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用药指导原则(11篇)
1.儿童用药指导原则 篇一
给宝宝喂药原则和10大误区
一、选好药剂
3岁以内的婴幼儿最好不要用片剂,应首先选择液体制剂、泡腾片、干糖浆剂、冲剂或果味型咀嚼片,对于婴儿尤适宜滴剂,剂量容易掌握而且服用方便。年轻的父母喜欢用普通汤匙或茶匙量药水喂宝宝。但是普通汤匙不易掌握药量,给的药物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疗效
二、掌握正确方法
1.新生儿最好的喂药方法是:在喂奶前1小时左右给药为妥,把药水倒入奶瓶,让宝宝像吸奶一样服药,必要时用滴管慢慢滴入,待吞咽后再滴第二滴。
2婴幼儿服药时可先将患儿抱起,半卧于喂药者身上,头部抬高,颈部垫以纱布或手帕,然后再喂药。也可以把丸、片剂研成粉状,用糖水调成稀糊状,把宝宝抱在怀里,呈半仰卧状,左手扶持宝宝头部,右手持食匙取药慢慢喂下,待宝宝将药吞咽后,再继续喂。必须注意不要强行喂服,以免口腔黏膜或齿龈受损出血。服药后应将患儿抱起轻轻拍击背部,使胃内空气排出。
3.给新生儿喂药前,也可先喂几口奶,再喂点药,反复这样做,直至将药喂完,然后将宝宝竖起轻拍背部,以防反胃呕吐。但应注意,喂药之前不应喂饱奶,以免宝宝拒绝服药。也不可将药和乳汁混在一起喂,因为两者混合后可能出现凝结现象或者降低药物疗效。
4.由于一些药物实在太苦(如中药汤剂)宝宝拒绝服药时,可暂时通过一个软管把药注入颊与臼齿间,避免药液与舌面上的味蕾接触,也可冷却药液使药味减轻。
5.有些宝宝已能识别物品,当认出是药物拒绝服用时,家长应给孩子讲明药物的作用是治疗疾病,不吃药会耽搁疾病导致严重的后果。这对3岁左右的幼儿尤为重要。这样做能使他们理解药物与疾病的关系,并积极参与药物治疗。
喂药的10大误区
误区一:捏住宝宝的鼻子强行喂药
造成后果:宝宝容易将药物呛入呼吸道而窒息。
挽救措施: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应当立即双手环抱宝宝腹部,使之背紧贴你的腹部,用力挤压患儿腹部,同时使之弯腰,反复几次,以期排除气道内异物。如果无效,立即送医院。
误区二:给宝宝干吞药片
造成后果:干吞药片容易使药片停留在消化道而损害消化道黏膜。
挽救措施:喂药时一旦发生呛咳,应立即使宝宝的头略低并偏向一侧,同时用空心掌叩打背部,防止吸入肺内。
误区三:没有依照指示在吃药前摇匀糖浆药剂或者任意用饮料服药
造成后果:一些糖浆类的药物是把各种成分混合在一起,放一段时间药物会沉淀,不摇均会导致药水的上2/3浓度低,而下1/3浓度高,服药达不到有效作用。这一点对于混悬液制剂(如吗叮林混悬液)尤为重要。此外,有的家长会错误的让宝宝用饮料服药。果汁中含有酸性物质,可使许多药物提前分解,或使糖衣提前溶化,不利于胃肠吸收,某些碱性药物更不能与果汁同时服用,因为酸碱中和会使药性大减;用牛奶给宝宝服药,牛奶中含蛋白质、脂肪酸多,可在药片周围形成薄膜将药物包裹起来,影响机体对药物的吸收,同时,牛奶及其制品中含有较多的钙、磷酸盐等,这些物质可与某些药物生成难溶性盐类,影响疗效。
正确的做法:糖浆类的药物在应用前一定要摇均,后倒入量杯里,按照具体的毫升数让宝宝服下。干糖浆和冲剂服药尽量用温开水送服。
误区四:喂药时不要欺骗宝宝说药物味道就像糖果一样
造成后果:宝宝会误以为药和糖是一个概念,误以为药是糖而乱吃。
正确做法:你应该教育宝宝要遵守服药的规定,就像教育宝宝不得玩火一样。让宝宝记住“只有在父母的许可的情况下才能吃药。”如果对宝宝说一种药的口味“不错”并非不可,但是要提醒宝宝只能服用大人给他的药品,同时将所有的药品放在孩子无法拿到的地方。
误区五:父母根据自己的经验盲目用药及滥用抗菌素
造成后果:90%以上的婴幼儿常见的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由细菌引起的感冒只有10%左右。很多时候一些小毛病,如喉咙不舒服、流鼻涕、轻微咳嗽之类仅是普通的感冒,只需要多休息、多喝水及口服维生素C就会很快痊愈。很多抗感冒药只是治标不治本,并且是药都会有副作用的,父母切不可胡乱给宝宝吃药。尤其是抗菌素,有些父母单纯地认为抗菌素就是消炎药,也有些家长惟恐孩子生病,只要稍有不适便给其服药,名曰“预防”,殊不知过多地应用抗菌素非但起不到作用,有可能还发生损害。使用链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抗生素,会对宝宝的听神经造成影响,引起眩晕、耳鸣,甚至耳聋;奎诺酮类药物会影响软骨的发育;氯霉素可能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四环素、土霉素容易引起牙齿变黄,并使牙釉质发育不良。
正确做法: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抗菌素
误区六:任意加大或减小药量
造成后果:家长是宝宝用药的执行者,有些家长求愈心切,认为加大用药剂量能使病症早日获愈,便盲目给宝宝加大服药剂量,也有些家长给宝宝重复用药或同时用多种药物。其实,服用药物的剂量越大,其毒副作用也越大,甚至会导致宝宝发生急性或蓄积性药物中毒;有些家长则过于谨慎,害怕宝宝服药后出现副作用,便随意减少服药剂量,殊不知,药物剂量过小,在人体内达不到有效浓度,就不可能发挥最佳疗效;还有些家长给宝宝服药随意性很大,想起就服,忘了也无所谓,结果不但治病效果欠佳,而且还容易引起细菌产生耐药性和抗药性;还有些家长在给宝宝治病时耐不住性子,一种药物才用几天,甚至几次,因见不到明显效果,便认为该药效果不好,于是频繁更换药物,其实,频繁更换药物不仅难以获得应有的效果,而且还会使机体产生耐药性和不良反应,使治疗更趋复杂化。
正确做法:一定要按照医嘱服药。
误区七:滥用成人药物
造成后果:大多数的成人用药都不能用于小儿的。有的父母认为:宝宝就是比成人的体重小,成人吃的药只要减量就行了,这是不对的。凡药三分毒,婴幼儿的肝脏解毒功能弱,肾脏的排毒功能也差。成人身上的轻微副作用对于肝肾功能尚不成熟的婴幼儿来说可能就是毒性反应。氨基糖甙类可引起小儿耳聋,肾脏功能损伤;喹诺酮类可引起小儿软骨发育障碍;磺胺类可引起小婴儿黄疸,肾脏功能损害;氯霉素可引起灰婴综合症,粒细胞减少症。
正确做法:一定要给宝宝服用儿童专用药物。
误区八:盲目应用退热药
造成后果:婴幼儿最常见的症状就是发热,所以退热药的应用时机是很重要的。婴儿退热药中的有效药物浓度比孩童配方来得高,有些药物婴儿服用的量超过孩童配方的3倍之多。这样做的原因是婴儿对药物的吸收力相对较小,并且更容易将药吐出来。
正确做法:仔细阅读药瓶、药盒上所有的标贴指示,特别注意是“婴儿配方”还是“儿童配方”。
温情提醒:新生儿慎用退烧药。新生儿及婴儿比较容易发热,这是因为新生儿和婴儿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保暖、出汗、散热功能都较差。当生病、环境温度改变或喂水不足时,都会引起发烧,如果此时随便服用退烧药,往往会招来大祸。有的新生儿在误服退烧药后,会出现体温突然下降,脱水,皮肤青紫,严重者还可出现便血、吐血、脐部出血、颅内出血等,甚至会因抢救不及时而死亡。因此,退烧药(如阿司匹林、小儿退热片、APC等)是新生儿的禁用药。
正确的做法:处理新生儿发热的最好办法是物理降温退烧,如打开包被暴露肢体、用浓度不超过30%的酒精擦洗颈部及手脚掌心、枕冷水袋等。应注意的是,体温一旦下降应立即停止降温,否则将导致体温不升。此外,婴幼儿的发热,如果不超过39℃,即往又无惊厥史的,可多喝水或者物理降温。超过39℃或者防止惊厥时才能吃由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扑热喜痛或者布洛芬
误区九:过长时间吃药
造成后果:有可能延误有效的治疗期或者使疾病恶化。
正确做法:吃某些药已两三天还未见好转,便应该不要再吃了,很可能宝宝的病症非表面看来那么简单,须尽快带他去看医生。
误区十:擅自分享处方药
误因分析:如果你家宝宝上个月用剩了一些眼药水,现在邻家的小弟弟也得了同样的眼病,为什么不可以用那瓶剩下的眼药水呢?首先在上次使用时,药水的滴管可能已受到了污染;其次药物有可能过期了。另外,看上去症状相同的病情却可能是由不同的原因引起的。
正确做法:既使同一个宝宝得了和先前完全相同的病,在给宝宝使用相同的处方药之前,也要请医生检查,告诉医生你手头现有的药品,让他来作判断。
婴幼儿用药不是成人缩小版
婴幼儿是一个特殊的用药群体,由于各个脏器尚未发育完全,神经系统、骨骼发育也未完善,体内代谢。与成人不同,药物反应与成人也有差异,如果简单地把婴幼儿用药列为成人用药的缩小版就不对了。
一、退热药
发热是机体对病毒或细菌入侵所产生的一种防御反应。发热时吞噬细胞功能加强,抗体产生增多,不利于病原体的生存和繁殖,这对保护机体是有利的。所以,低热或中热时,最好不要给孩子用退热药,尤其是新生儿,体温调节不稳定,退热药的使用更应慎重。
二、止咳祛痰药
目前儿童止咳祛痰药种类很多,应用也很普遍,如果使用不当同样会给孩子带来不良后果。所以应该根据咳嗽的原因、性质,有针对性地选服止咳祛痰药。一般对频繁的干咳,或痰液不多的刺激性咳嗽,可选用以止咳为主的药物,例如中枢镇咳药。对于痰多的咳嗽不能单用止咳药,以免止咳同时引起痰液滞留,加重感染。治疗此类咳嗽应选用以祛痰为主的药物,例如止咳合剂、复方甘草合剂等。止咳药物一般应放在最后服用,并且服用后应尽量不喝或少喝水,因为止咳糖浆的止咳作用,部分要依靠糖浆覆盖在咽部黏膜表面,以减轻炎症对黏膜的刺激,从而缓解咳嗽。若再喝水,会使药液稀释,失去止咳作用。
三、腹泻药
秋季一到,腹泻的孩子增多了,医生开具的处方中常会包括吸附剂,例如必奇、思密达,此外还包括一些活菌制剂,如妈咪爱、培菲康、米雅等。家长在给患儿服用这些药物时,一定要把两类药品分开。正确的服药顺序是空腹服用活菌制剂,饭后再服用吸附剂,两者之间要间隔一到两个小时。但同样是活菌制剂的培菲康却应该在饭后服用,否则会影响治疗效果。另外,活菌制剂宜用冷水或温水冲服,切不可用开水冲服。如果腹泻合并细菌感染需要用抗生素的,抗生素类药应与这两类药物分开服用,否则乳酸杆菌就会失去其应有的作用。
