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之旅.教案(精选13篇)
1.孤独之旅.教案 篇一
孤独之旅
曹文轩
导语:当我们在残阳如血的天幕下注视那一棵孤单的树 当我们在渺如烟海的人生中独自撑一叶舟 亦或是在繁花满天的季节里飘零出一瓣花碎 是否有那么一刻 不经意间驻首 碰触到了 心底的柔软? 年少如伊
我们有朝气、有活力、有着对青春无限的美好的憧憬 然而,或许就是在那一瞬,孤独如丝般爬满心头……
1、伴随着川井宪次的这首《孤独的巡礼》,你是否能为我们描述一下,自己生活中的,关于孤独的故事?
每个人都会有孤独的时刻,每个人都会有对孤独不同的注解,如果我们把每一次有关孤独的经历当成是一种成长,我们在每一次的成长中,又收获了什么呢?我们把这个问题暂且放下,先跟随作家曹文轩的脚步,来探索一下他,在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篇《孤独之旅》中,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怎样的,关于孤独的故事。
2、下面,同学们一起来速度课文,按照小说故事情节所遵循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脉络来梳理文章。(速读完成后可以就近讨论,然后我们找同学回答)
总结: 开端
家道中落,随父放鸭
通过梳理,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孩子由 害怕孤独
发展
撑船赶鸭,初到苇荡
高潮
苇荡遇雨,经受考验
到
面对孤独
结局
与鸭共同成长
最终
战胜孤独 的过程。
3、小说的题目是“孤独之旅”,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孤独”呢?请同学们用横线标记出体现“孤独”的句子,然后我们进入角色,充满感情地读出你画出的语句。(把文中所有的第三人称改成第一人称,把“杜雍和”读作“爸爸”或者“父亲”)读完后有什么样的感受?或者说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活动?(第11、21、29、33、48自然段)
4、当然,小说的成功之处还在于对人物的成长过程采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心理变化的轨迹,而文中环境描写也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起到了一定作用,比如:
(1)第4自然段,对鸭群扇形水流的描写,鸭群、流水虽然没,但毕竟单调。这些更增添了杜小康对家乡生活的留恋。表现了杜小康的幼稚、软弱和恋家。
(2)第13自然段,黄昏时的炊烟和河面的热气,单调、虚无,更增添了孤寂的感受。(3)第21、22、24、25自然段,芦苇荡的宽阔无边,给人一种压迫感,虽有清香的气味、萤火虫的亮光和水鸟,但这一切都不能驱除杜小康的恐慌。而这种压迫感、孤独感也是对杜小康的一种磨练。
(4)第36自然段,芦苇荡的暴风雨的凶猛,是对杜小康的考验和锻炼。在这场暴风雨中,杜小康从幼稚、软弱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勇敢、坚强、有责任心的男子汉。
通过这些细腻的景物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这些,也为我们将来的写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我们疏通了整篇文章,曹文轩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他优美的文笔所构造的画面似乎还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流淌,让我们收拾心情,重新回溯到小说的开始部分,我们来分析一下,文章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是什么呢? ① 失去交流的环境。(离开学校和同学,对于一个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非常寂寞的,失去了同伴的帮助,没有同学间的交流,等于失去了正常的生活。)② 失去了人文环境。(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和人群,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就失去了感情、文化以及物质之间的交流,在精神上会感到痛苦,甚至是一种折磨。放鸭生活中,父子之间一种看似默契的省略,其实是一种空虚、贫乏生活的表现)③ 对自然环境的恐惧。(大自然的空阔与未知,给他幼小的心灵造成强大的压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杜小康“迟迟不能入睡”)④ 对前途的恐惧。(在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生活的茫然,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与无奈。)
5、结束语:佛祖释迦摩尼曾问话于众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智者舍利弗答道:”用菩提叶去遮盖它。“头陀大迦叶回答:”用净水瓶去盛起它。“佛祖微微一笑,说:”把它放到大海里去。“一滴水融于海,才不会干涸,一缕丝织于锦才有自身的价值。孤树和森林,那简直是两个世界。余杰在他的《香草山》中对支撑生活的动力归纳了三条: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对人类苦难痛彻心扉的悲悯。孤独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执着于这种情绪并最终迷失了前行的方向。这个世界给予了我们很多丰富的情感,就是希望我们在这些丰富的情感中,诠释出生活下去的原动力吧。
6、作业:以“成长”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幻灯片9)
2.孤独之旅.教案 篇二
这是一个物质比较富裕的时代,这个时代的孩子不用经历太多太苦的困难与挫折,他们生活幸福。但如果总是尝到蜜糖的滋味,而没有尝带困难与挫折的苦涩,那人生是不是缺少一些味道,而不够坚强、成熟呢?《孤独之旅》这篇小说就给少年学生上了很好的一节人生课。
《孤独之旅》是一篇少年成长的小说,写的是杜小康家道中落而失学,过早地担负生活的重担,跟随父亲背井离乡去放鸭,经历了人生的“孤独”而长大的故事。其中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自然风景与社会背景广阔,比较适合学生的心理。教学时可按小说的特点,巧妙引导,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多层次、多角度理解文本所反映的生活,着重点是“成长”。
杜小康的“孤独”,不仅能唤起阅读主体的共鸣,还能超越阅读主体本身的文化局限。所以应以内引外联的教学方式,从课内到课外,从文本到现实,引导学生对成长过程中 “孤独”的思考,以及对成长的认识。打开学生的内心世界, 体现语文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新课标理念。
小说的篇幅较长,可以读来贯穿:跳读,解决“孤独感” 的认识问题;赏读,完成意境美的欣赏;不出声的研读,完成“成长”的体验。以师生的对话交流进行,理清思路,巧妙推进,建成具有亲和力和个人性化的课堂。
【创意设计】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解读杜小康的“孤独”。
2、欣赏语句(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语句)及体会其作用。
3、迁移发展,联系自身谈体验,训练表达能力,提升认识。
教学重难点:
结合杜小康的经历,理解“孤独”的含义;联系自身体验, 体悟成长中的“困难”与“挫折”,延伸主题。
教学过程:
(一)歌词导入,引出课题。
导语:同学们,歌词中“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一句意蕴丰富。它道出了人生旅途中,并非时时一帆风顺,往往充满辛酸,饱含痛楚与泪水,生命在锻炼中成熟丰满。如果成长需要付出代价的话,那么“孤独”也应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人生题目。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 去体验少年杜小康在放鸭生活中所经历的一段孤独生活。
(二)简介作者,了解背景。
屏显
作者名片
生平简介 :曹文轩,生于1954年,江苏盐城人。
贡献评价 :当代作家,儿童文学家。
代表作品: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等。
背景资料
本文节选自《草房子》,写的是不幸少年杜小康与厄运抗争的悲怆。杜小康原本生活在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人家。 生活的富裕,学习成绩的优异,使他一直有一种优越感。一次意外变故,家中破产,他被迫辍学,过早地负担起生活的重担,跟随父亲,背井离乡去放鸭。
(三)读准字音,扫除障碍。
屏显
轩 (xuān) 雍 (yōng) 嘻 (xī) 摻 (chān) 杂
撩 (liáo) 逗 撅 (juē) 凹 (āo) 地
(四)阅读课文,概括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
小说讲述了杜小康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 坚强的故事。
(五)感受人物,解读“孤独”。
1,师导:小说的主人公是杜小康。杜小康的哪些地方令你感动?
