展渔业,这叫(宜渔则渔)。
第三节工业
1、工业也是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
2、(工业生产)包括开采自然资源以及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和再加工。
3、现代工业为社会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工具盒设备、原材料和动力等生产必需的(物质条件)。
4、目前,我国工业(门类齐全,基础雄厚,规模庞大)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5、21世纪以来,我国加强工业研发,鼓励加强工业研发,鼓励技术创新,努力打造国产品牌,正在向(制造业)强国迈进。
6、我国的四大工业区(京津唐)、(沪宁杭)、(辽中南)、(珠江三角洲)工业区。7、2010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为2000年的(7倍)多。
8、我国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多依附于(大中)城市。东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远高于中、西部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成为高新技术产业聚集的地区。
9、我国的硅谷是(中关村)。光谷是湖北武汉
4.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 病句 新人教版 篇四
9.1、压强:
㈠压力
1、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压力。
2、方向:垂直于受力面
3、作用点:作用在受力面上
4、大小:只有当物体在水平面时自然静止时,物体对水平支持面的压力才与物体受至的重力在数值上相等,有:F=G=mg但压力并不是重力
㈡压强
1、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2、物理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2、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3、公式:P=F/S4、单位:帕斯卡(pa)1pa = 1N/m
意义:表示物体(地面、桌面等)在每平方米的受力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牛顿。
5、增大压强的方法:1)增大压力举例:用力切菜易切断
2)减小受力面积举例:磨刀不误砍柴功
6、减小压强的方法: 1)减小压力举例:车辆行驶要限载
2)增大受力面积举例:铁轨铺在路枕上
9.2、液体压强
1、产生原因:液体受到重力作用,对支持它的容器底部有压强;
液体具有流动性,对容器侧壁有压强。
2、液体压强的特点:
1)液体对容器的底部和侧壁有压强, 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各个方向的压强随着深度增加而增大;
3)在同一深度,各个方向的压强是相等;
4)在同一深度,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液体密度越大, 压强越大。
3、液体压强的公式:P=ρgh
注意: 液体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液体的深度有关, 而与液体的体积、质量无关。与浸入液体中物体的密2
度无关(深度不是高度)
当固体的形状是柱体时,压强也可以用此公式进行推算
计算液体对容器的压力时,必须先由公式P=ρgh算出压强,再由公式 P=F/S,得到压力 F=PS。
4、连通器: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
特点:连通器里的液体不流动时, 各容器中的液面总保持相平, 即各容器的液体深度总是相等。应用举例: 船闸、茶壶、锅炉的水位计。
9.3、大气压强
1、大气对浸在其中的物体产生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
2、产生原因:气体受到重力,且有流动性,故能向各个方向对浸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
3、著名的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其它证明大气压存在的现象:吸盘挂衣钩能紧贴在墙上、利用吸管吸饮料。
4、首次准确测出大气压值的实验:托里拆利实验
一标准大气压等于76c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即P0=1.013×105Pa,在粗略计算时,标准大气压可以取10帕斯卡,约支持10m高的水柱。
5、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在海拔3000米内,每升高10m,大气压就减小100Pa;大气压还受气候的影
响。
6、气压计和种类:水银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无液气压计)
7、大气压的应用实例:抽水机抽水、用吸管吸饮料、注射器吸药液。
8、液体的沸点随液体表面的气压增大而增大。(应用:高压锅)
9.4、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物理学中把具有流动性的液体和气体统称为流体。
2.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3.应用:
1)乘客候车要站在安全线外;
2)飞机机翼做成流线型,上表面空气流动的速度比下表面快,因而上表面压强小,下表面压强大,在机翼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 病句 新人教版】推荐阅读:
2024高考语文一轮 课时专练(六) 辨析并修改病句 新人教版08-15
病句复习初中语文09-19
初中语文修改病句10-26
初中语文病句修改专题09-03
新人教版初二语文知识点10-28
沪教版初中语文每周一诗07-17
初中语文的古诗知识点09-03
初中语文学科知识测评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