四、维生素类药
维生素在儿童的生长发育中起重要作用,但并非多多益善。不少药用维生素有一定的不良作用甚至毒性反应,尤其是脂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D、E等),用量过大或时间过长可能造成体内蓄积而中毒。如鱼肝油(含VA与VD)吃多了可引起发热、厌食、烦躁、肝肾功能受损。维生素A补充过量会对软骨细胞造成不可逆的破坏。水溶性维生素(包括B族维生素、维生素C等)虽较安全,但也不能多吃,如VC服用过多可诱发尿路结石、脆骨症等
五、钙剂
儿童生长发育需要合理补充营养素,一些家长常买钙粉、钙片给孩子吃,那么儿童是否都需要补钙呢?总体而言,两岁以上孩子户外活动较多,皮肤受阳光照射后会合成维生素D,而且此时食物品种增多,钙和维生素D的来源较丰富,同时生长速度较以前减慢,所以不需要再额外补钙。另外,就新生儿而言,一般只要出生的孩子吃奶好,维生素D在医生的指导下按要求供给,一般不需要补钙。如果孩子出现抽筋、厌食、偏食、不易入睡、睡眠浅,或者入睡后爱啼哭、易惊醒、多汗,头发稀疏,容易感冒等问题时就需要补钙了。
判断孩子是否缺钙最科学且简单的方法是去医院检查,诊断为缺钙的孩子再进行补钙。但不要认为钙剂补充越多越好,若补钙过量也会带来危害,引起高钙血症,血钙浓度过高,钙如果沉积在眼角膜周边将影响视力,沉积在心脏瓣膜上将影响心脏功能,沉积在血管壁上将加重血管硬化等。同时,儿童补钙过量还可能限制大脑发育,影响生长,因此应该在医生指导下合理补钙。VD能促进钙吸收,选择含有维生素D的复方制剂效果较好。与食物同服也能促进钙吸收,所以应在就餐同时或餐后服药。
六、驱虫药
常用驱肠虫药物的作用原理是使寄生虫的虫体产生收缩、痉挛以至麻痹,失去活动能力,不能附着于肠壁上,最后因肠的蠕动,使其在排便或泻药的作用下被排出体外。因此宜空腹或半空腹时服药,以利于药物与虫体接触。服药当天饮食宜清淡。
小编提醒:如何计算儿童服药剂量?
说明书中有用药剂量的:每次(日)剂量=小儿体重kg×每次(日)药量/kg。说明书中没有儿童用量的可以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小儿剂量=成人剂量×小儿体重kg/70kg,对特殊体形儿童用量要相应增减。
小儿用药遵守三不要原则
药是治病的,但也能导致疾病,特别是处于发育过程中的儿童,错误的用药可能招致严重的后果。相当多的家长不懂得用药之道,不了解儿童与成人的差别。药历网提醒您,小儿用药要遵守“三不要”原则。
1、不要给患儿随意滥用成人药。
儿童的肝、肾、神经等器官、组织发育不完善,很容易受到损害或发生中毒反应。婴幼儿更应慎之又慎。如阿司匹林类解热镇痛药适于成人应用,若给患儿应用则不易掌握用量,一旦过量,会因出汗过多而造成虚脱。又如氨茶碱治疗量与中毒量十分接近,成人用药尚需注意,小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用后很易中毒。
2、不要滥用小药。
有些家长把一些小儿常用药称为“小药”,可以有病治病,无病防病,有益于小儿的身体健康,这种做法实不可取。如抗菌药物不按时按量的滥用,会导致耐药性,一旦真正需要抗生素时,药物就起不到杀菌消炎作用了。又如一些消食化积的中成药里多含有大黄、黑白丑等泻药,盲目使用会影响小儿营养吸收。还有些中成药里含有朱砂,长期服用会引起积蓄中毒。孩子无论吃什么药都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儿童用药如何掌握?
3、不要给孩子滥用补药。
不少家长在盼望自己的孩子长得健康的心理驱使下,购买一些营养保健品给孩子吃,如蜂王浆、花粉、鳖制剂、脑黄金等等,甚至连一些药品也当做补品服用,如鱼肝油、钙片、维生素、锌制剂、赖氨酸等都当成补剂来用。如此滥用保健品的危害很大。上海曾有报道,在儿童早熟门诊中,25%是滥用补药造成的假性早熟,甚至有的女童5岁就出现了月经来潮。
小儿用药量的计算方法
小儿时期,由于各脏器的功能尚未发育成熟,对药物的解毒功能和耐受能力均不如成人。因此小儿用药必须严格掌握剂量,否则达不到治疗效果甚至发生中毒。
小儿用药量的计算方法有很多,较常用的有以下计算方法。(1)按小儿体重计算
多数药物已计算出每公斤体重、每日或每次的用量,按已知的体重计算比较简便,已广泛推广使用,对没有测体重的患儿可按下列公式推算。
婴儿6个月前体重估计,月龄×0.7+出生体重(千克)7~12个月体重估计,月龄×0.25+6(千克)1岁以上体重估计,年龄×2+8(千克)(至青春发育期此公式不再适用)药物剂量(每日或每次)=药量/kg/次(或日)×估计体重(千克)。(2)按小儿年龄计算
以成人剂量折算小儿用药量,可按下列对照表确定小儿用药量,但各年龄组的用药量不是绝对的,可根据孩子的体质情况在所列范围内调整
婴幼儿用药浅谈
婴幼儿期是小儿体格发育和器官功能等各方面发育的时期,在解剖生理和病理方面都有明显的特点。由于婴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差,伤风感冒、呼吸道感染及意外伤害时有发生,一旦发生上述情况,就需用药物进行治疗。为避免婴幼儿用药时出现不应有的并发症和副作用,在用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 选药要慎重
1.1 抗生素类 年龄对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消除具有明显的影响。婴儿出生后8周内,肝脏微粒体酶的活性尚未完善,因此对很多药物的氧化代谢就比较慢,加上合成葡萄糖醛酸酐酶的能力较弱,以致
代谢药物的能力低。这就是新生儿或早产儿大剂量使用氯霉素时可致灰婴综合征的主要原因。氨基苷类抗生素6岁以下小儿禁用,6岁以上儿童慎用,必须使用时需监测血药浓度和听力,四环素类可使婴幼儿牙齿发黄、珐琅质缺损,早产儿长期应用四环素可使骨骼发育停止;喹诺酮类不宜用于骨骼系统未发育完善的小儿,如氟哌酸禁用于12岁以下的小儿;磺胺药对早产儿、新生儿禁用等。
1.2 激素类 一般情况下尽量避免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婴幼儿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致骨骼脱钙和生长发育障碍。雄激素的长期应用常使骨骼闭合过早,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
1.3 维生素类 维生素A可使婴儿脑脊液压力过高。
1.4 吗啡类 婴幼儿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全,对吗啡类药物特别敏感,易致呼吸中枢抑制,一般应禁用于婴幼儿 [1]。
1.5 镇静催眠药 30天以内新生儿禁用地西泮静注,6个月以下婴儿禁口服。2 剂量要适当
婴幼儿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各个脏器发育不成熟,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机能、解毒功能都较成年人低,耐受性较差,容易造成过量和中毒,用药剂量应严格按标准规定用量。适当的给药途径
一般来说,能吸奶的或耐受鼻饲给药的婴幼儿,经胃肠给药较安全,应尽量采用口服给药。新生儿皮下注射容量很小,给药可损害周围组织且吸收不良,故不适用于新生儿。较大的婴幼儿,循环较好,可用肌肉注射。婴幼儿静脉给药,一定要按规定速度给药,切不可过急过快,要防止药物渗入引起组织坏死。另外,还要注意婴幼儿皮肤角化层 厚,药物很易透皮吸收,引起中毒,因此外用药的用药时间不宜过长。合理补钙
钙是人体的重要元素,婴幼儿生长发育较快,普遍存在缺钙现象,因此“补钙”就成了这一群体的必修课。然而,许多人忽略了补钙的科学性,而出现不应有的后果。5 静脉用药时应注意注射速度
由于婴幼儿血容量较成人相对较少,以及其肝肾功能尚不完全,静脉用药时应根据婴幼儿的生理特点及药物的毒性调整静注或静滴速度,以期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又不致产生其他副作用。如在静滴甘露醇时,应适当放慢滴速,以防引起心功能不全或肾脏损害 婴幼儿用药禁忌
婴幼儿是指生后28天~3周岁的小儿。这一时期的小儿,肝、肾功能发育尚不完善,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较弱,药物在体内容易蓄积。因此,对婴幼儿的用药要特别小心,不使用禁用药物,尽量避免忌用药物,需用慎用药物时,应在医师指导下用药,并应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一、禁用药物
所谓“禁用”,有绝对禁止的含义,如果使用会出现严重的后果,甚至可危及生命。
1、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皮试阳性或既往有过敏史的婴幼儿,应禁用。
2、四环素类:该类药物除有肝肾损害外,还可沉积于牙齿和骨骼,造成牙齿黄染,婴响婴幼儿骨骼正常发育,因此8岁以下的儿童应禁用。
3、喹诺酮类:如临床上常见的氟哌酸等,此类药物可影响婴幼儿的软骨发育,应禁用。
4、乙胺丁醇:此药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线抗结核药物,球后视神经炎是其最重要的毒性反应,表现为视力下降、视野缩小,出现周围及中央盲点。婴幼儿正处于视力发育的关键时期,应禁用乙胺丁醇。
5、滴鼻净:又名鼻眼净(萘唑林)。局部应用有强烈而持久的收缩血管作用,常用0.1%浓度的溶液滴鼻用于成人的充血性鼻炎。婴幼儿鼻粘膜娇贵,血管丰富,对药物吸收迅速而完全,如果应用滴鼻净,进入血液循环后作用于心脏、全身血管等器官会引起中毒,抢救不及时还会危及生命。因此,3岁以下的婴幼儿禁用滴鼻净。同类药物如羟甲唑林也应禁用。
6、磺胺类:对体内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的婴幼儿可致正铁血红蛋白血症和溶血性贫血,应禁用。幼儿使用应注意大量饮水防止引起结晶尿。