预设学生回答方面:
1. 分析杜小康的心理发展,感受带杜小康不怕困难, 在困难中成长,越来越坚强。
2. 抓住文中的细节描写,感受到杜小康爱读书、爱家庭, 离家去放鸭收获了坚强,收获了真正的成长。
(这一题的设计,在于紧扣小说中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 反映主题。)
2,师导:小说的题目是“孤独之旅”,对杜小康这样的孩子来说,“孤独”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
(学生讨论回答。如有必要,老师应作及时的点拨或补充,特别在杜小康和父亲离家去放鸭而感到“恐惧”,有对自然环境的“恐惧”和对前途未知的“恐惧”,也是“孤独” 的表现。这样,学生才能更深体会“孤独”的含义,它更指困难、挫折等。)
老师做小结和过渡:杜小康的成长,源自于家庭的衰败与放鸭时所承受的即使成年人也很难忍耐的孤独。小说命名为“孤独之旅”,有很深的意味。人生之路,漫长而艰辛, 每个人都要“独自走过”。“孤独”是人生成长的一种必然, 经历了人生的“孤独之旅”,撕去幼稚的外壳,一定会“长大”。
(六)联系自身,谈体验反思。
师导 :讲述你经历的“孤独”情景和当时的心理感受。
学生畅谈,略。
(这一题的设计,由文本到现实,引导学生对经历过的 “孤独”的追忆,也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
师导: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生成长的催化剂。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这一题的设计,是在前一题经历的基础上,提升带理性、冷静的思路,悟出人生哲理。)
(七)品味语句,体会作品的意蕴
师导:文中的环境描写很多,也很精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大家找出并谈有何作用。
预设学生会找到“鸭群、芦荡、恶劣天气”的描写,并谈作用。
老师小结:
⒈自然环境描写,作用在于渲染气氛,烘托出人物心情。
⒉写鸭群的成长,作用有二:一写主人的辛苦得到的回报,有了收获。二是借物写人,托物寓人。人物合一,相得益彰,生动形象。
老师再鼓励学生,在今后的记叙文写作中,适当加上环境描写,对作文作用很大。
(八)发展延伸,布置作业。
请以“孤独”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定,文体不限。 或写经历,或谈感悟,或抒情志。
摘要:这是一个物质比较富裕的时代,这个时代的孩子不用经历太多太苦的困难与挫折,他们生活幸福。但如果总是尝到蜜糖的滋味,而没有尝到困难与挫折的苦涩,那人生是不是缺少一些味道,而不够坚强、成熟呢?,《孤独之旅》这篇小说给少年学生上了很好的一节人生课。
3.《孤独之旅》教学案例 篇三
【关键词】 教学案例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4-001-01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把握小说的三要素。
2. 品味表現主人公成长过程的细节描写、心理描写。
3. 审美欣赏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的作用,领会优美的意境。
4. 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塑造坚强的人生。
教学重点: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品味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
1. 诵读法:小说的语言平白、朴实,没有过多的文采修饰,符合少年主人公单纯、简单的生活。文中出色的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起重要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课文内容。
2. 点拨法:教学中通过设置疑点,引导学生质疑思索,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自主探究,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对文题“孤独”含义的深层领悟。
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设计:
一、导入:
人生旅途并非一帆风顺,有人在欢乐幸福中成长,也有人在孤独艰辛中长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去体验少年杜小康孤独的放鸭生活。
二、速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
一位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去放鸭。在无边无际的芦苇地里,生活的艰苦、精神上的寂寞,压迫着他同时也锤炼着他的身心,在一场暴风雨后,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教师展示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三、默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教师:刚才,我们已经对小说的故事情节进行了简单的梳理。那么,通过刚才的速读,你认为杜小康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学生回答
教师: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他有没有什么变化?他的这种变化又是通过哪种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表现出来的?
明确:心理描写。
请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有关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描写,找一找,随着故事情节,他的内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出发时:茫然,恐惧
到达芦苇荡时:害怕,胆怯
安顿之后:感到孤独
时间久了:不再忽然地恐慌
那天雨后天晴:坚强。
通过同学们的分析,杜小康这样人物形象是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不断丰满起来的。看着这张心理历程发展图,我们对题目是不是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
解题:“孤独之旅”既指主人公与父放鸭过程,又指他战胜孤独,历经风雨的成长成熟心理历程,可谓一语双关。
四、品读课文,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师:人物的塑造,不仅要通过故事情节的安排,还要通过一定的环境描写。并谈谈你认为它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1)芦苇荡:“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写出芦荡的广袤,“绿色的浪潮”不仅可见其色,更可见其动感与生机,将景物写活了。另外,无边无际的芦苇荡,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胆怯”。“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芦荡愈幽深繁茂愈反衬出小船的孤小,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才愈为真切。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
总结:芦苇荡渲染了气氛,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2)鸭群:“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一段。写景状物准确、细致,描写周到入微。“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少年杜小康战胜孤独,适应了环境。并在维系着家庭生计系于一身的鸭群面临灭顶之灾时,不顾艰险疲惫,不惜受伤流血,找回了鸭群,显示了一个小小男子汉的力量、毅力与责任感,他长大成熟、坚强了。他意识到了这一点,内心翻涌着波涛,这是喜悦的泪。“鸭们也长大了”一段,描写生动、形象,映衬出主人公成长历程,具有超出语言层面的隐喻意义。鸭群向芦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
总结:鸭群烘托了人物的心情。可以说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映衬。
(3) 暴风雨:写暴风雨一段“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写景如在眼前,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将暴风雨的狂暴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芦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杜小康表现了成人般的勇气与坚强。
总结:暴风雨,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与杜小康的成长旅程有着直接的关系。
五、结语
在我们的人生中,成长是永恒的主题。但愿我们的同学们都能谱出一首健康的成长歌,长成一棵坚强独立的大树。
六、布置作业
生活的磨砺,暴风雨的洗礼,让杜小康长成了小小男子汉。今天,我们正经历了课业多、压力大的初三生活,请运用环境描写的手法写一段表现自己心理的小片段。
七、板书设计
孤独之旅 曹文轩
人物:杜小康——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
鸭群
环境: 芦荡 人物 成长的广阔背景
风雨
4.10孤独之旅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三要素 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2、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3、品味小说精美传神、意味深长的语言。
教学重点:
1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标题的含义。教学难点:
品味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的重要作用。
一、导入
有一句脍炙人口的歌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但恐怕很少有人能道出其中的滋味,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叫杜小康的同龄人,他的一段难忘的生活经历,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启发。
二、预习交流 1.生字 2.解词
3.谈谈对题目的理解
问题:课文的题目为什么叫“孤独之旅”?
明确 1.文学意味浓郁,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孤独之旅”,实际是一个过程性的东西,可以认为是对杜小康放鸭生活
的一个概括。
3.“孤独”充满字里行间,渗透了杜小康放鸭的全部生活空间与心灵空间。
三、明确这篇小说的三要素
1. 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2. 本文写了哪些人物?主人公是谁? 3. 小说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4. 故事发生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明确
人物(主人公):杜小康
情节:一位少年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到偏远的芦苇荡放鸭。经历了生活的艰苦,精神上的磨练,最终在暴风雨之后“长大了,坚强了”。
环境:无边无际的芦苇地
四、研讨小说的三要素
(一)研讨情节
问题: 小说中的情节可分为几个阶段?本篇小说的情节该怎样划分? 开端:交代背景,杜小康跟随父亲去放鸭
发展:杜小康跟随父亲在荒无人烟的芦苇荡安了家
高潮和结局:在暴风雨夜,小康独自一人寻找鸭子,他感觉自己长大了。
(二)研讨人物
问题
1.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杜小康心理活动的词句,并在旁边标注:产生
这种心理的时期及变化原因。2.默读课文思考杜小康 “孤独之旅” 时经历了哪几个时期? 每个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心理变化 ?
明确:刚刚出发时:茫然
恐惧
到达芦荡时:害怕
胆怯 芦荡安顿后:孤独
单调 住段时间后:不再 恐慌 狂风暴雨中:勇敢 能干 雨后天晴时:坚强
长大
3.文中杜小康感受到那些方面的“孤独”?孤独在人生历程中有什么意义?
4.本文的主人公是杜小康,作者为什么花较多的笔墨写杜小康的父亲和鸭子?
明确:写父亲和鸭子,对完成杜小康这个形象的塑造有不可或缺的衬托作用。
(三)研讨环境
问题
找出本文的环境描写,划出波浪线,体会它的作用。明确:
鸭群、芦苇荡、暴风雨
渲染文章孤独的气氛,烘托人物孤独害怕的心理; 推动情节的发展;
同时增加了文章的美感,具有浓郁的乡土文学气息。
板书设计
孤独之旅
曹文轩
人物(主人公): 杜小康
情节: 恐惧孤独 —— 面对孤独 —— 战胜孤独
环境(自然环境):渲染孤独的气氛,造就坚强的性格
五、归纳主题思想
人应该在孤独中磨练自己,在逆境中锻炼自己,才会长大。
六、体会精美传神的语言 例:“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写出芦苇的广袤,“绿色的浪潮”不仅可见其色,更可见其动感与生机,将景物写活了。
“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芦荡愈幽深繁茂愈反衬出小船的孤小,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才愈为真切。
写暴风雨一段“早上,……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写景如在眼前,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将暴风雨的狂暴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七、小结
成长,是一个美好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绝非永远“一帆风顺”,它往往充满辛酸,饱含痛楚、屈辱与泪水。成长,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孤独,就是其中最贵重的一笔,是生活或早或晚都要给予每个人的一道残酷又美丽的题目。
八、拓展练习
学了这篇文章后你对“孤独”一定会有新的认识,试以“我的孤独” 为题,写一篇短文。
九、送几句名言
苦难是人生的老师
—— 巴尔扎克
好的木材并不在顺境中生长;风越强,树越壮。
——马里欧特
在寒冷中颤抖过的人倍觉太阳的温暖,经历过各种人生烦恼的人,才懂得生命的珍贵。
—— 怀特曼
5.孤独之旅教案 篇五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在你们的成长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什么困难和挫折?
二、整体感知
这篇小说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提示)可抓住 小说的三要素简要概括,采用“人物+环境+情节”的格式。
三、赏析杜小康的三句话
请找出并画出这篇课文杜小康讲的话,说说分别位于哪一小节?
(一)齐读第二小节,品味杜小康说的这句话
提 示赏析语言的要点:注意联系上下文,如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说的这句话
注意挖掘说话人的此刻内心的情感与心理
1、 杜 小康为什么去放鸭?“一落千丈”是什么意思?