另外,婴幼儿如果在初次使用某种药物后出现了过敏反应,在下次就医时一定要告诉医师,以免误用引起不良反应,尤其是有的过敏反应可危及生命,出现严重后果。如抗癫痫药物卡马西平对于有的婴幼儿可出现致命性的全身剥脱性皮炎。
二、忌用药物
所谓“忌用”是指某些药物会使某些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应尽量避免使用。
1、铁剂是纠正小儿缺铁性贫血的有效药物,但铁剂不是营养品,不可以长期服用,并且忌与钙片、牛奶、茶叶等同时服用,以免影响铁的吸收。
2、补充钙剂时忌食菠菜及菜汤等。因菠菜中的草酸与钙可形成不溶性的草酸钙沉淀,导致钙的吸收减少。
3、锌制剂急性中毒可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及腹泻,严重时可引起惊厥、脱水和休克死亡;慢性锌中毒可表现为食欲不振、精神萎靡,血清铁下降及顽固性贫血。因此,婴幼儿补锌应掌握好剂量和疗程,忌长期、超剂量用药。
4、维生素A长期大剂量可引起维生素A过多症,甚至发生急性或慢性中毒,婴幼儿发生率最高,表现为骨痛、骨折、食欲不振、脱发、易激动等;维生素D大量久服,可引起高血钙、食欲不振、呕吐、腹泻,甚至软组织异位骨化。鱼肝油类制剂含有维生素A和D,婴幼儿在为预防维生素D缺乏补充鱼肝油类制剂时,应掌握好剂量,切忌大剂量长期用药。
5、人参蜂王浆等一些滋补保健品中药往往含有激素样物质,服用过量,可出现儿童性早熟现象,因此,应尽量避免给婴幼儿服用。
三、慎用药物
所谓“慎用”是指这类药物并非绝对不能使用,但要谨慎。如果必须使用,应严密观察,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以免造成严重后果。
1、氨基糖苷类: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等对听神经有毒性,婴幼儿应慎用。如使用应减少剂量,且疗程不超过7天,有条件的最好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2、氯霉素:主要不良反应有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应慎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定时进行血常规检查。
3、抗真菌药:如酮康唑、氟康唑等,对肝、肾损害较大。
4、抗过敏药物:马来酸氯苯那敏(扑尔敏)、盐酸苯海拉明、富马酸酮替芬等此类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婴幼儿应慎用。
5、阿司匹林:阿司匹林或含阿司匹林的药物如APC等对于病毒性感染伴发热的儿童有发生氏综合的危险,表现为严重肝功能不良合并脑病,虽少见,但可致死,故婴幼儿应慎用。
6、复方甘草合剂、联帮止咳露等含有樟脑酊的药物,对于婴幼儿咳嗽有良好的止咳作用,但由于樟脑酊内含有少量吗啡类生物碱成份,对婴幼儿有潜在的成瘾性,故对此类药物亦应慎用。
对于婴幼儿需慎用的药物还有很多,一般药品说明书上对儿童用药都有特别提示,因此给婴幼儿用药前应仔细阅读。
1.氨基糖甙类可引起小儿耳聋,肾脏功能损伤;->2.喹诺酮类可引起小儿软骨发育障碍;->3.磺胺类可引起小婴儿黄疸,肾脏功能损害;->4.氯霉素可引起灰婴综合征,粒细胞减少症;
->5.一些感冒药小儿也不能随便服用,如银翘片,感康,康必得,速效感冒胶囊等成人感冒药;
->6.还有镇静助眠药;解热镇痛药(扑热息痛可以);抑酸剂;泻药;氯霉素滴眼液不宜长期使用;滴鼻净等。
->7.风油精虽然没有什么严重的副作用,但小儿很容易把其弄到眼睛里或口中。婴幼儿是指从28天到3周岁的小儿,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用药群体,由于各个脏器尚未发育完全,神经系统、骨骼发育也未完善,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代谢与成人不同,药物反应与成人也有差异,因此用药并不是单纯的将成人剂量减少。为避免用药时出现不应有的并发症和副作用,除应熟悉一般的用药规律外,还必须掌握小儿用药特点。本文对此作了如下概述。1选择药物品种应慎重年龄对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消除具有很大的影响。婴幼儿处于生长发育的动态变化时期,机体各器官尚未成熟,肝脏微粒体酶的活性尚未完善,因此对很多药物的氧化代谢比较慢,加上合成葡萄糖醛酸酐酶的能力较弱,以致代谢药物的能力低。有些是婴幼儿禁用、慎用的药物,因此一定要慎重。1.1抗生素类:喹诺酮类不宜用于骨骼系统尚未发育完善的小儿:如氟哌酸禁用于<13岁的小儿,甲磺酸培氟沙星不宜用于<18岁的小儿与青少年;四环素类可使婴幼儿牙齿发黄、珐琅质缺损,8岁以下儿童禁用[1];氨基糖苷类会导致患儿听力减退,6岁以下患儿禁用,6岁以上患儿慎用,必须使用时需检测血药浓度和听力;磺胺类药对早产儿、新生儿禁用,如必须使用应大量饮水,防止引起结晶尿;乙胺丁醇婴幼儿禁用等
2.儿童用药指导原则 篇二
1 儿童用药存在的问题
根据国家药物不良反应检测机构的调查结果总结,目前儿童用药存在两大主要问题,包括:①药物选择缺乏准确性:由于患儿年龄跨度大,儿童用药有颗粒状、片状、液体状。由于病情的变化,医务人员很难精确把握具体用药制剂、用量,这就导致医务人员在具体使用颗粒、片状或口服液时根据常规用量用药,不具体区分三者的具体用量,一般药物使用发生风险几率很小,但是婴幼儿身体对药物敏感性强,用药剂量要求准确度高,有时细微的误差就导致发生用药风险;部分医务人员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禁忌用药知识掌握不充分,容易出现用药失误;②用药方法不恰当:患儿治疗效果与其年龄、体重有很大关系,所以实际用药剂量要根据患儿年龄、体质来具体分配,窗口药师如果未进行指导很容易造成药量过低或过高情况,这就增加了儿童用药风险[2]。
对本院2015年5月~2016年1月就诊治疗的100例患儿用药进行调查,发现服用颗粒、片剂和口服液都有超剂量现象,而且出现了不良反应,总不良反应发生率达到33.00%。见表1。用药方法不恰当引发的不良反应主要集中在1~3岁的患儿,主要原因是糖水送服错误、用药间隔时间短、感冒药与解热镇痛药合用导致超量,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00%。见表2。
2 窗口药师指导儿童安全用药的措施
窗口药师指导儿童安全用药首先要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其次要提高自身工作服务意识;最后要加强与患儿和家长的沟通。
2.1 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
具备专业知识是每位窗口药师的必备条件。随着社会变革,医疗条件更新,窗口药师的作用日益明显,不仅仅只局限于给患者发药,更要为患者提供正确的用药指导。所以窗口药师必须有专业化水准,其对药物的功能主治、不良反应、主要事项、用药禁忌等基础知识必须要准确掌握,有扎实的专科用药知识,这样才能提高患者用药安全性,保证用药效果;窗口药师要熟知《世界卫生组织儿童标准处方集》内容,在日常工作中要注意总结经验,根据患儿年龄、体质、病症补充医嘱,让家长把握合适的药剂量合理的给患儿服药,提高儿童用药安全性[3]。
2.2 提高自身工作服务意识
窗口药师必须提高自身工作服务意识,儿童作为易发生风险的用药人群,其用药安全性需要高度重视,所以窗口药师必须要有责任心、耐心,规范意识强。窗口药师是处方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桥梁”,药师不能只做药物“传送机”,在开药过程中发现药方有问题要及时与医生联系处理,不能因为怕麻烦而将错就错;要嘱咐患者服药方法、服药时间、服药剂量及注意事项;因为取药窗口人群流动性大,声音嘈杂,窗口药师要保持好的心态,耐心的讲解用药方法,解答患者或家属咨询的问题;患儿用药间隔时间、用药注意事项必须全面到位的讲解,并且叮嘱家长牢记;患儿同时服用多种药时先后顺序一定要叮嘱到位,以免影响疗效;个别患儿用药后要复查,提醒家长复查时间及用药后观察患儿反应,有不良反应时及时停药就诊[4]。
2.3 加强与患儿和家长的沟通
儿童是患者中的特殊人群,药师要积极与家长沟通,沟通过程中注意规范用语,专业性极强的术语可以用通俗语言代替,但是要注意通俗语言表达描述的准确性;儿童由于思想不成熟,其用药依从性低,服药不能积极配合,家长忙乱中容易导致错误服药,沟通中可以告知家长服药小窍门如糖水送服,但是药师也要注意提醒糖水送服注意事项并给予合理解释;儿童年龄小,好奇心强,对新事物容易产生兴趣,有些药物特别是糖浆类的容易引起儿童好感,药师要提醒家长将药物放置在儿童不易拿到的位置,防止儿童自己偷偷服药;提醒各类药物服药方法,解热镇痛药需要根据患儿体温变化变动服药次数以及服药间隔时间;注意抗生素使用时与家属沟通为患儿做皮试,避免抗生素过敏;提醒药物存储条件,药物存放温度、光照等都需要叮嘱到位[5]。
3 小结
儿童作为用药的特殊人群其用药安全必须重视,目前儿童用药存在诸多问题,药物选择缺乏准确性和用药方法不恰当作为急需解决的两大首要问题窗口药师必须重视。解决这两大问题医务人员与家长都需努力,窗口药师作为专业人士更需要通过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提高自身工作服务意识,加强与患儿和家长的沟通来降低儿童用药风险,用专业的知识和强烈的责任心用心服务,减少儿童用药不合理方式,以便提高疗效,同时避免儿童用药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敬花,张福琴,陈晓惠.做好“窗口”发药交代服务是保证安全用药的关键.甘肃医药,2012,31(11):872-873.
[2]赵大贵,李友有,黄麟.基层医院门诊窗口发药交待与合理用药的指导事项.中国药业,2014,23(23):77-78.
[3]周雅轩,沈黎,张丹.发挥窗口药师的指导作用,促进门诊患儿合理用药.天津药学,2015,27(2):53-54.
[4]李连新.窗口药师如何指导儿童合理用药.中国药业,2011,20(8):58-59.
3.儿童用药指导原则 篇三
关键词:目的原则;儿童文学翻译;柳林风声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7-073-1
一、目的原则下,杨译《柳林风声》词汇的选择
1.使用拟声词。拟声词是模拟自然界声响而造的词汇,是世界上所有语言都具备的成分。从儿童读者的“接受能力”考虑,拟声词具有生动、形象并且直接的特点,很容易调动儿童的兴趣并与他们的日常生活产生共鸣。在杨译《柳林风声》中写道:就在这当儿,从后面老远的地方传来一阵隐隐的警告的轰鸣声,就像一只蜜蜂在远处“嗡嗡嘤嘤”。回头一看,只见后面一团滚滚烟尘,中心有个黑黑的东西在移动,以难以置信的速度向他们冲来。从烟尘里,发出一种低微的“噗噗”声,像一只惊恐不安的动物在痛苦地呻吟。
此处译文中,杨先生用“嗡嗡嘤嘤”来形容蜜蜂的声音,用“噗噗”声来模拟蟾蜍先生小汽车的马达声,可谓是生动形象。首先儿童对自然界的动物非常感兴趣,因此关于动物声音的处理是至关重要的。亲和而且形象的拟声可以瞬间拉近与儿童的距离,让他们将书中所读与日常生活所见所听联系起来,从而顺利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2.使用感叹词。感叹词是指表示强烈的感情以及感叹或招呼应答之词,这类词的用法在儿童口语中是非常常见的。由于儿童的语言表达受生理、心理和其他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所以他们的用词更简单,更富有韵律,甚至常常直接用叹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在杨译《柳林风声》中写道:鼹鼠又掏又挠又爬又挤,又挤又爬又挠又掏,小爪子忙个不停,嘴里还不住地念叨,“咱们上去喽!咱们上去喽!”
在这句译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童趣,且不说八个又字组合的排比是多么的生动可爱,单单两个“咱们上去喽!”的连用就足以抓住儿童读者的心。
二、目的原则下,杨译《柳林风声》语句的顺序
1.使用前置句式。在翻译过程中,中英文表达上会存在一些语序上的差异,比如英语中的被动句式在译入时应该就应该前后调整语序以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在杨译《柳林风声》中写道:“我特喜欢你这身衣裳,老伙计,”约莫过了半个钟头,河鼠才开口说话,“有一天,等我手头方便时,我也要给自己搞一件黑丝绒的吸烟服穿穿。”
在这两个句子中,我们不仅可以读到这个拟人的小动物间满满的童趣,而且也能够发现在译入过程中,译者利用归化策略进行了一个语序上的调整,将原著中原本做条件状语的“等我手头方便时”放到了句子的前面,使译文更符合中文表达习惯,也更加本土化为中国小读者所接受并喜爱。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正确的语感,为日后的汉语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2.使用后置句式。翻译的过程并不是简单的译入与译出,结合特定的翻译目的,往往采用多种多样的译法来达到预期的目标。在儿童文学翻译中,除了语序的前置,也存在语序后置的现象。在杨译《柳林风声》中的写道:“站住!”篱笆豁口处,一只老兔子喝道,“通过私人道路,得交六便士!”
在原著中,这只贪心蛮横的老兔子是将六便士放在句首进行强调的。但是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若是不加调整地照搬照译,结果会非常生硬,完全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三、目的原则下,杨译《柳林风声》语篇的风格
1.使用人物对话。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大量使用轻松愉快并带有鲜明人物性格特征的对话是非常受读者欢迎的一种语言特点。由于少年儿童的阅历尚浅,体悟揣摩的能力较弱,这种明快有趣的对话形式往往更利于他们对译作文意中心的把握。在杨译《柳林风声》中写道:“他准是个非常和善的动物。”鼹鼠说。他跨上了船,提起了双桨。河鼠呢,他安安逸逸地坐到了船尾。“他的确是个再好不过的动物,”河鼠说,“特单纯,特温和,特重感情。或许不太聪明—不可能人人都是天才嘛。他或许爱吹牛,有些自高自大。可蟾儿,他的优点确实不少”……
“那就是蟾宫。”河鼠说,“左边有一条小河汊,牌子上写着:‘私人河道,不得在此登岸。”
这段有趣的对话是对蟾蜍先生的介绍,我们可以在河鼠和鼹鼠的对话中发现,小老鼠用了“特单纯”、“特温和”、“特重感情”来描述这位好友的性格,并话语间亲切地称它为“蟾儿”。通过这段对话,儿童读者们能很容易地感受到柳林间小动物真挚的友谊并且对文中重要人物——蟾蜍的性格有了一个很清晰的了解。
2.使用民谣儿歌。无论是在中国文学还是外国文学中,乡村、自然的主题总少不了民谣儿歌的陪伴,这一点无疑和儿童文学产生了一个共鸣点——音乐性。在儿童文章翻译中,我们常常强调一些叠词、拟声词的正确处理,同时在儿童文学教育中也注意培养一种的音律节奏感,在文学作品中发现韵律之美,创造出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在杨译《柳林风声》中写道:河鼠正坐在岸边,吟唱一支小曲儿。这支小曲是他自己编的,所以唱得很带劲,没怎么留意鼹鼠或别的事儿……河鼠这才走开了,在河岸边坐着晒太阳,编一首有关鸭子的歌。
通过译文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段生动有趣且朗朗上口的歌谣对儿童读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吸引。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孩子们几乎天天与这些动听、简单的童谣民歌打交道,甚至通过歌曲来学习很多知识。
[参考文献]
[1]傅雷.《高老头》重译本序.罗新璋(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格雷厄姆.柳林风声.杨静远(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4.2型糖尿病的临床用药原则 篇四
一、糖尿病的定义
糖尿病是一组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后/或其生物效应降低(胰岛素抵抗)引起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代谢性病症。慢性高血糖将导致人体多组织,尤其是眼、肾、神经及心血管的长期损害,功能不全和衰竭。
二、糖尿病的新诊断标准
1、空腹血糖过高(IFG)空腹的定义是至少8小时没有热量摄入。
空腹血浆葡萄糖<6.0mmol/L正常
≥6.0-7.0mmol/L 空腹血糖过高 >7.0为糖尿病(需另一天证实)
(查餐后2小时血糖或作葡萄糖而量试验)
2、糖耐量减低(IGT)
餐后2小时血浆葡萄糖<7.8 正常
≥7.8-11.1mmol/L糖耐量减低
>11.1mmol/L 糖尿病(需另一天再次证实)
3、糖尿病
症状+随机血糖≥11.1mmol/L 空腹血糖≥7.0mmol/L 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 随机是指一天中的任意时间
三、2型糖尿病的病因和机制
2型糖尿病是一慢性进行性疾病,临床一旦发病,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措施阻止其进展。2型糖尿病基本的主要病因包括两方面:胰岛素抵抗和胰岛B细胞功能缺陷,大多数患者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B细胞功能缺陷,少数患者胰岛B功能缺陷为主伴或不伴胰岛素抵抗。糖尿病起病后,胰岛素抵抗常进一步加重,胰岛B细胞功能多呈进行性降低。
四、胰岛素的使用原则(一)基本概念
最理想的胰岛素应用是模拟生理内生胰岛素分泌模式。
1、基础分泌胰岛素:时间:空腹、夜间、三餐餐前
2、餐时分泌胰岛素:(即追加分泌胰岛素)是基础分泌5—10倍是分泌高峰。
3、生理内胰岛素基础分泌:每小时分泌1-2单位,每天24—48单位。
4、生理内胰岛素餐时分泌:5-10分钟开始出现峰值,30-60分钟出现高峰,2小时恢复正常。2型糖尿病的三大特点:
1、第一时相分泌降低或消失(进餐后5-10分钟)。
2、第二时相分泌高峰延迟1-2小时(进餐后30-60分钟)。
3、峰值降低
应用胰岛素基本原则:补充基础分泌胰岛素用中效、长效胰岛素预混胰岛素,主要控制夜间、三餐餐前血糖。补充餐时分泌胰岛素:用速效胰岛素,主要控制餐后血糖。(二)根据血糖的指标决定降糖方法
1、决定给胰岛素,主要根据空腹血糖情况,餐后血糖只作参考。
2、空腹血糖<9mmol/L,该患以胰岛素抵抗为主,胰岛B细胞缺乏次之,不用胰岛素,口服抗高血糖药,以增敏剂为主,如二甲双胍、文迪雅。
3、空腹血糖> 9mmol/L,< 16mmol/L胰岛B细胞衰退大于胰岛素抵抗,治疗上除用增敏剂外应加用促分泌剂(如磺酰脲类)磺酰脲类降糖药有2种
①长效磺酰脲类降糖药,虽然降糖明显,但加速胰岛B细胞衰竭(如优降糖)。②最好用短效磺酰脲类降糖药如:格列美脲缓释片(迪北)