2、 为什么会一落千丈? “只好”一词表明了什么?
3、 当时杜小康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二)赏析第二句话“我要回家------”
1、这样 一个孩子愿意跟父亲去放鸭吗?那么这句话该怎么读?
2、从这句话中你能读出怎样一个杜小康?
3、21节,这一段属于什么描写?烘托了杜小康怎样的心理?此时他面临的最大的敌人是什么?
4、这句话 跟第一句话比少了什么内容?
(三)请学生自主赏析其他两句,用“从这句话中,我读出了一个 的杜小康”在书中进行批注。四人或同桌互相交流。
1、第三句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杜小康?哪个词突出了他的成长?
2、听老师 朗读第36节环境描写的内容,你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下,杜小康说出了“还是分头去找吧”可以看出他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3、若 把“。”改为“?”或“!”行不行?请同学读一读。
(四)第四句“我读出了一个 的杜小康。”
1、若把原句改为“爸!蛋!鸭蛋!鸭下蛋了!”好不好?为什么先喊出的是“蛋”?
2、谁来读一读,评价。
四、是什么促使了杜小康的成长?
五、感悟“感动”
六、作业布置
1、教师补充稍后的故事,请同学们课后阅读《草房子》
2、 推荐曹文轩的其他作品《青铜葵花》《野风车》《山羊不吃天堂草》《红瓦黑瓦》《根鸟》
6.孤独之旅情境教学教案 篇六
梁山县韩垓镇初级中学“情景教学”课题组
齐惠
• 教学目标:
1、体会“孤独之旅”的含义
2、品味人物语言描写和环境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3、树立坚强的人生信念,战胜生活中的困难。• 教学重点:
1.标题的含义
2.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时长:一课时
•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启发式教学
•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激情导入。(课前播放音乐《阳光总在风雨后》)
同学们,你们有过这样的心理吗?当觉得父母唠叨时,我们希望早日长大;当看着网吧“18岁以下禁止入内”的告示时,我们盼望马上长大;当面对堆积如山的作业时,我们渴望快点长大。可是,怎样才算真正的长大呢?成长旅途中的风风雨雨我们又该如何面对呢?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家曹文轩在少年杜小康的《孤独之旅》中感悟孤独与成长。
二、活动任务
(一)体会“孤独之旅”的含义 •
(二)品味人物语言描写和环境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三)树立坚强的人生信念,战胜生活中的困难。
三、活动过程
• 活动一:快速浏览文本,感知故事。
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结合小说三要素概括)
少年杜小康跟随父亲到芦荡放鸭,在孤独中成长的故事。
• 活动二:品人物语言,走孤独之旅; •
听孤独心声,说孤独人物。•
1、赏析杜小康的语言
师: 这是一篇小说,故事情节是在孤独的背景中展开的,人物语言并不多,请同学们在文中快速勾画出杜小康的语言。•(生读课文,勾画人物语言。)(课件展示。)
1、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
2、我要回家„„
3、还是分头去找吧。
4、蛋!爸!鸭蛋!鸭下蛋了!师:请一位同学都出这四句话。(一生读。)
师:读得很流利,但不够传神。每一句话的背后站着一个怎样的杜小康呢?老师想以第一句话为例,告诉同学们怎样赏析人物的语言,其余三句等会儿由同学们自己赏析。
2、老师以赏析第一句话为例,教授赏析语言的方法。赏析人物语言要注意两点:
•(1)、联系相关内容。如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怎样的状况下说这些话的;
•(2)、言为心声。注意体会说话人的心情、心理。也就是不能孤零零地只看这句话,一定要关注说话的背景。师:请同学们齐读出现第一句话的第2自然段。(生读。)
师:杜小康为什么要去放鸭?哪一段交代了原因? 生1:因为他家由富变穷了。课文第1段。
师:这段中哪一个词鲜明地表达出了杜小康对放鸭这件事怎样的态度?
生2:“只好”写出了杜小康无奈的态度。
师:杜小康无可奈何和父亲踏上了放鸭的旅程,当他说这句话时心情怎么样? 生3:他非常害怕。生4:非常恐惧。
师:为什么害怕、恐惧呢?
生5:因为他要离开疼爱她的妈妈,离开熟悉的朋友、学校。师:的确如此。现实生活中你有过孤独的感受吗?(设置情境)生1:初一刚开学,我又第一次住校,周围是陌生的环境,没有熟识的朋友,父母又不在身边,我觉得很孤独。
生2:父母出去旅游了,我自己留在家里,那几天每天放学回到家我都觉得很孤独。
师:你们那时的心情就和杜小康此时的心情有几分相似。杜小康以前可不简单,你们知道放鸭之前杜小康的生活情形吗?昨天老师了解到咱班有几位同学看过《草房子》,谁来介绍一下放鸭之前杜小康的情况。
(一生介绍。)
师:你的确是一个爱阅读的孩子。小说中这样写到——(课件展示。设置语言情境)
1、油麻地的孩子,念书都念到六年级了,都还没有一个有一条皮带的。他们只能用一条线绳来作裤带。
杜小康才读一年级就有了一条皮带。棕色的,油汪汪的样子,很有韧性,抓住一头,往空中一甩一收,就听见叭的一声脆响。
2、油麻地一般人家的小孩,一年四季,实际上只勉强有两季的衣服:一套单衣,一套棉衣。中间没有过渡的衣服,春天天气已经非常暖和了,还只能将冬天的棉袄硬穿在身上。秋天,天气已经很凉了,只好将单衣硬穿在身上,缩着身子去抵抗凉意。
杜小康却有一年四季的衣服。„„一年四季,完全可以根据天气的冷暖来增减衣服,来加以很好地调节。因此,一年四季的杜小康,身体都是很舒服的。
3、大约是在杜小康上四年级时,他变得更加与众不同了。因为,他有了一辆自行车。虽然这只不过是一辆旧自行车,但它毕竟是一辆自行车,并且是一辆很完整的自行车。当时的油麻地,几乎没有一辆自行车,即使油麻地小学的老师,也没有一个有自行车的。
4、杜小康的成绩还特别好。因此,杜小康一直当班长。师:家境富裕时的杜小康,往油麻地孩子群里一站,就像一簸箕黑芝麻中一粒富有光泽的白芝麻,就像秋天高远的天空中一只悠然盘旋于鸽群之上的黑色的鹰,父亲对他是有求必应,百依百顺。可是现如今他就要离开疼爱他的母亲,离开熟悉的校园,到陌生的遥远的芦荡去放鸭,他愿意去吗? 生:(众)不愿意。
师:于是他对父亲说了一句话。这句话应该怎么读?谁愿意来试一试?
(生读,师范读,生自由读。创设语言意境)师:我们从这句话中看出一个怎样的杜小康? 生1:一个不能体贴父亲,只想着自己的杜小康。生2:一个不懂事、任性、爱撒娇的杜小康。生3:一个过惯了富裕日子、不能吃苦的杜小康。
师:看,这么简单的一句话,我们读出了这么多内容。好,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赏析或同桌讨论其余三句话,用“一个 杜小康”这样的句式,批注你的赏析结果。记住你的结论一定要能在文章中找到语言依据。(小组合作探究)•
3、品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后三句话。
• 从第二句话中,你读出了“一个------的杜小康” • 一个孤独的杜小康。• 一个懂点事的杜小康。
一个在逐渐控制自己情绪的杜小康。
一个不再由着性子,知道要面对困
难的杜小康。• 第三句话呢,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杜小康? • 一个成熟的杜小康。
一个勇敢的、有责任感的杜小康。一个敢于面对困难的杜小康。
• 文中其实还有好多细节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杜小康的成熟。请同学们找出刚到达芦荡,鸭群被刮散后杜小康父子的表现,特别是能表现父子之间关系的句子。
• 刚到芦荡时,杜小康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夜里睡觉时,他紧紧地挨着父亲,并且迟迟不肯入睡。• 父亲显然也是有所慌张的。但他在儿子面前,必须显得镇定。• 鸭群被刮散后,“杜雍和大叫了一声‘我的鸭子’,几乎晕倒在地上。” “杜小康忘记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 • 师:第四句话,你们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杜小康? • 一个收获喜悦的杜小康。一个激动的杜小康。
• 师小结:简单的四句话,我们读出了故事的情节,杜小康的心路历程,小康的性格由不成熟到成熟。那么,你认为怎样才算是长大呢?