4、空腹血糖>16mmol/L,胰岛停止分泌胰岛素可以用胰岛素替代治疗,用两周后可以撤掉,改用胰岛素增敏剂(休息疗法)。
(三)胰岛素分类
1、作用时间分类
①速效(短效)特点:作用快,持续时间短。皮下注射后30分钟起作用,高峰时间2-4小时,持续作用6-8小时。
②中效:皮下注射开始作用:2-3小时,高峰8-12小时,持续18-24小时。③长效:皮下注射,开始作用5-7小时,高峰14-18小时,持续30-36小时。
2、来源分类
动物:牛或猪胰腺中提取。
生物合成人胰岛素,它是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利用酵母生产的。
(四)餐时生理内生胰岛素和外源注射胰岛素的不同点
1、作用时间
生理内生胰岛素:餐后5-10分钟出现峰值,30-60分即高峰,2小时正常。
外源注射胰岛素:注射30分钟起作用,2-4高峰,持续6-8小时,那么2-4小时容易造成低血糖。
2、生理内生胰岛素与外源胰岛素,作用部位,有效浓度不同。内生胰岛素 肝门静脉浓度最高100% 周围静脉血浓度20% 外源胰岛素 周围静脉血浓度100% 肝门静脉血浓度20%
3、体内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是随体内血糖浓度的波动有较好的调节作用,注射外源性胰岛素,缺乏这种调节作用,血糖易于波动。
(五)胰岛素治疗的适应证、禁忌证
(六)胰岛素的治疗方法
胰岛素为多肽类,口服后易遭消化酶的破坏。简便——皮下注射,较少肌肉注射。紧急——快速胰岛素静脉输注。
正常人每日分泌胰岛素24—48单位,其中半数为维持基础水平。注意问题
2型糖尿病起病时,其胰岛B细胞功能平均仅为正常人的50%左右,以后每5年丧 失50%的速度衰竭(或每年以2-4%的速度衰竭),一般10年后需用胰岛素。2、2型糖尿病使用胰岛素的目的
①休息疗法:解除胰岛素的抑制,保护胰岛B细胞。
②补充疗法:饮食、运动口服药降糖不理想,白天用口服药,睡前用胰岛素。
③替代疗法:2型糖尿病后期胰岛B细胞功能衰竭,口服降糖药继发性失效,只有用胰岛素替代。3、1型糖尿病对胰岛素敏感,应从小剂量开始,很少用到50单位/日 2型糖尿病存在胰岛素抵抗伴分泌不足,用量较大,比1型糖尿病大。
4、目前出现分子胰岛素,诺和悦,模拟餐时生理分泌状态,注射5-10分钟开始作用,1小时后达高峰。
鱼精胰岛素(长效):模拟生理基础分泌,24小时即可一次注射,平稳维持血糖。
5、具体方法 R(速效)N(中效)30R(速效30%,中效70%)50R(速效50%,中效50%)
8、调整剂量
早餐前、夜间空腹血糖高,调整中效胰岛素剂量。餐后血糖高,调整速效胰岛素剂量。使用中效胰岛素1型糖尿病每天必须2次, 2型糖尿病可以1-2次
9、血糖的监测(常规)每天两次 早空腹 餐后2小时 每天四次 早、午、晚餐前+睡前
每天七次 早、午、晚、餐前、餐后2小时+睡前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患者例外,要根据血糖和病情随时监测。必要时查凌晨1时血糖
五、口服抗高血糖和降糖
(一)磺酰脲类降糖药 格列本脲(优降糖)
第二代长效,磺酰脲类降糖药
1、降糖比甲苯磺丁脲(D860)强470倍。
2、几乎完全肝脏代谢,50%尿排泄,50%粪便排出,肝肾不全慎用。
3、是非选择性磺酰脲类降糖药,即作用于胰岛B细胞磺酰脲类受体,也作用于心脑血管的磺酰脲类受体,对胰岛素产生抵抗。
4、是长效、强效胰岛B细胞促分泌剂,长期使用加速B细胞衰竭,易诱发心律不齐,心衰急性的脑血管病。
5、可发生严重的致死性低血糖。
格列齐特(达美康):
是第二代口服磺酰脲降糖药
1、除降糖外,还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自由基清除剂,在其他磺酰脲类降糖药物中尚未发现有类似作用,这种抗氧化作用对2型糖尿病临床治疗上有重要意义。许多研究表明,本品伴有血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降低。
2、本品可通过增加TPA与减少纤溶酶源激活物因子的生成而降低血小板粘附和增加纤维血白溶解活性,从而显示对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特殊治疗作用。
3、主要应用于肥胖型、老年性糖尿病及伴有的血管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
格列吡嗪(美吡达):
第二代短效磺酰脲类B细胞促分泌剂
在促分泌同时还可增加胰岛素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降低血糖。主要从肝代谢,从尿中排出。
格列吡嗪拉释片(瑞怡宁)
1、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并降低肝糖生物。
2、长期给药空腹胰岛素水平无显著增加,不易造成低血糖。
格列奎酮(糖适平)
是一种新的B细胞促分泌剂,最大特点,几乎全部在肝脏代谢、由粪便排出,不从肾脏排出,适用于肾功能不全的老年糖尿病。瑞格列奈片(诺和龙)
新型的短效口服促胰岛素分泌降糖药,瑞格列奈刺激胰腺释放胰岛素,使血糖水平快速降低。
1、属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降糖药。
2、此作用依赖于胰岛素中有功能的B细胞。B细胞衰竭不能用。
3、瑞格列奈片与二甲双胍,二者并用时对控制血糖比各自单独使用时更能达到协同作用。
4、本品不是餐前30分钟服,而是在主餐前服用(即餐前服用)。
5、尽管由胆汁排出,但肾功能不全慎用。
临床如何选择磺酰脲类药物:
1、磺酰脲药物对1型糖尿病患者无效。
2、格列美脲(迪北)作用时间与格列本脲(优降糖)相当,但极少产生低血糖,还能提高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对其他磺酰脲失效者,用此药可能有效。
3、第二代磺酰脲类药物虽然很多,降糖强度不同,但经调整各种药物的剂量后,每片药的降糖效果基本相当,降糖的净效相似。
4、由于作用时间的差异,长效制剂如格列本脲(优降糖)对降低空腹血糖效果较短效的好,而格列比嗪等短效药使餐后胰岛释放增加,餐后血糖下降较明显。
5、使用方法从小剂量开始,于餐前半小时服用。
6、超过最大推荐剂量也不会取得进一步的降糖效果,应该改用其他方法。
7、一般不应将两种磺酰脲类药物同时应用。
8、年令大,肝肾受损,易有低血糖倾向,避免选用长效磺酰脲类降糖药,美吡达,糖适平较合适,低血糖危险性小。
9、有轻、中度肾功能损害的用格列喹酮(糖适平)较安全,因其主要从肝胆排泄。
(二)双胍类降糖药
目前临床应用该类药物主要是二甲双胍(MF)
1、主要通过抑制的糖异生,降低肝糖输出,促进骨骼肌,脂肪等组织摄取利用葡萄糖,促进胰岛素与其受体结合,并能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
2、双胍类药物最主要的副作用是乳酸中毒和肾毒性,对于老
年人和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慎用。
3、一般有恶心、食欲不振、腹胀、腹泄等胃肠道反应。
4、初用本药从小剂量开始,餐中或餐后服药,可减轻胃肠道反应。
(三)阿卡波糖(拜糖平)
1、本品是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可抑制消化道中的α-葡萄糖苷酶活性。延缓碳水化合物日消化和吸收,因此能降低进食后血中葡萄糖浓度。
2、本品单用或与其他降糖药,磺脲类或双胍类联合用能有效控制餐后与空腹血糖,降低糖化血红蛋白,从而大大增加全面控制糖尿病的可能性。
3、因阿卡波糖的作用影响了糖类在小肠内分解及吸收。停留时间延长,肠道细菌酵解产气较多,引起肠道多气,腹胀、腹痛、腹泄等,个别患者出现低血糖。
(四)胰岛素增敏剂
1、罗格列酮片(文迪雅)
本品属噻唑烷二酮类抗糖尿病药,通过提高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而有效地控制血糖,保护B细胞。本品不可替代原抗糖尿病药物,则需在其基础上联合应用。
①本品仅在胰岛素存在的条件下,才可发挥作用,故不宜用于1型糖尿病或糖尿病酮症的中毒者。②与磺脲类药物合用时,本品起始用量为4毫克/日,每日一次,每次一片,如患者出现低血糖,需减少磺脲类药物用量。③与二甲双胍合用时,本品起始用量为4毫克/日,每日一次,每次一片,在合并用药期间不会发生因低血糖而需调整二甲双胍用量的情况。④肾损害者单用本品勿需调整剂量,可禁用二甲双胍或不与二甲双胍合用。
副作用:①有肝损害慎用②水钠潴留会增加心脏负责,对于心功能不全的患者慎用。
2、双胍类(二甲双胍、格华止)
3、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有降压作用,尚有降血糖、改善糖耐量和胰岛素酶感性作用,在伴有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中,观察到卡托普利能降低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机制可能是通过扩张管,增加骨骼肌的血流量,从而提高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由于对胰岛素的增敏作用较弱,目前仍主要作用于血管病变、肾脏病变和糖尿病微量蛋白尿。
4、降 脂 药
近年来人们发现,一些降脂药具有胰岛素增敏作用,如烟酸。烟酸肌醇脂及非诺贝特等。其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影响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代谢实现的,降脂药能拮抗糖原异生。胰岛素抵抗,改善糖尿病患者糖代谢。
临床将降脂药与降糖药合用,尤其适用于有高血脂的糖尿病患者。能防止微血管及大血管并发症,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提高降糖药的疗效。
5、口服降糖药的具体服法
①磺酰脲类降糖药餐前30分钟服。②阿卡波糖(拜糖平),瑞格列奈(诺和龙),罗格列酮(文迪雅),主餐前服用(第一口饭)③双胍类降糖药,餐中或餐后服用,一定牢记。
六、需要明确的问题
1、怎样做葡萄糖耐量试验
①标准:空腹血糖6.0-7.0mmol/L(有的标准为5.6mmol/L)
餐后2小时血糖≥7.8-11.1mmol/L ②方法:必须抽静脉血至少8小时没有热量摄入
抽空腹血糖→服75克葡萄粉溶水,从第一口计算时间(5分钟内喝完),30′60′120′180′分别抽静脉血,检测血糖。
2、空腹高血糖≥6.0-7.0mmol/L,一定要查餐后2小时血糖,甚至应该做葡萄糖耐量试验,以便及时发现葡萄糖耐量减低(IGT)。目前主张空腹血糖≥5.6mmol/L就做糖耐量,因为IGT是正常糖代谢发展到糖尿病的过渡阶段,如果这个时期及时,有效干预,有可能预防或逆转发展为糖尿病,否则将有1/3左右不可避免的进入2型糖尿病阶段。
3、注射混和胰岛素时(速效+中效或速效+长效),必须先抽短效,后抽长效,然后中轻轻混匀。
4、预混胰岛素30R、50R静置后分为两层,皮下射前必须轻轻摇匀,但不要用力,以免产生气泡。
5、预混胰岛素,每日只能用一次或两次,不能用三次。
6、中效、长效、预混胰岛素,只能皮下、肌肉注射,不能静脉输注。
7、抗凝剂华法林(苄丙酮香豆素),口服易吸收,血浆蛋白结合率99.4%,与磺脲类降糖药同用(由于磺脲类降糖药同血浆蛋白结合中率较高,可置换已与血浆蛋白结合的双香豆素)。从而使抗血作用增强,另外双香豆素,有抑制药物代谢作用,从而加强磺脲类的降糖作用,故避免同时使用或减少剂量。
8、磺脲类药物可增加乙醇的毒性,治疗期间宜戒酒。
9、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应用,餐前、餐时、餐后都要明确和患者具体交待清楚,否则用错后果不是无效,就是造成低血糖。
10、一般不应将两种磺脲类降糖药物同时应用。
11、早晨空腹血糖高有三种情况需要鉴别
①夜间胰岛素作用不足,查凌晨1点血糖高。
②“黎明现象”夜间血糖控制良好,也无低血糖,仅黎明一段短时间出现高血糖,凌晨一点血糖正常。
③“苏木现象”在黎明前曾有低血糖,但症状轻,时间短,继而发生低血糖后反应性高血糖。
鉴别方法,用血糖仪检测0、2、4、6、8血糖,主要零点血糖(高:胰岛素用量不足;正常:黎明现象;低:苏木现象)。
12、低血糖处理方法
症状:心慌、出冷汗,面色苍白,饥饿,行为异常,甚至昏迷。清醒者—服糖水,含糖吃水果、饼干等 昏迷者—静注50%葡萄糖
特别注意,用长效胰岛素或长效磺脲类药物引起低血糖延迟效应,可需长时间葡萄糖治疗,清醒后需监测血糖24-48小时。
13、胰岛素保存环境应在4℃—10℃,开瓶后一个月内用完。
14、什么叫葡萄糖毒性:由于B细胞功能下降等因素,导致高血糖反过来作用于B细胞,导致B细胞功能进一步下降,如此产生恶性循环,使患者的血糖持续升高,这就是所谓的葡萄毒性。
15、什么叫脂毒性:所谓脂毒性即脂肪异常沉积于非脂肪组织内,造成所沉积的组织功能障碍。
16、什么叫“早时相”:现在有个新的理念叫“早时相”胰岛素促分泌剂的应用,早时相也叫“第一时相”,快“分泌时相”,是进餐后的5-10分钟。
“第二时相”也叫“慢分泌时相”,是进餐后30-60分钟。
17、静滴胰岛素改为皮下注射前应注意问题:速效胰岛素静注,多应用在酮症酸中毒或高渗性昏迷,在停用静滴胰岛素改用皮下注射前,必须先皮下注射一次胰岛素。
磺脲类:适用于II型糖尿病,消瘦的患者 1.D860(甲糖宁,甲苯磺丁脲)2.格列本(苯)脲(优降糖)3.消渴丸
4.格列吡嗪(美吡哒、优哒灵美、迪沙、依必达、瑞易宁等)5.格列齐特(达美康)6.瑞易宁(格列吡嗪控释片)7.格列喹酮(糖适平)8.格列美脲(迪北、万苏平、圣平、伊瑞、亚莫利)
双胍类:适用于II型、肥胖的患者 1.降糖灵(苯乙双胍)2.降糖片
3.盐酸二甲双胍片
苯甲酸衍生物(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适应于基础血糖正常的患者 1.瑞格列奈(诺和龙,孚来迪)2.那格列奈(唐力、唐瑞、万苏欣)
α-糖苷酶抑制剂:适用于饭后血糖高 1.拜糖平(阿卡波糖,卡搏平、倍欣)2.伏格列波糖
5.儿童用药问题亟待重视 篇五
据相关报道:根据参加了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儿童医院报告,儿童服药不良反应率达到12.9%,新生儿更高达24.4%,而成人只有6.9%。”另有调查显示,由于不当用药而致聋的儿童,正以每年3万余人的速度增加;北京、上海、重庆等地聋哑学校的孩子当中,70%是因为小时候药物使用不当造成残疾。
建议:
1、建立临床药物不良反应信息网,使得全市临床医生分享循证医学的数据和经验。
2、组织“三结合”小组参与制定儿童用药说明书。厂家为了减少麻烦和纠纷,往往编制的说明书尽可能的简单和含糊,因此应该组织由临床医生、药物专家、儿童家长共同参与的“三结合”小组编订儿童药品说明书。
6.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的分析论文 篇六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院205月到205月的326例儿童用药不良反应中,男172例,女154例,其中儿童年龄<30d的有68例,1~3岁的138例,4~6岁的有73例,7~14岁的儿童有47例。
1.2方法对年5月到2010年5月的326例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的症状做了回顾性分析,分析的内容有对儿童的不良反应临床诊断、对于儿童反应的大多数表现以及对这些不良反应的防治措施。
2结果
通过回顾性调查分析,从中可以总结出,对于儿童普通疾病的发生采取的给药措施以静脉注射为主,静脉注射占总给药途径的70.9%,在儿童用药的类型选择上,其中对儿童的用药以抗菌类的药物为主,其抗菌类药物占总给药的49.3%,而儿童对用药的不良反应大多表现在皮肤上,其比例占42.6%。
本院2009年5月到2010年5月用静脉滴注给药的方式对儿童治疗的有218例,占66.9%,而使用药物口服的儿童病患有44例子,占总体的13.7%,其他肌肉注射、皮下注射。
直肠用药、外用药等方式占18.3%,由此可见静脉滴注给药的方式是对儿童用药的最主要方式。
从本院的抗生素用药调查显示,对于326例的儿童用药情况,我院使用抗生素药物治疗为100%,其中主要运用的抗生素药物为青霉素、苯唑青霉素、氨苄青霉素,针对于儿童的细菌感染的疾病中,本院主要运用青霉素对其治疗。
3讨论
儿童的不良反应有多种,大致包含为:皮肤的不良反应、消化不良反应、循环系统不良反应、呼吸系统不良反应等等,其中以皮肤的不良反应居多,在本院2009年5月到2010年5月的326例药物不良反应儿童的临床表现中,皮肤上产生不良反应的儿童有139例,占42.6%,而在目前大多数儿童用药的不良反应表现,也以皮肤上的不良反应最多。产生这样的情况,离不开抗生素在我国滥用的原因,也离不开病毒或细菌耐药性增强以及细菌的扩散性和传播性增大有关[3]。从滥用抗生素这方面来讲,抗生素的滥用并不只是医疗机构在利益驱使下的行为,也离不开儿童患者的家属的很多行为情况,比如对于儿童生病的情况,很多家属都有不论病情大小都要求医生能尽快控制病情,减小自己子女的病痛,缓解儿女的病情,家属的这种急迫心理和要求医生用好药的需求,使得医生只能加用抗生素来缓解儿童的病情。据回顾性调查显示[4],总给药途径为主的静脉注射中,在注射选用的药物上,也均以抗菌类的药物为主,因此不论是口服或者是注射等方式,儿童都离不开抗生素的使用。但是抗生素的使用中会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因此儿童的不良反应也因此增多。
7.安全用药的5个原则 篇七
9岁的铭铭发烧,家人给他买了感冒药吃,但奇怪的是,他一直高烧不退,还出现昏迷症状,最后被送进了医院重症监护室,医生甚至下了病危通知书。经过检查,铭铭服用感冒药时摄入过多的扑热息痛,从而导致药物性肝损伤。
18岁的刘岩因感冒不适,自行服用了感冒药,为了尽快去除病症,她还擅自加大了药量,结果出现腹泻、头痛等症状,后来她的病情逐渐加重,最后死亡,事后医生诊断刘岩死于药物中毒。
加倍剂量,不可擅自做主
日常生活中,经常有人认为加倍服用药物,治病才能立竿见影。尽管一些药物存在首剂加倍的情况,但并非所有药都需加量,有些药首次服用需减量,还有些药的治疗量与中毒量非常接近,稍有不慎就会引发不良反应。而绝大多数的药物,在加倍服用后,都会导致不良反应的几率增加。因而药品首服是否要加倍,应谨遵医嘱。
症状不缓解,就不能盲目用药
服药前一定要看清楚药品说明书,药品的适应症、用法用量、用药注意事项、禁忌症、药品成分等必须详细阅读。如果有疑问务必找药师或医生咨询清楚,然后再用药。此外,患者就医时还要跟医生交代清楚近期的用药详情,只有这样医生才能更为准确地判断下一步患者该如何用药,这也是有效避免不良反应的途径之一。
不确定药品是否过期不能服
在保存方式正确的条件下,要先确认药品是否过期,如果药盒或说明书与药品是分离的,开封的药品不能确认是否过期的,最好不吃;即便是原瓶开封后的药品,虽然没过有效期,但在开封一年后不能确认药品是否变质的,也不要服用。为避免误服过期药,一定要定期检查家中小药箱,清理过期药。同时还要注意应把小药箱放置在阴凉、避光、通风处,以免药物存储不当而变质。
确认成分再服药