• 活动三:悟孤独与成长,塑坚强自我。
1、结合杜小康的成长,你认为怎样算是长大了? •
2、是什么促使杜小康长大?(孤独)
• 孤独的内涵
• “孤独”渗透于人物放鸭期间的全部生活空间和心灵空间。•(1)背井离乡的痛苦寂寞。•(2)情感世界的孤独。•(3)对自然环境的恐惧。•(4)对前途的恐惧。
3、结合杜小康的成长,谈收获与启示。
• 勇敢的面对现实,面对困难
• 成长总会经历一个痛苦的阶段,要敢于面对磨难、孤独,磨难造就人。• 人定胜天
• 战胜自然,必须先战胜自己
活动四:探究质疑,拓展提升
1、你还有疑难问题?提出来,让大家帮你解决。
2、杜小康是在孤独中成长的,你的成长经历怎样?能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吗?请结合自身体验以”我在____ ____中成长”为话题说一段话(设置情境,.创设想象)
五、小结全文。
同学们,人的一生成长时刻进行,孤独如影随形,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倘若你正遭遇孤独,请你回想杜小康,学习杜小康,忍受孤独,面对孤独,享受孤独,风雨兼程,去收获那温热的鸭蛋。播放音乐《挥着翅膀的女孩》渲染美的意境。
六、板书设计
孤独之旅
曹文轩 杜小康
失学离家
茫然恐惧
不成熟 芦荡安家
害怕孤独
逐渐成熟 雨夜寻鸭
平静
成熟 少年长大
惊喜
收获
7.孤独之旅.教案 篇七
关键词:存在 孤独 行魂 死亡
2006年,长篇小说《我的丁一之旅》问世引起极大反响。史铁生以其特有的生命体验出发,思考人生的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探索人特别是残疾人的存在价值和光辉,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大写的人性。
目前学届关于史铁生的研究和评论收获颇丰,较为经典的有现任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吴俊的《当代西绪福斯神话——史铁生小说的心里透视》(《文学评论》1989年第1期);现任四川大学教授的赵毅衡的《神性的证明:面对史铁生》(《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第2期);邓晓芒《可能世界的笔记》(邓晓芒《灵魂之旅——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生存意境》,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165-216页)等。截至目前,对于史铁生作品的研究偏向于其哲思文体和叙事技巧的研究,关于人的价值的探讨也比较多。对其作品《我的丁一之旅》的研究也延续了先前的风格,对于当代人的生存困境的关注却有所欠缺。本文自此出发来分析史铁生的作品《我的丁一之旅》。“丁一”谐音“定义”我的丁一之旅是否是我的定义之旅?那么我的定义又是什么,从存在主义的观点出发对于自我存在状态的思考是史铁生的一大特色。本文从自我的存在状态出发,来对文本中人生的孤独主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史铁生作品常现的孤独主题:
对于史铁生,身体的残疾所带来的无尽的难题和磨难,都使得生命成为一种无法排遣的煎熬,疏离、孤独、死亡便成了他较别人更为深刻的生命体验,也使得史铁生的作品的主人公多以“残疾”来呈现。前期的小说比如《山顶上的传说》、《足球》、《在一个冬天的晚上》等,都是借作品主人公之口来表达他对自身残疾的苦闷、彷徨,对宿命残酷冰冷的安排暴怒的指控、埋怨和抗争。《命若琴弦》以后出现的《随想与反省》、《答自己问》、《自言自语》、《好运设计》、《以前的事》等散文,史铁生深邃的人生洞察力总结出人类与生俱来的三种困境:孤独、痛苦和恐惧。为了走出人生的困境,史铁生将思维放置灵魂升华的高度,他总结出必须要有爱情才可以让冰凉孤独的人生变得温暖,让生命存在的过程变得精彩而有意义。但是,残疾所带给生命的自卑、敏感、易受伤害却让生命对爱情望而却步。残疾而导致的差异所引发的孤独主题通过作品主人公的切身经历得到彰显。残疾人会孤独,却可以通过陪伴得到救赎,然而人残疾更会孤独,陪伴是否依然可以缓解孤独?《我的丁一之旅》通过风流情种“丁一”在“人形之器”的繁华中所感受到的本质孤独,从以下“存在孤独”、“言语孤独”,“历练孤独”三个方面来体现史铁生对“自我孤独的解读”。
二.《我的丁一之旅》孤独的体现:
1.存在孤独
论及生命存在,就不得不追问到关涉人类的永恒命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为什么而存在?对于“丁一”的存在,作者开篇交代:“所谓丁一,即可入乡随俗认作我一度的姓名,以可溯本求根,理解为我所经历的一段时期,经过的一处地域,经受的一种磨难或承受的一次负担。这么说吧,在我漫长或无尽的旅行中,到过的生命数不胜数,曾有一回是在丁一。”①
对于孤独深有感触的史铁生借助丁一不灭的行魂使思想的别致无限扩大,无限伸展,扩充成为行魂在丁一别样的旅程,即《我的丁一之旅》。至于“我”为何人,在小说的引文和回想部分,引用了《旧约·创世纪》中的故事:人类的始祖亚当诞生之初,便是单独的存在。“后来,主上帝看人类一个人生活不好,就拿下他的一根肋骨,创造了男人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女人。”②初在伊甸园,人的始祖亚当、夏娃过着毫无遮蔽、绝对敞开、不相区分的生活,存在有了陪伴、陪伴是绝对的敞开,因为本真自我的呈现,生命没有疏离和孤独感。智慧果使得人类具有了智慧、明辨了善恶、知道了羞耻、知道了隐藏。蛇的诱惑使得人类与上帝疏离,从此人类背负着背叛上帝的原罪被上帝逐出伊甸园,踏上了复归伊甸的漫漫长途。“我们从亚当和夏娃分头出发,像迁徙的鸟儿承诺着归来,我们承诺了相互寻找。就这样他们不得永生,故而轮轮回回,以自称为‘我的心流生生相继走在这漫长或无尽的旅途中。”③寻找亚当,抑或寻找夏娃,都是一种自我发现,自我觉醒,的过程,对于自我,始终是陌生且熟悉的孤独。无论是“我”在“约伯”,还是“我”在“史铁生”,抑或是“我”在“丁一”,每一次的曾在“人形”,“我”都不无法摆脱命定的孤独,都象是一场曾在他乡的旅途,没有故土,没有乡音,没有归属,只有一种命定的行走,命定的孤独。
蒙昧未开的丁一赤身裸体挺着小小的萌芽走出家门时,面对众人哧哧低语的讥笑和含义暧昧的目光,“丁一”在茫然扩大中走向恐惧,走向遮蔽。而“我”则在丁一的无辜的孤立无援中明白了亚当和夏娃追逐出伊甸园时,上帝的嘱托:“不同,构筑起差别;遮蔽,呼唤着寻找;禁忌,隐喻了敞开;这样你们才可能成就一条魂牵动梦的道路。”④在<名考>篇中,各色人等,为了名字争奇斗艳,挖费心机。名字的问题显示出了一个人的身价和背景,是人之为人与他人的区别的标志。为了惧怕孤立的围墙在丁一的世界筑起,丁一迫不及待的将名字改为丁一。拿名字来说,当一个群体所有名字所呈现的都是阳春白雪之类的高雅时,自然一个“丁二”便会被觉得俗气、不入流,自然会被孤立,会被当成“另类”嘲笑,也便会被被迫着改变。又若“你们!我们!他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统治者,走资派,无产阶级,人群群体意识的自我划分,以及丁一那关于‘“我们”不是“他们”,“他们”也不是“你们”,“你们”当然也不会是“我们”的论断也无非都是群体认知遭遇排挤后的表现。生活在“别人”眼中的人们,包括丁一,总是会被“别人”这个无处不在的游魂般的存在所叨扰,所驱使着远离真实的自我,并用伪装成为别人。于是,抛弃了本心的漂泊便使得生命的本源变得飘渺甚至成为一种寻觅的渴望与归属。
既然存在是孤独,那彼此言语的沟通会不会打破冲破隔离,走出孤独?