药品说明书是保证安全用药的主要参考,在用药前一定要核实所服药品的是否正确,临床中也曾发生错把“王奶奶当成玉奶奶”的事件,A药就是A药,千万别把B药当成A药来服用,否则谁也不敢保证其后果会不会又是一场悲剧。
服药过量后,要仔细观察效果
如果服药过量,首先要注意观察服药者是否出现药物不良反应,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的症状是否严重。如果症状严重,就要马上就医,以便及时进行输液、洗胃或催吐治疗。如果不良反应症状较为轻微,可多喝水以促进药物的代谢,然后继续观察症状是否有进一步发展,一旦症状加重,需即刻就医。
对于非处方药(OTC类药物)而言,安全性较高,服用剂量较说明书用量稍高一点,危害也不会太大,如果无特殊症状,可多喝水,多休息,需要继续服药者,适当间隔1~2次拉长服药时间后再服。
但如果是常用的降糖、降压类药物过量时,就需要密切注意机体的症状反应。降糖药服用过量,会导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昏迷,如果服用降糖药后出现低血糖反应,如头晕、出虚汗等情况时,应立即吃些糖、馒头等食物,同时注意监测血糖变化,根据血糖情况决定是否调整药量或暂时停药;如果是症状较为严重,甚至出现昏迷时需及时送医。若高血压患者服药过量,应卧床休息,以免因低血压导致摔伤等意外,同时还要监测血压情况,以确定是否继续服药,如果有明显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
注意孩子眼部卫生,防止感染性疾病
孩子的免疫力较弱,平时洗脸要用专门的脸盆和毛巾。每次洗脸时要先洗眼睛,毛巾洗净后要放在太阳下晒干,不要随意用他人的毛巾或手帕来擦孩子的眼睛。
喝绿茶可强健骨骼
美国学者最近发表的研究结果显示,每天摄入绿茶多酚500毫克(等同于4-6杯绿茶),并坚持打太极拳,有助于强健骨骼。
不按时用餐,易引发头痛
工作再忙,也要准时用餐。错过一餐,就会引起肌肉紧绷,血糖下降,脑部的血管就会收缩。当我们进食以后,这些血管又会扩张,进而引发头痛。另外,专家还统计出了容易诱发头痛的食物,有巧克力、酒精饮料、生乳制品、柠檬汁、奶酪、红酒等。
睡前两口水,预防脑血栓
当人熟睡时,血液中的水分会减少,血液黏稠度会变高。所以睡前应适当喝点水,以减少血液黏稠度,从而降低脑血栓的风险。此外,在干燥的春夏季节,水还可以滋润呼吸道,帮助我们更好地入睡。
晒太阳可减少患乳腺癌的几率
多接受一些阳光的沐浴,可以减少患乳腺癌的几率。人体暴露在阳光下的时候,体内维生素D的含量会激增,而维生素D被认为是抑制癌细胞生长的有效物质。夏季,我们每天只要晒15分钟的太阳,就能使体内产生足够多的维生素D,而在日照较少的秋冬季节,可以直接服用维生素D,这与日光浴的效果是相同的。
苹果干和草莓干也可防病
听到这个消息,估计许多爱吃水果干的朋友会雀跃。某项研究结果显示,女性每日食用75g苹果干(等同于4-5个新鲜苹果),6个月之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下降23%,同时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上升4%。另一项研究结果表明,人们每天食用60g冻干草莓,6个月后,对食道癌前期病变有缓解作用。
保护颈椎的简单办法
头部保持正直,挺胸拔颈,两臂垂直于体侧,然后两肩同时尽量向上耸起,停1秒钟,再将两肩用力下沉。这样既能活动肩部,又能局部按摩颈椎,使颈肩部的血流畅通,从而起到舒筋活血的作用。
该睡时不睡,肝火旺
经常作息颠倒、长期熬夜的人,通常情绪也不稳定。因为晚上11点至凌晨1点,是脏腑气血流动的时间,血回流到肝脏,准备储精气(能量),如果不睡,等于强迫肝脏继续进行分解工作,能量无法被贮藏,肝盛阴虚,阴阳失和。解毒、储存和分解胆汁是肝脏的主要工作,长期虐待肝不休息,肝火就会上升,容易疲倦、气虚体弱。
8.儿童用药安全的调查报告白皮书 篇八
1. 我国人口出生率下降,儿童占比越来越小,意味着我国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庭对儿童健康会越来越重视,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2. 我国 0~14 儿童两周患病率在 90~130%。 0~4 岁儿童两周患病率远高于 5~14 岁儿童。据国家卫生服务调查, 年我国0~4 岁、5~14 岁儿童的两周患病率分别为 174.2%和 76.9%,均较 年有明显上升。
3. 虽然近年我国儿童人口数及人口占比均呈下降趋势,但儿童门诊量一直处于增长态势。这与我国儿童医保覆盖率的增加以及人们的就诊意识增强有关。
4. 儿童患病率较高的疾病主要是呼吸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 [感冒,扁桃体炎,支气管炎,消化不良(便秘等),肠胃炎(呕吐、拉肚子等)]
5. 口服是儿童最常用的给药方法。除此之外,适合儿童的给药方法有静脉注射法、肌肉注射法、吸入法、灌肠法、外用法等。
6. 临床专家建议,给儿童用药时,能选用口服、外用给药时,不选用注射给药。
7. 儿童由于年龄尚小,不宜服用片剂、胶囊等大体积药物。适用于该年龄段儿童的剂型有:
(1) 溶液剂、颗粒剂、糖浆剂、(干)混悬剂、泡腾片、散剂、滴剂等液体制剂或溶于液体后可制成液体状服用的剂型;
(2) 注射剂;
(3) 皮肤黏膜剂型:贴剂、栓剂、软膏等;
(4) 吸入雾化剂型:气雾剂、喷雾剂、吸入粉雾剂等;
儿童服用的`药物在口味上要求较高,具有不同果味的口服剂型儿童服用的依从性更高。
8. 儿童用药,按体表面积换算方法:
<30kg 儿童体表面积(m2)估计:体重(kg)×0.035+0.1
>30kg 儿童体表面积(m2)估计: [体重(kg) -30]×0.02+1.05
药物剂量=儿童剂量/m2×估计体表面积
9. 本次调研中,调查家长认为生产企业应针对哪些疾病研发儿童专用药品,旨在指导生产企业针对何种疾病研发儿童专用药品,解决儿童药品市场需求问题。调研数据结果显示,流行性感冒既是儿童患病率最高,也是最多家长认为需要研发儿童用药的疾病,其次是扁桃体炎和支气管炎。 儿童年龄段不同,各自家长认为企业应研发儿童专用药品的疾病领域也不同。相比而言,消化不良(便秘等)在 1 岁以下儿童中患病率较高,也较多该类家长认为需要研发儿童消化不良用药。4~8 岁儿童则对扁桃体炎儿童专用药品需求更为迫切。
10. 据统计,国内儿童用药(限药品说明书中标明儿童使用用法用量的药品)市场规模 年已达 347.42 亿元(按终端销售价计算)。由于目前绝大多数药品没有标明儿童用法用量,很多医生或家长减半使用成人用药。行业专家估测,实际上国内儿童用药市场规模远大得多。 儿童用药市场规模从 年到 2009 年的年增长率均超过10%,复合增长率为 11.5%。据此预估到 年,中国儿童用颗粒剂37%片剂20%糖浆剂13%合剂9%其他21%,药市场规模将超过 600 亿元。
11. 感冒类用药 (限药品说明书中标明儿童使用用法用量的药品,以复方制剂为主)和解热镇痛类药物(限药品说明书中标明儿童使用用法用量的药品)是儿童用药的两大品种。这与儿童感冒、发烧发病率较高是相一致的。2009 年这两类药品市场规模达69.56 亿元,占整个儿童用药市场的两成。 预计到 2015 年,这两类药品市场规模或将超 140 亿元。儿童用感冒类用药复方制剂中,小儿氨酚烷胺颗粒和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占据主要市场。解热镇痛类用药则以布洛芬混悬液为主。
12. 国内专业生产儿童药品的厂家寥寥无几。全国 6000 多个药厂中, 生产儿童药品 (通用名中明确说明儿童用药) 的厂家有 1000多家,专门生产儿童用药的厂家仅 10 余家。专门生产儿童用药的厂家主要有:北京首儿药厂、天津市儿童药厂、哈尔滨儿童制药厂有限公司等。有 600 多家企业有生产儿童专用化学药,如广州白云山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等。 另有 900多家企业生产儿童专用中成药,包括王老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
13. 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陶剑虹表示,不论什么年龄层次,对药品的需求都是刚性需求。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是中国式家庭的中心,他们的用药需求更加引起社会的关注。 目前, 我国 0~14岁儿童共有 2.2 亿,占全国人口的 16.6%,尽管儿童总人口数和人口比重相比过去几年有所下降,但由于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平均每个家庭所负担的子女数越来越少,因此家庭用于儿童的可支配收入增加。 预估到 2015 年,中国儿童用药市场规模将超过 600 亿元。但我国的儿童用药市场却不太成熟,国内专业生产儿童用药的企业寥寥无几,无特别优势企业,这对药物生产企业而言,蕴藏着较多的机会。我们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企业加
入到儿童用药市场中来。企业可优先考虑竞争相对不激烈,但疾病发病率靠前的市场。感冒类用药和解热镇痛类药物是儿童用药的两大品种,且以颗粒剂为主,企业之间的竞争较激烈。针对此类市场,建议企业开发新的儿童专用剂型。
9.儿童乘车礼仪的原则 篇九
小孩安全带怎么系
1、跨过儿童的肩膀而不是手臂,斜对角贴胸而过。
2、腰带应该跨过大腿根部而不是小孩的腹部,这样可以避免勒伤儿童的腹部。
3、如果儿童身高不足,必须配合使用增高坐垫或者增高座椅抬高他们的身体。
车上一定要装儿童座椅,但你以为装了儿童座椅就可以高枕无忧?错!