2.言语孤独
当语言不在以习惯的模式出现,则是语言具有不可沟通性的时候,那么不被理解的苦闷与压抑便会转化成一种危险的孤独感。如背负着“叛徒”之名而被“别人”孤立的“姑父”,言语的空白使他的一生神秘且传奇。对于“馥”的爱情他甚至都没有机会用去表达,馥就病死了。残酷的是作为地下工作者,单线联系,使得馥是牺牲抑或病死变得错综复杂起来。如果是牺牲那便是有叛徒出卖,姑父就必须来承担叛徒的罪名;如果病死那馥便得不到烈士的称号,是让馥成为烈士还是让自己成为叛徒,在姑父的世界里他用沉默默认了后一种结果。他给丁一的故事中关于时间的魔术,在丁一看来不过是他对于过去念念不忘悔恨自己没能在时间之前表达自己的情感,用语言让馥明白他的爱,用语言为馥正名求得一个烈士的称号,用语言给自己证明他对馥并非同志间的感情,只是爱情的流露,自己也并非是出卖馥的叛徒。
“我”的丁一之旅,最主要的神秘与误解是来自“性”的语言的失真。因为蛇的诱惑,亚当和夏娃被上帝逐出伊甸。“灵魂曾以‘我的名义,和‘你分离。”凭借着身体私处的那个信物,在“人形之衣”的琳琅美器中寻找,然而“肉体是一条边界,你我是两座囚笼。”⑤于是“性”便成了一条验证她或他是否是亚当或夏娃的捷径。性,则是一种赤裸的身体语言的极致,是一种,独特的话语。然而,这种人类最原始的最质朴的语言却也使得人类的交流出现了问题与障碍。关于性与爱情的关系史铁生认为:“寻找爱所以不仅仅是寻找性对象,而根本是寻找乐园,寻找心灵的自由之地”;⑥“性行为是一种语言。在爱人们那儿,袒露肉体已不仅仅是生理行为的揭幕,更是心灵自由的象征;炽烈地贴近不单单是性欲的催动,更是心灵的相互渴望;狂浪的交合已不只是繁殖的手段,而是爱的仪式。爱的仪式不能是自娱,而必得是心灵间的呼唤与应答。爱的仪式,并不发生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孤岛,爱的仪式是百年孤独中的一炬自由之火。”⑦对于史铁生来说,人们生活在人性的荒漠,在孤苦无告的世界里穿行,彼此之间的冷漠和隔阂让生命变成一种煎熬,一种渴望释放渴望自由的寻找,而爱情确如可以医治百病的琼浆可以让缓解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而爱的最极致的狂欢——性爱是摆脱孤独,袒露心灵,解放灵魂和肉体的,使心魂和肉体的自由飞翔唯一的金匙。但是假若肉体已然没有界限,那么交欢便是一次次进入荒芜的囚牢,深深的被孤独俘虏。
在秦汉给丁一分享的电影《性·谎言·录像带》中的主人公詹因为好朋友彼特背着他和他的女友伊丽莎白发生性关系而致使詹陷入性无能的境地,于是詹在和伊丽莎白分手后漂泊他乡多年,并且喜欢录制女人们关于性的全部的录像带。在多年后的回归,与彼特的妻子安和安的妹妹劳拉相识,而劳拉是彼特的小姨子兼情人。而因为詹的与众不同,劳拉给詹拍了自慰的录像带。而安则在得知彼特的不忠和对婚姻的背叛后在愤怒和好奇的驱使下也给詹拍了关于讲述了自己的性爱史的录像带。在于安交流的过程中在安得逼问下彼特揭开了自己的过去隐秘和隐匿在心底的自己性无能的秘密。詹说人能接受非亲密人的忠告,他喜欢着与他人互诉衷肠,喜欢探寻人们心中那想要又不能说的秘密,并且“那样的时候,我总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感情。”⑧在人体之衣都已经裸露,形体交欢的肢体渲染着语言的极致,唯有气息的交汇才能传达最真实的情感,以至于任何词语的形容都略显苍白。为了表明心迹,为了使得自己最爱的那个人能够懂得这些,詹就说自己“问题是在那种时候,我总觉得自己忍不住要说谎。”在真与假、虚与实之间,肢体的纠缠使性这个来自伊甸盟约的信物和证明,使得语言失去沟通的技巧,只剩下言不由衷的谎言。言语之外的孤独是一种无法言表的空虚,沁人心脾,却又无言。
3.历练孤独
苦难和死亡都是生命的历练。面对苦难和死亡,当史铁生的行魂在丁一处,路过人生,尝尽百态,发现“人都是孤独的”秘密,那颗被无法行走的苦难折磨的心在呼唤,呼唤丁一的奇迹可以再作者身上再现,行走。当“我”进入丁一,也既是作者史铁生内心另一个行魂,另一个自我。
史铁生说,何为丁一,所谓“丁一”最原始应该使他经历一段历史中的一个剪影一个真实,亦或是真实中的一种磨难,一种承受,一种负累,或者一个名字,一个地方一个生命乐章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音符。就如“我”也曾在约伯一般,约伯便是“我”经历一种心魂之外的一种磨难的考验。而在丁一便是我在漫长的轮回和寻觅中路过的一处风生水起的旅途。因为旅途的波兰诡谲,亦或是与史铁生的境遇有相似之处,所以此次旅途在生命的轮回中才显得重要,与不可或缺。“这么说吧,在我漫长或无尽的旅行中,到过的生命数不胜数,曾有一回是在丁一。丁一之旅纷繁杂沓,尘嚣危惧,歧路频频,留给我的印象尤为深刻。”⑨
对于丁一,对于史铁生来说,苦难仍然是个人的东西,个人的承受个人的负累。尽管史铁生也一直以丁一之名向生活高声宣战,但是,面对他人的乐观与审视内心时的身魂抵牾,是否仍然有这样的洒脱与淡然?
对于死亡,同样孤独。“死亡是生命本质的孤独,无法克服的宿命。”或许正如生命的本源是孤独的哭泣一般,死亡则是生命历经“存在孤独”“言语孤独”,“历练孤独”后所要经历的最后的生命的终结。当娥最终因为种种原因放弃了与丁一的相思相守和耳鬓厮磨,而选择女儿问问的亲生父亲时,丁一的生命状态又回到了原始的孤独,孤独的侵袭使得丁一体内的病毒疯长猖狂,别人可以看得到他日渐憔悴的神情和行销锁骨的生命的衰败,然而却没有人可以体会那种与生俱来的宿命般的孤独。丁一的生命如同秋天的枯叶在孤独的朔风的催促下走向消亡,这个过程只有他一个人才能承担。
“普通人都难以忍受孤独,处在逆境的人由于不信任任何人,对这种孤立更加敏感。”⑩更何况是死亡?弥留之际的丁一,怀疑着夏娃的存在是否真实,他不像“我”这个来自亚当的行魂一般那样虔诚,那样执着。这种身魂抵牾的矛盾其实也是作家对上帝的态度;一方面他虔诚的信仰上帝,并且希望通过自己的这种信仰可以得到上帝的救赎。因为迟迟未到的救赎又使得他渐渐的怀疑上帝远离上帝,这种游离状态正是他矛盾心理的外显。圣经中曾多次谈到死亡和苦难,痛苦和不适会使得我们的心远离喧嚣,走向对上帝的思索。会使得我们在上帝面前一如在伊甸园中的亚当和夏娃一般放弃人类的骄傲,归顺于上帝,而苦难是上帝赐给世人称颂于他的机会。可是无论是丁一还是“我”抑或是史铁生他们都是孤独的遐想者。苦难使得史铁生将自己一切的痛苦都诉诸于上帝的评判,他用一种“轮回”的思想来表达自己对上帝的皈依,渴望以此见证自己的信心和诚心。但是等待是何其的煎熬,上帝的足迹无处可访,他在一开始的信誓旦旦的激情中渐渐消减对上帝的忠诚的信仰。于是,游离成了他向上帝无声的呐喊,用一种几近绝望的倔强向上帝证明:我如此信你,你不救赎我,你既并非万能,你既并非存在。既当如此,我又何必信你?试探者的观望与游离使史铁生的精神没有归宿,只有无尽的漂泊,以至于死亡都是一种孤独的姿态。
三.孤独体验的时代意义
在当代作家群中,史铁生因其特殊且苦难的人生经历,“为不自杀”从事文学创作。自身生理上的残疾使他比其他作家更能以一种深邃且慈悲的目光去关照内心、审视灵魂,给生存在当下这个喧嚣浮躁的让人倍感隔膜社会中的人们一种精神上的抚慰,甚至灵魂上的关照。史铁生以个体生命的孤独体验,试图昭示生活在当下人类的一种隔膜、疏离、孤独的生存状态,让人深切的感受到:孤独是人的本质,是一种无论怎样抗争都无法摆脱的枷锁,并以此来象征人类整体命运的不可撼动的孤独精神困境。在当下,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描写性和暴力的粗俗网络文学、快餐文学大行其道,外国文化和思想的冲击和泛滥,思想的混乱在所难免。物质利益的诱惑,众人追捧的名望让越来越多的作家迷失了自我,为了名利,为内心写作变成了奢望,遥不可及。社会环境的渲染,让人心浮躁,使得原本艰难的人生变得更加煎熬。人类孤独的精神困境变得越来越狂躁,渴望救赎的人们就如残疾的翅膀渴望飞翔。史铁生的采用灵魂观望的角度对自我孤独的解读,给当代精神苦闷的心灵以灵魂关照,让生命在被无数的历史和无限的时间被独单碾成碎片的荒岛所组合成的生至死路途中,以各自心魂是荒岛的“沉思者”的姿态,去接受孤独,去品读人生。
注 释
①史铁生,《我的丁一之旅》,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1页
②史铁生,《我的丁一之旅》,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5页
③史铁生,《我的丁一之旅》,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4页
④史铁生,《我的丁一之旅》,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9页
⑤史铁生,《我的丁一之旅》,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4页
⑥史铁生,《我的丁一之旅》,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6页
⑦史铁生,《我的丁一之旅》,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9页
⑧史铁生,《我的丁一之旅》,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1页
⑨史铁生,《我的丁一之旅》,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91页
⑩法国,夏多不里昂.《墓外遗集》第一卷,第207-451页,第二卷第129页
参考文献
1.史铁生《自言自语》.《史铁生作品集》第二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2.法国.夏多不里昂.《墓外遗集》第一卷,第207-451页,第二卷
3.史铁生,《史铁生作品集》,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95年版
4.史铁生,《我的丁一之旅》,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5.史铁生《务虚笔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6.史铁生,《病隙碎笔》,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7.台湾,蒋勋.《孤独六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8.美国,琼妮·厄尔克森·多田和史蒂夫·埃斯提,《风闻有你》团结出版社
8.孤独之旅.教案 篇八
一、教材分析
《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课文讲述的是少年杜小康辍学后随父亲一起到荒无人烟的芦苇荡放鸭子,经历了从开始的恐惧、孤独到暴风雨之夜找鸭子变得勇敢坚强起来的故事。小说语言凝练,含义深刻,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鉴赏能力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和评价,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九年级的学生,在初一初二时已经接触过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作品的能力。而且即将面临中考的考验,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品析和鉴赏能力。因此,教学本文,要紧密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同时要引导学生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使学生从陌生空旷的自然环境和恐惧孤独的心理活动等细节描写中理解“孤独”的涵义,教给学生一种勇敢,豁达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理解小说内容,体会“孤独之旅”的含义,深刻理解小说的内涵。
(2)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小说意味深长的语言,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3)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面对孤独,树立勇敢豁达的人生态度。
重难点:
(1)理解小说内容,体会“孤独之旅”的含义,深刻理解小说的内涵。
(2)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小说意味深长的语言,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在新课改理念下,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陶行知说我们教的法子,来源于学生学得法子,教师在课堂上依据学生学的情况加以适当的引导,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帮助学生深入的理解文章内涵。
五、学法: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进入文本,读出独特的感受。同时,重视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促成思想的碰撞,在交流中相互提高。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第一次见面,老师非常渴望能和同学们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同学们能说一说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对学生的发言予以激励性评价)老师也有自己的爱好,那就是旅行。一路走来,可以欣赏到大自然美妙的风景,可以领略到各地的风土人情。可是,你知道有这样一种叫做《孤独之旅》的旅行吗?你能猜一猜它的内涵吗?现在,我们就在作家曹文轩的笔下去体验一下这种独特的旅行。(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可以拉近与学生的情感距离,调节课堂气氛,同时,同时,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小说内容,概括故事情节。
文章较长,可以要求学生采用速读的方式,快速的浏览课文,同时用笔圈画体现时间地点和人物心理变化的语句,梳理故事情节,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内容。
学生速读,勾画语句。教师
提醒学生注意把握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的发展,进行复述。
依据课文内容梳理情节:一天早晨,家庭变故中途辍学杜小康迫不得已跟着父亲去放鸭——刚离开油麻地时想放弃——确定无法改变时对未来感到担忧——终于来到目的地面对无边的芦苇荡感到巨大的恐惧——日子一天天的过去,孤独越来越强烈——面对芦荡,不再突然感到恐慌——暴风雨之夜找到鸭子感到自己长大了,坚强了
内容概括为:课文讲述了少年杜小康辍学后随父亲一起到荒无人烟的芦苇荡放鸭子,经历了从开始的恐惧、孤独到暴风雨之夜找鸭子变得勇敢坚强起来的故事。
设计说明:尽管文章很长,但是阅读文本是语文教学的根基,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要求学生圈点勾画表现时间和地点的语句,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好的梳理故事的情节,同时,也是教给学生一种有效阅读的方法,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为下文的探究和品析做铺垫。
(三)、深入探究:
在理清故事情节和把握主要内容之后,探究题目“孤独的旅程”中“孤独”的含义。结合前文的情节分析和内容把握,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解决疑难。
明确:(1)指空间上的孤独。杜小康远离了熟悉的学校,村庄,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
(2)指心理上的感受。自然环境的恐惧和对前途的恐惧,以及因为缺少交流的寂寞。
通过学生的讨论,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又可以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主动的深入的去挖掘文章的深层内涵,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便于下一环节妙点品析的进行。
(四)妙点品析
在了解了文章的主要情节和内涵之后,着重对文章进行品析。
什么叫妙点品析?就是在这篇文章里面,哪个字用的好,哪个词用的好,那种修辞方法用得好,哪个地方描写的好,哪种构思方法好,好在哪里。这也叫多角度品析。如何揣摩呢?请同学们以这样的方式来表达:我觉得哪个地方好,好在它写出了什么,它表现了什么,它点明了什么。好文章无处不精彩,只要你觉得好并且言之成理即可。
然后学生要求速读课文,找妙点并且揣摩。同时要求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觉得好的地方进行圈点勾画,作批注,做好发言的准备。
这一环节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以此深入分析人物形象,感受环境描写对于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更为深刻的去理解小说主题。
比如:学生在妙点分析时,可能会提到文中大量的景物描写。本文中有着大量的景物描写,却并不使人感到单调、乏味。联系学生已知的学习经验可以知道,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除了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和推动情节发展,最为重要的作用就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如:“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他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此句运用形象的比喻,把芦荡比作万重大山,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杜小康内心恐惧害怕的心理。芦荡之所以如万重大山,是因为它和万重大山所给杜小康的感受是一样的:一种透不过气来的单调,孤独。表面上是在写眼前对芦荡的感觉,其实是在写心中对孤独的感受,所以说,围住小船的是芦荡,也是孤独。而后文中暴风雨后对天空和月亮的描写,营造了一种宁静的氛围,表现了杜小康经过风雨之后成长的喜悦。
再比如学生们可能会提到文中对于鸭群和暴风雨的描写,开头结尾的处理,都可以借助学生的分析去深入理解文章艺术特色,
文章的妙点比比皆是,设计这一个环节,主要是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通过读析结合,以读促析,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文章的魅力。
(五)、体验与反思:
(1)你如何理解杜小康这一形象,他的成长过程对你有什么启示?
(2)你如何理解“孤独”这个词语的内涵?生活中你有没有孤独的体验?你可以谈你对孤独的真实理解,也可以为我们讲述你的经历或者是学完本文之后的收获。
设计意图:杜小康的成长经历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每个人都要面临孤独的境地。孤独不仅指远离人群的寂寞,它还指内心的一种更为深刻的体验。屈原是孤独的,所以他才大喊“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李白是孤独的,所以才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鲁迅是孤独的,所以他“荷戟独彷徨”。但他们的孤独都跳出了自身的狭小范围,是一种普遍意义的深层,孤独一种伟大的孤独。而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对于孤独的体验也比较普遍。此处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面对孤独,一方面是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切实体验深刻的理解文章内涵,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六)、小结:
作者通过少年杜小康在困境中如何成长的故事,告诉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许许多多的孤独,如何使自己成为生活的强者,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老师在这里有几句话想送给大家,与大家共勉:“太阳是孤独的,所以在经历了黑暗的煎熬之后温暖人间;月亮是孤独的,所以在经历了缺失的痛苦之后明媚夜空;风是孤独的,所以在经历了冷热的碰撞之后诗意漫然;雨是孤独的,所以在经历了艰苦的积累之后滋润万物;欣赏孤独吧,当你经历了淡泊与执着之后,你将如此的与众不同!”