儿童安全座椅是一种系于汽车座位上,供儿童乘坐且有束缚设备并能在发生车祸时,束缚着儿童以最大限度保障儿童安全的座椅,应安装在汽车后座。随着孩子的成长,座椅要更换。婴儿专用的汽车安全座椅必须放在后座上且婴儿面向后。
儿童座椅要具备4方面要求:在安全性上结构要有强度、刚度;舒适性上,要符合人体工程学;还要方便安装拆卸;价位要多元化,适合不同消费需求。
要正确使用儿童安全座椅,如12岁以下的儿童应严格按照规定坐在后排、1岁以上的婴儿要使用背(后)向式儿童座椅、10kg-18kg学走路儿童要使用正(前)向式儿童座椅、18kg-27kg儿童应使用儿童增高坐垫并系好安全带、12岁以上或者身高在1.45米以上少年可使用成人安全带。
后排座椅比副驾驶更能保证儿童安全
有测试表明,冲撞发生时,由于少年儿童体积小,容易脱离安全带的控制范围,紧急刹车时,孩子就会像子弹一样撞向风挡,从而带来严重伤害,而且儿童的颈部肌肉在猛烈撞击时无法为头部及颈椎提供保护,极容易造成重伤。
同时,安全气囊如果使用不当也会给儿童造成伤害。众所周知,安全气囊在弹开的一瞬家冲击力非常大,远远超出了儿童的承受极限,不少事故中气囊带给儿童的二次伤害造成的伤害要比事故本身严重得多,所以我们在这里还是要再次强调:副驾驶座椅并不适合儿童乘坐,尽管不少孩子主动要求在副驾驶乘坐,但是从安全角度出发,后排座椅对少年儿童的保护较全面的地方。
切勿将儿童单独留置车内
将儿童单独留置车内,会发生儿童因车内缺氧等问题而窒息的重大事故,另外,在没使用安全座椅的情况下,车辆突然启动或移动也会发生儿童被弹起的事故。
切勿让孩子把头探出天窗
有硬物飞来或天窗出现紧急问题令小孩受伤害。有报道说,一位车主停车后让小孩把头伸出天窗玩耍。结果,引擎熄火后天窗自动关闭,夹伤了小孩的头部。这样的事故虽然是少数,但也提醒保持警惕。专家建议驾车的家长开启天窗或者车窗时,一定要照顾好自己的孩子。孩子有时淘气,不知深浅,需要您时时叮嘱,时时保护。
接下来,我们再说说在车外还有哪些情况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车辆要远离下水管道等坑洼地区
好奇是每个儿童的天性,踩踩下水井,到有坑洼的地儿刨刨土玩玩水也许看上去没什么危险,但是当井盖没盖严,或是车辆经过后导致井盖变形时这个危险就被放大了。所以安全起见,还是不要在这些区域内过久逗留。
进入学校、小区等地缓慢行驶
10.老年人用药的特点和原则 篇十
1.老年人胃酸分泌减少,胃排空时间延长,肠蠕动减弱,血流量减少。老年人的这些变化,虽可影响,药物的吸收,但研究表明,大多数老年人在药物吸收速率或在吸收量方面,一般无显著差异,但需在胃酸性环境中水解而生效的药物,在老年人缺乏胃酸时,则其生物利用度大大降低。如弱酸性药物(水杨酸类、双香豆素类、呋喃妥因、萘啶酸及巴比妥类等)离解度增加,吸收减少。
2.老年人血浆蛋白随年龄增加而有所降低。老年人单独应用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时影响虽不明显,但同时应用几种药物时,由于竞争性结合,对自由药物血浓度的影响则较大。如来结合的水杨酸盐浓度,在未服用其他药物的老年人,占血浆总浓度的30%,而在同服其他药物的老年人,则可增加至50%,用药时宜予注意。
3.老年人肝血流量减少,药酶活性亦下降,功能性肝细胞减少,对药物的代谢也有一定影响。因此,给老年人应用被肝代谢的药物如氯霉素、利多卡因、普萘洛尔、洋地黄毒甙、氯氮卓等时,可导致血药浓度增高或消除延缓而出现更多的副作用,故需适当调整剂量。在给老年人应用需经肝脏代谢后才具有活性的药物时(如可的松经肝脏转化为氢化可的松而发挥作用),更应考虑上述特点而选用适当的药物(如应用氢化可的松而不用可的松)。
4.老年人肾脏的单位数量、肾血流量、肾小球滤过率减少,肾小球分泌功能也大大降低。老年人肾脏的上述巨大变化,大大地影响了药物的排泄,使药物的血浆浓度增高,延缓药物由机体的消除、半衰期延长(如27岁时地高辛的半衰期为5小时,而72岁时则为73小时),从而更易发生副作用。因此,要根据肾功能调整用药剂量或调整老年人用药的间隔时间。下列常用的药物,老年人要减量使用:扑热息痛、苯妥因钠、青霉素、地高辛、心得安、安定、鲁米那、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一般说来,60岁以上老年人用药,以成人用量的3/4为宜。
二、老年人用药的原则。在老年人中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可比青壮年人高三倍。为此,老年人药物治疗必须经常对其体质和耐受性、药物选择和剂量方案以及是否需要护理给予慎重的考虑,应注意以下几点用药原则:
1.应确定药物治疗是必需的;老年人的许多健康问题无须用药亦可处理。
2.尽量避免一次服用多种药物,最好同时用药不超过3种。
3.服药剂量方案尽可能简单,如果可行,最好每种药物每日只服一个单剂量。
4.为了确定个人的耐受性,多数药物首剂量通常最好小于标准剂量;维持剂量也应该慎重确定,一般60岁以上老年人的维持剂量要比年轻人小一些。
5,如果服用其他剂型,应避免大的片剂或胶囊;液体制剂对老年人较易吞服。
6.应注意不要用错药或过量用药,尽量不要将药放在床边的桌子上(硝酸甘油除外)。
11.儿童英语学习的原则 篇十一
儿童学英语是近年来家长及教育界普遍关注的热点现象之一。儿童早期教育理论与关键期理论表明儿童学英语具有生理、心理、认知等方面的优势。让儿童学习英语应当遵循以培养兴趣为主、创设丰富的语言环境、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等原则。
(一)以培养英语学习兴趣为主
我国自古就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之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前儿童英语学习不应要求孩子们掌握多少单词或句子,而应坚持将激发和培养幼儿英语学习的兴趣放在首位,并将其作为学前儿童英语教育成效的一个重要指标。培养儿童学习兴趣,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应是幼儿园英语教育的真正目的。
儿童的兴趣总是和一些积极、肯定的情绪相联系,它可以激发儿童的求知欲,可以使其注意力较长时间集中在一定活动内容上,并能够唤起儿童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欲望。有了兴趣,儿童就会主动、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并在此过程中充分表现自我。从某种意义上讲,学前儿童学习是一种兴趣学习。因此,在儿童英语学习活动中,需要教师通过各种生动、形象、有趣的手段来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以激发儿童的兴趣,让孩子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自然习得英语。同时,活动要尊重儿童的身心特点,难度要适宜,当孩子取得哪怕是一点点进步时,也要及时加以表扬和鼓励,这样孩子学习的兴趣会更高。否则,刚刚萌发的学习兴趣幼苗受到扼杀,将对学前儿童今后的学习产生巨大的负面作用,甚至终生影响其第二语言学习。
(二)创设丰富的语言环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语言环境对语言学习极其重要,从根本上说,语言主要不是通过课堂的教和学而获得的,而是儿童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发展而来的。婴儿呱呱坠地,没有人教给他过多的词汇用法和语法规则,可长到一二岁就自然而然地开始伊呀学语,四五岁后,一般都能用完整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思想。儿童正是在他周围的良好语言环境中,轻松自如地学会了母语。因此,幼儿英语教育是否可行,还取决于儿童周围是否存在自然的语言环境。反之,如果没有或脱离这种语言环境,再聪明的孩子也不会讲话。语言环境是人类获得语言能力的决定性因素。
(三)让儿童在玩中学,学中玩
儿童天性好动,游戏在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我国古代教育家十分强调根据儿童的“天性”实施早期教育:“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十分重视游戏化教学,认为“首先要紧的`就是使儿童把语言学习作为游戏一般乐于接受”。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是幼儿发展的需要,游戏成为幼儿教育的手段是一种必然。
游戏法符合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由于学前儿童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的特点,这就要求学习不能强调知识的逻辑体系,而应强调孩子们构建知识时的感受性。幼儿英语教学虽然一般只停留在让幼儿能听说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简单句子上,但是,看似简单的一些话,如果让幼儿翻来覆去的说,肯定会让幼儿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有必要将知识融入游戏之中,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在不知不觉中既掌握知识,又增加彼此之间的友谊和学习英语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