(七)、作业:
1、摘抄本文中精彩的语句,并进行赏析,注意表达的规范性。
2、将你对孤独的独特感受或者经历写下来,适当的运用环境描写。
教学设计说明:
1、这节课为了体现新课标的精神,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深入探究的能力,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吸纳语文营养和提高自身素质的乐园。如果课堂时间允许,尽可能地多给学生展示和发现的机会。
2、学生对于孤独的理解可能会后不同的声音,教师应做好充分的预设。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孤独的内涵,引导学生自我觉悟和调整。
9.《孤独之旅》说课稿 篇九
张国瑞
《孤独之旅》是北京大学曹文轩教授的《草房子》中节选的作品,讲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儿童的生活,为广大少年儿童朋友们所喜闻乐见。
因此在导课的环节我们摒弃了传统的作家作品简介的常规模式,而是用了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故事来引入本课,希望能通过生动的故事来调动同学们对阅读本小说的兴趣。关于教学目标的确定,我注重从这三个维度入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确立了这样四个目标:1.正确流利地读文章,普通话正音。2.能够按照事件发生发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来梳理并概括文章的内容,理解感悟并提炼作品的主旨。3.能够学习用质疑和提问的方法,赏析文章中的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等片段。4.在作品的学习中恰当地融入对孩子们家庭、情感、人格、成长等的教育。那么这四个目标便应该能够完整的融汇上述三个维度的考虑。
教学环节的设计,我们主要有两个环节在这里要进行说明。
其一,是内容的拓展,我们在这里主要是希望同学们能够结合文章联系自己的实际来讲述一下自己成长中的故事。同学们的故事或许没有杜小康的故事如此“宏伟”,但也包含他们所能够理解的人生道理,在这里可以融入对孩子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并且显得自然而不勉强。
其二,赏析小说中有关鸭子和环境描写的部分,这确实是本小说最有特色的地方。采用提问探究合作的方法,一般来说,提问探究合作的方法有利于孩子们自主的,深入的,有趣味的研读文章。充分调动同学们学习的主动性,发挥他们课堂的主体作用。
作业的布置,应该说照顾到了这样几个方面:本文的写作特色,对同学们情感意志的教育,另外也注意到了对学生们写作能力的培养。
10.孤独之旅课后反思 篇十
《孤独之旅》教学反思
《孤独之旅》是编排在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课文向读者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战胜了恐惧和孤独而成熟、坚强地成长历程。这是一篇写少年成长的小说,比较切合学生的心理和生活。要从少年的视角解读,不要过分成人化。因此寻找文章的切入点和解读文章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我首先由歌曲《小小少年》导入,学生在听歌曲的同时很激动,这样自然地营造了一种学习氛围,让学生的思想很快融入文本,走近文本,掌握大意,在感知文意之后,我打破往常教学小说的模式,寻找设计问题的切入点,从文题入手,设计了下面几个重点突出的问题:《孤独之旅》指谁的孤独之旅?为什么?杜小康的孤独是什么?请用具体地情节说明。杜小康的经历给了你那些启示?请用富含哲理的语言写出你对孤独的理解。带着这些问题,使学生的学习有目的、有重点、有条理,通过自主、合作,学生很快地找到了相应的答案,掌握了课文的内容,显得轻松、有余,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很高。特别是对孤独含义的理解,学生的答案丰富多彩,语句优美且含义深刻,让我大开眼界,很是惊奇。可见巧妙的切入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并且将听、说、读、写的训练自然渗透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同时也不乏德育教育,这是我教学中较为成功的地方。然而在教学这张画纸也有很多败笔,留下很多遗憾,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简单,没有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有些方面包办代替较多,直接给了学生的答案,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开发;在探究环境描写对主题和人物所起的作用方面,肤浅、不深入、不透彻,忽略了朗读的训练,应该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感悟,读出见解,在拓展延伸方面更是一个空白,需在后面的教学环节中注重这一问题,同时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目的含义,在体验欣赏过程中,扩展学生视野、丰富情感,激发学生比照自己的生活形态,树立奋进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11.孤独之旅教学反思 篇十一
《孤独之旅》一课教学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和语文能力的培养。教学中,体现了以“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创新意识,倡导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乐于探索的兴趣,体现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现在我对这节课从两大方面反思如下:
一、任务达程度凸显。
《孤独之旅》是一个小小少年成长的故事。主人公杜小康的成长源自家景的“一落千丈”后,他跟随父亲到遥远的芦荡放鸭时所承受的即使成年人也难以承受的孤独。孤独,是生活给予他的一道美丽又残酷的人生考题。小说命名为“孤独之旅”,蕴含深刻意味。孤独可以说是现代人比较普遍的一种情愫,生活在独生子女家庭之中的我们不是缺少孤独而是缺少感悟。因此从整堂课的构思看,以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为主线来理解分析课文,思路清晰,也很好的体现了语文这一学科的工具性;在三要素中,重点围绕典型环境中人物的心里感受展开分析,重点突出,教学效果显著。
二、课堂生成效果佳。
1、从导入看,仇老师在教学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既明确了课文背景,也了解了课文内容;又借助影视来教学,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愉悦,给学生一个理解课文的途径,又以此导入新课,走进文本的方式拟定了教学流程:
(1)整体感知,理解孤独。
(2)速读课文,感悟孤独。
(3)联系自身,畅谈孤独。
2、从指导阅读看,我们团队认为在阅读教学中,要想学生对文本有真“感受”,真“体验”,一定要给足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以获取极为珍贵的对文本的第一感受和体验,来达到最理想的阅读效果。这正对应了《语文课程标准》所建议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相一致。
因此,我们团队认为“板块一” 通过引导学生结合小说三要素概括课文内容,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学生板演后,教师让学生读,教师巧妙的提示,学生便顺利的概括出“杜小康和父亲在芦苇荡放鸭子,经历风雨后成长。”这一环节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又让学生的感知课文,这初步感知课文,为下面的环节又作了很好的铺垫。这一常规教学,也教会了学生在以后阅读小说的方法,并培养了学生筛选信息的思维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
“板块二” 通过学生四人一组快速浏览课文,学生找关键语段来深入研析课文,关注主人公的心路历程,感悟孤独,突破文章的重点。我们团队认为任何问题提出之前都有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自由阅读文本。也就是让学生带着他们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的体验直接与文本进行对话,充分自由地去接近作者的心灵,触摸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世界。但囿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又因为这是第一课时,仇老师对教材进行了重组,把重点放在赏析典型环境下人物的心理感受,而情节一带而过,没有去追求面面俱到,但以点带面,也收到同样的教学效果。这一环节的设置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索的舞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锤炼了学生语文能力,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给予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合作机会。特别是仇老师在这一环中的图片展示时,配以简单的三个问句:“呆一天还行,呆一个月甚至是一年呢?”学生自然有了“受不了”的答案,顷刻之间学生便走进了杜小康的内心。
“板块三”则是为学生设置了写作平台,通过学生写几十个字的短信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自我,畅谈人生感悟,敢于面对孤独,并在孤独中收获成长、勇气和思想。从而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也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这一环节的设置,体现了教师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是主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在积极发言中锻炼了自己,同时在展示合作学习的成果时,学生有了成就感,身心感到了愉悦。
3、从多媒体使用上看,仇老师不喜欢花哨的东西,但只要和文本切合的好的歌曲、影视或图片,她都要好好利用,比如在本节课用到的芦苇荡图片以及在课前播放的歌曲《重头再来》,导入新课时插入电影《草房子》相关的视频,这都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多感官并用去感受文学的美!
三、经过细品与反思,我们团队也发现了这样那样不完美之处:
1、课堂时间安排还不够充裕。在给学生速读概括,找关键语句方面用的时间较长,学生抒写自己内心感受后展示的时间较少。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2、为了彰显语文味,朗读必不可少。为此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换位体验式的朗读,使学生在朗读时培养语感丰富体验。对学生的朗读评价指导不够,这也是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3、由于疏忽,在设计拓展作业时:如果你是文中的杜小康,想给老师、爸爸、妈妈、同学……写信,情书孤独之境时,意外的将爸爸也打进课件里,如果爸爸、妈妈直接换成亲人会更好。
4、仇老师在偶发事件处理上不够妥当,男生不敢发言,教师应鼓励学生,不会没关系,重在参与,然后再让男生回答。
12.《孤独之旅》改写 篇十二
由于我的一时冲动,使我们家一落千丈。为了能东山再起,我不得不和我的儿子杜小康去那荒无人烟的芦苇荡放鸭挣钱。在去的途中,我的儿子一直在苦苦的哀求我,要回到油麻地上学。面对儿子带有哭腔的请求,我置之不理,继续飞速地划船。熟悉的树木、村庄、桥梁……都在不停地后退,我无奈地叹了口气。
过了几天后,我们到达了芦苇荡。我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不知道何处是尽头,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心里显得比较慌张,我的儿子也是如此。但在我的儿子面前,我必须保持镇定。为了安抚儿子慌张的情绪,我告诉他许多和芦苇有关的趣事。第二天一早,我们搭了一个鸭棚,从此开始了漫漫放鸭路。
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儿子也逐渐安分起来,但我和我的儿子之间的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似乎整个世界都充满了孤独。而鸭子也在一天天地长大,很快就有了成年鸭子的样子。一天早上,天空和河水和芦苇和风,上上下下全是一片黑色。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过来,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芦苇被风折断的咔嚓声,鸭栏几乎被风卷到了天上。我慌张地叫了起来:“我的鸭子!”,几乎快昏倒在地上。我的儿子立刻去找鸭子。到暴风雨快歇时,依然有些鸭子没有被找回来。望着儿子横七竖八的伤痕和冻得发紫的双唇,我要儿子去歇一会,让我去找鸭子。我的儿子摇摇头,要我分头去找。说完我的儿子就去找鸭子了。
落日的余晖逐渐被漆黑的夜所吞噬,月亮比以前的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而我的.儿子还没有回来。我的心里十分慌张,心急如焚地朝着儿子找鸭子方向走去,边走边喊道:“杜小康,你在哪?听到就回答爸爸一声,好吗?”可是走了许久,眼看太阳就要升起来了,也没有找到我的儿子。我跪在地上,用手恨恨地扇了自己一耳光,泪珠一颗颗的掉下来,说道:“杜雍和,你这个混蛋!要不是你被钱迷了心窍,怎么可能会让家一落千丈?怎么可能会让这么小的孩子承受这么大的痛苦?怎么可能会让你的亲生儿子走散了呢?都怪我!”就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我看见不远处的芦苇丛里有一个人影。我激动地跑过去,看到是自己的儿子时,欢呼道:“太好了,终于找到你了。”然后我背起疲软的儿子,朝窝棚方向走去。
13.九年级上册孤独之旅的教案设计 篇十三
文中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是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丰满起来的。而小说中出色的自然环境
描写(如鸭群、芦荡、风雨)又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教读课文。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体会环境、细节描写对人物刻画、主题表达的重要作用。
为此,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在自读中圈点勾画,快速捕捉主要信息;在朗读中进入情境,体会作品意蕴;在研读中联系实际,体验成长的感受。初步把握鉴赏小说的一般原则。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厚实、嬉闹、乖巧、驱除、歇斯底里、一落千丈”等词语。
2.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
能力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2.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3.品味小说精美传神、意味深长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教学重点
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感悟小说意味。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小说的语言平白、朴实,没有过多的文采修饰,符合少年主人公单纯、简单的生活。文中出色的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起重要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进入作品情境,理解课文内容。
2.点拨法 教学中通过设置疑点,引导学生质疑思索,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自主探究,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对文题“孤独”含义的深层领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诵读,整体感知文意。梳理情节,领会标题含义。品味语句.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联系生活实际,拓展感悟。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配乐《阳光总在风雨后》)
真巧,今天刚刚是我儿子的生日,年年生日年年过,真不知道,对一个孩子来说,成长意味着什么。如果说这是成长需要付出的代价的话:那么“孤独”也应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人生题目。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去体验少年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所经历的一段孤独生活。(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链接
作者简介:
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学术性著作《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面对微妙》《曹文轩文学论集》《患维论——对文学的哲学解释》等。小说《草房子》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1999)。电影《草房子》获第19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1998中国电影华表奖、第4届童年奖以及影评人奖、第14届德黑兰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大奖“金蝴蝶”奖。
三、整体感知
1.学生速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疏解下列字词。
投影:
(1)注音
轩(xuan1)嬉闹(xi1)凹地(ao1)雍(yong1)掺杂(chan1)
胆怯(qie4)撅(jue1)给予(jj3 yu3)觅食(mi4)撩逗(1iao2)
(2)释义
厚实:丰富、富裕。
嬉闹:嬉笑打闹。
撩逗:挑逗、招惹。
茫然:①完全不知道的样子。②失意的样子。
乖巧:①(言行等)合人心意,讨人喜欢。②机灵。
驱除:赶走,除掉。
一落千丈:形容地位、景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厉害。
置之不理:放在一边儿不理不睬。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2.学生自由诵读,用小说的三要素概括课文内容,并谈谈你阅读课文的感受。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小说讲述了杜小康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的故事。
(1):小说中杜小康面对陌生的自然环境。心理由恐慌、孤独走向坚强的经过,体现了人的力量:人克服了困难,战胜了困难,取得了胜利;并且使自己在斗争中成熟坚强起来。
(2):课文告诉我们:人除了要战胜大自然外,更重要的是要战胜自我。
(3):小说启迪我们:少年要面对困难,而不是躲避困难。最终赢得了胜利,会有一种自豪感和成长感。
生(4):人由幼稚到成熟,这是生命中的一种渴望与追求。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使人成熟、奋进。
3.学生默读文中有关杜小康的语段,这是一篇小说,故事情节是在孤独的背景中展开的,人物语言并不多,请同学们在文中快速勾画出杜小康的语言。(生读课文,勾画人物语言。)(课件展示)我不去放鸭了,1.我要上岸回家…… 2.我要回家…… 3还是分头去找吧。
4.这每一句话的背后站着一个怎样的杜小康呢?老师想以第一句话为例,告诉 同学们怎样赏析人物的语言,其余三句等会儿由同学们自己赏析。赏析人物 语言要注意两点:
1联系相关内容。如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怎样的状况下说这些话的;、言为心声。注意体会说话人的心情、心理。也就是不能孤零零地只看这句话,一定要关注说话的背景。
5.共同赏析这三句话背后的人物心理
(1)屏显第一句:A读、思。B师屏显背景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放鸭之前杜小康的情况。小说中这样写到——(课件展示。)1.油麻地的孩子,念书都念到六年级了,都还没有一个有一条皮带的。他们只能用一条线绳来作裤带。杜小康才读一年级就有了一条皮带。棕色的,油汪汪的样子,很有韧性,抓住一头,往空中一甩一收,就听见叭的一声脆响。2.油麻地一般人家的小孩,一年四季,实际上只勉强有两季的衣服:一套单衣,一套棉衣。中间没有过渡的衣服,春天天气已经非常暖和了,还只能将冬天的棉袄硬穿在身上。秋天,天气已经很凉了,只好将单衣硬穿在身上,缩着身子去抵抗凉意。杜小康却有一年四季的衣服。一年四季,完全可以根据天气的冷暖来增减衣服,来加以很好地调节。因此,一年四季的杜小康,身体都是很舒服的。3.大约是在杜小康上四年级时,他变得更加与众不同了。因为,他有了一辆自行车。虽然这只不过是一辆旧自行车,但它毕竟是一辆自行车,并且是一辆很完整的自行车。当时的油麻地,几乎没有一辆自行车,即使油麻地小学的老师,也没有一个有自行车的。4.杜小康的成绩还特别好。因此,杜小康一直当班长。C师提示:家境富裕时父亲对他是有求必应,百依百顺。可是现如今他就要离开疼爱他的母亲,离开熟悉的校园,到陌生的遥远的芦荡去放鸭,他愿意去吗?。生回答出杜小康是一个不能体贴父亲,只想着自己的杜小康。一个不懂事、任性、爱撒娇的杜小康。:一个过惯了富裕日子、不能吃苦的杜小康。
(2)看,这么简单的一句话,我们读出了这么多内容。好,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 中讨论赏析其余三句话,用“一个 杜小康”这样的句式,批注你 的赏析结果。记住你的结论一定要能在文章中找到语言依据。(生讨论交流,师巡视指导。)汇报交流:A一个想家的杜小康B是一个懂点事的杜小康。C叙述理由,读刚到麻油地一段和做梦一段的确,在这里杜小康几乎找不到人交流。小说这样写杜小康父子干巴巴的对 话:“饱了吗?”“饱了。”“你饱了吗?”“我饱了。”“就在河里洗 碗?”“就在河里洗碗。”“困吗?”“不困。”孩子喜欢热闹,喜欢丰富,课此时杜小康却仿佛被世界抛弃了般饱尝着寂寞、单调。请同学们采用改换 人称方式,将文中的“杜小康”改为“我”,自由朗读课文第29段。让我此时的孤独比刚离家时要深百倍,浓千倍,他吞噬着年幼的杜小康,他终于 在晚上,做梦看到母亲后说出了这句话。但你们怎么读出懂事的? 师预设:没说“我不去放鸭了”,也没说“上岸”。他虽说想回家,但是不说放弃自己的工作、责任。他不像第一次那样任性了。是一个知道要面对困难的杜小康。
(3)看来此时的杜小康虽然幼稚,但在逐渐成长。那么第三句话呢,你们读出了
一个怎样的杜小康?通过赏析A“分头“B”吧“后面的句号,为何不用叹号和问号C不同方式的读,看出杜小康内心地平静平缓,这是一种在暴风雨面的成熟 D继续找杜小康成熟的段落 预设:课文第37 38段写““杜雍和大叫了一声‘我的鸭子’,几乎晕倒在地上。”
“杜小康啊,在危急时刻,紧要关头,杜小康勇敢地担当了本属于父亲的责任,他
真的长大了,成熟了 康忘记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杜小康的表现说明什么?还有文中恶劣的环境描写语句段落—引出侧面描写手法表现人物E读。读出平静
6.引入结尾:短短的四句话就让我们鲜明地感受到了一个小男孩的成长历程。家道中落,年幼的杜小康饱尝了物质生活的单调、精神生活的痛苦,可他最终用稚嫩的 双肩扛起了这一切。我们可以说孤独之旅其实就是……成长之旅!作家曹文轩这样说——(课件展示)
有些孤独,其实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无法回避的元素,我们要成长,就不能不与这些孤独结伴而行。(曹文轩《感动》)师: 而杜小康这一段孤独的旅程成为了他以后人生道路上宝贵的精神财富,每当遇到困难挫折,他都会想起。所以孤独并不可怕,困难并不可怕,挫折也不可怕,只要我们勇敢地去面对,它们就是我们成长的催化剂。大作家巴尔扎
克说:苦难是人生的老师。最后老师把作家曹文轩的一句话送给大家: 少年时就有一种对待痛苦的风度,长大时才有可能是一个强者。
(曹文轩《青铜葵花》)
(歌曲《隐形的翅膀》响起。)
三:布置作业
活动与探究
1.收集整理有关“磨难”的名人名言,并选择其中的一二则作简短的点评。
2.请以“成长的脚印”为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记叙文。
八、板书设计
孤独之旅
曹文轩
人物:杜小康(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
鸭群
环境:芦荡 人物成长的广阔背景
【孤独之旅.教案】推荐阅读:
九年级上册语文《孤独之旅》教案设计11-04
孤独之旅初中作文08-12
孤独之旅改写作文11-01
孤独之旅读后感小学07-16
《孤独的收割人》教案设计08-16
感悟孤独的美文欣赏:最孤独的时刻10-12
完美孤独07-28
孤独高一语文作文06-28